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基础心理学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钢琴集体课 心理学 素质教育
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带来了音乐教育理念的巨大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音乐技能,而在于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以及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为素质教育服务。数码钢琴集体课是传统钢琴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的键盘学习课程。通过键盘弹奏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同时学习巩固其他音乐基础知识,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以加强对学生音乐素质的训练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是要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课程工作者必须对个体的发展以及学习过程的本质有所了解。不顾学生的特征而设计的课程。其效果自然不会理想。事实上,心理学对课程具有重大影响,已被公认为是课程理论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钢琴集体课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为课程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一、认知心理学的运用
运用认知心理学原理研究钢琴音乐教育及其教学过程,已经成为当今盛兴的钢琴教育理论方法之一。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活动产生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其中包括特殊性迁移和一般性迁移。在钢琴教学活动中,一般性迁移能力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教师不仅要将钢琴演奏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通过技能训练以实现特殊性迁移,更要有意识在技能教学中加强理论指导,促进学生一般性迁移能力提高。通过钢琴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相关学科原理、技能方法论指导下,有效地将新知识同化、并列、归属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能够运用新知识,迅速地解决那些需要按照实际情况作出分析或调整的新问题。及时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效推动并加速技能学习的进程。这对加强音乐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钢琴教学改革面临的任务和目标。钢琴集体课改变了“一对一”钢琴授课的长期单一固定模式,由传统技术的传承式教学变得更加富于多元化层次结构,为钢琴教学中顺利实现学习迁移提供了一条新的实践探索途径。钢琴集体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按照人们感知音乐的心理规律需要而设计,教学过程建立在以聆听和情感体验为引导的基础上,因而是一种有利于发展自觉性音乐整体能力结构的教学方式。它从聆听有情感选择性的音乐为起始点,引发学生运用音乐表达感情的愿望,初步形成音乐感受能力和参与能力。随后结合相关乐理教学及演奏技能技巧训练,促进音乐感知能力、运动感觉能力、记忆联想能力全方位发展。与此同时,利用一切课堂音乐活动和不同教学步骤,大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丰富其创造性音乐表现力。
二、心理暗示的作用
集体教学的场合,便于学生之间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日本教育界曾在60年代提出“学习集体”的概念和教学论思想。学习集体的教学论思想以确立共同投入学习的学习集体为中心,在学习集体中学生相互作用、相互确认、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对峙,从而得到提高。学习集体思想的理论研究指明了学习集体的形成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使学习与集体有机地结合,通过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集体演奏的教学场合胎当地运用暗示法,学习者可以经由心理上的轻松愉悦感,转化为内心凝神贯注的能力。这种内心凝神贯注所能达到的专心致志。是人的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的良性综合反应,其高度协调和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对钢琴教学中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全面能力,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促进效用。
三、群体动力理论
我区教科院在2011年初开展了初中生学习综合调研,对5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情感对学习投入程度和学习成效的作用最为直接和明显。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具有了积极的情感,能够将物理学习活动当作一件非常快乐的活动,学习投入程度和学习效率都会明显提升。反之,缺乏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情感,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处于消极应对的状态,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培养,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对初中生物理学习中消极情感的具体分析
1.部分教师自身的消极情感对学生产生感染。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敬业程度透露出教师在工作中的情感,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高度负责、爱生如子,能够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素质化程度,这样的教师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反之,教师在工作中如果对学生不够关心,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是很难有效激发出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的。部分教师工作热情不足,教学满足于完成任务,没有立足学生身心特点开展积极的探究与尝试,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关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容易产生消极学习情感,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活动存在着畏难情绪。
初中生在初二阶段开始学习物理,之前没有接触过物理学科,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导致消极情感的形成。这种消极情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对于物理学科本身的不熟悉,一些学生总是认为物理学科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科,不了解其实物理科学就是发生在身边的科学。另一方面,部分高年级学生的片面渲染也加深了初学者对物理的畏难情绪,一些学生听高年级学生说物理难学,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思想误区。这些方面的影响,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率的提升。
3.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情感感知体验严重不足。
依据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成功感知体验的次数与程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重要的影响,部分学生物理学习消极情感的重要成因就是内心成功体验不足。一些教师受中考指挥棒影响,对学生一味地苛求分数,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要求,对全体学生一个标准,处在基础与能力较低水平的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较大压力。部分教师对于这些学生不是采取鼓励和帮助的措施,反而一味地批评和讽刺,让学生内心无法感受到物理学习的快乐,也会导致消极情感的形成。
4.师生之间未能构建起良好的关系营造氛围。
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劳动,是建立在情感与态度基础上的思维活动,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程度对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就会把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有效转移到物理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成效。教师不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会让学生产生物理学习抵制情绪,产生消极学习情感,影响教学成效。
三、化解初中生物理学习中消极情感的途径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积极情感的作用,努力化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感,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时刻保持良好状态,积极影响学生。
物理教师要始终为学生做好榜样。首先自己要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地投入到物理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以自己的率先垂范为学生做好榜样,促进学生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其次要注重教学改革与研究,经常性地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动态,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进行教学改革,以更加生动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成效,提高教学改革对教学效率提升的贡献率。
2.引导学生了解物理,消除畏难情绪。
针对学生存在的物理学习畏难情绪,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积极的物理学习情感。首先,让学生增强对物理科学巨大成就的感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科学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与作用。我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向学生播放了反映物理科学发展巨大成就的影音资料,如载人航天技术、核能利用等,增强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其次,我还注重从学生身边的物理知识入手,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其实并不神秘,许多物理知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如水的三化、力的作用等,消除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3.强化教学激励促进,增加成功体验。
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将增强学生成功心理体验、提高学习兴奋度作为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首先,经常性给予学生积极的教学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了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及时进行表扬,让学生增强愉悦心理体验,虽然这一次的进步并不很大,但是激励作用对于其下一阶段的学习投入程度、学习效率能够产生重要的作用,提升学习成效。其次,注重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群体,他们在学习基础与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针对他们的学习状况,我专门设计了降低难度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让这一群体也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较大分值的成绩,进一步增强成功体验,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勤于学不如善于学,善于学不如乐于学。”“乐于学”是以兴趣作为驱动力。兴趣是一种意识倾向,是一追求探索的倾向。学生有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促使他们主动地去钻研,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学设计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和学生知识背景及心理状态和素质,做到教前心里有数,不盲目拔高,使学生能广泛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顺利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新教材重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体现了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因此,教材的处理和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以初中化学教学目标为纲,以目标教学为径,富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于其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渗透化学知识,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化学知识的“有用”和重要,体现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使学生感到“易学”;力求实验富有直观性和正确性,不再严格区分实验类型,扩大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使学生体验到化学课堂的“有趣”。
二、用“心”组织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认知速度和认知量与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班集体在课堂教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态度,尤其是内心体验,它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快学生的认知速度。课堂上通过“设疑”,抓住学生心理活动来组织课堂教学,则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一种最有效途径。
“怀疑即学问”。在教学中,“疑”是“知”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能启发诱导学生进入“愤排状态”,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法。根据“疑”在学生心里产生的共鸣作用,可分析如下:
1.“预示型”设疑,拉回学生的心
“预示”是对下一目标活动的暗示与告诫,在心理上忘却以前发生的事,对后面即将发生的事做好心理准备。初中生好动,上课铃刚响,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嬉闹活动中,这时教师用一两个学生感兴趣又与新课内容有关的“为什么?”就很容易将学生的心拉回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如讲分子概念时,可问“为什么蓝球里充入空气而不是填入沙或水?”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起到“善始者事半成”的效果。
2.“传授知识型”设疑,稳住学生的心
初中生年龄小、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注意这一点,要让学生进得来,稳得住心。严防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说教,要重在启发、引导;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双分教育”――实行分层教育,分层推进。如把学生分为少数“学优生”(智力好、接受能力快的学生)、大多数“中等生”和少数“学困生”。少数“学优生”接受能力强、潜力大、可回答C、D级问题和少数难题,不让他们过分有轻松感和骄傲感,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而大多数“中等生”和“学困生”,则回答A、B级问题,进行达标训练,掌握“双基”,为今后终身学习储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尤其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单亲、不健全的家庭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些“学困生”,教师不能歧视他们,一定要让他们通过正确地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得到心理满足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评价方法的设计是学生的目标和动力
1.以学生纸笔测验为主要手段的认知评价
这是符合大众心理要求的评价,要求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2.以学生的活动行为表现评价为主要手段的能力和情感态度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参加活动越积极,态度越能转化。要使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转变学习态度,则必须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学习,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之情。同时,评价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3.以学生学科学业成长档案袋评价为主要手段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