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核算;问题;解决对策

一、所得税会计的相关概念

(一)所得税的定义

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或个人所得收入征收的一种税。所得税范围很大,一般说来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范围又比公司所得税的范围大,涵盖公司所得税的范围,还包括流通渠道的收入所得、劳务派遣的收入所得、资产转让的收入所得、分红分息、租金、捐赠等。

(二)所得税会计的定义

所得税会计与会计是有本质区别的。在现阶段,我国对于所得税会计的定义,是确定纳税方纳税所得的一种会计理论体系和核算的方法。由于我国国情的不同,不能以国际上对于会计的概念来定义我国所得税会计的范畴,这其中有固有的历史差距和时代变迁造成的区别。

(三)所得税的特点

所得税本身是一种费用,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显示的收益分配的费用。企业向税务部门所缴的所得税,是企业一种收益的分配,只不过是分配给了政府。这种分配可以说是企业为了获得经济收入所必须产生的费用,属于企业运营的成本。这种成本不是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发生的,而是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发生的。对于企业来说,所得税本身又有永久性和暂时性的差别。永久性是指企业的所得税只在当前发生,不会在未来出现。也就是说,企业的所得税必须在发生收入的时间节点内缴纳发生收入所得的费用,而不能延后分期纳税。暂时性是指企业纳税前的收入和纳税后的余额在未来回转发生,也就是说企业在当前所缴纳的税款,会在未来某一时间转回,使纳税后的收入变成暂时性费用,不具有永久性的意义。

(四)所得税会计的特点

所得税会计是核算的方法,而核算的方法又有许多种。目前我国常用的核算方法有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损益表债务法、递延法。对于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会计来说,使用的都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它是通过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和负债情况来确定企业的纳税基础,再按照两者在应付税款的时间和抵扣税款的时间上的差额,确认递延后的资产所得税和负债所得税。递延的事情发生在纳税时或纳税后,造成未来可能会少纳税或多纳税的不同结果。

二、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的现状

我国最早的所得税出现于1983年,当时它只不过是一个小税种,占据企业税收的比重也不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它已经走进中国税收的舞台。但是,既使是所得税在税收中比重逐渐增加的今天,由于我国目前对于所得税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相关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研究的缓慢,使我国的所得税并不被许多企业所重视,所得税会计核算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一)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陈旧

目前企业普遍应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还是依据不健全的税法,通过减去企业纳税前的利润,得出纳税后的利润。这种传统的方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所得税的问题,其实是将企业应纳税作为会计所得税,很显然,这种核算的方法是简单而片面的。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法律与制度的统一。但实际问题却是,法律和制度之间存在因果的变化性,这种变化性会导致企业所得税核算出现错误和遗漏。企业纳税前的利润和企业纳税后的利润的标准并不统一,必然造成纳税后的利润不准确。很多影响纳税前后的因素有本质的区别,产生的结果也是差距很大。如果扔按照当前的税法和制度来执行,势必会越来越拉大两者之间的差距,造成矛盾的激发,引起企业和纳税部门的多方不满,不利于国家的税收工作开展和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的推广。

(二)对所得税会计没有明确的认识

在很多企业看来,所得税会计只是会计的一个附属工种,却不知所得税会计是企业所得税核算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纳税的成本,节约企业的资源。

(三)我国的所得税会计人才缺口巨大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人才缺口巨大,严重缺乏熟练掌握所得税知识和经验的相关人才,这是造成我国大部分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出现问题、所得税会计核算开展缓慢或成效不明显的决定性因素。

三、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独立标准

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对于所得税会计的规定也不明确,缺乏独立的标准。比如,一些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损失、活动推广费用、招待费、差旅费、因为偷税漏税所缴纳的罚款等,都应纳入所得税会计的核算范畴之内。因为这些费用从表面上说是会计负责的范畴,实际上属于税法规定的范畴。这就使税收和会计的两种不同的财务体系没能够各自独立起来,税法和会计之间互相纠缠,互相影响,不能做到独立自主,自成一体,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和所得税会计来说,在业务上没有绝对的区分和界定,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核算结果不正确

目前很多企业常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这是一种使用互相结合进行关联核算的方法。这种方法不用对不同时间节点内确认的所得税金额的差异进行调整,因为时间节点差异而得到的纳税金额在转回时,按照计算所得的应当转回的所得税税率进行费用转回。然而,这种核算的结果不一定正确。第一,如果税务部门规定的征收企业税款的税率发生了变化,或者企业开启了新的纳税项目进行纳税,按照当前这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递延的方式进行核算的话,是不会对企业纳税账户的余额进行相应调整的。因此,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递延的税款余额也就不能反映出企业未来几年内缴纳税款的情况与变化。第二,企业要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来核算企业应该缴纳的所得税费用,就要用到转回时的原有的所得税税率,而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很难保证与原有的所得税税率保持一致,这就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来核算企业应该缴纳的所得税费用的工作量和核算的难度。第三,我国目前广大企业采用的核算企业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果我国的广大企业还在使用这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进行企业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会导致企业的所得税会计与会计准则的原始规定彻底脱节,不利于企业会计水平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提高和开展,也不利于我国所得税会计与国际会计标准之间缩短差距,加强交流和学习,会极大的促进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所得税会计的长足进步。

(三)政策理论不相符

我国企业目前广泛采用的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然而这种方法与现行我国的会计政策还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最集中的问题体现在,递延方式在资产债务表因为某些原因变更之后,还是否可以满足现行会计政策的要求,还是否符合现行会计政策中关于会计方法的定义范畴。实际上,很多企业所用来核算所得税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仅仅是用来核算企业所得税的费用和余额,属于一种对企业未来应缴所得税款发生变化(增加或减少)的一种预判。可是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却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规定为企业的所得税会计,作为现行会计政策改变的评判,这样的规定,与会计政策极大不相符,也与会计变更理论差距很大,不仅不会帮助企业作为明确的政策指导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工作,促进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工作推广和开展,还会增加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工作难度和压力,增加不必要的繁琐程序和工作量,严重制约企业所得税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健全。

四、新会计准则下所得税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的所得税会计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相关的所得税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还存在很多空白和漏洞。因此,建立健全我国所得税会计相关法律法规是满足我国企业所得税会计发展的先决条件和迫切需要。这种法律法规的健全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要分四个步骤走。第一,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严谨、规范的所得税法律法规,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色性出发,而不是以国际的税法作为唯一的参考和规范,要做到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在相关所得税的法律法规中明确企业的义务和责任,要严格强制企业执行所得税会计的法律和规定,把所得税会计作为一项企业必须具备的工作和责任来抓,企业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第二,在针对我国国情所制定的有社会主义经济特色的所得税法律法规中,要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多少,什么样的企业有什么样的税基,税基有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后的税基该怎么确定。企业的所得税会计要在法律规定的税基顶定义下,开展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以税基作为参考和基准来确定企业的成本、纳税项目与企业核算所得税的具体方法和流程。第三,要加大对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执法力度,不能让国家制定的所得税法律沦为空谈。要在法律中严肃指出企业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违法违规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应当指明对违法企业的制裁规定和惩罚力度,敲山震虎,警钟长鸣,起到法律应有的震慑作用,维护法律的至高权力。第四,要深刻贯彻落实所得税的法律法规,应在全社会开展普法宣传,让所得税法律深入人心,成为企业必须遵守的规范。同时,要求企业开展所得税法律的学习和教育,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防止违法犯罪的事件发生,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规范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

因为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同,制约和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也很多,导致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并没有出台一套可以让所有企业值得参考和遵循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规范。企业所使用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都是依照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所进行的。有的企业使用常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递延法,有的企业使用应付税款法,有的企业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有很多企业考虑到前文提到的政策理论不相符的问题,采用完善资产负债表的方法,代替或放弃递延法,希望得到更加精准的结果。然而,实际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递延法之间的变化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会计政策的变化。所以,无论企业如何改进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只要会计政策发生了变化,都势必要受到影响。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有必要规范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出台一套行业标准。在这套标准中,无论会计政策如何变化,都不能脱离于标准方法的范围之外,都要在标准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风险控制之内执行。这样一来,不管会计政策怎样变化,企业只要依照标准方法,进行有效的变化,都能够把政策变化对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难度和负担,增加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效率和准确率,推动企业开展所得税会计核算工作的动力,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

(三)协调矛盾,理顺关系

我国目前现行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之间存在一些矛盾,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企业的成本费用上。现行的财务制度中把企业罚没的资产、偷税漏税的罚款、违约金、滞纳金、捐款、租金、分红等列在企业的成本费用之外。而现行的会计制度,企业是可以将罚没的资产、偷税漏税的罚款、违约金、滞纳金、捐款、租金、分红等列在企业的成本之中的。这就造成了一种矛盾,却又很难说企业违反了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规定。因此,现阶段,要想让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能够正常开展,为企业的经济建设和财务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必须要协调这种矛盾,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和税务部门协同合作,增强交流和沟通,把这些影响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问题进行整理和讨论,制定一个能够满足多方利益和要求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既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又能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保证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法律效力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实施和发展,为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俊梅,郭凌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所得税会计核算影响研究———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J].财会研究,2015(7):41-43.

[2]付光富.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六步法案例解析[J].商业会计,2015(21):35-36.

[3]刘晓彤.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4):158-159.

[4]魏伶倩.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6):78-79.

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信息

近年来,无论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还是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均对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显然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难以适应时展和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当下会计信息化特点和原则,对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加以研究,而不是仅局限于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希望对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水平有所助益。

一、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概括的讲,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会计信息化,并随着信息技术的调整发展,会计信息化也经历了高速的发展,促使会计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共享高度化,而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1.核算内容有所丰富

受信息化影响,会计核算的科目编码级别不断增多,故会计核算内容不仅随之丰富,而且有所深入,同时信息化还将传统的财务报表升级为了多维结构,可结合计算机技术和棋盘式体系快速完成报表填制,相应的会计指标自然更加全面而深入。

2.核算模式有所创新

与以往相比,会计核算模式较为单一,而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会计信息既可用账簿反映,也可以报表形式出现,而且总账、明细及其子核算模式应运而生。如在总账核算中,便有记账凭证、凭证汇总表、汇总记账、多栏式日记账、日记总账、科目汇总等多种核算模式可供使用[1]。

3.核算范围有所延伸

会计核算主要涉及核算标准和会计指标的选择,但在渗透信息化后,其核算范围有所拓展和延伸,如多种数据库、人力资源信息、实物量尺度等非货币数据表均被纳入会计核算范畴中,而且随机核算和实时核算的综合运用,还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灵活性。

二、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核算方法研究

1.遵循原则

虽然信息化背景下,变革会计核算方法已势不可挡,但在具体选择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此提高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具体包括准确性,即不必再纠结于复杂的过程、精确的结果和繁多的核算量,而应注重会计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的准确可靠度;规范性,受信息化影响,会计信息实时、智能、开放特征日益显现,此时只有确保核算方法规范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可比性,推动系统软件的开发,并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及时性,即当下环境变幻莫测,只有加以及时应对方可规避风险,故在考虑动态处理会计数据时,应将及时性列入基本原则中[2];此外所选的会计核算方法还应具备一定的开拓性原则,即使其与时俱进,充满生命力,以此不断提高核算质量和效率。

2.方法选择

首先是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凭证获取和填制;会计原始凭证的收集与填制是会计核算的首要环节,其准确度、真实性直接关乎后续的核算质量,因此原始凭证收集、填制新方法也属于会计核算新方法的选择范畴。

具体而言,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内网逐步形成,从而促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信息均被纳入企业信息系统中,极大的便捷了会计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即其收集过程具有集成化特点,同时信息化促使企业办公逐步转向无纸化,因此原始凭证也以电子化的形式被录入至数据库中,且随着四库和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ERP系统功能模块,记账凭证实现了自动生成,加之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的日趋精细,不仅改善了工作效率,强化了部门沟通,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其次是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属性计量;所谓的就当下而言,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方式的优劣对比,以及公允价值的确定和操作既是会计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研究重点。毕竟在信息化未到来之前,只能采用历史成本法用于计量属性。但在信息化背景下,不断提高的信息共享水平和数据处理自动化程度促使对资产进行公允计价变为可能,这样不仅合乎会计配比要求和资产负债的定义,也能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利于会计信息关联性的提高,故新形势下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核算方法不失为一种合理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应尽快构建、完善与公允价值法相互适应的市场环境,制定与审计准则吻合的新会计准则,并积极培育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强化监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以此推动计量属性逐步转向公允价值计价法,进而更好的适应信息化发展。

再者是基于移动加权的存货计价核算方法;以往,先进先出和后进先出是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但继2006年新会计准则出台后,此法被取消,此外还有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法、全月一次加权法等会计核算方法也均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但相比之下,移动加权法更为适用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存货计价。

因为全月一次加权法的及时性明显缺失,显然与信息化背景下的实时性、动态化要求严重不符;先进先出法会受网络实时监控造成企业库存急剧减少而失去核算意义,加之存货价格核算过程中,需要多次调用数据库并对比日期,故耗时费力,不宜采用;个别计价法多见于利润调节,但若业绩不佳,利润预测不高,管理者便会为了提高利润高价售出低成本商品,反之亦然,故也不算存货计价的最佳方法;而移动加权法可基于动态的会计信息及时获取存货数据,并将其快速输入信息系统用于数据处理,然后经计算机自动而迅速的检索存货数量和价格进行相应的计算,其公式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3]。相对来说,该种核算方法不仅较为可靠准确,也具有一定的均衡特点。

最后是基于账龄分析的坏账准备计提核算;坏账准备计提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环节,其中销货百分比、余额百分比、账龄分析等是较为常用的核算方法,在此建议在信息化背景下,优先选择后者,原因如下:虽然销货和余额百分比计提方法简便易行,但其在应收账款拖欠时间与坏账概率关系分析方面考虑不周,毕竟随着拖欠时间的不断延长,回收应收账款的概率便会随之降低,此时坏账风险则会升高。若在计提坏账时采用账龄分析方法,即根据应收账款拖延时间的长短对坏账损失作出合理的估计,其既满足了应收款项的主要管理要求,也能够较为简便的对不能变现的应收账款数额作出科学估计,因此值得推广[4]。虽然以往其对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和工作量具有一定的要求,但信息化条件下,工作量也不是重点,我们只需进一步细化其核算要求即可。

此外,在信息化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借助代数分配法用于弥补直接成本分配方法的不足和缺陷用于合理辅助分配生产成本,而且其不受产品数目、类别以及未知因素的干扰,均可简洁、精确的实现分配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信息化背景下云计算已经开始应用,改革会计核算方法必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知信息时代的新技术对会计核算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遵循及时、准确、规范、开拓性原则,选择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满足会计实务的实际需求,进而提升会计核算水平,推动会计行业健康发展。(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潘波.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分析[J].科技信息,2012(09).

[2]夏惠.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的新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8).

第3篇

关键词: 电算化;会计;核算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会计信息系统是由若干个信息子系统( 会计软件模块) 组成,这些子系统包括: 账务处理模块、报表核算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材料核算模块、往来账核算模块、销售核算模块等。会计电算化就是在会计工作中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方式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并部分代替人工对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析、预测以至决策。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融系统论、会计学、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电算会计方法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的,是它的发展和提高,在电算化环境下,还需要解决很多新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总结,以便熟练地把握电算化会计核算的方法。

一、建立账套的电算会计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 一般采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建立自己的系统, 这样, 不同会计主体在核算上的差异、不同会计对象适用的具体会计方法必需通过软件的 “选项”来加以区别和明确。在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始, 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系统中建立当前会计主体独立使用的一套核算数据, 并明确有关事项以适应当前会计主体的核算要求。这就是 “建立账套”。建立账套时一般至少要明确下列事项: ①账套编号。为便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 以区别不同的账套或据以命名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数据文件名或数据库名称等。②账套名称。一般为核算单位名称。③会计主管。电算化系统主管的姓名, 以便进行全面的操作授权。④起始会计期间。在电算化系统中进行会计核算的开始期间。⑤具体核算方法或计算方法的选用。如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会计凭证分类方法等。⑥选择所属行业以预置会计科目。以上在电算化系统中称之为账套参数。建立账套完成后, 就具备了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的物质基础。

二、“初始设置”的电算化会计方法

初始设置是会计软件中建立账套后必需首先完成的,并且只有正确完成了初始设置,才能进行以后的操作。其中较典型的方式是输入初始余额后要进行试算平衡,初始余额平衡后,正式启用账套。启用账套后即进入日常业务处理阶段,不能再行修改初始余额。

初始设置中的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和输入初始余额都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其效果的好坏对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内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系统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应用中,初始设置工作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恰当、周到、细致,才能取得更好的会计核算质量。

三、凭证输入、审核、登记账簿

凭证输入和登记账簿这样的传统会计核算方法仍然是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处理的核心。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的主要差别是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有严格区分的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并有特定固定格式的凭证和账册,在电算化会计下凭证、账簿是以数据库文件的形式保存,数据库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当需要输出凭证和账簿时,计算机自动从数据库中依次按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挑选,形成凭证和账簿。这就决定了“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这些方法的直接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①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事先要确定借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②会计电算化下为避免填制凭证出现差错,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③凭证填好后同样需要审核,此功能通常由非凭证输入人员完成以起到牵制作用。④登记账簿: 手工条件下,记账指明细账、日记账、总账由不同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目,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上加以记录。这种重复而繁琐的抄抄写写造成会计工作周期长,速度慢,效率低。电算化后,记账仅是一个数据处理过程,记账过程由计算机在短时间里自动完成,无需人工干预,记账只是凭证数据的确认过程,而不是抄写或复制过程。通过记账这一数据处理步骤,使被审核过的记账凭证成为正式会计档案,记账后的凭证不得修改,记账的同时,对科目的发生额进行汇总,更新科目余额、发生额。⑤自动转账分录: 是由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的方法,对于常用的记账凭证以及在凭证输入时某些频繁出现的记账凭证如每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按月上交税金、按月发放工资、月底结转管理费用到本年利润账户等,凭证的摘要、借贷方科目金额的来源或计算方法,预先存入微机由计算机自动调入,免去操作的烦琐。“自动转账”一旦完成定义,即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四、会计电算化会计报表编制

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会计软件中通常都预置了通用会计报表。在会计核算软件中,编制会计报表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设计阶段,有两方面的设计任务,一是会计报表格式设计,报表通常由表标题、表头、表体、表尾四部分组成,其中表体的设置是关键所在。二是数据来源定义。表体中有两类数据,一类是固定的表项目,另一类是变动的数值性数据。数值性数据须设置取数公式,数据从账簿、其他报表中取得,随账簿中的数据变化而变化。取数公式的格式在不同的会计软件产品中各不相同,必须参考会计软件所属的用户操作手册。第二步是使用阶段,在一定会计期间,可自动从系统中取数值生成当期会计报表。设计完成的会计报表可以重复使用。电算化下会计报表的生成快速准确,同时还可以进行正确性检验和审核。会计报表之间随时可以横向或纵向的汇总或比较分析。除通用会计报表外,单位需要的其他报表,用户自已根据需要完成设置。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和要求,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有力地指导会计电算化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郭杰. 论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2] 张亮.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19)

[3] 李珂. 浅谈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J]. 商业会计. 2008(S1)

第4篇

    关键词:商誉;会计核算

    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商誉的会计核算的不确定度非常高,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商誉的会计核算一般是按自创与并购两种情况来分开处理的。企业自创的商誉属于无形资产,是各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判定哪项支出是为了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且支出所得到的回报也无法判定,因此很难对之加以量化确认。并购商誉一般是在支付结算时当作当期的支出来处理的。当一个企业并购另外的企业时,商誉由其所付的价款超出获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

    1. 商誉的概念

    商誉是指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的经济潜在价值,也可以指一家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超出可判定的正常化获利能力的经济价值。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誉本身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且商誉的形成非常复杂,有关企业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商誉也经常被定义为一个企业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估算价值,也就是超过了其他企业投资相同资本的盈利水平所剩余的价值。每个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关于商誉概念的说法不一。但共同的是所有学者都一致认为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2. 商誉的特点

    2.1没有实物形态。

    2.2商誉融入企业整体,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其他各种可辨认资产分开来单独出售。

    2.3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商誉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2.4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商誉的实际价值,但它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按国际会计惯例,只有外购的商誉才能确认入账,即在企业合并时才可能予以入账。自创商誉不能入账,即使有费用的发生与商誉的形成有某种关系,但也应确认为费用,其理由在于,无法确定哪笔支出是专为创立商誉而支出,无法确定发生的出生地同多少商誉以及发生支出的受益期有多长,根据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将这些支出均作为费用处理。

    3.常用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3.1 永久性保留法

    永久性保留法要求将并购的成本进行资本化,但并不摊销,而是将其作为一项永久性的资产保留于账本。当商誉所依赖的企业被出售或者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商誉确实发生了永久性的贬值时,才能将其注销。商誉属于一项无形资产,必须对其资本化,商誉与企业整体密切联系,只要企业仍在经营,则其商誉是永续存在的。商誉的价值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增加,不摊销可以有效避免双重计量。

    3.2 立刻注销法

    立刻注销法要求在购买的当日将并购的商誉进行立刻注销,以冲减股东所持权益。商誉属于一项具有特殊性的无形资产,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也不能够兑现,其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商誉是由企业所付的价款超出所得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的,是企业资本损失的一部分,应当立刻冲减资本公积或者类似的资本准备金,相应地对会计报表中股东权益进行调减,按照谨慎原则,不应该将并购时所支付金额的差额的资本化作为一项独立的资产,应该用股东权益来弥补合并造成的损失。

    3.3 逐年性重估法

    逐年性重估法要求将并购的商誉进行资本化,然后逐年性地对其总的投资金额的净值进行评估,在相应地调整了资产与负债之后,将剩余部分应归类于随投资而并购的商誉范围。当进行会计核算后的商誉小于其账面的价值时,要对其进行摊销,反之则不摊销。

    3.4 系统性摊销法

    系统性摊销法要求将商誉当作一项单独的资产进行入账,并在核算的有效期限之前进行系统性摊销。对商誉的成本进行系统性摊销非常必要。商誉的成本是指预测的超额盈利能力的真实值和预期的净收益所超出有形资产而正常获得收益的价值差额。把并购的商誉作为预期收益的一部分来进行提前核算,应在核算商誉并购支付的有效期限内,进行系统性摊销,在收益中抵减这一部分差额,有利于正确地估算预期收益。

    4.目前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

    4.1 不符合责权发生制的原则

    责权发生制原则规定要以应计制来对企业当期支出与收入的情况合理地进行核算。在创业初期,企业用在形象宣传方面的支出会非常大,收入往往很少,企业盈利的能力也比较差。通过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知名度逐渐打响,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大大提高。而目前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切实地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忽视了商誉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把企业后期收入变化纳入核算范围。

    4.2 不符合重要性的原则

    对企业做决策时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如企业投资的重大决策、企业的经营方针转变等,应该对其进行分项反映和分别核算,并要在会计的最终报表中明显标记。但是目前会计核算的一般做法是:在企业没有进行转让或者清算前,既没有对商誉资产进行特别反映,也没有在会计的单体报表中加以标记。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经济的具体信息,导致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4.3 不符合全面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原则

    会计核算是以会计报表形式向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投资者则通过分析会计报表以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投资。而无形资产所占企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对于企业盈利的影响也不断增大,使得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投资者不能单从会计报表上全面了解企业,其投资的方向容易受到影响,有可能因此遭到损失。

    5. 改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建议

    5.1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要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必须要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只有突破了传统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对于自创商誉进行会计核算已经逐渐地成为了业内的主流,随着资产的概念不断发展,会计核算标准的不断突破,解决好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指日可待。会计核算应该加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改善其理论体系, 以适应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需要。

    5.2 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

    商誉要比无形资产产生得更早,无形资产都是基于商誉而逐渐地被认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权、专利权、着作权等无形资产逐渐得到确认并从商誉中分离出来。而两者重要区别在于商誉的不确定性,商誉的会计核算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远比无形资产复杂。由此看来,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显得非常必要。并购商誉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应按重要性的原则, 将商誉与无形资产严格区别开来, 制定独立的商誉会计核算标准, 并在最终会计报表上对其进行单项披露。

    5.3 制定企业商誉会计核算的标准

    商誉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判断商誉的标准应是企业是否具备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 并且将企业的获利能力大小定做商誉大小的标准。企业超额的利润不是凭空产生的,商誉在企业中肯定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等量的投资资本产生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的利润, 则是负商誉,反之就产生正商誉。

    5.4 制定商誉会计核算的原则

    商誉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可实现的原则, 要以会计报表上反映的资产及负债作为依据来进行核算, 而不是仅以主观的判断来将企业未来盈利的水平当作商誉会计核算的数据。商誉的价值不宜在短时间内频繁地调整,为了简化会计核算, 可将商誉会计核算的时间定为一年。

    6. 结束语

    随着商誉会计核算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对于商誉研究的逐渐深入, 商誉的会计核算会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是,当前我国商誉会计核算的框架结构还不完善,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完善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琴芳.对新会计准则下的合并商誉进行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 2011(07)

第5篇

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商誉的会计核算的不确定度非常高,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商誉的会计核算一般是按自创与并购两种情况来分开处理的。企业自创的商誉属于无形资产,是各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判定哪项支出是为了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且支出所得到的回报也无法判定,因此很难对之加以量化确认。并购商誉一般是在支付结算时当作当期的支出来处理的。当一个企业并购另外的企业时,商誉由其所付的价款超出获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

商誉的概念

商誉是指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的经济潜在价值,也可以指一家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超出可判定的正常化获利能力的经济价值。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誉本身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且商誉的形成非常复杂,有关企业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商誉也经常被定义为一个企业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估算价值,也就是超过了其他企业投资相同资本的盈利水平所剩余的价值。每个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关于商誉概念的说法不一。但共同的是所有学者都一致认为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2. 商誉的特点

2.1没有实物形态。

2.2商誉融入企业整体,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其他各种可辨认资产分开来单独出售。

2.3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商誉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2.4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商誉的实际价值,但它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按国际会计惯例,只有外购的商誉才能确认入账,即在企业合并时才可能予以入账。自创商誉不能入账,即使有费用的发生与商誉的形成有某种关系,但也应确认为费用,其理由在于,无法确定哪笔支出是专为创立商誉而支出,无法确定发生的出生地同多少商誉以及发生支出的受益期有多长,根据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将这些支出均作为费用处理。

3.常用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3.1 永久性保留法

永久性保留法要求将并购的成本进行资本化,但并不摊销,而是将其作为一项永久性的资产保留于账本。当商誉所依赖的企业被出售或者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商誉确实发生了永久性的贬值时,才能将其注销。商誉属于一项无形资产,必须对其资本化,商誉与企业整体密切联系,只要企业仍在经营,则其商誉是永续存在的。商誉的价值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增加,不摊销可以有效避免双重计量。

3.2 立刻注销法

立刻注销法要求在购买的当日将并购的商誉进行立刻注销,以冲减股东所持权益。商誉属于一项具有特殊性的无形资产,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也不能够兑现,其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商誉是由企业所付的价款超出所得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的,是企业资本损失的一部分,应当立刻冲减资本公积或者类似的资本准备金,相应地对会计报表中股东权益进行调减,按照谨慎原则,不应该将并购时所支付金额的差额的资本化作为一项独立的资产,应该用股东权益来弥补合并造成的损失。

3.3 逐年性重估法

逐年性重估法要求将并购的商誉进行资本化,然后逐年性地对其总的投资金额的净值进行评估,在相应地调整了资产与负债之后,将剩余部分应归类于随投资而并购的商誉范围。当进行会计核算后的商誉小于其账面的价值时,要对其进行摊销,反之则不摊销。

3.4 系统性摊销法

系统性摊销法要求将商誉当作一项单独的资产进行入账,并在核算的有效期限之前进行系统性摊销。对商誉的成本进行系统性摊销非常必要。商誉的成本是指预测的超额盈利能力的真实值和预期的净收益所超出有形资产而正常获得收益的价值差额。把并购的商誉作为预期收益的一部分来进行提前核算,应在核算商誉并购支付的有效期限内,进行系统性摊销,在收益中抵减这一部分差额,有利于正确地估算预期收益。

4.目前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

4.1 不符合责权发生制的原则

责权发生制原则规定要以应计制来对企业当期支出与收入的情况合理地进行核算。在创业初期,企业用在形象宣传方面的支出会非常大,收入往往很少,企业盈利的能力也比较差。通过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知名度逐渐打响,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大大提高。而目前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切实地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忽视了商誉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把企业后期收入变化纳入核算范围。

4.2 不符合重要性的原则

对企业做决策时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如企业投资的重大决策、企业的经营方针转变等,应该对其进行分项反映和分别核算,并要在会计的最终报表中明显标记。但是目前会计核算的一般做法是:在企业没有进行转让或者清算前,既没有对商誉资产进行特别反映,也没有在会计的单体报表中加以标记。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经济的具体信息,导致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4.3 不符合全面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原则

会计核算是以会计报表形式向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投资者则通过分析会计报表以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投资。而无形资产所占企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对于企业盈利的影响也不断增大,使得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投资者不能单从会计报表上全面了解企业,其投资的方向容易受到影响,有可能因此遭到损失。

5. 改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建议

5.1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要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必须要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只有突破了传统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对于自创商誉进行会计核算已经逐渐地成为了业内的主流,随着资产的概念不断发展,会计核算标准的不断突破,解决好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指日可待。会计核算应该加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改善其理论体系, 以适应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需要。

5.2 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

商誉要比无形资产产生得更早,无形资产都是基于商誉而逐渐地被认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权、专利权、着作权等无形资产逐渐得到确认并从商誉中分离出来。而两者重要区别在于商誉的不确定性,商誉的会计核算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远比无形资产复杂。由此看来,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显得非常必要。并购商誉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应按重要性的原则, 将商誉与无形资产严格区别开来, 制定独立的商誉会计核算标准, 并在最终会计报表上对其进行单项披露。

5.3 制定企业商誉会计核算的标准

商誉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判断商誉的标准应是企业是否具备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 并且将企业的获利能力大小定做商誉大小的标准。企业超额的利润不是凭空产生的,商誉在企业中肯定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等量的投资资本产生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的利润, 则是负商誉,反之就产生正商誉。

5.4 制定商誉会计核算的原则

商誉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可实现的原则, 要以会计报表上反映的资产及负债作为依据来进行核算, 而不是仅以主观的判断来将企业未来盈利的水平当作商誉会计核算的数据。商誉的价值不宜在短时间内频繁地调整,为了简化会计核算, 可将商誉会计核算的时间定为一年。

6. 结束语

第6篇

Abstract: By using Yongyou T3 informatization softwar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compares and discusses the manual accounting method and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method, such as "establishing account books", "double-entry", "filling in and auditing certificate", "registrating books", "cost accounting" and "preparation of accounting statements.

关键词: 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电算化

Key words: accounting method;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157-02

0 引言

会计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方法的基础也是会计核算方法。在手工会计中,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有:①建立账簿、②设置账户、③复式记账、④填制和审核凭证、⑤登记账簿、⑥成本核算、⑦编制会计报表等。但是随着原有手工会计的不便性越来越多的显露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算化会计越来越被认可,随即产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带来哪些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实际工作中手工和电算化方式下会计的核算方法。

1 建立账簿

手工核算方式下,首先要建立各种账簿,包括:总账、日记账、各种明细账等;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下,则是要以系统管理员身份进入软件的系统管理模块,然后建立账套,录入单位基本信息,确定核算类型,确定基础信息分类,确定数据精度,确定编码方案,选择相应的使用模块,启用系统。

2 设置账户

在手工会计中,设置账户是按照会计科目名称开设的,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的方法,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的具体形式。与设置账户不同的是会计科目通过开设账户的方法,对会计要素进一步细化。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设置账户”变成了“总账系统初始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账页和账簿的“账户”,一般由软件根据会计制度要求直接由软件给出。首先需要我们做的是进行基础档案设置,包括机构设置、往来单位设置、财务相关设置(外币种类、凭证类别、项目目录)、收付结算设置;其次是会计科目设置,包括增加、修改、删除、指定会计科目,第三是总账选项设置,包括凭证页签、账簿页签、会计日历页签及其他等;第四是设置明细权限,包括设置明细科目查询权限、凭证审核权限、设置制单审核权限;第五是录入期初余额。

3 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与单式记账法相反的,它是一种记账方法,主要针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相互联系的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复式记账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价值运动,因为复式记账不仅适用于手工处理会计数据,而且适用于会计电算化之后,在单式记账数据库文件中,借贷各方都分别以记录一张记账凭证的形式记载下来,但单式记账实质的内容依然是同复式记账一样的,都是在每笔经济业务时反映该业务的来龙去脉通过借贷两方(或两方以上)。所以,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切实可行的也是科学的。

4 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是一种书面证明文件,能作为记录依据。电算化会计区别于手工会计“凭证”的产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填制(输入),还有一种是由系统自动生成机制凭证,如:对于每个月都有的重复业务可以通过生成常用凭证,制单时调用常用凭证,修改相应内容,从而大大减少录入工作量;还可以进行转账定义,然后进行转账生成,如:期间损益结转、对应结转等;手工核算方式下对凭证逐张审核,电算化方式下可以成批审核,只要鼠标一点,审核即可在瞬间完成。

5 登记账簿

在手工会计之中,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这三个部分组成了会计核算形式,各部分相互协作的才能完成。第一次的会计确认的完成就是这一核算形式有机结合的结果。账簿在整个登记账簿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既是书面记载又是直接的数据源。一旦手工会计离开了账簿,那会计报表的编制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在手工会计中,账户的设置与运用起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如果我们选择了复式记账这种方法,那么登记账簿时对会计数据进行的分类和归集就一定要运用到账户的设置与运用。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最基本的存储单元就是会计科目,而会计科目也是会计信息生成的主要依据。填制和审核完凭证后仍然需要进行记账处理,最后进行月末转账和结账处理。

6 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种费用,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的根据有两个,一是生产企业的生产组织的特点,二是生产工艺的流程。因为不管未来企业如何发展,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企业各自的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差异。问题的所在是,成本的计算方法还要不要按照企业的生产组织特点、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来确定。

在手工会计的成本核算中,生产组织的特点是成本计算对象选择的主要根据,例如:对于成批生产或多步骤装配式单件的企业,适用于分批法;对多步骤装配式大量生产企业来说,宜平行结转分步法。但是现代企业的生产选择成本计算方法是否仍然按照以上的标志呢?

今天计算机在成本核算之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只要你想都可以随时查看所有有关的成本数据,因为所有数据就存储在计算机内。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输入数据、输出信息都非常的方便快捷。问题是对成本数据如何进行加工处理,这才是关键。

成本计算的方法在不同情况也是不同,跟多项都有关系如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成本是否要在完工和未完工产品时分配的差别都可以决定成本计算的方法选择。科学的选择更好的成本计算方法,才能更好地计算完工产品、未完工产品和半成品的成本。在手工会计中,因为有其不便性,人们必须寻找一种既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成本,又能够方便手工计算的方法,因此新的适合的、科学的方法就产生了。而且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不仅可以使用原方法,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采用自由组合方式生成各种决策支持信息,因为计算机可以满足人们对成本数据进行不同的组合的需求。

还可以设置自定义转账凭证,将生产成本科目下的相关余额转入半成品或产成品不仅可以按月、旬甚至日来计算成本,也可以按步骤而且还可以细化到工序来计算成本,不像手工方式下先汇总再转账,实现计算机自动转账,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出错几率。

7 编制会计报表

在手工会计中,账簿信息和报表信息都出自于同一个信息源——记载企业经营活动的记账凭证。不同的是账簿信息是为了在每一项经济业务时显现资金运动,而报表信息则是提炼于账簿信息的基础上。会计报表是会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将会计数据的多余的部分进行不断的删减,然后进行层层加工,直至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报表。

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机的高速准确,各种报表数字直接取自会计科目余额或发生额。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不但可以遵照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报表编制的口径一致,也可以以会计科目余额或发生额为主要数据源,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自定义报表格式,生成用户期望格式的报表。

总之,手工会计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凭证”、“账簿”、 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但是电算化会计的主要任务则不同,是生成“凭证”、“账簿”“报表”、“自动备份”、“电子存档数据”的方式,既可以通过输出的账簿进行查询,还可以通过会计软件查询,同时,各种报表和账簿还可以导出不同类型的文件,即使在没有财务软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轻松进行查询。随着账户(账簿)作用的渐渐消失,会计电算化核算方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核算中解脱出来,更好的发挥参谋和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庄明来.会计电算化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杜,2001年11月.

[2]杨琦.会计信息化专题[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

第7篇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强,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不得不采取引入新的管理方法,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能够满足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实现经济效益的需求,合理的做好预算编制以及加强预算的质量控制,是保障会计核算质量的重要内容。而对于企业来说,完善企业预算管理的会计核算体系,就必须要明确会计核算与企业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辅助企业经营管理。

二、概述

所谓的会计核算指的是企业内部一种信息获取、收集以及集中处理的系统。与预算管理的规划、资源配置、考评、监督等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在实践中,企业的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企业预算管理是以得到会计核算的数据作为基础。真实有效的会计核算数据能够推动预算工作的开展,同样,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也受到会计核算真实性的影响。而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与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性

(一)会计核算体系能够为企业预测、管理生产经营中的相关信息

完善、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分析整个行业的信息,同时还能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测,指引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策略和发展决策,同时还能够帮助企业加强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稳步有序发展。

(二)会计核算体系能够为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

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其目的就在于规范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在满足节省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种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运用。而会计核算体系所收集的信息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可以促使企业用最快的速度,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会计信息功效重要条件

会计核算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能够对企业制定各项运营模式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合理的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配置,能有效避免企业决策的失误。同时,会计核算体系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会计核算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预算编制的前提

预算编制对历史数据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据此预算编制的方法主要划分为由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指的是在假设历史重复的情况下进行预算编制;而零基预算则是用逐级深入的方法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因素分析。

企业中能否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进行预算编制取决于历史核算的稳定程度。一般情况下,企业要想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进行预算编制,则要具备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但是如果企业历史数据的核算方法、口径、会计主体不能统一,年与年之间的历史数据的比较也就失去意义,历史规律也难以总结,增量预算的方法也就不适用于企业的预算编制。

如企业在对管理费用进行核算时,最开始对其核算的内容主要有办公用品的购置费用、低值易耗品摊销等费用,但是企业核算内部的增多和细化,办公用品的购置费用、低值易耗品摊销费用也会不算细化,核算口径、核算方法、会计主体也逐渐发生变化,因此,在对管理费用进行核算时,增量预算的方法并不可行。

企业预算编制的明细程度取决于历史核算的口径。首先,企业内部责任中心核算的明细程度受到历史核算口径的影响。如在对某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费用进行核算时,如果核算方法不能对所有的部门进行核算,就会影响管理费用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划分,也就导致了管理费用的增量预算不能在部门内部的有序开展。其次,企业内部产品和符合核算的明细程度也受到历史核算口径的影响。在不同的产品、服务、收入、成本之间缺乏明细核算,也就无法对产品、收入等进行增量预算的编制。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劳务企业的成本是不进行归集的,这也就决定了这些企业不能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编制预算。最后,历史核算的口径也能够影响会计科目核算的明细程度。历史明细核算科目与实际不符合时,也就决定了编制明细预算无法采用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以某企业的预算编制为例,其在对管理费用进行核算时,将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用在一个科目中核算,也就决定了其不能按照增量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固定资产维修费的预算。

另外,企业预算编制的公允程度取决于企业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而在编制预算时并不是采用公允的历史数据,其编制出来的预算也难以保障公允性和准确性。可见,会计预算编制过程中采用增量预算编制的方法受到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的影响。同样,会计预算编制过程中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也会受到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的影响。通过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能够编制出更为合理的预算,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的口径

企业内部开展会计核算方法是满足对外披露信息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内管理的客观需要。这也就决定了会计数据要与预算管理保持口径一致,而发挥会计信息在预算考核中的参考作用。而企业预算管理中,信息是考核的基础,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而会计核算又是数据的主要来源。企业内部的生产部门、经营部门、研发部门以及职能部门等构成了企业内部的预算责任中心,而成本中心,利润中心以及投资中心又构成了责任中心的主要内容。会计核算中的成本信息、利润信息以及投资报酬等信息是预算责任中心常用的考核指标。当前,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实践中,会计核算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外报送和对内管理,信息利用对象的不同也就决定了预算管理实践和会计核算实践在实务中的会计政策的不同,使得财务会计数据和管理会计数据之间的计量基础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失真,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企业内部控制风险,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规范会计核算体系的相关措施

经济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而企业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升经济实力、竞争力是企业应对市场经济的唯一手段。而企业所采用的经营管理的制度、会计核算体系以及管理理念都能够影响企业的发展。建立在企业预算基础上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保障会计核算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是使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

(一)规范会计管理制度,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建立会计管理制度,实现现代化的管理。落实会计责任制度,规范会计交接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检查管理,强化会计每一环节的管理,重视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同时还可以引入计算机技术,实现会计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降低会计管理工作中的人为失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推动会计工作的高效化和科学化。

(二)制定科学的、规范的、合情合理的会计政策

行业原则以及会计处理方式是企业开展的会计工作的都必须要遵守的项目,而科学的、规范的、合情合理的会计政策又是保证企业内部会计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实践中,常常会有企业因为重视会计的科目而忽视了会计政策情况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制定科学的、规范的、合法的、合情合理的会计政策,能够满足企业内部员工的需求,同时也能够符合行业的发展,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计算机技术在会计行业中的运用,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会计核算系统、核算方法以及会计准则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以适应新时展背景下的会计行业的要求。同时,企业也要积极的开展会计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指导会计工作人员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素质。同时,还能减少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发生,确保会计信息合法有效。

第8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 餐饮企业 特点分析

一、对会计核算的认识

会计核算是指记录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的过程与结果,以货币为主要量度,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系列财务、成本、成本指标,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据以考核经营目标或计划的完成情况,为制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对会计对象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就是会计核算的方法,设置账户和账簿、复式记录、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是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二、餐饮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一)餐饮企业的特殊性

现代餐饮企业,是集住宿、饮食、商品零售、娱乐、旅游以及交通票务等为一体的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变现在:(1)功能的综合性:集生产、销售、消费多种功能为一身,要满足不同客人的各种消费需求,有着兼据商务活动中心及社交中心等功能;(2)劳动密集性产业:餐饮业对服务人员的需求较多,对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日益提高;(4)经营方式灵活:餐饮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及区位优势,发展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4)服务过程与消费过程的统一:餐饮企业的服务过程也是顾客的消费过程,二者具有不可分割性。

(二)餐饮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餐饮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决定其会计核算的特殊性,在会计核算时要遵循会计信息质量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以及修正性原则,与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相比,其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有:

1.会计核算内容的多样性和方法的复杂性

现代餐饮企业有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经营项目,会计核算的内容也就具有多样性,包括的内容包括原材料、服务设施、餐具、配料、饮料等,加上餐饮企业存货种类多,进出频繁的特点,甚至有些企业采取连锁经营,经营场所较多,也就增加了管理控制和会计核算的难度。

由于餐饮业在经营过程中,集生产、零售和服务三种职能于一身,其会计核算上也无法像其他工业企业那样,按照产品逐次逐件进行完整的成本计算,一般只能对经营单位或经营种类耗用原材料的总成本,以及营业收入和各项费用支出进行核算,也就造成了核算方法的复杂性。

2.营业收入与费用分布结构的不同

一般情况下,服务业由专门从业人员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设备和工具为顾客提供带有技艺性的劳动。在会计核算时,需反映出按规定收费标准所得的营业收入,服务过程中开支的各项费用以及加工过程中耗用的原材料成本。餐饮企业属于服务行业,其营业收入是企业经营取得的总成果,由于餐饮企业功能的综合性,其经营项目较多,收入结算方法也比较复杂,会计核算必须要合理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并将已实现的劳务收入按时入账。对于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会计核算时要按实际价款记入“营业收入”科目。其核算内容包括宾馆收入、餐馆收入、商品部收入、冷热饮收入、服务收入等以及各类企业向外转让已入账的无形资产收入。期末应将本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3.营业成本与费用核算的不同

根据费用要素,一般将服务业的成本和费用项目划分为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辅助营业支出及财务费用五个科目。辅助营业支出在期末要分配摊入各项营业费用中,“营业成本”和“销售费用”两个科目被用来核算企业各营业部门成本费用开支。管理费用是核算公司管理机构的和非营业性的费用开支。财务费用则是核算企业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和金融机构手续等费用开支。餐饮企业的营业成本明细项目应该包括:餐厅在经营中耗用的各种食品原材料、饮料、调料、配料等的实际成本,零售部门的商品销售成本,票务部门的票务费等。费用的明细项目包括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工作餐费、物料消耗、制服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展览费、折旧费等,与其他企业相比,营业成本与费用核算的项目较多。

4.现金流量结算以及会计核算流程的综合性

餐饮企业的货币结算是以货币资金为主,并且具有收款点多、进货渠道品种及渠道多样化的特点,在会计核算时,要确保出纳和会计各司其职,明确分工,钱财分离,防止舞弊行为;同时还有较多的使用营业状况表、楼层房间动态表以及现金单等财务单据和表格,确保报现金结算的准确性。另外,由于目前银行卡、信用卡等结算方式的多样性,会计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核算方法。

5.涉外性质的餐饮企业

一些餐饮企业具有涉外性质的业务活动,在会计核算中,要按照外汇管理条例和外汇兑换券管理办法,办理外汇存入、转出和结算的业务,涉及外汇业务,应采用复币记账,反映原币和本币,计算汇兑损益和换汇成本。

三、总结

总体来讲,餐饮企业的会计核算具有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方法的复杂性,营业收入与费用分布结构不同,营业成本与费用核算的不同,现金流量结算以及会计核算流程的综合性以及涉外性质的餐饮企业要按照外汇管理条例和外汇兑换券管理办法等特点。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成本核算方法;成本会计;制造成本

1成本核算的相关概念

1.1费用与成本

遵循会计核算中的收入与费用配比的一般原则划分,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即生产经营费用。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生产费用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即对象化的费用,也称之为产品成本、产品生产成本或产品制造成本。成本的经济学本质是商品价值中的C+V部分(C是生产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V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二者经济内容相同,称生产费用侧重配比一定时期,称产品成本侧重配比产品对象。一个企业的生产费用总额与其完工产品成本总额不一定相等。期间费用则是指一定期间耗费的与生产产品提供劳务间接联系的无须计入产品成本的经营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成本概念的经济学本质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费用的正确核算作用巨大。一是补偿耗费的尺度;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和重要指标;是产品定价的重要依据;是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决策的重要依据。

1.2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是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原则,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和产品(劳务)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基本职能是成本核算与监督,核算是基础,监督职能扩展为事前的预测、决策、计划;事中的控制、核算;事后的分析、考核、检查具体职能。也决定了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狭义的成本会计只指成本核算;广义的成本会计则包含八个环节的管理活动与技术。

1.3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都必须遵行五个基本要求:一是正确划分各种支出的界限:除正常生产经营支出外,还有资本性支出、福利性支出、营业外支出等。只有生产经营性支出(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才称为生产经营费用。二是正确划分各期费用成本界限: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而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须计入本期费用成本账户。三是正确划分费用与成本界线:在正确划分各种支出和各期费用成本基础上还应当正确划分产品期间费用界限。生产经营费用中的生产费用构成产品制造成本,生产经营费用中的期间费用列为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四是正确划分各种产品成本界限:凡是能分清由哪种产品负担的费用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由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费用同应按受益原则合理分配标准在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之后再计入各产品的成本。五是正确划分完工产品成本与期末在产品成本的界限:企业期末计算产品成本时,除了本期完工产品成本外,还可能有未完工产品成本。必须核实期末在产品数量和完工程度,采用合理分配分法划分出计入完工产品成本与期末在产品成本,才能正确计算完工产品的实际总成本与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五个基本要求决定了各个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都归纳三个步骤:一是费用的审核与控制;二是生产费用在各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与归集;三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1.4制造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是指国际通行的按照以上五个划分界限和一般流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方法就称之为制造成本法。会计信息化下的制造成本核算方法是指伴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成本核算方法从手工成本核算方法过渡到会计信息化下成本核算方法。但是无论手工成本核算还是信息化下成本核算,不变的是核算基本要求与一般流程。变化的是技术手段与具体流程。特别是ERP环境下成本核算方法作为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学科交叉技术一直是成本会计人员的操作难点与薄弱环节。国内大多有关成本会计的文献资料研究也多见于手工成本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本文结合多年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经验对会计软件中的成本核算功能应用作一浅探。

2会计信息化下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2.1总账系统中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这种方法适应于电算化初期,建账单位只是财务部门开始信息化,所有会计核算都是依靠ERP软件中的账务处理模块(又称总账系统)来完成。根据总账系统中成本核算科目设置时尽量利用科目明细分类核算与项目辅助核算相结合的方法来设置成本核算科目体系,实际工作中通常用到如下几种成本核算科目设置方法。方案1:成本明细分类核算的方法是利用总账系统中成本总分类科目“生产成本”下设多级明细分类科目来实现成本核算的方法。其成本核算科目设置如下:方案2:成本项目辅助核算的方法是利用总账系统中成本总分类科目“生产成本”下不再分明细账户,而是将上述成本核算明细账户改置为项目辅助核算的项目。成本科目及项目档案设置如下:项目档案设置如下:(1)项目大类名称:生产成本;(2)项目分类编码级次为:1-2-2;(3)项目栏目:采用默认;(4)项目结构:不变;(5)项目取数科目:生产成本;(6)项目分类定义:1-A产品;101-基本生产成本;10101-直接材料;10102-直接人工;10103-其他费用;2-B产品;201-基本生产成本;20101-直接材料;20102-直接人工;20103-其他费用;(7)项目目录:1-直接材料(分类编码10101);2-直接人工(分类编码10102);3-其他费用(分类编码10103);4-直接材料(分类编码20101);5-直接人工(分类编码20102);6-其他费用(分类编码20103)。方案3:成本明细分类与项目辅助核算混合设置的方法是利用总账系统中成本总分类科目“生产成本”下不再分明细账户,而是将上述成本核算明细账户改置为项目辅助核算的项目。成本科目及项目档案设置如下:项目档案设置如下:(1)项目大类名称:生产成本;(2)项目分类编码级次为:1;(3)项目栏目:采用默认;(4)项目结构:不变;(5)项目取数科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6)项目分类定义:1-A产品;2-B产品;比较上述三种案例的生产成本核算体系设置,显然案例一与传统手工会计成本科目设置相同,比较符合手工成本会计人员认识习惯,由手工会计到会计信息化建账时容易上手。缺点是没有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利用科目辅助核算功能代替明细账设置,从而精减科目分类层次结构,减少数据冗余度。案例2则正好相好,总账科目只有一级分类,生产成本所有明细账改为项目辅助分类设置。总账简单明了,项目档案设置复杂,分设成本项目和成本对象产品,有利于成本对象无限扩展。案例3则综合案例1与2,总账科目分类设置到成本核算项目三级分类明细账,成本对象分类设置改为项目档案中分类目录,项目档案设置简单明了,也有利于无限扩展。现实中为大多数企业所采用。

2.2财务、业务一体化下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是指成本核算单位集成使用了ERP信息系统中的财务子系统、供应链子业务系统、成本管理子系统环境下的制造成本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应用环境复杂,信息化高度集成共享,应用专门管理会计系统中成本管理模块形成制造成本数据。方案4:财务业务一体化+成本管理系统核算方法(1)总账系统成本科目设置:可以采用上述方案任一形式。其他各系统完成相应的初始设置。(2)供应链存货核算系统负责核算提供材料采购、领用出库成本费用数据给成本管理系统。(3)总账或薪资管理系统负责核算提供直接人工费用数据给成本管理系统。(4)总账系统负责核算提供制造费用及辅助生产费用数据给成本管理系统。(5)成本管理系统完成以上成本项目数据采集录入、检查、核对后,按照参数选项预订的成品核算方法:品种法、分步法、完全或部分分批法、分类法进行成本凭证处理论、账表生成。最后形成成本汇总表、成本明细表、成本自定义报表。显然,这种方法下,制造成本各项目数据来源不同信息子系统,数据分属多个部门多人多岗管理,需要成本会计联系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初始化。否则会造成数据失真,成本核算不准确。

3结语

综上所述,核算单位选择什么模式成本核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本单位管理需要以及信息化现状水平,一般先采用方案1~2模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企业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后,ERP集成应用了财务链与供应链、成本管理系统等部件后就可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系统高效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鲁亮升.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熊绪进.会计信息化下辅助核算应用浅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8).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统计;一体化

在企业管理中,会计和统计都是重要的管理手段、核算体系,两者紧密联系、互相依赖,企业会计核算上经常借鉴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工作往往需要通过会计资料获得信息数据。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企业实现会计与统计一体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实现会计与统计一体化又促进了两者资源共享、有效交流,推动企业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会计与统计的联系

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监督、反映企业或经营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其任务是记录、计算、反映、监督经济组织内生产经营情况、运行过程和最终成果,是企业日常管理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企业科学决策水平和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统计则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相关数据后进行研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总结分析得出结论,一般要通过一定的数理统计推断方法,对被统计对象的特征进行测量、描述,建立起数据模型。在企业管理中,会计与统计虽然分属不同的部门,但两者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是统计产生的基础。统计工作离不开会计的支持,统计工作中所必需的数据和指标大部分来源于会计资料,很多新的统计指标是借助会计核算来完善的,统计所使用的账户体系与会计的账户体系相依存,其设置原理都是根据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统计作为企业常用的一种管理形式,可以反映企业的投入、产出以及资金运行情况,也可以通过对相关会计资料加以分析,总结提炼出相关的统计信息以服务于企业管理。第二,统计促进会计工作。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一些统计方法可以为会计核算中的数量计算与研究分析提供帮助。如要了解企业盈亏情况,可以利用统计比较的分析方法,计算出利润总额、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评价指标同比增长或环比增长情况,判断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状况。在会计管理中,统计方法可以使财务预测、会计评价等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比如在会计实务中,很多统计方法都可以用在财务预测上,如单变量分析、回归分析法以及多元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在财会工作中的合理运用,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丰富了工作内容。第三,统计和会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会计和统计两者的作用对于企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其基本目的都是服务于企业发展以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虽然两者搜集资料和信息的方向并不完全相同,但两者活动信息的整理是相互补充,对于促进企业发展二者缺一不可。会计和统计工作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两者使用的核算依据是相同的,都是依据原始记录进行统计以保证核算的准确度,然后两者又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和统计中使用的指标基本是一致的,两者在进行核算时,除个别指标需要特殊调整外,其口径和计算方式是一致的。统计的基本指标是时期指标,这些指标是统计核算的原始指标,同样也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有所反映。而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一些计算方法来源于统计理论,比如统计的平均数理论就是会计加权平均法的产生基础。

二、会计与统计的区别

会计与统计在企业中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两者各自有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核算原则、范围、方式和指标体系不尽相同,为保证两者一体化更加融洽,应全面分析两者的异同点,从而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两者的工作目标存在差异。其中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主要目的是对经济业务进行计量,分析、反映一定时段内企业的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不断改进完善决策提供依据,促进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而统计则是针对企业某一现象进行综合观察,研究分析其总体规律,推断整个发展态势,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第二,两者的核算原则存在差异。对于会计核算,原则上按照权责发生制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果,而统计则按照生产经营原则对企业生产经营结果进行计量。会计通常以历史成本计价,而统计以当前市场价格为估算基础。会计强调信息的真实性,统计强调信息的及时性、概括性。第三,两者的核算范围存在差异。在国民经济核算的中,统计被视为宏观核算,属于宏观经济管理的范畴,企业统计除了服务企业自身外,统计数据还要上报纳入政府统计系统,供国家宏观决策使用。而会计核算属于企业微观管理的范畴,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第四,两者的核算方法存在差异。会计主要通过设置账户进行核算,复式记账是其主要应用的原理,常用的方法有会计科目与账户、填制会计凭证、成本核算等。而统计核算主要是观察经济现象,运用统计推断的方法,预测推断整个发展态势,统计方法比较多,常用统计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时间数列分析法、指数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抽样推断法等,其中比较法是统计分析中最普遍运用的,也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第五,两者的计量方法存在差异。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统计的计量单位多种多样,有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指标,也有以实物单位或是虚拟单位为计量单位的指标。一般情况下,会计价值量的计量单位为“元”,统计价值量的计量单位按照“千元”计算。

三、企业构建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必要性

统计与会计虽然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但是两者存在着紧密联系,在企业管理中将两者统一起来,将极大的促进企业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便于最大化挖掘信息数据的价值。第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要实现科学的经营管理,需要明确生产、经营、销售、采购、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而通过实现会计与统计一体化,能够将会计监督与统计描述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信息数据的重复处理,提高信息数据处理速度,保证信息数据高效利用,为企业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第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因没有掌握足够的统计知识,财务报表停留在数据的简单计算上,编制的财务报告水平偏低,其风险预测和评估也难以与现实高度契合。而统计工作人员因不熟悉会计核算方法,无法充分有效利用会计资料,使得大量信息资源流失。第三,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需要。在企业发展中,如果会计与统计始终处于分离状态,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仅重复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造成两者信息数据发生冲突,导致信息数据的价值无法实现最大化的利用,对于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利。

四、构建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给予政策制度上的支持。会计与统计一体化决非一日之功,需要科学利用企业各种内外部资源。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等,充分调动企业进行两者融合的动力,为企业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企业对相关法规政策要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管理制度,为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第二,完善企业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在企业管理体制上,应该协调处理好企业会计与统计的关系,建立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统计核算为总体的管理体制,逐步实现会计与统计有机统一、优势互补,为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第三,打造人才队伍。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学习,提高企业会计与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综合运用会计统计知识的能力。提升会计人员对经济形势总体把握和进行基本预测的能力,促使其能够运用统计方法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预判性。增强统计人员会计核算方面的基本能力,促使其熟练掌握运用会计核算方法,以不断改进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统计信息的准确度。第四,明确岗位职责。要明确会计统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同时加强人员的互动交流,既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在职能上互相补位,又要建立协同机制,在工作上充分协作,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五、结语

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是企业应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两者的有机统一有助于企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广煦 单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财务与国有资产监管局

参考文献:

[1]吴高凤.企业管理中会计与统计一体化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6(8下).

第11篇

关键字: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概念重要性方法分析

Abstract: accounting cost accounting of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it is able to provide enterprises with scientific advance planning, help enterprise reasonable planning daily cost management, and to ensure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enterprise for the long term, so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o ensure the benefit of the enterprise, strengthen enterprise cost accounting work is very important. Here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accounting cost accounting introduce several relatively common cost accounting methods.

Key words: accounting cost accounting cost accounting concept importance metho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之中经常需要考虑到各项开支和经营效益的问题,因此说为了能够保证企业更好的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管理者需要加强对于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落实力度,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下面本文就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核算的具体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概念浅析

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指的是企业的会计工作者在进行会计财务工作的时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相关费用进行调整,并且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方法对企业的成本进行计算或者是统计的过程。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制约并影响着企业的会计财务工作,并且对企业今后的经营决策以及发展战略有着深远的影响。

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能够对企业的预算以及成本的规划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并能够对成本的运行机制进行考核,显示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和成本管理水平,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事前的规划。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即成本的控制和成本的补偿。

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会计成本核算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直以来我国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都是按照企业现有的生产工序以及程序进行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以及分配和管理。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会计成本核算中还处在并没有做到事前控制,一直是处于事中和事后控制的状态下,这种被动的控制模式影响了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的正常运行。

而实行企业成本的补偿则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的另一个关键的目标。企业在进行最初的成本核算时,主要就是以实现成本的补偿为目的,企业在进行成本的补偿时需要有两个计算的对象,即生产企业产品所需要的成本和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企业的成本计算程序就是围绕着这两个因素展开的,这两个因素所包含的内容不同,所以在进行成本补偿时也会有不同的方法。

二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上文中简单的介绍了企业成本合算的相关概念问题,在当前的情况下,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取较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要进行成本核算,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加强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能够通过科学的模式将企业的资金和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其次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对于企业分配经营成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成果是由企业的财务收入和成本费用两部分组成的,由于企业的成本计算是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进行计算,这就会造成计算结果的差异,加之成本的变化也会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加强成本的核算,能够有效的解决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实现企业经营成果的合理分配;最后,加强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方向。在有效的企业成本核算机制和模式之下,企业能够按照这个方案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规划,并进行企业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同时能够对成本达到有效的控制。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加强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

恰当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能够促进企业会计财务的各个方面顺利进行,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减少其在生产经营中的成本,保证经济效益。良好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水平,不同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用恰当的核算方法,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以及相关的管理要求,会计的核算方法一般分为四类,即分步法、分批发、品种法以及分类法,下面本文就对这四种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分步法

分步法,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企业生产产品的步骤和产品品种在进行生产时所需要的费用,也就是将产品的步骤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归集起来,采用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分步法在一些大批量生产的大型企业中经常用到,同时也广泛的应用在实行多步骤生产的企业中。由于不同的企业每一个生产步骤各不相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人员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也不尽相同,因此说为了更好的实现成本的核算,需要采用分步法进行计算,将分步法转换为平行结转分步法以及逐步结转分步法,以保证在实际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不会出现问题。综上所述,在企业大批量多步骤且多阶段生产中,一般采用分步法,能够有效的实现对企业会计成本的核算。

(二)分批法

分批法主要的会计成本计算对象是企业生产产品的批别或者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定单。该方法主要就是将企业的生产产品的定单或者是企业生产产品的批别多需要的费用归集起来进行管理,采用企业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成本的核算。分批法又可以称作是定单法,一般情况下,一些小型的企业或者是生产产品步骤较多的企业经常会在会计成本核算中使用该方法,例如一些精密仪器生产企业或者是重型的机械企业,较长用的都是分批法进行会计成本的核算。由于该方法具有程序分明的优点,且在计算时准确度较高,因此说在较为复杂的多步骤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较多的应用到这种方法,以减少会计成本核算的错误,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品种法

我国大型的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中一般较为常用的是品种法,该方法主要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在用该方法进行会计成本核算时,需要将企业生产的产品所需要的费用归集起来,进行成本计算。品种法的成本计算以月为单位进行,并且在每月末实行产品费用的处理,且在进行成本核算中,该方法具有简单快捷的优势,因此说基于该方法的特点,一些大型的供水供电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较多的运用这种方法。在企业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中,使用品种法能够有效的进行成本计算,并且能够根据成本计算的结果及时的发现企业在运营以及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分类法

分类法主要是在企业产品品种的规格繁多的情况下应用的,分类法就是以产品的类别作为成本核算的单位,一般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分为管理需要的产品类别以及自然类别,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时,一定要分清成本的类别之后再进行核算。该方法在成本计算上和品种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其有独特之处,在进行成本计算时需要在类别中选中某种产品作为标准依据,并且能够制定出和其他产品之间的换算标准,再将成本分解到每个具体的品种中去。

以上四种方法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中较为常用的集中方法,在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企业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成本核算,避免因为方法选用不当而影响到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使用成本核算方法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相关的原则,如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合法性原则、成本分期核算原则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目的。

结束语: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下,企业要想获得发展,除了要保证产品的质量之外,加强成本核算管理也十分必要,这样能够保证企业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加强成本核算,能够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各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首先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指出加强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最后分析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四种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使企业将自身的生产特点和成本核算方法有机结合,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成本核算方法,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波 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浅谈 科技信息,2012年第21期

[2] 李华 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分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2009年第9期

[3] 田立新 浅析现代会计准则下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年第2期

[4] 张震秋 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23期

第12篇

关键词:军工企业;计算机软件;会计核算

计算机软件从根本上讲主要就是一种知识的体现,它是软件工作者通过计算机语言编写并编译而成的一系列计算机执行代码,可以完成某些具体的应用功能。计算机的应用是离不开软件的,软件是计算机应用的灵魂。计算机软件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深入到现代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所以,计算机软件根据应用目的又可以分成很多类型,如:操作系统Windows、家庭多媒体RealPlay、防病毒软件Norton、科研仿真软件MatLab等等。

1计算机软件会计核算方法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是采购办公类型、科研类型和网络管理类型的计算机软件。这些类型的软件,多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多年来已经购买了许多而且需求量还在日益增加,同时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有关财务制度中对计算机软件的确认及核算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如何结合现有的资产管理办法同时针对这些软件的类型,整理出一套计算机软件的财务管理及核算的方法,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是必要而且急需的。现阶段大多数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有三种方法对计算机软件进行核算。

(1)将计算机软件作为办公费用在管理费中一次性列支。对于价格较低的软件,如杀毒软件等这样处理是合适的,但对于金额较大,使用期较长的软件这样处理就不符合费用配比原则。

(2)将计算机软件作为固定资产来进行账务处理。这样通过每月计提折旧将费用分摊入成本,基本上可以解决费用配比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点。首先,按照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规定,仪器设备每年按原值的5%计提使用费,也就是说仪器设备的折旧年限是20年。而由于计算机软件技术更新快,使用期限远低于此,如果按20年来计提折旧,可能不等提到50%此软件就已经被淘汰了。虽然财务制度允许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可比照国家对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规定计提固定资产使用费,但增提的部分不得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而应由生产经营项目负担。对于民品业务开发不够的单位来说,这一条就很难实施。其次,软件虽然是以光盘的形式存在的,但光盘只是它的载体,软件本身并没有一定的物质形态,它并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在资产盘点时,软件无法以实物形式进行盘点,当软件被淘汰时,它也无法按固定资产报废程序进行报废。

(3)将计算机软件作为“无形资产——著作权”进行核算。计算机软件符合无形资产的特征:①不存在实物形态;②有偿取得;③可以在许多会计期间为单位提供经济效益;④所能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著作权的形式对计算机软件加以保护,我国的《著作权法》也明确规定将其作为一类与文字作品并列的特殊作品给予保护。因此,计算机软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是有依据的。但无形资产的摊销是按照预计使用年限或者不少于10年的期限摊销,而很多软件类产品的使用年限不容易预计,所以对所有软件采用该方法进行核算也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计算机软件核算方法都有优势和不足的情况,如何考虑软件的特点来选择合适和软件核算方法就成了解决计算机软件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

2将计算机软件进行分类核算是计算机软件会计核算办法的核心

计算机软件涉及到科研研制、单位管理、科研生产等各个领域,为了更有效、明确和简洁地在资产管理中将计算机软件进行管理起来,将计算机软件通过进行分类来核算是必要的。从以上的分析介绍中可以看出,根据计算机软件的特点将它们进行分类在技术上并不是困难的工作,而且上述探讨的计算机软件分类核算办法在现实软件会计核算中有些单位已部分采用,效果很好,所以采用根据计算机软件本身的特点进行分类核算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也是可行的。根据上述介绍的计算机软件三种核算方法的情况,再结合计算机软件用途和特点,对计算机软件可以采用如下分类核算方法:

(1)办公常用的、价值小的计算机软件,采用作为办公费用在管理费中一次性列支进行核算。办公常用的小价值软件如杀毒软件Kill、计算机网络管理软件IBMLotusNotes、办公软件MicrosoftOffice、数据库管理软件SQLServer、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系列等通常具有以下特点:①功能单一;②不需要(或很少需要)技术服务;③主要用于日常办公中;④使用的人员和次数都较多;⑤使用部门较多;⑥1次性投资多人次和多部门使用等等。对该类软件采用一次性办公费用处理即简化核算,也符合这类软件的特点,是一种很好的财务核算方式。(2)购买硬件设备时,随同硬件设备附带的使用软件采用作为固定资产来进行账务处理。现代的硬件设备或硬件系统内部大部分都有控制或分析处理芯片,所以在购买时会附带有功能软件或硬件设备的驱动软件。而且这些功能软件和硬件设备的驱动软件往往是选配产品,用户根据需要使用的功能来进行选择相应配套的硬件和软件。如购买高速摄像机时可以选择是否需要红外摄像,购买声学信号分析系统时可以选择在空气测量、水下测量、还是二者都需要等等,这些都会带来购买软件内容的不同。但这些随硬件附带的软件大部分都具有如下特点:①专业局限性较强,不通用;②跟硬件设备结合很紧密,经常是某种型号硬件系统的专有软件;③对该类软件无法进行二次开发和移植等等。所以,这类软件年限的应用往往紧密跟随着硬件系统、设备或部件。根据该类软件的特点,将它们随同硬件设备一同列入固定资产来进行账务处理是很合适的。

(3)对科研设计和科研仿真软件,采用无形资产来进行核算是比较合适的。科研设计和科研仿真类型的计算机软件是根据某类或某几类物理或化学等学科原理公式开发和发展起来的,并结合了大量的实际试验验证和修改。如机械运动学仿真软件Admas是以牛顿定律为基础开发的,机械CAD设计软件是以几何学为基础开发的,电磁场分析软件是以麦克史维方程为基础开发的等等。这类软件的特点是:①软件价值大(有的1套软件价格达到几佰万元人民币);②对厂家的技术服务要求很高,该类软件在使用过程中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软件还需要升级等;③软件使用年限较长(一般可达到10年以上);④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明显,而且从购买到应用起来往往时间较长等等。无形资产的摊销是按照预计使用年限或者不少于10年的期限摊销。所以,将科研设计和科研仿真类型的计算机软件作为无形资产来进行核算是比较合适的。

这类软件列入无形资产管理的那个科目中更合适呢?《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无形资产按期摊销时,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也就是说,所有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均在管理费用中核算,但实际工作中,价值高的、专门用于科研生产设计及仿真的软件与单位的管理费用并无直接联系,所以对该类软件的无形资产核算需要采用变更的方法。军工科研单位科研项目、课题按完全成本法进行核算,期末将管理费用按照一定的方法,分摊到科研项目中去,但将科研用的软件费用摊销在管理费用中核算,不能合理地反映一个单位的管理费用水平。因此,对于用于科研生产、技术设计和科研仿真类的计算机软件费用的摊销,应在“研制费用”科目中核算,以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分类核算,可以将软件的核算工作在技术上清晰和简化。军工科研单位在长期的科研生产中将应用的多种计算机软件进行合理地分类,通过软件分类会计核算的方式进行财务管理是计算机软件核算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君.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改进和完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2).

[2]李玉霞,李淑霞.谈无形资产核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2004,(8).

[3]李永红.对无形资产核算的新思考[J].冶金财会,2006,(6).

[4]曹湘平.无形资产会计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12).

第13篇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主体以及会计要素的改变

从会计要素这方面来看,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其划分不清晰。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等同起来,因此,原来的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时主要包括资金的来源、资金的运用以及资金的结存这三大类。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收入、支出、资产、净资产、负债这些方面,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是以坚定的理论依据为基础的。

由于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时将工作重点放在预算资金管理上,从而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难以得到真实可靠地反映,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够全面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因此,与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更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除此之外,从会计主体来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体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它更能够体现财务会计核算的全面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体是事业单位内部的经济业务,并且它渗透到的事业单位的各个层面,因此,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在会计核算中能够得到全面而又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核算方式的改变

对于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通过固定的资产以及固定基金来反映,这种核算方式核算固定资产计量不精确,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通过去掉固定基金这科目,增设相对应的科目,并且核算固定资产时,进行相对应的冲减。除此之外,通过引入“虚提”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摊销,使非流动基金有所冲减,并且将其不计入支出中。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核算内容的增加

就财政补贴以及非财政补助的结余核算方面来说,原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对这两种方式的结余核算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增加了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在新的会计核算中增添了这些内容,比如国有资产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等,这样就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国家财经法规之间搭建起了桥梁。除此之外,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了对非财政资金进行单独核算,从而增加非财政以及财政个别账户,这样就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管理向精细化发展。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围的影响

就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范围来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生了变化,会计核算内容包括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外部投资核算更加细化。除此之外,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增设累计折旧,拨款会计科目取消,并且行政管理特点也消除了。会计核算范围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事业单位常用的传统会计核算方式已经无法适用于会计核算,因此,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方式需改变。

在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将因短期投资获得短期投资现金股利作为事业单位增加的利润。但是,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下,短期投资现金股利并不能算作是事业单位的投资收益,只是作为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而事业单位的投资收益是在短期投资出现转让的情况下才被确认。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这方面的变化,从而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出现变化,对核算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给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的影响

随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间的变化,财务报告方面也相应有些变化,从而影响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作为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料以及依据的财务报告,它是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完成提供了保障。就财务报告来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财务报告要求多,因此,其核算过程与原核算过程有着很大的出入,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主要是通过报表向上级或者拨款单位进行财务汇报,从而使得相关单位能够全面而充分的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以及管理情况,因此,报表并不具有公开性。但是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财务报表则是公开的、透明的,这增添了编制的难度,相应提高了核算内容的要求。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核算主体的变化,从而使账目处理工作发生了变化。在每月的账目处理过程中,实现了事业单位基建账目与会计大帐的统一核算,并且会计核算受到这种账目处理方式的影响,这具体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由于这种并账处理必须每月按时完成,因此,会计核算人员受其限制,必须定期完成核算工作;二是在将事业单位基建账目与会计大帐的统一核算时,为了实现并账的质量与效率,必须采取高效的会计核算方法,因此,这整体上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

第14篇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 结合应用

1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1.1 变动成本法是指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计算法。在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中,成本计算是以成本形态分析为基本前提的。产品成本的构成只有变动生产成本。变动成本法的损益计算是采用贡献式的方法来确定的。管理科学化要求会计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资料,以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计划控制。

1.2 如果采用变动成本法,那么在产品、库存和销售产品的成本构成都只有变动成本而没有固定成本,因此在期末存货成本里面是没有固定成本的。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是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是需要参与期末的成本分配的,因此,采用完全成本法的存货计价模式,最后的存货计价是明显高过变动成本法下的模式。

1.3 导致损益不同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方式的差别。从某一种角度来说,在产销平衡的理想状态下,则这两种计算方法下的息税前利润是相同的,如果不能达到产销平衡,那么就会导致每期的损益产生差别。

2 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各自存在的影响和局限

2.1 产量和销量的均衡程度决定了损益的影响程度。在产量和销量达到平衡的状态下,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净收益是相同的。若销量小于产量时,采用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大于采用变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若销量大于产量时,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净收益小于变动成本法下计算的净收益。这是因为采用变动成本法,当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是作为期间费用计入损益的。这就意味着在产量大于销量时,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确定的产品销售成本,同时还吸收了上一期存货成本里面包括的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导致损益的减少。

2.2 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于成本的控制要求和目的有区别。如果采用完全成本法,是不需要划分变动和固定成本的,因此在成本控制方面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利于企业对于成本的控制要求;如果是在变动成本法下,那么则要把成本一分为二: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所以,可以利用二者的不同成本形态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具体来说,对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成本,可以建立在产品的消耗额上对变动产品成本进行控制,对于固定性成本,可以根据费用的归类和划分进行控制,符合企业对于成本的控制要求。

正常来说,变动成本是反映企业各部门的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各部门应协同负责,而不是某一单个部门的责任。总体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采用一分为二的变动成本法对于评价各部门的工作业绩是更为有利和具体清晰的,相反,完全成本法在这一点上却有明显的局限性。

2.3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计税基础和财务报告基础。如果采用变动成本法计价,那么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是不完全的,不符合产品的定价要求。因此,它的存货的价值和损益,也是不符合对外送会计报告的要求和税法对于计算应交税所得额的要求。因此,如果企业要采用变动成本法,就不能够在账内进行核算,同时也不可以在账内根据变动成本法来计算营业利润、编制对外财务报告,那么就必须在财务会计账外进行成本和会计核算,这样就不需要对采用变动成本法的账内成本进行调整。

2.4 成本性态划分不同影响决策分析。对于企业来说,内部决策一般分为短期和长期决策。对于短期决策来说,企业现有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因此,在短期决策下,与现有生产能力相联系的固定成本是属于沉没成本。但是,变动成本受短期决策的影响很大,所以短期的生产经营决策更多的依赖于创利额。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企业的产品创利额意味着它们的盈利能力。如果采用变动成本法,可以更好地提供创利信息,揭示销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提供更为有效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的长期决策来说,生产能力是会发生增减变化的,所以固定成本也会随着生产能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长期决策是必须建立在补偿所有的成本的基础上。

3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固定性制造费用”这一账户的处理方式。这种方法对于直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都同时计入产品的成本中,而对于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进行处理。可知: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尽管对于成本的划分、存货的计价及损益表的编制上存在着不同,但对大部分的成本项目处理还是相同的。这为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应用创造有利条件和可能性。因此,在一个账簿上将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结合起来是可行的。

为了同时满足企业对内对外提供信息的要求,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采用其中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然后通过增设一些必要的和适当的新账户对这种核算方法加以调整和补充,达到结合应用的目的。企业不可以采用其中一种方法来代替另外一种方法,同时也不需要设置两套账以至于重复提供账套资料和节省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第15篇

关键词:餐饮企业;饮食成本;核算方法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得到了不断深入的改革与发展。在国家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对餐饮企业进行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当前,餐饮行业发展迅速,竞争力也在不断的提升中,因此餐饮企业在控制成本、改进核算方法方面具有非常迫切的改革要求。然而,受餐饮企业会计体制的限制,同时大多数餐饮企业在成本方面具有量化标准执行范围有限、成本不具备精确性等特点,使得餐饮企业在饮食成本核算方面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执行系统机制[1]。所以,加强餐饮企业饮食成本核算的方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饮食成本的概念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饮食成本指的是在企业生产餐饮产品的过程中所占用及耗费的资金,由活劳动消耗中自身劳动的价值与物化劳动价值两大部分组成。所谓活劳动消耗中自身劳动的价值指的是为了对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所需要的价值进行维持,以职工福利与劳动工资的形式对成本进行加入,这已经成为了饮食成本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物化劳动价值指的是食品的原料以及生产过程中餐厅设备、厨房、水电燃料消耗、餐茶用品消耗等的价值。

原料成本是餐饮行业饮食成本核算的主要核算对象。在实际的餐饮生产过程中,主料、配料与调料是原料的主要组成部分。主料指的是餐饮产品中使用的主要原材料,通常在成本中都会占据非常大的比重;配料指的是在餐饮产品中用于辅助原材料的材料,具有较多的花色品种,但是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比不大;调料同配料一样,是在餐饮产品中用于辅助原材料的材料,其主要作用就是对色、香、味、形进行调节,具有品种多但用量少的特点。在餐饮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除了主料、配料与调料成本,还有各种酒水与饮料的销售成本以及其他各种合理的管理、销售费用[2]。

2.饮食成本核算现状

2.1单一的会计核算

通常餐饮企业采用的都是预算会计,因为预算会计没有较大的资金压力,更不需要承担比较大的经济责任[3]。但是这种核算方式会导致经费消耗与经费支出效益不重视的现象出现,形成不了较强的节约意识。

2.2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

很多企业的固定资产都是不计提折旧的,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的价值严重不符的现象产生。许多早已报废、丢失的固定资产以及食物形成的严重磨损没有进行及时清理,造成账面上显示出来的仍是其原始价值。

2.3缺乏一定的成本效益观念

在现行的资源配置机制下,很多餐饮企业无论是管理层还是财会人员都普遍存在着成本效益观念缺乏的现象,没有良好的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的概念。餐饮企业是一种盈利组织,其运营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盈利,为餐饮企业的资金提供者博取最大的经济回报。但是现行的很多餐饮企业对在成本控制方面明显表现出出不足,无法对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

3.加强饮食成本核算方法的策略

3.1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饮食成本核算主要包括厨房核算与会计成本核算两大方面。厨房核算指的是厨房生产与产品定价的服务,对厨房实际的成本消耗进行控制,并提供基础的数据给会计;会计成本核算指的是会计要从专业的管理角度出发,对各餐厅与企业餐饮的成本消耗、成本率进行核算,实现餐厅与企业成本的控制,并提供决策依据给企业餐饮的经营者与高层领导者[4]。

3.2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分类

餐饮产品具有品种繁多的特点,所以在进行饮食成本的核算过程中,不同的厨房产品生产方式与花色品种也应该选取不同的核算方法,提升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四种类型,分别是顺序结转法、平行姐转发、订单核算法与分类核算法。

顺序姐转法比较适用于分步加工、最后生产的餐饮产品,对需要采用分步加工的热菜,其每一个生产步骤都要进行核算;平行结转法比较适用于批量生产的产品,这些批量食品的原料成本在生产过程中都是平行发生的,需将同时发生的各种原料成本进行汇总;订单核算法比较适用于团队、会议、宴会等大型餐饮活动,这类型客户都是事先预定好的,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也要按照用餐人数与订餐的标准对餐费收入进行核算;分类核算法比较适用于餐饮成本会计与餐饮核算员对成本进行核算时使用。

3.3控制餐饮管理的成本

餐饮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赚取合理的利润,而利润就是总收入数减去支出总数的结果。在这方面,实现餐饮管理成本的控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要实现餐饮管理成本的控制,首先要控制好菜单设计,每道菜在制作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劳力、原料、时间、数量与供应情况全都要在标准的单价上反映出来;其次要对采购的成本进行控制,以采购预算的安排与采购进货的原始记录作为基础;再次要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并以厨房作为基础,将食品的原材料作为对象,以实际的成本消耗情况作为依据;最后要对酒水饮料的成本进行控制[5]。酒水、饮料的成本控制较为简单,但却有易丢失、易携带的特点,所以在进行核算的时候需要对酒水、饮料的消耗量、营业收入差异进行控制。

此外,人工成本也是一大不容被忽视的控制成本,在劳动力方面要实现利用最大化,并避免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者过剩的情况出现。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成本进行准确及时的运算,对成本核算的整合流程进行全程掌控,从而达到降低生产过程中总成本的目的。为了企业后续发展可以拥有更多的资金储备,企业管理层与会计层等都必须树立节约资源、节省费用的意识,实现餐饮企业盈利的最大化。(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永凤.加强饮食成本核算方法谈[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12(1):64-65.

[2]郁隐梅.关于高校饮食成本核算问题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2):37-38.

[3]徐维锋,朱晓霞.高校饮食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J]现代企业2012(2):12-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