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范文

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

第1篇

一、传统园林的审美化空间理念

传统园林空间是被审美化的空间,突出表现在赋予园林空间以情感,寓情于景,从而让人在空间欣赏中能达到触景生情。园林审美化的空间在塑造时就不可能像西方园林那样布局严整、树木造型方正,而是一切顺应自然,做到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相融合,通过山水、建筑和树木的穿插、组织来形成一个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引发联想和想象,进而在精神层面上达到共鸣。

传统园林空间在设计思想上深受传统山水画理论的影响,园林空间布局上注重虚实相生,讲求留白的处理,达到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传统园林的山水树木所构成的空间环境,不仅是一种可见可触的物质环境,更是蕴藉了深邃思想的精神环境,让人在咫尺之空间,彻悟寰宇之奥理。正是传统园林的审美化了的空间,它就能提供一种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

二、传统园林空间的营造手法

(一)空间的体验性

传统园林空间是情感化的空间,它需要人全心地投入其中,体验其间所蕴含的情感,才能真正领悟空间所传递的内涵。传统空间在体验性上采取的手法往往是给空间预设一个主题,然后借助山水树木等组合表达出来。在主题的表述手段上,除了借助山水之外,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文学、绘画手法也参入其中。园林毕竟是由山水树木、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它终归是一种物境,不同于山水画、山水诗,因而往往需要诗画和匾额等手段来点睛,以提升园林空间的文化品格,从而增强园林的体验性。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兴建于康熙年间,原为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朝政的离宫别苑。山庄群山环抱,有丰富的山、水、林、泉等各种天然景观要素,但以水取胜。建筑体、空间与自然环境非常协调,自成天然之趣。尽管如此,为了提升空间的体验性,避暑山庄中仍有万壑松风、梨花伴月、松鹤清樾、曲水荷香等预设主题,它们一方面起到组织园林空间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引导、激发欣赏者对园林空间意境的体验。

(二)以小见大与非线性化空间思维

传统园林在空间思维上秉持的是非线性空间观,即追求以小见大,在有限空间内创作出无限大空间感来。纵观中国所有时期的园林,不论是规模有限的私家宅园,还是气势恢宏的皇家园囿,大都期望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现出空间的无限,然此种“无限”又区别于西方空间中的“无限”。中国传统园林中所追求的“无限”更多体现在空间感上面,是一种空间心理感觉,也正是如此,所以它才变化多端,在空间形态上更加多样和混沌,这也使得传统园林空间显现出流动性的空间特质。西方园林空间则与之大相径庭,往往是线性的,它是欧几里得几何学中比例、对称、透视等理性原则支配下的产物,于是西方园林空间给人一种棱角分明的秩序感,它虽然也强调变化,但是所强调的是空间的明晰性,强化园林空间的客观尺度,在空间感觉上就必然呈现出静态的秩序性特点。

传统园林是通过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来达到空间的“无限感”的。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其实就是利用了人对空间体量的不同心理感受来实现的。先抑后扬就是很常用的手法之一,在传统园林中,往往入口处、重要的景点处并不是让你一下子看透,而且通过建筑屏蔽、植物遮挡等方式,让你从心理感受上对空间产生狭窄感,并对主体空间产生期待感,然后经过走道等过渡空间的引导,突然见到主体空间,形成豁然开朗的感觉,历经这样的先抑后扬处理,前后空间感受迥异,从而实现以小见大的空间感受。

另外,传统园林空间对虚空空间的利用也是以小见大实现的重要手法。园林中建筑门窗、梁枋以及各种虚空的界面都可以成为拓展园林空间大小的重要手段。例如,利用T窗的规整造型作为园林风景的取景框,可以实现框景的目的,结合人的游走和欣赏,从而让园林景观被门窗分隔成一个个画面,在视觉审美上丰富和扩充了园林空间的内涵。同样地,利用园林空间虚空地方将园外之景色引入到园内,形成借景的艺术效果,让园内外景色融为一体,在视觉体量上用园外之景填补园内的虚空,在空间感受上实现了扩大园林空间的目的。这些框景、借景等手法,其实利用的就是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通过分隔中有透景、透景中有层次的手法,在原本景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前景或中景,增加了原来景色的景深,从而让人感觉园林空间距离更加深邃,空间更大。

(三)流动的空间序列

传统园林空间是流动的,不是静观的对象,这就是所谓步随景移的体现。传统园林的空间多是闭合而内向,空间之间却并非静止,而且以一个流动的序列将空间演变为时空一体的园林环境。将这些闭合的园林空间联系在一起的手法就如同古人所言的“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发,前后呼应”,方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空间。园林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就是精心安排游历路线,如同作诗文那样,路线的空间被安排为起承转合那样有节奏,空间感受上要有开始、过渡、和结尾,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从而让人产生别有意趣的空间体验。当然,园林空间序列的安排毕竟不同于写诗、做文章,还要考虑到具体的空间围合,如景墙的高矮、宽窄、漏透等,植被的遮挡和开敞等,地面铺贴的尺度大小等,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就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始终保持空间流动,园林时空一体为空间序列处理的最高原则。

(四)园林的声景空间

传统园林空间是全息的,它是可观、可游、可居、可留的场所,而不仅仅只是视觉观赏的对象,因此人的眼耳口鼻五官所及都是园林空间的范畴,其中声景就是最为典型的空间。声景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同山水、植物、建筑一样,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园林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并渗透于物化的园林景观之中,可谓“声情并茂”,与古典园林的环境浑然一体,构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的绝妙交响曲。

传统园林中声景空间主要由风雨、水等自然环境构成,同时花鸟蝉鸣的动物之声也是声景营造的重要资源。这些不同声景能使人对同一空间产生不同的审美情绪,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引发人们的审美遐思。对山水、植物和建筑围合的物化园林环境来说,声景更像是虚拟化的园林空间,它是对虚化园林空间的心理拓展和补充,也成为园林空间的有益延伸。

三、传统园林空间的营造手法的现代应用

第2篇

关键词:景观空间;边缘区域;交通事故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就笔者职业范围内利用我的职业能力应当为减少甚至是杜绝交通事故尽点微薄的力量,景观空间尤其是与道路相邻的边缘区域极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在很多的时候人们在给景观空间进行设计时只是想到很多的可用的设计元素,并且把这些不同的设计元素进行堆砌与应用,以求得景观空间魅力指数的提升,比如使用很多的植被、雕塑、小品,整个一个琳琅满目的景象,咋一看很是热闹,然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很多空间有时因为设计没有很好地组织交通带来了血的教训。

平时在街头巷尾总看到这样的警示牌“事故源于麻痹”,的确是这样,在很多人流量不是很大的乡村道路或是城市的郊区,由于驾驶的惯性或是人们对道路路况的疏忽往往车速较快,一旦有行人出现将措手不及,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1 景观空间边缘区域的类型

1.1 交通绿岛

交通绿岛是指控制车流行驶路线和保护行人安全而布设在道路交叉口的岛屿状构造物。交通岛绿地一般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地三类。其主要功能是诱导交通、美化市容,通过绿化、辅助交通等设施显示道路的空间界限,起到分界线的作用。交通岛周边的植物配置宜增强导向作用,在行车视距范围应采用通透式配置,中心岛绿地应保持各路口的行车视线通透,布置成装饰绿地,立体交叉绿岛应种植草坪等地被植物,草坪上点缀丛植、孤植树和花灌木,以形成疏朗开阔的绿化效果,涉及到桥时桥下设计耐阴植被,墙面进行垂直绿化。

1.2 分车绿化带

道路分车带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为隔离绿化带。道路分车带在城市中分布广泛,位置显要,作用独特。既能组织分隔交通,又具安全功能;既有美化城市作用,又可软化街道建筑硬环境,消除行人、司机视觉疲劳;还具有环保作用,成为道路滞尘、减弱噪音、吸收有害气体的第一道防线。在城市中心道路中以方便行人和公交车辆通行为目的,绿化带的设计要满通安全为前提,然后再考虑美化的作用,要求形式多样,色彩丰富,有一定的高度变化。除了常见的与道路平行的绿化带,还可以设计曲线式、折线式或宽窄不一的自由式绿化带限制车速。绿化带的宽度和道路的宽度比例要合适,在一段较长的道路上可以根据不同地段的特点设计交替使用不同的设计形式。

1.3 临街小游园

临街小游园也叫游憩小绿地,是供人们休息、锻炼、交流、夏日纳凉以及进行小型文化娱乐的场所,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交通,吸引游人通过时经常采用角穿的方式使穿行者从绿地的一侧通过,保证游人活动的完整性。从交通安全角度去考虑设计,那么在小游园靠近道路附近的设计不宜复杂,无论是植物配置还是设施的使用以简洁的几何图形为主。从美学理论上看,明确的几何图形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最能引起人的美感;同时对于整体效果、远距离及运动过程中的观赏效果的形成也十分有利,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2 目前道路边缘地带设计现状

道路交通事业发展极为迅速,其规划、设计和管理经验不足,再加上驾驶员和车辆的适应性较低,给道路尤其是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带来隐患,一旦发生公路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是无法估量的,因此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道路线形是由平、纵面上的直线、缓和曲线及圆形曲线组成,即所谓三维空间曲线。进行路线空间选型时,应考虑道路线形的顺畅、连续和可预知性。公路设计者将曲线引入公路路线造型,最初是从地形和工程上的要求来考虑的,例如考虑土石方量、路线长度和造价等,而很少从安全、美学、舒适等因素来考虑。近年来,人们才意识到用美学原理设计和铺设路线的重要性。如直线与曲线的组合,可以克服单调、呆板引起的疲劳和注意力的不集中,给司机和游客提供引人入胜的景物,从而能使司机保持警觉和兴奋,精神高度集中,避免因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导致交通安全事故。为此,设计者一定要注意开拓路外景观,尽量利用路前、路旁有趣而多样的景致,并有计划地提供一些视轴、视点和诱导视线的景物。

3 从减少交通事故角度考虑景观空间边缘区域的设计

3.1 交通导向系统与警示系统辅助景观设计

生活中很多的交通事故是人们没按照交通的规则行驶,比如驾驶人员之间或驾驶员与行人之间在红灯的起始或结束的时候争分夺秒,在这短短的几秒内产生了交集。特别是很多右向行驶的车辆不受红绿灯的控制,导致右向行驶的车辆与在路口等候的行人发生碰撞。其实我们可以在道路交通的交汇区域让红绿灯的停留时间合理化,设计合理的行人等候区域,让车道和人行道有一合理的缓冲空间。

对一些道路较直,人流量又不是很大的道路,在有临近居民区或是有行人穿越的地带要提前设计警示牌与监控体系,提醒司机前方可能有行人通过,对一些人流量较大的交汇区域,可以根据地形适当设计人行天桥。对居民区,学校入口位置合理安排路障,以便减速行驶,达到行人和车辆有序行驶。

3.2 道路功能明显,车道与人行道划分清楚,分车绿化带设计合理

现在作为道路的规划与设计已经比较合理,尤其是一些市政景观项目,人行道与车行道划分明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有所划分,但很多的道路仍然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同道竞争,非机动车与行人同道,现在的交通工具的提速与道路等级的提升在不经意间就会有很多的交通事故发生,那么从设计的角度我们要让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这三类非常明确,同时交管部门也要用合理的方法甚至是处罚力度来约束车辆与行人的行为规范。

随着道路的拓宽,道路的等级也随之变高,分车绿化带的设计是必然,但是有的道路上很长一段都没有设计人行穿越的地带,于是铁质的分车栅栏被破坏,分车绿化带被践踏,人奔跑并横穿在机动车道上,尤其是一些居民区或学校人口密集地带,或是公交地铁的换乘与等候地带。因此从设计的角度,分车绿化带到了人流量较大的地带要间隔20~30m的距离设计穿越地带,或断开设计人行斑马线或路障,并安排好警示牌,告诫司机有减速的必要。

3.3 注重视距三角形内景观设计的无障碍性设计

视距三角形(sight triangle)指的是平面交叉路口处,由一条道路进入路口行驶方向的最外侧的车道中线与相交道路最内侧的车道中线的交点为顶点,两条车道中线各按其规定车速停车视距的长度为两边,保证两条相交道路上直行车辆都有安全的停车视距的前提是必须保证驾驶员视线不受遮挡,由两车的停车视距和视线组成了交叉口视距空间和限界,称视距三角形。视距三角形的边长是根据停车等视距确定的,一般来说,路的等级越高,设计时速越大,那么需要的停车视距就越长,三角形的边长就越长,如果两条路的设计时速相同,视距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从设计的角度考虑要按不利情况,考虑最靠右的一条直行车道中轴线与相交路最靠中心线的直行车道中轴线的组合确定视距三角形的位置。在视距三角形内不允许有建筑物、构筑物、广告牌以及树木等遮挡司机视线的地面物。布置植物的高度不超过0.65~0.70m,宜选择矮灌木、丛生花草种植。在视距三角形限界内阻碍司机视线的物体和道路设施如果存在。要求及时清除,保证不能有高度超过1.2m的障碍物。

4 结语

景观空间边缘地带的设计与交通安全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工作实践中如何协调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达到既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的要求,又能给使用景观空间边缘地带的人提供景观优美舒适的行车环境,对于目前交通部开展的安保工程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实现道路景观空间边缘地带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交通部公路司.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 罗波.公路景观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西建筑,2008(35)

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5-00096-03

1

前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出现了普遍趋同的现象,设计的本土化和民族化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许多设计师纷纷把目光投向我国传统园林,并且希望通过对传统造园手法的学习和实践,发掘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特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方盒子的建筑严重地压缩了城市中人们的绿地空间,但是对于生态与自然的向往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游园景观成了满足大众与自然亲近的实现途径。江南传统私家园林大多位于市井街巷,空间有限,但却营造出了无限深远的空间意境,同时中国传统造园提倡“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与当下流行的生态设计的观念不谋而合,这些都对现代游园景观设计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2 关于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是可思可用、可居可游、可观可赏的综合体,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传统造园手法对世界园林,特别是东亚、东南亚以及欧洲地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钱伯斯一七七二年出版的《东方艺术泛论》中也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是无以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在西方现代设计中亦不乏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子,如美国设计师托弗尔-德莱尼以苏州园林为蓝本,在旧金山设计了一个名为文人花园的私家庭院。“记得贝聿铭先生也曾提出过要从设计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问题,也许在他看来以往的研究方法至少与设计的结合还不够紧密。”虽然贝老提出这句话已经很多年了,现在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的学者很多,发表的文章也很多,但是在实践层面却很少有杰出的作品,所以对于中国传统园林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尤其是在方法论层面以及现代表达方式层面。

3 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

景观设计的空间,“都是人们凭借着一定的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但一经围隔之后,这种空间就改变了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而变为人造空间。”。景观设计无疑是空间的艺术,对空间的不同处理手法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人们常用“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等词汇未形容中国传统园林,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的文学描述,对空间的处理是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核心,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等大多是为处理空间服务的。而所谓空间的处理手法就是对空间的布局、空间的形式、空间的序列、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等进行组织的操作方法与过程。

3.1整体空间布局

由于受东方民族以家族血缘为单位的内向型的民族性格影响,中国传统园林特别是小型私家园林的整体空间布局上就表现为一种内向围合的布局形式。这种布局形式的建筑物主要沿园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物背面朝外正面朝内,从而使内部形成一个较大的中心庭院,在江南的私家园林往往把水池作为庭院的中心,在北方的皇家园林如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也选用了这种布局形式。这种布局形式有助于增强内部庭院的向心力和内聚感,是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园林整体空间布局形式的最主要区别之一。

3.2空间序列动线

空间序列动线是参观者观赏游览的路径,是关系到园林整体平面布局和园林中各个空间相互联系的全局性问题。基于中国传统园林多为内向囤合的布局,整体空间序列动线常被安排成闭合的回路,另外,空间序列往往借曲廊衔接,观者可以按照空间序列的安排自然而然地游历完整个园林,感受开始、过渡、、结尾各段的氛围变化。古人讲“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路径常被安排得蜿蜒曲折,以形成曲径通幽之感,同时在立面序列路径的处理上,尽量增加层级的变化,拉大高程,以丰富整体的空间层次。

3.3空间的对比

在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中,“以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得最普遍、形式最多样,也最富有成效。”所谓空间的对比就是利用人视野的收束和突然开阔的状态,改变人对空间的感受和心理状态,在空间的形式上多为小空间和大空间或线型空间和面状空间的组合。江南私家园林常能借欲扬先抑的手法给人空间无限放大的感觉,如通过留园入口处异常曲折狭长的过渡空间与尽头开阔的主要空间进行对比,无形中扩大了人对主要空间的感受,就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言:“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通过空间的对比可以自然地形成空间的主次关系,使主要空间更为突出。

3.4空间的渗透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指导思想,其中“巧于因借”说的就是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虽然地处市井,占地狭小,但却常能给人深邃悠远的感觉,不能不说与空间的渗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空间的渗透多为对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通过隔中有透,透中有隔的手法,在原本景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前景,使原前景成为中景或远景,从而让人感觉距离更加深远,造成了一种不可穷尽的幻觉,进而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效果和神秘感,使整个园林浑然一体,激发起观者游览的兴趣。

4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游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厦门园博会竹园”和“深圳翠竹文化广场”为例

4.1厦门园博会竹园设计分析

厦门园博会竹园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教授和林菁副教授于2007年设计完成的,它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诠释,它的形式语言与传统园林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的视觉转换和给人的气氛感受与后者是相近的,它反映了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园林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对现代美学的追求。

本设计占地面积不大,与传统的江南私家园林相仿,在整体空间的布局上,通过白色的粉墙和青色的石墙构成内向围合的空间,在入口处利用墙体的阻隔,将整体划分成前庭和主庭两个部分,主庭院以空灵的水面作为中心,倒映着青石白墙,竹光云影。(图1)在空间序列动线的布局上,本设计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曲径通幽的特点,整体形成了闭合的回路,支路都尽曲折之能事,并且通过高程的变化丰富了整体的空间序列,这种忽高忽低、忽明忽暗、忽曲忽直的视觉转换给观者带来各种戏剧性的体验。(图2)同时通过白粉墙和青石墙上的漏空形成的对景、框景和借景的效果,将竹园之外的景色引入竹园之内,并且使竹园之内的景色节点相互因借,丰富了园内景观的空间层次,从而使观者每到一处都有景可看,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至此,从空间和结构上看,竹园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语言的现代转换。加之,它对于传统江南园林色彩关系的借鉴,砖石材料的保留以及竹子符号的应用,使整个竹园的设计具有了明显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徜徉其中,观者能够自然地感受到中国园林的精神,诗意也随之产生。

4.2深圳翠竹文化广场设计分析

深圳翠竹文化广场是由URBANUS都市实践于2008年设计完成的,能够带给人宁静致远空间体验的现代中国园林。序列性的空间体验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本设计将这一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平面的处理上,本设计强化了序列动线的曲折性,尤其是沿景园一侧布置的游廊‘将整个景园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廊是一种专供连接建筑的要素”,“计成在《园冶》一书中高度地肯定了它的作用,曾说廊可以‘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从而成为园林建筑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廊作为狭长的带状空间,它的曲折即意味着流线和功能的曲折,本设计中的廊运用现代的形式表现传统园林中廊的功能意味,它引导了人流,一眼望不到头的设计,延伸了空间的深度,增加了“游”的乐趣。(图3)廊壁上的漏空自然地形成了框景的作用,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同时狭长曲折黑暗的廊道与周边开阔明亮的庭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廊到尽头豁然开朗,从而使庭院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图4)在立面的处理上,本设计保留了原有基地的高差,因势利导,安排路径,从而丰富了空间序列的层级变化。加之它对于竹子符号和砖木材料的应用,很好地传达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感受和意境氛围。

第4篇

关键词:园林博览会;欧式展园;植物景观;景观空间营造

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欧式展园景观设计

1.1 基本情况

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欧式展园(以下简称欧式展园)是北京园博园的一个国际展示园。北京园博园位于北京西南部丰台区永定河以西地区,是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的核心区域,总面积约267hm2。北京园博园东临永定河新右堤,西至鹰山公园,南起梅市口路,北至莲石西路,依托永定河道,与卢沟古桥遥相呼应,历史文化氛围浓郁,地形多变,山水相依,颇具特色。欧式展园设计地块位置位于园博园2号门内,总占地面积54210m2。

1.2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2 场地规划

欧式展园设计地块为不规则梯形,结合周边环境情况及道路交通流线,将展园分为主活动区、迎宾区、儿童活动区和会展区4个主要区域,主入口设置在地块西侧,次入口设置在地块西北角。展园区内设有普通停车场及VIP停车位,人行、车行流线分开。

2.1 设计理念

以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及园林风格为核心,多种欧式经典园林为辅助,增加游人可进入参与性,突出玫瑰主题,增加浪漫色彩,并以模仿加创新的设计手法进行设计。将法国古典园林、意大利台地园林及英式园林三种西式园林融为一体的造园手法,展示欧洲园林的精华元素所在。

2.2 功能分区及特点

主活动区(花园区):规则、活泼,有序列感。迎宾区:热烈、秩序,满足功能。儿童活动区:活泼、趣味,引人入胜。会展区:轻松、自然,绿色背景

2.3 主要设计内容

从入口处进入欧式展园,眼前规整的树阵和对称式的主建筑,打造仪式与尊贵感。以严谨的几何图形作为布局的依据,以建筑物构成园林的主要景观轴线,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秩序严谨的几何网络结构和数学关系,主次分明,轴线强烈。

主活动区(花园区)采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维朗德利城堡中典型的模纹花坛元素,体现西式园林的对称式美感。在中轴线上,利用花坛、雕塑、许愿池等加以重点装饰,打造仪式感与庄重感。道路尽头屹立一座欧式城堡宫殿。建筑分上下两层,主体建筑采用法国诺曼底城堡的建筑手法配以维朗德利城堡中的尖顶,廊柱的设计仿造卢浮宫的典型设计手法,象征着爱情的玫瑰花台阶镶嵌在城堡两侧,漫步台阶之上,可以感受法国古典主义的浪漫与情怀。

在会展区则采用英国风景式园林为背景,设计上更加自由灵活、不守定式,尽可能避免直线条、几何形状及中轴对称等规则形式,完全取消了花园和林园的界限,自由式的景观种植,园路迂回蜿蜒,让人们倍感轻松,更加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3 硬质铺装景观

欧式展园外部为林园区,内部为花园区,以此构成了景观的空间骨架。硬质铺装景观相对放松处理,庭院内基本上没有一块硬质铺装,与相对丰富的植物景观相比,纯粹而统一,采用厚度10cm、粒径为5mm灰色沙石铺装,这种柔性铺装,统一完整,亲人尺度,人性化,而且有利于快速排水,不会积雪、脚感舒适。

4 软质植物景观

4.1 设计理念

模仿与创新 舒适植物空间的营造

4.2 种植原则

(1)借鉴意式、法式园林中的特色植物,结合欧洲园的绿化风格要求,选择在欧洲园林中所使用,在北京地区表现良好的植物种类,再配合本地乡土树种。(2)充分考虑植物四季的景观效果。(3)有区域特色,根据每个区的不同定位,确定种植特点,自然过渡。(4)园林布局:轴线对称的布局形式,与建筑轴线呼应。(5)相近的绿植元素:植物规则修剪,行列式庭荫植物,模纹花坛,开敞草坪,密林做绿化背景。

4.3 分区种植控制

林园空间:整体景观的绿色背景,采用复层种植结构,大尺度感的自然式种植形式;花园空间:简洁、规整、有序列感规则式种植,形成轴线空间

4.4 植物配植

总体上植物配置由外向内,由自然向规整过渡,由粗旷向精细过渡,由高大向低矮过渡,由绿色向彩色过渡。中心绿地的篱带也分为两种是大叶黄杨篱带,内侧中心区域是更加细腻的小叶黄杨篱带。

林园空间(会展区):种植形式以林带片植为主,选择大规格的常绿、落叶乔木为主,适当点缀花灌木,形成密林草坡的自然式种植景观。常绿乔木占总的乔木布置总量的1/3,形成厚实的绿色背景。

植物品种:白皮松、雪松、油松、云杉、元宝枫、白蜡、银杏、国槐、白玉兰、栾树、七叶树、海棠、紫叶李、西府海棠、丁香、紫薇、碧桃、木槿、紫薇、榆叶梅等。

花园空间(主活动区、儿童活动区):种植形式以修剪绿篱为主,配以不同色彩的花卉,主要通行道路以法桐作为庭荫树列植,整体风格规整,有序列感,是规则式种植。绿篱修剪区域分为四大主题,分别是浪漫、温馨、热烈、永恒,形成4个主题小花园,每一个小花园由不同的线条空间和不同的色彩花卉组成。

浪漫:以蓝色、紫色为主色调,选用:薰衣草、蓝花鼠尾草、风信子和郁金香等。

温馨:以粉色、香槟色为主色调,选用:蔷薇、德国鸢尾、郁金香、锦带花等。

热烈:以红色、橙色为色彩体现,选用:蔷薇、矮生美人蕉、月季、孔雀草等。

永恒:以白色、黄色为色彩体现,选用:三色堇、矮牵牛、雏菊、风信子、郁金香等。

植物品种:法桐、修剪桧柏、大叶黄杨篱、小叶黄杨篱,各色花卉等。

除此之外,考虑的季节与花期的问题,还进行的各色花卉的备选。

在用地的东侧结合形状条件,布置了一个儿童迷宫,采用了高120cm的侧柏篱带,适度的高度和柔软的叶片,不会对儿童造成身体伤害,同时又吸引他们去探索、去发现。迷宫的特别位置与形式,貌似对整体园林结构的破坏,实则,不仅充分利用了地块,而且增加了园林的灵活性与趣味性。

5 植物景观的空间营造

用绿色植物营造景观空间,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不同形态的植物种类,可以塑造不同的城市绿色景观空间。植物景观构成的景观空间更加柔和、宜人。植物景观的空间类型主要可分为围合空间、垂直空间 、覆盖空间、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

结合欧式展园的植物景观设计,我们就利用不同形态的植物进行景观空间的营造,形成了良好的视觉节点,植物布局疏密有致、高低错落、达到借景、框景、障景的景观效果。

不同的空间类型营造,展示了不同的景观效果,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植物景观的丰富层次感、四季季相变化、姿态色彩和质地的艺术美感是景观空间营造的主要体现元素。

6 结语

欧式展园的设计充分考虑景观空间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从林园区到庭院花园区,从高层次到低层次,从自然式到规整式,从绿色到彩色,从整体到细节,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利用统一的处理手法,将浪漫、温馨的主题充满全园,时刻体现人文气息。

从本次项目植物景观设计中也可以看出:植物景观的设计与景观空间的营造是密不可分,紧密关联的。植物景观构成不同类型的景观空间,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时也将不同类型的空间整合,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展示不同节点景观。不同植物景观体系可以组合、变化,构建出整体景观框架,形成一个景观系统。因此,植物景观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景观空间营造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景观设计;轴线控制

1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轴线类型

1.1 单轴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单一轴线串联空间或形体形成的组合,单轴很少会使用于规模稍大的园林景观,即使使用,也要在轴线的平面出现并列、错位或波折等变化。例如,颐和园的前山和后山,从整体上看,它们在一个中轴线上。但是,相对于中轴线来说,它们的山峰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离。通过对轴线平面的变化,使得它们在对称中又有不对称的平衡,从而使其韵味更加浓厚。

1.2 组合轴线

按几何关系分,组合轴线主要有相交轴线和平行轴线两种类型。其中,相交轴线是由两个单轴或其延长线相交组成。在轴线控制手法中,作为将其规则性和秩序感发挥到极致的体现,两条垂直的十字轴线就属于相交轴线。此外,相对独立、方向相同的平行轴线在空间形态和视觉上使景观得到延伸和扩张。通过采取次轴烘托主轴的造景手法,能够有效避免平行轴死板、单一的弊端,并将其严肃、规整的特点凸显出来。

1.3 放射线轴

这是一种从一个中心向外发散的轴线类型,能够形成辐射状、圆形和扇形等图形。

2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轴线控制措施

2.1 整合园林景观和环境

2.1.1要将园林轴线与城市轴线统一起来。作为城市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影响着整个城市景观。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其周围环境的秩序,还要考虑整个城市景观的布局,从而使园林景观、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等融为一体。

2.1.2将园林轴线和园林景观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园林用地都有一定的边界限定,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受到场地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园林设计时,要将园林景观轴线与外部场地建筑或关键标志物等的对景线联系起来,并通过采用一些较为传统的造景方法,将景观和中心轴线等真正统一起来,打破原有场地的空间限制,减少场地边界对景观效果的影响,从而使园林的整体空间面积得到拓展。

2.2 合理组织园林景观的空间秩序

2.2.1要创造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由于一个体系是由具有不同功能和关键程度不同的多个元素构成的,其就在单个空间形成了明显的具有不同功能、形态和质感等的层次结构。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并列、穿插、覆盖和渗透等方法将空间结构有效地组织起来,能够构成有秩序的空间序列,从而给人一种丰富的空间感觉。比如,景观空间的并置关系。为营造园林景观的节奏感和旋律感,有效地提高产生序列的秩序感,达到拓展空间的目的,可适当地变化个体空间,可通过轴线将多个空间单元串联起来。

2.2.2要形成园林景观空间序列。观赏者观察园林景观是时不断运动变化的,不会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有相同的感受。要使园林景观形成空间序列,必须按照园林空间的形态特点,将多个独立的景观空间进行动态的组合。作为连续性空间的重要组成要素,轴线是空间组成变化的重要线索,也是体现园林景观空间序列的最好方式。在具有空间序列的园林景观中,由于轴线具有极强的方向性,观赏者不仅能够在不同的视觉角度观赏到不同的景观,还能够在保持原有空间连续性的同时到达目的地,并且能够感受到园林景观所要表达的秩序美。

2.3 加强视线引导

首先,由于轴线对观赏者的视觉定位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设计者可以利用线性形态的植物景观将外景引入到园内景观中,增强轴线的方向感。比如,通过采用借景的方式将一些假山、标志性构筑物或建筑物等外部景观引入到园内,能够增加园内的景观效果。

其次,轴线能够转化人的视觉区域,并产生视线的交点位置。一般来说,观赏者视线的交点位置也是园内重要景观所处的中心位置。此外,一些十字轴线和主次轴线等轴线体系也可以形成这样的交点。

最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使观赏者能够获得视觉感受和设计感悟,渲染园林景观的环境氛围,设计者要采用轴线构图等形式营造层次分明的序列空间和景观,不断提高景观的表现力和环境的感染力,增强景观的环境效果。

3 结语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发展,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轴线控制也应随之发展和完善。因此,为营造具有独特性的园林景观,设计者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充分发挥轴线控制手法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文丘里曾经说过:“建筑,就是在内与外相遇处产生。”[ 文丘里.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1966,P12]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正是这样的“相遇处”,在垂直方向上它是高层建筑的起点,同时,在水平方向上,它也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在这里汇聚,转换,使用频率极高,因此它是解决城市和建筑的关系的重要环节。

本文所指的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指的是包括高层建筑基地在内的和高层建筑底层空间相联系的具有景观设计要素的空间,包括具有景观设计要素的向上发展的通高中庭,庭院空间,以及向下发展的地下庭院等空间。

1 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的历史发展

高层建筑发展初期,为了追求功能的最大利益化,发挥高层建筑高效,高容积率的优势,大多数高层建筑都是直接面向城市街道,从街道直接进入大厅,再由大厅作为建筑的缓冲空间由电梯输送到各个楼层。这样的组织方式比较内向,将大厅作为主要的转换节点,建筑与城市之间分隔明确。但是给人的感觉比较仓促,缺乏过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逐渐意识到了空间和环境对于城市,建筑以及人们生活的影响,在高层设计中也逐步加入了更多的公共空间,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设计开始呈现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景观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元素,在这时候也开始大范围的被运用在高层建筑底层空间设计中。它更多的成为了高层建筑内部空间和城市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为增加空间环境的舒适度,更好的组织人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2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的分类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和城市直接相连,为了在不同的基地环境中解决高层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之前的很多优秀高层建筑设计都对高层底部空间形式进行了创新和探讨,高层底部空间设计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变化。而景观空间也随着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形式的变化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做法。按照景观空间在高层建筑底部的位置以及它和高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分成以下几类:

2.1 外置式景观空间

高层建筑底部的外置式景观空间在这里指的是在高层的设计中,将开放性较强的公共空间放在建筑实体的外部进行布置,并且结合了景观设计元素的空间。它是处理高层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中最为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手法之一。

这种类型一般适用于基地面积相对宽裕,除了塔楼和裙房的占地以外还有多余用地的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往往利用广场,绿地,下沉庭院等方式来作为高层和城市之间的过渡空间。这些空间不但起着集散人群的作用,当它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时候,往往也为城市中的人群提供了休息娱乐交流的空间,为城市环境的改善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密斯在纽约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Seagram Building,1958年,38层,如图1)是利用广场空间将高层和城市相联系的最早的案例之一。大厦主体高158米,为了减轻高度对于街道的压力,大厦从街道边缘向后退了90英尺(约28米)。同时建筑的底层向内退让,形成灰空间,和场地上设计的喷水池和绿化空间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休息的场所,也为街道留下了喘息的空间。

图1 西格拉姆大厦图2 洛克菲勒中心下沉广场图3 洛克菲勒中心海峡花园

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图2,3)也是利用建筑外部场地来做到将城市和建筑相互连接的一大成功案例。中心由19栋大楼组成,占地22英亩。建筑群的分布和高低配置都经过了严格的设计,从第五大道旁较为低矮的国际大楼缓缓过渡到第六大道旁最高的标志性的奇异电器大楼(GE Building,70层,872英尺,约266米高),整体削弱了超高层对于城市的压迫感。而设计最出色的莫过于建筑群的中间广场,从第五大道出发,是提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空间海峡花园(Channel Garden),花园宽175米,长60米,其中错落分布着水池,花坛,雕塑等,这个狭长形的空间引导人们从第五大道来到正对着奇异电器大楼的著名的下沉广场(Lower Plaza)。这个广场在夏天被用作一个露天咖啡馆,冬天则成为了一个室外溜冰场,每年圣诞节还会有盛大的庆祝典礼。这些被巧妙设计的空间序列将人们从城市很舒服的引导到建筑中,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外置式景观空间能够利用外部公共空间做到和城市的有序衔接,它需要相对宽松的基地环境,当基地面积相对较小时,在有限的室外环境内用水池,花坛,雕塑等景观小品来减小场地带给人的局促感,丰富空间层次。当基地面积相对较大时,大面积的绿色景观设计又能够减小场地的空旷感,增加环境的舒适度。在我国,很多新区规划中用地都相对宽松,场地设计时大多将内部交通和绿化景观和广场设计相互结合,既能解决高层建筑底部多疏散口的交通设计,又为场地提供多种使用的可能性,增加了绿化面积。

2.2 内置式景观空间

和外置式景观空间相对应的是高层中的内置式景观空间,它是在设计中将含有景观元素的公共空间放在建筑内部解决,将建筑外的元素引入建筑内的一种做法。内置式景观空间大多用在场地比较紧张,在主体建筑以外场地没有多余用地的情况下。如果说外置式景观空间是一种比较开放的公共空间处理方法,那么内置式景观空间则相对比较内向,其服务对象更多是为了建筑的使用者,而减少了城市居民的参与性。但是因为高层底部内置式景观空间对高层来说能够很好的改善高层内底部的环境,提升室内空间质量,所以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外置式景观空间关注建筑外部环境的同时,内置式景观空间则用于提升建筑内部的环境,两者相互结合已经成为了更加普及的做法。

按照内置式景观空间在高层底部所处的位置可以大致将其分为塔楼中庭式,裙房中庭式和裙房庭院式三种

2.2.1塔楼中庭式景观空间

在直落式高层中,为了减少从街道直接进入建筑空间的生硬感,有些建筑在设计时将底层大厅空间进行景观化的处理,将绿化,水池,广场,雕塑等元素引入到室内,成为一个景观内庭。例如,1967年,由Kevin RoChe和John Dinkelo设计的福特基金会大楼(Fort Foundation Building)(图4, 5)就是一个塔楼中庭景观空间的典型案例。这个建筑从外表上看并无太大的不同,但是设计师却在高层内部加入了一个高130英尺的大中庭,中庭内部茂盛的树木和蜿蜒的流水让人仿佛来到了大自然中,这样的景观设计改变了高层建筑原本给人带来的严肃冰冷的感受,是高层建筑景观空间设计的典型案例之一。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由最开始的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模式,逐渐发展到,分散在建筑两侧的双核,三核,甚至更多核的空间模式,这样的空间模式使得高层底部空间更加通透,底部景观空间的面积变大,做法更加丰富,为塔楼内置式景观空间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可能性。

图 4福特基金会大楼内部景观空间图 5 福特基金会大楼剖面

图 6大阪市吉本大楼图 7 大阪市吉本大楼内庭

2.2.2裙房中庭式景观空间

当内置式景观空间从塔楼转移到裙房内部,就更加不受到高层核心筒等各方面的约束,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跟裙房部分的功能相结合,特别是在饭店建筑和底层为商业的建筑中,景观内庭不但能够使建筑更加气派非凡,还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环境。由竹中工务店设计的日本大阪市吉本大楼(Yoshimoto Building,1986年竣工,高136.2米,图6,7)就是利用了裙房内部的中庭景观空间来优化室内环境的例子。它的商业裙房有8层,在临街一面设计了一个通高的景观中庭,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面对街道,使室内外的环境融为一体,室内的绿化,散置的咖啡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共的休息场所,实际上,这个中庭就是一个不受气候影响的室内城市广场。

2.2.3裙房院落式景观空间

相对于裙房中庭式景观空间,庭院式的做法虽然景观空间也是在裙房内部,着重调节建筑内部环境,但是前者是将景观空间放在室内,而后者运用的是建筑内庭院的方法。这种方式适用于裙房占地面积较大的建筑中,它不仅可以给裙房部分的建筑增加采光,还能为裙房内部带来室外活动空间。相较于室内式景观空间,它的景观设计能够更加自然,较少受到建筑的约束。当界面设计比较自然的时候,室内也可以获得室外般的空间感受。由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的纽约时报大楼,其底部裙房就有一个室外庭院。这个庭院被安置在主塔楼底楼和一个会议中心之间,一方面庭院的自然光线可以进入到两边的功能空间,另一方面,在这个不算大的庭院内,景观设计师模拟了自然界的树林环境,柔和起伏,被草坪覆盖的地面,加上几株高大的植被,让身处高层底部的人们如同置身在自然中(图8到图 11)。

图8, 图9 ,图 10,图11纽约时报大楼底部中庭

裙房院落还可以和裙房的屋顶平台一同设计,也会得到更加自然一体化的效果。由伊东丰雄设计的新加坡的怡丰城(Vivo City)就是一个院落空间和屋顶景观空间相互呼应,融合为一体的优秀实例。这座建筑的三层是一个大型的屋顶花园,其中植被,水体,木质铺地等元素相互搭配,为人们在屋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而建筑的二层是商业空间,其中包含有多个庭院,作为室外运动空间,或者是儿童嬉戏娱乐空间。这些庭院与三楼的屋顶花园相互联系,视线贯通,形成了富有层次的室外活动空间(图12, 图13)。

图 12 新加坡Vivo City庭院空间 图 13 新加坡Vivo City 模型

同时,裙房院落景观空间因为其对空中开敞,因此也为高层塔楼部分以及周围的建筑提供了优美的景观。

2.3 过渡式景观空间

在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的做法中,除了外置式景观空间,和内置式景观空间外,还有一种介于建筑内部和外部之间,处于过渡性地带的做法,且暂为这种高层建筑底部景观空间定义为过渡式景观空间。过渡式景观空间有三种:延展式,连接式,组合式。

2.3.1延展式

有些高层建筑底层的开放空间并没有严格的室内外之分,而是从室内延伸到室外,给人感觉连成一体。由黑川纪章设计的日本福冈银行本店(Fukuoka Bank,1976,图 14)位于福冈市商业办公区内,在保持容积率700%的前提下,设计师将建筑的中部挖空,形成一个巨大的灰空间,和室外的空地相互联系成一个大市民广场。这个想法来自于黑川对于日本传统

图 14 日本福冈银行本店图 15 纽约利华大厦底层的室内外连续景观

建筑中的“缘侧空间”的研究[ 黑川纪章《日本的灰调子文化》],他将这个在传统建筑中联系室内和室外的空间引入到这个高层设计中,并且将空间放大,在其中用各种树木,花坛,雕塑,水体,长凳等营造出适宜人休息的环境。这个空间因为有顶,所以可以算作是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又因为其开敞的特点,它又是室外空间的一部分,内外空间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建筑外的城市景观也自然地延伸到了室内。

事实上这种空间的延伸感并不一定要在一个连续的空间中才能产生,即使空间被墙体、玻璃或者是标高等元素打断,只要在这些被隔断的空间中运用了统一的元素,如材质,绿化,地面形式,甚至是细部设计,就都可以将这种延伸感带给使用者。例如:纽约的利华大厦底层虽然室内外之间有玻璃幕墙隔断,但是延伸进建筑的绿化还是将空间的穿透感带给了人们。(如图 15)

2.3.2连接式

在有些群房与塔楼分离,或者有多座分散式群房的高层建筑或者建筑群中,裙房和裙房之间,裙房和塔楼之间,塔楼和塔楼之间如何过渡也是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些连接空间并没有那么明确的功能定义,往往更容易成为人们休息交流的场所,景观的介入能够使这些连接空间的过渡更加自然,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例如SOM设计的东南金融中心大厦(Southeast Financial Center,迈阿密,1983年,高55层,224.9米),如图 16,这个180万平方英尺(16.722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包括一座塔楼,一个银行大厅、停车楼和一个运动俱乐部。设计师在两个建筑之间构筑了一个玻璃天顶,下面是一个高12层的开放空间,其间植有当地的南福罗里达棕榈树,还配有零售店,休息座椅,桌子等设施。这个空间不但连接了高层及其裙房,还将整个建筑和城市相联系,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休息场所。

2.3.3组合式

在综合体建筑日渐普及的今天,在建筑的功能上,综合性越发的凸显,在形式上,复合式的建筑群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近年来逐渐流行的商住综合体建筑,为了增加底层部分商业的丰富性,引入商业内街,内部水道等各种设计手法层出不穷,景观空间也就随着这样的丰富的设计手法而产生了多种可能。它在公共空间中,可以呈线状分布在一条内街中,也可以呈点状分布在室内中庭,还可以呈放大的形式做为外室外广场而存在。因为其手法的多样性,使得公共空间成为最能够塑造和影响综合体建筑个性和特色的空间之一。在这种综合式高层的底部,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也根据公共空间的形式而采用组合的方式,铺地,绿化,水体,小品,灯光等都应该跟随着空间形式的变化而产生,使游览空间, 休闲空间,商业空间有机地融合。由美国捷德得事务所设计的南京水游城是一个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性商业项目。“水游城”顾名思义是以流动的水为主体,营造的一个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休闲购物主题公园。水在这里作为景观主体要素从室外空间开始,延伸至半室内空间,室内空间。绿化种植,雕塑小品以及硬质休息铺地等随着水体一路发展。景观空间不但起到了过渡延续的作用,同时还组织了建筑内部的交通,成为了建筑的主体。(如图17, 18)

3 总结

以上分类的依据是景观空间的存在方式以及它与高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设计中,每个类型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划分,应该按照具体的基地环境来选择适合的景观形式加入到建筑设计中,以达到美化建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覃力. 日本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

[日]舆水肇 张廷凯等译. 建筑空间绿化手法[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涂志群. 高层建筑底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探索一种可操作性的城市空间设计方法[D].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

第7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景观空间艺术设计营造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丰富的业余时间使人们注重环境绿化,从而追求较高的生活品质。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多种类型的景观空间艺术组成景观园林的整体效果,有效地设计和利用景观空间,合理组织植物、水体及活动场所的关系,能够很大程度低提高人们对环境的审美观,丰富人们的日常活动,从景观生态健康的角度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所以,详细了解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探讨怎样更好地对景观空间进行艺术化的组织和打造,对提升空间环境的使用状况和品质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景观园林空间的基本知识

(一)景观空间的概念

空间作为与时间相对的客观存在形式,通常由长宽高或大小等进行表现,如宇宙空间、室内空间等。景观空间顾名思义即景观园林里面由景观元素构成有一定容纳量的空间,为人们停留或使用而设计。景观空间艺术是以空间环境为载体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从美学的角度对景观空间的设计进行艺术化设计,使之从尺度空间比例、功能结构和平面布局形态等多方面展现景观的美学艺术,从而达到对景观空间的艺术追求。

(二)景观空间的分类

景观空间作为景观园林设计中细部景观设计的基础,是人认识景观园林的重要节点,其分类形式多样,景观园林设计中对景观常用空间以3种不同的参照标准进行详细分类,为景观设计中空间艺术的打造作铺垫。第一种,根据使用人群的性质把景观空间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分别举例如院落、厕所、卧室等,空间之间存在专用或共享的区别。第二种,根据空间视线的围合性将景观空间分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如广场空间、廊架空间、密林空间等,这种不同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不同,如开敞空间给人一种空透的、敞开的、明媚开朗的感觉,半开敞空间给人一种安全有依靠的感觉,而封闭空间给人一种聚气的、很闷的、压迫的感觉,在景观中这种对空间的分类形式较为常见。第三种,根据空间的态势把景观空间分为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如溪流空间和湖面空间等,动态空间由于没有确定的安定点,所以给人一种流动、自由的感觉,而静态空间较容易在空间上形成视线的焦点,让人容易平静心理,动静空间在景观园林中起到一定活跃气氛的作用,使景观园林不同材质设计的参考标准之一。

(三)景观空间的组织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从平面构图的角度对景观空间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景观空间作为景观园林平面构图上面积大小不等的功能性节“点”,常占据园林里重要的地形或位置优势,而景观园林里的主次干道呈连接空间节点的“线”,点线共同组成景观园林的基本骨架,为游客对园林的游览观光提供指导,所以,景观空间的组织是景观园林设计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吸引游人,常见的景观空间组织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据空间视线的开敞性进行组织,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和半开敞空间以相互穿插的方式进行组织,如游人从入口开敞广场空间进入半开敞的林荫大道,再到封闭的餐饮空间或其他空间,让游客体验不同的空间感受,在欣赏空间艺术的同时缓解心理和视觉疲劳;另一种以空间的动静形态进行组织,在人流较少静态景观处设置静态空间如湖边景观台,在人流较大动态景观处设置动态景观如入口喷水广场,有序地串联动静空间,把景观空间组织成具有音乐相似的节奏感,让游人在景观园林设计中感受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从而实现景观空间主题性的艺术设计目标。

二景观园林中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及作用

(一)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

景观空间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表现形式较为丰富,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景观园林设计,景观空间在设计时需遵循以下三个基本设计原则:首先,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景观空间在景观园林中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让设计服务于人,所以在对景观空间进行设计时,应结合景观空间使用人群的基本信息如年龄、需求等,充分考虑需要设计景观空间的大小、形态或功能,站在不同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角度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做出恰当的和舒适的空间设计。其次,生态健康的设计原则。环境的生态绿化是景观园林设计中的主要部分,不论园林里面软质空间还是硬质空间的设计,在为人提供休息活动场所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如吸收空气尘埃、改善小气候、美化环境等,设计者应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尊重自然,在保护原有场地植被的同时进行设计,从生态环境的角度为游人创造一个健康环保的园林空间。另外,在对景观园林中场所活动空间进行设计时,选用才材料不违背生态环保的原则,选用持久耐用无污染的材料,从景观园林的每一个细部空间体现生态健康的设计原则。最后,景观空间艺术性原则。艺术作为我国传统环境设计的主要审美体现,也是人们生活环境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景观园林中景观空间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在设计中,任何一项设计都有其设计思想和目的,场所空间的艺术设计也如此,我国传统环境的审美文化博大精深,引用古人的审美智慧,发扬人们对环境艺术的精神追求,利用科学技术和材料,提高当下景观园林设计中景观空间设计的艺术性。

(二)景观空间艺术在景观园林中的作用

景观空间艺术在景观园林里的表现形态不仅为游人提供活动空间,而且为整个景观园林添姿加色,通过对园林景观实地体验,发现景观空间艺术在景观园林设计中主要有以下三个作用。第一,丰富园林中景观类型。景观空间的设计通常由硬质铺装和景观要素如水、植被、小品设施、山石等相互组合设计而成,从而形成丰富的园林景观空间,如道路景观空间、水景空间、密林植被空间等,空间艺术景观类型的多样突出了园林景观的丰富性,使得景观园林设计更具有趣味性。第二,突出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景观空间由于具有尺度大小等特征,为景观表现空间层次提供优势。在景观园林设计中,为了强调景观的美学性,常利用空间艺术的设计手法,突出景观的景深层次,增加景观空间的空间感,如框景,利用建筑的不同形态边界,利用透视原理框住独特的景观,给人一种立体画的感觉,提高景观的空间艺术感,增加景观的空间层次,使园林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第三,丰富园林空间的功能。由于景观园林设计中元素种类较多,不同的材质组成不同的活动空间,如木质茶吧休闲空间、阳光草坪养生空间、硬质广场歌舞空间等,不同的空间为游人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务,丰富人们的园林活动场所,让人们更好地喜爱园林景观,且充实愉悦的感受景观风光。第四,引导作用。景观空间在园林中范围可大到上万平米的广场,也可小到仅有几平米的小节点,无论空间面积大小,其组成元素在景观园林中都有引导作用,如交叉路口处小广场上的雕塑、指示牌、路灯、景墙等,在空间里丰富景观,成为视觉焦点,或对场地区域进行协调划分,从而成为园林设计中引导性较强的风景。

三景观空间的艺术设计

景观空间作为抽象空间艺术的一种类型,在景观园林中利用景观元素对空间进行分析和设计,把景观空间艺术设计分为以下四类:

(一)以地形为主的空间艺术

地形是景观园林设计的骨架基础,是直接影响景观空间艺术设计的重要因素。我国地形资源丰富,许多利用现有地形打造的空间艺术成为当下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云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空间艺术、重庆武隆天坑空间艺术和福建武夷山一线天峡谷空间艺术等,所以,在对景观园林空间艺术设计时要把握好地形优势。对地形进行设计时,遵守自然界地形变化的规律,模仿自然界地形的空间艺术形态及其他特征,利用地形起伏的角度为使用者打造不同的生态空间。坡度较小的平坦地形,视线开敞,可设计廊架空间或广场空间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让游人感受场所轻松、自由、安全的空间氛围;坡度较缓的地形区,不利于硬质活动空间的设计,可利用地形设计台地式的景观空间或缓坡草坪式的休憩空间,让游人更好地获得景观视觉和触觉体验,感受景观空间的自然气息;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陡坡地形,坡度较大不利于游人活动,在景观园林中有较好的视觉敏感性,很好地阻碍或吸引游人视线,可以利用地形设计视觉焦点,打造山体空间,让游人体验空间的压迫围合感。

(二)以植物为主的空间艺术

植物作为空间设计主要的软质元素,是景观园林绿化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利用植物基本特点和设计中不同的种植手法对景观环境进行打造,是植物中间艺术设计的关键。我国的植物从类型上可分为常绿乔灌木、草本植物、水生植物和竹类等,不同的季节,植物表现不同的景观特征如春天迎春花、夏天荷花、秋天桂花、冬天梅花等,不同植物不同形态所组成的空间艺术不同,所以,利用植物对空间艺术的打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纪念性的园林景观中常选用常绿松柏列植为主,以营造压抑庄重的空间艺术效果;道路园林景观中常以色调鲜明的丛植花卉景观打造开敞愉快的空间艺术效果;庭院景观中以高大乔木孤植以营造安全舒适的空间艺术效果,不同植物的种植方法不同,形成的空间艺术感受不同,所以在不同的景观园林设计中药选择合适的植物、合适的种植方式才能很好地打造空间艺术。

(三)以水体为主的空间艺术

水是景观园林设计中最为活跃、造型能力最强的景观元素,同样也是空间艺术打造的重要因素。利用水的流动性可打造许多造型不同的空间艺术,如活水公园的嬉戏空间和鱼鳞状水体净化空间等,不同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不同,所以,在不同功能的空间场所应选择不同的水体表现形态。

(四)以建筑为主的空间艺术

建筑作为景观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服务设施,由于其形状造型和功能多样,对景观空间艺术设计有较大的影响,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处,如景观亭、艺术文化廊等,建筑不同的形态结构为景观空间艺术增加了情调,丰富了景观空间的功能特征。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景观空间特征的分析,发现景观空间艺术作为景观环境打造实用性很强的美学艺术,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造景作用,同时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环境节点。随着社会日益发展,人们对园林中的空间艺术要求将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渐提高,反思过去平坦单一的空间表现形式。所以,在当下的景观园林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充分挖掘空间的形态、功能和布置优势,发挥空间不同元素的造景特征,将不同的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组织设计,使用恰当的材质正确表达空间情感,才能为人们创造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美丽、舒适、和谐、生态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李智.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特征刍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

[2]徐彤.浅论风景园林的空间艺术表达[J].现代园艺,2014,(15).

[3]孙宗美.道家时空意识与中国园林空间艺术—兼论园林空间艺术之于园林意境的意义[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4]刘雨寒.以苏州园林空间艺术为例看平面艺术构图[J].艺术科技,2014,(10).

[5]王静.论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艺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5,(8).

[6]李文雯.关于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艺术探索[J].美与时代(中),2015,(2).

第8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艺术设计

【前言】:生活节奏的加快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压力,寻求解放心灵的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质量,追求心理需求的满足。园林景观设计中更加重视空间艺术就是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大体现,在园林景观中突出空间艺术,使得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加强,艺术品味提高,能够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更好的享受,可以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结构。但是园林景观的空间设计容易受到地域差异以及当地地理环境的限制。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环境中通过设计手段为园林景观创造更多的景观空间,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然审美体验。如何利用园林景观自身具有的地、墙、顶以及山石水体等元素,创造更灵活的互相流通的空间,是园林景观设计师不断探索的重点。

1、园林景观的概念及构成

1.1园林景观

园林景^也就是园林景观,这个近年来才开始兴起的房地产业名词,引领特新一代现代居住设计的潮流。园林景观以景观元素为设计基础,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为目的,通过美化环境,反映其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利用大自然的魅力,让奔波劳累的居民能够得到暂时的解放和心灵的享受。园林景观空间通常需要利用美学对空间进行艺术设计,以合理配置空间、功能和布局,创造出更美的空间。

1.2园林景观的基本空间构成

1.2.1地

没有地哪有家。“地”是一切空间存在的基础,也是园林景观空间构成的基础。“地”占据了园林景观空间绝大部分的下水平界面,作为园林景观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它不仅担负着划分视觉界面的功能,还是交通功能的载体。“地”面设计的材料选择极为广泛,大多采用草坪、地被植物等材料,也有一些采用水面或者其他装饰物。把广泛的材料进行合理搭配,灵活组合,就能够把地面空间划分出不同的节奏,增强了园林空间的多样化和空间感。

1.2.2墙

“墙”是园林景观的围合空间的主要组成构件,在空间中常常呈现出垂直的形式。“墙”主要起到了分隔空间,遮挡空间的作用,为立体空间的划分和密闭空间的创建保驾护航。对园林景观空间中墙的设计不仅是指对垂直墙面的设计,还包括一些植物和山石等空间分隔物的设计。同时墙与地面是垂直与水平面的交错区,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墙”的设计对园林景观的空间艺术整体品味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1.2.3顶

“顶”是指整个园林景观空间的上水平界面,它的设计风格和组成形式非常多变,没有太多的规矩限制,可以是普通的水平界面,也可以是建筑单体。同时也可以直接利用天空夜景和自然状物。

1.3园林景观的空间艺术分类

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以空间艺术为基础,为使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这里我们根据不同标准的园林景观中的空间艺术进行了分类。首先,如果我们以参观园林景观的人群公共程度进行分类,就可以将园林景观分为公共,比如庭院,半公共,比如厕所,以及私人空间,比如卧室这样的三类,这类空间划分有着明显的专用或共享的功能分类;第二,我们也可以将空间的视线围合效果分为封闭、半封闭以及常开三种形式,不同的围合效果对人们的感官刺激有着明显的不同,类似于广场和廊架的开敞程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当然是截然不同的;最后,我们可以将园林景观的空间根据态势的区别划分为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动态的溪流能够给人们一种流动的自由感,而静态的湖面则给了人们平静的舒适感。

无论什么形式的空间设计都应该立足实际,根据不同园林景观的设计需求,做出相应的改变,合理配置,使空间艺术能够完美的融入到园林景观中。

2、园林空间的处理手法

2.1虚实

园林景观空间中的虚与实是相对来说的。实景指的是园林中布置的那些山石、绿植、水体以及建筑小品等实物可见的景观。相对于可见的形状、色彩等实景来说,以声音、光影、气味和烟雾等没有特定形状的景观则构成了空间虚景。

园林景观中的虚实表现手法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两种是“暧昧”和“渗透”。暧昧是将一个围合的空间敞开一小部分,把边界模糊化,形成幽然的虚实空间。而渗透则是利用了水面、枝叶或是烟雾等半透明的模糊印象,为空间营造出一种虚实相间,意犹未尽的意境。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园林景观虽然占地面积很小,整个空间都处于半封闭状态,但是只要利用一些水景和枝叶等虚幻的景物,营造出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总之,虚实结合的空间设计需要遵循虚实结合的规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变化,因地制宜。颐和园中的昆明湖,就是以虚代实,利用昆明湖的倒影扩展和延伸了园林的范围,还减轻了万寿山中繁多景点的累赘感。

2.2层次

景深的层次体现着园林景观的层次空间,同时它又增加了园林景观空间的空间感,对空间的进深感也有着重要作用。对景观空间的空间层次设计需要建立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多重内层空间的设计与组织。通过不同内容的空间布置,使这些内层空间呈现出曲折变化、相互穿插的特点,塑造出连续的、流动的空间。处于这样的园林景观中,每前行一步都能感受到景观空间的变化,若有若无的景物,时隐时现的空间,都能够带给人们丰富的视觉体验。而且经过空间层次设计的景观直接在平面上划分了活动区域,错落有致的空间分配在纵向空间上高度分化了园林景观。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层次空间能够带给人强烈的空间感受。

2.3轴线

轴线利用了空间内部具有明显特征的限定物,给人们心理上营造出一种空间轴线感。轴线控制是营造景观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园林景观设计手法中的重头戏,受到新时期园林景观设计的高度重视。

园林景观空间层次清晰、功能区分明确、结构划分合理是轴线设置的前提。通过设置轴线可以维持空间形态的秩序,使园林景观的意境更加通透的表现出来;轴线还可以统一景观空间的方向性和运动性,将多元化的景观和个性化的空间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3、园林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

3.1以人为本

进行园林景观空间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休闲娱乐活动,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在相对自然的生态环境中获得舒适的美感。因此,园林景观的空间设计就应该从根本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园林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在游览线路途中设置合理的休息地点,增强游览的心理舒适度,提高景观满意度;另一方面,园林景观的受众涉及各个年龄段,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心理需求不同,根据不同受众心理设计相应的休闲娱乐活动,能够很好的提高受众的感官体验。

3.2绿色生态

园林的绿化建设是整个园林景观进行空间艺术设计的核心,而绿色环保是空间设计所秉承的核心理念。 通过对树木,草地等绿色植被的利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噪声,美化环境,还能够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有着极高的生态价值。所以,在选择植被栽种时应优先考虑生态效益较高的植被,有利于整个园林景观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小型生态系统。同时,在进行人工雕琢时应掌控好力度和范围,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避免生态系统的循环失衡。还应该提防新物种的入侵,破坏园林景观中的生态发展链。

3.3景观丰富

园林景观的区域虽然是有限的,在城市建设中所占比重较小。但是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应该遵循物尽其用的原则。在有限的空间中尽量增强景观的丰富程度,保证景观种类多样化。使水景、建筑和植被完美契合,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协调,空g设计中的各个空间都相互流通,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丰富的园林景观空间设计能够增强空间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给人们呈现出园林景观的空间艺术性。同时,增强园林景观空间设计的丰富性也是园林设计的大势所趋,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

3.4运用色彩技巧增强空间感和层次感

色彩能够直接在视觉上给人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对人们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影响。一般来说冷色调的色彩装修能够使人感到冷静和沉着,帮助人们迅速的沉静内心,使人感到安宁,可以利用在休息区域。而暖色调则容易激起人们的情绪,给人以轻松愉快,活泼开朗的感觉。这类色调则更适用于热闹区域。不同的色彩带给人的空间感也是不同的,浓度高、色泽明亮的暖色调显得轻快和上浮,而色彩较暗、色彩度低的冷色调则会显得沉重且下沉。利用这些色彩带来的错觉,能够对原本固定的空间格局进行视觉上的调节。当装修较小的空间时,可以在地面运用大量下沉色彩,在顶上则要运用一些暖色调来提高空间;而宽大的空间则需要在顶上运用下沉色调,在地面和四周运用上浮的暖色调来使空间显得紧凑有序。空间感和层次感能够有效增强景观的观赏价值,体现园林景观的艺术美感。

4、园林景观空间的组织

园林景观的空间艺术设计要从平面构图出发,先把空间根据功能不同划分为面积大小不同的点,这些功能点占据着整个园林的各大重要位置,并且所有的点能够连接成一条有序的线,组成了整个园林景观的基本骨架。还能够为游客游览观光园林提供指导。所以,园林景观空间的组织一般采用相互穿插设开敞与封闭空间,增强空间层次感,另一方面还应该动静结合,把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进行充分融合,实现空间艺术的美感设计。

5、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空间艺术的技巧

5.1借景

自古以来的园林文化最大的内涵就是“雅”,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彰显着中华文化的优雅与和谐。经过时间的推移与洗礼,优雅的园林文化沉淀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一种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需求,因而受到追捧。所以,当今园林景观的空间设计应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元素,体现园林景观的清雅与神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借用“亭台水榭”这些景观元素的结合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魅力所在,“收无限于有限中”的设计技巧。这种借景能够增强景观的内涵与内涵,增加园林景观的空间情趣。

5.2对景

在亭台楼阁上能够观赏到特定的小桥、流水,在桥上或者水边能够仰望到隐藏在林中的亭台楼阁,这样的相互“借景”就成为了对景。借景借的是园外的景,把园外的景移入园内。而对景则利用了园内存在的景观形成特定的景观艺术。对景的代表就是我国南方园林的精华――苏州园林,园林中的对景数不胜数,类似于枇杷园对着雪香云蔚亭,玉兰堂对应了“宜两亭”等等。但是这种对景的应用需要设计师的深厚功底,并具有高明的空间控制力,才能够设计出精彩的对景。

5.3框景

框景是指利用门框、亭廊、窗框等实物,将一些优美的景色融合在一幅自然的风景画中,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自然美感,同时框景可以联通室内外空间,增强空间的层次感和景深,增强园林景观的意境。苏州园林中就塑造了很多“园中园”和“景中景”,在有限的空间中塑造出多姿多彩的景观,酝酿出回味无穷的意境。整个苏州园林熟练地运用了框景这种以小见大的空间艺术设计方法,把面积较大的园林划分为几个园区,巧妙利用一些花木或山石将园区划分为丰富多彩的景区。通过框景将空间塑造的更为立体和丰富,为空间的自由度和艺术性奠定了基础。

5.4填景

所谓填景就是在园林景观的细节中添枝加叶,弥补空间空白。我们这里主要介绍景观小品在园林景观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景观小品的组合与布局能够烘托园林景观的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园林景观的理解和感受。灵活多变得景观小品组合能够丰富景观内容,美化景观效果,使景观的画面呈现出浓郁的诗情画意的韵味。景观小品可以是山石,也可以是植物,还可以两者组合来分隔空间,使空间错落有致。因为不能尽收眼底,所以能够给人们无尽的想象。成功的景观小品可以独立作为一个景点而存在,比如在欧洲园林景观中常用的雕塑,经过恰到好处的布置,就能够让园林增添不少浓郁的艺术情调。还有一些实用的景观小品利用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便捷的服务。例如,座椅。座椅最大的作用就是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

结束语

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能够使游客在实际体验中获得更为舒适的体验,达到放松的目的。而体现出园林景观的空间艺术感则是新时期园林设计的主要出发点,设计师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将不同风格的空间相互融合,使整个园林空间呈现的意境与风格具有统一性。并通过灵活多变的手法给大众不同的视觉感受,营造风格独特的园林景观,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静. 论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艺术[J]. 中国园艺文摘,2015,08:161-162.

[2]武静. 浅析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艺术[J]. 设计,2015,19:150-151.

[3]武静. 浅析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艺术[J]. 设计,2015,24:128-129.

[4]施世强. 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艺术[J]. 现代园艺,2016,14:108.

第9篇

关键词: 主题;景观要素;设计手法;媒介;表达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 1165(2011)02 0086 05

所谓“表达”,就是通过某种恰当的手法将设计者的创意或想法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他人得以阅读和理解。因此,绿地景观主题的具体呈现,就是以景观要素为素材,经过设计和施工的表达,创造出绿地中的景观美,通过这个景观美的暗示,表达作者的设计思想。绿地景观主题的表达是依附于整个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它与景观的功能规划、生态规划、小品设计等息息相关。随着人们对景观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绿地景观的表达要素日益增多,各种表达手法及技术手段也不断发展成熟。

一、景观要素的表达

(一)山石、水体的配置

山石、水体是园林中最基本的景观素材。以山石表达主题的方式丰富多样,如扬州个园中的四季假山,借助山石的形状或不同色泽,营造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主题意境,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

此外,山石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它是一种可以被赋予内容的材质,以石造景可以掇山叠石,通过技术加工抽象变形为景观小品,也可以作为文字图案篆刻的载体来直接传达主题立意。

水体因为其自身的流动性,具有其形多变、其意多义的性格特征,被格外赋予了多种文化意蕴。传统园林中的“曲水流觞”就是最能表现人文雅致、清高圣洁的理水形式。[1]在现代园林造景中,通过技术化处理,水的表达形态被进一步丰富,如溪流、瀑布、滴水、浪潮、水雾、冰体等,充分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表达出特定的园林主题,使人在享受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的景观意境,体验观水、亲水、眺水、听水和戏水等景观活动。

山石、水体通常也结合在一起进行景观设计,通过形态的变化和布局的设计,表达不同的山水景观主题,达到更加深远的艺术意境。

(二)植物的配植

植物是绿地景观空间中具有生命的要素,也是绿地空间诠释主题的重要题材。其自身的色彩、造型、特征、地域性等,就如同无声的语言,能够衬托出景观的意义。植物整体群落具有综合观赏的特性,以多样的姿态组成丰富的轮廓线,以不同的色彩构成瑰丽多彩而富有寓意的画面。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气候和地域特征的影响,不同的区域内可供选择的植物品种不尽相同,这就更能够突出绿地景观的地域性特点。通常园林景观主题的定位往往建立在城市特有的资源之上,因而在设计时,在不同的场所环境和背景之下,应尽量合理选择能够代表本土特色的乡土植物,不仅能创造出特定含义的园林意境,还能陪衬其他造园素材,更好地表达对地域景观主题的理解和阐述。

(三)建筑与建筑小品的营建

建筑与建筑小品是园林要素中唯一一个完全人工的要素。从表象上看,建筑不受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不像植物或地形那样带有强烈的地域性,是设计时非常活泛的要素。但从深层次而言,越是设计活泛的要素,越是需要充分熟悉其特定的背景环境。应该说,建筑融社会生活的博大,含个人体验的细微,由于受技术工艺、材料等外在因素以及一定时空环境中社会人文、文化内涵的影响,使得建筑在具体有限的形象里拥有特定的艺术性及表现性。[2]正因为如此,中国南北方的建筑也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态,而每一种形态都受到社会背景、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无形的,但也是根深蒂固的。

建筑小品是指那些功能简明、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富于特色的小型建筑物或艺术造型体,如指示牌、垃圾箱、电话亭、雕塑、景墙、园灯和座椅等。它们虽然体量较小,但是数量较多,色彩运用灵活、对主题的阐释更生动、形式更多样,在表达城市园林文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而,在设计园林中的建筑与建筑小品时,需要通过对区域内历史、文化元素的借鉴和挖掘,赋予建筑以形式、色彩、结构上的深层含义来契合主题,使之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景观空间的焦点及标志。建筑与建筑小品的风格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绿地景观的风格和特色,因此能够最直观地表达绿地景观的主题。

二、设计手法的表达

绿地景观主题的表达,除了通过各种园林要素的展示之外,还要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将主题这一抽象概念具体表达成可见的景观,即将抽象的设计语言转化为具象的景观实体。要完成对景观主题的表达,必须通过与主题最为相关的艺术手法来完成设计语言的转化,以诠释景观主题的内涵,将主题文化的精髓加以提炼和升华。主题表达的手法通常如下:

(一)叙述

叙述是指未经过任何艺术渲染、不需要任何介质而直观地将景观主题展现出来的表达手法。叙述手法常以文字或图案的形式,以石材、木材、玻璃等为载体进行雕刻,或者通过情景雕塑、主题标识等形式,表述了对历史事件、民间节日、习俗传统的传承;也可以通过对场地原有景观形态的保留、民间活动的再现等,将景观主题信息渗透到具有参与意义的景观中,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主题存在的信号,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景观空间文化的认知。

在园林设计中,最常用的叙述手法,是利用文字向游客展示某人物的生平或某个历史事件的经过等,有时顺叙,有时倒叙或插叙。叙述的手法具有历时性的特点,对观众的感染是渐进性的。将文字转换成景观的形式,通过空间序列或时间序列的渐进来完成,形成一个系列的叙述,其好处就在于能够清晰地表述出特定场所的特质,使人们准确地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传说等,在观赏景点的同时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使记忆得以延续。例如南京城内各处保留下来的城墙,就以文字雕刻的方式,记录了城墙的历史变迁以及修复概况,将城墙的点滴都融入遗迹之中。

(二)隐喻

隐喻是将属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用于某一事物而构成的,这一转移可以是从种到属或从属到种,或从属到属,或根据类推用一种景观的形式或概念代替另一种物质,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3]隐喻通常借助具有某种情感语言的物质属性或人们赋予景观的不同文化场所的精神内容和性格,激起人们联想的中枢,使希望表达的概念具有直观效果,易于理解,从而使人们能够与场所的精神进行对话以达到共鸣。绿地景观的设计中,常常借助于场地材质、空间体量、色彩、光线、序列等“虚体”进行园林建筑与小品的组合来隐喻主题。隐喻是对主题内蕴深层挖掘的一种情形。有些设计的隐喻通过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语汇,使表达的概念具有更加丰富的场所内涵。

许多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通过文化、形态或空间的隐喻,创造有意义的景观内容和形式,含蓄地体现自然理想或基地场所的历史与环境,形成具有一定情感和主题的绿地景观空间。常用的表现形式有雕塑、景墙、构筑物等景观小品,利用数字、尺度、色彩、形式等与所寓意的事物相吻合来达到隐喻象征的目的。对现代园林来说,重视隐喻与设计的意义,寻求独特的构思,是含蓄表达设计师思想的重要方法。在北京奥林匹克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大量运用了具有传统元素的雕塑及小品,来表现景观空间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广场上类似于奥运火炬的灯柱以及古代编钟的雕塑,都象征了在现代城市中传统脉络的延续。

(三)模拟

模拟是很直观的形式构思方法,它是采用“象形”的手段来引起人们的情感、想象和联想,是对事物外形的模拟,较少抽象和提炼,与原事物的联系是直观的,令人一望即知。甚至有些是以实物的相同尺寸或同比例缩放来建造,以达到仿真效果。

对景观元素的模拟,通常出现在较大型的绿地景观中,以文化产物的模拟等来契合景观主题;也可以通过对某种记忆中的场景或情节的模拟,调动各种相关线索,引发必要的联想,引导适当的推理,以恢复记忆中的景观场景,再现特定意义的主题。

模拟的表现手法对于活跃绿地景观空间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在绿地景观设计中被大量运用。通过建筑或建筑小品对自然事物的模拟仿生,能够激发出游客对绿地景观的亲切感。例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公园内的大草坪上,设置了一组奶牛雕塑,将奶牛的动物造型设计成雕塑坐凳,远远看去,一群奶牛在草地上低头吃草,意趣横生,丰富了景观的空间层次,增加了景观的可赏性;草坪另一侧蝴蝶造型的花棚下,种植了大片彩色的花卉,远观犹如一只巨大的蝴蝶落在花海之中。两处动物造型的小品遥相呼应,不仅丰富了绿地景观,也突出了公园活泼轻松的休闲主题氛围。

(四)抽象

抽象在哲学概念上是指面对个别、独特的事物,运用综合和概念的方式进行思考,舍弃非本质、个别的属性,进而获得共同、本质的属性。[4]客观地说,凡经过艺术改造加工的对象,以造型手段再现以后,就已经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抽象的景观主题表达手法,需要对场地周围环境信息、城市历史、民族风情、传统习俗、艺术成就与文化知识等方面进行深刻的认知和分析,在对具象景观对象的形体、特性进行准确的提炼之后,利用原有景观形态,根据现有主题引申变幻,将其中的基本要素如点、线、面、块等几何基本原型按照美的法则,通过空间变化如平移、旋转、放射、扩大、混合、切割、错位、扭曲等有机组合起来,转化为与主题相关的、抽象的景观形态。在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结构和形态的同时,巧妙利用这些要素,将深奥、复杂的事物转化为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建筑或建筑小品,使其拥有新的形式或功能,在场地中获得再生,以另一种方式表达设计者内在的情感。

抽象转化手法是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是从更深层面去挖掘景观形态与景观主题的联系,使人们不单单从视觉上接受浅层审美,更能通过联想、想象引发更深含义的意境审美,产生对场所的共鸣。北京奥林匹克广场上的一组不锈钢群雕,就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坡屋顶进行抽象转化,以更为现代的材料和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表达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主题意义。

三、景观媒介的表达

丰富的景观设计手法,还需要通过不同的景观媒介以及技术手段加以实现。随着绿地景观设计的多元化,不同的表现媒介以及新的景观技术手段不断出现,日益丰富了绿地景观主题表达的空间,为绿地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使城市绿地呈现出多彩多姿的面貌。

(一)尺度与比例

绿地景观细节设计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景观要素尺度与比例的和谐。尺度指景观要素在绿地场所中与各种自然尺度的比较。和谐的尺度能够使人在使用时产生舒适感,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场地中千姿百态的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的尺度,都影响着景观空间的整体尺度。不同的尺度与比例,能带给人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小巧的尺度虽不免局促,但能给人以亲切之感;而大尺度的空间略显空旷,却能带来震撼心灵的强烈感受。东西方绿地景观空间意境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处理尺度上的巨大区别。因而,在园林绿地景观设计之中,要结合绿地的主题,分析主题所蕴涵的内在情感,采用与主题相吻合的尺度比例来设计景观要素,景观要素的造型或尺度,并不仅仅出于美观的需要,也应考虑到绿地设计的主题和最终的使用性质。

(二)色彩与质感

绿地景观的风格决定于选材与色彩,色彩和质感是绿地景观表达的重要媒介。英国心理学家格列高里认为色彩知觉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色彩是具有艺术性的,它能带给人们视觉、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情感感受。绿地设计中,不同的景观要素具有不同的色彩和材料特性,而不同的色彩和材质又能通过其不同的景观语言表达出绿地的主题意境。

红色给人以兴奋、欢乐之感;橙色给人以明亮、华丽、高贵之感;黄色温和、光明、纯净;蓝色清新、宁静、深远;绿色青春、和平、朝气;白色圣洁、神圣;黑色肃穆、沉静……不同的色彩搭配上不同的景观材质,就能营造出更多的景观氛围。木材的质感温暖亲切、金属的质感冰冷坚硬而富于现代气息、玻璃通透而纯净……所有的景观要素都以其独特的语言,演绎着绿地所要表达的独特的主题。对色彩和质感的运用应注意绿地所处的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抓住不同地域色彩的风格特点,方可形成特色鲜明又具有当地民间风情的绿地景观。例如施瓦茨的四季玻璃小屋,就是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利用玻璃质感的透明,将景观空间演绎得纯净而富有深意。

(三)技术与材质

现代绿地景观的营造离不开科学技术。任何时期营造的绿地景观,都会反映该时期的时代审美意识和科技发展水平,彰显时代特点。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各种新的科技也悄悄融入了园林景观设计行业,新的材料、技术和新的应用方式开拓了景观新的可能性。

在材料上,由于不同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及自然地貌的不同,场所内的自然资源也独特而丰富。就地取材的景观原材料造价低廉、质地淳朴,具有不可复制的肌理、纹饰、光泽等自然形态特征,能够与绿地特定的主题产生有机的联系。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崭新的景观材质被创造出来并运用在绿地景观设计之中,如各种特殊混凝土、不锈钢、铝合金、镀锌金属、玻璃、塑料和橡胶、人造纤维、张拉膜、防腐木等,大大丰富了绿地景观空间的质感和色彩。新技术的使用、材质的拓展使设计的表达更为灵活多样,景观的趣味性增加,也使景观主题选择的范围随之扩大,不会受到技术表现的局限。

(四)光影与声音

绿地景观营建中,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要求有新的建造形式与之相适应,因而促进了对新的表达媒介的应用和开发,如声音、灯光、电子、镭射等的应用,这些都使得原本普通的景观要素在表达现代主题时,有了更为新鲜、独特、活跃的艺术效果,使绿地景观主题的表达不单单局限于三维的空间,更向着四维空间在发展,让人们对于景观的感知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同时也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香港科技大学里的“日晷”雕塑,由一对爱尔兰艺术家夫妇创作,雕塑高8.5米,色彩鲜红,利用光影的变化而让人产生时光流逝的联想,象征着古代科技及古代中西文化汇聚,阐释了“珍惜光阴”的景观主题。

四、总结

景观主题的表达实际上是一个多方位设计语言叙述的过程。而设计语言是将抽象的设计概念通过含义丰富的设计要素、不同的设计手法以及全新的景观媒介,转化为具象的景观形式,呈现在绿地场所中。这一从抽象概念到具象设计的过程,就是主题表达的起点和终点。

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完成绿地景观主题表达的多种途径和手段:景观要素的利用与改造;叙述、隐喻、模拟、抽象或是象征手法的运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完成设计语言的转化。艺术化、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加之园林要素的展现,就可以很好地表达特定的绿地景观主题的内涵,并将主题文化的精髓加以提炼和升华,在景观空间中实现文化场景的再现、文化资源的再生。

参考文献:

[1] 马蕊.园林绿地的主题与表达[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43.

[2]王伟.建筑设计意象的造型表达[J].华中建筑,2007(1):123-127.

第10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色彩设计

Abstract: plant landscape reflect some aspects of the formal beauty and not exist alone, but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very plant landscape of unit. Garden plants space is composed of many simple plant space unit constitution, every plant space has its special units were function, so it will have specific form, color, texture of treatment.

Keywords: garden plants; Landscape space; Color design

中图分类号: 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概念及特点

1.1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概念其实构筑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主体就是各种植物材料,而它们与人的相互关系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植物景观空间。

1.2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特点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主要构成材料是“植物”。它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运动性。植物环境是活的生灵,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植物空间随时间变化的程度是其它任何人为环境不能比拟的。植物材料本身规定了其空间具有强烈的运动性,它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延续性和复杂性,与人为的硬质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别。二是色彩季相性。植物色彩的丰富宽广、季相的分明度远大于人工色彩,同时植物的色彩明暗对比和不同色相有机配合,必然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三是可塑性。园林植物空间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对它的限定作用不象建筑和其它设施那么僵硬,而且园林植物空间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光影变化,构图巧妙的植物景观设计可以构成多种变化的植物空间。

1.3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特点一是整体性。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更多的是从整体的空间入手,进而深入到各个局部的植物景观空间的环境设计。其整体性除了要求合理的群落结构之外,其中组群的内部和外部必须有机结合,形成组群之间的联系和过渡。二是时代艺术性。植物景观空间有它自身的组织结构,表现为一定的色彩、质地、具有一定的形状,同时也容纳一定的地域性。人们除了对它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的欣赏之外,还会在审美观念中加入时代要求,植物景观空间是按照人们头脑中的创作意向在实际中形成的,它的空间气氛所表达的意义、空间的使用特点等都必须与这个时代的使用者之间产生信息交流。只有当植物景观空间与该时代的审美情趣相适宜,它才会与人们之间产生巨大的亲和性,反之则令人避而远之了。三是评价的多主体性。评价现代园林中植物景观的主体,公众在自身素质层次上有着极大的差别,评价的原则与出发点亦有显著不同。针对如何调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融合雅与俗方面则应有全面的分析。四是持续发展性。城市化的不断加剧,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使得植物景观设计从空间的组成,植物材料的运用,以及植物的季相、时相、位相的变化等方面进行灵活处理,这正是解决城市及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条件之一,而这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认识这一特点。

2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构景手法

2.1植物材料的视觉特征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是由植物材料构成的,其形态特征对创造构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探讨。

第一,植物的形态。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质感、季相等视觉特征对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在植物的构图和布局上影响着统一性和多样性。由于它们各种各样的着生方式,使得每一种植物都有着独特的形态,通常可分为圆球形、椭圆形、锥形、圆柱形、垂枝形、水平展开形,还有不规则形。

第二,植物的色彩。它是通过叶、花、果、枝、干等表现出来的,极易被人感知,具有一定的情绪效应,因为色彩能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感应,从而获得美感。

第三,植物的质感。其是指植物材料能看到感觉到的表面特性,而这种特性常常是设计者容易忽视的。植物材料的质感通常由叶片、枝条的大小、数量、排列方式以及树皮的外形决定。在冬季落叶植物的质感则主要由枝条的大小、数量、着生方式来决定。植物质感通常分为粗糙、中等、细腻三种。粗质感植物是指叶片大、枝干粗壮、树皮粗糙的植物。粗糙植物容易吸引人们的视线,常作为视觉焦点来处理;细质感植物是小叶片和微小脆弱的小枝生长整齐密集的植物,由于细质植物纤维柔软因而不太醒目,但其清晰的轮廓,文雅密实的外观,使其在设计中常作为背景出现,具有远离观赏者的倾向;中质感植物是具有中等大小叶片、枝干以及具有适度密度的植物。由于中质植物占绝对数,因此它也是植物空间的基本结构,统一整个布局。质感的这三种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是依据植物之间的比较来确定。一种植物与质感较它粗糙的植物相比是细质植物,而同质感较它细腻的植物相比较,则它又成了粗质植物。

第四,季相。植物景观空间的季相变化体现了时空的连续性,对空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季相变化中的色彩变化十分引人注目。当植物空间由落叶植物围合时,空间围合的程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季具有浓密的树叶、树丛能形成一个闭合的空间,视线被阻隔,而随着植物的落叶,视线逐渐能延伸到限定空间以外,空间产生流动显得更大、更空旷,而空间范围主要是依靠枝条来限定的。

2.2构景手法植物景观空间是为了人们所使用的,这种人造的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切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要求。即在具有实用属性的同时还要赋予它美的属性。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植物景观空间原则,多样统一是指有适当变化的同时作为整体又具有牢固的结合状态,在植物景观空间中多样统一是通过简洁、多样、均衡、强调、秩序和比例六个因素对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的合理选择、组织而得以体现。

第一,多样性。过于单纯的构图会令观赏者感到平淡单调,而利用多样性则可以控制过多的重复,从而引发人们的兴趣。植物景观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应该在具有一种控制性的贯穿整个构图的植物种类之后进行变化。这种“作为构图基础”的植物称为基调植物,用于“调整构图”的植物称为重点植物。同样多样性也可以通过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的变化来体现。

运用植物形态特征进行设计。将具有相似形态的植物组合在一起,在构图中重复出现形成整个植物空间构图中的控制性因素,使构图更易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例如圆球形植物没有方向性,对构图不会产生破坏性,因此它可以衬托形态特征明显的植物形成视线中心而不会破坏构图的协调。椭圆形、锥形、圆柱形植物具有垂直方向性,可以用来通过加强高度创造构图的焦点;垂枝形植物具有明显的下垂枝条,易于将人的视线引向地面,因此这种植物常被用于创造柔和的线条,成为与地面的视线纽带;水平展开形植物使人产生宽阔感和外延感,能引导视线向水平方向移动,既可以与垂直方向形产生对比,又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联系其它形态;不规则形植物具有奇特的造型,这就使得它极易吸引人的视线,在突出的设计位置上作为孤植树将会产生不同凡响的吸引力。

根据植物的色彩进行设计。在园林植物空间色彩的处理中,从整体出发,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绿色为基调色,以其它色为点缀色,形成“大调和,小对比”。将类似色组合,适当使用一系列具有变化的绿色植物,使构图具有丰富的层次效果。深绿色沉稳凝重,浅绿色令空间明亮、轻快,并令人有漂浮感。将具有对比色彩的植物配置在一起,其色彩的反差会造成强烈鲜明的视觉效果,对该种植物组合在景观中可以适当点缀形成点睛之笔。

例如用花卉造景者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的表现手法,但在设计中应注意不宜过多的运用,否则会造成跳跃和不统一感。对于色彩鲜的花卉和小灌木应在特定的区域内大面积布置,形成成片的效果,或者在某一重点部位作为强调色吸引观赏者的视线。

第二,秩序。形态的秩序是利用水平展开形、圆球形、圆锥形、圆柱形之间的相似形的顺序而形成低、中、高、低的秩序变化。对于质感来说,秩序就是细质、中质、粗质或反之亦可,这种秩序可以由形态、质感、色彩分别形成,也可以由三者相互结合形成。在植物景观空间中,按照一定的节奏运用形态、色彩和质感可以使植物配置协调。秩序是植物景观的节奏,它将视线从一个焦点自然地逐步引向下一个焦点,植物按一定间距种植,形成秩序,直到间距发生变化,这时变化的植物将很容易被看到从而形成秩序,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视野中焦点的数量只能是一个,仔细安排主景植物在植物景观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合理地运用秩序规律使植物景观中的各种形式和空间共存于一个有秩序的、统一的整体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第三,强调。在植物空间中打破了植物材料的秩序和模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以控制空间构图。植物景观中强调作用,通常由主景植物来实现。主景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其形态、色彩或质感在该植物群体中是否足够突出。在一个群体中若有一种植物具有显著的形态特征,则它将会在群体中凸显出来。质感就是如此,如果在植物景观中的控制性植物模式的质感为细质,则利用粗质或中性质感的植物就可以创造强调效果。但要保持植物之间各种要素的平衡状态,即均衡的设计与处理给景物外观以魅力和统一,均衡的美学价值就表现出来了。均衡可分为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对称均衡是用来衬托主题的,在形态、色彩、质感上应该是强有力的,中心的明确标定可以避免散漫和混乱;不对称均衡是利用景物多维空间来创作的,在构图时要综合衡量构成园林绿地物质要素的虚实、色彩、质感、疏密、线条、体型、数量等给人产生的体量感觉来设计,不对称均衡布置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偏感性的自由灵活,可以起到移步换景的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新中式;古典园林;景观设计

1 对传统文化的诉求

随着近十年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景观作为衡量居住区品质优异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没有好的景观设计就没有好的生活品质,然而当前居住区建设中大量盲目地抄袭国外案例,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与发扬,同时,在继续创新的基础上,如何创造中式的符合高品质环境要求的居住区是当务之急。当“欧陆风”、“西洋风”、吹倦的时候,更多的人们开始怀念起古时的“中国人家”:秦砖汉瓦、抄手游廊、深深庭院,还有居住其中的天伦之乐……,这些正是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和生活价值观在中式住宅的每一寸空间的涌现。

2 传承古典园林的精髓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在诸多方面有其独特之处,这些正是造园艺术的精髓,也是现代景观设计所要传承、创新的重要部分。意境方面:传统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园林中的借物寄情,例如厅堂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等,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空间变换从而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使园林在富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多样。“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是对中国园林意境的最好表达,同时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传承精髓所在。植物配置方面:传统园林植物配置追求“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正基于此理念造园者喜好在园林建造中模仿自然山林植被景观,将亭、台、楼、阁等园建与山、石、花、树等自然因素相互协调融合为一体,充分运用植物色彩来渲染园林环境,从而表现所要传达的意境。吴良镛先生在《乡土建筑的现代化与现代建筑的地域化》中提出:“无论发达的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均存在着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如何积极达成进步的世界文明,而同时又延续原有的文化遗产。这就是我们的悖论,如何既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归到自己的源泉;如何既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新中式”景观的设计思想源自古典园林,直接表现在对古典园林景观空间布局与造园手法的再现,是符合中国人审美的本土地域化的景观。“新中式”景观设计则是从古典园林中汲取适合当代的设计精华,将古典园林本土化的东西消化、吸收、推敲、重构、传承、创新、融合于当代景观设计中,用另一种视角、另一种手法来展现,最终达到新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承形、延意、传神。

2.1 新居住理念

理念(concept)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畴。居住理念(resident concept)也就是指对居住的观点、看法与信念,是人们在选择住所时所遵循的原则、标准,它因时代、文化、信仰等的不同而不同。伴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重房屋质量与居住面积、功能与结构、景观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绿色”、“健康”、“运动”、“便利”、“文明”、“生态”、“低碳”等具有时代背景的词语逐渐成为高品质居住产品的代名词。

2.2 新技术、新材料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居住区景观呈现出元素多元化景象,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导致各种新材料的涌现,让设计师拥有了更广阔的造景选择空间。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利用现代的感知来认知自然,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来展示自然之美,或者利用高科技手段和新的更为环保的材料去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同时为达到景观效果,“新中式”景观设计运用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通过创新方式共同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美。

2.3 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造园中意境的体现过多的注重于“花木寄情、状物比兴”所产生的象征寓意上,然而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所追求的超脱隐逸、虚静、清逸、淡远的审美情趣难以契合现代人简洁、明快、开朗、大方的审美情趣。随着文化艺术表达方式的不断发展,通过在象征型意境以外拓展写实型意境,以更精确的方式表现现代的审美情趣,既注重对物境的精确描绘,又深刻揭示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本质要求。北京庐师山庄公共空间采用简洁明快的造景手法,充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利用简单的几何元素展示形体之美(图1)。

2.4 新设计思想

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形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脉”,二是“地脉”,如崇拜自然、君子比德和神仙思想等。正是基于此从而造就了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山水之美的造园思想,这也符合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主旨。“新中式”景观设计传承、发扬以自然为主体的设计思想,倡导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科学的认识包括自然类型、自然元素、自然形式、自然过程在内的全面的自然含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场地的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营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景观,体现出自然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

3 传统中孕育的新中式

3.1 空间布局

“新中式”景观设计继承了传统造园的诸多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对比、参差交错、互相掩映、曲折迂回、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通过空间的划分形成不同形状、体量、尺度和主题的多样化的景观空间,彼此之间相互密切联系、互相渗透,最后将各个空间有机地串联组合成整体性的景观空间。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公共区域利用景墙作为界限,在公共区域划分出静态和动态的空间,同时借助镂空景墙形成交相呼应的景观空间。

3.2 传统意象符号的表现

中国传统意象符号可以说是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如图腾、花纹以及一些特定的事物样式等。“新中式”景观设计同样采取了中国传统意象符号表达手法如以谐音寓意、借形寓意以及音、形交互寓意等,诸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龙、凤、双鱼、蝙蝠、玉兔、龟、兰花、荷花、牡丹、石榴、松、竹、梅等丰厚的传统意象符号。正是基于如此深厚的文化符号底蕴“新中式”景观可以在景亭、景墙、大门、廊架、地面铺装、座凳上等具置融入具有传统意义的图案符号,用简化或抽象的手法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广州云山诗意·人家采用古代文字作为景观基底,利用放大镜及钢具模型等现代手法来构景,现代中透出古朴气息(图2)。

3.2 传统设计手法

“新中式”景观设计继承和创新框景、抑景、障景、借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造园手法,在外形上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和景观材料,营造出的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感受,例如运用框景手法用以加大景深效果,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3.3设计意境

意境是任何设计的初始。“新中式”景观追求适度的隐喻、恰当的素材、委婉而不张扬、含蓄并非模棱两可的境界。“新中式”景观设计,首先仍应确定设计的主题立意,即项目定位,然后通过分析得出该主题立意的主要特性,以及与哪些要素存在着“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从而通过直观生动的实境形态和空间来比喻、暗示、寓托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使景观更具有“叙事性”,传达易于理解的意境。

第12篇

在园林的主要构成要素中,唯植物是有生命的,可观赏其丰富的线条、绚丽的色彩、浓艳的花朵、硕大的果实及独特的树根,在园林中植物可形成一年四季一个动态连续的景观构图。植物在古典园林中常常起到装点山水、衬托建筑、分隔空间的作用。因为植物本身是重要的风景资源,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自然山水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艺术地再现大自然的美,营造富有生机活力的空间环境,植物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古人常常喜欢托物言志,将植物景观常和空间意境联系在一起,通过堂馆亭榭的题名或匾额题刻来艺术地表达丰富的情感。如留园五峰仙馆对联:“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景观的营造反映着作者的内心情感,形成一种意境的传神,让后人去品味、去探寻、去体会那个时代应有的环境背景。这种写景与写意的结合,借植物言志的手法,应值得现代设计师去传承。北京第七街区的植物景观设计中也是沿用了古人的许多设计手法,因为本方案的设计采用自然式为主,所以植物配置也是采用自然植物群落的搭配方式,突出空间的林冠线、林缘线和季相变化,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利用植物与建筑、地形、水体及园林小品的搭配,突出主景,起到烘托作用,如“风琴广场”大量选用元宝枫,取其谐音,琴则体现在地面铺装上,同时选用杨树,利用风起树叶瑟瑟的声响效果,突出主题。此外,还单独以植物为主景,利用丛植搭配,形成美丽景观。植物对于空间的围合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植物可形成开敞、私密及半私密的环境,远比硬质墙体形成的空间更具生命力,同时,植物与地形结合能强调空间的走势,对地形起到增强或削弱的作用。在区内一些景观亭、景观走廊,以植物的某一特性为亭、廊题名,再在周围点植这种植物,更能映衬景观。如在春意亭周围种植迎春、垂柳,在霄云廊旁种植美国凌霄,在风瑟亭边点植元宝枫、黄栌或利用现代材料构成景观墙,再框以特色姿态的植物,同时匾额以植物题名。在北部有地形变化的区域形成密林和疏林草地,在南部活动广场区形成规则的树阵和绿篱。这样的植物选择不仅可以和周边的环境相融合,而且能形成不同风格的植物景观。这些都学习了古人写景与写意结合的手法。

风雨晴雪,日月星辰,这些富于变幻的气象天体,对园林景观意境的表现有很大的烘托作用,利用得巧妙可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过程中,常借助天象自然之景来营造园林景观,将这些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作为一种活跃的造园要素引入,融入景观空间,为园林景观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苏州网师园中有“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指明这里的景观是清风月夜。赏月,自古就是一种富有情调的文化习俗,将月色作为观赏对象,历来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景象内容。北京第七街区居住区的设计也应用了不少随晨夕阴晴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而引起的园林空间变化的实例。如借助构筑物光影在不同时间、不同质感事物上的变化,营造的丰富空间;以欣赏水中月影为主的“邀月台”的设计及以季节性变化的连续性花境的设计,都体现了借天象自然景观变化而营造园林的古人设计手法。

在园林中,对于各景观元素的设计是相对好把握的,因为它们是实在的、可以触摸到的,相对来讲,它们所形成的空间更为抽象,难于把握,但设计巧妙却可达到意味深远的效果。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园林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所追求的是寄托园主的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1]。中国的私家园林,大都存在于市井之中,由于面积有限,在极小的空间中为求得深邃的效果,利用各种方法来增强景的深度感或通过空间的欲扬先抑,形成对比,从而使园林空间丰富多变,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造成一种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空间幻觉。古典园林的空间,是随着行进的路程而变化着的,这就是所谓的“步移景异”,每个空间看似分隔着,却通过渗透处理,存在着内部的联系。同时,采用环形游线形成散点视点视线,避免一览无余的逼迫式景点布置[2],充分调动人的感官和情绪,越是深入越有味道,正是空间在意与景的巧妙经营中富于变化,形成不可穷尽的空间幻觉。北京第七街区设计方案中对于空间的巧妙利用也学习了古典园林的这种手法,将居住区中心较为狭长的带状空间利用地形的高低错落分成凸地、凹地和平地,同时借助景观墙的穿插,打破过于狭长的现状,形成视觉错位,再将墙体镂空,利用镂空的部分隐约渗透出下一个景观局部,这样调动观者情趣,形成变化的景观空间。根据景观的需要和不同人们的心理需求,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空间,能在人们的视觉上和感觉上产生丰富变化,如明与暗、旷与奥、收与放、虚与实、动与静、人工与自然等。这些空间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这里有适合老年人晨练的林荫广场,有适合儿童游戏的儿童娱乐广场、戏水广场,有繁华的商业街和幽静的林中休闲广场,有西方开阔的自然的疏林草地,有规整的人工景观空间。各个空间虽然形式有所区别,但统一在以自然式地形为底景的大环境中,看似分隔但却有内在联系。

环路的外侧为繁华的商业空间及附属空间所形成的“动空间”,内侧是为业主们的生活、休闲所提供的“静空间”。这样的规划设计思路不仅可以形成人车分流,便于今后的管理,而且还可以形成相对安静、悠闲的小区生活空间。二轴是水轴和绿轴。水轴是指贯穿整个居住区内的水景观序列。绿轴是在水轴的北侧和水轴平行的绿色轴线。这两条轴线构成了该居住区的环境骨架—北山南水。八景点:分别为童心广场、戏水广场、林荫广场、水中林荫广场、临水广场、会所前广场、欧风音乐广场、草坪广场(见图1)。这些景点有机的点缀于整个小区的环境中,并能形成变化丰富的景观空间。

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特点,不特意地去营造与环境氛围不符的景观空间,古典园林在现代景观中的体现,不仅仅是通过几条曲折的水系、古典木作建筑或卵石花街铺地来体现,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景观中的意的延续。对于传统园林中优秀的值得借鉴的手法,是经久不衰的,怎样在现代设计理念、材质、养护管理水平中体现是值得设计师去深思的。也许在很多现代的设计中,完全是金属材质的设计元素,但古典手法涵盖其中,仍不失为一个现代与古典结合的优秀案例。设计是心灵相通的,古今一样,好的设计不用过多华丽的语言,一切尽在不言中,古人那种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思想,在现今纷杂的社会中,不失为一股清泉,去涤荡每个人那颗浮躁的心。(本文作者:胡妍妍 单位:天津农学院园艺系)

第13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形态;景观语言

1、景观语言

语言学角度解读各个艺术门类的理论话语成为常态,景观语言也不例外。其语言也逐渐成为风景园林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景观语言是以类型学理论结合主客观的感知而衍生的景观语言,其中理论研究经过有安妮・惠斯顿所著《景观的语言》,罗曼・布什的《场地设计语言》。

上溯18世纪中叶,最早用语言的内部关系来比拟建筑各部件之间的关系联系。这出现于杰曼.博弗兰在《论建筑篇》中写到:“线脚以及其他组成一座房屋的部件对于建筑,就如单词对于语言一样”。其中把线脚与单词,建筑与语言的比拟关系。之后则更加广泛应用。布正伟教授在《建筑概念的由来与发展》论文中进行建筑语言分类,这些主要围绕以下三点:一个语言体系运用内部关系,从而传达语言;二、个人的建筑理念解释建筑语言;三、依据具体场地条件的操作,并受到人们对于建筑的感知。

众多建筑语言的共同点也适用景观语言。相比建筑而言,景观语言受到季节等外在因素的限制。这种限制,一方面景观设计师需要以多重维度方式考虑,另一方面为设计师带来灵感,为景观设计的呈现带来丰富变化。利用这些外在因素来进行加工,并且有策略地综合这些限制来塑造景观空间的特色。

2、景观语言的实质

景观设计与文学语言的属性相结合,即是使用语言的规则性来言说景观设计的精确性、规范性。以格式塔心理学为景观语言的理论基础,景观环境的信息变化带来人对感知环境的变化。景观感知通常以两个类别出发点,一类以客观景观元素传递信息,第二类以人的主观意识对于环境感受的影响。 因而,景观语言类似于文学作品但是相比之下,景观语言不擅长叙事功能,而是表意的抒情功能。景观空间形态语言是,以系统化语言体系方式,利用景观元素组合的形态感知作为载体,从而完成塑造景观空间的目的。

3、景观空间形态语言构成

景观语言的存在特征分为实体元素和虚体元素。实体要素主要是指人行道表面、地形、植物材料等等。虚体要素则是实体要素之间,并连接实体元素的“过渡”部分。设计过程中,初学者往往忽略实体元素之间虚体要素,只关注实体元素在空间的摆放位置。景观空间的实质使用实体元素的位置和具体的特性来定义间和赋予其所期待的感受。 形态是包裹实体元素在内,而又包含实体元素之间的虚体元素。景观设计作为一种语言系统,景观建筑设计师对实体元素和虚体元素进行加工,变成景观语言词汇,使用语法(语汇之间的相互关系)连接成句,组合成为到达语义的表达。这样形成多种景观形式和景观环境。

形态是其景观语言语汇的基石,形态的基本形构成了景观空间形态的语言的语汇部分,人被形态所赋予丰富而复杂的体验,形态中包括自然形态的迷人曲线到几何形态中的严谨方形。大自然自然形成和人工主动创造的形态种类不胜枚举。无论多么复杂多么繁杂的种类,形态最终经过分解,再综合成两种三种基本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形态的基本形可以单独构成景观空间,也可以不同组合构成空间一部分再组成整体景观空间。

语法组织结构即是合理有序地安排相关语汇形态的位置。语法结构可能发生在独立形态内部,可能是多种形态之间的组合关系。功能即是实现不同设计目的和适应不同场地条件。语法分为非网格结构,网格结构。其中非网格结构又细化为群组,线性组合。群组主要依赖一定构成关系来组合形态。群组过程需要注意同组形态之间的间隙不宜太大,如果过大的间距,这将会造成偏离组关系的视觉感受。同时,间隙太小也会造成组关系的破坏整体特征。线性组合的主导类似于西方规则式园林中中心轴。但不同的是中心轴可以发生变化,可以是笔直的,直角转角,或弯曲转角。空间和形态集中在轴线上或者与轴线两边对称或非对称。其他可能存在的形态偶然合并为对比,强调或者作为辅助的元素。网格组织分为平行线网格、交叉线网格、模块网格、点状网格。其中平行线网格指控制景观空间的方向性和连续性的进程; 交叉线网络指相互连接景观空间之间的通行回路;模块网络指限制和规定景观空间范围和其内容;点状网络指突出景观空间中个性化的标志和地点。

通过形态及组织结构设计,语义表达具有充分基础内涵。形态要素与结构关系,再利用综合的形式语言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形态要素与语法结构关系组合表达,能够分为相交形、直交形、非直交形、循环曲线有机形。这是将基本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通过群组,线性关系,网格关系组合方式,根据一定形式语言进行重新组合成对应的语义表达的类型。

4 、结语

景观空间形态语言可以作为景观建筑设计师的一种创作手法,需要设计师能够从景观空间和元素进行转换为景观语言的语汇,语法,语义表达。

这也是对现实生活场所与空间的一种抽象而理性表达。因为大多数国内教学和设计方案都是经验性只是或者借鉴的“拿来主义”。而不是把景观语言本身作为独立体系与方法。但是,景观语言如何投入实例的具体操作,语言体系各部分的设计用途和设计过程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Anne W S The Language of Landscape [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8

第14篇

旅游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迹可循,虽无“旅游”之名,但有学术研究、微服私访、商贸交流之实。此时的出行大多是出于功利目的,却在行走的过程中体味到其中的趣味和情感。

随着物质的不断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常规而物质的生活状态,从而对精神的追求越来越高。现如今,旅游业已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已经受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目前,旅游按照内容分类主要有自然景观旅游(如山水风光)、娱乐体验旅游(如迪士尼乐园)、民俗乡村旅游(如文化民宿)、科普教育旅游(如青少年夏令营)等类型。另外还有按照距离分类的远距离出国旅游、中距离国内旅游、近距离周边旅游等旅游类型。

二、旅游的品质诉求

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便利、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旅游正在成为一种展示美景美食、得到亲友羡慕、满足自身虚荣的社会现象,它是那么的浮躁和速成,仿佛只是为了展示和留念。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旅游中的人们往往疲于奔命,只为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个景点。进而导致在旅游结束后,除了收获大量照片和纪念品,身心并未得到放松和满足。

旅游是为了获得不一样的自然风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餐饮美食、不一样的人生感悟,更是一种离开固定生活模式的休闲需求,得到压力的放松。追求的是劳逸结合,适当的放慢节奏,更是一种对提升生活品质的诉求。

这种诉求从旅游发展模式层面延伸到了旅游景观设计层面,从社会现象分析角度转变到了旅游景观设计角度。旅游是人为找到身心放松的而产生的一种意识行动,“慢节奏”景观空间场所作为支撑才能让这意识行动一直在良性的循环发展。

三、景观空间中的“慢节奏”

将“慢节奏”融入景观空间的营造中,营造一个幽静的原生态环境,远离繁宪,清净自然,为游客提供一处可放松身也的精神乐园。人们可享特色风土人情,可尝地方魍呈称罚自由的呼吸、漫步、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从内而外得感受慢节奏的景观空间,让旅游的脚步慢下来,“慢节奏”的景观空间营造要素如下。

1.山水呼应。人造景观空间应与自然,山水相和谐、相呼应。材料选择上多选择原生态的材料,与周边环境协调,实现自然山水与人造景观的融合。

2.空间尺度。慢节奏的景观空间尺度较小,更适宜人自身的空间比例,形式质朴,回归自然。尺度是考量景观空间场所和谐的评判标准,控制尺度比例的关系,一方面是当地文化的沉积,另一方面也更具有观赏价值。

3.材质选择。推荐采用自然生态的当地环境产物,如山地的石材、田园的泥土、森林的木材、村落的砖瓦等,渲染酝酿淳朴的民风民俗,能够明确体现景观空间中令人向往的“慢节奏”。

4.道路限制。要实现慢节奏的景观旅游,不妨考虑限制机动车驶入景观空间场所,或者通过道路宽度、曲直设计、道路小品等手法,放慢机动车的行驶速度。为人们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慢节奏景观空间,让置身其中的人们细致深入地体会旅游资源景观的独特魅力。

5.亲水考量。在同样的景观空间中,人们更多的选择具有亲水功能的那种。慢节奏的景观空间中对水系的处理不需刻意的改造和构建,而是因地制宜,从原有的自然基础出发,结合景观空间结构,增添人与水系的沟通和互动,弱化人工痕迹,营造亲水属性的景观空间。

6.植物布局。以自然式的植物群落为优,选择自然形态的树种,搭配质感较柔和的植物,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实现植物层次的多样性以及景观空间的和谐感,创造慢节奏的景观空间。

7.公共基础设施人性化。这是旅游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设施的形式、材质等方面都与现代化城市景观明显不同,在不改变功能的前提下,都以质朴的、贴近自然环境的形式、材质进行表现,更加贴近景观周边环境,贴近人们的生活,富有亲和力。

8.互动体验。想要实现慢节奏的旅游活动,景观空间中的休闲、游憩、交流等人文需求需要进一步满足。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来往沟通,建立人和自然环境的良好互动。结合富有特色的文化符号的场景营造,为慢节奏的景观空间提供能互动参与的游览体验。

9.平静身心。结合自然景观的活动韵律(如生物的生长、季节的变换、日光阴影的移动等),在空间中呈现出动态的美。通过这种朴实无华、不矫揉造作得自然韵律,将景观的体验变得简单。宁静的空间、生生不息的动植物、遍地绿色的草木,是最适合调剂身心景观空间场所。对游客启发、熏陶,并产生的美妙感受,让人不由自主慢下来。

四、总结

第15篇

关键词 园林景观、艺术语言、园林设计

中国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1-008-02

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现代城市景观正在进行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现代园林景观既应符合现代景观风貌,又应具有个性化的艺术需求。影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有诸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从现代艺术语言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产生的影响。

1、视觉上的艺术性

1,1色彩是环境造景的主要要素

色彩是心灵表现的一种手段,它能把风景强烈地诉诸于情感,从而作用于人的心理。因此在园林造景中,对色彩的运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地面铺装的色彩更应该和植物、山水、建筑等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设计。如果场地的地面色彩简单,可通过线与形的变化来丰富空间的特征。地面铺装的色彩通常是衬托风景的背景或者说是底色,人和风景才是主体,当然特殊情况除外。地面铺装的色彩须沉着,色彩的选择应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色彩应稳重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一般认为,暖色调表现热烈、兴奋的情绪;冷色调表现幽雅、宁静、开朗、明快,给人以清新愉快之感;灰暗色调表现忧郁、沉闷。因此在铺地设计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色彩的变化,来丰富和加强空间的气氛。

1,2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因地制宜;二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但在现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设计园林景观,还将秀美的山川作为景观层次的远景引入其中,使视觉美感的空间拉伸至一个更为深远的层次。而因时制宜是出于应用自然四季变化的美学创造景观,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合理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引用自然之美,是关注美的意蕴,以借景的创作方法将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

1,3领会空间之美

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核心是人性之美。

2、立体空间层面上的景观设计手法

2,1空间的流动

关于空间的流动的设计手法,首先是建筑师密斯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运用。随后有设计师凯利设计的米勒花园,他通过景观语汇结构(树干)和围合(绿篱)的对比,体现建筑的自由平面思想,塑造了一系列流动的室外景观空间。人们在空间游览的过程中,历时性与共时性穿插,随着人的移动空间不断转换。凯利创造出一种“流动的”与众不同的景观空间和空间秩序。同时这种简洁的手法极大迎合了现代空间的需求。

2,2网络设计手法

网格设计手法是将特定的设计对象纳入网格体系的一种设计手法。园林网格空间由于方格边界的节点具有无限扩展的特点,单一的纯空间可自由、多向地发展,形成无尽头的水平透视效果,空间无论从哪个方向扩展都是单一、均质、各向同性的。在这种空间中,利用网格空间强烈的透视感,借鉴建筑用墙来分隔空间的原则,用花卉、绿篱、地被、乔木作为绿墙来严格的按网格平面形式来分隔空间,植物以直线、方块、平行、三角形的简单规则式种植来达到组合空间的目的。

2,3拼贴的手法

拼贴设计手法是将所引用的对象通过组合、拼接等方法的设计手法。景观的拼贴设计手法有一般拼贴和多元拼贴等方法。一般拼贴设计手法只有一种拼贴的对象,拼贴的对象包括历史的、地方的、大众文化的符号等。多元拼贴设计手法拼贴的对象包括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景观符号,从而获得一种混杂、游戏的风格。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就是属于一般的拼贴手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景观设计则属于多元拼贴的设计手法。

3、尺度的适应性

3,1弱化人为压力

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是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践中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利用地形条件,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地貌。利用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是园林设计更富有诗情画意。

3,2协调园林体量

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的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园林的总体空间尺度进行修饰,最终使园林的自然环境和谐的与景观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