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发展的动力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四川省委把工会组织建设等工作纳入到对市(州)党政目标考核内容,各地也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人大、政协把基层工会组建纳入执法检查、工作视察的重要内容。夯实组织基础,增强“凝聚力”,激发工会组织活力;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战斗力”,激发工会干部活力;优化会员服务,增强“吸引力”,激发工会会员活力。四川省委紧紧抓住这三个重点,为增强基础工会科学发展,大胆实践探索。并在增强“吸引力”,激发工会会员活力方面,注重提升会员素质,注重会员权益,注重加大会员帮扶。大大促进工会作用发挥。
夯实组织基础,增强“凝聚力”,激发工会组织活力
着力工会组建。省委把工会组织建设等工作纳入到对市(州)党政目标考核内容,各地也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人大、政协把基层工会组建纳入执法检查、工作视察的重要内容。省总制定了相关办法,把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纳入考核奖励范围,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全省基层工会组织达15.6万家,覆盖企业39.3万家,工会会员1937万人,工会组建率、职工人会率均达90%以上。
着力规范建设。出台工会规范化建设意见,规范建会程序、工作内容、工作管理。还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社区工会的意见》,每年安排5000万元工作专项资金,为发挥基层工会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全省基层工会组织阵地完善率达80%。
着力民主办会。以创建职工之家活动为载体,推行“会员评家”机制建设,依靠会员建家、评家、管家,直接激发会员参与动力。积极开展基层工代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推动基层工会会务公开,促进了基层工会作用发挥。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战斗力”,激发工会干部活力
强化班子建设。积极争取党委推进地方工会主席由同级党委常委担(兼)任工作,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总工会主席均由党委常委担(兼)任,4460多个乡镇(街道)全部实现由党委副书记或人大主席团主席担任工会主席,6500多个社区由社区支部书记或社区主任担任工会主席,为基层工会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
强化队伍建设。专门制发《关于推进社会化聘用工会专职工作者的意见》、《工会专职工作者聘用管理暂行办法》,采取省、市、县三级工会共同分担聘用费的方式,5年解决资金近1亿元,确保了基层工会干部队伍稳定。目前,全省专兼职工会干部达30多万人,聘用工会专职工作者1123人,工作3年以上的达80%以上。
强化机制建设。健全培训教育机制,加大培训力度,近几年培训基层工会干部1万多名。健全目标考评机制,对基层工会主席、工会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省、市、县总工会每年下拨本级收入达70%以上的经费用于基层工会。
优化会员服务,增强“吸引力”,激发工会会员活力
注重提升会员素质。全面落实《四川省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深入开展“三个两百万”活动,培训会员1352 7万人次;在796个工种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参与会员1776.3万人次,13.8万名职工获得技能晋级,15.1万名“首席员工(技师)”成为企业技能带头人。
建设“科技北京”,就是要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智力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就是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推进高新技术成果在城市管理与群众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推动“科技北京”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发展方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地位是关键,惠及民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期特别报道《让自主创新成为首都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在大唐唱响》、《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全力打造自主创新高地》三篇报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您揭示科技北京的丰富内涵。
“科技奥运”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在开幕式上得到了充分展现,北京向世界完美展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视觉盛宴。奥运开闭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曾感叹道:“天大地大不如科技大”。
当前,“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已被传承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理念,使北京能够站在一个历史新起点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错综复杂的形势,依然沉着冷静,蓄势待发。日前,记者专访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
■ 科技北京的目标和任务
《数据》:建设“科技北京”是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科技北京”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
杨伟光: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今年4月出台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促进自主创新行动》,为“科技北京”建设做出了战略谋划,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推动“科技北京”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发展方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地位是关键,惠及民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行动计划》提出,推动“科技北京”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通过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实施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提升民生科技在首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服务水平,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做出切实贡献。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2812科技北京建设工程”。其中的“2”指“2项对接”,通过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增强首都自主创新能力;“8”指“8大科技振兴产业工程”,集中力量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装备制造、汽车、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等8大产业集中支持一批产学研用项目,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到2012年,力争新增产值超过5000亿元;“12”指“12项科技支撑工程”,即:信息基础设施工程、食品安全工程、农业科技工程、医疗卫生与健康工程、科技交通工程、节能与新能源工程、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程、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城市安全与应急保障工程。要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提升科技惠民能力。
■ 建设科技北京的重要举措
《数据》:建设科技北京,我们的自身优势有哪些?近年来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杨伟光:建设科技北京,我们具有非常坚实的工作基础,概括起来看具有两大优势。首先,北京具有雄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大家都知道,北京是世界少有的科技和智力密集的地区之一,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科技项目落在北京,两院院士有一半以上工作、居住在北京,众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一流的科学家使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每年产生一大批优秀科技成果。据统计,2008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10.9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8%,占到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4570亿元的13.4%。 2008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交额1027亿元,占全国成交额的比重约为38.5%。其次,北京具有鼓励机制体制创新的政策优势。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从此拉开了建设国家高新区、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20年来,中关村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成长为全国最大、最有实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园区。今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先行先试,进行一系列政策创新,将会极大地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
近年来,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激发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促使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关键性措施:
第一,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重大关键问题。每年组织一批重大项目,每个项目经费支持强度在千万元以上,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促进产学研优势力量的组合,解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在重点产业领域支持大唐电信、京东方、中芯国际、同仁堂等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区域发展方面,按照“一区一品”原则重点支持各区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例如平谷的大桃、大兴的梨产业。房山的食用菌产业,带动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在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奥运筹办等领域围绕一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相关委办局开展科技攻关,建设示范工程。如官厅水库的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门头沟等区县的生态修复、智能交通建设、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和新能源利用等项目都取得重要成果,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北京市人大制定了《中关村园区条例》、《技术市场条例》等科技法规,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软件、集成电路、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科技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覆盖科技创新主要过程和重要环节,极大地调动各类创新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2001年至2007年,全市通过落实技术市场政策,共支持4.5万个项目落实免税额达到38.6亿元,为3.4万个技术买方机构落实奖酬金184.7亿元。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积极推进软件产业发展的工作中,2001年―2007年间共通过软件增值税退税累计118.7亿元,双高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累计获奖人次超过43406人,得到将近5.1亿元的专项奖励。北京市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被首批认定为全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积极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优良的金融环境。探索建立了市场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到目前建设了分布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农业与农村建设、新材料、文化创意、先进制造、社会发展等领域条件平台及大型仪器、实验动物等基础条件平台共20个,汇聚了价值61.5亿元的可共享科技资源,为2万多家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了专业服务,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专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超过70家,在孵企业数量总计超过6000家,拥有1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数量全国第一。孵化器的科技条件、技术转移、科技咨询以及专业融投资等专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积极探索鼓励自主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加大机制体制创新的力度,完成以大学院所为核心、以技术为导向的科研体制向以企业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科研体制的重要转变,探索实施了吸引国际国内投资者在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资源招商”模式,建立了鼓励实现联合创新的“产业联盟模式”,发展了鼓励资源共享、协作创新的“市场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模式,支持建设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科技协调员”、“创新型乡镇”工作模式等等,一系列机制体制创新催生了科技创新,开创了科技工作新局面。例如,为有效解决病毒性肝炎的防治问题,市科委自2003年启动“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一体化研究”项目,共组织了17家中央军队、地方医院96位高水平专家共同参加,建立了统一的研究平台和专家会诊机制,大范围整合了医学研究资源,项目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市近200家二级以上医院,为国家《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肝衰竭指南》的起草与推广提供了重要支撑。
■ 支持中小企业以科技促发展
《数据》: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复苏和发展壮大方面,在贯彻执行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方面,北京市科委将采取哪些措施?
杨伟光:当前,国家把加强科技支撑能力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加快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步伐,对动员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作了全面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市科委将负责对科技北京行动计划进行任务分解,推进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科技发展更多地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让科技在化危为机中彰显巨大作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建立“北京市科技型企业”帮扶机制,市科委会同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中关村管委会、亦庄管委会等部门积极研究完善认定辅导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政策落实工作,重点做好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年收入过1000万元且未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2951家企业的“一对一”辅导服务。与此同时,根据北京市企业实际情况,对确有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但暂不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办法规定的企业设立培育期,拟认定为“北京市科技型企业”,对培育期内企业25%法定税率与高新技术企业15%优惠税率的差额部分予以补贴。
二是推进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按照《关于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展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市科委会同发改委、建委、工促局、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抓紧组织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认定792家企业的1816个产品为北京市第二批自主创新产品;认定20家单位的20个产品为北京市首批政府首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第二批政府首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三是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市属研究院所、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等14家单位被列为首批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单位,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进一步创造多方主体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局面,推动中关村示范区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工作。会同市农委启动“首都籽种产业发展科技行动”,开始建设占地2万平方米的北京国际种业交易中心,建立作物制种、林果苗木、动物良种繁育等三大籽种基地,加快全市籽种更新换代步伐;积极推进全市创新型乡镇建设,形成了多种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依托全市7000多名农村科技协调员,形成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紧密结合的工作网络,进一步强化成套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京郊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关键词:强化执行力;综合素质;智能电网
中图分类号:U223 文献标识码:A
据资料显示:成功企业的发展有20%归功于企业的策划,而80%则来自于企业的执行力。这足以说明强化执行力对于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强化执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统筹。
一、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员工的素质是决定企业执行力最为关键的因素,强化执行力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借助卓有成效的教育培训工作大力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1.要抓好思想教育,解决责任心不强的问题。
通过思想教育的有力开展,让员工全面、深入地了解公司的社会责任、公司所面临的形势以及员工个人在公司中应承担的具体责任和公司发展与其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其懂得珍惜企业、爱岗敬位,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思想从“要”转变到“我能干”上来。
2.要抓好业务培训,解决工作本领不高的问题。
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光靠有好的态度还不能解决问题,有一支能力出色、本领过硬的员工队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要将强化业务培训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在培训的内容上要力求适用化,要根据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工作需要实行分层次、差别化培训:对于决策层,要着重对政策法规、形势任务等方面进行培训;对于管理层,要加强其对管理艺术、业务知识和同业先进经营理念等的培训;对于执行层,着重要对作业流程、业务技能等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力求多样化,要在沿用好的传统方法的同时,积极创新培训手段。
二、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规范员工工作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实现工作规范化和管理程序化的必要保障,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基础。只有依靠健全完善的制度,才能增强员工的执行意识,约束员工行为,从而形成层层落实、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的工作运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执行力。完善的制度体系应该覆盖工作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保证体系、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的作用,积极探索AA角工作机制,从事前到事中,再到事后,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形成空档。
1.要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
决策决定执行的方向,决策失误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在公司决策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和决策制度。应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实行决策前的论证制、决策中的票决制、决策后的责任制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做到权利与责任相统一,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
2.要建立及时有效的事中控制制度。
形成常态化检查机制,随时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并对执行情况作出准确评价,及时纠正执行中存在的偏差。检查应坚持督查与自查相结合、领导与职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依靠职工群众的力量,边查边改,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在持续改进中提高执行的水平。三要建立严格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实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要逐步建立人对户的服务责任体系、片警式的服务方式。对不落实工作、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或只说不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给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失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严厉惩处,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要提高公司执行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不难想象,一个士气低迷、员工处处被动应付的企业,其执行力和工作的状况会是什么样子!而要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员工对工作充满信心,对事业充满希望,使其真正感觉到在企业中“有奔头”。激励的手段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应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实施不同的激励政策,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和方法。
1.要建立科学的薪酬激励体系。
将薪酬分配倾斜生产一线和艰苦岗位,建立优秀人才奖励基金和重大贡献奖励基金,适时进行兑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要建立完善的精神激励机制。
对优秀员工和为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不仅通过公司系统报纸、局域网、橱窗等多种渠道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报道,树立典型,扩大影响,同时还可根据情况,给予休假或旅游观光等特殊奖励,让其充分感受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有效增强其工作干劲。
3.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本着“按岗选人,人岗相适”的原则,推行竞争上岗,合理流动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和科学配置,创造人事相宜、才位匹配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能干事的人有机会,切实把作风过硬、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优秀员工提拔到领导岗位,使其有“成就感”,并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建立健全的考评体系,促使员工职责到位
严格的考核是促使员工职责到位,提高执行力的有效手段,而科学的考核又是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之上的。建立客观的评价机制就要结合岗位职责、工作性质等因素,努力改进考评方法,定期开展工作绩效考评,并推行考评公示制。同时,要努力拓宽考评渠道和考核面,积极建立指标考核与民主评议相结合、上级评定与职工群众评议相结合的考评体系。要适应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细化考评程序,更多地关注事件的过程和细节,杜绝只凭结果下结论的笼统做法,认真区别把握实绩与虚绩、显绩与潜绩,做到去伪存真,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评价结果严格进行考核兑现。对成绩突出的,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表彰奖励;对绩效一般的,在反馈考核结果时要帮助其分析原因,为其指明努力方向;对绩效较差的,给予严肃处理。通过严格考评,让优秀的干部有成就感、平庸的干部有压力感、不称职的干部有危机感,从而在企业内形成一个比、争、赶、超良性互动的工作氛围。
五、营造和谐的执行文化氛围,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一个充满和谐与温馨的执行氛围是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重要前提。只有员工的工作热情饱满,其工作才有积极性,执行力才有保障。营造和谐的氛围关键在于领导,必须从领导的行为和表现抓起。一是领导者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事事处处做出榜样。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要做好;要求员工不做的,领导自己必须不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员工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认可,树立起领导威信,做到令行禁止。二是领导要关心和尊重员工。只有领导把员工装在心里,拉近与员工的距离,员工才会把领导当成知己,从而自觉地听从指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领导者既要从思想上关心员工的进步,也要从生活上关心员工的疾苦,经常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理解他们的情绪,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突出员工的重要性,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内在潜力不断地激发出来,形成一种新的、更强的执行力。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劳动保障;工作质量;提高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我们应有效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区工作的开展,寻找有效途径促进劳动保障工作质量的提高。
一、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维权等问题就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让人民群众得更多实惠的具体体现。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增强贯彻落实的坚定性,才能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劳动保障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贯彻落实到劳动保障工作中,必须要用科学发展的立场方法解决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概括地说,就是按照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劳动保障工作而言,就是要积极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真正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工作,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劳动者的社会安全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本着对劳动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公正、公开、高效、便民”的执法原则,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为出发点,不断加大劳动监察工作力度,抓重点、攻难关,扎实开展工作,有效地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着眼于“人”的素质提高,以身边的人和事教育人、感召人、鼓舞人、激励人,在全系统大力开展“勤廉为民”活动。通过弘扬先进事迹,加强全市上下对劳动保障工作的理解、支持,激发社区工作人员争先创优、勤廉为民的热情。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是民生之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一项正在实践和探索的新兴事业,意义重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契机,坚持“让失业人员积极就业,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让就业人员稳定就业”的工作理念,努力发挥社区劳动保障站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尽一份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各级党委、政府的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做好人文关怀,把党和政府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关心和支持送到人、送上门;做好信息服务,使下岗失业人员能及时了解到有关方面的就业再就业信息;营造好的氛围,树立、宣传一批自强不息、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努力在社区营造一个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共同支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的良好氛围。
作为社区工作人员,要真心关注服务群体,做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做好失业人员调查工作,完善基础台帐。对社区失业人员逐一进行跟踪回访,在和失业人员面对面交流中,做好基本信息核对,积极为他们提供服务。及时修改网上信息,整合并完善了失业人员数据库。普查月中,坚持记工作日志,将每天的工作情况特别是一些特殊情况进行详细记载,以明确帮扶重点,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跟踪服务、管理打下基础。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为失业人员“送服务、送政策,送岗位”,对困难群体开展就业援助。利用社区劳动保障宣传专栏和板报进行大力宣传,认真做好日常接待咨询工作。工作中正确把握政策内涵,严格把好申报关,对符合政策的失业人员应报尽报,让灵活就业人员充分享受到政府的关爱。加强失业人员培训力度,以培训促就业、促创业。依托街道统一下发的年度培训菜单利用就业证年检和日常走访的时机,了解失业人员的培训愿望,推荐参加培训项目,注重培训效果。通过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就业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群众技能就能拓宽群众的就业面,开展培训进一步完善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制度,大力开展群众创业培训;积极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士兵、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职业培训;加大在职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对劳动保障工作质量提高有很重大的意义。
三、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区与群众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社区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前瞻作用, 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克难奋进,务实为民”的总要求,在区劳动保障局和街道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真正潜下心来,换位思考,从下岗失业人员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角度出发,为他们的切身利益着想,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为最终实现人有其岗、劳有其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困有所助、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全局观念要强,眼光看得要远。做好规划工作,要从新时期的劳动保障工作方针政策出发,认真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围绕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目标和劳动保障中心工作,统筹谋划。既要注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调整等项工作整体统筹协调发展,也要注重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衔接,研究劳动保障工作的统筹全面发展。要坚持导向正确、管理科学、服务主动。导向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有前瞻性,提出大方向;管理就是讲原则把好关,不出纰漏;服务就是要围绕业务工作提供信息、搞好保障。坚持以导向、管理、服务为本,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管理、服务、保障的能力与水平,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提供养老金服务,确保养老金及时发放到位。强化“离退休人员之家”服务职能,开展老年互助、老年保健及文体娱乐等工作,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利的服务,组织社区企业离退休人员积极参加老年医疗保健讲座。真正使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学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带有根本性、管长远的基本方针。努力使全体群众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方面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
四、结束语。
社区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努力实现劳动保障工作新突破,为劳动保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景坤,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劳动保障工作新发展[J],发展,2009(12)
[2] 姜海燕,浅谈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劳动保障监督工作[J],商情,2010(24)
因为传动系统是机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传动系统与机械是同时产生的,甚至可以说,因为有了传运装置,机械才得以产生。比如,我国春秋时期即已经广泛使用的桔槔,便可以视为简单的机械,其中,最为智慧的,就是杠杆原理的运用,而这里的杠杆,恰恰就是传动系统,可见传动系统在机械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对于机械的不自觉使用,早在春秋时期,智慧的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另外,指南车是展示我国先人智慧的又一发明,这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的车辆。关于指南车的记载,虽有神话成分,或存在史实上的矛盾,但《宋史•舆服志》记载的指南车结构和技术规范,尤其是齿轮大小和齿数的详细记载,不仅证明指南车在我国古代确实存在,也显示了我国古代机械制造的高超水平。另据考证,早在战国到西汉之间,机械传动的重要标志——齿轮,就已经诞生了,另参酌其他古籍,当可推知,指南车的发明,肯定早于宋代,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认为,三国时期的马钧发明了指南车,颇为可信。放眼国外,关于机械的记载与使用也比较早。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机械传动的记载。罗马时代,则发明了水力驱动,木制齿轮传动的“谷物碾磨机”,后来,瑞典人在谷物磨中率先采用了斜齿轮传动,在传动技术史上称得上是突破,只不过,这种斜齿轮是由石头制成的,在材料上显得过于原始。进入14世纪,以时钟的发明为标志,齿轮传动系统产生了一个飞跃。因为时钟比较精细,传动齿轮自然也需要精密化、小巧化,于是,人们开始研究金属齿轮。先人的智慧值得景仰,但在工业革命之前,各类传动系统也和机械本身一样,处于原始阶段。直到18世纪初,蒸汽机进入实用,相续在矿井排水、铁路机车、加工制造等领域大显身手,现代意义的机械才得以产生。从本质上来说,蒸汽机是机械的动力系统,它的飞跃对于传动系统自然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从那以后,高标准、高质量的金属齿轮传动得到了极大应用。
2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
19世纪末,电动机和内燃机获得广泛使用,对机械传动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到20世纪初期,机械传动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直齿轮、斜齿轮、锥齿轮和蜗杆传动相继问世,性能、精度及耐久性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可以满足机械工业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后,齿轮几何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齿形、啮合及齿轮之间的展成关系,可以通过数学计算实现精确化,这使得机械传动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在精确计算的支撑下,研究人员逐步掌握了齿轮传动的表面接触强度及轮齿弯曲强度,基于动载荷的机械传动设计也初步成型,并应用于高速重载的汽轮发电机传动系统。这期间,研究人员还提出了齿轮齿廓和齿向修形设计的方法,以提高承载能力。进入20世纪60年代,肇端于美国的宇航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导航系统、火箭助推器对传动系统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传动系统体积小、承载能力强,可靠性更成为首要的考量标准。为此,研究人员不遗余力,对直齿、斜齿、锥齿的表面疲劳强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严谨的可靠性增长试验,通过研究,发现传动系统的原材料和齿轮的啮合性不仅关乎其承载能力,也与其可靠性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促成了非金属材料(如高强度塑料)齿轮的产生。进入70年代后,机械传动技术更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空间啮合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亮点,研究人员相继推出曲线锥齿轮、环面蜗杆、点接触蜗杆及圆弧齿轮等新式传动系统,极大推动了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正是在这一时期,在机械传动技术领域,迎头赶上发达国家,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机械传动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在空间啮合理论的推动下,少齿差行星传动、变型伺服传动、新型蜗杆传动等新型传动系统相继出现,弹性变形理论、制造误差的啮合理论、局部共轭理论及失配啮合理论,都达到很高水平,齿间载荷分配和应力分析也得到广泛应用。这期间,传动系统减振降噪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并获得诸多成果,轮齿三维任意可控修形设计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创举,根据轮齿修形的要求,多自由度数控齿轮加工机床纷纷问世。传动系统动力学研究更为深入,研究人员提出了齿轮传动系统故障诊断、状态监控和失效预警的思路,并开发出相应的监控与诊断软件,用于冶金、船舶、电厂等大型关键设备的传动系统,使之走上了智能化的台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传动系统的研究由微观返向宏观,即传动系统的研究并不单纯以传动系统为对象,而是把机械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传动系统与整机的匹配、协调,越来越受到重视。
3机械传动技术的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传动的模式早已不再局限于齿轮、链条等接触式传动,通过电磁感应原理来传递动力的非接触传动(如电磁轴承、电磁传动等)已进入实用,与传统的接触式传动相比,非接触传动具有无磨损、寿命长、效率高等优点。当然,传统的轴承等接触式传动,仍大有用武之地。今后,机械传动技术领域的研究,应在优化改进传统传动技术的基础上,探寻创新型传动模式,在一段时间内,研究重点仍然是前者。大体来说,机械传动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3.1提高机械传动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信息化和智能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机械传动领域也不能例外。机械传动技术应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相结合,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即根据原动力系统的效率特征和执行系统的功能要求,通过计算机控制技术,精确实现动力传动功率和速比的实时控制,从而使原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和执行系统趋于最佳匹配与融合,这一研究也是机械装备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重要基础。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传动系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以至于机械装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经获得重大进展,在汽车、工程机械和军工机械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目前,自动变速传动是最为主要的信息化、智能化传动模式,一般来说,包括三种形式,即机械自动变速ASM(Automaticshiftmanualtransmisson)、液力机械自动变速传动AT(Automatictransmission)和无级自动变速传动CVT(Continuouslyvariabletransmission),这三种传动形式的技术已相当成熟,代表着传动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主流。但在国内,相对而言,AT、CVT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应重点攻关。
3.2传动系统新材料的突破
现代材料科学肇端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人们认识到,先进材料对于高科技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材料科学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在传动技术领域,新材料的运用也方兴未艾,比如梯度材料、陶瓷材料、纳料材料、高分子聚合物、智能材料、表面涂层及自修复材料等,均以其鲜明而独特的性能特点,推动着机械传动技术的发展和性能的提高。材料科学是多学科交叉与结合的结晶,是一门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我国材料科学的研究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有些领域甚至居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应保持并发挥这一优势,将其扩展到机械传动等生产领域,为国民生产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3.3提升机械传动的适应性
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机械传动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宇宙空间的高真空、微重力、大温差,海洋环境下的海水腐蚀,以及强磁场或强强电场等特殊(极端)环境下的机械,就需要与该环境相适应的传动系统。这类特殊(极端)环境下的传统系统开发及其适应性研究,以及传动系统在该环境下的服役特性研究,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此外,微机械中的微型传动系统,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因为尺度效应的影响,微型传动系统与普通机械传动机械管理开发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征均有很大不同,当传动系统的尺寸小到微米或纳米级时,会产生很多新的科学问题。比如传动副元件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大,表面力学、表面物理效应将起主导作用,同时微传动系统的摩擦学、热传导与常规尺度的传动系统不同,这就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4结语
官兵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自觉是向上的动力
自觉,就是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亦是如此。只有把理想信念建立在信、知、行的自觉基础之上,才能让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立身做人、干事创业的行动指南。
变“要我信”为“我要信”,信仰才能情感认同、头脑清醒、理性自觉。信与不信、真信与假信,学习实践效果大相径庭。近几年来,笔者有机会多次参加部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和事迹报告会,时时被那些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励着感动着,耳濡目染引发了一些思考。这些先进人物之所以学习实践成效显著,其中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科学发展观坚信不疑。实践证明,只有真心信仰、真情热爱、真诚拥护党的创新理论,并且以此主导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真正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深入,卓有成效。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才能兴趣盎然、深钻细研、坚持不懈。有的同志说:“工作忙得不得了,哪有心思和时间学?”诚然,每个人都有干不完的事,但真正影响学习的不是工作忙,而是没兴趣缺动力,还没达到“我要学”。个人自学,往往有计划无落实,集中学习往往“书在人不在”或“人在心不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是每个官兵的使命任务,又是每个人适应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有了这种使命意识、危机意识和本领恐慌,就能够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必修课,找到行之有效、切实管用的学习方法。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必须系统学习领会,深钻细研,领悟其精髓要义,才能学懂弄通。
变“要我用”为“我要用”,运用才能心口如一、说做一致、达到信、知、行的统一。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本目的在于运用科学发展观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既要对事,又要对人。对事,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推动部队建设实践;对人,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指导自我修养和行动,修于心而笃于行。学习成果是一朵绚烂的花朵,要使这一花朵结出丰硕之果,就必须根植于实践的土壤。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贝克尔的“宠坏的孩子”定理以及哈丁的“公共地悲剧”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关于生产要素与资源问题,如果政府发出正确的信号,采取适当的激励行为,则自利的企业最终采取的行动与社会最优是吻合的;反之,如果政府采取了不当的激励措施,发出错误的信号,则会产生“公共地悲剧”,使有限的生产要素与资源被过度开发使用。因此,建立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和资源价格是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粗放的发展方式转变到创新型发展方式上来。
关键词:外在性 信号博弈 科学发展观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国内文献可以说是数量众多,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的解读,或者是对于发展观念转变的具体方式的设计,但是我国发展方式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根本的、彻底的转变,关于其本质原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以及如何科学的论证这种内生动力机制的研究资料非常少。
传统理论认为,外在性的存在与公共品的属性是市场机制难以处理的问题(平新乔,2001),但实际上,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二元主体结构,即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以及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家庭组成的微观主体与强调宏观调节作用的政府构成,而这种“双主体”结构,最难界定的是各自的职能和作用范围,其相互之间与生俱来的替代性特征,很容易在制度设计时使发展主体的功能配置发生“错位”(刘志彪,2008)。所以,关于外在性的问题,不仅适用于市场机制难以处理的问题,也适用于本来可以用市场机制解决,但实际上因政府的“错位”与“越位”而造成的外在性问题,如要素价格体系的扭曲问题。
具有宏观调节功能的政府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以及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家庭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博弈关系,这种博弈关系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如何设计一种机制,能使得追求不同目标的微观主体最后能达到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结果,也就是说,从经济理论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背后的经济机制是什么,本文将用博弈论和外在性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分析。
动态博弈扩展式
一个动态博弈的简单扩展式表述:T={t1,t2},M ={m1,m2}, A={a1,a2}, Prob {t1}=p(见图1)。自然首先行动,以概率p与1-p选择类型t1与t2,即决定资源或要素的丰裕度,发送者(政府)通过要素价格体系发出关于要素稀缺性的真实或扭曲的信号m1或m2,企业收到信号后,做出关于要素的密集度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决定,即采取行动a1或a2。
根据贝克尔的“宠坏的孩子”定理博弈模型分析
若政府根据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要素价格,即发出真实的信号,则根据贝克尔“宠坏的孩子”(Rotten Kid)定理,虽然企业是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出发,但是在逆向归纳解中,企业会选择可使全国福利最大化的行动。
本文假设企业与政府的目标不一致,政府以全体公民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企业不考虑整个社会的效益,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与企业进行博弈如下:首先,企业选择一个行动A(污染或过度使用资源,即对整个社会来说具有负外在性的行动),可使企业获得收入Ie(A),同时使政府得到收入Ig(A);然后,政府观察到收入Ie(A)和Ig(A),选择给企业的奖励或惩罚B。 企业的收益为U(Ie+B),政府的收益为V(Ig-B)+ k(Ie+B),其中k>0反映出政府关心企业的福利。假定行动是一个非负数字,A≥0,收入函数Ie(A)和Ig(A)为严格凹且分别在Ae>0和Ag>0达到最大值;奖励或惩罚B为或正或负的数字;且效用函数U和V递增并严格凹。
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如下:第一,先最大化政府的收益,即给定企业的污染行动A,来选择自己的行动B,
MaxV(Ig-B)+k[U1(Ig-B)+U2(A+B)]
B
一阶条件:V'(Ig-B)=kU2'(A+B)
反应函数满足:
-1
也就是说,企业污染或过度使用资源这种典型的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减少,则政府给予更高的奖励。
第二,接着最大化企业的收益:给定反应函数B*,来选A
MaxU1(Ic-A)+U2(A+B*)
A
一阶条件:U1'(Ic-A)=U2'(A+B*)(1+dB*/dA) (*)
进一步,可得0
因此当增加A时,U1(Ic-A) 会减少,同时,d(A+B)/dA>0,A+B会增加,这样U2(A+B*)也会增加,因为(*)式 ,U2(A+B*)增加的幅度比U1(Ic-A)减少的幅度大,所以企业收益增加,同时政府收益也增加了。
从上述论证过程中,可以发现,政府对于企业行为的奖励B是整个论述过程成立的关键,即政府是否能发出正确的信号直接影响到企业采取的行动,如果政府对于企业减少污染或者是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行为,给予正的奖励,显然可以达到本文想要的结果,也就是说,虽然企业本身所有的行为都是自利的,没有考虑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但只要政府的措施得当,同样可以使企业这种自利的行为具有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利益最大化的特性。
对于某些已经过度使用的生产要素,从一般经济学供求原理来看,资源稀缺程度的增加,会拉动要素价格上升,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或者寻找替代资源,或者放弃资源消耗量大的生产方式,这些措施都会使过度的资源需求得到抑制。但是,现在政府还掌握着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对很多重要的生产要素价格拥有决定权,这样,生产要素的稀缺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能不能充分转变为正确的价格信号、经济运行能不能摆脱“资源依赖型”的发展环境就直接取决于政府行为。如果政府对于企业的这种减少污染或者是减少过度使用要素资源的行为没有给予正面的奖励,换而言之,政府对于企业的污染行为或者是对于要素资源的过度使用行为,反而采取某种奖励,例如政府应该发出高价信号的时候因种种其他因素的考虑,没有发出这样的信号,那必然会影响到下一步企业的行为,企业根据这种扭曲了的价格信号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行为,与上述根据真实信号做出的行为必然是不同的。政府对于过度使用的要素价格仍然制定的很低,企业过度使用这些要素在某种意义上说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其实相当于政府给予企业的一种变相奖励。这样,根据上面的推导过程,显然不能使企业的行为显示出利他性的结果。
因此,要素价格市场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生动力机制,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要实现成功的转型就必须改革要素价格体系。合理的要素价格体系和环境价格,必然使“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的道路上来。对于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这一艰巨的任务来说,完善的要素价格体系,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刘志彪,2008)
运用哈丁的“公共地悲剧”博弈模型分析
如果政府发出的信号是扭曲的,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将本应由企业内部承担的成本由社会来承担,这就是公共地悲剧,使资源经常被过度使用。
考虑一个有n个企业的社会,所有企业都利用全社会的公共资源(例如公共的河流、空气等)。社会中企业利用资源的总量为G=g1+……gn(gi为企业i利用资源的数量)。企业利用一种生产要素或环境资源的成本为c;一个企业利用资源的价值为v(G)。资源利用的上限为Gmax;当G 0, 但G>Gmax时, v(G)=0。当G
由于最初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条件似乎是无限的,再多利用一点不会对社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当利用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已经多到恰好仅能维持时,再多利用一点就会对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害,即对G
gi•v(g1+g2+……gi-1+gi+1+……gn)-c•gi(1),若(gi*,……,gn*)为纳什均衡,则对每个企业i,当其他企业选择(g1*,……gi-1*,gi+1*,……gn*)时,gi*必须使(1)式最大化,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v•(gi+g-i*)+gi•v'(gi+g-i*)-c=0(2式), 这里,g-i*代表g1*+...gi-1*+gi+1*+……+gn*,将gi*代入2式,并把所有企业的一阶条件加总,然后除以n,得v(G*)+ G*•v'(G*)/n-c =0 (G*=g1*+...g n*)(3)
但是,全社会的最优选择用G**表示,应满足 Max G•v(G)-G•c
0≤G ≤∞
其一阶条件为v(G**)+G**v'(G**)- c = 0(4 )
比较(3)与(4)可知, G*>G**
即,每个企业在纳什均衡状态下,对资源利用总量的和高于全社会的最优选择,也就是说,对于资源的使用过度了。
结论
在我国,发展方式难以转变主要是因为制度结构的粗放。所以要从根本上彻底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切实转变发展的制度结构,从制度层面割裂对粗放的发展方式的支持与强化。而关于制度的变迁,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旧的发展路径,在缺少体制机制创新支持的前提下,会使经济系统在旧的慢性轨道中运行,并且在文化、习俗、利益刚性的前提下,出现路径依赖并且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
从制度层面考察,增长方式能否切实有效的转变到可持续增长的轨道上,关键在于要素价格体系的改革。这进一步涉及到发出信号的主体问题(市场还是政府)和信号本身的真实性问题(真实的还是扭曲的)。只有生产要素的稀缺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通过市场充分转变为正确的价格信号,才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市场主体依靠扭曲的价格信号作决策时,对于要素的过度掠夺性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制度、技术与市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维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2008(3)
2.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中译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已经无处不在,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科技路线,进行科技创新。不断的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必要工具。不同类型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方法是不同的,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制定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方法。本文以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输电施工分公司为例,介绍了科技创新工作的方法和成果。
目前,天津电力基建市场的输电线路工程已经接近饱和状态,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输电专业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去,到外阜去抢市场。面对现状,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输电施工分公司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管理,通过两年的实践证明,输电施工分公司通过完善人员结构搭配,建立分级创新体系,制定创新管理制度,采取适当的奖励机制,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创新工作问题诊断
近几年来,输电施工分公司在科技管理工作上一直没有成效。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及党团员创新创效项目也没有取得成果,更没有获得专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缺少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工作中缺少统筹管理,分工不明确,责任没有落实到人。科技创新工作工作计划不细致,过程管理不严格,忽略了最后且最重要的验收和总结。
2、创新工作缺少完整的组织结构,科技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人员搭配不合理,导致老职工往往有了好的创新思路,却无法利用理论知识准确地列举出创新前后的差异和具体数据的比较。青年职工自身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创新热情,但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对施工流程及工艺要求没有系统的掌握,无法立即付诸实践。体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
3、日常生产工作中不注重提升和总结。工作中的实际状况,我分公司的老职工的学历偏低,老职工根据实践经验提出的创新方法,只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使用,由于缺少理论文化知识,不能论证创新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也没有及时的总结提升,无法转换成创新成果加以推广。
二、创新工作管理方法
根据问题原因的分析,分公司召开研讨会,结合分公司的实际状况,决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成立创新工作组织
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团队的力量。分公司首先成立了创新工作组,由主管技术的副经理担任创新工作组组长,组员由分公司的班组长、技术员、质量员和生产骨干构成,保证创新工作组班组覆各个班组。
在创新工作组的基础上,下设创新项目小组。小组长由项目的提出人担任,组员根据创新项目的实际需要从创新工作组中选拔,满足项目策划、实施及总结的需要,新老职工的比例要适当。创新项目小组是在项目立项时组建,结项后取消小组机构,以便后续项目的开展实施。
2、制定创新工作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没有制度是干不好事情的。为此,创新工作组制定了《创新工作组章程》、《创新工作规划》、《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创新工作会议制度》、《创新项目验收制度》等相关制度。所有创新项目要有计划、有方案、有检查、有验收,达到“用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目的,促进创新工作的开展。
3、广泛征求创新意见(多维度寻求创新点)
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为施工型企业,创新点主要来源于生产一线。一线职工对施工方法、施工工器具及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效果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了解什么工序费时,什么工器具费力,有无创新改进的必要。因此,创新项目组以班组为基本单位,以一线职工为基本点,广泛征求一线职工的意见。每次例会前,班组长负责总结所在班组职工提出的创新需求、建议及创新成果应用效果反馈。在例会上将各班组收集的需求、建议进行归纳和筛选,针对有价值的需求和建议进行研讨,最终确定创新项目。
4、以重难点工程为依托,开展创新
针对重点、难点工程,要本着“提前介入、超前谋划”的原则开展创新工作。在工程投标阶段认真挖掘施工阶段将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创新工作组针对问题拟制定解决方案,该方案即有利于技术标的编制,也为中标后创新工作的开展和工程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重点、难点工程接到中标通知书后,立即成立创新项目小组开展工作,制定可行性实施方案,并在重、难点工序实施前拿出成果。这样即验证了成果,又提升了工作效率,为后续成果改进提供了实践依据。
5、合理搭配人员,充分调动积极性
创新项目小组人员的结构是项目成败的关键。结合分公司创新工作组人员的结构和项目的实际人员需求,合理搭配每个创新项目小组的人员。近几年输电施工分公司补充了许多新鲜血液,都是具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经过锻炼都已经成为了骨干力量,这些大学生都加入到了创新工作组。在组建创新项目小组时,保证每个小组至少有2名大学生和2名老职工,以经验丰富的老职工为领头羊,以积极热情的大学生为主力,共同完成项目创新。这使大学生在工作中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的结合,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也为老职工提供一个新的舞台。
分公司为充分调动职工创新积极性,制定了激励措施。根据项目成果等级、产生效益的大小及个人贡献的大小在绩效考核时给予适当的加分,同时作为评先推优的重要依据。
三、创新工作成效
分公司采取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后,2012年有效解决了两项工程技术难题,并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钢管杆连接式抱箍和碳纤维导线架设专用工具)。在新疆750kV二通道工程建设中,省报了一项QC成果“提高输电线路斜柱板式基础施工质量”,获得天津市电力行业协会二等奖;另有两项QC成果获得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二、三等奖。在《电世界》、《天津电力技术》等期刊8篇。
2013年创新工作组提出的“输电线路基础冬施养护装置的研制”项目被评为天津市电力公司党团员“创新创效重点项目”,并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输电线路工程水域施工栈桥的研制”列为市公司基建创新项目,在陈塘庄电厂煤改气迁移220kV并网工程陈迎线#33塔位施工应用,节省施工成本83万元。“钢管杆用多功能万向滑车的研制”也列为市公司基建创新项目,投入使用后达到了成品保护的效果,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准备撰写成典型经验。输电线路多回路钢管杆组立及架线施工难度大、工艺标准较高,创效工作组编写了“输电线路多回路钢管杆组立”典型施工方法,向国网公司进行了申报。同时,配合市公司基建部开展“绝缘折臂桥式对接跨越车”和“沿海地区输电线路建设方案优化研究”科技项目。
2013年输电施工分公司独立开展科技项目5项,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展科技项目4项。已经通过受理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预计2013年底获得6项专利授权。
两年来,输电施工分公司的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公司内部起到了带动作用,为公司的创新管理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也为公司培养了部分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
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实现增产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我省大规模的基础性、适应性和普及型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意见》(**委办﹝20xx﹞37号)的精神,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加快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一)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在组织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农业专业技能、转移就业技能、务工岗位技能和后备劳动力培训的基础上,从20xx年开始,围绕“提高补助标准,改进培训方式,延长培训时间,提升培训质量”的工作要求,按照“分类培训、突出重点、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分类型、有层次、多渠道,因地制宜地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层次,构建多级培训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并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并实行项目化管理。
二、工作目标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实施 “一人一训一技一证一岗”培训计划,分类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对本省每年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继续实施省教育厅制订的后备劳动力培训计划,实行半年至3年的技工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取得初、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对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和中青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3个月以上的单项或初级技能培训;对农村大龄劳动力、留守妇女开展1个月左右的来料加工和初级就业技能培训;对因下岗、转岗返乡的农民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使其进一步提高技能等级。
(三)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计划”。以生产能手、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文化、服务人员为主要对象,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产转岗和增产增收,到“十一五”末,全省的农村实用人才获得中高级技能等级和职称的人数大幅度提高。
(四)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计划”,以家庭工业创办者、农家乐经营户、小企业经营者、农业龙头企业领办者、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创办领办者、行业协会带头人等各类农村经营能人为主要对象,通过政府推动,广泛发动社会参与,培育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到“十一五”末,农村创业人才总量大幅度增加,结构更趋合理,农民创业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三、工作体系
(五)明确部门分工。进一步明确省农科教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分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培训后就业相关服务;推进跨地区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建立健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训练机构,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
教育部门负责实施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计划,组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财政部门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需要,编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补助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专项资金;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多渠道改善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居住条件;将符合条件的在城镇入户的优秀农民工纳入城镇廉租房或经济适用住房政策范围,解决其住房问题。
统计部门配合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统计工作,组织开展相关普查和抽样调查,建立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相关的统计分析制度。
工商部门为农村创业人员申办个体工商户和开办企业提供开业指导及相关政策咨询服务,简化办理手续并给予减免收费优惠。
(六)加强队伍建设。从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出发,进一步充实市、县(市、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综合管理部门的人员力量,设岗定编,落实与任务相适应的工作经费,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从阶段性任务转入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七)构建培训网络。按照“以县为主、分类指导、分级实施、实用实效”的原则,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省电大、省农广校、省农函大等开放式教育体系和省属技工学校、中等职业技术院校为基础,加快构建省级骨干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并结合产业布局,建立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质量高的公共实训基地;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为基础,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远程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各地通过对现有或新办的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筛选,选定或招标确定交通便利,场地设备、师资力量等各 项条件较好,有相应资质的培训机构为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基地,构建布局合理、专业齐全、高质高效的培训网络。
三、工作管理
(八)规范工作流程。按照“根据需求设立项目,择优选定培训机构,农办监督项目实施,财政规范资金管理”的运行机制,省、市、县(市、区)分级组织项目实施,各级相关职能部门做好专业指导工作,乡镇和村配合做好培训组织和日常管理工作。各市、县(市、区)在每年12月底前将年度培训项目和培训计划报省农科教办、省财政厅审核。省农科教办会同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于每年1月底前将年度培训项目下达到各市、县(市、区)、省属培训机构,各市、县(市、区)将任务分解下达到乡镇(街道)和承担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
(九)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以学员台账为中心的档案管理,建立统一标准的《**省农村劳动力培训学员档案数据库》,建设“**省农村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培训学员管理、培训机构管理、培训师资管理、培训业绩申报、培训经费管理、培训证书管理的电子化,形成省(市)—县—乡镇(培训机构)三级联网的培训信息管理监测体系,对培训进度和培训效果进行实时监控、全程监督,同时依托该系统,建立培训—就业供需对接平台,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从培训到就业的一站式服务。
(十)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加快建立全省统一的培训绩效评估考核制度,对各地、各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质量进行严格监管,并作为下一年度培训项目执行的主要依据。绩效评估的主要指标包括:培训项目的完成情况;地方财政按省下达任务安排配套资金预算情况;培训后获得职业资格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比率达到80%以上;就业率不低于90%,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比率不低于80%;
(十一)建立工作检查制度。省农科教办通过**省农村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随时查阅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指正,并根据情况不定期组织实地检查;每年6月份,省农科教办会同相关部门采用全面检查或重点抽查的方式组织抽检,之前各市组织自查并上报自查报告;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总体情况季度制度,各市于每季度后10日内上报上季度情况。
四、工作措施
(十二)制订优惠政策。制订鼓励企业招收本省农村劳动力的优惠扶持政策。通过加强与企业合作,承接企业部分生产加工环节,开辟生产车间或村居作坊,建立一批农村劳动力灵活就业基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参照现行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的政策和办理程序,对本地企业招用本省农村劳动力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和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企业,一次性给予社保补贴;对招用人员属本省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40周岁以上农村劳动力或被征地农民的,同时一次性给予企业岗位补贴。具体补贴标准由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制订。
(十三)丰富培训形式。多形式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项目,灵活多样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强新职业、新工种培训鉴定标准和教材开发;紧密结合产业调整升级需要,广泛征集培训项目,定期编制和公布全省和各地重点扶持的培训目录。
(十四)培育优质师资。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双师型”专业课教师队伍,聘请企业、行业技术能手任教,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积极鼓励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企业中的各类科技人员发挥专长参加培训授课。
(十五)加强宣传发动。组织编印培训就业材料和手册,免费提供给农村劳动力查阅;建立发动参加培训的工作责任制和奖励制度,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组织发动任务下达到乡镇、村(居)委会、各有关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对组织工作出色的培训机构、组织或个人,适当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省农科教办会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制订。
初中地理作为次科存在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的实际情况。地理科要求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虽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于掌握,遗忘率比较高,如资源中矿产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规律等,如果硬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到教学上使学生通过“悟”来学习,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放下包袱,对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只要求学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即是开发学生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就能更好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地理科的好感,为将来高中地理的高层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印证了地球的自主;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
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食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
地理知识之间带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和规律性,学习上要求教者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懂得知识间一般的联系,引导他们去发掘课本上的知识,不要包办一切。如在区域地理中,气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响,气候和地形等又决定了区域的自然特征,而经济特征、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交通和资源分布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讲课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综合法),为他们将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好像讲述青藏地区的特点时,由于前面已讲述了多个区域特点,学生已大概掌握了区域特征分析方法,此时,就不应再由教师讲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几个提纲式的引导问题,让学生分小组研究解决,再由教师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设立一个地理主题,让学生按小组收集资料进行讲解,效果也好。
二、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活动课的意义
1.开展地理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完美个性,健康心理,优良品质,是课堂教学中不易实践的内容,在教师带领下的活动课中,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有互动交流,有互动影响。学生在活动中的言行举止都比在课堂上更自然、更真实,他们的思想、情绪、观点、行为、个性、品质、心理活动更易表现。地理活动课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掌握,如教材中讲到地球一章时对其中涉及的天文知识,只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听。应有计划的安排天文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理活动课中创设道德感情境、美感情境、理智感情境和综合情境,让学生发现、欣赏自然和人类经济建设的美,对祖国、家乡、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对前人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由衷的崇敬之情,以此激发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的理想。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谚所包含的丰富知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经济建设成就,均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乡土地理内容成了创设好活动情境的主要阵地,让学生深入乡情调查研究,发现、欣赏、赞美家乡自然之美,经济建设之美,风土人情之美;同时也找出家乡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培养主人翁精神。
地理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寻找北极星、四季星座及其行星,日食、月食的观察,气候现象的观察,到野外进行地质地貌观察,测定气温、气压的变化,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激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道从最熟悉的现象来思考自然的奥秘、探究科学的道理。养成勤动脑的良好习惯和细观察、善始善终的品质。把这些观察与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逐渐发展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开展地理活动课的具体操作
1.结合教材设计活动课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的活动课,安排了“小型演讲会”,主题是:正确了解地球在变暖;好好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
2.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等。例如,七年级《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布置学生搜集天气预报资料、观察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
一、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实现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的智慧,办好群众的事情,实现群众的利益。这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我们立党、立国、执政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着力点:克服形式主义、,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当前,影响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突出问题,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危害最大、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是形式主义、。因此,作风建设的着力点在于治理形式主义、,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自觉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要深入实际,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搞花架子;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
三、根本点:坚持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既要着眼于思想教育,更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有效作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风气。抓好了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的有机结合,也就抓住了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加强政治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精神境界,保持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筑牢抵制各种不良作风的思想长城。要通过制度设计、制度创新来有效规范党政机关公职人员的行为,与时俱进地建立和完善包括科学决策制度、**监督制度、依法行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完善政务公开、**评议、质询听证等**形式,将权力运行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
四、关键点:把好选人用人关。作风的优良,说到底,要靠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言行来体现和发扬。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对作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把好选人用人关,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关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通过制度保证,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形成勤政为民、。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形成奋发有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浓厚氛围,保证科学发展观在干部队伍中牢固树立起来、真正落实下去。
五、评价点: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信任度、支持度为衡量尺度。作风建设的成效如何,人民群众说了算。因此,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信任度、支持度是作风建设成效的根本评价点和衡量尺度。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想提高在人民群众中的满意度、信任度、支持度,就必须作好五件事:诚实守信,办好人民委托的事;全心全意,办好人民急需的事;公道正派,办好人民关注的事;求真务实,办好人民普遍得实惠的事;勇于创新,办好人民长期受益的事。对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如偏远山区的架电修路、下岗工人的就业安置、粮食补贴直补到户、进城民工的工资拖欠和子女入学等问题,我们要想尽办法及时解决,使群众有“雪中送炭”般的幸福感。同时,要突出以人为本,做好“五个统筹”,既解决好群众的衣食住行问题,又解决好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问题;既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又解决好城镇职工的就业安置问题。在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总之,要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惠及千秋万代。
关键词:群众文化 理念创新 科学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创新与科学发展,应当注重以先进的群众文化理念,注塑更加坚实的群众文化根基与社会根基。
一、注重打破陈旧的群众文化思维定势,致力创新与时俱进的群众文化理念
谈到群众文化,人们往往会自然地联想到“拉野台子演大戏,胡唱乱跳闹一气”,并常常会不屑一顾,认为群众文化是一种低俗文化的代名词。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导致了长期以来对于群众文化的淡漠,也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上的肤浅,一直以来把群众文化定格在基层文化事业的边缘而零敲碎打。近年来,龙口市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当前群众文化工作脉搏的基础上,从加强基层文化工作长效建设的根本出发,深层审视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结合本地群众文化建设实际,明确提出了新的群众文化建设理念。我们认为,当前的群众文化建设,必须涵盖如下几个方面,即:群众文化的思想先进性、理想追崇性、精神凝聚性、参与广泛性、形式多样性、活动效果性以及能动转化性。
总而言之,就是要通过挖掘和体现群众文化的上述内涵,通过不断拓展群众文化的特殊外延,把群众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果,有效地转化并表现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力助剂,以群众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进程。
二、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努力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目标
素有“莱子古国金黄县”之美誉的龙口市,其群众文化建设有着良好的渊源和扎实的根基,以吕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表演,造就了许许多多群众文化活动的名牌大腕,群众文化活动的名人效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带动了本地群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近年来,更有许许多多的群众文化作品见诸各级报刊并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化佳品而广为流传。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搞好群众文化建设,应当在不断创新群众文化理念的同时,着力突出地方特色建设,主要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注重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篮球比赛、歌咏比赛、读书竞赛、书法绘画摄影竞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陶冶广大群众的情操,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们以文化广场为阵地,从每年的五月到十月,先后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演出活动达100余场次,受到了全市群众的普遍欢迎,收到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第二,要充分注重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延伸群众文化活动的触角和覆盖面。从2006年开始,龙口市着眼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先后在全市城镇社区建立起社区文化大院和农村文化活动室,确立了以“打造现代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阵地”为重心的群众文化建设的各个攻突点,一大批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和优秀代表涌现出来。从目前城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推进与开展情况来看,还需要进一步的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
第三,要坚持确立“秉承传统、追求创新”的群众文化建设格局。应在以往简单的组织群众开展吹拉弹唱活动的基础上,将现代的书法、绘画、摄影等活动,积极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媒,积极组织开展网络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品味、思想品味和艺术品味。进而使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中得到新的繁荣与创新发展。
三、坚持不断引导群众文化前进方向,倾力注塑群众文化为民之魂
要坚持搞好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不断地引导群众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以文化的凝聚和熏染,以文化的宣泄和影响,以文化的导向和指引,来全面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必须以大力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为中心,以群众文化的“三新”带动和创造社会大众的“三美”。即:以新的群众文化理念创造广大群众理想追求的完美;以新的群众文化内涵创造社会群体素质修养的完美;以新的群众文化魅力创造群众文化人才不拘一格尽展风采的完美。有了这样的群众文化,就有了基层文化事业新的繁荣与科学发展。当前,必须要积极运用科学发展观,不断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要注力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突出彰显以人为本的群众文化理念。要坚持以农村文化大院、城区文化广场等形式,在全市城乡乃至整个社会,大力宣传广大市民热情奔小康的典型事迹,通过国文艺表演等不同形式,加大对典型人物的集中宣传,不断凝聚全社会奋发向上的力量,积极引导全市群众以更加高昂的热情,努力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园。
二要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突出彰显服务为本的群众文化理念。要着眼建立群众文化大格局,纵深推进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坚持以群众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要通过经常不断地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使基层群众文化不断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一、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全面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既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确保我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摆在我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个人认为,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抓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就要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并在新观念的指导下寻求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最佳途径。
1、摒弃传统的学科本位体系,探索构建能力本位体系。作为以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上要坚持立足于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避免学科越分越细、各门学科自成体系;理论内容偏多偏深,实践内容可有可无;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整体优化。学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引入能力本位思想,探索集群式模块教学(宽基础,活模块)的基本规律,最终按照适应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以课程的应用性、整体性、综合性为特征,探索构建能力本位体系。
2、实现由单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向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转变。随着计划经济劳动分工的简单化向市场经济劳动分工的复杂化转变,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一个人一生从事的职业将由一种向多种转变。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移动化、个性化为标志的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必须改变单一的知识技能结构,具备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所以,我们应更新观念,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某一特定的岗位需要的专项技能和多种职业都需要的通用技能上,同时,又具有在某一岗位群内转岗和继续学习的基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己任。
二、以人为本,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要求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成为优秀教师与合格工程师为一身的双师型教师,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应努力做到:
1.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教师要在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有适应本专业教学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不但要对自己所教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它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社会功能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必要的研究,还要了解和掌握一些邻近学科的知识,并有能力及时吸取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对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基本知识有所认识。
2.具有自我学习提高能力所谓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就是教师在总结前人、他人和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所教专业,继续将最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技能掌握过来,自觉地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确保自己知识系统的先进性,并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因此,要求广大一线教师要有自我学习提高的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去传授、影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提高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该努力建立有利于提升教师素质和最大限度发挥老师积极性的管理机制:包括评估机制、竞争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等;组织、教育教师加强学习,增强角色意识,树立优质教学理念,做敬业、好学、爱生、爱校的合格老师;珍重知识,珍重人才,加强组织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气息,对教师进行人性化、人情味的服务管理。
三、结合实际,探索新的课堂教学规律
课堂教学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渠道。我个人认为,要在结合我校教学管理实际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规律进行全方位的、多层面的、有重点的、有特性的探索。
1、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及评价。改革以传统学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取得职业教育同仁的共识。因此,改革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如何以模块教学法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模块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需要教师成为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并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的复合型高级教育教学人才。当然,“模块”素质、能力的具备,“模块”教材的建设(选择、编写),“模块”法的探究等也将成为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努力掌握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掌握现代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就是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也是区别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过程。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对原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充实、调整和更新,也包括借鉴、引进国内外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方法和手段。
我校教学工作应体现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即“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在现代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地位要避免一个由原来的“结论灌输式”向“满堂提问式”的简单的、极端的过渡。在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外,主要应着力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觉探索新知识,使学生从“认识型”变为“智能型”,从“继承型”变为“创造型”,提高学生全面适应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的开端、课中、结束三个主要环节要做好艺术处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要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利用、研究意识和能力。幻灯机在课堂教学的使用与出现绝不是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的标志,教育发展到今天,它只能是一个被广大教师所基本掌握和接受了的辅教学手段。虽然,它在相当长的时期起到了完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今后也将被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利用,但是,课件的运用在未来的教学中将占有主导作用。为此,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上进一步广开思路,做一些深层次的探索,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体现的更加充分就显得尤为重要。
3、努力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贯彻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我校应着力研究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程综合化的研究。课程综合化是组织具体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作为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内涵之一,很多学校都有所探究,取得了有实效性的成果。我校的课程综合化是个系统工程,应该对所设专业课程综合化的范围、方式和程度都做一些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索,逐步探索课程综合化的规律和原则。
二是教材建设的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质就是教材的改革和建设。教材建设研究应主要打破教材学科本位体系,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解决知识内容陈旧,增强弹性内容四个方面的问题。应根据我校实际,结合现有教材,逐步进行完善。这势必为我校的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创造一个良好条件。我校的教师们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要求,探索新的、符合教学实际的规律,也可在模块式教材选择、教材编写方面进行一些实验探讨。
四、学习致用,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实训、课堂教学以外的生产实习等。我个人认为,我校在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按操作技能形成规律组织实践教学。操作技能的形成一般分为接触感知、操作模仿、协调完善和熟练掌握四个阶段。接触感知属于技能训练中的低级阶段,具体讲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使学生明确本层次技能训练的目的、意义、内容,对掌握的操作技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直观印象;操作模仿是指在教师引导或示范下,按照正确的程序与动作规范要求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协调完善阶段是学生把已经掌握了的局部动作连接起来,在此阶段教师要注意指导操作技能的完整性,加强局部动作的综合练习;熟练掌握是指经过反复训练,技能已达到精练纯熟的程度,并能把已经掌握的动作运用到实际工作或模拟环境中去。在四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的指导重点应在于训练与其他技能相关的联系和融合,以完成新的任务。
以上四个层次说明,操作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也贯穿于操作技能形成的始终。为此,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有组织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更高的水准,也必将使从我校的学生们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按三个原则管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我校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校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我校应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生产产品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实践教学的科学化管理。具体地说:一是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施计划管理;二是建立实践教学组织网络和信息反馈网络,实施网络化管理;三是研究建立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正确分析、评价和完善实践教学。
五、立足长远,完善教学的科学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我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因此,为了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完善教学的科学管理体系。
1、逐步实现管理标准规范化。我校教学的科学管理,必须规定明确具体的要求,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出具有可行、可操作的学藉管理、教师考核、考勤、备课基本要求以及教学检查、总结等制度,使之形成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为开展科学的教学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逐步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我校应该特别注重利用计算机将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及时地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和贮存,为教学组织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避免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造成的误差,使教学管理水平达到高效能的程度。
下午好!
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座谈。今天到会的有xx区市容管理局的班子成员、下属环卫部门的负责人;四位个体经营户代表;xx路商会的会长;xx区政协派驻市容管理局的执法监督组成员;还有市电视台、日报社的媒体朋友。
区市容管理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期间,组织召开这次征求意见主题的座谈会,很及时也很有必要,与我们年初制定的2009年执法监督组工作计划不谋而合。我们的出发点就是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尤其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对市容管理工作的看法和意见,我们将尊重你们的诉求,认真对待你们提出的问题,进而有的放矢,解决你们的实际困难,希望你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刚才部分与会同志的发言,言辞恳切,发自肺腑,让我很受启迪。长期以来,市容管理也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城管,很不讨人喜欢,如果不是担任这个执法监督组组长,和市容管理局的同志们有了密切的接触,我的看法恐怕和你们是一致的。近年来,xx区市容管理局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提倡“管理就是服务、执法就是为民”宗旨,重塑城管亲和力,成效显著,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今天能请来几位曾今和他们发生过冲突或被处罚过的经营户代表,足以体现市容局领导班子的宽阔胸怀,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文明的实践。
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我们的城管工作。
在这里,我想谈三点感受:一是要多一份理解。城管队员基本上都是临时聘用的,收入较低,工作强度大,生活没规律,很不容易。我们的摊点业主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理解他们工作的难度,多配合多支持。其实他们的生存状况并不比在座的任何一个人好多少,压力也很大。二是要多一份宽容。摆摊设点的人群基本上都是下岗失业和无业人员,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这样的弱势群体将会越来越多。他们占道经营固然违章,但同时也是生活所迫,希望社会各界对待他们再和蔼一些,多一分笑容。三是要多一点办法。我们经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对待占道经营的摊点,不能一赶了之,取缔不是我们的目的,妥善安置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既要城市的“面子”,也要兼顾他们的“肚子”。
借此机会,我还想对市容管理部门的各位领导提几点建议:一是继续保持好的作风和传统,大力推进人性化执法,增强服务意识;二是带好队、管好人;少罚款、不收费!三是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和互动,不断谋求一种更科学、更合理、更便捷、更高效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关键词:移动通信原理;行动导向教学法;理论课型
移动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作为通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该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学好、学透这门课程,对学生而言不仅有利于优质就业,而且为学生日后在工作中学习新的通信技术与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在中职通信专业学生中上好理论类型的专业核心课程呢?这是很多担任理论类型专业课程的老师很关注的问题。以往移动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一方面该课程的难度较大,理论性强,本科院校的学生学起来尚有难度,更何况我们的中职学生;另一方面以往的教学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听,而不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因此,该课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近几年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思潮――行动导向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有别于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将这一教学法用到移动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当中,本文就在移动通信原理课程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探索。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移动通信原理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
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方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它的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用心、动脑、动手”进行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
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一套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案例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根据教师上课的需求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使用。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将抽象的、系统化的知识转化为模拟的项目类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移动通信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与小组教学法结合运用
1.工作任务设置
在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时,我们根据内容设置了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请你来组建一个移动通信本地网,该网可实现网内用户的通信。(提示:组建一个移动通信本地网需要用到哪些通信设备和资源,如何实现?)通过工作任务的设置,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
2.学生分组
开展工作任务之前先做好学生分组工作,分组采取学生自愿原则,每3~4名同学为一组,设一名组长,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
任务。
3.工作任务开展
各小组首先对工作任务进行研究、探讨,该工作任务的实施需如何入手,需要做哪些准备,做出详细的工作任务计划。接着开展信息搜集工作,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为找到信息量,必须主动进行教材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及上网搜索相关资源等手段,找到解决工作任务的信息,进而保证工作任务能顺利开展。
4.工作任务完成并进行展示
在获取了相应的信息之后,学生开展整理、归纳的工作,针对工作任务进行总结、策划完成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完成方案后,各小组将本组的工作方案张贴出来进行展示。
5.评价与总结
学生开展自评、互评等评价活动。通过自己参与评价过程,学生可以比较各小组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找到自己完成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在比较的过程中提升对工作任务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内化。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点评,重点指出各组的优点,通过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得以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将工作任务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梳理,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强化。
(二)模拟教学法与小组教学法结合应用
由于移动通信整个完整的系统非常庞大,我们没有办法在教学中直接拿来给学生实操。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借助实训设备,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开展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使用了“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该实验箱由无绳电话模块(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与CDMA模块(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组成,能实现无绳电话系统与CDMA移动通信系统相应的模拟功能。下面以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扩频内容为例来进行开展:
1.设置模拟场景,布置实训任务
我们把CDMA移动通信系统实验箱模拟为现实生活中的CDMA移动通信网。根据所学内容设置任务:CDMA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是如何实现把信号的频谱展宽(即扩频),从而来获得信号高速传输和强抗干扰能力的呢?
2.做好实训准备工作
学生领取实训任务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实验箱,模拟现实的移动通信工作过程开展实训。在开展实训前先做好分组工作,每3~4名学生为一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长在整个过程中负责本小组的统筹安排,做好分工、决策等工作,并协助老师的工作。
3.开展实训,模拟现实场景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工作页的指引,小组讨论好实训工作计划,按步骤开展实训。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做好监控及引导工作。在实训的过程中要求各小组协同合作,实验箱的如何操作、示波器如何使用来测信号等等,这些需要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合作协同来完成,在实操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小组内部讨论或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来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协调能力的一个过程。
4.成果展示
完成工作任务后,各小组将实训的结果以文字或者是将波形描述出来,形成一份完整的工作成果,并将成果进行张贴展示。
5.评价总结
再以自评、小组评价的形式对实训的结果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对实训内容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能力。最后教师以总结性的评价对各组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情况进行点评。
在移动通信原理这种理论类核心专业课程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助于将生硬、抽象的通信原理知识以形象、可见的形式展示出来,方便学生接受、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J].职教论坛,2006.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吴泽萍,女,本科,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研究方向:移动通信相关。
Exploration of the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Principle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Wu Ze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