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公安机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助推发展为第一要务,公安机关要深入开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服务发展、提升效能主题教育活动,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稳定,抓好稳定促发展”、
“你投资我服务,你发展我开路,你有难我帮助,你受益我保护”的新理念,夯实民警“汉中发展我护航,我为汉中献力量”思想根基,促进“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关乎发展形象”良好氛围的形成,自觉在思想和行动上找准自身定位。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社会稳定
平安是民生之基,稳定是发展之需。要铸牢“治安环境是第一社会环境”的理念,切实把打造平安稳定的良好环境作为公安机关服务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和主攻方向。
一要妥善处置各类特别是涉企。要拓宽摸排收集途径,健全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完善与企业定期沟通制度、不安定因素化解机制和处置预案,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热线联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积极维护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正常秩序。
二要提高对经济犯罪先期预警和精确打击的能力。一是建立与经济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工作会商和信息通报制度,完善预警机制和防控体系,及时规避经济安全风险。二是加强经济犯罪分析研判,及时督促整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报告党委、政府并通报相关部门。三是深入排查干扰企业经营、侵害企业权益、扰乱生产秩序、侵犯员工权利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快办快结。
三要积极助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安全事关全市发展大局和汉中对外形象,公安机关要加强交通、消防监管,整治旅游治安问题。要主动监督指导,加强具体帮助,严密景区内部安防,维护良好秩序。
四要严厉打击严重违法犯罪活动。要重点打击以黑恶势力为主的有组织犯罪、以命案为主的严重暴力犯罪、以“两抢一盗”为主的多发财犯罪,加快反恐预警、应急机制和能力建设,强化网上预警、研判、协查和控侦,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五要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全面加强街面防控、社区防控、单位内部防控、视频监控、区域警务协作、“虚拟社会”防控“六张网”建设,建立健全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全方位、全天候、多层次、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工作举措
改革创新是公安工作不断进步、健康发展的灵魂,也是公安机关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不断校正新视角,切实瞄准着力点,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
一要进一步规范公安行政审批事项。要本着“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凡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试、大胆闯,凡外地已有的成功做法都可以大胆学、大胆用,凡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都可以大胆破、大胆改。行政管理上实现全能型向有限型、粗放型向科学型的转变。
二要全力为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服务。要按照“重点项目推进到哪、重点企业发展到哪,警力就跟进到哪、问题就解决到哪”的要求,紧密联系实际,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立警务室,指导企业健全内部防范机制,及时解决治安问题和不安全、不稳定隐患。
三要积极开展警企对接服务。一是推行现场办公服务。二是深化警企共建。三是加大对知名品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四是实行“首错不罚”制度。
四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围绕经济发展和“双百”目标,推行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放宽条件、消除“门槛”、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促进城市化、城镇化发展。
五要提高交通、消防、出入境管理等服务水平。要在交管执罚、事故处理、车辆业务办理、驾驶员管理上最大限度简化办事程序,为边远地区群众和大型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加大公路“三乱”治理力度,坚持对外地车辆一般通违法行为实行不罚款、不扣车、不扣证“三不”政策,畅通服务经济发展的运输“绿色通道”。加强消防宣传、培训和指导、监管,增强企业、商家消防安全意识;出入境管理等要依法对招商引资、商务考察、经贸交流、赴境外劳务等简化程序、迅速办结、送证上门。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规范执法行为
要在“三项建设”中全力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做到公开公正、严格规范、理性平和、文明高效执法,为加快经济发展、优化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一要加强执法制度建设。要重点加强执法责任微观主体监督和错案责任追究机制建设,实行民警主办案件责任制、办理案件终身责任制;强化案件审核把关和内外监督,完善通报制度,严格质量考评,对执法质量未达标的在绩效考核、表彰奖励、提拔任用等方面“一票否决”。
二要改进执法方式。要把执法严肃性和方式灵活性有机结合,在严格、规范执法的前提下,注重社会效果,多采取更加人性化、情感化的执法方式,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坚决避免因执法方式不当而激化矛盾、恶化事态、形成事件。
三要规范执法行为。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粗暴执法、趋利执法、多头执法、消极执法等问题,坚决杜绝“冷、硬、横,推、拖、索”现象,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扣押、乱查封,严禁强拉赞助、索要报酬、分摊费用和乱设“搭车服务”、违规指定服务、强行推销产品,坚决杜绝和惩处各种形式的“吃拿卡要”行为。
四要慎用强制措施。要从有利于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稳定和谐的高度,在办理经济案件中慎重且严控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罚款、没收、传唤、拘留等强制措施。
五要激发社会活力。在严格执法中积极主动服务,在热情服务中严肃公正执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增进和谐。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强化行风建设
加强公安行风建设,提升公安机关执法水平、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对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要把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融入公安工作全过程。要从强化为民服务宗旨意识、打牢执法为民思想基础、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加强警民警企沟通互动、切实解决队伍突出问题等方面人手,以吸纳群众意见建议、及时推出服务措施、有效解决治安问题、面向百姓多办好事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爱民实践活动。
二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要认真开展市委部署的干部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坚决克服以管人者自居心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理念。
三要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反馈机制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考评机制。要主动邀请和接受社会各界、特邀监督员和广大群众监督公安工作,有效制衡执法权力,转变作风、提升效能。要在工作职能上从重管理轻服务向突出服务效能转变,在工作模式上从严管、严控、严治的管理型向优质、高效、文明的服务型转变。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软件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质量、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为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我国软件产业共实现收入2.47万亿元,增长31.5%。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收入比重由“十一五”末的18.2%提高到22.7%,软硬件比例日趋合理。这是在整个世界经济面临十分复杂的形势,经济增长速度不断震荡下滑的局面下取得的,我想整个业界都应该很骄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中国取得如此高速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信息技术新的进展,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今天的软件博览会是一次展示,一次交流,也是一次进一步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新的平台、新的机会。透过本届软博会,我们可以看到国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更可以看到中国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中新的进展、新的成就、新的需求和新的趋势。希望参加会议的有关的企业、各位来宾能够看到这样的趋势,把握这样的机遇,让我们全力以赴,投身到这个事业中去,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壮大我们的企业,壮大发展我们的科研,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加快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
杨学山副部长在第十七届软博会开幕式上指出,软博会既是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是进一步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新平台、新机会。透过本届软博会,我们可以看到国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更可以看到中国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中新的进展、新的成就、新的需求和新的趋势。
__1969年参军,退伍后到地方工作,改革开放后辞职在本村工作,现年龄已大,无生活保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年满60岁、参加革命工作满10年的可以办理退休,区档案局(馆)为其提供了退伍介绍信存根、参加工作登记表、单位调动介绍信存根和辞职通知等原始材料的复印件,为其顺利办理退休手续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这只是档案工作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一个具体事例。
“档案是社会管理的基石,档案馆绝不只是红头文件官方文书的储藏室,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档案提供凭证、维护权益、化解矛盾、弘扬文化和促进和谐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履行好档案部门的社会责任。”区档案局局长李其成说。
随着全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档案工作越来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__年以来,我区把争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作为加强农村档案工作的重点,区财政拨款10.4万元专项资金配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以区委文件形式向各镇、街道、开发区下发《__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和示范镇(街道、开发区)实施方案》等指导性、规范性文件,设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20__年,组织各镇、街道、开发区档案管理员和局有关人员赴章丘等地参观学习,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进一步理清示范区创建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方向;开展档案员培训11期,培训300余人,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员素质。
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对不同情况的村(社区)进行分类指导。在局领导的带领下,业务指导人员不辞辛苦、不惧严寒酷暑,深入乡镇农村。他们一趟趟地跑,一遍遍地教,不怕跑腿,不怕磨嘴皮子。去年十月份,局领导带领工作人员早上7点就从单位出发,赶到白塔镇小店村指导档案管理工作,村里的档案人员缺乏档案管理知识,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局专业人员边干边教,教他们如何做好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帮助他们建立规章制度、制作网络图,利用3天的时间,规范整理了近3年的所有档案。城东街道夏家庄村档案门类复杂,管理方式欠规范,办公条件拥挤,区档案局得知这一情况后,今年9月份,局领导带队进村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档案管理员进行专业培训,并送去两个美观耐用的档案厨作为物资帮助。区档案局人员的一言一行,使村领导切身体会到了区档案局对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与关心,当即将最好的房间设为档案室,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也大幅度提升。
天道酬勤。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档案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区档案馆20__年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20__年度、20__年度被评为全市档案工作先进单位,20__年度被评为全市区县档案局(馆)综合考评优秀单位,20__年被表彰为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档案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市档案综合考评优秀单位,20__年荣获新农村档案管理市级示范区称号。目前,镇、街道、开发区档案室中,有2个达到了山东省一级档案室标准,8个达到了山东省二级档案室标准;321个村(社区)全部建档,建档率达到了100%,1个社区晋升为山东省二级档案室。镇村档案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关键词]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经济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7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247-02
1 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对高校社会服务的要求
我国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区域经济社会对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人才培养重实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社会竞争和个人竞争日益加剧,职业和个人之间有相互选择的权利;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更新发展,而且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注重素质和品质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要具有相当的专业技能。当然,任何高校都不可能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掌握所有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但社会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掌握知识的能力,以达到能够终身学习的效果,即加强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当地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1.2 科研成果能转化
从调查情况可知,大部分高校都很重视科研工作,每年的课题项目和数都很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科研机构实体化、科研管理学术化、科研经费社会化、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工作思想。然而,许多高校的科研课题基本上是科研主管单位的研究主题,与企业共同参与研究的横向课题较少。所以,高等院校在科研工作定位上,要以面向地方,开展应用研究,推进技术、方法创新为导向,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换,在服务与贡献中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
1.3 职业培训讲实效
普通高等院校一直承担着成人教育的任务,但以前多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对于培训对象的技能提高方面来讲,高等院校在设计所授课程时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尤其对于地方高校开展教学服务来说,更要在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企事业订单式委托培养、区域内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取得实效。
1.4 文化传播有影响
学校是文化的代名词。而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大学文化是知识、能力、人格的升华和结晶。大学应该让大学外的人神往,让大学内的人心情激动。所以,大学要用人文精神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中坚,大学要引领社会前进。高等院校应该经常组织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传播,成为区域文化中心。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辐射源。
2 高校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要求
2.1 强化意识
高等院校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应该树立和增强服务意识。 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要体现主动性和多样性, 突出应用性和引领性。一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起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努力克服自命清高不愿为社会服务,缺乏自信不敢为社会服务以及为社会服务思想消极、行动疲软等问题;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引领下,更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在服务理念上,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逐步实现从被动适应性合作向适应性合作与导向性合作并重转变。
2.2 夯实基础
高等院校要突出质量和特色兴校,加强“双师”队伍和基础平台建设,夯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院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在院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积累和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2.3 机制保障
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将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还缺乏有效的促进社会服务职能拓展的体制机制。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是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要真正地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能,高等院校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
2.4 政策支持
高等院校在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在政策、经费、设备和技术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这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高等院校只有通过为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能实现以贡献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
3 新形势下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探讨――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目前,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方式主要有创建职教集团、开办“订单式”人才培养班、提供岗位技能再培训、对口支援和“三下乡”服务等方式。目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3.1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在政府主导下,联合各级汽车行业协会以及北汽集团株洲分公司、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等本地龙头企业,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全面整合区域和行业内职教资源,牵头组建了湖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理事会由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株洲汽车协会等行业组织、相关职业院校、汽车类企业和华大菁英育有限公司共同参与构成,从而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市场平台的“五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系统构建了“政府驱动”“行业驱动”“企业驱动”“市场驱动”和“学院驱动”的“五元驱动”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3.2 建立技术服务中心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构建科研管理平台,完善科研经费保障与激励机制,推进科研协作与交流,加强科技协作、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力度。近年来,先后成立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机电技术服务中心、E龙数码技术服务中心、汽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百思得汽车机电技术研究所和苏厂元教授工作室等技术服务机构,为区域内企业或个人提供专业对口的社会服务。
3.3 中高职衔接合作培养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三年前就开始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已与省内10余所中职学校签约合作。合作双方通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推动双方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对接产业发展、中高职衔接互补的专业体系。有效地加强了合作专业的建设,并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和发展,实现了专业整体优化升级。按照共建共享的要求,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签约中职学校担任教学任务和进行业务指导,起到了“传帮带”的师资培训服务作用。
3.4 致力职业技能培训与开发
一是立足组织优势创建载体,在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几年来,__妇联系统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创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工作载体和服务方式。比如,经济开发区妇联、__妇联、__镇妇联结合全民创业工作,把干部产业示范服务基地、党员服务区作为重要载体进行培育,由村(社区)主任牵头借此向发展主体提供政策、项目、技术、信息等要素服务,使之成为了带领民众干、做给基层看的示范基地;__乡、__桥镇妇联积极履行岗位职责,紧紧依靠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联系面广、联系的人才荟萃等优势,把“春蕾计划”打造成服务经济建设的平台,使__在多层次、大空间、广领域获得了关注与支持;县妇联围绕柑橘、烟叶、种植等产业集群扩张和农村妇女脱贫致富心愿,开展了“巾帼创业明星”、“双学双比种养大户”等一系列活动,不仅启动了一大批妇女创业项目,还引领了广大城乡妇女从事经济促进增收,更为企业下移生产车间、兴办“乡村工厂”、“炕头车间”找到了方向与落点;其它各乡镇妇联组织也都立足自身优势,在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工作载体,这些载体在满足广大民众求发展、盼致富的热切期望上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立足时代变化拓宽视野,在丰富妇女工作内涵上进行了有益探索。首先尝试了利用现代媒体管理经济社会生活。比如,依托“民情在线”网络平台,把造妇女姐妹亲情港湾,把妇联组织所应承担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放在政务版块上、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推行网络问政,借助网络视频为群众答疑解惑,畅通了群众诉求及反馈渠道;其次是把触角直接延伸到了经济领域。近几年,__各级妇联把目光聚焦在了经济主战场,把功夫下在了产业开发、项目建设上,把各类生产要素送到了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到了协助基层研究发展思路、帮助民众寻求致富门路,跳出了就学习抓学习、就业务抓业务的思维惯式。
三是立足锻炼提高队伍素质,在推动妇女干部成才成长上创造了条件。通过专题培训、办班辅导、巡回宣讲等形式,推进了思想解放,拓宽了工作视野,妇女干部的思想知识底蕴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通过聘请技术骨干、邀请专家讲座指导,刷新思维,启迪心智,妇女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更加自觉;通过走出去实地考察、借鉴经验,激发了妇女干部干事创业、成就事业的拼搏斗志;通过建立妇女干部联企包项、扶村帮户机制,提升了妇女干部谋划工作、驾驭经济、服务发展的能力。几年来,县妇联被市妇联评为先进单位;各级妇联组织均得到不同层次的奖励。同时,连续两届的县妇联主席被提拔为副处级领导。
从__的实践探索来看,当前,妇女工作中单兵作战的方式方法、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已无法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传统的妇女工作内涵与外延面临着严重挑战,特别是近期省妇联开展的“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调研学习活动以来,对妇联组织的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妇女工作如何更直接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更好地体现党委、政策决策意图、如何更优质高效地发挥作用,这是摆在每一个妇女工作者面前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结合这次调研,在认真总结几年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新时期妇女工作做了一点思考。
思考之一,妇女工作只有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切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才能有位有为。几年来,__各级妇联组织始终围绕加快富民强县、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大局,牢牢抓住县委“三突出、三加强”这个重心,主动把部门业务放在中心工作中去思谋与把握,找到了切入经济建设的对接点和突破口。各级妇联组织牢牢抓住民营兴业、全民创业机遇,把近5万妇女群体发动、组织起来,投身到产业创收;借助产业开发,发动万余名妇女发展养殖,年增加收入5000万元以上,这些实践探索无不在证明,妇联组织只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到经济主战场上去找位置、演角色,妇女工作才能最大化地彰显优势、地位与威信。从__的实践经验看,做好今后的妇女工作,需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把部门业务放在发展大局中去思考与定位。谋划思路、部署任务要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出发,跳出就业务抓业务的局限,善于把部门资源、市场要素和妇女诉求有机融合,立足中心工作寻求定位、施展才智。二是设计活动要把推动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决策、抓工作、促落实都应该体现出民生改善及妇女主体需求上,真正做到经济建设运行到哪里,妇女活动就跟进到哪里。三是要提高女干部队伍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各级妇女工作者都要学习经济知识,关注经济形势,研究经济工作,探求经济规律,不断储备做好经济工作的能量
关键词经济社会人力保障社会保障发展路径
一、引言
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方面也有不小的突破。新时期下我们必须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民生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还可以反过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重视起来,更重要的是将这项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让该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民生发展作贡献。本文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希望能通过这些路径不断提高该项工作的水平和效率。
二、重新开发配置人力资源,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源已成为社会中最珍贵的资源,它可以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此,我们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这样才能尽可能发挥人力资源的全部价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大致可以从该国家的人民就业情况反映出来,所以要想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就应该保证人民群众的就业,该项工作也是人力资源开发配置中的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中国人口众多,拥有着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要想使这些人力资源为社会作出贡献,就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开发配置。而对于具体的开发配置工作,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所以在对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顺应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趋势,积极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此,就需要重视基层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大力开展劳动人员的素质教育工作,这样就可以将我国的人口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二,紧跟城镇化发展步伐,科学合理地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控。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们应该把调控重点放在人力资源的结构优化和活力激发方面,努力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的目标,进而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第三,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配置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每个地方的具体特点。具体需要考虑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充分研究当地的就业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发挥职能优势凝聚正能量,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个社会要想保证长久地发展,首先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而在这其中人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于是,在进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时,就需要重视人的因素,积极对社会行政资源进行整合并不断创新,最终完全提高社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同时,需要不断挖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能优势,尽可能激发社会的活力并凝聚社会正能量,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坚持统筹兼顾的工作方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发挥职能优势的时候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尽量做到统筹兼顾,比如考虑到城乡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和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等。在坚持统筹兼顾工作方式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并将这些力量凝聚起来为社会建设作贡献。
第二,不断对工作机制进行创新。进入21世纪之后,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时展的主要动力,社会中的各个部门都需要进行不断创新。尤其是在近几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此相关部门需要积极落实国家的精神政策,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中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工作。
第三,适时转变职能以便适应社会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也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转变自己的职能。具体来讲,首先需要对部门中存在的不良之风进行整顿,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其次,在工作过程中也需要对工作方式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改善民生问题,为百姓提供优质服务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民生的发展,因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便可以对民生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社会共同的目标。所以具体工作就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对根本性的人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改善,不断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讲,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改善民生问题首先应从就业问题入手。在开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时候必须把人民的就业问题放在优先级,同时相关部门需要积极落实国家有关的就业政策,不断提高就业人数和就业质量,使得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群拥有稳定的工作。对于那些没有工作的人群,社会保障部门应给予其一定的资金援助,保证其最基本的生活要求。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完善的时候,首先就要不断扩大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同时还应该保证各类被保障人员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同时,还应不断对城乡居民进行思想教育,让其积极参加社保,从而使社会的整体保障水平得到提高。
第三,建立相应的便民服务网点。现代社会早已进入了互联網时代,我们在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时候也要结合时展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些便民服务网点,积极宣传社会保障工作,同时使保障工作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五、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不仅可以改善民生问题,还可以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要认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不断研究创新,积极探索新的路径,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田娟(作者单位为大理州下关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陈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J].科技经济市场,2017(02):97-99.
统计法制30年回顾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颁布,开启了我国依法统计的历程。30年来,统计法与我们相伴前行,通过一系列统计法律规范的实施,逐步将统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回顾这30年,很不平凡,令人欣慰。
这30年,统计普法宣传教育成绩斐然。统计部门为实施依法统计,先后开展了统计“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普法,广大干部群众基本上树立起了依法统计的法律意识。多数领导干部认真履行了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职责,以及为统计工作开展提供必要保障的义务;绝大部分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了“三权”,以及为服务对象提供统计信息咨询的义务;众多统计调查对象依法配合统计调查,如实提供了统计调查资料。在此期间,统计部门还查处了一大批统计违法案件,震慑了统计违法者,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
这30年,统计法对统计工作影响巨大。统计法的出台,揭开了统计工作必须依法开展的崭新一页。它改变了历来的统计工作思维模式,由人治思维转变到法治思维;它打破了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由无约束的行政权力转变到依法统计;它促成了统计工作的职能转变,从单纯为计划服务转变到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监测和预警,满足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需要。
这30年,统计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统计法的保障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已经确立;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的统计调查体系已经形成;以国家、部门、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相互衔接的管理机制已经建立;以统计资料管理和公布的管理模式日趋成熟;以统计资格培训、统计继续教育、统计职称考试为主的统计教育体系已日趋完善;以国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计执法检查机构和人员的监督检查体系已初步形成。
统计法制建设功不可没
这些年统计工作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显著成就,统计法的作用功不可没。统计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赋予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独立行使“三权”,从法律制度上有效遏制了行政干预统计数据;统计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部门应当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提供必要保障的职责,从法律制度上对统计工作的组织开展提供了保障;统计法规定统计调查对象有及时和如实提供统计调查资料的义务,从法律制度上保障了统计调查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性。这一系列的统计法律制度规定,为依法统计、确保数据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30年的统计实践证明,统计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基本法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依法办事。统计工作若没有统计法的保障,就不可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继续推进依法统计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如东县级机关各部门结合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力保增长、全面达小康,争当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县”为目标,开展了以优化政策、优化服务、优化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机关工作“三优化”主题实践活动,打造机关新优势,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新环境,确保如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优化政策,明确发展方向。政策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必须要做到“两个统一”:一是坚持规范化与经济发展相统一。二是坚持一般化和尊重县情相统一。根据“两个统一”的原则,如东县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以“废、改、立、行”为抓手,放大政策效应,确立发展方向。一是推进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政策的前瞻性、导向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对照中央和省市要求,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并充分论证,最近“废”64个文件,“改”36个文件,“立”122个文件,“行"286个,例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的意见》、《关于扶持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二是强化政策的执行与落实。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公开,积极开展政策法规研讨、培训,编发《政策服务指南》,举办现场咨询、“政策法规大讲堂”,“面对面”巡回解读税收、信贷、社会保障等政策的新变化,坚持严谨公正、透明开放的原则,积极实施增值税改革,落实固定资产抵扣和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市场准人和设备贴息门槛,扶持企业发展。规范征地用地,切实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三是严格政策的反馈与评估。对政策的实施实行全程监控,广泛开展民意调查,收集政策对象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整理与反馈。认真开展政策评估,进行全面自查,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政策意见,及时予以修改或废止,并将清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优化服务,提升发展质量。政策的效用要靠执行去落实和检验,在服务型政府中,这种落实和检验就是公共服务,优化服务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基础和直接动力。优化服务关键是政府要转变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及公民的关系,着力解决好管理上的“越位”与“缺位”问题,从无所不为的能”政府转变成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找准职能定位,把工作内容最终集中到规划制定、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做好科学发展的“舵手”、优质服务的楷模。一是优化服务方式,突出“新”。以推动全县科学发展为目标,开展了“千名干部下基层,服务民生谋发展”的“五走进”调研活动,走进企业、基层、群众、项目和典型,主动服务调研对象的现实需求。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结合如东实际,进一步加强机关管理,畅通行政服务“绿色通道”,着重推出了“双联双建”、联审联办、联合验收等特色服务,实现管理有序、服务规范。以“项目服务月”、“基层服务年”等为载体,对企业发展、项目引进和实施、群众诉求与解决,实行“零距离”全程跟踪服务。二是优化服务流程,突出“畅”。按照“流程再造”的要求,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在政府网站、报刊电视等载体上公开办事流程,使服务对象对所办事项的程序一目了然。精简业务流程种类,将公共服务分为即办、承诺和转办事项三大类,根据实际确定办理单位和方式。压缩办结时限,简化审批环节,推行网上办公和电子审批,减少申报材料,每事项的材料平均仅为3.12份。增加即办业务,缩短承诺和转办事项的办结时间,承诺时限压缩到过去的50%左右,即办率达到90%以上。三是优化服务环境,突出“优”。实行阳光行政、文明执法,强化服务意识,把服务作为机关的天职,努力树立务实、高效、亲民的形象。找准服务定位,推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扎实为企业办实事、为基层解难事、为群众办好事。进一步拓展服务外延,深化服务内涵,努力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逐步形成了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
优化机制,巩固发展成效。政策和服务的成果,最终要通过机制的建立健全来巩固和保障,进而实现常态化和稳定化,优化机制就是要将科学发展的理念上升到系统化、模式化的理论高度,并将其融入到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建立起一套“长效化、科学化、效能化”的工作机制,巩固落实政策和优化服务的成果。一是建立项目服务机制。着眼于推动项目建设,推行“一窗受理、简化流程、限时办结”的行政审批制。建立中介招标进驻制,对涉及政府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的中介服务事项采取“政府限价、竞争进驻”的方法,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融资平台,组织骨干企业与高校建立联盟,形成项目与银行、高校、人才等的有效对接。二是创新过程监控机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对企业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分析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完善企业经营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健全重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月度监测快报、工业发展服务站月度例会等工业经济运行预测预警体系,积极做好应对企业经营危机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三是完善目标考评机制。出台《2009年度工业经济考核办法》,不断完善体现有序竞争和正确导向的目标考核机制。调整县级机关的考核办法,由上级压指标的外部推动转化为自我加压的内生原动。精简对镇区的考核指标,使目标考评更科学,推动发展更有力,服务基层更到位。
通过机关“三优化”主题活动,全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等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事实上,“三优化”是一个循环的整体,政策是机制的具体实施,服务是政策的现实执行,而机制又是对政策与服务成果的深化、提炼与保障。只有不断优化政策、服务、机制,才能保证如东经济社会更快、更强发展,才能确保“全力保增长、全面达小康”目标的实现。
一、理顺县域财政管理体制
县域要积极总结省管县的改革经验,进一步完善与县域财力相适应的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深化对县域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继续理顺省、县的财力分配关系,适当调整省、县间税收分享范围、分成比例,增加对县域的税收分成比重。同时, 适当下放县域管理资金事权,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一是将适合市县管理的专项资金逐步下放,如主要用于城乡发展规划编制、高端人才引进、职业教育、县乡特色产业、旅游规划建设、特色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下放到县,增加县域资金安排的自主权,发挥县域管理的优势,自治区加强监督,确保管理使用合法合规科学高效。二是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完善县域基本财力保障制度,结合考虑县域财政的负担水平和承受能力,均衡各县间财力分布,切实减轻县域财政负担。同时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倾斜,将清理压减的专项资金,调整用于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
二、加强财源建设,加快增强财政实力
县域财政管理部门要树立持续开展项目建设的理念,不断开辟新兴特色财源。县域财政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导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不断整合优势资源,持续推出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对接的大项目,争取资金的支持,加快项目建设,按期竣工投产发挥效益,确保县域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坚持财源建设主体与优化结构兼顾。一是加大工业扶优扶强力度,设立相应的发展基金,运用贷款贴息、垫息等方法对有发展前途和市场竞争力的县乡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扶持配套中小企业,推进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交通物流、旅游业、城镇化等的发展,从整体上推动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财源优势。三是稳固农业基础财源,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增收,扩大农村居民消费。
三、优化县域财政支出结构
一是实施“一保三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性支出、国家机关正常运转经费等基本支出,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经费增长、人员编制及机构增长、财政供养范围,财政供养人员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标准之内; 二是在结构上补齐“短板”。加大财政对以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住房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打造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三是在政策上放开搞活。该由社会办的事交给社会办,制定相关制度,明确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具体措施和指导目录,通过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四、加大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建设力度
加大对县域财政资金监管体系的建设和力度。一是继续完善并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加强动态监管建设,完善资金拨付审批环节的管理,实现全过程、各环节中的审查、稽查与监督检查,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加强政府采购管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和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执行县域以上政府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完善政府采购“三库”建设,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和质量; 强化物资采购与资产存量联结机制,加强采购预算约束力,无预算不采购; 规范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阳光采购,确保政府采购公平、公正、公开。三是完善县域财政监督机制,继续发挥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作用,加强县域财政管理监督,建立财政收支与财政监督相连接的网络系统。同时,加大力度整顿财经秩序,严惩违法违纪行为,为推进财政支出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消除阻力和障碍。四是完善县域财政绩效评价机制。制定完善县域财政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健全县域财政绩效评价机构,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公共收支绩效评价体系。同时,建立预算资金使用的问责机制,将预算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绩效考评情况纳入对部门、单位领导的经济责任考核范围。
五、提高县域财政管理透明度
(一)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极端气象灾害频发,更应引起全社会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建议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气象“一法一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力度,使整个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理解、重视和支持气象工作,把认真研究探索我省气候变化规律,积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纳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全局,提上重要日程,切实推进我省气象事业的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和查处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违法行为。省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气象“一法一例”中有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规定,继续做好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等违法行为,坚决制止和查处。积极协调气象、城建、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建立日常的协作机制和相应的工作程序,统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建设规划与城乡规划,组织制定探测环境保护专业规划,完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备案制度,妥善解决加快城市建设与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矛盾,实现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尽快把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政府重要决策体系。气象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但是我省在贯彻落实这一规定方面做得很不够,对这一规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这一规定在各级政府决策中缺位。建议省政府依据气象“一法一例”的规定,尽快把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政府重要决策系统,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此项工作尽快纳入地方性法规予以明确。
(四)以提高装备和队伍建设水平为重点,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的现代化建设。今后,我省应进一步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和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所需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坚持以气象业务技术体系为依托,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探测技术、预警能力和作业水平。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含量和作业效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因地制宜建设人工防雹或增雨基地,以此带动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快速发展。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攻关能力、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作业人员的规范操作能力,努力造就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反应迅速的队伍。
一、发挥合力,服务民生,积极搭建促进就业平台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市委统战部会同市人社局、市工商联开展了“促进就业工程”,通过十一项具体活动,吸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009和2010年连续两年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根据就业群体特点和民营企业需求,采取综合招聘和专场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分设不同板块开展招聘,参加招聘企业达到4814个,提供就业岗位10.4万个,4.31万人实现就业,较好地发挥了“为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搭桥,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铺路”的作用。为切实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别在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举行“民营企业进高校专场招聘会”,433家企业提供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4800多个,来自10所高校的1.35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招聘。为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组织成功自主创业的民营企业家深入到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举办“民营企业家创业论坛”,面对面地与大学生交流创业经验和体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今年,市委统战部会同市人社局、市工商联、市双拥办在驻青某部成功举办“民营企业进军营”招聘活动,共组织30家企业提供适合军嫂就业的岗位500多个,受到了部队的热烈欢迎。“促进就业工程”相关信息2次被中央统战部《统战工作》采用,4次被市委办公厅《青岛信息》采用,《人民政协报》、《青岛日报》等介绍了“促进就业工程”情况。“促进就业工程”被评为市级机关优秀工作成果二等奖,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二、加强引导,精心组织,积极搭建服务新农村平台
按照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关于“民企帮村”的一系列部署,自2008以来,突出特色和重点,分别开展了“千企帮村工程”、“民企帮村创业工程”和“民企帮村富民工程”。在“千企帮村工程”中,开展了“百企帮百村结对帮扶”活动,选择103家实力较强、项目具体的企业与127个村庄签订协议书,协议金额2.6亿元;推动“民企助学”活动,组织民营企业投资2277.2万元参与改扩建小学60所,资助特困户2761户、特困学生7161名,捐赠额达到3590万元。在“民企帮村创业工程”中,引导民营企业把自身的资金、管理等优势与农村的资源、人力等优势相结合,依托农业、农村和农民建立农业科技园创业基地和农村旅游观光园基地,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已投入资金12.96亿元建立农业科技园创业基地和农村旅游观光园基地83个,使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农业增加了新的增长点,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基地建设和管理增加了经常性收入。在“民企帮村富民工程”中,积极推动民营企业领办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这种形式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品牌农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加农民经常性收入,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已领办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51家,合作社社员在100人以上的42家,使民营企业的加工、出口优势与合作社的产品、资源优势实现了有机结合。三年来,全市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达到4000多家,各项投入40多亿元。“民企帮村”系列活动连续三年被列入全市新农村建设重点要办好的实事,2008年和2009年分别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亮点工程,并受到省委统战部、省农工委和省工商联的联合表彰。
三、强化职能,完善措施,积极搭建服务民企平台
始终把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作为工作重点,通过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增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一是开展投资服务。先后选择130多家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开展了“民营企业区市行”活动,组织他们与平度、莱西和胶州达成投资协议20个,投资额达到18.55亿元。“民营企业区市行”活动在扩大民间投资、激活民间资本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既帮助民营企业拓宽了发展空间、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盈利能力,又促进了郊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开展科技服务。针对民营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发挥驻青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举办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对接会,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2009年在青岛科技大学举办了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对接会,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各类科研成果100多项,70多家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部门进行技术洽谈,有30多家企业找到了适合的项目,当场达成了合作协议38个。今年,在青岛农业大学举办了民营企业产学研对接会,30家企业与青岛农大签署科技成果转让、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合作协议47个。项目对接会的成功举办,对于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帮助民营企业调整结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开展融资服务。加大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协调,与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联合举办银企对接会6次。2010年,依托青岛市融投资担保商会,先后在市北区和城阳区开展了“青岛金融服务区市行系列活动”,组织民营企业与相关银行、融资担保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项。截至目前,共帮助133家企业与银行建立信贷关系,发放贷款近23亿元。四是开展跟踪服务。建立了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定期深入联系点了解情况、反映意见;对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组织召开了4次与政府部门的联席会议,并安排专人“一对一”做好帮扶协调,共为民营企业解决资金、项目、用地等方面的问题100多个。
四、汇聚民意,集中民智,积极搭建建言献策平台
围绕中心工作建言献策,是统一战线的优势所在。2009年,在全市统一战线开展了“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献一策”活动,组织统一战线各部门和广大统战成员重点围绕金融危机发展趋势、社会各界反应强烈的问题以及民营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六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建言献策,共收到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建议221条,通过《统战专报》和《诤言》呈报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的意见建议11条,整理上报中央统战部、省委统战部及市委办公厅的意见建议48条,其中一条建议得到张德江副总理的批示。2010年在全市统一战线开展了“我为‘转方式、调结构’献一策”活动。截至目前,共收到意见建议411条,其中,《关于建设数据中心的建议》得到了夏耕市长、王文华副书记和分管副市长的批示,《关于建立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和低碳节能环保城市的建议》得到夏耕市长和分管副市长的批示,有7条建议被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采纳。这些意见建议有情况、有问题、有对策、有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通过建言献策这一平台,全市统一战线形成了群策群力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GT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06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要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地市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从各省级政府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和政策导向来看,支持地市政府发展主要为当地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要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我国95%以上的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是地市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者。如何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战略部署,发挥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明确服务的原则,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寻求政策措施推进,使高职院校为地市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是摆在省级政府和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1.积极主动原则。虽然我国各高职院校在办学实力上还存在差异,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职院校以地市政府举办为多,与当地经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具备服务当地诸多有利条件,高职院校积极发挥服务功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满足地市发展需求,是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高职院校采取积极主动态势,倾心为地方发展服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能够赢得当地企业和社会各界认可,获得省级政府更大支持,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2.围绕中心原则。我国各地市已经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奋斗目标。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引,从自身实际出发,符合地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寻求服务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满足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当前,各地市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进步、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促进就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项工作。高职院校只有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围绕地市中心工作,才能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提高服务的实效性。
3.发挥优势原则。我国中职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上与中职学校和其他高等学校不同,服务社会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其优势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技术推广和服务,实施高职文化建设,以及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等方面,具有“高等”、“职业”、“技能”、“技术”等特点。高职院校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
4.服务大局原则。高职院校立足区域发展,注重为地市发展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这不仅是对地市区域发展的重要贡献,也是对国家和省域发展的重要贡献。高职院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积极为其他区域发展服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增强服务本地和其他区域发展的能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只有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服务国家和省域大局,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1.高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由于地市“转方式、调结构”情况不尽相同,对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与变化。高职院校依托地缘优势,方便与当地企业联系沟通,容易与当地产业紧密对接,及时开设急需专业、开辟新专业、开发新课程,能够增加高职人才有效供给,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另外,高职院校积极接纳当地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或为当地培养更多的高职人才,能够提高地市人口素质,促进就业和创业。
2.技术推广和服务。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人才、专业、技术、设备等优势资源,面向当地企业和社会,开展高端技术和新技术的宣传、推介、咨询、指导,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应用难题,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实施。另外,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针对当地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应用研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取得技术创新,能够增强地市科技创新实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服务经济社会 提升 能力
职业教育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提高其适应、服务和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 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我省高职院校61所,在校生54万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4.2%。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取得了重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职业特色更加鲜明。但仍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结构质量不合理、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种种问题,还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1.1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其一,政府统筹管理不够。政府、社会、学校、企业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各自为政,削弱了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二,《职业教育法》约束不强,执法不力。其三,职业教育科研力量薄弱,难以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地科研保障;其四,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制约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1.2 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产业升级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技术性岗位空缺,从南到北蔓延的技工荒需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来填补。可目前职业教育却因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模式落后等原因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出现“就业难”与“用工荒”同时存在的怪现象。
1.3 招生难与上学难并存。职业学校的招生难已经日益显现。有的学校、有的专业教师比学生还多,教学资源闲置,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财力浪费。可同时,大量的农村孩子上不了学,初中毕业后进入社会,成为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偏低的弱势群体。
2 我省、我市“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具体内容包括:实施“四个一”战略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服务业、城乡一体化进程,强化航空、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建设等等。张家口市“十二五”规划指出,今后五年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赶超和建设强市名城的关键时期。旅游服务、新型能源、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和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矿产品精深加工三大成长性产业是张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我省我市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必然需要数量庞大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为职业教育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如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势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成效,也会成为制约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3 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3.1 以服务为宗旨,更新职业教育理念。职业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树立学校与市场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与需求对接的办学理念,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为路径,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职业院校只有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紧紧围绕支柱产业发展,打造服务特色,提升服务质量,才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保证,从而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
3.2 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应把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作为办学的第一目标,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模式,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第一效益。工学结合、校企联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行业、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职业院校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凝炼办学特色,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大元素,坚持走“校企合作一体化”的办学之路,采用“工学交替式”、“双证互促式”、“订单式”、“校企双向介入式”、“顶岗实习”等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3.3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市场、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照抄照搬、简单模仿、形式主义的现象十分严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考虑到地区
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相匹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从而达到课程设置从企业需要出发、从关键职业能力出发、从关键技术和最新工艺出发。首先,根据岗位职责和专业技术发展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合格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从职业岗位(群)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入手,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第三,以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重构和教学设计,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文化素质课程体系[1]。
3.4 以增强实践能力为方向,突破实训体系建设。立足地方重点行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换代,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建设,切实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问题。学校要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或者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具有企业文化的教学工厂,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相似的培训环境和经验学习环境;或者学校将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放到企业,由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将企业真实的场所作为“教室”,让学生“边学边做、理实一体”,实现教育和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提高职业院校的初次就业率,保持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5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传统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高低,这不符合职业教育的需求。行业、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一方面要考查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另一方面,更要考查学生心理素质、职业兴趣、个性特征、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企业在关注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劳动态度等综合能
力[2]。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要本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要考虑企业用人标准,不仅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考核其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安全规范操作、团队合作等。同时,学校与企业积极沟通,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
3.6 加快“双师型”队伍培养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关键是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一方面,通过参加培训、到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训指导能力,加快培养一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秀学科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结合区域经济和市场需求,制定优惠政策,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邢平均.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助推高等职业院校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j].2010,8.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服务经济社会 提升 能力
职业教育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提高其适应、服务和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 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我省高职院校61所,在校生54万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4.2%。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取得了重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职业特色更加鲜明。但仍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结构质量不合理、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种种问题,还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1.1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其一,政府统筹管理不够。政府、社会、学校、企业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各自为政,削弱了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二,《职业教育法》约束不强,执法不力。其三,职业教育科研力量薄弱,难以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地科研保障;其四,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制约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1.2 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产业升级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技术性岗位空缺,从南到北蔓延的技工荒需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来填补。可目前职业教育却因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模式落后等原因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出现“就业难”与“用工荒”同时存在的怪现象。
1.3 招生难与上学难并存。职业学校的招生难已经日益显现。有的学校、有的专业教师比学生还多,教学资源闲置,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财力浪费。可同时,大量的农村孩子上不了学,初中毕业后进入社会,成为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偏低的弱势群体。
2 我省、我市“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具体内容包括:实施“四个一”战略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服务业、城乡一体化进程,强化航空、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建设等等。张家口市“十二五”规划指出,今后五年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赶超和建设强市名城的关键时期。旅游服务、新型能源、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和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矿产品精深加工三大成长性产业是张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我省我市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必然需要数量庞大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为职业教育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如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势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成效,也会成为制约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3 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3.1 以服务为宗旨,更新职业教育理念。职业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树立学校与市场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与需求对接的办学理念,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为路径,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职业院校只有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紧紧围绕支柱产业发展,打造服务特色,提升服务质量,才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保证,从而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
3.2 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应把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作为办学的第一目标,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模式,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第一效益。工学结合、校企联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行业、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职业院校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凝炼办学特色,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大元素,坚持走“校企合作一体化”的办学之路,采用“工学交替式”、“双证互促式”、“订单式”、“校企双向介入式”、“顶岗实习”等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3.3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市场、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照抄照搬、简单模仿、形式主义的现象十分严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考虑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相匹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从而达到课程设置从企业需要出发、从关键职业能力出发、从关键技术和最新工艺出发。首先,根据岗位职责和专业技术发展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合格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从职业岗位(群)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入手,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第三,以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重构和教学设计,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文化素质课程体系[1]。
3.4 以增强实践能力为方向,突破实训体系建设。立足地方重点行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换代,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建设,切实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问题。学校要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或者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具有企业文化的教学工厂,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相似的培训环境和经验学习环境;或者学校将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放到企业,由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将企业真实的场所作为“教室”,让学生“边学边做、理实一体”,实现教育和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提高职业院校的初次就业率,保持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5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传统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高低,这不符合职业教育的需求。行业、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一方面要考查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另一方面,更要考查学生心理素质、职业兴趣、个性特征、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企业在关注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劳动态度等综合能
力[2]。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要本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要考虑企业用人标准,不仅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考核其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安全规范操作、团队合作等。同时,学校与企业积极沟通,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
3.6 加快“双师型”队伍培养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关键是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一方面,通过参加培训、到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训指导能力,加快培养一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秀学科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结合区域经济和市场需求,制定优惠政策,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社会服务 研究综述
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其宗旨和生命力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比较重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来,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成为国内职教界的热点论题,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提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观点。本文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杨虹认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杜祥培认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他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一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存在价值之所在;二是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发展动力之所在;三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标志之所在。
二、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与内容研究
1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定位。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学者们对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定位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功能定位。廖惠卿认为,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为:学校对接社会的纽带,教师水平提升的途径,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高维峰从高职院校与社会有效互动的角度,认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可分为实现基于资源互补的社会服务、扩展至校外教学的社会服务、推动人才养成的社会服务。(2)服务区域定位。霍丽娟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张效民认为,普通高职院校的服务区域,或只为本地区服务,或最多在以服务本地区为主的同时兼顾全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区域则要广泛得多,大多在以服务本地区为主的同时还面向全国。(3)服务层次定位。以技术服务为例,在低层次技术、中间技术、高新技术三个层次技术中,普通高职院校通常以提供中间技术服务和较低层次的技术服务为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可开展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转化工作。(4)服务形式定位。霍丽娟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张效民认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除了成为上述“三个中心”之外,《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又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是超越了区域性的空间范畴,要求增强高职院校向区域外的辐射力;二是增加了新的社会服务内容,明确了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提供师资培训和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内容。
2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国务院的有关文件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阐述得非常明确:“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学界据此进行了更广泛却也更具体的多元性阐释,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观点:(1)三元说。邱开金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服务,二是技术服务,三是科研服务。杨光宇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为行业、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二是满足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三是满足周边院校、中西部院校的发展需求,以自身优势资源开展交流、服务,达到资源共享。(2)四元说。吴一鸣、哈满林认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供人才支撑;二是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参与新农村建设;四是促进地方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张琼、桑雷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责任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服务企业发展;二是服务社区建设;三是服务区域文化发展;四是服务新农村建设。仇雅莉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二是开展职业培训,为社会、行业、企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三是开展技术服务,为行业和企业解决应用技术难题;四是对口支援与交流,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3)五元说。苏文锦认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职责的内涵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技术传播;三是技术推广;四是技术培训;五是技术服务。周世青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应该突出“五个重点”:一是专业服务,以调整学院专业结构,重组专业体系为重点;二是科技服务,以参与行业、企业的课题研发为重点;三是培训服务,以具有突出优势的岗位培训为重点;四是志愿服务,以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行业或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重点;五是文化服务,以参与所在社区、区域的文化建设活动为重点。
三、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1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刘志范认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七种:一是明确服务理念;二是调整专业结构;三是丰富办学模式;四是拓展服务内容;五是理顺运行机制;六是参与高新技术攻关;七是提供送教下乡服务。王一群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一是高职院校要形成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共识;二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四是推进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五是服务区域经济,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社会共享。
2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刘锡奇、崔承刚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模式主要包括: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模式、职业技能培训与开发模式、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联合研发模式。邱开金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范式主要有:一是基地式服务型,就是以基地共建为平台,着眼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共建行业或企业的合作,实现服务社会之目的;二是项目式服务型,这是依据行业或企业的生产、研发之需要,学校发挥学科和专业人才的优势所开展的互助活动;三是教育集团式服务型,这是社会教育资源和高校教育资源高度整合并优化重组机制下的服务模式;四是活动式服务型,这是动态化、高灵活性的一种借助“活动”完成的服务方式。黄生文、张文波、张小平认为,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运作可采用:一是跨越式发展模式;二是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模式;三是企业办学或企业管理学校的发展模式;四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特点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五是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模式。
四、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逐步提升,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王一群认为,当前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不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没能充分利用,课程内容陈旧、科技含量低、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没有突出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的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叶华认为,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职院校服务方向的游离;二是高职院校服务群体和目的单一;三是高职院校服务深度和能力不足。周世青认为,高职院在社会服务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工作不够主动;三是联系不够紧密;四是服务不成系统。任君庆、王义认为,近几年示范院校的社会服务大多停留在技能鉴定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项目不多。周世青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原因一是认识上的不到位,二是能力上的不适应,三是机制上的不完善。
五、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对策与途径研究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方美君认为,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主要有四条:一是转变服务观念,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服务的主动性;二是明确服务定位,突出服务特点,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三是加强内涵建设,培育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的有效性;四是加强法制建设,争取政府、企业支持,强化服务的规范性。祖天明认为,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四条:一是明确培养目标,理清办学理念,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二是构建科学的课程和培训体系,打造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环境;三是进行“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为社会服务的人力资源;四是进一步完善校企共育人才的有效机制,成为社会服务的基地。顾丹霞从六个方面对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行了阐释:一是主动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增强专业办学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二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零距离对接;三是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加大社会培训力度;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广大教师在科研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五是牢记社会责任,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六是构建辐射网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六、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例研究
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贺修炎、欧阳培城总结和阐释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包括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的“三位一体”模式、校企合作的科技服务模式、对口支援社会服务的“贵州模式”、课程班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和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的学生社会服务模式等。
2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陈建新等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探讨了高职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四个适应”即办学方向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适应市场变化需求、专业设置适应区域发展需求、教学改革适应就业转型需求,“三个联动”即学院发展与区域发展联动、学院发展与城市建设联动、学院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联动,“两个承接”即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区域工业化发展的科技创新重任,实现“一个打造”即打造高水平示范院校促进地方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廖惠卿等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阐释了高职院校要走颇具自身内涵特色的服务社会之路。文中总结了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社会的实践经验和办学思想,“主动更新观念,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为社会服务的保障能力”“建立服务机制,营造为社会服务的内部环境”“拓宽服务内容,构建为社会服务的开放模式”,科学构建了“一依托三适应”即依托行业,适应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政府的开放办学模式,探索和实践了“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闯出了一条从订单培养到“教学工厂”颇有自身内涵特色的服务社会之路。
七、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