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商业健身俱乐部 产品模式 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93-01
商业健身俱乐部是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花钱买健康”的消费理念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体育产业,隶属于服务行业,是指提供健身娱乐设施和传授健身保健方法的营利性组织。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以营利为目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为消费者提供无形服务,以一些健身器材、技术指导为载体;(3)目前大多数商业健身俱乐部实行会员制;(4)商业健身俱乐部能够促进体育产业化、社会化。其核心特征是盈利性。
1 商业健身俱乐部产品模式概述
商业健身俱乐部包括经营者、消费者、经营场所、服务的产品等几个要素,其中服务产品是核心要素,它决定着俱乐部的发展。而商业健身俱乐部服务产品的核心是俱乐部经营的项目,包括常规项目、休闲项目、特色项目与配套服务项目等。常规项目:如器械健身、有氧健身操、韵律搏击、芭蕾、形体操、瑜珈、街舞等,这些项目在所有大的健身俱乐部都存在,是比较成熟、吸引顾客的核心项目;配套服务项目:如体测系统、洗浴、美容、营养补剂等,这些项目是辅助顾客消费的,是顾客满意必不可少的因素。特色项目:如一些俱乐部的完美塑身系统,这些项目是健身俱乐部经营项目的亮点。随着国内商业健身俱乐部的不断增多,一些吸引消费者的常规项目则不再成为核心项目,消费者需求更加多元化,一些具有绝对竞争力的特色项目更加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健身俱乐部从19世纪50年代第一个健身俱乐部成立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市场运作比较精细,产品服务符合消费者的各项需求,经营手段与管理模式相对稳定,欧美一些大型连锁俱乐部积极开始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俱乐部的产品开始强调差异化,不断推出个性化产品,市场定位清楚的小型化、差异化连锁俱乐部发展快速,可以说国外商业健身俱乐部已经进入了稳固的发展期。而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起步较晚,改革开放80年代初期才开始出现,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一些大型健身俱乐部开始涌现,以及国外一些大型连锁俱乐部的入驻,使我国的健身俱乐部迎来了跨越发展期,目前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体育产业中的重要支柱,而且发展前景也特别广阔,是人们公认的朝阳产业,但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俱乐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多种需求,产品模式上与国外俱乐部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产品模式单一,重复率高
目前,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产品模式主要集中在室内,健身与有氧操成为大部分健身俱乐部的核心产品,新建俱乐部重复率比较高,实际上俱乐部不仅具有健身强体的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塑身美容、缓解压力的作用,虽然在课程内容上已经从徒手健身操到垫上操、哑铃操,续而发展到球操、拉丁有氧、普拉提、搏击、瑜伽等课程,但在课程设置上也有一些问题。多数俱乐部单一强调课程的大强度和动作的复杂变化;团体课程设置上,对不同基础、不同性别、不同时期、顾客不做区分、统一授课等。而且大多数健身俱乐部针对的顾客基本上以中青年为主,而对老年以及少年顾客则缺乏相应的产品服务,这样造成俱乐部目标群体比较单一,从而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3.2 产品服务质量低,缺乏特色
产品服务质量是顾客对商业健身俱乐部提品的基本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选择健身俱乐部时不仅要考虑其课程设置,更重要的是看产品的质量,其次才是价格等其它因素,这是目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状态。让消费者自己有某种正面感觉的基本质量,就是产品“不可缺少的特质”,是产品打入市场必备的敲门砖。当大部分健身俱乐部之间的课程没有太大差别时,原来的一些所谓的俱乐部的“次要因素”有可能就会成为消费者选择的标准,例如,休闲区、洗浴区等其他配套设施,因此,俱乐部要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抓住细节,这样才能抓住消费者。
目前,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成立时大多照搬其它俱乐部的一些模式,致使产品质量大打折扣,在吸引客户时,并没有从产品质量上下手,而是搞一些促销手段,来拉拢顾客,这样解决不了俱乐部的发展问题,要想长远发展,只能从产品模式上下手,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模式的创新,打造特色产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胜势,从而避免被淘汰。
3.3 产品价格统一化,缺乏层次性
商业健身俱乐部产品价格的定制与俱乐部的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是分不开的,由于健身俱乐部投资是一种高风险投资,为更快的回收资本,以及要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大多数的健身俱乐部价格定位比较高,目标顾客也相对单一,缺乏层次性,这样就会导致顾客数量较少,虽然在短期有一定的效益,但是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就目前来讲还存在一种误区,健身俱乐部是一种高档消费区,一般家庭消费不起,随着健身俱乐部的竞争不断加剧,健身俱乐部应该试图改变这种思想,把目标客户扩大,可以在价格定位上更加具有层性一些,打造一些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模式,追求长远的效益,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提高竞争力。
目前,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产品模式仍然停留在健身上,主要以健身房的形式提供健身场所,形式比较单一,各个俱乐部之间的差距不是太明显,这样各个俱乐部发展的空间就比较小,应该改变传统的产品模式,与时俱进,发掘出适合现代人需求的新颖产品模式,从而吸引消费者更多的参与到健身中来,从而促进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显.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定义与划分[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7(18):99-100.
[2]栾开建.天津市典型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7(5):17-19.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法;双师型;教师角色转;变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44-01
一、引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项目驱动教学法是随着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它是在仿真的工作情境下,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设计项目并实施完成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以职业为导向,以项目为主体,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
二、商务英语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部分理工科专业已经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商务英语专业的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部分院校虽然已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法,但效果不尽人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它主要是指教师既能担任理论教学工作,又能担任专业技术指导工作。“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的教学及教研能力和素质;二是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和精通相应专业技术和业务。但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师范院校,在校所学的内容大多是语言文学,很少有机会接触商务知识;也没有接受过任何相关的专业培训,更谈不上具有任何商务工作经历了。即使有些教师具有“双师资格”,也不是实际的商务职业经验。这些资格大多是通过某些考试而获取的证书。没有商务英语的学历背景,对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和过程缺乏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具体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
(二)师生角色转变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影响下,教师和学生对于以“应试”为主、“老师一言堂”、“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教学方式早已根深蒂固。而项目教学法则截然不同。它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际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并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职业素养。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老师由原来的“教学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督促者,协助者”;而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要自己动手、动脑参与完成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是英语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学模式的转变使部分教师和学生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感到不太适应。
(三)学生薄弱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的。它指的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在信息化时代,能否获得有效的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这一理念,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网络渠道和图书资源)收集有效信息和资料,并加以分析和处理为自己所用。然而,有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一定的局限。学生在捕捉信息上,缺乏广度和深度,在对其进行过滤、分析处理时,缺少正确的判断力,对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没有果断性。
三、解决方案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项目教学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一)加强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顺利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前提。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为了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就业的工作岗位达到“零”对接,就要拥有一批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而不只是手握证书照本宣科的教书先生。同时,为了保证项目教学法高质量的实施,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一是经常派送在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相关企业的工作一线去学习锻炼,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积极引进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技术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三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任课,来弥补在职教师实践方面的不足。
(二)师生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是项目教学法成败的关键。
项目教学法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授课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作出相应的改变。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为了使项目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模式的过渡期。在进行项目教学初期,项目不易过难,时间可以适当增加,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逐步帮助学生由“要我学”学习理念转变为“我要学”的观念,最大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保障。
“高效地获取信息、正确的分析信息以及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通过讲座,办学习班,甚至是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信息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掌握应对不同问题的检索策略,从而来提高学生对学习信息的索取能力,保障项目教学法的有效完成。
结束语:众所周知,任何一次变革都会不可必免地遇到困难和阻力。所以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是必然的。我们坚信随着高职教育的日趋完善和成熟,通过高职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一定可以打破困境,使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段静波,胡必波.项目教学法实施若干问题研究与对策[J].成功(教育版),2009,10.
一、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含义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金[2005]53号)规定,抵债资产是指银行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从本质上说,抵债资产不是普通企业会计上具有自身特有属性而独立列示的一类资产,而是对银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的统称。因此,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特殊资产,抵债资产是商业银行被动获得的一项资产,包括房产、土地等不动产,也包括机器设备、车辆等动产,种类繁多,分布较广,管理难度较大,需要尽快处置变现,回笼资金。
二、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抵债资产的处置在各商业银行均不是工作重点,受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商业银行甚至没有出台规范的处置办法或制度,而国家层面又没有统一的要求,因此,抵债资产处置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一)接收手续不齐全
抵债资产的接收主要是通过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依法裁决、调解抵债或者商业银行与借款方直接协议抵债等方式。有些商业银行在接收抵债资产时手续不完善,或者接收手续后期保管不齐全;有些抵债资产接收后未将产权证明变更到商业银行名下;有些抵债资产虽名义上抵债给商业银行,但实际上仍由抵债人所占有。因为上述原因,抵债资产在处置时可能出现无法交割、无法过户、处置价格低等问题。
(二)处置定价不规范
商业银行在抵债资产处置时的定价方式是各式各样,有些商业银行担心资金损失直接按照贷款本金加利息之和进行定价;有些商业银行不计利息直接按照贷款本金进行定价;有些商业银行甚至根据某一买方的报价直接定价;当然,也有商业银行根据评估定价,但在评估过程中银行经办人与评估机构合谋,故意压低评估值。
(三)处置程序不公开
目前,抵债资产处置方式是五花八门,有些商业银行由抵债资产接收人员直接寻找买家协商定价交易;有些商业银行虽然委托拍卖机构,但拍卖过程不够公开,容易出现银行经办人员与拍卖机构合谋,故意将资产买给某位买方,或者故意隐藏一些有价值的情况和扩大资产的瑕疵,通过多次降价后以低价卖给某位买方。
(四)处置监管不到位
由于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安排,商业银行内部制度又不够完善,相应的处置监管工作无法到位,有些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或者职责不清楚,甚至无部门去监管。又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涉及面较广,外加上商业银行网点分布较分散,给监管增加了很大难度。
三、有关解决对策
随着大量不良资产的出现,各商业银行逐步认识到抵债资产处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目前国内大环境下,各商业银行应制定规范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及处置办法,确保规范接收、科学定价、公开处置和严格监管。
(一)规范接收保管及过户
商业银行应当严格按照程序依法接收抵债资产,接收手续必须齐全,法院裁定书、调解文书或抵债协议等接收文件要保管妥当。抵债资产接收时,资产实物应及时交付到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实现保管。涉及产权过户的应尽快过户到商业银行名下,确保抵债资产完全归商业银行所有。
(二)科学评估确定处置价格
商业银行应该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对抵债资产进行评估,通过制度保障评估过程的科学性、独立性和评估结果的公开性、准确性。商业银行可建立评估结果专家评审机制和评估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对不合理的评估结果及时更正,对不规范的评估机构取消评估资质。
(三)公开程序进行阳光处置
商业银行应当委托第三方专业处置平台,如:产权交易市场、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对抵债资产进行公开处置。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准确、完整地提供抵债资产的信息,不得故意隐藏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更不能夸大资产瑕疵。商业银行经办人员不得干涉第三方处置平台的处置过程,指定卖给某位买方。商业银行可建立对第三方处置平台的考核机制,对考核不达标的取消其处置资格。
(四)日常检查监督处置过程
商业银行应指定专门部门对抵债资产处置工作履行监督检查职能。监督检查部门可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抵债资产的接收、评估、处置、交割等进行全程监督。商业银行可建立处置备案机制,对抵债资产进行事前事后备案。商业银行应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不按规范程序处置抵债资产的相关人员进行处罚并依法追究其它责任。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供应链;商业模式;对策建议
一、引言
在现代科技信息推动下,互联网经济时代悄然到来并实现了高速的发展,并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对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提出了跟高水平的要求,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求。互联网经济对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化了外部宏观环境、提供了新理念和方法、强化了持续创新能力。但是,在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缺乏完善的规划和至、各方的参与度较低、缺乏专业化人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促进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经济对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了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宏观环境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为各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互联网经济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与传统经济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合发展新模式。而供应链商业模式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互联网经济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使得供应链商业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使其创新发展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外部环境中,进而可以有效转变传统模式的不足,更加高效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提供了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新理念和方法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创新需要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作为支撑,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正是充分融合了新发展理念和方法之后才形成的全新发展模式。在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能够充分借助其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不断进行创新。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互联网经济为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使其能够摒弃传统模式的影响,顺应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着眼长远制定全新的商业模式,进而加快整个供应链的发展步伐。
(三)强化了供应链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能力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互联网经济发展逐渐成为主流,整个市场需求处于快速发展变动中,因此供应链商业模式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才能适应和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传统模式的影响下使得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不足。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创新基础上,其发展充分融入了创新理念和方法,因此可以为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提供有效的创新支持,使其可以借助互联网经济的诸多优势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并顺应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持续提升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三、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一方面,大部分企业缺乏对互联网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认识,没有给予其必要的重视,不注重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在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各个环节中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在软硬件设备、人员配备、内部环境等方面都没有给予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支撑。
(二)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制度安排一方面,对于供应链商业模式在互联网经济下的发展还缺乏有效的发展规划,主要是对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缺乏有效的认识和预测,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存在短视行为,进而使其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另一方面,发展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难以紧跟其发展趋势,因此在制度上缺乏先进性,进而难以发挥对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保障作用。
(三)各方的参与度贡献度不高各方的积极参与是供应链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也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当前,在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各方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均较低,很多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对自身的重要影响,将其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模式,与自身发展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不愿意参与到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中。同时,虽然在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中有部分企业参与进来,但其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贡献度相对有限,使得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
(四)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互联网经济是知识经济时展的代表,人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为关键的资源,人才也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和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还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一方面,各企业不注重对现有岗位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其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得不到有效提升,限制了其专业能力,因此难以发挥内部专业人才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中,没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人才,现有人才团队得不到有效补充,外部先进技术和理念难以流入,因此使得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进程缓慢。
四、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融入到各行业企业的发展中,因此在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必须要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要充分提升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将其视为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关键,促使管理者之间进行积极对话和合作,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营造出良好的应用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快应用信息技术的步伐,在软硬件设备、人员配备、内部环境等方面都要进行及时更新,创新发展理念和方法,形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全面顺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加速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
(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制度安排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发展规划和制度作为保障,以此确保其顺利实施。一方面,要以互联网经济发展为基础,树立长远的发展规划,根据供应链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对供应链中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和高效利用,确保其商业模式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要对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发展制度,对商业模式发展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规定,确保其整个发展过程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制度层面的保障作用,促进供应链商业模式的持续发展。
(三)提升供应链各方的参与度和贡献度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需要提升各方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因此在互联经济下不仅要提升供应链各方的参与度,还要提升其贡献度。一方面,要对互联网经济在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宣传,积极邀请有实力的企业作为主导,充分吸纳各企业成员的参与,通过各方的积极参与提升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规模效应,降低发展成本和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另一方面,要对供应链各方的职责进行严格的划分,对其在促进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客观的考评,鼓励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借助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机遇,提升促进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能力。
(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人才团队建设是促进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对培训的内容进行有效设计,定期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关于互联网经济和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方面的培训,提升其专业化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可以充分发挥内部人才对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供应链中各企业要通过充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外部引进一批专业化的互联网经济和供应链发展方面的人才,实现对现有人才团队的有效补充,为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建立强大的人才库。
五、总结
关键词:商业模式;资源基础理论;可持续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11-0126-05
在当今的新经济时代,商业模式似乎有点石成金的魔力,星巴克、E-bay、戴尔等新兴企业,通过创造与众不同的新商业模式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成长为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商业模式在企业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人们谈论较多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学术界对商业模式同样做了大量研究,一些学者的回顾性文章表明,目前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商业模式的概念、构成要素、分类、评估、设计和变革等问题[1-2],较少有研究者从整体上探讨商业模式构筑竞争优势的能力,以及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问题。本文认为企业独有的商业模式是内含在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行为中的商业逻辑,是企业家商业智慧的结晶,可以看成是企业的一项无形的智力资源。本文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特殊的资源属性,发现商业模式虽然能够帮助企业获得高绩效和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竞争优势可能具有难以维持的特征。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提醒人们在热衷于谈论商业模式可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时,还需要注意到商业模式带来的商业利润可能具有难以维持的特征,依靠优秀的商业模式获得成功的企业家,需要不失时机地把优秀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短期利润,用来投资和积累不易被模仿的核心能力,把企业生存和盈利建立在核心能力的基石之上。对于处在复杂和动荡环境中的企业,则需要持续地变革组织和战略,开发和利用外界环境提供的新的商业机会,持续创造和革新商业模式,才能帮助企业实现持续盈利。
一、 资源基础理论的简要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源基础理论逐渐发展成为战略管理的主流理论。不同于重视市场结构的战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从企业资源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问题[3-4]。资源基础理论集中考察了资源难于模仿的属性,认为资源难以模仿的属性是企业租金的来源,因而成为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基本的驱动因素[4]-[7]。2003年Peteraf和Barney合作完成了《澄清资源基础理论的混乱》一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资源基础理论中关于资源、价值、租金和竞争优势的相关论述,认为企业拥有的有价值且稀缺的资源可能是竞争优势的源泉[8]。资源基础理论认为资源在企业之间呈现出不均匀的异质性分布,拥有高级资源的企业(下文简称为占优企业),运用这些资源执行产品市场战略时,会获得更高的效率,高效率既包括以更低成本满足顾客需求,也包括相同成本下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相对于拥有一般资源的企业而言,他们将可能获得竞争优势[8-9]。资源基础理论回答了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同时还探讨了竞争优势可持续的条件。Barney提出了VRIO模型,认为资源的不完全模仿性可能是占优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条件,竞争对手若想模仿获得高级资源,可能会面临着成本劣势,这些成本劣势主要源于占优企业的资源依赖于独特的时空条件,资源与绩效之间的因果模糊性,资源之间存在着社会复杂性和相互加强性等资源特征。如果竞争企业不容易模仿(或替代等方式的间接模仿)获得占优企业拥有的高级资源,占优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得以维持[6]。Peteraf 提出了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四根“支柱”,分别是资源异质性、事前限制竞争、事后限制竞争,以及资源不完全流动性,满足以上四个条件的资源将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9]。Dierickx和 Cool从资源的积累特性出发,认为能够构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企业资源存量具有大规模效应和相互联结效应,企业资源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特性,竞争对手若赶超占优企业可能会面临时间压缩不经济等问题,因而占优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得以维持[10]。
使竞争优势和高绩效得以维持的资源属性条件,也是占优企业竞争优势存在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果有足够多的竞争企业成功地模仿占优企业的产品市场战略,占优企业只能获得盈亏均衡,竞争优势将会成为竞争对等,企业的高绩效和超额利润将可能不复存在,甚至可能威胁企业的生存。维持竞争优势持续存在的资源属性,使资源难以在企业之间流动,资源在各企业间呈现不均匀分布,而资源的异质性又是竞争优势的源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在探讨竞争优势时,应同时考虑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本文运用资源基础理论关于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分析了商业模式构筑竞争优势的能力,以及其带来的竞争优势能否维持的问题。
二、 商业模式的内涵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做过较多的研究,但是商业模式的含义和构成要素以及要素的结构特征等仍存在争议。在商业模式的早期研究中,Timmers的研究成果被较多引用,他把商业模式看成是对商业概念中关于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等关键组成部分的简洁描述[11]。后来的学者沿用和发展了这种定义,Linder 和 Cantrell将商业模式抽象为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12]。Amit和Zott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为了利用商业机会而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交易结构和交易治理[13]。Magretta将商业模式通俗地定义为企业如何运作的故事,认为商业模式描述商业系统各个部分如何组合成一个起作用的整体[14]。Osterwalder和Pigneur把商业模式看成是连接战略和商业过程的中间环节,代表运作商业过程和设计信息系统所遵循的基本原理[15]。Afuah认为商业模式是关于运用其资源执行何种活动,如何执行这些活动,以及什么时候执行这些活动的概念集合,这些活动创造了卓越的客户价值,并将企业推到获利的位置[16]。Rappa认为,商业模式基本的定义,是指做生意的方法,它描述了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规定了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揭示出企业盈利的方法[17]。商业模式的定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在创造价值逻辑的定义基础上增加了合作网络和关系资本等新的元素,认为商业模式应以商业网络的方式呈现。
Morris等在广泛回顾商业模式定义的基础上,把商业模式的定义归为三类:经济含义层面上讲,商业模式是企业的经济模式,关注公司产生利益的逻辑关系;运营结构层面上讲,商业模式表现为企业内在的过程和组织结构设计,这些过程和结构使企业能不断创造利润;战略层面上强调商业模式对企业资源、结构、竞争优势、持续成长的全面说明。他们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经济逻辑、运营结构和战略方向等方面一系列变量进行整合,以便建立企业的高绩效和超额利润[18]。Osterwalder等在总结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澄清商业模式概念的起源、现状和未来,他们的研究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包括目标、概念和关系等的元素,用来阐述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商业模式简要地描述了企业所提供的顾客价值,如何传递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务结果[19]等关键要素。
在国内研究中,翁君奕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类似“魔方”的三维结构,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构成的价值分析体系[20]。罗珉等认为商业模式是整合组织、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结构体系和制度安排的集合[21]。原磊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创造价值的逻辑,包括顾客价值创造逻辑、伙伴价值创造逻辑、企业价值创造逻辑[2]。
综合已有的研究,考察商业模式的本源,王伟毅和李乾文认为商业模式来源于对商业机会的认识[22],而商业机会源于市场失效,正是因为存在着一些导致市场失效的条件,市场不能自动有效地协调经济活动,从而出现了尚未被利用的资源和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企业利用自身的创业活动,突破导致市场失效的条件的限制,实现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对接,从中获得企业盈利。具体而言,企业通过创业行为,降低了协调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使得市场交易顺利进行。随着对降低交易成本认识的加深,企业同时也深化了对商业机会的认识,进一步明晰了产品和市场组合,进一步界定顾客、资源供给方和其他合作伙伴的身份,以及企业与合作伙伴在提品和服务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这是商业机会逐渐成熟并演化成较完善的商业模式[22]。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模式是一套关于降低交易成本、开发市场机会的系统的、结构化的逻辑,它对企业、供应商、分销商、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价值进行识别和设计[23],这种系统设计使得交易成本降低到交易的潜在价值以下,促进市场交易顺利进行,为交易各方创造了价值。
商业模式的经济学本质是一种基于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在新经济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日益体现出个性化和变动性的特征,市场细分程度越来越高,企业面临着动态复杂的环境,因而市场信息变得越来越不对称,也潜藏着大量的产生熊彼特租金或企业家租金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互联网有降低交易成本的极大潜能,发达的通讯技术为企业间以低成本方式组建系统和联盟,顺利完成商业运作提供了机会和可能。这两方面的力量把商业模式创新推向了商业实践的前沿,商业模式成为新经济时代热门的概念。
三、 商业模式构建竞争优势的能力分析
如果将商业模式看成是组织的一项智力资源来考察它构建竞争优势的能力,我们需主要关注商业模式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并考察商业模式存在着异质的特征,有价值并且高人一筹的商业模式将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考察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带来竞争优势的潜力,可以关注商业模式是否符合Barney提出的V(Value)和R(Rare)的特征,能否通过Peteraf探讨的资源异质性和事前限制竞争等条件的检验。
商业模式具有创造价值的潜能,这在实业界和学术界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商业模式通过构筑特定的交易结构和交易安排,降低了企业与合作伙伴的交易成本,能够以更低成本或者更好的为顾客提供价值,使得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能充分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因此,商业模式本身是企业的一项资源,能够提高企业设计和执行产品战略的有效性。而且,商业模式能够激励和沟通各要素[14],使得各要素围绕商业模式架构,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众志成城、通力合作,为市场提供所需的价值。因此,从激励资源的角度来说,商业模式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能够促进产品战略得到有效的实施。
成功的商业模式要通过两个检验:一是逻辑检验,即商业模式对各成员的动机要有合理的见解[14],对成员动机的不合理的假设会导致商业模式在逻辑上不可行。二是商业检验,即商业模式所描述的服务,应该能够吸引足够规模的消费者,商业模式的结果至少应该维持企业的盈亏均衡,才能证明企业的新进入行为具有合理性[14]。不同的商业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这两项检验存在着差别,因此不同的商业模式可能蕴含着不同的盈利潜能。优秀的商业模式对各方参与经济活动的动机有更准确的把握,能够设计出良好的交易结构来激励和约束交易各方的行为,更顺畅地动员各方资源组合到一起,为顾客创造和传递更多的经济价值,因而与一般的商业模式相比,优秀的商业模式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四、 商业模式构建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分析
考察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竞争优势是否具有持续性的特征,主要看商业模式是否具有不易被模仿的特性,也即考察商业模式资源能否通过Barney提出的I(Inimitable)检验,不易被模仿的商业模式可能给占优企业带来可维持的竞争优势。商业模式是一种关于如何赚钱的逻辑化、系统化的知识,这种知识驱动着系统资源的运转,使得系统资源充分实现其经济价值。若将商业模式理解为驱动资源运转的逻辑,而与被商业模式驱动的资源相分离时,我们发现商业模式可能具有可模仿的特征。
1.因果模糊性检验
因果模糊性是指企业的资源变量和价值创造竞争优势等结果变量的关系不清晰,竞争对手不清楚这种因果关系,因此不知道应该投资和发展哪些资源才能够获得同样的绩效。商业模式可能不具有因果模糊性的特征,它清晰描述了系统中各要素的角色和价值,要素各方的角色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了清晰的阐述。竞争对手可能会对照商业模式,联系和动员各方资源,模仿占优企业执行类似的产品市场战略,这会加剧市场的竞争,稀释占优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企业为了激励各要素,将其因果关系向系统要素的各方做出说明,这种因果关系的知识将可能外显为公共知识而被竞争对手掌握。当商业模式成为行业众所周知的公共知识时,商业模式不再具备产生竞争优势的潜力。
2. 社会复杂性检验
社会复杂性是指竞争优势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例如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长期积累的良好声誉,企业与政府部门所具有的关系资本等资源就具有社会复杂性的特征。拥有这些关系渠道和良好声誉的企业,能够顺畅地完成商业运作,而这些关系资本不由企业的一方决定,竞争企业难以在短期内获得这些资源,因而可能会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商业模式是一个较完善的、系统化的商业创意和概念,它似乎并没有具备社会复杂性的特征。与商业模式相关的竞争优势如果能够持续下去,可能是因为商业模式所驱动的资源具有了社会复杂性和相互加强的特征,商业模式驱动的资源是一个资源系统,企业的关系资本和声誉资本可能在中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业模式作为系统化的计划工具,其优势在于集中关注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如何组成一个整体,从而顺利地向顾客传递价值[14]。这些资源在商业模式的组织和驱动下,具有了社会复杂性和相互加强的特征,可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尽管商业模式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易模仿的资源特征似乎不是商业模式本身带来的,而来源于商业模式所驱动的资源特性,这些特殊资源是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长年互动和积累的结果。
3. 积累性特征检验
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多是来源于存量型资源,这些存量型资源是企业长期投资和积累的结果,不容易被竞争对手短时期内模仿和超越,积累性资源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得竞争优势能够得以持续[10]。优秀的商业模式的出现,是企业家创新的结果,其价值主要在于组装各要素使之成为一个起作用的系统,而较少关注商业模式是否在进化和积累变成核心能力,它不具备积累性资源经长年投资形成、并存在的路径依赖性特征。企业可以对商业模式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但是完善商业模式的活动似乎应该归为一种战略行动[14],商业模式的本质和优势主要在于它创造性地构筑了合理的交易结构,将各方资源整合为高效运转的系统,使之能够更加顺畅、低成本或者更优秀地提供独特的顾客价值。
商业模式作为一种关于如何赚钱的系统化的知识,难以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商业模式驱动的资源由于具备了某些特性,为企业带来了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且,由于商业模式所驱动的资源具有组装的特点,而不具有在实践中进化和长年积累的特性,尽管它们可能存在相互加强和社会复杂的属性,其带来的竞争优势也不大可能持续很长的时间。
商业模式及其驱动的资源带来的竞争优势可能难以维持,这要求企业不仅要关注商业模式创新,还必须积累自己独有的资源和能力,企业能持续获取的租金更多情况下是来源于它独有的核心能力。正像企业通过企业边界和有效的治理模式,将企业内资源与资源之间相互加强的积极外部性限定在企业内部,企业通过商业模式的将企业与企业之间资源相互加强的积极外部性约束在商业模式圈中,各方依据自身提供的资源获得相应的收益份额,企业也凭自己提供的特有的资源和能力获得应有的收益份额。商业模式通过构造企业资源和企业外部资源相互加强的态势,充分开发出企业现有核心资源和能力的价值,最终占有和维持着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经济价值。
五、 结论和启示
本文在回顾资源基础理论关于持续竞争优势的论述,以及商业模式的定义和内涵的基础上,将企业独有的商业模式看成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智力资源。本文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商业模式这种特殊的资源构筑竞争优势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研究发现商业模式是一套关于降低交易成本、开发市场机会的系统的、结构化的逻辑,它清晰地界定了企业、供应商、顾客、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价值,能够成为企业高绩效和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但是商业模式具有容易被模仿的资源特征,这决定了商业模式带来的竞争优势不具有可持续的特点。这一论点与现实情况一致,例如湖南卫视引入“超级女声”这种电视选秀节目的商业模式,于2005年在中国走红后,迅速成为各大电视台模仿的对象,而“超级女声”自身也是对美国某电视节目的跨国模仿。优秀的商业模式能够为企业带来高绩效和竞争优势,但是其竞争优势可能具有难以维持的特征。这一论点提醒企业家不应该试图通过构建一种商业模式来实现持久的盈利,企业家需要不断地发现和开发新的商业机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创新商业模式的方式抓住外界环境提供的机会,用创新来串联起一系列短期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和兴旺发达。同时,企业在创造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后,需要充分利用其带来的短期盈利,加快投资和积累其他不易被模仿的核心能力,通过构筑核心能力,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生存和持续盈利。
参考文献:
[1] Pateli,A.G., Giaglis,G.M. A Research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eBusiness Models[J].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4,13(9):302-314.
[2] 原磊. 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29(10):17-25.
[3] Wernerfelt,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5):171-180.
[4] Barney,J.B.Strategic Factor Markets:Expectations, Luck and Business Strategy[J]. Management Science, 1986, 32(10):1231-1241.
[5] Rumelt,R.P.Towards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A]. Lamb,R.B. 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C].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1984. 556-570.
[6] Barney,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1):99-120.
[7] Conner,K.R.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 Based Theory and Five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Do We Have a New Theory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121-154.
[8] Peteraf,M.A., Barney,J.B. Unraveling the Resource Based Tangle[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3, 24(4):309-323.
[9] Peteraf,M.A.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179-191.
[10] Dierickx,I.,Cool,K. 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 Management Science, 1989, 35(12):1504-1511.
[11] Timmers,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 1998, 8(2):3-8.
[12] Linder, J., Cantrell,S.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Surveying the Landscape[J]. Accenture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Chang, 2000,(1):1-13.
[13] Amit,R.Zott,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7):493-520.
[14] Magretta,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5):1-8.
[15] Osterwalder,A.,Pigneur,Y.An E-Business Model Ontology for Modeling E-Business[A]. 15thBled Electronic Commerce Conference E-Reality:Constructing the E-Economy[C].Bled, Slovenia, 2002. 17-19.
[16] Afuah,A.Business Models:A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M]. Boston, Massachusetts:McGraw-Hill, 2003.
[17] Rappa. 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 IBM Systems Journal, 2004, 43(1):32-42.
[18] Morris,M., Schindehutte,M., Allen,J.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3, 58(1):726-735.
[19] Osterwalder,A, Pigneur,Y, Tucci,C.L.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Communica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15(5):1-25.
[20] 翁君奕. 商务模式创新[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1] 罗珉, 曾涛, 周思伟.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 208(7):73-81.
[22] 王伟毅, 李乾文. 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27(11):32-41.
[关键词] 商业模式; 发展阶段; 对策; 特点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083- 02
1 商业模式概念和功能
商业模式是将技术和企业思维转化为经济收入的特定行为方式,在市场中存在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其功能主要是形成核心能力,获取竞争对手的市场;确定收入方式,从市场中获得价值;明确企业在价值链和价值网中的位置,共同创造价值,达到共赢;明晰企业战略目标,制订明确的市场计划,对客户价值进行细分;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培育持久经营战略创意;树立企业独特的品牌形象,形成持久的企业文化内涵。商业模式实质上是企业的运作方式,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
2 商业模式阶段划分及对策
2.1 模仿型商业模式
企业在进入行业之初,没有一个清晰的模式概念,没有鲜明的特色在产品和服务上争取顾客,往往都是普通的企业。由于过多依赖同行业的企业,所以容易被同业竞争者模仿,竞争优势消失,企业缺乏创新的思维。但优点就是企业规模通常很小,容易进入市场和退出市场,资金和成本低,没有引起行业竞争企业注意,如餐馆、理发店等服务行业,差异化程度很低。企业对于社会环境只是初步认识,还没有树立企业的品牌意识,商业模式处于探索阶段。
企业重点应该引进具有创新思想的经理人或者员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部门职能,寻找市场中的空隙,培育企业的生存能力,寻找市场中存在的发展机遇,形成对市场的观察能力,为企业持久发展奠定基础。
2.2 定位细分型商业模式
该类型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市场,根据不同的商业领域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和价格策略。利用较低价格获得价格敏感的客户群,针对高端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对市场进行覆盖,减少市场的疏漏。企业开始构建知识管理库,利用知识管理的内容,创新成为一种定期行为,得到企业相关资源的支持,但只局限于当前的业务领域,创新和知识管理的水平还很低。
企业应该将创新常态化,并嵌入组织的文化中,形成管理程序,按照部门的划分,对知识进行归类。对消费者进行细分,研究消费者的特征,满足顾客期望,创造顾客体验价值,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研究,创立一套合理的分析方法。
2.3 网络型商业模式
企业进入到快速成长期,网络式商业模式对外部有选择地整合资源和能力。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外部的企业联合开发和创新,将外部的资源和优势能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条件,获得外部的支持,能够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和成本。网络型商业模式在对外部资源进行内化时,如果自身能力不强,则不仅没有实现转化过程,反而易失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应协调组织内部的职能管理和外部合作的战略,形成价值创造的网络关系,减少对手复制的可能性,将知识管理转化为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在合作中保持企业发展的独立性,建立一整套发展运营机制。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领域,实现知识产权的跨领域应用,达到企业战略扩张的目的。
2.4 集成适应型商业模式
随着市场地位的确定,企业的发展趋于成熟。企业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匹配消费者行为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建立与合作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内部员工能够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中,自觉总结形成群体性知识,交叉型的组织结构使企业能够认知市场机会和顾客需求的变化。从外部引进的技术和创意很好地结合企业的发展。这一商业模式的集中领域逐渐向企业和顾客共同发展上转移,企业的生态系统慢慢形成,知识管理成为推动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企业的发展方向更趋向于联合和广泛共享。然而由于新领域风险的存在,企业的经营出现不稳定,商业模式难以预期未来。
应将不断革新的思想植入企业,将创新体现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职能管理、内部控制和顾客关系管理,将能力与企业商业模式结合起来,树立企业形象,形成独特而合理的能力结构体系。在创新合作中,与外部合作伙伴分享技术、金融风险和商业利润,确定企业的战略性资源,统筹管理。
除了应该考虑以上4种商业模式以外,企业还应该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重点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问题、企业技术利用和创新问题、企业内部职能设计问题、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等,修正企业运作模式。
3 结 语
商业模式阶段划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对人员创新和企业外部创新提出注意的要点。商业模式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经历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由不确定、稳定到适应环境的历程。企业应该结合商业模式发展阶段的特点,建立新环境下的运行体系,着力从人、财、物、信息的角度,创新性地实现各构成元素的有机组合,实现企业效用和顾客价值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鑫鑫. 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J]. 国外经济与管理,2009(10):33-38.
思考和探索
自1913年福特以流水线大规模生产制造T型车开始,由供应商提品给主机厂,主机厂再把产品提供给商,然后由商进行卖车、维修等服务的商业模式已经持续近100年。100年问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几经转变,日本创造精益模式崛起为汽车大国,但传统商业模式架构基本没有重大改变。
2009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公司先后宣布进入产重组程序。美国汽车市场在这一年仅有1100万辆汽车销量,传统商业模式受到挑战。相对的是,中国以超过1300万辆的产销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吸引了世界汽车产业的关注目光。在中国,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出台让新能源汽车的前景越来越现实。面对现有商业模式的困局和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的未知性,全世界汽车企业都在思考和探索。
汽车工业新的商业模式
王 丹
2009年,美国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公司先后破产,看似强大的汽车帝国在金融危机的考验中脆弱不堪。世界汽车工业到底怎么了,是旧有的商业模式过时了吗?
现有模式的是与非
由供应商提品给主机厂,主机厂再把产品提供给商,然后由商进行卖车、维修。这个看起来简单方便的商业模式已经伴随着汽车行业运行了100年。100年间,从生产到销售,人们不断对这个模式进行着修修补补。从流水线到精益生产,从指定供应商到全球采购,但根本性的商业模式框架从未改变。Nick Gill:对于现有商业模式,我的看法有三点。首先它运作得很好,如果不奏效的话不可能存在这么长时间,给很多公司带来利润,而且给消费者带来很好的产品。
第二,因为这个模式很古老,而且起过很大作用,所以很难改变。
第三,这并不是完美的模式。主机厂很大或者是商很小,商也要利润等等,这方面有一些不平衡存在,所以需要调整。
Peter Wells:在北美存在一种商业模式,过去三年这个模式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克莱斯勒,还有通用,基本上都倒闭了,他们都需要大规模的政府的支持。在中国情况又完全不一样,你们并没有经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那些经济衰退。对于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来讲,可以从西方学到很多经验,但没有任何一个汽车的商业模式是完全可持续的。
有某一些商业模式可能比其他的商业模式更持久一些,但是不可能永远持久,这个产业实际上是不断地在面临新的挑战,不断会有新的变化出现,不管是经济还是环境。
赵福全:好像因为变革的时代,所以我们就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掉,因为汽车一百多年,所以以前的东西都是错的,因为通用和克莱斯勒破产,所以他们的东西是错的,我持不同的观点。
通用和克莱斯勒确实在金融危机里面遇到了困难,但是它并没有灭亡,它实际是重生。也不是说一百年的通用积累的东西一无是处,所以才有通用的衰亡。实际上有太多的东西是优良的,值得中国后来进入汽车行业的,甚至其他的企业学习,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创新商业模式
现有商业模式的悠久历史意味着它自身的合理性,但激变的市场环境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Nick Gill:未来的商业模式,我认为有六个方面可以探讨创新。
第一、超大的商。比如像保时捷或者其他很多企业的商们很大,大概有三五万平方米。一些商会成为集团,每个都有一万多平方米的厂,有电影院还有网吧,甚至有宾馆,所以人们可以在那里度过周末。第二、技术在改变,商业模式也在变革。对于各种新能源汽车而言,以过去旧的方式卖新车的话可能不太合适;
第三、可动性。汽车关注的将是软件而不是硬件,比如电子设备,五年就卖一个产品。我们也应该是卖服务,每个月都给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第四、汽车俱乐部。全世界一百多个俱乐部,你可以成为其中的成员,不用买车,但可以购买车的使用权。比如从汽车到机场,俱乐部成员交付成员费,好像租车一样。
第五、变异,也就是数字化。英特网改变了我们消费和购买的方式,现在潜在的需求就是在中国网络上购买汽车。不仅如此,还给消费者设计他们所需要的汽车,还有就是根据消费者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增加一些新的功能等等。
第六是我们不知道一些改变,这个改变是我们不能预测的。中国的汽车市场是每年增长10%或者15%,但是如果继续增长25到35%会怎么样呢?假如出现环境问题怎么办呢?如果发生墨西哥那样的泄漏事件,我们怎么办,这是要做好计划的。
赵福全:没有固定的商业模式能够适应所有企业,适应所有时代。任何一个商业模式必须根据时间、企业、文化调整,而且根据商业的特点也要调整。很多国际供应商都沿用国外的模式,到中国来做底盘就做底盘,做空调系统就做空调系统,在中国的亚太全球机构形同虚设。
这种商业模式可能对于很多大的供应商走进中国而言,会有很大的效率降低、成本浪费和沟通不协调。这就是大的供应商把国外的模式拿到中国来不适应的问题。他们已经过份习惯应对国外的巨头,一个事业部就已经够了。但是在中国像吉利、奇瑞这些小的自主品牌来说就肯定很不合适。事业部之间的协调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说外资企业在国外成功了,拿到中国来就照搬照套一定会碰壁。大众以前在中国是老大,十年前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应该很成功,现在在调整,五年前新的战略实现大众的重生。德国大众的商业模式可能在过去五年并没有那么大的改变,但是大众在中国的商业模式在我自己看来确实有重大的调整,这是我们今天讨论商业模式应该学习的。
关键词:知识产权;创新;专利;开放式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176-03
一、开放式商业模式的提出
1.开放式商业模式的性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Drucker,2004)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根据翁君奕等人的研究,在改变世界的全球50家著名公司中,主要依靠商业模式创新生存和发展的公司有31家,而靠技术创新立足的公司只有14家[1],另有5家公司创新的贡献不明。在2005年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发起的调查中,54%的CEO认为,到2010年,商业模式创新将成为比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更重要的创新 [2]。由此可以看出,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商业模式一度成为了企业竞争的关键法宝,也成为了企业的高端机密。很多企业将商业模式视为企业内部运行方式,较少考虑需要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和资产,这妨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3]。索尼曾推出Reader的电子书店,但正是由于传统封闭的商业模式,使其最终没有成为电子书行业的领先者,它的商业模式缺乏内部资源的支撑,也没能很好地利用外部资源,以至电子书店书目较少,访问也很不便[4]。乔布斯曾带领团队设计了名叫“Mactonish”的操作系统,这个系统是完全封闭的,用户无法对其进行干预或修改,并且这个系统是完全无法与其他系统相兼容的,注定了Mac系统在满是IBM兼容机的世界里是无法推行的。因此,企业必须打破原有的商业模式,建立开放的商业模式。
基于上述论述,笔者认为,开放商业模式就是企业为了最大化商业价值,打破组织的界限,整合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所有知识和资源(创意、技术等),通过内外部资源的相耦合,从而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利益的一种商业模式。
2.开放商业模式分类。现实中,不同企业商业模式的开放程度是不一样的,基于Chesbrough等的研究 [5],根据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分享和整合外部资源的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开放商业模式分为四种模型:封闭式、分享式、吸收式和开放式商业模式。四种商业模式的区别与联系(如图1所示)。
中国移动是分享式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它可以充分的利用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开发出各种各样的业务来赚取利润,而其业务并不能与客户的需求相联系。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与用户需求紧密贴合的移动搜索、电子商务、SNS、移动广告等业务将会成为未来盈利的源泉。美特斯邦威的虚拟经营模式为中国服装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正如它的广告语“不走寻常路”,它走出了不同寻常的道路。它本身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但通过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进行生产、营销以及销售的外包,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利润,实现了价值。不同于中国移动和美特斯邦威,采用开放式商业模式的企业在分享内部资源和整合外部资源两方面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一方面依赖于整合外部第三方的资源来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地与其他企业分享自己内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获得额外的收入。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一直将“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作为其价值主张和使命宣言。在此种思想的指导下,谷歌的各种计划都贯穿着开放的理念。谷歌通过与相关书店、零售商以及支持各种电子书形式的网络公司等进行联盟,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让消费者不受设备、软件、操作系统以及零售商的限制,在互联网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书。谷歌通过开放式的商业模式,有效避免了垂直整合模式中消费者限制在一家设备一家书店的缺陷,从而为电子书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知识产权管理与开放式商业模式的关系
(一)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
进入21世纪,我们也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知识管理、知识产权这些字眼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大多数企业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知识产权的保护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运用知识产权信息的能力低下[6];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很薄弱,知识产权流失严重,企业产权管理弱化,知识产权纠纷增多,保护能力弱[7];中国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缺乏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知识产权不足和质量低下,知识产权的效益没有完全得以实现[8]。
知识产权既需要保护也需要使用,实现价值才是专利存在的意义。周竺等[9]指出知识产权是水果型资产,如果不及时使用就会因为保护期限到期或者被新技术替代像水果一样腐烂贬值。为了提高知识产权向市场的转化率,企业就不得不积极需找投向市场的机会。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正是为了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正如施乐公司专利许可部前主任杰·达列莱所说的:“知识产权管理是研发到市场的直接连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目标也定位于市场,即占据市场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产权市场化就会涉及到知识的转移或者特许,这样也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知识产权的危险系数。这就更需要企业加强自己的知识产权的管理。
(二)开放式商业模式与知识产权的相互影响
1.知识产权对开放式商业模式的影响。知识的市场早已存在,但有研究表明在知识市场里,知识产权的转化率非常低。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称:全德国90%多的专利申请了却没有在市场上商业化,而西门子公司也只使用自己的专利。宝洁公司于2002年估计只使用了其拥有专利的10%。由此可以看出,现在很多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除了把新技术应用于自身业务外,未能充分的利用自己或者别人的知识产权。为了提高知识产权利用率,企业应当成为知识产权的积极购买者和出售者。研究能力不足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专利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从而降低自己R&D的成本,进而提高其市场价值,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可以将闲置的创意授权其他公司以获得更多的价值来支撑自身的发展。因此,知识产权的高利用率需要开放式的商业模式。
2.开放式商业模式对知识产权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Hayek,1945)认为,没有人事实上具有所有知识,知识分散在社会网络里。虽然分工能使人更有效率地学习知识,但要利用这些知识创造更高的效率,就要求我们能利用其他专家的知识。竞争和合作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应用网络中的知识和能力,而这些知识和能力不可能被任何一家企业全部生产和拥有。开放式的商业模式正是打破组织的界限,使企业充分应用网络中的知识和能力,在网络中整合各种资源,使得知识产权的价值最大化。
三、基于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商业模式构建
1.基于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商业模式构建的机理。一般而言,企业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客户价值主张、企业资源和能力以及盈利模式[10]。我们正是基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商业模式的创新,试图建立基于知识产权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三个:一是从顾客角度,如何创新顾客价值;二是从企业角度,如何来进行内外部资源的优化整合,降低成本;三是从产业角度,如何进行资源优化组合,获得更高性价比。要实现顾客的价值,就必须考虑顾客的需求,就不能只是一味地利用内部的资源,实现客户的价值需要开放式的商业模式;要进行资源的整合,只利用内部资源而忽略外部资源,或者只充分考虑外部资源而忽略内部资源都是不全面的,要想完全的利用资源创造价值就必须整合内外的所有资源为创造价值服务,因此,整合资源同样需要开放式的商业模式;盈利的路径也需要开放式的商业模式。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开放式商业模式与知识产权的相互影响,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开放商业模式就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因此,我们提出要建立基于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商业模式。
2.基于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商业模式设计。现在的市场竞争是需要双赢,甚至多赢的。因此,我们将商业模式中所有的相关者看做合作伙伴,将企业、外部的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以及知识产权中介看成一个网络,一个经济系统,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网络的建立,使网络中的每一部分能够将网络中获得的额外的福利内在化;使得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形成动态联盟式协作,联合多个企业的知识、经验、资源、技巧和能力共同创造某种产品或服务,对资源进行组合或重组,把握和传递市场机会。
在开放式商业模式之中,企业不再是一味地用知识产权来排挤竞争者,而是将其作为能直接增加公司市场价值的盈利资产。企业通过许可转让自己的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资产上升到公司的战略领域。这样企业不仅拥有了更多的资源,还可以通过转让知识产权获得了利润或者通过利用外部的知识产权降低自己的研发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利润。网络之中的每一部分都本着大家共赢的价值主张进行合作,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利用内外部的资源提升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网络中存在的合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院校之间;企业—外部企业之间;企业—中介—外部企业之间;企业—中介—院校之间。
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科研院所负责科研,而企业进行专利的市场化,这样两者是双赢的;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也可以直接进行合作,将无法利用的知识产权转移或者特许给需要的外部企业,企业可以赚取专利费,外部企业则可以通过购买专利,节省科研成本,同时获得了市场的价值;网络中加入知识产权中介,是出于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考量。现有知识产权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
四、基于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商业模式的案例分析
UTEK公司始建于1997年,位于弗罗里达州,主营业务是处理技术转让事宜。UTEK的主管者格罗斯指出,据报道,国家顶级两百所大学将近有1.55亿个新发明,近70%的新发明都没有申请专利。格罗斯指出“这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巨大浪费”。UTEK公司的明智之举就在于创建了一种能在高校和新兴公司之间把技术从一方转移给另一方的限制内游刃有余的商业模式。UTEK正是在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提高了知识产权的商品化转化率。
UTEK就是我们在基于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商业模式之中的知识产权中介,它连接学校和公众技术公司。它并未直接在技术发展或研究上投资,它所直接投资的领域是建立连接,以便去引导学术研究。UTE的商业模式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技术,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的角度。一旦一个有发展前景的技术被客户发现,UTEK就帮助客户发展一个价值主张来使其价值大有不同并且提升客户的股票价格。UTEK购买客户的大量股票,并且会持有一段时间,在股票的价格升值的时候,UTEK也就获得了利益。
UTEK商业模式运行的基本过程是:UTEK通过并购一些技术公司筹集资金,给大学支付签署费取得技术的使用权。接着UTEK公司把此技术的权力以获取股票的形式卖给顾客,双方签署协议。然后顾客拿着这一新技术到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帮助筹钱去购买此技术,同时随着有关此技术的消息,公司的股票有望增值,UTEK也就可能取得很大的收益。UTEK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也很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签署协议以及长期多次的诚信合作来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
五、结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同样也是商业模式竞争的时代。通过将知识产权与开放式商业模式相耦合,建立基于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商业模式,这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是有利的。企业通过整合内外的资源,既可以利用外部的知识产权创造价值,也可以出售闲置的知识产权取得收益。笔者对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分析,希望对中国希望对中国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企业经营“魔方”的旋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 KAGERMANN,张维迎.2010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98-120.
[3] 郑称德,许爱林,赵佳英.基于跨案例扎根分析的商业模式结构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2011,(4):1-13.
[4] Beth Snyder Bulik.How Sony e-reader lost to Kindle and how it’s battling its way back[J].Advertising Age,2009,(24).
[5] Sandulli F,Chesbrough H.The two faces of open business models[EB/OL].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rn/abstract=1325 682,2008.
[6] 王涛,顾新,杨早林,唐琳.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4):8-11.
[7] 王海英.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9):99-104.
[8] 范德成,贾爱梅.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4,(5):74-76.
简而言之,商业模式是一个创造和传递价值的系统。价值背后则是价值观,也就是人们对价值的判断。但在很多人看来,价值观太虚了,对于创业型企业尤其如此。创业型企业通常会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创业时不去谈一些“务实”的利润和成本问题,而去谈“务虚”的价值观,即便不被认为有些书生意气,也会被认为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不过,历史往往是具有讽刺意义的。如果你去分析那些成功的企业,你会发现怀着某种价值观而去创业的企业,往往比那些有一个完善的商业模式而去创业的企业更成功。目前那些足以被称为伟大的企业,他们的创始人几乎无一不是因为某种价值观而创业的,他们当初的商业模式通常是非常简陋的,要是用MBA的眼光来看,基本上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这些价值观包括比尔·盖茨的“每个人办公桌上都有一台个人电脑”,乔布斯的“保持艺术品味的不断技术创新”,菲尔·耐特的“做好的运动鞋并让普通人也能体会运动的快乐”,霍华德·舒尔茨的“让更多的人享受最好的咖啡以及由此带来的氛围”等等。这些人开创或者重新定义了一个行业,促使他们当初作出这些决定的,是一些坚守至今的价值观。
这些创始人很少是商学院毕业的,更不学MBA,甚至有人大学都没毕业。他们不是学习案例的人,而是创造案例的人。他们在开始的时候大都不知道什么叫“商业模式”,他们的“商业模式”是事后总结而非事先规划的。这些企业都是一些颇具创新和个性的企业,企业家也是一些具有个人魅力的商业人才,他们有着鲜明和坚定的价值观。
以星巴克为例,在霍华德·舒尔茨接手这家公司之前,不过是位于西雅图的一家提供咖啡豆的公司。有两个创始人对咖啡充满了狂热,对赚钱并不在行,他们的愿望只是提供美国最好的咖啡豆。正是这一理念吸引了霍华德·舒尔茨的加盟。在他接手之后,星巴克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从卖咖啡豆到卖咖啡,再到成为一个超越家庭和办公室的“第三空间”。但星巴克的价值观一直没有大的改变——让更多的人体验咖啡带来的快乐。这种朴素的价值观使星巴克在30年时间里成长为一个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
舒尔茨在讲述星巴克的成功之道时,从来不讲战略和财务方面的问题(这家公司在这两方面都非常成功),而是通过讲述一些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小故事,向别人传达某种价值观,而正是这种价值观为公司指明了方向,也凝聚了人心。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背后的道理也非常简单。正如波特曼酒店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只有绅士和淑女才能为绅士和淑女提供服务”,只有那些拥有追求卓越的价值观的人,才能提供不俗的产品和服务,而财务上的不俗表现,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并不是说商业模式不重要。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商业模式的分析依然不可缺少。在那些大企业里,大多数职业经理人也是以此来拓展新的业务的,不过他们也会经常发现一个悖论,那就是在面对新业务时,使用过去的商业模式的分析并不奏效。
这是因为,传统的商业模式的分析,往往是基于一些现有的数据作出决策的,由过去推知未来。而那些创新型企业通常面对的是一个尚未存在的市场,相关的数据通常并不存在,支持那些创业者作出决定的,往往是一种基于价值观的想象力和信念。
这些价值观通常是由创始人所确定的,而商业模式不过是这些价值观的表现方式。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改变,商业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变化并不大。正如个人的价值观会决定他的个性,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也决定了它的企业文化。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他们的商业模式都在不断变化,只有商业模式背后的价值观保持相对稳定。往往是这些价值观支撑着创业者去调整他们的商业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比这个企业商业模式更有生命力,力量也更强大。
关键词 微商 商业模式 平台战略 云集微店
进入21世纪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网络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催生了电子商务行业的飞速发展,也产生了阿里巴巴、京东商城这样的商业巨头。但是,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从未间断,2011年开始以微商为代表的社交电商的出现为电子商务注入了新的活力。2011年至2015年是我国分层制微商快速发展的几年,同时也暴露了这种商业模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2015年开始,平台式社交电商开始出现,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得到了业内、政府部门以及市场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分析这种商业模式对于促进我国社交电商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我国电商商业模式发展演变
商业模式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通俗的理解,商业模式即企业进行经营和赚钱的方法或途径(罗珉,2015)。商业模式作为企业维持生存、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商业组织体系,由多种不同的构成要素组成的(盛亚,2015)。这些不同的构成要素及它们的关系反映了商业运行逻辑,描写了企业的内部结构框架和资本运作规律,以及外部的关系网络,是企业价值活动和价值增值的组成要素集合。按照商业模式的这一内涵标准,我国电子商务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以下多种商业模式:
一是B2B电商商业模式,即business 2 business。B2B电商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电商平台。这种商业模式的r值核心是降低产品从厂家到零售商的渠道成本。二是B2C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最为典型的代表是京东商城、天猫商城等。当前,我国出现的大量深耕细分市场的垂直电商平台(如酒仙网、贝贝、聚美优品等)也属于B2C电商。三是C2C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指淘宝网这种个人卖家对个人消费者的商业模式。四是C2B电子商务模式。C2B电子商务模式是对传统以产品为驱动商业模式的革新,侧重以消费者为中心。受制于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和服务能力不足,当前我国C2B电子商务发展较为缓慢。五是以微商为代表,依托社交平台建立与发展起来的社交电子商务模式。
在以上5种电商商业模式中,前4种都属于“搜索电商”,都是依托互联网数据搜索和信息检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社交电商是以分享经济建立起来的商业模式,消费者了解产品的信息不再依托于自己的搜索,而是依托于好友的分享传播。
二、平台式微商产生与发展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包括网页版、PC版和移动应用APP)。根据腾讯集团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8.89亿,是我国用户最多的社交平台。
微商是指依托微信这一社交平台,进行信息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宣传并最终实现产品与服务销售与盈利的商业模式。我国微商产生于2012年,并很快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12年至2015年是我国分层制微商快速发展的阶段。所谓分层制,是指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制造商通过微信的信息传播和分享功能,借助于微信庞大的用户规模分层发展销售商,最终实现产品的销售。分层制下,各层级商通过产品差价或厂家提成获取利润。分层制微商的快速粗放式发展导致这种模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和个人商诚信意识缺失。这两个问题的出现极大的营销了微商的社会口碑和宣传效果,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
2015开始,一部分具有创新思维和变革精神的互联网从业人员开始将平台战略思维与社交电商的理念相融合,推出了平台式微商模式。平台式微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分层制微商存在的主要问题,引领了微商发展的新方向。
三、云集微店商业模式分析
云集微店是我国平台式微商的典型成功案例,其在2015年5月上线后很快取得了业界叹为观止的发展速度。经过对云集运营模式、价值取向、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以及前、中、后台的功能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云集微店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其以下商业模式:
第一,集中采购,降低商品单价成本、保证商品品质,通过规模经济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社交电商具有一般电子商务本身虚拟性特征,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价格的满意度对于客户黏性与口碑效应至关重要。和分层制微商以及代购微商的小批量个人进货不同,云集微店通过中央采购系统为广大卖家提供品类丰富的商品库。这种集中采购的模式既可以有效把控产品质量,同时又可以降低产品单价成本。目前云集平台已经和多家母婴用品、日化用品、家居用品的知名品牌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
第二,强大的后台管理、商品图片与文案编辑以及数据处理系统。云集微店的价值取向是解放个体生产力 ,为大量有意在微商行业创业发展的个体提供完善的创业平台支持。通过强大的高效、集约化的后台管理与处理系统,云集微店极大地降低了微商从业者的创业成本。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云集微店改变了社会公众对于微商从业者“非正规”的观点,打造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微商正规军。
第三,完善的中央物流、售后服务、用户交互系统。用户体验是电子商务平台提升客户满意度,真正留住客户的关键。云集微店打破了传统制微商个人单独发货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情况,建设了完善的中央物流系统,目前已经和顺丰物流、亚马逊物流、心怡科技物流、中有邮政物流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协议。另外,云集微店还提供传统制微商无法比拟的售后服务和用户交互系统,极大提升了客户的用户体验。
四、结论与建议
社交电商是未来电子商务创新的主要领域,是真正实现中央政府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措施。以云集微店为代表的平台式微商的崛起引领了我国社交电商发展与进步的方向。在分享经济的大时代背景下,社交电商商业模式还有很多创更新的空间;广大电子商务从业者要真正从用户和创业者的视角出发,紧紧把握住社交电商发展的瓶颈和主旋律,探索更多的新型社交电商模式。
(作者单位为哈尔滨商业大学MBA、MPA教育中心)
[作者简介:王厚君(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MPA、MBA教育中心2015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战略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广义价值链 企业商业模式 创新
引言
在长期的竞争实践中,各企业的管理者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几乎每一个优秀的企业背后都有一套独特的商业模式,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明确指出了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在认识到商业模式创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潜在价值后,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也变得日益迫切。而广义价值链视角将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从而创新出更多有更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来助推企业发展。研究广义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价值链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
本文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根据所处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状况,为维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而设计出的一系列方案和计划安排”。
前面已经指出,企业商业模式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目前对商业模式研究最流行的主要有四种视角:企业运作视角、价值链视角、系统论视角、业绩与财务视角。本文主要从价值链角度切入,研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并简要进行这方面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学者在这一方面已经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形成了很多非常成熟的理论。而不同的学者所研究的角度和方法存在很大差异,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罗氓教授等(2003,2005)提出,商业模式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创新或变革,是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系列制度结构,它是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一定的前提下,用于整合所有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翁君奕教授(2004)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价值保持构成的三维空间,它为商业模式的创意思维和决策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他通过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分析,帮助企业管理者掌握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分析体系,以此来获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程愚(2004)认为,企业的全部活动不仅仅是价值创造活动,而且是一种交易活动,可以从“交易-价值”的范式来认识研究企业商业模式的结构和创新问题,这样可以得到更高的企业运行效率。国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定位和企业价值链活动。
安纳利·萨克森宁(1994)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和与之配套的组织结构,它包含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企业组织结构。詹姆斯·弗·穆尔(1999)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包含生产技术、企业管理方法和消费者划分等一系列内容。欧洲学者Timmers(1998)在对电子市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企业的产品、资金、信息的运作机制。Venkatraman和Henclerson(1998)将商业模式和IT技术结合起来研究商业模式。他们认为,知识运用在商业模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知识、客户互动、资产组态共同构成企业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沿着这三个方向设计战略的协作计划。Amit和Zott(2001,2002)从电子商务的背景研究商业模式。他们认为,商业模式是通过对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内容、结构和治理进行设计,以此来创造商业机会,创造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者很早就开始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企业的商业模式问题。但已有文献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上,而忽视了企业商业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本文针对这一研究局限,从广义价值链角度对整个商业模式分析框架进行了研究,重点进行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环境分析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与维护途径分析。
广义价值链视角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环境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商业模式改进与创新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商业模式环境分析是建立有效商业模式的基础。企业是由土地、资本和人力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和方式组合而成的,任何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都会与外界进行互动,因此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现代企业的发展都以产业链的形式存在,单个企业是广义价值链中的一个单元,价值链上任何一个单元的变动都会造成整个价值链的变化。只有通过对广义价值链的环境,包括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交易方式、产品创新方向等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才能为明确企业在广义价值链上的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产业生命周期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单个企业的发展总是受制于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不同的产业阶段会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只有认清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才能认清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才能对企业发展作出明确定位,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
现代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涉及到多个主体,包括政府、企业股东、企业债权人、企业管理人员、雇员等。根据博弈论的理论知识,企业发展过程实际是各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只有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才能获得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全面考虑和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通过维持利益平衡来维持系统稳定。
实践已经证明,商业模式的存在形式十分特殊,它同时具有虚拟性、多面性、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等特征,单纯从用组织、行为、关系、逻辑或者方法的角度都无法全面揭示商业模式的特点。为此,本文将从交易理论、商务关系、商务网络、商业定位以及商业理念等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力求得到对商业模式本质属性更为全面和更加准确的理解。
一、现有文献中体现的商业模式共性特征
目前国内外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研究文献颇为丰富,这为我们寻找对商业模式的共性认识,从而探讨商业模式本质提供了宝贵资料。曾涛2006年4月发表的博士论文“企业商业模式研究”[1]和原磊(2007)在《外国经济与管理》上发表的“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2]都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当时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还特别详细地罗列了大家对商业模式概念理解的多种表述方式。这些研究为关注商业模式理论的学者们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并且被频繁引用。为了综合分析当前学者们对商业模式概念理解的共识,从而探求认识上的突破,笔者查阅分析了上百篇国内外文献。在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其他相关理论以及笔者的研究心得,在现有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中归纳出学者们对商业模式概念理解的以下几方面共性特性。
1、关于价值创造的共识
从研究文献中不难发现,所有关于商业模式概念的描述都离不开创造新价值的内容。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是以发现和挖掘客户价值为基础,并通过调整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关系,优化交易结构,进而提升交易效率来实现的。在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描述当中包含该种观点的学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有RaphaelAmit、Chris-tophZott[3],AllanAfuah[4]以及HenryWilliamChesbrough[5],翁君奕[6]等。
2、专注于商业关系与逻辑的共识
商业模式与企业商业活动直接相关,是对已经程式化的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一种整体的、逻辑性的概括。从这类研究中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即商业模式与企业经营理论,如客户心理学、营销学、点更前卫,他完全突破了企业的概念。张五常认为,说企业代替了市场并非完全正确,确切地说,是一种合约代替了另一种合约产业链理论等关系密切,与控制企业组织效率的管理理论没有直接关系。尽管商业模式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管理,但是管理不属于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范畴。在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描述当中包含该种观点的学者最多,其中代表性的有MichaelRappa,MagalyDubosson、AlexanderOsterwalder,DonaldMitchellandCarolColes等。
3、强调商业模式的战略意识与整体性特征的共识
商业模式的存在形式是整套商业活动的有机组合,不是其中任何局部内容所能概括的。模式的意义特指一套相互联系的、整体的方法与程序,包括那些与商业经营过程相关各方的商业关系与交易方式的总合。战略决策,客户定位,营销策划,后台支撑都是建立商业模式中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但是强调这些要素的结合恰恰突出了商业模式概念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和描述当中包含该种观点的学者也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JoanMagretta,HenryMintzberg,GaryHamel,罗珉等。
4、关于商业模式主体的共识
在商业模式理论研究当中还有一个更为普遍的共识,这就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将企业当成了商业模式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平台,但是商业模式理论的范畴却不完全受到企业边界的局限。概而论之,如果不考虑某个具体企业,泛指的商业模式可以更确切地称之为商业结构,它指的是在某个层次上,商业网络的关系结构与活动逻辑。此外,商业模式也可能依附在某些个人或非营利机构之上。尽管如此,企业组织平台之外的商业模式不是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重点。因此可以说,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具有研究意义的商业模式都是依附于企业的组织平台之上的。或者可以严格地讲,我们今天谈论的商业模式就是指企业的商业模式,因此它必须以企业作为自己的承载平台,尽管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企业的边界。
从现有文献中总结出的这些商业模式共性特征为我们深刻理解商业模式本质提供了宝贵素材以及开阔的研究路径。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些共性特征为参照,分别从商业结构、交易(契约)结构以及商业理念等几个方面反复探询商业模式的本质。
二、关于交易结构、合约安排与商业模式关系的研究
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从而为开创新制度经济学奠定了基础范式。科斯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是各种治理结构存在的根本原因,他最早将风险因素、信息因素、垄断因素和政府管制囊括起来考虑并转为交易费用概念。此后的研究者逐渐将此概念扩展到所有维持制度运行的费用。这样就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交易合同的费用,以及执行交易与监督违约行为,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新制度经济学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组织出发,把现实世界中远不为零的交易费用与转换费用(transformationcosts)一块计入,并因此被纳入主流经济分析体系。
威廉姆森全面发展了科斯的理论,他在1985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书中从契约的角度深化了交易费用的概念(Oli-verE•Williamson,1985年)。在他看来,不论是企业还是市场,抑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其他形式,都是一种治理结构,一种契约关系的完整性在其中被决定。节约交易费用是不同形式治理结构的共同功能,因而它们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张五常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更前卫,他完全突破了企业的概念。张五常认为,说企业代替了市场并非完全正确,确切地说,是一种合约代替了另一种合约。这种观点虽然受到了包括科斯本人在内的很多人的批评,但是却最清晰地强调了治理结构在交易活动本质上的一致性。
事实上交易费用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即交易活动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此交易活动是稀缺的。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因此交易费用理论才能真正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中心思想。与其他稀缺资源一样,交易活动资源也有如何配置的问题,即经济效益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益,否则旧的制度将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诺斯把经济制度的变迁看做是人类减少经济交换中的交易成本所作的努力,而技术进步是人类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转换成本所作的努力。前者反映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态,后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诺斯说“制度是委托人与之间和委托人之间为实现作为专业化结果的交换收益,因而使其财富最大化而作出的合约安排”。[17]更一般地说,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是人与人之间或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合约关系。社会就是通过这些合约关系把单个的个体联系起来并分离开。在这种联系的过程中单个个体通过组织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在分离过程中保护个体权利并且获得利益。
综上所述,从科斯开创交易成本理论到威廉姆森用“节约交易费用”概括各种治理结构的共同功能,再从张五常以契约概念认识企业与市场的本质到诺斯对制度与合约更深刻而广泛的理解,人们对社会分工、交易、交易成本、合约、进而制度的产生与变迁机理的认识日臻深刻。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交易方式、交易组织、交易内容等因素不断复杂化,不同的合约安排促成了人们交易方式的多样化,而交易方式的选择又成为减少交易费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到了这里,商业模式的特征就有了交易方式选择的本质性体现。
从上面对交易结构、合约本质的讨论可以看出,一切社会制度形态都是某种形式的合约安排,而制度的变迁则是人类为减少经济交换中的交易成本所作努力的结果。由此可见,商业模式的本质离不开合约的范畴。商业模式并不指具体的实体组织,它是一系列合约与运营机制安排的统称,其理论是研究和改善经营活动的有力工具。此外,商业模式虽然需要依附于企业作为载体,但其涉及范围可以大大超越企业的概念和边界。至此,目前商业模式理论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可以在契约和制度的层面得到解释,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商业模式本质的认识,也有利于对商业模式理论的系统和深化。在当代实际应用中,商业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始终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然而归根结底,创造新价值、节约交易费和交易结构创新始终是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这就使得商业模式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脉络。
三、关于商业理念、商业愿景与商业模式关系的研究
琼•马格丽塔(Magretta,2002)在《哈佛商业评论》2002年5月刊上发表的论文《商业模式的缘由》试图澄清商业模式的概念,重新强调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她指出:“除非我们清楚地界定企业组织的商业模式的含义,否则这些概念仍会是迷乱的和难于应用的”。马格丽塔认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当能够回答彼得•F.德鲁克提出的,企业经营的四个最基本的老问题。一个健全的商业模式由三个要素组成:即精确描绘的角色、合理的动机及开启内在价值的计划。
玛格丽塔给商业模式的定义在现有文献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类似定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直接从商业模式功能与内容的角度考察问题。总的来说,人们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一个商业组织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概括和系统的描述,它定义了公司的客户、产品、服务、合作者以及投资人的利益角色和结构功能,其内核是支撑企业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运营机制,宗旨在于使企业盈利并且满足所有相关者的利益。总之,商业模式囊括了一切与商务运营有关的要素,并通过独特的方式有效整合这些要素自动的成为商业模式的一部分。此外,在考虑到商业模式的时代性之后我们可以确认,健全的商业模式至少应该具备盈利性,创新性,超越性,可持续和不可轻易复制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尽管关于商业模式概念以及商业模式本质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公认的结果,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研究都在从不同侧面体现着商业模式的某种特有精髓。这种精髓正是使处在相同或者类似环境中的企业可以采纳不同类型商业模式的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企业商业模式具体特征的“生命密码”。实际上,这种决定商业模式特征的无形力量可以被称为商业理念和商业愿景。两者都是经营者面对经营环境所采取的商业态度,其中商业理念决定商业模式的风格与特征,而商业愿景决定商业模式未来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前面对交易费用理论、合约理论以及制度变革理论的讨论帮助我们加深了对商业模式功能目标与形态本质的理解。但是,与作为人类为减少交易成本所作努力的结果的“制度变迁”相比,商业模式具有更加生动的内容。制度变迁是市场、企业、政府、消费者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个企业只能是接受者或适应者,不具备主导能力。而在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中,企业具有较大的创造自主性。由此可见,尽管商业模式的本质离不开合约的范畴,但同时更是可以在一定商业理念和商业愿景的指导下,通过主动设计和刻意培育而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合约安排。需要强调的是,商业模式并不是因为有人的刻意设计和培育才存在,却是可以通过科学设计与培育完善而变得更加有效。商业模式理论的任务就是研究和探讨商业模式形成与运行的原理及特点,并且从中找到设计、评价、创新商业模式的科学方法。
本文在这里提出的商业理念也可以称作“商业意识”,它是考虑商业模式问题的指导方针。在具体应用中,需要将商业理念分解成为若干个可以指导商业模式设计的具体措施。张维迎在与几位国外专家合作的著作《2010商业模式》当中将这些具体措施称为“商业概念”。为了说明什么是商业概念,他们列举了一些实例,如“24小时处理销售订单的概念,通过互联网与全世界客户建立24小时联系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制造产品但对流程进行集中控制管理的概念,协助全球研发活动的概念,在生态环境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概念”等。
商业概念是在商业理念与技术环境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例如,从提供商品到提供解决方案,从寻找客户需求到创造客户需求,这些都是商业理念层面的提升。商业理念给商业概念提供了方向性指引,而实现这些概念必须有技术环境的支撑。目前有一种被称作虚拟企业的新型企业组织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虚拟企业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一体化的企业组织运行理念、模式和方法。虚拟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将许多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产品集成到一块,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从而冲破传统的企业的边界和概念,形成更有效率的商业运营系统。根据本文的思路,我们可以将虚拟企业商业模式的商业理念理解为整合公司内部与外部资源,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服务。其商业概念可以分解为提出合理可靠的商业逻辑,整合最优势的企业能力及产品,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网络,建立公平可信的分配机制等。虚拟企业的设计、培育和维系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实践。这一系列赖以维系虚拟企业运转的商业概念都围绕在为客户提供最优解决方案的理念而展开,并且都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的环境支撑。由此可见,拥有特殊的商业理念和商业愿景也是现代商业模式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
什么样的公司具有投资价值?硅谷投资人将答案简化为:投资就是投人,特别强调人的重要性。我自己经常简化为:好人好事。也就是,生意本身是否好生意,人是否非常优秀。话说到这个层次,其实还是非常宏观的,本文试图用三个问题的框架来解释这个命题。
问题一:这是个什么事儿?(What's the business?)
首先,人们要知道产品和服务是什么,这实际是个商业模式问题。世界上的生意种类繁多,赚钱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项目型的,如单个房地产项目、单部电影。这类项目VC一般不做。根据最终用户的不同,项目有面向个人的,也有面向商家的。互联网上大家公认有四种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广告、会员、游戏。
其次,是这个模式可行吗?过去人们对免费看信息收取广告费的模式有疑虑,但现在已经接受这个模式。有的公司现在想收取网上会员费,也有人怀疑,但将来也可能行。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得到验证,对于公司的发展阶段来讲是个重要的标志。商业模式没有被验证,说明这样的公司有可能将来彻底失败。一般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是非常清楚的。当然,也正是由于新的商业模式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并可能获得巨大的成功,才吸引了很多风险投资公司。与商业模式相关的还有一个问题:这个模式的特点是什么?有的模式较为轻巧,如携程的订房、订票;有的较为复杂,如网上卖书,需要有库存、有运输;有的较为间接,如早年的门户网站,免费很长时间,最后迎来广告的收入;有的较为直接,如电子商务网站。
再次,这个事儿有多大?现在人们知道Google的生意是非常大的。也有些生意不大,但如果连锁起来,也可以很大。市场容量的大小实际是项目的潜力大小。顺便说一句的是,中国城乡差别很大,计算市场容量要小心。
值得提醒的是,在中国的商务环境中,政策是个非常大的约束条件。如果商业模式中过分依赖于政策,会有潜在的风险,如移动增值业务受到运营商的影响。
问题二:为什么是你?(Why You?)
市场地位非常重要。有稳固市场地位的公司是投资人追捧的公司。人们都希望与市场第一为伍,也希望自己的公司成为市场第一,至少是细分市场第一。市场第一的公司,其团队的能力往往是已经被验证的。团队的能力和过去成功的经历决定了项目未来的可能。由于创业公司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很多公司谈不上市场地位,这时候团队的能力就是考察的重点。如果有过去相关领域的成功经验,大家倾向认为项目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没有成功经历,就要看一下经历和静态的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董事会是公司非常重要的权力机构,所以董事会,以及董事会和团队的互动是非常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问题三:为什么是我?(Why me?)
关键词:商业模式;企业战略;关系;作用;整合
引言
新经济出现以来,亚马逊、阿里巴巴等一批企业的巨大成功以及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对传统商业规则的剧烈冲击引发了人们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尽管目前商业模式还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理论和操作体系,但人们普遍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方式和逻辑,其创新目的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应对环境变化、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一直就是战略管理领域的最根本问题。因此,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具有相似的研究领域和目标,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关联和相互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等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的界定。例如,哈默尔(2000)将企业战略视为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波特(2001)并不认可商业模式的独立存在性;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商业各个部分如何适配于一体,而企业战略关注的是如何超越对手;Osterwalder等(2002)将商业模式视为企业战略的概念性和架构性实现;王伟毅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诸多方面,它的理论基础常根据自身组成要素而定。本文认为,商业模式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没有得到彻底地界定。
一、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按照Hill(2007)等人的观点,所谓企业战略是经理所采取的旨在达成一项或多项组织目标的行动,其目标就是实现优于竞争对手的绩效和竞争优势,它具有过程本质,包括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大阶段。可见,企业战略的本质特性是时序化、纵向的行动和过程。商业模式作为企业价值创造方式,具有一定的结构,其组成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其本质特性是空间化、横向的方式和状态。企业战略是面向未来的、动态的、连续地完成从决策到实现的过程,商业模式是面向现实的、(相对)静态的、(相对)离散的价值创造方式;企业战略关注外部环境和竞争优势,商业模式关注内部结构和价值实现。它们两者都具有全局性,都面向整个企业;都具有系统性,前者包含目标体系和行动体系,后者包括结构体系和价值体系。
一般来说,在某个时段,企业只有一个商业模式,但可能同时存在多个战略。商业模式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地位总是存在的,不管它是否被企业有意设计,而企业战略并不永远存在。捕捉商业机会的(初创)企业未必有战略,却一定要有商业模式;企业遇到重大情况需要采取行动时,则必定需要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位居首位,而企业战略则位居第二。在商业模式趋同的情况,(战略)核心能力决定企业成败;在环境相同、资源相近的情况下,竞争胜负取决于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的主要关联点在于:它们一定会共享某些要素,如波特(1996)的客户需求、产品或服务种类、接触途径三种战略定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战略制定到战略实施必然要经历商业模式这个环节,商业模式是战略制定的结果,又是战略实施的依据(Hill,2007)。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客观的水平垂直式交融关系(如下页图1所示)。
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之间的交融关系决定了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商业模式的配套,在战略实施的时候需要依据商业模式作为蓝图,在设计商业模式时候必须考虑企业战略的目标和意图。如果将下页图1中的商业模式视为在技术(资源)开发和经济价值创造之间起到媒介作用的关键装置(Chesbrough等,2002),那么企业战略则扮演着这个关键装置的调节器角色;如果将它视作一架由不同部件组合而成、具有特定运行逻辑的机器,那么企业战略相当于它的操作员(Masanell等,2009)。至此,我们不仅可以揭示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理解解释不同研究者对它们之间关系认知上差异的原因。其表面原因在于观察视角的不同,而根本原因则在于没有基于两者特性对其关系进行彻底辨析。
二、商业模式对企业战略的系统整合作用
企业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发掘和培育竞争优势来源,因此对企业战略的整合实际就是主要对竞争优势来源的整合。根据张敬伟等(2010)的观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来源、表征和结果三个层次。其中,资源、能力等构成来源层,客户价值构成表征层,而绩效则构成结果层。从来源层到表征层和结果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竞争优势因果关系和循环链。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等问题,研究者们先后提出了定位、资源、能力、知识、流程再造、交易成本、演化经济、战略网络、商业生态系统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大多关注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某一方面关键要素,而没有全面、系统地给出竞争优势形成的完整解释(霍春辉等,2008)。Amit等(2001)发现,没有单个的创新或战略管理理论可以完全解释电子商务的价值创新潜力,认为需要对现有理论观点进行系统整合。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已开始对竞争优势来源等企业战略问题进行整合研究,但是都多少存在整合范围有限、竞争优势形成过程模糊等方面的不足。
(一)整合基础之一
尽管这些竞争优势来源的视角和观点不尽相同,甚至存在相互冲突的地方,但是彼此之间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这构成了它们被商业模式整合于一起的第一个基础。
1.外生与内生:资源、能力和知识理论强调竞争企业异质性和竞争优势内生性,而定位理论则重视企业外部环境和市场地位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没有异质性的资源、能力和知识,企业就很难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来应对市场竞争并获得优势市场地位。同样,若不能及时从外部获得战略性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配置,企业就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将失去原有竞争优势。
2.存量与增量: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存量则决定着企业资源增值速度和增量大小。能力大小和提升速度快慢取决于企业知识存量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组织学习。能力发挥要受制于资源存量、质量和结构。知识积累速度也要受制于现有能力,特别是核心和动态能力的存量和结构。
3.系统与要素:活动作为系统是建立在资源、能力与知识等要素之上,而流程是活动的集合,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知识要素只有通过流程系统的有机整合才能产生价值。
4.产权与契约:资源理论认为企业资源包括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征、信息、知识等。交易成本(契约)理论将资源视作由其各种属性独立的个体产权捆绑在一起组成的产权束。产权依附于资源属性,产权受到的法律、契约或社会道德准则的约束也会影响资源所有者能够创造和占有的资源价值。
5.载体与内容:企业形成的存储了有价值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惯例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从能力对资源配置以及知识对能力的指导作用看,惯例显然属于资源、能力、知识等要素内容的载体。
6.具体与抽象:流程和价值链都由活动组成,流程相对具体、稳定,而价值链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抽象、组合,企业流程管理应该以价值链思想指导。
7.范式与案例:战略网络中的战略联盟、合资企业、虚拟企业等都可以视为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治理方式——中间组织。交易成本理论是一种分析范式,而战略网络理论则是这一范式的应用案例。
8.个体与群体:演化经济理论与商业生态理论都从生命体的视角看待企业。前者主要关注单个企业,认为企业在与环境之间的比较、选择、学习促使企业不断演进、变迁。后者主要关注整个商业生态系统,认为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良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9.竞争与合作:传统的价值链理论更多将企业看成一个自治实体,强调竞争,战略网络理论则将供应商和消费者等视为合作伙伴,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则强调商业系统内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共同学习、共同进化。
10.生产与交易:演化经济理论关注新奇和生产,交易成本关注效率和交易。实际上,企业是生产和交易的统一体。
(二)整合基础之二
按照Peteraf等(2003)的竞争优势V(alue)-P(rice)-C(ost)模型,竞争优势是指客户购买该企业产品或服务后所感知到的价值(V)与企业生产或提供该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成本(C)之差,客户价值(消费者剩余)就是客户感知价值(V)与企业产品或服务市场价格(P)之差,而企业价值(生产者剩余)就是企业产品或服务市场价格(P)与企业生产或提供该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成本(C)之差,亦即企业利润或经济租金。
创造客户价值(消费者剩余)是商业模式的直接目的,而创造企业价值、利润或租金是其最终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由于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之间存在交融关系,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中的关键要素最终都要通过商业模式的系统整合和转换,以提高客户感知价值或提高产品市场价格或降低产品成本等途径,进而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最终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可见,商业模式与竞争优势来源在关键要素构成和价值创造方面都存在一致性,这构 成了商业模式整合竞争优势来源的第二个基础。
(三)整合框架
通过商业模式整合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就是按照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逻辑对各种竞争优势来源进行组合。波特(1991)不仅系统地分析了企业成功因果链,同时也在不经意中道出了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逻辑。在波特看来,企业成功(获取竞争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企业所处的产业吸引力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地位。企业有吸引力的市场地位来自于低成本、差异化两种战略形式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则来源于企业内部一系列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经济活动,即价值链。企业正是以比竞争对手低的成本完成活动,或者以增加客户价值的方式完成活动使企业具备索取高价格的能力,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是规模、学习曲线、活动之间的联系、活动与其他业务共享的能力等。从产业结构和市场地位到活动和驱动因素回答了“是什么”使企业成功或获取竞争优势,而企业可能拥有来源于企业历史的、预先存在的声誉、技能、适当的活动等“初始条件”以及为实施新战略所需要的特殊技能和资源的组合或创新的“管理选择”则回答了企业“为什么”成功或获了竞争优势。如果将这些“驱动因素”、“初始条件”和“管理选择”归类为资源、能力和知识等投入要素,那么波特的成功因果链同样也是企业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逻辑,即从投入要素到价值活动、到低成本和差异化产品及市场竞争优势的完整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战略)要素、(微观)活动、(宏观)方式、产出(形式)、结果(形式)等五个层次。结合波特五力模型、不同竞争优势来源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因素,对以上九种竞争优势来源进行分类、排列,由此形成一个基于商业模式的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整合框架(如图2所示):
在这个整合框架中,资源、能力和知识处于要素层。其中,资源属于最基本的投入要素。资源如同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而能力和知识则更像激励因素。流程(再造)、交易(成本)、惯例(演化经济)处于活动层。企业可以暂时没有正式的治理方式和组织学习,但不能没有基本的流程。价值链、战略网络和商业生态处于方式层。企业或许暂时没有对外开展战略合作或营造商业生态系统,但是不能没有内部基本的价值链。因此,它们在整合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个整合框架的内在逻辑是,资源、能力、知识等战略要素既来源于外部要素市场,又来源于内部积累,它们经过流程、交易和惯例等活动形式的微观整合以及价值链、战略网络和商业生态等经营形式的宏观运作,形成低成本、差异化、聚焦等形态的产品和服务,最后通过客户价值这个渠道,分别形成战略绩效和客户与企业价值。这个整合框架清晰展现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层次性、结构性和价值性。
三、企业战略对商业模式的理论支撑作用
虽然商业模式比企业战略古老,但是企业战略却比商业模式理论成熟。实际上,商业模式一直蕴涵于企业战略之中。从钱德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到安索夫的“现有产品、未来产品、现有市场、未来市场四种要素组合”和安德鲁斯的“公司可以做的与公司能做的之间的匹配”(席酉民等,2009);从波特(1996)的“产品与服务、客户需求、接触方式”三种定位,到Prahalad等(1990)的“各种资源、技术、技能有机组合”的企业核心能力;从Gulati(2000)等的“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的战略网络,到Moore(1993)的“包括顾客、市场、产品或服务、经营过程、组织、利益相关者、社会价值或政府政策在内的共同进化的商业生态系统”,都可以随处看到商业模式的身影。特别是,作为资源和能力战略理论重要思想源泉的熊彼特早在1934年就提出了产品、技术、市场、供应源和组织模式等五种形式创新,它更是对商业模式创新内涵和形式的生动表达。由此可知,商业模式主要理论基础就是价值链、资源、战略网络、合作战略、交易成本等企业战略以及创新理论。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提高客户感知价值,或提高产品市场价格,或降低产品成本等途径帮助企业创造价值,进而形成竞争优势。
结语
在研究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在基于战略理论建立商业模式理论体系过程中,波特的竞争战略和定位理论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波特的理论体系不仅视角较宽,它包括了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市场结构、企业价值链和产业集群、客户价值和社会责任,而且商业模式成分也最多。可以说,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其实就是定位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波特(2001)才对商业模式不以为然。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哈默尔.领导企业变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Porter M.E.Strategy and the Interne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1,(3):63-78.
[3]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5):1-8.
[4]Osterwalder A.,Pigneur Y.An e-Business Ontology for Modeling eBusiness[R].15th Bled Electronic Commerce Conference,Bled
Slovenia,2002.
[5]王伟毅,李乾文.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1):32-48.
[6][美]C.W.L.希尔 & G.R.琼斯.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7]Porter M.E.What is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6):61-78.
[8]Chesbrough H.& Rosenbloom R.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 off Companies[R].Harvard Business School,Working Paper,2002.
[9]Masanell R.C.& Ricart J.E.,From Strategy to Business Models and to Tactics[R].Harvard Business School,Working Paper,2009.
[10]张敬伟,王迎军.竞争优势及其演化研究现状评介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1-10.
[11]霍春辉,芮明杰.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的反思与整合[J].学术月刊,2008,(2):94-100.
[12]Amit R.& 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6-7):493-520.
[13]Peteraf M.A.,Barney J.B.Unraveling The Resource-Based Tangle[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imics,2003,(24):309-323.
[14]Porter M.E.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95-117.
[15]席酉民,刘文瑞.战略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6]Prahalad C.K.&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2-14.
关键词:商业模式;市场营销;意义
在现阶段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形成成为了必然现象,同时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多种形式的企业运行模式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发展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投资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方式。商业模式属于新时代科技发展下的重要产物,在当前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新型企业模式,由此为顾客创造了更多的投资选择与商业价值。在这个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商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十分相符的。当前多种商业模式都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同时很多商业模式的发展空间还很广阔,并具备着一定的吸引力。
一、商业模式的基本概述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商业模式主要是指对企业中客户的相关信息,以及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内部设计、合作企业的信息等多种要素综合整理。现代商业模式在本质上来说就是经济实践的过程,这个实践的过程包含着企业中所有运作流程,并且也涵盖了多种企业的资源与运行模式。从另外的角度上分析,商业模式是一种对关于活动内容的外在表现,并且体现出一致性的特征。
2.组成部分
(1)企业发展的进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存在的价值,并且创造出专属的目标体系,这个过程就确定了相应的企业价值主张。它的主要形式就是体现在对客户的服务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向客户展示属于企业的产品,并且有针对性的分清客户是谁等问题,通过相关问题的逐一发现,明确企业产品诞生的整个流程,包括采购过程、生产过程等,将这些流程赋予到传递流通的过程中。企业所执行的价值主张,能够完全符合企业价值的创造历程,并将其完全应用于企业的发展从而体现出合理的逻辑。(2)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创造应有的价值,因此需要在企业中投入进一定的资本,但是在企业未进行投入资本的时候就没办法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由此判断企业资源组合的重要性,重在将属于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通过专业的方式进行有机整合,以保证实现企业发展进程中需求最高的资源组合。(3)企业在市场经济行列中发展,始终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趋势,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被重复运作,运作流程是企业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企业首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实现市场的实际需求,并积极向社会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专注于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资本为目的,从根本上完善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运作流程中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将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并且重视不断重复的过程,以便产生运作的流程。
二、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意义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状况使得传统形式的商业模式已经脱离了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应该重视创新改革的意义,针对现有的商业模式作出及时调整,借助于先进手段及时创新商业模式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企业带来良好契机。现阶段众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面临着重大的经济改革,但是商业模式仍旧维持着原有的步调,并没有在新时期创造出应有的新姿态。首先从党的领导方向上分析,国家仍旧处于转型的阶段,所以想要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就应该适时的推动企业转型的步伐,通过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结合现阶段企业始终保持的商业模式分析,企业的发展结构没有跟随时展进行优化与改革,因此违背了不断发展的意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国家经济管理始终处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中,商业模式无法得到及时的创新;此外,随着众多企业在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基本采用了较为科学的绿色经济商业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仍旧处于一个磨合期,这为商业模式的进一步转型创新提供了条件。对商业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就是指企业应该结合着市场经济的现状情况,在不断总结并分析传统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构成要素进行合理区分,与现阶段企业的经济发展出发点相融合,在坚持科学方式引导之下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规划,从而给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并创造更多价值,逐渐将企业的发展结构完善。目前,市场经济的竞争仍旧激烈,企业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如果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对发展结构与模式进行合理的创新与完善,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需要,要及时对企业中的机构进行合理调整。
三、商业模式中的市场营销
1.环境分析
商业模式中的市场营销应该结合着环境来做合理的分析,保证可以实现商业模式的社会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市场周边的环境因素需要进行合理调查,并且针对环境因素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的制定相关措施,同时拟定出更加完善科学的营销策略,为企业发展的进程注入新鲜活力。企业发展的过程还受到了宏观环境及内部竞争、客户评价等要素的影响。从微观的角度上分析,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社会等都对市场营销起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微观环境中主要是市场内的竞争环境、技术的优劣程度、企业未来的前景等。现阶段的商业模式,营销分析的方法着重阐述了SWOT分析方法等五种方式,这几种商业模式下的市场营销分析方法可以从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2.延展性发展
营销模式的变化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能够引导企业发展作出相应的变化,由此可见在营销延伸变化中存在着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主体、客体以及目标等等。通过分析商业模式,能够发现这些内容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体现出一致性的特征,特别是在商业模式的指引下,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够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处理妥当,商业模式的概念能够集中反应市场营销的主要内容与各种要素,这种明显的对照可以反映出营销的价值,同时也能准确的分析营销的表现,总之,市场营销就是商业模式的手段。
四、创新的意义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让市场营销的定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营销模式由传统变为绿色营销,经济的发展为营销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并且在商业模式中可以实现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能承接着传统的理念推陈出新,使市场营销的内涵更为丰富。从这个角度上分析,创新商业模式的营销方案可以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体现出积极意义。商业模式从宏观的角度上进行科学模式的建立,并且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保证可以将企业的基本要求进行整合,将其投入到运营模式中,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掌握由点到面的动态发展趋势有着极大好处。
五、结语
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市场营销的重要因素,同时是推动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力量,为市场营销带来了勃勃生机。随着当前市场营销的科技化趋势发展,能够切实看到企业中市场营销的价值体现,这源于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作者:孙赫 单位:吉林化纤集团销售中心国际部
参考文献:
[1]齐严.论商业模式的市场营销意义[J].中国流通经济,2011,09:88-93.
[2]姚丹,王林.浅析商业模式的市场营销意义[J].现代经济信息,2016,01:358+360.
[3]于增翔.商业模式的市场营销意义分析[J].市场观察,2015,S2:224-225.
[4]付筝.论商业模式的市场营销意义[J].市场观察,2015,S2: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