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思维能力训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

第1篇

中学数学课程,应更多的侧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探究应成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却需要教师对学生下一番思维能力训练的功夫。

一、巧妙设计,让思维发散

发展学生个性是中学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个性是心理与思维的特征。而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与创造力有着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既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手段。

1、用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

即通过合理设计疑问,以促进学生思维多方向、多角度的发展。在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时,要注意使设计的问题既达到了激疑目的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在进行“三角概念推广”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

例1、如:讲解必修4第一章第一节“任意角”时。

1.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将怎样把它调准?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 .25小时,你将怎样把它调准?

2.在运动员转体一周半动作中,运动员是什么方向旋转的,转了多大角度?

3.当自行车的轮子转了两周时自行车轮子上的某一点转了多大角度?因此,这类问题就会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向着多角度、多方向的发展。

2、以变化求得思维的发展

变化教学,会给人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例题的演示,而应引导学生去探求“变异”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3、以恰当的评价激励思维的发展

延迟评价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自己的解答时,教师不是马上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一种激励其探索行为的方式延迟对具体解答的评价,这样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互相启发的氛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设想,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精心组织,发展思维

课堂不应是传授与灌输的场所,而是通过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场所。在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就逐渐引起了新课程实施者的重视。

1、让思维在兴趣中发展

乐于思考是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只有愿意思维,有思考问题的动力,学生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全神贯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在学生进入了积极思维状态后,通过巧妙的引导,就会达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新课之前,用数学游戏的方式激起学生兴趣,然后用游戏中的问题,作为师生探究的主题,教师在与学生一同探究过程中,通过恰当的点拨与促进就会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序发展

2、让思维在情境中发展

相应的情境会孕育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火花往往是在问题中绽放的,个人的智慧就是体现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并在其中得到发展的。古人云:“学则须疑。”有疑才有问,疑和问的产生实质上就是一个问题情境的产生。所以,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问题情境,形成一个有利思维的相对自由的数学课堂氛围。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许多中学生不能自主学习,不能自主思考,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数学科学方法为依据,精心设计出一整套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最佳实施方案,把数学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思维体操”,突出数学学科的科学方法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科学引导,让思维形象化

数学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经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受到了格外的关注。数学知识大都比较抽象,这些抽象的知识只有以形象的思维去同化,才能顺利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时直接决定其对抽象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

1、让学生在观察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即在数学课堂上,尽可能的通过呈现并演示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表述的形式,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由无到有、由弱而强。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让学生在感悟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 思维 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近几年来,主席曾就创新问题在各种场合多次发表过重要讲话。1995年5月26日,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8年4月29日,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再次指出:“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1999年6月15日,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民族兴衰存在的高度来认识。”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形成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实习期间听课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大胆尝试,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课堂设计,活化课堂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深入挖掘课本知识内涵和外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贵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不要认为凡是书本上说的、老师讲的都是对的;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框住,扼杀个性发展。教师应尽力创设充满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善于捕捉智慧的火花,挖掘创造的源泉。

2. 营造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赶时间,抢进度,完成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自觉不自觉的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埋没了学生的闪光点,即使学生有一点新思路、方法和观点,也没有机会和时间来表露。因此在课堂上要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讨论,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觉、联想和归纳的思维能力,形成必要知识的准备,学生就会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质的飞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精巧的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将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1. 首先要遵循民主性原则,改变教师的意识

创新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权威观念,在课堂上和学生处于平等、民主的地位,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民主是创造思维的阳光雨露,是培养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保证。

2. 课堂教学从扶到放,引导创新思维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3. 注重特殊解题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数学教学中的通法、通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普遍规律,固然值得重视,然而洞察具体问题的特殊性,运用特有的方法解题,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三、根据思维能力的特点,加强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创新意识加以转化,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是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一般经历的过程是:直觉思维――联想思维――归纳思维――创新思维四个阶段,下面浅谈一点体会。

1. 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借助几何直观或经验积累,利用类比或不完全归纳,把感知的对象作为一个有机结构,从整体观察它,作为试探性的结论,然后利用分析思维,对结论进行证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主动性,通过示范及鼓励学生提出猜想来形成问题解决中的创新能力。

2. 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联想思维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使多个知识点在具体问题中互相沟通与交融,由此及彼,拓宽思维通道,由平常始料不及的思路,到达成功的彼岸。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联想:

(1)联想有关的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

(2)联想已知的或过去求解的类似问题或有关问题;

(3)联想基本的解题方法。

3. 归纳思维能力的培养

归纳既是数学的推理方法,又是数学的发现方法。数学中的许多结论都是由归纳、猜想发现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方法是必要的。

通过这方面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学习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收集、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转化、解答等一系列认识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观念,遇到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特别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是理论发展的起点,用数学方法、数学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就是发展数学理论的过程;认识事物的全过程是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可以加强德育教育的能力。总之,在教学中,若教师经常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训练、多角度去思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在某一点或某一侧面上,不满足于已解决的问题,积极开阔视野,争取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其在结构、形式、材料、功能等方面扩展、引申,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把数学教育素质落到实处来。

【参考文献】

[1]何寅基等. 数学教育技能学概论 .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4.

[2]徐友标等. 数学教学智能发展.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1989.

第3篇

关键词:思维能力;主导示范;突破口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07-01

历史分析思维方法,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高中历史课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思维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他是适应高校选拔的需要。

一 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作理论基础

历史学科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钥匙”.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共性与个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正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去分析。比如,中外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有些在历史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不足的一面;有些反面人物,干了许多坏事,但也不能抹煞他一生中干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像这样的事例很多。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锻炼了思维的周密性,克服主观性、片面性。

二 教师的主导、示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捷克著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如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高三复习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中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内容时,我们按时间顺序把这三国革命的背景(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归纳成要点,列成表格,并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寻求解题的思路、方法,并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又如“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中,“有人说,中国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一思考题,书中只是讲了些历史事实,没有较强的语言概括能力和一定的历史理论基础就不能答出来。我们便以此为突破口,将题目分解成几个方面,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发展态势怎样?学生回答: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基础上,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有缓慢发展。但在清初,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有什么特点?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回答:,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大门,从此,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掠取了大量权益,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打断了中国社会独立缓慢地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3.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是在清政府镇压和同外国侵略者打交道过程中出现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其结果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失败就是证明。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于何时?情况如何?学生回答:后,由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的刺激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在沿海地区创办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业企业。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产生了。通过引导,学生较全面完整地回答了问题所涉及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

5.如何看待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学生回答: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的,相反,中国资本主义的每一步发展,都遭到侵华势力的压迫和排挤。

第4篇

(商水县第三中学 河南 商水466100)

【摘要】一些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在思维要求上有较大差距,成绩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高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对数学思维的形成产生障碍。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训练;思维能力

数学讲求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需要学习者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较灵活的思辨能力.可以说,思维判断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好坏.特别是对高中数学而言,许多题目都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没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难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点的,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较强的判断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以便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现代数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受升学等因素的影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只“讲究实效”,只重视讲授基础知识,而忽视学生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对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顾及甚少,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先谈谈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学生的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巧引导妙安排,设计思维情境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每堂课的开头.这是因为巧妙的开头,尤如战前动员,使学生精神振奋,迅速、自觉地进入思维的角色,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根据中学生爱类比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某些知识,一上课就由这种知识类似地推出另一种新知识;根据中学生对周围事物易作直觉思维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举出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归纳概括出所学新知识;根据中学生爱争论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出一定的问题,让他们充分讨论、分析和综合得出结论;根据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观察、思考,充分发现和解决问题等。

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自觉为学生提供训练思维的机会,对学生思维中蕴藏着的智慧萌芽,要倍加爱护,并积极引导,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习惯,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体会到自己“思维的成果”和“思维的快乐”。

三、恰当设置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精辟地指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启发性问题的设计,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的角度、层次和要求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作为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课型要求等提出不同的问题,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置适度性问题,培养学生敏捷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是否敏捷,一条重要因素就是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度,这里所说的适度,就是指设计的问题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如果教学每节内容都能设计出适度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思维的积极性也就会自然产生,教师再辅之以恰当的启发点拨,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也就会越来越敏捷。

2.设置比较型问题,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而要区分事物,首先就得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没有比较,人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不可思议的。比较型的问题,与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求同过程是从彼此相关联的大量具体材料中抽出规律性结论的过程,从各种材料中寻求共同点的过程.因此,设计一些比较型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同能力。

3.设置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设想,大胆创造,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随时注意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使他们思路开阔,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通过活跃的思维达到求异、求佳、求新,具体做法是:除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通过寻求问题的结论或条件或某种规律,来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4.设置互逆型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学生思维的发展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判断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强不强,依据之一就是考察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灵活不灵活,因此,要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整体逆向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每一节内容时,除了向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向思维训练外,还应不失时机的设计逆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一个问题的相反思路上去思考,或者从一般思路的相反方向去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发展相互促进。

5.设置迷惑型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思考问题,条条框框少,思想束缚性小.他们敢于怀疑成人的意见,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并能批驳别人的见解,尖锐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他们的“批判”往往是片面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了使他们的“批判”思维趋于成熟、全面、正确,教师应机警地适时地设计一些迷惑型问题,迷惑学生.教学中,认认真真的出错,诱使学生“上当受骗”,展开争论。

总之,数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教材内容等,积极引导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维,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 教学 思维能力 训练

一、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难点

机械制图课程的基本能力要求是:在绘图时,需要把一个视觉上非常直观的立体结构(机械零件)转换成为由点、线、面组成的平面视图(在机械设计过程中零件实体并不存在,而是存在于设计者的想象中,设计者要依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视图)。在读图时,要把平面视图迅速地转换为具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立体模型,并能够正确地描述该立体模型。教师在教授机械制图时,都有一个共识,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教学的成功非常重要,但是,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方法问题上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常见的情况是,在这门课程结束时学生还不具备识读简单视图的能力,也就是说,一直到课程结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与训练。如果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先天不足是不对的,而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需要在后续教育中进行强化与训练。对于机械制图这门需要空间想象能力的课程而言,思维能力训练应该是贯穿教学过程的核心任务,是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教学难点。

二、思维能力的内涵

1.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概念

从思维科学的角度,作为理性认识的个体思维表现为三种形式,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特异思维,或者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们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产生的。抽象思维是一种以语言过程为媒介进行表达,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以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依靠对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的理解,它是以表象、直感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联想﹑猜想等形象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必须渗透于抽象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形象思维的参与,抽象思维就不可能很好地展开和深入。抽象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发展和成熟,在理性认识活动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

(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思维转换是思维从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转换是思维的最基本转换之一,其转换方式大致有两种:

一是逻辑转换。抽象思维以抽象材料为载体,形象思维以形象材料为载体,抽象材料与形象材料之间存在着各种逻辑联系,当它们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转化时,思维形式也随之转换,这种转换叫做思维的逻辑转换,转换的逻辑通道是思维载体间的逻辑联系。如实体结构(形象)与视图(逻辑)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平行投影,则思维转换的逻辑通道就是投影体系。

二是潜逻辑转换。思维的潜逻辑转换往往表现为不按通常的逻辑顺序进行的直觉判断,转换过程具有跳跃性和间断性,主要表现为发生转换的逻辑通道是隐蔽的,转换的逻辑过程在潜意识中完成。这种跳跃与间断实质是思维过程的简约。因此,思维的潜逻辑转换以逻辑转换为基础,它是思维能力向高层发展的结果,也是灵感思维产生的源泉。生产者通过读图直接进行零件加工,就属于思维的潜逻辑转换——结构本身在生产者的想象中,投影体系被抛弃了。

(2)思维转换能力的培养。如前所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逻辑转换与它们的载体之间的相互转换密切相关。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形象素材和抽象素材。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形象并不是头脑中凭空臆造出来的,它根源于现实的物质世界,离开了对物质世界的感性认识,形象思维便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应当重视向学生呈现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基本几何体是组成机械零件结构的基本单元,属于形象思维的素材;点、线、面及其空间位置关系,是视图的基本要素,属于抽象思维素材。利用教学模型使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这两方面的素材,是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的基础。

第二,提高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概括是知识领会过程中对感性知识进行分析、综合,逐步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提高思维的概括能力就是提高揭示所学知识本质特征并概括为概念或形象的能力。如三视图中,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之间“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对应关系,就是对投影线面的规律性概括,在此基础上,可以训练学生进一步找到右视图、仰视图与基本视图之间的联系。概括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在思维能力训练过程中逐步强化的。

第三,努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将已有知识信息进行改造重组并作恰当的推测估计,有利于丰富想象力。在训练中将已知条件进行必要的改造重组,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基础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果,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机械制图课的习题,可以通过修改已知三视图的点、线、面,让学生去想象视图修改以后其对应的实体结构的变化,并画出轴测图。

三、机械制图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实践

1.点、线、面、投影知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点、线、面、投影知识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建立空间投影体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看图、绘图打下基础。这一部分是机械制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其思维发展正处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应主要采用形象比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抽象的点、线、面投影转换为具体而又直观的投影模型。例如:从两点的三面投影图来判断两点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一个三面投影体系模型,将三面投影图与投影模型进行对比,定出两点间的空间位置,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加上老师的引导归纳,使其思维判断从现实空间得到证实。

2.几何体投影知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几何体投影知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当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即从基本几何体到组合体分段进行训练。两个阶段中,学生的思维训练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实物到平面视图(从形象到抽象),再从平面视图回到实物(从抽象回到形象),使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这种反复的转换变化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利用大量的实物模型来积累学生的抽象素材(即各种基本几何体在三维投影体系中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时,其投影三视图的对应关系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组合体投影教学中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组合体投影知识教学是以基本几何体投影知识为基础,因此,对组合体的合理分解、切割——即形体分析,在教学中很重要。如果学生只是对着组合体模型画其视图而不进行形体分析,效果就不理想。

3.识读零件图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读懂图样是机械制图课程的最终目的。读懂零件图的关键是理解零件的结构和形状,也是重点和难点。因此,组合体投影的思维训练方法仍适用于识读零件图。在读图时应联系零件的工作位置、用途以及它和其他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综合思考,较为复杂的零件图还可以借助绘制轴测草图来帮助想象,可以绘出整个零件的立体草图,也可以只绘出一部分形体。另外,标题栏、技术要求、尺寸标注、零件视图是组成零件视图的四大部分,它们相互关联,分析、想象零件结构时必须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

零件图视图分析的顺序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先主体结构再次要结构、先主视图再其他视图,按投影关系分析零件图中各视图的配置和相互间对应关系,运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去理解零件各部分的结构,想象零件的结构形状。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已具有的空间思维能力去解决问题,老师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有目的、有层次地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程序按照教师预先构思好的框架线路运行,方能取得良好的思维训练效果。

四、教学中的其他思维问题

1.思维惰性

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自己缺乏信心,总是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使其树立成功意识,有意识地鼓励他们积极思维,使学生敢想、敢讲。在讨论问题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思考,只要发现学生的想法有一定的正确性,就要有意识地表扬并鼓励其继续思考。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能力会逐步增强,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2.培养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

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养成细致、严谨的作图习惯的重要性。教师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他们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渗透“至详至悉,毫发不爽”的图学理念及图学精神。

总之,教师不能将机械制图教学视为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事实上,如果思维训练没有成效,做再多习题也是徒劳。教学过程中,每一章节都要围绕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与训练这个中心任务来组织素材,辅之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温寒江.学习与思维:学习中思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第6篇

一、导入环节

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问题型、视频型、直观型、实验型和说课型等等,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而导入时情境的设置非常重要。

例如,在复习基因突变时,用问题型方法导入,设置的问题有:1.基因突变的概念是什么?2.基因突变后生物体的性状一定会改变吗?为什么?3.基因突变的时间、特点、意义是什么?4.请例举一些因基因突变而引起的人类遗传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

二、知识点复习环节

高三复习特别是第一轮复习,应以夯实基础为主,但又要区别于上新课。因此复习知识点时,少用复制性思维,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可用图、表进行比较和分析,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复习免疫调节时,可结合教材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图解,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两幅图解,从而掌握这两种免疫的过程、场所、参与的免疫细胞及这些细胞的功能,以及这两种免疫之间的联系等。通过对图解的分析和比较,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复习一些基本概念时,不能单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种方法记忆的概念学生很容易遗忘。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容易遗忘呢?实际上学生对某一知识真正理解了,这种记忆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永久记忆。因此,教师在复习基础概念时,要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真正理解某概念以达到对该知识的运用,这也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如复习基因突变的概念时,既要复习其定义、时间、特点和意义,还要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进行比较,这样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章或一单元内容复习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一章或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编制知识图,使知识成块,也使学生成为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习得者。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图,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既可以清晰掌握知识点,又不容易导致知识之间的混乱,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问题设置环节

不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问题的设置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问题的设置除了指向性,还应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能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

例如,复习等位基因概念时,设置问题“细胞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可发生在哪些时期?”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需要运用的知识有:(1)等位基因的概念――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2)同源染色体分开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等位基因分离。(3)基因突变会产生等位基因,因此,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会分离。(4)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上存在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等位基因会分开。该问题的设置,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等。

四、提问环节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布卢姆,曾在芝加哥大学给大学生进行过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训练。在训练之前,他给大学生进行一系列与学科内容有关的综合测验。在测验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称为标榜组学生,而不能通过测验的学生称为补教组学生,两组学生在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和智力方面相同。训练方法是让标榜组和补教组学生都大声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请补教组学生找出自己的解决过程与标榜组学生的差异。如此经过10~12次训练,他们的成绩与同等能力和背景但未接受训练的学生相比,提高了0.5~0.7个等级点,并表现得更自信。这一研究表明,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通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后,提问时也应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再让学生相互讨论,找出自己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五、例题讲评环节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步策略,伍兹教授提出六步策略,众人结合两人的观点,提出五步策略。即(1)弄清问题,弄清题意。(2)探索思考,真正理解问题的内容。(3)拟定计划及工作步骤。(4)实现计划。(5)回顾总结,分析结果。

教师在例题讲评时,特别是文字表达题的讲评时,也可采用上述解题策略,先让学生弄清题意,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再联系所学知识,在草稿纸上写出简要答案,再把完整答案写到试题上,最后重读一遍进行检查。这一系列过程,既让学生训练了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对学生最薄弱的题型――文字表达题的准确表达可以达到很好的训练和提升。

第7篇

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启动思维

1.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启动动作思维

动作和思维导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紧密相连。学生善于模仿,总爱亲手做一做,这是积极因素。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利用这一特点,使之在动中思维得以训练。如,在教学“读数和写数”时,教师用计数器表示出某数,让学生读和写这个数,他们都跃跃欲试,这时让学生亲手做一做,就恰到好处了。教师说出一个数,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写出这个数,学生既感兴趣又学到了知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观察是学习中采用的方法,通过观察能获得解题思路,观察能训练和培养思维能力,尤其对图形的观察更加重要。教材中的图表特别要认真观察,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3.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启动表象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常常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加强语言训练又能发展思维。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语言区域狭窄,缺乏数学语言,并且语言也不规范、不准确、不完整,心里想说的也不能充分表达出来,但具有善于模仿的特点。所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对于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画后,说出一句完整、准确的数学语言。只把图意说出来,切不可超标准、超负荷地要求学生。如有一幅图,一个盒子里装有12个乒乓球,拿出4个,让学生观察后回答:盒子里原来有几个乒乓球?拿出几个?盒子里还有几个?然后连续回答这些问题。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训练学生说一段逻辑性较强的话,说出解题的全部过程,使学生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启动了借助事物的表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这些感官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而且还能启动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教学中要注重处理好直观性和抽象性的关系,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协调好小学生在掌握知识的不同心理环节中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学生要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必须由理解、巩固和运用三个主要心理环节组成。而小学生的认知方式,首先要借助于直观获得新的感知,形成一定的表象,还必须经过思维的细加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出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抽象思维多是经验型的,依赖于直观和形象。在教中必须协调好直观与抽象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和培养。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认识各种三角形,以实物为基础,在观察中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从而在脑子里产生出三角形的概念,即“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再通过实例、图形等容易得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概念。

2.教学中要注意认知发展的不同学龄段的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思维的形式也有所不同,形象思维的过程日渐缩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当然,因为各种能力的不同,在实践中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调配直观与抽象的比重。如,教行程问题中的相遇、追及等问题,用演示器来表现就容易理解,如果让两名学生各扮角色来表演就更形象逼真了,学生容易接受。

三、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教给学生“综合法”,培养其推理思维能力

这种方法是解答应用题经常用到的,也就是要弄清题中条件和问题,由已知条件出发推理到所求问题。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14千米,5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由已知求出一小时行了多少千米,进而求出5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教给学生“分析法”,培养其逆向推理的思维能力

顺向思维训练固然重要,但逆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也不可忽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逐步培养与训练。也就是从问题出发,逆向推理到所给的已知条件。如“红花15朵,黄花比红花多3朵,粉花比黄花朵5朵,三种花一共是多少朵?”从问题入手,要求出三种花一共多少朵,就要先求出每一种花多少朵,黄花为(15+3)朵,粉花为(15+3+5)朵,红花为15朵(已知),这样解题为:

15+(15+3)+(15+3+5)

3.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法”,培养其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41-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是重头戏,教师要重视结合教学不同环节流程渗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思维更加拓展、学习更加高效。

一、注重培养学生课前独立思维的能力

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课前环节的作用,一味地将教学局限于课堂40分钟之内,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预习方面的要求,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鼓励学生对照教材例题,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发掘其中解题规律、蕴含定律,尝试自己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寻找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一方面的训练,先让学生尝试在教师没有讲解的情况下突破学习难点,这对思维训练具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独立思维摸索出解题的初步思考路径与解决方法,养成较为独立的思维习惯,这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探究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也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学习内容。由此可见,课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抓手,也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学习内容,为课堂探究打下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课堂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思维发散程度如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教学实际效果息息相关。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其中较为常用的是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分析题目,从不同切入点着手开展解题,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最终同样解决问题。数学教师尤其要重视这一方面的训练。例如,两支工程队参与同一项工程,工作效率不同但是在相同时间内合作完成了工程量这样的题型。题目中要求工程总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既可以从两个工程队每天的工作量乘以天数这样的常规方法入手,也可以通过两个工程队各自完成多少工作量,然后相加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工程队每天工作效率之比,从一个工程队工作量推算出另一个工程队工作量的方法。不同的解题方法都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解题思路,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与拓展,这对于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训练思维敏捷程度和拓展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后环节的引导,通过布置书面作业、能力型作业、实践型作业等多种方式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课后开展作业或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一方面要回顾课堂上所学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充分优化与调整,选取最为恰当的解题方法。世上成功路有很多条,对于数学学习也一样,关键是寻找效果最佳、最能够实现学习目标的路径。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创新,鼓励他们在现有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增强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路径。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较快。

四、注重培养学生生活迁移思维的能力

数学学习规律源自于生活,也可以用来指导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抱着课堂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将数学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化情境问题与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生活运用的探究与尝试。例如,在学习了比例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木棍投影计算两者比例的方式,在生活中寻找一些较高的物体计算其高度。如楼房、大树、电线杆等等。运用正常的方法难以测量其高度,而运用比例的知识,这些物体的高度测量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学生可以通过同比计算的方式很轻松地算出这些物体的高度,这是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有效运用的典型案例。像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思维、积极尝试,使数学成为生活的数学、有用的数学、身边的数学,进一步提高实际掌握效果。

五、注重培养学生总结梳理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提出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其中总结梳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让他们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与归纳学习经验。无论是提高计算准确率方面,还是解决一些运用问题的思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讲解的方式方法上总结出更多的方法,梳理出自己是如何高效学习掌握的。这些方面的经验技巧对学生而言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学生还要结合具体学习体会在班级进行经验交流,在探讨中相互借鉴、消化吸收。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够形成总结梳理的思维能力,既可以不断提炼学习的技巧方法,也能够从他人经验中消化吸收,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促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思维能力训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提高思维敏捷程度、全面性和深入性,同时也让良好的思维习惯伴随学生成长,这对学生数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波.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08).

第9篇

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中,我们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念等思维的过程中。然而,学生年龄较小,这方面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所以我在教学时,重视从直观形象入手,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获取多方面感性认识,并借助于抽象思维的参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我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扇子以及墙角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触摸(每个三角板的角)来感知角。最后通过实物演示(这样能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向学生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直角、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来搭桥铺路,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推,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强化新知,掌握旧知,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我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首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73+36=109中得出:109-73=36;109-36=73。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个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来的旧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得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且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听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假思索。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是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精心设计问题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理想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创造出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有方法可循,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了,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并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和新的知识。

四、进行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最好办法。

第10篇

关键词: 英语思维能力 特点 效应 做法

语言和思维是直接联系起来的,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英语和其它语言与思维直接联系的程度一样。学习英语要与思维直接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一、英语思维与语言之间关系的一种错误认识

有人认为,语言与思维统一的原则只适用于母语,不适于英语,英语与思维只有通过母语间接联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苏联的别利亚耶夫(B.V.Belyayev)说过,“如果用外语进行思维和用本族语进行思维不同,那么就不可能把外语翻译成本族语。但是,事实上是能够将外语译成本族语的。这就证明,同一种思想是能够用不同的语言手段来表达的。由此可见,用外语进行思维与用本族语进行思维并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说思维的确有它的共性,只是语言模式不同而已”。一个人在学习英语时,用不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思维,可以直接用英语思维。当然有时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过程慢于用母语思维,这主要是因为还没有掌握英语。“假如一个人精通外语的话,那么,在他的本族语言语反应时间和外语言语反应时间之间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是,当一个人还没有很好掌握外语时,在他的外语反应过程中,减慢现象却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学生只有掌握了英语,才能真正用英语进行思维。反过来,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将有助于掌握英语。那么,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教师该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呢?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英语思维能力训练过程的特点。

二、英语思维能力训练过程的特点

英语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遵循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阶段性。只有这样,思维能力的提高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统性首先表现在对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系统思考;其次是把英语同汉语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区别;再次是对英语内部的词汇之间、语法之间和语音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把所学的各个部分、各个项目、各个词句联系起来,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思维训练的阶段性,包括语法学习、词汇学习、写作、阅读几个方面。就词汇学习而论,初期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本义,思维训练以概念为主;再后,注意兼顾转义,思维训练也要兼顾推理。此外,在学习的初期和中期,写作和作文带有模仿性,所以思维训练是以求同思维或同向思维为主,而在学习的后期写作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自然也就应顾及求异思维或逆向思维。同样,在学习的初期,阅读以精读为主,思维活动突出分析,而以后泛读越来越多,在思维活动中综合性也就越来越突出。

三、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后产生的效应

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思维水平也会提高,思维能力会越来越灵活和全面。这时遇到英语表达方式不同于汉语的地方,就会见怪不怪,觉得也不是没有道理。例如:汉语说“闲人免进”,英语说“Staff Only”(只限本处职员,其意思的另外一面就是“闲人免进”)。还有如:We sat reading all the evening.此句从表层来看,初学者可能会译成“整个晚上我们是坐着看书的”,但这句的内涵是“整个晚上我们都坐在那里看书”,而不是看电视、下象棋。另一句:You look pale.Don’t tell you’re sick again.从表层上看,好像可以译为“你脸色苍白,别告诉我你又生病了”。这里的“don’t tell me”当“莫非”、“难道”讲。又如:Tom,don’t tell me you are out of job.(汤姆,难道你失业了。)

四、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这一问题,胡春洞先生在书中提出了“4+1+1”学习法,即“在英语学习中,实行多读、多听、多说、多写的同时,再加上多背和多思,持之以恒,就会功到自然成”。张庆林对如何培养英语思维能力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同时介绍了几种著名的思维训练教程。如:柯文顿(Covington)编写的创造性思维教程(Productive Thinking Program)、费厄斯坦(Feuerstein)创编的《工具丰富教程》(Instrumental Enrichment Program)、鲁宾斯坦(Rubinstein)的《问题解决模式》(Patters of Problem Solving)等。根据这些思维策略,结合思维训练过程的特点,特拟定以下几点培养、训练学生科学的英语思维能力的具体做法。

1.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知欲。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知欲及善于思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作为学生,他们虽然现在还不是高科技人才,但会是未来的人才,要善于把今天的学习同未来的事业结合起来,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一个懒惰、怕动脑筋的人,思维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很好发展的。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能力是人们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学生处在长知识阶段,一定要善于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主要靠主观的努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3.加强语言修养。英语语言修养可促进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这里所说的语言修养主要是熟练地掌握某一种语言和灵活运用某种语言。一个语言修养很差的人,他的思维能力也不会很高。语言一定要有高度的精确性、易解性、系统性和生动性。

4.自觉地运用逻辑思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多看一些逻辑性较强的书籍,讲话、写文章都要注重逻辑性,不要前后颠倒,语无伦次,相互矛盾。不要仅仅只是罗列现象,要善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善于思考,富于创造。学生们一般阅历较浅,但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阅读的丰富,一定要表现出独立的思维能力。教师应教育学生对于已有的结论不要盲从,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要善于争论问题,要敢于想象、富于创造。

五、结语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是英语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潮的发展以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需要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科学的英语思维能力的高水平科技人才。我们应该积极地学习和运用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Belyayev,B.V.The Psychology of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Oxford:Pergamon Press,1963.

[2[别利亚耶夫著.马涤尘等译.外语教学的心理基础.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第11篇

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有多种类型,根据具体的设计任务要求会在运用上有所侧重。在这里我们说的设计思维能力,实际上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室内设计的特定指向。室内设计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各种设计思维的亲和程度及侧重程度,以这种亲和度与侧重程度为衡量基准,确定了室内设计思维能力的主要类型:创造性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融合性思维能力,这三种主要的设计思维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多以相互交叉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综合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知觉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思维,与情感、意愿、动机、意志、理想与信念等紧密相连。创造与创意能力是设计艺术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教学的重点。室内设计人员从事的职业可以说与创造性密切相关,设计人员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来完成各种室内设计的创作活动。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指出:“对原形进行复制,只能妨碍眼睛对艺术形象的理解,用这样的方法去创造艺术品,无异于艺术生命的自杀。”因此,设计并不是复制工厂,创造性因素推动着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创造性思维意味着新的理念应当超越过去的理念,并且,这个新理念不断地与已有的其他理念冲撞、融合,新与旧的元素都有可能被很好地包含在创新中,这样的创造性思维是承前启后的。在强调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室内设计师的创造型性思维不能漫无边际或天马星空,而应坚持“以人为本”和“承前启后”的设计原则,符合功能和使用要求,精神和审美的要求,在过程中应灵活的转变思维方向,以求得更好的设计成果。

(二)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是作为室内设计人员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室内设计师的所有创意活动,都是在空间思维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以这么说,室内空间是室内设计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创作出一个有价值的立体空间,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设计师本身必须具备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应包含对空间三维造型基本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这些要素及其组合规律的认识。室内设计学生的空间思维是基于室内的立体空间进行,里面的陈设、装饰,布局等要求经过大脑的思维转化为图像,利用自身的技巧将其最大限度地还原在受众面前,设计师通过这样的平面图像,使自己更进一步地分析、判断设计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设计提供更好的依据。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强调“意在笔先”,指的是动笔之前要先动脑子。在室内设计方案的平面图中,头脑中要时时把握住空间的特点,每一处形体,每一种功能的转换都要以三维的形象在思维中出现。这样的平面布局不仅仅是二维的点线的关系,它的每一条线段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内容都是一种空间形态。具备这样的设计空间意识,不但能有效提高设计水准,也为更好地表现设计意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融合性思维的能力

单一的思维模式难以应对复杂的设计现象,综合的思维才能满足设计对思维的要求。室内设计中的各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早已客观存在于形形的设计活动之中,经过人们的梳理和分类,凸现出不同的思维特征。能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和创新手段来实现设计最终目的的能力,就是融合性思维的能力。室内设计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是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功能、技术、艺术的综合设计(辞海下的定义)。使用功能、结构材料和审美安全性,是室内设计的思维重点。在当今社会,室内设计成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创造领域,以工具理性为典型思维的设计也越来越追求设计的诗意和不可预料的审美价值,因此,对于室内设计其丰富的形象思维和缜密的抽象思维必须兼而有之、相互融合。室内设计师的设计必须要满足于业主的喜好,在设计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沟通交流才能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使双方达成设计理念。期间很有可能和业主不能达成一致,在业务谈判之初就预示着有可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客户心理学的研究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必不可少。由此可见,室内设计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元性特征,善于使用其中的几种思维方式,并能灵活地转化运用,以便较好的解决设计中的问题,融合性思维能力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现状分析

(一)学生入学前的设计思维能力分析

入学前,很多学生的思维习惯仍停留在高中学习时的思维模式。在全国高校大力扩招的背景下,室内设计专业学生人数直线上升,只要高考分数上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基本上都能被录取就读,无需考核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在升学的压力下,学校注重抓文科和数理化训练,忽视审美和艺术文化教育,使得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定向思维、逆向思维、语言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发展,而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融合性思维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上基本不涉及,从而学生的设计思维不活跃,综合能力不强;少数在入学前经过美术高考训练的艺考生,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尤其外语、数理水平差,逻辑思维能力差,其中不少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差,敬业精神不够。在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上也只是注重抓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写实造型能力,却不知,学生因此“失去了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种思维相互融合运用的能力没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升。

(二)学生入学后的设计思维能力分析

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了开发,融合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入学后,学生开始从专业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学生掌握了初步的手绘表达技巧和具备一定的设计基础知识后,其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粗浅的开发。进入到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学会使用手绘表现技法来描绘表现室内效果图这个阶段时,学生用思维方式记载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学生在进行设计作业时,由于在社会实习实践的机会少,不能即时和真实的客户交流沟通,不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情况,于是都是以自己美好的想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没有结合施工要求和客户需求进行实践体验,造成设计和施工、设计与需求相分离和脱节的现象。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经过各种专业课的学习实践后,有所提升,但在融合性思维的能力这方面的训练上,远远不够。学生的设计作品只停留在图纸上,技法的运用很熟练,色彩和搭配也很美观,但在综合性、可行性与安全性等方面有欠考虑,表达图像的思维信息量远远不够。在教学上,教师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操作而忽视学习能力、情感心理的健康和多元智能的培养,从而学生的融合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三、提升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对策

设计思维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学生对室内设计学科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总有困惑:学生学设计不动脑子,过多地依赖网上下载的室内设计模版才能完成设计,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经过严密而深入的思维训练,思考问题就呈现为单向的而不知发散、浅层的而不够深入,不会全面关联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因此,我们应注重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培养和扭转:

(一)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

设计的思维基于现实的需要,需要使人们产生了设计的念头。对于设计师而言,必备的科学知识储备是重要的,这包括工程科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管理学甚至市场学。文化修养是思维能力表达的坚实基础和灵感中介。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师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对其民族或地域文化的感悟能力以及时代感,都是其整体修养的体现。文化修养因人而异,设计师的文化修养及其作品的质量与他本人的设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文化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设计思维的层次、能力和结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拓宽学生认识的视野,通过多媒体等各种丰富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认识神经中枢,提倡使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教学法”,预先确定一个设计项目,让学生分组实施,通过反复实践讨论和修正整合,最终完成设计作品。还可以把课堂挪到社会生活中,对真实的室内设计空间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找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从而丰富各类知识的积累。在学习环境的营造上,鼓励学生在课余多参加公共选修课的学习和学校的社团活动,让学生通晓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加强补充自我文化修养。

(二)结合课程内容开展针对性的设计思维能力训练

第12篇

【关键词】生物 创新 思维训练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生物教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生物学科是一门探索生命奥秘的学科,因此生物教学既包含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包含了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不仅要实现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重视高中生物教学现状的调研对做好当前的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1、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能力训练重视不够。国内教育体系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国内教育最初定位是精英教育目标,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知识的教学。随着国内教育发展越来越大众化,教育体系的教学目标不在是为培养精英服务。受教育环境的变化,国内教育由之前的应试教育转型到素质教育阶段。但传统应试教育的许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法还在影响当前的教育。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并没有很好的落实。

2、教学方法落后。高中阶段的学习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教学往往是为了高考的升学率。受高考压力的影响,许多学校压缩和调整生物课程教学时间。生物教学过程中往往压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考试训练方面的教学。在许多高中的生物课堂上,教师不停的讲,学生不停的记,整个课堂缺乏互动,更缺乏创造。落后的教学方法还表现在模式的落后,传统的说教教育、填鸭式教学模式等等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了。

3、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受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一些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学氛围非常枯燥。枯燥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索然无味,受其影响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表现出兴趣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表现出畏惧情绪。另一方面生物课程的学习过程涉及到较多的实验过程,因此生物课程的学习需要学习有较好的动手能力。但很多学生由于综合能力不高,对生物课程的学习表现比较吃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同时高中阶段也是培训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时机。但受国内教育环境和教育现状的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为适应新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阶段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重视学生生物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过程。其次,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调动课堂气氛。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重视探究式教学、活动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最后,重视理论与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重视实验教学有效开展,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验教学同步开展,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共同提升。

2、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固定思维习惯。思维定势源于经验习惯,但同时思维定势也是影响学生创新的关键。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解放学生的手脚。其次,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鼓励,对学生在教学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重要位置,有意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3、重视学生类比思维能力的训练。类比思维能力在问题分析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学科探索和解决的是生命规律问题,因此在知识学习和探索过程中需要从大量的生命现象中总结发现规律。类比思维能力是学习生物学科知识的必备能力。同时类别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习由此及彼,形成思维衍生。因此类比思维能力是学生创新思考的基础能力。在类比思维能力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的教学方式,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其一个科学系统的生命体系。例如:泌尿系统、心血管循环系统的学习。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类比联想生活的生活现象,理解肾脏、心脏等器官在整个系统中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生命系统中的很多生命现象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验证。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习应用学习到的知识分析生活的生命现象,实现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训练。

4、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中的重要思维能力之一。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寻找多个解决问题的答案。发散思维在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方面有重要作用,通常可以帮助学生突破传统知识和思维方法的禁锢,寻找新突破点。因此,发散思维能力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相关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举一反三。例如:糖尿病的病因分析,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的氧气运输原理。

三、结束语

生物学科作为理工学科在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重视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类比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有效的教学训练一定能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彩平.生物教学中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第1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解题思维;逻辑推理;探究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讨论

一、联想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思维能力

对相似或相近事物的特征进行联想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比较归纳思维能力,是拓宽初中生化学解题思路的重要方法,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开展联想,首先是对所学到的新知识与以前接收的旧知识进行相似联想,寻找新旧知识点之间的相似或相同之处,以便于在对旧知识点加深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容易消化和吸收新学到的化学知识;其次是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提炼,分析比较其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对相关联新旧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解巩固;最后是通过新旧知识点的差异性来比较和加深对新学到的化学知识的理解,总之,利用联想学习方法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化学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更加容易找到化学解题方式和方法,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思维能力十分有效。例如:由氧化联想到碳化、风化等相关知识点,由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联想到具有相似现象的氢气还原性及可燃性;通过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等相反化学机理来加深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加强学生比较归纳思维锻炼,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初中化学解题能力。

二、定性加定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需要学生在解答化学试题时,运用较强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来对化学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试验研究,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根据问题的已知相关信息来推断问题的设计目的和命题方向,最终寻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不断进行定性推理和定量推理的分析和训练,将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初中化学解题中的定性推理主要是通过对问题现象、特征变化、反应过程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进行层层分析和推理,最终得到较为完整的所需结论,然后通过相关试验来进一步验证推理所得到的结论,确定相关结论的科学性、严谨性及正确性。定性推理分析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开展的,在对试验现象和特征抽象、分析的基础上来提取出事务的本质,很多化学推断题、图框题、实验题、数据分析题都是运用定性推理思维模式进行解答的。定量推理区别于定性推理的地方在于它是由已知具体数量的信息来进行运算和推理,并联系各信息量与命题的联系,结合定性推理对问题的要求进行综合判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化学试题的计算题和判断题形式主要应用的就是定量推理思维能力。

三、遵循科学,转换思维角度,加强学生的有序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训练

初中化学试题都是遵循客观存在的科学原理来设置的,符合科学发展客观规律,学生在思考和解决初中化学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遵循科学规律,按照特定的线索以及一定的解题顺序和步骤来探究试题的本质,积极应用有序思维能力考虑问题,并遵照常规的具有普遍规律的解题思维顺序来进行问题的解答,同时练习并强化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能力的提高,并且帮助学生建立转换思维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因为有些化学问题通过正向思维虽然可以得到最终结果,但是过程繁琐并且复杂,影响初中化学解题效率,引导学生灵活改变思维方式从逆向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常会起到事半功倍、柳暗花明的效果,同时对于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和加强思维灵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通过开放性习题的练习,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初中化学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能力,并有效推进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化学教师必须向学生们布置大量的开放性化学习题,通过开放性习题的练习,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大家都知道,开放性习题具备材料新颖性、解题方式灵活性与答案多样性等诸多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摒弃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学习习惯和解题思路,大胆创新、勇于创造,积极探索出创新性的解题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那么,每一位学生的初中化学解题思路也必然存在迥异性,化学教师必须及时认可并鼓励学生在化学解题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求知欲,进而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创设新颖、有效的化学教学实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众所周知,初中化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探究性的实验学科,化学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新颖、有效的化学教学实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广阔性。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必须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化学教学的探究点。化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化学实例,将生活中的化学实例真正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探究兴趣。化学教师可以引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制作松花蛋的实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和认知欲望。另一方面,化学教师还可以创设悬疑、新颖的化学教学情境,运用提出问题的课堂授课导入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化学教师可以导入“松花蛋蘸醋吃鲜美可口”这样的化学情境,让每一位同学真正参与到化学课堂问题情境的过程中,从而展开一系列激烈的课堂讨论,促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叶永珍.初中化学解题能力训练方法[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S1).

[2]徐庆贵,李方荣.初中化学计算题巧解方法举隅[J].考试(中考版),2005,(02).

[3]罗小敏.初中化学思维训练中问题设计的策略[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第14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初中生学习化学是人生中的第一站,它的意义十分巨大,如果学生能喜欢它,则会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很多老师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只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另外一个作用就要让学生变得聪明起来,会思考问题,会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学生智力水平,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此谈谈做法。

一、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是头脑产生思考的根源,没有问题还需要思考什么?思源于疑。从这个心理学规律看,欲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要设置问题,将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不得不思考。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向学生直接提问等方法,让学生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触动他们的敏感神经,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进行氧气制取实验的时候,加热KMnO与KClO都能得到O,但为什么常用的是加热KMnO的方法?在用加热KClO制取O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少量的MnO?在具体实验的时候,为什么要将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在实验结束的时候,究竟是先把水槽中的导管还是先移去酒精灯?在用加热KClO制取O的时候,如果没有MnO,那么可以用什么药品替代?这些问题在化学学习阶段有很多,老师要在教案设计的时候,准备好。

二、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思维力的训练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这种能力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提高,不是凭空就能得到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很难强化思维能力的。科学的发展史表明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比如,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的周期规律,大家都知道他是采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发现的,假如他不会正确的分类、归纳的思维方法,即使智力再高,也不一定能发现元素周期律。同样,没有演绎的思维方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的方法也不会有原子的结构猜想的提出。因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时候,需要给予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

三、常见的几种思维方法的训练

1.训练分析与比较能力。初中化学里的概念特别多,不少概念很相似,有些概念之间就相差一个字,但意义大不相同。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很好地训练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比如,简单的有量筒与量杯,让学生先分析两个器材的字面差异,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异同点;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先请学生从字面上分析异同,然后对照概念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各自表达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既能让学生很好地领会概念的内涵,又能有效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比较这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

2.训练抽象与概括能力。化学里的概念与原理是化学工作者长期从事研究的结果,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很长时间,甚至是几十年,但是,学生在课上学习时间有限,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比如,化学变化这个概念,要让学生多看几个物质变化的现象,最后从各种物质变化现象中概括成具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才叫化学变化,而这个概念的本身并不是单纯地描述哪一个具体的物质变化,理解它需要抽象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化学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比如,在实验复习教学中,请学生概括用试管加热固体药品时的注意点,很多学生就能概括出:必须将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点。

3.训练推理力。从已知的知识或者从看到的现象中推理一个新的结论或者规律,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力,这种思维能力叫推理能力。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具有很高的教学意义。比如,在学习酸的性质的时候,从各种酸的电离后发现,所有阳离子都是H,因而推理出酸的概念。学生的推理能力需要经常性锻炼才能提高。比如,刚才说的酸的概念,假如电离出来的部分阳离子是H,就不能称为酸。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照起来学习,不断提高辨别是非能力,从而从已经学到的知识中推理出正确结论。

4.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思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思维发散性。假如遇到了问题,只会沿着一个思路考虑,常常是解决不了的,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一条路走到黑,行不通。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通常是采取一题多解的办法训练。如,现有CuO8.8克,通入H完全反应后,能生成多数克的Cu?可以直接利用化学反应方式进行计算,也可以利用CuO里含有多数铜的质量分数计算,就是利用化学式解元素质量分数的办法。当然,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收集与编写类似的问题。有时候在实验教学中,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比如,同样的一个实验,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进行设计,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案,最终选择一个比较可行的、科学的方案。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发展中,他们的潜力很大,只要运用好教学措施,就能迅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不仅能较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还能灵活使用各种方法,从而为培养创造性能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研究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智力提高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的提高上面。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由于这个学科的独特性,它具有抽象、美感等特点,这些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很有帮助。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给学生讲授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才是我们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根据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初中数学中全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1.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才能很好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只是一味进行教学。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造成抑制,从而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对于整个初中数学教学来说非常的重要。

1.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深刻的思维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发展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刻性,也就是教会学生可以解决困难的问题,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问题本质,并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相似结论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理论的推理过程给学生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使得学生对这些理论理解的更加深刻,还能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样就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如果我们不对推理过程进行讲解,就显得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刻性不足,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1.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而言也非常的重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显得格外的重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再给学生讲解了相应的方法之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其它的方法,这样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学生在今后遇到问题时,就能很好的进行解决。这样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可以起到相当大的帮助。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也可以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得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利用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的定理,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训练,我们要在课堂上多利用这样的例子,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高

数学素养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必须要有足够高的数学素养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有足够高的数学素养,在遇到相应的问题时就不会手足无措,这样也能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的深刻。

2.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效果,才能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2.1善于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上永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好的地方,我们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课堂,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不仅会使得学生理解的更好,学生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这样无论是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教师合理的利用课堂密不可分的,我们教师必须要善于利用课堂。课堂上有许多的实例可以供我们利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公式的逆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编写一些公式逆用的习题,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有所提升。比如,在进行分解因式的讲解时,我就给学生找了一些逆用完全平方公式的习题。

2.2在课堂或作业中及时的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中,我们能及时的把错误信息进行改正,这样会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当中,我们也要及时的为学生纠正错误。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作业中,及时的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使他们能够从错误当中得到领悟,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分析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从而使得他们以后能够对这种错误加以避免,这样可以使得学生通过纠正错误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