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发展的源头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农业;起源;水稻;粟
农业作为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其重要作用。它的产生表明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向生产性经济,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产形式。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而农业起源的原因应和全球气候骤变有关,这样使得体型巨大的野兽灭绝,地球的统治权被小型动物取代,这样使得人类谋取生存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狩猎动物以获取食物来源逐渐转变成以植物为主,人与植物之间的生存地域靠近,联系密切,这样不仅提供了人类了解种植植物的知识,还能对其培育和优化,这样植物作为一种食物来源逐渐被人类广泛接受。但农业的具体起源因素有几种不同观点:
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农业起源以“发现论”为代表,这种学说认为,原始社会的采集狩猎效率偏低,且流动性较大,而对植物的有选择种植,能大大提高收获效率,人们发现这种方式,并很快被采纳和传播。
二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另一种学说――“人口压力说”,这种学说以博赛洛普为代表。认为人类在冰期消退时,生存环境随之扩大,人口剧增,食物不能满足骤增的人口,为了生存,不得不为食物的获得进一步考虑,因此产生了农业。这种学说被提出后很快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成为主流理论。
三是海登提出的“宴享说”,他认为农业起源之始,产量十分有限,并不能直接满足人类对于食物需求,在人类的食物结构比重中占不到多大,因此农业初始所驯化的植物,应该是为了增加美食的种类而已,如调料或是香料等。
目前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说法是:气候变暖,冰雪消融,这为农作物的培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再加上人口剧增,食物短缺,这也使得人类为了寻求更多生存机会,制作工具,以栽培作物,饲养动物,从而获得食物的来源。
那么作为中国农业两大核心的粮食作物:水稻和粟,它们的源头又在何处?这就需要进一步探讨。
水稻的起源地是何处?国际上的争议一直不断。过去大多认为亚洲稻作物是起源于印度,而后逐渐传入中国、日本等国家。现在多数认为是印度阿萨姆邦到中国云南一带,日本农学家渡部忠世在《稻米之路》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这一论点。但这种观点未能获得明确的考古证据,而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发现了远远早于云南地区的炭化稻谷遗存,这使得更多的学者倾向于水稻作物的起源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地处亚热带,降水充沛,气候温暖。东南部地区在一万年前左右,根据孢粉的研究,是森林草原向森林植被型转变,属于落叶阔叶树木。这种气候和环境十分利于作物生长,通过对今天水稻物种的研究可知其生长的条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而当时的古代气候条件正好满足了这些要求。
相对于南方稻作农业的复杂性,粟作农业就显得相对简单一些。由于粟作物对周围的生长条件要求较低,环境较恶劣的地区也可成为其发展壮大的生存之地,对于石器时期并不稳定的自然地理因素,这种广泛的可适应性,为粟作农业的起源及发展带来极为有利的竞争力。因此对于稻作物的起源晚于粟作物的观点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是随着考古证据的越见丰富,才认识到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南方和以粟作农业为主的北方,二者是平行发展且起源时间相差并不太大。
粟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河北、山东、辽宁、黑龙江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的粟。这些地区相对干旱,气候较冷,植物生长条件较为恶劣。而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粟作物的遗存,是于1986年到1977年先后进行过的三次发掘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经过C14的测定,其年代约为一万年左右,属于可确认的最早的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但并未发现确切的粟的遗存和痕迹。除南庄头遗址外,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老官台遗址和北辛遗址等,均发现粟作物遗存,通过检测,这些遗址的粟作农业应该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学术界对于粟作农业的起源应该是这一时期的论点被提出。不过前面已经提到了在这一时期的粟作农业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因此应该和稻作农业一样,有一个更早的粟作物的起源时期,但不可否认的是,粟作农业的起源应该是北方地区,只是最早确切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仍然有待考古学界的进一步发掘和探索。
农业的产生使人们从适应自然转变成改变自然,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就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对于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人类与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促使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更是使人类不再完全局限于地理位置的影响,也不再对于自然界的约束束手无策,这对于人类的长期的发展又起到了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渡部忠世(日)、尹绍亭等译、程侃声校:《稻米之路》[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王伟铭:《中国稻作农业溯源》[J],《大自然》2011年0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农民增收;做法;发展思路;浙江庆元;岭头乡
2009年,岭头乡按照“北承长三角,南接海西区,当好桥头堡,谋求新跨越”的战略目标,突出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农民增收三大重点,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优良的发展路子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 633.5万元,比2008年增长18.8%,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 478元,比2008年增长14.5%。现将其做法及思路总结如下。
1做法
1.1大力实施香菇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提升工程
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促进食用菌产业的提质增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菇农理性对待食用菌产业发展,全乡食用菌生产800万袋,其中香菇600万袋,以灰树花为主的其他菌种200万袋。加大标准化生产核心基地建设,加强食用菌精深加工探索,提升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使食用菌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
1.2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
将高山蔬菜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和扶持高山蔬菜产业,全力打造“全县高山蔬菜第一乡”。确保了全年种植面积达到333.33 hm2以上。为了提高高山蔬菜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乡政府专门从福建建瓯聘请技术员,加强对菜农的技术指导,加大技术服务。小菜篮蔬菜专业合作社实行“二次返利”,提高了农民种菜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促进全乡高山蔬菜进一步发展。
1.3大力做好毛竹产业的提升扩量工程
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出台毛竹散种扶持政策,全乡新种毛竹7 000余株,18.7 hm2。鼓励和引导农民对毛竹林进行抚育和管理,积极推行“竹腔施肥”新技术,切实抓好全乡现有548.7 hm2毛竹林抚育,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加强竹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毛竹产业增效、增收。
1.4加强管理锥栗园区
加强对400 hm2锥栗园区管理,积极探索管理新路子,鼓励散种流转承包经营,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努力,全乡锥栗产业得到有效管理,抚育面积达到166.7 hm2以上。
1.5巩固田鱼产业
继续扩大稻田养鱼规模。全乡稻田养鱼面积达333.33 hm2以上,精养100 hm2,进一步巩固田鱼产业,继续在后续加工做深文章,提升产品价值。
2发展思路
2.1调整食用菌产业结构,增加新品种,提升食用菌产业
确保2010年生产食用菌1 100万袋(其中夏菇300万袋,灰树花100万袋),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技术产业支撑[1-2],促进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
2.2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打造生态经济农业园区
充分依托“庆元——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的优势和岭头乡山高水秀空气好、环境优美无污染这一不可替代的自然优势,坚持以科学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根本,大力实行农业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茭白等新产业、新品种,推广高山蔬菜种植面积,确保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0 hm2(其中茭白80 hm2、小尖椒、西红柿20 hm2),并加大技术服务与指导,提高产量和质量。积极推行小菜篮蔬菜专业合作社“二次返利”的做法,促进高山反季节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3]。
2.3加强毛竹产业发展,促进毛竹产业提质扩面工程
围绕“北有安吉,南有庆元”的目标,大力培育、发展毛竹产业,通过毛竹散种、竹林抚育改造等措施,进一步扩大竹林面积,全年争取新种毛竹1万株,抚育毛竹林333.33 hm2。
2.4建立东溪、徐洋、后仓坑等村稻田养鱼示范片
以点带面,继续做好田鱼干制作和销售,继续加强对466.7 hm2锥栗园区的管理,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拓展市场,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品牌建设,通过市场推介、产品宣传等途径,提高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5继续推进生态乡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乡创建工作
以“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为载体,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生态河道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村道硬化、村庄洁化、环境美化、改水改厕和垃圾处理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变农村面貌,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4]。
3参考文献
[1] 郭丽虹,胡冬英,集定双.拓宽农民增收新思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高效创建食用菌产业活动情况调查报告[J].现代园艺,2008(1):16-18.
[2] 夏建红,夏建美,夏建平.浅谈加快丽水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6(7):111.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55
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中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这就使得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断推前。所谓面源污染,实际上就是深入到地表或者是地下水体中的,以一种较为分散的、广域性的并且微量形式所存在的污染物。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农业面源污染属于水体污染的一种。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国情,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种植过程中出现了农药以及化肥等过量使用,或者是在畜禽养殖的过程中出现了乱排乱放的行为,出现钾、氮等养分过剩的现象,过剩养分经过雨水进入到水体中,这样就产生了地表水面的污染。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过度施用化肥促使耕地土壤结构受到了影响,养分流失速度不断加快,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同时种植农产品也存在着品质下降,地下的水体系统受到了破坏,人们生命健康受到了威胁。政府需要明确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重要的关联,发挥自身的先锋作用,有效缓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面源污染问题,提升农业发展效率。
1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分析
1.1 政府强化自身工作责任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根据相关管理要求,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扩散,在面源控制工作中可以采用源头控制的治理方式,更加强调在更大流于内的农田治理工作,重视养分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有效的削弱磷以及氮等的总含量。政府需要认识到农业面源的污染防治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必要性,同时了解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实现农业工作部门、科技工作部门以及水利工作部门之间的协调,明确各个工作部门的责任以及目标。在进行农业面源的污染防治工作中,需要明确工作目标以及工作人员,实现市县各级政府相关工作的协调,明确自理区以及保护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提升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效率。
1.2 重视农业生产的限定性技术
在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需要认识到水源涵养地以及保护区的重要作用,重视面源污染源头方面的控制,在施肥过程中需要重视磷成分以及氮成分的有效控制,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中的面源污染。同时,在农业面源控制中需要重视水土流失控制工作,实现水土资源的综合性管理。例如,在进行坡耕地的种植过程中,需要重视耕地的改造工作,通过还林还草等形式来实现土壤养分以及资源的综合性管理。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重视施肥技术改进工作,有效推广科学的施肥技术,实现平衡施肥理念的有效推广,提升肥料实际利用率。总之,在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坚持资源化、无害化以及减量化发展目标,特别需要重视家禽以及牲畜等粪便的处理利用开发工作,提升技术实用性,提升行业化的污染处理水平。为了能够有效推广污水以及粪便处理效率,可以构建实验示范点,有效带动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升污染实际处理效率。
1.3 重视人工干预工作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重视技术操作方面的简单性以及便捷性。在养分管理工作中,需要从轮作类型、施肥的时间、施肥方式等方面进行细化,从源头上来控制面源污染。在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需要重视单向性治理工作,适当性加入人工干预,提升实际的治理效率。例如,在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植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屏障性以及过滤,需要借助植被的过滤以及沉积等来削弱地下水地污染量治理工作,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氮磷钾成分,借助粘土矿物来改善土壤类型,提升土壤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吸收能力,同时也能够为植物增长提供了非常充足的养分,提升污染物实际的截留能力。同时,还需要重视面源污染治理思路。结合小流域自然经济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发挥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的优化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优化农田产业结构,发挥水土保持的重要作用,构建小流域治理模式。
2 结语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需要重视政策创新工作以及治理政策完善工作,重视农户在政策方面的接受能力以及反应能力,实现农业资本日渐深化。农业资本不断深化促使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倾向,农业的经营主体也出现了家庭式的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传统的小型农化相区别,农业方面的经营收入成为了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来源,这就需要结合市场发展形势,制定品牌化发展战略,提升生产情节性,满足消费者在农产品绿色化以及有机性方面的实际需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重视农业经营模式方面的创新,实现无害化以及减量化生产,有效优化面源污染,提升实际的优化效率。
参考文献
1.1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环境诉求生态休闲农业是一种依靠自然环境的绿色产业。一方面,休闲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要求高,既要求时间上园区景观四季可供观赏,体现四季生机,充分体现绿色价值,另一方面,对休闲农业的开发也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休闲农业发展主要以自然农村环境为背景,在大众进行休闲旅游的过程中,人流、物流、能量流不断互换,其对生态环境的驱动影响比传统农业更为严重。在调查走访中,我们的确也看到很多休闲农业园区暴露出很多陋弊,例如园区游客随意露营、野炊产生的大量垃圾、烟尘;节假日超容量的游客旅游对景区植被的踩踏,园区农户经营者对农作物化肥、农药的随意滥用等环境问题堪忧。
1.2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诉求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样对于生态休闲农业而言,自然环境中的水、土、木、气是必不可少的资源要素和先决条件。在当前各地政府大力开发农业用地进行生态休闲农业建设过程中,虽然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业经济增长,但是,盲目而欠规划的开发建设其实是在浪费生态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在调查走访中,我们看到很多正在等待开发的土地其实是很好的可耕地,加上园区冷热不均的经营现状,使得这些耕地一直被荒废闲置,导致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不少农民由于被政府征地后也失去了经济来源,怨声载道。其实在国家土地政策中,有明令规定要保护农业耕地,而现实中不少开发者罔顾土地法规,规避用地审批,擅自改变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大量违规建设。这种不顾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营模式是与绿色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的,必然要遭到大众的质疑和自然的报复。
1.3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效益诉求生态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形态,是当前我国振兴第一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目前的经营模式来看,其实它是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交叉型产业,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休闲旅游服务等多种形态,是一种新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各地政府大力推动发展中,需要积极研究如何实现多产业联动,使有限资源创造最大收益,以形成高效的跨企业、跨产业、跨农户的经济联合体。
2对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绿色供应链管理既关注“上游”的资源整合和最佳配置,又关注“下游”的市场反馈和客户需求,所以对生态休闲农业实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就是要按照市场发展需求,将农业生产运作过程系统化、整体化,整合内外资源,提高休闲农业供应链的整体协同能力,才能更加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休闲农业的自然供给与大众的市场需求之间良性互动,提高休闲农业的资源效益。
2.1推动闭合运作的供应链构建绿色供应链没有终止点,是“从摇篮到再现”,利用节能、低消耗、高效率的闭路循环技术,让产品报废后回收再处理还能再使用,或粗加工后作为原材料进行新利用,从“废物”到“原料”,使绿色供应链成为一个循环再利用系统。所以在对生态休闲农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时,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角度出发,必须重视闭合供应链的构建,这是进行休闲农业供应链优化重整的第一步,只有在这种无缝对接的循环体系中,才能将休闲农业的生态资源价值进行充分实现,并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国内的休闲农业园区经营者可以自身为核心,构建完整的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销售、配送等一体的综合农业经营实体,也可以优势互补,组成经营联盟,与优质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等合作,以生态价值理念为导向,打造内外资源整合、闭合运作的供应链,使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产业共生组合,实现资源整合优化的科学性规划。上海多利农庄以生态有机农业为经营模式,倡导科学、低碳、环保、高效的经营理念,与优秀的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伙伴,构建智慧农业和物联网系统,进行品牌化、产业化运作,从农业生产源头直至最终消费者加强全过程循环供应链控制,推进了生态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运作,给国内众多生态农业园区起到了示范作用。
2.2优化休闲农业园区的生态设计生态景观是休闲农业园区成功的重要基础,这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推行优化生态设计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突出生态景观、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原则。具体而言,一方面园区可以以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为导向,构建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季相景观(四季各有大面积的水果、蔬菜、花卉及观赏果木);或者利用生态系统循环食物链、立体种植等原理设计高效农作物种养模式。另一方面对诸如园区农作物病虫害、农药使用量控制、经营户生产生活污染、游客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景区停车场位置设置、园内环保交通工具配置等问题做好环境治理维护工作。只有做好生态环境优化设计,才能打造园区自然、和谐、干净、舒适的休闲旅游环境,才能真正提高园区经营者的经济收入,这也是政府投资建设休闲农业园区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2.3督促政府技术支持与数据处理从当前实践来看,生态休闲农业现代化管理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例如多利农庄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理念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先后两次来到多利农庄进行调研,并批准建立了“上海有机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因此,在构建生态休闲农业的绿色供应链运作体系中,一方面需要政府与相关机构尽力营造绿色资源数据库,给于政策指导、示范推荐、数据分析等资料与技术帮助,使绿色生产模式、绿色物流资源、绿色品牌构建、绿色规划体系等相关资料得到共享,提高园区经营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对休闲农业园区经营者实施严格准入制度,进行统一化管理和标准化操作规则,实行实时监控和动态跟踪,建立规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估系统,提高园区经营者规范管理水平,健康、科学、合理地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的绿色供应链体系。
关键词: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应用
设施农业属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将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向更高发展阶段的根本性保障。我国需要根据各地区农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多样化路径落实农业机械设备各层次应用工作,在发挥多样化优势作用过程中,实时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提高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将新时期农业长远战略发展目标落到实处。
1温室生产作业机械
在新形势下,温室生产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生产方式。在发展温室设施农业过程中,农作物产前合理化培育至关重要,作业人员需要综合分析农作物温室生产影响因素,根据农作物生长习性、温室培育要求等,科学构建温室育苗棚的同时安装好对应的工厂化农业机械设备,动态化调节育苗棚内温度、湿度等,确保培育的农作物幼苗健康而快速生长。农作物幼苗成功发育之后,需要合理应用耕整机械设备,包括配套的设施农业生产机械。以“新型燃煤热风机械设备”为例,作用到温室生产农业机械后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提升育苗棚内的温度,降低农作物温室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增加农作物产品与质量。在产业化模式作用下,农作物生产到市场销售全过程得以优化,高效育苗的同时对农作物产品进行合理化分类,对其进行不同层次保鲜、冷藏等保护。温室生产农业机械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将生产成本最小化,提高农业生产中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为不同类型农作物生产打开了新的局面,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2灌溉机械设备
在设施农业方面,灌溉机械设备类型并不单一,比如,喷灌、微灌、滴灌,在输水管道作用下,其喷头和动力机、水泵等有机联系,再借助过滤器等,便能实现对农作物的机械化灌溉,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浪费程度的同时农作物种植区域湿度可以实时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为多种农作物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以“滴灌施肥机械”为例,是将灌溉、施肥二者有机衔接。种植人员可以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明确需要施加的肥料,科学把控水与各类肥料比重,同时向种植的农作物供给所需的水分与养分,实时加快农作物生长速度。种植人员可以利用滴灌机械,向农作物均匀喷洒适量的可溶性农药,包括土壤消毒剂、除草剂,防止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频繁发生,在节省水与肥料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农作物增产。据实践分析,在温室栽培条件下,和传统农业生产相比,滴灌施肥机械设备应用中节水量达到40%~50%,节肥量超过30%。
3环保农业机械设备
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农业技术、农业经济二者深度融合,环保农业机械设备高效利用利于实现设施农业经济、社会与生态三效益协调统一,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设施农业发展中,我国要注重太阳能这类环保能源的利用,在对应的环保农业机械设备作用下,高效利用清洁、零污染的太阳能,确保温室内温度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可以对培育农作物的土壤进行消毒,尤其是连作农作物,避免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菌与虫害大量产生,还能改善农作物种植土壤状况,降低农药就、化肥对其的污染程度。从长远角度来说,如何高效“收集、转换、存储”太阳能可再生资源是未来该类环保农业机械设备应用中研究的重大课题,便于太阳能更好地应用到设施农业发展中。同时,在设施农业方面,生物能也可以应用其中,在相关环保农业机械设备作用下,利用沼气对温室进行不同层次加热升温,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农作物土壤消毒,杀死农作物生长中的有害生物。此外,在农业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电能是其重要的常规动力,广泛应用到设施农业发展中,包括某些电子化技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会的成立,将改善我省农业农村金融环境,创新农业融资模式,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结构更加合理,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体系更趋完善,但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也面临破解资金瓶颈、改善金融环境的迫切要求,根据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河南省农业厅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签署了《河南省农业厅、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合作协议》,联手拓展农业领域开发性金融工作,此举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为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决定成立“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作为开展涉农金融服务、承载各种涉农建设项目的载体和平台。
促进会的成立,将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争取有利支持政策,整合政府资源和金融资源,使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会逐渐成为承载我省涉农信贷和农村基本建设项目的新平台,以加快解决农业行业资金短缺、贷款困难的问题;组织会员开展各类交流考察、教育培训;加强会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整合、优势互补、招商合作、技术更新,帮助会员解决生产经营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为会员制定标准、产品认证、项目论证、品牌宣传、产品推介、市场开拓和信息咨询等提供服务,引导会员开展规范化运作、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会员对外联系平台,帮助会员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和推销产品,开展经济协作;开展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会有关的各类调查研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决策建议,为会员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促进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促进会属地方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首批会员来自我省涉农有关单位、农业龙头企业骨干。新当选的促进会会长表示,大会成立后,将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业法规,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单位和涉农企业、养殖大户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弘扬科技致富、勤劳致富的新风尚,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共同创业致富。引领广大农民群众推广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以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绿色农业 信息化 产业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湖北省城镇化发展之路离不开与农业现代化、尤其是绿色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绿色农业的建设,尤其是绿色农业信息化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是新时期湖北乃至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一、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新时期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过程。农业的产业化尤其是绿色农业的产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对于湖北省而言,绿色农业产业化的大力发展将“固化”新时期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成果,不仅能有效防止“城市建设空心化”趋势,还有利于解决湖北省特大城市首位度过高的缺陷,保障湖北“一主两副”城镇化战略的实现。
1、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是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要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注重城市对农村的支持;注重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时代文明向农村扩散,让城镇化的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以形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新型城镇化要求农业绿色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依托城镇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聚集产业和人口,努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必然要求农业绿色发展。绿色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新型农业,它的优势是节约能源、节约资源、节约资金、精耕细作、人畜结合、施有机肥、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绿色农业及与其伴随的绿色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为人类提供了安全健康的食物来源,还有力改善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新鲜的空气、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从而保障了城镇化的质量、效益和福利,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
3、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动力
绿色农业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空间主要是内需。其中,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化在GDP中的增长潜力颇大,这正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调结构、转增长、扩内需、富民生的重要动力源泉。
实施绿色农业发展,贫困地区可以发挥其受工农业污染程度轻、环境相对洁净的资源优势,将初级农业原料转化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振兴。例如:一斤木瓜,市场平均价格才0.5元,3吨木瓜一共才卖3000元,但3吨木瓜通过深加工制作成一吨速溶木瓜粉后,市场售价却是4.5万元,价值提升了15倍。
4、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将固化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我国的新城镇化要求将发展中小城镇作为重中之重。分布广泛的中小城镇是城乡融合的“天然桥梁”,就在农民的“家门口”。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有利于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解决“大城市病”和农民工大量外出引发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从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反之,如果不注意提升城市内在功能,一味扩张城市规模,而没有产业支撑,形成“空心城市”,既浪费资源,又形成大量政府负债的局面。由于城市建设没有产业带动,城镇化接纳进城农民,农民既失去了土地,又难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
因此,湖北省的中小城镇建设,应该发挥农业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这是避免“空洞”趋势,并就近吸纳农村劳力。例如:湖北阳新是传统农业大县,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产城”共融。县内韦源口镇依托新港物流园,先后引进中粮集团粮食现代物流中心等一批大型国字号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使5000余名农民进城后找到稳定工作,实现了安居乐业。
二、发展绿色农业解决城市食品安全问题
新时期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的核心纽带是食品的输送,“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城市消费者较之其他商品更加敏感与关切的问题。然而,近年来中国社会连续出现了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肯德基速生鸡激素事件、白酒塑化剂事件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1、农产品源头的质量安全隐忧
农产品源头的质量不安全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取决于农民对于农药、农肥的使用。我国是农药、化肥生产和使用的大国,农药产量居世界第三,仅化学农药防治面积就超过45亿亩次,近1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仅因蔬菜农药超标发生中毒事故就高达约10万人。统计显示,1980年至今,我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56%,而化肥投入量增长了225%。实际上,化肥已成为农业环境中一种主要污染物。化肥由于无机盐的浓度较大,施入土壤中的各种肥料只有一部分被作物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从土壤中流失,有的转化为“难效态”而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酸碱平衡被破坏,有的则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挥发到大气中,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第二,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农业的生产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在被污染的环境下进行生产的农产品将很不安全。大气环境中氟化物、二恶英等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氟被人吸收后会引起人体“氟中毒”;二恶英在脂肪中具有高度溶解性,极易污染鱼、肉、禽蛋、乳及其制品。水污染方面,我国每年排放废水量大,其中有毒有害物质多,未经处理的污水用于灌溉农田,造成土壤重金属(汞、镉、铅等)超标。
第三,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农民由于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影响农药与农肥的科学使用,直接导致农残超标。例如:每亩农药、农肥使用量过大、次数过多,使用安全间隔时间太短就采收,这些问题都易产生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同时,一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如: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部分地区农民仍然在使用。
2、绿色农业发展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保障
“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保障。绿色农业倡导科学应用“绿色技术”作为农业发展动力,实现“绿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供给消费者无公害、有机的“绿色产品”,从源头上保证了国家的食品安全。
三、新型城镇化离不开绿色农业的信息化
当前,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加速创新与应用普及,将智慧城市、无线城市、数字乡镇等一系列崭新理念引入城镇化建设。同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对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催化作用,使其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迅速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面对形形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实际上很难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于某一个环节,因为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潜在的问题。因此,建设与发展绿色农业信息化产业链就成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具体而言,我们应该从农产品的生产源头实施绿色科技开始,对产地环境、生产资料投入品的使用进行信息化严格监控,以保证食品的无公害品质;进而在产业深加工过程中对产品内在质量、执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进行严格的科学绿色质量标准监控,实现从土地到餐桌,从生产到产后的加工、管理、贮运、包装、销售的全过程信息化管控。执行这一全过程信息化管控的实体,则正应该是创新型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
四、构建绿色农业信息化产业链的设想
综上所述,新城镇化建设与国家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绿色农业的大力发展,而绿色农业的发展又必须走产业化之路;同时,在新时期条件下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了绿色农业的产业链构建的关键催化因素。
那么绿色农业信息化产业链应该如何具体构建呢?本文认为,在新城镇化建设大背景下的绿色农业信息化产业链构建的实质是:必须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实施绿色科技,保证农产品的供应源头安全;就必须建设创新型绿色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打通农村到城镇市场的产业联系;就必须全流程实施信息化监控与配送,将绿色的农产品配送到千家万户。
1、从源头保证农产品的绿色安全
针对农产品生产源头上的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等问题,创新型绿色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应该在农产品的生产源头应用与推广绿色科技,在农肥的使用问题上,尽量施用有机农肥。
有机农肥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动物,因为经生物物质、动植物废弃物、植物残体加工而来,消除了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还富含大量有益物质(多种有机酸、肽类以及包括氮、磷、钾等),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而且肥效长,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是绿色食品生产的主要养分。
为验证上述问题,本课题团队在湖北省钟祥市洋梓镇郑庙村建设了60亩实验基地,并进行了武汉市特种工程技术研究所研发的某微量有机农肥(该农肥为国家科委星火计划优秀项目)对于莴苣的应用实验。
实验表明,使用该绿色农药产品后,单个莴苣的平均长度由原先的29.1cm增长到30.7cm,增长了约5%;单个莴苣的平均重量由原先的750g增长到800g,增加了约6%。同时,该绿色农肥的应用还有效抑制了霜霉病的发生。经过对比,在同样的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下,对比试验田的莴苣害病数量是试验基地莴苣害病数量的3―5倍(见表1)。
2、以创新型绿色农业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整合
新城镇化建设要求“合理引导要素集聚、实现土地集约式发展”。对于农业发展而言,创新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组织,要以创新型绿色农业经济组织为核心,实现绿色农业产业链的整合。
目前一些创新型的“企业―农户”合作形式已经出现,如“超市与农户对接模式”。这一组织形式以公司为核心,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要素集聚;同时企业还将由于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所闲置的土地实行集约式管理与经营,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将实现青壮年劳力的回流。在这种组织形式内,企业是经营者,农户是生产职工,以经营确定生产,企业和农户形成合作分工关系。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创新型农业企业可以进行整个绿色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整合。
例如:沃尔玛(中国)公司就结合中国农业改革政策,广泛收购我国农地的经营权。尤其是收购了大量城市附近的优质农田经营权,收购之后变成集约式耕种,使这些农民成为沃尔玛公司的“职工”。2009年兴源公司在辽宁瓦房店建立了沃尔玛绿色水果转换有机水果直接采购基地,对当地5000亩的绿色水果进行集约管理。
3、绿色农产品信息化交易平台建设
对于创新型绿色农业企业而言,现代电子商务和创新信息科技的出现,再结合物联网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户供应与消费者需求信息不畅通的矛盾,可实现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快速对接,并且确保食品的安全,带给人民大众带来更健康的生活。
绿色农产品信息化交易平台项目的核心在于对农产品种植加工和食品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追踪”和质量把关。对农产品从种植、生产、检测体系及现代物流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可视数字化管理,并为消费者提供全过程可视追溯查询平台。食品安全“看得见”了,让消费者感受到蔬菜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流程清晰化、透明化。
这一项目可以利用湖北地域的自然条件,让有许多湖泊和蔬菜种植基地,与农户合作社和渔场配合,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利用湖北省的交通优势,将该品牌和经营模式发展到全国主要省份和大城市。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相对工业系统,农业自身内在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高度结合的特性,农业碳源碳汇双重特征使低碳农业比低碳经济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农业可以通过“促汇抑源”双重措施在低碳经济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现代农业向低碳转型已迫在眉睫,一是高能耗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资源污染交织在一起,化学投入品过量施用导致的空气、水体、土壤立体交叉污染已从源头上威胁到食品安全;二是受工业投入品“能源化”影响,农业陷入高成本和政府高补贴的恶性循环。然而在新近的低碳经济发展方案中农业并没有受到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低碳农业发展既需要投入减排、过程减排、增产减排等多种途径的农业减排技术等应用基础科学的支撑,亦需要社会科学、经济科学和农业科学多学科结合的实际研究。可以说,只有通过耕作制度、减排技术、管理措施的协同控制,以及政府、农户和相关组织的协同推进,才能达到减排和适应、减排和粮食安全、减排和多种效益的协同发展。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思想和初步尝试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长期以来,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一直重视的问题。2009年中央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党的十报告也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低碳现代农业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应运而生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而这种全新的模式所带动的则是“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农业经济。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低碳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提高能源及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通过能源结构清洁化对现代石油农业的低碳化改造,提高农业碳生产力,为农业经济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和可持续性的农业系统环境。可以说,低碳现代农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农业污染和保障食品安全的一场革命,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生态文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本书提出将农业现代化建立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上,将是国家农业发展方式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
本书作者米松华博士一直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林业经济和生态学的双重研究背景。《我国低碳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是她这几年的核心研究成果。本专著主要应用系统论中的协同理论和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结合已有低碳农业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现代农业理论推导,首先,界定了由概念群、核心要素、衡量指标组成的低碳农业内涵体系,并构建了低碳现代农业分析逻辑框架;其次,应用碳足迹理论采用全生命周期法对全国和各省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系统核算并对影响因素进行逐年分解分析;再次,利用德尔菲专家评价法筛选出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适用性技术和管理措施,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微观计量技术以稻田种植为例,对稻农减排技术采纳意愿以及一体化减排技术采纳数量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对低碳农业发展中技术、组织、政策耦合进行深度挖掘,并对水稻种植不同技术组合的排放效果、成本、收益、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基于以上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低碳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相信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农业与气候变化这一难点问题的决心和努力。
关键词:农业;种植因素;种植结构;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34
引 言
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空气、土壤、肥料等,这些因素给农业种植结构带来很大的影响,只有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种植结构模式,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1]。
1 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已经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但主要还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收入较低;受到城市工业化脚步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存在不足。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我国年轻人,由于受到外界很多因素的诱惑,很少有人专业的种植农业,导致很多地区,土地闲置,我国农业规模化经济还存在不足,农业机械化竞争力低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
2 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还存在着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不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壤,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在种植过程被使用,这就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因大量农药的使用而出现板结的现象,造成农作物容易出现营养缺失;由于肥料的过多使用,给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带来严重的破坏,还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目前,我国农药使用数量正在逐渐增加,这就造成在一些农作物检查中发现农药残留,化肥也造成了一定的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的使用,不仅给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破坏,还给周围的水体带来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病虫害增加,进而出现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如开展绿色无公害产品,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尽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农药、化肥。这样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我国农业种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提出一种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模式就十分必要。如可以发展有机农业,主要是指,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肥料等,在无污染的环境中种植,其次,还要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把控农产品的质量,还要注意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种植技术,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在农作物种植时,要根据农作物种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土壤湿度,在此基础上,有效利用植物内在的潜能。相关的研究人员还要把农作物种植结构考虑到实际种植当中,不断提高种植的方式,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科学种植,不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加强科学种植的宣传,从源头出发,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空间,从而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4 依靠先进栽培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
4.1 使用良种良法配套措施
有些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上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不重视农作物结构对其产量的影响,只是通过提高种植面积和密度来提高产量,这些方法不合理、不科学,同样产量也不会得到提高,因此,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从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方面做出调整。利用农作物自身的优势潜能,重视标准化生产,从源头提高农作物产量。
4.2 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提高农作物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措施,也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农业损失。国家应该重视农作物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在一些地区,由于缺少降水等,造成农作物缺水,从而降低产量,国家可以通过节水节能措施,提高农业灌溉举措,针对一些地区缺少的现象,要修建水利工程,从而提高农业的应对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提高农业产量。
4.3 提高农民专业知识
农民作为种植业的主要群体,其思维意识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重视对农民的专业知识传播的重视程度,农业专家可以深入到田间,现场传授农民种植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农民对知识的掌握。农民要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的学习农业知识,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了解农业种植技术,优化种植结构,从而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业发展。
5 结 语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农业种植结构还不合理,因此,要从学习和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农民自身的知识水平,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
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朱立志告诉《经济》记者,保护生态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而农业生态系统则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同时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荒漠等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同时还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非常突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焚烧秸秆以及禽畜粪便随意排放等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交织在一起造成对土壤、水源、生物和大气的复合污染(水—土—气—生立体污染)。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绝非易事。首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也并未从总体上扭转这种恶化的趋势;其次,我国每年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外源污染排量远超过其承载力。因此,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将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为确保农产品供给,我国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在保障农产品供给与生态改善的双重压力下,农业如何发展不仅关系农业自身,更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进展。”朱立志说,为此,必须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既要降低农业资源(特别是水、土地等基础资源)的消耗,又要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对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的综合治理。
生态系统恶化 制约生态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还徘徊在小规模、低转换、微效益的传统生态农业阶段。”朱立志介绍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生态农业建设。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总体来说有三种: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型、资源再利用型。资源节约型是从源头做,将投入的化肥农药节约下来,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又有利于生态保护;循环农业型是从生产过程中强调生态循环,提高农业生产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将进入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转化成农产品;资源再利用型是从末端做起,将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起来再回到农业生产过程,既增加了环保型农业生产资料,又减少了农业污染排放。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虽初步形成了技术体系,取得了一些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由于政策理论研究、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方面都存在不足。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小、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不发达,抵御市场的冲击和自然灾害的冲击能力小;研究缺乏系统性,战略方针、检测体系、标准化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都还没有跟上;政策法规保障乏力,资金短缺,生态农业建设法规条例还没有建立,目前,虽制定了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但在执行过程中还远远不够。
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等已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此外,各种污染加大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恶化,这些长期积累的隐患,不仅限制了常规农业的发展,更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一方面,由于资源基础已相当薄弱,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生态农业的效率很难提高。
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型科技的人才,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既要传承传统生态农业的精髓和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组装集成,我们缺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而这两个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需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难以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高效利用,限制了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发挥。此外,我国还缺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既缺乏农业生产者朝着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性的引导政策,又缺乏农业生产者不规范行为的约束政策,如有些剧毒农药还在偷偷地使用,激素、抗生素、添加剂还在滥用。
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武装生态农业
目前我市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农业发展的目标、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农业发展的领域在不断拓宽,这就要求农业统计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坚持依法统计,严格执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及时分析农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发展态势,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农业统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统计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扎实做好农业统计工作。
(1)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农业统计的基础工作。提高农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是基层农业统计基础工作,只有花大力气切实认真抓紧、抓好基层农业统计的基础工作,才能确保农业统计数据的质量。目前部分镇(乡)对农业统计工作不够重视,个别镇(乡)、村两级负责农业统计工作的力量薄弱;一些镇(乡)农技推广人员与农业统计人员相互沟通不够,加上个别农技人员和农业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上报统计数据中存在估报和脱离实际的现象,造成一些镇(乡)的农业统计源头数据的可靠性相对较差。为此,农业、统计两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农业统计基础,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并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镇(乡)一级要配备具有一定政治素质及业务水平的专职农业统计人员;二是要建立镇(乡)、村二级农业统计台账;三是加强对农业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检查;四是要加强对镇(乡)、村二级农业统计人员培训,提高农业统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2)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强化农业统计工作。针对我区农业统计工作存在基础不够完备、统计网络和工作体系不够健全、统计力量较为薄弱等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措施,以进一步强化农业统计工作。一是认真学习和贯彻上级农业统计制度,吃透有关精神;二是扩大对农业单位的统计范围,改变农业统计范围不全、漏统等问题;三是理顺农业统计工作体制,根据统计制度和部门职能定位,界定各有关部门农业统计的职责和分工;四是切实加强对农业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分管领导,加强统计普法宣传,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健全工作机制,严格依法统计,落实统计人员,如实填报资料,确保农业统计数据准确、真实反映全县农业发展状态,为全县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3)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业统计工作。目前统计部门和农业部门有部分指标在统计口径上存在差异性,导致统计数据的不可比。为此,统计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统计制度规定会同农业部门,统一指标口径,如根据制度要求口径难以一致的,应进行说明。在农业统计工作中,农业和统计两部门间要加强统计业务方面的沟通,提供相应资料和数据,确保对外提供主要统计数据的口径一致性,努力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度。在数据公布后,统计及农业两部门要及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具体统计工作中做到:一是坚持客观性,如实客观地反映农业生产的发展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二是坚持准确性,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一是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注重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培植好效益型农业增长点。稳定粮食作物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抓好205万亩具有白城特色的特色农作物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棚膜经济。重点发展大棚香瓜、葡萄、草莓、雪寒韭菜等棚膜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每年新建和改造棚膜面积7000亩。
以区域特色产业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立足非均衡、差异化、错位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强”,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和特色品牌。围绕水稻、绿豆、葵花、蓖麻、辣椒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步伐,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设500万亩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立足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一是坚决打好三年再造百万林活动决战。二是加快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建设。完成整修渠道114公里,桥涵闸建筑物60座,新连通泡塘13个。全力做好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是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进程。积极争取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争取将白城市纳入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进示范区。采取草原禁牧、草场改良、人工种草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全力促进草原生态持续好转,实现草原综合治理30万亩。四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将保护性耕作与滴灌等抗旱保墒增产技术相结合,用秸秆代替塑料薄膜覆盖地表,减少塑料薄膜残留对土壤的污染的目的。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力争达到160万亩。
以加强质量监管为重点,推进效益农业发展
构建严格的全程可追溯监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标准化,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控,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建成以市、县检测中心为骨干,以基地、企业、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经营,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围绕白城特色产业,制定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创建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三是实施品牌化经营。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即“三品一标”)认证,不断扩大“三品一标”产品生产规模。每年新认证“三品”25个以上。
1 台湾农业现状
1.1 台湾群山林立,农产品品类丰富
在种植环节,我们看到高山上的茶树、咖啡,山坡上的槟榔、芒果、木瓜、莲雾、百香果,农田里的水稻、茭白、凤梨、草莓和大棚里的的蝴蝶兰、青菜、番茄、黄瓜等作物。在销售环节,我们看到阿里山茶、芋香米、包叶槟榔、芒果干、凤梨酥、甘蔗汁、咖啡豆、蝴蝶兰、青菜,也品尝到了草莓、黄瓜、生菜、茭白、水芹等蔬菜和凤梨、火龙果、木瓜、百香果、杨桃等水果,其中凤梨酥、辣味黄瓜、百香果口感特别好。
1.2 台湾农业产销衔接紧密,农业产值较高
考察了台湾种植、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各环节都实现农产品增值,运营模式具有可靠的利润空间。例如:1.看到台北农产连销股份有限公司将农友蔬菜送到二楼批发区,凌晨通过“拍卖”形式批发,再送到一楼零售区供市民选购。流程包括进货-过磅-理货-检测-评价-裁价-拍卖-送货-冷藏-付款。2.参观台湾苗栗县大湖地^农会的草莓文化馆、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农民活动中心、农村休闲酒庄,导游介绍大湖农会引进春香、丰香等草莓品种10多个,扩繁给农友种植,再收购加工成草莓酒、草莓醋、草莓冰沙、草莓冰淇淋、草莓糕点等数十种产品,在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品牌化销售。3.看到台湾汉光果菜生产合作社通过ERP软件实现果菜种植、加工、包装、销售全程管理,确保农产品安全,其中农残控制措施包括病虫害集中监控、农药集中宅配,蒸煮蔬菜加工工艺为120℃高温蒸煮、0℃冰水降温。4.考察台湾植物工厂产业发展协会植物工厂和有机蔬菜门店,协会林博士介绍台湾将废弃厂房改建成植物工厂,采用水耕法栽培,采收生菜、番茄等“无毒蔬菜”,主要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补光,其蔬菜产量是露地15倍左右,蔬菜纤维细、易吸收,特别是有独特食品营养功能,如低钾蔬菜适合糖尿病病人食用。但是厂房、补光灯、空调等建设运行费用也高。
2 对上海农业发展启示
上述台湾农业企业利用废弃厂房生产“无毒蔬菜”,利用“拍卖”形式快速流通蔬果,利用ERP软件保障农产品安全,利用“大湖”品牌统筹销售,利用农会力量整合资源等措施值得上海农业发展借鉴。
2.1 台湾农业转型对上海农业发展启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从农民减少、老龄化、稻米过剩、农业产值负增长等困境下顺利转型。台湾当局当时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主要包括:1983年提出“培养农业八万大军”口号,专业农户比例上升;1984年提出发展“精致农业”构想,提高农业专业化程度;1990年提出“农业零增长”口号,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民净收入,该阶段台湾农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随着城市化推进,上海农业从业人口逐渐减少,由外来务农人员补充。上海培养农业专业从业人员,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迫在眉睫。上海是高端市场,对优质、高端农产品需求量较大,可以通过新品种引进、品质改良、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休闲旅游等提升产业、增加产值。
2.2 农改场对上海农业发展启示
台湾农改场兼顾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改良,生产出优质农产品。如台中区农改场培育酿酒葡萄品种“台中5号”糖度高达17~21度,酿出来的葡萄酒几乎不用加糖;高雄区农改场利用兰花远缘杂交技术,将万代兰的橘色基因导入蝴蝶兰,育出迷人的纯橘色蝴蝶兰品种;花莲农改场培育出粉佳人、艳红佳人、甜蜜佳人、俏佳人及黄天鹅萱草,其花型、花色不同,花期长达五个月,适合盆栽、花坛及休闲广场种植。
上海农业经营主体有农场、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能否将一家一户农田整合成规模适中农改场,以生鲜叶菜、特色瓜果、观赏花卉、保健药材为主体,持续引进、培育适合当地的新品种,持续推进机械化、标准化种植,持续开发、改良新产品,提升上海都市农业发展水平。
2.3 农产品拍卖对上海农业发展启示
据介绍,台湾每年举办茶叶、凤梨、葡萄等农产品大赛,获奖农产品限量高价拍卖或礼品销售。如阿里山仙记获奖茶8000元/500克,巨峰顶级葡萄礼盒60元/2串,新高高级苹果礼盒200元/8个,翡翠峰高级梨礼盒160元/8个。
上海8424西瓜、水蜜桃、葡萄、翠冠梨、上海青、鸡毛菜等已成为上海农产品名片,能否通过农产品大赛将不同区域、不同种植方式、不同品牌的农产品同台竞选,让市民选出最喜爱的产品,通过高端市场拉动优质农产品生产、销售。
2.4 一二三产融合对上海农业发展启示
农业是源头、基础,没有后端带动发展很难。台湾农业“后现代化”指在“农业零增长”模式下,采用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农业发展。考察的大湖草莓、维格菠萝,均通过工业带动、商业拉动、产销联动方式增加农业产值。如维格饼家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建设了黄金菠萝城堡,DIY凤梨酥、观光廊道、互动游戏、文化广场、综合卖场,给市民提供了解文化、互动体验、品尝购买等服务;利用现代商业模式销售菠萝加工成的凤梨酥、凤梨干、牛扎饼、小挂件、玩具等产品,并代销高粱酒、芋泥酥、绿豆糕、核桃糕、马油、面膜等,显著提升凤梨产业产值。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低碳化;能源短缺
1低碳经济概述
人类从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过渡,其标志就是核能、化石能、地热能、水能、太阳能、风能等的开发利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会造成环境问题的能源的不断使用,从而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被提出的。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之后在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更将“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作为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旨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到底何为低碳经济呢?简而言之,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所追求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碳能源的结构需要快速转变,由“高碳”到“低碳”,坚持低碳排放、低污染、低能耗、高能效,而这就要依靠低碳技术。低碳技术的实施,可以最大化地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社会低碳、低碳能源和低碳产出的实现。低碳产业恰恰是低碳经济下的一种现象,普遍有着低排放、低能耗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的关系构建出低碳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的发展。
2低碳经济视阈下的低碳农业特点
2008年,《中国农业信息》(第8期)上的《低碳农业经济略论》一文便是“低碳农业”产生的源头。此外,也有其他文章对低碳农业进行过简单的概述与总结,认为低碳农业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综合来看,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衍生产物,即在农业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借助多样化高端技术,实现能源、不可再生资源的耗损量的降低,从而实现低能损、低物耗、低污染、高效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低碳农业单一指代立体、生态、绿色、循环、休闲观光、生态高值农业模式,还提倡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提高农产品安全性能,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使人体的健康水平与素养水平得到提升。
3推进低碳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3.1发展低碳农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
从经济发展现状看,农业作为一大类别,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远远大于工业,从农民的生活、生产用能到农业加工业用能,这些方面都是温室气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其根源便是发展低碳农业。
3.2发展低碳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路径
淘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落后技术,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生产,是目前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重要路径。想要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理想目标,必须充分进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结合相关的风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的合理研发,进一步做大低碳农业。
3.3发展低碳农业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现实需求
过快的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稀缺一直是阻碍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根源所在。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之快,已经给农业跨越式发展带来很大的现实阻力,即便实现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也会在过量化肥与廉价劳动力的双重作用下,破坏自然与社会环境。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毫无疑问地成为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必然之选。
3.4发展低碳农业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一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低碳农业的发展就是基于这一目的,进一步强化和谐、生机、修复能力,找出一条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的竞争力,同时保证农业节能减排的良性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低碳农业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4我国推行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
全球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当前全球低碳农业发展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低碳农业较其他发达国家而言,一直处于开发的初期阶段,必须借助技术的革新、能源的利用,创造更大的提升空间,实现良好的发展。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农民的总体素质偏低,加之土地的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备受打击等现实困境的存在,给低碳农业的推行造成了现实阻力。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出问题根源和有效的解决措施十分关键。从实际来看,我国推行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农业基础薄弱,资源较为分散
人地矛盾的长期存在,给了低碳农业以阻力。在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人均可耕地面积却不及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与此同时,我国的农业资源较为分散和孤立,也使得农业生产难以有效实施,突出表现在大多数属于粗放型的农业发展形式。想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集约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目标,必须以技术创新和农产品的循环利用为前提,对当前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
4.2劳动力短缺,总体素质不高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村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只留下老人孩子在家,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难以实现低碳农业的推广。另外,从整体素质看,农村的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虽然在普及义务教育、推行职业技术教育后,其文化水平有所提升,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水平。长期缺乏低碳农业发展意识,对农业的开发与改造形成了局限,严重影响了低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3支持力度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鉴于我国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大,财力水平也不均衡,我国农村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较差,有的甚至存在缺失现象。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可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之现有的基础设施功能老化,整体的节能、节水与减排等举措无法有效地施行。综合来看,如果不加大支持力度,任由基础设施的缺口逐渐增大,根本无法实现低碳农业经济的推进与实施。
5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现今,低碳经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推广,而建立在低碳经济基础之上的低碳农业产业也因此得到了各国的重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行低碳农业经济同样应引起重视,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内容。结合以上分析的推进低碳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以及我国推行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下面主要就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进行探究。
5.1明确目标,坚持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
低碳农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切实可行的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及规划,所以从目前来看,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着手,不断延伸、扩展,进而明确各个不同时期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具体发展目标以及保障措施,重点突出发展低碳农业的各具体指标,以各个不同阶段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投入总需求以及有关的组成深入探究保障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之所需。首先,始终坚持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的发展先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和普及。政府或相关部门要做好指导和宣传工作,多举办技术解说交谈或者高碳农业对生态破坏的负面效应的相关会议,鼓励农民参与其中,借助农业生产中新型的技术或设备帮助农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低碳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从实际出发,解决低碳农业的发展瓶颈。政府或相关部门要从当地的农业发展状况分析,结合实际制定符合该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决断,既要对违反低碳农业发展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或警告,又要对提倡绿色环保农业的行为进行表扬和嘉奖。面对非法垦荒等行为,要加大监督力度,不定期走入到地方中去,从源头治理,狠抓落实,促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在低碳理念的作用下稳步提升。
5.2增加投入,制定刺激低碳农业发展政策
仅有观念的坚持和现实的突破,是不能很好地刺激低碳农业发展,还需要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与此同时,农业低碳化发展的实现并不是短时期就能完成的,如果缺少政府的干预与支持,仅靠农民自觉来完成,也是不现实的。凡此种种,皆显示出制定刺激低碳农业发展政策的必要性。对此,各级政府必须从实际着手,就低碳农业的转型给出自己的态度和决断。首先,为低碳农业的大力发展创设更加宽松的环境。政府部门应从当前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分析,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在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看到未来的希望,从而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低碳农业的发展中来。其次,增加低碳农业的经济扶植力度。加大对其资金、技术的支持是更加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农业资源以及获得长远发展的有效保证。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给当地的农业低碳化发展筹集所需资金,给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保障。最后,真正发挥生态县、生态村的积极示范作用。从目前来看,已经确定的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县给了低碳经济视阈下低碳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和参考,这就是示范的作用,不仅使得自身更加完善,还给了周边地区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正确的发展方向,带动了其他县市的低碳生态农业建设。
5.3坚持创新,调整农业经济的生产结构
低碳经济作用下的农业发展应当致力于提升生物的多样性,以丰富的植物类别和更高经济效益的农业作物为制胜法宝,同时辅以新型农作物,并保持高产量、高效益。简单而言,就是调整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结构,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首先,充分利用我国的农业土地资源。从现实情况看,结合实际调研,运用科技手段,对我国的农业土地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与分配,是加快农村中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布局的基础条件。其次,改变单一化农业生产模式。鼓励农民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多建设一些生态化绿色的采摘园等生态农业基地,并对此进行大力宣传,促使城市居民来农村游玩和观光,这种方式的转变不仅可以快速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能为绿色农业做好宣传,实现更大意义上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农业、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5.4深入内部,探索农业低碳化生产路径
农业低碳化生产路径的探索始终与实际生产中的农业机械密切相关,所以在进一步深化低碳农业的背景下,低碳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机械低碳化成为必然。首先,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鉴于农机制造涉及化工、电子、机械等行业,当前的农机市场竞争中总是更多地关注农机的性能和价格方面,对低碳化性能存在相当程度的忽略,只有对其进行资源效率和环境影响的平衡,减少农机制造和使用的过程产生的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才能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仿生设计和仿生制造。仿生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其对农机耕作部件的仿生降阻机理以及对土壤洞穴动物降阻机理的处理,轻松实现了在不同的土地情况应用不同的机型,结合实际耕作的理想目标,推进了农业低碳化的实施。最后,农机化清洁生产。在对农机进行低碳化设计、制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农机化清洁生产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持续性、高效性、环保性,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条件。因此,对农机进行低碳化设计、制造和使用,创新耕作方式,开发新型能源十分关键,决定着农业生产的顺利程度,影响着农业低碳化的发展,只有对其做好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有效资源,才能更好地将农业低碳化发展落到实处。
5.5多方指导,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的素质
农业低碳化的直接受众是人,所以农民群体的素质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首先,从农民群体的生态环保意识入手。目前,农民群体的生态保护意识比较缺乏,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具体、完整的保护意识,这使得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水资源的紧缺又更加激化了耕地面积的持续缩小,对此,我们必须从小抓起,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群体环保意识方面的教育,将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从点滴之处改变当前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次,对农民群体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农业低碳化有赖于先进技术的作用,因此在农产品耕种操作过程中,可以邀请专家团队到来,给农民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以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的大脑,大力提升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一来,低碳农业的最新技术手段便能在农民群体中得到更好地推广与掌握,促使农业低碳化发展获得更为有效与快速的推进。比如,节约型农业耕作、农业播种、农业施肥等专业技术的宣传与指导,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与减少农业废弃物之生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全民共享助力。
关键词:山区 农业 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239-02
1 山^特点及农业发展难点分析
1.1 自然条件较差
山区土地类型多样,林地、耕地、草地等土地类型丰富;水资源分布较广、水域多,且多河流源头;局地小气候受山区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差异较大。这些特点,一方面,能满足不同农业种养殖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增加了农业开发生产的困难。特别是山区土地以坡地为主、整体贫瘠,耕地以中、低产田为主,改造难度大、投入产出低;且面积小、相对分散,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化耕作,也不利于集约化经营管理、规模化、技术推广。
1.2 生产力水平低
目前,山区生产经营分散,普遍实行一家一户承包经营方式,且多以传统农业为主;部分地区虽有农业加工企业、农业合作社,但多以小微企业为主,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科技含量相对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很难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进山区农业发展。同时,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水平低,特别是农业水利设施、机械设备老化严重,改造、重建难度大,更新、维修费用高,成为直接影响山区农业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原因。
1.3 人口素质不高
由于长期受自然、交通、人文、传统等因素影响,山区农民思想认识普遍较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强烈,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十分淡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严重不足;同时,因受过相对较高教育的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工作,留在山区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等,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农业科技推广对象奇缺,严重影响山区农业科技发展,阻碍了农业产业升级换代。
1.4 服务体系不健全
发展农业根本目的还是实现农民增收,由于山区市场消费能力有限,农产品变现主要还是依赖城市市场,但在将农产品运到城里的环节上,山区农村物流、运输产业不健全,电子商务、产品直销等经营销售模式不发达,大部分地区农民还是传统的运输、销售方式,自己外销产品或坐等收购商上门,严重阻碍了农业市场化发展进程。同时,受制于交通、环境、科技等因素影响,山区农民离城较远,获取市场信息的方式、渠道、手段相对单一,信息获取数量不多,及时性差,加之受综合素质、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山区农民对市场的把握不够、判断不准、调整不及时,种(养)什么、如何种(养)全靠农民自己凭经验确定,很容易因农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直接影响山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 山区农业发展策略
2.1 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条件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发展山区农业上,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为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宜开发的项目,采取适度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最佳配比,保持山区生态资源的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开发之路。同时,应坚持把山区农田规划开发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充分利用山区自然生态差异多样的优势。当地政府应主动牵头,尝试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源,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建设、谁运营”,逐步建立山区农业科学开发长效机制,科学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因地制宜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解决土地零散分布、土地肥力不足及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利设施薄弱等现实难题,并逐步完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机制,为实现山区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社会化生产创造条件。
2.2 转变传统理念,走出发展新路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实现山区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先解决山区农民的理念落后的问题,努力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农民。从目前农业发展的趋势看,农民已经不再单纯地是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且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不仅要懂得科技、善于管理,还要掌握市场信息、懂得经营运作。因此,必须着力转变农民“自产自销、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并提高农业劳动者专业化、社会化的技能,通过教育培训、企业带动,使其逐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同时,随着居民消费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硫磺姜、福尔马林白菜”等食品质量问题越发频发,绿色、放心的农产品受到市场热捧,特别是以消费者可亲自种植、采收为特点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更是发展迅猛,成为山区农业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山区应充分发挥自然风光优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建立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生活体验等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努力走出“自种自食,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怪圈,开拓一条科学高效的绿色农业之路。
2.3 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产业发展
想要走好山区农业发展的道路,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原则。不仅要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更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议当地政府应出台“激励政策”,培育或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采用“政府+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农民提供劳动力和土地,一方面,有政府、企业作为平台,农民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市场信息,获得先进的农业技术指导,避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提高生产的科学性,农业产品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能使山区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山区农业、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实现多方共赢。同时,应加强总体规划布局,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适当集中的特色产业、服务体系,实现支柱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2.4 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保障机制
山区农业发展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的“先天不足”,因此,需要政府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的基本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的各项政策。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工作重心,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转变服务农业生产的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并强化全程服务,重点完善农业技术研究、良种培育推广、农民教育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切实做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市场开发等全方位的经营管理服务,更好地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