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东北方言 英语语音 负迁移
前言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自然界中个体之间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独特载体;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21世纪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流语言,在我国进行的各种国际合作交流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例如今年我国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正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就东北地区而言,2009年在哈尔滨举办的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更是为当地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显示了英语交际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许多在校大学生来讲,学习英语至少已有六年的时间,但实际掌握、运用情况并不是很理想。究其本质,最大因素是母语(这里指汉语普通话)和各地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影响。本文将依据语言学习迁移理论,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过对现有资料、文献的查阅及通过对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研究,将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分析对东北地区方言语音对分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音学习造成的负迁移作影响。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学习应对方法,希望能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迁移学说及东北方言情况基本介绍
1.1迁移学说基本介绍
1.1.1迁移学说的基本概念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系统。这种语音系统有一定的发音方法,这种发音方法以及听辨能力是在这种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即学习一种语言离不开相应的语言环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正是这种长期的语言习惯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很难改变,尤其是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很容易不自觉的将母语的一套语音习惯迁移到外语中去,产生错误。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1994年埃利斯(God Ellis)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认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是指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此时母语规则能减轻外语学习的负担,减少外语学习中的错误,促进了外语的学习。由于母语对外语的学习影响是积极的,故称之为“正迁移”;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指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此时母语规则对外语的学习影响是消极的故称为“负迁移”。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于语系,英语是日耳曼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一支。两种语言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语音系统。经过长期观察及个人学习经验发现,当英语与母语有相似但实际不同的音时,学习者往往会用母语发音去代替易于发音造成很大的错误,或者是当英语中有一些在汉语中不存在的音时,学习者无法理解相应的发音技巧,便将母语的发音模式套用在英语上。而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东北方言平翘舌不分的语言缺陷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作用的相关问题。
1.1.2迁移现象形成原因
从语音学的角度来说通常语音方面的迁移主要由:第一,先前学习的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声学特性之间的相似度;第二,一套音位系统中隐含的关系与另一套音位系统中隐含的关系之间的相似度,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而成。但是目前无法在这两个因素与迁移程度之间建立量化的关系,也不能断定这两个因素同迁移程度是成正相关或是负相关。下文将通过一系列对英语学习现象的描述阐明东北方言平翘舌不分的语言缺陷对英语语音学习主要表现为负迁移作用。
1.2东北方言语音特点基本介绍
地方方言(常简称为方言)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而东北方言可以看做是普通话这一共同语形成之后的地域变体。不同汉语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看得懂,如果念出来,语音差别就会很大,相互之间就很难听懂了。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从语言体系上讲,就是稍欠标准的普通话。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源于东北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受到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的影响。东北黑土地上丰肌醇厚的民风提供给东北方言豪迈的气质;气候的寒冷干燥感染了东北方言的粗豪风格。
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因为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此地区的学生不仅在普通话方面有所体现,在英语语音学习过程中也深受负迁移影响。因此对东北方言进行系统而具体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对东北地区英语学习者掌握其语音特点从而避免在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很有裨益。
2. 东方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影响
2.1 东北方言语音对英语元音学习的影响
在英语二十个元音音素中,/i:/ 、/i/、/e/是属于教学过程中比较困难的部分,原因是英语的元音比汉语分的细。由于东北方言特殊的语音特点,学生学习时会习惯性地将不同的音进行替换。
2.1.1 以e代o的现象
在英语二十个元音音素中,/e/对于大部分东北地区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发音标准的音之一。在汉语普通话中,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直接与圆唇音的单韵母o相拼,不与扁唇的单韵母e相拼。而东北方言恰恰不是这样的,双唇音声母和唇齿音声母都只和e相拼,不和o相拼。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o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遍的特点,而当学生把这种现象迁移到英语语音学习中去时,这种以e代o的现象就导致了英语发音的错误。例如,东北方言中没有bo、po、mo、fo音节,有的是be、pe、me、fe音节,英语学习中,我们把lot/lot/发音为let/let/.
2.1.2 /i/、/i:/ 、/e/之间的混淆
英语中/i/这个音,很多同学念成“一”音同英语中的/i:/,这样就把it /it/读成eat /i:t/;把is /is/读成ease /i:z/.在英语中需要区分/i/和/i:/的音的词又特别的多,例如:sit /sit/ 与seat /si:t/;slip /slip/与sleep /sli:p/;等。汉语中没有/i/,在只有近似/i:/的情况下就得借助语音理论讲明发音器官的部位及发音方法。用/i/与/i:/相比,发/i:/时舌位较高,口较闭,舌头肌肉较紧张,时间也较长;而发/i/音时则舌位稍低,口少开,舌头肌肉松弛,时间很短,只是松懈地,轻松地发出来就行了。/i/舌位的高度和开口的程度必须介于/i:/和/e/之间。同时连续读/i/、/i:/ 、/e/,逐渐放低舌位逐渐把口张开;然后再连续念/e/、/i:/、/i/,舌位逐渐抬高,口逐渐合拢,这样就可以体会到/i/、/i:/ 、/e/三者的区别了。
2.2 东北方言对学习英语语音辅音负迁移影响
东北方言在对英语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影响在辅音方面比较明显,尤其是东北地区很多学生平翘舌音不分的现象对其英语语音学习造成很大障碍。
首先,下表将比较普通话中的平翘舌音与英语相应音素的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8]。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语言在这些音素上的发音通常很可能听上去极为相似,但事实上是有声学上的细微的不同的。
这里所指的是z―zh c―ch s―sh 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东北地区很多人在说汉语时把zh、ch、sh都读成z、c、s,迁移到学习英语语音学习中去时,因为把平翘舌音混淆,就造成了学生难以掌握正确的英语语音发音。例如:把shell/∫el/误读为sell/sel/。
Flege的分析表明英语学习者倾向于调整修饰他们的发音,使之听上去与英语发音更为相似。然而,这种调整通常并不会带来完全正确的英语发音,而是介于英语发音与母语的发音之间的一种妥协形式。当然这种现象并不只出现于母语与英语之间。
2.3 东北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语调影响
在汉语中我们讲究声调,而在英语学习中重视的是语调。语言中常用的超音段的表达手段是音高、音强和音长,其中音高的使用最为广泛,也最为复杂。音高变化的物质形式表现为声带的基频变化。这种变化在语言中的运动统称为旋律(melody)。如果旋律以音节或词作为其基本载体单位,那么这种旋律称为“声调”(tone);如果以短语或小句作为基本载体单位,那么这种旋律称语调(intonation)。
传统的汉语语音研究中,把每个音节分为声、韵、调3部分。声调虽然是音节中与声母、韵母同等的组成部分,但在语言的结构系统上却有不同的本质。英语也有音高的变化,不过音高变化所涉及的范围不是音节,而与短语或句子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音高旋律主要表现为语调,英语因而称为语调语言。实际上,语调的运用是个复杂的问题。如何恰如其分地确定每个调型代表的含义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在口头交际中,句子的语调要受语境和说话人心理因素的制约,表现在相当大的灵活性调型与句型之间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相互交错的,缺乏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例如:上升语调并不只是一般疑问句才用,有些祈使句和表示关心的特殊疑问句也可以用。所以,一种调型并不只属于一种句型,而一种句型并不一定只有一种语调标志。通过调查,黑龙江省学生的语调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吉林省和辽宁省学生的语调问题比较明显,尤其是在辽宁省葫芦岛一带,方言不分陈述、关心还是疑问大多采用升调调型。受其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于英语语调调型含义和表达会产生歧义。例如:a:Don’t love me (升调)?(问句)b:Don’t you loveme(降调)?(感叹句)而对于受葫芦岛地区方言影响的同学,他们在表达时会采用a的调型,采用升调语调,所以往往不能充分表达b中的调型含义。
3.学生学习应对策略分析
通过上文对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介绍,及其对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种种负迁移影响的分析和总结,不难发现,只有通过对对英汉语音对比分析、东北方言与汉语普通话的异同点掌握,学习生在英语学习时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感,才能知道自己学习的薄弱点,从而对症下药,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此,本文将从实际研究过程中以学生角度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旨在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供学生参考学习。
3.1明确学习目标,从根本上端正思想态度,克服情感因素的障碍
态度往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学生们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白在大学基础阶段开设语音课程对于无论是英语专业学生或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是很有必要的。一种行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刚入学时就对自己进行语音测试,结合方言特点确定自己的发音问题,并主动组合分组,即把来自于同一地区的有类似发音问题的同学结合成一个小组,团结起来,互相鼓励,共同克服胆怯心理,抵触和焦躁情绪。这样看似费时费力,但对以后纠正学生的英语语音问题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把好语言关,是必须的。
3.2系统学习英语发音发音方法,切实落实正音工作
老师讲解音位时要详细记录每个音发音时的舌位、唇形大小及发音方法。牢记口腔各部位的平面图,分析每个音的发音特点和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学生在模仿时可以采用对镜子练习,帮其纠错。
例如平翘舌音不分的英语学习者应充分的学习了解/z/、/s/、/ʤ/、/t ∫/、/∫/这些易于由于东北方言平翘舌不分的语音缺陷而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负迁移影响的音素的发音位置,同时学习正确的发音方式,积极与方言的发音进行区分,在不断练习中掌握对这一系列易混音素的区分。其次,由于运用普通话时平翘舌音混用的语言习惯会对英语学习运用相应的音素产生负迁移作用,使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发英语相应相似音时也产生混淆,所以建议可以练习说正确的普通话,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3.3采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听音训练和模仿训练
可采用对照法与对应法,即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充分利用各种音像资料,要多听原汁原味的英语,感悟地道、-纯正英语。平时多听一些BBC广播、新概念英语,并对其语料进行分析然后再模仿、录音、对比,以便找出错误后可以及时纠正。或者利用娱乐时间听听英文歌曲、看看经典英文影片,与班级同学共同创造语言环境,每天将自己身边的趣闻进行整理并作出mini-presentation,在得到快乐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英语,互相发现并纠正由于受方言影响所犯的语音错误,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掌握纯正、地道的英语知识。此外,还建议每学期都参加语音技能测试,通过与老师交流,掌握自己语音面貌的提升进度。
结束语
本文着重分析探讨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语音缺陷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现象的成因解决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在一些方面为英语学习者和教师在英语语音的学习和教学中提供参考借鉴。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语言迁移学说及东北方言语音特点的相关问题,而后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中元音、辅音和语调的负迁移影响,最后根据研究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采取的应对策略。母语及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现象确实存在,并不局限于东北地区,并且从不同程度上对广大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音学习草测造成了负迁移影响,如果能通过对两种语言分析比较进行学习,相信会从某种程度上增强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及注意并减小负迁移的影响作用。本文旨在引起东北地区英语学习者对方言负迁移影响的重视,并有意识的采用科学的方法掌握较为标准的英语口语。
参考文献:
Ellis, Ro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Flege, James E. 1981."The phonological basis of foreign accent: A hypothesis" TESOL Quarterly,15: 443-455.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 省略(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胡壮麟等. 语言学简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7.
韩艳.东北方言在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吉林: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
李瑾. 2007.《自学国际音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徐朝晖 刘波.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英汉语音对比及东北学生的发音误区叹息.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 .
张晓敏.现代汉语中东北方言的语音变体初探.松辽学刊, 2001.
【关键词】医学教育方法;重要性;现状;改进
医学教育是培养医护人员的关键步骤,其效果好坏对于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在医学教育工作中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医学教育的效果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何选择符合实际且又切实可行的医学教育方法成为目前很多医学教育人员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2]。
本文针对医学教育方法展开研究,在对医学教育方法重要性和医学教育方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医学教育方法的对策,以期为医学教育工作更好地进行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医学教育法研究的重要性分析
医学教育是培养优秀医护人员的重要过程。而好的医学教育方法可以使这个过程得到切实的保障。通过对医学教育法的研究和分析,针对目前医学教育中使用方法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可以使得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医学学识、医护人员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总之,医护人员的素质的高低,对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对医学教育法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切实有效的医学教育方法,对于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医学教育的效果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2 医学教育方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方法使用上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医学教育的效果大受影响。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5]:
2.1 对医学教育方法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目前的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于医学教育方法重视程度不高,认为教学方法都是大同小异。由于从思想上没有对教学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在教育教学准备和教育教学中这些教师很多都是照本宣科,根本不讲究方法,这使得学生难以有兴趣来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消化,使得医学教育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2.2 医学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缺乏互动
现有的医学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照着课本进行教学。课堂上一般都是老师照着课本对难点进行相关的讲解,而学生在下边奋笔疾书,将重要内容进行记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少和学生进行讨论,和学生的交流也仅限在回答学生的问题,即告诉学生答案。基本没有对学生学习医学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地引导,使得师生间缺乏互动。最终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知识掌握不牢靠;教师对于学生的情况了解不足,无法有针对性的对教学进行改进的双输局面的出现。2.3 部分院校医学多媒体设备配备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成为各行各业进行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对于医学类院校来说也不例外。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形象的表现出来,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大为增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目前在一些医学类院校中,多媒体设备配备不足,使得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难以通过多媒体来开展,这使得教学的手段显得单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4 医学教育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在目前的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存在单一和滞后于实际的问题。虽然很多从事医学教育的科研院所和教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组织了有经验的教师进行了医学教材的修订,但是和实际对于医学教材的要求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课本内容和实际存在脱节的情况。这些都使得医学教育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医学教育的效果大受影响。
2.5 医学教育教师专业技能的缺乏
在目前很多医学类院校中,很多教师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就来到医学类院校任教,并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使得其专业技能和经验可能稍显不足。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时,由于自身并没有过多的实践,只能依靠课本的描述进行讲解,更有甚者直接照着课本读,当学生问到一些实际的操作问题时只能疲于应付,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受打击,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大受影响,这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6 医学教育评价体系的单调性
医学相关课程的评价体系对于医学相关课程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的医学课程评价时,存在活动评价体系的单调性的问题。例如: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师在对相关课程评价中只注重自己的评价,而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成员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等不够重视。这对医学相关课程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 改进医学教育方法的建议和措施
3.1 强化对医学教育方法的重视程度
医学教育方法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医学教育的效果。我们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强相关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使其真正的认识到好的教学方法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优秀医护人员的重要保证。鼓励其在工作中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认识上真正的重视教学方法。
3.2 培养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由于医学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综合和难懂的学科,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学习的兴趣逐渐的丧失。针对这种情况,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对医学的学习不会有太大的恐惧,有兴趣和积极性去进行医学相关的学习。并在日常的医学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进步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对其犯得错误进行耐心的纠正,并进行适当的鼓励,保证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好医学内容的信心。
3.3 提高医学教育教师素质
教师是医学相关课程教学的直接参与者,他们要直面学生。他们是否拥有医学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深厚的经验对医学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来说极为重要。只有通过不断提升医学院校教师在医学方面的综合技能,才能使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才能使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有用,与医学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知识。为我国发掘培养出更多医学方面的人才。因此,各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招聘教师时尽量招聘既有学历,又有一定医学实践经验的教师,这样对于学生的学有好处;对于现有学校年轻的缺乏医学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医学实践经验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使得医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3.4 增加多媒体设备,合理运用多媒体
在医学教育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设备可以使得本来可能枯燥的课本内容变得生动具体,还可以增加医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引入多媒体设备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多媒体设备缺乏的院校,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得医学相关课程教学的质量在硬件上得到保证;对于那些有多媒体设备,但是部分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不熟悉的情况,学校应该组织这些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尽快的熟悉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好的教授相关的医学知识。最终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得到有效的带动,保证医学教育的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医护人员。
3.5 提升医学教育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存在教育教学内容与医学实践脱节的情况,这对于培养优秀的医护人员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医学类院校的教师在进行医学相关内容教育教学时,应多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在课本内容的讲授过程中,结合医学实践进行有效的分析,使得教授的内容变得更加的具体生动。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肖湘,贺加,赵先英.几种常见的医学教育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
[2] 田玮,王维珍.建立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模式的思议[J].医学与哲学,1998,19(1).
[3] 孙桂荣.谈解剖生理学教学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7).
[4] 卢湘鸿.计算机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40.
关键词: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089-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很多,但是关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比较薄弱。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压力、焦虑、应付、乐观、幸福感、学习适应性的关系上,而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直接关系的研究凤毛麟角。因此,该研究直接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探讨,以丰富这方面的实证研究。
该研究假设: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及其各因子在年级、性别、专业和独生子女方面均存在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及其各因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二、对象及研究方法
该研究以聊城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中随机选取被试。回收有效问卷110份。每份问卷均由《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组成,并配有答题纸。本次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50份,回收率100%。由于统计学差异检验需要和被试的态度不端正等原因,在回收的150份问卷中,剔除无效问卷40份,保留11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73.33%。通过统计有效被试人数为110名。
将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16.0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被试的总体状况
该研究首先对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总体水平进行了测试,然后分别对被试的应对方式的6个因子进行了初步统计。结果发现,应对方式整体平均分为34.11,标准差为7.63。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分为26.45,标准差为3.99。
(二)被试在调查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对不同性别的被试进行差异检验(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和幻想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
对不同年级的被试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结果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解决问题应对方式、自责应对方式、求助应对方式、幻想应对方式、退避应对方式和合理化应对方式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
对不同专业的被试进行差异检验(t检验),结果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应对方式、自责应对方式、求助应对方式、幻想应对方式、退避应对方式和合理化应对方式在文理科专业上差异不显著(p>0.05)。
(三)被调查变量之间的关系
对被试的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 。
为进一步考察所考察变量的关系,以一般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以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和自责应对方式为因变量,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二者均进入回归方程,具体结果(见表2)。
通过表2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解决问题应对方式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其中判定系数(R Square)为0.184,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变异的18.4%,拟合度良好。在对其的F统计检验中,F=24.360,p
四、讨论
(一)被试在调查变量上的总体状况
研究发现,被试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比较高,平均分为26.45,得分偏低的没有,说明被试总体在应对问题的自信心比较高,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合理的看待自己的应对能力。被试总体水平高的原因可能有这样几点:一是大学生活比较安逸和顺利,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比较少,由于个体的成败经验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很大,因此相对顺利和安逸的生活使得大学生自信心较高。二是虽然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但是相比高中学生数量,大学生还是较少,这或许使大学生有许多优越感,对其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十分有利。
(二)被试在调查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在性别方面,研究发现只有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和幻想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上,男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幻想应对方式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这说明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特点是基本一致的。这可能与男女生的生理差异和青春期形态有关系。女性在面对问题时会更多的掺入情感因素而不是客观的分析,比如幻想自己已经解决了某个问题,而男生能够理性分析和思考,客观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男生在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上平均分要高于女生。
在年级方面,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应对方式总体水平和应对方式各因子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由于国内外关于年级差异的研究较少,因此基本无数据可以比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该研究的取样不均匀所致。
(三)专业和独生子女差异
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应对方式总体水平和应对方式各因子均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应对方式总分及退避、幻想、合理化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独生子女的平均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说明独生子女在应对方式上更多地采用消极和中间的策略,应对方式多为不成熟型和混合型。这与独生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生活习惯和成长经历有关。独生子女一般受到家庭的过分爱护和保护,独自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较少,对成败没有太多的感触,挫折承受能力较弱。大学时期开始一个人面对所有的问题,难免会遇到各种所谓的挫折,没有经验就会产生失败的经历,或者产生消极应对的心理,进而采取逃避,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五、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幻想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应对方式总体水平及幻想、退避、合理化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主要对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和自责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才康,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4).
[2]李惠萍,孔祥军.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
[3]孔祥军,杨昭宁,李惠萍.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防御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6,14(1).
[4]邹兵,谢杏利,叶娜.医学生应对方式、社交行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8,16(1).
[5]卢洪明,傅纳,李畅,郑日昌.贫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7).
[6]叶一航,申艳娥.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6).
[7]庄娜等.卫校毕业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控制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1).
关键词:中西思维差异;高中英语教学;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1-02
汉民族与英美民族的思维差异不仅制约着各自的交际行为,而且还影响着各自的语言模式。高中生对英语的理解,不仅仅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对文章所涉及的文化思维方式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非常重要。然而,外语教学的目的注重于学习书本知识迎接考试,却忽略了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及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偶尔涉及文化思维方式时,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有利于高中生更好地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
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词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语言现象称为词文化。由于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故其语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词和介词。如:“sea”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极为丰富,如:“当水手”叫作go to sea;“搭船”叫作by sea。英国人常把大海同“许多”、“大量”联系在一起,如“a sea of fish”,“a sea of troubles”等。
2.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句法结构的影响。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使得英汉语言在结构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句中,主谓结构突出,句子结构严谨,长句和复杂句用得较多,句子之间粘连密切,并特别重视连接词的作用,语法较为复杂。而中文的句子缺乏连接词,仅通过意思使之联系,表达简洁。举个简单的例子:On Wednesday afternoon,I sat in the den,while listening to music,enjoy the love story,suddenly heard the sound on the glass window,then a bird standing on my windowsill,behind followed two lovely birdsbaby,keep tits.用中文表达就是:在一个星期三的下午,我坐在书房,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欣赏着爱情小说,突然听到玻璃窗上发出声音,接着一只小鸟站在我的窗沿上,后边跟着两只可爱的鸟宝宝,不停地欢叫。英语的时态运用也比较灵活。如汉语需要用某些词汇表达的意思,英文中只需要变化时态就可以解决。
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结构的影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线式,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螺旋式。相比较下来,中西方在思维上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人习惯迂回,曲线思维,西方人习惯开门见山,直来直往;中国人习惯比喻,善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就喜欢下定义,看重抽象思维;中国人侧重综合考虑,讲究天人合一,西方人重视逐步分析,凡事一分为二。中国人在表达上比较注意逻辑性,先详细解说某件事的原因,讲述一大堆道理之后才会有个最终的结果,也就是他要表达的目的。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就喜欢直攻主题,先表达出自己的中心思想,再说出这件事情的原因,在表达意义上让人觉得不是在解释这件事,只是简单地叙述,他们不会像中国人表达“因为……所以……”一样,“Because、so”这些因果词语反而不经常放在一起,在分析一件事上,他们会将general转化成specific,然后从summarize到exemplify,从whole到respective。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一句话,中西方表达的方式就不相同,比如用中文表达: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而来世只是一种虚无的寄托,一种放弃的借口,所以我们要抓住每分每秒,珍惜生命,充分利用时间来完成自己的理想,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但是用英文表达,它的表达方式则是:We must treasure every minute,love life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time to complete their own ideals,love everyone around。Life is short such as fleeting,while the afterlife is just a kind of nothingness sustenance,one to give up an excuse。
二、跨越思维方式差异,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
1.鼓励学生学好祖国文化,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中西文化差异是造成思维差异的直接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中西方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更要向学生揭示中西方文化在深层文化价值观念上的不同。鼓励学生学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熟悉掌握本国国土文化的基础上,在接触到西方文化时才能体会到中西的差异,进而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独立思考,进而达到能灵活运用英语的目标。
2.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输入,培养创造性英语思维。要想使学生们在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思维方面有所提高,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文化导入和课本分析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实际授课内容,讲授相应的背景知识,把将涉及到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快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英语思维。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英语思维方式。创造能让学生的英语语言思维更加活跃,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首先应排除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掌握正确的英语思维方法。此外,语言必须和实际紧密结合。在课上,让学生积极动脑,争取主动发言;在课下,组织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成书面文字,用写作的形式进行锻炼,或者到“英语角”去练口语。
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中西思维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对英汉语言的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也要深度重视,培养学生多思维考虑问题,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本国文化,还要学习西方文化,在英语学习中开展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祖婉慧.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DB/OL].中国教育人才招聘网,2008.
[2]侯莹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山东农业教育,2006,(3).
[3]关于中英文思维之差异[DB/OL]..
关键词:预防医学 疾病治疗 作用
在医学领域中,预防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一、预防医学定义
预防医学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康复医学组成现代医学科学的四大支柱。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环境一人群—健康为模式,以预防为主的观念为主导思想,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等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归的特点,以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影响规律,从而制定群体防治策略和公共卫生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学科。
随着人类对自身、疾病和环境的不断认识,尤其是SARS和禽流感的暴发,人们都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关于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可以理解为:公共卫生是用来促进公众健康的措施;而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措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没有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公共卫生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没有公共卫生实践,预防医学则成为空中楼阁。公共卫生的工作范围包括:通过有医学教育组织的社会活动来净化环境、控制传染病、进行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发展社会体制、保证每个人都享有足以维持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它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流行病学、环境、职业、营养、伤害等等方面。
二、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1:预防医学的特点:(1)价值导向的超前性;(2)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3)研究方法的独特性;(4)工作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5)工作效率的紧迫性和时效性;(6)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7)工作效果评价的滞后性和效益影响的深远性。
2:预防医学对疾病防治的作用
(1)健康认识
完善的保健与预防疾病之道。我们每天经由阳光、空气、水及食物获得所需的营养素和氧气,却也不知不觉累积了许多的毒素于体内。再加上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等,如不被排出而留在体内时,会妨碍消化、血液酸化,引起细胞及多种器官的疾病。毒素累积而附著在肠壁皱折中成为所谓的“宿便”无法排出体外,导致细胞缺氧,并刺激五脏造成体内生化的紊乱,所以说毒素乃万病之源,非排除不可。
(2)树立健康观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无病即健康”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它仅以躯体生理功能正常作健康的指标,未涉及心理和社会方面,因而是片面的和消极的。1948年WHO成立时在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WHO的健康定义一致,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概念,即“三维”健康观,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学健康向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拓展,这对现代卫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防治突发性疾病的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对预防控制突发性疾病事件,降低其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突发性公疾病事件的范围:甲类传染病出现、乙类传染病明显升高、新传染病出现、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各类自然灾害过程或发生后疾病暴发流行、各类中毒、免疫接种出现群体副反应、医院内感染事件等。
(4)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框架建立起来的,具有该模式的内在缺陷,目前全国大多数医科院仍以招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主,毕业生“医疗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也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人们忽视了正常生活品质与精神生活,人人为生活、事业、理想而疲于奔命,种种因素正腐蚀著人类的健康,使原已相当进步的医药科技,更难以应付层出不穷甚至原因不明的现代病。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服务对象是群体,从而防止人类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吉武.预防医学[M].3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97.
2、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3、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该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从战胜天花、霍乱和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经验中,逐渐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预防医学理论及体系。1949年后,中国卫生防疫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看看我们手臂上部的那个“小花”,就是在出生后不久接种的“牛痘疫苗”,是预防天花的,这种病曾在欧洲和我国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即使幸免一死,也会在脸上留下大大小小的“麻子”。而近几年我国出生的小孩已不再接种这种疫苗,因为 “天花”这种病毒已经在我国彻底消失了。预防医学培养出的人才有超前性和远见思想,能从整体把握大局。调查分析是预防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需依赖现场观察和实验研究两类分析手段,多采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方法,学生会接受系统的统计学、计算机等科目的教育。
1专业综合介绍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1949年后,中国卫生防疫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看看我们手臂上部的那个“小花”,就是在出生后不久接种的“牛痘疫苗”,是预防天花的。这种病曾在欧洲和我国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即使幸免一死,也会在脸上留下大大小小的“麻子”。而近几年我国出生的小孩已不再接种这种疫苗,因为“天花”这种病菌已经在我国彻底消失了。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预防医学培养出的人才有超前性和远见思想,能从整体把握大局。
现在几乎每所医学院校都开设有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预防医学人才的供给远远赶不上需求,而且相对人数要远少于临床医学专业,所以本专业毕业生有较多选择,想继续深造,可以读硕士、博士,对预防学中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想参加工作,也有比较广的就业面,可以到政府的卫生部门,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政策的制定等等,到各级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服务,到科研机构进行预防疾病方案的设计、实施等。
2专业教育发展状况预防医学是随着现代医学和统计学、微生物学的先后创立而逐步发展完善的预防医学创立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后的欧洲,那时并没有专门的预防医学教育和专门从事预防医学的人才,而是由一般医护人员担任。我国的预防医学专业创立于动荡的战争年代。爆发后,大批难民、伤员的出现使传染病和感染病广泛存在,国统区内北平、上海、重庆等大城市综合大学的医学院,开设了公共卫生学系,招收了少量公共卫生专业学生。解放区于1940年在延安创办中国医科大学,也开设了预防医学专业,培养了一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为建国后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解放初期,我国广大地区群众在饱受战火摧残之后处于贫病交加中,各种疫病广泛流行,繁重的防治工作,急需大量专业人才。1950年,卫生部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并在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中开办了公共卫生专业。
1954年8月,卫生部召开了第十届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会议,确定预防医学专业学制为5年,从1955年起执行。1955年初,卫生部决定将现有9处公共卫生专业调整合并为6处。1955年秋,按全国六大行政区划分,设立北京医学院卫生系、哈医大卫生系、山西医学院卫生系、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已并入复旦大学)卫生系、武汉医学院卫生系、四川医学院卫生系,当年,全国公共卫生专业学生1702人。1958年“”时期,全国17个省、市的医学院校盲目追求数量,又先后建立卫生系17处,到1962年夏,17处卫生系,都先后下马,仍保留原6处,设备师资稳中有升,招生规模与前持平。
欧美各国都非常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全与完善,有完整的卫生防疫和社会医疗体系。因此,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专业教育很发达。据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统计,欧美54个国家,公共卫生学校已有284所,其毕业生将主要从事环境监控、卫生宣教、卫生立法等工作。国际教育现状以美国为例:美国目前有近30年独立的公共卫生学院,其生源为已完成本科教育的医学和非医学专业学生。改革开放之后,预防医学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原6处卫生系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1年,四川医学院设置了卫生检验专业,武汉医学院增设了环境医学专业。1985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原卫生系基础上,首先建成了公共卫生学院,设有卫生、卫生检验、卫生管理、营养与食品卫生4个专业,共15个教研室。继之,北京医科大学(已并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四川大学)、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已合并新成立华中科技大学)都先后建立了公共卫生学院,到1995年,全国共有公共卫生院系共41处,招生总数达5753人。
从1981年始,哈医大等原6处医学院的卫生系开始招收硕士以上研究生。至1995年,已有10所医科大学开设了研究生专业,北医大、上医大、协和医科大学相继成立了研究生院,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还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合办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招生20名,学制3年。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1998年,我国公共卫生专业已培养硕士生648人,博士生32人。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并已明确做出承诺。
3专业培养该专业培养从事预防医学实验工作与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卫生管理知识和外语水平的卫生医师学生在掌握一般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能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创造条件建立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
关键词:预防医学;机遇;挑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007-01
一、引言
预防医学属于医学的分支,和当前医学界的其他分支一样,预防医学也已经演变为一种涉及多种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现代预防医学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种角度研究疾病出现的原因、规律,以及如何促进人类健康等要素。预防医学从预防目标上可以细分为环境预防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未成年人预防学、劳动卫生学、职业病学等多个方向。
二、医学模式的改变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很多疾病都被医学界一一攻克,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改善,但同时现代文明也使极大的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到破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很多人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压力,研究已经证实了很多生理疾病和心理压力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仅限于生理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预防医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疾病的预防,而是向着提高人体的综合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方面发展。
三、多学科交叉为预防医学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一)蛋白质组学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蛋白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机制都和蛋白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了和预防医学交叉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
蛋白质组学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蛋白质进行研究,很多研究结论可以有利于了解疾病的病理过程,以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对生物蛋白的影响。另外,蛋白质组学还可以被应用于病毒和细菌预防,控制病毒和有害细菌需要研制出针对性的疫苗和药物,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人员可以很好的对目标病毒和细菌进行分析,这就为研制相关的疫苗和药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基因学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基因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显现出了强大的功能性,很多和疾病产生有关的基因已经被确认,通过研究这些基因可以更好的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方法;医学界通过DNA重组技术研制出了很多新型药物和疫苗,例如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等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环境预防也是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和应用方向之一,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很多和人类生存环境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通过DNA测序,可以从DNA的角度研究外界环境对人类基因序列的影响,鉴别可能导致基因变异的环境因素和易受影响人群,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信息技术使包含预防医学在内的很多传统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进步。首先信息技术使得和预防医学有关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好的进行传播,各国的医学机构可以方便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和合作,同时疫情通报、专题研究、医学会议等活动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这些都为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计算、统计和分析方法也为预防医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四、我国预防医学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一)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的预防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我国预防医学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首先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性疾病近些年来在我国又有死灰复燃之势。例如结核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虽然在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并不明显,在某些年份还有回升的势头。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的结核病发病人数约为120万,数量为全球第二。
此外一些新型传染病也给预防医学提出了挑战,例如SARS、军团菌病、疯牛病、禽流感等疾病都在全球范围内给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由于早期缺少对于这些新型传染病的了解和控制手段,这些传染病的在爆发初期的蔓延速度和危害程度非常强,因此对这类疾病的预防也将成为预防医学今后面临的主要的任务。
(二)地方病的预防
我国幅员辽阔,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均衡,很多地区由于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仍存在有地方性疾病,而且预防的难度较大。其中,缺碘,缺硒、氟中毒和砷中毒在我国较为常见,这些地方病会直接的危害人体健康或间接引发其他疾病。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缺碘人口总数的50%;全国约有4000万人受到缺氟的危害;地方性砷中毒的患者约有9000万,地方性疾病的预防在我国任重而道远。
(三)心理和精神问题的预防
现代的健康标准已经不仅局限于生理的健康,心理健康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整体健康程度,长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会引发生理上的疾病。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必须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一直在增加。因此心理问题在未来也将是预防医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总结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预防医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预防医学正在向社会预防的方向发展。当前预防医学已经呈现出了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计算机、生物等学科很好的和预防医学相结合,为预防医学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未来,预防医学社会化和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必然进一步增强。我国预防医学应该坚持多学科综合和社会化预防的方向,积极的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未来预防医学必然会成为人们战胜疾病、促进健康的首选途径,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占清, 彭佐林.近年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实用医药杂志,2002,19(2).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留学生教育;预防医学;实验教学
随着教育国际化,大理大学医学专业留学生日趋增加,留学生教育教学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与传统讲授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相比较,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比较适应留学生教学特点,是留学生教学中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1-2〕。由于社会上重治轻防的观念影响,且预防医学产生的效果多为远期效应,所以部分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学习不够重视,缺乏主动性〔3〕。大理大学开展了部分关于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但涉及预防医学课程的较少〔4-8〕。通过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本文总结了PBL教学法在大理大学成建制临床医学留学生(MBBS)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旨在探寻适合我校留学生预防医学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理大学2005级、2007级至2011级临床医学全部留学生,其中2005级134人,2007级38人,2008级35人,2009级37人,2010级66人,2011级148人。
1.2研究方法
2005级、2007级、2008级采用传统LBL教学模式,共计207人,2009级至2011级采用PBL教学模式,共计251人。各级留学生均来自于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各级专业基础课程、预防医学理论及实验教学大纲、学时、教材及授课教师均无太大变动。1.2.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在了解留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留学生祖国国情的基础上,以因材施教和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并具有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为主旨,制定教学计划。1.2.2改进教学方法针对以往留学生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整合教师、病例、技术设备等资源,最大化服务于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并不断完善留学生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留学生出勤率、课堂学习参与度、实验报告评定、综合能力评价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及时调整修正,提高教学效率。1.2.3强化教学师资力量培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教师英语口语及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培养,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技能,保证高效率的课堂教学。1.2.4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ˉ±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α取0.05,以P≤0.05判断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相同教学模式下不同年级留学生的预防医学实验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1、表2可见,相同教学模式下不同年级间留学生的预防医学实验成绩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果显示在传统LBL教学模式教育组中,2007级留学生的成绩较高,在PBL教学模式下,2009级留学生的成绩较低,可能因不同年级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管理方法不同所致,随着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的不断改进,留学生的成绩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2.2不同教学模式下留学生的预防医学实验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3可见,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063,P=0.000)。PBL教学模式下预防医学实验成绩比在传统LBL教学模式下预防医学实验成绩有显著提高,在教学管理手段完善的前提下,主要与PBL教学模式更容易激发留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有关。
3讨论
3.1PBL
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预防医学的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能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的观念,强化确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9〕。本研究显示,采用PBL教学的班级成绩比采用传统LBL教学的班级的成绩要好。分析其原因,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中,教师难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10〕。PBL教学模式则强调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PBL教学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教程,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创新力和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模式与传统LBL教学模式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协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3.2PBL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 血液科;高危跌倒人群;预防;跌倒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3-015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odified simple falling risk factor assessment scale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opulation with high risk of falling for prevention of falling in the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 Methods 1317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from March 2013 to Febr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opulation of falling was determined by the assessment scale of risk factors of falling universally applied in our hospital. 1715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from March 2014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population with high risk of falling was determined by modified simple falling risk factor assessment scale. Afterwards, the two groups were both given same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falling, the patients' attitudes towards the nursing staff and the nurses' awareness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ccidental falling was observed in 7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accidental falling was observed in 2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Population with high risk of falling; Prevention; Falling
跌倒是l生在任何场所、任何情况下,不论有无造成身体伤害,非预期性的跌落地面或其他平面。防范和减少住院患者跌倒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着重关注的护理安全问题,我院从2012年开始全院应用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进行评估,确定跌倒高危患者,并进行预见性的护理干预,但对血液病患者跌倒的发生风险却评估不足,本院设有单独的血液科病房,从2014年3月起施行改良简易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确定高危人群,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2月本科血液病住院患者1317例为对照组,其中男705例,女612例,年龄1~91岁,平均(43.00±4.79)岁;另选择2014年3月~2015年2月本科血液病住院患者1715例为观察组,其中男892例,女823例,年龄1~89岁,平均(46.00±5.5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我院普用的跌倒危险评估方法,方法如下:以分值评出0分为无风险,1~3分为低风险,4分及以上为高风险,标准如下:最近1年有不明原因跌倒(有频繁跌倒经历的评4分,列为高危)1分;意识障碍(烦躁、谵妄的评4分,列为高危)1分;视力障碍(单盲、双盲、弱视、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复视等)(双盲评4分,列为高危)1分;服用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散瞳剂、镇静安眠剂、降压、利尿、抗癫痫剂、麻醉止痛剂)1分;年龄≥65岁(年龄≥80岁评为4分,列为高危)1分;住院中无家人陪伴1分;头晕、眩晕2分;活动障碍、偏瘫3分;体能虚弱(生活能部分自理,白天过半时间卧床)3 分。
1.2.2 观察组 采用改良简易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确定跌倒高危人群。改良简易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是根据血液系统疾病的特点而制定的评估表,以分值评出0分为无风险,1~3分为低风险,4分及以上为高风险,标准如下:最近1年有不明原因跌倒(有频繁跌倒经历的评4分,列为高危)1分;意识障碍(烦躁、谵妄的评4分,列为高危)1分;视力障碍(单盲、双盲、弱视、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复视等)(双盲评4分,列为高危)1分;服用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散瞳剂、镇静安眠剂、降压、利尿、抗癫痫剂、麻醉止痛剂)1分;年龄≥65岁(年龄≥80岁评为4分,列为高危)1分;年龄≤8岁(年龄≤3岁评为4分,列为高危)1分;住院中无家人陪伴1分;头晕、眩晕、性低血压2分(眩晕症评分4分,列为高危);活动障碍、偏瘫3分;体能虚弱(生活能部分自理,白天过半时间卧床)3分;血红蛋白
1.2.3 护理干预 两组均实施相同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如下:针对高风险跌倒人群护理措施:①床头放置高危跌倒警示卡。②保持病房灯光明亮,穿合适裤子,穿防滑鞋,湿性拖地后避免不必要的走动。③睡觉时请将床栏拉起,离床活动时家属陪护。改变应遵守“三部曲”:平躺30 s、坐起30 s、站立30 s,再行走。避免突然改变,尤其是夜间。④如果头晕或服用镇静安眠药物,下床前先坐于床缘,再由照顾者扶下床。⑤如果在行走时出现头晕、双眼发黑、下肢无力、步态不稳和不能移动时,立即原地坐(蹲)下或靠墙,呼叫他人帮助。⑥将信号灯、眼镜、杂志等放在随手可取之处,学会床边呼叫器的使用。尽量将私人常用物品固定放置,保持走道通畅。针对低风险跌倒人群护理措施:①保持病房灯光明亮,穿合适裤子,穿防滑鞋,湿性拖地后避免不必要的走动。②睡觉时请将床栏拉起。③尽量将私人常用物品固定放置,保持走道通畅。
1.3 调查工具和评价方法
1.3.1 跌倒发生率 统计两组患者的跌倒事件例数,观察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
1.3.2 患者护理满意度[22] 采用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满意度,总分100分,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一般,
1.3.3 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知晓率 查找文献,未找到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率的参考数值,采用本院常规质控检查的对患者病情查检表,总分100分,床号5分,患者姓名10分,诊断15分,用药20分,躯体症状30分,异常化验2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风险评估结果和护理后跌倒事件比较
对照组低风险概率高于观察组而高风险概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对照组意外跌倒发生率(0.5%)明显高于观察组意外跌倒发生率(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为97.2%,明显高于对照组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P
2.3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病情知晓率比较
改良量表更易操作并适合本科实际情况,使得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者病情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6% vs 89.0%,χ2=52.6,P
3 讨论
在医院住院期间发生跌倒事件,对患者来说会增加痛苦,严重者可以致残、延长住院日、增加经济负担;对医院来说,有时会引起医疗纠纷,使患者对医护不满意。因此预防住院期间跌倒发生始终是医院高度重视的护理内容之一。为此我院从2013年开始就要求全院病区实行跌倒风险评估。但是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本病区仍发生意外跌倒事件7起。针对以上事件,本病区对发生跌倒病例仔细分析讨论后考虑原因有:①血液系统疾病的特点之一贫血。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血液科疾病贫血患者众多,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据文献报道,血红蛋白水平每下降10个单位,跌倒的发生率增高45%[1]。血液病患者长期贫血,日常生活无明显障碍,跌倒重视程度差,容易跌倒。②血液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患者出现贫血,只表现乏力,易被患者忽视,日常活动未注意。③血液病患者化疗打击大,恶心呕吐明显,体能虚弱。④血液病患者大量的水化碱化,应用利尿剂,排尿频繁。⑤血液病患者病程长,反复住院,无人陪护。⑥血小板低的患者,虽无跌倒危险,但其跌倒后果严重。针对以上原因和结合文献报道[2-14],2014年3月起施行适合我科患者特点的改良简易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确定跌倒高危人群。
改良简易高危跌倒评估量表有以下优点:①该评估量表根据血液病特点新增指标针对性强,目标明确,使护士可以预见性并及时地评估、识别和处理患者潜在的跌倒危险因素,不仅增强患者和家属的防范意识,也加强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②该表格新增指标都是客观指标,不存在主观因素,容易命中目标,不存在模糊概念,使用简单,适用于各层次护理人员,容易普及和操作。③该表格新增的指标都是反映血液病常见临床表现的指标,如体温体现患者有无感染;血色素、血小板指标体现患者骨髓增殖情况;化学治疗体现患者的治疗情况,这就督促护理人员在使用表格评估时对该患者病情有全面的了解,从结果中也体现这一优势,使得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者病情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6% vs 89.0%,P
应用改良简易风险评估表比全院普用跌倒风险评估表更能发现血液病患者的跌倒高危人群,分别为38.0%比31.0%(P
[参考文献]
[1] Oharmarajan TS,Norkus EP. Mild anemia and the risk of falls in older adults from nursing homes and the community[J]. J Am Med Dir Assoc,2004,5(6):395-400.
[2] 鲍红霞,张仪仙,李玉玲. 血液科患者的跌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9):2312-2313.
[3] 陈传凤,李惠英,周志琼. 血液病患者跌倒/坠床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 当代护士,2014,11(中旬):186-187.
[4] 俞筱兰. 血液科重度贫血患者跌倒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5):744-775.
[5] 毛沫波. 血液科患者跌倒原因及防范对策[J]. 医院管理论坛,2012,29(12):21-22.
[6] 覃美玉. 应用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预防肿瘤患者跌倒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36):93-95.
[7] 李亚玲,廖健敏,彭敏,等. 住院患者跌倒的根本原因及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3):1179-1180.
[8] 崔妙玲,应燕萍,彭雪娟,等. 96例住院患者跌倒的根本原因分析与对策[J]. 中国护理管理,2013,13(2):43-45.
[9] 于梅杰,邢圆圆. 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27(6):373-374.
[10] 马静玲,梁小艳,蒋雪丽.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21):222-223.
[11] 寇雪琴. 跌倒危险评估表在血液科患者安全防范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7):13-15.
[12] 敲鳎杨丽然,胡雁,等. 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知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163-1165.
[13] 张素丽. 血液科常见纠纷隐患及防范对策[J]. 医院管理论坛,2013,30(5):25-26.
[14] 李亚玲,蔡鹏,廖建敏,等. 跌倒风险评估在住院病人预防跌倒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19-20.
[15] 陆瑞珍,麦洁文,刘兰萍. 预见性防跌倒护理在心脑血管病区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5):73-74.
[16] 徐丽珍,付芙英. 细节管理在防止血液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7):133-134.
[17] 何丽莉. 血液内科患者跌倒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 医学信息,2011,24(12):522-523.
[18] 邹天韵. 住院患者防跌倒监控在血液科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88-89.
[19] 刘波,张楠,孙秀杰. 跌倒危险因素评估报告及预防记录表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2015,22(4):34-36.
[20] 陈晓君,黄丽华. 国外跌倒管理模型的相关研究及启示[J]. 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54-256.
[21] 尤黎明. 内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医学;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74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97-01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宏观与微观,通过健康影响因素以及作用规律,来对外界环境与人群健康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使人群寿命得到进一步延长,使人们的生命质量得以提高[1]。本文选择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实施中的两个阶段,比较两个阶段的居民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发生年家庭食物中毒例数与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地区实施卫生服务的大型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卫生服务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收集在这两个阶段内居民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发生年家庭食物中毒例数与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的相关资料。
1.2方法将本地区实施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作为观察阶段与对照阶段。对照阶段中未引进预防医学方面的人才以及相关概念,观察阶段引入预防医学的相关人才以及概念。比较两个阶段中居民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发生年家庭食物中毒例数与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
1.2.1环境卫生将社区内群众对于环境卫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的意识提高,对人体健康受环境因素影响要了解,包括吸烟、油烟以及装潢材料等方面的影响。
1.2.2食品卫生利用健康教育讲座等方式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使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得以提高,主要包括农药残留、有毒物质以及食物污染等方面,另外,要定期将食物中毒信息向社区内居民通报[2]。
1.2.3劳动卫生根据不同居民的不同职业,将劳动卫生的有关知识向其宣传教育,从而将居民对于职业病产生的危害的认识提高,并且对于居民生活环境所受到的劳动污染要加强监测。
1.2.4心理卫生对居民心理以及精神状态进行了解,若居民有不良心理问题存在,要对其进行心理积极疏导,使居民能够有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而这有利于居民对家庭、社会以及邻里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处理,防止发生疾病。
1.2.5流行病学的研究对于流行病的发生以及发展情况要定期进行观察,当处于流行病的高发季节时,要对其进行提前预防,从而防止发生大流行[3-4]。
1.3调查方法研究单位自行设计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对居民在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以及劳动卫生与心理卫生等方面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所设计的问卷满分为100分,居民所得的分数越高,则表示其对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就越好;另外,设计满意度调查表,使居民对所实施的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也就表示居民的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来进行表示,用t来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利用χ2来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在本次研究中以P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在对照阶段中,居民在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的得分为68.55±10.12分,所发生的年家庭食物中毒例数为75.55±5.25起,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为76.24±4.46分;在观察阶段,居民在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的得分为90.15±15.45分,所发生的年家庭食物中毒例数为26.74±6.4起,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为95.22±6.68分,可以发现,观察阶段比对照阶段明显优秀,两组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要加强预防医学的作用,对于预防医学,要加强宣传教育,要在社区内定期举办有关预防医学知识的健康讲座,在社区内比较醒目的位置,要张贴宣传海报,对于社区内的板报要进行定期更换,通过这些方式来对社区内居民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从而使居民在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以及劳动卫生与心理卫生等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得以提高,尽可能将对居民健康造成影响的有关因素消除,从而使社区内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对于社区内的疾病预防工作要加强网络建设,将社区在处理流行疾病以及处理突发性事件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尽可能地使居民身体健康所受到的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降低[5-6]。从本文研究中可以发现,两个阶段中居民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发生年家庭食物中毒例数与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满意度进行比较,发现观察阶段比对照阶段明显优秀,两个阶段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医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使社区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要逐渐将预防医学的运用范围扩大,从而使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意识提高,使居民健康得到保障。参考文献
[1]孙贤理,李玲,邰启生.预防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10(15):427-428.
[2]刘义,吴佐军.卫生防病机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地位和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8(16):297-299.
[3]王芳.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4]周航.中国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目的:了解预防医学本科生在科研素养培养方面的认知以及影响因素,为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训提供参考。方法:在国内随机抽取5所招收五年制预防医学本科生的高等院校,按年级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了504名本科生进行科研素养培养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本科生认同科研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益处,女生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明显高于男生,大学四年级科研素养认知水平最高,参加过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和预备考研的学生科研素养的认知也较高。结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在科研素养培养方面有较强的需求,参与科研的热情有待提高,大学四年级阶段是开展科研训练的最佳时机。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影响因素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为主是我国基本的卫生方针[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公共卫生快速发展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关键。符合公共卫生发展需求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宽厚基础、临床和预防医学理论,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具备执行、实施和评价卫生政策及卫生项目的能力等[2]。目前国内高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医学理论方面和课程设置方面做了大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5],但是在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见。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今后预防医学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的必备能力[6]。国内许多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科研素养锻炼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开展科研实践的机会有限,缺乏专业的师资对本科生开展科研选题、设计、实施到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培训。为了解国内预防医学专科本科生目前科研素养培养认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便将来开展相应教学和培训,我们从2012年6-8月对5所高等院校505名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中开展了相应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国内高等医学院校随机抽取了5所高校,以预防医学一年级至五年级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国内一本医学院校、预防医学、在读本科生、知情同意。
1.2抽样方法和样本量的计算: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每所学校按年级抽样,每个年级各抽取一个班级,对抽取到的班级中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假设高等医科院校预防医学本科生对本专业认知度约为50% ,根据公式 。考虑到整群抽样误差较大,故再增加20%-30%的样本,约需要500份问卷,因此本次调查确定最低样本量为500人。
1.3量表设计与评价:
本次课题量表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人口学特征方面、研究对象科研素养认知方面和影响因素。量表具体内容包括:
1.3.1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年级、生源地、政治状态、高考志愿等)
1.3.2科研素养认知情况:
问卷中涉及科学素养的题目共6题,包括是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科研素养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涵养,您将来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热情,科研素养培养应该成为预防专业学生的培养特色,毕业实习中应该增加科研素养培养的培训,提高科研素养的培训对将来的择业有益处。按照里克特三级赋分法从不同意到同意分别赋予1-3分,满分为18分,分数越高表明对科研素养的认知度越高。
1.3.3科研素养影响因素:
问卷涉及到研究对象的学习成绩、考研打算、就业倾向和是否参加过创新性实验等。
1.4调查质量控制:
在各学校教务部门的支持下,由各年级辅导员或联系人(老师或学生)向相关研究对象分发问卷并作说明,并统一回收问卷。调查期间由相关负责人强调问卷填写的匿名性,打消被调查者的顾虑,要求完整填写问卷,尽量不要缺项、漏项。回收的问卷由小组成员逐一检查,剔除废卷后,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
1.5统计方法:
使用EpiData3.1录入数据并核对,使用统计软件包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的描述主要使用均数、标准差,统计推断使用方差分析、t检验等。分类变量统计描述使用频数和率,统计推断使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问卷回收情况和人口学信息:
本次调查向5所学校发放505份问卷,剔除废卷后实际得到有效问卷504份,符合样本需求,有效回收率达到99.8%。研究对象中男性232人,占46.0%,女性272人,占54%。大一105人,占20.8%,大二116人,占23.0%,大三101人,占20.0%,大四83人,占16.5,大五99人,占19.6%。高考第一志愿为预防医学的仅74人,占14.7%。生源地为高校所在地的为147人,占29.2%,党员和预备党员共124人,占24.6%。有考研打算的为279人,占55.4%。
2.2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情况
大多数预防专业本科生对科研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是认同的,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科研素养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涵养,科研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应该在毕业实习中要加强。超过60%的学生认为科研素养的培养应该成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以及在将来的择业中是有益处的。但是对于科研热情方面,仅46.8%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具体见表1。
表1 预防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情况(%)
条目同意不清楚不同意
科研素养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涵养71.321.76.9
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72.120.07.9
您将来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热情46.826.226.2
科研素养培养应该成为预防专业学生的培养特色65.718.116.2
毕业实习中应该增加科研素养培养的培训70.419.79.9
提高科研素养的培训对将来的择业有益处67.625.56.9
2.3 科研素养培养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505名研究对象的平均科研素养培养认知得分为13.8分,标准差为3.0分。以13.8分为界限,将505名研究对象分为两类,低于13.8分为科研素养培养认知得分较低组,等于或高于13.8分为科研素养培养认知得分较高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影响科研素养培养认知的因素包括性别、年级、考研打算、学习成绩排名高低,就业倾向和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经历。具体见表2。
表2 预防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因素科研素养认知较高(n,%)x2值P值
性别:
男12754.7
女19772.417.06
年级:
一年级6158.1
二年级8069.0
三年级6059.4
四年级6477.1
五年级6060.610.450.033
高考第一志愿:
预防专业4459.5
非预防专业28065.10.880.348
生源地:
所在城市8859.9
非所在城市23666.11.770.184
政治状况:
党员及预备党员8568.5
入党积极分子9365.5
团员14661.31.9680.374
考研打算:
有19670.3
无8655.5
不清楚4260.010.110.006
学习成绩:
前三分之一14170.9
中间三分之一11763.9
后三分之一6654.19.260.010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
参加过15671.2
未参加过16858.9
8.140.004
就业倾向:
科研相关6977.5
其他25561.48.260.004
3.讨论
3.1调查的5所高校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得分平均分在13.8分左右,距离18分的满分有较大差距,可见整体而言,作为一本院校,各高校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培养方面还是有待提高的。当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还不是太高,但是对于科研素养的培养的益处还是有较好的认知,因此在将来科研素养培养方面,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同时在的教学计划中提高科研素养培养的比重,提高学生对于科研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提升预防专业本科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3.2通过对科研素养培养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考研打算的学生,参加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学生,以及有从事科研工作就业倾向的学生明显有更好的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倾向于考研,而考研会面对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将来有从事科研工作倾向的学生会加强自己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从事过创新性科
学研究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科研素养认知的机会。女生的科研素养培养认知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女生学习一般较为刻苦,但在寻找工作时较男生处于弱势,因此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倾向于通过提高科研素养来增加工作或者考研的机会。而男生在对待科研素养方面相对比较随意,但男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较女生要强一些,本科生阶段应该要加强男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正确引导。我们发现在大学二年级和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水平较高,尤其是大学四年级,主要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在大学二年级时,本科生普遍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这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启蒙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对于调查研究工作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会更多寻求科研素养培养方面的技能,因此也会得到刚多的认知。大四阶段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正处于临床实习和专业课程教学阶段,大多数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大四阶段开始正式接触专业课程,如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这些课程对科研素养的培养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该阶段的本科生正处于提升科研素养的最佳阶段,我们认为在大四阶段开展科研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毕业设计奠定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 冷静, 杨莉,等.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17-19.
[2] 张青碧, 甘仲霖, 汤艳,等.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会.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35-936.
[3] 金英良, 黄水平, 赵华硕. 从社会需求谈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4):12-13.
[4] 黄晓梅 以提高人才竞争力为核心试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7):66-67.
[5] 黄陈平, 叶晓蕾, 刘佳明,等. 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07(2):58-60.
[6] 林立, 刘永春, 高波.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10-11.
研究资助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1年度教育研究课题。
关键词 乡村医生 预防医学 模块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4-0009-04
Research of modular practice training of preventive medicine for rural doctors
JI Ying, ZHOU Zhiyuan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the rural doctors, it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improve the actual work ability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t primary-level in the new period. The modular training system of preventive medicine is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for rural doctors. Through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by the questionnaire to the students, the modular practice training method showed the more advantage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rural doctor; preventive medicine; modular practice training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现实需要,现代医学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传统的预防医学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转变要求[2]。社区预防医学人员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交流能力、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3]。因此,对医学高职乡村医生专业的预防医学实践课程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模块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4]。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嘉定区政府合作建设的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对乡村医生专业医学生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作了改革和实践,以期为探索与新医改相适应的、满足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模块化预防医学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乡村医生专业G10级学生71人和G11级学生80人,该两个年级的学生均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程与相关临床课程,已具备预防医学实践的理论知识。
1.2 方法
研究方法:设计社区预防医学实践训练模块体系,经过社区现场实践训练后,采用学生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学生对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总体满意度比较、教师和教学内容对教学影响、实践教学管理效果以及对学生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学习方法改进和知识技能扩展等方面。
1.2.1 模块系统设计
本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块体系设计的目标是让乡村医生定向培养的医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社区基层预防医学工作,具有经过系统预防医学理论教学背景的医学生用本系列模块进行实训,可以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体现高职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信心的优势[5]。
从基于社区预防医学事件处置的实际工作来看,所有的模块实际上可以认为是预防医学在社区基层实际工作开展的适宜技术集。因此,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采用了富有弹性的模块化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又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实践训练单元,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拼接性。部分训练内容依照上海市地方的业务规范编写,综合考虑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社区实际工作的需求和模块化教学的要求,整个体系包含70个模块[6]。
1.2.2 单个模块结构设计
模块设计以素质为核心、以解决社区预防医学事件的能力为目标,设计层次清晰,语言简明,不出现大段的理论阐述,将知识点进行细分、归纳、精练,最终落实到实际工作的应用现实层面。
模块的结构包含:①预备知识提示;②知识要点;③教学资源准备;④教学流程;⑤建议讨论要点;⑥思考与练习;⑦知识与技能扩展。模块前部的预备知识用于提示学生在模块的实践学习之前需要的背景知识,并提供知识溯源;知识要点含有知识、技能和心理3个层次,使学生清楚关键学习点,这些要点最终落实到社区具体的预防医学事件;教学资源准备阐明了模块教学执行中所需要的社会资源、设备资源等;教学流程是按照实际社区开展预防医学工作的规范和工作流程,提供了教学方法的建议,为教师编写个性化教案和组织教学扩展思路,并附有实际工作的表单和文件。考虑到各地业务流程的特点和侧重,教材中尽量按照国家规范指定的要求,其余则大多采用上海市相关规范文件规定的表单和信息管理工具界面,供教师和学生参考;建议讨论要点与思考练习根据教学要求,对该模块的知识要点进行应用层面的复习;设计教学器材准备、社区公共关系处理等环节,为教师组织教学资源提供方便;模块的后部提出知识与技能拓展的建议,并提供相应的知识溯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提高知识与技能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和持续学习创造接口和条件。
1.2.3 实践教学中的模块选择
在进行实践教学训练时,根据本地公共卫生服务的特点和社区实际工作情况来选取模块,在社区现场的不同时空里可以相对自由地进行实践训练。同时,模块体系中有些是基本技能模块,有些是综合提高模块,这样可以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素质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在本体系的模块群中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模块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模块调用,完成教案的设计。
本研究中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高职乡村医生专业的医学生,针对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特点,选用的模块是:①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由性病教研室实施;②预防接种实施,由免疫规划教研室实施;③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现场准备和数据整理分析,由学校卫生教研室实施;④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由防疫消毒教研室实施;⑤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分组管理,由慢病教研室实施;⑥饮用水卫生建档,由职业环境卫生教研室实施;⑦蚊媒传播病传播媒介应急处置,由病媒生物教研室实施。
1.2.4 问卷设计
学生调查问卷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预防医学课程的喜好兴趣和重视程度以及预防医学的社区实践对学生的吸引力,含4个子项;第二部分是关于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现场教学管理的满意度,含29个子项;第三部分是关于学生经过社区实践训练后对自己的基本素质提高的评价,含18个子项;第四部分是主观描述,对实践训练的教学质量提出建议。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评价内容与其它学科实践教学进行类比,评价采用5分等级描述,1为非常不重要或非常不满意;2为不重要或不满意;3为一般;4为重要或满意;5为非常重要或非常满意。
2 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参加的学生共151人,发出问卷151份,回收151份。对各部分的子项分值进行累加后得出均值,然后作出模块化实践教学与传统实践教学的差值。
第一部分的选项中,91%的学生选择继续参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模块化实践训练,而选择二级医院临床仅占9%;毕业后就业意向选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生为86%,而其他医疗单位仅14%。
第二部分的选项中,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分值为703.00,传统医院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为541.00分,差值为162.00;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的满意度的差值分别为87.60、79.50和73.92(表1),显示模块化实践教学和传统实践训练的明显不同。
第三部分选项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扩展、学习方法改进、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提高方面,差值分别为83.33、75.12和163.84(表2),显示模块化实践训练在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社区心理适应能力提高的分值差达到163.84,说明模块化实践训练体系中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训练设计具有明显效果。
第四部分的学生对模块化实践教学的看法与建议中,大多数学生对模块化实践教学的新颖性表示感兴趣。喜欢用学过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来进行指导公共卫生实践,尤其在基层公共卫生的实际工作场所,具备真正现场时空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实践教学场景,具备动态的社会环境和与之适应的心理素质的锻炼,是在课堂上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真正扩展了学生的思路和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另一方面,学生也提出了改进建议,建议集中在预防医学的实践能力训练过程中如何提高社会心理适应能力。
3 讨论
通过本次模块化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设计、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对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模块体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进一步研究能够胜任基层社区预防医学工作岗位为教学目标的医学高职乡村医生专业的适宜教学模式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就模块化实践教学的优势而言,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对象和实践所在地的公共卫生资源和时空条件选择模块,进行灵活的教案设计,同时也是注重体现提高学生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最佳教学路径与方法。
模块化教学要求训练对象需要有前期的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和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具备实践教学所需的初步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和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另外,需要带教老师具备比较丰富的公共卫生社会资源来完成基于社区现场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维权, 王月云, 熊光练, 等. 新时期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初探[J]. 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2): 278-280.
[2] 朱肖菊, 朱朝辉, 王晓杰.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5(5): 220.
[3] 井明霞, 唐景霞, 毛璐, 等.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应用Seminar教学法的探索[J]. 农垦医学, 2011, 33(1): 89-90.
[4] 周新源. 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 职教通讯, 2007(6): 37-38.
[5] 张青碧, 甘仲霖, 李祥, 等.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习预防医学的心理需求调查[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22(4): 46-52.
关键词:预防医学;机遇;挑战
引 言:预防医学是以多门学科组成的一个学科群。预防医学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一门学科。
1 医学模式的改变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很多疾病都被医学界一一攻克,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改善,但同时现代文明也极大的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到破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很多人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压力,研究已经证实了很多生理疾病和心理压力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仅限于生理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预防医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疾病的预防,而是向着提高人体的综合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方面发展。
2 多学科交叉为预防医学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2.1 蛋白质组学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蛋白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机制都和蛋白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了和预防医学交叉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
蛋白质组学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蛋白质进行研究,很多研究结论可以有利于了解疾病的病理过程,以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对生物蛋白的影响。另外,蛋白质组学还可以被应用于病毒和细菌预防,控制病毒和有害细菌需要研制出针对性的疫苗和药物,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人员可以很好的对目标病毒和细菌进行分析,这就为研制相关的疫苗和药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 基因学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基因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显现出了强大的功能性,很多和疾病产生有关的基因已经被确认,通过研究这些基因可以更好的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方法;医学界通过DNA重组技术研制出了很多新型药物和疫苗,例如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等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环境预防也是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和应用方向之一,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很多和人类生存环境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通过DNA测序,可以从DNA的角度研究外界环境对人类基因序列的影响,鉴别可能导致基因变异的环境因素和易受影响人群,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3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信息技术使包含预防医学在内的很多传统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进步。首先信息技术使得和预防医学有关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好的进行传播,各国的医学机构可以方便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和合作,同时疫情通报、专题研究、医学会议等活动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这些都为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计算、统计和分析方法也为预防医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3 我国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
3.1 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 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 的 70 %以上。估计目标高血压患者有8000 多万人,预计2014年将达1.5 亿人。癌症已成为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肺癌占第一位,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死亡率达 100/10 万左右,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害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据 WHO1997 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全球 720万人死于冠心病,460 万人死于中风,在发展中国家死于中风的人数为发达国家的一倍多。慢性病的原因虽然不完全清楚,但基本危险因素已明确,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和缺少体力劳动等是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大部分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一些国家采取深入的健康教育和严格的干预措施,明显地降低了慢性病的发病率,如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吸烟和饮酒,提倡合理饮食和全民健康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地方病和职业病将长期存在,危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有 5.1 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缺碘人口的 50 %,占西太平洋地区的80 %。缺碘不仅引起地方甲病和克汀病,而且缺碘还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我国现在智力残疾人约1017万人,其中80 %由缺碘所致。由于水、煤含氟量过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国约有 3000 万氟斑牙患者和 260 万氟骨症病人。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脑血管病,我国有 5 个省区的部分地区属贫硒地带,全国仍有200 多万大骨节病患者。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我国尘肺病人已达 50 万例,比 70 年代增加了 65 %。全国接触有害物料的工人有 1900 万人,但接触者受检率仅 20 %,乡镇企业工人受检率更低。慢性职业病中毒以铅、苯、二硝基甲苯、汞、锰等为主;急性职业中毒以有机磷、氯气、硫化氢等为主。此外,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农药中毒达10 万例。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职业病也必将随之增加,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还将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病。
3.3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相关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我国 12 个地区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1982 年),城乡重型精神病患病率为 10.45 ‰;以神经官能症为主的,轻型精神病患病率达 22 ‰;北京调查,大学生因病休学、退学者中,精神性疾病占第一位(占 40 %)。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3.4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从2000 年起我国进入标准型老年社会,60 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 10 %,绝对数达 1.3 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任何年龄段的都多,而且解决难度也大。具抽样调查,全国近30 %的老人健康状态较差或很差。如何预防老年病,如何提高我国老年人群的无残疾预期寿命,将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4 结束语
总之,医学模式的转变使预防医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预防医学正在向社会预防的方向发展。当前预防医学已经呈现出了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计算机、生物等学科很好的和预防医学相结合,为预防医学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未来,预防医学社会化和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必然进一步增强。我国预防医学应该坚持多学科综合和社会化预防的方向,积极的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未来预防医学必然会成为人们战胜疾病、促进健康的首选途径,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预防医学;预防医学道德;道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们吃的比以前更好了,但是得现代病的人,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人比以前更多了。年轻人中得病人数不断攀升,肥胖人数比以前增多。而现在的人们更加希望自己活得健康长寿,这就由此引出了预防疾病即预防医学的问题。
一、预防医学的概念
预防医学(prevention medicine)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医学学科,它以人群为重点研究对象,侧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乃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害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概念是:“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医学的目标已从减轻病人痛苦与恢复健康,扩展到维护健康,进而发展到促进健康。预防医学担负着预防、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的重任。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预防医学发展史
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临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记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更明确了“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空气、水和土壤》一书中,明确阐述了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奠定了预防医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使得婴幼儿、儿童死亡率降低,人口寿命延长,社会出现老龄化趋势。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面临着一系列国际卫生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国际间合作。预防医学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更高的目标。即“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更高的健康水平”。近年来,完成了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全人类为对象的三个发展阶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
三、三级预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也在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预防的概念已融入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针对致病因素,疾病前期及发病期进行的预防措施称为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策略。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即在发病前,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根本性预防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措施,针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措施,以及针对个体的健康和特殊防护措施等。第一级预防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社会预防措施,也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疾病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慢性疾病多是致病因素经过长期作用引起的,而且疾病的发展过程较长,可通过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办法做到早期发现疾病。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发病期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病人,采取的适时、有效的处置,以防止病情恶化,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者则通过康复医疗措施,使之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四、预防医学道德
由预防医学自然就引出了预防医学道德的问题。预防医学道德是探讨在预防医学工作中来调节预防医学工作者与人群、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预防医学工作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通常包括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识的锻炼、道德信念的树立、道德习惯的养成等。
(一)道德认识的提高
道德认识也就是对医学道德关系以及调节这些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知理解和接受。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医学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医学道德认识为基础或前提的。这是道德认识的意义所在。医学道德情感是指医学工作者对医学事业所产生的爱慕、憎恨、喜好或厌恶的内心体验和自然流露。道德意志更难获得,作为一种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决定和毅力,它对于保障医生的道德品质而言至关重要。除了意志,还有一种更为“高尚”的东西,那就是道德信念,或者说一种对医学事业坚定不移的信仰和追求。它是推动医学工作者产生医学道德行为的动力。医学道德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一旦习惯养成,它应该也是不容易被改变的。
(二)道德修养的提高
对于医学工作者而言,光有教育当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修养。如果说教育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外在力量,那么道德修养可谓是一种内在支撑。道德修养第一层“大公无私”,在这种人心中,患者利益至上,大众的健康至上,而个人利益永远没有位置。第二层次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位置,但是优先考虑患者的利益,因此被称为“先公后私”。道德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实践智慧”,通过不断的实践,一种恰当的修养才能被培育。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只有在为患者服务时,尤其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哪些行为是符合道德的,哪些行为又是违反医学道德的,因而培育自我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医学与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不断提出新的道德问题,可以说医学实践本身也是不断推动着医学道德的发展与变化,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是医学本身的发展要求。
(三)道德监督
除了道德教育、自我修养之外,道德监督对于医务工作道德品质的培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道德感的形成与外在“舆论”的制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此主要讨论“道德评价”问题。医学道德评价是指在医学道德活动中,人们依据道德原则、规范而对医疗行为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它通常分为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医务人员对自己进行的评价,而社会评价是指“他人”——包括同行、上级、患者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对医务工作者所进行的评价。自我评价一般通过内心信念来实现,属于医学道德自律;社会评价一般通过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完成,属于医学道德的他律。通过社会性的评价,医学道德的善恶标准与是非准则会更为深刻地传达给医务人员,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也变得生动起来。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高度发达已经让社会舆论成了一个显微镜,使得任何引人注目的话题都无法逃脱公众的视野。社会舆论在医学道德中的评价作用,往往也成了大夫们反省自我的助推器。
总之预防医学和预防医学道德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是互为辅助的关系。对这两者的研究讨论对医务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海婴.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8.
[2]魏双平.预防医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