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疗专业培训范文

医疗专业培训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疗专业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疗专业培训

第1篇

近日,市政协十三届常委会召开第十九次会议,听取了市卫计局关于我市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培训和管理工作情况的通报,并进行了协商讨论。常委们认为加强我市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对促进我市护理事业的发展及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常委们就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技能培训、行业监管、服务收费、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归纳整理如下,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和技能培训问题

建议:明确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准入条件,逐步提高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基础素质;严格岗前职业道德和技能培训。

二、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行业监管问题

建议:设立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管理机构负责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日常事务管理。医院或者患者通过医院聘用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由医院设立;劳动中介公司派遣的,劳动中介公司由负责设立。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业务管理统一由医院护理部负责,各护理单元护士长具体负责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和质量监督管理。

三、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服务收费问题

建议:有关医疗机构按照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分级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并报物价局、卫计局备案。各医疗机构应在医院醒目位置公开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陪护费收费标准,并严格执行备案公示收费标准。

第2篇

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 目的 分析院感专业培训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的院感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实施院感专业培训前后院感专职人员知识考核评分及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在没有实施院感专业培训前,专职人员的院感知识考核平均评分为(74.85±14.27)分,参加考核人次为190次,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发生医院感染共计110例;在实施院感专业培训之后,专职人员的院感知识考核平均评分为(92.36±7.01)分,参加考核人次为310次,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发生医院感染共计45例,实施院感专业培训后参加考试人次明显增加,感染发生例数明显减少,培训前后专职人员院感知识考核平均评分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院感专业培训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度和积极性,并提高医务人员对院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降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关键词 ] 院感;专业培训;感染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078-02

医院是治疗病患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种细菌较为集中的地方,所以很容易发生感染事件,对患者的康复及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尤为重要,这也是新时期下提高医疗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通过临床调查发现,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除了患者病情特殊以外,最主要的是很多医务人员缺乏对院感相关知识的了解、没有引起对院感控制的重视,随着医疗规模的扩大以及医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院感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多,不仅对患者的精神和身体带来影响,对医院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院感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院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重视度非常必要。为了进一步分析院感专业培训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就对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院感培训前后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院感培训前后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主要是对实施院感培训之后专职人员的院感知识考核平均评分、考试参加人次、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专职人员对院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重视程度以及院感管理水平。具体培训方法如下。

1.1专职人员培训

医院为专职人员争取外出学习机会,将专职人员送至医院感染培训基地进修学习,另外是组织专职人员参加全国、本省、本市的各类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学习班,通过这种系统的方式进行院感知识强化,充分掌握院感知识的基本理论、控制技巧等等。比如常见的外科洗手,在培训过程中就需要提高相关人员对正确洗手的重视和方法掌握,采用洛本清外科洗手法、应用肥皂、控制洗手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等,从而确保洗手的彻底;在物品管理上,要培训相关人员对加强各项医疗操作尤其是手术室、门诊输液等操作过程中的无菌技术控制的重视和管理,在操作过程中严格监督操作人员的各项操作是否符合无菌操作规范,尤其是进行手术消毒的时候注意消毒范围是否充分;另外是对传染病学、临床药学、流行病学、消毒学、微生物学等知识全面深入的学习,使专职人员具有制定正确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的能力。

1.2 医院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全院医务人员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术知识、工作规范和标准等等;从而使各医务人员充分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院感知识、预防方法、法律法规等等,以在日常工作中能严格遵循规范开展各项感染预防工作。比如在环境的管理上,通过培训让相关人员了解到日常预防和管理措施,要及时将手术室、病区、重症监护室的湿度和温度在合理水平、做好洁污分流工作、按时清洗和更换空气过滤器;尤其是要加强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感染高发区域物品的管理,要从放置、消毒杀菌以及根据物品的类型实施相应的管理方式。在具体措施上还可以通过减少放置木制物品、纸箱等对灰尘吸附力大的物品,使室内尘埃微粒降低到最低限度;根据物品的分类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并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及时做好物品的检查、清洗消毒等操作,加强无菌敷料器械消毒管理,加强对手术废弃物的控制,如一次性注射器、棉签等等等;另外是在感染控制的评审上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发现问题后应及时反馈并进行处理,从而对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尤其是要对进修、实习、新上岗的人员加强培训,这部分人员由于没有临床经验,更缺乏对院感知识的了解和院感控制的重视[2-3]。

1.3科室培训

尤其是对新设立的业务科室或原有科室因病床增加或业务范围扩大的科室需要加强院感的管理、监督与培训,密切关注科室院感控制情况。特别是手术室、儿科、ICU、艾滋病收治科室等感染高发科室,同时全面有效的培训与管理降低感染发生率。

1.4流行病的培训

近几年,我国爆发了几次大规模的传染病感染事件,而很多的流行病依然具有很高的感染率,比如甲型 H1N1 流感、手足口病等等[4],医院是患者非常集中的地方,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发生。因此医院要加强对这些流行病的关注与管理,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流行病的认识,并充分做好感染的预防工作。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本次研究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没有实施院感专业培训前,专职人员的院感知识考核平均评分为(74.85±14.27)分,参加考试人次为190次,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发生医院感染共计110例,感染发生率为0.17%;在实施院感专业培训之后,专职人员的院感知识考核平均评分为(92.36±7.01)分,参加考核人次为310次,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发生医院感染共计35例,感染发生率为0.06%。实施院感专业培训后参加考核人次明显增加,感染发生例数明显减少,培训前后专职人员院感知识考核平均评分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专职人员院感知识考核平均评分情况见表1。

3 讨论

院感控制与管理是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这项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医疗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而临床统计表明,医院感染事件发生一直居高不下,并呈不断上升的势态发展,不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张志艳等报道称,目前我国医院的院感发生率大约为0.01%~0.14%,尤其是在基层医院,医院感染具有很高的发生率,并呈不断上升的势态发展。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至关重要。而要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最重要的就是加强院感专业培训[5-6]。总的来说,院感专业培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规模的不断壮大,医院感染质量与管理工作的范围也就更加广泛,它不仅包括了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控制,还需要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院感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从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采取有效的干预及针对风险因素的控制措施,从而将人为因素或者医源性因素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或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它的发生等;除此之外,要提高院感管理的质量,就需要协调医院的多领域、多科室、多环节、多部门共同进行,因为每一项临床工作都与院感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要实现这一协调工作,必须要专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而很多医务人员由于专业不同,比如临床医学、护理专业的人员在开展相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通过院感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通过不断的对掌握的知识更新,提高院感控制能力,才能配合医院做好院感管理工作[7-8]。

其次,从我国医疗领域的发展现状来讲,医院是一个知识密集的单位,也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各类医务人员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参次不齐,很多医务人员由于性格、成长环境、价值观、专业水平的差异往往不能配合医院的院感工作。这就需要通过加强院感专业培训,明确不同部门、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的职责,发现日常医院感染监测和各种类型的检查中的共性问题或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措施,做好院感的管理与预防,以此提高医院感染的管理水平。

如今,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新发传染病不断增加,以往的一些传统传染病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加上医疗规模的不断扩大,医院在日常工作中很容易由于外界、主观因素而发生感染事件,轻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康复,重者对医院所有人员都可能造成安全影响,甚至发展成公共卫生事件。这些是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加强医院院感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尤其是专职人员对院感管理与控制的重视度和专业水平,从而在日常工作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尽最大限度的降低院感事件发生率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分组对照的形式,对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的院感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没有实施院感专业培训前,专职人员的院感知识考核平均评分明显低于专业培训之后(P<0.05),实施院感专业培训后参加考试人次明显增加,感染发生例数明显减少,感染率由最初的0.17%降低至0.06%,低于临床报道水平。由此表明,院感专业培训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度和积极性,并提高医务人员对院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降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参考文献]

[1] 赵冬秀.多形式化培训在提高医院工作人员感染预防意识中的效果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17):4639-4640,4642.

[2] 罗银江,程敏,李志刚,等.检验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及建设要求[J].卫生软科学,2012(11):945-946.

[3] 蒋颖,吴昊,王婷,等.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24):3283-3284.

[4] 张晓霞,郑雪梅,魏玮,等.PDCA循环在我院静配中心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西北药学杂志,2014,2(36):1004-2407.

[5] 张春英,刘兰莲, 邱红.多功能床边工作车感染管理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9):2171-2172.

[6] 李迎新,林海燕.基于全智能实时数据采集的院感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3(11):2-3,9.

[7] 张越巍,石月欣,曹红谊,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品牌与文化建设[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0):4312-4313,4316.

第3篇

包括医疗如(医疗机构之间、医患之间、医护之间信息沟通)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只有对病案人员进行规范化的继续教育,提升病案人员素质,病案人员才能够胜任岗位工作,履行病案基础管理工作职责,做好病案基础管理工作如归档、供应和保存、保护等,做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病案宝贵资源。这一切岗位责任都需要由专业的病案信息专业管理人员来落实和完成,作为病案信息专业科室,研究对病案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岗位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其迫切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尤为凸显。

2病案专业继续教育现状

2.1病案人员缺乏培训医院管理者没有对培训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病案工作被广泛的认为是简单的整理、保管工作,这是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医院的共识[3]。因此医院对病案信息专业的继续教育重视不足也是普遍现象,表现为培训费用投入不足等。培训严重不足。以某二级甲等具备500张床位的综合医院为例,该院年门、急诊量5万余人次,出院患者1.4万余人次,拥有门诊及住院病案量共计22万余份,病案科工作人员13人。2008-2010年度该院病案工作人员接受培训的统计数字显示,三年共参加病案专业培训8人次,比例为50%,统计专业培训3人次,比例为18.75%,窗口服务技能培训5人次,比例为31.25%,也就是意味着病案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平均0.41人次/人/年,其中病案专业培训为0.21人次/人/年。

2.2病案人员自学不足职业倦怠。目前的病案工作主要是对病案物理性质的管理,工作繁重、简单、枯燥、重复[4],导致病案技术人员工作中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疲惫厌倦,缺乏自我学习和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繁重,造成学习时间少。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几乎是全民化,病案科工作繁重,常常只能限于完成每日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研究和讨论,如2008-2010年度,科内集中业务学习共计15学时,平均科内组织学习25分钟/月。

2.3交流途径匮乏闭门造车式的病案工作很难在学术水平上得到提高,进而满足医院未来对病案工作质量的要求。目前病案科室与同行、上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途径匮乏,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业务指导和经验交流。

3加强病案专业继续教育的对策

3.1确定培训内容加强与法律有关专业的培训。病案工作责任重大,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必须包涵与病案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如5侵权责任法6[5]等,使工作人员工作中可以自觉依法、依制度使用病案。加强编码核心技能的培训。手术及操作分类知识不断更新,每所医院的诊疗技术能力也存在差别,编码人员必须接受编码核心技能的培训,才能够准确编码,保证胜任岗位工作。加强病案基础管理工作的培训。病案管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对病案实施有效的控制,确保病历使用中的安全性,需要对病案工作人员进行病案基本技能的培训。

3.2制定培训计划及培训方法2011年初我科已制定了病案专业的培训和学习计划,并严格依据计划培训,每月2次,每次2学时,涉及法律法规、疾病分类及手术操作编码、病案质量控制等,共计培训240分钟/月,是历年培训学时的9.6倍。同时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6],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用提前下发课题,头脑风暴式研讨,提高培训趣味性和效果,进而提升了培训效果,在培训后的考核中准确率达到96%,证明具有明显的培训效果和激发大家学习兴趣的作用,最终提高了病案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3.3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克服职业倦怠,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是病案人员及病案专业面临的客观问题和现实挑战。病案工作繁重而且枯燥的重复,往往导致自我学习和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病案人员有赖于得到规范化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从而开阔眼界,了解自身专业的未来及前景,增强信心及责任感,提升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最终提升专业素养及水平。

3.4增加交流的方法。改变过去坐等专家来检查的被动交流方法,增加交流方法,畅通交流渠道,通过与同行、上级医疗机构交流实现新知识和新理念更新。如积累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定期参加培训班、去上级医院参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讲课等途径进行交流和学习,使病案专业的交流制度化,成为病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措施改善交流不畅的现状,拓展思路,及时汲取先进理念。以实现新知识和新理念的更新。

3.5积极宣传病案专业。病案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呼吁医院增加教育资源投入,使医院领导真正了解病案科工作所创造的潜在价值,明确规范化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在病案专业的重要性,增加病案科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实现病案科接受规范化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结果。

第4篇

一、 培训内容

志愿者培训工作包2个内容:通用培训,专业培训。

1、通用培训。主要使志愿者具备志愿服务必需的知识技能,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服务精神和服务能力。

2、专业培训。重点对象是专业志愿者,根据服务岗位的专业要求,实施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一)社区志愿者培训内容: (1)志愿服务理念培训 (2)志愿服务礼仪培训

(3)应急救援、志愿者自护、医疗常识培训 (4)志愿服务心理培训、团队意识培训 (5)文化知识培训 (6)志愿者体能培训

二、培训时间

2xxx年6月9日完成培训计划

二、 培训方式

1、 集中培训。以省志愿者工作部编写的教材为基础,

开展学习培训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优秀志愿者典型作专场报告、讲座,通过视频教学的形式,诠释志愿者的意义和各个岗位志愿者的工作要求。 2、 骨干培训。针对关键岗位的志愿者,以学习营和训练营方式开展培训。

3、 实践培训。通过开展各种公益实践活动、组织实战演练等方式,提高技能,培养团队精神,营造志愿服务氛围。

4、 测试评估。通过对志愿者素质的测评,评估培训效果,确保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四、 相关要求

第5篇

从调查结果看,参与培训医生年龄28~60岁,平均(42.8±11.2)岁,平均工龄(12.4±7.4)年,最大工龄为32年,最小不到1年,接受问卷调查医生培训前后的基本资料对调查结果无显著影响,见表1。95.36%培训人员认为很有必要进行病史询问技巧培训,在参与调查的人中,农村乡村医疗机构医生占培训总人数的81.79%;在医学院校毕业后,临床工作中进行过病史询问技巧知识培训的有57例(11.95%),没有接受过病史询问技巧知识培训的有390例(81.76%);他们获取相关知识途径包括:只在学校里学习(99.12%),曾经参与医院培训(7.50%),从书上或网上自学(5.14%),其他(4.04%)及以上的2种(2.07%)或3种(7.04%)途径。培训前436份有效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现病史得分(61.8±5.6)分,培训后468份问卷统计现病史得分(73.6±5.8)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8,P<0.001);培训前有效问卷结果显示相关病史得分(22.6±2.6)分,培训后相关病史得分(26.8±2.8)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1,P<0.001);培训前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诊疗经过得分(15.2±2.8)分,培训后诊疗经过得分(17.6±2.4)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7,P<0.001);培训前有效问卷结果显示病史采集技巧得分(14.6±3.2)分,培训后病史采集技巧得分(17.4±2.6)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48,P<0.001)。培训前病史采集考试平均(96.4±6.8)分,合格率为9.86%,培训后病史采集考试平均(132.8±12.6)分,合格率100%,培训前后的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50,P<0.001)。

2讨论

病史采集是临床诊治疾病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正确的问诊技巧和良好的沟通技能是获得系统准确病史资料的前提。完整、准确的病史资料对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不仅能够对临床部分疾病做出基本的诊断,而且能够提示医师体格检查时的查体重点,为进一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提供线索。病史采集主要通过问诊实现,如果不注意问诊方法和技巧,可能难以得到临床诊断和处理所需要的准确信息,成为临床工作误诊和漏诊重要原因。因此,为了保证病史采集的顺利进行及采集的病史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医师必须要掌握正确的病史询问技巧。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基层卫生队伍呈现出“4低”的特点:即学历低、执业医师比例低、职称低、待遇低。各级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实际上承担了城市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职责,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与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在本身构成上和服务环境上又存在较大区别,在广西尤其明显,具体为:

①卫生人力资源缺乏:农村乡村卫生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一般为中等卫生专业毕业生,骨干接受大专卫生专业培训;城市社区一般工作人员均接受大专卫生专业培训,骨干接受本科卫生专业培训。

②卫生经济环境差异,农村经济基础较城市社区薄弱,国家目前已经逐渐致力于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包括软件及硬件两个部分建设,但乡、村级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临床技能水平培训和城市仍存在差距。

③乡、村级医生未进行过住院医生规范化的培训,一部分未经过国家组织的职业医师考试,包括病史采集在内的临床基本技能存在严重不足。笔者曾对2007年刚到本院进行全科医生培训的学员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考核,结果提示90%的学员在这方面存在缺陷,即使在三级甲等医院,仍约有5%~10%的医生不规范。

第6篇

【关键词】 社区护理;社区;策略研究

社区护理是随着社区医学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社区服务的关键环节[1]。社区护理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包括家庭护理、康复护理、精神护理、慢性病护理、老年护理等。积极发挥社区护理服务的优势,对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对基层医疗护理服务需求的增加,社区护理发展中的不足也就日显突出,针对当前的困难和不足积极探讨合理的解决策略对未来社区护理的发展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

1 当前社区护理存在的不足

1.1 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体系

护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同时社区护理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当前形势下,社区护理在基层社区医疗服务当中还处于从属性地位,无法充分发挥其在社区护理当中的作用。护理与医疗是相对应的,社区护理的地位应该摆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虽然国家对社区护理工作也出台了部分政策方针,然而由于缺乏具体的计划和规章制度,地区和部门落实还有待提高,更没有相应的组织体制和管理体系。

1.2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职称评定标准有待改善

社区护理工作人员具有年龄偏大、数量偏少、学历偏低等特点。由于具体的编制等问题,社区护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较低,年轻护理人员和学历较高的护理工作人员较少选择社区。与国家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的标准比例相对,社区护理工作人员不足,数量不能满足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社区护理人员的职称基本为初级职称,而且目前的职称评聘标准与社区护理工作不相适应,这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3 缺乏综合性的专业培训,社区护理工作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社区护理工作的内容与普通的护理工作有着较大的差别,在普通的医疗机构,护理工作主要是医疗方面的,而社区护理工作涉及的学科更加广泛,包括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医学、营养学等等。针对社区护理工作的特性,组织跨学科的专业培训,提高社区护理工作人员的综合处置能力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需要。

1.4 社区护理与医院护理工作脱节

社区护理工作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延伸,在当前的医疗现状下,社区护理工作人员对社区内患者的情况可能不了解,这影响到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转诊机制效果的发挥将影响到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程度。患者住院护理是疾病治疗的环节,而社区护理承担的是疾病康复护理工作,对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医院与社区的脱节影响了二者之间护理工作的传承性。

2 社区护理工作未来发展的策略

根据当前社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未来社区护理的发展策略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

2.1 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机制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积极构建和完善社区护理组织体系。完善的护理体系包括信息网络制度、社区疾病登记制度、多发病的常规护理制度、社区护理流程制度、工作考核标准制度、社区护理专业培训制度等。有一套完善的社区护理操作和考核机制,能够促进工作人员发挥更大的工作积极性,推进社区护理有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

2.2 完善职称评聘制度,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

社区护理职称评聘制度是社区护理工作发展的障碍,积极推进职称评聘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形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合理的职称聘任体系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需要,也是构建人才发展队伍的需要。在学历、年龄、职称等几个方面都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合理的比例对社区护理学科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2.3 加强社区护理专业培训,增强综合护理能力

针对社区护理的综合性特征,加强社区护士的综合护理能力培养,更好的发挥社区护理的健康教育、疾病康复、健康宣传、疾病护理的能力。构建多学科培训模式,其中培训的学科包括医学、护理、心理学、健康促进、社会医学等。通过综合和交叉学科的培养,增强社会护理工作人员的素养和水平。

2.4 以双向转诊为基础,实现社区护理和医院护理的接轨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加强联系,当有医院患者治疗后转入社区,社区护理人员应该得到有效的通知,社区排出相应的护理人员进行探访,并针对不同的疾病提出社区护理的方法。社区护理的内容也可以成为临床治疗和护理的依据,从而形成社区护理和医院护理的双向互动模式,使患者得的整体护理。

总之,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和完善社区护理管理机制和体制,提高社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对社区护理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社区-医院双向转诊为基础,形成双向转诊的护理模式,是整体护理理念践行的重要补充。不断发现社区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积极应对,才能保证社区护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3]。

参 考 文 献

[1] 田永峰. 北京市宣武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护理管理,2010, 10(10):34-37.

第7篇

关键词: 大型放射医疗设备 管理模式 设备维修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60-02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使用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投入使用,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在现代化医院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较易出现各种故障?针对不同的医疗设备故障,如不能及时有效的加以排除?解决,则将对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行,带来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甚者将会诱发医患纠纷[1]?基于此,我院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有效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解决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实际问题,提升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整体水平,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 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现存问题

1.1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匮乏及储备不足是影响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的首要问题,医院工程技术人员地位低,欠缺必需的技术和能力水平,专业人才流失率高等现象,在各级医疗机构均十分普遍?以我院医学工程队伍构成情况为例,如图1所示,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医学工程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小?

对医院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匮乏的原因加以分析,很多医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仅关注临床科室发展,而对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待遇改善及职位晋升等方面均存在“重医轻工”的现象?以致临床医学工程

作者简介:易瑛 (1965年―)男 湖南湘乡人;本科 主管技师 主要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及维修工作

科出现难以引进高新人才,缺少培训学习机会,科研经费十分有限的局面?

1.2管理水平低下

由于缺乏完善的医疗设备使用与维修管理制度,使得大部分医院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相对低下,如很多医院均未设置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部门,即便设有临床医学工程科等机构,但因其权责有限,难以发挥有效的管理职能及管理作用?

1.3维修保养落后

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因技术含量较高,内部构造复杂度和精细度均较高,因此维修成本也便相对偏高?加之很多医疗设备生产企业严密的控制着所售产品的软?硬件及核心技术信息,对设备维修实施全面垄断,且维修费用高昂?而医院由于缺乏对医疗设备的相关资金投入,维修和保养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有些医院甚至未配备必要的检测维修设备和维修配件?而传统?落后的医疗设备维修和保养方式,非但不能有效的排除医疗设备故障,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这是摆在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难题?

1.4缺乏继续教育

很多医院虽大量购置大型放射医疗设备,但其仅看到了其为医院所带来经济利益,却严重忽视设备维护与管理,因此呈现出“重使用,轻维护”的管理局面[2]?医院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机会,使得从事该工作的技术人员难以实现能力提升,不能及时了解或掌握先进的维修技术与管理方法,因此在复杂多样的大型放射医疗设备故障面前,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此外,即便部分医院会举办相关讲座或培训班,但培训的内容大多为老生常谈的简单设备维修和基本操作,难以有效解决复杂故障和现实问题?

2 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新模式

2.1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组织职责

为规范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管理水平,我院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引进?保养?维修和报废等环节,均交由专门科室及指定专业人员负责,而各临床科室?放射科及放疗科等,对于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仅具有使用权?按照“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管理模式执行,有助于医疗设备的统一配备和集中使用,能有效避免资源重置及浪费现象?明确医疗器械的管理部门与使用科室的各自职责,合理分工,有利于提升各科室的技术服务水平?此外,我院还专门设立了医疗设备维修中心,负责医疗设备的及时维修,易损配件的购买及储备?

2.2自主维修为主,多种方式并存

结合我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实际情况,我科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维修,采取以自主维修为主,买保维修?返厂维修及第三方服务合作维修等多种方式并存的管理模式?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故障,应先由本院医学工程专业人员,第一时间进行检测与维修,这既有助于尽快解决故障难题,缩短医疗设备空置时间,又有助于节约维修开支[3]?而针对复杂的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工作人员在现场查看故障后,应及时做好检查记录,如本院维修人员难以解决问题,应立即查看设备信息,针对处于保修期内的设备,依据购置合同条款,及时与生产厂家或第三方公司进行联系?

2.3重视人才引进,加强专业培训

由于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属于高科技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因此为提高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医院应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并确保医疗设备维修中心,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以有效满足院内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修需求?对于院内从事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的专业人员,医院应定期开展专门培训,并委派相关人员到其他医院进行学习交流,以打造技术精湛的院内维修工程师队伍?但需值得注意的是,培训学习内容应做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接受先进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一再老调重弹,将无助于技术提升,徒然浪费时间与精力?

2.4建立巡查制度,定期质控监测

为及时有效的排查大型放射医疗设备故障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我院建立了完善?严格的定期巡检制度?针对近期购进的新设备,医院维修组需每周巡查1次?对于购进超过2年以上的老设备,医院维修组则应每周巡检2次,以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并尽快加以处理解决,消除故障及隐患?此外,为提高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水平,医院除应定期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验收检验和全面常规检验外,还应对放疗设备的剂量?对称性及等中心等项目,进行每周为期1次的一致性检验?对CT等影像设备,依据影像学标准,按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检修?

参考文献

[1] 蒋宇宏,张东友,宋少辉,等. 探讨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流程[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100-101

第8篇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选择

2011年4月一2016年4月我院初责护士16。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8岁一32岁,平均24. 2岁;门急诊科27人,内科44人,社区康复科39人,妇产科 25人,外科2。人,口腔科5人。排除标准:①主观没有意愿参与此项研究者;②调查前1年内有家庭意外者;③睡眠障碍或者神经衰弱者;④由于各种因素不能够完成研究任务者。伦理学原则:①受试护士及其直系家属在充分了解研究过程的基础上签署参与该临床研究的知情同意书;②入选护士相关诊治和监护措施均以临床指南相关原则为依据,对其医疗治疗和安全有充分保障;③入选病人的信息及诊疗记录予以保密,保护病人的隐私权;④按照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试验方案,本研究全过程中均遵循《握太华工作组关于临床试验注册的声明(OttawaGroup Statement for 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根据病人辅导项目的不同,护士分为无辅导的对照组,只接受专业培训的专业培训组,只接受积极心理学辅导的积极心理学组以及接受专业培训联合积极心理学共同辅导的联合辅导组,每组40人。每组护士负责病人40例,4组病人年龄、学历、工作状况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失联原因及其应对措施:病人中途退出试验,病人在试验过程中转院治疗;应按照1}1比例相应补充受试病人进试验组。双盲原则:①研究人员分为3组,第1组研究人员负责筛选和随机分配试验对象;第2组负责进行观察指标数据的数据采集;第3组负责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以及文章撰写。②试验对象的分组情况严格保密,试验对象和具体施行镇痛治疗的研究人员均不清楚试验对象的具体分组。③4组研究人员对各自的操作互相保密。

1.2干预方法

1. 2. 1对照组

初责护士不给予任何辅导,与未参与研究的初责护士工作和生活状态相似。

1.2.2专业培训组

定期组织初责护士专业培训。如何面对病人及其家属,如何处理护理中的问题,护理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基本护理学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急慢性护理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技术操作,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路线和法律法规,了解护理学的学科发展和文献检索、自我学习能力一月。

1.2.3积极心理学组

首先通过访谈方法,了解初责护士的日常生活状态、业余爱好以及心理问题、自我认知,获得对目标的总体认知,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采取封闭性、结构性的团体辅导方式,结合多种辅导形式,如自我介绍、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以及撰写活动总结。培养积极情绪,在一个舒适环境中开展热身、冥想、表演等多种活动形式。开展自我检讨、暴露自身问题,并且在成员内部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提升护士的心理自我修复能力。

1.2.4联合培训组

将以上两类方法通过适当的设计联合运用,从专业和心理上对初责护士给予全方位的辅导。

1.3评价方法与工具干预3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向初责护士发放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一Being Schedule,GWB)、心理韧性调查表、焦虑自评表(Self一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护士满意度调查表,同时向病人发放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通过随访初责护士升职为高责护士的时间综合评价干预情况。

1. 3. 1   GWB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该量表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紧张,共33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分一10分。

1.3.2心理韧性调查表包括25个项目,目前在抑郁症、焦虑症等临床治疗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提出可以采用个人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感、精神信仰5个因子来衡量心理韧性水平,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分一4分。

1. 3. 3   SAS是William W. K. Zung编制的用于测量焦虑状态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过程中变化情况的心理量表,其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焦虑自评表能够较好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求助者的主观感受。焦虑自评表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焦虑症状出现的频度,1分为很少时间,2分为小部分时间,3分为相当多时间,4分为绝大部分时间,得分>50分为有焦虑症状。

1.3.4护士满意度调查表应用国际性护理人力资源研究常用的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护士的工作满意度,采用Liken 4级计分,1分一4分分别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1.3.5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由我院护理部自行编制,包括仪表仪容、环境卫生、解释沟通、基础护理、宣教工作、治疗护理、管理工作,共2。个条目,每个条目包括3个选项,即最满意、较满意以及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y检验,以PGO.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4组初责护士干预前后总体幸福感得分比较(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初责护士已经成为一个高压群体,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这一群体在社会特别是医疗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直接关系到护理的效果和病人的满意程度,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因此,找到适当的方法为这一群体解压,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4组初责护士干预后CUWB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O. 05),联合受训组护士CUWB得分最高;4组初责护士干预后心理韧性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O. 05),联合受训组护士心理韧性得分最高;4组初责护士干预后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O. 05)。心理韧性即护士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的心理反弹能力。工作和护理过程中的抗压能力,直接关乎自己心理的调节和掌控能力。4组初责护士满意度及病人对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GO. 05),联合培训组护士及病人满意率最高。将积极心理干预运用于临床护士从业活动中,可以激发其职业幸福感,提升工作满意度[ia-m7,积极心理干预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和治疗措施。美国心理学家Martin " Seligman认为:构建快乐、投入和有意义等积极情绪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就是积极心理干预,即积极情绪(如幸福感)并不一定会自己产生,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措施诱发。此外,相关研究发现,提升护士自我效能感及主观幸福感是发挥护士积极力量、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绩效的有效途径。初责护士对病人的护理和对工作的态度以及精神状态会很好地体现在自身发展上。本研究结果显示:4组初责护士升职为高责护士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O. 05),联合培训组的护士升职所需时间最短,专业培训组的护士和积极心理学组的护士升职为高责护士所需时间稍长,而对照组护士升职所用时间最长。    

第9篇

遭遇护工困境

专业机构也遇“护工荒”。我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护工的需求量也逐渐增长。然而市场的扩大,却没有吸引大量的从业人员,这也导致了护工的缺口越来越大。“一工难求”的现象成了常态。不仅仅是普通百姓难求护工,就连一些养老机构、专业康复医院等,也陷入了难觅专业护工的困境。

护工缺乏专业培训。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护工以四五十岁的农村进城务工妇女为主。她们普遍学历低,缺乏专业护理技能,有些甚至是半文盲,即使参加培训,也拿不到国家要求的上岗资格证。低学历、缺专业技能的护理已影响到了服务质量。

非专业技能的护理已影响到了服务质量。老年公寓里的智能健康设备,老人的血压、心率,智能手机等,许多护工都不会操作。

“安平”应运而生

北京安平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平健康”)成立于2004年9月,是一家以专业医疗为特色,专注于医养结合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探索与创新的医疗养老产业投资、运营、咨询机构。“安平健康”主要业务涵盖“医养人才培训输出、医养服务运营、医养项目咨询、适老健康旅居、健康保健产品服务”五大板块,并成功搭建了医疗及客户两大资源支持平台,助力旗下各业务公司及合作伙伴运营发展,逐步向多元化经营的健康养老产业集团迈进。

优护万家(北京)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护万家”)成立于2016年8月,注册资金1500万元。优护万家以“医养服务”为业务核心,依托“安平健康”医疗及养老优势资源和具有十余年的医疗、养老服务及运营管理经验的团队,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通过运用智能化和互联网技术,以线下实体带动线上的方式搭建“医养人才培训输出”、“医养服务运营管理”、“健康保健产品服务”三大平台,以实现供需资源的有效对接及医养服务的无限延展。同时,优护万家深耕、精研一线服务运营,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国际合作为助力,先后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其先进的服务理念及创新的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具有优护万家特色的医养康服务模式的本土化落地和创新。

集医疗、养老、人才培训于一体

经验丰富的医疗资源:“安平健康”在医疗领域拥有多年的实际运营管理经验和丰富的医疗资源。一直以来,“安平健康”将医疗资源尤其是北京的高端医疗资源作为自身运营的核心优势,与国内顶级的医疗机构以及医疗专家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通过对医疗体系运营的深度实践和高端医疗资源的整合,将丰富的管理经验及优质的医疗资源导入旗下运营的机构项目及咨询项目中,提升项目的服务内涵及核心竞争力。

“安平健康”与北大人民医院、北大医院、广安门医院、同仁医院、宣武医院、999急救中心、北京老年医院等国内领先的三级甲等医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同时建立了安平健康医疗专家团队,拥有老年疾病相关的各大学科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全国顶级专家百余名。为旗下会员提供绿色通道及专业、便捷、专享的就医诊疗服务。

专业的养老资源:“安平健康”于2006年进入养老产业,团队先后考察国内外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00余家,参与国内外养老论坛50余次,目前已形成集养老市场研究、养老机构运营研究、养老产品研发为一体的专业养老产业研发中心。

训练有素的人才资源:“安平健康”在专注服务运营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医养服务人才的重要性,于2016年成立“安平健康培训中心”并与中国老龄a业协会医疗健康委员会联合发起“医养结合人才培训项目”,陆续开展医养结合照护师、运营管理师、评估师以及康复指导师等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安平健康”针对老年人术后护理开设相应专科护理技能提升培训,如骨科术后护理、肿瘤术后护理、心脑血管术后护理等专业培训。

“安平健康”培训中心讲师团队中70%来自于北京各大三甲医院的临床一线,30%的讲师拥有医疗及养老护理双重从业经验,护理工作平均年限达30余年。其中具有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资格的讲师占到65%,特聘在日本拥有30余年介护服务运营管理及教育经验的专家加入讲师团队,将日本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和介护服务技能、教学经验与我国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打造了一支国际化、专业化的实践型讲师团队。

相关链接

第10篇

1.1对象选取江西省2所县级综合医院、2所县中医院、1所医院兼办养老院的二级医院呼吸、心血管等老年患者较多的科室及1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共20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护理管理者、养老院的护士,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根据调查目的,在参考相关文献及咨询5名相关专家基础上自行设计基层医院护士老年护理专业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包括4部分内容。①护士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②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状况:是否接受过培训。③培训意愿:有无必要接受培训、有必要接受培训的原因、是否愿意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目的、希望的培训方式、希望的培训师资、希望的培训时间(培训原因、目的、方式、师资可选择多项)。④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和培训需求:包括14个条目,每个条目按护士对相关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分别以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3个选项进行选择,14个条目培训需求按护士的培训要求以十分需要、比较需要、一般需要、不太需要、不需要5个选项进行选择。问卷内容效度指数和信度系数分别为0.912和0.923。

1.2.2调查方法首先由项目负责人与所选取医院的护理部取得联系,在其协助下抽取符合入选标准病区的所有护士,征得其知情同意后,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内容及注意事项,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不记名填写,20min后现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为91.82%。

1.2.3统计学方法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人数、百分率进行描述。

2结果

2.1护士一般资料202名护士中二级医院164名,占81.19%;一级医院38名,占18.81%。被调查者均为女性,年龄19~54(32.01±9.02)岁。工作年限:1~5年的67名,占33.17%;6~10年29名,占14.36%;11~20年60名,占29.70%;20年以上46名,占22.77%。学历:中专69名,占34.16%;大专98名,占48.51%;本科及以上35名,占17.33%。职称:护士92名,占45.54%;护师58名,占28.71%;主管护师及以上52名,占25.74%。

2.2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现状202名护士中,接受过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的49名,占24.26%;从未接受过老年护理相关知识培训的153名,占75.74%。

2.3老年护理专业能力培训意愿

2.4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和培训需求

3讨论

3.1基层医院护士老年护理专业能力低下,急需加强在职培训本调查结果显示,江西基层医院在职护士接受老年护理专业培训的比例低,75.74%的护士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中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掌握程度最高,占19.80%,老年护理的先进理念及方法掌握程度最低,仅为0.99%,应对老年人急性突发事件能力仅为10.40%。分析原因,一是我国老年护理长期以来被归入成人护理范畴,老年护理专科教育存在断层[9],导致现在在职的绝大多数基层医院护士在学校未接受老年护理学的正规教育;二是我省护理在职继续教育和临床考核中缺少老年护理方面的内容,导致绝大部分基层医院护士缺乏系统的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护理依附于常规缺乏专科性,往往仅凭经验给予老人护理,与当前要求高质量的老年护理需求极不匹配。建议护理院校对在校生加强老年护理学的课程教育和考核,护士在职继续教育及资格晋升考试增加老年护理专业内容,管理者尽快制订有效培训制度和方案,并加以推广和实施。

3.2基层医院护士培训意愿强烈,管理部门应积极搭建平台本调查结果显示,94.55%的护士认为有必要接受老年护理专业培训,说明护士培训意愿强烈、需求较高、态度积极。由于老年人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属性,对护理的需求和依赖比其他年龄段强。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老年慢性病、常见病以基层医院治疗护理为主,针对老年人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应对老年人急性突发事件,预见老年人潜在危险因素及问题等,是基层医院护士工作面对的问题,也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有调查显示,90%以上的医疗机构对老年专科护士有需求,且需求呈上升趋势。开展并完善老年护理专业的培训是提高基层医院老年护理质量的前提,也是老年护理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护理管理者应转变观念,将老年护理专业培训工作规范化、专业化,促进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老年护理行业和老年护理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职能定位,出台相应的引导政策。加强老年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和福利待遇等相关配套政策的制订,促进老年护理学的发展。医院可以通过建立与岗位任职资格、职业挂钩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有效的学习自觉性。

第11篇

关键词:病例档案;管理;问题;改进建议

病例档案中的数据、资料和记录对于医院的科研、教育、诊疗、护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尤为关键,一旦发生遗失则会给医院的临床试验、事故分析、医疗经验总结等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医疗机构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提高病例档案的管理水平也成为了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本文具体分析了我院档案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旨在提升我院的病例档案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现具体综述如下。

1 病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我院在近年来的医疗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然而病例档案的管理中仍存在以下问题,现将具体的问题及产生原因作如下归纳[2]。

1.1 档案积压

(1)具体表现:病例档案缺乏有效的利用,相关记录、数据和资料归档后直接被捆绑置于相应的分类库中而长时间搁置形成死档案,调取非常困难。

(2)原因:管理手段相对滞后、未能建立电子档案并实现信息化管理、缺乏信息搜索平台,人工操作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资料调取过程费时费力,因此病例档案的利用率极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疗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1.2 缺乏专业管理

(1)具体表现:管理人员不能胜任档案管理中的相关工作,如资料收集不全、难以准确分类、无法按照规定编号等。

(2)原因: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缺乏对于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上岗培训。

1.3 档案记录不规范

(1)具体表现:部分档案记录的内容缺失、过程简略、漏填事项,使档案的可信度、真实性降低;部分诊断记录中的症状记录不全、判断依据片面、逻辑不清、语句不通;部分记录难以辨识、涂改较多、字迹模糊、颜色不一、补记现象普遍,难以确保记录的同步性;部分文件未严格按照规定书写,漏签时间、名字情况较多。

(2)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记录者的态度不够认真、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另一方面和缺乏有效的管理、审计体系有关。

1.4 档案损坏和遗失

(1)具体表现:部分档案由于存放时间较长、存放环境较差,常常容易出现腐蚀、霉烂、虫蛀损坏等情况,导致无法使用;而部分资料则在调取后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归档保存而造成档案的遗失。

(2)原因:档案室缺乏温湿度调节装置、定期清洁消毒,因此使湿度过大滋生细菌、真菌和蛀虫;由于缺乏专门的病例档案调阅登记、归档管理制度,因此无法记录调档人的信息并完成及时归档,造成部分资料遗失。

2 如何提升病例档案的管理水平

上文已经对我院病例档案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分析,本部分特针对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了相关的改进建议。

2.1 建立电子档案和信息搜索平台,实现病例档案的充分利用

将相关资料和档案进行编号后输入电子表格中建立电子档案,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并搭建信息搜索操作平台,使调档人通过搜索编号即可获取档案的具体内容、存放位置,从而提高了资料调取的效率,如用C表示肿瘤患者,T表示治疗方案,具体日期当天的治疗记录,通过这种搜索、调档方式可简化调档流程、提高医师调档的积极性和档案的利用率,从而使医院的科研实验得到更多的数据支持,给临床的治疗和护理提供更多的参考经验[3]。

2.2 专人管理、专业培训

加强对于医疗实习人员的档案管理培训和专业人才储备,并规定由专人负责医院病例档案的管理任务,在上岗前应对管理人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内容包括病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病例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病例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如资料的收集、分类、编号和保存等专业培训),并在通过医院领导考核的情况下方能上岗管理,而管理人员还应接受1年/次的定期的考核。

2.3 建立档案记录和审计制度、加强医疗人员的职业培训

(1) 医疗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有限是造成记录不规范情况的重要原因,在管理层面上应加强对医疗人员的职业培训(包括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通过职业道德培训,可促使医疗人员了解医疗职业的崇高性和重要性,从而起到端正的工作态度的效果,可有效避免漏写、简写、记录失误;而通过专业知识培训,则能促使诊断医师对于患者的症状、病史等资料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并找到可靠的判断依据,使病例记录具有可追溯性和可靠性[4]。

(2)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记录标准和审计监管,也使得不规范的记录情况频频发生,将医院诊断报告、治疗方案、护理计划等的具体记录格式(如诊断记录中要求必须记录患者的病史、症状、检查结果、确诊依据等)、记录要素(日期、记录人)、书写要求(及时性、有效性、真实性、同步性等)均作明确的规定并建立病例档案记录标准操作规程,并由护士长、院长、主任医师等组成审计小组1月/次按照规程中的要求对记录进行审计、检查、修正,可明显提升记录的规范性[5]。

2.4 档案室良好环境的保持

在档案室中增加通风装置并进行温湿度监控,控制档案室的湿度在30%~60%、温度在18℃~25℃间,在此温湿度条件下则不容易使纸质档案受潮、霉变;另外也应对档案室进行周期性的清洁和消毒以避免细菌滋生,清洁剂主要为纯化水,而消毒剂则为75%的乙醇,周期清洁和消毒可保证档案室相对的无菌环境和档案不受破坏[6]。

2.5 建立档案调取登记、归档制度

为避免档案遗失情况的发生,通过记录调取档案的信息(档案类型、借阅用途、调档日期)、调档人的信息(科室、姓名),规定归档日期在3天以内等措施,能够明确借阅人信息和归还时间,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档案遗失情况的出现。

3 总结

在实际的医院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积压(档案利用率低下)、缺乏专人管理、记录过程不够规范、档案损坏和遗失等情况较为常见,而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和信息搜索平台、建立专人管理和上岗培训制度、建立档案记录和审计制度、加强医疗人员的职业培训、建立档案调取登记、归档制度、档案室温湿度监控及定期清洁消毒制度等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我院对于病例档案的管理水平,值得实践。

参考文献:

[1]宋俊超.优化医院病历档案管理的措施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5):2689-2689.

[2]张海燕.浅议新时期医院病案管理如何进行深化改革[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2):918.

[3]达静云.浅谈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J].甘肃医药,2012,31(10):783-784

[4]李洛丽.病历档案管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268-269.

第12篇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教研室,广西南宁 530021;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科教部,广西南宁 530021

[摘要] 目的 通过调查广西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病史采集技能情况,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使用自行编写的病史采集方法手册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师技能考核病史采集考核标准,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分别抽取目标培训单位参加培训的医师在培训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当场独立答卷、当场回收问卷,分析参加培训人员培训前对病史采集知识的了解及掌握情况,以便对培训的方法提供参考和对比培训后的效果。结果 参与病史采集考试的医生共477名,培训前发放问卷477份,回收有效问卷436份,病史采集考试平均(96.4±6.8)分(总分150分),合格率仅为9.86%。结论 广西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病史采集能力很差,需要用病史采集方法手册进行集中理论授课,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

关键词 ] 病史采集方法手册;医生培训;基层医疗机构

[中图分类号] R473.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a)-0059-02

病史采集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知情人员包括家属、朋友、同事等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过程,是医师诊治疾病的第一步[1-2]。作为临床诊治疾病的最基本方法,病史采集是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正确的问诊技巧和良好的沟通技能是获得系统准确病史资料的前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村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增长,在乡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乡村医疗机构医生承担了常见疾病的一般诊断和治疗。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基层医生对病史采集技巧相对缺乏,该方面的知识掌握度较差,严重影响了乡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3]。我院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全科医师临床技能培训基地,承担全区医学队伍的继续医学教育与培训,本文就在应用病史采集方法手册在乡村医疗机构医生培训前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病史采集技能情况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南宁市、柳州市、钦州市等10家各级市县乡所有基层医疗人员,年龄21~60岁,平均(43.6±11.4)岁,年资0.5~32年,平均(12.4±6.4)年。

1.2调查内容

具有多年临床工作及教学经验的5名主任、副主任医师组成培训队伍,分别于2008年3、8、11月分别到目标培训单位(南宁市、柳州市、钦州市等10家),使用自制编制病史采集方法手册为基层医疗医生进行理论授课。在培训前发放问卷调查,内容有个人一般情况、执业和再教育学习情况,并进行病史采集考试。

1.3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师技能考核病史采集考核标准[5],考试内容包括现病史、相关病史、诊疗经过和病史采集技巧四个方面,四方面评分均扩大10倍:现病史80分,72~80表示优秀,64~71表示良好,56~63表示及格,56分以下表示差;相关病史30分,28~30表示优秀,25~27表示良好,22~24表示及格,22分以下表示差;诊疗经过20分,18~20表示优秀,15~17表示良好,13~15表示合格,13分以下表示差;病史采集技巧20分,18~20表示优秀,15~17表示良好,13~15表示合格,13分以下表示差;总分150分,135~150表示优秀,120~134表示良好,105~119表示合格,105分以下表示差。培训前,培训师资到各单位,随机抽出50%(477名)医生进行病史采集考试,调查对象当场独立答卷、当场回收问卷,分析参加培训人员的培训前对病史采集知识技巧的了解掌握情况,同时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资料录入,应用SPSS 17.0分析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描述构成比,培训前后对比情况采用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显著。

2结果

参与本次病史采集考试的医生共477名,培训前发放问卷477份,回收有效问卷436份(91.41%),无效问卷41份(36份未按照规定答题,5份中途离场)。

2.1医生的年龄与性别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参与培训医生年龄28~60岁,平均(42.8±11.2)岁,平均工龄约为(12.4±7.4)年,最大为32年,最小不到1年,接受问卷调查医生培训前的基本资料对调查结果无显著影响,见表1。95.36%培训人员认为很有必要进行病史询问技巧培训,在参与调查的人中,农村乡村医疗机构医生占培训总人数的81.79%;在医学院校毕业后,临床工作中进行过病史询问技巧知识培训的有57人(11.95%),没接受过病史询问技巧知识培训的有390人(81.76%);他们获取除相关知识途径包括:只在学校里学习(99.12%),曾经参与医院培训(7.50%),从书上或网上自学(5.14%),其它(4.04%),及以上的两种(2.07%)或三种(7.04%)途径。

2.2基层医生的学历、专业与执业资格情况

①大专及以上学历占35.25%,中专及中专水平占59.23%,无专业学历者为5.52%;②基层医生中,所学为“临床医学”专业者最多,占调查总体80%;③从业年限大多集中在10~15年,各地区从业年限具有一定差异性;④56.96%的乡村医生未获得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2.3培训前现病史掌握情况

培训前436份有效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现病史得分(61.8±5.6)分,相关病史得分(22.6±2.6)分,培训前有效问卷结果显示相关病史得分(15.2±2.8)分,培训前有效问卷结果显示相关病史得分(14.6±3.2)分,病史采集考试总分150分条件下,平均分才(96.4±6.8)分,合格率为仅9.86%具体见表2。

3讨论

(1)病史采集是临床诊治疾病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正确的问诊技巧和良好的沟通技能是获得系统准确病史资料的前提[4-5]。完整、准确的病史资料对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不仅能够对临床部分疾病做出基本的诊断,而且能够提示医师体格检查时的查体重点,为进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提供线索。病史采集主要通过问诊实现,如果不注意问诊方法和技巧,可能难以得到临床诊断和处理所需要的准确信息,成为临床工作误诊和漏诊重要原因[6]。因此,为了保证病史采集的顺利进行及采集的病史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医师必须要掌握正确的病史询问技巧。

(2)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基层卫生队伍呈现出“四低”的特点(即学历低、执业医师比例低、职称低、待遇低)[7-9] 。各级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实际上承担了城市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职责,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与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在本身构成上和服务环境上又存在较大区别,在广西尤其明显,具体为:①卫生人力资源缺乏:农村乡村卫生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一般为中等卫生专业毕业生,骨干接受大专卫生专业培训;城市社区一般工作人员均接受大专卫生专业培训,骨干接受本科卫生专业培训。②卫生经济环境差异,农村经济基础较城市社区薄弱,国家目前已经逐渐致力于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包括软件及硬件两个部分建设,而乡、村级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临床技能水平培训和城市仍存在差距。③乡、村级医生未进行过住院医生规范化的培训,一部分未经过国家组织的职业医师考试,包括病史采集在内的临床基本技能存在严重不足。

(3)通过这次调查发现,部分广西基层医疗机构病史采集成绩培训前合格率仅为9.86%,由此可见,基层医院医生尤其是乡村医疗机构医生所具备的病史采集知识和基本技能明显不足,积极开展对基层医生进行临床技能的系统培训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10],尤其对农村乡村医疗机构医生进行病史采集技巧培训,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问题进行针对培训,帮助其熟练掌握正确的问诊技巧和沟通技能,提高目标推广单位对掌握病史询问技巧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基层医生的诊治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辖区群众。

[

参考文献]

[1] 黄文娟.全科医生的基本功:病史采集的重要性[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3,12(10):789.

[2] 杨庆,陈家应,俞军,等.徐州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情况及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4):4075-4077.

[3] 王燕,韩东. 做好乡村医生培训与执业考核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J]. 社区医学杂志,2007,5(2):4-6.

[4] 朱建华.乡村医生注册培训考试分析及教学内容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60-63.

[5] 陈玉岚,张向阳,徐新娟,等.以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导向,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8):1220,1223.

[6] 刘聚源,夏修龙,黄建始.中国乡村医生教育培训现状调查[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3(3):57-61.

[7] 吴海峰,何坪,潘伦,等.基于能力角度对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4,16(3):745-747.

[8] 陈律,肖水源.湖南省浏阳市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22):3380-3382.

[9] 蔡维汉,董晓建.2012年陕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初步调研[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117-121.

第13篇

一、培训目标

根据《护士条例》等,结合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要求,开展新入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通过培训,新入职护士能够掌握然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所需的专业照顾、病情观察、协助治疗、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护理服务能力;增强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能够独立、规范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二、培训对象

院校毕业后新进入我院护理岗位工作的护士。

三、培训方式、方法

(一)培训方式。

采取理论知识培训和临床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式

(二)培训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临床查房、操作示教、情景模拟、个案护理等培训方法。

四、培训时间

(一)基础培训。

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及常见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培训,培训时间为2周至1个月。

(二)专业培训。

包括专科轮转培训,培训时间为12个月

五、培训内容及要求

(一)基本理论知识培训

1.法律法规规章:熟悉《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2.规范标准:掌握《临床护理实践指南》、《静脉输液操作技术规范》、《护理分级》、《临床输血操作技术规范》等规范标准。

3.规章制度:掌握护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护理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如患者出入院管理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执行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症病人护理管理制度、危急值报告及处置制度、病历书写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职业防护制度等。熟悉医院相关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

4.安全管理:掌握患者安全目标、患者风险(压疮、跌倒/坠床、误吸、导管脱落等)的评估观察要点及防范护理措施、特殊药物的管理与应用、各类应急风险预案、护患纠纷预防与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与处理等。

5.护理文书:掌握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清点记录单等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

6.健康教育:掌握患者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出入院指导、常见疾病康复知识、常用药物作用与注意事项、常见检验检查的准备与配合要点等。

7.心理护理:掌握患者心理特点、常见心理问题如疼痛自杀、出走、暴力行为、应激反应、焦虑、情感障碍等识别和干预措施,不同年龄阶段患者及特殊患者的心理护理。护士的角色心理和角色适应、护士的工作应激和心理保健等。

8.沟通技巧:掌握沟通的基本原则、方式和技巧,与患者、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9.职业素养:熟悉医学伦理、医学人文、医德医风、护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等。

(二)常见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培训。

1.掌握并熟练运用常用临床护理操作技术

2.掌握并熟练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六、考核方式和内容

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与培训结业考核。

(一)培训过程考核。

对培训对象在接受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各种表现的综合考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医德医风、职业素养、人文关怀、沟通技巧、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日常表现,基础培训结束后和专业培训的各专科轮转结束后的考核等。

(二)培训结业考核。

对培训对象在培训结束后实施的专业考核,包括理论知识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考核。

第14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经营管理模式 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 医疗市场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使得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需求也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随着城镇中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渐推行,医院也渐渐处于了一种被选择的位置上,而医疗机构彼此之间的竞争更是日渐激烈。在当今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中,如何有效增强医院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使本院处于极具优势的地位,并且可以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性,乃是每个医院管理者都需要面对的当务之急。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当中,人力资源管理可谓是重中之重的管理内容,人才更是处在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所以在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乃是医院管理者们刻不容缓的责任与义务。本文便针对“以人为本”管理模式在医院中的实施运用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希望能够借此文内容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提供一份借鉴建议。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阐述

核心竞争力这一理论乃是当代的管理学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最为科学合理的成就之一。“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的科学家普拉哈达德与哈默在一九九零年的时候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经营实体的内部通过整合相关技能和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效仿及超越其企业的经营利润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经营能力。”核心竞争力也可以更为详细地概述为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独特的、可以支撑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竞争优势能力。除此之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具备另种独有的特征:其一,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丰富的战略价值,它不仅可以提供顾客非常看重的价值,也可以为企业的经营实体带来可持续性的长期价值;其二,核心竞争力的局部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乃是经营实体对于某一局部的产品或者服务上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独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是存在局部性的,并不是说每一个部分都强于竞争对手;其三,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与延展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非常基础的能力,也可以说它是其他各种综合能力的统领,是能够促进经营实体向更加具有生命力的领域纵深发展;其四,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乃是经营实体独特拥有的特性,是无法被其他竞争企业所模仿的特性;其五,核心竞争力的时效性。虽然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容易被竞争企业所模仿的独特性,可是并不代表这种能力是无时限的,是永远无法被对方所超越的。所以,唯有企业不断的提高、优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扩大与竞争企业之间的领先距离。

二、实施“以人文本”管理模式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医院想要在当前市场竞争的激烈环境背景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需增强医院人力资源的价值水平。并且在管理制度上,也要摒弃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将“以人为本”作为当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核心,建立起科学合理、机制激励、自我发展的新管理体系。从而有效的激发医院内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增强医院的团队凝聚力,使得医院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都能得到合理的提高,以此来推动医院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一)在医院中应当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

应当在医院内部建立起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及医疗卫生服务特点的激励制约体系,逐渐使管理制度能够做到医院职工可进可退、职位可升可降、收入可增可减,以此来有效激发医院职工的内在潜能,使得职工们的工作状态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具有独特性的职位竞争应聘制度、薪酬管理制度以及绩效评估管理制度。依据“岗位标准明确化、薪酬标准社会化、福利标准薪酬化”的标准,开展“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在医院的人事制度革新方面,应当逐渐完善医务工作者的职称以及职务调动的管理机制;在医院中分配制度的革新方面,则应当通过较为健全的激励制约体系,逐步建立出一套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并且具有竞争力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此同时,还应当注意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运用,要在管理模式中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的作用,并且为职工的自我价值展现提供一个良好的系统平台。如此一来,便可以有效增强医院内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使医院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都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院应当运用战略性眼光培育人才

如果医院想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优势地位,那么必须从长远性的角度出发,将人才培养作为医院当中至关重要的培育资源,将人才的潜力挖掘到最大。应当加大推进“人才工程”的力度,加强各个级别管理团队的建设,加快医院经营管理人才的队伍构建,组建起一支具备专业素质、优异技能、爱岗敬业的高道德修养的职工队伍。一般来说,职工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会通过自我学习与专业培训这两种方式,而最为直观有效的方式便是相关专业培训。医院应当以增强职工的专业工作水平与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作为培训宗旨,并且要完善现有的培训教育管理制度,保证培训、评估、实践等内容可以有机结合。除此之外,还应当注重提高职工参与专业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实效性,让医院内的职工可以根据专业培训,使得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在积极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基础之上,还应当熟知职工处于不同岗位与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培训需求。要做到有针对性、战略性以及系统性的开展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在采取传统培训模式的同时,还应当结合当前时代现状以及职工需求来创新出多元化的培训手段,从而促进医院职工对于专业教育培训的参与热情。在日常的工作开展当中,还应当多鼓励职工们通过不同的学习渠道,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能力,真正有效的实现职工队伍素质水平、个人价值能力与医院的运营成果互利互赢。唯有如此,医院才可以通过引领人才、培育人才、运用人才、挽留人才等众多环节,造就出一支领先于同行业其他医院的强而有力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结语:

总而言之,医院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不单单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突出医院独特的技术优势,并建设科学完善的自主控制网络系统,还可以打造强而有力的人才战斗队伍,形成独具一格的医院文化,使得患者对其服务满意度大大提升。唯有如此,医院的综合实力以及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推动医院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宝库,周榕.实施人本管理 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国医院管理,2003(03).

[2]杨春旭.医院核心竞争力分析与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1(05).

[3]朱敏,许苹,王向东.国内医院核心竞争力研究回顾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9(06).

[4]方春生.医院文化对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05).

[5]罗明月,宁方芹,李刚,等.加强科技工作 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05).

[6]王仁田,刘家敏,胡明华.科学认识和正确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06).

第15篇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种因脑部伤害或疾病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目前全世界有超过3500万的人患失智症,预估患者人数在2050年将增加到目前的3倍,达到11500万人。全球每年有770万新增病例,也就意味着每4秒钟就有一人患病[1]。在发达国家,失智症已逐渐取代脑卒中成为神经与精神科患者所患疾病之首,是导致身体功能丧失最严重的慢性疾病之一[2]。目前我国患病人数有1000万左右,占世界总患病人数的1/4,并且每年有近百万新发病例[3]。目前失智症普遍处在“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的“一高三低”状态[4]。全球仅有13个国家制订实施了失智症应对计划,而大多数国家没有做好应对准备[5]。在众多国家失智症政策和计划中,提高疾病意识、加强优质及持续的护理和服务、提供照料者支持、开展护理教育与培训已经成为重点工作内容。

1国外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1.1全球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日本推出的全国性“失智症之友”计划目前已经招募与培训400万名失智症志愿者;英国为公民提供免费的失智症护理训练课程,全国已有160万名一线社会护理工作者在居家护理与养老机构中负责对失智症患者提供大部分护理服务[6],同时“英国国家失智症战略”提出所有的医疗护理人员都应该接受失智症专业培训[7];澳大利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包括“失智症认识周”、“失智症合唱团”、“与丧失的记忆共存”、“肩并肩”等一系列失智症教育活动[8];欧洲的许多医学院失智症教育已经成为了义务教育[9];挪威“2015年国家失智工作症计划”明确指出开展对志愿者、护理工作者及患者家属的教育项目,并加大高等教育院校对老年医学专业及失智症专业人才的培养[10]。失智症研究组针对失智症照料者进行的“帮助照料者进行照料”的干预计划在印度、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开展[11]。失智症相关培训可以帮助护理工作者掌握失智症的基本知识,学会照料患者,使失智症患者获得更好的照料,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美国失智症护理教育

1.2.1失智症护理政策支持

美国失智症协会于2007年提出“国家失智症策略”;2009年7月第一次于国会提出“国家失智症计划法案”;2011年1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国家失智症计划法案”。另外,美国政府拨款2600万美元发展失智症教育事业[12]。截止到2004年,美国36个州均对失智症护理机构工作人员接受失智症护理教育与培训出台了相关规定。例如,马里兰州规定护理机构经理必须接受不少于12小时的失智症护理培训,包括精神健康与行为管理方面的培训,所有工作人员在入职3个月内必须接受至少8小时的失智症专业培训[13]。

1.2.2护理教育现状

美国失智症教育与培训项目很多。RELATE为医护工作者与非正式护理工作者提供“以人为本护理”的失智症专业培训[13]。许多美国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机构为了满足越来越多失智老人的照护需求,增加了对护理人员有关失智症专业护理的培训内容。STAR项目主要是针对失智症长期照料机构员工进行例如失智症的症状控制、有效沟通及减少并发症等方面的职业培训项目[14]。“失智症友好型医院”项目(Dementia-friendlyhospitals)旨在为医护人员及在医院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提供各种信息及资源,以提高他们对失智症患者的护理质量[15]。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的“明智护理者项目”(TheSavvyCaregiverProgram)为患者家属及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失智症基本知识、照料技能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16]。

2中国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2.1相关政策与教育体系

中国目前没有出台正式的失智症应对相关政策或战略计划,无国家级或者政府级失智症专业教育课程。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失智症的相关护理知识内容很少,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2002年,我国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17],但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常常训练不足,薪资太低,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同时还要面对繁重的工作,造成护理人员高流动率与低护理质量。

2.2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从事失智症教育的政府组织与机构,但近几年也发起了许多与失智症相关的社会活动。2012年9月,央视等多家媒体呼吁消除社会歧视,发起为“老年痴呆症”正名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公众反响。北京、山东、广州、宁波等地陆续推出失智症老人关爱项目,为患者家属和照护者安排各类讲座、联谊活动。其中,北大六院举办的失智症“医患联谊会”为医护人员与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分享的平台。然而,社会对失智症的认识仍有待提高。相对而言,港澳台地区的失智症应对行动先于内地。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设有老年护理学专业,其施行的“流金颂培训计划”旨在为社会大众、非正规及家庭照顾者和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一般性及专业性的老年学教育,其中失智症预防与护理是主要课程之一。澳门的“仁•爱晚晴”项目是专门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社会教育系统工程,其中也包含专门的失智症护理教育[18]。台湾的医学院设有失智症中心,其附属医院也为工作人员免费提供失智症教育训练课程。目前最需要关注的还是失智症患者的生存状态以及生活质量。中国内地有必要加快失智症应对行动步伐,加强教育,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3对发展我国失智症护理教育的启示

3.1政策与财政支持,教科研全面发展

迅速制订国家级失智症预防与保健战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设立失智症专项教育基金;鼓励医疗卫生、教育学术、社会福利及非政府机构、专业人士、志愿者等的合作,加大对失智症的研究力度,为失智症教育和疾病预防保健提供参考数据;支持并鼓励家庭照顾者的非专业护理,给予他们现金福利,安排有弹性的工作,并给予照护者支持、教育和训练,从而更好地整合与协调医疗和社会照护资源,完善照护机构监管机制和照护品质评估系统,以提升照护质量。

3.2完善教育体系,强化职业培训

在医学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突出失智症照料知识与技能训练,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课程包含老年护理的多方面内容,例如人际沟通、营养与饮食、临终关怀、异常行为应对、常见症状处理等。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及在职培训,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严格持证上岗,通过岗位补贴、职称考试晋升、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等奖酬机制来保证护理人员得到适当的经济报酬和职业认同,同时招募并留住更多的专业护理人员。

3.3倡导全民教育,促进观念转变

在学校和社区通过发放印刷材料、播放音像制品、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进行疾病宣传。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医务人员与社会工作者可以定期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对患者家属及护理者进行专业护理指导。全社会招募和培训医疗服务专业志愿者,通过可持续的志愿服务,让老年人尤其是失智症患者享受到持久的专业服务,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为了消除社会偏见,使失智症患者得到尽可能有尊严的护理,护理人员与整个社会都需要了解何谓失智症及如何照顾失智症患者。因此,为了确保护理链上的所有参与者具备基本护理知识、胜任护理工作,凡是健康、社会福利及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职业继续教育中都应该接受有关失智症的教育。普及失智症相关知识,有利于对该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与治疗;培养失智症专业医疗护理人才,对于提高医护人员及其他照护者专业服务技能、增强工作成就感、减少护理人员的流动与流失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需要充分考虑国内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国际失智症护理教育的经验,构建一套适合中国的失智症护理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Dementia:apublichealthpriority[M].Switzerland: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2.

[2]LillquistPP.ChallengesinsurveillanceofdementiasinNewYorkState[J].PrevChronicDis,2004(1):8.

[3]何伋.老年脑科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李帆,黄玉玲.老年痴呆症的现状分析和健康教育[J].当代医学,2012,18(22):159.

[5]Alzheimer’sDiseaseInternational.THEGLOBALVOICEONDE-MENTIA,PolicyBriefforHeadsofGovernment:TheGlobalImpactofDementia2013—2050[EB/OL].http://alz.co.uk/research/GlobalImpactDementia2013.pdf.

[6]WorldAlzheimerReport2013.JourneyofCaringANANALYSISOFLONG-TERMCAREFORDEMENTIA[EB/OL].http://alz.co.uk/re-search/world-report-2013.

[7]DepartmentofHealth.ImprovingcareforpeoplewithdementiaLivingwellwithdementia:ANationalDementiaStrategy[EB/OL].https://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living-well-with-dementia-a-national-de-mentia-strategy.

[8]Alzheimer’sAustralia.DementiaFriendlySocieties:TheWayForward[EB/OL].au.

[9]SGHasselbalch,SBaloyannis.EducationandtrainingofEuropeanneurologistsindementia[J].EuropeanJournalofNeurology,2007(14):505-509.

[10]NorwegianGovernmentAdministrationServicesDistributionServices.Makingthemostofthegooddays:SubplanofCarePlan2015[M].Nor-wegian:NorwegianMinistryofHealthandCareServices,2015.

[11]GavrilovaSI,FerriCP.Helpingcarerstocare--the10/66dementiaresearchgroup'srandomizedcontroltrialofacaregiverinterventioninRussia[J].IntJGeriatrPsychiatry,2009,24(4):347-354.

[12]AllanS,Vann.TheNationalAlzheimer'sProjectAct…MissedOppor-tunitiesfromaCaregiver'sPerspective[J].JournaloftheAmericanGeri-atricsSociety,2014,62(5):966-967.

[13]TawnyaL,Dennis.DementiaEducationforFormalCaregivers:Rec-ommendedCurriculum[D].NewJersey:WilmingtonUniversity,2010.

[14]MartinOrrellBC,JudithGoydera.Asystematicreviewofstafftrain-inginterventionstoreducethebehaviouralandpsychologicalsymptomsofdementia[J].AgeingResearchReviews,2013(12):354-364.

[15]GalvinJE,KuntemeierB."Dementia-friendlyHospitals:CarenotCrisis":AnEducationalProgramDesignedtoImprovetheCareoftheHospitalizedPatientWithDementia[J].AlzheimerDisease&AssociatedDisorders,2010,24(4):372-379.

[16]HepburnKW,LewisM.Thesavvycaregiverprogram:developingandtestingatransportabledementiafamilycaregivertrainingprogram[J].Gerontologist,2003,43(6):908-915.

[17]丁盛清,张妙方.江苏养老护理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江南论坛,2004(4):27-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