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绿色消费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贸易绿色壁垒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传统的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受到了WTO相关协议的有效限制和弱化。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敞开了,但绿色贸易壁垒的强化,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寻求有效的发展途径,是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绿色壁垒的基本理论概述

1.绿色壁垒的概念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狭义的绿色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或对正常环保并无必要的贸易障碍。广义的绿色壁垒是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绿色壁垒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

2.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

(1)本国贸易保护政策的产物

农产品国际贸易中限制他国农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是各国一贯坚持的政策。各国在WTO协议中纷纷要求成员国之间在国际贸易中削减关税,使得关税壁垒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受到限制,而绿色壁垒由于其外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可操作性成为在WTO框架下进行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常用手段。

(2)国际社会关注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意识在农产品贸易中表现为农产品的卫生标准及生产环境标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环保意识的强弱不等,因而制定出的标准的高低也不同。出口国的标准低于进口国的标准,就会产生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

(3)消费观念的转变

随着医学等相关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并且对食品的消费观念正在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转变。全世界形成一股“绿色消费浪潮”,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标准来争取市场份额,在客观上对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出口造成障碍,形成绿色壁垒。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我国出口产品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

1.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1)国外苛刻的动植物卫生检疫制度

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中仅“暂定标准”一项就涉及到734种农业化学品、51392个限量标准、264种食品。如番茄、甘蓝、蘑菇中的抑芽丹残留标准比以前提高了125倍。中国企业向俄罗斯出口冻肉类产品的卫生检疫要求越来越严,主要表现为提高了农药残留的限量和数量的检测标准。农药残留的数量由原来的10种增加为59种。同时还增加了生物毒素检测、抗生素检测、激素类药物检测、亚硝基胺的检测和微生物指标。除了上述卫生要求外,对动物的健康要求、冻肉的加工质量和贮藏时间、包装材料及相关标识等也有明确规定。可见,我国的农产品所受的绿色壁垒限制日益增多。

(2)国外苛刻的进口要求

欧盟不断出台的各种新法规,进一步抬高了食品进口门槛。水产品、动物产品、加工食品、蔬菜、水果等各类动物源性食品农产品都在新法规的监控范围,不但要求对食品供应链(即从农场到餐桌)实行综合管理,还特别加入了善待动物条款,并建立了问题食品召回制度。目前俄罗斯政府不但要求中国所有生产厂商均须经俄方兽医实地逐个检查,对出口产品进行复检,并对中国出具的猪肉、牛肉《兽医卫生证书》背书,而且对其他畜肉、禽肉、肠衣等产品的检验证书也要求进行背书。因此,绿色壁垒实际上是为发达国家进一步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开了绿灯。

(3)国外苛刻的质量标准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产品和传统出口农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声誉和竞争优势,与美国、阿根廷并称为3大花生出口国,但近年来出口形势并不乐观,由于质量问题,花生出口额持续下滑。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出口花生在安全卫生检疫中的关键性指标——黄曲霉毒素和丁酰肼的含量达不到国外标准的要求。欧盟和日本长期以来对我国出口的花生仁执行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检测标准。由于质量不符合国外环保技术标准要求,必然出口数量受到限制,产品价格下滑,与美国相比,我国出口花生价格平均约低10%。

2.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1)国际方面的原因

①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由于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获得了价格优势,如农产品中的蔬菜、水果、禽肉、水产品已经得到了国外消费者的认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对进口国来讲,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势必会对国内同种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基于这个层面的考虑,进口国难免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我国农产品的进入设置障碍,对国内同类行业进行保护。

②国际社会上各种更高更严的安全卫生标准层出不穷

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所引起的自然灾害给了人类足够多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对转基因产品,对农产品的化学成分含量要求,对产品加工的技术标准等都有了新的认识。

③GATT中的“环保例外权”

GATT第20条授予的“环保例外权”引发的类似案例将越来越多。WTO附件所列协议均强调了成员方具有的“环保例外权”,但对这项权利的行使又都缺乏明确的具体规定,尤其是和其他贸易规范抵触时如何协调的问题,这些规范都没有涉及到,这就比较容易诱发新的贸易壁垒的产生。

(2)国内方面的原因

①农产品方面

一是农产品生产缺乏协调和统一。在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生产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形式进行的。这种以小户家庭为主体的分散生产经营方式在时间上会存在不同步性,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上的不同步性,往往会造成防治的不彻底,从而增加农药喷洒的次数和数量,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存量超标。二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者知识水平低,素质差,技术和设备落后。由于自身素质的制约,农业生产人员难以进行科学地生产和经营。

②生态环境方面

森林的过度砍伐,植被的大面积破坏,水资源的污染,可耕地面积的迅速减少,气候的恶化等等,都对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出口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既与国内诸多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短视行为有关,又与外国投资企业的“转移污染策略”分不开。这种把发展中国家作为转嫁污染场所的做法,无疑进一步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③农产品外贸体制方面

我国农产品出口方面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体制,农产品外贸体制缺陷的滞后效应仍然存在。现行的“订单农业”虽然可以对交易双方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约束作用,但是由于与此相配套的法规的不健全,交易双方文化层次上的差距,使得双方在签订订单之初就处于不对等的地位,遭受损失的往往是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农民寻求短期利益,隐藏信息。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研究

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经济,因此必须使国民树立绿色意识,增强绿色观念,自觉维护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绿色壁垒。

1.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和指引职能

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整外贸商品结构,走科技兴贸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策导向可把开发绿色产业作为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制定相应鼓励政策,从技术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如把绿色产品出口纳入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的范围;出口发展基金应首先考虑绿色产品开发;建立绿色产品出口发展基金,专门为开发绿色产品出口建立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等。

2.实施ISO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

ISO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是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和审计等各项目管理之中的自愿性标准。它是当前最有权威,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环保标准之一。实施环境标志是对一种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保控制,从而使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企业突破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

3.运用外交手段抵制绿色壁垒中贸易保护主义

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是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不受到侵害,所以在国际贸易中政府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于在具体的协调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利用WTO协议中的相关条款,如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WTO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我们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贸易合作伙伴运用不同的协调方式。欧美等国喜欢制度化、法制化的仲裁程序,东亚等国却倾向于调解的方式来解决贸易纠纷。

4.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产品

培育农产品出口型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产品。龙头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直接面对着市场的各种问题,当然也首先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因此,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应注重完善自身、有效应付、打出品牌、跳过壁垒。一要强化意识,深度把握WTO的相关知识和要求。二要狠抓质量,进行一条龙生产。三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取得国际认证。四是要走产品深加工、市场多元化之路。

5.优化贸易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品出口

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外向度,提高环保科技水平,努力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农产品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把农产品生产由数量效益型为主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让农业资本构成由以国内融资为主向国内外融资转变,使农业科技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变,从而建立合理的出口农产品结构,加快农业的外向型和绿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6.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消费国推广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和产品,到消费国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去消费国提高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避开绿色贸易壁垒。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既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又利用外地的农业资源,取长补短,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增加了农民就业岗位,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

四、总结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发展成为农业强国,必须推动农业引进来、走出去,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与国际接轨步伐。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促进农产品提高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也可以抑制农产品的正常贸易结构和规模。我们要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冲破绿色壁垒对我国的障碍,保护我国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提升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举: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2]殷宝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行业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9)

[3]陈玲俐:出口贸易中绿色壁垒的对应措施[J].商业研究,2009(8)

[4]陈柳钦: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与我国绿色产品的出口[J].北方经济,2010(2)

第2篇

[关键词] 农产品 出口贸易 绿色壁垒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传统的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受到了WTO相关协议的有效限制和弱化。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敞开了,但绿色贸易壁垒的强化,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寻求有效的发展途径,是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绿色壁垒的基本理论概述

1.绿色壁垒的概念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狭义的绿色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或对正常环保并无必要的贸易障碍。广义的绿色壁垒是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绿色壁垒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

2.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

(1)本国贸易保护政策的产物

农产品国际贸易中限制他国农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是各国一贯坚持的政策。各国在WTO协议中纷纷要求成员国之间在国际贸易中削减关税,使得关税壁垒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受到限制,而绿色壁垒由于其外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可操作性成为在WTO框架下进行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常用手段。

(2)国际社会关注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意识在农产品贸易中表现为农产品的卫生标准及生产环境标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环保意识的强弱不等,因而制定出的标准的高低也不同。出口国的标准低于进口国的标准,就会产生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

(3)消费观念的转变

随着医学等相关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并且对食品的消费观念正在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转变。全世界形成一股“绿色消费浪潮”,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标准来争取市场份额,在客观上对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出口造成障碍,形成绿色壁垒。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我国出口产品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

1.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1)国外苛刻的动植物卫生检疫制度

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中仅“暂定标准”一项就涉及到734种农业化学品、51392个限量标准、264种食品。如番茄、甘蓝、蘑菇中的抑芽丹残留标准比以前提高了125倍。中国企业向俄罗斯出口冻肉类产品的卫生检疫要求越来越严,主要表现为提高了农药残留的限量和数量的检测标准。农药残留的数量由原来的10种增加为59种。同时还增加了生物毒素检测、抗生素检测、激素类药物检测、亚硝基胺的检测和微生物指标。除了上述卫生要求外,对动物的健康要求、冻肉的加工质量和贮藏时间、包装材料及相关标识等也有明确规定。可见,我国的农产品所受的绿色壁垒限制日益增多。

(2)国外苛刻的进口要求

欧盟不断出台的各种新法规,进一步抬高了食品进口门槛。水产品、动物产品、加工食品、蔬菜、水果等各类动物源性食品农产品都在新法规的监控范围,不但要求对食品供应链(即从农场到餐桌)实行综合管理,还特别加入了善待动物条款,并建立了问题食品召回制度。目前俄罗斯政府不但要求中国所有生产厂商均须经俄方兽医实地逐个检查,对出口产品进行复检,并对中国出具的猪肉、牛肉《兽医卫生证书》背书,而且对其他畜肉、禽肉、肠衣等产品的检验证书也要求进行背书。因此,绿色壁垒实际上是为发达国家进一步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开了绿灯。

(3)国外苛刻的质量标准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产品和传统出口农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声誉和竞争优势,与美国、阿根廷并称为3大花生出口国,但近年来出口形势并不乐观,由于质量问题,花生出口额持续下滑。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出口花生在安全卫生检疫中的关键性指标――黄曲霉毒素和丁酰肼的含量达不到国外标准的要求。欧盟和日本长期以来对我国出口的花生仁执行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检测标准。由于质量不符合国外环保技术标准要求,必然出口数量受到限制,产品价格下滑,与美国相比,我国出口花生价格平均约低10%。

2.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1)国际方面的原因

①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由于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获得了价格优势,如农产品中的蔬菜、水果、禽肉、水产品已经得到了国外消费者的认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对进口国来讲,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势必会对国内同种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基于这个层面的考虑,进口国难免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我国农产品的进入设置障碍,对国内同类行业进行保护。

②国际社会上各种更高更严的安全卫生标准层出不穷

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所引起的自然灾害给了人类足够多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对转基因产品,对农产品的化学成分含量要求,对产品加工的技术标准等都有了新的认识。

③GATT中的“环保例外权”

GATT第20条授予的“环保例外权”引发的类似案例将越来越多。WTO附件所列协议均强调了成员方具有的“环保例外权”,但对这项权利的行使又都缺乏明确的具体规定,尤其是和其他贸易规范抵触时如何协调的问题,这些规范都没有涉及到,这就比较容易诱发新的贸易壁垒的产生。

(2)国内方面的原因

①农产品方面

一是农产品生产缺乏协调和统一。在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生产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形式进行的。这种以小户家庭为主体的分散生产经营方式在时间上会存在不同步性,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上的不同步性,往往会造成防治的不彻底,从而增加农药喷洒的次数和数量,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存量超标。二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者知识水平低,素质差,技术和设备落后。由于自身素质的制约,农业生产人员难以进行科学地生产和经营。

②生态环境方面

森林的过度砍伐,植被的大面积破坏,水资源的污染,可耕地面积的迅速减少,气候的恶化等等,都对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出口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既与国内诸多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短视行为有关,又与外国投资企业的“转移污染策略”分不开。这种把发展中国家作为转嫁污染场所的做法,无疑进一步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③农产品外贸体制方面

我国农产品出口方面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体制,农产品外贸体制缺陷的滞后效应仍然存在。现行的“订单农业”虽然可以对交易双方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约束作用,但是由于与此相配套的法规的不健全,交易双方文化层次上的差距,使得双方在签订订单之初就处于不对等的地位,遭受损失的往往是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农民寻求短期利益,隐藏信息。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研究

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经济,因此必须使国民树立绿色意识,增强绿色观念,自觉维护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绿色壁垒。

1.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和指引职能

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整外贸商品结构,走科技兴贸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策导向可把开发绿色产业作为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制定相应鼓励政策,从技术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如把绿色产品出口纳入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的范围;出口发展基金应首先考虑绿色产品开发;建立绿色产品出口发展基金,专门为开发绿色产品出口建立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等。

2.实施ISO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

ISO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是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和审计等各项目管理之中的自愿性标准。它是当前最有权威,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环保标准之一。实施环境标志是对一种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保控制,从而使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企业突破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

3.运用外交手段抵制绿色壁垒中贸易保护主义

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是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不受到侵害, 所以在国际贸易中政府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于在具体的协调过程中,一方面, 我们要利用WTO协议中的相关条款,如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WTO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我们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贸易合作伙伴运用不同的协调方式。欧美等国喜欢制度化、法制化的仲裁程序,东亚等国却倾向于调解的方式来解决贸易纠纷。

4.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产品

培育农产品出口型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产品。龙头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直接面对着市场的各种问题,当然也首先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因此,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应注重完善自身、有效应付、打出品牌、跳过壁垒。一要强化意识,深度把握WTO的相关知识和要求。二要狠抓质量,进行一条龙生产。三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取得国际认证。四是要走产品深加工、市场多元化之路。

5.优化贸易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品出口

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外向度,提高环保科技水平,努力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农产品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把农产品生产由数量效益型为主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让农业资本构成由以国内融资为主向国内外融资转变,使农业科技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变,从而建立合理的出口农产品结构,加快农业的外向型和绿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6.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消费国推广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和产品,到消费国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去消费国提高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避开绿色贸易壁垒。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既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又利用外地的农业资源,取长补短,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增加了农民就业岗位,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

总结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发展成为农业强国,必须推动农业引进来、走出去,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与国际接轨步伐。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促进农产品提高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也可以抑制农产品的正常贸易结构和规模。我们要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冲破绿色壁垒对我国的障碍,保护我国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提升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举: 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M].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2]殷宝庆: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行业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9)

[3]陈玲俐: 出口贸易中绿色壁垒的对应措施[J].商业研究,2009(8)

[4]陈柳钦: 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与我国绿色产品的出口[J].北方经济,2010(2)

第3篇

按:这是针对一个领域的思考,在文章上篇,通过研究全球领带的消费现状、主要供应国贸易情况、对比分析中国与意大利和法国的领带产业差距及其成因。于此,笔者结合中国目前的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阶段,对中国领带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从全球消费情况来看,全球领带及领结产品每年的消费额约为12亿美元―15亿美元,主要消费国家有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等国家。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领带及领结产品消费国,每年的消费额约为2.7亿美元;日本每年的领带及领结产品消费额约为1.4亿美元,法国的年消费额约为5000万美元,意大利的年消费额约为4000万美元。

近年来,全球领带及领结产品的国际市场贸易增长缓慢,全球金融危机造成2009年出口贸易出现明显下降,而在此之后的5年内全球领带及领结产品出口贸易呈现增长乏力态势,保持在9亿美元一11亿美元。

目前中国处于深化改革、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阶段,“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三品战略”等发展思路和配套政策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针对中国领带产业的模式和与意法的差距,笔者认为,国际化营销、品牌化设计、智能化制造和个性化定制是中国领带产业的未来之路。

国际化营销

鼓励中国领带骨干企业积极探索开拓国际市场,一方面是与现有营销渠道的深度合作,机会合适可以采取并购的方式,以掌握销售渠道。另一方面是对接跨境电商,拓展国际营销新渠道。尤其是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依托嵊州领带产业外贸基础,借助杭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综合优势,学习浙江义乌小商品和辽宁兴城泳装跨境电商模式,在试验区成立具有代表性的嵊州领带服装等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其作为嵊州开展领带服装等产品跨境业务的主要载体,也可以利用国内外跨境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选择合适的发达国家,在当地设立电子商务分公司和物流配送仓储中心,实现跨境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通过电商直接面向海外消费者,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提高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品牌化设计

强化产品设计,从领带的织物结构、肌理效果到色彩图案都需要接轨国际时尚潮流,适应国外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达到国外高端消费者的品味层次。可以在意法等国直接设立或并购设计公司,或者与意法设计师和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借助国外优秀设计师的智力资源,尽快提高设计水平。同时选派优秀设计人员赴意法学习,与国际国内知名服装设计院校和公司合作,培养中国的领带设计人才。在面料和色彩图案设计上,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找准与领带文化的融合点,结合西方时尚文化,打造国际领带时尚的中国风格。

加强品牌建设,着眼全球资源的整合,引入国际品牌营销理念,采取国际战略合作或者跨国并购公司或品牌的模式,充分利用意法在领带设计、制作和营销方面的人才优势和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水平,打造自主国际品牌。智能化制造

顺应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集成开发领带自动化加工工艺和专用设备,开发智能化自动化领带生产线。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信息化水平,采用自动化裁床、智能化全自动服装吊挂生产线、专用机型、CAD辅助设计及制造、RFID物联网、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MS等高新技术对现有生产线进行信息化改造。不断开发和提升印染工艺和装备水平,引进精细印花设备。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快速反应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制造水平,保证产品品质。

个性化定制

第4篇

1绿色包装的由来

1.1绿色包装的发源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可以说是最早提出了“绿色包装”这一概念。到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后,随即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绿色包装”浪潮[1]。有人称“绿色包装”为“环境之友包装”或“生态包装”。

1.2绿色包装的涵义

关于绿色包装,学术上还没有正式、统一的定义。根据其特点,绿色包装可以定义如下:即无公害、无污染并可回收利用或再生的包装材料和制品。即指采用绿色的包装材料,且在包装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生产工艺、废弃物产生最少、能够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易于自然降解和腐化、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含有害物质在规定范围内的适度包装[2]。主要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绿色包装首先要解决包装使用后的废弃物污染问题;二是要解决包装材料、包装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其最重要的含义是保护环境和资源再生。通俗地讲,“绿色包装”可以这样定义: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包装。也就是说包装产品从原材料选择、产品制造、成品使用、拆包回收和废弃的整个过程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它包括了节省资源和能源,包装减量化,避免废弃物产生,易回收复用,再循环利用,可降解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一系列内容[3~5]。

2纸包装材料的优势

现代四大支柱包装材料:纸、塑料、金属、玻璃。其中,纸材料制品增长最快。跟其它的三大材料相比,纸具有极大的优势,被认定为最有前途的绿色包装材料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倡导的是环保型消费,重复利用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费量,同时又能达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目的。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纸类都是最重要的包装材料之一。发达国家的包装消费额往往达数百亿美元,中国也已不下300亿美元。其中纸和纸板在全球各类包装材料与容器上所占比例,产值和产量都在1/3以上,高于塑料、金属和玻璃。世界纸和纸板包装材料产值占全部包装材料与容器总产值的36%,占总产量的35.6%[6]。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纸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日本纸与纸板产量2000年达3180多万吨,为历史最高纪录[7]。在我国,纸包装占包装材料总量的50%左右。有资料预计,我国纸包装制品产量到2015年可达3600万吨。可以预测,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将来,纸类包装材料都将是一种占主导作用的包装材料。纸包装材料之所以能受到大众的亲睐,是基于它有一系列其他许多材料不能替代的优点。

2.1纸包装的环保优势

纸包装制品是以纸浆及纸板为主要原料的包装制品,其所使用的原材料木材、竹等是一种可以采伐并再生的植物;芦苇、甘蔗渣、棉杆、麦秸等则是农村剩余物。这些都是可再培育、重复利用的资源。而塑料包装最终消耗的是石油,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纸包装制品与塑料等其它包装相比较,在资源利用方面更具优势,在市场上享有一个非常好的生态声誉;纸包装制品不但可以重复利用,有许多纸包装制品本身就是用回收的废纸纤维制成;废弃的纸包装制品可以造肥,几个月内就会在大自然的阳光、湿气及氧气之中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及几种无机物。除此之外还具以下环保优势[8]:纸基复合结构包装材料,将回收的包装废弃物根据其复合结构分开,使各种材料的每一层及各种产品最轻量化;使用薄型的和阻隔性好的纸基复合材料包装,能够延长货架寿命;纸包装可以使用便宜的油墨和粘接剂,例如可以用水溶性胶水和不带溶剂或低溶剂的油墨涂在纸上,适合环保的要求。

2.2纸包装的技术优势

包装材料伸缩性小,不受热作用的影响,与大多数塑料制品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因而可以使包装机保持良好的机械化运行。纸的不透明性,能够提供隐蔽隔离,使某些产品不能从包装外看到,满足了某些产品的包装需要。纸包装材料易加工成型,用包装机切割时不存在任何问题。由于纸具有轻微的静电性,适宜包装面粉类产品和高速在线包装。此外,各种不同的包装纸,根据其不同的使用要求,可以提供一个完整的印刷范围,从胶印、凹印到柔印等;纸包装材料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柔软性、强度和可控制的撕裂性能;产品无毒、无污染;使用时非常容易打开。

2.3纸包装的市场优势

纸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可以对被包装物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纸不受热和光的影响,对诸如健康食品和药品来说,纸是传统的包装材料,而且特别适合于想要得到自然感观的那些产品;纸包装的不透明性,对那些像褐色产品之类的不吸引人的产品来说非常有用;纸包装制品良好的适印性使其具有独一无二的漂亮外观,是最吸引人们眼球的一大亮点;同样,纸包装制品的优质轻量化、品种多样化,使尽可能降低邮递及运输等费用成为现实。总之,纸包装极具市场优势。

3食品包装纸的兴起

食品包装是包装工业的大户,占整个包装业的70%左右。食品企业十分重视产品包装材料的选择。在各类食品包装材料中,塑料具有轻便、廉价和良好的阻隔性等特点,在食品包装市场中历来占有较大的份额。但由于塑料对人体健康的有害性和极难自然降解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其在食品包装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近些年来,在全球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开发食品包装纸已成为食品和包装行业的共识。纸质食品包装这一“绿色包装”方式正以其环保性成为不可降解的包装形式的最佳替代品,在食品包装领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顺应这种趋势,国内外市场已逐步禁止使用塑料食品包装,规定今后食品包装必须要用无毒、无害的纸制品。因此纸质食品包装已成为国内外消费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包装新宠。有些国家甚至规定,包装食品一律禁用塑料制品,提倡采用纸制品进行“绿色包装”[9]。#p#分页标题#e#

4国内外食品包装纸安全法规

纸制品环保卫生、无害无毒,但生产包装纸的过程中原材料有可能受到污染,或在加工处理中,纸和纸板中通常会有一些杂质、细菌和生产过程中加入的各种功能型助剂:防油剂、荧光增白剂、湿强剂、消泡剂等,许多纸品还含有再生纤维,再生纤维除含上述有害成分外,还含有油墨中的各种化学有害物质,这些残留污染物有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从而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4.1美国FDA的相关法规

对于食品接触的包装材料,美国法规认为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活性物质迁移到食品是造成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原因,因而将此类活性迁移物质定义为间接食品添加剂。根据FDA的定义,包装材料是一种间接添加剂,其中“CFR21”部分对添加剂这样定义:在使用过程中,包装材料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而直接或间接地变成食品的一种成份。但是,如果食品包装材料不会迁移到食品中,它就不会成为食品的成分之一,因此也就不属于食品添加剂[10]。

4.2欧盟的相关法规

欧盟委员会从1987年开始着手纸质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以条令的形式于2001年3月公布在因特网上(http:/www.coe.fr/soc-sp)[11]。目前,欧盟只对纸质包装材料中的少量特定污染物做出了限量规定,限量要求。对食品包装纸的管理使用了“良好作业规范”(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在GMP中对食品包装纸最终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做了限定[12]。

4.3我国的相关法规

我国在纸质食品包装材料方面可参考的法律依据有《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GB11680-89》和《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管理办法》等。在《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GB11680-89》[13~14]规定中,食品包装纸不得采用废旧纸和社会回收废纸作为原料,也不得使用荧光增白剂或对人体有影响的化学助剂为添加剂。总体而言,我国食品包装纸的国家标准的要求检验项目少,且检验要求低,与欧美国家的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5国内外食品包装纸的使用现状

5.1欧洲食品包装纸

欧洲的食品纸质包装,一般都采用纸盒、纸袋、纸筒、纸罐等。欧洲的餐馆中,食品打包用的纸是一张一张的。各类纸质包装中,纸袋占的比例最大。在食品纸质包装中,用量占第二位的应是纸质一次性容器,如纸杯和餐盒。在纸质包装中用量居第三的是饮料包装。各种果汁、蔬菜汁、牛奶、酸奶食品的包装物,都广泛使用纸罐。欧洲食品用纸制品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5]:第一阶段为二战之前。当时欧洲的食品纸质包装生产处于较低水平,食品的纸质包装质量差、品种少、产量也低。第二阶段为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随着食品包装材料的技术进步,纸质材料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包装机械、生产设备协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纸质包装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纸质包装的质量、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相应的包装体系标准也得以完善,这些管理、技术方面的突破使得“以纸代木”这一包装改进工作得以实现。第三阶段是60年代到70年代后期。此时纸质食品包装材料的质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纸的强度已基本达到可以代替马口罐和铝罐的程度。这就使纸质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范围与适应性更强。随之发展的一次性纸餐具、纸盘、纸杯等都大大促进了纸质食品包装容器的市场消费。目前,在欧洲各国,纸质食品包装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研制、生产多功能性纸制品。

5.2我国食品包装纸

目前,国内也有纸类包装袋在特定的商品中所应用,但是,由于食品包装纸在我国大规模生产的时间还不长,目前仅有少部分企业在生产食品包装纸,而且真正意义上专业生产各类专用食品包装纸系列产品、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系)和ISO22000(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的企业只有一家。针对不同食品对包装材料需要的不同功能所生产的专用食品包装纸,国家还未出台统一的技术标准。在各类统计报表中,食品包装纸也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门类列出。我国对食品包装用纸的原料及卫生指标虽有规定,但在实施和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执法力度还远远不够。某些低档的一次性食品包装用纸制品不但达不到卫生标准,甚至连最起码的正常的使用要求也不能满足,如纸杯倒入热水后变软,无法拿起;糕点盒、快餐盒等直接入口食品的包装纸板,由于不具有抗油性能,包装含油食品后渗出油的现象更是相当普遍。凡此种种,都影响了食品包装纸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6食品包装纸的发展趋势

运输和保存的过程中,被包装物对外包装材料有着多方面的要求,如防潮、保鲜、保温、杀菌、防腐等,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保存被包装物。据食品包装的要求不同,新型食品包装纸及其制品正朝着功能型、环保型以及复合型方向发展。

6.1功能型纸

6.1.1水功能型

脱水包装纸。日本一家公司开发出一种不用加热或加添加剂而具有脱水功能的包装纸[16]。这种被称为P.S的包装纸不会使食品组织细胞破坏。它通过沿细胞间隙吸水,不仅能吸收食品表面的水分,而且可吸收深入食品内部的水分,还具有在低温下吸水等功能。因此,该包装纸能抑制酶的活性,防止蛋白质分解,减少微生物繁殖,达到保持食品鲜度、浓缩鲜味成分、去掉水汽、提高韧性等效果。用该包装纸包装过的鱼、肉做菜肴,能减少加热用的热能,防止加热油的劣化,便于进行调理加工,且不因经冷冻而失去鲜味。这种包装纸选择只能透过水的半透膜为表面材料,内侧则放置高渗透压物质和高分子吸水剂。由于食品中水分以液体状态的渗透压差,可通过半透膜向高渗透压物质移动,所以,这些水分就被高分子吸水剂固定。吸水功能纸,其最大特征就是吸水能力强,它能保持本材料自重10倍的吸水量,且安全、无害,可用作吸收火腿、香肠等结露的薄膜(片),吸收生鲜食品滴水的薄膜(片)等。耐水加工纸。具有耐水性、透气性好,可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结露吸水薄膜(片)及其他领域。目前已应用于酒糟腌制食品的真空包装,若与其他材料复合,作为多水分半成品食品的包装纸,充分发挥其防霉、吸水和耐水性的优点。

6.1.2防腐保鲜型

防腐纸是将原纸浸入含有20%的琥珀酸、33%的玻璃酸钠和0.07%的山梨酸的乙醇溶液中,然后对其进行干燥即可[17]。使用这种纸包装带卤汁的食品,可以在38℃高温下存放3周而不变质。长效防霉纸,该纸是把特别的单甘油脂与其中的化合物混合后,作为有效成分溶于水与乙醇的水溶液,然后在纸上进行喷涂或作浸润处理,最后加热干燥而成。它可用来包装各种食品,可以有效的防止食品的霉变。水果保鲜纸[18],这种纸有抑菌、杀菌药剂。用这种纸贮存苹果,半年后启开,果实仍然饱满。另一种保鲜纸能保鲜柑橘3个月,荔枝也能保鲜30多天。尹朝晖[19]等研究发现在瓦楞纸箱的里衬加百硅石,吸附乙烯,放射远红外线的陶瓷体,抵御微生物侵蚀;将30~40nm的TiO2,分散到树脂中制成薄膜,成为对400nm波长以下的光有强烈吸收能力的紫外线吸收材料,可作为食品杀菌袋和保鲜袋最佳原料。#p#分页标题#e#

6.1.3其他功能型

热能型纸,这种纸可以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的纸,起到太阳能集热器的作用。使用这种纸包装食品,放在阳光照射的地方,包装内的食品就会被加热,只有将包装打开,热量才能散去。欧美市场推出的PLMEX食品专用包装纸[20],它是100%纯纸浆,不含荧光剂和危害人体的化学物质,具有防水、防油、抗粘、耐热(可耐200℃~250℃高温)的特点。使用方便、清理简单、安全卫生,符合美国FDA和德国BGA食品卫生标准。这种食品专用纸使用后经清水表面清洗可回收,并可以反复使用50次,这种食品纸有成卷的,也有压制成各种纸杯形状的,不管是用于蒸制还是烘烤、微波加热都不会变形和褪色。

6.2环保型纸

6.2.1利用废弃物造纸

如利用食品工业废弃的苹果渣生产出果渣纸,这种果渣纸使用后容易分解,可焚烧或做堆肥,也可以回收重新造纸,不易污染环境。还可以将食品垃圾制成了一种可被生物降解的聚合物,这种聚合物不仅可用来制造瓶子、袋子等包装物,还可制成药物的胶囊外衣[21]。6.2.2可食性纸利用各类蔬菜、水果以及其它可食性原料制造的可食用性包装纸。这种纸具有一定营养价值,且可利用原料的天然色泽制成彩色纸,可用作食品的内包装或直接当作方便食品食用,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增强食品美感,增加消费者的食趣和食欲。如:胡萝卜纸、菠菜纸、草莓纸、玉米纸以及豆渣纸等[22]。

6.2.3纸质易拉罐

纸质易拉罐克服了铝罐价格昂贵,污染环境等因素的种种弊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6.3复合型纸

采用纸基和其他材料复合在一起的复合纸,目前广泛用于牛奶及饮料的软包装。

6.3.1纸塑铝无菌复合包装

主要指包装饮料及乳制品储存期在六个月以上的多层复合材料。常用的为六层结构:PE/纸板/PE/铝箔/PE/PE。比较高档的为九层结构:PE/纸板/PE/铝箔/PE/AP/EVOH/AP/PE。在市场上能看到的有砖型、枕型、屋顶型、三角型的。另外最新发展的还有六角型、圆罐型的。这类包装由于引进的罐装设备成熟,产品携带方便,价格适中,因此产量很大,加上近年来回收系统的发展,国民对茶饮料、果汁饮料、乳制品饮料需求增加,这几年每年以15%以上的比例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单从砖型包(每包250ml)的数量统计,我国消费就达250亿包以上[23]。

6.3.2纳米复合包装纸

用分散相尺寸为1~100nm的颗粒或晶体与其他包装材料复合或添加制成的具有纳米级结构单元的纳米复合包装材料。液体奶无菌包装是近年兴起的新型包装,它对抗菌保鲜和破袋强度都有很高要求。人们知道保鲜袋牛奶一般只能保存3天。若用纳米抗菌剂改性的PE(聚乙)、PP(聚丙)薄膜包装牛奶,能有效抑制和杀死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等,防止各种微生物生长,同样条件下保鲜期可延长到8天以上,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而且纳米抗菌膜价位比铝塑复合膜便宜,气体阻隔性却高出几倍[24]。食品包装,用于市场货架,如超市食品,被顾客挑来选去,不免会有细菌的传播,如果采用抗菌包装纸,则会对公共环境卫生有不小的贡献。陈慧文等[25]试制成功的光触媒抗菌食品包装纸是通过涂布的工艺使二氧化钛纳米粉附着在牛皮纸包装纸表面,从而使纸具有抗菌性。因为牛皮纸是一种高级包装用纸,它一般是由未经漂白或半漂的硫酸盐针叶木浆抄造而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牛皮纸已被广泛应用在食品行业的包装。国内外液体奶无菌包装的形式有无菌纸板包装、无菌杯式包装、无菌大袋包装、灭菌铝迫袋包装和无菌塑料瓶包装等。发达国家的无菌包装在液体食品中所占的比例已超过65%。由此可见,发展纳米抗菌包装技术具有强劲的应用前景。

7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后配额时代 浙江纺织服装产业 绿色国际竞争力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大省和出口第一大省(2009年浙江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479.5亿美元,占全国纺织品服装总出口额24.3%),纺织服装业在浙江全省的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中处于支柱性地位(2005年出口额占全省生产总值和总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14.7%与33.8%)。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对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 面对发达国家合理的绿色贸易规则和不合理的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浙江纺织、服装业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正面临着更为广泛、复杂、尖锐和激烈的竞争。如何在当今国际贸易新形势下,提升浙江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的绿色国际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绿色贸易壁垒和绿色国际竞争力

随着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配额的全面取消,国际纺织资源市场进入了一个“后配额时代”,纺织品配额已不再是贸易歧视、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碍,取而代之的是产品质量的环境指标和安全认证等的绿色壁垒、低碳壁垒,等等。所谓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也叫环境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在纺织品服装领域内,“绿色壁垒”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另一类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的影响所引发的,即要求纺织品服装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环境产生影响。

过去大众衡量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指其价格、面料、款式、品牌、质量等方面,随着环保事业的全球化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开始成为国际贸易的新主流,绿色国际竞争力在纺织服装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中日趋占据主导地位。

纺织服装产品的绿色国际竞争力,是指构成纺织服装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与环境因素,也是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关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它的产品表征就是“绿色纺织品”,即在纺织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具有环保性能的设备、原材料、技术、工艺、浆料、染料、助剂等生产出的对环境无污染的、对人体无害且有益身心健康的、符合各类国际环保标准或标签的纺织品。因此,有些产品尽管在价格和质量等方面都有竞争力,但因不利于环境保护要求,最终还是失去竞争力。

二、 绿色壁垒对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分析

(一)传统的纺织服装产品很难进入主要消费国

绿色壁垒限制了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纺织服装产品进入市场,一些发达国家对纺织品的PH值、甲醛含量、偶氮染料、色牢度、重金属残留物、农药残留物、防霉变物质、防静电剂等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标准。如日本政府从1974年起规定,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纺织品甲醛含量须经检测并达到规定限量,否则禁止销售;德国政府在两年时间内竟连续颁布了4个消费品法案修正案,规定禁止在所有与皮肤有接触的产品中使用可以通过偶氮基因分解形成的20种(后又增至22种)致癌芳香胺中的任何一种偶氮染料,先后禁止进口或销售使用禁用染料染色和印花的产品,荷兰、瑞典、丹麦、法国等国家也纷纷效仿。从1995年开始,浙江许多企业的纺织服装产品因使用偶氮染料而被进口国拒之门外。

(二)增加浙江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成本

作为出口企业首先必须了解各国绿色壁垒中的衡量标准,但国际上尚未有统一的法规、规章。不同国家的标准纷繁复杂,要想获得准确的信息须付出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时间成本;其次,取得绿色认证或标志是浙江纺织服装企业规避绿色壁垒的有效办法之一,但是取得绿色认证或标志的高额费用和复杂手续也会使产品的成本增加;再次,企业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要求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变传统生产方式为清洁生产方式。而所有这一切要求或规定都会使纺织服装产品的成本增加,从而失去原有的价格竞争优势。

但从长远来看,绿色壁垒对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加速浙江纺织服装行业内部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绿色壁垒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名,这必然会导致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纺织服装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促使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浙江纺织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2.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深入合作。促使加强纺织原料生产、化学工业、纺织品生产和加工、贸易的信息流通,从而形成完整的绿色产业链条;促使化工、纺织品生产和加工部门开发有害物质的替代品及新工艺,从而提供更为安全、绿色的产品。3.增强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跨越绿色壁垒固然难度比较大,但是也具有极大的诱惑性。通过一张“国际绿色通行证”,不仅可以光明正大地进入他国市场,而且可提高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获取更多的商机,赢得更多的市场和消费者,从而能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提升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绿色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快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随着绿色壁垒的广泛存在,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影响大的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深加工产品和绿色产品的比重日益增大。这对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浙江纺织服装业明显不利。对此,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应大力增加纺织服装产品附加值,调整产品开发战略,大力开发环保产品,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的增长点。

绿色纺织品是指无害和具有促进、保障健康功能的纺织品。随着当代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绿色纺织品早已上市流行。近代纺织品广泛采用人工合成染料的化学品进行印染加工,产品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但人们逐渐发现这些染料和化学品有不少有碍健康,而绿色纺织品不仅无害,而且能够促进和保障人们的健康。日前国际上已经开发上市的绿色纺织品具有防臭、抗菌、消炎、抗紫外线、抗辐射、抗冻疮、止痒、阻热、增湿等多种功能。

(二)实施名牌、绿色产品战略,加快出口结构调整

近年来,浙江纺织品出口增长虽快,但名牌产品较少,价格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很大。因此,光靠量的出口肯定不行,必须发展自己的名牌。必须坚决贯彻“以质取胜”的战略,继续开发新产品,培育自己的名牌纺织品,不断提高浙江出口纺织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提高出口企业的效益,完成从纺织品生产大省向纺织品出口强省的转变。与此同时实旅绿色产品战略,绿色纺织品必将取代传统非绿色产品,这将带动浙江纺织业技术结构的调整,改变浙江省现行纺织行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高速度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污染有效控制,促使产品绿色化。

(三)积极采用国际绿色标准

制定技术法则和标准应以国际标准为依据,尽量等同采用。加强采用和推广普及国际标准和技术引进工作。此方面的国际标准,不仅包括产品性能质量标准,也应包括先进的国际管理标准和环保标准,如IS0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和IS014000系列环境标准,以及安全与卫生方面的国际标准等。应从国际贸易角度开展标准化活动,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协调,并按照需要将这些国际标准引入国内,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动态及其制定背景,细致分析、合理采纳。

(四)加强国际间信息交流

从欧盟“绿色贸易壁垒”的速度来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了阻止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入,削弱入世后中国纺织品在传统贸易壁垒逐步取消后带来的好处,以扶植本地区的纺织品生产行业的发展。为此,浙江的纺织业应组织力量,加强国内与国际问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积极研究应对各种“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如积极研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改进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扩大信息渠道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技术装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面对世界瞬息万变的产品质量技术壁垒,除提高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外,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从体系到制度上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的标准。准确运用信息,不断调整有关产品质量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检测方法和营销引导策略。

总之,对于浙江绝大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而言,目前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开发能力和获得最新信息的能力方面,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绿色壁垒的出现,无论是从观念、技术还是经济效益等各个层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必须全面系统地提出应对纺织服装产业绿色壁垒,提高绿色国际竞争力的措施以此适应国际贸易的“绿色潮流”。

参考文献:

[1]黄庆平.纺织配额取消对浙江纺织业的影响与对策[J].浙

江统计,2005(6).

[2]王中保.我国纺织业“后配额时代”的挑战和战略选择[J].经

济界,2005(5).

[3]郑苗秧,徐丹旭.“绿色壁垒”挑战与纺织服装业应对之

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1).

[4]沈晓悦.环境措施与市场准入[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2005(2).

第6篇

关键词:生物固碳,低碳发展;源头;过程;终端;碳交易

收稿日期:20130425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项目(编号:NCET-11-103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1076117)资助

作者简介:田原宇(1969—),男,陕西武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低碳能源化工工艺设备一体化方面的教学与研发工作。中图分类号:TQ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5603

1 引言

以减排CO2为标志的绿色、低碳发展,正成为全球性的浪潮。这是因为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现象,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低碳经济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在国际环境和我国内在需要的综合作用下,我国正走向低碳发展的时代。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8年CO2排放量已达到60亿t,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的CO2排放国。根据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未来几年内CO2排放量仍将以3%的速度逐年递增。中国已经制定了2020年单位GDPCO2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在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摆在首位的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降低CO2排放强度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减少CO2的排放总量,有助于降低资源环境的约束。另外中国还面临粮食安全和18亿亩耕地红线以及城镇化、工业化的土地需求,能源安全、结构和效率,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和以工哺农体系不完善的三农问题,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

针对上述难题,笔者提出了减碳和固碳结合、以生物固碳为主的低碳化原则,构建以源头和过程碳减排、终端生物固碳并建立国内碳市场实现工农结合的低碳发展模式。

2 从源头避免高碳排放

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绝大多数产品的原料都有多种来源,同时也对应着多种不同的匹配性工艺过程。不同的原料和工艺过程对应不同的CO2排放,针对具体的应用对象开发和选择适宜的原料和工艺,能够从源头上避免产生不必要的CO2排放。这是目前CO2减排最有效的途径,主要通过国家政策和税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合理的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产品价格来引导实现[1]。

以燃煤发电为例,选择低灰精煤和合理的过剩空气系数就能有效降低烟气量,减少无效热量外排,从而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CO2的排放。同样采用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RGCC和多联产发电、超临界发电等均能达到上述目的。

以合成甲烷工艺为例,选择褐煤和长焰煤采用燃气型的鲁奇炉气化和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要比合成型的气流床气化生产的合成气甲烷含量高(约10%左右)、氧耗低;合成甲烷时产生较难利用的低温热源减少10%以上。从整个合成甲烷工艺核算,前者煤的利用率高、能耗和氧耗低,同样规模的合成甲烷,自然就减少了CO2的排放。对于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固态排渣相对换热容易,水封用水量较低,加之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相对鲁奇炉气化合成气不含煤焦油,不会产生含酚废水,因此循环流化床分级热解气化合成甲烷的工艺过程能耗更低,更有利于避免高碳排放。

另外煤化工发展含氧化合物燃料和多联产工艺、民用燃料采用天然气、大力发展核能、水电、风能和生物能、化工行业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纯电动汽车等均能实现从源头避免高碳排放。

3 过程减少碳排放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开采、生产、使用和终端产品消费等各个阶段都需要能耗,都存在能源使用效率。我国目前万元GDP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物理能耗水平约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30%左右。例如2007年,我国每千瓦时供电耗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4g标煤,每吨钢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58kg标煤,每吨水泥综合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1kg标煤,分别高出14%、10%和24%。另外生产的产品利用率偏低,又变相地增加了能耗。通过优化设计,使用高效节能的工艺设备、高效适宜的催化剂和合理使用优质产品均能实现节约能耗,减少终端产品的使用量。减少终端产品的使用量就是相应减少了产品生产量,避免生产这部分产品产生的能耗。节能降耗自然就减少了CO2的排放,这是目前CO2减排最容易实现、成本最低并且具有较大收益的途径[2],在国家政策强制下均能通过企业自身调整和改造来实现。

对于现代煤化工的龙头——大型煤气化来说,空分是投资和能耗均占气化工艺50%左右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其产品主要是液氧,副产的液氮只需使用部分产量,其余的均被低效利用或排放。如果采用深冷分离为主的梯级分离工艺,大部分氮气组成在低压端就作为产品气外送,无需经过空气压缩机高能耗加压,最终产品主要是液氧和部分液氮,工艺所需的高压氧气通过泵液体低能耗加压即可满足。这样大大降低了空气压缩机的处理量和能耗,从而达到降低气化工艺投资和能耗的目的。

利用化石能源花费巨大的能耗和成本生产的氮肥,由于我国化肥产品落后、使用工艺不当和不合理施肥,利用率仅有30%左右,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如将现有的化肥改造为缓控增效肥料,并采用相应的耕作模式,就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化肥使用效率,从而减少了肥料的消费量和生产这部分肥料的所产生CO2排放。

化工行业合理选择高效催化剂以及分离、反应、换热和泵送高效节能设备,采用调频技术等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蒸馏是化学加工工业中首选的均相体系分离技术,也是目前总能耗最大的化工分离过程。如将梯形垂直长条帽罩与规整填料有机结合的NS倾斜长条立体复合并流塔板用于改造F1浮阀塔板,阀孔动能因子高达34,开孔率高达40%以上(国内外目前塔板最大开孔率仅为20%左右),提高处理能力2倍以上(目前国内外最高提高70%)、降液管通过能力3倍以上,降低板压降30%以上,同时提高板效率30%以上,操作弹性为4倍,解决了塔器大型化塔内件结构和安装难题,这在国内外尚属首例[3]。

各行各业节能降耗技术和产品枚不胜举,这是目前我国实现CO2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仅需要相关部门和协会优化集成,加大推广力度。

4 终端的固定与储存

经济活动只要消耗资源和能源,必然会产生碳排放,没有绝对的零碳排放过程。由于化石能源使用量剧增,自然界碳循环每年出现约257亿tCO2的过剩,逐年累计引发了日益变化无常的全球气候问题。目前国内外相关企业和学者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普遍关注、研发和实施CO2的捕集与封存,这是迫不得已和最终解决CO2减排的方法,也是实施起来成本过高,并且技术不成熟,存在诸多的风险和次生灾害。

实际上,解决人为排放的CO2过剩,除了被动地减少CO2产生量,更为积极的措施是加快碳利用,增加CO2消耗量,主动减少CO2的过剩,从而在碳循环中实现碳平衡。这是突破碳减排对经济发展影响,实现工农业同时快速发展的积极有效途径。这既是个技术问题,也需要建立国内碳市场,通过合理的碳交易,对企业间、行业间和地区间CO2排放的不平衡,找到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

目前尽管中国GDP已超过日本成为第二,但人均很低,仍处于发展中,经济还不完善,生活还不富裕,然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并逐年递增。发展经济与减排成为我国两难的选择,加之存在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耕地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工哺农、三农问题和环境保护等战略性难题,被动采取减少CO2产生量的捕集与封存措施,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上述诸多难题的解决带来限制和障碍。

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的现状,结合国际碳减排的机制,不同CO2浓度的工业排放可采用不同的减排与固碳措施。现阶段,对于工矿企业主要排放源的低浓度CO2,可以采取低成本的异地生物固碳减排措施,加快碳循环和碳固定。这样不仅可以实现CO2实际排放量的减排,同时可以改良土壤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大量增加粮食和生物质能,从而在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低成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兼顾解决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耕地与城镇化、以工哺农、三农问题、淡水资源不足和环境保护等战略性难题,满足我国今后较长时间的减排要求,提高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能力和国际地位。

对于如煤化工和石灰等行业排放的高浓度CO2(90%以上),采用捕集技术回收,通过制造干冰、用作合成尿素、水杨酸、环碳酸酯和聚碳酸酯等的原料以及CO2驱采油、农业大棚CO2气肥等,都是成本和能耗较低、减排和经济效益较好的方法。

对于数量多、分布广的如发电和中小锅炉等排放的低浓度CO2(小于16%),工矿企业现阶段无需采用集中固碳处理,可以利用国内碳交易实现异地化低成本固碳。根据我国目前的土地分布、土壤组成、农业现状和生物能源地发展,以及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和剪刀差等具体情况,对于低浓度CO2烟气,工矿企业可按照CO2排放量,将用于集中固碳处理的投资和操作费用,拿出来反哺农林业。政府或相关机构把这部分资金集中起来,用于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物质产量;改良非耕地、盐碱滩涂、沙漠化和重金属污染等退化土壤,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种植适宜的速生能源植物和农作物,发展碳汇林和牧草或改造退化草原,充分利用太阳能,加快碳循环,增加CO2消耗量,主动减少CO2的过剩,从而实现循环平衡。同时又大幅度提高有效耕地面积和生物质能源产量,热解生产生物原油,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降低了企业CO2减排的成本,从而实现工业、农业、政府和社会的多赢。这个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条工艺路线:企业出资形成碳汇基金——投资农林业——改良土壤、增强碳汇能力——增加粮食和生物质产量——通过工业热解生产生物质原油——多方受益。

将生物质转化为能源燃料时,无需考虑生物质作为食品时所需顾及的转基因和有毒有害微量物质问题,转基因物种在产量提高、种植地域和污染土壤修复中均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是最好的碳利用出路和产品,从而加快了碳循环,实现了碳循环平衡[6]。

另外,利用生物质不到7d的快速腐化生产腐植酸,作为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保肥保水性,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将我国绝大多数土壤腐殖质含量不足1%提到2%左右,这也将是一个千亿吨级的土壤安全储碳方式。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5 结语

(1)针对具体的应用对象和原料提出了开发和选择适宜的原料和工艺,从源头上避免产生CO2排放的措施,是目前CO2减排最有效的途径。

(2)提出在能源开采、生产、使用和终端产品消费全过程中节能降耗,从过程减少CO2排放的措施,是目前CO2减排最容易实现、成本最低并且具有较大收益的途径。

(3)针对不同浓度CO2废气采用不同的适宜捕集、利用和固定措施,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工矿企业通过国内碳交易,利用异地生物固碳的低成本减排措施,在确保经济增长、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工农业合作,合理利用CO2,发展低碳经济,兼顾解决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保护耕地与城镇化、以工哺农、三农问题、淡水资源不足和环境保护等战略性难题,实现工业、农业、政府和社会的多赢,能够满足我国今后较长时间的减排任务,从而提高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 田原宇,乔英云.高碳能源低碳化途径的探讨[M].武汉:美国科研出版社,2010.

[2] 谢克昌.重视高碳能源低碳化[J].中国人大,2009(18).

[3] 乔英云,田原宇,谢克昌.NS倾斜长条立体复合塔板在工业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设备,2009,38(3):78~80.

[4] Qiao Yingyun,Tian Yuanyu1,Xu Jingfang,et al.The effect of the structure parameter to NS efficient composite trays(Ⅰ) the effect of aperture and openning fraction on NS efficient composite trays[J].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2009,3(1):26~31.

第7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越来越多,环境与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全人类和国际社会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已成为时代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对于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在各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成果。本文从若干方面对贸易和环境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梳理,以期拓展此问题的研究空间。

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的背景及必要性研究

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贸易和环境关系日益密切,其研究必要性日益凸显,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分析研究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第一,国际背景层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问题成为焦点问题之一。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贸易以空前的规模急剧扩大,世界环境也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转化成超越国界的全球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高科技化的浪潮下,各国通过对外贸易追求世界市场占有份额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贸易中出现了关税壁垒弱化和“绿色壁垒”强化的新趋势,国际社会中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全球环境保护。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各国都在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并且通过国际组织呼吁取消关税壁垒,进行自由贸易,开展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人们又把自由贸易看作破坏环境的因素之一。贸易准则和保护环境目标的不一致性,导致全球贸易与环境因素互动关系的走势日趋复杂,引发的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多。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矛盾与协同成为21世纪一个备受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关注的议题。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贸易自由化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但是不顾环境和生态承受能力的贸易自由化则会导致资源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而不恰当的环境保护措施则会制约贸易的发展,如何处理好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问题。

第二,“环境革命视角”层面。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中心内容的环境革命。这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国际贸易也不例外:各种环保意识、法律、规章和措施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与自然资源、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及健康有关的商品的国际间流动,甚至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迫使”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游戏规则”、甚至基本理念都做出相应的改变。由此,“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在理论上认真分析研究国际贸易中的各种环境问题,在实践上正确处理贸易与环境及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环境与贸易”这一热点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环境与贸易在当今的环境革命时展变化的结果。从深层次来看,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无限性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具有矛盾的关系。贸易的增长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客观要求;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又是一种客观自然规律,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这一矛盾日趋激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目。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各阶层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对贸易增长的关注,这使得各个国家和国际社会对环境的管制越来越严,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日益成为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目标的工具,为环保目的执行的限制或禁止进出口的环境贸易措施增多、增强,进而日益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因此,环境与贸易问题成为焦点。

第三,国内因素层面。中国是近年来贸易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由于忽视了可持续发展,中国的高经济增长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恶化,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成为高速发展的代价,同时,环保浪潮对我国对外贸易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协调贸易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也是目前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第四,学术研究层面。由于贸易与环境问题相对较新,虽然有关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贸易诱致型环境退化假说”、“环境库兹涅茨假说”、“污染天堂假说”、“向底线赛跑假说”、“波特假说”、“环境规制与FDI企业选址”等理论观点,但有些方面尚未得出明确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验证。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涉及因素众多,从现有的研究情况看,国内外学者研究基本内容主要涵盖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对贸易的影响、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协调、竞争力、与环境相关的标准等五个方面。

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影响研究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既相辅相成又互相矛盾,贸易对环境有影响,环境对贸易亦有反作用。

1.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有学者认为,贸易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贸易是导致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不加限制的贸易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环境政策宽松的国家,贸易对环境的危害更大。有学者则坚持:贸易对环境有重要影响,但贸易不是环境问题的根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导致经济活动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没有被内部化。目前国内学者在此问题上大多持此观点。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产品效应。产品效应反映的是与贸易产品和劳务商业交换相关的环境影响。贸易是通过特定的具有生态影响的产品和劳务的国际交换来影响环境的。一方面产品效应与技术效应密切相关,如果贸易产品本身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产品,或其生产技术是环境友好的,则该产品的环境效应是正的。发生正产品效应时,贸易作为商品流通手段对环境状况有积极影响,这些商品有助于环境保护,或是另一种危害环境产品的替代物。贸易为那些解决特定生态问题的环境技术和服务在全球扩散提供了机会,贸易扩展了那些由对环境有益的技术生产的产品构成的市场,也孕育了对环境有益的投入品贸易,因而提高了生产国和消费国的环境保护水平。另一方面,如果贸易促进了有害物质的国际扩散,或进行濒危物种的贸易,都将会产生环境的负效应。在缺少社会最优政策时,贸易会通过一些对生态系统有直接危害的产品(如:有害废物、危险化学品和濒危物种等)在国际间运输和交换而产生负产品效应。

第二,规模效应。主要体现与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相关的环境影响。贸易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引起的资源过度利用与环境退化的负效应,以及环境治理成本的规模正效应。贸易对环境的一些影响,归因于其对经济活动整体和规模以及市场增长的扩展作用。贸易增加了收入,使得人们更有兴趣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贸易提高了国际市场的效率,产品和劳务能自由流动,资源被配置到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生产活动中,贸易就能让具有不同资源和优势的国家,克服因其能力有限而对增长产生的约束。一些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到一定水平以后,其环境污染将趋向减少;尽管在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及转型阶段污染可能增加。通过贸易发展经济,既可以为这些国家提供对付环境问题的财政资源,又可以通过增加人均收入提高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然而在市场失灵和干预失灵的情况下,贸易所推动的增长会有规模负效应,导致经济不能持续发展。若缺少手段去控制因市场和干预失灵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全球性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膨胀,会加剧环境问题的恶化,贸易带来的市场扩张和经济成长会造成自然资源的进一步退化和更快衰竭。

第三,结构效应。主要涉及与生产和消费活动分布和强度有关的环境影响。贸易的结构效应比规模或产品效应更为间接,它与贸易相关的生产和资源使用方式有关,贸易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将会促进在清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产业更为清洁,反之,在污染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产业更具有污染性,因而贸易的环境效应对于前者具有正效应,而对后者则是负效应。在改变国际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和强度方面,贸易对环境有影响,部分原因在于贸易影响了市场价格,通过分配与不同国家的环境容量和条件相适应的经济活动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贸易的国家间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作用使其具有正结构效应。如果环境资产能正确估值和计量,并且其价值能包含在国际价格和市场中,其使用不被政府政策干预所扭曲,那么贸易将是推动发展的理想手段。当这种理想状况不存在时,贸易就会把生产和消费分布到那些并不适于这些活动或活动强度的地区,因而产生负结构效应。由于市场和干预失灵,更主要的是环境政策失灵,贸易导致生产方式并未反应甚至无视国家自然资源情况。在某些国家,生产活动可能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而另一些国家适合的自然资源却未得到利用。在某些情况下,贸易机会使得生产方式只是建立在大规模投入化工产品、能源和资本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情况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基础上。

第四,技术效应。贸易具有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传播与扩散的正效应,同时也会带来不利环境保护的技术传播,如果有害环境的技术更具有经济效率,就会替代传统的环境友好技术,从而产生环境的负效应。

第五,收入效应。经济规模扩大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产生了对高标准的环境质量的偏好,刺激了环境保护的投资与技术创新,而经济规模扩大使投资于环境保护成为可能,不断增加的环境保护投资与技术创新改善了环境状况,这一现象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的过程。由于收入效应与经济规模及技术进步相联系,因此,也有学者将其界定为规模正效应、技术正效应的表现。

第六,法规效应。主要是指在贸易协定中与环境相关条款对环境保护以及各国环境政策协调所起的积极(正效应)或限制(负效应)作用。

2.环境对贸易的影响研究。

大多学者认为:环境对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环境既能够促进贸易的增长,也能够阻碍贸易的正常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环境是贸易正常进行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环境是贸易正常进行的基础,为贸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能源;环境差异导致各国比较利益和国际分工的差异,也影响了各国贸易的内容、规模和结构。同时,贸易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又影响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差异;环境政策的制定影响贸易的内容和方式;各国环境状况的不同,也影响着贸易的发展。其次,环境保护政策也影响着贸易。各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贸易有一定的限制性影响:绿色补贴或环境支持,政府对环境保护提供的有关支持,可以影响产品出口成本,从而影响国际市场竞争力。

第二,环境对贸易有制约作用。环境问题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的手段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国际贸易出现了新的障碍。环境法规和环保措施对贸易有一定限制作用;被污染物贸易、废弃物贸易、污染型生产、污染型产业转移会造成对贸易的接受方、用户、消费者的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的破坏;生态资源贸易会造成对贸易输出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三,环境对贸易具有一定正效应。环保时代的到来,也给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使其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出现了“绿色壁垒”、环境认证、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等新现象,有利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一种贸易资源与产业,可以促进环境产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贸易与环境关系协调途径研究

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越来越多,环境与贸易发展问题紧密联系,贸易与环境既相辅相成又互相矛盾,研究当前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冲突之处、如何协调冲突是问题的关键。

1.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应遵循的原则

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确立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学者们的基本共识,具体的协调原则就国际贸易来看,主要有五种观点:

第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尊重国家、不损害他国环境和各国管辖范围以外环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损害预防、国际合作、共享共管全球共同资源”等七项原则。

第二,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ISD)“公平性、环境的完整性、属地管理优先、国际合作、科学与预防、开放性”等六项原则。

第三,“共同而有差别的责任、国际经济与环境合作、削减环境贸易壁垒、禁止污染转移”等四项原则。

第四,“效率、平等、强化管理、有关方面参与、国际合作”等五项原则。

第五,“贸易与环境相辅相成、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承担、制定各国环境与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贸易壁垒不应成为贸易自由化的障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发展经济与生存的权利”等五项原则。

2.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的途径

环境成本内在化为主流,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从长期看,处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需要重新审视两种体系中的相关因素,最终在一个新的相互结合的体系中将两个问题综合起来考虑,这或许需要一个世界环境组织来设定规则,像CATT在过去50年中主持贸易政策相同的方式来谈判多边协定,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争端。

第二,要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保证贸易、经济、环境的良性互动,为贸易到经济增长的传递创造必要条件:贸易结构合理,符合比较优势原则;贸易量扩大不会使贸易条件恶化;不存在市场失灵和制度失灵。

第三,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伦理道德对贸易与环境协调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需要改变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3.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政府层面。一是加快经济和科技发展,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增强在贸易活动中的应变能力,降低资源型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贸易,推进贸易结构多元化,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建立可持续的贸易发展战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以环保为基点培育竞争优势;健全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环境标准体系和环境标志制度;大力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积极参与环保产品与技术的国际市场竞争;根据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利用后发经济优势解决我国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三是严格禁止进口有毒有害的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和放射性废物,坚持资源化利用的废物供给立足于国内,加强对废物监督管理,严格环保执法。四是在外资引进工作中,要注意防止已遭国外淘汰的污染产业转移,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重点鼓励外资投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环保产业。五是积极参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政府在参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上应坚持正确立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防止污染物跨国转移;加强外贸商品环境管理和环保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利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经验;加强环境与贸易问题的国际讨论和谈判,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六是健全法律政策及相关机制。加强环保立法,建立全方位控制污染的绿色管理体系;制定与完善一系列有利于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建立高污染密集产业特别控制区,灵活调整海外投资政策,防止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污染转移,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七是密切注意国际贸易和环境动态,加强两者关系及其对我国影响的研究,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不利因素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第二,企业层面。一是树立绿色理念。二是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加强绿色营销信息管理,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策略组合,实现绿色营销。三是实施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对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设计、制造、销售、回收、处理等)进行主动控制,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提高产品绿色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加快绿色认证工作,开展清洁生产。国内各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应积极开展ISO14000的认证工作,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以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效地防治污染。五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六是及时掌握国际动态,增强企业的适应性。七是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第三,公众层面。一是促进政府建立健全环境公众参与制度。二是树立和强化绿色消费意识。三是实行绿色文明规范。站在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角度,逐步转变传统观念,把保护环境纳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在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多考虑一下自己是在改善环境,还是在污染和破坏环境,只有这样,绿色贸易经济才有希望。四是积极实行绿色生活消费,以适度消费替代过度消费,注重绿色饮食、生态家园、绿色生活用品、环境清洁,以引导扩展绿色市场,促进企业经济转变。五是促进建立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及绿色社会。

第四,合理利用国际法规层面。首先应根据《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未来的谈判中谋求公平待遇和承担与自己国家相适应的责任;其次,应积极参加多边贸易体制内环境贸易谈判,与发达国家的成员方一起共同制定真正顾及发展中国家发展现状与合理要求的多边环境保护贸易规则;再次,应加强对双边贸易体制下环保问题的研究,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应根据MEAs和GATY/WTO规则来完善我国环保贸易法律,并在其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各种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可以现有的《对外贸易法》有关条款为基础,制定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明确为保护环境可以采取的贸易措施的种类,包括禁止进出口、环境关税调节、数量限制等;最后,一方面应通过立法鼓励环保技术设备和绿色产品的出口,占领日益庞大的国际绿色市场,同时加强对出口行业的管理,解决出口商品的环保达标问题,另一方面,要分析和研究主要贸易伙伴国内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标准和法规,克服环境壁垒,坚决反对和抵制非法的环境贸易壁垒。

结论和展望

总的来看,国外对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方面的理论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并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较系统的体系。我国对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是在国际贸易领域、环境领域和国际法领域,针对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对单一学科的分析,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相对不足。虽然已经在各个相关学科取得很多成果,但是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深入,在实际中还缺乏可操作性的办法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国内多数这方面的文章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实证分析。对中国环境与贸易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大多也是针对某一或某几个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缺乏完整系统的发展战略,同时对于国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在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国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展开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趋凸显。综合目前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贸易主义和环境主义争论的根源在于对环境的哲学认识上存在差异,贸易主义将环境从属于人类的目的,环境主义以自然为本。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二者既互相依存,又存在重大的矛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二者都将受到重视,但又很难和谐一致。贸易与环境之争的深刻本质是功利主义与生态主义的思想分歧。贸易与环境本质具有统一关系,就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无论是自由贸易还是环境保护都不是终极目的,而只是达到终极目的的一种手段。终极目的应该是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就业的增加。

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之上,同时它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现在,可持续发展既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各国要实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还是协调贸易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短期内将两者的关系协调好绝非易事,因为贸易目标和环境目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全球环境政策的目标为的是对全球环境资源进行管理,需要在明确认识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贸易政策为的是防止出现新的贸易限制措施来保护贸易所得,取消现有的贸易壁垒和阻碍贸易的法规来增加贸易收益,所以如何平衡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两个体系、遵循何种原则是个关键问题。从长期看,处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需要重新审视两种体系中的相关因素,最终在一个新的相互结合的体系中将两个问题综合起来考虑。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径选择;甘肃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28—03

18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Svante August Arrhenius曾预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会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增加,并最终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发生。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这一预测在今天得到充分的验证。建立在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城市及生活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已经开始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在寻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北京正式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先选择在上海和保定开展项目合作示范。2011年8月18日,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广东、云南等5省和天津、重庆等8市的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甘肃省要想在未来几十年里加快发展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其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实质就是要解决能源效率的提高与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进行新型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最终目标即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进行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温室气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是通过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模式,构建低碳产业结构下的生产方式、消费理念和鼓励低碳发展模式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低碳技术,又称清洁能源技术,其目的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同时降低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主导技术涉及石化、冶金、电力、化工、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以及对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相关领域的有效控制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李胜等(2009)提出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分配和低碳消费4个环节,核心是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政策与制度的设计创新,提高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水平。建立低碳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环节的低碳化。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制度的设计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体现为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执行节能产品认证,并将低碳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其次,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制度,通过限定排放上限,依靠碳排放交易体系来激励对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技术开发的投资;第三,设立碳基金,充分发挥国际组织、政府和企业在扶持和鼓励低碳技术开发领域的指导作用。

(二)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现状

继英国政府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2006年10月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全新的审视,报告指出如果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低碳产业,可以避免未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并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新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重要战略选择。美国积极推动气候立法,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欧盟提出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环保项目和相关就业,支持欧盟区的绿色产业,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2009年7月公布《英国低碳转换计划》,明确提出企业要最大限度地抓住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机遇,在经济转型中确保总体经济资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2008年日本提出“福田蓝图”,次年4月,又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发展日本的低碳经济。就研究方法而言,除了传统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碳循环能源模型、动态综合评估模型等。综合来看,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的形势下,各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的调整发展战略,制定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政策、发展战略、能源政策、生态保护、政策与制度建设等与低碳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并探索了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

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靳志勇(2003)就当年英国的低碳经济能源政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李文虎(2004)对英国的绿色能源战略进行了介绍;庄贵阳(2007)指出,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应依靠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制定低碳政策措施来实施一场能源革命,试图建立一种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任小波等(2007)对斯特恩报告进行了解读,从科学基础、气候变化中的经济学问题、减排行动的政策与经济因素、适应行动的效益分析以及全球合作应对气候的意义等五个方面对报告的主要内容、立场和结论进行了介绍;王志轩(2007)提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要在法制的框架下推进,要科学估计中国节能减排的潜力,一定要通过政策、价格来引导,通过市场的手段来推进。综合来看,国内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阐述、宏观政策、思路架构和低碳能源角度的技术途径等方面,针对具体区域发展低碳经济路径的研究,大多也只停留在介绍国外低碳经济政策措施的阶段。本文以甘肃省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二、甘肃省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

甘肃省是一个资源型省份,同时也是一个资源能源缺乏的省份。甘肃省的支柱产业多是重化工业,能耗高、污染高,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比较大。在这种发展方式下,资源能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难以支撑,产业竞争力低下,人民生活质量难以提高。在地区性能源、资源、水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弱化资源的约束是甘肃的必然选择。

(一)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全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人均占有土地量居全国第5位;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在全国和西部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有色金属矿产在全国占绝对优势;煤炭、油田、水能资源丰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全省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甘肃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重化工业比重达到85%以上,是典型的“两高一资”工业结构,经济发展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极强。2010年,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消费能源达到3689.45万吨标准煤,而其中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达2 984.30万吨标准煤,占到工业能源总消费的81%,万元GDP能耗和电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2.7%和84.6%。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石油可达40%左右,天然气占到22%左右。甘肃省能源结构以煤炭、火电为主,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石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低。

(二)甘肃省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

1.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甘肃省目前的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典型的“二、三、一”形式,一定时期内,甘肃省能耗高的重化工业所占的比例不仅不会大幅降低,还有可能升高,这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很难发生根本的变化。而重化工业产业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甘肃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加快推进使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必将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这就加重了甘肃经济的高碳特征。

2.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从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开况和供需变化来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在资源上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2006年,中国煤炭消费排名全球第一,其中生产占当年全球总量的39.1%,消费占当年全球总量的38.6%。甘肃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多种新能源资源,是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在国家政策的促进下,甘肃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必须认识到,甘肃能源生产和消费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到70%以上,经济的“高碳”特征明显。

3.技术结构水平低下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动力是先进的科技水平,甘肃省技术结构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能力和经费有限,劳动力技术水平偏低。甘肃工业企业基础比较薄弱,低碳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慢,导致能源生产和利用水平相对落后,这是开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严重制约因素。由于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目前,我国低碳技术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而引进转让势必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和适应阶段。我国在低碳技术开发上尚没有明确发展规划,如果甘肃省内企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不仅面临着巨大的生产成本,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4.节能减排意识缺乏

节能减排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重要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科技部组织专家开展的《全民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研究表明,个人生活点滴中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如果大家都积极参与,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随着甘肃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建筑能耗、物业能耗、污染性消费等问题日益突出。

三、甘肃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路径与方法

(一)结合“十二五”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结合“十二五”规划,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为低碳发展提供指导。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甘肃省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避免碳密集产业的转移,否则会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进而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重提高高技术制造业比重,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制造等新兴、低能耗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法律、金融、物流、旅游、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降低GDP的碳排放强度,推进低碳工业化进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和新材料基地,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和再制造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碳基新材料和氟化工产业,加快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构建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生态宜居和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支持一体化创新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

甘肃能源生产和消费仍以传统能源为主,能源结构的合理调整,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甘肃省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应大力开发利用新型洁净能源,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甘肃省在发展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上处于政策优势地位,其中,酒泉风电基地是我国目前批准建设的第一个千万千瓦级的风能电力基地。同时,甘肃省在核燃料生产供应上具有技术优势,要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新型能源的能源消费比重。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鼓励企业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倡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发展。

(三)加快低碳技术引进与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已经拥有了较成熟的低碳技术。针对甘肃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环境污染现状,省内企业要加强与国际组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在低碳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理论与经验,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工艺上实现引进、消化以及技术创新。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河西新能源开发与接人电网等相关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研究创新。搭建甘肃省低碳经济信息平台,支持建立低碳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应用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突破传统能源的约束。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积极研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的低碳技术。同时,要立足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低碳能源技术,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使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转变消费观念,推进全民节能

第9篇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建设;果蔬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短缺时代已经结束。农产品卖方市场的地位有所变化,消费者越来越成熟理性,农产品销售难现象突出。市场对农产品品牌化的要求显现出来,农产品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生产经营者和地方政府的关注。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是破解农产品卖难、滞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加速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加入WTO以后,国外农产品品牌先后进入我国市场,使得我国本土的农产品面临来自国内外产品的激烈竞争。建立和培育农产品品牌已成为提升农产品市场形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奚国全、李岳云(2001)比较早地提出: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生产利润,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效、优质农业的全面发展。

现今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已由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了品牌竞争。而果蔬产品是世界上仅次于粮食的农产品,果蔬业的品牌时代也已经来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果蔬生产国和果蔬品加工基地,也是最大的果蔬消费国,果蔬品牌建设在发展农业经济与深化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涵和特殊性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涵

农产品品牌是品牌的一类,那么什么是品牌?菲力普·科特勒(Philip·Kotler)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那什么是农产品品牌?我国学者白光、马国忠(2006)认为,农产品品牌是指农业生产者或经营者在其农产品或农业服务项目上使用的用以区别其它同类和类似农产品或农业服务的名称及其标志。郑璐、徐惠娟(2008)认为农产品品牌是指用来识别某一区域或某一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和农业服务以区别与其同类或相似的农产品或农业服务的名称、记号或设计,是农产品或农业服务具较高市场占有率、影响力和声誉的象征。可见,农产品品牌不仅是一种标记,也是一种象征和声誉。朱玉林、康文星(2006)认为,农业区域品牌是指在某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农业企业(或家庭)所属品牌的商誉总和。刘守贞、张洪波、王奎良(2012)认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指在特定地理位置上和以独特自然资源及悠久的种植、养殖方式与加工工艺生产的农产品为基础,经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被消费者所认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称与标识。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指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对品牌进行的规划、创立、培育、扩张等行为过程。而农产品品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种是农产品企业品牌,是一种“小品牌”;另一种是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种“大品牌”。所以,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既包括基本建设主体——农业企业,也包括参与建设主体——政府、行业组织和农户。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特殊性

农产品品牌具有一般品牌的共性,即作为一种产品信息的识别标志,能够产生消费者的品牌忠诚,约束生产者保持产品质量、维持产品形象,提升产品竞争力。由于农产品自身的一些产品特性,如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可大可小、农产品极强的地域性等,使得农产品品牌建设还有其特殊性。

1、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农产品品牌是一种公共产品,品牌的开发、管理、受益往往不是同一主体,而是整个农产品的生产者群体。由于农产品的可分性和品牌建设环节上的复杂性,单个农户较难独立地完成一项农产品品牌建设。因而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项群体性活动,它既是农民的行为,也是农业企业的行为。此外,还需要有农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的参与和支持。

2、农产品品牌建设形式的多样性

广义的农产品品牌包括农产品的质量标志、品种标志、集体品牌和狭义农产品品牌。质量标志和地理标志都是显示农产品具有某些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功能的农产品标志;品种标志是农产品种子品种的标志,种子决定产品,离开了品种标志,人们无法辨别该产品的属性及根源;集体品牌体现农产品的区域特征,帮助消费者认识农产品的出处;狭义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质量、功能等特征的集中体现形式。

3、农产品品牌建设效应的外部性

农产品品牌建设效应的外部性表现在二方面:第一,地域品牌产生的外部性。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土质、温湿度、日照等自然条件的差异,都会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形成。第二,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等品牌称号产生的外部性,使农产品生产者一旦获得“三品”认证,就得到了免费的利益。

4、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高难度和高风险

农产品品牌建设难度大、风险大,具有脆弱性。农产品的特点是农产品品牌脆弱性的内在原因:第一,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高度敏感,同时农产品的质量隐蔽性导致品牌农产品质量监管难度大,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对于农产品品牌将是致命打击。第二,农产品品牌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各主体之间的质量管理协调难。第三,农产品大都是生鲜产品,在常温下易腐烂、易变质,影响品牌形象和品牌产品质量。

二、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农产品品牌建设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农产品消费者、农业及相关产业、国家政府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研究和实践农产品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外部条件日渐成熟,发展较为迅速并已有所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晚,经验少,农业产业发展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外部条件日渐成熟

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外部环境基本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品牌逐渐成为消费者选购农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品牌农产品相对于无品牌农产品更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品牌忠诚。第二农产品逐渐形成了以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直销配送和超市经营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第三,冷链系统的改造和建设不仅有利于保证农产品的产后质量,也扩大了消费者的可选择范围,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可能性增大。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随着外部条件逐渐趋于成熟,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我国农产品企业品牌的竞争优势较突出。在食用油、奶制品、速冻食品等行业,品牌效应最为明显。第二,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速度较快。随着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进行,地理标志逐渐受到重视,各地协会及农户积极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在全国各类品牌和商标评比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三)“三品”认证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三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实行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为农产品品牌建设打好基础。首先,“三品”概念强化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有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其次,“三品”认证可证明我国生产的农产品符合国际要求,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最后,“三品”使得传统生产方式改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刺激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主体不明确

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存在多元化,品牌的所有者是谁,这是品牌建设应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产权关系不明晰,就很难对品牌实现有效的投资、管理及维护。事实上政府并不是品牌建设的主体,品牌的主体可以是农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或其组合体或中介组织等。但不论品牌的主体是谁,它都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应该是具有法人资格,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五)农产品品牌营销力度不足

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是品牌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离不开对品牌的营销。目前农产品企业用于产品品牌的营销经费不足,营销形式单一,营销范围较窄,尚未形成利用媒体广告、公关宣传等手段来全方位塑造品牌形象的意识。农产品品牌营销力度不足,更谈不上树立名牌优秀企业形象和利用名牌获取丰厚的利益回报。

(六)政府支持力度相对不足,欠缺培育环境

为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完善,我国政府在信贷支持、税收优惠、流动便利、产品促销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给予的支持力度还很不够。我国品牌农产品的保护法规不健全,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不够,而力量相对弱小的农业生产者又无力还击,导致优质农产品缺乏创立和维护品牌的市场环境。此外,政府对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户展开的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培训、宣传、引导等工作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农产品品牌对外的宣传和推介力度还需加强。

三、果蔬类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果蔬产品的需求不只是简单地追求数量,高质量的安全、营养、保健果蔬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此外在果蔬产品的选择上追求尝鲜和创新,消费需求出现多元化特征。消费者更加关注果蔬产品的品牌附加值,果蔬品牌的建设越来越受各界的重视。现阶段新型农业的发展,果蔬产品销售方式的变迁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果蔬类产品品牌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新型农业的发展为果蔬品牌建设提供稳固阵地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地政府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农业多功能化的推进,新兴的农业生产形式不断涌现,如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以满足了消费者个性、高端、新颖等需求为特点,成为现代果蔬品牌建设的稳固阵地。

(二)销售方式的变迁使得创建果蔬品牌成为最佳选择

目前,中国果蔬产品零售交易主要发生在城市交易市场,而城市农产品零售贸易方式由集市销售向超市销售方式过渡。在大中城市,连锁超市销售的果蔬产品数量已达总销售量的1/3以上,并且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逐步成为城市居民购买果蔬产品的主要方式。连锁超市销售方式的迅速发展为品牌果蔬产品提供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同时也排斥了无品牌果蔬的市场进入,这也使得创建果蔬品牌成为最佳选择。

(三)电子商务可降低果蔬品牌建设的成本

截至2010年底,全国100%乡镇能上网,其中99%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基本具备了宽带接入能力,我国涉农网站已近2万个。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中国果蔬品牌发展提供了新的利器,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在网络上进行品牌传播、果品销售,不仅节约成本,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已经成为推进果品与蔬菜品牌营销的有效手段。

四、果蔬类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一)培育并引导果蔬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

品牌的直接受益者是品牌主体,只有果蔬产品品牌主体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果蔬产品品牌建设才会具有内生的动力。政府只是从战略层面上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做相应的引导,对市场秩序进行规范和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可能担当或替代品牌建设的主体。

品牌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个品牌的建设是需要大额投资作为支撑的,不论是品牌的创建,还是品牌的维护,以及运营,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化机构很难担当此任。果蔬产品品牌主体的完善成熟与否,直接影响到品牌建设的效果。

(二)重视营销在品牌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与国外农产品营销相比较,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落后,农产品品牌营销手段缺乏,营销力度较弱。品牌的拥有者应该提升农产品品牌的营销意识、掌握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技巧,搜集市场信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创见的营销策略,不失时机地开展营销活动。

(三)以差异化确立果蔬品牌的市场定位

果蔬产品品牌营销要把握“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寻找与竞争对手有差异化的独特卖点,实现农产品层次的多样化。首先,可以通过对消费人群的调查定位,研究目标消费人群对果蔬产品的品牌认知、消费能力和偏好习惯等信息,针对竞争品牌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明确产品的卖点和品牌个性,并通过对产品线的梳理,完善品牌形象体系、设计品牌传播口号,注入品牌诉求和区域文化精神,使品牌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其次,选择进入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差异化市场,深入挖掘市场空白,依据竞争形势锁定关键的消费群体,针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以精准定位助力果蔬品牌竞争力的提升。

(四)以多层次渠道策略完善品牌市场体系

中国巨大的果蔬消费市场,消费习惯迥异,区域特征鲜明,需要制订针对性的渠道策略,应该着眼重点消费区域市场、打造样板市场、实施精细化渠道管理。在传统果蔬产品及加工品分销渠道基础上,加强特殊渠道的开发,满足日益个性化的顾客需求。

在城市聚居区建立农产品超市,专门经营日常生活必须农产品,按品牌上货架。对于基地所生产的农产品深加工的产品以专卖店的形式形成终端销售,这样能保护产品不被假冒伪造,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还能倡导一种的新的消费潮流,逛农产品专卖店。果蔬生产基地在互联网上开通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将农产品品种、规格、价格等信息及时传递给消费者,并可在网上进行交易,并在网络媒体塑造果蔬品牌的口碑。依托政府的资源优势,在果蔬生产基地召开农产品、食品博览会来展示基地生产的现代化品牌农产品、绿色无公害产品。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也给果蔬产品的品牌营销提供了新的出路。此外,还可以采取定制营销,果蔬产品生产者可以根据加工者或批发商的要求进行生产,果蔬收获后由生产者直接送达到加工者或批发商,或由后者自己运输。或是果蔬产品生产加工者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进行专门生产或品种搭配并直接送货上门的营销方式。“鲜菜配送”、“鲜奶送货上门”是这类营销方式的典型。

(五)政府加强对果蔬产品品牌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帮助和监督农业企业注册商标和建立品牌,帮助企业提高品牌管理能力,全力打击品牌农产品假冒伪劣行为,帮助消费者识别优质农产品品牌。其次,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是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政府应适度给予品牌果蔬产品优惠政策、安排果蔬品牌宣传活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果蔬产品品牌建设,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形成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推动果蔬产品品牌发展的新格局。再次,政府必须增加农业科研投入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最后,还应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果蔬产品品牌产品和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省知名品牌,提高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李道,李君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42-44.

[2]朱黎亮.农产品销售渠道分析[J].中国禽业导报,2002,19(4):15-16.

[3]黄金火,黄文军.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7(5).

[4]穆俊峰,穆俊秋.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J].吉林农业,2010(8):

15-16.

[5]王爱红.农产品品牌营销分析[J].商业研究,2009(12):139-141.

[6]张炳根.农产品创品牌关键在标准化[J].安庆科技,2002(4):31-32.

[7]康红波,胡祥伟.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社会,2011(4):31-33.

[8]陈潮珠.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创新农产品市场营销[J].经合论坛,2008(1):23-26.

[9]江山秀.农产品也要创品牌[J].致富导向,2005(10).

[10]刘磊君.品牌化-农业营销的孵化器[J].经营管理,2009,26(10).

[11]徐小琪.农产品品牌战略中科技创新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12]崔茂森,鹿永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06).

[13]段进朋,党亚峰.我国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中的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07(26).

[14]周丽永,林锐,肖艳.农产品品牌化及其策略探讨[J].农村经济,2006(07).

[15]郁海金.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1).

[16]楼晓东.中国果蔬品牌建设:变化与机遇的应对策略[J].中国外资,2012(11).

[17]郑璐,徐惠娟.我国农产品自主品牌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08(04).

第10篇

本文通过介绍有机农业概念、特点,并对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视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推进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和运作机制的建立、加大政府的引导扶持力度等促进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有机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20世纪绿色革命以来,世界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在此背景下,在吸取传统农耕生产方式上,产生了有机农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机农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本文将从有机农业的基本内涵入手,通过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有机农业发展历程

1.1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认为,有机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生产体系,她遵从当地的生态节律、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循环,而不依赖会带来不利影响的投入物质。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她有利于保护我们所共享的生存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公平与和谐共生。

1.2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有机农业出现较晚。1989年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是我国第一个IFOAM成员,1990年浙江省临安县临安茶厂和裴后茶园获得荷兰SKAL的有机认证[1]。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有机食品标志管理章程》和《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初步形成了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和认证管理体系。2015年8月25日,国家质检总局《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修正版)取消了有机转换认证及其标志,进一步规范了有机产品生产。近年来,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较快。据报道,2014年我国有机生产面积已达272.2万公顷,有机产品总产值达800多亿元。2015年,全国已建成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9个,形成了水稻、茶叶、畜产品、水果等示范模式,我国已成为全球第4大有机产品生产消费国[2]。

2我国有机农业的问题

2.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有机农业投入较大,劳动力投入较高,生产效率较低,市场风险大,使得有机农产品生产风险极大。因此有机农业的发展壮大必须要得到政府支持,弥补有机转换期间收入下降的风险,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我国政府目前没有提供对有机农业统一的支持,中央没有专门的补贴资金,发展有机农业的财政资金主要由地方自行解决,但是政府也只进行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乏长期、稳定的规划和政策支持。

2.2产业化水平低,生产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有机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耐性很强,生产的监控程序多,检测、监测费用高,使得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成本大增,限制了有机农业的大发展。在市场利益驱使下,单个农户也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一些不符合规范的生产措施,结果往往损坏整个有机生产行业的利益;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水平较低,对单个农户约束性较弱,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2.3有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素质较低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刚刚兴起,适应本地的生产技术并不完备国内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停留在科研机构实验室水平,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系统性研究和开发。在我国,仅有5家专业有机农业咨询组织,但它们大多数多专注于建立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而不是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较弱,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有机农业生产的一大瓶颈。

2.4对有机农业认证不规范,生产过程缺乏监督

目前,我国现有59家有机认证机构,不同机构和检查员对于标准本身掌握和执行不规范,差异很大,导致有机农产品质量存在差异。对有机产品生产监督不严,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农药等现象时有报道,市民对本国有机农产品缺乏应有的信任。因此,要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促进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发展。

3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

3.1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

各国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都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密切相关,如德国“联邦有机农业计划”每年投入两千万欧元用于支持有机农业生产。我国也应加大对有机农业生产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对有机农产品给予政策补贴。积极进行政策引导和鼓励,以政策引导有机农业快速发展。

3.2加强有机农业规范化建设

首先,要完善有机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有机农业管理规范的国家或地区都有着较为完善的有机产品生产标准和管理办法。其次,要科学制定有机农业认证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从而促进我国有机农产品的规范发展。同时,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避免无序竞争。

3.3加快土地流转,建立新型的生产经营组织,形成有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导致土地种植碎片化,既不利于有机农业种植管理,也不利于新技术的使用。要以土地确权为契机,加快土地规范化流转,推动有机农业集约化经营,推动有资金、有技术的企业和个人投资有机农业。

3.4建立和完善技术和服务体系

由于有机农业限用或禁用化肥、农药,有机农产品产量稳定性是一个大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级农业科技机构、农业院校等的科研力量,加强与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产品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解决有机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中的存在的问题。

作者:炊晓宁 赵永强 单位: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人民政府 陕西省岐山县水利局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燃料乙醇 新能源 经济效益

目前,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日渐消耗,从而引发了世界对可再生并对环境污染少的新型能源的深刻思考。诸如中国、巴西、美国、加拿大等国正在积极开发和利用生物质燃料乙醇。但如果一直采用大量粮食生产燃料乙醇,必然会造成人类缺粮、缺地等生活隐患,所以走“非粮”路线必然是正确道路。再者地球纤维素的贮量丰富,其能量来自太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国内外燃料乙醇的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石油价格的飞涨,环境污染与能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燃料乙醇便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产业,一些农产品丰富的国家正大力发展燃料乙醇的供应市场。巴西早在1981年就颁布法令规定全国销售的汽油必须添加燃料乙醇,成为世界上唯一不用纯汽油作为汽车燃料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巴西用占全国面积1.5%的国土面积,解决了全国超过一半的非柴油车用燃料的供应。美国自1992年起就开始推广燃料乙醇汽油,目前已经成为燃料乙醇年产量最大的国家,年产近4000万吨。加拿大从1981年起在汽油中添加乙醇,到2003年,加联邦政府宣布实施加拿大燃料乙醇的生产和利用,并拨巨款直接用于魁省等4个省的燃料乙醇商业化项目。欧盟每年约生产176万吨酒精。1997年只有5.6%用于燃料。1994年欧盟通过决议,给生物燃料生产工厂予以免税。并在2010年使燃料乙醇的比例达到12%。因此一些后续的国家如荷兰、瑞典和西班牙也出台了生物燃料计划。泰国是亚洲第一个由政府开展全国生物燃料项目的国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泰国成功地开展了燃料乙醇项目。这些项目提供了利用过剩的食用农产品的途径,对提高泰国农村几百万农民的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亚洲第二大乙醇生产国,设计的年生产能力约为200万吨,并准备效法巴西推出“乙醇汽油计划”。

我国是继巴西、美国之后全球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和消费国。受化石能源枯竭和环境保护双重压力的影响,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再一次被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位置上来,尤其是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初步规模的燃料乙醇产业,更是受到格外关注。我国燃料乙醇市场格局是2002年形成的,2006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燃料乙醇已经在国内更多地区推广。到2010年底,燃料乙醇消费量占全国汽油消费量的比例,已经由过去不足20%上升到50%以上。同时我国也将采取各种措施来增加燃料乙醇的产量。可见,燃料乙醇行业发展前景光明,具有相当的投资潜力。

二、燃料乙醇的概述

1.燃料乙醇的含义

乙醇俗称酒精,它以玉米、小麦、薯类、甜高粱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而制成。将乙醇进一步脱水再加上适量汽油后形成变性燃料乙醇。燃料乙醇中的无水乙醇体积浓度一般都达到99.5%以上,它是燃烧清洁的高辛烷值燃料,是可再生能源。主要是以雅津甜高粱加工而成。

燃料乙醇再添加变性后,与无铅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成的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型燃料。当乙醇混配比例在25%以内时,燃料可保持其原有动力性。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它不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还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更重要的是,乙醇是太阳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整个自然界大系统中,乙醇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可形成无污染的闭路循环。

2.燃料乙醇的使用方法

乙醇既是一种化工基本原料,又是一种新能源。尽管目前已经有着广泛的用途,但仍是传统观念的市场范围。其现在的使用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乙醇为汽油的“含氧添加剂”,这也是美国使用燃料乙醇的基本方法;二是用乙醇代替汽油,这是巴西较普遍采用的方法。未来乙醇作为基础产业的市场方向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车用燃料,主要是乙醇汽油和乙醇柴油。这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燃料乙醇市场,也是近期的(10年内)容量相对于以后较小的市场(在我国约1000万吨/年)。二是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在低温燃料电池诸如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新一代燃料电池汽车等可移动电源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这是乙醇的中期市场(10―20年内)。乙醇目前已被确定为安全、方便、较为实用理想的燃料电池燃料。乙醇将拥有新型电池燃料30―40%的市场。市场容量至少是近期市场的5倍以上(主要是纤维原料乙醇);三是乙醇将成为支撑现在以乙烯为原料的石化工业的基础原料。在未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内,由于石油资源的日趋紧张,再加上纤维质原料乙醇生产的大规模工业化,成本相对于石油原料已具可竞争性,乙醇将顺理成章地进入石化基础原料领域(如乙烯原料市场),很可能将最终取而代之。如果要做一个形象而夸张的比喻的话,二十世纪后半叶国际石油大亨的形象将在二十一世纪中叶为“酒精考验”的乙醇大亨所替代。

3.燃料乙醇的特点

(1)可作为新的燃料替代品。

乙醇作为新的燃料替代品,可直接作为液体燃料,也可用于生产生物质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来源或者同汽油混合使用,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石油的依赖,保障国家能源的安全。

(2)辛烷值高,抗爆性能好。

作为汽油添加剂,可提高汽油的辛烷值。通常车用汽油的辛烷值一般要求为90、93或97,乙醇的辛烷值可达到111,所以向汽油中加入燃料乙醇可大大提高汽油的辛烷值,且乙醇对烷烃类汽油组分(烷基化油、轻石脑油)辛烷值调合效应好于烯烃类汽油组分(催化裂化汽油)和芳烃类汽油组分(催化重整汽油),添加乙醇还可以较为有效地提高汽油的抗爆性。

(3)减少矿物燃料的应用,以及对大气的污染。

乙醇的氧含量高达34.7%,乙醇可以按较甲基叔丁基醚(MTBE)更少的添加量加入汽油中。汽油中添加7.7%乙醇,氧含量达到2.7%;如添加10%乙醇,氧含量可以达到3.5%。所以加入乙醇可帮助汽油完全燃烧,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使用燃料乙醇取代四乙基铅作为汽油添加剂,可消除空气中铅的污染;取代MTBE,可避免对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另外,除了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和含氧量,使用乙醇汽油可以有效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降低碳氢化合物和氮的氧化物的排放量。

(4)可再生能源。

若采用雅津甜高粱、小麦、玉米、稻谷壳、薯类、甘蔗、糖蜜等生物质发酵生产乙醇,其燃烧所排放的CO2和作为原料的生物源生长所消耗的CO2,在数量上基本持平。这对减少大气污染及抑制温室效应意义重大。

三、燃料乙醇的生产工艺

目前,燃料乙醇的生产方法有合成法和生物法两种。由于近年来原油资源短缺及乙烯价格上升,所以合成法逐渐被生物法所取代。

生物法生产燃料乙醇大部分是以甘蔗、玉米、薯类和植物秸秆等农产品或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经酶解糖化发酵制造的,其生产工艺有酶解法、酸水解法及一步酶法等。其生产工艺与食用乙醇的生产工艺基本相同,有所不同的是需要增加浓缩脱水后处理工艺,使乙醇的含量达到99.5%以上。脱水后制成的燃料乙醇再加入少量的变性剂就成为变性燃料乙醇,与汽油按一定比例调和就成为车用乙醇汽油。合成法是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及其它生物体有机物,经过热解合成气(H2,CO),化学或酶催化或微生物发酵而合成乙醇。

在某些方面,化学法好比西药,强烈、见效快,生物法好比中药,温和、见效慢。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其制约因素是成本和高效、廉价催化剂、酶和合适微生物的开发等关键技术。生物法具有选择性、活性好、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但原料利用率低、反应时间长、产物浓度低及酶、微生物活性易受影响且纤维素降解和单糖转化所需酶、微生物适用于不同反应条件,不能很好耦合。而化学法具有原料利用率高、反应时间短、催化剂构成简单、没有严格反应条件限制等优点,但为高温、高压过程,对设备要求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燃料乙醇的经济效益

生物质直接燃烧热效率很低,只有10%左右,而将它们转化成气体或液体燃料(甲烷、氢气、乙醇、丁醇、柴油等)热效率可达30%以上,缓解了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其次,乙醇燃烧值仅为汽油2/3,但分子中含氧,用作汽油添加剂抗暴性能好、低排放,可提高其辛烷值2―3倍,还能使汽车动力性能增加等。

据推算,平均每3.3吨玉米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而且生产只是利用玉米种的淀粉,玉米种的其他部分仍可综合利用。如生产优质的药用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专用饲料和农业复合肥等产品,由此可见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比较低。巴西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成本价为每升0.2美元。美国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成本价为每升0.33美元。而且如谷物茎秆、稻草和木屑等废料也可用来生产燃料乙醇,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

除此之外,燃料乙醇还有一些明显的关联经济效应。一方面,燃料乙醇有巨大的环保效应,这可以大大降低城市处理空气污染的费用。另一方面,对于石化行业发展来说,燃料乙醇具有巨大的需求又是十分有利的。燃料乙醇的辛烷值是非常高的,可以提高油品质量和辛烷值。

五、燃料乙醇的发展前景和展望

燃料乙醇的生产正在由传统的粮食酿造向生物加工过渡,所以它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美国能源部资助用生物质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开发,美国每年生产约2.8×108T的生物质废料。如谷物茎秆、稻草和木屑等,开发将生物质废料转化为乙醇是生物质制乙醇工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美国Novozymes公司和NREL合作研发了将生物质(如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转化成葡萄糖,再发酵成燃料乙醇,这大大降低了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加拿大IOGEN公司与加拿大石油公司合作投产了世界上最大的,也是迄今唯一的用纤维素废料生产乙醇的装置,每年可将12000―15000T小麦等其他谷物茎秆转化为3×106―4×106T燃料乙醇。这也将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价降到了1.1美元/加仑,预计未来可减少到90美分/加仑。

我国由天冠集团和山东大学联合攻关的纤维素酶科项目中试发酵试验表明,酶活力及生产成本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利用酶解法生产纤维素乙醇,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环境污染小、装置简单等优点。采用当今流行的液体深层通风发酵培养,通过诱发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方法,从提高酶活性降低生产成本着手,利用经济实用的秸秆类物质作原料,使酶的发酵水平显著提高,可望经过后续处理进行规模化生产。

燃料乙醇作为一种新型清洁燃料,是目前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重点,符合中国能源替代战略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技术上成熟安全可靠,在中国完全适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普通汽油与柴油的替代品。燃料乙醇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战略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在吸收国外成果和经济的基础上,加强燃料乙醇生产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副产物深度加工研究工作。

近年来,石油等矿物质日渐枯竭,油价进一步上涨,使燃料乙醇发展更重要,而且使燃料乙醇的价格有一定的上升空间。随着石油等矿物质的枯竭与油价的大幅上升,以乙醇等能代替矿物质能源的新型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已成为国家能源政治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全根.炼油设计.乙醇汽油的应用,2002.2.

[2]任波.乙醇汽油转折[J].财经,2007,178:100-102.

[3]雷国光.用纤维质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是我国再生能源发展的方向[J].四川食品与发酵,2007,43,(135):39-42.

[4]路宽行.乙醇燃料:打开新能源之门?[J].经济导报,2007,3013:30-31.

[5]贡长生,张龙.环境化学,2008,(1):222-228.

[6]郎晓娟,郑风田,崔海兴.中国燃料乙醇政策演变,2009.3.

[7]李志军.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2008.7.

[8]张智先.粮食论坛.国内燃料乙醇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2010,(11).

[9]秦凤华.燃料乙醇蒸蒸日上[J].中国投资,2007:38-41.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涂料施工;施工技术;发展策略

引言

我国在最近十几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随着就带动很多其他行业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建筑业,国家对于建筑的质量和建筑的档次也是极其重视,因此外墙的涂料质量和工艺及施工方法都有很大的提高,在视觉效果和美观上作出了贡献,涂料在使用方面也是要根据涂料本身的特性和技术在施工方面进行有效的使用,所以它和建筑的本身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当今建筑业无论是新的建筑还是旧的对于外墙涂料的使用都是有质量问题的,尤其是经过长时间的外露,外墙块料变色和褪色、起皮、脱落都是不能小看的问题。

1 我国建筑工程涂料施工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情况

人类生产和使用涂料都有很长的历史,在国外涂料的形成是在18世纪当时促使氢气迅速发展,在我国19世纪工业涂料才开始萌芽,由于技术的发展,涂料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国外就已经使用上了聚氨脂涂料,我国在60年代时工厂生产了聚醋酸乙乳液,涂料由此诞生,但是以我国的发展水平,聚醋酸乙乳胶涂料在建筑是不能完全使用的,所以在70年代中期我国科学家又成功的研发了新的图料分别是聚乙烯醇水和聚乙烯醇缩甲醛,在外墙的使用上创造新的篇章,为以后涂料的发展鉴定了基础,随后紧锣密鼓研发出苯丙乳液,苯丙乳液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一些技术上面的问题,使其在建筑业的发展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到了90年代,国外的先进技术进入我国,在涂料使用上填补了许多缺憾,水油性涂料在这时期迅速发展,充分发挥其性能。现在我国涂料在外墙已经使用弹性涂料,使用率也大大的提高。

现在我国在世界上是消费大国,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中国人的消费理念都非常的传统,喜欢置业,因此就带动了房产的猛速发展,人们大量的买楼,使其该建筑业的涂料使用量比其他国家的使用量大很多,已经成为第一大涂料消费国,在我国涂料使用的数据也是有据可查的,由此带来了有利和有弊的一面。有利的是该行业所带动的有关行业的经济发展,技术都有明显的提高,弊端就是我国现在还在进口国外涂料,技术水平没有达到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使其涂料的发展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现在生产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经济、科学都不能达到国外要求的范围内,只能生产质量不太好、结构不合理、技术不过关的产品给消费者使用,随之带来的危险性也多有发生,想要出口外国更是难上加难。现在我国政府也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整顿等一系列措施,以现在发展的趋势来看,以后人们对于涂料的要求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现在的企业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要提高产品的档次、扩大规模、改变发展的策略旧的理念,涂料发展的道路虽然满布荆棘,不能因为害怕困难就止步不前、原地踏步。

2 建筑工程涂料施工技术的发展策略

2.1 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指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它的使用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加大了人们回收再利用的思想观念,政府增加资金大力扶持绿色经济发展,提倡国民使用绿色建材的基础知识,绿色建材不是指单独的建材产品,而是对于“健康、环保、安全”品性评价,它注重建材对人体健康和环保所造成的影响及安全防火性能,它具有消磁、消声、防火、等性能,同时绿色环保涂料就是其中的一种,具有同样的性能。

2.2 旧外墙面修补重涂技术

我国过去广泛使用的水刷石类、干粘石类、水泥砂浆装饰墙面类、清水砖墙类、旧涂料类和各种贴面材料(例如面砖、马赛克等)等旧外墙面,经多年使用已显陈旧,迫切需要翻新。采用各种建筑涂料(例如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溶剂型外墙涂料、无机外墙涂料和有特殊装饰效果的复层涂料、砂壁状涂料等)进行翻新涂装,具有很好的技术经济效益。一些翻新涂装工程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对上海某框架结构、粘土空心砖作填充墙的九层综合办公大楼原白色面砖装饰的翻新涂装,使该建筑物由原来严重渗水的陈旧饰面变得焕然一新。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高层建筑最主要的结构形式,这类结构的外墙面的开裂、渗漏、钢筋锈蚀、混凝土脱落、外涂层损坏等现象也是常见的通病。对这类结构进行修补重涂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对原墙面损坏的原因分析、损坏勘察、检查与评估技术,混凝土修补材料、方法、设备的选用,施工规范的制订,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等内容。由某专业涂装公司对上海某商城外墙面饰面的翻新涂装,是这类高层建筑物采用修补重涂技术取得良好效果的实例。

2.3 施工机械智能化发展

施工智能化发展也是现在经济发展的必要趋势,在国外很多国家智能化机械都已经在使用,我国现在使用的无气喷涂机械也正向机械多样化、使用方便化、质量稳定化的方向可持续发展中,让经济和资源合理的利用,智能化的喷涂机械一般在机械中有微处理器,能够准确的跟踪工作当中的问题,并能显示在工作人员可以看到的电视屏幕上,通过智能化的形式自动处理清洗,工作人员也不需要拆除,就能自动处理问题,在智能机械上也会显示当天工作中涂料的使用量和喷涂的方式。机械多样化是指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机械可以用同样的喷涂机。因此,不同的工程都会配有不同的机械。

智能化的今天,许多的产品在此带动下也加入了智能行列,有发展才能有方向,这也是现代化的人们所提倡的,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人均的收入,共建更好的社会。

2.4 国际化发展战略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加快进入国际贸易和全世界的贸易体系当中去,这也提高了本国涂料行业在发展当中的战略目标,下面详细介绍:

(1)国际化有利于加快我国建筑涂料行业改革开放的进程。(2)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建筑涂料企业引进技术和外资,提高水平,扩大经营。(3)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建筑涂料企业结构调整。(4)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国内建筑涂料企业获得价格低、质量好、品种系列配套、售后服务到位的原材料,对增强企业竞争力是极为有利。

3 结束语

在稳步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涂料在许多方面还有问题存在,但是在施工方面发展迅速,技术也有所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我国还是有一定的基础,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脚踏实地的从工程技术和技术经验等方面加大发展方式,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涂料的施工标准。

参考文献

[1]龙春景.论建筑工程涂料施工技术的发展策略研究[J].四川建材,2010.

[2]余晓纲.合成树脂乳液砂壁状建筑涂料的发展与实际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1(3).

第13篇

社会调查报告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真实地表述出来。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服装市场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1

市场调研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市场对产品需求的情况以及与此有关的资料。狭义的市场调研是指对购买商品、消费商品的顾客(个人或团体)所作的调研,研究顾客对商品的意见、要求、购买力、购买习惯和动机等。广义的市场调研除了对顾客作调研外,还包括调研产品的需求量、价格、流通渠道等内容。把市场调研获得的情报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分析、归纳,得出恰当的结论,提出采取行动的合理建议,进而写成的书面报告就是市场调研报告。

一、 调查目的

对北京市童装消费需求进行调查了解。

二、 调查对象与内容

调查对象:北京市童装消费家庭。

调查内容:对家庭购买童装的类型、决策方式、信息渠道、消费金额进行调查。

三、 调查时间、地点、范围

调查时间:___

调查地点:___

调查范围:___

四、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口头访谈法、和文案调查法。

五、 情况介绍与分析

1、庞大的消费群体与有限的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 我国16岁以下儿童拥有3亿,五彩缤纷的服装市场中,童装的占有率却很低,仅10%。目前我国拥有4.4万个服装生产企业,可有品牌的童装专业生产企业还不到200家。

2、童装市场竞争激烈、国内童装缺乏竞争力 近几年国外品牌童装已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几乎达50%,而国内有特色的童装品牌所占市场份额还很小,只有30%左右,70%企业处于无品牌状态。

3、产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童装市场中产品结构表现不尽合理,市场上以幼童服、小童服居多,婴儿服、中童服、大童服偏少,尤其是以大童服装断档严重。

4、据北京市36家亿元商场童装价格调查显示,1998年童装平均价格为85元/件(套),其中100元/件(套)以下的童装占总销售额的19%,100元-200元/件(套)的童装占总销售额的29%,200元/件(套)以上的童装占总销售额的52%。从中不难看出我国童装价格普遍存在价格偏高的趋势。

由于我国经济水平总体不高,因而对童装需求仍以中低档和低档为主,其中以低档服装占绝对垄断地位。

5、运动品牌童装在童装市场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54.2%的儿童说不清楚自己喜欢哪个品牌,排名靠前的以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为主。

6、0~13岁的儿童,购买的决策者多数是自己的.父母,而十四到十六岁购买决策这多为自己。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我们可以采取不同对象的促销活动来促进销售。而对服装信息的来源,多为逛街而来。

六、 童装市场趋势预测

1、健康环保功能不可忽视

童装在继承棉、麻、毛等天然材质的同时,如全棉布、涤棉、水洗布以及休闲味十足的灯心绒,防水、抗菌、防臭等功能性与健康性的布料所做的童装大受欢迎。绿色环保的概念也在童装上被充分利用。就发展的趋势来说,健康,环保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2、卡通系列和休闲童装共存

在目前市场上以卡-通形象为主的情况下,休闲童装也逐渐成为了消费者青睐的对象,休闲、自然、中性。女孩的活泼、俏丽,男孩的率真、顽皮都从中体现出来,图案也以自然、镶拼、和谐等受宠,而以往那种生硬显眼的卡-通图案少了。这也体现在家长重视为儿童选择自然天性,以不束缚孩子、而是让他们感到自在的着装为目标。

3、颜色、款式成人化发展

童装的颜色一向比成人装亮丽,如今这种情况则有所改变,童装色彩有随着成人服饰流行变化的趋势。除金色外,目前成人服装流行的红、粉、橙、驼色等也都在童装中随处可见。这类童装款式设计大方、线条流畅,衣裙、衣裤装饰性较少,且结构简单,上下分开,便于孩子穿衣、脱衣。

4、流行装饰增多

童装在图案设计中舍弃花卉动物图案,可爱的卡-通绣花和小方字是重点,动画片中的“唐老鸭”、“小笨熊”、“米老鼠”、“机器猫”等被充分运用帖、压泡工艺制作得俏皮可爱。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图案设计变得小巧了许多,穿上可显出一般高贵的质感。服饰的配套也非常讲究,配内衣、帽子、马甲、背带、腰包等,不一而足。

5、衣服尺寸增大

现在的孩子发育较快是不可否认的,反映在童装市场上,尺寸比例明显放大许多。针对中国10-16岁的青少年这一特殊年龄层的穿着及审美情趣,尺寸就放大到一定的高度,充分体现少年儿童喜爱宽松和显示自我个性的特点,让童装的范围长高又变宽,这类服装穿换简便,有利于孩子们的体育运动和日常活动。

七、 结论及建议

童装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并不断发展与壮大,一定要把握好消费者市场、资源和文化的变化趋势,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调整行为方式,挖掘自身潜能,以提高竞争实力。

八、建议:

1. 童装的时尚设计要求要高。虽然目前童装市场的主流产品仍以休闲和运动为主,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孩子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在购买服装上的发言权越来越多,时尚类童装市场空间将会越来越大。相对于过去以保暖、舒适等传统实用功能为要求,现在的儿童服装有了更高的设计要求。

2. 品牌建设势在必行。从目前我国童装业面临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的童装业最缺乏的是品牌建设的意识。童装的品牌消费将成为主流,尤其是知名度较高或市场较成熟的品牌,将成为孩子和家长首选购买的目标。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2

20__年,我国服装市场整体表现相对平稳,国内服装销售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但与往年相比不同的是,20__年,我国服装市场商品平均单价同比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上涨,消费下移态势明显,高档销售增速减慢,网上购物增多,快时尚和平价商品在很大程度缓解了通胀给消费者服装消费带来的压力,吸引了大批的消费者,呈现出较快的发展。

从服装市场运行情况来看:

(一)单价大幅上涨带动服装零售额同比继续快速增长

20__年,我国服装市场销售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和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均在20%以上。

服装单价的快速上涨是拉动20__年服装销售能够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重要因素,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数据,20__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品牌类服装价格同比上涨20.3%,相比2010年加快1.2个百分点。单价增长对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9.9%,相比2010年大幅提高了28.2个百分点,这也就是说,20__年服装零售额的增长将近80%是来自于单价上涨的拉动。

(二)服装零售量增速为2001年以来最低

服装价格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品牌服装价格的加速增长给消费者服装消费带来了较大的压力,20__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各类服装零售量同比仅增长4.36%,比2010年零售量增速大幅下滑5.84个百分点,同时,也是2001年以来最低水平。

(三)服装消费下移态势明显,高档消费增速放缓

20__年,服装价格的快速上涨引发了我国服装消费下移态势明显,高档服装消费增速显著放缓。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__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中高档商场服装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仅为10%,比整体水平低11.5个百分点,零售量同比更是出现了12.7%的下降。

(四)快时尚服装品牌加速布局国内二三线市场

20__年,ZARA、H&M、C&A、GAP、Uniqlo继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在华门店数继续快速增长,向二三线发展的趋势明显。根据统计,20__年zara和H&M新开店铺中,二三线城市所占比重均超过了80%,分别为82.8%和83.9%,

(五)多数商品品牌集中度不及上年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16类服装商品品牌集中度的统计结果显示,20__年,16类服装商品中,前十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合计超过50%的只有4类,和上年基本持平。

品牌集中度相比上年有所提升的有7类,分别是男西装、女装、羊毛衫、羊绒衫、女性内衣、皮革服装和裤子,比2010年减少1类,其中涨幅最大的是男西装,达到3.51个百分点;品牌集中度相比上年出现下滑的品类有9个,其中棉毛衫裤、牛仔服、运动服、童装和羽绒服的下滑幅度均超过1个百分点。

对20__年服装市场发展趋势展望:

(一)20__年服装价格涨幅将趋缓

20__年价格上涨导致的服装实际销售增速显著放缓将引发服装生产企业、中间商和零售企业对服装定价的深度思考。同时,生产企业原材料价格的回落以及外贸压力下导致的出口转内销增多等,都将使得20__年服装价格涨幅相比20__年有所放缓。

目前,我国服装消费正处于规模扩张期,消费刚性相对较强,价格涨幅的趋缓预计会带动20__年销售数量增幅回升,从而保证20__ 年服装消费增长仍会保持稳定。

(二)平价服装市场将快速发展

随着服装价格大幅上涨,消费者对国内服装的.价格越来越难以承受,但平价服装销售却在20__年表现突出,主要是因为其价格优势很大的缓解了通胀给消费者服装消费带来的压力。预计20__年,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平价服装品牌加速在国内市场布局,平价服装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发展。

(三)差异化服装将不断涌现

目前,我国服装市场商品同质化、单一化的现状很难满足消费者对服装消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时,由于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不同收入阶层在应对服装价格上涨的时表现出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因此,预计未来差异化服装将不断涌现。

(四)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将借助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服装市场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阶段,因此只有经营好品牌才能保证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但经营品牌不但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

而资本市场可以提供品牌服装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带来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并借此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预计未来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将会借助资本市场。

(五)服装企业将继续发展多品牌战略

市场越来越多元化,消费者的个性服装需求会越来越旺盛,需要更多的服装品牌去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同时,在当前的环境下,单一品牌运作只能抓住一小部分市场,并且风险相对较大,而多品牌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因此,多品牌依旧是发展趋势。

(六)网上销售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

从20__年的发展趋势看,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向线上发展,服装网上销售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网上销售已经进入了拼资金、拼价格、拼渠道的时期;同时,为了规范市场,政府相关部门正在逐渐加大对网上销售的监管,例如增加税收,销售正品服装等,这将导致大批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另外,消费需求升级,消费者在网上购买服装将逐渐从比价升级至比服务。因此,随着服装网上销售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也将不断加剧。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3

一、内容简介:

此次,黄州实训我们调查了80个女性消费者各20个男消费者。他们的年龄阶段大多在16-25岁之间。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黄州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在100-150之间。不过也略有一部分消费能接受150-200元这个价位。而且,消费者对于衣服质量的要求也是蛮高的,他们大多求针织及混纺。不过对于卖衣服的地点消费者更愿去那种专卖店或商业条街。对于服装的选择消费者更注重选择比较休闲得体的衣服。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发现黄州的消费者对于网上购物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更有甚者就没听说过网上购物。对于名牌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此次黄州调查让我们认识到对于网上购物还需要我们大力推行,对于我们网上开店而言即是一种扩展市场的机会,不过也要我们更加努力的开创市场,打开黄州这个“没网”的现象。

这个只是对于我们这次调查的一个简单的描述,下面是我们这次调查的细节分析。

二、主体内容:

1、调查的背景

从整体来说:服装行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强大的产业配套优势,在纺织服装业中傲视群雄。随着进口配额的取消,服装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巩固现有市场,维护出口秩序;共享潜在市场;创新的市场;实行标准化战略。出口企业更应做好“后配额时代”的应对良方:首先是积极推进企业改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实业化建设,促进贸易向上下游的延伸,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三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逐步开发自有品牌;四是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吸收消化国外的先进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中国专业服装项目市场调查报告生产企业及投资机构将充分了解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销售方式、有效客户和潜在客户提供了详实信息,为研究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产品特征、产品定价、营销模式、销售网络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2018整个系列主要为单一色调,当中黑和白代表了双重特色,如硬和软、历史和现代,也代表了品牌的风格。

1).服装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形成的市场,它是一个门槛低且容易进入的市场,正因如此,它也是最容易饱和及衰败的市场同时它对区域的要求很明显,小县城有小县城集市,小村落有其小市场,大省会城市也有与它相匹配的规范的市场

2).据调查,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注意仪表。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与选择不仅与人的心理、年龄、性格有关,还受到其它客看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收入水平、地理区域、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并同时与个体的年龄层次、教育程度、审美趣味、消费目的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3).21世纪的消费迎合现代人着衣的不同品位与风格。

c.价格是购买服装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有超过半数的购买者只愿接受100元左右的服装价位。

d.就购买服装的场所而言,58.06%的女性和47.37%的男性选择在专卖店购买。

e.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服装批发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品档次不全、产品质量不高、卫生条件差等。这些问题都是服装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表明,采购者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他们希望在一个产品档次全、产品质量高、金融设施健全、环境舒适的服装批发市场采购服装。

服装市场调查报告4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服装企业网络分析:

1、行业现状分析:我国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服装消费国和服装出口国,不仅产业规模世界第一,而且制造水准也跃居国际市场主流。但我国却称不上世界服装强国,其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名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国内知名服饰品牌,仅浙江省就拥有8个“中国驰名商标”的服装品牌:雅戈尔、杉杉、步森、庄吉、报喜鸟、罗蒙、万事利、浪莎等,但与国际品牌诸如Armani、Versace等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不仅数量少,而且影响力也不够,这些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几乎为零,远不及茅台、海尔在国际上的声誉。

而同时,我国消费者对于服装服饰所表现出来的欲望和热情吸引了越来越的国外企业,他们瞄准了中国这个大市场,抓住了中国大制造厂的特点,纷纷在中国建厂、做品牌。1979年法国高级时装大师皮尔`卡丹第一个冒险在中国经营外国服饰品牌,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极其辉煌的品牌效应。自此在中国的土地上国外服饰品牌风起云涌般地出现,其中大多数都是有着很长历史的成熟品牌。

可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较量,中国服饰品牌在高端市场已是节节败退。环顾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高档商场,满目皆是洋文品牌。从这些服饰品牌进入市场的规模、产品结构、设计水平和终端形象来看,国内服饰品牌能与之竞争者寥寥无几。2004年初,北京几个高档商场相继采取品牌大调整行动,结果是将很多国内品牌调整出了商场,这引起了业界不小的骚动。我国的开放是必须的,本土国际化竞争也是必然的。中国本土的服饰品牌要想在竞争中不被淘汰甚至胜出,唯有做强品牌。

目前我国国产服装供过于求,高档和中高档消费市场已被大量的国际知名品牌及其二线品牌所占据,中国服装业如果再不转变缺乏品牌实力的粗放型发展路子,将有可能丧失对国内中高档市场的控制时机。因此,中国服装企业应当紧紧抓住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实施名牌战略,推动我国服装品牌与国际接轨。

2、产品特性分析: 服装以面料制作而成,面料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

在服装大世界里,服装的面料五花八门,日新月异。但是从总体上来讲,优质、高档的面料,大都具有穿著舒适、吸汗透气、悬垂挺括、视觉高贵、触觉柔美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制作在正式的社交场合所穿著的服装,宜选纯棉、纯毛、纯丝、纯麻制品。以这四种纯天然质地面料制作的服装,大都档次较高。有时穿著纯皮革制作的服装,也是允许的。

下面,对常见的服装面料的特性分别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棉布

棉布,是各类棉纺织品的总称。它多用来制作时装、休闲装、内衣和衬衫。它的优点是轻松保暖,柔和贴身、吸湿性、透气性甚佳。它的缺点则是易缩、易皱,外观上不大挺括美观,在穿著时必须时常熨烫。

2、麻布

麻布,是以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一种布料。一般被用来制作休闲装、工作装,目前也多以其制作普通的夏装。它的优点是强度极高、吸湿、导热、透气性甚佳。它的缺点则是穿著不甚舒适,外观较为粗糙,生硬。

3、丝绸

丝绸,是以蚕丝为原料纺织而成的'各种丝织物的统称。与棉布一样,它的品种很多,个性各异。它可被用来制作各种服装,尤其适合用来制作女士服装。它的长处是轻薄、合身、柔软、滑爽、透气、色彩绚丽,富有光泽,高贵典雅,穿著舒适。它的不足则是易生折皱,容易吸身、不够结实、褪色较快。

4、呢绒

呢绒,又叫毛料,它是对用各类羊毛、羊绒织成的织物的泛称。它通常适用以制作礼服、西装、大衣等正规、高档的服装。它的优点是防皱耐磨,手感柔软,高雅挺括,富有弹性,保暖性强。它的缺点主要是洗涤较为困难,不大适用于制作夏装。

5、皮革

皮革,是经过鞣制而成的动物毛皮面料。它多用以制作时装、冬装。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革皮,即经过去毛处理的皮革。二是裘皮,即处理过的连皮带毛的皮革。它的优点是轻盈保暖,雍容华贵。它的缺点则是价格昂贵,贮藏、护理方面要求较高,故不宜普及。

6、化纤

化纤,是化学纤维的简称。它是利用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纤维的纺织品。通常它分为人工纤维与合成纤维两大门类。它们共同的优点是色彩鲜艳、质地柔软、悬垂挺括、滑爽舒适。它们的缺点则是耐磨性、耐热性、吸湿性、透气性较差,遇热容易变形,容易产生静电。它虽可用以制作各类服装,但总体档次不高,难登大雅之堂。

7、混纺

混纺,是将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纺织而成的织物,可用来制作各种服装。它的长处,是既吸收了棉、麻、丝、毛和化纤各自的优点,又尽可能地避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而且在价值上相对较为低廉,所以大受欢迎。

3、网络市场现状分析:

市场品牌竞争激烈,利润率下滑,小批量、多品种生产需求增加,成本提升,库存周期缩短的压力不断增大,传统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国产品牌服饰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竞争和成本的双重挤压下,众多服装厂商的平均利润率下滑;终端消费人群需求不断细分,小批量、多品种生产需求增加。与此同时,消费端对质量、款式、设计生产周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原材料、生产资料、渠道成本提升,库存周期缩短在成本控制中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市场竞争激烈,规模效应、品牌建设成本等因素进一步提高了传统服装行业市场的准入门槛。

第14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 困境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玩具产业凭借国家对外政策,广袤的国土,稠密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经过多年的开拓与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玩具生产与出口第一大国。取代欧洲和日本成为世界玩具制造的中心。目前世界玩具市场上30 %左右的玩具都来自中国。中国生产的玩具中约70%都被用来出口。然而经历2007年召回事件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重创,暴露出我国玩具产业的弱点,近年来发展仍在继续,但举步维艰,我国玩具产业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一、中国玩具业出口概况

(一)我国玩具出口情况。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玩具制造国和出口国。2010 年我国有玩具出口记录的企业有 6000 多家,300 多万人从事玩具行业。全球约有 76%的玩具是在我国境内制造的。即使是经历了 2007 年和 2008 年一系列的玩具召回事件后,中国玩具依然占据着欧盟 80%的市场份额,而根据美国玩具工业联合会统计,在美国销售的玩具仍有七至八成产自中国。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2011 年我国玩具出口价值达到 108.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

近年来,中国玩具在欧美市场遭遇的“质量门”事件不断。2010 年,CPSC发出产品召回通报 402 项,其中,中国产品被召回的通报为 222 项,占同期召回总数的 50%以上。而中国产品中玩具及其他儿童用品占 115 项,占比 51.8%。2010年,欧盟非食品类商品快速报警制度(RAPEX) 针对不安全产品共通报1,520 次,涉及到中国产品的有 855 次,占总数的56.3%,其中玩具产品的召回次数占总量的 55%,达到 467 次,几个数字均超过总数的一半,一方面说明中国产品在欧美市场的占有率很高,另一方面也给出口企业的质量管控问题敲响了警钟。

(二)外来冲击对中国家具业的影响。

2007年以来,国的玩具出口经历了两次巨大冲击:20 0 7年大规模玩具召回事件和2008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2007年 8 月 以我国生产的儿童玩具中的涂料铅含量超标为导火索引发的大规模召回我国出口玩具事件的发生,导致国际市场对我国玩具质量信 心大幅降低,虽然召回事件的始作俑者美国美泰公司事后向中国及中国的消费者表示歉意,承认在其召回并销毁9 6. 7 万件中国生产的童玩具中,多数产品都是由美方的设计出了问 题,与中国无关。但此事件引发的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玩具质量的信任危机却一直难以消除。受 2008年起的世界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玩具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8 6% ,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减少4. 75 % 受这两次冲击的影响,2008年,我国有玩具出口记录的企业数量由 2007年的8610家减少至4388家,数量下降 49 %,破产淘汰的玩具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

二、我国玩具贸易出口困境原因分析

(一)玩具出口国的贸易壁垒政策。

2008 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已明显影响到世界经济,如欧盟、日本和加拿大等其他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考虑到本国的利益,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形势严峻,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政策来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应用最为广泛。美国是我国出口玩具的最大消费国,目前我国生产玩具 60%销往美国。如果我国玩具出口,对美国这一单一市场继续依赖的话,必然会增加市场的风险率。因为一旦美国这个市场的玩具需求饱和,或者美玩具销售商,缩减了对外采购量,将导致国内生产的玩具滞销,出口企业将因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贸易壁垒一般可以分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两种。

1.技术贸易壁垒

所谓技术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的障碍。

我国玩具市场上的玩具主要还是以塑料、毛绒玩具为主,缺乏科技含量,所以市场上往往都是以价格取胜。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对玩具的安全性、高科技含量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无疑给中国的玩具出口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例如,前几年因为法国有一名儿童因为误食了由义乌生产的仿真水果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法国政府就禁止从中国进口此类商品。那些仿真水果的生产水平确实很高,很多产品不是拿在手上是分不出真假的。但就是这类“上等货”,仅仅因为在安全方面没有做到很完美,最终导致了出口受阻。美国则采取CPSC抽查和召回制度。这些制度非常有效地控制了进入其市场的玩具产品的安全质量。根据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04年,该委员会公布的涉及具体产品召回的通报约258件,其中涉及中国大陆的为118件,约占召回产品总数的45.7%。

2.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又被称为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主要指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限制技术壁垒,绿色壁垒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它依据有关的环保标准和规定,要求进口商品不但要符合质量标准,而且从设计、制造、包装到消费等环节都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得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据了解,日本从去年8月开始禁止在儿童玩具中使用DINP和DEHP增塑剂;澳大利亚去年制定了玩具手枪的新标准;美国玩具协会和英国玩具协会要求其会员从2006年开始只能向已通过国际玩具理事会商业运作规范认证的供应商采购玩具。欧盟新普惠制方案今年7月1日实施,将彻底取消包括玩具在内的中国16大类、50种产品的关税优惠政策,税率增加令国内玩具企业备感压力。此外,8月13日,欧盟将启动《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规定称电子电气产品中交流电不超过1000V、直流电不超过1500V的设备必须报废,电子玩具又将受到冲击;明年7月1日起欧盟将施行的禁用物资指令则提升了对玩具科技含量的要求,成为另一个门槛。绿色贸易壁垒通过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由于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高,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等整个过程均需符合环保要求。这无疑会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出口带来很大的障碍。

(二)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将造成我国出口企业换汇成本上升,导致价格优势丧失。例如原来出口 1 美元的商品可以换回 8 元人民币,而现在实际结汇只能换回 6.3 元人民币。即使国内物价未下降,企业每出口 1 美元的商品也会损失 1.7 元人民币。另一方面,和玩具相关的原材料,例如 PVC 塑料、油漆、电镀材料等的价格一路上升,有些涨幅甚至达到 5%- 10%。原材料的涨价,使玩具公司与客户在价格方面出现了争议。在玩具行业中,返单的情况比较多出现,而客户通常在返单的时候会要求按照原价甚至更多的优惠来报价。这样,由于利润的减少,为了防止损失,必然要提价。结果不仅会削弱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还会导致成交额的下降,最终使玩具出口企业受损。

(三)国家标准化工作存在差距。

我国标准化工作与 WTO 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标准总体水平低;在国家标准体系中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低;制定标准前期缺乏研究和必要的经验。在我国已有的 19728 项国家标准中,约有70%~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同时,企业在儿童产品的安全设计、检测能力方面比较薄弱,只是依赖检测机构对送检样品的检验。然而送检样品数量少,随机性大,即使通过了检测,仍有掩盖整批货质量问题的隐患。因此在出口后被进口国拒之门外或强制召回,遭遇技术贸易壁垒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玩具企业自身原因。

1.以加工贸易为主

“中国制造”的玩具在欧美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其大多数都是靠低价和加工贸易来实现的,产品附加值低。与国际知名品牌玩具公司,如美国的迪斯尼、日本的“Tomy”、丹麦的高乐高等相比,中国玩具业长期以来忽视品牌建设,缺少技术支持、文化依托,使得玩具品牌的塑造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玩具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无法摆脱大而不强的现状,阻碍了中国玩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质量不达标

5月24日,有关部门公布近期对市场销售的儿童玩具的监测结果表明:儿童玩具的11个样品小零件不合格,有些毛绒玩具上的塑料眼睛、鼻子承受力不够,容易被儿童拉扯下来误食,存在一定风险;还有5个样品的弹射动能过大,容易打伤儿童的眼睛和身体的其他部位。监督抽查中还发现有5个产品绳索不合格,主要涉及塑料拖拉玩具,智力串珠等;还有些玩具的标识不清楚,缺少面料材质的明示,未标注年龄组别和警示说明、电池安全使用说明,凡此种种,说明我国玩具在设计、制造等方面存在较多的质量、安全问题。

3.缺乏自主品牌

中国的玩具大都是以造型、塑料、填充玩具为主,玩具业缺乏自主品牌,高科技智力玩具出口较少。玩具行业的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比较落后,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营销理念和手段落后,品牌意识淡薄,设计人才缺乏,把握时尚欠缺。在不久前参加的一个玩具展览会上发现,一些外观设计新颖、产品质量较好的产品则多为外资或合资品牌。展会是中国偌大玩具市场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中国玩具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自主研发、自主品牌。

4.技术制造工艺上的落后

目前,中国玩具行业很多是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发展起来的。而且他们的主要发展方向定位在做大,但是大而不强又是中国玩具业不争的事实。这些玩具企业在脱离作坊生产后,没有意识到高科技才是玩具行业发展的趋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这些企业只在数量和成本上下功夫。这就导致了在制造工艺上的落后,所以使得中国玩具产业在世界高端市场中缺少竞争力。此外,玩具行业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中国的玩具行业发展得很快,但是关于玩具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却很少或者存在欠缺,这导致了中国玩具行业的混乱。在涉及到玩具的案件时,中国很难有相关的法律为其做依据。这对中国玩具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三、中国玩具贸易发展对策

(—)实现创意发展,重视玩具品牌。

我国的玩具工艺大多数是中低档传统产品,或是替国外大的玩具品牌打工,严重缺乏自主品牌。所以要实现从玩具大国向玩具强国的转变必须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实现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创立属于自己的 “金牛产品”。对于一个很喜欢买毛绒玩具初级消费者比如我,总会倾向有特定系列或明显标识的品牌产品。这样会有更高的质量保证,样子也会与众不同,最重要的是可以满足人的虚荣心。所以,要想玩具贸易更好的发展,首先要树立自主的品牌。只有有了名气很大的品牌,才会更吸引消费者,强占市场先机。“品牌效益”会挽救中国给外国打工的尴尬局面,让中国玩具行业不在起早贪黑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真正达到创收盈利。

(二)加快玩具产业链升级。

中国的产业链条还不成熟,之间的配合也缺乏默契,无论是授权的取得还是衍生产品的生产销售都不完善。所以,进行产业链升级是玩具行业先下并经之路。一部 《喜羊羊与灰太郎》的热播恰巧给中国玩具企业一个很好的启示,玩具业是动漫产业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玩具业整合在动漫产业链中,才可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从技术研发、动画制作与授权、市场的推广等各方面,打造一条完整的动漫玩具产业链。这样在国际玩具巨头纷纷抢占国内动漫市场之际,中国的玩具企业才能不被淘汰。

(三)采用高新技术,重视环保。

近些年来,各个国家都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国际贸易全球化的今天,要想让玩具贸易的销量更好,必须高度重视 ‘环保’这个热门词汇。主动地熟悉采用国际标准,采用高新技术生产工艺,减少有毒化合物质使用,进行企业的节能减排。所以,努力让中国每一件玩具都是有档次够环保,才会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玩具贸易。

中国玩具企业曾经创下不少辉煌与成就,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 2007 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中国玩具业在国际玩具市场的地位开始动摇,国内玩具厂商纷纷相形见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应加快创新步伐,打造中国玩具品牌,整合资源的同时完善和升级产业链,积极培育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物流和产业温床,迎来我国玩具业“寒冬期”后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许敏兰,罗建兵.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产业升级——基于中国玩具出口的经验研究[J].财经论丛.2008,(09).

[2]秦峰.浅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8,(09).

[3]张慧文.我国玩具出口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08,(24).

第1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 多元回归分析

一、引言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实现具有我国特色的能源结构优化。近年来,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国能源结构日趋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大规模的能源浪费现象和低效率利用造成我国产业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失衡。本文运用STATA11.0软件分析1978 -2015年我国能源结构对GDP的影响程度,并提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的建议。从发展低碳经济出发,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保证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构建能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二、文献综述

能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而本文主要探究的是能源消费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单向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Asafu-Adjaye (2000)以及Soytas和Sari(2003)分别采用了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亚洲四国和“七国集团”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他们的协整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工业化发达国家中能源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关于能源结构的探讨逐步深入。陶冶等(2009)利用熵值法分析我国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演进规律,他指出技术进步与产业调整有助于降低能源污染,并且我国能源结构在逐步趋于合理。林琳(2010)认为我国能源约束明显,供需矛盾突出,能源利用效率低,结构性污染严重,战略资源进口依赖性较严重,能源安全存在隐患,并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可再生新能源等建议。邹璇(2010)认为能源消费与生态环境、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已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转换是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及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徐东等(2011)认为我国能源结构发展不平衡,对煤炭依赖程度远大于石油、天然气,能源结构均衡性较差,不能抵抗未来原煤紧缺而带来的经济风险和能源问题。可见,适当减少煤炭资源使用量,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将能源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相结合,保证较充足的能源储备量是我国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三、我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之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能源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能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都有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做基础。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我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我国存在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低碳经济”这种新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我国能源结构现状

在世界能源利用的主要常规能源中,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油、气资源相对短缺。正是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煤为主。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能源结构层次低下,属于“低质型”能源结构。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统计,我国煤炭平均消费量占总能源的71.4%,天然气占19%,石油消费量占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煤炭的依赖远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既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也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寻找可再生的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落脚点。

2.我国能源发展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能源的消费需求也是越来越大,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我国能源供应紧张使得供需缺口不断扩大,燃煤的大量使用使大气受到压重污染,保护生态刻不容缓。我国的能源发展主要表现为四大问题:一是能源约束明显,供需矛盾突出。我国虽然能源蕴藏量丰富,但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能源利用效率低。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大量地消耗资源与能源来实现,而现实的能源短缺,使开发利用新能源成为我国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实现能源永续利用的根本出路。三是结构性污染问题。解决好能源问题,在注重供求平衡的同时,也要关注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量的煤炭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四是日益依赖进口石油,能源安全存在隐患。

四、能源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因此,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可以通过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来表示,而能源促进经济发展最终也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实现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STATA软件探究我国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的消费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

1.模型构建

多元回归分析允许我们明确地控制其他许多同时也影响因变量的因素,所以它更适合于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的分析。一般的多元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kXk+u (1)

(1)式中,βj(j=0,1,2…k)为模型参数,X1,X2,X3,…,Xk为解释变量,y为被解释变量,u为误差项。据此,令“历年的GDP值”为Y,“煤炭比重”为X1,“石油比重”为X2,“天然气比重”为X3,得到本文研究的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 (2)

2.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水平,因此,数据来源于2016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5年我国GDP水平和能源消费水平。

3.回归分析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煤为主,严重偏离了以油、气为主的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主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需求也是迅速增长。但能源供需矛盾尖锐,使得能源面临严重安全威胁。我国积极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顺应时代潮流,构建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图1,图2,图3分别给出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

对比以上三图可简单的得出结论,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煤炭消费和石油消费对GDP的贡献逐渐下降,而对天然气等新能源的消费逐渐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趋势。下面将运用STATA11软件,在95%的置信水平下对各能源消费比重与GDP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方差分析结果和模型检验统计量,进一步验证该结论。

在@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根据图4的回归分析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1)回归方程的F统计量通过显著性检验;

(2)根据P值和t值可以看出x1,x2,x3及常数项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3)R-sqared=0.9849且Adj R-squared=0.9752,接近1,表示该回归结果有很好的拟合度。

根据回归结果也可以得到回归方程为:

Y=5058466-53780.611X1-58548.9X2+26206.48X3 (3)

4.多重共线性检验

多重共线性是指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之间由于存在精确相关关系或高度相关关系而使模型估计失真或难以估计准确。一般来说,利用方差膨胀因子(VIF)可以对解释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VIF越大,显示共线性越严重。根据经验判断,当0

根据检验结果显示,VIF=7.71

5.异方差检验

经典回归中的同方差是指随着样本观察点x的变化,线性回归模型中随机误差项的方差并不改变,保持为常数;如果的方差对不同的样本观察值各不相同,则称随机误差项具有异方差。异方差检验方法包括布罗施―帕甘异方差检验法和怀特检验法,这里采用怀特检验法对是否存在异方差情况进行检验。

根据图6显示,Prob>chi2=0.0826>0.05,因此证明原假设成立,原始数据不存在异方差情况,显著性检验有意义。

6.自相关检验

如果随机误差项的各期望值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这时,称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自相关性或序列相关。这里采用德宾―沃森统计量对是否存在自相关性进行检验。

根据图7显示,在显著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当k=4,n=33时,DW=0.9414915,且参照DW检验表可得,dl=1.19,du=1.7,因此,DW

7.小结

通过以上计量分析可以整体评价出,由样本得出的回归方程基本符合上述检验,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性,总体解释能力较强。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煤炭消费比重增加会导致GDP减少;同样,石油消费比重增加也会会导致GDP减少;而天然气消费比重增加会导致GDP的增加。

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使得我国亟需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能源,这不仅能够减少对稀缺资源的浪费,也可以降低环境污染。从长远来看,开发天然气等新能源是我国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五、调整我国能源结构的建议

我国的能源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但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就必须发展“新型能源产业”,建设“低碳经济体”,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煤炭比重。

1.创建低碳经济体

创建“低碳经济体系”,体现在能源上就是发展“绿色能源体系”,提倡清洁生产。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从高碳到低碳,最后实现无碳是能源发展转换的规律。目前,能源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本方针,为了落实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同时,也应实现技术的创新,逐步改变以煤碳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调整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还未完全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未完全改变能源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能耗高的第二产业在我国产业中所占比重最高,这是造成我国GDP能耗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调整产业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这样就可以在根本上减少碳的使用,从而降低碳排放量,改善污染严重的局面,逐步实现低碳经济。

3.降低煤电比重,保护生态环境

在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中,降低煤电的比重是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我国电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电源结构不合理和电源布局不合理这两个方面。因此,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我国电力产业,必须调整电源生产结构,优化电源布局结构。构建以优化发展煤电为重点,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快发展新能源,合理布局东、中、西部电源结构的电力产业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优化能源结构是我国能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战略要求,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优化能源结构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国家应从实际国情出发制定一系列相关策略,转变能源管理模式,推动能源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要立足依靠化石能源并大力发展新能源,有计划有步骤地优化能源结构,从而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

六、结论

通过构建经济计量模型,用stata11软件对数据的处理结果可以看出,清洁能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城乡空气污染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能源建设是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我国应进一步重视能源结构规划,提高现有能源利用率,合理布局能源开发区域,将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与能源利用有效结合。致力于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能源系统,确保我国能源和经济安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Asafu-Adjaye,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

tries[J]. Journal of Energy Economics, 2000.

[2]Soytas,U. and Sari,R.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Causality Relationship in G-7 countries and Emerg

ing Markets[J]. Journal of Energy Economics, 2003.

[3]陶冶,薛惠锋.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协调性演进规律

研究[J].环境科学保护,2009(4):102-104.

[4]林琳.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能源结构分析[J].开放导

报,2010.

[5]邹璇.能源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J].经济问题探索,2010

(7):33-35.

[6]徐东,刘清志,王臻.低碳视角下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研究

[J].生态经济,2011(9):85.

[7]刘天森,冯骥,江晨超.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我能源消费

结构对GDP的贡献研究[J].科技信息,2012.

[8]王丽波.我国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

19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