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理学基本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信息技术;合理使用;数学课堂;凸显本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是抽象的,计算更是枯燥的。数学教学不能一味地依赖信息技术。
一、活用媒体资源,让电教媒体成为数学学习的“催化剂”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和教学资源的互补,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让课堂更有容量、更高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辅之以文字、声音、图像,让枯燥的图形变得绚丽多彩,让死板的计算变得富有生机,让抽象的推理变得活灵活现。
1.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通过这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感官所产生的感觉来学习,突破传统课堂的狭小天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教学“圆的特征”时,分别把汽车车轮设计成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通过多媒体课件观察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不同情况,让学生充分理解“从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性。这样,使学生的感官不仅仅接触媒体传送的虚拟画面和图像,而且真正使感官与“实物”接触,引发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2.数形充分结合,丰富学生的智慧体验
通过对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使凭空想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动起来,让数学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我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充分运用课件呈现的条形统计图,采取了先估后移再算的策略。先出示女生队踢毽个数条形统计图,再结合课件动态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在图上出示一条横线表示平均数。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图形变化和运动的过程,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表象支撑,渗透了“移多补少”的思想,避免了计算的机械性和认识的盲目性,丰富了学生的智慧体验,把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引向纵深。
二、巧用软件技术,让媒体工具成为数学课程的“美化剂”
在数学教学中,灵活地选择办公软件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做到图文并茂,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里学习数学,使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感受数学的美妙。
1.巧用办公软件,让枯燥的图形变成美丽的图案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做数学”。将单一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进行复制、粘贴,变换出精美的图案,化简单为具体,让学生在图形变化中享受数学美,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掌握知识。如借助画图工具,将一个菱形绕着一个顶点每次顺时针旋转90度,依次画出,就得到一个美丽的图案;将一个单元图形复制,然后一个挨着一个粘贴,就得到一组有规律的花边……让学生在操作变换中感知平移、旋转中的“变”与“不变”,弥补了手工制作的笨拙,减少了时空的限制,从而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图案世界遨游、领悟,做到在美的信息中愉悦地掌握知识,并能在感知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2.充分运用展示,把被动的学习转化成愉悦的内化
数学是抽象的,几何也不是靠想象。学生只有充分地直观感受,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数学内涵。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先出示一张一寸的相片,先让学生远远观察,接着将一寸的相片在实物展示台上,调整放大键,使相片放大,随着学生“哇―哇―哇”的惊叹声,原来照片上竟然是放大的“我”。在学生兴致高涨时,用尺子先测量相片的长与宽,再测量屏幕上相片的长与宽,通过计算比较,逐步去发现什么是缩放。再适时呈现出没有按一定比例缩放的“我”,凭借学生对“我”的熟悉,探索出什么是按一定的比例缩放,从而明确图形缩放时形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大小变化而已,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转化成愉悦的知识内化。
三、恰当选择取舍,不让繁冗课件成为思维活动的“膨化剂”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我们不应一味地依赖媒体技术,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1.准确把握尺度,不让课件展示成为学生观课的“浏览器”
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句经典名言:“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部分教师无论什么教学内容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多媒体教学,而且在课件制作上花费了大量的经精力,一节课ppt就有四五十张,那简直成了“放电影”,忽视了课件所承载的教学内容的质量,从而让教学失去灵魂。其实,媒体教育技术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应“吞没”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才是真实高效的课堂。在教学中,要结合课件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发展、提高。如选择第一排或第一列的平均身高更接近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时,就地取材:通过第一排学生(矮个子)与最后一排(高个子)站立比较,体会身高的悬殊,直观感知选择第一排与最后一排数据的不合理性;再让学生发现第一列学生有高有矮,更接近全班同学的整体状况。这不单单是简单地求平均数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观电影”,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体验。
2.现代传统兼顾,不让个性教学成为鼠标按键的“操作手”
认知治疗以治疗者为主导,采用会谈为主的方式,一般每周1次,每次30~60分钟,持续数次至十数次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可按重点的不同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治疗初期其主要任务是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找出和确定病人的主要问题所在。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治疗成功的基础,治疗者应以真诚、温暖、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病人,与其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佳治疗效果。与此同时,按照认知疗法的理论找出和确定病人的主要问题,使病人了解到其情绪和行为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自动式思想与情绪变化和行为不适之间的关联。
治疗中期 由于个体早年经历所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会在一定的刺激下被激活,产生消极的自动式思想;这些自动式思想又导致了个体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而情绪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又会反过来加强了消极的自动式思想。这种消极的情绪、行为和认知的交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问题更加严重。故此时期的重点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改变病人的认知,帮助病人矫正其消极的自动式思想,应用新的观念行事,以改善其症状。在此基础上,还需帮助病人认识那些消极的自动式思想背后的功能失调性假设,从而改变病人的某些歪曲的认知,建立、学习和掌握新的、合理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模式。并通过不断地反复学习与合理应用,改变那些失调性思想
治疗后期 当病人的症状趋于缓解,情绪与行为问题获得改善时,治疗开始转入后期的工作。此时期工作的重点由病人在对待特殊问题时所具有的假设(如对某事的任意推断)转向改变被病人当做规律的假设(如由于某事未取得成功,认为我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我所向往的成功)上来。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假设往往是形成病人各种问题的结症所在,与其经历和体验有关,是病人在其成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疗法就是要抗拒这些适应不良的似设,以新的更为现实的认知系统来取而代之。随着病人的认知更为趋近现实,治疗会淡的次数逐渐减少,在病人症状改善并学会了自己去认识、拮抗其自动式思想和适应不良的假设时,即可结束治疗。
认知治疗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识别和检验自动式思想,识别和改变功能失调性内部假设,这也是治疗中经常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1、识别和检验负性自动式思想
大多数病人不能意识到这些思想的存在及其与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关系。故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让病人学会识别这些想法,特别是在产生愤怒、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之前出现的那些思想。治疗者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帮助病人识别和发掘这些想法。例如将所遭遇的事件或情景作为A,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作为C,那么所应寻找和识别的其间的想法(病人脑中的信念即自动式思想)作为B,B犹如一座桥梁连接A和C,心理治疗学家将之称为ABC技术。如果这样做仍不能查出自动式思想,可以采用让病人想象当时的情景或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寻找那些想法,并分清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随后,治疗者和病人一起将不合理的或负性的自动式思想作为一种假说加以检验。通过尖锐的提问,如:“你这样想有什么证据?”“是否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思路?”“如果事情真的像你所想象的那样发生了,它是不是有你想象的那样严重?”以此使病人重新考察自己想法的正确性,促使其负性自动式思想发生改变。也可以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与病人一起设计出治疗作业,让病人在实践中体验其想法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
2、识别和改变功能失调性假设
由于负性自动式思想的产生源于功能失调性假设,因此在治疗中一旦病人能够较熟练地识别和检验其自动式思想,治疗的重点就应转向对功能失调性假设的工作上来。这些假设虽然影响病人的行为规则,却常常不为意识所察觉,多需采用推论的方法。一是从其经常出现的自动式思想中查找,因为同一类负性想法多源于相同的假设。二是从自动式思想中反映出来的逻辑错误发现功能失调性假设,因为自动式思想中的逻辑错误常常来源于有关的假设。也可以采用“盘问追根”的方法,一层一层地追寻其想法背后的一般信念。如某位由于未能做好某件事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病人,经反复询问最终发现他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做事都必须做好,否则他就是一无是处。
关键词 日本;学校心理学;学校心理士;资格认证:启示
分类号 B849;R395
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后中央推出的一系列关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把全国各地的学校心理服务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学,是每一个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实践经验证明,一门学科的成功建设,不但要考虑本国的国情,同时也要批判吸收国外的学科构建经验。日本学校心理学正式构建于1993年,与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建设几乎是同步(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年份也是在1993年)(张卫,黄喜珊,2007)。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日本的学校心理学已经形成遍地开花之势,尤其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1 日本学校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背景
中日两国在构建学校心理学的背景上有着很大的共同点,均主要为以下两个因素的推动。一是来自学校教育现场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亟需一门针对性强的学科提供理论指导,也亟需掌握学校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到学校提供现场服务。在日本,中小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如拒绝上学、校园欺侮、校园暴力、自杀等)日益严重化,倍令教师和家长们感到力不从心。面对这种状况,日本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感觉到了构建学校心理学的迫切性(如:松浦宏,2001)。另一个推动力量来自欧美学校心理学发展现状的刺激。尤其在美国,已成立了学校心理学的两个重要专业组织――美国心理学会属下的学校心理学分会和全美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这两个组织的工作大大推动了学校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也使得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走向正规化。欧美的学校心理学家们正在中小学校园中发挥着令人瞩目的作用。同时,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国际学校心理学家协会表明了学校心理学走向国际化和全球化。正是学校教育实践的要求和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学的迅猛发展有力推动了日本学校心理学的发展(盐见邦雄,2007)。
在日本,正式使用“学校心理学”这一专门用语是在1991年,在当时召开的日本教育心理学会第33次总会上,研究委员会特别策划了一个关于学校心理学的研讨会,探讨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培养,并确定了以大学的教育心理学系、心理系作为培养基地。1993年,日本教育心理学会印发了一本名为《什么是学校心理学》的册子,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解答:为什么现在需要学校心理学家;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和作用是什么;大学如何培养学校心理学家;其他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家正在进行哪些工作;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展望。该册子在教育系统广为发放,对学校心理学的初步普及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日本教育心理学会,1993)。
2 日本学校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宗旨
学校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直接指导着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实践,主要目的是帮助中小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心理学中的“学校”一词,与其理解为进行教育的场所,不如理解为“学校教育”的简称更为贴切,而学校心理学中的“心理学”一词,指的是基于心理学知识的服务工作(盐见邦雄,1999)。
为明确学校心理学的服务宗旨,日本教育心理学会提出学校心理学三层次的心理教育服务体系:第一层次:以全部中小学生为对象,进行入学时的适应、学习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的辅导,解决一般的发展和学习指导问题。第二层次:以缺乏学习动力、拒绝上学的儿童、人际交往困难等学生为对象。第三层次:以长期拒绝上学、欺侮、学习障碍、行为不良等有特别需要的学生为对象(日本教育心理学会,2001)。
3 日本的学校心理士制度及其运作
学校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把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学校教育现场中,有效解决学校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这中间起桥梁作用的正是在日本被称为“学校心理士”的人们。在日本,“学校心理士”指以中小学生、教师、家长为工作对象开展心理教育服务工作的专家(该一词为日文专有,其对应的中文词可以是学校心理师,但与我国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相比又有一定的区别,具体见下述)。
3.1 学校心理士的资格认定
现在日本学校心理士的资格认定制度是“学会联合资格”的认定制度(日本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定制度除这种学会联合资格外,还有“国家资格”和“法人认定资格”两种),这一认定制度是经过实践摸索发展起来的。在资格认定的最初,申请对象只局限于日本教育心理学会的会员,且只有日本教育心理学会这一机构具有资格认定权利。但是实践很快证明这种限制不能适应学校对这些专业人员的巨大需求。现在的日本学校心理士认定机构已经扩展为五个联合学会(日本教育心理学会、特殊教育学会、发展障碍学会、发展心理学会、LD即学习困难学会)和四个合作学会(日本学校心理学会、应用教育心理学会、生徒(生徒即中学生)指导学会、学校心理咨询学会)构成的合体。学校心理士认定组织机构是学校心理士资格认定的最高机构,属下设有学校心理士认定委员会和学校心理士会,协同完成资格认定的工作。上述诸学会的成员均拥有申请学校心理士的资格。截至2007年5月,在日本全国取得学校心理士或候补学校心理士的人数已经达到3700人(gakkoushirtrishi.io/aboutgakushi/,2008-11-24)。
3.2 学校心理士的培养要求
在资格认定的最初,日本文部科学省等有关部门曾试图以司书教谕(含义见脚注)等为模型培养能够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相谈教谕,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培养相谈教谕并非适合日本国情的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途径(松浦宏,2006)。为此,日本文部科学省组织有关机构经过协商确定了学校心理士这一资格名称。同时确定其培养要求包括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专业基础知识方面,必须在研究生院修完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学生指导和生涯指导、教育评价和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这七个领域的课程。实践能力方面,要求在中小学、教育相
谈所等机构做过心理辅导。满足上述两个条件者方可报名参加由学校心理士认定机构举办的资格考试。达到学历条件但没有实践经验者可申请“候补学校心理士”的资格。“候补学校心理士”在五年内通过提交心理辅导个案报告等说明自身实践经验的资料可申请转为正式的学校心理士。此外,学校心理士联合资格认定机构每年都对学校心理士们进行资格审查。要求每年达到一定的学分,凡呈交心理教育服务工作的个案、参加全国学校心理学会或全国心理士会组织的有关活动(如海外研修、各种研讨会)等都可以获得学分。学校心理士资格证的有效期为五年,也即取得学校心理士资格证者每五年必须办理资格证的更新手续。
3.3 学校心理士的群体类型
在日本从事学校心理士工作的,既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也有兼职的行政领导、中小学教师,还有大学教授。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群体类型:(1)心理咨询、教育中心的教育相谈员(相谈员即咨询员);(2)学校的生徒指导、教育相谈、生涯指导教师,特殊教育的教师或教导主任;(3)大学教师。负责讲授学校心理学的有关课程,也有的亲自到学校教育现场中,与学校主管领导、教师、家长组成团队,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松浦宏,2006)。
3.4 学校心理士的具体工作
学校心理士承担的主要工作有:(I)对学生或班级的状况评估。即对学生存在问题的性质、原因、经过等作专门的诊断评价。评估途径包括心理检查、面谈、调查、观察等。其中心理检查是最重要的基本工作,包括性格检查和智力检查。由于评估结果决定了将要进行的心理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策略,因此被视为学校心理士开展工作的重要支柱。(2)对教师或家长提供指导和建议。学校心理士必须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教师和家长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注意肯定教师和家长的工作,支持他们做能够做的事情,避免摆出专家的架子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强制性的指导。(3)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方式。学校心理士必须学会细心观察、耐心倾听,在做出准确判断之上进行专业化辅导。在咨询目标上,同样视增进自我理解、促进自我成长为最终目的。
在开展上述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学校心理士始终抱有以下的基本立场:(1)尊重每一个学生。视其为有思想、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帮助学生通过学校生活达到身心健康成长。(2)时刻铭记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而不仅包括拒绝上学者、残疾儿童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3)视心理教育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环节,力促形成对学生成长有利的学校教育环境。此外,有学者提出学校心理士的职业道德是:对学生浓厚的爱,协助学校、教师和家长教育好孩子的责任感,胸怀提高教育质量的伟大志向并一生不懈地朝之努力的鸿鹄之志(上野一彦,2001)。
4 当前日本学校心理士制度运作的关注点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尽管日本的学校心理学建设在资格认证体系、学校心理士的工作性质和具体任务等方面已经走上了相对成熟的运作轨迹,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也就成为当前日本学校心理士制度运作中最关注的热点,预示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4.1 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学的专业内容
与特殊教育专业相比,日本学校心理学的专业内容在还不够明确。比如,不少人对以下概念的区分仍是含糊不清:学校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家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一般的心理咨询与学校心理咨询。对此主要应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学校心理学的体系化。要着力改变学校心理学依存于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的现状,在对有关理论实践进行总结后建立学校心理学独有的知识体系。其次要确立学校心理士自身的专业性。
4.2 提高社会对学校心理士资格的认可程度
有的学校教师或学生家长至今怀疑学校心理士是否真的有助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此学校心理士首先要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表现出对专业活动的热情,通过实际行动和工作实绩去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松浦宏,2006)。在认定学校心理士资格时,资格认证部门要严格把关。如确保申请者已经满足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两个条件,确保其毕业院校是能够扎实教授其专业知识的大学,严格进行五年一次的资格审查等。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心理士会、资格认定委员会等组织通过各种宣传普及活动在民众心目中打造出值得信赖的学校心理士形象也相当重要。
4.3 进一步细化学校心理士的资格制度
日本学校心理士资格认定运行机构的有关人员正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设定“学校心理士以上的资格”。持有这一资格的人将不但具有一般的学校心理士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对持有普通学校心理士资格的人们进行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例如提高学校心理士的咨询技术、教授其掌握新的人格测验或智力测验量表的使用方式等。总之,设定更高级别的学校心理士,使他们能够对一般的学校心理士进行培训。前文所述,在资格认定的最初,相谈教谕的目标较难实现,但是在学校心理士资格认定制度的运作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相谈教谕的设定又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可以预见,相谈教谕的出现,将意味着日本的学校心理士成为一个更加正式、更为专业的职业类型。
5 对构建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启示
经过十几年来的风雨洗礼,日本的学校心理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也遗留着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综观其发展轨迹,对建设我国学校心理学提供了以下启示:
5.1 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师资队伍的质量和规模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大前提。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特殊领域来说,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说又是重中之重。而资格认证工作恰恰是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问题――科学性和实效性的不足(林崇德,魏运华,2001)。借鉴日本的经验,要使学校心理学这个行业在我国真正形成和独立运作起来,首先必须确立资格认证体系。中国心理学会曾经提出要建立学校心理学的认证体系,但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我国学校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瓶颈。目前某些省份在中小学心理教师资格认证工作方面已经做了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广东省的A、B、C证制度),可为构建全国范围的认证体系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张衍,黄喜珊,2007)。
5.2 结合学校实际切实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从整个日本心理学的发展现状来看,既注重在基础研究方面对欧美国家的亦步亦趋,更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在应用研究方面。如以校园欺侮、拒绝上学这样的具体问题作为直接研究课题的也有很多,其研究问题的细致程度可通过其权威心理学杂志《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每期目录可见一斑。同时,大学教授亲自到中小学中进行调研指导工作也是常见的现象。如现任日本学校心理士联合资格认定运营机构理事长盐见邦雄教授,从2004年开始在小学开展题为“心灵教育”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其各个教育主题正是在调查中小学生的心理实态之后确定的。反观我国,就像天津师范大学的沈德立教授指出的,很多研究者花大力气做出来的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往往不尽人意(2007年沈老师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座谈会上言),这一现象跟我们在选题时过于依靠单一的文献检索,实际调研工作不到位不无关系。
5.3 重视国内和国际同行间的经验交流
日本的学校心理士们有一个专门属于自己的学会――学校心理士会,它隶属学校心理士认定组织机构,除协助进行学校心理士的资格认定工作,还负责组织一年一度的全国学校心理士大会,组织学校心理士到海外研修,平时组织专题研讨会等,非常便于学校心理士之间实践经验的交流。在2007年在大阪召开的日本学校心理士会年度大会上,还特别邀请中国华南师范大学的张卫教授等专家作了关于中国学校心理学发展状况的特别讲演。跟欧美的交流方面,至2008年3月为止已总共组织了八次学校心理士海外研修活动,这些活动对提高学校心理士的专业素质、维持学校心理士的工作热情有着很大的作用。我国不少发达地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还比较少,建议可以先从国内不同省份之间的经验交流开始,再逐步把目光转向国际同行间的互相学习。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足本职、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至此,“科学发展观”成为大家耳熟能详和特别关注的一个名词。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既管当前,又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说明:只有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让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繁荣昌盛;只有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让党和国家在21世纪从容面对诸多问题;只有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让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只有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呢?
我认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作为年轻干部的我们,要冲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束缚,争当解放思想的排头兵,理清新思路,争当改革的先锋、创新的楷模,切实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和千变万化的新情况,我们要远离功利思想,克服浮躁心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看作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能,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我们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争做提笔能写、开口能说、无事能思、有事能办的学习型、精干型、创新型干部。
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要善于把握机遇,积极进取,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做到善于超前思考、善于赢得先机、善于扬长避短。我们要敢于先行先试,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推进工作方法:使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要创新理念,坚持原则而又与时俱进,继承优良传统而又敢于突破陈规,大力倡导和树立为基层群众的理念,以理念创新带动工作创新,使工作增强时代性、体现科学性、富于创造性。我们要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超前思考、超前谋划,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力争各个层面都有新的突破,真正把工作的“亮点”树起来,“品牌”打出去。
关键词:本科学员;创新实践;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10-04
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我军院校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军校的永恒主题[1,2]。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创新实践能力,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3]。完善军校本科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管理机制可有力推进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工作。
我们以某军校本科学员为研究对象,针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的管理要素和关键环节进行了问卷调查[4]。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学校本科学员创新实践活动已呈现出成体系、多类别、高层次、广参与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合力育人机制,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浓厚创新文化氛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5]。但与此同时,学校学院、创新实践基地和学员队在支持、指导和服务活动的作用发挥大小不尽相同,仍存在一些管理机制上的不足:(1)在调动参赛积极性与维护学员日常管理制度之间把握不准;(2)学员队(营)与教员之间的长效交流机制还有待建立;(3)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制度尚不完善;(4)对参赛队员的评价所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5)学员队(营)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存在部分缺位,权责不一致。以上问题主要由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管理相关机制还不够完善引起。
本文在对问卷调查结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的管理要素和关键环节,面向学员的实际需求,从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业务机关能力、明确学员队职能、发挥创新实践基地主体作用、创新实验中心教学方式、拓展教研室(研究室)职能这六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以充分发挥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在培养学员综合素质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体系化管理机制
由于军校管理制度具有指令性强、集中性高和层级严密的特点,顶层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成效。在军校条件下,要想开展好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这一系统性工程,首先要做好包括业务机关、学员队、创新实践基地、教研室(研究室)、实验中心等单位之间的顶层设计工作,更好地整合学校各方资源优势,形成体系化合力育人机制。
该框架贯彻以学员为主体的理念,以提升学员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业务机关、学员队、创新实践基地、实验中心、教研室为五个支点搭建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平台,集中各方优势资源,建立集动员、激励、教育、引导、保障、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实践活动管理机制,真正将管理和服务细化到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6]。
(1)业务机关要履行好自身职责,通过研究型管理和服务型管理,寓研究于管理之中,通过经常性的调研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为学员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不断完善的制度保障。
(2)创新基地要起到主体的作用,真正担负其创新实践主阵地的责任,建立起高年级学员与低年级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与参赛学员、有参赛经历的学员与新学员之间的密切交流机制。
(3)学员队(营)要切实担负起服务主体的重任,建立起责权清晰,保障有力的服务型管理模式,为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条件。
(4)实验中心要发挥实验设备优势,支持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所需的实验器材,为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搭建开放的实验平台,促进学员更好地理解创新实践活动的内涵与与技术基础。
(5)教研室(研究室)要充分发挥前沿技术积累雄厚的优势,通过与创新基地的联动与交流制度,善于将科研实践中的技术资源转化为学员创新实践的活动资源,厚植学员的创新土壤。
根据以上框架,新学员进入学校后可以参与到由五方搭建的包括学科竞赛、课程实验模块、综合实践项目、自主创新实践活动等在内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环节,通过建立竞赛分级管理制度、与学员队(营)正规化考评挂钩、队(营)干部激励制度、建立长效交流机制等措施,形成五位一体的体系化管理机制。
二、强化业务机关指导职能,完善管理、保障和评价制度
当前军校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方面的体系化制度设计还不够完善,相关机构职能较为分散,涉及到学科竞赛的有些问题都是特事特办,没有制度的强制约束和保障。一些常规的服务职能保障有待加强,例如竞赛信息、创新项目立项、经费申请与下拨、学员参与竞赛请销假、以及结题、成果评价等过程中,学员往往要从学员队(营)、学院甚至校机关进行反复协调,有的跨院组队的甚至会出现请假困难的情况。为强化业务机关的指导职能,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完善管理制度
校院两级业务机关应完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制度管理规定,包括竞赛信息收集及、学员请假、外出参赛及学员竞赛成绩公示等在内,打通职能分散的制度障碍,让学员真正享受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所带来的便利,以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量减少通过变通方式处理实际问题。
(二)畅通交流渠道
学校业务机关可充分利用校园网优势资源,畅通信息传递渠道,构建网络化交流环境,搭建学校层面的交流平台。学校业务机关可以在教学网上建立专区,由专人负责所有竞赛信息的按时,由原先等级式逐级信息传递变为由学校到学员的扁平化方式。开辟专门交流区汇总各类竞赛信息,遴选学员骨干对交流区进行管理,方便机关、教员和学员交流。鼓励师生利用教学网开展相关创新实践竞赛,对于参与教学网建设积极的个人和组织可以定期予以奖励。
(三)建立闭环反馈
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专门团队,以学员军事职业发展和部队任职需求为牵引,构建学员创性实践能力评价与发展追踪和闭环反馈机制,可更好地评估管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的效能,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管理方式,不断优化使其不断满足实际需求。指导学员依据自身特点打造个性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依托学员队(营)以及网络化平台为每个学员建立创新实践能力成长档案。
三、借连队化管理模式改革东风,建立学员队(营)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服务型管理模式
与地方高校松散的学生组织不同,军校每个学员都从属于一个具体的学员队(营)组织,具有等级分明,管理严格的特点。军校管理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普通高校的管理经验进行相应的调整,立足学员队(营)组织在学员日常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制定适用于学员队(营)组织的服务型管理模式。
(一)服务型管理模式的定义与内涵
在课外创新实践领域的服务型管理模式是军校军事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它的落脚点仍然是管理,同样具有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等管理要素;与指令性和控制性管理模式相比,服务型管理模式更多的是在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信息的及时获取和处理,让管理的服务属性深入到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学员队(营)通过发挥动员、激励、教育、引导、协调、保障等服务职能,在学员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做好信息的传递职能,及时了解学员需求及问题,配合主要训练和教育机构,结合各部门资源优势来解决学员最迫切的问题,最终使学员顺利完成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达到锻炼成才的目标[7]。
(二)明确学员队(营)干部职责
学员队(营)行政主官负责制是管理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学员队(营)在管理过程中充分细化动员、激励、教育、引导、协调和保障制度规范,进行效果评估与反馈,落实具体的硬件保障条件和组织保障条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设立一名学员营主官专职负责竞赛管理[8]。建立队干部激励机制,对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开展较好的队干部在考评时做相应的倾斜,充分调动学员队(营)主官的积极性。此外,还可充分发挥博士代职队干部的作用,在学员队(营)竞赛管理中承担辅助管理工作。
(三)完善学员自主管理制度
学员队(营)内部成立自主管理小组进行自主管理,负责信息传递和协调,充分发挥学员竞赛自主管理组织的作用,协助进行大量竞赛的管理,有效协调学员营正规化的管理与学科竞赛的矛盾,杜绝“特事特办”的情况大范围出现,进一步完善基层学员队(营)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管理体系,促进学员学业知识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发展,全面提升。
(四)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
交流机制方面,在各学院内部可建立定期的联席委员会,成员包括院机关、学员队(营)、创新基地、实验中心以及教研室领导、资深教员与学员骨干。委员会各成员约定专职人员负责沟通及协调事宜。通过定期会晤、特定问题协商、规范化问卷调查、学员交流会等方式,建立常态化的交流和沟通机制。充分发挥连队化管理模式改革各年级甚至不同学院混编的优势,使连队化的规范化管理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形成广交流、大融合的生动局面。
四、深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更好发挥创新实践主阵地作用
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从学员培训与筛选、部队需求提炼、教学成效评价、研究成果转化、创新指导模式等方面进行推进。
(一)学员培训与筛选
与实验中心合作,更多地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将学员在创性实践活动中容易遇见的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纳入到实验课程体系中,真正将正确的实验性思维教授给每一名学员。建立学员筛选机制,综合理论基础、培训成绩、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等因素对学员创新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和分类,面向竞赛的实际需求,根据能力互补原则组建学员创新实践小组,选拔优秀创新实践小组参加竞赛。
(二)部队需求凝练
在参加竞赛过程中,加强与基层部队的联系,通过组织学员及教员参观演习、参与训练、举办座谈等形式高效获取、提炼部队实战需求,真正将部队的实际需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研究目标联系起来,更好地将科研成果服务于部队。
(三)教学成效评价及成果转化
在教员成果评价方面,切实解决教员指导创新实践活动工作量计算、效果评价问题,将其纳入统一的绩效评估体系中。在学员方面,由成果评价方面从单一竞赛成绩评价扩展到竞赛成绩、专利、论文、成果转化等综合评价。研究成果转化方面,结合大学生创业竞赛,探索专利、技术、成果转让的具体操作模式以及财务管理模式。
(四)创新指导模式
进一步优化创新基地指导管理模式,设立学员教练团。除目前已有的指导老师直接带领学员方式外,还可将参赛经验丰富的优秀学员纳入指导团队中来。一是传授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给新学员,并纳入优秀学员的课外实践学分。同时可将部分校内比赛的承办和一些高级别比赛的人员选拔和培训工作交给这些团队,增加创新基地自主运行能力。
五、优化实验中心功能,推动实验课程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环节深度融合
实验中心是本科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活动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担负着学员实验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的任务。构建课内实践平台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协调互动的关联模式,可深入挖掘现有科技资源,更好提升学员的自主创新能力[9]。
(一)打造优质教学内容激发学员创新思维
从学校各优势学科方向的科技成果中,选用合适内容建设如光电对抗、网络攻防、大数据分析、水声对抗等内容新颖、军事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开阔学员眼界,强化学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
(二)建设开放实验平台支撑创新实践开展
在课外时间向学员开放部分高端精密仪器设备,提高学员实践技能层次,支撑学员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学科竞赛等各类型的创新实践活动,为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三)凝练实际创新需求,提供基础科技支持
课外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也为实验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需求。针对学员参与各类创新实践,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创新实践活动实际需求,既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内容,又要提高教学内容设计的针对性与目的性。针对学员在创新实践中的普遍性、基础性技术难点,通过精心的专题实验教学设计帮助学员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四)引入优秀实践成果反哺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将优秀的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作品通过经典案例分析、专题设计实验等方式引入实验中心的课堂教学内容,既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直接支撑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开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大平台交流互鉴,共同促进的局面,让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充满活力与蓬勃生机。
六、发挥教研室(研究室)技术和师资优势,支撑学员创新能力提升
当前有些教研室(研究室)以科研为主,除了毕业设计之外,平时与本科学员接触较少,技术上的优势难以转化为学员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研室(研究室)应充分发挥技术和师资优势,更好支撑学员创新能力发展。
1.建立与创新基地和实验中心的交流机制,设立教学联络员岗位专职负责技术转化。
2.通过设立实验室开放日,并在低年级课程负担较轻的情况下,更多安排与创新实践活动有关的参观和前沿讲座,即为新学员积累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过程所需的知识基础创造条件,让学员能够尽早接触与竞赛有关的指导老师。
3.在高年级课堂上进一步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教学应注重启发思维,引导讨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在师生间形成一种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努力使课程学习成为师生共同探讨、获取新知的发展过程。
更多设立本科生科研和实践岗位,让学员更多地介入到实际的科研和工程实践活动中,为更好发掘学校深厚科技积累服务于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庞国斌.试论实践能力在形成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科学,2005,20(6):5-8.
[2]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74-75.
[3]刘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17.
[4]钟海荣,徐攀,张培梁,等.军校本科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组织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38(3):62-66.
[5]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训练部.2012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
[6]刘三朵,张冬胜.论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9):43-44.
[7]秦石乔,汪莹,吴建华.学员队在人才培养中作用和职责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1):107-109.
[8]钟海荣,吴金刚.学员军旅导师探析――新形势下军队院校学员队干部的新要求,新定位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73-75.
[9]王德军.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4,14(3):83-85.
Research on Reform of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on Practice of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Military Academy
XU Pan1, ZHONG Hai-rong2, ZHAO Xiao-fan2,YANG Dong-sheng2
(1.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Academy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Ocean Acoustics;2.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ollege of Opto-Electron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Hunan Changsha 410073,China)
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根据湖滨街道党工委的工作部署,青年路社区在7月29日召开了党员社区工作者学习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吴大观精神所蕴含的内涵非常丰富,他献身事业、自强不息的崇高品质,克己奉献、大气达观的为人风范,卓然独立、淡泊明志的天地人格,吸引、感染、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学习吴大观,就是要把吴大观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他敬业、专业、精业的职业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创造一流社区的实际行动中去。敬业,即用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吴大观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他把68年的光阴倾注到了钟爱的航空动力事业上,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与其说凭借的是毅力,不如说是价值观使然,他说:“紧张工作是最大幸福,攻关胜利是最大快乐。学习吴大观,就要学习他的这种忘我的敬业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投身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向吴大观那样热爱自己的岗位,尽心尽力地服务好社区居民,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面对群众的需求和困难,要在第一时间去协调、去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要做好解释工作。特别是目前青年路社区面临30幢庭院的改善、社区办公大楼睦邻会所的打造、即将开始的三无坊巷9号11号的危旧房改善、地铁围边的动迁、浣纱路、开元路的整治和中河的整治等工作的开展,工程的质量,安全成了居民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如何协调好各类矛盾,让居民满意的同时,使工程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就要充分发挥“草根质监站”民间义务监督员的作用,让居民自己来管理自己的事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使政府的实事工程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满意工本文程。
我们要学习吴大观同志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奋发有为,不断创新的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作为社区的主任,更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结合社区的特色,创出青年路社区”一家亲”睦邻文化品牌,结合建国60周年开展共话祖国新貌,共享邻里亲情活动;征集我与共和国共成长60年邻里故事,举办盛世中华庆祝建国60周年邻居节文艺汇演;组织邻里开展“祖国颂”系列歌咏活动;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专题邻里书画展;在党员中开展“共和国不会忘记”为主题的系列慰问活动等,通过活动凝聚民族力量,增进邻里和谐,促进和谐社区创建。学习吴大观要自觉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居民满意、爱岗敬业的有用之才。
随着初中数学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其教学理念内涵与实施策略一直是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就笔者在多年实践中的体会做一些肤浅陈述。
1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几个基本教学理念
1.1数学教学重结果,更侧重过程: 任何教学重结果是古今中外的常识,而数学新课标更侧重过程。
一是将数学教学视为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即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感受到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等都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体验数学中蕴含的美。如初等数学中线段的 “黄金分割”之比具有的悦目、和谐之美;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如古代河图洛书中体现的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等;体验数学中蕴含的符号、集合、函数、分类、化归极限等思想。
二是把数学教学作为学生探究、发现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操作,与同学和老师合作,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建构新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数学实践与创新能力。
三是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认为“教”的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与建构知能体系,“学”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实质就是交往互动。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笔推演,动脑思考,动口讲辩,实践师生、生生的合作交往与感情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潜能的最大释放,并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1.2数学教学重个性发展: 因学生的遗传素质、教育实践、环境影响的不同,其身心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尊重、关心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教学过程要成为学生愉悦情绪与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坚持力的提高过程,潜能释放与成功体验的过程。
1.3数学教学重开拓创新: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并敢于质疑教材,挑战权威,使教学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
1.4数学教学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策略,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帮助极大,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从事工作更具影响。因此,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渗透相关数学思想和方法。
1.5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养成严谨、认真、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科学态度,并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1.6数学教学重视思想品质教育: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奥秘的精神;要用我国历代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要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实践新课标理念的几点探索
2.1用阅读与知识生成练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一是进行适度阅读练习。根据实际,在适当开展数学阅读练习,规定阅读范围和时间,指导阅读方法,适时解答学生阅读疑难,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读懂例题,弄清原理,完成练习;教师适时检查、评价学生阅读效果,以成功激励和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二是适时进行知识生成教学。在进行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教学中,设计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方法的探索、结论的推导、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从而增强求知欲,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设计如下过程:
首先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其次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接着诱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最后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了随着教学进程,逐步明白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定会牢固。
2.2进行“顺向”和 “逆向”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所谓“顺向”训练就是顺着解题思路进行,这是常见的训练形式,这里不另举例。所谓“逆向”训练,是指教学中为纠正某种容易发生错误判断而设置的思维圈套,故意将学生引入岐途,然后通过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与答案所进行的训练。“逆向性”训练常在某些数学问题正面难以突破时采用,以便实现知与未知的转化。
例如:证明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60°。
如果从顺向思维,将要分很多情况进行讨论:∠A、∠B、∠C中,有1个不小于60°,若逆向考虑:是有0个内角不小于60°,即∠A、∠B、∠C都小于60°。设∠A、∠B、∠C都小于60°,即∠A〈60°,∠B〈60°,∠C〈60°,则∠A+∠B+∠C
2.3开展开放性习题练习,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数学开放题的构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问题本身的开放性而获得新问题,二是问题解法的开放性而获得新思路。
例如,ABBD,CDBD,且AB=6㎝,CD=4㎝,BD=14㎝,点P在BD上移动,并使ABP与P,C,D组成的三角形相似,求PB的长。
由于没有指明ABP和PCD之间顶点的对应关系,分析题意可得两种情况:
(1)ABP∽PDC,有6∶(14-PB)=PB∶4,解之得PB=2或12;(2)ABP∽CDP,有6∶4=PB∶(14-PB),解之得PB=8.4.所以本题有三个答案:PB的长为2,12或8.4.这是问题本身条件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结论的多样性的典型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角、边、三角形面积、三角形相似等关系出发,得到很多结论。其中学生由三角形相似导出:ACD∽BCDCD∶AD=BD∶CDCD2=AD?BD,同理AC2=AD?AB,BC2=BD?AB.让学生注意到这几个式子很有美感,这正是今天要介绍的新内容——射影定理。再提示学生进一步观察后面两个式子,相加后得到什么结论?得到AC2+BC2=AB2,就是勾股定理。使学生发现证明勾股定理的又一方法。这种探究,极大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理念体现在注重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知能、个性、情感、态度、世界观等的和谐发展,而实践中引导学生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是极具效益的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李求来等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傅海伦 《数学新课程理论与实施》 山东教育出版社
[4]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 2004年1月
[5]李正根:《数学的和谐美》(《中学数学研究》2003年第6期)
[2]金正勇,池永学,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考[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7,30(1):76-78
[3]刘亚伟,戴兵,姚定康,等.PBL联合LBL双轨教学法在肾内科见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34-36
[4]白伟玲.模拟临床情景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月刊,2011, 30(2):123-124
[5]郭贵龙,胡孝渠,张筱骅.CBL与PBL教学模式在肿瘤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6) :630-632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数值计算 MATLAB 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O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82-03
一、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值计算的必要
本人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结合多年的专科教学实践,以及对我院第一次招收的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情况的掌握,感到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巧都有欠缺,要想掌握严密的高等数学理论体系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我们也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随时都可能遇到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教师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应注意适时地引入数值计算和加强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数学软件的不断更新,有关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软件的日益成熟,教会学生掌握数值计算的技能已经变得相当容易。作为一名高等数学教师,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入MATLAB辅助教学,加强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MATLAB作为一款成熟的数学软件,具有优秀的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强大的绘图功能。它无需专门训练,编程简单,编程有时就像做数学题一样。将MATLAB语言引入高等数学教学中,无疑是培养学生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一条快速有效的途径。
二、高等数学教学引入数值计算的具体做法
对于应用型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鉴于教学计划和学时的限制,不可能作为一门课程专门讲解数值计算方面的内容。MATLAB的数学函数库包含了大量的计算算法,包括基本函数、矩阵运算和复杂算法等。我们的做法是:不增加课时,精讲高等数学内容,在高等数学教学的同时,通过介绍MATLAB软件的基本应用,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适时地引入MATLAB数值计算,并安排一定时间的上机实验,既提高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又让学生在掌握高等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下面介绍MATLAB在几方面的应用。
(一)极限运算
在介绍两个重要极限时,对于第二个重要极限,以前总是从数列极限■(1+■)n开始,通过列表观察数列取值的变化规律。现在借助MATLAB语言,让学生自己在计算机上观察,效果更好。程序如下:
x=1:1000;
y=(1+1./x).^x;
plot(x,y)
(二)定积分运算
(1) 对于定积分运算,由于学生不定积分运算技巧的欠缺,掌握起来感到较难,我们的处理方法是,除了教给学生定积分的基本知识外,把定积分的计算交给计算机来完成。
有理函数的定积分计算起来较麻烦,利用MATLAB的符号运算,只要两条很简单的命令即可解决。如计算定积分■■.命令结果如下:
syms x
int(x/(x^2-2*x+2)^2,0,2)
运算结果
ans =
1/4*pi+1/2
我们知道,有些函数的定积分是没法应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计算的,这时就要用到定积分的近似计算。MATLAB的数值计算能力在这方面就更加有优势了。如计算定积分■ex2dx.
梯形法计算,命令结果如下:
x=0:0.01:1;
y=exp(x.*x);
s1=trapz(x,y)
运算结果:
s1 =
1.4627
辛普生法计算,命令结果如下:
x=0:0.01:1;
s2=quad(′exp(x.^2)′,0,1)
s2 =
1.4627
(2) 定积分数值计算的应用
汽车里程表原理。汽车的速度表用来计算汽车轮子转动的快慢,并把它转化为汽车前进的速度。那么里程表又是怎么计算行驶里程的呢?这就用到了定积分的实际意义,即通过计算速度曲线从初始时刻到当前时刻之间的曲边梯形面积而得到行驶的里程。通过该例,既加强了学生对定积分实际意义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释工程应用的能力。
假设某辆汽车在3小时内行驶的速度函数为:
v(x)=25(2sin2(2x)+■xcos2(■)),x∈[0,3]
求该时间段内汽车行驶的路程。
先画出速度曲线,命令如下:
x=0:0.01:3;
y=25*(2*(sin(2*x)).^2+5/2*x.*(cos(x/2)).^2);
plot(x,y)
用数值积分计算汽车行驶路程,命令结果如下:
x=0:0.01:3;
y=25*(2*(sin(2*x)).^2+5/2*x.*(cos(x/2)).^2);
s1=sum(y(1:300))*0.01
s2=sum(y(2:301))*0.01
s3=trapz(x,y)
f=inline(′25*(2*(sin(2*x)).^2+5/2*x.*
(cos(x/2)).^2)′,x);
[I,n]=quad(f,0,3)
运行结果为:
s1 = 169.9960 s2 = 170.0444 s3 = 170.0202 I = 170.0213 n = 165
(三)微分方程数值解
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教会了学生解几种典型的微分方程,但生产和科研中所处理的微分方程大多很复杂而且得不出一般解,实际问题的处理中更多的要求数值解。对初值问题,一般是要求得到解在若干个点上满足规定精确度的近似值,或者得到一个满足精确度要求的便于计算的表达式。因此,研究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是十分必要的。MATLAB有相应的求解函数解决这类问题,而且相当简单。
如求解初值问题:
■
按照学过的微分方程类型是无法求解的,只能求其数值解。
解: 令 y1=x,y2=y1′
则微分方程变为一阶微分方程组:
■
程序如下:
先建立函数文件
function dy=shuzhijie (t,y)
dy=zeros(2,1);
dy(1)=y(2);dy(2)=1000*(1-y(1)^2)*y(2)-y(1);
取t0=0,tf=3000,输入命令:
[T,Y]=ode15s(′vdp1000′,[0 3000],[2 0]);
plot(T,Y(:,1),′-′)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一)利用 MATLAB语言处理高等数学问题只能辅助教学,应避免学生过于依赖计算机解题
诚然,利用数学软件解题速度快、准确。但要知道,如果不明白数学原理,再好的软件也起不了作用。高等数学的教学目的始终是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训练,教学中第一位的还是要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运算能力、加强实际应用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学软件处理工程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实际问题建立不了数学模型怎么能用数学方法求解呢?利用 MATLAB语言解数学题只能起验证作用,不鼓励学生动辄就用计算机解题。要让学生明白再好的软件也是以准确掌握应用原理为前提的,不然,谈不上应用更谈不上编程。
(二)教学中注意引入 MATLAB语言的时机
由于利用 MATLAB语言处理高等数学问题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加强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决定了教学中不可能占用过多的学时去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结合每章的习题课进行,尤其是结合实际应用类型的习题的求解。先有数学基础再介绍必要的MATLAB语言知识,然后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运用数学软件求解。这既加强了章节知识的理解也同时训练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和计算应用能力。
(三)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引入MATLAB辅助高等数学教学时,教师不能仅限于学生会用计算机解数学题,而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加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更为重要。比如在进行函数与极限教学时,特别要注意零点定理与介值定理结合导数应用中方程近似解的介绍,因为实际应用中的代数方程只能求其近似解。导数应用中,加强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的训练。定积分概念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定积分的实际意义外,还要真正掌握定积分的元素法,会处理变力沿直线所做的功、水压力、引力等实际应用问题。在微分方程一章的教学中,更要注意与实际应用问题的结合,因为这一数学分支在数学的应用中尤其活跃。总之,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还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所要求的。
[ 参 考 文 献 ]
[1] 金明阮沈勇编著.MATLAB实用教程(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02
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根据**街道党工委的工作部署,**路社区在7月29日召开了党员社区工作者学习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吴大观精神所蕴含的内涵非常丰富,他献身事业、自强不息的崇高品质,克己奉献、大气达观的为人风范,卓然独立、淡泊明志的天地人格,吸引、感染、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学习吴大观,就是要把吴大观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他敬业、专业、精业的职业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创造一流社区的实际行动中去。敬业,即用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吴大观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他把68年的光阴倾注到了钟爱的航空动力事业上,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与其说凭借的是毅力,不如说是价值观使然,他说:“紧张工作是最大幸福,攻关胜利是最大快乐。学习吴大观,就要学习他的这种忘我的敬业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投身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向吴大观那样热爱自己的岗位,尽心尽力地服务好社区居民,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面对群众的需求和困难,要在第一时间去协调、去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要做好解释工作。特别是目前**路社区面临30幢庭院的改善、社区办公大楼睦邻会所的打造、即将开始的三无坊巷9号11号的危旧房改善、地铁围边的动迁、浣纱路、开元路的整治和中河的整治等工作的开展,工程的质量,安全成了居民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如何协调好各类矛盾,让居民满意的同时,使工程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就要充分发挥“草根质监站”民间义务监督员的作用,让居民自己来管理自己的事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使政府的实事工程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满意工程。
我们要学习吴大观同志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奋发有为,不断创新的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作为社区的主任,更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结合社区的特色,创出青年路社区”一家亲”睦邻文化品牌,结合建国60周年开展共话祖国新貌,共享邻里亲情活动;征集我与共和国共成长60年邻里故事,举办盛世中华庆祝建国60周年邻居节文艺汇演;组织邻里开展“祖国颂”系列歌咏活动;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专题邻里书画展;在党员中开展“共和国不会忘记”为主题的系列慰问活动等,通过活动凝聚民族力量,增进邻里和谐,促进和谐社区创建。学习吴大观要自觉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居民满意、爱岗敬业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新能源 模拟仿真 实验平台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53-01
电力电子技术是指将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引入传统的电力技术领域,利用半导体电力开关器件组成各种电力变换电路实现电能的变换和控制的一门完整的技术。它在很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呈现高频化、模块化、数字化、绿色化的特点。职业学校为了紧跟专业发展的趋势,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职年级先后开设了电力电子技术学科和光伏新能源技术学科。它是电气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如今也是电子类专业学生必须要学好的一门技术,总之,逐渐成为电类学生的基础学科。
一、信息化教学
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多媒体和网络等为信息手段,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理念。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探究、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能力,并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等先进教学模式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以信息化环境中的团队探究性学习为设计主线,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采用自主、交互、探究、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利用学生的各类感知能力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现状
书本大多是枯燥的理论知识、繁琐的电路波形图和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据统计发现,以往的黑板式教学难以达到教学效果,首先不仅仅是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只记得百分之二十不到的知识点,没有吸取到更多的知识,同时记忆力被迫减退,当下一次课堂开始时,学生仅依稀记得百分之五的内容要点,久而久之学生怕记忆东西,也难以记住,认为背诵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也就是目前职校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不愿记学到的东西。其次,大量的电路波形图分析是所有学生在学习电力电子技术中面临的困难之一,学生缺乏分析问题能力,怕动脑、怕麻烦。传统的黑板不仅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由于绘图细节部分较多,难以达到精准,因此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误导学生,加上一些复杂的参数计算,使学生产生烦躁的情绪。最后,理论与实践要结合,不能总是在单一的教室组织教学,会给学生带来压抑的感觉,适时改变环境也很重要。
三、电力电子信息化教学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章节的次序和内容的选取我做了一定调整,使学生可以尝试新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比如将电力电子元器件拆分为两部分,首先介绍晶闸管和功率二极管,之后介绍有晶闸管组成的相关电路,包括可控整流电路、交流开关和交流调压;其次才介绍其他电力电子器件,称为现代电力电子器件,实际上都是在晶闸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晶闸管的派生元件。紧接着讲述现在较为普遍应用的逆变电路,以及直流斩波电路,为了易于学生更方便掌握,舍弃了部分知识难点,着重介绍了四类电路。
(二)教学场地的改变
由传统教室向多媒体教室以及先进实验平台改变,创设有利于理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软件模拟仿真
Mulitsim2001是一个专门用于电子线路仿真与设计的EDA工具软件,适用于模拟/数字电路板的设计工作,包含了电路原理图的图形输入、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方式,具有丰富的方针分析能力。拥有强大的元件库,详细的分析方法,以及完善的虚拟仪器功能。将Mulitsim2001技术与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解,帮助其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技术。
2.实验操作平台
学校提供了TKDD-1 型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机控制实验装置。实验装置采用挂件结构,可根据不同实验内容进行自由组合,故结构紧凑、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综合性能好,能在一套装置上完成《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直流调速系统》、《交流调速系统》、《电机控制》及《控制理论》等课程所开设的主要实验。
通常学生在操作实践时,不够自信,教师可以首先动手操作,将实验项目的具体观察过程和方法,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利用录像的形式将其录制下来,供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也让学生在操作前有一定的准备,对实验操作充满信心。或者采集一定的图片,利用PPT将其用于课堂形象的讲解。
四、电力电子信息化教学的实践
以单相桥式全控整流及有源逆变电路实验为例,首先这个项目有很大的研究意义,逆变知识现在已经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比如汽车音响、捕鱼装置等,首先通过视频或者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对知识的用途有正确的认识。通过幻灯片或者制作录像,阐述电路实现整流和逆变的转化的具体过程,进一步掌握原理。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可以形象地将电路绘制出来,通过参数设置和修改,观察数据和波形的变化,验证是否与理论描述一致。最后,利用实验平台,在TKDD-1型电力电子设备上进行实际操作,为了安全起见,教师可通过录像将操作过程与详解录制下来作为学生预习和复习巩固的资源,也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实际装置,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个内容。通过种种方法,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还是很好的。
目前学校对于光伏技术专业还引入了风光互补发电设备,设备中绝大部分设施均是利用电力电子技术达到使用目标的,新能源的引入不仅促进了光伏专业的进步,更促进了电力电子技术的有效发展,教师也可以将这两者有机结合,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更丰富、更形象、更实际。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信息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87-01
所谓历史知识信息传递,是指由历史教育工作者将历史科学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已经基本形成统一认识的信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经过一定的讲解、双向交流活动让学生得以掌握的一种教学活动。由于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我们将这一类以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为主的教学过程称为历史常规课。历史教育工作者向受教育者传递历史知识信息的是学校历史教学的基本功能;接受一定的历史知识信息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没有了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向学生传授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习惯、塑造学生的个性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信息是历史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和任务。
一、教学应侧重于以归纳历史知识点
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在基本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础上构建的,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阶梯,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谈不上具有积累历史素养的基础。同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功能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信息的要求并不矛盾。如果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忽视了历史基本信息的掌握而单方面地追求现代教学技术,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思维、历史分析与综合能力都会成为一句空话。
《历史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中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课堂,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在这一方面上,忌讳只是勾划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这又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如果在的历史教学中不摒弃让学生完全地记诵知识点,不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方法和技巧,那就绝不是新理念下新课程的历史教学。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中学阶段的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已经大大减少,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绝大多数是基础性的、普及性的,其难度大为降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愿意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强调,这恰恰违背了新课程注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求能够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没有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也没有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
三、教学较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和掌握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职;教师;校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78-03
近几年来,“云”空间、智慧教室、移动学习等教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高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笔者以本院教师为例开展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研究和实践。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为了分析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笔者对学院225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研数据统计分析得知,目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Office办公软件、校刃畔⑾低场⒍嗝教褰萄设备、数字教学资源四个方面。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教师基本能掌握常用办公软件操作,能熟练应用网络搜索、下载资源,使用交互工具进行交流,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不太积极,大多数教师不能结合个人教学熟练应用。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整合和利用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才能适合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二是教师在信息技术技能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我院教师具有基本素材媒体操作能力,但素材采集和集成的能力并不如意,在数字教学资源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及应用方面尚待进一步提高。而这方面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教师创设和利用媒体素材资源的能力,不利于开展丰富的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二、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内容框架
2015年7月,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培训工作专门委员会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对职业院校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并提出: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现在六个方面,信息化教学理念、课程组织与评估、教学法运用、技术与装备运用、课堂教学与管理、学习与专业发展,并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另外由于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师环境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的差别,造成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学科、年龄呈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因此在校本培训内容设置上要依据各自特点进行设置。
1.校本培训内容框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对教学的影响、满足教师对技术的培训需求,在借鉴《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框架》基础上,结合我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设计了适合我院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框架。
培训内容设计为“设备使用、素材处理、课件制作、资源管理、教学应用、教学新技术”6个知识能力模块,19个专题。其中“教学新技术”侧重教学理念转变与提升,“设备使用、素材处理、课件制作”侧重信息技术技能提升,“资源管理、教学应用”模块关注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应用。这些模块是对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要求的表述,也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模块的具体说明。通过制定该框架,深入探索信息化对职业教育教学的作用,总结各种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2.内容框架设计特点及实施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不仅仅是一个掌握信息技术和装备使用的问题,而是要将信息技术和装备应用与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等诸要素进行充分整合、处理的过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既要降低学习的技术入门难度,又要满足提高技术操作能力的要求。因此,在校本培训中,应减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培训,减少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转向于侧重技术在高职教学、工作中的信息化工具的有效应用,增加了新技术发展为教学带来的理念培训内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校本培训内容框架的制定,为提升我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供了明确框架。
为了促进校本培训的有效性,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笔者参与开展了校本培训实施。共有校内专兼职教师121人参加,参加培训的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以青年教师为主。在实施中,因为参训教师具有成人学习的共同特征,培训过程也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指导原则,采取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实施。教师可自由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方式,按照自身知识能力、工作时间和专业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模块进行学习。按照模块化的培训模式,不同模块之间只有内容涉及领域的不同,没有层次高低之分,通过模块化考核,全方位衡量和体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灵活的模块化选择,实现了某一内容参加培训的教师在背景知识、能力水平上尽量接近,从而达到便于开展的目的。针对不同职级水平的教师,只是在内容选学多少上进行限定,如要求初级职称单次培训的总学时不少于20学时,副高级以上职称单次培训的总学时不少于30学时,以对应不同层次的考核证书。经过两轮实施,校本培训对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的经验与启示
随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日益完善,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要切实有成效,笔者在实践中得出几点经验和启示。
1.利用信息时代教学手段开展校本培训效果会更好
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时让教师更新观念、调整策略,深刻体验信息技术对教学培训带来的便利,让教师在情景化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感性认识和具体参照。例如在我院的校本培训实施中,以传统培训加在线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展培训。培训有在线学习、辅导,集中面授多种形式。在集中培训时,可以总结参训教师在线自主学习情况,又可以对在线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解答,顺利推动校本培训的学习进程。另外培训还利用了“翻转课堂”的方法,让面授使得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更密切、更通畅,同时加强了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另外,在培训中,利用在线培训网站丰富的信息化培训资源,详细的信息化学习引导,为教师自由选择时间和内容,自我控制进度,自主学习提高提供了完备的条件。
2.分层培训,多样化的评价可以促进各类教师能力提升
由于高职教师年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信息技术基础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参差不齐,因而对信息化教学技能的要求也不同。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中,要把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网上单独辅导结合起来,开展分层次递进式培训,根据不同教师的专业学科需求,以及实际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分层、分模块选修培训。在培训目标设置上也为选择同一模块内容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教师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并开展多样化的评价,使参加培训学习的教师都能得到发展。同时,评价时避免传统的考试评价,以任务、作品作为参评资料,促进教师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教师为了“拿证”、“凑学分”而单一应试学习。
3.以实际问题切入,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在校本培训实践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学习完后用来指导教学、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因此在培训中应将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依托,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增强协作交流,将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化能力校本培训相结合。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优秀教学案例进行校本培训,引导不同专业教师对教学案例进行分享,找出可借鉴学习之处,充分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在校本培训在线网站上,提供大量与各专业学科教学相关的资源索引为教师学习提供支架,教师在学习中搜索资源,利用资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逐步转化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
总之,在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中应结合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模块选修,建立丰富的培训资源,以案例观摩,网上研讨等方式,加强培训沟通交流,制定多种考核与评价,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效果。另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本文只关注了校本培训内容的建立和实施。今后,尚待继续探索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巩固校本培训效果,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指导手册[C].
[2]茹宏丽,汤文学,吕寨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参与式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9(8):64-66.
关键词:成人教育;管理者;基本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是直接影响管理绩效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管理岗位,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对于成人高教教学管理人员来说,分析自身岗位的主要特点,研究本职工作的素质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不断完善、提升和塑造个体素质,不仅能增强工作的适应性,而且能提高教学管理的全面驾驭能力,努力使自己在学校成教事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特点
成人高教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与普通高教相同的一些特征。但教育对象和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成人高教同时具有自身独有的基本规律。反映在教学管理方面上,与普通高教相比较,成人高教的主要特点还是相当明显的。
1.施教形态的多维性
按成人高教的办学层次划分,有专科、本科,本科中有高起本、亦有专升本类型;就学习形式而言,有夜大、函授、脱产之分;按施教区域分类,又有本部和校外办班等区别;此外,还有传统型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之说等等。成人高教以多载体、多平台、多渠道的办学优势,广泛吸纳学员参加学习,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多种需求,彰显出成人高教巨大的办学能量和办学活力。与此同时,施教形态的多维性,客观上导致教学管理的大跨度,对成人高教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包容能力,对成人高教教学管理人员的统筹协调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教学资源的依附性
大多数成人高教总是依托高校的资源潜力和资源优势而发展壮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人高教是教育资源再利用教育,是一种经济型教育。正是这种低成本教育有力地分担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工程的重任。也正因为如此,成人高教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这种资源依附性的背后,却又形成了成人高教教学管理上的复杂性:由于没有专职教师,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任课教师的客观要求,服从院(系)主流教育(普通高教、研究生教育),避免冲突,尤其是一级管理型高校,师资聘请和调配工作难度很大,即使在实行二级管理的高校,成(继)教院对师资的管理远没有教务部门那样直接、有力。教学场所和设施也是如此,由于近几年普高规模迅速扩张,办学基本条件自顾不暇,成人高教只好忍气吞声让路,唯有见逢插针、见机行事。
3.教学时段的非常规性
成人高教教学管理的这一特点是由教育对象特殊性决定的。为了缓解工学矛盾,函授、夜大学员面授学习往往集中在双休日、“五一”和“国庆”长假,教师类成高学员相对集中在寒暑假学习。即使全日制学生,有时为了避免教学资源冲突,或双休、“挪”休或晚间开课。这种非常规性时段安排教学,使得成高教学管理人员长年没有休息假日。非常规时段实施教学管理的另一个难点在于教师和学员,教师常以个人有安排和法定假课时津低为由拒聘、停教,学员也常因单位工作忙或假而不休不来面授,这些都是实际工作难以回避的矛盾。
4.管理环境的复杂性
应该承认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成人高教的宏观发展环境是好的,成人高教的教学主流也应肯定。但是不能否定,当前成人高教的教学管理环境有待进一步整治和净化。首先办学主体的办学指导思想需要端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内涵建设。教学短斤少两现象时有发生,少数高校无底线地降低标准甚至管理失控。其次,参学人员接受教育的价值取向失重,满足于混文凭,学风浮躁、放松要求、行为失范者大有人在。少数高校校外办班唯利是图,教学短斤少两,变相卖文凭,损坏了成人高教形象,玷污了高等教育尊严。在这种环境下,教学管理者的工作上有压力、下有阻力。坚持原则反被人误解,强调规范遭人反对,放弃管理于心不忍,从严要求困难重重。上下同心齐抓共管形成教学管理合力的局面远没有形成,致使教学管理人员处境尴尬。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岗位的素质要求
1.思想素质
位于成人高教教学管理岗位的工作者,必须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因为爱岗敬业的精神、热忱服务教学的态度、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的作风,都要靠良好的思想素质作保证。离开良好的思想素质,承载不了重负荷、快节奏的教学管理负担,接受不了放弃休假、经常加班的事实,当然也无法体会乐在其中的工作价值。是否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往往是衡量成人高教教学管理者思想素质高低的一把尺子。成人高教的生命在于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管理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成人高教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质量的责任人,在当前教学管理环境复杂的情况下,教学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尤为重要,一定要对高等教育负责,对学校声誉负责和对社会负责,忠于职守、严于管理,当好教学质量的把关人,争做教学管理的有心人。
2.业务素质
成人高教教学岗位的业务素质主要指对党和各级政府发展成人高教的方针、政策了解程度,对教学环节的把握程度,对教学业务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驾驭能力等等。具体工作包括:新设专业申报与初审、教学计划制定修改、面授计划的编制与汇总、教育资源的配备与协调、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调控、教学文档的收集与整理等,熟练的业务技能和过硬的业务素质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把握教学管理主动权的关键。无论是一般管理人员,还是科室负责人员都要苦练这方面的基本功,要通过观察、学习、思考,精通本职工作,熟悉上下流程,储备相关知识,积累经验,摸索规律,争取成为教学管理的行家内手。
3.心理素质
强调成人高教教学管理人员心理素质要求,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其一,在普通高校中,成人高教是非主流教育,无论我们自己怎样宣传、拔高,成人教育的位置总靠后,表彰靠后、提拔靠后,这是客观事实,应该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防止产生失落感,要有甘愿坐冷板凳的心理承载能力。其二,教学管理人员查出勤率、抓考风考纪,得罪人,不被人理解,有时吃力不讨好,两头受气,需要有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才能渡过思绪低落期。避免把不良情绪带进工作,影响教学管理。其三,由于社会偏见,人们总是把成人教育和创收赚钱联系在一起,于是成教部门在大家眼中是有钱的主,成教管理岗位自然成了“肥差”。其实一个行为规范的成教部门,员工的待遇赶不上中等水平的院(系)。误解和偏见让人有口难辩,没有一定的肚量和涵养和自我控制能力,工作积极性肯定会受到挫伤。因此,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才能经得起冷遇,顶得住误解,吃得消讽刺,坚守成教教学岗位。
4.现代素质
相对于传统素质而言,笔者把信息处理技能、团队合作态度、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归结为现代素质。
(1)信息处理技能。一方面成人高教教学管理者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密切关注与自身工作有关的信息动态,充分利用有价值的资源为本职工作服务。另一方面,要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运用和操作,实现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这对于自考、函授和网络形式的成高教育尤为重要,以此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和高效率。
(2)团队合作能力。现实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竞争的社会,同时也是合作的社会。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共事能力早被人们视为现代人的重要能力。成人高教教学管理工作上跟领导、下跟学员、内跟同事、外跟院(系、站、点)打交道,离不开交往,少不了沟通,靠的是理解、支持,常需要合作、配合,缺少他人协作帮助,再有能耐的人也难有作为。作为部门领导,尤其要以身作则、诚恳待人、关心下属、善于交往、善于共事,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形成团队凝聚力量。
(3)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变化,成人高教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成人高教教学管理者要以敏锐的目光关注变化,以求新、求变的思维应对发展,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管理模式等等。
(4)终身学习能力。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从职业要求上看,从事成人教育的管理者理应带头争做终身学习的实践者,以此影响和带动他人,最终引领全民终身教育化的实现。从实际工作需要上讲,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发明、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总量迅速膨胀,知识更新期不断缩短,要追赶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每一个成人高教教学管理者都有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社会价值的追求,要形成发展后劲和优势,就得培养学习兴趣,掌握在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从而逐步改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层次,增强工作技能,使自己不断在新的起点上积蓄实力,从容应对新的挑战,走向新的成功。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者素质提高的基本途径
1.加强自我修养
人的素质,既有基础性,又有可塑性。而可塑性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首先要培养对本职工作的职业情感,无论是组织分配的,还是个人要求的,既然我们从事成人教学管理,就必须安心工作,热心服务,尽心尽职,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强化自身素质的动力所在。面对成人高教教育在高校中的客观地位,用作为证明价值,以贡献争得地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其次,职业素质的提高贵在平时,重在养成,要自觉按职业规范约束个人行为,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要学会经常反思和检点自己,坚持和弘扬优点,纠正和克服种种不足,通过自身修养,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再者,素质提高要坚持有所追求,不能满足于过得去,工作能对付,应该设计阶段性目标,从一般适应走向全面胜任,进而走向能动驾驭,经过长期努力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成为教学管理的专家。
2.重视研修提高
一个优秀的教学管理者的成长,离不开走研修提高之路。因为教学管理是一门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管理工作,成天就教学抓教学,应付事务,是无法提高管理层次和水平的。必须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安排自学、进修,重视研究。第一,勤于学习。学习上级教育教学的文件、学习管理学知识、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自己的知识营养,改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方法并用于指导工作。第二,善于思考,经常留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认真疏理和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自己的工作安排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对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大体做到心中有数,并有预案和对策。第三,勇于探索,结合自身工作,通过精心总结,专心思考,潜心提炼,积极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撰写论文,承担课题研究,一方面全面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不断用理论创新的成果引领成教工作者的思维开启、带动成教发展空间开拓和促进成教事业新局面的开创。
3.坚持实践锻炼
实践是检验人才素质的平台,更是人们强化素质、完善素质的很好途径。每个人的素质都会在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展示和客观评价,同时也会在实践中获得更多校正,提升和完善自身素质的机会,因而成教教学管理者需要立足本职岗位,深入教学一线,放手工作,大胆实践,接受锻炼,经受摔打。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与招生宣传,校外站(点)工作指导以及扶贫帮教等社会活动,广泛接触社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素质,接受教育和锤炼自己。要积极参与科研课题实践,在出成果的过程中汲取营养,厚实功底,完善素质,要主动争取参加研修提高班和学术交流活动等机会,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素质,完善自我,实现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姜岩.成人教育管理者素质浅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2] 朱利永,马志强.浅析成人教育者应具备的素质[J].成人教育,2007,(1).
本刊记者 强 音 录音整理 靳 静
梅赛德斯-奔驰,世界著名的德国汽车品牌。这家被誉为“汽车的发明者”的公司,无论是其企业文化,还是员工素质,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梅赛德斯-奔驰(北京)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中心”)为亚洲最大的奔驰星徽旗舰店,也是奔驰全球十家旗舰店之一,戴姆勒的实训基地就在这里。北京中心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于2012年创建了戴姆勒(中国)唯一的校企合作班——“奔驰班”。
校企合作的结晶:“奔驰班”与企业相得益彰
“奔驰班”是北京中心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的班,每年“奔驰班”都会将包括汽车工程、汽车维修及运用等专业在内的毕业生输送给各个4S店或者终端使用厂商。2014年,北京中心从“奔驰班”招收了23名学生,2015年5月22日的应届生毕业见面会上,已经有10名“奔驰班”的学生进行了网申。
既然是“奔驰班”,学校在开课过程中就会带有奔驰的特色。学校用的所有教具都是奔驰的原车,包括发动机、底盘、内部零件、电路等,尤其是在实训这个模块,企业会派人在学校直接进行讲授,将修理底盘、发动机等项目进行实训,再到企业进行现场工作的模拟。
目前,北京中心与学校的合作途径通常有两种:一个是通过2013年建立的实训基地,每年学校都会推荐20多名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3周的实训。实训结束后,优秀的学生会继续留在企业,最终成为正式员工。另一个合作途径就是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从师资配备上来说,不仅安排理论方面的教师,也有专管实训的教师。北京中心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将实训穿插到了实习中,这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
校企合作“成熟”标志:就业率达到一定数量
怎样的合作模式才是成熟的合作模式?通俗来讲,就是获得较高的“奔驰班”定向就业人数/奔驰班学员总数数值。成功的校企合作的标准在每个人眼中都不一样,通过近几年与学校的磨合,北京中心认为,学校培养出的汽车技术人才到企业如果可以独立完成保养工作,则可谓校企合作相对“成熟”。
然而校企合作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却遇到了不小的挫折。一组数字可以表明,2015年的应届“奔驰班”学生一共只有80多人,现场报名参加2015年应届毕业生见面会的学生没有超过15人。“奔驰班”总人数的减少,和北京中心近两年招聘“奔驰班”人数的下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源的下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在人们过往的印象中,汽修专业是一个非常好就业的专业,汽修专业学生对于北京各大4S店来说是供不应求的,且人员质量非常高。而近几年,汽修专业越来越不被本市的学生认可了,学校不得已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跑到各省去招生,等学生毕业时,很多又不甘于从事本行业,这无形中造成了一种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没有完全与企业需求接轨。2015年的应届毕业生见面会上,第一轮的面试过后,来自昌平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学院的学生,也颇受企业青睐,现场十几名“奔驰班”的学生并非是最抢眼的。努力让“奔驰班”的就业率达到一定数量,成为了下一步“奔驰班”开班的最大目标。
企业呼吁:搭建平台,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北京中心在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合作中,认为只有深度参与订单班学生的培养全程,即从技校招生开始便紧盯学生的学习、实习、就业等环节,才能够避免学校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实现理想的校企合作。
比如,奔驰为学校提供了实训的材料,学生实训所使用的车辆都是奔驰车。由于汽车材料的更新速度快、成本高,只要一有新车上来,企业的技术员工就要对其进行训练磨合。如果这个时候能够让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更新同步,学生就更能够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若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学校的老师及时与企业的关键性技术人员多交流沟通。
再比如,对于学校生源问题,公司曾考虑过在北京之外的周边省份、地区招生,然后再到学校进行培养,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市内生源不足的矛盾,还可以招到优质的学生,而这也需要企业与学校招生就业处的共同协作。
孙艳芳认为,从发展看,未来可以企业牵头,为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做技术上的交流、职业生涯的探讨,把各自的目标和想法、信息和资源整合起来。
从2012年校企合作以来,每年“奔驰班”都会为企业输送不少合格的人才。至于今后“奔驰班”的开班情况,还要看戴姆勒公司的培养计划。企业更希望应届生能源源不断地走进企业,也更希望在日后,随着奔驰在技术领域的发展,公司对阶梯性人才储备的需求不断加大,与更多的职业技术院校达成深度的合作意向。
企业简介
关键词:设计;本科教学;信息传递;能力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13-02
一、课程教学中的信息传递规律
有位资深教师曾在课堂上感叹:“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像狗熊掰苞谷一样,学一门忘一门?”确实,笔者在广州美术学院原工业设计系和设计学系的教学中也发现,大一大二学过的内容,在大三大四需要运用的时候,很多学生表现得非常生疏。比如说,大一曾经安排过设计观察课程,但到了大二下学期的用户研究课程上,学生面临真实的观察和分析任务时,普遍显得在该方面无所储备。对此,授课教师曾本能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之前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当授课教师指导后续的专题设计课程时,发现曾经教过的学生,即便在之前课程中表现优异,仍然需要适当地重温以及进阶性的教导。与此相似,在历年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很多教师需要对之前各个课程的内容予以重复指导,这自然导致了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激增,当然也随之增进了学生对这些科目知识的巩固、深化。如此现象也许呈现出当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指望一次性地在阶段性课程里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并形成稳定的固化,显然是不现实的。知识信息的传播与内化,需要一种长期、反复、多频次的递进过程。当前设计院校专业教学普遍采取集中式的课程制,指的是以专业能力为基准,将本科阶段总体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模块,每一个课程被局限在特定时间段内,将特定能力培养目标完成。然后遵照时间序列,将不同的课程串联起来,最终达成总体培养计划。这种工业化的管理模式,保证了教师上课时间集中,教学内容明确,教务管理方便。但课程制有一个理论前提:学生普遍具备充分学习、消化和吸收能力。当教师敬业教学,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时,即可达成预设任务。退一步说,即便学生当下还没有取得充分理解,在后续的自我学习和新课程中,这些知识能被学生自觉地融会贯通。确实,这是对理想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理想描述,但我们的学生能有多少达到如此理想的程度呢?对学生而言,不论个人学习能力高低,本质都是有限度的信息接收体,单向的、单个课程的教学也许并不足够对学生形成刺激,需要在多次训练中持续学习才能获得增进。一些学生在学校成绩并不突出,但是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往往会发生蜕变,也有因为刺激达到足够强度和频次而激活认知之故。综上所述,设计和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有相似之处,其学习呈现出非线性的、持续性、循序性的特征。因为设计不只是某些知识的集合体,它更是一种复合的智慧和技能,需要提供潜移默化的涵化环境。僵化孤立地看待设计专业课程,认为可以像攻城拔寨一般逐一解决设计专业能力的教学问题,此观念俨然成为高校深化设计教学改革的潜在障碍。在这种模式下,教学内容的传递过于集中,缺乏持续性,无法形成系统性施教策略。而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有效交接,课程教学目标笼统,对教学任务缺乏清晰界定的教师难以掌握施教的强度,为负责便多争取在有限课时内将知识尽量多地灌输,普遍导致信息量超载。学生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则多会表现出迷惘甚至厌倦、逃避的不良心理反应,直接影响其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念,针对的就是这个典型的问题。
二、建立“专项设计能力课程群”和“专项设计能力教研室”
笔者曾先后担任用户研究、设计策划、品牌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发现这些课程虽然内容不同,但无形中存在一种内在联系:用户研究课程不仅传授用户调查的方法,更需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而只有具备一定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工作方法,策划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当学生习得了设计策划的知识,品牌设计课程就更为容易教授了。这些课程之间有递进和承接的关系,形成某种系统的关联,恰好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形成持续的培养。若以整体高度把这些课程打包、串联、集中管理,从大一开始就编排进入本科教学计划,相信学生会更好地吸收、掌握该方面的知识,培养其特定能力。这种从孤立课程进化到群体课程的现象,应该正是当下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课程群”概念。课程群,不止是几个相关课程的集合,而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这种以信息的持续性传递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也许有助于解决前文所述的问题。本文提出“设计能力课程群”,不是从设计专业门类角度进行划分(如交通工具设计课程群或者交互设计课程群),而是从学生必需的设计能力角度进行划分。这里提及的能力,是一种复数概念,是从大的方面对能力范围的界定。关于设计能力的定义和界分并无定论,仍需广大教研工作者进行更多研讨。为清楚地表达笔者的认识,现粗略划分出若干设计能力课题群以供参考:设计思维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设计构造能力、设计美学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等若干版块。以设计表达能力为例,其中包括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图形表达、模型表达、演示表达等等能力模块,这些模块原本作为单独的课程被不同的教师来教导,授课教师基本上彼此是独立的,课程之间是分离的。但模块之间的联系不应被生硬割裂:图形表达能力能在短短几周就被掌握吗?不需要后续教学以巩固提升吗?图形表达与模型表达课程之间难道不存在某种内在关联吗?当以上诸问答案都是肯定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参照“教研室”模式,将这些有内在关联的课程群落的授课教师划分为某个专项的“设计能力教研室”,由他们集体协商、优化该方面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与原本存在的“系科”课程结构相协调?
三、教学结构的演化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