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程监理技能范文

工程监理技能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程监理技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程监理技能

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能管理,项目管理,创新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kills, and then carries on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st contro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engthening measures propose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kill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and related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Keyword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kills, project management, innovation

中国分类号:TU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2)03-0001-02

建筑工程的技能管理工作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将技能管理纳入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和施工技能管理水平才能得以不断提升,从而有效地促进建筑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建筑工程技能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技能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职能,建立并完善技能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卓有成效地开展技能考核与技术开发创新。建筑工程技能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表现如下:

(1)规范管理标准,强化管理职能。建筑工程技能管理工作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管理,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建立严谨的工作规范和业务标准。所以建筑工程技能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规范管理标准,强化管理职能的目的。

(2)增强企业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很多企业虽然拥有较为雄厚的物质力量,但由于技能管理水平的薄弱,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而随着建筑企业工程竞争的日益激烈,技能管理水平所反映出的竞争实力也较为突出,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技能管理工作能够充分发挥材料、设备以及人员的潜能,从而有效地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3)培养高素质人才,完善人才结构。通过建筑工程技能管理,加强对员工技术业务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进高素质人才,建立和完善企业人才结构以实现专业功能的匹配。

2.建筑工程技能管理的实施内容

2.1 成本管理

低成本是建筑工程企业各项工作经济效果和质量水平情况的综合反映,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加强成本管理,主要从材料设备成本控制、机械成本控制以及人工成本控制三方面进行考虑。

2.1.1 材料设备成本控制

建立材料设备采购小组进行招标采购,在保障产品质量及服务的前提下,控制好材料及设备的采购价格,尽可能把服务性的工作交由供应商处理,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材料设备进场规划以及施工工艺,加强材料使用与管理,资金资源调配等工作,杜绝不必要的浪费。

2.1.2 机械成本控制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力与项目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机械设备,对于大中型施工项目,工期较长,资金额度较大,在机械设备资金投入对项目资金不会构成太大压力的情况下,应当尽量减少大型设备的租赁费用,而对于小型项目,由于工期较短,可以租赁塔吊、高速架、混凝土泵机等大型设备,尽可能自备搅拌机、砂浆机等小型设备,有效控制机械设备资金的投入。因此,只有在施工项目中形成合理的机械设备配置,才能产生最佳的工程效能,从而达到有效的成本控制。

2.1.3人工成本控制

虽然人工成本在整个工程总额的比例较小,但在高质量的施工要求下,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选择高效协调的专业施工队伍,合理配置管理人员,高质量完成施工要求是保证有效管理的关键。专业的施工队伍一般由项目经理、总施工组织选择并交施工人员进行管理。另外,还应当组织现场办公点,合理配置相关管理人员及设施设备,增强现场管理能力,提高工程施工效率。

2.2 质量管理

建设工程质量问题不仅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以及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质量的管理应当贯穿于工程的整个过程。

2.2.1 建立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是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该体系是由当地政府直接领导,集工程开发、工程监理、质量监督三种管理形式于一体的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各参建施工单位能够在工程管理和施工过程中及时地进行信息沟通与传递,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从保证工程整体最佳效益的角度出发,从工程施工准备、材料设备采购、施工工序控制以及竣工验收、产品保护等各个质量环节中有效地发挥其指导和监督作用。

2.2.2 建立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应当建立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使参建各方及时了解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和手段,充分调动各单位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规范质量行为。二是要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保证执法监督的准确性以及公正性,提高监督执法的透明度。对于检查发现的违规行为必须得到及时整改,消除隐患。三是要加强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设专人跟踪检查,以确保相关资料与工程进度的同步性与可靠性。四是要建立质量责任制,做到质量工作专人专责,并进行检查考核,提高全员质量安全意识。

2.2.3 建立并完善预防机制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不仅要重视从“点”上进行管理,更要注重建筑工程全过程的管理,做好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加强事前控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进行逐项分析、判断,建立并完善预防机制,针对施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3 技术创新管理

建设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工作,才能使施工项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适应当前生产力以及行业市场的需要。建设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工作应当注重技术进步责任体系的建立,并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广应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组织对施工项目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积极总结并广泛推广技术创新成果,促进项目施工技术创新形式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建筑工程技能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强化措施

3.1 健全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

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应根据项目类别及规模,从专业知识结构、综合决策才能等方面合理选配项目管理班子,配置管理力量,明确管理职责,并加强对项目管理班子的监管和技能考核,保持项目管理班子的稳定性,以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力。

3.2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一是要实行资金集控管理。对项目资金进行统一调配、集中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要完善安全质量保障机制。严格执行企业项目质量控制和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制定工程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办法。三是要规范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建全和完善合同签订前的会签审核、登记备案以及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监督检查等制度,并对合同的签约和履约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

3.3 加强监控力度,建立考核体系

一是要落实工程审计制度。审计贯穿于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通过对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以及竣工审计,能够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二是要建立严格有序的考核体系,并定期与工程管理目标责任书进行对照,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核。

4.小结

目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筑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工程技能管理在建筑企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形势下的建设工程技能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工程技术水平,有效地促进建筑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化中.论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J].建筑与工程,2010(17):22-24.

第2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深化设计;监理

在进行大型复杂工程的智能建筑工程设计时,需要较高的专业性,需要工程主体设计单位完成方案设计,然后弱电专业单位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设计,使施工图符合施工要求。但是,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弱电化单位通常也是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在智能建筑工程深化设计阶段中,监理单位要努力提高监理工作的水平,为施工阶段的智能建筑工程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一、智能建筑工程的概念

智能建筑指的是将建筑作为主要平台,包括信息化应用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并且对各种系统、结构、管理、服务进行集合优化,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技能、健康、环保的建筑环境,还能够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智能建筑工程指的是以传统建筑为基础,利用通信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实现建筑设备的自动化、通讯的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的工程。从工程技术上来看,智能建筑工程的主要系统有通信网络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从管理归属要求方面来看,主要包括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智能火灾报警系统和公共安全防范系统等。综合布线系统是这些系统的基础,各个集成化管理系统是控制终端,对于控制功能起着调节作用。

二、智能建筑工程深化设计阶段监理工作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智能建筑工程相关的设备、技术和标准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各个业主在智能化需求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大部分设计院在进行智能化的专业设计时,由于设计过程比较复杂,往往只能进行初步设计,如果想要进行深入的设计,需要请具有专业设计和施工资质的智能系统集成商来负责。集成商能够对技术设计、产品供货、技术施工、安装验收、安装调试等全程负责,为业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智能系统集成商在进行智能建筑工程的深化设计时,通常要与具体品牌设备功能相结合,并且通过系统结构的优化制作出施工图。深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深化设计进行说明,完成各个弱电子系统的系统图,系统图要与平面图相对应,并且将设备配置体现出来;完成平面布置图,并且对管线路由和末端设备进行绘制,还要提供图例说明和文字说明;对大样图进行安装;对机房和弱电间进行布置;提供材料设备表等。

三、智能建筑工程深化设计阶段监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重要作用

(一)编制招标文件,提供设计方案

监理能够根据业主需要,在智能建筑工程专业施工单位进行招标之前,与业主做好配合,编制招标文件,并且协助业主做好智能建筑工程深化设计和施工招标工作。监理还能够提醒业主对施工承包商进行监督,让他们根据合同完成准备要求,并且能够对与智能建筑工程施工接口存在交叉的现象进行协调,将详细情况向业主说明。除此之外,监理还能够结合功能需求和设计方案,帮助业主选择适当的设备和产品,并且对产品性能测试、相关设计方案的制定、设计的复查和鉴定、设计方案的评审等工作做好监督和控制。

(二)功能定位和需求分析

智能系统集成商在进行深化设计时,监理能够帮助业主对功能进行定位,并做好需求分析工作。监理还能够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设计协调会,对设计院的实际要求、业主的具体要求、施工单位的建议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由智能系统集成商在深化设计中进行落实。这样一来,能够保证业主功能需求和施工结果的一致性,从而使施工过程当中的设计变更状况得到改善。

(三)图纸会审

监理需要对工作范围所包括的各种专业图纸都要有充分了解,并且对相应的规范、合同、标书、施工概预算等进行详细分析,还要了解当地电信、供电、技防、消防、质监站等相关部门的具体要求有充分了解。监理要对智能建筑工程图纸和相关的设计文件进行审核,确保其符合业主的实际需求,符合各级政府部门的标准和规范,并且对深化设计图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向设计单位提出合理建议。

在进行图纸会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保证设计图和产品与设计文件的要求相符,加强弱电子系统的兼容性、合理、可靠性和开放性;第二,要保证设计系统图与施工平面图的一致性;第三,要保证各个回路标示和终端的准确性;第四,要保持导线型号和导管规格、敷设方式的一致性;第五,要合理设置工程信息点的位置,使其与功能需求相符。

(四)协调专业

在深化设计阶段,要做好各个专业的协调工作,对各个机电安装专业之间的管道路由矛盾进行协商,并且对室外市政专业的合理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协调过程中,可以利用总包组织专业实现对槽、管通道的预先规划,和对重点部位的管道预排,避免发生冲突,为施工控制提供便利。

(五)其他内容

监理工作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制定监造方案,如果需要对重要设备进行驻厂监造,要确定设备的重要技术指标,并且制定出相关的监造方案和检验方案。资料整理和分析,监理要对施工设计文件、合同文件、设计交底、分包单位资格报表和图纸会审记录等进行收集和分析。组织设计技术交底会,监理要组织设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进行设计技术交底会,并且记录好会议内容。

结语:

随着经济的迅速进步和技术的进步,智能建筑工程开始兴起,并且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智能建筑工程深化设计阶段是智能建筑工程的重要阶段,设计阶段监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对于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结合我国智能建筑工程的实际特点和具体情况,对深化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希望广大监理单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职责,采取科学方式,做好监理工作,提高智能建筑工程的建筑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江帆. 浅谈智能建筑工程深化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J]. 建设监理,2013(05)

[2]徐军. 智能建筑工程监理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3)

第3篇

关键词:总监理工程师; 素质和技能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o legal supervision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supervision engineer. Supervision unit, as the third party,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safety supervision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ore of the specific supervision work is always supervision engineer, a project of the supervision work how, to a great extent, depends on the total supervision engineer management effect, this paper tries to the paper total supervision engineer in the supervision work to need to have the quality and skill.

Keywords: total supervision engineer; Qualities and skills

中图分类号:T-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我国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已逾20年,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制度也已实施10年有余,在复杂的工程建设中,监理单位是依据法律规定所产生的技术类服务性管理主体,肩负着工程质量和工程安全的重任,在注册监理工程师的准入门槛较高,待遇偏低,无法形成人才优势的状况下,自然就对在监理工作中起中枢作用的总监理工程师的素质和工作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监理环境的现况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工程建设经历了200余年的历程,形成了很完善的工程管理格局,咨询工程师具有着高素质和高待遇,占据了工程建设的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某些方面几乎到了至高无上的程度,能够十分有效的调控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并能有效地控制投资规模和工程建设风险。

我国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和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制度以来,有关监理的法律规范在日臻完善过程中,监理工作还处于调整、理顺和提高过程中,这主要是由建设工程领域的客观环境和监理工程师的主体素质交互作用之下所体现出来的。客观上,从工程参建三方(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地位上看,建设单位是出资主体,或者说是掌控着建设资金的主体,人员待遇是三方中最高的,然而却没有人员准入门槛的限制,造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常常会随意干预工程,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而增加了监理工程师的管理难度和协调难度。承建商是工程实体实施的主体,是大量建设资金流入的主体,相对来说控制资金的自由度大,常常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不顾工程的科学性,使工程质量下滑,使工程安全风险加大,其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认知程度也妨碍着监理工程师的正常管理工作。监理单位是建设单位被法律所约束下委托的为建设单位服务的对工程实施监理的主体,注册监理工程师的准入门槛较高(其他相关管理人员无严格准入门槛),监理收费偏低,待遇是三方人员中最低的,暂时无法形成人才的优势地位,而工程管理正常状态下,恰恰要求监理工程师应该居于三方人员中综合素质、技术素养的工程经验的最高层次。

由此可见,监理工作是在总体人员素质不高和相对弱势的环境下展开监理工作的。

3总监理工程师的素质和技能

当今的监理工程师就是在建设环境错综复杂而且待遇偏低的弱势条件下展开着繁杂的监理工作,又必须在监理工作中谨慎的规避着的监理风险的,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监理工作呢?客观条件的改善难以左右,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待时日,那么问题的关键就聚焦在总监理工程师的身上,总监理工程师具有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使监理的工作有所作为呢?

首先,非权力性权威。总监理工程师虽然是行政职务,但建设工程是专业性强且技术密集性的行业,仅仅是懂技术的业内人士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具有较高的技术素养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在业内有着较高的技术权威性,即具有了非权力性权威的人,这样具备了统领技术型队伍的基础素质,才能足以使监理项目部的人员和建设单位的人员从内心产生一种由衷的信服感和依赖性,使承包商心中产生敬畏感,侥幸多得和蒙混过关的心理就会减少,自然就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加强工程质量,向内部管理要效益的正常管理工作方面上,从而减少了横生枝节的额外麻烦,为工程管理变得简洁而高效而提供了先机。这就好比医院的院长和大学的校长,通常需要由在其专业领域内的至少某个学科有造诣和建树的人来担任一样,也是需要非权力权威性做基础,才能使专业性强的机构和谐有效的运转起来。

其次,相应的管理能力。工程监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尚有待于提高,薪金待遇不高,工作范围大,比较分散,不便于管理,总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又多涉及工地内外的方方面面,又常常管理着不止一个工地,这就需要总监能很好的凝聚人心,有良好的洞察力,有良好的预见能力,有有效的管理手段,能在原则性和灵活性方面很好的平衡,使所属人员能按设定好的程序自觉的履行各自的工作责任;反之,就会陷于疲于奔命而事倍功半的窘境,致使监理工作形成了放任自流的失控状态。

第三,良好的沟通能力。总监需要随时掌握工程领域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等最新信息,并及时与工程各方交流沟通,交流和沟通的效果,就会占有更大量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就会使思路开阔起来,沟通能弥补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交流沟通能使与各方的关系趋于适度融洽状态,使自己的想法容易被各方所理解而认可,为协调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这又要求总监理工程师必须具备勤于和善于与各方随时沟通的良好能力。

第四,高超的协调能力。建筑工程和建筑环境的的繁杂性,监理方在工程三方中所处的是弱势地位,支配的资金量有限,权力作用有限,但肩负的责任却很重大。即要热情的为建设方服务,又要对承包商进行严格监理,还要应对随时出现工程的不规范行为,处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常常不是涉及一个单位,也不会是只有一个途径一个方法,需要总监理工程师机敏地筛选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快速协调解决问题,这样客观上要求总监理工程师具有高超灵活的协调能力。

第五,强劲的主导能力。任何工作都有个主动权问题,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这好比尺坪对弈,一方取得了主动权,就会迫使对方跟着自己的思路应对,最后肯定是不失主动权的一方取胜。工程建设的出资方和承建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出资方想尽量少支出费用而取得较好的建筑成品,而承建方想尽量多得到资金而赢得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对立的一面;使建筑成品在低消耗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工程建设又是双方的共同愿望,这是统一的一面。这样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就为监理一方取得主动权成为可能。双方的争执就需要监理方的平衡与协调。但由于监理方目前的弱势地位,取得并牢固把握主动权之路会显得十分艰难。

4 结语

第4篇

在建筑工程中需要切实考虑节能要求的落实,对应能耗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避免资源短缺等引起的矛盾升级。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施工验收等方面的优化,实现节能建设工作的合理发挥。本文对监理人员在节能工程中的工作内容和监管工作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提高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

工程监理;建筑节能;施工质量;施工控制

国家建筑行业发展较快,导致了能耗危机的加深,为了提高建筑节能方面的合理性,需要切实合理的考虑资源的利用方法、使用效果,以降低能源危机引起的危害。提高国家能源利用效果、资源建设合理性的控制。工程项目中,监理人员作为重要部分,需要从节能工程、质量验收方面进行分析,提高监理工作的专业性、合理性建设。当下工程项目一般工程量大、作业难度高,需要切实考虑节能工程的专业性,落实国家相关规定、规范标准。

1监理工作内容分析

1.1准备期间

节能工程对项目工作而言,需要加强前期设计图纸的审核,避免设计人员指导思想、施工技术等方面存在模糊等状况。对应监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细则工作的落实,对应监理细则需要从工作内容、保温材料、空调系统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合理分析,避免节能施工不当引起的危害。施工方需要切实考虑监理方的资质条件,提高现场审查环节等设计不当引起的危害。

1.2节能监理工作

第一、材料、设备方面的合理控制,设计中,需要从国家标准、材料设备控制方面进行分析,提高空调、采暖等设备的考虑。对应材料需要由专业厂家进行生产,需要满足国家机构的标准和备案。需要切实满足质量监督工作的要求。对应设计方案、监管合同等需要满足材料规格和数量的考虑,提高整体工程项目的完整性,及时进行材料、设备、构件的质量要求。材料配置中需要从配比、含水率等进行优化,提高后期复验施工的全面性,避免材料设备等偏差引起质量缺陷问题。监管人员需要考虑设备、工程质量、材料性能等诸多方面的分析。

1.3竣工验收阶段的管理

施工管理中,监理人员需要根据施工条件进行分析,对应验收工作需要满足节能测评的要求,对承包方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整改控制。分部分项工程需要切实考虑材料要求、工程特点、施工质量方面的管理,提高资料存档的合理性,加强保温、伴热材料的有效管理。如极端低温状况下,需要对窗体的气密性进行核验,加强工程细节问题、节能、性能质量的考虑。监理人员需要根据工程施工状况等进行节能质量的评估分析,提高报告的精确性。

2节能工程现状问题分析

2.1设计变更

建筑施工中,节能控制的危害不容忽视。工程建设中,需要考虑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避免利益驱动等引起的危害。设计变更是工程项目中常见状况,对应分项工程中未能充分考虑节能设计等引起节能工程的下降。

2.2节能材料控制问题

节能工程中,需要考虑建材质量的影响,对应质量检测部门需要考虑现代建筑市场的特点,根据施工工程特点、节能材料的种类等进行分析,当下工程中经常发生以次充好的状况。其原因分析如下:施工方为了缩减成本,对工程的施工材料采取降低档次的处理方法;质量监管人员需要及时进行监督工作的合理管控,避免不合格材料流入市场、流入施工现场。

3工程质量监管措施分析

3.1施工单位资质审核

工程项目中,需要考虑建设方、施工方、设计方的配合效果,避免后期发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提高对应单位规模、等级和资质的审核,提高整体节能效果的充分落实。监管工作中,设计方法需要同施工方法相匹配,提高相关文件内容的合理评价,避免设计变更等引起的危害。

3.2材料、设备的验收

工程项目中,需要考虑节能材料的应用。为了提高施工质量,需要进行材料、设备的全面检验,避免其质量不满足规范、标准的状况发生。购置材料、设备中,需要考虑产品出厂等级、合格资质的要求,避免检测报告缺失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应用。提高监理工程人员对书面工作、质量隐患等方面的考虑。提高材料书面工作、合格与否的全面考虑。

3.3施工质量的优化

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监理人员的职责落实,避免工艺简化等引起的危害。对应监管工作需要落实下述几点:第一、施工内容、施工进度的管理,审查工作需要满足设计文件的基本要求,提高设计方案的可执行性,避免形式化等引起的障碍问题。第二、样板试验的监管。施工中,材料、技术经常是采取新型公益模式,对应施工进展等需要满足施工要求。便于施工质量、试验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4竣工验收

节能工程项目中,需要切实考虑分项工程,提高竣工验收项目的全面性、合理性。相关作业人员需要保证资质等级、专业技术等均满足要求,避免国家规范规定、审查节能不当等引起隐患问题。其次,验收工作需要根据规范进行顺序审查,可采取实地测量进行相关指标的建设,保证对应验收报告、工作内容等满足基本要求后方可进行签字确认。验收中,一旦发生质量缺陷问题,需要保证施工方及时进行整改、监督工作,避免后期验收不当等引起的危害。当下工程项目的规模增加,其施工难度不断增大,为了保证充分满足节能要求,以期提高资源危机、能耗危机等引起的问题,提高整体施工生态质量,需要加强监理人员的合理化控制。避免节能工程质量监管不当引起的危害,提高工程质量全面合理性。施工各个工序需要满足受控要求,避免后期程序失调等引起的危害,提高项目质量合理化要求。保证项目监理人员及时进行相关工作内容的落实。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能力培养;课程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93-02

工程类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对基本技能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注重高等院校工程类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电力工程”为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的全局中,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电力系统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的任务,在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接下来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学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电力工程”课程知识面涵盖较广,传统教材内容多而杂、重点不够突出,在有限的学时里学生感到掌握起来有难度;同时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较难适应当前对工程类学生的需求。为此,进行了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电力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及研究。针对当前工程类本科生需求及“电力工程”课程的特点,编写出版了适应本课程使用的《电力工程基础》教材[1]。针对工科类本科生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并针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教学与实践研究。

一、优化教材内容

“电力工程”课程主要内容为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及消费等相关的电力系统基础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该课程在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该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尤其要注重优化教材内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主次分明及重点突出;注重理论教学和工程实际相结合,以掌握理论、强化应用为目的,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力工程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应用,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优化教材

为了便于学生对电能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的过程有清晰全面的了解,本书由电力系统的组成开始,详细地介绍了电能的生产过程、电力系统负荷的分类及相关计算;对一次设备及主接线进行细致地讲解,详细阐述了输电线路及变压器的参数计算及等值电路,重点针对开式电力网及闭式电力网的电压和功率分布计算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及电压调整;在对电力系统的短路故障分析中,针对网络的复杂性介绍了网络的等值变换和简化,就无限大容量系统及有限容量系统进行了三相短路分析,对不对称短路电流计算进行了阐述,在这部分内容中尤其注重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列举了多个实例进行计算;系统地介绍了电气设备的发热和电动力、电气设备选择的一般条件及常用电气设备的选择;针对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二次系统,介绍了断路器控制回路、信号回路及继电保护,重点对线路电流保护进行了讲解,并举例进行整定计算;最后对接地与防雷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2.注重特色

本教材在对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能的产生及电力系统负荷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首先讲解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一次系统,其中着重讲解一次设备及主接线的基本形式,然后讲解系统的稳态分析、短路故障的短路电流分析及计算。由于有了前面的相关分析及计算,接着进行电气设备的选择及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二次系统地讲解,最后进行接地与防雷的讲解。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章节安排的内容不连贯性而感到杂而乱的问题,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对课程有不断加深及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对基础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突出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计算方法。如在“电力系统稳态分析”中,以往学生感觉掌握起来有难度。针对潮流计算,本教材在对重点输电线路及变压器的参数及等效电路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就开式电力网的电压和功率分布的经典算法进行讲解,举出典型例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明确算法,清楚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力求理论知识与工程设计紧密联系,教材内容注重电力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通过典型例题,介绍电力工程计算的基本方法,附录中给出了工程设计常用的一些技术数据,方便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力工程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应用,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深化教学改革

随着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地扩大,对电气专业人才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社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已日渐重视[2,3]。为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电力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工程实际能力,为此对工程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及研究。

1.精化授课内容,进行启发式教学

由于“电力工程”课程内容涉及面较广,对教学的组织要求较高,因此授课时应注意与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与配合,着重讲清基本原理,减少繁琐的理论推导。在基本概念的阐述中,采用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讨论和说明,力求做到严格、简明、清晰。针对重要、有难度的章节要进行细致的讲解,而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根据学生课堂反映和表现,适当增减内容,灵活调整,使学生获得充足、有效的课堂时间。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点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讲清关键问题,注意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可采用提问、介绍一些实例等方式。如在讲解“雷与防雷”中,通过列举一些实际的雷电事故,启发学生对雷电的进一步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防雷的讨论中,使学生不仅感到雷害的危险性,而且自觉地激发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渴望。

2.加强实例讲解,扩充新知识

在课堂上讲解工程实际问题,能够激发工科类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课堂上多给学生讲解实际工程中的例子,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针对学生看到繁琐的数学推导会产畏惧感这一问题,注重问题思路分析,重点强调结论与方法,公式推导详略得当,把重点放在公式的应用上,将一些实例作为例题讲解,归纳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在有限的学时内,为了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发展前沿的有关知识,在相应教学环节中应穿插能够反映电力系统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方法等教学内容。对于教材中所没有提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及学科前沿问题,则适当补充,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目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所涉及到的知识应用有立体化的认识,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培养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把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引入教学中, 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使学生清楚社会需求。注意在课后给学生提出一些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在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开拓思维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大幅度提升,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适应当前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作竞争力。科技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很好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求。

2.注重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

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体制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它与理论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至关重要。尤其在生产实习中,实习环节使学生有机会站在工程实际的角度来审视所学内容。由于在课程安排上,本课程结束后,学生就进入生产实习,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常用的电气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接线方式等有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增进对电力系统的全面了解,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利用实习环节,采用布置相应企业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实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实习效果。让学生与工人师傅们多交流,对常用的设备不仅仅有直观认识, 而且清楚它的实际使用,掌握对部分故障事件的处理方法。鼓励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大量查阅相关设计手册和资料,针对实习地的具体设备结构及使用情况,结合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提出对应的改进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仅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电力工程”是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理论知识。从课程改革与实践出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电力工程”课程进行了不断研究和总结,强调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有效方法。注重理论教学和工程实际相结合,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适应社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卢芸.电力工程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第6篇

1、发电过程中的运用

电力工程技术得技术含量很高,它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实现电能的转化和控制,大大降低电能的消耗和机电设备的损耗,极大的提高了发电机和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当前,电力工程技术中还涌现出同步开断技术的智能开关、新型超高压输变电技术的高压直流输电、电气传动技术的高压变频等一大批高精尖技术。

2、电源领域的运用

不同用户,尤其是大用户往往采用不同的电子设备和电器元件,为了满足各类用户的用电需求,电力工程技术为接入智能电网的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电源供应,如直流电源、交流电源、恒定频率的交流电源等等。

3、输电过程中的运用

因为智能电网的运营需要具备电能质量高、电网工作状稳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的满足需要电力工程技术中的谐波抑制技术和无功补偿技术作为支撑。随着电力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大批适应智能电网发展需求的新型装置应运而生,比如超导无功补偿装置和薄型交流变换器。对于线路较长、输电容量较大的输电工程,一些国家通常采用直流电的输电方式。而我国则在此基础上,采用晶闸管变流装置来作为送电和受电两端的整流阀和逆变阀装置,对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极大的提高的电网输送的容量,同时在极端天气下还增强了输电网络的稳定性。这些装置技术含量高,有效地解决了电力输送过程中电网突然断电和电压的不稳定等现象,极大的提高了输电网络的可靠性。因此,高技术含量和高效率的电力工程技术和相关的配套装置是我国新型智能电网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

1、电能质量优化技术

该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运用,需要建立在电能的质量等级划分以及评估方法体系的完善的基础上,对供用电的接口所具备的经济性能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用户经济性以及技术等级这两个评估体系,并借助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来促使智能电网的建设向经济且优质的方向发展。电能的质量优化技术的运用,具体涵盖了直流有源滤波器相关技术、自适应静止无功补偿技术、电气化铁道平衡供电技术、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以及连续调谐滤波器关键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使得电能的质量大大提高,并且降低了其使用的成本,从而具有较大的运用市场。

2、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首先,线路造价低,节省电缆费用。其次,运行电能损耗小,传输节能效果显著。直流输电导线根数少,电阻发热损耗小,没有感抗和容抗的无功损耗,且传输功率的增加使单位损耗降低,大大提高了电力传输中的节能效果。最后,线路走廊窄,其节约的土地量是很可观的。除了经济性,直流输电调节速度快,运行可靠。在正常情况下能保证稳定输出,在事故情况下可实现紧急支援,因为直流输电可通过可控硅换流器快速调整功率、实现潮流翻转。此外,直流输电线路无电容充电电流,直流线路无电容充电电流,电压分布平稳,负载大小不发生电压异常不需并联电抗。

3、能源转换技术

目前国家下大力度整治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到2020年较2005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40%,而我国发电系统仍主要依赖于热力发电。因此大力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使用先进技术进行能源的转换和高效利用已经成为了现代低碳经济能源利用的核心。目前,我国着重开发大规模电厂并网技术。电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范围大、运行可靠的光伏发电技术等。但是,我国的能源转换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高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加大相关的技术和资金投入,进一步研发能源转换的核心技术。比如智能电网建设中能量转换技术的发展方向就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和各种并网技术的效率等。

三、总结

第7篇

关键词: 价值工程;工程应用;功能区间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001-03

0 引言

在当今激烈的经济市场环境中,工程建造只有在满足系统功能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目前学界对工程价值“最低成本”和“最大价值”的研究较多,并有相应理论模型,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两个理论模型的特征、优缺点等,并努力探索一个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理论模型。

1 价值工程理论模型研究情况

1.1 基于最低成本的价值工程理论模型[1-3]

麦尔斯说:“一切成本都是为了功能[4]。”在工程建设中,成本一般是指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C,它主要包括建设成本C1、运营成本C2、维修成本C3、报废成本C4[5],即C = C1 + C2 + C3 + C4 (1)

通常情况下,为了简化理论模型,会把运营成本C2和维修成本C3放在一起考虑,并把报废成本C4忽略不计。

关于最低成本在F-C图上的表达如图1所示。

从公式上看,价值与功能成正比,与成本成反比,即功能越高成本越低,价值也就越大,同时,功能和成本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相互关系。一般情况下,建设成本是一条沿着功能轴方向单调递增的曲线,这就说明了初期投入成本越高,工程的质量越有保证;但运营成本和维修成本曲线却与之相反,沿着功能轴方向单调递减,这说明工程的质量越有保证,运营和维修过程中所要支出的成本将会越少。两者叠加,就能得到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曲线。从图1中可以说明,单方面追求建设成本的最低,不但不能使全寿命周期成本达到最小,反正会损害到工程质量而引起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增加;过分强调运营和维修成本的最小,也会因初期投入过多而引起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要对整个工程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分析,在建设成本、运营和维修成本中找到一个均衡点,使得工程质量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能够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最小。

1.3 综合评价

在这两个理论模型中,最低成本理论模型是经济性最好的,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所推崇的理念。但在工程应用中,通常很难精确地实现最低成本,并可靠地实现工程系统所需的功能,反而有时会出现建成工程的功能低于所需功能的情况,这大多是因压减成本、缩短工期、优化失当等过于追求最低成本而引起的,工程上应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最大价值模型是性价比最高的,但它却有可能会因功能过剩而引起的资源浪费问题。

2 价值工程理论的新探索

2.1 功能区间的提出

价值工程的目的是“以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的功能,以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5]”。在以往的价值工程理论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会紧扣“最低寿命周期成本”、“所需的功能”和“最佳的综合效益”,即成本、功能、价值这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而比较少人会关注到“可靠”两字,所以可靠性未能在价值工程理论中更好地体现。本文认为,要实现价值工程中功能的可靠性,就要引进功能区间的概念,所谓功能区间,即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所能实现的产品功能范围。

2.2 基于功能区间的价值工程理论模型

功能与成本在微观上是不确定的,但在宏观上是统计相关的,这也就是说,当一个成本(即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和维修成本)确定时,工程系统的功能体现是一个功能区间,而非稳定在一个功能点上,导致系统功能不稳定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工艺、设备、人员等,所以功能区间的范围大小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概率学的中心极限定理,当随便变量的统计量趋于无穷大的时候,随机变量的分布呈正态分布规律[8]。也就是说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关于功能的统计数量的增加,功能值将呈现正态分布,并出现一个功能值的高频值,这个功能值就是正态分布的期望值。

3 结论

功能区间的提出很好地诠释了性能保证值与设计值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工程决策中选取合适的功能水平,在系统功能得到保障的同时,避免功能过剩所引起的成本增加。换言之,功能区间理论模型并不是纯粹地追求“最低成本”,也不是纯粹地追求“最大价值”,它是一个以工程系统可靠性为前提,寻求成本最小化,使得资源得到合理充分利用的价值工程模型。它不存在最低成本理论模型的精确性、稳定性问题,也没有最大价值理论模型的资源浪费问题。它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与工程项目紧密联系,更加符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并为其提供科学的指引。

综上所述,相对于最低成本和最大价值理论模型而言,功能区间理论模型是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价值工程模型。

参考文献:

[1]刘玉杰.价值工程在港口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

[2]刘家友.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燃气输配系统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08.

[3]吴云祥.价值工程在项目设计阶段的优选方案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

[4]罗伯特B.斯图尔特,邱菀华.价值工程方法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张彩江.复杂价值工程理论与新方法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6.

[6]王飞.关于价值工程的“最大价值”与“最低费用”[J].价值工程,2010.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管理 技能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实践应遵循科学创新原则

科学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科学发现和发明过程中的创新活动,如设计新的产品或工艺,创建新的科学模型,提出新的概念、学说或研制新的产品等等。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技能的创新实践过程中应该遵循科学创新的原则,即要其能全面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具体要求,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会有所不同,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处理好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力三要素与建筑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生产力获得最大程度的解放。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的核心,是争取劳动对象并熟练掌握劳动工具的主体。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要凭借和谐有序的市场竞争来争取劳动对象,否则将会被时代所遗弃。我们要科学地处理好生产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三者协同作用下的最大优势。由于市场的复杂多变,且其变化具有不规律性,因此,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技能的创新实践要和市场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适应市场,从市场中攫取所需的资源,获取更大的效益。

而作为建筑工程的管理单位来说,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并具备更强劲的竞争力,必须将其项目工程置于市场竞争中,由市场出发,开展项目获得的工作并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提高自身的实力,以便在日后的市场竞争中具有更雄厚的资本。所以,从大的角度来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技能的创新实践是使其内涵更加丰富,并使其项目的质量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的复杂的过程。

二 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策略

1思想观念创新,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推进管理创新

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策略中,思想观念的创新是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思想观念的创新,可以革新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促使管理模式朝着科学、高效的方向逐步改变。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筑施工管理的层面来说,同样如此。面对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带给我们的挑战,建筑施工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建筑施工管理的思想观念的创新与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经费的投入力度密不可分。只有管理层充分重视,才能引领整个企业上下的重视,将管理创新当成企业前进发展的绵绵不绝的动力。通过资金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工作使企业上下认识到管理创新实施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建筑施工管理企业要将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创新和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筑施工管理创新不应拘泥与现有的管理模式中,要摆脱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老的管理模式的束缚,并通过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找出最适合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在进行实际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要结合工程工期、工程质量、工程成本的要求,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不断地进行科学分析确定最优化的、符合实际的管理方式。我们要认识到,企业的管理创新是提升企业效益、增进企业发展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管理结构的优化,整合多方面的管理资源,建设高效的管理组织。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该转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传统的思想观念,通过进行市场预测分析调研,规划出科学的经营决策,从财务、人力、技术等方面着手,有效降低管理的成本,提高综合管理的水平。新形势下,企业更应该进一步明确有限责任体制,增设资产经营体制,明确产权并通过确立新的产权关系来规定各方职责。

2 创新管理机制、科学应用技术,实施人才培养

管理机制的创是指对旧的机制、制度进行否定并提出新的管理机制,亦或是在旧的管理机制上进行改革以革除较为陈腐的问题。具体到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来说来说,就是企业为主体,为了实现企业制度各功能的完善,在权衡各方利益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极性管理机制的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以创新的精神来引导企业管理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处理好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涉及企业内部不同层面的机制变革,还与企业外部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息息相关,应该慎重对待。在管理机制创新的过程中,要明确企业的经营体制并建立适合企业当前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的管理机制改革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管理机制的改革过程中,要依靠创新技术的有力支持,在保证施工进度能按工程的要求进行的前提下,获得质量和效益的平衡。企业只有强有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人才理念是企业重视人才、爱护人才、合理开发并使用人才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体现。施工单位应该结合自我发展的需求,制定长远的并符合当前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

三、建筑施工工程管理创新的实践

1.进行组织机构方面的创新

当前,许多建筑施工单位在签订好施工合同,出现了项目经理在施工现场负责施工工程的情况。许多项目部只从自身利益考虑,不顾及整个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给建筑施工工程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麻烦。现代化的建筑施工单位往往同时运作几个项目工程。因此,为了保证每个项目都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必须得在工程项目方面和企业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为了减少项目施工工程中不必要问题的出现,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组织机构创新。要在建筑施工工程的空间方面、主体方面对其管理进行创新,还需从竞投标、市场调研、商业谈判等方面出发,合理完善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组织结构。

2.进行体制方面的创新

体制创新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提高市场化程度;健全所有制结构体制;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转变企业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建筑企业要在履约过程中,建立针对建筑施工单位的各方面的责任制度。要善于依靠管理责任制,明确产权关系,对企业、对自己负责。要建立分公司法人财产制,对自身的经营状况负责,对经营状况的好坏都要有一定的应对措施。还要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对建筑施工单位的分公司,要在建设过程中体现出建筑施工单位的企业理念,在追求社会效益、利益效益最大化的时候兼具考虑市场中的风险。在实际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认真考量质量、成本、工程进度,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进行科学、负责的管理。要在管理前期,科学预料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以减小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损失,使建筑施工单位在未来发展得更远、更好。

3.进行观念方面的创新

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的相关领导一定要重视并进行观念方面的创新,要清楚的认识到只有进行观念上的创新,企业才能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要改变老一套的管理模式,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注重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工作。同时,还有意识到观念方面的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触而就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建筑施工管理单位的领导,要具备长远的眼光,打破常规,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结合建筑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的管理需求,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发展创新规划道路。

4.进行技术层面的创新

技术层面的创新,需要建筑施工单位对现有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建筑施工单位要善于借助新的科学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来进行技术层面的创新,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确定了市场需求后,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在工艺方面和技术方面,结合建筑施工单位的实际需要,从国内外先进企业借鉴或者自主研发来进行技术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小结

总而言之,在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在建筑施工管理上,要将创新意识贯穿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要进行组织结构、体制、观念和技术层面的创新,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出适合现代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并且符合客观实际的管理道路。要使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与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道路接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保证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从根本上处理好建筑施工中遇到的各个复杂难题,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琳水,徐哲,建筑技能创新管理对施工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5期

[2]李鲁豫,杨庆普,浅谈建筑工程的施工配合及技能与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9期

第9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施工要点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建筑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建筑管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智能化工程管理是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的主流, 科学技术与时俱进, 这也就要求人们要抛开传统的观念, 适应现代的智能化管理技术, 本文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做探讨, 对其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举措。

一、智能化工程管理的概述

智能化建筑是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运用多种高新科技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工程管理技术,智能化建筑在传统的建筑基础上得以拓展,让建筑行业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智能化建筑具有更加强大的功能,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及验收等各个环节都具有更高的要求。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流,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水平,才能保证建筑行业的顺利发展,才能促进生产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观点也要与时俱进,提高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水平,加强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运用,提高工程建筑质量,保证工程进度,促进建筑行业长远发展。

二、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发展概念不一

当前,在各种条件在限制之下,很多建筑部门还没有深入智能化建筑,自然也没有认清其概念,在施工时经常出现管理上的问题。除此之外,工程的承建单位也缺乏相应的管理理念和经验,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不能应对当前的工作,进而使经常性出现的管理问题以及工程在规划方面和现实不相称。在智能化建筑建设过程中,其设计工作并不是由自己来完成的,而是由专业设计院经手。不过,从当前的情况上看,大部分设计院对智能化建筑的认识也不是很透彻,其理解仅仅流于表层,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很肤浅,工作方案缺乏具体的系统化操作流程和概念。除此之外,相关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重视整体设计理念,而是单纯强调自动化和相关技术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建筑设计图纸不能将智能系统兼顾在内,进而产生很多安全隐患,从而使得实际施工要求无法达到。

2、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现今我国很多智能化建筑的工程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以建筑设计的定位不清晰最为突出。对于智能建筑,相当一部分的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对此并没能深入的理解,加上传统建筑思想的根深蒂固,对智能建筑设计的重视度不高,对于智能化建筑的理解只停留在传统弱点系统的层面上。在建筑需求上,不能根据实际需要来对建筑需求加以明确,建筑工程的规划和设计不能做到系统、全面,缺乏整体考虑、统筹兼顾的思维。另外在对建筑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涉及往往在建筑施工设计之后,施工设计时智能化系统却还没有进行选型、订货,导致土建设计与智能系统设计相脱节,弱点管线预埋一楼、电缆通道缺乏或者过小的情况时有发生。设计无法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造成了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质量不合格,工程验收不达标,智能建筑不智能的严重后果。

3、工程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不够高

对于目前建筑行业来说,高素质工程管理人员短缺,现有工程人员管理工作不到位是目前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建筑工程企业来说,人员准入机制不够完善,相当一部分人是空在其位,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且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导致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有限,整体素质不高,对建筑过程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分工不明,管理方法不合理,人员分配不科学等。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进度,而且也阻碍了工程管理的质量。因此,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是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必备的资源,人员的素质问题是建筑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要点

1、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在建筑工程中,物资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健全,做好物资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结合工程的实际需求,对物资材料进行确定,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确保其具备足够的能力,为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提供设备的全部型号规格和数量,保证工程中使用的设备材料的一致性。其次,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做好物资的检验工作,通过抽样检验和试验等方式,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性能。然后,在对材料进行验收后,要及时填写《综合验收单》,明确合同单号、材料单号、数量、外观等,并由验收人员签字确认。

2、智能化建筑设计合理化

智能化建筑的设计时建立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建筑方案必须针对建筑的具体要求而制定。智能化建筑的设计必须根据项目所在地域、性质以及规模的不同进行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设计。建筑设计师与建筑相关的各专业的工程师之间必须加强沟通协作,密切配合才能够设计出理想的建筑方案。建筑相关的各方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总体设计时建筑工程整体的基础,必须以高度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建筑设计方应该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基本原则,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技术的集成,这也是一名专业的建筑设计师的基本素质。

3、加强施工现场智能化管理

建筑企业必须结合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编制具有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内容做好现场的智能化施工管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项目部必须建立明确责任制度,明确到人,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对建筑工程实行划片管理,建立质量安全责任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根据施工现场智能化施工管理责任,一追到底。这样不但增加了管理人员的责任感,而且有利于施工现场智能化管理的顺利实施。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合理的调配工作人员岗位,使现场智能化施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应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智能化管理培训,培训内容以质量、文明安全施工为主,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智能化综合管理水平。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技术交底内容和施工图纸进行施工,以实现对施工过程的智能化管理,主动的进行施工工序的控制,及时对施工工序的质量进行检查,建立质量控制点。在进行智能化管理时,必须结合建筑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建立智能化的监督系统,实现施工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及信息化。施工阶段对施工过程的干扰因素多,智能化监控能及时发现突况,并及时启动应急措施,指导现场管理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并有利于加强对现场安全监督。

结束语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与建筑物功能是否完全发挥相关,还关系到今后这个系统能否稳健运行。总的来说,项目施工管理应当将质量、安全和人放在首要位置,并通过规范的项目管理,将施工成本降低,将施工质量提高,进而使项目达到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1工程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模式正朝着集约式方向发展,工程管理手段更加科学,工程管理也更加全面。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工程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工程管理也因此更加高效。但是我国工程管理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发展的失衡、行业差距的增加、区域工程建设目标的不一致以及工程管理制度、法律的建设和执行存在不足等。

2工程管理和科技创新分析

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管理的生态维度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工程管理人员肩上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责任更加沉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工程管理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和成熟。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的同时,也需要重视科技在生态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推动生态科技创新,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友好发展。

3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受法律法规因素的影响。法律法规是十分重要的市场调控手段,能对企业活动进行有效的约束。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需要对法规强度、政策工具和预测性进行考虑。其次,受市场竞争因素的影响。生态科技创新中,绝对不可忽略市场结构这一因素,该因素主要通过市场集中度与竞争程度进行衡量,需要保证市场结构的合理。在市场竞争中,顾客需求是推动生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生态绿色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企业会因此更加重视生态绿色产品,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当然,潜在顾客的利益也是企业需要洞察的重要因素,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开拓新的市场。最后,企业内部环境也会对生态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在企业内部环境影响因素中,不得不提的是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站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生态科技。并且,企业资产结构也会对生态科技创新产生影响。企业需要具备充足的资金、强大的实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科技创新并实现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企业科研能力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是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4工程管理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有效策略

4.1政府加强对企业行为的引导

企业通常缺乏长远的目光,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比较被动。所以,政府需要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引导企业以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在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时,需要综合政策的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使工程建设在政策的指导下规范进行,使生态科技创新主体的责任得到明确,并且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

4.2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

通常来说,企业外部环境出现问题,企业就会依法进行处理。我国工程管理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但实际上缺乏定性标准对企业执行力进行检验。所以,国家需要促使一些强制性标准得到明确,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使有关定性标准更加清晰,并且得到有效的实施。

4.3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生态科技创新研究

事实上,存在不少方法可用于企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就工程管理而言,政府需要采取各项可行的措施去支持生态科技创新顺利进行,对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的参与进行鼓励。所以,政府可为企业制定合理的政策,为企业的生态科技创新提供帮助。政府应当更加注重生态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且,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先进生态科技管理经验的引进,使我国生态科技创新的进度加快。企业在进行生态科技创新研究的过程中,积极促进生态科技成果的应用,使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4.4加强生态科技创新产品市场的开发

目前,有必要提高生态科技创新产品在市场中的重视程度,提高人们头脑中关于生态科技产品的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念,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使人们更加关注环保。与此同时,促使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使其在建设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4.5提高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

企业在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需要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所以,企业需要对外部市场环境足够熟悉,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找出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进行生态科技战略规划的制定。部分企业较少接触到生态科技,但实际上生态科技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十分重要。所以,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的生态化理念,以长远的目光,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工程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间相辅相成,要想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促使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保证工程管理的有效性。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科学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社会和企业应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价值,注重生态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生态科技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促使人类和自然能够实现友好发展。

作者:陈秀伟 单位: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房产登记交易中心

第11篇

【关键词】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至探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谋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新世纪。地球科学在人类社会有序健康发展中所起到的基础性、先导性保障作用越来越明显。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面临解决环境、资源、工程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考研,工程实践能力需求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此可见,对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充分确立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定位;确定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一支专职与兼职相互融合、框架科学合理、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构建囊括科技开发、实训、科技服务功能的现代岩土工程中心;形成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放式办学格局。

三、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全面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在新世纪发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理论不断优化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如何进一步促进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可以从以下相关内容展开:

(一)明确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思路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培育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高级技术人才的一类教育种类,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实践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其定位相较于其他本科院校的类似专业存在一定的差异,将现代岩土工程施工岗位群对高级技术人才、个人发展的要求与需求作为目标,将教育面向未来、现代化、世界作为指导思想,明确科学的知识、理论框架,构筑积极促进能力强化、积极促进素质提升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经由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等创新实现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更新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更新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其中课程模式指的是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及课程组合结构的模式。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更新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应当将工作岗位实践所需的基本素质、知识、技能作为前提,遵循能力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规律,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作为引导,积极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改革实践教学

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工程实习及工程设计等内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相互比例应实现约40个百分点,具体而言:

1、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依据单项工程设计、课内设计等建立设计体系,单项工程设计指的是相关实践工程对应选取的理想技术设计方案;课内设计指的是提升以往课程作业综合量,强化应用的一类形式,通常为相关技术手段、原理在实践工程的应用。

2、实习教学,依据课程实验、单项技术实习、毕业实习等建立实习体系,课程实验指的是理论课堂教学期间的实践引入,包括示范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等,结合实际情况对综合性实验项目予以确立;单项技术实习指的是统一独立制定某些时间对相关不可或缺知识、技能等的强化训练实习,就好比场地勘察实习、极端几操作实习以及工程测量实习等;毕业实习指的是在相应工程现场开展综合实践,诸如施工管理、工程设计及经济核算等。

(四)重视实习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凭借自身总结性、综合性等特征,在教学环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毕业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作作风及认真严谨的端正态度,锻造学生全面应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处理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获取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因此,应当提升对实习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明确认识毕业设计是汇集学习、实践、创新等的系统综合教学环节,应当充分发挥其对学生所学知识成果全面检验的作用,实现对学生所学知识分析及处理工程实践问题水平的全面考核。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岩土工程师的诞生离不开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有效培养,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合格的毕业生务必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思路”、“更新人才培养课程模式”、“改革实践教学”、“重视实习毕业设计”等,积极促进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苏海,谢静.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34-36.

[2]李振春,印兴耀,孙成禹,曹丹平,黄建平,宋建国.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3,(2):162-163.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

现今,人们对居住环境、生活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品味的追求日渐提升,从居民对建筑物标准的要求上即可看出,现在的人们对建筑中智能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这就为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越来越多与智能化电气工程相关的新技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中。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的施工主要步骤如下:①对整套配电柜和其调控设施进行安装;②对架上电缆以及电缆桥架进行安装;③对架空线路以及上步装置的智能化电气设备进行安装;④对变压器进行安装;⑤对配电以及动力装置进行安装;⑥对柴油发电机组进行安装;⑦对持续电源进行安装;⑧对低压电动机进行安装;⑨对电加热器以及电动执行部分进行安装并接通其线路;{10}[10以后的符号跟之前的不一致。]对以上安装的智能化电气动力装置进行调试运转;{11}对开关插座等装置进行安装;{12}对接地设备进行安装;{13}对裸母线、非开环母线等母线进行安装;{14}对电缆线路进行铺设并且对电缆头进行安置制造;{15}对导管、线槽、穿管进行铺设;{16}给槽板、钢索配线;{17}对线路的安全性能进行测试;{18}对照明设备进行安装;{19}对照明设备进行调试运行;{20}对避雷设备进行安装;{21}对接闪器以及定位点进行安装,对环境的变化及使用功能的变化具有感知能力。如:感知建筑物内外温度的变化,监视建筑物内人员流动及大门的启闭等。传递、处理感知到的信号及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把传感器获得的有关温度变化的信息传递到控制中心,分析建筑物内温度的变化,与系统温度设定值进行比较,判断变化趋势;{22}验收工程,及时修改调整。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应用现状

1、智能化建筑概念

在当今的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中,人们对高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新技术的应用日渐增多,智能化管理技术就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智能化技术又可以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将“GPS定位技术”、“精密传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集中于一体的综合技术。“人工智能”这个词语最早是在1952年提出来的,主要是由智能控制系统、处理语言系统、专家系统、识别图像系统以及识别语言系统等组成。智能化技术诞生至今,在控制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主要有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技术几个方面,智能建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其发展也日新月异,研究者们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综合自动化、仿生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加入更加实用的功能,在中国兴建的大型建筑将占全球一半,而现代大型建筑的主流是智能化大厦,因此智能化大厦的弱电系统研究及实施,成为自动化控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将现代大厦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大厦,并保有今后进一步的扩展性。

2、智能化建筑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和尚待完善之处。首先,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水平低。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功能短缺,导致有些工程无法如期完成,从而拖延了建筑整体的完成,难以保证效率;另外,国内一些厂家生产电子产品的质量较差,故障率很高,而国外进口产品价格偏高,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使智能建筑并不为一些业主青睐。其次,我国智能化发展十分迅速。从1990年开始,智能化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工程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十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中,我国的智能建筑已经大有普及之势,实际应用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需求量明显增大。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人们的脑力劳动急剧增加。对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方便快捷的办公场所以及人性化的建筑设计理念的需求都将智能建筑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五位一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强,也将为智能建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问题

1、建筑智能化工程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筑智能化工程在今年来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其发展历程短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建筑智能化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少系统规划理念。由于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的理解深度还不够,因此,常常片面地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承包单位对以需求为主导规划理念的缺乏,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少,造成经常是外行管内行,最后导致仅仅简单以技术系统的数量堆砌为衡量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进而使整个工程的有效性降低。第二,设计院设计过程脱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设计者的知识更新、知识储备、实践经验等方面与快速发展的工程建设要求不相互匹配,设计人员不熟悉当期主流产品的技术性能、技术要求,进而造成建筑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和设计院的规划出现不一致现象,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

2、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促进智能化行业健康发展

首先,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依然是目前行业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技术水平过硬的专业科研人员,在技术开发,科研设计等方面深入探讨,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组织更多由多方参与的研讨会,听取包括建筑商,施工单位,业主,集成商等众多意见,共同磋商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出现的问题。建立行业专项研究基金和奖励基金,不断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以此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其次,在系统分析阶段,首先要定义清楚用户所需的智能化系统,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为用户做出详细的系统规划书,并在详细设计阶段做好技术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设计和职责问题,合理安排布置,统筹兼顾,有的放矢。在具体实施中,纠正总体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再次,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序活动质量,检查工序活动的结果,掌握质量动态,完善施工检查与验收过程。抓好施工现场的项目管理,做到施工有序进行。加强后期服务维修工作的力度,对维修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专门业务培训,采用竞争上,对技术不过关人员进行淘汰,为智能建筑赢得良好的口碑。

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非常迅速,与此相关的施工管理技术也日渐提高。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进步,对生活的智能化、居住环境的便利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智能化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施工项目,与智能化电气相关的装置、设备等的建设工程管理都属于此类。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好坏关系着整个建筑是否能正常完工使用。随着高科技逐渐引入建筑工程中,智能化技术在其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智能化管理技术是将GPS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精密传感技术集中一体应用的高科技综合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引用,不仅可以减少建筑智能化电气工程中的人力成本,而且这种技术也显著提高了操作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缩短了工程所需的周期,并且也便于工程完工后对其进行监督检测。

参考文献

[1]杨东辉.关于建筑电气和建筑智能化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的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02:170-171.

第13篇

关键词:建筑电气;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技术与智能化施工技术

1.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也从传统的居住要求,变成了要求人居环境的要求。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新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在建筑电气施工项目中,所涉及到的主要部分就是电气设备的安装,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以及电气保护设备的安装等部分。这些部分涉及到了电气工程中的供电装置、用电设备、电气控制设备、电源设备、电气保护装置以及变电设备等的各个部分,工程的系统相对比较庞杂。在施工的过程中就必然的会引起施工的交叉现象严重,这就就为当前的电气工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2智能化电气施工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及其应用,在建筑中应用智能化电气设备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的主流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建筑电气施工也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逐渐的出现了智能化的趋势。我们所说的智能化又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技术。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以及现代传感技术相互结合之后,在建筑中的应用。其属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技术部分。而建筑电气的智能化指的是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及其相关成果、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技术、电气照明技术、建筑消防与安防技术等综合的应用在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综合化技术。建筑的智能化也是当前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其能够综合应用各种技术,通过在建筑体上的综合体现,将现阶段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建筑当中,丰富建筑功能的同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各种便利。这是传统建筑不可想象的一个新的技术上的跨越。其主要综合了仿生学、电子自动化技术、语言学以及电气技术等的各个学科的信息技术。这些技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在逐渐的成熟当中。可以想象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后的建筑智能化的程度势必要不断的提高,在这样的趋势下,人们的生活必然会更加的便利。

2、建筑工程智能化技术的要点

在建筑工程项目过程中采用智能化技术需要我们注意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针对整个的建筑工程项目流程来看的话,在建筑工程施工前需要我们严格考察建筑工程的施工图纸和设计内容,准确地把握施工的意图,尤其是要编制好施工的具体资料以供后期施工使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事先设计好的施工意图,避免施工工序失误,最后在施工完成后的验收环节上也需要我们严格验收制度,确保施工质量;其次,在选择建筑工程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过程中应用智能化的选择手段需要我们事先调查好整个的选购市场现状,了解当前材料或者是设备的市场状况,然后选择出最佳的卖家,和卖家进行协商,提交我们需要的一些材料和设备的数量、规格等具体资料,最后根据卖家的反馈情况进行具体的材料和设备的选购工作;智能化技术运用在一些消防报警装置上的话需要和相关的消防部门取得联系,得到相应的反馈和许可之后才能够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使用,并且在安装过程中要严格工序,安装完成后要进行必要的试验,确保可靠性。

3、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

3.1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化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在建筑电气工程中,不管是照明和变压器的装置,还是别的电器设备安装,都要进行自我控制系统的安装以及保护系统的安装,只有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在内部中有效形成保护系统,避免事故出现,消除一些突发性的安全隐患。运用这种保护系统时,就可以使用智能化技术,对建筑电气中的一些设备运用GPS定位系统,对设备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定位,之后再使用计算机传感技术,把电气设备的工作情况和运行状态,还有路线运行的状态和工作情况,以及照明设施等具体情况有效传送给计算机系统。之后相关技术人员爱按照电气设备、电路等对系统的程序进行设定,进一步有效控制每一种电气的装置,防止安全事故发生。除此之外,对计算机收集到的全部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形成运行机,这样就可以方便观察电气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处理,实现对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有效管理。

3.2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事故检测中的应用

建筑电气中运用智能化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更加便捷地检测出工程中的设备故障问题。在以前的建筑电气中,一般检测故障都是由工作人员进行检查,这样会花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并且经过工作人员的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由于工作人员的经验不足,在对故障进行检测时,会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加大了故障的安全隐患。如果在建筑电气工程中使用智能化技术,就可以解决之前的人为因素导致的缺点。智能化技术,就是计算机系统会按照电气设备正常的运行情况执行相关的程序编辑,如果在计算机系统正常程序之外出现了情况,设备报警等相关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提示,这样工作人员就会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监控,并且进行重点的管理。有效运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检测出相关系统的故障,同时会将故障传送到电脑中,形成相关的智能化故障分析系统,之后再对出现的故障进行有效分析。在建筑电气工程中,运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检测故障的效率,还能做到尽早防患的效果,增强了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中,基础建筑是工程的主体,电气工程是辅助,但是在整个工程中,基础建设和电气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建筑工程中,电气工程的水平一直在不断提高,对电气的设备进行优化时,如果能融合智能化技术,将会对电气设备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在工程中,可以运用智能化技术,将遗传算法运用到电气设备优化过程中去,同时也可以使用专家系统的方法,来提高电气设备的优化。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模糊逻辑,使用神经网络的办法对设备进行优化和升级,加强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运用。

4、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未来展望

在建筑工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在如今的时代中,每一个技术都在进行创新和改革,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如果在建筑电气中智能化技术没有进行创新和改革的发展,就会被别的技术所替代,因此需要加强对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和改革,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目前,我国已经不断向发达国家发展了,只有在发展的道路中不断进行新事物的发展,才能跟进时代的步伐,作为一个发展中分析,在建筑电气中使用智能化技术,是我国发展进步的一个良好开端,加强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有效促进我国未来前进的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智能化技术确实可以起到极大的作用和效果,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实际运用现状来看的话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运用的范围和使用方式上还存在很多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工作经验,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多采用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管理和监控,希望智能化技术的使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的专业化水平和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春辉.智能化建筑的建设项目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4.

[2]茹妮.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探讨[J].山西建筑,2015,18:239-240.

第14篇

专业能力德国的职业行动能力中,明确专业能力是指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及素养,能够独立运用知识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实现既定目标,并对结果进行客观评估的能力[7]。ABET要求技术专业的每个课程必须证明其毕业生具备:指导、分析和解释实验的能力,以及应用实验结果改进流程的能力;在系统设计、组件和流程方面进行创新的能力;识别、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英国工程理事会(Engineer-ingCouncilUK,ECUK)对技术员制定的能力标准中,关于专业能力的描述为:对于设计、开发、制造、建筑、试运行、产品维护或使用设备、流程、系统或服务,能够识别问题、运用诊断方法找到原因并取得满意的解决方法,确定、组织并有效运用资源去完成任务,同时考虑到成本、质量、满意度和环境的影响[14]。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情况,本文将工程技术人员的涉及专业的知识、技术、工艺、识别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界定为专业能力。持续学习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职业教育研究室(1995)的职业能力分析框架中有终身学习的内容[15],英国的核心技能中有一项为“提高学习能力与增进绩效”。《EmployabilitySkills2000+》将职场从业能力分为三部分,其中的个人管理能力部分就包括“不断学习”[13]。王勇认为,个体职业能力分为5个纬度,其中元能力纬度就包括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并且对能力元素的重要性差异分析中,技术人员的重要性要高于管理类人员[16]。根据以上学者和机构的观点及调研情况,本文将学习倾向和学习能力界定为持续学习要素。团队协作英国的核心技能中就包括沟通技能、与他人合作。德国职业行动能力中的社会能力,就是指建立、发展社会关系的能力,合理、负责地对待他人并理解他人的能力,具体包括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冲突能力、宽容与团结精神、有集体感、乐于助人和沟通交流的能力等。DeSeCo能力中也有关于团队协作与沟通的要求,包括与他人和谐相处,在团队中协作与工作以及管理和解决冲突。在美国SCANS有关能力要求中,人际关系技能包括:成为团队一员、教导他人、胜任客户服务、运用领导才能、与他人讨论以达成共识以及能够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工作。实际上个体职业能力中的行为能力包括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能力、影响他人的能力和发展他人的能力等[8]。多数的学者和机构在职业能力的建设中都提出团队和协作的重要性,因此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协调、合作、理解和解决冲突、影响他人、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界定为团队协作能力。1.6职业绩效职业能力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息息相关,Schermer-horm(1999)将员工绩效视作个人在工作中表现来的任务完成的数量和质量[17]。Borman和Motowidlo(1993)将工作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指出任务绩效是指任务的完成情况[18]。任务绩效是与工作产出直接相关的,能够直接对其工作结果进行评价的绩效指标。韩翼将任务绩效的评价维度界定为工作职责、任务技能和任务知识3个方面[19];柳丽华将任务绩效的成果性指标界定为功能/质量型、效率型、效益型、递延型4个方面[20]。本研究将职业能力视作个体在现在和将来能胜任职业并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相对应的绩效为职业绩效,也即职业人员的任务绩效。因此本文将职业绩效的评价指标界定为目标达成、质量、效率、效益和后续发展等。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根据以上文献,结合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电子、通信、建筑、能源等行业20余家企业单位的调研及专项座谈会的情况,参考了韩翼的“雇员效能变量调查问卷”[19]、柳丽华的“知识型员工绩效调查问卷”[20]、庄玉梅的“员工绩效调查问卷”[21]、天津商业大学的“大学生职业能力调查问卷”[22],以及北京交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职场能力调查问卷”[23],本文初步构建了测量量表。然后采取问卷填写、专家咨询、小范围发放等方法,删除和调整部分题项,最后形成包括6个子问卷、27个题项的整体量表。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进行大批量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285份,回收率57.0%。为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有效性,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查,剔除填写不完整以及明显随意填写的问卷48份,获有效问卷237份,问卷有效率为87.5%。职业能力与职业绩效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的方法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对于职业能力要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依据KMO和巴特利特(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性概率来判断是否适合因子分析[24]。结果总体量表和分量表的KMO测度值均大于0.8,巴特利特球体检验显著性均为0.000,从而非常适合作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在此基础上,将特征根大于1作为提取标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5个因子,并按极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因子荷载值大于0.5的题项形成了预期的因子,因子分析的结果与前述的分析框架相一致。其中职业素养因子由B1至B5构成,主要反映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毅力、诚信、执着和道德伦理,该因子解释了15.01%的总体方差,是关键成功因素中解释方差最多的因子。基础能力因子由C1至C4构成,主要反映运用基本工具、获取信息、表达能力以及统筹资源等能力,该因子解释了14.72%的总体方差。专业能力因子由D1至D5构成,主要反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问题识别、动手能力和现场处理能力,该因子解释了13.87%的总体方差。持续学习因子由E1至E4构成,主要反映学习的意愿、目标、计划和实施等,该因子解释了13.86%的总体方差。团队协作因子由F1至F4构成,主要反映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协调解决冲突和对他人影响力等,该因子解释了12.96%的总体方差。同样对职业绩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该因子由G1至G5构成,主要反映目标达成、质量、效率、效益和后续发展,该因子解释了65.87%的总体方差。职业能力与职业绩效的回归分析在上述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能力要素和职业绩效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采用变量共同进入方式。

回归方程能解释总变差的82.5%(调整后为82.1%),回归的F=217.105(显著性值为0.000),说明总体回归效果是显著的。从各个因子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一栏可知,职业素养、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持续学习、团队协作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1,达到较高显著性水平,说明这些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异于0。该模型中各个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在1.8~2.3,模型的DW值非常接近2(为2.079),表明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问题。由于常数项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未通过,因此宜采用标准化的回归方程,职业绩效=0.299×职业素养+0.169×基础能力+0.147×专业能力+0.120×持续学习+0.354×团队协作由此可知,5个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都是影响职业绩效的关键因素,验证和支持了之前的理论构建。其中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较为重要,工程技术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责任心、持续改进的追求、持之以恒的毅力、对自身伦理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感知,以及彼此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将有效促进其职业绩效,体现为工作质量、效率、效益等的提升以及对将来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绩效关系模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发放等方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绩效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职业能力的各个构成要素。研究发现,职业能力由职业素养、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持续学习与团队协作等5个要素构成。同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以上5个要素与职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回归结果表明以上5个要素对职业绩效而言都是关键因素,其中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显得更为重要。这对目前我国企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选择、培训以及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的建设都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对我国工程技术教育也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本文尽管收集了样本所在的行业、工作年限等大量信息,但尚未分析不同行业、工作年限等特征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职业能力要素和职业绩效的指标及其回归关系的差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分样本,更加深入地分析不同行业和工作年限等维度所反映出的以上指标和关系的不同,更好地为企业和教育机构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作者:孟繁 谢联瑞 何向彤 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第1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设计,节能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能量消耗

Content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u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revealed a rising prosperity, but is power i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s building in the occupied most of its proportion, have more very person can achieve 80% above. In such a realistic conditions under, how will the energy saving of the idea to through to building electrical design, realize the energy saving of the design are each building electrical design researchers hav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But in this article is from a different aspect of building of the electrical design make some discussions, expecting to find and find out in better building electrical design schem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electrical design, energy-saving design concept, design principl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与能源问题一直都是困扰着当今世界所要面临的重要话题。而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上升阶段,对于能源的消耗是非常的大,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能耗大国,然而尽管我国的国土面积排在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世界第一的人口比例,使能源造成了极度短缺的局面,但尽管是如此,我国的能源浪费却是达到了一个惊恐的局面,长此以往下去,这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性造成非常严重的制约。尤其是伴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迅猛兴起,从而导致了能源的消耗加剧。然而根据建筑物功能的不同,电能在建筑的总耗能之中所占有的比例是在60%-90%这个区间之内。多数的民用建筑,其能耗是在80%左右的,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建筑电气如何能够达到节能且环保的目的,就成为了每一位建筑电气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认真考虑的并解决的问题。

建筑电气中的节能设计理念

在建筑电气设计的过程之中,相关的设计人员要把节能这个理念很好的融汇贯穿到整个的设计当中去,从设备的选用,供电的电压等级选定,新技术、新能源的应用等一些方面,都是需要进行节能的考虑。在设计的过程之中,建筑电气的设计人员需要精心的去筹划设计方案,并且尽可能的去选择使用节能的设备应用新节能技术,并且按照电气的规范标准来进行设计。

在这个设计的过程当中,还要对人的问题加以考虑,要能想到这个设计对人们是不是能够提供安全、健康与舒适的环境。

建筑电气的节能所需要考虑的几项设计原则

2.1、建筑电气的节能设计要首先考虑的是人的居住环境

在进行建筑电气的节能设计过程当中,首先要对建筑物的必备功能得以满足。就是说建筑物要保证能够达到照明需要的色温、照度、显色指数;智能化的大负荷用电或者是节能与舒适,节能控制的统一;保证对建筑物内的空间舒适,并满足其他工艺所需的要求

2.2、建筑电气的节能设计对原材料与节能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有足够的考虑

在建筑电气的节能设计进行过程之中,对节能和原材料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也要进行考虑,不能光为了节能而对于原材料进行大量的使用,甚至是新材料的使用。要对节能与原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权衡,争取能够做到对原材料的既不浪费,又可以达到了对节能设计的目的。而如果对新材料确实是需要,那就要考虑的是对原材料的投资所需要的经济费用,并且是要在相对短的时间之内来通过对能源的节省来进行回补。

2.3、建筑电气的节能对建筑物的功能与能量的消耗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虑

在建筑物节能设计当中应当慎重的考虑如何去节省能量的无谓消耗。能量的无谓消耗就是指所消耗掉的能量和建筑物功能的发挥无所关联的能力消耗。例如,变压器的功率由于太大而致使的能量无谓消耗。

2.4、建筑电气的节能设计当中对自然能源要尽可能的去使用

自然能源指的是对电能的不会浪费,还可以把污染的破坏变为零,它还是自然界能量的直接或间接的使用。

建筑电气的节能设计

节能设计最终要达到三个目的:首先在设计上要保证供配电整个系统的简洁性和可靠性,配电级别越多,造成的耗损就越多;其次要平衡各相位间的负荷,各相位间的差别不宜过大,应保持在约85%到115%之间,这样中心位置的负载为零,减少了消耗;注意减少导线线路的能量消耗,具体可以通过减短导线长度,改变导线的电阻率,合理选择导线的横截面积以及适用季节性负荷线路等措施来达到经济节能目的。

减少对变压器所产生的能量消耗

在建筑电气的设计之中,对于变压器所产生的能力进行减少消耗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据数字显示,因为变压器而产生出的能量消耗占据了总发电量中的2%到3%。因此,对于因为变压器而产生的能量消耗是相当的重要。

5、配电系统的其功率因数的提高

在配电系统设计中,变压器的无能功耗要着重考虑,变压器的数量、容量与无能功耗成正比,也就是说在设计中,可以再大容量变压器或者是多台变压器中的静电电容器中进行无功补偿;还可以在设计中安装就地补偿装置来补偿成功率因数;通过各种配电方法来达到节约的理念。

6、建筑电气的照明系统设计

对于建筑电气的设计人员来说,在对建筑电气的照明系统进行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方面来设计: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外界光源,这是整个照明系统设计的基础;其次要采用合适的照明控制方式以及合适的照度控制方式,这是整个照明系统设计的关键;再次对管理方式与照明控制要有合理的选择;最后在照明系统设计上要大力推广和使用新型节能光源。

结束语:总而言之,建筑节能这个问题在整体形成及应用上是相当的复杂的,它不仅仅是上面所提到的各种内容,而是一个各学科问题间的繁琐而复杂的整合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水平高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被相继不断的发现与制造出来了,建筑的节能设计也拥有了非常广阔的开发空间。然而作为一名建筑电气的设计人员,一定要认真的研究、学习、大胆的去使用新的技术与新的材料,只有做到这样建筑电气的节能设计才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杨小琴.浅析超高层建筑电气节能设计[J].低压电器.2009(22).

[2].王斌.照明节能及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J].现代建筑计.2011(14).

[3].李蔚.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技术措施[J].电气应用.200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