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第1篇

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能够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输给孩子对孩子的态度与由父母行为表达出来的情感气氛的一个集合。相关调查报告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好,那么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所以,本文对于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索。

1 采用的方式

1.3 关于齐性检验

这个分析要对于来自多个报告的效应量开展异质性检验,从而决定每一个报告的独立效应量是不是来自一个总体。此次研究使用Q的检验方式,其计算公式就是Q=∑Wi(Zri-)2。Q检验值需要服从自由度(df)=K-1的X2分布,所以能够采用X2检验来确定纳入研究的异质性状况,而K是研究报告的个数。最终按照异质性检验结果运用对应的固定效应模型,并且用经FisherZ转化以后的有关系数来表示平均效应量和其百分之95的置信区间。

2 结果分析

2.1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表示,除了父母的惩处、严格以外,其平均效应量的显著性检验的P值都是小于0.01的,这也证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是非常显著的。在这个研究分析当中,父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平均效应量绝对值就是r=-0.153,其明显比母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平均效应量绝对值r=-0.124要大一些。

2.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亲教养方式关系分析

在研究报告显示当中,各因子得分当中,平均效应量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值是负数,其波动范围就是-0.176到-0.108,其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而平均效应量在父亲惩处、父亲严格、父亲过于干涉孩子、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和父亲否认、父亲过于否认值都是正数,其波动单位就是0.071到0.217,其同样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

2.3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母亲教养方式关系分析

在研究报告中显示的各因子分析得分当中,平均效应量在母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值是负数,其波动范围就是-0.158到

-0.099,其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而平均效应量在母亲过于干涉、母亲保护、母亲拒绝、母亲否认、母亲惩处、母亲严厉、母亲偏爱被试值都是正数。其波动范围就是0.072到0.244,并且平均效应量的百分之95置信区间当中是没有包括0的。所以,其具备了统计学的意义。

3 研究结论分析

通过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关系显著,而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这也证明了父母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非常有益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父亲是大学生成长当中的重要客体,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可是母亲不良教养方式和孩子心理健康关系更加大,母亲比较倾向对大学生行为参与,因为母亲和孩子互动大于父亲,且和孩子相处时间也大于父亲。如果母亲使用了不好的教养方式,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过度的父母保护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并且在生活当中遇到了事情不能够单独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受到多方面影响。比如说人格特点、家庭、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等。而在这之中,父母教养方式占有比例最大。

父亲情感温暖以及理解效应量绝对值高于母亲,就证明了父亲的情感温暖以及理解的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更加大。而在母亲的过于干涉、拒绝、否认、惩处严格、偏爱被试、父亲过于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于否认都是正数。这表明父母不良教养方式,这不益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并且结果还表明,母亲不良教养方式效应量高于父亲不良教养方式效应量,这就说明了母亲不良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非常大,且非常有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第2篇

[关键词] 通信英语 专业培养 人才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通信英语》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大类专业必修课程,是大学英语和通信类、电子类、IT类等课程的结合,是英语教学从语言基础阶段向实际应用阶段的转变。随着我国通信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提高通信类人才的专业英语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设置通信英语课程,就是为了扩展学生在通信信息专业方面的英语词汇量,熟悉该领域的专业术语,了解科技英语的表达特点及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近几年,国内外的理工科院校纷纷开展了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1-4]。文献[1]介绍了通信专业英语的课程特点,探讨了通信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及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在学生利用英语对科技文章的分析和讲解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文献[2]中重点研究了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法。虽然其中的一些思想正是本课题想进一步深入实践和改革的体现,但是本课题还重点研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文献[3]中从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的角度去剖析通信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但还需更具体深入。文献[4]中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研究,并且引导学生用英文进行展示。本文综合以上的研究成果,对通信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更好地培养适合通信领域国际化发展的人才而努力。

二、《通信英语》教学中“四大能力”的渗透

在《通信英语》教学过程中,既要兼顾常见的英语语法现象,又要提升学生的科技英文理解能力;搜集资料、处理文献和总结应用的能力。同时要通过对《通信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通信领域的发展、延伸及最新技术有更充分的了解,并能利用英语语言工具更方便地涉猎通信技术发展的最新英文资料,能够用专业英语工具顺利地进行专业交流。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培养功能。换言之,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四种能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通过对通信领域英文资料的总结和处理,有效地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2)学生利用英语对通信技术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国际通信技术接轨,因此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

对该课程的教学处理,既不能一味按一门语言的教学方法进行,也不能过多深究专业理论知识。在这种两难的境界中,学生积极性很难调动,致使通信英语的教学很容易形成“学生不愿意学、教师教之乏味”的局面;为了有效改变这一局面,充分发挥《通信英语》的专业培养功能,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背景下,提出“面向‘四种能力’的通信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并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1.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灵活利用教材,弹性扩充教学内容

《通信英语》教学材料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通信有关的英文科技资料,尤其是国际上最新公开发表的技术文章。注重教学内容的弹性扩充,师生的共同努力拓宽了课堂教学视野;使学生广泛涉猎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加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面向四种能力”的全新课堂教学方法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面向四种能力”的全新教改方法是以教师引导为主线,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师生共同促进为目的,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目的。

首先,该方法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具有公共英语的基础,即能够在课堂上用英语作通信技术报告,并用专业英语进行交流。

其次,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引发了专业英语(不仅是通信英语)的教学改革。同时实现了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效能。下面是对教改方法进行具体解释:先解释“教师引导”这条主线:教师引导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教材课文的阅读理解进行引导,重点突出“浏览-分节-细读”这样的阅读技巧。让学生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去俯视文章的结构和重点,最后去抓文章的细节――字词句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对课外相关英文文章的查阅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提高文献查阅和总结能力。

要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自始至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具体表现在:(1)在理解课文过程中以小组形式自主提问并讨论;(2)在课外文献查阅和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做英文报告,其他学生针对报告内容用英语进行提问。这一自主探究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大幅提高。最后,通过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共同促进的效果。

为顺利达到以上的改革目标,在实施改革方案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有效地处理专业英语和英语语言教学的联系和区别,明确本课程的教材特色和专业培养功能。

②制定课堂和课外的专业英语训练计划,确定扩充的题材。

③构建“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考核方式。

四、教学改革的基础

(1)学生基础:学生已完成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具备扎实的英语语法和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发挥自己的英语基础在专业英语课堂上进行交流。

(2)通信技术基础: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发展和现代通信交流技术,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涉猎最新国际材料的能力。

(3)教学研究基础:湖南工业大学通信工程系教师都是多年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熟悉教学、实践过程,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

五、总结

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在《通信英语》教学中获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教学中改变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学生的口头表达,特别是积极开展采用报告形式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本文提出的“面向四种能力”的全新教改方法是以日常教学为基础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逐步推广了书面表达法、课堂表达讨论法、小组研究报告法等教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要求同学们积极使用网络在线学习和研究。在考核学生的专业英语技能方面,采用了注重实效的全面考核措施。本课程考试实行标准化客观题和书面表达主观题两部分进行考核的方式。这就充分体现了“学英语用英语,通过专业英语提升专业技能”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凌云,高菲菲.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2).

[2]张淑琴.互动式教学法在理工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高等理科教育,2003,(06).

[3]王雅宁.电力院校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探讨.中国电力教育, 2008.

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情操

新课改下,随着社会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学校和家长不再仅仅只是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上,教师应该如何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说明道理,娓娓道来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或者说心理品质的形成是由道德认知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以及荣辱观。在思想品德课程上,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讲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讨论理解。例如,在学习有关“诚信”的内容时,可以跟学生讲《一诺千金》或者《曾子杀猪》的故事,再让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讨论再深入讲解我们为什么要守诚信,这样就可以更加深刻地让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

二、巧设场景,陶冶情操

小学阶段是陶冶情操、培养习惯的最佳阶段,特别是对学生品性的培养,教师需要努力创造好的教学环境,设置真实的现实场景,使学生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与陶冶。例如,在学习《在爱的阳光下》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注意家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关爱,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再让其他的同学进行点评补充,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父母对他们的深沉的爱,再则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以及表演能力,增强他们的信心。

三、动之以情,感染心灵

心理素质中很大一部分是跟人的情感有关,而人的情感很容易受到感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用自己健康积极的情感和言行去打动、感染学生,还需要利用课堂,积极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让这种纯真的情感相互感染。在教学中,为了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根据当时的实情来创造共鸣。例如,在奥运会或者航天登月时,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视频,讨论诉说当时的感想,他们慢慢地会拥有强烈的归属感或爱国热情。

生活中到处都是素质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从自己做起,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积极向上的中国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4篇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心理学进入繁荣发展时期,一批专家学者在积极消化吸收国外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得以不断拓展,个别领域还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当然,当代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对象不明确,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手段创新不足,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等等。结合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笔者认为,我国教育心理学今后的发展可能会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 研究内容系统化

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围绕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动机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和发展理论等内容展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这些理论必将逐步走向融合;在理论观点上,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吸收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的同时,我国自身的有关研究也将全面系统地展开,并及时融合到已有理论体系中去,使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逐步走向完善、系统。

教育心理学研究从一开始注重学逐渐转到注重教,以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必将出现“学教并重”的格局。单一的学或单一的教都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方面,以学习心理或教学心理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模式都存在极大缺陷。教是为了学,教师只有熟知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并动态地监控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或反思过程,才能更好地增强自身教学效果。因此,不仅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两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2 研究方法综合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较多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但随着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生理化取向。此外,多层线性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模糊数学等研究方法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也将日益受到重视,从而给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发展带来方法学上的支持,为教育心理学开辟新的研究路径。当然,过分强调数字化和高科技也有不妥,还要看到质性研究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合起来,实现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3 研究取向多元化

综观我国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已逐渐显现出诸多研究取向[1]。1)建构主义取向:建构主义对当前教学设计、知识学习、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师心理健康乃至教师的培训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必将继续存在下去。2)后现代主义取向: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化,反对还原论,倡导怀疑、批判和否定,反抗传统,它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研究以及学科教学心理、网络教学等方面。3)社会认知取向:近年来,受社会认知取向影响,教师效能、班级或学校效能等集体效能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4)认知主义取向:在认知主义理论影响下,已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形成诸如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和动机研究等研究热点,几乎成为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与主流。

4 研究情境生态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心理实验的生态效度提出质疑。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情境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更应该强调其研究结果的生态性,应尽量创设相对自然的研究情境,以有效揭示个体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心理机制。为实现研究情境的生态化,还应注重研究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学科心理学问题,今后的研究主题可能不仅要研究人们如何学习等相对抽象的理论问题,更要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写作、计算和阅读等更为实际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研究贴近教学实践,真正改变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

5 社会因素与个体差异研究并重

以往因学科特性及其研究方法所限,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的探讨多集中于学校情境,对校外的各种社会变量少有关注。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不应只局限在学习的本质、过程、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上,还应重视师生交往,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教养方式、经济地位,乃至社区环境等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当然,在强调社会因素的同时,个体差异研究仍应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2]。随着对人类研究的不断深入,个体的独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加之通信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包括不受严格的学校教育时间的限制和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空间限制,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新情况一方面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在提醒人们应在教学情境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使其个性得到鲜明发展。此外,要做到因材施教,真正为教育实际服务,对个别差异的测量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心理学;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强调,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人是教育过程当中最基本的要素,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推动了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

二、教育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不断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行。[1]

近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构建中国教育心理学体系、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与教的理论等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倡多元课程设置等等观点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去,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具体到实践中,教育心理学主要集中在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青少年德育、美育心理的研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教学心理与课堂效率的研究等等方面。这些研究,在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等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学校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传授给学生所有的知识技能和所有问题的解决答案,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当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总结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在教育活动当中,要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让学生实现自我实现。[2]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培养思想上、专业上全面发展并且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3]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方面,在教育内容上,要扩大教学领域,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3.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尊重、关心学生,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另一方面,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4]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营造灵活、开放的创新教育环境。其次,教学方式要多层次、多样化,创新化。最后,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四、发展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转变。学生主要的受教育时期是儿童青少年阶段,这一时期恰好也是他们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怎么样让教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需要从个体心理发展与心理适应的角度来给予研究和指导。

1.教育教学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指导。德育工作、美育工作如何展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和开发智力,如何安排课程、如何编写教材等等问题的回答都要考虑到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6]

2.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指导。当前,大中小学都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情感困扰和社会适应等心理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更加关注的问题。

3.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指导。比如关于情感发展与情感教育、校外环境中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健全人格以及生涯规划、环境变化背景下的心智进化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五、讨论

除此之外,还有认知心理学关于大脑工作原理和对学习、记忆、认识功能的研究;生理心理学对视觉、听觉、运动系统和神经网络的研究;语言心理学对语言记忆结构和语言学习模型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对学生人际关系和个体社会化的研究。随着心理学的新进展、新范式、新概念、新方法的产生,必将会对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俊,胥兴春.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J].心理科学, 2005, 28(6):1418-1420.

[2]胡敏.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 21(3):86-87.

[3]程健康.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改革探索[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6(4):6-7.

[4]张 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 2003, 11(5):208-209.

[5]程爱梅.论现代教育改革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科教文汇, 2007(2):138.

[6]李雪凤.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34(3):214-216.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学;职业教育;应用发展;研究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对于优化课程设计、改善教学方法、分析学生心理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当前,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科发展深度不够,且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着整体的教育心理学发展。而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关键因素的主张。对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将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渗透到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应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地位不高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对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和教学开展程度并不高,重视程度也较低。主要表现在:首先,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正式的以职业教育心理学为主要工作和教学的学术研究机构以及部门,这就不能够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其次,在期刊的制定上也没有专门为职业教育心理学提供发表途径的期刊做为学术发表的平台。最后,对于相关的教材,例如职业教育心理学材料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可选择的余地也不多,对于开展这门学科的教学而言就缺乏了教材的支持。

(二)发展不成熟,内容体系不完善

虽然职业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就其自身而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和体系是相对不完善的,发展也不够成熟,还有许多的内容需要填充和完善。当前我国使用的或者是可以选择的有关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和教材只有十一本,并且这当中都没有一个核心的主题,对于研究对象也都是模棱两可,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方向和侧重点,大多数都自成一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

(三)研究方法单一,成果质量不高

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式比较单一,多数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是文献法,而真正做到进行实证分析的实例少之又少,导致得出的结果很难具有说服力,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价值。因为研究成果的质量不高,无法在一些具有权威的学术期刊进行发表。首先,这类学术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意识,雷同点多。其次,和学术报告的动机过于功力,有的是改变文章开头以及结尾,就进行再次发表,造成换汤不换药的局面。最后,是教师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强,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往往不具备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成果,而那些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的学者却缺乏一线教师所拥有的实战经验。

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应用与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完善内容体系

目前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方面不够完善,多数教材是自成一派,很难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我们应该科学的将其分为理论,实践以及具体的应用,分方向和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育教学的开展。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注重对社会的推进作用,充分的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工作者要自觉深入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参与职业教育决策,从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实现理论进步。而实践工作者也要主动学习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突出特色。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

积极探索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实践与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要以科学发展观、现代教育思想和心理学新理念为指导,突出重点,凸现特色,强化质量,优化效益,全面加大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发展品牌,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为基本依托,以科学研究来促进创新发展,以服务职业教育来积极塑造社会形象。

(三)创新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自产生伊始其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一是基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定量研究,它重视的是研究合乎科学方法,比较客观强调实证分析。二是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定向研究。它不仅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还应把定性研究的方法加入到常规研究使用方法中来,实现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有机整合。定性研究重视的参与体验,参与者本身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解释。此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产生新鲜的想法,这种方法对研究者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学界应该将这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确保研究的效率和质量。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也可以选择实验法,或者是访谈法等。

(四)建立理论和应用层面的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还是实际应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理论研究,过分追求实用。研究者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应该将理论和实际进行集合。现在的国内学者主张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它更关注的是应用。虽然,教育心理学已经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这种成果还是比较有限的。没有实际的理论研究没有价值,没有理论的实际是很难获得理想的成果的。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抓好理论和实际两大方面,不能过分重视某一个方面。

(五)个案整理、促交流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强化W生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也是心理参与体验的绿城,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感,让他们在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提高参与性和积极性。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应用研究始终是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同时要立足于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要围绕和解决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的基础问题;二是要瞄准和解决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心理学课题。通过和各班辅导员交谈,选取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寻找其中教育管理成功的规律,以便归纳、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方法。定期召开实验班辅导员教育管理交流会,找出自己认为教育比较成功的个案进行总结,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吸取教育经验,提高教育水平。

(六)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学知识培训

通过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能够增强教育者的意志力、抗挫能力、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贡献意识,随时掌握学生思想状态,捕捉教育时机,能够以积极的心理学理念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塑造其积极人格,引导学生综合发展,从而提高教育者的教育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浩生.21世纪教育心理学的十大研究方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01).

第7篇

随着教育领域改革和示范建设的推动,教育心理学在整个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文章在对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工作;应用价值

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协助其有效克服消极、负面等不良心理,有效防止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更加科学地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在学生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切实增强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教学的效率。

一、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实现了学生心理层面的健康发展。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活动。因此,其在学生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推动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积极调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心理遭受较大的冲击。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发展彰显阶段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需重视对时展的了解,发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面貌,推动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有效提升了教育管理的质量。将教育心理学积极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作用巨大,能够使各个阶段的学生借助教师的心理辅导,实现压力的排解,协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提升学生管理的水平。在教育心理学的支持下,与教育实践环境相结合,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推动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合理、科学地进行,促进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效果的提升。第三,提升了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下,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性更强,计划性更突出,预见水平得以提升。加强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掌握学生心理动机,明确学生的关注热点,清楚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学生的不健康心理进行积极化解,保证其拥有更加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在根本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学家看来,正是由于教育的存在,使得学生拥有了相对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出现,将教师视为激发学生潜能的指导者,允许学生好奇心的存在,推动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以实现学生身心更快的发展。

(二)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

对于赞美之词,每个人都喜欢。借助这一观点,教师应用更加积极向上的言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实现对学生行为的正面评价。在教育教学行为中,一旦采用批评的方式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责,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正面评价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多给予学生正面评价,实现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在保证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强化教学效果。不同的学生具有差异化的学习能力和性格,教师要多关注不善言谈的学生,对其进行积极肯定,以鼓励的方式进行正面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这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将心理暗示巧妙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当中

暗示是以不明显的形式实现对信息的传达,使对方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信息,受到影响并做出反应。对于学生而言,不管优秀与否,都需要接受积极的暗示。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巧用暗示,借助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实现积极暗示的传达,帮助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清除自卑感,调整心理状态。此外,教师的期望也不容忽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能够产生理想的教学作用,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鼓舞,形成学习动力。反之,如果忽视某些学生,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严重影响。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期望效应需要引起关注,树立科学的期望值,配合以巧妙的暗示,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期望,这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和教学品质的提升。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与时展要求相一致。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观念的转变,强化理论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在心理学的引导下,积极开展教学工作,强化师生互动,协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在根本上推动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作者:任倩 单位: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1.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艺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建立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不应仅仅停留于经验总结式的层面,应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剖析和理论建构。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为例,试图说明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的依据,并具体分析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教学模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1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42—02

项目: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10—18

作者简介:王丽荣(1964—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成城(1984—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艺术学院动漫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是将社会要求的政治观念、价值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品质的过程,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担负着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既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又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实课题。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然而,目前关于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探索依然比较薄弱,许多研究基本停留于经验总结式的探讨,缺乏较为深入的理论剖析和理论建构,其表现出来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没有明显的难度差异,相近专业的课程之间存在着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1]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本科教育的“灌输式”模式。[2]因而,探索出一套适合研究生教学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当然,不可否认,一些学者也已经开始关注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改革。吴金光建议改变目前研究生一门专业课每周授课的“一阶式”教学方式,改用“三阶式”教学模式。[2]赵忠双认为在研究生课堂上有必要引入探究式教学法。[3]这些对教学模式的相关探索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结合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以期能够为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探索尽微薄之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建立的依据

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教学模式实质上是关于课程、教材选择及教学活动指导的一种范型。综观其后30多年来国内外各家学者的不同观点,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种,即程序模式观、结构模式观和方法模式观。程序模式观重视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是一种策略体系;结构模式观则强调教学结构,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方法模式观更倾向于教学方法,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模式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系统内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确定下来的。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随着人们教学价值观的确立,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经验探索,逐渐物化下来,才能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的建立并非只是教学实践的简单总结,也并非是教学经验的简单堆砌,它应当符合以下几大依据:

(一)教学价值观。教学模式的形成要受特定教学价值观的支配。教学价值观是一种对教学的基本因素及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的总体看法。也就是说,教学模式是一定时代的教学价值观的直观反映。

(二)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学模式的建立离不开稳定的教学目标,而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依据相应的教学理论。所以,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一种外显形式。

(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建立既要考虑到教学目标,也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也是建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依据。

(四)教学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性的检验需要对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和进行教学实践。因此,教学模式的生命力来自于教学实践。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典型教学模式

(一)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一方面着眼于充分挖掘人的理性认识、间接经验对掌握知识技能的作用,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迅速掌握较多的信息;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工能力。传递—接受式教学并不只是教师呈现知识、学生进行记忆这种死板并且低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传递—接受式教学也可以是有意义学习,关键在于教师的讲授要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复习旧知识,以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讲授新知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掌握较多的信息;巩固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检查评价,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最初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引入到教育实践之中的,并在其论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进行了系统的论证。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自由表达观点,最终解难释疑的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模式通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获取知识。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开放课堂,以发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适时点拨,以诱导学生探究的方向;合作探究,以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外延伸,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三)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教师对问题的巧妙设置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达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它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抛锚式教学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针对某一问题,自主完成设计规划和材料的收集整理,进行互动交流或实际操作,最后形成成果并使问题得到解决。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需要;确定问题,以激发学生参与互动式学习的主动性;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索取者和知识结构的建构者;交流与协作,促进学生的反思与升华;总结与评价,对学生形成反馈,以使其明确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协作过程中的贡献以及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寅生,于书洁,史长丽.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农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4).

[2]吴金光,曹燕萍.论向研究型大学转型中的研究生教育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

[3]赵忠双,贾瑛,阚俊青.研究生教学中应引入探究式教学法[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第9篇

一 教师多研习教育心理学,了解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向,即研究如何学、如何教以及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发展历程中曾长期依赖于心理学,直到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实际上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早就在教育实践中不自觉地根据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用兴趣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产生心理,促进思想活泼。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应与时俱进。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师“教”的效率,提高学生“学”的效果。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因而教师须研究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准确地了解问题,进行科学的实际教学、预测并干预学生。

二 教师自身需有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及优越的心理素质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认为教师只是教学生读书,其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不然,教师不仅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而更应该是有感情的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唐宋家之一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强调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尤其要理解学生的心理,预测他们的问题。

三 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知其所思所想,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他平素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可见,他非常重视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活生生的人,教师若不了解教育对象,就无法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须多渠道接触学生,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思想动态及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做到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能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不笼统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方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四 运用情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0篇

(吉林大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途径,而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是提高研究生培养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立足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反思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教学改革;研究生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方式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01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01—02

项目: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王丽荣(1964—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研究生教育开始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1]这给研究生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惑与挑战。一方面,在小众化时期的个别化教学、研究指导型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研究生招生规模和人数增长所带来的教学需求,课堂教学开始成为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不是专业知识的简单传递,传递知识的目的在于“转识成智”,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开发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水平,这也是区别研究生课堂教学与本科生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规律进行深入探讨,[2]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点,立足于理论探究,通过专题研究的形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本文主要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实际出发,立足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改善研究生课程教学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思考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建构应体现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3]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

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之中,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再好的课程教学内容,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学方式运用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充斥课堂;[4]教师习惯于专业知识的传递,虽然也会考虑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忽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也漠视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拒绝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专业价值观。

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应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单向传递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具体确定为:主要采用系统讲授、研讨、师生问答、案例分析、行为体验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其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通过师生问答、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双主体学导式”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结合课程内容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川.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J].高等教育管理, 2007(2).

[2]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

[4]姚莉,刘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4).

第11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学;幼儿钢琴教学

中图分类号:J6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59-01

一、幼儿钢琴教学的现状

音乐属于情感教育,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情感,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情商。有关调查表明,只有高情商的人才可能成为高智商的人。因此可以看出,音乐可以培养出高智商的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望子成龙已成为现代家长普遍的教育心态。目前,钢琴热逐步在社会上兴起,幼儿钢琴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从现有的幼儿钢琴教学定位来看,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性太强。许多家长以及老师在培养幼儿时总以成为音乐家、钢琴家为目的,过分注重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幼儿的审美与情感的开发,甚至让幼儿失去了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童年。笔者在指教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幼儿在练习钢琴时的无奈与厌烦情绪,甚至会出现过激的厌学情绪,这样的钢琴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些问题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无论是何种教育,都必须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切勿拔苗助长,好高骛远。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后,我国也进一步修订了钢琴教学教材,以适应更多年龄段的钢琴学习,体现了以人为主的音乐教学核心。目前,我国的幼儿钢琴教材比较浅显易懂,适合幼儿年龄段的学习。教学中的技巧练习则融入到可以理解的曲调当中,结合耳熟能详的儿歌、民歌等,基本上满足了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但这仅仅是基本,要想进一步提升钢琴教学质量,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其产生钢琴学习兴趣,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心理学以音乐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交互行为为研究对象,以音乐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以及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心理活动。由于幼儿钢琴教学属于一项非常专业、非常特殊的学科,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如果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通过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全面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非常重要。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不但可以舒缓压力,也能陶冶情操,使人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对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将人们最浓厚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审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同样要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这种美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沉重的文化课使学生压力倍增,而钢琴学习则为孩子带来了最快乐、最愉悦的时光。教师应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创设适当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杜绝不良情感的产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育心理学中,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幼儿钢琴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幼儿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感官,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思维。老师经过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在感受音乐之后能够主动地表现音乐,通过创造性思维学习音乐,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三)有利于实现育琴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育人,同样,幼儿钢琴教学的目的也应该是“育人”,不应仅仅局限于“育琴”。作为音乐教师,也要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发展个体的同时激发其创作能力,形成一种学习激情。这种激情不但有助于音乐学习,更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增添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只有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培养幼儿坚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帮助幼儿解决难题并完成各项音乐技巧的练习,充分利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创设多种教学模式,实现钢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蓉辉.论钢琴教育活动与学生情感发展的内在机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06).

[2]赵阿光.钢琴教学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第12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教学策略的内涵和外延,把教学策略和教育心理学相结合。从两个方面探讨了教育心理学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策略的转变。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转变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的“灵魂”与开启智慧的活动,其最终效应表现为促进个体的心理和谐发展(张大均)。而教学则是师生互相参与的互动性学习。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鲍里奇指出,所谓教学,不是由教师简单的把知识传输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师设计的一系列教学策略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课程学习中。教育心理学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否会发生转变,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1.什么是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学策略可促进学习策略的习得,它是使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联系的中介。皮连生指出,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教学策略涵盖三个方面:1.教学策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2.为达到某一教学目标而构建;3.活动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

2.教育心理学背景下教师教学策略的转变

教学策略的理论以其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如何使我们的理论被学生和家长接受,如何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落实到实处。教育心理学起到渗透和辅助的效果。在教育心理学的影响下,教师教学策略发生了以下转变。

2.1 由理论转向实践

2.1.1从学生自身知识水平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对班级授课前,应先对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高低,资质聪钝,甚至性格脾气;然后决定授课时的知识起点,难易程度。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有耐心,逐渐培养其学习兴趣。平时给学生多讲一些名人、科学家或者身边学有所成的人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及将来对社会对自己的益处;经常举办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智力竞赛、学习心得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在培养学习兴趣过程中(乃至整个教学过程),我们要既当老师,又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愿意学。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个别指导和整体提高。

2.1.2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必经之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精讲多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验)教学的课题,也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准、理解能力出发,要难度适当,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与实践联系起来,加以验证并掌握。教师在设定实践(验)课题时,还要注意实践(验)内容的典型性,精确性,应能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由对比到鉴别,积累经验,掌握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边理论边实践,及时验证,强化记忆,锻炼技能,增强动手能力。这也正是我们要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心所在。为此,必须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应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

2.2 由表及里,思维方式的转变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期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结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工具。实质上,思维方式本身是观念化的事物。就教师的教学策略而言,其本身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思维方式的转换就意味着观念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一定会引起其教学策略的不断变革。一般认为,线性、实体、二元对立、简单性等思维方式不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非线性、关系、多元并存、复杂性思维方式则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不利的思维方式向有利的思维方式转换,以适应教学观念转变对思维方式的需要,从而加快转变速度,增强转变的实效。

3.展望

在教学过程中多重矛盾和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最后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策略的实际运用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协调、漏缺甚至无效的情况。灵活性是教学策略的特征之二,因此教学策略的不适和疏漏在教学过程中是可以调节和补充的。调整与补充教学策略的有效方法是及时利用教学信息的反馈对教学策略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过程同步。教学策略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也即教师应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记下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反馈,这样就会让自己教学技巧日臻成熟。而我国现有的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只关注对教师的研究,忽视了对教育教学管理者及教学体制的研究。所以要想真正的有效转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就必须多方研究。建设巩固了强大的师资队伍,才会有更强大的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1]张骞,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与策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10(2)

[2]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学刊,2007,2(2)

[3]彭文波.对教师学习策略的几点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

[4]胡捷力,杨扬.关于有效教学策略的综述.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1

[5]冯忠良.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心理学报,1982(3)

[6]王爱芬.浅谈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技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s1).

[7]潘菽《教育心理学》1980

[8]韩之进《教育心理学纲要》1990

[9]张兴春《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1998

[10]张大均《教育心理学》2005

[11]张大均,胥兴春.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心理科学,2005,28(6)

第13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聚焦于教育环境,探究教与学心理现场与基本规律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现阶段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期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大学新生心理现状

基于心理发展周期来分析,高校大学新生对社会问题认识上处于过渡状态,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热情激进、积极向上,敢于创新、挑战,但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稳定,需要高校采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其科学引导。

1.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

主要有三点:第一,步入大学后独立意识与成人感增强;第二,渴望自我能力与人格被认可;第三,自我意识较强。

2.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对大学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第二,情感与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三,网络对大学新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心理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与高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社会多元文化进入校园的速度超乎想象。在国内综合化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各个高校的充分重视。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设心理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课程,解决部分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其自身存在的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首先,解决高校特殊群体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提高这类群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长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构建社会、高校与家庭三者联动的沟通网络,解决大学新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改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的成效,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到兼顾,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

在心理教学过程中,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从本质上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过程应結合一定的案例分析,讲解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共性问题,理论与实践相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强化大学新生教师队伍建设,分层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由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展开。部分辅导员不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背景,高校应当强化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辅导员等兼职教师为辅助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像某些理论性强的课程那样单纯由教师在讲台上教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反思,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推动自身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桂梅,杨红,李英.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5(36):59-61.

[2]包春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8-110.

第14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化;心理学;教育学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徐立稳(1980-),男,汉族,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形成于18世纪末,于19世纪前期达到,从欧洲开始,影响整个世界。教育心理学化的核心是使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使教育与人的心理发展结合起来,表现在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学程序、课程设计上,都以心理学为依据。广义上讲,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教育理论和实践要符合心理学的客观规律,也可以说是心理学知识在教育领域内的融合与渗透。教育心理学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哲学记述――对灵魂的关注

古代教育思想还在萌芽阶段,哲学心理学就已经被许多思想家应用于教育领域,教育心理学化倾向崭露头角。苏格拉底创立的“助产术"不仅是一种启发、导引的教学方法,而且与现代心理咨询的 “面谈法"一脉相承,是现代西方心理咨询的源头。在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前,心理学理论被描述为哲学,心理的概念被描述为灵魂。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即:灵魂在环境刺激下的演变,如其所言:“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①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明的集大成者,有人认为他所著的《论灵魂》,是一本最古老的心理学论著。他把灵魂按照“自然等级”区分为三种水平,并实施三方面的教育:首先,人有植物的灵魂,对人体进行肉体营养和繁殖,为了使肉体不断完善,应该进行体育锻炼;其次,人有动物的灵魂,人有感觉、愿望、知识,通过智育则可以达到真理的大门;再次,人有理性的灵魂,能够判断是非、区别善恶,进行德育可使其达到完善的境界。他的《论灵魂》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进行提供了哲学心理学依据。这种由灵魂认识来引发的教育理论也可以称其为是“教育心理学化”的起源和萌芽。由此可见,在古代思想家们涉及教育的论述中,就已经有了心理学化的倾向,但只是停留在伟大人物的先知先觉。此时的心理学思想主要依附于哲学论断之中,是对人的灵魂的关注。心理学认识还很宽泛,只有一个大体轮廓,是零散的哲学记述,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

二、人文主义运动中的酝酿――对本性的尊重

世界历史在向近代化迈进的时刻,以“尊重人、注重人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文化在启蒙运动中得以弘扬,教育也深深地带上人文主义色彩。18世纪的教育家们也开始关注人的本性,发展人的个性,形成近代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把视线放到学生的心理领域,主张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孕育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

夸美纽斯是人文主义教育运动中典型的代表,认为“教育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②在《大教学论》中他以儿童心理为依据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第一次从感觉论出发来论证直观教学,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而且在科目的编排上,夸美纽斯也十分强调依据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进行有序排列,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指向。这些思想为教育心理学化打开了思维空间。

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诞生,推动了近代儿童观的巨大转变以及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广泛兴起,使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探讨进一步具体化为对儿童心理的认识。他把适应儿童的本性和心理特征描述为遵循“自然”,要求按照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施教。在《爱弥儿》中他系统地叙述了儿童各时期心身发展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并提出许多具体的建议。后世教育家追随卢梭,重视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科学依据,为教育心理学化搭桥铺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夸美纽斯的实在论、卢梭的自然主义都是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早期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直接先驱。”③

这时教育心理学化倾向初露头角,在教育目的、课程编排、教学原则等方面都有所论述。由于心理研究的缺乏,人文主义教育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的“自然”现象,“自然”的概念较为模糊,不足以清晰、准确地表现儿童的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人文主义的巨浪掀翻了千百年来封建宗教神学观念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坚持人性教育代替了神性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解放,加速了教育心理学化进程。教育家们在人文主义的大旗下,对儿童人性给予高度的尊重,开始关注儿童的兴趣、思维、年龄特征。正因为他们在轰轰烈烈的人文主义运动中大刀阔斧、旗帜鲜明地为尊重人性而倡导遵循心理学规律,才使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应时而动、呼之欲出。

三、思潮的兴起――对心理的提倡

在近代工业经济变革和人类知识急剧膨胀的形势下,教育事业何去何从的发展前景及其应对的机遇和挑战成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诞生的现实前提。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和以康德等人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成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重要资源。他们集中精力于研究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即人的认识能力、认识过程和认识界限,在此思想基础上,心理学倾向日益明朗,教育心理学化思想逐步明确。伴随着裴斯泰洛齐振臂高呼的“教育心理学化”口号,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开始形成,众教育家纷纷响应,于19世纪前期达到,由此唤起了人们对心理学概念的觉醒。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主要是指教学方面:首先,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要以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为基础,“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各种天赋道德力、唤起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智育的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各种天赋才能”;④其次,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制要适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再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也要心理学化,如其所言“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最终使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但“裴斯泰洛齐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心理学理论,未能使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他的主张大体上还只是一种未经系统阐释的‘天才的预见’……正是这种预见,提示了近代教育发展和人类教育认识发展的客观趋势,激励着后代教育家们沿着他所开创的思想道路进行探索”。

直接接过教学心理学化大旗的是三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培尔和第斯多惠,他们分别在各自研究领域进一步发展了斐斯泰洛齐的思想,从而使教育心理学化成为一种思潮和教育运动。赫尔巴特提出“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言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在他看来观念是全部心理活动的基本元素,统觉则是使这些元素相互联系的‘链’,……观念和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全部的心理活动”。他把统觉心理学直接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强调知、情、意、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主张,即:教育性教学原则。他还依据统觉理论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每一环节都涉及用何种方法和材料来推进认知的发展,这是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的规律对教学中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抽象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明确和规范的教学程序模式的尝试。赫尔巴特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于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将教育理论研究扎根在现实的“心理学"土壤中,“完成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在理论上的结合"。

福禄培尔的贡献主要在幼儿教育领域,他进一步修正了裴斯泰洛齐机械论的心理学观点,更深入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及其发展的本质规定性,从而在根本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发展。第斯多惠主要在师范教育领域,他提出教育适应文化的原则,把发展人所固有的自动性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也就意味着把心理发展作为教育的直接目标和教学工作的首要目的。第斯多惠把“发展性教学”原则作为全部教学理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全面阐述了关于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问题的主张。如其所言“一切学校教学的发展性的(锻炼性的)目的永远也不应忽视”。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化发展成为一种思潮,并且逐步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心理学化的开端。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以单纯经验和纯粹思辨为依据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时代的终结,标志着一个把教育问题作为独立的学术问题加以研究、并努力提供可靠和确定的理论基础这样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影响促成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的确立,也正是在两门学科独立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化才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注释:

①〔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91.

②〔美〕S•E•佛罗斯特.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77.

第15篇

1临床心理学概况

1.1临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在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应用心理学是其中最有生命力的一个门类,其中临床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心理学并称为应用心理学的四大领域。从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以往的临床心理学家十分注重心理诊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心理异常者,并且这种临床心理治疗具有浓厚的精神医学色彩。随着临床心理学引人心理援助(assistance),危机介入(interven-tional),引导(guide)或促进(improvement)等概念后,更能反映出现代临床心理学新的发展特点。现代临床心理学能够为人们的精神健康和身心发展起到建设性的教育及援助作用。

1.2临床心理学的科学内涵和任务

1991年,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APA)将临床心理学定义为: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程序方法为基础,通过测评、咨询、治疗等多种途径,来预测或治疗感知觉、情绪、心理、生理以及行为的相关障碍、适应不良或痛苦状态,以及相关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我国心理学家钱铭怡教授也指出:临床心理学是整合了心理学的科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经验以理解、预告并减轻适应不良、能力丧失和不安,并促进人类的适应、调节和个人发展的学科。1896年赖特纳•韦特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诊所,这成为临床心理学成立的标志。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临床心理学主要以实践为基础,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实践性。之后,二战爆发,战争使无数鲜活的生命逝去,也使战争幸存者们饱受精神上的摧残,罹患各种心理障碍。在时,仅依靠精神科医生开展心理治疗,根本无法满足巨大的心理康复需求,因此,大量的临床心理学家积极参与到战后的心理援助中。由此,心理治疗成为临床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心理障碍的评估和诊断、心理治疗与干预、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应用、健康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等,最为重要的领域是上述前三个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正逐步朝贴近实际、深入研究、掌握治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提升预防、干预和治疗各种心理问题的操作水平,从而为促进广大民众的心理健康服务。

1.3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及援助对象

临床心理学是对有心理适应问题的人进行援助、咨询和治疗的学科。心理不适会导致苦恼、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状况长期不佳,也可引发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各种心身疾病。临床心理学家针对人们的不适应问题,及早进行危机介入及援助,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寻求幸福人生。如何实施心理援助,是临床心理学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它以促进被援助者的心理适应和人格发展为根本,这也是衡量咨询或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临床心理学的援助对象范围广泛,包括婴幼儿、青少年、成人一直到老年,涵盖了生命全程的各个阶段。各年龄阶段主要的心理问题是不同的,例如,婴幼儿期会出现的自闭症、阿斯贝鲁症候群(即天才征候群)等;学龄期儿童的智力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多动症等;青少年期的青春期危机症侯群、考试焦虑、自我同一性丧失、神经症或精神病等;成人期的亲子关系、职业压力、婚姻问题、酒精依赖、药物成瘾等;老年期的心理保健、身心功能衰退等。

1.4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目前,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有了很大的变化:(1)研究重心从幼儿、儿童的不适应和发展障碍转向成人的不适应和精神障碍;(2)从单纯重视对智力缺陷的心理测评转向更加注重对人格异常或不适应的心理测评,并开发出各种临床测评量表;(3)从对心理异常、精神障碍的分类、诊断为主的临床活动,转向实际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临床案例的分析研究。这些变化,对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并且成为研究者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使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发展,将关注重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性课题———提倡一种科学的、具有普适价值的、能够促进艺术、文化、情感成长的精神健康事业;(2)大众心理卫生教育及普及———心理健康保健及心理疾病预防,身心健康发展与心理自我调节的保健意识与技能;(3)心理健康服务与咨询体系的建立———医疗服务、社区教育、危机干预、电话咨询及心理援助网络的建立等。

2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

2.1新时期,大力发展临床心理学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应运而生,特别是物价的持续走高,房价居高不下,人民的购买力相对较弱,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逐步加大,教育公平缺失,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尤为突出。党和国家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但关系到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问题,临床心理学的指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2.2临床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