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第1篇

一、出现的问题

有些教学内容脱离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片面地认为课外知识越丰富就越贴近素质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知识水平不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启蒙后的初始认知阶段。紧扣课文的趣味性课文导入、巧妙的过渡以及简洁的结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某些教师,貌似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为完全脱离教材的跑题,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懂得,所有引入的小故事、课堂讨论等等都是为教学服务,为了让小学生――自制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群体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脱离这个目标,就成了逐末舍本,长远而言,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另外,在本人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发现脱离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即对小学生课堂知识能力要求过高。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我已经在文章中简述,对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要求过高,无疑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心智发育不全面的小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也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纠正,会导致学生对本科目的疏离,甚至偏见以及恶性循环,如此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长期持主导地位,让“以生为本”成为空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小学课堂平均80%-90%的时间都被教师掌握,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去看待,毋庸置疑,其间有不少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师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使其有基本的认知框架为深层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要通过启发式学习为其提供思考的方法和途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学习和思考的途径才是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填鸭式的教学代替启发引导,错失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还有就是对“快乐课堂”的误解。近几年教育界提出了“快乐课堂”的理念,推崇自由、合作、高效的课堂环境,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性。这对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气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放任学生活动,单纯追求活跃快乐的课堂气氛。比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加以引导,就像一部影视作品的编导人员一样,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主题展开。切不可把快乐课堂变成混乱课堂,降低对学生课堂纪律的要求,忽视活泼的气氛、严谨的课堂纪律以及教学内容三者的统一性。

二、有效的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教材,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善于总结教材信息,了解熟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积极拓展课外资源,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隐性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如,坚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乐于助人等等。在引导学生时做到有的放矢,既能通过导语等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另外,除了对教材了如指掌,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智力水平等等,以此为基础从众多知识中选取与小学生阶段认知能力相契合的知识扩展。

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真正把学生作为独立的隔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制定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设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动脑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小学生一节课45 分钟都在认真地学习、思考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一些动静结合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词语接力比赛,因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短语以及词语,这对他们来说不算过高的要求。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五-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任何成员要以上一个小组说出的词语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或者谐音,在黑板上写出下一个成语或词语,并进行最后的分数评比,设置不同的奖励。通过几次成语接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短语和词语,我发现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记得更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学生真正在快乐、合作中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医学研究,一节课,小学生聚精会神的时间只有20 分钟左右,这就涉及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时间集中在精讲课文、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上,之后再考虑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切不可填鸭式的灌满堂。

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美术、动画等多种方式于一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立体感,是学生容易体会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对一些描写景物较多的课文,仅仅依靠教师语言的描绘难以呈现出文章蕴含的美感,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赵州桥》一课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讲解,作为教学辅助。赵州桥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历经1400 年之久,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对赵州桥有更直观的认识。当然在使用中,教师要把握主次,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使多媒体的动画、影片等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 高杨.《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应对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毋庸置疑,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最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正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思考应对策略,还给学生一个纯净的语文课堂。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初中语文课外积累明显不足

随着生本理念的深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更加看重学生的课外积累。良好的课外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并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目前由于语文教学工作比较繁重,一些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认识不够,给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布置也没能深入下去。即使有些教师已经布置了大量的课外阅读,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没能深入检查和安排学生交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课外阅读应有的作用。

2.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步伐滞后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在初中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已经明显滞后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侧重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实际交往的技能以及文学欣赏阅读的学习。而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容易贴近教材进行学习,而对于课外的实际交往技能以及文学欣赏层面的阅读并不多见。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改革对中学语文的需要。

3.教师在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多、过滥,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

诚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学生摆脱了抽象的思维,能够在形象可感的思维空间里强化自己的语文能力。但是如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占据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就有些得不偿失了。目前一些教师多媒体的使用过多、过滥,使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了本该用于强化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思考流于形式,不能深入下去,因此,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以及语文应用能力。

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应对策略

1.生本理念课堂中恰当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1)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课堂中要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生本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能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班同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实时调整教学进度以及在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得到最大限度的语文知识量,提升相应的语文能力。

(2)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能力先行

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摆正多媒体的位置,要留给学生相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探究,主动思考,以确保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2.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将这种阅读纵向深入

(1)教师要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

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课外阅读。同时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深入指导,在学生不同的阅读阶段,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

(2)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相应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课外阅读

有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不能深入进行阅读思考。当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方法的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举行阅读经验交流会,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得到思维的纵向深入,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55-01

1.目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1 组合缺少科学性,内容缺少实用性。合作学习,一般就是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其中在生生合作中,有些老师分组太随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小组成员的组合上没体现出层次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可能有的小组能力较强,有的小组差一些,这样组合不科学很容易失去平衡。而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方面,现在有些教师是为了形式而合作,许多没有合作必要的问题去让学生合作学习,摆空架子,缺乏实效。

1.2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在合作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显然更多,代表汇报的现象多。好学生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另外,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

1.3 学生间合作关系不协调。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部分学生的性格独立而又自私。

1.4 教师评价重整体、轻个体。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发展。这种片面评价在目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比较普遍。

2.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2.1 培养合作意识,教会合作技能。学会与人合作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影响,加上年龄特点,小学生不容易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也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教师应该教会小学生逐步掌握以下几种主要的合作技能:(1)学会倾听。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所谓"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时要神情专注、眼睛注视着对方去听,有时可以用微笑、点头等表示感兴趣或赞赏,不随便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还要注意抓住对方讲话的重点;(2)学会表达。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3)学会质疑。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4)学会反思。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流、相处、合作探究问题,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2.2 精选合作内容,创造合作机会。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紧扣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课堂的动态生成点精心选择合作内容。所创设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造成许多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甚至导致群体认识的偏差。如果提出问题太难,内容深奥超出了小学生思维和知识承受范围,学生讨论不起来,讨论就成了"摆样子""走过场"。如《詹天佑》一课"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对学生来说是个难题,教师就可以对此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在合作学习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试着用小火车在"人"字形路上运行,在想、做、说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配合,难点就迎刃而解。

2.3 合理引导调控,提高合作效率。在合作学习时,教师的角色是多样化的,是促进者、是合作者、是帮助者、是激励者。合作之前,教师应该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异质分组,并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合作小组中间去,参与他们的讨论。教师要注意自己身份的变换,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教师要及时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2.4 强化评价机制,促进成员共同进步。在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上,要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对小组评价中,一般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自己对别人能够公允、客观地评价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为此,有的教师在学完一单元或学期结束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评价。通过小组评价,小组内的同学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特别是原来一些得不到表扬的学困生在小组内经常得到同组同学的鼓励,有的还能得到同班同学的掌声,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益高涨,教师、学生们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张华,谢祥琼.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7-39

[2] 赖江贤.浅谈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J].成功(教育),2010(8):56-57

[3] 邰霞.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J].教育探索,2002(2):136-137

第4篇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教学上不仅需要观念现代化,而且教学手段也要现代化。过去依赖黑板和教科书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代教学的需求,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现代手段的应用势在必行。多谋体教学就是现代教学上适合应用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声情并茂地展现教学的内容,提升教学的效果,是现代教学的有效应用手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 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能够虚拟出逼真的教学情景,创设美轮美奂的教学课堂,通过感官上的冲击,充分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享受接受知识的过程。下面,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进行了探析。

1.现代教学媒体应用的必要性探析

1.1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依赖教育的推动,因为社会中,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最重要就是科技的竞争,而发展科技的基础就是要发展好教育。教育的发展由许多因素组成,其中教学手段能够很好得促进教育,因此现代媒体的推广是教育发展的方法。教学媒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服务社会,推动社会。

1.2学生减负的需要

学生学习负担重是教育上常常会出现的现象,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跟落后的教学手段有关。因此,改革落后的教育手段,使教学多样化和形象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消化,避免课程任务过多,减轻学生由于学习困难造成的学业负担。

1.3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的发展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对于语文这门教育学科而言,要转变过去语文教学上死记硬背的状态,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因此素质教育要求灵活运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分析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1.4提高课堂时效的需要

如何利用45分钟的教学课堂,体现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教学的内容,又要使教学的内容有效,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调动学生的激情,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加快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给教育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新的活力,教学手段不得不发生变革。如何抓住现代科技发展的契机,使教学媒体更好地服务初中语文教学,也是教研教改所研究的方面。

2.初中语文现代教学媒体的实际应用

2.1通过多媒体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喜欢新奇的事物,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颖趣味性事物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擅长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设计教学情境,综合声音、图像、视频等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语文课上讲授《春》这一课时,可以搜集相关的景象视频或图像,配上优雅的音乐,注上文字说明,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活力,让教材内容显得更加活灵活现,这对学生理解文本知识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另外,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多样化,也就是不能一味依赖多媒体,如果课堂上一直操作播放多媒体,教师就变成放映员,没有发挥到教师在课堂上的真正作用。多媒体放映虽然直观地呈现了教学的内容,但也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深化巩固教学内容。因此,教师的板书在教学上还需延用,辅助多媒体加以改进,使传统的语文教学优势互补,创设出锦上添花的教学课堂。

2.2通过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备课时,利用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情节背景或者文本中的字词解释,都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到相关内容,省时省力地为教学和为学生服务。教师的电子教案,可以存入学校的电子备课室,这样既增进教师之间信息的交流,又能形成集体智慧环境,为教学提供全面的教案库。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行利用互联网资源自主学习。比如学习《木兰诗》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网上了解花木兰的出生朝代、生平事迹,让学生自行探究,有助于加深教材信息的理解。

2.3通过课堂信息扩展,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堂既是信息传导的过程,也是信息交流的过程。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就要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知识,开发其智力,形成能力。多媒体为学生掌握多方面知识提供了平台。首先,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大,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搜寻课程有关的相关信息。其次,多媒体呈现信息的形式是多变的,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传递大量的信息。最后,多媒体便捷了信息获取的路径,打破传统图书馆等信息媒介的约束,使信息获取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促进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这样,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语文学习效率随之提高。

2.4紧扣文本教材,结合优秀传统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从感官上促进学生体会知识,学生一般都热衷于这种感官的体会,但是,教学上如果只凭借多媒体设备,就会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生成,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达不到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只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有着技术上的优势,但不意味着传统教学方法就一无是处,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精华部分,如阅读教学,因此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改进不能脱离文本教材。

3.总结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教育的过程绝不是枯燥的、呆板的,在现代化改革的过程中,语文教学通过媒体的应用会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注意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学水平的台阶越升越高。

【参考文献】

【1】朱成凤.浅谈现代教学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风,2011(8)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生 主体性

一、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首先,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动员全体学生参加教学活动。保持积极地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性地位确立的重要保障。只有学生始终对语文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比如说,视频观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开端是整个课堂学习的重要切入点,是学生能否学好本堂语文知识的关键。然而,在这一时段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视频的方式引出课堂话题。利用简短的教学视频,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到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来。

其次,教师应适当介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介入要适当、适时、合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不应该亲力亲为,适当的给学生留下个人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也不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教师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及时的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凸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出现问题时,也不要过于按照教师自己个人的思想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要询问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习惯背景。当时马致远正处于年轻气盛,渴望功名。然而元朝统治时期实行政策压制,对于汉族士一阶级进行打压,不许汉人考取功名,因此,诗人终身不能得志。学生通过教师的背景介绍,来增加对诗歌的认识,发表学生的自我见解,试着独立完成课后的习题。

第三,教师在评价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时要遵循科学、开放的评价准则,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主体性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采用鼓励式的方式,对于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奖励,而对于较差的学生也要进行激励。教师要让学生也才参与到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评价工作中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评价,有利于建立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能进行师生互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可以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学生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评价工作,让学生之间彼此讨论研究,并做出最后总结。学生还可以提出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与建议,教师也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更好的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与研究活动,也就更好的凸出了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

第四,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多元化。除了以上的几个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还可以在语文的教学方法上入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多方面改造,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培养初中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展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对师生教学的束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本基础知识的课程中,教师可选择记忆与联系并存的教学方法,另外,学生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总结与归纳。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归纳与复习的过程,语文知识包含许多琐碎的知识点,因此,只有学生在不断地总结中,反复复习语文课本,才能学好语文。除此之外,还要求师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习初中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总的来说,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建立初中语文知识复习资料,定期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总结,上课认真听讲,学会做笔记。勤于问人,善于思考等。例如:根据实际情况说明了,大多数初中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上课记录的笔记都比较有技巧和方法,记录的内容较为完整。因此,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学习和复习资料。

第五,寻找体现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教师能够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教师完全占用课堂时间的传统教学方法,抛弃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形成更加科学健康的初中语文教育方式,这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在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就可以适当指导学生掌握初中语文的方法和技巧。如,首先让学生泛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写作背景;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遍初中语文文章,要求学生要逐字逐句的细读文章,对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品读文章。学生多次初中语文文章,细细品味文章的精彩之处,学生在初中语文时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初中语文感悟。也可以写初中语文感悟,总结初中语文技巧和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从整体上看,学生就在语文课堂上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第6篇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 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 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 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第7篇

多媒体 审美教育 引导借助 情感美

在中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课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具有形象、直观、方便的显著效果。

一、充分借助多媒体,感受汉字形体美

我国的汉字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它结合了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把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了。让学生在学会汉字的同时,感受到汉字的无限魅力。如教学象形字“鱼”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看到“鱼”字的“鱼”变成了一条鱼的头,“鱼”的中间一个“田”变成了鱼身,“鱼”下面的“一”变成了鱼的尾巴,一条小鱼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接着反向演示,鱼慢慢演变成大篆的“鱼”字,再慢慢演变成小篆的“鱼”字,接着变成隶书的“鱼”字,最后变成楷书的“鱼”字。每一次的演变,同学们的眼里都会发出惊奇的光芒。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汉字的优美。其他的象形字如:鸟、燕、山、水……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演变。

二、合理借助多媒体,体会语言形象美

1.声音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播放配乐朗读录音,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充满感情的语言的启迪导引,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就会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得到道德的感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甚至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2.画面创造美

在教学《我的战友》过程中,适时出现邱少去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彩色图片。将画面形象和语言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想象主人公为集体潜伏成功,自己强忍被烈火焚烧的剧痛而一动不动的高度组织观念。于是,这位严守作战纪律的钢铁战士形象便会自然矗立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受到了伟大崇高的灵魂美、奉献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引导借助多媒体,抒发内在情感美

俄国艺术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的价值规念,如《纤夫》的影像资料中,青山绿水的秀美及船夫的劳动美平行交织在同一个画面上,采用大景深的镜头:(远景)两岸峻秀的青山、蓝天,(中景)一弯绿的河水和河岸雪白的鹅卵石,(推进)鄂西山区特有龙尾船和一群赶集归来的土家少女:(特写)水中船的影和插入水中的粗壮的船篙,(摇起)身如弯弓般用力撑船的青年船夫。在整个欢快恬静的意境中着力表达了舶的力与美,表现出劳动创造美的鲜明主题,又如在《春天来了》的影像资料中,一条高悬蓝天的高压电线上停歇着的无数只黑色春燕,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渐起,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之中就达到了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

四、适当借助多媒体,注意交际语言美

语言美包括发音正确,说话文明,富有感染力。多媒体技术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美能起到重要作用。

1.听录音,说正确

刚入学的儿童,其口头语言普遍存在着缺陷,最明显的是夹带方言土语。课文的录音发音标准,语调优美,学生通过听录音,跟读,就能逐步改正自己的发音缺点。

2.看动画,说文明

语文课程标准交际的目标中指出:“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说话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的实效性。俗话说:“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多媒体技术在引导学生文明用语方面也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现在的学生说话不文明,是由于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因而也使学生养成了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在说话交际方面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多媒体课件可以制作人们的各种表情的动画,让学生直接看到别人的反应。如当学生说话文明里,屏幕上就出现一个笑脸;当学生说粗话时,屏幕上就出现一个生气的表情。让学生从中注意到自己的语言美。同时注意说话的仪态和用语,恰当使用称谓,对别人多用敬语,对自己多用谦词,对不便直说的事情多用委婉语,并配合恰当的体态语,做到言之有礼。

五、借助电教手段,能更好地达到小语教学中审美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91-01

1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1多媒体教学有助于真正贯彻新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实现教学相长

以诗歌教学为例,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诵读法应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然而,在以往的课堂中,由于农村的部分语文教师本身朗读水品有限,在教学诗歌时往往更侧重于诗歌的情感表达,解读诗歌时更多地与考试相结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而在有多媒体技术参与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模仿名师朗读或者直接选择名师为学生朗读,并且提供朗读指导,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

1.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更加科学省时

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为备课时手边没有足够的资料而苦恼。现在有了多媒体技术的加入,网上查资料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全面。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参考优秀的教案设计,观摩优质课堂的视频。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大大缩短了师生练习做题时抄写题目的时间。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远程学习,和其他老师在网上互动,互相听课,互相讨论,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能力。

1.3多媒体教学为语文课堂提供更多素材,有助于创新作文教学

以往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作文教学也是令许多一线教师苦恼的问题。许多学生坦言不是不会写作文,而是根本不知道写什么,这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写作时素材的缺乏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进行再创作。并且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音乐等资源具有文音图并茂的特点,以动态的画面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学生身临其境,很容易触发内心的激情和想象力。

2多媒体教学普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也不可回避一些问题。因此,针对目前农村多媒体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已变得十分必要。

2.1各学校需着重培训教师的计算机能力,并将其纳入考核机制

在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多媒体课堂正逐步代替黑板粉笔,因此,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有必要成为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之一。语文教师除了拥有普通话证书以外,也应该有一张计算机等级证书。

2.2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络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打造精品校本课程。现在网络上资源海量,各种教案课件网层出不穷。以语文为例,“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可能是众多语文教师备课首选的网站。但是,经过实习期间(实习学校是西部农村地区某镇中学)半年的使用,学校其他语文老师和我都发现上面的许多课件和教案都很好,可是却不实用。里面的资源绝大部分很适用于城市的中学语文课堂。可是对于农村的语文课堂来说显得有些脱节,并且由于所在地区经济影响,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上看重的多是多媒体带来的“热闹”,然而浮华过后,真正沉淀在学生心中的东西却很少。因此,我不由思考,能不能打造一种具有农村特色的网络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在这样的平台里,各种资源比如教案、课件、试卷、习题等更适合农村的学生,更具有农村的一些特色,从现实生活出发学习语文。并且,教师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整合教学资源,交流地方教学心得,打造更具特色的地方课程,或者说是校本课程。

2.3重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现在农村地区对于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是比较缺乏的,因此学校要重视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不能因为该门课程不考试而大而化之。教师也需要改变观念,认真教授信息技术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2.4教师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在多媒体课堂普及的今天,我们要避免出现两种极端。一是完全不使用多媒体,当下农村地区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一直坚持黑板粉笔教学,更有甚者“谈多媒体色变”,部分原因是因为不会使用,而更多地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多媒体课堂不利于课堂纪律的管理和课堂效率的保质,并且网络许多资源根本不适用;二是完全使用多媒体,抛弃了粉笔。这两种情况明显是不对的,可是它们确实存在着,特别是第二种情况,在年轻教师身上出现的例子占多数,这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字书法教学明显不利。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包括语言、文学及文化。对于语文而言,美是语文这门学科中所特有的一个元素,语文汇集了古今中外的精美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可以说,语文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审美教育。只有加强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一、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尽管语文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种不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教育工作者对没有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审美教育的价值,片面进行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学生对审美教育观念模糊不清,对审美教育缺乏认同,认为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无关紧要。

2.审美教育观念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普遍认为分数高,学生能力就高,在这种观念下,学生也会以分数来衡量自身,不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进而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另外,在审美教育中,教育工作者简单将审美等同于字迹的工整与否,没有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的内在美,审美教育具有严重的片面性,进而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美学观念,使学生带着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3.审美教育目的不明确

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工作来看,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就在于审美教育的目的没有明确,教师没有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来制订科学、合理的审美教育计划,

进而难以发挥审美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二、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1.提高对审美教育的认识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一直忽略了审美教育,而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作为教学的两大主体,就必须提高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要主动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开展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主动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作为学生,更要认识到审美教育,要主动发现语文中的美,要主动融入审美教育中,积极配合教师,从而在不断的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2.审美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现代社会,无可厚非,那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想开展审美教育,就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审美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发现美、挖掘美。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3.明确审美教育目标

教师无计划、无目标进行教学很难取得成效,对于初中语文审美教育而言,只有制订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品格。作为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要求,科学制订审美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让学生明白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4.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首先,必须加强现有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其次,要对外引进专业的教师,为语文审美教育教学提供保障。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要督促自己去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阅读量,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美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缺少发现美、挖掘美的眼睛。为了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提高认识,要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要积极开展审美教育,明确审美教育目标,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奚圣伟.对于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问题分析及应对[J].中国校外教育,2012(7):122.

第10篇

1.深入分析当期小学教学现状,找到学科教学的“短板”。

2.正视当前小学教学阶段的教学问题,积极改进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

3.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调整教学计划与创新教学手段,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4.以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改革为切入点,推进整个小学教育实现素质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发展目标。

【研究方式】

1.进入多个小学、多个班级、不同科目教学课堂随堂试听,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状况。

2.通过与教师交流、沟通的方式,掌握教师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基本看法与改进方案。

3.采用调查、采访学生与家长的方式,倾听小学生与家长对小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调整建议。

4.广泛阅读现有教育教学相关资料,从诸多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的汲取营养,为小学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指明新方向与新出路。

【研究背景】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关键阶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潜能的重点时期,因此,要始终关注小学教育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使小学教学能够始终沿着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育的发展轨道,为提高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与思想道德水平,促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与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内容】

一、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大多数学校已经关注到素质教育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不断付诸多方面努力,包括调整教学计划、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等等,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依旧存在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极大限制了小学教育素质化发展的步伐。

1.首先,教学方式枯燥、单调。在传统的小学课程教育教学中,教师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以小学教学任务与教材为载体,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知识,既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没有创新教学方式与调整教学内容的意识,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扮演“接受者”的角色。

2.其次,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位的实现。大多数小学教师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理念,留给学生参与谈论、思考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教学知识的时间极少,无法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潜能,使小学教育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牺牲品”,不利于和谐、自由、自主、平等的阅读教学课堂的建立。

3.第三,课后作业设置不科学,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为教学强化效果,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与习题,重复大量的课后练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疲态,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小学整个教学水平的提高与素质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4.最后,实践性与操作性内容较少,难以提升小学教育的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当前多大数小学基本没有设置课外实践的教学内容,严重割裂了小学教育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背离了新课改教学政策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既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利用有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推进与加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为适应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教学政策的基本趋势,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辩证分析能力等等,小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从小学基本学科语文、数学、英语改革入手,逐步推广与实施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从而使小学教育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一)树立学生本位教学原则,推行“赏识教学”课堂教学法

鼓励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学政策的重点,也是提高小学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因此,在实践操作中,必须树立“学生本位”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程度与已有知识构成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案,构建完善、合理、操作性强的现代教学理念。

(二)联系实际日常生活,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日常见闻,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从根本上改变一味灌输数学概念、定理,机械强调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减少学生的理解压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用性。让学生充分调动与发挥联想力,投入到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计算中来,促进数学知识实现由抽象化到具体化、形象化的转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三)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热情

目前绝大多数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程,通过记忆简单的单词、标准发音、掌握基本的对话等等让学生初步接触英语,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建立基本的英语思维模式。为了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小学英语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设备,多为学生播放英语儿歌、英语动画视频等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

第11篇

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系统论告诉我们,在分析语文教学中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时,“衔接”是实现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重要部分,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大纲在不同时期的重点与异同,比如我们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我们发现,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我们知道,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比如在初一阶段,不仅要加大识字量,还要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其次要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如何练字,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

新大纲对教学目标也有新的要求,比如大纲对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整体考虑,互相衔接,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1)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造成学生厌学的教学内容重复性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问题,有些内容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到了高中,还要学,这些不应该有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2)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教学大纲的修订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3)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新大纲特别注重“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就是需要我们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

如①开展速读训练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训练学生对速读的掌握和运用。②适当安排活动课,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写游记,写感受,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生活的体验,讲普通话,开展实用规范字的倡议,写身边的故事,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4)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

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内外活动来做好衔接,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加入写对联、猜谜语、作诗词等,还可以让学生编话剧,体验角色扮演,走进大自然,体验世界的博大,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12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分层教学 实践问题

我国的教学形式比较传统,基本上都是大多数人一起学习,班级人数非常多,现在在教育中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因为来自不同的家庭,同时生活中接触的东西有很多的区别,这就导致他们在英语学习期间出现不同的学习成绩。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因材施教,但是这种教育形式在我国应用实践比较少,所以很多方面还需要更好地进行完善,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分层教学中的管理部门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对于分层教学方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分层教学与其他的教学形式不同,需要涉及很多的教学内容,其中包含学校中的教导处等管理部门,管理部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教育活动的管理与协调不及时,分层教学需要将学生分层进行教育,但是教导处因为不能及时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严重影响教学的进程与教学的质量[1]。并且在设计期间若是漏掉其中设计的环节,会严重影响分层教学的发展趋势,导致英语教学不能正常运行。针对这样的分层教学问题,需要我们强化管理部门对于教学计划的制订及协调,对整个教学进行合理布局,对教学任务与工作等进行详细划分与分配,并且对涉及的管理部门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要求。

二、教学班级中出现的问题

分层教学方式在教学上主要是将学生进行分层管理逐一教育。但是在我国的教学形势下,教学主要以班为单位进行,属于集体教学的一种,班级的组成人数非常多。分层教学要求将不同班级中同等级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育,这样就会打乱教学班级的划分,影响班级整体的管理。设立的临时班级在任何方面都比较稀松,不管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教育,都呈现一种松散式的教育局面,并且班级的流动性非常大,这样就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在这样的教学形势下将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但是对于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他们在英语上的学习。根据这一现象,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分班管理期间增强班级管理的责任性,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严格的约束,并且在教育中对于成绩有区别的学生一定要适时进行鼓励,保证其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课堂教学管理出现的问题

分层教学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其中就会出现成绩的差异,学生的流动性比较大,并且学生组织比较懒散,这样的班级对于教师来讲进行课堂教学非常困难。很多方面都会加大教学难度,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等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临时组成的教学课堂学生之间没有合作精神,缺少一定的凝聚力,还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影响英语教学效果[2]。针对这样的教学问题,需要教师在分层教学期间,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同时学校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期间,对学生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批评与教导,同时在课堂上讲课期间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保证课堂教学纪律。

四、对学生成绩考核方面的问题

学生对于成绩非常重视,分层教育方面主要的分层是通过学生的成绩进行分层,在实际教学中对成绩的真实性方面还需要更好地进行完善,保证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得到应有的教育。另外,学生的成绩基本上是统计在原来班级的成绩表上,教师统计起来非常不方便,针对这一现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要进行分层管理,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对学生成绩进行详细的分层统计,并且要观察学生在平时学习期间的表现,综合考虑学生表现之后对学生进行分层,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分成不出差错。

五、结语

分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语教育整体的教学质量,并且很好地促进了英语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优化。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应用的前期都会出现一些管理上或是实施上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地从时间中总结经验进行完善。从整体上讲,分层教育的运行与实施,不仅促进了英语教学的发展与进步,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整体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优化,为我国教育开拓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促进了新课改教育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第13篇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是从“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教学内容及订出教学计划,使得所教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另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志向。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学生受家长、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数学生有了一定的理想和抱负,作为一名教师,正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仔细观察学生行为,了解学生性格特征。学生受环境,家庭,遗传等因素影响,性格迥异,有的学生大胆,活泼开朗,有的学生性格胆小自卑,作为教师必须认真了解学生性格特征,针对不同性格学生,给以适当的教育方式,才能因材施教,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我们尽量要求她们沉着冷静,胆大心细。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做到活而不浮,自卑、胆小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第三,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对脑子灵、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其难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开发学生智力。对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同学,教师多放些耐心,给这些学生多讲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使这些学生也有一定的成就感,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的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种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第14篇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方法;学习习惯

教过高一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许多本来初中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都反映高中数学学得吃力,跟不上。所以,如果我们在高一阶段不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久而久之,同学们就会越落越远,有沦为后进生的可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呢?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知识和内容衔接

1.根据学生认知,设置分层引导

从初中到高中对于学生也是一次洗牌,所以高一数学教学之前,我们首先要摸清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高中数学教学时设置合理分层,有针对性地引导每位同学都能进步和提高。

高一数学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显得抽象。就拿高一代数来说,笔者结合学生认识情况进行了分层引导:教学集合、映射的教学时,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结合函数的概念直接切入,然后设置练习迁移知识生成能力,而对于一般学生突然从初中的线性思维切换过来不适应,笔者就结合初中知识举例进行形象解说:y=bx+c这个函数中每个解数x都与唯一确定的元素y相对应,这就是一个映射法则。这样引导不但联系了初中知识,还形象地让学生认知了映射的概念,为以后用映射思想解决复杂函数问题奠定基础。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如函数性质的推证,求轨迹方程中代数式的运算、化简、求值,立体几何中空间转化为平面问题,初中几何中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点的集合,为集合定义给出了几何模型。可以说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拓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

比如,高一开始就学习集合然后是函数,其实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对函数有初步的接触,只是学习深度和学习角度不同。初中函数多站在变量的角度来分析函数,更多关注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而高中则切换到“集合”为出发点研究函数,涉及函数的多样表达、定义域、值域以及对应法则等。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对函数的认知基础,设置对应问题进行引导。如例:“甲、乙两地相距S公里,一辆汽车从甲地匀速地开往乙地,速度为v公里/小时,所需时间为t小时,回答下列问题:①已知v=45公里/小时,写出S关于t的表达式,并求出当t=4时甲乙的距离S;②已知S=100公里,写出v关于t的表达式,并求出当v=30时所需时间t;③用集合表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初中函数思路进行探索,就能成功使学生对函数的认知角度成功转化,完成衔接。

二、教学方法衔接

教学要讲究方法,高中是数学有形象深入到抽象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转变初中数学的线性思维,针对抽象数学概念要善于结合形象实例进行理解。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多用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形象地演示,帮助学生逐步增强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以形象的方式体验数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还有就是结合初中数学思想对比高中概念思路,这样便于加强定义、概念之间的类比,逐步提高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深刻性,防止有些相似概念混淆。

比如,高中数学中φ与{φ}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以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空箱子放入空房子,房子不空。把个人与集体,小集体与大集体之间关系的相对性,联系到数学中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相对性。这样一来,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形象,使学生逐步深入到高中数学学习中来。

三、学习习惯衔接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订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教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教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回顾堂上教师所讲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教师同学请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高一数学教学中,肯定会有许多学生不能及时转变初中的数学思维而导致反应迟钝落后于人。所以我们在一线教学中要能及时分析每位同学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然后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掌握形象、灵活的抽象数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从而逐步深入到高中数学学习中来。

第1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对未来人生的规划思考是现代高中数学课程的发展趋势,强调的是数学课程的选择性。相对而言,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只是注重教学基础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一、初中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的不一致性

初中的数学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知识层面涵盖很广,而高层次、深层次问题则显得比较单薄。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结合实际应用,以简单的运算为主,代数式的运算方法几乎没有,学生很容易接受和掌握。在理解内容方面也单纯的从感性认识旋转式的上升到理性认识,简单容易达到。相比较而言,高中的数学则更加具有深度和难度,考察知识方面也较专业。

2.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差异性

初中的教师只需全面了解初中教材中的内容,将知识点归纳详细,在上课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详细的讲解,学生们则只需熟记概念及公式,考试时取的好成绩的概率非常大。然而,高中教师则相对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不光是高中课标教材中的知识,还包括初中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心理状态等各方面信息,再加上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教材体系和以往大不一样,而教师如果对此都没有很好地了解,还是死搬硬套的按照以往大满灌式的教学习惯和方式来教授学生,毫无疑问的会导致学生听不懂。

二、初中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1.全面掌握初、高中课标教材的异同点

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教材为基石,老师是教材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员,所以老师要先做到全面的认识和掌握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内容,其次要明确教材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整合包括学生和教材在内的所有资源。教师要想处理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不顺的问题就要将初、高中课标教材和大纲版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梳理和对比,明确其培养学生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有针对性的研究。第一,可以对不同地域所配套的初、高中教材进行的系统、全面的了解,充分把握两者之间的异同点。第二,把熟练驾驭教材作为全面了解、分析各种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异同点的目标。

2.系统了解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革

高中教师要适应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在全面理解和掌握初、高中课标教材的理念、实质、结构、目的和教学方法变革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初、高中各阶段数学教学的不同点、学生的各种需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变。

3.关心理解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需要

高中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应更具有针对性,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首先,在授课前向学生强调高中数学在整个中学阶段的重要性和其学习的目的性;其次,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基本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知识空白区和能力相对较弱的区域进行攻克,对初、高中内容的衔接点和异同点进行专门的梳理和连接;再次,通过对比的方法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特性以及在授课时的难易点;最后,联系高中学习的实际情况,为学生介绍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初、高中数学新课程体系在学习方法上的实质差异。

4.贯彻落实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1)着重将知识产生和方法探究的过程讲授给学生。相对于初中数学知识的生搬硬套,高中数学则更多的是灵活应用,它的抽象性较强,这就需要学生能融会贯通。要想学生能全面把握这些知识的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实质,就要求教师将新知识的产生和解题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和讲解,探究其背景原因、产生过程和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用质疑和提问的思维方式对待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2)重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阶梯式教学。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时间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比如映射、集合等内容都是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教师可以在刚开始的一个月内,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改变教学进度和深度。在可以完成学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适当的缩小课堂讲解内容,将难度减小,进度放慢,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层次的内容,用“低起点,小跨度,多练习,分层次”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从慢到快依次递增的速度进行。而在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重难知识点的讲解上,则需要教师先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解析和对内容的铺垫,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向学生举例说明知识的重点和实际运用情况,并对其做出归纳总结。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使新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尽快的熟悉和进入该阶段的学习,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教学整改措施,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快的融入高中数学的学习生活中。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