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范文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能力;授之以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晓之以理,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应该得到所有师生和社会的重视。教师要摒弃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解放教学思想,放下权威的架子,把自学这一重要任务放在教研的角度来审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明白自学的重要性,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一针见血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我们应该拓展学生自学兴趣的广度,多介绍一些可以自学的途径,让他们知道该自学什么内容。其次,我们应该探究自学兴趣的深度,可以在每堂课结束时把问题迁移升华,引发到社会角度去深入思考,把学生自学的兴趣发展到更高层次。最后,我们要保持学生自学兴趣的稳定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多布置一些与社会热点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参与社会跟踪调查。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探究合作,民主融洽的气氛,教师自身要有一定的幽默感。

二、改革课堂,释放空间

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一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目瞪口呆,几乎没有什么教学活动,也没有时间来思考,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机器人”。因此,我们应该改革课堂,释放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自学。那么,该怎么改,怎么释放呢?

首先,应该抓好预习。预习,是课堂的一种前沿,是自学的先导。它在没有教师陪同的情况下独自而又自觉地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它必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甚至独立完成作业,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也大有帮助。其次,搞课前演讲:在成立演讲领导小组的情况下,每天定人定题的在课前5分钟进行有准备的演讲。学生为了搞好演讲,就会主动去搜索一些资料并进行筛选和整理,这也在无形中练习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再次,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和社会热门话题,将课堂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一个必要环节。可以是谈话式,提问式等,将好奇和疑团塞入学生心中。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疑,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启发他们大胆质疑、释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课堂设疑一定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遵循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不得卖弄玄关,故意刁难学生,以免打击学生的信心,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腾出时间给学生缓压思考,整理总结,交流讨论,把主体地位真正交到学生手中。

三、授之以渔,培养毅力

中学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知识。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给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

(一)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即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应该创设问题或者谈话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中,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的导入主题。当学生的兴趣达到时,教师应该顺水推舟,升华主题,继续保持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精神,不应该戛然而止,压抑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产生的疑惑,教师不用急于解答,应该旁敲侧击,引导要适可而止,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二)充分利用教学工具书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工具书。比如,在预习时通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弄清楚字词的意思;在自学的过程中,利用《教材全解》辅助学习;复习时,可以利用电脑搜集一些课外作业来巩固课堂知识,拓展课外知识。

(三)形成自学小组,培养自学毅力

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由几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学,制定自学计划,相互监督,教师积极把控,尽早促成自学气氛,养成自学习惯,培养自学毅力。

四、课外阅读,探索发现

第2篇

一、由“授之以渔”转化为“授之以欲”,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兴趣动机。自主学习区别于传统学习的“接受灌输、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模式,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欲望、学习兴趣是必需的。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驱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思维活跃、敏捷,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较高。

二、注意研究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教师的日常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的激增,也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

1.一个明确的任务,加强日常培训

自主学习是指在具体地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地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课堂变得支离破碎,成为独立不羁的自由。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保持良好状态的关注和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完成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互渗透整合三个目标,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如果把语文素养比作大厦,知识和能力是该基地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上层建筑。坚实的基础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根基不动摇。

要实现“知识和能力”这一目标,日常的语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诸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上记笔记,回答问题的规范,查阅字典词典,文本的探究阅读,阅读一本书也是自学能力,写作能力必须首先构思,其次概述,再书写成文。这些非常常见的训练,我们不能忽视。能力是一个个小小的积累转化而来的。

2.优化评价方式,适时进行激励,强化学习动机

随着课堂中自主学习形式的增多,教学中适时评价变得频繁、有些鼓励显得过犹不及,只要有疑问,便开始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学生只要站起来发言,教师一概予以肯定表扬,整个课堂一片叫好。这种泛滥成灾的表扬,背后却是学生思维的肤浅和低效。我认为评价应该理性中肯。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思想品德等;评价的功能是多样的。

三、实施“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学生、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灵活选择,整体运用方法,我在研究国家级课题“语文的少教多学策略”时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工作入手:

1.传授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的学习方法如记忆法、笔记法、提问法、提纲法、概要法、循环法、复习法等方法的传授可渗透到教学中,也可通过课下个别性指导、辅导主题课等多渠道进行。

2.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

教师在每节课上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学生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具体能力,使学生明确要参与什么样的学习活动,使用什么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只有教师将课堂教学的主题转化为这些具体详尽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也明确这些目标,才能使教与学都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避免盲从。

3.培养学生自觉调整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调整学习过程的要求:

(1)学生在学习前,能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首先进入一种自学状态

(2)按照计划要求,随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自己执行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3)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得到反馈,由个人或小组或老师进行评价

第3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这个问题在学科教学中的内化。自学能力往往反映了学生素质中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这里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四个步骤。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4.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

5.谈谈读后感。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借助参考书得出答案,谈出感想,便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自学能力 培养

依据新课改的精神,我们可以肯定一点: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从理论上说,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我个人认为,是学生没有养成自学的好习惯,甚至是根本就没有自主独立学习的意识。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1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

“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1 联系实际提问题。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那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1.2 反过来想想提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1.3 前后对照提问题。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4 联系各科提问题。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

2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满堂灌”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严师”的控制下形成了“等、靠、要”的被动心态,课堂气氛沉闷和程式化,忽视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索,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林语堂先生曾指出,“学校应该像一处坚果丰富的丛林,任猴子到它想爬的树上去选取和摘食,然后荡一个秋千,跳到别的枝头去。猴子的本性会告诉他哪一个坚果美味可食。”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将教学转变为导学,树立相信学生的意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最好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主决定自己学习的进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达到自我控制、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境界,在自学过程中学有所得,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第5篇

关键词:自学能力;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168-01

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教育理念上的这种变化必将带来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可以说,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必须着力于培养初中生的自学能力。下面我就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我们说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绝不是说可以撇开语文教学目的于不顾。而一味地说笑话,耍滑稽,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情境让学生领略,不断地获得新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心理状态之中,就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遇到难题也非攻克它不可。这就是"不教"的开始了。

1、课前即兴演讲:课前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三至五分钟的即兴演讲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2、精心设计导语:设计恰当、新颖的导语,抓住学生的心理,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一个必要环节。3、课堂精心设疑:课堂设疑:一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三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

二、掌握方法,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

给学生“导之以法”。这个“法”,指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

1、导之以思维的方法。学习语文的思维方法,当然也有其一般性和规律性,即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联想、假设、申引、拓展等。2、导之以掌握知识之法。语文教材尽管篇目繁多,但只要理清文体,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在传授各种文体知识时,紧紧抓住知识点。如对各种文体的教学,反复围绕其规律性进行。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预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保持提问的积极性。学生从不提问到产生疑问是一大进步,不断提问,不断解决,认识能力就会提高,在预习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安排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语文科的预习一般按下面的步骤进行:(1)通读全文,对新教材有个大体了解;(2)细读课文,对词.句意.段意仔细揣摩;(3)再读课文,抓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对不懂的“字”打上问号,对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标记,特别注意的问题标出重点符号等,以便上新课讨论或发问时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就会学有目的,学有收获,从而尝到甜头,产生兴趣,形成习惯,调动预习的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

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自学能力

以往教师“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学生死记硬背,围着教师转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是教学上的拦路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显,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就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设计,启发指导学生自学,开展课堂教学讨论。把班级学生按前后划分为若干个学习竞赛小组,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写自学读书笔记,勇于发言讨论问题,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参与了学生的“学”,学生也参与了教师的“教”,使“教”与“学”相统一,这样,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局面。在指导学生生动活泼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到:课堂教学讨论中如遇到难点,学生一时不能自己解决时,教师不要轻易“代替”或“收场”,要从多方面启发诱导,相信并指导学生消除疑难。教师要尽可能少讲几句,多引导学生讲问题、谈看法。在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中,教师要适时精讲、点拨,使学生领悟、升华,这样,师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不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在探究中提高了自学能力。

五、指导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山报海,读什么,怎么读。这就必须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路子和科学的读书方法。

第6篇

关键词:自学能力 激发 优化 指点 自学方法

自学能力是由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等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广而言之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自觉地、独立地、正确地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这是一种心智能力,而并非某一种单纯的学习技能、专业技能或者操作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养成自学能力实际上便是“学会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语文自学热情

自学热情是学生的自学能成为能动和自觉的行为的有效力量。自学热情虽直接来自学生自身,却又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教师的培养、激发。

1.提高认识

提高学生对自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激发自学热情的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因此,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激发兴趣

兴趣是引发行为的最直接的力量。提高认识是使学生从理智上产生自学的需要,激发兴趣则主要是使学生在个性意识倾向性上产生自学的情绪倾向。

3.培养习惯

自学热情有利于形成自学习惯,而习惯性的自学行为反过来又能稳定自学热情。

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自学能力主要是通过日常的语文教育活动来培养和发展。语文自学能力的训练过程应当与课堂语文教学的过程同步。

1.总体过程的优化

这是指从小学到高中,围绕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发展,而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总体优化。从小学到高中,无论是督促自学的认读模仿阶段,自觉自学的理解表达阶段,或自能自学的鉴赏创新阶段,乃至走向社会以后自主自学的自由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具体目标。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着眼于这个总体程序,既要防止脱节,又要力避无益的重复。

2.课堂程序的优化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思想,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程序、进行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则。魏书生“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课堂教学六步法,钱梦龙“认读、辨体、审题、发问、质疑、评析”的六步自读法,都是通过课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三、指点自学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学要有成效,尚需讲究方法,语文也不例外。指点自学方法,是教师授之以渔,着眼于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

1.阅读方法的指点

古今中外积累了丰富的阅读方法,有很多是适合自学的。如诵读法、抄读法、评点法、标点法、标画法、钩玄提要法、精读法、跳读法、比读法。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一种适合他们自己个性特点的基本阅读方法体系,同时又要启发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2.随机积累的指点

随机积累也是一种自学手段。指导学生积累,就是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充分利用渗透在全部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因素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知识。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但是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看到听到的仍然是学生随着老师的问讲团团转,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的被动状态仍然没有真正消除。

1.转变学习理念

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教师经常会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并未为学生留足充分的自学时间,且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在课下培养,课堂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与精力,这种教学理念严重拉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升初中生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并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课堂氛围沉闷且趋于形式化,以致学生对语文缺乏学习兴趣。为此,语文教师还应摒弃急于求成的教学方法,意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并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确保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学习轨迹,从而创造自我控制、自我学习的情境,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水平。

2.明确学习动机

优良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于好的学习动机,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在力量,而自学动机属于学生的动态表现,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明确具体的学习动机,进而可以自觉积极的进行自学活动。自学最为关键的便是具备坚持不懈的品质,为了确保学生可以有条不紊的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应为初中生定制完善的学习计划,且其中包括自学内容、自学方式以及自学时间等,并利用试题检验检测学生的自学成绩。通过检测,学生可以很好的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同时,自学期间,学生还应养成笔记习惯,可以采用在书上做记号或在笔记本上进行摘录等方法,以强化记忆,积累材料。除此之外,学生还应经常翻阅笔记,并勤思、勤用所学知识,实现语文知识的系统化与条理化,以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3.引导学生学习自学方法

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效使用,读懂各类文章。比如部分课文段落的内容较为相似,此时教师则可以进行精讲,启发学生利用所学方法学习其他文章段落,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了教会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重要的字词句等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学会分段,并概括整体段意,归纳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了将学习方法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初中生还应进行反复实践,且教师也应在班级内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并定期各自交流学习经验,相信在反复的学习实践中,学生一定可以养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4.指导学生正确阅读

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在于学习阅读方法,为此,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应具备自身独特的惹事,并综合提升自身的想象力、分析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等。可以说,阅读能力也属于一种心智技能,学生在阅读不同的材料时,都应学会阅读技能,只有充分提升阅读水平,学生才可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5.精心设计练习内容

W生的能力形成于实践过程中,训练的根本目的则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实现自求解决的目的。为此,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应少讲,学生应多想多做。同时,训练期间还应遵循正确的原则与方法,做到循序渐进,以实现实际效益水平。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在布置练习内容时,还应严格要求,要求学生认真的阅读思考,并仔细、按质按量的完成所有的课堂练习。对于课外作业也应独立思考,切不可抄袭,并及时改正期间的错误,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并在练习期间培养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

6.适度进行引导

一方面,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做到持之以恒,要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属于一项长期的任务,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前提下逐步引导,并将提升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任务来完成。另一方面,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自由学习,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如,还应适当进行控制。

结束语

当前,初中语文课程的改革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唯有此,才可以彻底打破以往满堂灌的错误教学局面,使学生由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颀,刘电芝,彭杜宏,顾金贤,洪磊.初中生语文学习策略掌握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优先出版)[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

第8篇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这句话是我国古代劳动教育的名言,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教育实践中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授人以技”的重大意义。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只有自主的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只有科学的自学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乃至在中小学整个基础教育活动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惜这点至今仍未能为某些语文教师所充分认识,至少未能在他们的工作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关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意义,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一、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

多年来,有些地方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不快,师生的负担一直未能减轻,其根源就在于未能认真突出地对学生语文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因此,语文学科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的根本保证,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各种技能培养中最为重要的培养。

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文学家、剧作家莱辛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他把它抄给学生,要学生作为学习座右铭。十七世纪法国的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也说过这么一句话:“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入手,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关键。

三、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语文学科内容广泛,教学目的复杂,知识体系头绪多,因此,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有了语文自学能力,能较容易地独立阅读其他学科的教材,阅读各种门类的书籍,这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对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均有帮助,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正体现在这里。

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自学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语文教师本人要坚定地树立“教学是为了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并把它贯彻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去。

指导学生掌握在离开教师后自己学习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教师要相信学生是可以通过老师的教,学会自己的学。要求教师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排除学生自己不会学的心理障碍,不断排除像带孩子走路时一味只是扶,怕一放就跌,怕跌伤孩子的心理障碍。学生由于教师的“放”而犯了错,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自学。离开教师后能自学,就能避免犯不会自学、不能长进的错。

二、要帮助学生树立重视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观念和重视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观念。

学生普遍存在着到学校是接受教育的单纯的、被动的、传统的受教育思想,普遍只重视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受训,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更缺乏要学会自己学的观念。所以,我在一接手上语文课时就向学生灌输:“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学会自己学是最根本的学习观念”。通过讲理,如说明我们时代是迅猛发展着的时代,信息激增的时代,要学会生存首先就要学会自学,在学校的时间有限,社会需要知识无穷,学会自学至为重要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反复灌输“自学为上”这种观念,让这种观念扎根并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自觉行为。这样,语文教学才可事半功倍。只要是科学的、实用的,只要是能联系语文学习实际的,不是生搬硬套的,不是牵强附会的,不是把问题作不必要的复杂化的,不是为讲思想方法而讲思想方法的,教师都可以从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出发,灵活的,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作学习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学习语文方法得以改进。

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预习的方法。预习是语文学习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学习语文新知识的起点。魏书生老师将初中学段的语文学习内容比喻为一棵“知识树”。分阅读与写作,文言知识、文学常识、汉语基础知识,是四个分枝,每一个分枝又不断繁衍。这个比喻对初中六册语文课内容全面、系统、简括的“描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前做到心中有数。使他们预知整个初中语文学习的大致内容,以便在今后各个环节的学习中,认识所学内容在整个知识树中的地位,作用、意义。这既利于学生从知识结构中把握知识,又能激励学生自觉地追求新的学习目标。

(二)、听课的方法:听课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途径,听课技巧却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学习技巧。可从三方面着手:1、让学生做好物质准备,如笔记本、课本、工具书、练习册等,一律在课前备好。2、做好心理准备,如排除杂念,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课。3、采用有效的记忆方法,如用心听,用心记,用心想等。

(三)、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应该充满乐趣,应快速有效。如补漏拾遗,巩固理解,强识博记等有效方法。

(四)、练习应用方法。读书是学习,应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是说练习应用,包括做课后、单元后的思考和练习,考试时试题中的各种练习。练习应用做到:先复习,后答题;认真审题,寻找各种解法、审查答案。

四、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在一切教学环节中指导学生如何学。

教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这一问题可专题讲,可通过讲课时讲,可在复习和作文评讲时讲、试卷分析时讲,也可通过课外活动时讲。教师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的学法。如在开学的前两周上课,什么课文都不讲,要学生借助字、词典把整册课文通读一遍,像读一部长篇小说一样,从头到尾,然后要他们填一张调查表,如你最喜欢哪一课?哪一道思考题?你认为课本中最难读懂的中哪一课?全书有多少个字不认得,有多少个词不理解等。然后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心理开始上课。这种教法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向自学的路。

五、指导学生总结自己的自学体会,交流学法、学习的经验。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17-01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充分展现个人魅力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要真正把语文学好,单靠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对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而且是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开拓自己思维的主要手段。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

其次要有严格要求。预习如果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就会无的放失。到处翻翻看看,达不到预习目的。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二是自读课文,画出生字难词,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三是根据课后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把无法理解的问题做出记号,以便在教师讲课时用心听讲,求得透彻的认识;四是要求背诵的句段能熟读成诵。

再次,把预习安排在课内,并给予足够的时间。目前,中学生各学科的作业较多,加上其它活动类课程的开展,要求他们在课外挤时间预习是不太现实的。因此,我常把预习放在课堂内进行。并当作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个别的预习辅导。对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引导他们向更深更宽的问题开掘,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对自学能力低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启发。解决“吃不了”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哪些问题弄不懂。这样教师在讲课时就能把握分寸,有的放矢的突破重点难点。

二、在合作探究中,培养自学能力

以往教师“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学生死记硬背,围着教师转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是教学上的“拦路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显,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就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设计,启发指导学生自学,开展课堂教学讨论。把班级学生按前后划分为若干个学习竞赛小组,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写自学读书笔记,勇于发言讨论问题,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参与了学生的“学”,学生也参与了教师的“教”,使“教”与“学”相统一,这样,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局面。在指导学生生动活泼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到:课堂教学讨论中如遇到难点,学生一时不能自己解决时,教师不要轻易“代替”或“收场”,要从多方面启发诱导,相信并指导学生消除疑难。教师要尽可能少讲几句,多引导学生讲问题、谈看法。在引导学生学习讨论中,教师要适时精讲、点拨,使学生领悟、升华,这样,师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不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在探究中提高了自学能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培养自学能力

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要得到“习之功”,就不能乱来一气,胡练一通,而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既要严,也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讲究实际效益。教师在布置各种练习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属于动脑的,一定要学生老老实实的思考;该动口的,一定要学生认认真真地读、清清楚楚地说;应动手的,一定要学生仔仔细细地做。课堂的练习,要按质按量完成;课外作业,要独立思考,不能抄袭,错误的要改正重做。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

四、指导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中学生识别香花毒草的能力低,好奇心强,他们为了“过把瘾”,往往在课外阅读中沉迷于“武侠小说”或“言情小说”。因此对学生必须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不是“猎奇”或“过瘾”,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为了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在配套的课外读本的同时,选择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与课内学习联系较紧的书刊来读。

其次,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课外时间不多。因此,有必要教给学生根据不同的书刊特点采用相应的读法,以达到花较少的时间读较多书的目的。阅读的方法很多,一般来说,配套的课外读本以及一些主题深刻、构思巧妙、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的文章要“精读”。而对于课内学习关系不大的读物则采用“略读”了解个大概就行了。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44-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具有“点石成金”的指头,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成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

一、凸现目标,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在课改中被细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它秉承的是一种整体教育观,切实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无论在学习方式的改进上,还是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都充分地考虑到以学生的成材和成长为根本目标,因而,学生成长的需要,就是教育的目标;学生学习的革命,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前进。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切入点,通过言语激趣、情景激趣、谜语故事激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之后,就要引导他们明确本课或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

二、善于质疑,合理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贵有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他们来讲充满疑问的情境。创设质疑的情景,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之间制造一种反差,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教师应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明确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留下这样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鱼”,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教给方法,掌握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捷克教育家、班级教学的首创者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需要对“自主学习”的“自主”把握好度。实践中,如果不把握好学习中“自主”的度,一味追求“自主”,课堂也许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导向,反而出现“放之失度”的现象。无论如何,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这里所说的“引导”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是起着使学生的潜质得到向善、求真与致美的释放,从而获得真正自由、自主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学生创设善思、勤问的良好学习空间,设计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不断被激励去主动地探究。学生的学习不再被限制于教师所讲的范围,而是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沈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M],吉林: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

[3]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教育漫话》,1693.

[4]美国教育家 杜威(1859-195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第11篇

【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自信 培养 积极性

新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重要方式。所谓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学习,即自己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地质疑、发现、探究。语文科的教学应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上,俗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和能力至关重要。

怎样培养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作为教师,也许你不经意地对学生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简单的一个,随意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记。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多加以鼓励学生,特别是一些自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鼓励,让他们战胜了许多原来以为不可能战胜的困难。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尽最大的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成功是成功之母,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学生就相信自己的能力,接着就会追求下一个成功,这种成功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有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感觉,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活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兴趣是起点,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 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励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究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自读预习,是自主学习的起点。个人独立阅读,整体把握文章,自主清扫字词障碍,作适当的圈点勾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楚文章脉络,记下自己感受等。在课堂上除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外,还让学生们大胆地互相质疑、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节选中的教学中,就有学生大胆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周团长留下炒面给小战士,他自己却爬进了水塘里,他为什么要爬到水塘去牺牲呢?”,问题提得非常好,于是就有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分析出来“当时过草地,严重地缺粮,为救自己的战士,毅然地把炒面让给战士吃。

教学时,即要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还要勤动手记笔记,勤动脑思考问题。

四、加强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之一。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中学语文教学无疑以课堂为主,如果能抓好课外阅读,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写作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个关键,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得从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首先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的景、物、人、事等,凡是有能让自己感动,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事情记在日记里,作文课时,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说自己的想说的话,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感动人。

要想学生对习作感兴趣,首先,作文命题必须紧密联系课文,必须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根据课文的安排,教师要有一个通盘考虑,因为每个单元前的一两课都是本单元习作的一个范本,平时讲课要有效地进行写作指导,可根据课文仿作,这样,能学以致用,减少学生写作的难度,有收获,又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让他们有话可写,有感而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事物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才能表达得越真实、越深刻。学生认识到自己周围原来有取之不尽的题材,观察事物和写作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的批改作文和讲评也要有方法,批语要持肯定,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即使是写得很差的作文,也不要批得一无是处,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互改作文,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鼓励学生对评改中的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老师评改时尽量给高分,评讲时不但给予优秀习作表扬,也要表扬有进步的习作。只有这样激励面宽,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以上所谈的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浅薄观点。当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语文教学就能勃发生机和活力,就能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页.

[2]《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第115页.

[3]李秋菊.《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大出版社.

第12篇

一、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1.联系实际提问题。在学生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我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哪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我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学生答:“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问:“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的理解展开讨论。

其次,提出明确的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要求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第三,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作出结论。

三、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容易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会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第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

第三,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

四、探索课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课后设置了探索课。做法如下。

第一,专题探索。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第二,自拟复习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拟定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和自测题目。不搞束缚学生思想的所谓答案格式,而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分析各种问题的思路。

第13篇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75-01

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以至实施终生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那么,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本人通过对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毫不吝惜地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思想,大胆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时间,通过自己独立的思索与总结,形成自己的套路和方法。当然,学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出错,但这种错误可以在老师的点拨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更正,这种发现和更正会留给学生永久的烙印,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重蹈覆辙。

例如,在我的语文课上,几年前,自己几乎是独占整个课堂,满堂课都给学生作细致入微的讲解,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结果花了很大力气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如今,我在上课时把课堂上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学,上新课时,我不再急于精讲细说课文的内容,而是先就课文的重难点,设计出几个有代表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分析来解决这些问题,再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后作适当的点拨。虽然起初的反映并不良好,可过不了几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轻松了,学生学好了。

二、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了角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去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拓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

例如: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每四个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许多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在进行问题的讨论前,各小组需要确定一名主持者,一名记录者,一名发言者。讨论时,各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学全面负责;纪录的同学还要负责把各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发言的同学负责把全组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每位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学生有参与合作的情境,有了表演的机会,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就会主动参与探讨,自主开动脑筋,自动搜索资料,为参与做准备,那么一来,学生就能慢慢地在合作参与大情境中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因而教师要针对特定学习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形式,创设合作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里所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真谛就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合作精神。但我们目前的课堂主要还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的惟一关系,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还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过程。

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创设一定的合作情境,如学生共同设置学习目标,互相引导、独立思考、交流后解决问题过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能围绕主题、深入独立思考、引经据典、踊跃发言,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三、寻求让学生独到的发现个性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自学阶段也应该是学生问题丛生的阶段,教师要倡导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独到的发现,提出自己的困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如同游览一座花园,欣赏一处美景,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心灵,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记,所到之处,都留下自己的脚印,所看之景,都投入自己的心灵。可以将你认为作者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批注,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以《荷花淀》为例:可以把描写老头子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描写标画出来,有的可以打上重点符号,并在句子旁注上自己的评点。这样,当课堂上大家交流意见时,同学们也就容易锁定目标,集中注意力,心领神会。教师还要注意利用自学反思这一环节,对学生的发现给予展示,对问题给予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肯定和鼓舞。

四、让学生自讲自练,教师适时点拨

第14篇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77-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就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非常熟悉的学生熟视无睹,不愿思考;完全陌生的,又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只有哪些难易适度,学生似曾相识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才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提高语文教学艺术,让激情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所谓“激情”就是指强烈激动的情愿。语文教师本人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是激情的源泉。讲课有无激情,是否神采飞扬,声情并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自身的亲和力和他驾驭课堂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除了有丰富的知识之外,还要学会用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方法在朗读、精讲、设问中善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关于朗读,鲁迅说过:文章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声音美就需要朗读来体现,精彩的朗读使学生赏心悦目,心领神会,它是深刻理解课文感情内容的快捷方式,是书面语言转变为形象生动、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张力,弥补平面化的文字表达的不足。而精讲则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感受课文,并能在文本中感悟自己的喜怒哀乐:或憎恶、或同情、或伤感、或快乐……至于设问,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精华,设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问题的解决中突破了教学难点,化解了教学重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语文知识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拓展……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自主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点科学知识,生活小常识,先进理念,一两句或整首诗词,欣赏名篇名著,有助于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更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且有无穷乐趣。这样以课本教学带动课外知识的学习,又以课外知识的补充促进课本教学任务的完成,两全其美,何乐不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原则,常源于对所学习的内容本身发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良好的学习兴趣能调整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走出了传统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误区,完成了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角色转换,彰显了自主学习的魅力。

3.创设和谐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知识相联系的气氛中去,使之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创设情境我们必须明白:首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指导与帮助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其次,要创设为理解各类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而学生现在欠缺的接近真实经验的情境。如古代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再次,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情景,如问题情境,情感情境,过程情境等。这些都旨在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4.创设浓郁的自学氛围,教会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谓“授之以渔”。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为提高学生的渔技,老师们可谓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捕的是什么鱼呢?是分数之鱼!阅读,老师源源不断地输送阅读方法;本来是供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言论的主观开放题,也有老师按照几种文体的不同,总结出了固定的回答模式;作文,老师口干舌燥地列出了创新的招数,学生的作文已在老师的设置下陷入了为创新而创新的怪圈,看似新颖的形式,掩饰不了内容的苍白无力。表面上的自主学习却掩盖着学生的被动与滥竽充数。语文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一种陶冶人性、建构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整体生成的过程。又怎是一个“渔技”了得?更不应该钓的只是“分数之鱼”,捕的而是生命的成长、人格形成、个性发展。要钓到这些,光靠“渔技”是不行,而是自主思维的形成,在“捕鱼”中陶冶情操、心智与灵魂,形成科学与人文的精神。

5.培养良好自主学习品格,形成终身学习良好习惯

当今的社会使瞬息万变的社会,知识总量在剧增,知识的老化周期变短,知识的更新急剧加速。尤其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人类逐渐推入了一个学习型社会。自主学习成为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客观需要,是面对知识爆炸性增长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迫切要求。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学生学会能动地创造性学习,能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是不完美的。自主学习源自兴趣、爱好,脱离了兴趣与爱好去谈自主学习,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宛如空中楼阁――虚无飘渺了。

参考文献:

[1]《教育新理念》袁振国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5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培养

一、笔者对自主学习的理解

首先,自主学习有别于传统的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它不是被动学习,而是学生主动、自发地学习,是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去学习;其次,自主学习的重要之处是自主,学生将初始的对学习的认知意识转化为学习动机,并进而外化为学习行为,在自身意志的努力下,做到坚持学习。在这几个因素的共同配合下,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

二、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中学生一旦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具备了探究知识的锐器,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便强烈起来,激发他们主动去挖掘知识的源泉,并充实自己。

(1)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任何教师都无法将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也无法消化这些知识。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放弃传授知识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想方设法去实现这个目的。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让学生主动、积极、热情地去学习。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一切创造发明,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断取得进步。”但凡有所成就的人,也都是自主学习能力超强的人,这点历史已经充分验证了,而且还将继续证明给大家看。因此,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语文教学方面将大受限制,也无法发挥学生本身的语言天赋。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质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都将得到质的飞跃。

(2)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正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课堂上也轻松了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自主能力,其弊端已经凸显。而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在课前会做好语文课程的预习,课上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课后也会认真复习,查漏补缺,及时和教师反馈学习上困难与疑惑。这样,教师传授起来也便利了很多,而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真正提高了。

三、提供中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著名学者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学生自我展现、自我发展的舞台,既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学生自身的自我督促与激励。下面就如何培养中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几点建议。

(1)课前、课中、课后做好功课。自主学习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习一门语言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功课,在课前做好预习,课堂认真听讲并与老师互动,课后又要加强复习与拓展,就是要将自主学习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中学生的语文课程本身就为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设置了相关辅导书目,专门针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选择了一些学习内容。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将这些工作做到位,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定期进行考核与奖励,让他们认识到自主学习的成效与重要性。只要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认认真真地将语文教学任务执行到位,学生就会慢慢形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慢慢养成了。

(2)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热爱语文这门学科,他就会花时间花精力去学好这门课程,也就能学好这门课程。因此,教师应在学生的兴趣方面多下功夫。一方面,增加课堂的情景设置,让学生融入情景教学中,将课本知识融于课堂、融于生活,学生就能在课程中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调到学生的主动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入,也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语文教学应充分运用这些现代媒体技术,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让他们能在课程中学到更多知识,掌握更多能力。在学生对语文课程感兴趣的前提下,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强烈的渴望欲,就会自发地去掌握这门语言,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主学习习惯也就养成了。

(3)培养中学生的提问精神。质疑精神是科学研究必备的精神。学生的提问精神也就决定了他能在这一学科里能走多远。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好语文这门课程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表面知识的学习上升到心内对这门语言的领悟,实质就是从一个有限的已知世界向无限的未知世界迈进的过程,这也其实就是一个要求学生不断质疑所学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发问精神,引导他们问问题。在课前,针对课堂涉及的内容设置一些难度不深的问题,边教授知识,边激励学生问问题,同时饶有趣味地帮学生解答这些问题,调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当学生的问题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后,学生学习的动力更足,自我学习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了。因此,提问精神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

(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与其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得不到消化,不如传授他们如何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学习的乐趣。语文这门语言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因此,学习方法的传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形成“织网”“捕鱼”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自身去知识的海洋里捕获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总结学习方法。自己的学习方法肯定是最适合自己的,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学生总结出的学习方法越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高。长久下去,学生必然会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