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与心理健康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在中职学校中,学生的个性偏差较大,许多学生存在叛逆、厌学、孤傲等现象,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心理扭曲,并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中职学校多数只注重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培养,容易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这并不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德育教育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优秀品德,二者融合教育既符合现代教学需求,又符合学生未来发展需求。所以,中职教师要积极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进行有机的结合,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优势。
一.通过微信开展德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许多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以课堂教育为主,但是这门学科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枯燥、抽象,单纯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其实践性较差,且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少,教学效果并不理想[1]。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微信已融入每一位学生的生活中,而微信中的订阅号、朋友圈、服务号等,都能让学生了解更多资讯。中职老师可以与时俱进,通过微信平台,将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受到了感染。例如,老师可以注册一个心理健康订阅号,订阅号有群发、一对一沟通、自动回复信息的功能。老师要让每位学生都关注心理健康订阅号,然后每天在公众号中推送1~3篇关于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图片、视频、时事新闻等,学生接收后,可利用闲暇时间慢慢细读。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将感兴趣的文章推送至朋友圈,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每天关注心理健康公众号的相关资讯,老师再进行课堂教育时,学生也会有所共鸣。其次,微信订阅号有一个一对一沟通功能,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订阅号诉说苦恼,这能有效解决学生因私密问题不敢开口询问、交流的现象,更保护学生的隐私。而且通过一方式交流,避免了与学生面对面的尴尬,能降低学生的心理防范,更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烦恼、疏导情绪,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微信订阅号中自动回复功能,老师也可加以利用。当学生只是想简单的学习或了解心理健康相关信息时,可通过自动回复功能查询,学生输入关键字“人际交往”、“失恋”、“沟通”等,订阅号便会自动回复信息,老师可将回复信息设置成文字、图片、视频或录音等,为学生开创一条自助学的的通道。通过该方式,微信便能有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打破了课堂教育的局限性,能利用课外时间传达更多的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良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这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通过实践培养品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会过早的面临就业问题,但由于学生心理思想尚未成熟,对就业容易产生恐惧、迷茫等心理。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德育教学为中心,多展开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辅助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就业。老师可多开展志愿协助活动,可以选择敬老院、孤儿院、高校团体活动、社区团体活动等。尤其是在高校团体活动中,多让学生参与,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同龄人,在团体活动中学到更多实战经验,能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中职学校在与别校共同举办篮球赛时,老师可以监督、指导学生组织篮球赛的相关事宜。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再将迎接、招待、引导、球场布置、物品放置等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让学生各司其职,将篮球赛组织好。作为迎接、招待的学生,其文明礼仪、个人形象必须是有严格要求的,统一服装、挺拔站姿、和蔼微笑、礼貌用语等都要面面俱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有效意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帮助其塑造更好的个人形象,提高个人素养及沟通能力,进而增强其自信心,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可为其之后的就业给予极大的帮助。作为球场布置、物品放置的学生,团队合作、耐受力、细心等是其必须具备的品德,否则其积极性容易被劳累、繁琐事务打击,学生更容易受挫。通过该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耐力、毅力,提高其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心理受挫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文明礼仪,还是团队合作、毅力等,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学生多参与实践团体活动,能良好的评估自己的优缺点,正确看待工作,更有助于之后的择业。
三.通过互动改善德育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的叛逆心较强,或多或少是由于家长不够重视,忽略了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而引起的,家长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学生若长期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其德育观容易出现偏差。针对这一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通过理论教育或说服教育的方式,缓和其家庭氛围,但效果甚微。所以,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实际教学,将德育有效的融入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良好相处,改善其家庭氛围,这也是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校园运动会,基本都是由学生参与的。利用这一运动会,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促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和互动。首先,校运会开幕时,要求家长与学生一同打造不同的创意造型或出场方式步入运动会场,然后设立多个运动项目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比如“两人三足跑”、“短跑接力”、“拔河比赛”等,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参与。通过这一活动,便有效促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同时,校运会开幕入场时,对学生和家长的妆容、精气神都有所要求,能让家长重视自身在学生、学校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氛围。而且,在进行“两人三足跑”这一运动,需要考验的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配合,配合越默契,完成度越高,胜利概率越大。这就需要学生与家长平时多沟通、练习、磨合,才能达到上述效果。在这一练习的过程中,便无形的增进学生与家长的默契,使其相处氛围更融洽。在以往的教育中,往往都是要求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要求的方式不恰当,容易适得其反。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不但能为学生与家长创造更多的相处机会,还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使学生更为优秀[2]。
四.通过扮演增加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加上未涉足社会,也未独立生活过,容易导致其生活适应能力较差,且容易缺乏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若得不到长期的良好关注,便容易引发各种过激行为,并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但是,正是由于中职学生的不成熟,便导致其对新鲜事物更为好奇,接受度较好。针对学生的的这一特征,老师可以设置多种情境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角色的心理、行为,使其能结合自身的优缺点,调整和自省,来提高其综合素养。例如,让学生扮演不同人物的工作和生活,如服务员,再让其他学生扮演顾客对其进行刁难、投诉。然后假设两种情境,一是服务员针对顾客的刁难和投诉已经详细、耐心的解释及道歉,并解决问题;二是服务员针对顾客的刁难、投诉置之不理,甚至态度恶劣,与顾客发生争执,造成问题无法有效解决。针对这两种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演出服务员和顾客的特色,在让学生们点评、发言。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正确认识服务员和顾客的特点,并能联想自身有无类似的现象发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个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身体、智慧、道德、修养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这对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有着积极意义[3]。同时,通过创设角色扮演,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关注,这不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建立其健全的人格和人际关系。每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都融入不一样的情境模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具创新性,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德育的精髓,将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重新审视自己,最终促进其自我发展。
关键词:心育;德育;联系与支持;整合
我们现今的教育模式和架构,都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归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而且把心育的教学内容穿德育的课程之内,由此导致许多人,包括教育界内部的不少人,都以为心育是德育的一个分支。其实,这样一种体制安排,只是因为德育与心育关系极其密切,而且心育尚处于初创起步阶段,体制安排、教材设置不到位,对专门人才又比较匮乏的现实情况下,将心育教育“挂靠”到德育身上也只是权宜之计。事实上,心育与德育原本不存在隶属关系,而且心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德育。
一、心育与德育的特性
1.目标不同决定了教学任务不同
心育的目标是: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素质达到良好的状态,实现学习、生活和个体发展的高质量。而德育的目标则是:学生的道德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能够自觉承担各种按照社会伦理准则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了达到不同的目标,心育的任务是对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干预。而德育的任务则是:用先进思想影响学生,用道德规范教育学生,用模范人物的高尚品德、行为感染学生,简言之就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2.教育的内容不同
心育的内容是关于心理卫生、心理素质的知识和相关训练;德育的内容是先进思想、道德规范的相关活动。
3.工作的重点对象不同
心育的重点对象是心理不够健康的群体;德育的重点对象是思想道德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群体。
4.是理论基础方式方法不同
心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科学;德育的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教育科学。心育运用的是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不能也不必进行价值判断;而德育不但不能避开价值判断,而且要以价值判断作为基础、方向和核心。
由此可见,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是决不能把心育与德育混为一谈的。
二、德育要具有针对性,离不开心育的支持
当前,我们所在地区的学校,尚没有一个正规化的架构,师资薄弱的学校,心育与德育工作同时存在着不够科学、效率较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缺乏科学的把握,基本上都是教育者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固有的思维模式,想当然地实施教育,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陷入了经验主义的泥潭。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正是实施德育的障碍,反之则是实施德育的有利条件。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人,他的心理防卫机制是很敏感、很牢固的,这就导致他对别人的信任度低、对别人的建议和帮助很自然地采取抗拒态度。而一个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则更容易感受和接受别人的善意,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合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心育工作对于德育是相当有价值的。所以,心育工作对于德育工作提高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心育和德育需要科学合理的整合
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来源于精神分析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态度转变理论,对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离开个体心理特点谈德育或离开社会规则谈心理健康都是片面的。二者整合的目的在于实现“教育关心人”。
(1)扩充内容使其内涵范围更丰富。(2)在教育形式上,使之与内容相适应。可以开设专门的心育课程,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等。心育重在开导、引导、疏导,重在防治。心理咨询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咨询,辅导老师要满腔热情,拨雾点睛。(3)班级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科,有它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架构,在班级中开设这门课程是必要的;而心理咨询是个别行为,应区别对待。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心理水平档案,都应该是保密的。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态度,是搞不好心理健康教育的。(4)教育的双边活动。开展心育,一定要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使其乐于接受。正如开展体育活动一样,不是有了病才进行体育锻炼,也不是有了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整合;学生为主导;双管齐下;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与革新过程。学生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多数是与心理问题相关的,所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很重要的,如果抓好了心理问题,注意把心理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收到很好的成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在实践教学上的整合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比较传统的德育课程,在这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考虑将心理健康的内容融入到相关章节中去。小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以及小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具体而言,首先,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课程上的整合。比如,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如何找寻真挚的友谊等,使得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在正确调节心理状态的情况下掌握更多的德育知识。其次,学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为学生举办诸如考试前的心理指导、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健康讲座,并且借助板报、橱窗和墙报等形式大力宣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德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不仅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促进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真实状态,运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查,并且建立相应的档案,在更大的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并将所获得的这些信息和数据融入到德育教学中去,开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工作。
2关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爱是教育的根本”,善于接近小学生,体贴和关心他们,多和他们谈心、游戏,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因为爱是双向的,如果学生感觉不到班主任对他的爱,他又怎么会爱老师呢?所以班主任首先要爱学生。在每一个班级集体中,都有一些在学习上、思想上后进的学生,他们常常很自卑,也有的十分调皮,让班主任头疼。但作为小学班主任,也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更要关心和重视学困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小学心理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教学,这是一项艰苦而耐心的工作,学生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时,老师应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去。
3学校与家庭双效应
要想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效,学校与家长就要密切地沟通和配合,在家校合作的情况下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品德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活力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之间是否和谐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等,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主题性的亲子活动、以“我眼中的幸福家庭”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方式,调动家长与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热情,在活动中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的重要性,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孝顺品德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点还应当放在家长身上,这首先需要教师要通过工作之余的自我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更加宽阔的视野,通过家长会、家长茶话会等手段掌握家长的教育理念、生活态度等,对不恰当的想法和规划,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引导和建议,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再有,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的黑板报、展示牌里的内容除了陈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内容之外,还要将家校合作的最新情况,包括图片、文字、图画等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随处可见的文化熏陶中逐步成长,也进一步提高了家长积极配合的热情。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也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新课改的日益推行和深化,为小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合理的方法和策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在更深的层次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工作,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素质教育获得更辉煌的成就提供活力。
作者:高霞 单位:陕西省商南县过风楼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 德育教育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关心学生成长的热点大都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表面问题上,真正忽略了与每个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我国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1.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大。
2.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的心态,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
3.学校、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即使学校开设有心理教育课程,迫于形势,也只是装点一下门面,应付一下检查。还是以学习考试科目为主。与此同时,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迅猛。
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青少年需要的心理教育模式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青少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习一些心理教育知识,调整学习方法,会正确评价自己,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目前学校教育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折射,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求老师以“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行教育。教师首先要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们比学生的人生经验要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冷静的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通过意志的磨砺改善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心态,创造张弛有度、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雨露,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真爱”,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教师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来促进其健康。学校可以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操练”,“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趣味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或老师,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目前提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转变只重智育,忽视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思想观念。学习只是一个方面,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心理、品德教育才更重要。
(3)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父母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学习条件是忙了一些,但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良好心理品质,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特别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4)尊重孩子,严爱相济。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乃人之天性,但是过分的宠爱、溺爱对儿童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也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爱孩子就应该严格要求孩子,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塑造他们的心胸与气魄。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和孩子多进行思想交流,学会赏识孩子,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孩子,使他们拥有爱心、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3.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三者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所以,三种形态的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来说缺一不可。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也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管理,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随着国发〔2005〕 35 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出台,职教事业的发展已进入了春天,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改变,职校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真正的职校生活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笔者从多年山区职校德育和心育工作中,发现职校生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尤其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业竞争、社会竞争、社会适应方面比其他高中学生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心理更脆弱,不良品行更为突出,致使职校德育工作更加艰巨。目前,职校德育工作运用传统的模式已较难应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需要探索一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路子。
一、开辟德育与心育渗透的切入点:贴近生活,学会做人
根据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我校课题主持人余国天提出:“德育为生活服务,从生活中育人,校园无小事,事事皆德育”,提出“求真知,做真人”的校训和“做事首先学会做人”的口号,我校的德育工作紧扣这一理念开展各项工作。做人以德先行,而德中以健康的心理为核心、为基础。尤其是对于在爱、人格、自信等方面存在缺失的职校生来说,更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在实践中以学生生活为教育载体,在生活教育中渗透德育与心育,把以“说”为主的德育变为了以“做”为主的体验式德育。
二、全员德育,多渠道、多层次渗透心育的模式
我校德育实行全员参与,贯穿在全校师生员工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在“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生活就是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开展德育工作,使德育走向生活化。同时,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和多种途径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学科渗透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我校课题组进行了学科渗透德育与心育的研究,使学科教学走“生本教育”的道路。自开展“生本教育”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本教育”这种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合群性;既增进了师生的情感,又融洽了同学之情;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意志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耐挫力。起到了很好的德育与心育的效果。
2.班主任工作渗透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与心育整合的有效途径。主要做法有:通过开展德育和心育主题班会,及时化解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困惑;通过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活动,使师生关系更和谐了;通过与班主任共同对学生及家长进行电访、家访工作,了解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通过对班主任的全员心理知识培训,丰富班主任心理知识,使班主任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3.处理学生问题的方法渗透
处理学生矛盾、学生冲突事件是学校德育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对学生问题的处理是否妥当,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育人效果。我们的做法是:给予学生关爱,接纳学生的错,并与学生作探讨式的沟通,运用心理知识来处理学生问题。例如运用转视法(换位思考)、认知调节法、理性―情绪疗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比说教式或训导式效果要好得多。
4.面向全体,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是以发展性为主。我们的做法是:完善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心育设施设备的添置。我们为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将心理辅导中心命名为“生活指导中心”;开设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开展对特殊学生的个别辅导;建立学生心理干预的三级保健体系(大学心理专家教授、心理治疗机构――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心灵使者);成立学生心理社团――“学生之家”;每年对学生进行专业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问题的排查和预警;多方位进行心理知识宣传;以科研促发展,以课题研究促进学校心育水平的提高。
5.全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针对现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之心的特点,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通过心理课、主题班会、早读诵读感恩导语、唱感恩教育歌曲、讲感恩的故事、观看感恩教育片、开展感恩手抄报、亲情作文征文比赛、感恩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感恩教育让学生更懂得珍惜现在,改善了亲子关系。
6.营造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
第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良好心理氛围的营造。学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创建良好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环境美化、绿化、净化、知识化。用“做事首先学会做人”理念引导学生;用 “我能行、我阳光、我快乐”“微笑是送给别人最好的礼物”“及时道歉是化解人际冲突最好的灭火器”“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等心理暗示语的早读和课室张贴激励学生。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如石景“如实石”、“上善若水”等;花圃景有“爱、信、严、勤、实、朴”字样;校徽的设计涵义为天、地、人和谐环抱成Q字形等。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独特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宽容对待学生的错,给他们一个成长的空间。全国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卢勤老师说过:孩子的成长需要宽容,是孩子就有可能犯错,孩子的成长是在不断地犯错中和不断地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对待学生的错,学校采取以教育、疏导为主,推崇“接纳错误,给予机会、帮助改正”的教育方法,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空间。不少班主任感叹道:其实职校生是一块被尘蒙的宝石,我们职校教育者要善于拭去蒙在宝石上的灰尘,让它发出璀灿的光芒。的确,不少在校时犯过错误的职校生毕业后走上社会都有着很好的表现,有的还被提拔为单位的领导。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
7.给学生心田种“庄稼”,除“杂草”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孩子的才能都是多元的。职校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但并不是永远的失败者。我们从开发职校生的特长潜能开始,让学生找到成功感,进而找回自信心。我们的课题主持人余国天曾说过:“要使孩子的心灵不长‘杂草’,那就种上‘庄稼’吧!”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校非常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展了有益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平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竞技比赛,如一年一度的大型元旦文艺汇演、校运会、三月技能竞赛等;每学期坚持开展文明生、文明班、文明宿舍、三好学生、劳动积极分子、优秀干部、优秀心理助手、阳光职校生等的评比。让学生在职校大显身手,感受成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职校生在健康快乐地成长。(稿件编号:090905003)
参考文献:
[1]陈虹.关于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及迫切性――访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7).4~7.
[2]吴发科.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探究与实践[M].广州:广东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7.
关键词:职业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整合
职校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其自身品德和人格的塑造,还制约着他们人生目标的确立与自我成就感的提高。因此,把心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是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造就中职生幸福人生的基础。
一、职校生入学心态与就业期望现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技校的学生就被贴上了“有色”标签,无论在家长的意识中,还是对他们自己而言,选择了技校,就如同走进了最后的“收容所”,无前途、无目标、无方向,在学生自贬价值的前提下,教育的问题与困难可想而知。为此,笔者针对技校学生入学情感态度及就业心理期望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情况见表1与表2。
从表1分析不难发现,心理情感的导向已决定了学生对自己价值和受教育价值的态度。改变只能从根源做起,教育的影响需要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入手。
从表2分析不难发现,学生价值目标的期望比较低,缺乏自信,无系统、科学的职业规划,就业心理素质修养亟待提高。德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亟待“破茧”和探索。
通过问卷调研发现,技校生入学及毕业心理和态度的关联,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心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未来。一个健康、阳光、积极的心理,决定的就是一个光鲜、灿烂的人生。可见,心理教育辅导对职技校学生是何等重要。学校应该思考如何将其德育、技能教育等有机结合,产生更佳的教育成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的途径
正因为当今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学生培养的新诉求,迫切需要变革教育传统理念,所以针对当前技校常规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并注重方法的完善和经验的推广,在心育和德育结合的途径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1.用典型案例唤醒受挫的心灵
一位哲人这样说过:“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 面对初中时在学习上已严重受挫、缺少关注和重视的技校生,心理引导最重要的是方法就是积极鼓励,从零起步,慢慢从自我否定走向自我肯定,唤醒他们沉睡许久的自信。因此,新生的第一堂心理教育课的主题就是“学会爱自己”。笔者以时下案例故事为真实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换不走的东西,爱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你爱自己,就要爱跟你有关的人和事,因为这是你的责任。”接下来笔者让学生通过“跟海盗船长换金币”的经典游戏,总结人生不能靠赌博来决定输赢,运用智慧和自信去努力拼搏,才是美好人生最可靠的保证。最后,笔者跟学生分享故事《生产流水线的空肥皂盒》,见表3。
由此,笔者启发学生:学历文凭并不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职校生也有成为高级蓝领的资本,关键的是是否相信自己。通过大声互动问答,让新生感受这种氛围,让积极自信的情感引领他们开始新的征程。在心灵的驱动下,态度和行为自然会得到积极改观。
2.用情感的体验激励失落的心灵
有人说:情感是最好的激励和交流方式。面对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的学生来说,冷漠麻木、自卑是最正常的情绪反应。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运用情感教育方法,在心理上抚慰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关爱、被重视,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沉寂许久的希望,重新自觉评估为人做事的态度和标准。笔者学校将感恩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出“感恩关爱”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故事、视频、图片等生动素材,讲述“如山父爱,如水母爱,如蜡烛般师爱”。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体验中品味心灵的震撼,感受亲情的可贵,以唤醒和激励他们曾经为爱和自尊失落的心灵。同时,学校结合特殊节日,倡议“爱在行动”。如在母亲节的时候,开展专项主题活动,对单亲家庭孩子跟踪心理辅导,通过学校广播电台设立心灵之约节目和亲情热线点歌等,让感恩之心在校园里传递。通过这些活动,激发的是阳光、健康的心态,让情感的体验能激励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前行的动力。
3.用自主管理培养学生德智兼备
心灵层面的引导和教育,固然是成长的本源,但任何事物都须遵守其生存和发展规律,没有“管理制度”,没有积极参与和发展的平台,没有成长“土壤”,没有校园文化的沉淀,没有和谐、充满正能量的氛围,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素质培养是没有根本保障的。因此,技校应以心理教育为基石,努力探索与德育的完美结合,给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活动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自觉要求上进、自我约束,注重自我价值的提升,实现自主管理,完成塑造崭新自我的培养目标。此外,再配合一系列德育管理措施,让自主管理和制度管理相得益彰。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技能教育的完美结合,以及多管齐下、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和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增强,心育促进德育实效才会更显著。
三、取得的成效与反思
经历几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学校在技校心育和德育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变化很大,进步明显,企业反馈良好。相关数据见学生问卷调研(表4、表5)。
从两张表格来看,学生和企业都对技校学生教育有中肯的评价和反馈,心育与德育结合的实践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培育技能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反思。如: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和企业的满意度;如何让教育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的高要求和高期望;如何丰富和完善心育与德育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在理论上经得起教育实践的检验等。
综上所述,当前对技校生的培养是百花齐放,各有所长,但让他们心智与品德兼备是大家的共识和目标。将心育和德育结合,有机整合多种教育,才是职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活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德育 融合
一、引言
大学生是最富有生气和活力的高知识群体,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各种信息的畅通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能够快速的认识新生事物和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并且通过思维和心理活动能做出判断和选择。虽然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经验的匮乏,认知、思维能力的薄弱,自我控制能力的欠缺,其心理相对脆弱,近年来学生犯罪越来越多、学生打架斗殴、恋爱、少女妈妈、学生杀人、跳楼自杀、投毒......这些日益突出的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为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共同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德育工作者易以老自居,以权压人,而当代的学生平等意识又是最强烈的。所以德育工作者仍是以一种“说道者”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受到了学生的反感,德育收不到实效,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培养他们积极、健康进取的思想意识,帮助他们竖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只有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才有助于提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融合环境
高校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征和现状缺乏足够的了解,缺乏针对性。因此出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现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在高校实施,取决于学校各级领导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没有正确的认识,能否树立“育心”观念,能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高校各级领导对此应有充分认识,因为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条件,是完成学业、胜任今后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领导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强投入,组织得以落实,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育人”的根本宗旨联系在一起,作为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来抓。
(二)两者原则的融合
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人的心理紧张程度加剧。今天校园里许多使教师和家长焦虑的问题学生,大多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德育遇到的许多实践问题其实不过是心理教育问题,因此理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调整为以构建学生和谐人格的人格教育为核心,要求不仅要对大学德育的内容进行革新,而且要在方法上引入和借鉴心理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结合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三)教育方法与技术的融会贯通
杜威指出:“德育内容永远不是从外面灌进去的。学习是主动的,它包括心理的积极开展,包括着从心里内部开始的有机同化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讲解法、疏导法、活动参与法、游戏法、陶冶法等。德育中也有类似的,说服法、实践法、锻炼法和陶冶法。心理健康教育力图采取多种方法,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情绪、情感上受到感染,用升华、幽默、合理化等手段调节对事物得失的认识,以求得心理平衡。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技术运用到德育工作中来,可以改善德育工作的成效。
(四)在德育课程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对一国家和民族而言,是铸造灵魂的根本。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精神风貌、意志气节和社责任心等素质的基础教育。而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正是弥补了传统课程的不足。可以优化德育教育的课程结构,是德育现代化的标志。
心理素质是德智体美劳各育的结合点,在德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又可以达成师生的默契配合,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创造最佳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有助于教师的学生观的转变。有利于德育模式的更新。学校德育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方面的要求,而对学生心理生活空间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即使完全的接受德育的影响,也不能成为具有完美个性的人。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入,以塑造完美人格为目标,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在社会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和主动意识,使德育目标更加完善。
(五)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主题活动课是根据教育理念、学生心理发展及道德形成特点,在对传统主题班会加以改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题活动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其核心概念是“活动”、“感悟”、“分享”、“转化”。主题活动课就是要创设情境和模拟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心理和道德素质。
总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既有共同的部分,也各有其独自的特点、不同的使命,形成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因此,新时期学校的教育要注意避免出现“心育问题德育化”或“德育问题心育化”的倾向。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将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很多工作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作为教育者,我们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各种各样的新情况,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单靠传统的高校德育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好可以弥补高校德育工作的不足,给学生以正确的心理疏导。将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提高当前高校德育实效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维胜、张仕清:《浅析心理教育与德育》,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2):44-46.
[2]陈光春,心育与德育和谐共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0):46-48.
[3]甘昭良: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结合,[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6):97-99.
[4]张秀莲,冯建民.强化学校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J].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4.(4).
关键词:有机结合;必要性;途径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把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贯穿到学校教育当中,发挥最大效用,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一、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二者关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看,它们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而是一种“交集”的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应该是双向互动的结合,双向互动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的“归宿”。
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结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重点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德育内容偏重于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只注意满足社会需要,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渐对传统道德教育产生厌倦甚至是难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关注个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社会生活环境,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学校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再结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道德规范教育约束学生行为,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转变师生的观念认识
德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不要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少点说教和灌输,多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一些方法到德育工作中去,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比如,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为学生创建心理健康档案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德育教师要适时地进行“一对一”地沟通交流。
(三)二者结合有利于改进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接触到有关心理的知识,会感到新鲜有趣,特别是通过师生或学生之间的谈心,心理咨询与心理反馈等活动,贴近学生心灵。教师与学生多进行适时的思想沟通,有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学做心理健康操,多举行一些分角色的模拟活动,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心理宣泄。这样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从多方面弥补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弊端,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要促进学生成才,首要的因素就是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学校教育除了发挥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密切与家庭联系、社会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一)学校环境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在中职学校中不只存在于学习中,还包含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而教师就成为中职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因此,学校就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深化二者的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学生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对学生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有效的心理辅导等。
2.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图书室以及报刊专栏,发挥学生会、班级团干部优势开展活动等,通过社团、广播、讲座、阅读、图片展览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对人一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电话互访、家访、家长座谈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创造了和谐的施教氛围,加强师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掌握学生校内外的表现和思想动态,以此做到双向沟通与配合,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为他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三)社会资源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本身就是一部的“活”教材,无时不刻地起着教育的作用,周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各种社会机构都是对学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环境保护、希望工程、抗震救灾、杜绝、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的教育内容,使社会环境成为教育的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中职学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实现了共同“育人”的目标,为世纪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适应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位俊芹.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5.
[2]叶水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近年来据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20%-30%左右,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甚至由此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恶性事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因此,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采取有效方法和途径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思维、情感和人格的教育;德育则是以科学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两者分属不同的学科,却同属于“德育”的范畴,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在教育实践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校德育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和情感。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都在于通过教育塑造学生,使其健康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的方法、途径
(一)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建立积极的教育态度
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说教多于启发,常给人以“以势压人”之感。教师采用定势、枯燥的说教,将固有的规范灌输给学生,使其被动接受,极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重视学科教学的课堂渗透
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德育课程教学,还要重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以及学校的服务和日常管理工作。而事实上课堂教学的无形渗透,会使心理健康教育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心理影响积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具有内容上的广泛性和整体性。因此,学校应建立一种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更是全体教师共同的责任。
(三)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益成分,丰富传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大学德育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对于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学习、生活、恋爱、择业等日常生活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培养,使得德育在大学生眼中形成高高在上、与现实脱节的不良印象,因而也使他们感到德育内容空洞、难以接受。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德育工作中吸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成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入手,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贴近学生切身需要。
德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会谈、心理咨询、心理测试、角色扮演、沟通分析、技巧训练、行为矫正等方法,强调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真实体验,主动求得发展。因此,要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使德育工作者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同时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开展教育工作。
(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
变传统学生观为共情式学生观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德育工作者把学生当作塑造对象,把自己视为心灵的塑造者,往往持有评价性的学生观。而心理健康教育者则把学生看作是有自身需要的人,把自己视为学生的参谋或朋友,持有共情性的学生观。现在的大学生独立性较强,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设身处地、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感受,从学生的境地观察其思想和行为动向,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不是首先批评、教育他怎样去做,而是探求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去分析,使学生自己主动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德育工作者应注重自身人格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相互模仿和重复别人的趋向,尤其在人们对事物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评价时,他人的影响更为显著。德育工作者作为政治观念的指导者、道德知识的传授者,他们自身的品质、人格、道德情操,通过言行也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在完善他人过程中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人格感召作用。
提高教学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一些教师对学生出现的某些不良行为,不能确定是属于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心理问题的哪一个范畴,现实社会及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对教师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从理论知识上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通过案例分析、观摩交流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技巧,深入了解学生,才能选用恰当的德育方法,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德育工作日益受到严重挑战的今天,急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机整合,在德育工作中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的营养,以此巩固德育的基础,强化德育的地位与功能,必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科. 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互补[J]. 教育探索,2011(10).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发展尤为关键。本文主要从对学生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必将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够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把违纪行为当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方法,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角色为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问题,才能够使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首先,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由于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必须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共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的整合人才相对缺乏。比如一些学校负责德育教育的是政教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于教育学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尽管有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师,一些家长以及校领导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阻碍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现状,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渗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实现[1]。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上的整合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首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放到相关章节中来;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学校还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心理指导课程、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知识讲座,大力宣传道德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2]。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它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很好地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来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二者的整合
学生的成长活动离不开家庭与学校这两个载体。因此,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应该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掌握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父母之间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如何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几次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心理与德育教育方面请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举行亲子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教师更加了解父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与家长一起对学生的心理与品德进行教育与指导[3]。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婷.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9-21.
[2]谭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1(36):564-565.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长教师的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其内心实际的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大都是进行摹仿,而学生家长和教师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同时也是他们摹仿的主要对象。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家长及教师所说出的一些话,做出的一些事情,会让学生觉得影响深刻,并且加以学习。在下一次出现相同的情景时,学生也会下意识地做出同样的举止。除此之外,家长教师对学生说的一些话及做出的事情,也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当学生做错事情,如果家长及教师都是一味地指责怪罪学生,那么会让学生产生负面的思想,并且产生逆反心理,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如果家长教师是给予正面的引导,为学生全面分析事情的好坏,这样能够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教学环境的影响
除了家长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之外,实际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今社会科技快速发展,小学生所能够接触学习到的除了现实社会,还有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导致学生对人生产生错误的认识,阻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在现实社会当中,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如大人所说的一些抱怨生活的言论,或者是一些杂志上的不良信息等,这些也会阻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开展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让学生能够客观的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从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算得上是小学德育教学的一部分。同时通过提升小学德育教学质量,也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校及教师就应当充分重视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做到两者的有效融合,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三、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在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小学德育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可以适当招揽一些新的德育教师,同时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素质培训,开展“如何在小学德语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等等。只有保证小学德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才能够有效保证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融合。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实际的教学环境却不能够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需。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去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发展不利的因素,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可以更多地认识到外界环境的美好,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的价值观念及思想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从教学方式来看,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都是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样就使得教学课堂枯燥乏味,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等,从而打造开放的课堂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保证学生更加自主参与到实际教学当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促进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适当地开展一些时间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能够走出课堂,去到实际的生活中接受德育教学,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积极正面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及人生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结合当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并且注重实践教学。只有保证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融合,才能够有效提升实际的小学德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汪风峰.巧用“三维”课前演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
【摘 要】当今的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内容过于简单或者德育不力,不恰当地用惩罚、强制教育、思想灌输等方式解决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不良行为,造成德育教育工作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赢双利。
【关键词】基于;家校互联合作;德育;心理健康;有机结合
小学生思想品德(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相同之处。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和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补充,并有机结合起来,不要将任何一方独立起来。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很好的体现以德育为首的教育原则,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c德育双丰收。
一、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孪生兄弟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的要求对学生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给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以帮助和启发的过程,是一种技术,根本指向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其理论依据、包含内容及其实施方法等方面还是有区别的。
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看起来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其内容具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和相互衔接的内容,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活泼可爱的学生),基本功能都是“育人”,都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双方的教育目标都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心理层面解决学生某一时段出现的问题,思想品德(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文明行为等思想道德等层面的引导教育,通过在家校互联合作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心灵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洗礼,譬如最近有段时间国家提出的“中国梦”和“孝心少年”等一些教育活动主题对学生进行感染性的教育。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作用
思想品德教育(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内容与形式区别,但具有教育学生健康心理上的联系,而且从教育原理上能够相互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与德育的基础
人类思想品德的形成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而思想品德价值观和道德修养情操等是人心理中最高层次的精神东西。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和健全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是不可能培养自己高层次的心灵精神世界,也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操和修为。因此,压迫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首先要通过家校互联合作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适应社会、承受挫折、情绪的控制、人际关系交往、生活习惯目标等。同时,只有将学生的心灵和心理引导教育在良好的状态下,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顺利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学校生活后,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恰当的人生目标,并且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及时调整自我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而确立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四、基于家校互联合作平台整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点
1.在德育过程中和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不仅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要把现代人的观念和素质、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内容纳入德育内容中来,使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知道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人生。
2.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切入点”
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整合基础。人格健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也是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通过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能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完整、健全的心理结构,使个体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叶一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02,(2):210-211.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内化
长期以智力教育为主的教学体制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新时期下,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根据目前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上长期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重头戏——德育相结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是对德育教育途径的一种补充,它能为学校的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环境与宣传
1.在班级设立心理知识专栏、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们了解心理知识,正视自我的心理状态。我及时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以文章、便条或短信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学生,和学生们分享。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锻炼方法、心理训练方法,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利用一些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征;掌握“合理化”、“投射”、“升华”等心理防卫方式;掌握正确的宣泄、移情、静心、放松等方法;掌握基本的人际吸引、人际沟通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自觉运用“首因效应”、“黄金定律”。
2.通过介绍我院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成功典范,使学生正视职业教育,珍惜机会,把握自我,确定学习和人生目标,把握机会迎接挑战。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二、心理辅导
1.学习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就丧失学习目标和兴趣。俗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这种矛盾,我组织“我为什么学习”、“我的学习兴趣”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在班会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认清自己的学习动机,认识自己的优势,善于自觉地学习。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广阔天地”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联想式记忆法以增进学习兴趣。对于个别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如听音乐学习,通过讲解心理学中的“视听干扰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不良习惯,自觉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加强两课学习,学会辩证的学习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
2.人际交往方面。人们遇到了烦恼或挫折,需要他人的支持与帮助、理解和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轻人的心理压力,促进自我调节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我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理论指导我的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正视自我的实现的需要。按照现代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指导学生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按照校魂标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来勉励异性之间的交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礼貌、真诚。
3.品德方面。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内化,这种道德内化需要心理素质或心理结构要素的培养。如何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着以班风建设为切入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个人的良好品德与大多数人的相符时,就会形成良性的从众心理,就会为个性发展提供最佳条件。在班集体内形成一种讲正气、比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积极要求进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班集体中施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社交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工作实践,班干部可以更加准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集体荣誉感
充分利用班会、普训、新闻时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此外,我还经常会对学生们讲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于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早操的重要,珍惜大学时光的早操机会。
针对个别同学沉迷上网的问题,我尝试着用教育和移情的方式来处理。首先追求人性的自由和现实社会是相矛盾的。网络的世界是不受社会标准、道德标准来约束的。但作为大学生来讲,你是生活在一定准则下的现实人。你就一定要遵守校规。通过谈话、谈心,了解这些同学的上网动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加之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就有可能出现身心发展失衡,严重的影响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建议个别学生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各有所重,相辅相成。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延续,两者殊途同归,皆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与道德品行而努力。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培养一代合格大学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韩方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 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55-02
德育是通过实施品德、道德教育,改善和调节学生心理认知,达到改善行为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充分认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正确把握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使之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才能促进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协调发展。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而言,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背影下,教学质量是显性的效益,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实。近年来,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评估与督查体系,督导流于形式,评价缺乏依据。在学校层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普遍缺乏明确的工作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人员保障,教育的实效性与学生复杂多元的思想状态和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学生个人品德和心理问题所次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和师生矛盾也比较突出。在独生子女时代,学生心理发展正呈现着一种独特的群体特征,面对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现状,社会主流价值观得到冲击,如何引导学生培育良好的心态、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
二、正确把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孟子说,“心庄则体舒”,“尊德乐义,可以嚣嚣矣”。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才能准确理解、认同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德育产生内化功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德育的目标构成,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我们传统的德育方法以灌输和说教为主,过分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的要求,这种方式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转变德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和内化作用,运用心理咨询、角色扮演、沟通分析等心理辅导方法,逐渐改变学生的认知行为,不断了解学生个性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才会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
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导向作用。德育的核心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思想和心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学生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学生会以心理失衡的状态出现,而这些问题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心理问题,它往往与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障碍,提高某一方面的心理素质,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他们的态度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因此,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会起到推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首先,要促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融合。德育工作要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调动身心潜能,促进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在德育方法中,也要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过去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模式,通过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使他们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自己选择、判断、领悟和调适,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看,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而是一种“交集”的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应该是双向互动的结合,双向互动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归宿”。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简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他们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以促使他们形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可以说德育属于一种目的性较强的思想品德培育行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最终养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1]。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他们的实际心理状况出发,利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从而确保青少年最终能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性
首先,两者的具体目标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有效地克服成长中的障碍,以便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其核心问题是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工作重点在学生心理的矫正、调适与发展上,以达到帮助学生维护健康心理、优化心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的目的。而德育主要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符合一定阶级利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再次,内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辅导、智力训练、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耐挫能力培养、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教育等诸多方面。而我国传统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德育工作不能解决强迫症、焦虑症、性心理障碍等心理卫生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直接解决政治观点、政治信仰及政治立场等问题。
以上这些区别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两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两者不可相互替代。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都着眼于人的幸福生活,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德育偏重于将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想以及道德规范逐步转变为个体的思想认识与道德品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从实施手段上来说,两种教育方式都必须贯彻落实差异性、主体性以及发展性的基本原则。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属于既强调社会功能,又强调个体价值的活动,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确保青少年能够全面健康发展。我们推进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旨在进一步扩展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丰富德育的基本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应用到德育过程中,从而让两种不同的教育活动都能够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手段。
过去的德育手段主要是说服教育和灌输批评,一般是源于社会要求的外在影响对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引入,能够让德育工作更加深入,能够更进一步地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德育效果的提升[2]。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其道德品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逐渐优化和改善中学生心理素质时也会让学生的外在行为习惯有所改善,让他们的行为与社会规范以及伦理道德更加贴近。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其自身不同的侧重点,但双方之间都是针对学生的社会化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
四、中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路径
(一)在实施方法上应保持共用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主体―发展性”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并且严守保密的原则,以平等、朋友式的身份与学生建立关系,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增强了自信心,增强了对他人的信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主要采用疏导、自由联想、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调节、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即教师的“助人”最终是为了学生的“自助”。
传统德育由于理念与方法的落后,常常采用说教的方式,容易引起中学生的抵触情绪,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学生道德生活的主体性地位,抑制了学生道德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而,德育要寻求出路必须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性化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更加平等的沟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验、感悟,把思想道德理念内化于心,成为自觉的行动。
在工作方法上,有些思想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借用“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理疏导。而且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引起的,很容易走向自负或自卑的极端,而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德育则可以帮助其正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客观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引导学生坦然正视自我、悦纳自我,促其心智健康、人格健全。
(二)采用活动体验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德育模式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当属生活化德育、欣赏型德育、体验式德育[3],但研究的主体更多地指向整个学校的德育工作,而不是德育课堂教学,两者虽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但在内容表达、组织形式、考核评价上却各有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需要结合学科特色,从学生实际出发来探索德育课教学模式。
所谓活动体验,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身体为中介,以“行或思”为手段,对个人的自我觉察和经验检验。目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体验教学的关键词就是体验、环境、实践和经历。活动体验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在戴维・库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启发下,以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为理论依据,并结合中职学校的特色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指教师依据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要求,围绕德育教育目标,结合中职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感受,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并内化优良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的课堂模式。
(三)注意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双向融合并非是将二者等同起来,两者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道德问题心理化或心理问题道德化都是不科学的。德育更加倾向于ρ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当充分掌握二者之间的侧重点,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联系起来。从中学生思想发展与心理形成规律出发,对于思想道德认识与心理健康问题共同引起的矛盾,应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同时利用有效的思想引导,帮助中学生摆脱一些不正确的心理认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能够共同发挥出其功能,提升教育活动的实效性[4]。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教育工作中,推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融合,不仅仅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融合能够促进学校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为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才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柯晓军,王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效结合[J].华夏教师,2017,(2):17.
[2]王建斌.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7,(2):192.
[3]黄涛.心理健康视角下中职生德育工作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6,(7):42-44,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