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物的遗传教学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遗传学 教学模式 课堂提问 实验观念
遗传学是农学、林学、医学、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学科领域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迅速的学科之一。自1900年建立至今,遗传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后,遗传学全面进入分子水平,各种新技术、新概念更是层出不穷。另外,遗传学是覆盖面最广的学科之一,研究内容包括分子、细胞、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层次的遗传现象。因此,要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讲解遗传学全部内容是不可能的。这客观上要求遗传学教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建立遗传学观念为主。因此,探索一种适应该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遗传学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放映课件及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已出现如下问题:(1)课件放映节奏快,学生的思路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使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基础不好的学生产生挫败感,从而放弃听课。(2)放映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易使教师授课进程程式化,课堂中师生无法有效地互动,也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3)学生容易精神疲惫,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制作一些精美的幻灯片。幻灯片的内容、版式、配色、动作设计都要尽量做到全面。在一张片子上内容不能太多,打出来的内容要能与教师的讲义、课本内容互补,并且尽量采用图片、动画、小视频等形象化、直观化的题材反映讲授内容,给学生一个直观、全面的视觉效果,让学生在兴趣中掌握教学的基本点。其次,要尽量采用现有的各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依赖于幻灯片,多采用板书、投影、实物等教学手段,不断变化的教学手段也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恰当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所有学科教学中随时随地可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点在遗传学教学中尤其重要。一个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抓住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可以检查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如何才算是恰当的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3个恰当:(1)时机要恰当。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在前面章节学习的基础,利用前面的知识点设计合理的问题,导出后面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要环环相扣,能自然地过渡到后面的内容。(2)难度要恰当。设计的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能过大,否则大部分学生不能回答,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问题过于简单化,则流于形式,失去提问的意义。如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时,我会问:“什么是染色体?什么是染色单体?”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学习完新知识后,我会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出现哪些变化?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染色单体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哪个时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这些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必须全面理解减数分裂过程,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才能正确回答。(3)方式要恰当。课堂提问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于复习性的、答案明确的问题,可对全班学生提问,要求班集体回答。还有些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学生稍加思考后,由教师自问自答或者找学习较好的同学进行讨论性回答。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一问一答中学生能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三、树立贯穿始终的实验观念
遗传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的理论和假说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因而遗传学教学离需要有贯穿始终的实验观念。这种实验观念的渗透不是简单地增开几节实验就能做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讲述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要注重实验过程的描述,让学生认识遗传学不只是几条干巴巴的原理和规律,而是由那些构思精巧而结果影响深远的实验推动发展的,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在对经典实验的讲解中,实验背景、实验过程都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实验结果倒是可以简单地用几条定律和原理带过。通过对这些实验背景、实验过程的描述,能让学生跟踪前人思考的过程,掌握遗传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遗传学问题、设计合理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遗传观念。如讲述遗传物质是DNA的直接实验证据时,需要介绍Griffith的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的小鼠转化试验、Avery—MacLeod—McCarty的R型细胞向S型细胞转化试验。在讲解这些实验时,我会给学生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学术环境;与学生一起分析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科学家如何思考、如何萌发这些实验设想;在设计这一实验时,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法等一系列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进平,郑成木,庄南.遗传学教学中需要两个注重.生物学杂志,2003,20,(4):48—49.
[2]石丽娟.“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的教学设计.生物学通报,2002,37,(8):31.
[3]吴继卫.遗传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9,7,(2):84.
[4]蔡明夷,王志勇,刘贤德.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在遗传育种教学中的应用.集美大学学报,2007,8,(1):83—85.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高中生物;有效教学
个性化教学自古有之,我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就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传教,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去接受教育。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现行的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本文探讨了个性化教学风格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1]。
一为什么要进行个性化教学
(一)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都在其成长的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性格,这种独有性也就意味着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造成个性差异的因素有很多,除去遗传因素,其他如: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学生的性格、思考方式、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正是这些差异,即使学生在面对同一个教学内容时,有的学生觉得理解困难,有的学生却认为很简单,由此可见,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同一种教学方式,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2]。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二)生物科目的需求
鉴于长期的灌输式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个性泯灭,而生物又是一门具有很强探索性的科学,生物界的重大成就都是科学家们突破常规并经过长期努力探索出来的,如果由一群没有个性的学生去进行生物探索,没有创新的想法,不去怀疑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就达不到生物这门课的要求。很多教师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只要背记就可以了,在课堂上单方面的灌输知识,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没有怀疑批评意识,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没有创造力的学生自然无法完成生物领域的探索,实施个性化教学设计,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发散思维[3]。
(三)个性化教学设计实验
教学设计在国内外有着不同的理解,国外有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也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提出最优学习方法的学科,运用最优的学习方法可以最大化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而我国的乌美娜教授则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评价试行结果、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方案进行改善的过程。这一观点比较符合我国教育现状,在生物课堂个性化教学设计中,同样需要分析学情,再确立教学目标,引出教学内容,最后归纳总结。但是个性化教学设计还有几点需要另外注意的地方,在个性化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是被尊重和得到承认的,教学目标是分层的、有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评价是多元化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不同。②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学生有很大的自,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③个性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组织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分层教学等。④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科中表现出的兴趣、倾向的不同,因此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优劣势,设置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以我校高一(1)班为实验班,实施个性化教学。在高一生物《分子与细胞》中,包括5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细胞的分子组成,主要介绍了组成细胞的核酸、蛋白质、脂质、糖类等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第二部分是细胞的结构,介绍了细胞器、细胞膜、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第三部分是细胞的代谢,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两方面入手,介绍了细胞的代谢功能;第四部分是细胞的增殖,解释了为什么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及生物体生长的原因;第五部分是细胞的衰老、分化、凋亡,这部分内容关联上人体健康,比较亲近生活实际,是学生关注的话题。这一个模块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模块,是后面内容的基础,这一必修模块的学习,将会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度。通过这一模块的有效教学,参与生物技术、科学史、探究实验等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过程和本质,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形成。在讲授模块下的《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时,首先分析学情:蛋白质虽说是分子水平,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新高一的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对于分子结合的知识知道得很少,所以本解课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学生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和结构有一定难度。再明确教学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特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功能。建立教学方案:教师提问,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有机化合物是?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回答以上问题,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解决问题,建立联系,唤醒学生的逻辑思维智能,并引出教学内容。说明氨基酸的基本结构时,将氨基酸比喻成人体,当人伸展手臂时,人体躯干类比碳原子,左右手分别为氨基和羧基,下肢类比氢,而头部则为R基团,每个人的面部特征都不相同,则类比氨基酸种类不同由R基决定,两个人两手紧握代表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脱水缩合”(手心出汗)形成“肽键”。此形象的比喻既加深学生对氨基酸结构的认识,又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既爱学又会学生物。在描述最抽象的知识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时,以“串珠游戏”让学生直观认识该过程,不同颜色的珠子相当于不同种氨基酸,让学生用不同数量、颜色的珠子穿线相连形成“多肽链”,再将不同串珠按任意形式堆叠,构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接着课堂讨论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由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不同,决定了蛋白质结构功能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让学生动手设计,亲自组装,在“做中学”,感悟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出示表格,显示不同蛋白质在生物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最后提问,根据生活经验,你知道哪些食物富含蛋白质吗?为什么我们喝进去的是牛奶,长出来确实强壮的肌肉呢?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点。本节课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入手,层层引导,激发学生逻辑归纳总结,又联系生活实际,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在通过对本次实验班级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学生纷纷表示个性化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自己对生物课充满信心,十分期待生物课的后续内容,在高一实施个性化教学为生物科目的未来教学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班级实验发现个性化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模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欧阳芬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达娃次仁.刍议高中生物课堂个性化教学模式[J].教育界,2014,8(9):12-15.
关键词:布白;课堂效率;自主性;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73-01
布白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留出空白。这种“空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即相对于实物的实而呈现的艺术的虚,是虚与实完美和谐的统一,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给欣赏者以广袤的想象空间和艺术美感。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布白手法,在教学时留有适当的余地,创造思维上、知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展现课堂的生命活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生物课堂中运用布白艺术的意义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倡导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是容器,单纯强调教师的传“授”,学生的“接受”,在这种知识的高密度的灌输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累垮了教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要求,生物课堂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时,如果教师一味强调讲深讲透、讲细讲全,把课堂塞的水泄不通,根本不给学生任何思维空间,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相反,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布设“空白”,故意“空掉”一些知识,必将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为其创造力的培养搭建了很好的舞台,也使教学成为完善、完满的有机整体。因此,教学中正确而巧妙地运用布白艺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布白艺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导课时情景布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生物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在新课开始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设置适当的空白,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既可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求知欲望,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这一课时,设置如下问题“为什么父母与子女有相似之处?”“在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什么物质充当了桥梁?”“这种物质又具有那些特点呢”,提出问题后,教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停顿片刻,再进行知识的讲解,通过这一系列的启发性、递进性的语言设置了空白,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造成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学生就会急切的产生“愿知其详”的欲望,从而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2、重难点处知识布白。精确的讲解确实能够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但是过于细致过于繁杂的解释,也会使学生厌烦,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针对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并不由教师直接讲解完成,而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给学生造成暂时性知识上的空白,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归纳总结,得到准确的知识内容,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例如在“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设计如下布白:在课件中展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彩色图片,让学生根据教材和图片自己构建蛋白质结构的知识网络图(设置布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细致的思考,不仅较好的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在头脑中把知识系统化、模块化,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板书设计,空间布白。好的板书可以弥补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的缺陷,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板书设计上,如果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利用完形效应,设置恰当的布白,以督促学生快速进入角色,释疑解惑,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从而掌握主要内容。
例如,在日常的板书书写中,将其设计成主干知识的结构框架,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内容,使各个问题的建立逻辑上的知识联系,又恰当设置了布白,促使学生课下在复习过程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梳理,在空格中填补上有关内容,从而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4、结课时布白收尾。结尾是一堂优质课堂的点睛之笔,此时,适当设置空白,能促进学生在课下进一步探究和思考,去解决更多的生物学问题。如在结束“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的学习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听说过转基因玉米吗?怎么运用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生产转基因玉米呢?可不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解决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问题呢?又如,在“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的结尾,留出这样的问题:试管动物是如何产生的?怎样模拟体内受精过程和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体外试管动物的生产?由此又出现了哪些新技术?等等。
另外,教师在课堂时间的最后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自己支配:或复习巩固,或检测练习,或拓展质疑,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概括,从而促进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述能力,同时重复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巧妙的留出“空白”,既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亮点,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完美的实现学习目标。生物教学中恰当的布白能有效地淡化教育的痕迹,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陶冶,彰显教、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吴晓波.布白让生物教学更精彩.中学生物学,2006,22(12):20-21.
[2] 刘建明.浅论课堂教学的布白艺术.教学与管理,2012,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