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ODI;对策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78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对外投资也极为复杂。我国对外投资包含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众多特点,因此其并不能仅仅只使用一个理论就能解释清楚。所以我国对外投资要进行一个更加深入的研究,即以单独地区为例进行分析。江苏省对外投资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从2003-2014年,其对外投资流量已经从之前的0.67亿美元上升至21.8亿美元,存量则是由2.13亿美元提升至52.2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已经达到73.19%与57.92%。但若将其数据同对外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江苏省投资额仍然还是一种低水平状态。直至2014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国总数的10.28%,进出口额则是全国进出口额的15.67%,外商直接投资为全国总数的26.96%,单江苏省对外投资却仅仅只有全国的3.69%。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0.003 6,改数值远远低于国际上的平均标准,该现象则表明江苏省对外投资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

1 江苏省对外投资数据分析与因素分析

1.1 数据分析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名列前茅,其对外投资自然也不甘落后。至2000年开始只有34个境外投资项目到2014年的505个投资项目,其对外投资数量突飞猛进,甚至已经达到全国的4.82%。在2014年江苏省对亚洲的总投资额为18.67亿美元,占该年对外投资总数的51.85%;在非洲的投资额为3.7亿美元,占当前总投资额的10.28%;江苏省在非洲所投入的资金为4.08亿美元,该数据占当前总投资额的11.3%。

江苏省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速不断上升,逐渐变为发展最快的东部省市之一。江苏省自身所拥有的优势为其进行对外投资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其位于东北部沿海地区,发达的对外贸易为其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另一方面,由于其工业发展时期更早,产业聚集化更为明显,强大的产业链条也为其在国外进行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产业聚集化的影响,江苏省各个企业之间基础设施共享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更加推进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仅在2014年,江苏省的出口额就达到了3 126.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6.47%。

1.2 因素分析

1.2.1 政策条件

我国对外投资所占比例第二大地区即为欧洲。欧洲在这几年的时间中,都是江苏省较大的出口地区之一,但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确实最近才开始上升。江苏省对欧洲对外投资数额的上升其最主要的因素即为我国政策条件的变化。我国政策框架的转变主要由以下三个不同的方面。

其一,我政府颁布“走出去战略”后,还不断对相关政策进行促进,进而使许多企业对外投资多面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里所说的政策主要有派考察团进入到东道国中,加强东道国对我国企业的了解与扩大融资途径等。

其二,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都会将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等因素考虑周到。由于我国对外投资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敌意也在逐渐增长。中国政府已经清楚了解到该问题,其主要使用多双边经济磋商机制,不断进行以推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要目的的外交政策。

其三,外汇管理部门逐渐放宽外汇管理等规定,其根本原因为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改革相关。其放宽的具体内容即为颁布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使得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更加简单,成本也越来越小。

1.2.2 环境因素

江苏省对非洲的直接投资相对于前两个地区来说较为复杂,其经常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从整体上来说,影响江苏省对非洲直接投资最主要的因素为环境因素。在之前,由于非洲地区较为贫困,所以我国对其投资不多,进而导致非洲国家对我国经济不够了解与深入而产生排斥情绪,使得我国在其地区投资极为不稳定。就经济角度来说,我国没有与非洲国家建立较为完善的经济关系。即使有的非洲国家与我国签订过战略协议,但其内容相对其他地区国家来说也不够完善。

2 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对策

2.1 强化企业自身形象,淡化国籍

根据现在的情况来说,大多数发达国家评价发展中国家时,会由于其自身的看法对后者在其存在企业内部治理制度与外部社会责任这两个方面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见,认为当地的相关企业与社区会因此出现利益上的缺失,所以发达国家在评判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一种严谨的态度。当然,除了上述的两个方面以外,相关企业应在其基础上对自身的形象进行强化与维持,进一步促使相关的偏见态度有所减轻或是消除。

2.2 明确政府职能,加强政策的科学性

完善清晰政府投资监管。江苏省政府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需要转变其之前的所扮演的角色,放宽对微观行为的监督与控制。但当江苏省政府遇到与国家相关的重大项目时,又必须要严格进行审查把关。若其遇到的是普通投资项目,其更多的是需要考虑投资企业的主观意见,使企业以可行性作为基础不断进行研究,同时自身承担尤其所带来的对应风险,在这整个过程中,江苏省只需要对其资料的合法性与真实性负责。

2.3 为“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与东道国之间的经济外交。直至2014年底,中国已经和115个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议。在这些国家之中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国家,签订协议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这些国家在我国的投资,但却忽略了我国在境外国家的投资。该现象使得双边贸易协议仅仅只是我国政府单方面对其他国家进行保障,我国企业没有得到其应有权益。所以我国政府应该改变其谈判的地位,不仅要体现出我国东道国的身份,还要表现出母国身份,同时完善与对外投资有关的所有项目。

3 结 语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沿海地区。一方面,因其独特的地理海洋位置,增进了同太平洋沿岸其他国家的沟通。又因其自主化的产品产业链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形成了良好的循环生产结构框架。再加上其拥有成熟的对外贸易优势条件和聚集的工业群,这些因素都是有利于江苏省对外投资的稳健发展。另一方面,江苏省具有众多的高等科技院校,为其的科技方面提供大量人力开发资源,加上信息化时代的开展以及江苏省在贸易政治方面的优势,大大地方便了江苏省在招商投资方面资金的流动、有些大企业摆脱政府的管制,走市场化道路,这些都为对外和对内发展有重大的支持作用。通过两方面有利因素,江苏省在对外投资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使得江苏省在对外投资方面相较于其他省份成本较低,在完善本文所提到不足之处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定能够为其他省份带来一些优质的投资渠道。

主要参考文献

[1]侯静如.我国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2(11).

[2]黄清国.深圳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8).

[3]刘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3).

[4]陈恩,王方方,扶涛.企业生产率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性研究――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2(1).

第2篇

一、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从1979年第一家境外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至今,中国内地企业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合作,境外中资企业已超过1.7万家。“十一五”时期,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取得跨越式发展。规模和速度快速增长,业务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均超过30%(见表1)。

截至2011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3220亿美元。去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1034亿美元,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2012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354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8%。商务部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多元化,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全球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继续增强,一批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初具规模,对外直接投资2015年达到1500亿美元。

(二)投资领域聚集度高、投资区域广泛 从投资额来看,截止到2010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第三产业投资占到76.5%,第二产业投资额仅为22.7%,第一产业投资不足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而且可以看出这样的行业投资结构几年来变化不大。

注:数据来源于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注: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整理得来

从国家看,香港依旧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流量达385.05亿美元,占2010年流量的56%,行业则涵盖上述主要海外投资行业。其次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卢森堡、澳大利亚、瑞典、美国、加拿大、新加坡。

从地区看,对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投资增长速度依旧很快,2010年对非洲的投资增长幅度较大,较2009年增长40%。而亚洲、拉丁美洲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大洋洲和欧洲是存量增幅最大的地区。而从国内看,地方对外投资活跃,浙江、辽宁、山东省名列前茅。西部地区增幅较大。

数据来源:商务部经济合作司。

(三)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对外投资者很大程度上是具有雄厚实力的名企,这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包括央企在内担当了海外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见表4)。而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增多。在江苏、辽宁等一些地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占据半壁江山;在一些重要领域,民营企业也已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与不断高涨的海外投资热情相对应的是,许多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信息不透明等难题。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增加了中国对外投资的难度和风险,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受到的约束过多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

(一)政治、政策及法律风险 由于中国的社会体制的特殊性,使得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在政治上防范我国,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也容易带有色眼镜,经常以安全为由干预我国企业的正常商业投资行为。当前在非洲、拉美、亚洲等我国企业已进行境外投资的地区均存在政治动乱风险,东道国参与的任何战争或者在东道国内发生的革命、颠覆、、罢工、内乱、破坏和恐怖活动以及地方武装的冲击等事件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东道国政策、法律不连续也会限制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空间和利润。最近几年,在拉美地区,从委内瑞拉到玻利维亚,再到厄瓜多尔,拉丁美洲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国有化运动不断涌现,这些对我国境外投资企业都形成了巨大的政策与法律风险。

(二)缺乏健全的投资风险防范体系 我国海外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财务预算制度尚未建立,投资决策不科学,财务报告制度、分析制度及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民营企业决策易粗糙草率;国有企业主要是决策程序、考核激励、监督是否健全适当、到位的情形。如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亏损5.5亿美元的案例以及2008年中信泰富亏损146.32亿港元的案例,充分说明我国有些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政府未发挥应有作用,我国尚无有效的投资风险预警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第三,风险防范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立法层次低,形式散乱,工作上缺乏系统性。

(三)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一不可忽视的风险,因为各国总是要存在着语言上的差异、上的差异、民俗习惯上的差异等文化差异,而文化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它是历史的沉淀,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如果海外投资企业不注重文化差异,一意孤行,就会“水土不服”陷入文化差异的泥潭中,很难实施经营策略,此方面的案例各国都有,教训非常深刻。

其实文化风险也包括企业道德风险,某些企业采取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社会责任意识差,其后果是引起东道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满,最终引发风险造成损失。而这种损失是整个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形象都受损,无形损失不可估量。

除了以上几点差异外,还存在许多的企业经营风险,比如市场变动、财务风险、营运风险、人事风险、技术风险、法律诉讼等,还有企业国际化人才矛盾日渐突出,缺少有效的中介力量支持,信息不对称问题等各方面风险。其中任何一种风险都有可能使企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策略

(一)加强政府宏观引导与调控 具体有:

(1)完善政策促进体系。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引导和监管。健全对外投资合作领域法律法规,研究管理制度和政策创新,推动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利用各类政策杠杆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监管,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完善外汇管理和服务,拓宽企业和项目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的保障作用。提高相关部门办事效率,注重服务引导,便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2)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完善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更新各类国别产业指导性文件,发展与对外投资合作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行业商(协)会组织建设,有序发展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行业自律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境外经营秩序。

(3)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应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安全权益保护体系,健全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设有国家风险与研究分析机构,由具有显著社会背景的部门负责组织并提供“国家风险报告”。要完善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外交支持力度。加强安全信息收集评估,强化对外投资合作金融风险管理。

(二)加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经验还不够丰富,存在很多问题。投资速度虽然快,覆盖面广,但缺乏拔尖企业较少,在高端技术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强。2004年至2010年的7年时间里,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有5年为负。截止2011年底,中国海外净资产高达到1.77万亿美元,但2011年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为负268亿美元。所以中国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在跨国发展中要保持理性,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能认为买到了技术品牌就买到了核心竞争力,提升核心能力必须靠中国企业自身克服困难,加大研发力度,改善经营,修炼好“内功”。

(2)强化风险防控管理。首先,企业应三思而后行,投资前要进行完备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分析评估,不可盲目跟风。其次,要加强海外投资企业的财务监督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海外投资的重要信息进行监测,及时对各种风险的变化做出反映;确定恰当的预警指标体系从而形成预警机制中的识别系统,并对各种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去伪存真。借助财务指标的变化,判断是否出现警兆,参照事先设立的警度评价指标,分析并寻找警源,从而进行预控。

同时,应建立海外投资企业的绩效监测体系,对海外投资的安全进行监控,审计并评价其绩效,测度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还应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深化与国家部门、驻外使领馆和地方主管机构的沟通联系,充分利用外交资源。

(3)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否从容地应对各种风险,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司治理水平。只有加强公司治理,才能更巧妙、稳健地处理各方关系和利益,在共赢的前提条件下走得更长远更健康。因此,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正确区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职责界面,使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要强化企业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尤其是央企,要严格实施问责制,以防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受损。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采用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科学的管理控制方法,及时发现、分析并化解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预防为主,查处为辅。

(三)重视文化交流与沟通 从某种角度讲,文化风险是企业最不好解决的风险,它带来的损失最不好估量。因为文化是一种思想的、意识领域的沉淀,代表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最不好更改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与国外政府、机构、其他群体和企业内部中的外国员工之间的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

在对外直接投资前要对东道国的文化进行调研,识别文化差异,企业管理尽量做到“本土化”,将生产、管理、营销、人事等经营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异国的经济中去,尤其要尊重东道国的民俗礼仪。不要妄想把本国的精英文化理念强加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要做到企业文化和当地文化兼容,然后再不断摸索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独特的带有异国风情的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前进的步伐。

(四)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我国目前缺少的正是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人才,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要企业要结合实际做好“人才储备”,建立健全人才成长通道,完善人才引进、选拔、用人机制。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涉外性,要不断推进“人才国际化,用工本土化”。要建立薪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使英雄有用武之地,这样才能改善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状况和局面。

总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的积极、科学的努力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许惠、胡曲应、许家林:《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与监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李新锋:《中国公司海外投资经营风险及应对探讨》,《河北企业》2009年第11期。

[3]李洪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未来趋势》,《商业研究》2004年第5期。

[4]孙丽:《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颜晓晖、聂名华:《企业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应对策略》,《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7期。

[6]聂名华:《试论中国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财贸经济》2001年第1期。

[7]白天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机遇和挑战 国际化经营

1背景

“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是全球化潮流中的重要发展阶段和主要经济内容。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国企业逐渐由以出口为参与全球分工的主要方式转向对外进行直接投资。自2006年起,中国已经连续五年位列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首位。在全球经济持续衰退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购买力逆势而上,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对外投资时代已经到来,目前是中国企业加快对外投资、“抄底”海外资产缩水企业的大好时机。但更多的学者认为,海外资产缩水企业对于中国投资者而言,更多的可能是“陷阱”而不是“馅饼”。

2 中国对外投资发展历程

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符合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所划分的四个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人均GNP低于400美元。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中国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本阶段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乏,对外投资主要以政府行为为主。

第二阶段(1992-2004年):人均GNP在400到1500美元之间。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阶段。但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发展不稳定,存在大起大落的特征,主要是因为此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深化改革中,企业的综合实力较弱。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人均GNP在2000到4750美元之间。这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稳定、持续增长阶段。中国经济实力有较大提高,一大批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开始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

3 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全球陷入经济寒冬期,大量国外优秀跨国企业倒闭和资产缩水,而中国依然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这就为拥有较多资产、急需提升企业知名度、进行企业扩张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绝佳机会。但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败多成少,大多以“分手”收场。中石化总价185亿美元的瑞水Addax收购失败,中铝注资力拓告吹,腾中重工收购悍马胎死腹中,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止步于美国政治压力。这一系列海外收购失败的案例警示我们中国的对外投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要把机遇转化为成功还必须克服各种挑战。

首先,从宏观方面来说,政府对海外直接投资缺乏统一的宏观管理和规范布局。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由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及各重要部门各地方政府管理,过于多元化、分散化。企业海外投资融资难,中国企业的自有资本到境外以后,没有中国的银行跟进;同时很难得到对方金融机构的授信。大量民企在境外进行金融活动相当困难。同时,我国缺乏完善的对外投资统筹规划,在指导企业海外投资方向、重点、规模、战略及人才提供上略显弱势。

其次,从微观基础来考查,海外投资企业投资决策及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中国海外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缺乏应有的经营自由权,无法对国际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第二,海外投资企业的经营一体化程度低。第三,海外投资风险意识不强,盲目“豪赌”。第四,中国本土企业并购海外企业,还面临着如何协调和融合东西方企业文化的问题。

4 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第一,政府应该完善对外投资相关法律,明确对外投资目标,设定对外投资统一管理机构。同时,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应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二,政府应该在海外设立经贸合作区,形成集群优势和抗风险能力。政府可以集合所有资源,比如将孔子学院向经贸合作区集合。第三,深化政企分离,提高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自主决策权,提升其海外竞争自由度。第四,设立企业考核制度,加强对企业对外投资的考核审查,控制风险。

其次,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实力需要与跨国经营相协调。中国企业国际化主要依靠企业本身实力。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而软实力又是我国企业的软肋,我们的企业在理念、人才、跨国经营方面存在差距,需要增强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要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跨国投资已经跨文化、跨制度、跨生活习惯、跨待人接物等,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二是,要正确认识“走出去”的目的不仅是赚点钱拿回来,而是要在当地长久生存、发展下去;三是,要正确认识理解社会责任问题,修路、建学校等只是部分,关键要了解东道国的利益需求、各界的诉求。

最后,海外投资企业应该实现横向和纵向的经营一体化,不是互相压价而是“抱团”。由于企业的海外投资往往能够带动整个产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各海外投资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形成集合优势,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5 结论

中国对外投资起步晚,发展快,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创造了绝佳的海外扩张机会。中国企业在全球大手笔买下国际知名企业同时不能忽视海外投资的风险,唯有政府大力扶植和企业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越走越远。

我们在“引进来”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迫使我们必须像重视出口一样重视对外投资,从出口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适时地“走出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加积极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要在政府 “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国际和国内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但应当看到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遇到了很多挑战。研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指导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现代企业和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及现状分析 解决途径

一、导论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等于对外直接投资额减去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该国人均GDP具有密切的关系。邓宁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而外资输入的规模同时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依然表现为负值,但绝对值有缩小的趋势 。IMF的报告中,中国人均GDP有4382美元 ,正好处在第三阶段。所以,研究现在中国企业的二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化促使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从1979年中国友谊总公司与日本一家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成立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壮大。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65.3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1.1%。其中非金融类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占84.5%;金融类87.3亿美元,同比下降37.9%,占15.5%(表1)。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1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计算,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名列全球第五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八年保持了增长势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4%。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2.企业对外投资地区分布

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65.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覆盖面达到80%以上。从投资分布的国家看,地区分布并不均衡。2009年末,中国在亚洲地区的投资流量404.1亿美元,占全部流量的71.40%;拉丁美洲73.3亿美元,占13.00%;非洲14.4亿美元,占2.60%;欧洲33.5亿美元,占5.90%;大洋洲24.8亿美元,占4.40%;北美洲15.2以美元,占2.70%(图1)。

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上看,商业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5.40%,成为主要投资领域(图2)。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1.机遇与风险并存

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迈出了国际化发展步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充裕的外汇储备,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此外,中国经济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世界主要大国还处在经济危机的阵痛中。这给了中国企业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军国际市场。然而,有投资就会有风险,越来越多的失败案例为正在或已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当联想并购IBM个人PC业务的消息传出,中国人无不振奋,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的一大壮举,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联想并没有因为收购IBM个人PC业务为自身带来实质性提升,反而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业绩出现了下滑。没有获得IBM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对IBM公司整合也遇到了巨大阻力,使得这项并购事件保受争议。

收购只是企业对外战略的第一步,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巨大的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加之中国企业本身国际经验不足,国际经营人才匮乏,管理体制与国际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这一切都表明,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如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面临的风险可能远远高于其收益,甚至会波及其长远发展。

2.核心竞争力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较长的特殊历史进程中积累的,是企业的“管理遗产”。北大教授张维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生动解释,他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

然而,中国企业在三十多年的成长中,论整体竞争实力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一、中国企业缺少企业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个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中国企业本身技术创新优势不足,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很多都是模仿别人的技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企业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企业规模经济自然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比,这样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二、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强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中国一些企业产权制度缺失,内部治理机制不足,缺乏科学决策制度,从而使企业在管理上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创造力没有发挥出来,企业管理风险较高,有可能因为决策错误为企业带来风险。三、缺乏国际经营的人才储备。人才问题是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中国企业战略:现状、问题及建议――― 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企业认为“缺乏合格的国际化人才”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最大困难。

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1.从政府角度寻求解决途径

(1 )建立健全境外投资法律体系

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了保证境外投资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本国情和当代国际投资特点的法律体系。应尽快制定对外投资法律,对对外直投投资的方向、经营主体、投资方式、组织结构、产业布局等进行法律规范和指导;并对海外直接投资公司的立项、审批、税收等做出原则性规定,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

(2)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代表了世界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国家应积极支持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企业的对外投资,通过并购国外高科技企业或与国外企业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改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通过有效的传递机制,传递到国内,形成辐射效应,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改革,才能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2.从企业角度寻求解决途径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才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保障。一、企业要树立全球竞争意识,学习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努力让企业在技术上成为行业的领先者;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永远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三、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人才。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需要一大批熟悉国际惯例、国际市场又具备较高管理水平,较强公共关系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统计局,外汇管理局.2009.

[2]李桂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黄婷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4]邬红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第5篇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84—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年均增长13.9%。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同比增长93%。中国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22.6亿美元,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572亿美元。

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

2007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61亿美元,占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32.6%。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同样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对外投资企业缺乏对外总体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因为遇到了某个投资机会,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的减免。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2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

在我国,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

2.3虽然拥有不少的适用技术但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企业,在很多领域拥有不少“适用技术”,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2.4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

2.5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不仅投资总量上我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从平均水平上来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以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而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经营规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因而在经营中常常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力和投资机会,势单力薄难以抵御风险。

2.6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市场供需情况,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等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了解,考虑全面,那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例如,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在对公司的整顿时需要辞退1000多名员工,但因此举违反了雇员方面的法律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将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的业务中。

2.7企业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很多只做“贴牌”生意,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的品牌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相比,其品牌价值的差异十分悬殊。如2004年我国品牌价值最高的海尔的品牌价值612.37亿人民币,而排名世界品牌价值第一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673.9亿美元,是海尔品牌价值的9倍多。同时,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很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被国外的公司抢先注册,失去了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

另外,还存在监管体制不畅、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3应对策略

3.1引导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

对外投资企业要科学地制定自己长期的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充分掌握同行业的国际生产经营信息。在对本行业世界市场行情、各国生产经营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领域,对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分析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能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上产生怎样的优化组合效果。分析时要具有全球化的观念,应注重总体的对外投资效益,而不能只看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可能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并非理想,但却能为其他投资项目带来更新的技术和更科学的管理。因此,在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战略,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战略,大处着眼,总体布局,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对外投资工作有条不紊地长期发展下去。

3.2建立支持体系

重要的是体制支持。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的内部治理机构。同时,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审批要做到规范、透明,妥善解决目前在审批过程中国务院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应对审批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将审批制改为审批和备案制相结合,对以自有资金或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原则上实行备案制。

3.3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而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则是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费用、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产品标准化趋势则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即使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也难以单独承担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风险。因此,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推动了技术创新的过程。

3.4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3.5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为客户创造价值;可口可乐、雀巢等许多跨国企业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培育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不惜重金,这也正是这些企业能够经久不衰的“秘密”;索尼公司曾宁愿放弃在美国十年的利润,也不愿将“SONY”品牌转让。因此,建立保证品牌发展战略的管理体制,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提高品牌价值,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培育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3.6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投资产业。我国企业经营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例如,青岛啤酒,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喜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这样的产品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国际厂家的青睐及信任,并能成功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能够增加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等等相关工作。

中国企业在整体上目前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丽.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时代经贸,2007,(9).

[2]李静萍,高敏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差距与潜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7).

[3]吴先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分析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当企业在本国国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到国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从事跨国生产经营赚取国际利润这是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企业一贯的经营思路。这些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以企业的竞争战略、寻求产品多样性或者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动机。此外接受投资国的投资环境,例如税收优惠政策、关税政策以及贸易壁垒等,也同时影响着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于是企业从事海外投资的动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扩张性动机,另一类是防御性动机。在前一种情况下,企业为了拓展海外市场或者寻求生产所需原料而进行海外投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企业则更多地是因为本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在本国投资无利可图而转向海外寻求投资机会。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分析

自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企业便已经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头五年内,中国企业在国外共投资设立了76个独资或者合资企业,中方总计投资额约5000万美元,投资项目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在84-85的两年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设立企业达113个,投资额达1.4亿美元,接近前五年的两倍,投资地区扩展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见表2-1)在这一阶段,企业的投资项目金额相对都较小,投资行业也局限在海运、金融保险、工程承包以及餐饮等服务行业,仅有少数投资项目涉及制造业。

第二阶段(1986年---1992年),在这一阶段随着经济自由化改革的进行,中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了逐渐提高了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国内日渐成熟的产业和技术迫切需要进行对外产业转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缺乏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而与此同时中国国际贸易净出口额的逐年增加,国家外汇储备日益攀升,中国企业开始有能力进行大额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充分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因此,中国政府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日益成熟的企业也更加强调投资回报的重要性。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投资主体的是大中型制造企业以及投资公司,例如,首钢集团、中国国际信托集团和深圳赛格集团。

第三阶段(1992年---2002年),从1993年开始,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的征兆;而大中型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中国政府不得不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体制改革,这些情况都影响到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随着政府削减货币供应收紧银根以期控制住通货膨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枯竭。而与此同时政府收紧了对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控制:新的项目的审批程序日益严格,而已经批准的投资项目也被要求进行复查。这些政策手段直接导致对外投资项目的锐减,这一情况直到1995年才得以好转。尽管199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数额较1995年相比有所下降,其总投资金额相较1995年却有了大规模的增加,表明了企业单笔投资数额的显著增加。而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年到200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及金额显著下降,直到2002年才有所上升。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政府在政策上越来越重视引导促进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走出去”战略,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要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自此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揭开一个崭新的篇章,从2003年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持续上升,2008年更是达到了559.1亿美元(非金融类),创下了历史新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寻求新的业务增长机会、规避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分散业务和市场风险、提高生产率、应对宏观环境等成为了企业投资海外的新动机。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就

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本文特总结如下:(1).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我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的技术差距,学习了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经验。如前文所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许多大型企业集团通常能够通过并购海外企业实现了这一目的。例如南汽集团通过并购英国的汽车生产商罗孚取得了汽车产业的先进技术;(2).拓展了海外市场。许多中国企业通过在海外投资经营拓展企业的销售市场,例如,海尔集团通过在海外新建或收购了30多家工厂,这些工厂分布在从意大利到印度的多个国家,生产面向当地市场的产品。而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进行的工程承接也很大程度地推动了本国的设备、材料以及劳力的输出。(3).促进了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制造业中,中低档制造业产品占大头,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比重较小,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升级导致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大量企业陷入困境,失业现象加重。因此,通过对外投资,将大量设备和技术转移海外,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生产能力是以最小代价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要途径。国内的诸多企业已经采取了在东南亚、拉美地区投资设立工厂,降低了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4).充分利用了海外金融市场筹措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中国企业从事海外投资所需的资金并不总是全部由企业的自有资金投入。事实上,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都会考虑有效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来解决资金问题。

2.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所占绩效不高。为了更好地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本文使用了OND指数(OUT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 ),即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这一指数由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提出,按照UNCTAD给出的定义,该指数反映了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综合实力,反映了决定企业对外投资流量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或者说不同国家之间这一指数的异同是由各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受到的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的不同所决定。这两个因素分别为:“所有权优势”,或者称为企业所特有的跨国竞争力,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品牌优势、管理和组织经验、信息获取能力、拥有的财务资源和自然资源、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内部结构优势,这些竞争力因素使得企业有能力和动力进行海外拓展;“区位因素”,这一因素主要指的是在母国或者受资国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所分别具有的优势,例如市场的相对规模、生产与运输成本、熟练劳动力、供应链、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支持。在全球化大潮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的促使下,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也无论其处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进行海外投资以增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OND指数的大小反映了这两种因素在驱动不同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OND越大一国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利用越充分。中国的OND指数在2001-2003年、2003-2005年以及2005-2007年三个区间内数值分别为0.150、0.217、0.240,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排名基本稳定在世界第60位左右,而同期处于世界前十名位置的中国香港地区的OND指数数值分别为3.477、8.758、7.799远远高于内地的数值,处于世界前二十位的加拿大和英国的数值也比中国高出很多,这说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与中国同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巴西和印度虽然在2001-2003年区间或高或低于中国的位置,但到了2005-2007年区间三国均已处于领先于中国的位置。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所有权优势”是制约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绩效的最根本的原因。故而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是中国企业提高投资绩效的必由之路。

(2).中国跨国企业规模较小,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的跨国公司相对于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而言规模较小,根据UNCTAD的《世界投资报告2009》所列举的截止2007年底的数据,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非金融)是美国的通用电气(GE),其在全球拥有资产约7953亿美元、雇员32万余人全年销售额约1727亿美元,而中国最大的跨国公司(非金融) 中信集团,其在全球拥有资产约1909亿美元、雇员10万余人全年销售额约149亿美元,且是中国唯一入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非金融)。而由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多是国有企业,在政府积极推进企业跨国经营政策的大形势下,许多企业在并没有一个可行的投资方案的前提下就盲目的投资海外导致了经营效率的低下。

此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也普遍低于国际水平,本文采用UNCTAD提出的跨国指数(Transnational Index, TNI)作为国际化程度的综合衡量指标。根据UNCTAD的定义,跨国指数是通过计算跨国公司海外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海外销售与总销售的比率、海外雇员与总雇员的比率这三个的比率的平均数而得出,以衡量跨国公司对于海外资产、海外雇员、海外销售的依赖程度。我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215亿美元,而全球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为2145亿美元,是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十倍左右,发展中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为429亿美元,是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两倍左右。全球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为71.52%,发展中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为58.74%,而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28.3%,无论是在海外资产还是跨国指数上,我国与全球水平甚至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说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程度不高,我国的跨国企业主要还是在利用本国的资源,而世界上主要的跨国企业早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长此以往不利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更不利于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故而形成一批在国际上著名的跨国企业是我国企业需要迫切实现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年鉴.2009

[2]厉以宁,曹凤歧著.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第7篇

关键词:房地产;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

在当前的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产业空前壮大,并逐渐走向低端项目和高端项目的两极分化。这就意味着中国一部分房地产企业需要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新的发展。而房地产作为海外投资风险最大的行业之一,其海外投资必须十分慎重,因此,对于其投资主体所在区域、投资进入模式的研究也尤为重要。

一、房地产产业的特点

房地产产业是指从事土地以及对房地产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集一体的行业,主要包括:对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对房地产的开发以及再开发;房地产经营活动;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房产市场则是指从事房产和土地的出售、租赁、买卖以及抵押等交易活动的场所或领域。房产市场是房地产产业进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并可以带动很多产业例如建筑业、建材工业等行业的发展。通过市场机制,房地产市场可以及时地实现房地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可以提高房地产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可以促进对房地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房产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是整个房地产市场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

图1房地产产业的构成

由于房地产业产品得独特性质,导致房地产业的国际化经营具备较其他行业有许多不同。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房地产产品的差异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的差异。房地产产品的位置具有不可移动性和固定性,所以特定的消费者只会在特定的市场区域内来选择房地产商品,就造成了在不同市场区域内所供给的房地产产品难以互相替代或是竞争的现状,因而房地产市场较难形成统一,于是也就不存在统一的市场竞争和市场价格,每座城市不同区域的房地产市场也会出现具有各自比较独特的发展态势。

2.消费的需求差异。在这种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消费者对房地产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通常会综合考虑根据房屋的区位、户型结构、工程建设的质量、房屋周围的环境、房屋的物业管理水平、住宅周边的公共服务设置的建设程度以及社区文化等多种因素进行需求选择,导致房地产客户群体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3.价格的差异。价格差异过大是房地产商品的最大的特点。以上海、广州的房地产商品为例,2009年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商品住宅的均价之间差别在2~3倍之间,而他们的均价均高出全国商品住宅的平均价格。

房地产产品的以上三个主要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房地产对外投资的方式选择。例如与制造业相比,正是因为房地产产品的不可移动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它不可能像制造业产品一样选择出口的进入模式。结合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吸收外资以及房地产对外投资的现状看,房地产业国际化经营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体。

二、中国房地产FDI的国际环境分析

近几年的整个国际经济环境呈现着非常明显的特点。首先,全球经济的增长脚步变缓,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非常不平衡。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开始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随之而来的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使得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增长都遭到重创。其次,中国几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引起了世界上其他各国的关注。而世界上的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却表现平平,所以这就造成了在发展速度上的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当然,世界经济形势的跌宕起伏和中国强劲崛起,将会给中国企业当然包括房地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机会。最后,为实现对有关资源的全球配置,世界各国对各自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对产业进行升级。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在贸易各国之间,跨国商品与服务类交易在不断地扩大,同时资本的流动和技术的传播在不断地增加。除此之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相同并且日益增加的。针对这一国际现状,中国房地产业更要利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部分国家房地产业市场全面开放的机会,积极稳妥并且大胆地走出去,进入跨国企业全球贸易体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这一渠道和资源的相对优势来寻求对自己更加有利的投资区域,使房地产业价值链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重组和配置。

三、中国房地产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从2004—2009年,中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总体趋势在不断扩张,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来看,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851万美元,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9.381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1.85%,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上来看,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2.0251亿美元,2009年为53.434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507.72%。其中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与存量均存在下降,但是2009年整体又恢复大幅度上升趋势。

但是,从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除了2008年中国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外,虽然中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虽然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净额的比例中偏小。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09年中国房地产业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分布中,对香港地区的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40.8418亿美元,占对香港全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2.4%;对欧盟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8 800万美元,占对欧盟全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1.4%;对美国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4 592万美元,占对美国全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1.4%;对澳大利亚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1.64164亿美元,占对澳大利亚全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2.8%;对俄罗斯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7.1339亿美元,占对俄罗斯所有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32.1%;对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5 971万美元。占对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0.6%。全部看来,中国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其次是俄罗斯,是对俄罗斯直接投资行业存量分布最多的行业。再次是澳大利亚地区,是对澳大利亚直接投资行业存量分布第二多的行业。

四、中国房地产业FDI特点及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国房地产企业FDI的区位分部不均衡,表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如图2所示,中国房地产业对避税地香港地区FDI存量占全部房地产业FDI存量的76.4%以上。当然,这与中国FDI整体集中在中国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这世界主要三大避税地的现状分不开。中国房地产业FDI第二集中地是俄罗斯,对俄罗斯FDI存量占房地产总FDI存量的13.35,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俄罗斯近几年以每年5%的经济增长速度,俄罗斯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有购买力的阶层对新建住宅的高需求,从而使得俄罗斯房地产市场进入活跃期。但是这种对某一地区过度集中的房地产投资格局在长远利益上看不是非常利于中国房地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房地产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中国房地产业FDI区域的过分集中而导致的自相竞争。房地产业FDI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利用世界的市场和资源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自相竞争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整体发展没有好处;(2)不利于房地产企业投资风险的分散。当中国与东道国发生政治冲突或者东道国发生经济危机时,房地产商品作为不可以移动的商品必然会造成众多的国内企业的投资失败,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国内经济造成一定的连锁反应;(3)不利于中国房地产企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再者,从各项指标可以看出,中国房地产的国际化发展还处在初期水平。中国2009年房地产FDI合同额仅占世界房地产FDI合同额的1.3%。并且即使在国内算是技术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的房地产企业在其进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依然主要是依靠其低廉的劳动力优势而不是技术优势。从整体层面上看中国房地产FDI目前还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缺乏成本优势。与制造业相类似,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比较优势为成本优势,造成这种优势的原因在于国内劳动力的低成本和对整个工程技术管理的低成本。然而由于近年来逐渐发展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制约,中国的这种比较优势的发挥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在国际经济规则当中明确地对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作出限制。针对这一限制中国的制造业选择通过大量生产制造流动性强的产品还弱化这一限制,然而对于房地产业来说 房地产产品的特点是缺乏流动性,正是房地产产品的这一特点对房地产国际化经营在目前受到制约。

2.缺乏咨询服务能力。根据对房地产产业的界定,当前的房地产业是集生产、技术和服务为一体的产业,而不仅仅只是房地产工程。然而由于中国的建筑管理体制的客观原因导致中国的建筑施工和设计各自单独成体,这样对施工和设计的认为隔离导致中国到目前为止还缺乏类似于国外的那种工程公司或者工程咨询公司。也正是因为这种缺失从而导致中国房地产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会面临更多的由于国际化经营经验以及人才的缺乏而导致的风险。

3.缺乏足够融资。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房地产业的所现有的融资程度完全没有达到国际上房地产FDI的需要水平。融资水平的缺乏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困难,融资风险抵押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政府对房地产业融资的政策性支持太少,政府对融资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

4.存在着语言及文化的障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造成制约的非常常见的因素,在与对方的沟通和谈判、尤其是对客户群的开发过程中会遇到障碍。

总的来说,中国的房地产跨国经营之路才刚刚开始,而且此路非常漫长。在这条发展之路上需要得到政府以及企业自身的协助从而对各种制约因素进行克服。

参考文献

[1]外国直接投资产业带动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1998,(4).

[2]温建东,马昀,陈斌.管理外资流入房地产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5,(7).

[3]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太原大学学报,2010,(1).

第8篇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存在问题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成阶段性变化,不同发展阶段对外投资数量差距较大。1984年之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不超过1亿美元,存量仅有2.71亿美元但到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了到了878亿美元,存量到达了近5319亿美元,可以说是几何性增长。

数据资料来源:UNCTAD。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2002年-201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连续10年增,从2002年的299亿美元猛增到2012年的5319亿美元,增加率为1679%。特别近些年来存量增速维持在25%以上的高水平,相信中国的增长势头会保持下去。

数据资料来源:UNCTAD。

从图2可以看出尽管中国2008年-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长率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有所下降,但很快就稳定下来,并在2012年达到了18%。较之全球直接投资流量的负增长,中国去逆势上扬,并在流量总额上实现了四年增,2012年更是到达了878亿美元,首次跻身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行列。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分析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不管是从企业数量还是从投资额占比来看国有企业都占优,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国有企业在所有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占比不断减少,而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最为活跃,积极参加对外直接投资,以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构成数据为例,有限责任公司数量占总数的57.7%(见图3)。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企业类型占比来看,国有企业占比仍高于50%,在非金融类投资中比如自然资源行业的投资,国有企业仍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有限责任公司等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比连续5年增,这也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向着多元化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分析

2008年以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以绿地投资为主,在海外建立贸易公司、贸易代表处的方式。这种方式能过很好的控制当地的子公司或公司但是投资成本很高。随着中国海外投资的不断成熟发展,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购金额较上年增长了379.4%,约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54%。2008年中国跨境并购数量占全球并购数量的1%,2011年则是2.5%,在2012年达到了历史之最,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457个,实际交易总额为434亿美元,跨国并购这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能使得中国企业更快的进入当地市场,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的壁垒,大幅度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充分利用经验曲线效应,获得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同时一方面并购他国公司可能会背负该公司沉重的债务,对该公司的治理上可能会更难,经常会发生管理上的文化冲突。

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集中在第三产业,2012年以来在流向第三产业的存量和流量占比均高于60%,其次是第二产业约占30%,最后是第三产业。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七大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建筑业,行业聚集度高,以2012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重点行业的存量占比、流量占比为例,这一年投资在这七大行业的存量之和占年度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92.37%,投资在这七大行业的流量之和占年度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的89.19%,见表2。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投资存量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有着惊艳的表现,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起步比较晚,存量规模还相对较小,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2012年年末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美国的10.2%、英国的29.4%、德国的34.4%、法国的35.5%、和日本的50.4%,占全世界比例也不超过8%,很难算的上对外直接投资强国。

2.投资结构不合理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投资区域结构方面,投资区域相对集中,2013年中国对亚洲的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额的70.1%,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额的13.3%,对发达国家的投资相对较小,对外直接投资区域过度集中会造成企业过度集中,各企业间竞争加剧,重复投资,资源利用率下降;不利于中国企业在全世界生产布局、合理分配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2)在对外投资产业结构上,中国企业投资偏重于原材料和能源等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利润率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缺少对信息技术和技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服务业的投资,结构失衡较为严重。

3.政府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不合理

随着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地发展,政府也在不断地政府逐步加强政策与法制管理的建设,积极与他国签订了双边或多边协定,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完备的专门的针对有关海外投资的法律,这不利于给中国的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创造安全的法律环境。另一方中国对外投资管理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导致了审批程序繁琐复杂,一个企业项目往往要经过层层审批,效率较低。

4.缺乏高素质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

对外直接投资要求跨国经营人才精通一门外语,掌握国际贸易相关学科知识,各国法律条款,以及他国风土人情,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但是很多中国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盲目对外直接投资,造成企业在海外经营时限于管做出错误的决策,企业大量亏损。

参考文献:

[1]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德敬.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12.

第9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外汇储备 产业升级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经济发展同步。1979年,大型国有企业可以向外经贸委申请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格,到1985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还不足3亿美元;自1986年起,非国有企业也获得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格,可以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到1990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7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开始鼓励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走出国门,到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已经达到572亿美元,流量也达到122.6亿美元,已经成为分析全球经济时不可忽视的力量。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在全球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小,2005年分别为1.6%、0.5%,但是,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了长足发展。图1和图2分别展示了对外投资流量和存量的增长情况。

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共分布在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的71.2%。另外,从境外企业的国别分布来看,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越南、澳大利亚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5.6%。从存量上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占存量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0%和16%;而在北美洲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较少,所占比例只有7%和6%。

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从行业分布上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从流量上看,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商务服务业为49.4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40.3%;制造业为22.8亿美元,所占比例为18.6%;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分别为22.6和16.8,所占比例分别为18.4%和13.7%;以上几项加起来则占到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91%。从存量上看,情况也大致与流量相同。图3显示了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行业分布。

二、我国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什么中国企业会产生强烈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呢?总的来看,我国企业实施直接对外投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动机。

1、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购买能源和各种资源。我国的经济经过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增长对各种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强。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折合22.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1.43吨标准煤。在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以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持了经济翻两番。但在这一轮以投资为主要拉力的经济增长期中,中国的能源消耗强度明显增长,能源弹性系数大幅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购买海外资源和能源成为我国企业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这种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表现形式是购买外国资源公司、购买矿山油田等资产。

2、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购买技术和品牌。虽然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是,中国的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技术和品牌,使得自己处于产业链条中的中低端,大部分利润被外国企业获得。而购并外国企业是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捷径,因而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成熟的海外企业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例如,上海汽车收购老牌的罗浮汽车就是一例。

3、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销售渠道。随着经济的快速成长,中国企业面临着国内产能的过剩和海外市场的壁垒。据有关数据显示,在过去两年里,中国出口遭遇了诸如配额、反倾销、技术标准等各种贸易壁垒,涉及金额为全球之最。我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避免各种壁垒,增强在海外市场的销售能力。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就是一个例子。

三、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日益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中,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将越来越大。那么,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会给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1、对外直接投资将逐渐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改变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我国的外汇储备在2006年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外贸顺差和从事投机的热钱不仅使中国市场上流动性过剩,而且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外直接投资为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找到了一个出口,不仅能够获得比外汇储备资产更高的投资回报,而且还能够降低流动性、改善货币政策环境。

2、对外直接投资将有利于改善中国出口格局,拉动我国境外承包、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的出口。传统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商务服务业。但是,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我国国外承包工程发展很快,2005年已经达到200多亿美元的营业规模,比上年增长25%。同时,我国机械设备行业的出口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出口收入由2000年的368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045亿美元,年增幅达到23.21%。

3、对外直接投资为我国国内很多产业带来了产业升级的契机。在依靠资源投入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将竞争过度、技术含量落后的产业能转移到海外市场,而国内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升级型的产业投资。

4、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我国释放产能压力,有助于熨平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引发的经济波动。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相对国内供给能力而言消费需求不足,如果没有其它方式释放产能,就会导致市场价格下跌、投资回报下降,最终会导致国内投资出现大幅度波动。对外直接投资为我国产出找到了新的吸收渠道,从而弥补国内需求不足,最终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增长。

(注:本文受到华中科技大学985研究项目“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创新基地”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商务部。

[2] 刘红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 王锦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问题及政策建议. 世界经济研究,2004 年第4 期。

第10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回归分析;区位[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40-04

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投资区位的选择显得愈发重要。投资对象国的GDP、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及行业现状等因素,都会对对外直接投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将在对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1 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现状及分析

由于数据采集方面的限制,目前只能找到2011年及以前年份的详细的统计资料,因此,本文选取2006—2011年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样本,以增强本文的可比性与可靠性。

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2》公布的资料,截至2011年年底,山东省累计核准境外企业(机构)投资项目2758项,协议投资总额1000129万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824611万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82.45%。2011年,全省新核准境外投资项目数372个,比上年增长3.3%,协议投资总额296066万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270922万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91.51%;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7472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67%;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72592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48836人。从地区来看,2011年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主要集中在亚洲,其协议投资总额为153361万美元,占到2011年全年协议投资总额的51.80%,主要流向中国香港、日本、柬埔寨、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其次是北美洲,为51316万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17.33%,主要流向美国和加拿大;排在第三位的是大洋洲,为39619万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13.38%;投资额最少的是拉丁美洲,仅为9187万美元。

从近几年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呈现出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趋势,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在亚洲及欧洲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对发达国家较为集中的北美洲以及亚洲的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量有显著增长。其中对北美洲的投资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比2010年对外协议投资额上涨了115.07%。虽然在短期内我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结构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但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趋势,开始逐渐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向中国香港、韩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

2 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

针对山东省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对象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找出影响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而发现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特点。

2.1 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中,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市场规模、汇率等。制度因素包括东道国的经济开放程度、政策连续性以及东道国与我国的贸易关系、外交关系、文化差异等。其他因素则包括我国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东道国的地理位置等。

本文选择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协议投资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本省的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用FDI表示;由于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若每个因素都作考虑会引发多重共线性、数据难获取等问题,因此本文只选取几个重要的解释变量,而将其他影响因素归入随机扰动项中。

解释变量主要有:①东道国的市场规模,采用其国内生产总值来加以衡量,用GDP表示;②我省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存量,用TCDI表示;③距离,这里指我省与东道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表示为D,这里定义亚洲国家距离为1,大洋洲国家距离为2,欧洲和非洲国家距离为3,美洲国家距离为4;④贸易关系,将山东省对东道国的出口值和进口值加总的值作为变量,用Q表示。由此,可以建立如下模型: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本文根据以下原则选取了20个样本:一是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方面大致均匀分布;二是山东省对其直接投资达到一定规模;三是变量数据来源可靠。根据《山东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山东省对这20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75.3%,截至2011年年底,对这20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存量占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 60%以上。

2.3 检验结果

利用这20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模型的估计,最后得出的回归结果为:

新方程的样本可决系数达到了0.8089,说明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拟合得较好。而且通过ARCH检验,得到Obs×R-squared=0.5104

2.4 对检验结果的分析

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山东省在东道国的投资存量对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的影响,首先来分析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马先仙用2001年的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和刘建光、丁卫国用2000年的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所作出的回归结果正好相反,而与熊洁敏用2004 年的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所作出的回归结果一致,但是熊洁敏的回归结果中,GDP的系数并不显著。从本文的回归结果来看,虽然GDP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了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呈现出向发达国家转移的趋势,但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仍然没有占到主导地位。

结合本文所用的2011年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以及以前一些学者的回归分析,本文认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总体上山东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呈现出了向发达国家转移的趋势,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越来越明显,在未来几年里发达国家将成为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阵地,而这也符合我省的技术能力和投资经验不断提高的实际情况。其次,山东省对东道国的投资存量与其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的关系,这体现了存量投资对流量投资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山东省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越多,山东省就越倾向于投资该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很多的投资项目并不是短期工程,一般为中长期的投资项目,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追加投资,从而构成了新一期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此同时还涉及一个投资的资金到位率问题,通常来说资金不会一步到位,而是分期投入,这也会增加新一期的投资;另一方面在对已有国家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企业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东道国各方面的环境比较熟悉,甚至已经建立了企业自己的社交圈,选择这些国家会使企业降低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又能很快地使工程项目进入运转赢利阶段,同时很多时候还会考虑到国际援助的因素,因此再次投资的时候就会倾向于这些国家。再次,山东省对东道国的出口与其对外直接投资呈负相关的关系,说明了山东省对东道国的出口对山东省的直接投资具有负效应。当今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地实行贸易壁垒政策,虽然近年来关税壁垒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非关税壁垒却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在阻碍着国际直接贸易的发展,企业为了避开重重壁垒,就得另辟蹊径,而到东道国直接投资就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选择。另外,企业到东道国投资对于刺激其国内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升级等都存在着很多好处,因此相比于出口,东道国更欢迎对其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最后,山东省与东道国之间的距离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现代社会交通、通信高度发达,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已经不是山东省选择对外投资目的地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3 对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建议

从山东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山东省的对外投资还是以亚、非、拉国家和地区为主,这主要是由于我省企业的现有技术水准还比较有限;同时,可以看到近年来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这也是企业技术水准提高和海外投资经验丰富的表现。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山东省企业在选择投资对象国的时候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在现阶段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抓住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商机。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发达,市场容量大,居民购买力较强,科技水平高度发达,投资环境优越,投资机会也会很多,这些有利的条件为企业进入其国内市场投资提供了先天的便利。

第二,继续增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毕竟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山东省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竞争力虽有所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发达国家市场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很高,某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偏高,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虽然此次的金融危机为山东省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但是危机总是会过去的,从长远来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省份,在整体竞争实力还不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情况下,要首先抢占发展中国家市场,尤其是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山东省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的约束。利用外国资源,弥补省内资源不足,是解决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开采成本低,技术资金缺乏,而山东省的资源密集型企业正好有这方面的优势,这也正好符合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要求。对资源的投资可采取在东道国进行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再运回国内进行精细化深加工,这样可带动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

第三,继续增加在投资存量较多的国家的投资,正如上面分析中提到的一样,在投资存量较多的国家进行投资,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营周转的时间和费用,企业在熟悉的社会环境中,从企业自身的交际圈中打开出路。同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的投资对于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有巨大的提携作用,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机遇,积极行动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利用各国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增加对这些国家的投资,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基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贸易政策的影响,适当地增加对国家避税地,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的直接投资。企业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地区设立离岸公司的动机之一就是规避其他国家对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而金融危机导致主要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上升的势头,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在增加贸易壁垒。因此投资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金融政策和公司管理制度较为宽松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减少企业出口的阻力。

第五,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时,要结合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投资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经验表明,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层次性,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格局也会相应地表现出层次性,山东省的对外直接投资亦是如此。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应该投向处于经济发展较高阶段的美、日、欧以及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投向一些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山东省的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又可以在投资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提高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赵春明,何艳.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世界经济,2002(5):21-24.

[2]熊洁敏.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7(5):35-36.

[3]张如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3):24-25.

[4]邱立成,王凤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6):52-54.

[5]马先仙.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

[6]谢绵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1).

[7]刘建光,丁卫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0):55-58.

[8]方爱华.WTO 背景下企业全球运营的区位与产业选择[J].中州学刊,2002(7):39-41.

[9]张新乐,王文明,王聪.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5):23-24.

[10]曾小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3(5):80-82.

第11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026-03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举措。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至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84―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年均增长13.9%。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同比增长93%。中国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22.6亿美元,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572亿美元。

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

2007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61亿美元,占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32.6%。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同样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对外投资企业缺乏对外总体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因为遇到了某个投资机会,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的减免。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2 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

在我国,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

2.3 虽然拥有不少的适用技术但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企业,在很多领域拥有不少“适用技术”,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2.4 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

2.5 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不仅投资总量上我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从平均水平上来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以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而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经营规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因而在经营中常常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力和投资机会,势单力薄难以抵御风险。

2.6 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市场供需情况,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等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了解,考虑全面,那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例如,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在对公司的整顿时需要辞退1 000多名员工,但因此举违反了雇员方面的法律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将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的业务中。

2.7企业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很多只做“贴牌”生意,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的品牌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相比,其品牌价值的差异十分悬殊。如2004年我国品牌价值最高的海尔的品牌价值612.37 亿人民币,而排名世界品牌价值第一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673.9 亿美元,是海尔品牌价值的9倍多。同时,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很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被国外的公司抢先注册,失去了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

另外,还存在监管体制不畅、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3应对策略

3.1引导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

对外投资企业要科学地制定自己长期的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充分掌握同行业的国际生产经营信息。在对本行业世界市场行情、各国生产经营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领域,对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分析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能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上产生怎样的优化组合效果。分析时要具有全球化的观念,应注重总体的对外投资效益,而不能只看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可能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并非理想,但却能为其他投资项目带来更新的技术和更科学的管理。因此,在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战略,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战略,大处着眼,总体布局,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对外投资工作有条不紊地长期发展下去。

3.2建立支持体系

重要的是体制支持。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的内部治理机构。同时,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审批要做到规范、透明,妥善解决目前在审批过程中国务院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应对审批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将审批制改为审批和备案制相结合,对以自有资金或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原则上实行备案制。

3.3 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实现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国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争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手段,而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则是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持续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费用、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产品标准化趋势则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即使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也难以单独承担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风险。因此,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推动了技术创新的过程。

3.4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3.5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而市场占有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名牌、品牌已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大小的体现。名牌一般要具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假如说企业品牌决定企业当前的利润和战略,那么名牌战略则决定企业长远生存发展战略和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比如,海尔重视品牌的打造并真诚为客户创造价值;可口可乐、雀巢等许多跨国企业为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培育顾客的品牌忠诚度不惜重金,这也正是这些企业能够经久不衰的“秘密”;索尼公司曾宁愿放弃在美国十年的利润,也不愿将“SONY”品牌转让。因此,建立保证品牌发展战略的管理体制,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提高品牌价值,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培育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3.6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借鉴国际经验,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投资产业。我国企业经营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于替代等特性。例如,青岛啤酒,不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喜欢,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这样的产品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国际厂家的青睐及信任,并能成功吸引更多资金的注入,能够增加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防范等等相关工作。

中国企业在整体上目前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丽.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时代经贸,2007,(9).

第12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型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走上跨国经营之路。特别是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中小企业也异军突起,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程中扮演了生力军的角色。呈现出如下特点:

1.投资规模小

我国单个海外投资项目的投资金额明显偏少。企业规模过小给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丧失许多市场机会、增大企业经营风险、减弱国际市场融资能力等。

2.投资对象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对象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3.投资以开拓市场为主要目的

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小企业大多有出口产品的丰富经验。另外预期有较大收益也占了一定比例,这说明国内市场相对饱和,企业纷纷把眼光瞄向了国外。

4.投资方式以合资为主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相对较大,许多还处于试探性阶段。同时,由于国际化发展的经验相对缺乏,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和开辟东道国市场,我国企业多采取合资方式为主。

二、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因素

(1)境外投资的审批手续繁杂

我国对境外投资项目现在仍然沿用“逐级审批,限额管理”制度。这影响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和进度,特别是对于以经营灵活为优势的中小企业而言,审批手续繁杂所带来的困难更是不言而喻的。

(2)立法迟缓,政策体系不健全

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有关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尚且没有一个完整的对外投资立法。另外,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系统的针对跨国投资的整体战略和行业规划,没有明确的产业倾斜政策和行业导向。

(3)融资渠道不畅

国家近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的政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仍不畅通。

2.我国中小企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市场调研不充分、决策不科学

在进行跨国经营时,由于自身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较低,中小企业常常在开展海外投资时缺乏对目标市场的准确分析预测。

(2)缺少优秀的跨国经营人才

中小企业跨国投资需要大量通晓国际商业惯例、法律,具有全球眼光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尚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此类人才甚为缺乏,实力不够雄厚的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到这些人才。

(3)融资能力低下

资金难以获得是阻碍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基本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

(4)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低

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老化严重。企业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创新能力低。

(5)管理能力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在创业时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夫妻店、兄弟店广泛存在。在初始阶段,这种经营方式是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的,但当企业的经营规模逐渐扩大,乃至要进行对外投资时,原先的家族式管理往往就不能有效地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原有的管理优势在这个时候转化为制约中小企业开展海外投资的因素。

三、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

为了保障境外投资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国家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本国现实国情和当代国际投资特点的法律体系。

2.改革审批制度,强化监管体系

改多部门审批为单一部门审批,简化审批内容和程序。根据国际经验,只有减少审查、审批部门,统一标准,才能真正简化审批,减少行政审批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干预或扭曲。在明确外经贸部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单一归口管理部门的同时,今后其审批管理项目内容也应逐步减少,程序应进一步简化,做到统一、透明、便捷。

3.建立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的保险制度,加强国际政策协调,为我国对外投资企业提供国际保障,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商签、修改和实际履行的工作。

4.建立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存在的信用不足与抗风险能力差使其在融资方面遇上较大的困难。在对外融资时,中小企业缺乏的是足够的信誉与抵押物,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信用保证制度来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这一困难。当中小企业向银行借款遇到麻烦或是因为某种原因到期无力还款时,信用保证制度提供一种贷款,到时替中小企业偿还,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从银行等其它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机会。

5.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当前,我国政府正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逐渐有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对于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素质,以便借助于外部环境改善的东风,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金泉:中国民营经济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厉以宁曹凤歧: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第13篇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对比

首先,从全球视野来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这里选取了美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与中国做以对比,从流出流量和流出存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中将中国与美国、日本这两个发达国家流出流量进行对比看,1996年至2006年美国占全球FDI流出流量的比重平均在19.18%,日本占全球流出流量比重平均在4.81%,中国占全球流出流量的比重平均在0.74%。2006年美国的FDI流出流量为2166.14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的10.24倍。从中国与美国、日本的投资存量进行对比看,1980年到2006年间美国占全球FDI流出存量的比重平均在24.4%,日本占全球流出存量比重平均在5.31%,中国占全球流出存量的比重平均在0.4%。同时,可以明显的看出,美国、日本的FDI流出存量都呈现出下降后保持平稳水平状态的势态。

其次,根据FDI流入与流出的比例来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根据1999年UNCTAD的《世界投资报告》,一个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与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1:1.1,其中发达国家为1: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从表1中1996―2006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发达国家FDI流出流量平均相当于其流入流量的1.3倍,发展中国家FDI流出流量平均仅是其流入流量的35%,中国FDI流出流量平均仅为其流入流量的10%。

通过以上的对比看出,一方面,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以及存量相对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很小,同时在全球所占的比重也很少,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过小,显示中国以对外直接投资衡量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尚待深化;另一方面,中国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相差悬殊,说明中国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理论上预期有很大差距,大大滞后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业绩指数

由于对外直接投资比较容易受母国经济规模的影响,用绝对份额简单进行比较并不说明全部问题,为此UNCTAD采用了对外直接投资流出业绩指数(OND),以反映在控制了母国经济规模之后一国对外投资的相对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OND =[某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全球FDI流量]/[该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全球国内生产总量]

不同国家OND的大小反映了不同国家跨国公司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利用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OND越大,一国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利用越充分。如果某国的OND为1,意味着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国的OND大于或小于1,意味着该国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UNCTAD的计算结果表明(见表2),2006年,中国的OND为11.5,美国OND为90.4,日本的OND为65.6,印度的OND为12.6。从中国、印度、韩国、美国和日本五个国家从1996年到2006年的FDI流出业绩指数排名的比较来看(见图3),中国的排名保持在61左右,在美国、日本及韩国之后。而且中国的OND近年来呈总体下降趋势,印度虽然大部分时间排在中国之后,但它近年来OND排名一致处于迅速上升的势头,2004年之后都超过了中国。较低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技术含量不高、效益较差,中国企业缺乏所有权优势,进而无法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区位优势。

三、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对比

对于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公司经营、利益相关者及从空间角度看的管理的组织。跨国公司经营强度指标和分布指标主要反映跨国公司拥有股权利益的那些境外分支机构的经营,UNCTAD的跨国指数(TNI)从经营角度衡量了全球、发展国家及中东欧国家最大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该指数试用了三组变量(销售额、资产和雇员人数)来测算境外经营相对于总体经营的强度,计算方法是取国外资产与总资产比率、国外销量与总销量比率、国外雇员与总雇员比率的平均值。国际化指数(II)――即境外分支机构与分支机构总数的比率,从经营角度来衡量跨国公司的境外经营强度。跨国程度指数和国际化指数说明了一家公司在母国和国外的植入程度和利益。

根据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数据,计算2005年按国外资产排名的前七名跨国公司的国外资产与总资产比率、国外销量与总销量比率、国外雇员与总雇员比率,得到跨国指数,通过国外机构数与总分支机构数,得到国际化指数(见表3)。相比之下,中国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还比较低,平均值达到31.35%,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的国际化指数平均值达到了38.1,与发展中国家平均值还相差很多。

无论是海外资产规模还是跨国指数和国际化指数,中国跨国公司与世界级企业都有较大的差距。通过对比可知,尽管我国经济在国内保持了持续强劲的增长,但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没有形成综合性力量,仍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跨国公司主要还是国内资源配置,而世界级企业已主要面向全球配置,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

四、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对比

对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国的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达到了15%,制造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最小,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所占比重很大,2005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为57.5亿美元,发达国家为26552.9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为1174.2亿美元,世界为27742.8亿美元,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到世界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95%,制造业的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虽然部分原因是其自身结构升级的需要,也是其国内劳动力成本太高的驱动,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行业分布国际对比,看出中国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西方跨国公司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主要是集中于资源开发类产业部门,是其在母国的生产结构的复制或为其在母国生产体系提供原材料供应等。中国的跨国公司形成于经济全球化的特定背景,各国纷纷放松了服务领域的投资规制,这为中国企业进入服务领域提供了新的契机。服务业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条重要路径,这可能是后起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早期跨国公司在投资的产业结构上所表现出来的重要差异之一。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批发和零售业66亿美元,占24.9%;商业服务业的投资达56.1亿美元,占21.2%;交通运输仓储业的投资达40.7亿美元,占15.4%;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为16.7亿美元,占6.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投资为3亿美元,仅占1.1%。可以看出,服务业项目中劳动密集型仍占主导地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比重很低。

五、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对比

从全球趋势看,传统的新建方式逐步退居次要地位,而跨国收购、兼并方式逐步上升到了主导地位。跨国并购能有效地降低投资成本、缩短投资回收期,已超过“绿地”投资,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成为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006年美国跨国并购数达到1602件,较上年增长了12%,英国跨国并购数为817件,较上年增长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即创建新企业)为主,但是以并购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63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23.8%。但是中国跨国并购数目相比之下仍然很少,据2007年联合国贸发会统计,2006年全球跨国并购交易数量达到6974件,其中中国并购交易数量达到61件,占全球并购总数的0.87%。发达国家跨国并购以跨国公司为主,而中国进行跨国并购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如中石化、中石油、中信集团等,真正达到一定规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企数量不多,而且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多依赖于政府的扶持,不利于国内企业迅速捕捉跨国并购的良好时机。

综上,通过对比可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跨国企业所有权优势不足,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技术水平较低。要缩小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差距,需要国家政策引导,使得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高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对外投资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投资结构不合理等,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企业不断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之中,一方面,积累国际经营的经验,制定适合在东道国投资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当地市场赢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跨国企业要在全球合理分配生产实施和人力资源,使市场真正面向全球化。

参考文献:

[1]薛求知、朱吉庆.“走出去”战略―任重而道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差距分析[J].中国外资,2007(4):8-11.

[2]刘红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杨大楷、李增春、杨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4]吴先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第14篇

1. 中国成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大国。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我国正逐渐成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大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金缺乏,坚持“引进来”战略,给予外资超国优惠,从而大量吸引外资在我国投资建厂等。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出口能力的大幅增强同时伴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我国经济迎来腾飞,资金不再缺乏,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的“外汇缺口”逐渐消失,国内有大量资金缺少好的投资机会,高储蓄、贸易收支顺差为我国对外投资准备了必要条件。2000年我国提出“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产。我国不仅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改革开放初期不成熟的债务国发展为今天成熟的债权国。

2015年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指南,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保持迅猛发展。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的《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方面,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 456.7亿美元,占全球流量的9.9%;相比于2014年的1 231.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3%,排名位居世界第二。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方面,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0 978.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4%,名列世界第八位。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增长放缓,新兴经济体增速大幅回落,世界经济普遍缺乏发展动力,全球投资增速显著放缓,然而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却大幅增长,由2006年906.3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10 978.6亿美元,十年间增长逾10倍,平均每年增速高达31.94%。由于我国对外投资底子薄弱,起步较晚,全球份额仍然偏低。201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25.04万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存量的4.4%,远低于我国经济总量的全球份额,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国别结构方面,我国对外投资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具有地缘优势的亚洲各国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大多数年份在对外投资总额中的占比超过70%,其中香港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中转地。我国实行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后,合理自用资源、生态友好发展被放在重要的地位,加强了与资源丰富、经济互补性强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合作,近几年,拉丁美洲逐步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总体上看,发达国家聚集的欧洲和北美等地,中国的投资一直较少,但2014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供给侧改革,出于补短板的需要,我国加大了引进技术、提高质量和获得品牌的步伐,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在行业分布方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广泛,出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对外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保障生产必须的原材料和能源供给,提供对外贸易所需的商务服务和营销网络。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制造业成为我国优势产能向国外转移、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行业,制造业占比开始升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我国超过70%的对外投资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的份额提升到8.37%。

从对外投资规模和行业发展特征看,我国对外投资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起步阶段(1980年~2000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处于引进外资的阶段,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规模比较低,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不足300亿美元。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2007年),2000年我国首次提出“走出去”战略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01年我国加入WTO组织,两者都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长。行业多分布于门槛并不高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零售业。第三阶段为超常规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海外资产价格普遍偏低,我国企业到海外抄底购买资产增多。此外,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倡导国际产能合作,更是进一步促进了对外投资的发展。行业特征是欧债危机爆发后,中国企业抓住机遇扩大了对欧洲国家的投资,通过并购获得一些国际品牌、国内急需的技术以及国外高端服务。

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显著超过吸引外资的水平。2015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 356亿美元,同比增长6%,位列全球第三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 456.7亿美元,较同年吸引外资高出100.7亿美元,首次实现直接投资项下资本净输出,我国在国际投资格局中的地位已经从单向引资大国演变为双向投资大国。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际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会继续增长,资本净输出将成为新常态。

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格局。“一带一路”的海陆两个维度,将同时提升向东和向西开放水平,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对外开放的前沿,进一步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总人口约有44亿,占全球人口的比例高达63%,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参差不齐,资源禀赋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制约沿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这意味着亚洲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量巨大,据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在未来10年中,整个亚洲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需要8.22万亿美元,而其自身只能提供4 000亿美元的资金,整个资金缺口多达4万亿美元。

共商、共建、共享是我国《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准则,我国明确提出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通过在“一带”上建设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即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以及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在“一路”上从中国沿海港口沿南中国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以及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中国海到南太平洋加强互联互通合作。

“一带一路”上的投资热点覆盖了多个领域,从诸如港口的基础设施到囊括诸多行业的工业园区,再到主要方向为能源电力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巴经济走廊已成为中国同周边互联互通的旗舰项目。瓜达尔港作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则是两国签署的20多项合作协议中的重中之重,2016年11月13日,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前往俾路支省主持了由中国投资的瓜达尔港开航仪式,我国从西亚进口的原油通过石油运输线将缩短85%的路程。在新亚欧大陆桥上,中国与白俄罗斯共同建设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中白工业园,已有华为、中兴等15家公司首批入驻园区,投资金额超过20亿美元。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我国倡导“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新理念,加大投资,推动各领域合作,在能源供给特别是电力、油气、新能源等方面加强合作。

实际上,从2015年以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增长非常迅速,以区域划分,中国对东盟10国、西亚18国、南亚8国和独联体7国接受的直接投资存量都增长了10倍以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纷纷制定与之对接的发展计划,随着一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沿线国家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变得越发重要。我国在沿线20多个国家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同时为东道国增加了约18万个就业岗位。近10年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存量总额占比也由2006年的5.27%提高至2015年的10.14%。中国的直接投资受到了东道国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伴随着投资、货币流通规模的扩大,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产品、服务、技术、资本源源不断地进行交流。

3. 现阶段我国直接投资面临的难题。直接投资的规模扩大面临国家风险的压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国,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沿线64个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差异较大,客观上存在不容低估的地缘政治、宗教民族和经济金融三大风险,换言之,许多国家的政治风险或国家风险很高。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原因,“一带一路”国家长期处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和不同民族、种族冲突的暴风中心。自美联储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以来,不少沿线国家出现了资本外流、货币大幅贬值现象,经济金融脆弱性增加,加上长期困扰这些国家的贸易逆差较大、外汇储备较低、财政赤字较大等问题。毋庸讳言,从投资者视角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家风险非常高,许多评级机构亮出了投资红灯。

直接投资大而不强。无论流量还是存量,无论流入还是流出,从直接投资规模看,我国都名列世界前茅,是名副其实的直接投资大国。但是从直接投资结构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广泛,基本上处在国际产业链中低端,难以掌握金融、贸易交易的定价权,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具有直接投资大而不强的特征。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达到43.65%,排名第一;采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紧随其后,占比超过10%;其后依次是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基础设施、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我国优势产能向国外转移,高端制造业输出石头强劲,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从传统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向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转移,投资结构有所优化。这反映在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中,占比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9.86%)、制造业(16.46%)、批发和零售业(15.83%),其后依次是采矿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采矿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一直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反映了我国经济全球化、在国内外优化配置要素和资源的发展新理念。

对外直接投资大而不强,中低端行业分布使得我国的跨国公司难以在贸易中掌握定价权,难以选择人民币作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这就要求我国改善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针对国内,对外直接投资业要?M行供给侧改革,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发挥直接投资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的枢纽作用。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比最大行业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比例偏低,应依托中国正在逐步强大的制造业,结合国际上的产能合作,做大做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体而言,对外直接投资既要以我国的优势行业为主,输出比较优势较强的行业,还要在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的同时调整对外输出的产业结构,通过直接投资占据对外贸易的鳌头,掌握更多的国际营商话语权。

此外,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来看,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超过2/3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投向政治稳定、开放度高、投资收益稳定的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是投资者首选的目标,主要目的是实现产业内、产品内国际分工,获得更加精细化的比较利益,这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贸易、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源,因此主要集中在亚洲,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亚洲占比达到76.43%,存量中亚洲占比达到72.14%。由于亚洲集中了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富有活力,风险叫发达国家更高,这样的对外投资区域分布使得我国的对外投资收益较高,风险较大,由于我国投资的亚洲国家几乎没有主要国际货币,如果我国能够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扩大贸易定价权,就有机会在直接投资和贸易两个渠道扩大人民币的使用。

直接投资企业本身的跨国财务与管理经验问题同样值得关注。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相对落后,财务管理观念相对淡薄,财务预算制度建立并不成熟,且海外子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更加难以进行规范。从管理方面来看企业领导也往往重视经营管理,忽略财务管理。对此,应该:(1)在投资前,应综合考虑预期财务效应,从投资对象、财务预算、资金来源、投资成本的收回等多个方面进行财务的综合管理和考量;(2)创新评价方法,尤其是在海外公司的财务管理上结合东道国具体情况进行财务评价方法的创新和改进;(3)强化信息披露。跨国公司要自觉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化程度,制定相关管理细则和实施办法;在技术上可以建立母子公司的信息数据库;跨国公司要加强治理,严格把关信息披露,防范其做出有损利益相关方利益、公司形象和国家形象的行为。

二、 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我们仿照Borensztein和Gregorio(1998)文章里的方法,?M行FDI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根据文章中的模型,可以得到:

g=c0+c1FDI+c2FDI*H+c3H+c4Y0+c5A

这里g表示人均GDP的增长率。FDI变量由FDI的流量占输入国GDP的比例来表示,人力资本(H)由公民受到中等教育的平均年限来表示,初始收入(Y0)由初始年份的美元人均收入表示,这里的A代表其他影响生产率的因素,这里由采用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来表示。

从OECD网站上得到了1970年~2014年OECD国家对发展中国家FDI的数据,然后从Barro和Lee网站上获得了中学教育的平均年限(Average Year of Secondary Schooling)的数据作为人力资本数据,其他初始收入和政府支出等数据从世界银行网站获取。其中FDI数据本文进行了规模化处理,即将FDI和GDP的比值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在对数据进行相应处理后做OLS回归。得到结果如表1。

此时主要变量都是显著的。

其中虽然FDI的系数为-8.804,似乎FDI对GDP增长的推进作用为负,但是交叉项FDI和人力资本乘积的系数为3.328,意味着只要人力资本大于2.65,FDI对一国的GDP增长就会产生促进作用,而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力资本要显著大于2.65,因此我们可以断定FDI的流入对一国GDP的增长有促进作用。

现阶段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仍然较少,占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很低。根据上面的实证结果,较发达国家对较不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会拉动较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其GDP增长率有正向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增长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对被投资国的经济起拉动作用。

第15篇

[关键词]中国;汽车业;对外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043—05

一、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展现状

中国汽车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21世纪以前发展的较为缓慢,投资还处于试探性摸索阶段。这一时期,投资规模较小,投资多以绿地方式为主,投入资金有限。尽管如此,早期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却意义重大,一方面开拓巩固了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的经营人才,积累了国际化经营经验。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竞争加剧,汽车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与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加大了“走出去”的力度,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不仅继续以绿地投资方式进行,而且增加了跨国并购的方式。如2007年11月一汽集团与墨西哥萨利纳斯集团建立合资工厂;2004年10月上汽集团以每股1万韩元、总计约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经营状况岌岌可危的韩国双龙汽车公司48.92%的股权;吉利汽车以100%股权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等等(详见表1和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大致始于2000年,此时并购的金额十分有限,仅为42万美元,尚未形成规模。但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企业的并购活动开始活跃,并购数量和金额不断增加,十几年问,并购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既有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等,也有发展中国家如韩国等;并购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几十万美元扩大到几千万或上亿美元;并购的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如工厂,也包括无形资产如品牌、专利技术等;并购的业务既有整车业务,也有零部件业务;涉案并购主体既有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又有民营企业。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并购事件有2001年万向集团以280万美元收购美国UAI公司的21%的股份,获得了宝贵的技术、市场、渠道、品牌等资产;2004年,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虽经过四年的磨合,最终以上汽损失31亿元人民币的结果惨痛收场;2005年7月南汽集团以5300万英镑收购了英国百年汽车品牌罗孚汽车公司;2010年3月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收购豪华车品牌沃尔沃,购得后者100%的股权。

二、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展的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中国汽车业起步较晚,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与世界汽车制造业巨头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1)》指出,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生产能力(企业在国外生产汽车数量与全部生产数量的比率)在加入WTO前几乎为空白,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07年,2008年海外生产能力达到0.21分,2009年也只有0.22分,这说明我国汽车企业的海外生产起点低,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当前,我国汽车企业仍主要通过签订出口合同或合作项目来拓展海外市场,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陆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如一汽、上汽、吉利、奇瑞、长城、东风、长安、华晨等汽车企业逐步从出口整车和零部件发展为海外设厂和海外并购。

(二)投资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拉关、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

虽然全球的汽车需求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地区,但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的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进入门槛高;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的工会力量强大、福利制度优越给投资企业造成困扰。相反,广大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既具有较大的需求潜力,竞争又不像发达国家那样激烈,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同时对中国汽车企业相对较高的制造、组装技术存在需求。因此,我国汽车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首先选择门槛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以降低投资风险。

(三)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从投资主体角度来看,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结构不断呈现多元化趋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投资主体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伴随着中国汽车业兼并重组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和企业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国有企业诸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汽车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排头兵;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不断涌现,成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力量。在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鼓励推动下,不少民营企业进入到汽车领域,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实力的民营汽车企业,诸如吉利、长城和比亚迪等。

(四)投资绩效显著增加

企业的海外经营绩效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将从财务绩效、国际排名两个方面来考察中国汽车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效益情况。

1.财务绩效

财务绩效是衡量企业海外经营绩效最直接的指标,其中营业额和盈利水平能直接体现一个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截至2010年底,中国汽车工业大中型企业资产总额为211918517万元,是2001年的3.8倍;固定资产净值为38326063万元,是2001年的2.2倍;工业总产值为285491814万元,是2001年的6.8倍;营业总收入为291266626万元,是2001年的7.2倍;利润总额为24948525万元,是2001年的12.3倍。

(1)营业额

营业额是考察企业规模和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在2008--2011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营业额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反映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在本行业中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详见表3)。

(2)盈利水平

盈利水平是考察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最能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绩效。在2008-2011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利润额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反映了中国汽车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在本行业中的竞争实力不断提升(详见表4)。

2.国际排名

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经营活动中大展身手,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中国汽车企业不断出现在国际上许多有影响力的权威榜单上。

(1)规模排名

《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排名是全球最为权威的大公司规模排名之一。能够荣登该排名榜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是跨国公司,而我国上榜的汽车企业都是涉及国际化经营的公司。因此,对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排名的分析可以从规模维度来考察这些企业的海外经营绩效。

总的来看,随着整体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汽车企业上榜数量逐渐增加,国际排名也不断上升。表5列出了2008-2011年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排名数据。2008年和2009年分别有2家企业上榜,包括一汽集团和上汽集团;到2010年和2011年就有4家企业上榜,包括东风汽车、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和南方工业集团(长安汽车)。在排名次序上,除一汽集团2009年名次有所下降之外,所有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排名逐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品牌排名

在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独家编制的2010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入选的汽车企业主要有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汽车、比亚迪和福耀玻璃等企业,说明这些汽车整车或配件企业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详见表6)。

《世界品牌500强》是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的以品牌的世界影响力为评判标准的品牌排行榜,在国际上具有较为广泛的权威性。评价品牌影响力的基本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Share of Market)、品牌忠诚度(Brand Loyalty)和全球领导力三项指标。

从表7可以看出,2005-2010年中国品牌入选的数量不断增加,由2005年的4个增加到2009年的18个,增长了4.5倍。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偏低,有影响力的上榜品牌数量有限,最多的2009年也不过18个,只是美国品牌数量的7.2%,法国的38.3%和日本的40%。入选的中国品牌包括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中国石化、中航集团、中国中铁、青岛啤酒等品牌,却没有汽车企业的品牌,与中国在世界汽车业中的第一产销大国地位十分不匹配。可见,中国汽车企业在品牌培养和增强品牌影响力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三、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一)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从国外角度来看,一方面欧元贬值和欧洲经济低迷等危机因素将使得不少欧洲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其资产定价大幅度下降和流动性紧张等均为中国等外部投资者参股或收购控股权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推出的“先进制造伙伴关系”(AMP)计划、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移民政策的放宽等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投资美国的机会。从国内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政策的促进与支持下,汽车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热情和信心将不断增强。

(二)投资方式将日趋多样化

近年来,在汽车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较为活跃,如一汽集团的海外生产基地建设、上汽集团收购双龙、南汽集团收购英国罗浮汽车公司、吉利收购沃尔沃、奇瑞已建或在建的海外16个全散装件(CKD)工厂和在海外建立了3个研究院,这些企业为汽车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供了借鉴。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已由最初的出口贸易逐步发展为海外绿地投资、海外并购、设立研究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