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等药学教育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

第1篇

明晰临床中药学科的学术核心,确定临床中药学的学术内涵,需要全面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成长过程。临床中药学是在大中药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药学二级学科,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学术特色与科学内涵。笔者认为,临床中药学科具备以下三个学术特点:首先,临床中药学科是一门医药交叉的学科。大中药学科经过分化,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临床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一系列二级学科。同时,随着临床用药问题的大量涌现,病患呼吁安全用药、合理用药,促进了药学服务理念逐步深入,要求临床药师直接面向患者、面向医疗机构、面向整个社会,提供全面的、全方位的药学服务。这种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同样对实现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医药交叉学科———临床中药学的建立。在中药学一级学科中,临床中药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研究内容既包括中药基本理论等中药学基础知识,也包括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药物警戒等中药临床使用知识;它既为中药研发提供理论和临床支撑,同时更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知识体系。第二,临床中药学科是一门专业基础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临床中药学继承发扬中药学基本理论,强调医药交叉、基础与临床交叉的学术特色,具备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中药学的核心是研究中药临床合理应用,目的是实现中药应用的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性,主要任务是推动全程化药学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与中药应用理论两大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面向患者,面向中西医临床医师和药师,而且还面向药品生产及管理部门。第三,临床中药学是中医中药的纽带学科。临床中药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临床学科均有学术交叉,但临床中药学是以指导中药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为根本目的的学科,具有链接中医学和中药学的纽带特点,是中医临床与中药应用的桥梁。

2界定学科外延,促进学科分化与交叉

随着临床中药学科的成熟与发展,明晰其学术外延,推动学科的次级分化是必然趋势。首先,临床中药学科具有医药交叉的学术特点,与中医学、中药学的学术联系密切。应该明确的是,临床中药学以中药学为基础,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换言之,中药性能理论与应用理论是临床中药学科的基础理论,依靠这些理论辨识中药性效特征;同时中医学病生理观、辨证论证是临床中药学认识人体、指导用药的前提。第二,在学术外延上,临床中药学科与中药药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药学有学术交叉,但又有显著区别。如临床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相比,中药药理学侧重于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人体、病原性生物及实验动物)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但临床中药学立足于发展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旨在阐明中药及其配伍功效的现代药理学含义,用以深化传统认识并拓展临床应用,并不刻意追求全面揭示药物的全部药理作用和机制。再如临床中药学与现代临床药学从内涵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共同之处是都是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为核心,均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为目的,研究手段也有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临床中药学以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而现代临床药学则以化学药品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第三,根据临床中药学科特点与研究任务,可逐渐次级分化为中药基础理论、中药临床监测与评价、中药临床治疗学、中药临床信息学等三级学科。相关分支学科的形成与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拓展为临床中药学科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临床需求,确定研究方向

临床工作需要是确定临床中药学科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临床工作对临床中药学的要求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当。鉴于学术特点与临床需要,确定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对于发展临床中药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基础与指导原则,是中药理论体系的灵魂。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将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临床中药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根本。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继承挖掘与科学实质研究,阐释中药药性基本理论和中药应用特点与实质。第二,中药药物警戒是现代药物警戒理论与传统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相互融合而成的中药安全用药理论体系,是与中药安全相关的科学与活动,是临床安全使用中药的保障。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中药药物警戒具体研究工作包括深入挖掘中药传统的安全用药思想,探讨中药临床安全用药理论与中药安全性实验研究,开展中药上市前与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与评价,进行中药安全用药普及宣传等。第三,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采用先进手段,阐释某类中药在临床优势领域的作用机制、相互作用,进行中药疗效评价是临床中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将中药防治相关优势病种的基础研究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有利于促进中药的临床应用,促进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第四,中药的经济学评价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的中医药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中药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这些少量的研究也大多照搬传统的西药经济学评价模式,没有体现中药的特色。中药经济学评价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符合中药特色的经济学评价模式,全面衡量中药的价值,促进中药应用经济性。

4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4.1完善临床中药学科学术思想

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全程化药学服务”作为一种新的药学观念、理论、策略,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幸福。临床中药学关注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适用性,以“全程化药学服务”为宗旨,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临床中药学在新形势下中医药健康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临床中药学学科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好时机,临床工作者应抓住这一机遇,抓好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与学术队伍建设。完善与发展临床中药学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加强学术对话与交流,继续深入探讨临床中药学科的学术内涵与外延,完善学科的次级分化,打造学科特色。

4.2探索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临床中药学科立足和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参考国外临床药师标准化训练模式,并结合中医药学特色,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新的课程体系:①设置医学相关课程。适当增加医学课程如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使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具备较好地与患者和医师交流沟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②调整药学相关课程。在中药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医药交叉的实用性课程,如中药治疗学、临床中药学专论、中药药物警戒等。③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药学专业人才作为能够解决临床药学实践环节问题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接受大量具体的临床实践训练。④增加法规、信息与沟通交流类课程。使学生熟悉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手段,培养学生评价临床用药的能力和制定临床用药方案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3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提高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途径和重要支撑。临床中药学科应积极与生物信息学、药物流行病学、系统生物学、循证医学等学科合作开展基于现代科学技术且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临床药学科学研究,是临床中药学科科学研究在多学科交融中绽放新的活力,推动临床中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应用研究,增强学科自主创新能力。具体而言,临床中药学科可以与信息学结合,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开展临床决策、处方挖掘、药性探索等领域研究;可以与药物流行病学结合,开展具有中药临床特色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可以与循证医学结合,开展体现中药特色的循证药学研究,对中药有效性进行评价。

4.4探索临床中药学研究新方法、新手段

近年来,包括临床中药学在内的中药学各二级学科一直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特色研究方法的形成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临床中药学科而言,探索形成突出中医药特色,凸显临床药学特点的研究方法是进一步促进学科研究发展,完善学科研究手段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临床中药学应在服务临床原则的指导下,借鉴现代临床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模式,探索形成体现中医药理论内涵与特色的临床中药学研究新方法。如可以借鉴药物流行病学中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等研究方法,循证医学中系统评价、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中“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开展中药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探索这些研究方法与中医药特色元素的结合点,逐步形成中药流行病学、中药循证药学研究新方法。换言之,欲真正形成体现临床中药学特色的研究方法,需要将中医药元素植入这些现代研究方法之中,充分考虑中医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特点,探索形成中药循证药学、中药流行病学等独特的研究理念与方法,实现和推动临床中药学特色研究方法的完善与提升。

4.5促进临床中药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

第2篇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实施途径

教学规律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中医药教学规律是人们在中医药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它既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共性的一般规律,也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规律。一直以来,对于中医药高等教育包含着哪些规律我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对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1]。

1在教学环节上,应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相结合

学贵有恒,实践第一。优秀人才成长的经历反复证明,人生事业的成功决不会是一蹴而就突然来临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实践出真知,我国历代凡有成就有作为的医学家,特别是那些大师级的名医名师,都首先是善于治学的中医药学的临床家和实践家,而后才是理论家。如医圣张仲景,就是在认真总结长期行医实践的基础上著成中医经典《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无数次的反复才能获得。中医药学作为一门技艺性的经验医学,实践性极强。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其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是前人和他人实践证明了的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只有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实践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越紧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就提高得越快。坚持理论知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要注意:①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医经典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源泉,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工具书,应作为中医药学科理论教学的重点进行精讲,使学生掌握其精髓。②是要加强中医经典课程的改革。应将内经定为基础理论提高课,建立以内经为中心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群。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3门中医临床经典课程,作为临床提高课,置于中医临床课之后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提升经典课程教学的实效性。③改革教学模式和流程。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偏离的现象。一方面中医药学术的完整性和实践性被“老三段”“三中心”的教学形式所割裂。“三段式”,即前期基础课(2年),中期临床课(2年),后期实习(1年)。这种模式忽视了中医的传统学术背景和教育的特色,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老三段”的教学模式和课堂为主的中医药教学形式又使几千年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师承教育方式被淡化或遗弃。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内容与现代教育形式相互矛盾,这不仅不能很好地继承中医学术思想,而且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少具有中医的特点和专长。为解决目前中医药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相互分割的状况,要树立“实践第一”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改革从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再进入实习的“老三段”教学模式,将过去“三段式”教学模式中临床课与临床实习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采取边上理论知识课,边上临床实习课的“基础课—临床+实习课”两个阶段相互交叉滚动循环的“两段式”教学模式,使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以克服理论课教学完成后,再到临床实习的一起算总账的做法,从而为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临床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在教学内容上,应坚持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中医药学是中国特有的医学模式,中医药学不仅是一门技术科学,还是根植于华夏文明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历史长河中曾发挥过巨大作用,而且其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底蕴[2]。中医学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始终高扬着“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人文主义旗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做人、立人的教育。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是中医药教育的传统特色。中医教育不仅是成“才”的教育,而且是成“人”的教育。成才,就是通过教学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学生,使他们掌握中医的理论和技能,用于服务社会;成人,就是用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使学生懂得做人,懂得为人,塑造和完善自己。优秀的人文精神和健全完善的人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底蕴,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基础。21世纪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吸引,相互和谐发展成为历史趋势。大学人文精神的塑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中医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医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中医学习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文史哲等教学并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大多数学生中医基础文化严重缺乏,文化底蕴不足,难以深入学习和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和真谛。然而,中医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并不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是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等的综合性教育,它们是从医者各项素质的基础,对于人的思想品质、医道医术的掌握和运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高等中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相生。人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提升献身医学、救死扶伤、仁爱助人、廉洁勤俭、诚实宽容、严谨认真、乐学善思、自强不息、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甘于奉献等人文精神,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素养等等。通过加强人文教育,使受学生成为一个不仅能够探知求道、医术精良的人才,同时也是一个品德高尚、品格健全、品位优秀的人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①要改革目前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增加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人文文化发扬其中;②建立与人文课程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生动活泼的教学,增强人文课程的感染力,使人文课程成疏导课、求知课、求能课;③加强人文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医、德、品、学、识兼优的教师,以其自身的教学和形象激励感染学生;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和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教风和学风,使校园文化成为绵延人文精神的载体。

3在思维方法上,应坚持中医思维培养与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

继承和发扬祖国宝贵文化遗产,促进中医“三个面向”,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创新性人才。思维方法是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及创新精神一方面体现在能应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及现代信息手段获取新知识上,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树立健康的个性,面对复杂的环境,能独立地吸纳人类科学文化领域内的各种合理的精神财富对多元文化善于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并具有终生学习的兴趣及技能,中医药的独特性更对此有突出的要求[3]。中医思维方法是人类思维活动在中医药领域里的具体体现,它对中医药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同时它也决定了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和基调。中医思维方法对于揭示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对于指导预防、诊断、治疗的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人才只有真正掌握了中医思维方法,才能真正了解中医,学通中医,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提高和保证临床疗效。当前中医药院校普通存在着重知识传授,忽视思维方法培养的倾向,毕业生普遍不会运用中医思维方法诊病治病,出现人才断层,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中医药学科的继承和发展。概括起来中医思维方法主要有“常规性”和“创新性”两种:“常规性”思维方法是继承中医学术、正确诊病和治病的前提条件,是一名中医大夫的基本功。“常规性”中医思维方法主要有: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变易思维、中和思维、动态思维、逆向思维、顺势思维、综合思维方法等等;“创新性”思维是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精神支柱。“创新性”思维对于继承和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医创新性思维最基本的要素是猜想、联想、直觉、灵感、悟性等,这些思维活动能够激起思想的浪花,导致认识和实践的突破。加强对学生中医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是中医教学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注重常规性思维方法培养与创新性思维方法培养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做到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主要应从3个方面着手:①培养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②是加强中医思维方法的训练。开设专门的中医思维方法课程,确定培养目标和要求。③是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运用启发式、导学式等教学方法,将中医思维方法的培养渗透到各有关课程之中,特别是要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④培养学生了解掌握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刻苦勤奋、勇于钻研的治学态度,以及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激情。

4在教学模式上,应坚持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

从古今的实践看,人们往往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传统的师承教育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高术精的名医大师?而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尽管培养学生的数量极大增加,却鲜有培养出具有卓越成就的名医大师?从现代院校教育模式与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的对比看:建国以来,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逐步建立了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中医药各类人才的需求。院校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班级授课方式,其优势是培养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较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不足是师生互动少,不利于因材施教,理论与临床分段式教学,学生临床时间不足,实践能力提高较慢。在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是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模式,师承教育的特点是实行个体化、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老师言传身教,学生可以直接学到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能提高较快。其不足是培养目标相对单一,学生知识面较窄,难以规模化、多方向、多规格地培养人才。从前述对比可以看出,院校制与师承制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都不能完全适应当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现代中医药教育与传统中医药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结合古代及现今各院校培养模式的优势特色,遵循中医教育规律和教学理论,吸取中医师承教育的精华[4]。只有以院校制汲取师承制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当前中医药教学改革的实践看,院校制教学与师承制教学两者优势的结合点之一就是要在本科生班级集体授课制的基础上,实行导师制教学。导师制教学能够兼取两种教学方式之长,符合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更好地更快地提高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临床能力。实行导师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的不同采用大班上课与小班上课相结合,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及跟师实践等方式,可以尝试从本科制的第三学年开始为每3~5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并一直负责跟踪到学生毕业。为促进导师制的规范和发展,应建立导师责任制和对导师的评价体系,规定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定期考核等工作。

5在教学阶段上,应坚持职前学校教育与职业终身教育相结合

在当代知识爆炸的信息化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大学只能学到10%的有用知识,其余90%的知识要通过在工作中不断补充来获得。当前知识更新周期的加速,加快了知识“老化”的程度。传统的一次性职前学校教育观念和模式已无法解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增长的知识需求的矛盾。教育终身化奠定了教育改革基本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的一次更新,突破了一次教育定终身的思想[5]。目前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加速了医学知识的更新,新的医学理论、医学学科、医疗技术、医学方法不断涌现。作为经验医学的中医,其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学派众多各有所长,大业晚成、周期较长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特色。中医学知识的继承性固然重要,但广泛吸收移植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使中医学理论和知识得以升华,是中医现代化和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必然选择。综合情况表明,中医药人才仅靠青少年时期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就能应付终生工作的需要是绝不可能的。中医药人才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接受再教育,随时掌握科技发展的动态,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充实完善自己,把知识更新作为职业的终身任务。根据中医药学科的发展规律,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应由过去一个阶段扩大为两个阶段,既职前接受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职后岗位接受继续教育提高阶段,从而把受教育时间扩充到职业和人生的始终。高等中医药教育,既要搞好职前学校教育,为受教育者立岗立业打好基础,又要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对此,一是要认真搞好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为学生适应社会从事岗位奠定科学文化基础。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开启学习和创新之门的钥匙。三是要建立灵活开放终身医学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使在岗人员能够不断学习,接受新信息、新理论和新技术,为本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劲。四是作为育人者的教师,也应当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当代教育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对教学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树立“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理念。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教学岗位的需求,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在当代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宏观背景下,正确认识、研究、把握和遵循以上“五个相结合”的规律,对于进一步搞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宏伟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华,梁忠,郑启玮.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4):4-6

[2]张浩,郭宏伟.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26-127

[3]胡鸿毅,徐竹林,顾璜.试论中医药创新教育的根基与实现途径[J].中医教育,2003,22(5):70-73

第3篇

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校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实施双语教学,是目前高等教育的热点,也是世界文化多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是中国教育顺应国际化趋势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专业化的需要。然而,双语教学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因此,只有积极创造条件,适应和满足双语教学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才能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

1. 双语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要求,双语教学的重点,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是外语。因此,作为双语教师最重要的是精通学科内容,其次才是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的讲授[2]。双语教学要求教师能够专业精深,能用英语准确表述专业知识和词汇,解析专业术语。并且能有效地整合、设计和组织双语课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和特性,确保双语课程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除此之外,教师本人还应当具有前瞻意识,对专业具有开发意识和研究能力,不断更新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跟踪国际前沿。

学校应努力建立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龙头、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双语教学队伍。加强双语师资的培养,加大资金投入,选派教师到培训中心进行短期培训;有条件的可逐批选送参加国际性会议或到国外进修。

2. 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以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这在双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英语水平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学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课程的相关词汇,并且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双语教学是建立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的,运用其语法、词法、句法等基本英语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学生良好的语言程度可极大提高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词汇,消除学生的畏难和厌烦情绪,促使双语教学收到预期效果。

3. 双语教学对教材的要求

要合理选择双语教材。原版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实用性强,选择适当的原版教材可以增强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因此,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可以选择合适的外语原版教材,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编写适用的教材。双语教材应当信息量大、内容新、实用性和前沿性强,应当有利于学生提高外语水平和外语应用能力。

4. 双语教学对教学方法的要求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双语教学的双重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代之以“双主教学模式”,即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相结合[3],从而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地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共同促进双语教学的开展。

由于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时,会遇到大量的专业术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向学生解释专业术语,并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会应用专业术语。实现学生由被动采集知识到主动吸取双语知识的转变。

5. 双语教学对教育手段的要求

双语教学应采用现代教育手段。通过灵活的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难度,弥补单纯依靠双语教材的局限性。生动的画面能为启发式教学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是提升双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全新的多媒体环境,动静相兼、视听结合,使学习内容变抽象为直观、变生硬为柔和,生动有趣,化难为易,丰富和增强双语教学的感染力,充分地调动学生。

因此,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双语教学的教师具有更新的视角,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要求,确定双语的比例,以适合为佳。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可以采取一种由半英型混英型全英型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模式,使学生能从心理上、能力上都有一个从生疏到熟悉的过程,用汉语思维发展到用英语思维的过程[4]。同时,配合以良好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用大量视听材料为学生创设专业英语学习的语境,提高兴趣,同时,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配合,共同提高双语教学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正堂,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223-224.

[2]姚艾东,高校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模式探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134-135.

第4篇

关键词:高等药学教育;模式;沿革;展望

中国高等药学教育自1906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在几代药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级药学人才,为中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06年底,设置药学类、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共472所,是1978年(41所)的10.98倍,是1999年(96所)的4.92倍。其中本科院校269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38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含高专)165所。在研究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时,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绝对不容忽视的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遗产,祖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重要贡献,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医药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除了唐代药园师的培养外,中药人员的培养长期沿袭着“父传子”、“师传徒”的师徒制教育模式,也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民族医药人才。纵览我国药学教育发展历程,研究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演变情况,展望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药学教育发展模式沿革

高等药学教育发展模式有两种:一种为“内涵式”发展模式,即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潜力,提高现有学校的内部效率,扩大现有学校的招生数量来实现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大;另一种为“外延式”发展模式,即通过增设新学校、增加新布点来扩大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

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大体上经历起始(1906―1949年)、调整(1950-1970)和发展(1970至今)三个阶段。在起始阶段,主要是“外延式”发展为主。在调整阶段,主要是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外延式”发展为辅。发展阶段主要是“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并举。这一阶段的发展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办学体制多元化。(1)国有型。这是高等药学教育办学体制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模式。(2)国有民办型。其一是通过转制变轨,即将原来由国家或地方政府主办的大学中的一部分转制为国有民办。转制后的高校建立董事会制度,国有民办高校的校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对董事会负责。其二是充分发挥现有大学的教育资源的优势,建立“一校两制”,允许一部分高校创立“国有民办”的二级学院。对二级学院实行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3)民办型。二是办学渠道多样化。20世纪80年代之前,开办药学类专业培养药学人才的任务主要是医药院校,而今,除3独立的所药学院校外,其余的均由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化工、工业、农业、商业类等院校设置,2002年师范、林业、科技、民族、邮电类院校开设药学类专业,2004年中国计量学院也开设药学类专业。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医药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给高等医药院校在培养药学人才方面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全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据统计,1999全国设置有药学类、制药工程类本科专业的高校有84所,其高校数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到2006年这一数据已增至269所(不包括部队院校)。

二、高等药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各药学类高等院校都在认真思考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问题。1999年中国药科大学提出,药学人才的培养应准确定位于两种类型,即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是指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从事药学基础性研究与创新药物研制的人才;而应用型药学人才又可分为能从事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工作,具有原始创新、产业研发能力的创业型人才;能解决药品开发、生产中工程技术问题的技术型人才;能解决药品质量控制和安全合理用药等问题的药师型人才;能进行科学决策、组织协调和管理的医药经营管理型人才。并从教育理念、教材建设、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上反映这一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1、研究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药科大学坚持“一个依托、四个出发”。依托“国家理科基地(基础药学点)”的建设,从提高人才层次出发,吸引优秀人才,提升人才素质起点,引入滚动分流管理的竞争机制,使60%品学兼优学生被推荐免硕博连读或攻读硕士学位。从强化基础出发,加强基础化学、数理、生命科学内容、与药学相关的生物医学基础知识;加强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的培养,使课程体系覆盖学科面更广,人才适应能力更强。从注重素质出发,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积极推行开放式、双语和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出发,建立了遴选优秀人才的机制,选拔高水平教师担任理科基地的任课教师,在师资培养方面向理科基地任课教师倾斜。

2、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药科大学坚持“四种规格,两个加强”,从找准人才定位入手,把应用型人才具体地划分为创业型、技术型、药师型和管理型四种规格,针对不同规格的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做到因材施教。一是加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申办和建设,采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4+2”本硕连读学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等,培养生物医药创业型人才。二是加强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学校建立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压缩总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各专业课程普遍反映出“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特点。在宽口径的前提下,设置若干专业方向课程组,供学生选修。增设辅修专业,允许和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课。构建以工为主,工、理结合,文、管渗透的制药工程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医药工业企业制药工程型技术人才;构建以理为主,药学、医学结合,文、管渗透的药师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社会药房、医院、医药批发企业,质量控制部门药师型人才;构建以强化药学特色,突出医药与经济学、管理学有机融合的经济管理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从事医药流通和管理的经济管理型人才。

三、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展望

21世纪全球新医药产业伴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给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各类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任务。审视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和加入WTO后对我国教育的影响,要以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药学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和实践研究型和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

方式,培养适应21世纪药学科学发展与医药经济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药学人才。

1、准确定位,办出自身特色

21世纪全球新医药产业伴随着生命科学的突飞猛进得到迅速发展,使药学科学的学科基础以及技术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推动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特别是21世纪医药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被许多国家和国内众多地区竞相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产业,根据我国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我国将由一个医药生产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新药研制将由仿制为主向创制为主转移,因此,医药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批研究型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大批能够从事一线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每所学校都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上准确定位,忌求高(高层次)、求全(类型全)、求大(规模大)。

2、加快对外开放进程,积极探讨有中国特色的药学专业学位教育

1948年美国药学会建议建立6年制药学博士(Pharm.D)学位教育(这里的药学博士是一种专业学位):1950年加利佛尼亚大学首先建立Pharm.D课程。1997年美国药学教育委员会(ACPE)通过的“Pharm.D”专业教育实施程序的认证标准指南中规定:从2000年6月1日起,全面实施“Pharm.D”专业教育。日前美国的“Pharm.D”教育分为两种模式:即2+4模式和4+2模式。前者是在美国任何一所高校接受2年综合基础教育,达到药学院校所要求的必修课程学分后,经考核进入药学院接受4年专业教育(3年药学和临床医学相关课程+1年医疗机构的临床实践),最后经考核授予“Pharm.D”学位。后者通过4年药学本科教育获得药学学士学位后,再接受2年临床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

目前日本的私立大学全部实行新的6年制药学教育,主要采取4+2模式,以培养面向临床和实践的药师为主。而国立大学从2006年起实行两种教育体制。(1)现有的4年教育体制:4年学士学位+2年硕士学位+3年的博士学位,培养研究型人才;(2)新的6年教育体制:6年硕士学位+4年的博士学位。

综观美国、日本的药学教育模式,对我国药学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Pharm.D的专业,临床药学专业也处于起步阶段,2007年教育部批准中国药科大学设置临床药学专业,学制为5年。在中国是否能够实施Pharm.D的专业学位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论证。

3、推行专业认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在英、美等国,对于紧密关系着社会公共安全、人民财产安全以及身心健康的职业,均实行职业注册师制度。为了保证未来的专业人员在进入职业领域之前,受过系统而规范的专业与职业的训练,想要申请专业注册师资格的人员必须在经过专业认证的院校学习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位。因此,在医药、卫生、建筑设计、工程、规划、法律、师范等行业领域的专业,在国外均实行专业认证制度。在美国对药学专业的认证由ACPE(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pharmacy education)负责,该机构成立于1932年,目前美国共有101所药学院系,共有87个通过专业论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开展了对药学专业的论证工作。我国在工程教育领域对工程类专业开展了专业认证工作的探索,针对目前全国举办药学专业的院校层次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十分有必要开展对药学类专业的专业认证工作。

4、着力培养创新型和创业型药学人才

高等药学教育的社会任务概括为:培养高级药学人才;创药学科研成果并促进转化,推动制药工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各类型成人高等药学教育,尤其是药师继续教育;为社会提供药学服务。因此在为社会培养大量服务于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级药学类人才的同时,还应当着力培养为民族医药产业的振兴所需要的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如果以培养研究学者为目标,学校要发挥重点学科的优势,投入大量资金资助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发明创造,促使拔尖的研究人才脱颖而出:如果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学校应重视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高层次行业创新人才。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科技创新,学校要将“科研教学生产的一体化”作为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今后“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方向是构建产学研园区和药学生创业园区,依托园区的孵化功能造就行业内创业人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药学类院校要加强与医药企业和研究院所的合作,共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第5篇

关键词 药学学科建设 教育结构 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Pharmac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WANG Xing, MA Chaoying, YAN Zhiy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analyzes on China's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ational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nd social needs, such as the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were discuss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llege pharmacy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pharmac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education structure; social needs

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状态体现了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在我国药学学科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药学学科的建设,以适应我国医药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1 学科基本概况

药学是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药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药学学科是一门应用型的综合性学科,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交叉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经济学、数学、基因组学等和药学学科进行交叉和发展,对药学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①

2 我国药学学科的发展特点

2.1 药学类院校逐渐增多

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大体上经历起始(1906-1949年)、调整(1950-1970)和发展(1970至今)三个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开办药学类专业培养药学人才的任务主要是医药院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就业趋势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设置药学类专业。截至2006年底,设置药学类、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共472所,是1978年(41所)的10.98倍,是1999年(96所)的4.92倍。其中本科院校269所(不包括部队院校),医学高等专科学校38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含高专)165所。

目前大多数开设药学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特别是新设置专业院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育方面存在着定义不清,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使得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学生就业后适应能力不强。②

2.2 重研究轻应用的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精英化”为主,注重培养从事药学基础性研究与创新药物研制的人才,而对具备生产、质量控制和研发等实践能力的人才等的培养严重不足。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在教学中对理论教学,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手段和方法等较为侧重,但对具体动手能力如实验教学、实习等方面培养力度不够,最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际工作脱节。③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各药学类高等院校都在认真思考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问题。根据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调整,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学校中,以1999年大学扩招后的院校为转型主体。经过上述调整,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这也为今后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药学类专业的培养定位做出选择和调整。如一些条件较好的重点,可以侧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其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会选择读研究生或出国继续深造;而一些新办院校或条件不成熟的院校可借此机会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

2.3 高层次药学人才培养规模增大

我国药学硕士、博士的培养规模不断增加,几乎所有院校都把硕博招生的专业数量、招生规模、科研项目、论文等作为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特别是新药研发飞速发展,对高层次药学人才的需求规模逐渐增大,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我国医药行业缺少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严重缺乏具有真正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药学人才。因此,按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药学应用型专业人才是符合实际需要的,但同时也为高层次药学人才的就业和继续发展带来问题,因为需要高层次药学的岗位毕竟不是主流方向。

药学类毕业生中选择从事研究工作的是少数,绝大部分制药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需要的是本科实用性人才。高校不断扩大硕博规模,主要还是从学校自身发展考虑,对社会需求方面考虑较少。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这种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3 药学学科建设发展思路

3.1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在高等教育中,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以及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部分,对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⑤高等院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从学科及专业发展的角度科学选择主干课程,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同时应配备结构合理、创新性强的专职教师队伍,课程优化、课题教学和实验比例的分配等,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很多高等院校主要是相互参考来制定课程目录,没有经过完善细致的调研。这样制定出来的课程体系难免会大同小异,无法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很多院校学生也反映参加工作后,原来在学校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仅为理论知识,用到的地方很少,在实际工作中尚需从新学习。药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制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时,可邀请用人单位如科研机构、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以及医院药剂科等单位,从用人的角度联合探讨制定方案,这样可使课程的设置更加符合实际需求,避免出现学生在用人单位工作时需重新学量实践知识的尴尬局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间交叉融合与渗透的趋势不断增强,交叉学科型课程在很多院校也有开设,并且有扩大的趋势。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方面越来越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多学科交叉课程的设置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⑥⑦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可选择与药学相关的学科,如材料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开设新兴交叉学科,为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打下基础。

3.2 大力推进药学职业教育

药学高等职业教育是药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国药学学科专业以研究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忽视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学应用型和服务性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而我国药学类专业多年来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不足,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对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多样化和高质量需要。⑧

目前,我国共有医药生产企业近7000余家,医药批发企业2万多家,零售企业42万多家,医疗机构30多万家。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药分家的实行,医药公司和连锁药店随之增多。我国正在实施执业药师制度,按照有关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需要配备执业药师,据目前的统计结果,全国注册的执业药师仅有24万多人,至少还需要100万名执业药师。同时,药品生产企业中从事制药设备维护、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控制、药品营销等岗位的人才需求较大。很多药品生产企业中从事药品原料采购、生产管理和操作的员工学历普遍不高,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药学教育,这种现象也会直接导致药品质量控制的难度加大。因此,社会对药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药品生产、检验、经营、流通、使用和营销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大力发展药学高等职业教育对推进我国药学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3 加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

临床药学工作者在药物治疗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药层出不穷,老药新用也不鲜见,同时由于临床医师逐渐向专科化发展,导致其对非本科室用药也不清楚,难以做出科学准确的用药判断。目前临床上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滥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其中也有临床药师不足的原因,临床药学将成为未来我国医院药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偏重化学类课程,生物类课程较少,临床类课程几乎没有开设,更无临床实习,学生仅具备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也导致了药学专业毕业生无法很好地承担临床药师的工作。据统计,我国目前医疗体制下临床药师至少需要65000名以上,人才缺口较大。高等院校的药学教育可以此为契机,调整培养目标,重新规划课程设置,增加相关专业,培养出真正适应医院需求的合格临床药师。⑨

我国药学学科的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药学学科建设也应按照国家对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要求和社会需求等发展趋势做出调整,以适应药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确保我国药学学科专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战略发展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RK13Z002);西南交通大学校级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13-167)

注释

① 高建青,应晓英,朱卡林,等.基于多学科交叉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药学教育,2013.29(5):12-14.

② 胡明,蒋学华,张志荣,等.国外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及定位探讨.药事管理,2007.42(21):1676-1678.

③ 徐蕴,赏后勤,高晨,等.对推进药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5):35-36.

④ 沈雪松,阳素娥,肖湘君,等.药学学科发展视野下的西部药学生就业指导.药学教育,2010.26(1):1-4.

⑤ 辛春艳,秦向阳,王志鹏,等.以主干课程建设为抓手,培养药学创新人才.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3):92-94.

⑥ 沈雪松.构建医药专业化学和生命学科跨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药学教育,2007.23(5):18-21.

⑦ 张方,孙利华,郭莹,等.药物经济学 PBL 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中国药物经济学,2010.6:54-58.

第6篇

关键词:药学教育;改革;药德;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44-02

药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是用来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产品,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和身体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传统的医药服务水平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和愿望。新世纪高素质的药学专业人才紧缺让我们充分意识到,我国药学教育已面临新的挑战。为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满足社会需求,高等院校应深化和改革药学教育模式。

一、我国药学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1.药学行业的新挑战。作为“朝阳产业”,药学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世界前25个大的制药企业已有4/5以上进入中国。我国正在成为国际制药行业转移的重点,是药学产品的生产和分销基地。医药产业竞争越来越大,新药研发使命迫在眉睫。虽说医药卫生体制正在不断推新,不断改革,但是看病难、看病贵仍是突出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只能依靠昂贵的进口药,一般的家庭都难以负担。此外,药品的安全问题也值得重视。现在市面上流通的药品种类繁多,很多药品还存在大大小小的安全隐患。我国医药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药物质量等等方面亟待改进。

2.新世纪药学人才的要求。新药的研发和改进需要所有药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培养专业药学人才是根本。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所谓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技术技能,而且还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思维,顽强、锐意进取的意志品格及全面发展的法制道德观念;既具有做事的本领,又具有做人的修养。只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其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合格人才的办学目标。显然,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传统的药学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药学人才素质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药学教育的改革方向

1.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性。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药学工作人员,拥有专业的药学知识是最为基础的要求。而该学科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又要求药学人才具有覆盖面广的技术和强大的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模式都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特点,仍然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在实践中广泛进行,导致学生缺乏应用实践能力。而在教学内容方面,各个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渗透,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无法将讲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药学教育应该淡化各课程间的界限,加强不同课程间的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科研广度能更加开阔。这对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也有很大帮助,避免类似“医不动药,药不懂医”的现象出现。

2.“药德”的培养至关重要。药德”是药学道德的简称,指药学人员在药学实践中正确处理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的关系,药学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及药学人员同仁关系的根本原则和行为规范。药品在维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过程中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从科学的角度讲,药品与可谓一步之遥,药品质量是保证人类身心健康的关键,而药品的研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使用与管理是否能在实践过程中保证科学合理安全,药学人员的道德素质是重中之重。药学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非一日形成,而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在药学大学生中开展医药伦理学教育,是培养药学人才的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现实的无数事实证明,放松对药学人员的道德教育,会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受金钱利益驱动而懈怠了自己的责任。从学生时代开始加强“药德”培养,可以使药学人员能够在进入专业大门的入口处就清楚一个合格药学人才的基本素质,并且在今后严格自律。这将对我国的药学事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真正实现药学人才是人类健康天使的荣誉。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培养意识。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更新,现代药学教育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助其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提高专业知识的水平。而药学这类需要逐步累积知识的学科,更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认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药学教育应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明确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专业知识技能上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也要重视自主学习和工作岗位上的继续学习。药学行业只有靠药学工作者的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有更加快速的发展。

4.创新能力是药学人才的本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就药学行业而言,要研制出更加经济高效安全的新药品,就更加要求药学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高等药学教育教学要在实践中提高水平就必须坚持创新观念,切实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内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研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一般以传授式与启发式学习为主,一味地接受限制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往往以固定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这决定了其创新能力的不足。现代药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应该像英美许多大学院系一样,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实验和实践课程,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使授课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学能力,从而达到独立学习、发挥个性、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变革和改革是永远的旋律,创新和发展是前进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巨大进步及行业的快速发展,高等医药院校亦应准确定位、保证质量,改革高等药学教育方式及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飞,赵雪梅,王桂玲,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药学教育满足社会需要[J].中国医药科学,2012,2(7):139-140.

[2]王玉琨,王萌,卢宝华,等.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6-7.

[3]黄林清,黄婧.对我国药学教育模式的再认识与思考[J].中国药业,2011,20(10):10.

[4]黎小丽,杨帆,陈璇,梁润成.推进高等药学教育改革,探索新形势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02):13-14.

[5]章登飞,马凤余,彭代银.药学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探讨[J].安徽医药,2007,11(3):276-277.

第7篇

【关键词】药学本科教育 药学高职教育 药学理论 实验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51-03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努力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是我国教育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药品生产、使用、临床服务等内容,药学高等教育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协调发展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协调发展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各类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高等药学人才培养体系,使之更加适应我国药学发展和健康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就高等药学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一分析,讨论其培养目标与岗位的选择。

一 高等药学本科生的培养及适用目标

我国药学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开始走向正规。据《中国药学年鉴》2007年记载,我国设置药学类专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475所,其中本科院校269所,高等专科学校38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65所,总后勤部及武装总队3所,在学制培养上,本科教育多采用4年制,也有少数学校的临床药学为5年制,专科教育一般为3年制。据文献报道,我国现有医药生产企业5146家,其中生物制药企业4000多家,中药制药企业1万多家,化学制药企业4000多家,医药销售企业1万多家。我国药学人才培养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远无法满足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合理培养大批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领域的重任。

1.培养药学本科生,是一个重要的层次

由高中转入专业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经过4~5年的学习,在专业上已掌握较为广泛的知识,其理论应高于高职生,经过实习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已经具备了从事药学各岗位的基本能力,属于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药学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是药学硕士、博士培养规模增加。在现行的高教体制中,科研论文数量、重点学科建设、SCI论文、硕博士培养规模是重要的评价指标,硕博士大量培养的结果,势必形成“本科无用、硕士将就、博士有用”的局面,每年各高校大多数本科毕业生追求考研,而药学本科教育有些方向不明,不知道哪里需要本科毕业生。在每年的大型人才招聘会上显示出很多企业非博士不要,硕士生就业也会受到威胁。在社会实践中,药学领域各岗位的工作本科生完全可以胜任,不一定非要硕博士才能担当。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是当前药学领域需要多少学术型人才、多少应用型人才和多少复合型人才,按比例和规模协调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有些企业和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在招聘人才时定位过高,一个本科生能胜任的岗位一定要用一个硕士或博士,这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2.药学本科教育还承载着培养潜在学术型人才的重任

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作为药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药学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新型药学本科生是当今药学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3.在我国现有的药学高等院校中,设立的专业较细化

如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海洋药学、药学管理、中草药资源与开发、生物制药技术、药品营销、临床药学,另外还有很多研究方向。这些专业和方向的设置与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都需要打好基础,如抓好公共课(外语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几个部分,另外也开设和生命科学有关的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在学完基础课程进入实际环节后则要加强甚至进行个体设计,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计划。培养和发现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兴趣,从中发现有科研苗头的学生再进行进一步引导,最终确定有科研潜质的可建议走硕士、博士之路,这样更利于做到投资明确、人尽其才。

4.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合格的本科生必须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本科课程的教师要相对稳定,其次要求教授也必须走向讲台,担任本科课程的教学,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创造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和个性特色,学习与就业方向的选择亦如此。如果一个班级50人,毕业时其中45人都选择考研,那么其中一半是出于无奈是为了以后好就业,而非科研苗子或愿意终身搞科研。

在本科学习期间,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很有必要。有了导师制,老师与学生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并可尽早地进入实验室适当参与一些科研工作,开拓创新思路,培养科研意识、动手能力、综合分析与逻辑判断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既可丰富实习活动,更使学生终生受益。

第8篇

>> 药学创新人才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 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创新人才 依托专业特色,培养创新人才 依托实务,培养综合创新人才 依托翱翔计划 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工学结合介入科研活动”培养创新人才 加强科研训练,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优质高校教育 培养药学创新人才的几点设想 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依托交通行业特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依托国家特色专业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提升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学科研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思考 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科研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科研优势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发挥科研优势培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人才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庞小雄,张德志.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药学教育,2007,23(2):45-48,59.

[3]俞媛,张巧艳,鲁莹,等.培养药学本科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科研式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58-59.

第9篇

本文通过对高职药学专业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教学反思,以便提高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反思 高等数学 高职药学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总结经验教训的思想过程,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高等数学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课程和工具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部分[1-2]。但由于高职生源和数学课程本身的特性,它的改革中始终没有实现本质的突破。

1.教学反思内容

1.1 教学对象的反思。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扩招,药学专业学生有:文、理科学生、普通高中、三校生等,他们的基础理论知识都有个自不同的特点。面对多层次的学生情况,这给生物化学这门课的教学带来了棘手的问题。现如今药学专业是岗位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是在药品生产、调配处方、等业务工作。这就要求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找到课程在专业设定上的作用及意义。

1.2 教材的反思。目前高职类药学专业用的高等数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顾作林主编第四版十一五规划教材,在这本教材中,有很多章节的知识点在药学专业学生的以后专业课的学习中用的会很少,甚至没有用,如线性代数部分。其中有的章节知识点编写的和本科数学专业的课本相差无几,对于高职类学生来说,数学基础都不是很好的情况下,看见这样的课本编排只会望而生畏。可能这是高职类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故而对教师在上这门课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难题,在一些基础的知识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了解生涩难懂的高等数学知识就更成为不可能的事情,故而,高等数学这门课的期末考试中,学生的过关率并不高。

1.3 教学目标的反思。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要注意为专业技能教育服务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高职教育不仅要满足企业和职业需求,数学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即为专业服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继续学习及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基。

1.4 教学内容的反思。由于学生基础差别大,同一个教师讲课有的学生没学够,而有的学生没消化,这是在高职学生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工作量增大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这种局面不仅影响教学质量 和效果同时影响教师教学改革研究和学术研究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学要求造成高等 数学教学内容一成不变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5 教学方式方法的反思。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高等数学本身是一门难度比较大的学科,如果不对数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那学生学起来较吃力,教师教起来较费力。所以如何使非数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学好学懂高等数学是摆在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在进行传统教学方法中适当地利用一些非常规方法来组织教学可能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例如:“问题研究型”教学 、“预习指导型”教学 、“启发设疑式”教学等。

2.高等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为了培养具有开创性思维,具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高职生,高等职业院校药学专业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以使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医药学专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具有创造性解决专业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技巧。教师加大对高等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将会提高高等数学在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第10篇

药学教育主要是为医药产业输送人才,因此理论上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一,医药产业的规模决定了药学教育的规模。各类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输出的产品,而医药产业就是药学教育最大的客户,决定着对于药学教育产品的需求数量[2]。根据市场供需理论,如果医药产业的需求大于药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就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开设药学教育,使药学教育规模不断增加。反之,则会导致教育过度,造成药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教育成本的浪费。第二,医药产业的技术结构决定了药学教育的层次结构。医药产业各个环节、各个子产业的职能不同、任务不同、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决定了药学教育设置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等级。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环节需要工程型、技术型人才,药品销售环节需要技能型人才;各产业市场份额的不同影响高校各专业的设置,决定了不同专业人才的输送数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要求决定着高校学科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结构,新药研发、化学药、中药以及生物药品的生产、临床药学服务等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各不相同,影响了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模式的选择。第三,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是医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生产环节所需人才在数量上会适当减少,但水平层次要求则会越来越高;随着新药研发战略由“仿制型”逐渐向“创制型”转变,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新药创制研发工作;医药产业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丰富了药学教育的知识体系;随着人们对于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临床药学服务的全面开展势在必行,药学服务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二、药学教育为医药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药学教育受制于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但同时药学教育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所需人力资源,这是由药学教育的教学功能实现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产业,对于人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新药研发到工业化生产,从药品流通到患者用药,实现药品预防、诊断、治疗的作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药学人才。第二,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知识与技能,这是由药学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药学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且它还通过各种科研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各类知识、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是新药研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药学教育的发展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但要提供人才支持,而且要贡献科学知识与技能。第三,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药学教育数量上的不足会导致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会导致医药产业局部的人力资源供给出现问题。某个环节可能出现人才供给失衡现象而无法有效地推动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是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药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医药产业结构和药学教育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对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水平不高,使得医药产业没有能力消化大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结合产业现状和教育成本,应当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第二,大力发展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医药产业市场也存在着“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两种格局,而打破这种局面,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以实践技能教育为重点,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为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质量控制、临床药学服务等环节培养大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第三,严格控制中药学类专业的规模。目前,中药学类专业规模均超过化学制药类专业的规模。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赶超,使得这种专业规模布局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对药学服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迫使药学教育向临床药学专业方向侧重。

2.开设新专业。医药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向相关领域扩张,必将需要新的专业来与之相适应。药学教育可以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开设相关专业。高等药学院校可以根据产品关联、技术关联和服务关联三条思路来开设新专业。与药学专业产品关联的专业有化学、生物科学、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与药学专业技术关联的专业有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化妆品学等;与药学专业服务关联的专业有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信息学、法学等。如民族药学专业可整理和研发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化工药学专业可将药学专业技术用于化妆品行业和化工行业;农药学专业可将农业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信息药学专业可将信息化技术用于药学服务的发展。上述专业都是药学相关专业,可培养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3.做好药学专业认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能够相互适应。依靠药学行业协会(学会)或组成权威的中介机构,加强对药学专业认证评估力度,定期公布专业评估结果,真正实行专业设置的优胜劣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专业认证能够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执业资格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关心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高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以药学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独立药学专业认证机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学认证体系的首要任务[3]。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药学专业 药物 课程

为了提高高校药学专业药物利用课程的教学水平,完善高校药学专业的教学体系的建设工作。但是在我们国家的高校药学专业中仍然是采用传统的大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化学为主,像是包括各种各样的化学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等课程设置。伴随着国家药学专业的发展,药学课程在国家的各类医药高等学校都有了课程设置,说明我们国家的药学专业已经在全国受到应有的重视工作,药学专业在我们国家的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组成学科。由于在高校中药物利用专业课程设置时间很短,所以专业师资力量是很薄弱,课程的设置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在现在,我国的药学专业教育总体上以根据药学为中心,还是以老师作为主要因素,课堂讲述为主,缺乏实习过程,学生毕业不能有很好的实践能力。

一、高校药学专业药物利用课程教学现状

在我们国家现阶段,高校的药学专业主要是以药物学科为主要重点,主要讲述药物的功能,对怎样进行很好利用药物没有完善的讲述。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药物利用课程的讲述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重视药学课中药物利用的重要性。在高校药学专业教学中,老师不能很好的重视药物利用的课程教学,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错误的导向作用,就是认为药物利用课程是不重要的。只有能够让学生和老师能够两者重视药物利用课程的重要性,才能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很好的掌握这一课程,。能够在以后的实习和实践中运用到药物利用课程讲述的知识。同时改善现阶段的课程单条,机械学习,改善学生机械照办,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只有让老师和学生主动互动,多给学生参与学习和互动的机会。

二、对我国高校临床药学专业课程教育模式的探讨

1、强化医学课程 , 药学课程与药物利用课程相适应

在医学课程中,药学课程主要是从“药”的角度进行上课,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中,是远远不能满足在以后的临床实践过程的需要,这样课程主要偏重于药物的制备过程,不能和现实过程中药物利用进行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不能提供良好的用药指导过程,用药咨询。再加上学校课时有限,学生只能了解其中一部分理论知识没有办法用到实践过程中,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导致药学理论课程太长,实践课程中药物利用课程就变得很短。这种课程的设置,就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有效的完成药物利用指导工作,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学校要进行强化教学改革,深化药学课程,让药物利用课程能够与实践相结合,适当调整和压缩传统药学课程,多讲述药学利用课程。能够在临床上围绕所学习的药物和其他药物的使用进行临床上合理用药,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统一工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很好的运用,加强实践学习能力。

2.丰富课程教育实践模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的实践教学课程,让学生选择相应喜欢的实践过程,这样就会很好的让学生能够成为实践学习的主体,能够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小组实践过程,同时老师还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同时在实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帮助老师进行工作,好让学生能够有独立配药的过程,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老师的监督下进行工作。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当患者,让学生进行治疗,这样就能增加学生自己的用药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掌握学习的知识,还能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出专业的用药专业人才。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一个老师的职业素养有多高,就会有很大的作用,只有拥有良好的师资队伍,才能很好的进行教学工作,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药物使用。同时良好的教学师资队伍能够让学生对教学产生良好的兴趣,积极投入到实践过程中,为了培养良好的专业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在我国开展药学专业认证的必要性

1.开展药学药物利用课程符合国际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

伴随着我们国家的高等药学教育工作的发展,药学课程变的越来越重要,同时教育工作也得到很多国家的关心,只有不断加强药学课程的设置,丰富药学专业的学习,在药物利用课程设置中是符合国际高等教学发展的需要。在进行开展药学药物利用课程上,只有不断提高药物的利用上下功夫,才能为以后学生的实践过程增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好的掌握这门课程上所要学习的知识。

2.开展药学药物利用课程符合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今后的药学学习课程中,如果一直只重视药物药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不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实践知识,学生就在动手实践能力上知识非常欠缺,不能在以后的实践过程发挥出自己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让以后的高等药学不能有可持续发展。只有开展药学药物利用课程,丰富药学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就能为我们国家的搞得跟药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开展药学药物利用课程符合院校提升专业办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或专业的发展过程,按照应有的药学专业教学方案,进行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找到现有教学模式里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同时让其中的问题得到解决,提高现有教学质量,在学生的药物利用课程中增强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提升,做到有的放矢,真正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有进一步的完善。

四、结束语

完善高校药学专业,提高药物利用课程的教学质量,重视药学利用课程的设置,这将能够给高校药学教学提供一个参考。开展药学专业课程利用课程是保证和提高我们国家药学的一项重要措施,只有重视起来,才能使我们国家的药学专业课程得到长足的发展,保障药学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临床药学;课程体系;药学教育;临床药学服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62-03

随着近几年临床药学工作在我国医院的逐步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服务理念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认可。国内各大医院陆续开展了不同特色、不同水平的临床药学实践,推动我国医院药学逐步迈入以技术为主体的新时期。与此同时,临床药学服务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培养合格的、符合临床药学发展需求的临床药学人才,已成为药学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1],也成为我国临床药学能够持续、迅速发展的前提保证。其中,建立完善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设置合理的临床药学专业课程,是高等教育部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合格的医药兼容的复合型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问题。

一、我国临床药学高等教育和课程设置现状

面对临床药学人才的社会需求,我国药学高等教育改革也积极开展。2000年后,许多高校相继设置了临床药学专业或方向。2001年,北京大学药学院开设了六年制临床药学专业。2003年,山东大学药学院开设了七制临床药学专业[2]。2004年,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开始了临床药学专业的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2006年,经教育部备案,中国药科大学开设了五年制临床药学试办专业。至2012年底为止,已有包括沈阳药科大学在内的24所院校被批准开设五年制临床药学试办专业[3]。通过从维普、CNKI及互联网搜索,初步统计,全国共有三十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临床药学专业或专业方向,学制分别为四年、五年、六年、七年不等。其中,由教育部备案的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正在成为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学制的主流。

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药学服务理念等因素影响,加上我国临床药学办学起步较晚,至今为止我国临床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尚无统一的规范,各高校主要根据自身的学制、办学理念、办学基础及师资力量等,制定适合自身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尽管如此,十年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使国内各高校间在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方面形成了一些共识,如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和临床药物动力学被认为是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三大主干课程;通过缩减药学课程内容,增加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课程的比重,加固学生的医学基础;实践课程是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与药学或医学专业不同的是,临床药学的实践通常包括临床实践和科研实践两部分;在课程安排上,多数高校采取的是首先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进行实践课程,且强调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等。上述共识对促进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在具体课程设置的实践上,一些问题依然存在。

(一)医学模块和药学模块的比重安排

目前各医药院校在此方面的安排不尽相同。有些院校的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制中,一味地强调医学类课程模块,而在化学类课程模块上进行大量的削减;有些院校的临床药学培养模式则尚未脱离化学模式的轨道,在药学专业的基础上简单地加入了一些临床医学的课程,缺乏基础医学课程。即使加入了一些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医学课程的安排也缺乏程序性、整体性,结果学生学习得很吃力,医学知识的积累很难达到要求,缺乏临床治疗的实践能力和临床循证思维能力[4,5]。

(二)学时少和课程多的矛盾

临床药学应该医药并重,这在临床药学高等教育领域已然达成共识。但在具体实践时,有时很难兼得。较短的学制,大量的医学与药学课程,致使压缩学时成为不可避免的策略。学生们虽然学习了大量的医学和药学课程,但每门课程都是蜻蜓点水,一概而过,学生无法系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医学基础和药学特色均无法有效体现,构建的知识体系也不能真正适应临床药学实践的需求。

(三)临床实践训练的有效实施

由于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尚不成熟,现有临床药学专业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教学医院或临床基地的临床药学发展也参差不齐,致使临床药学实践训练缺乏有效的指导。目前多数高校主要由临床医生指导临床药学实践,这是基于现状不得而为之的办法,对丰富学生的临床实战经验很有帮助,但学生得不到真正的药学训练,也无益于临床药学循证思维的建立。尤其是四年制的临床药学专业或方向,基于更紧迫的学习时间,实践训练一般不超过6个月,实习地点也大多在医院的药学部门,很难真正受到临床实战的训练。

综上,我国临床药学高等教育及课程设置上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亦是如此。作为主流学制,积极探讨五年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真正为临床药学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工作需求,对规范我国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二、我校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与实践

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我校于2008年开设五年制临床药学试办专业。基于我校雄厚的药学办学底蕴,通过与临床药学专家和临床药师的交流,在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性实践。

(一)医学、药学课程模块的合理搭建

作为一个药学院校,我校具有坚实的药学办学基础和雄厚的师资队伍,因此如何跨出传统的“化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是我校进行临床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时最先遇到的一个问题。

首先,充分论证临床药学人才的素质需求,增加医学课程体系的比重。目前,医院药学正在从“提供药品、合理规范用药”的观念转向“药与人之间相互作用”,“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全新理念;从间接为患者服务转向直接为患者服务。在这种服务理念引导下,临床药师必须走向临床,走向患者身边,成为“懂医”之人。可以说,懂医已经成为临床药师实践药学服务必备的基础素质[6]。为此,我们在原有的四年制临床药学方向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适当调整,进一步增加了医学模块的比重,如增加原有临床医学和生物学课程的学时;增加新的生物医学课程,如免疫学、病理学、临床医学检验学、循证医学等;增加社会心理科学课程,如临床沟通与交流技巧、医学心理学等。

其次,从临床药学本身的特点和工作性质出发,思考医学与药学的关系。临床药师是服务于临床患者的复合型人才,必备的医学知识是临床药学人才服务于临床的基础条件。但临床药师不是医师,学习医学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比医生更懂临床,而是为药物的合理应用奠定必备的基础。因此,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以“懂医精药”为目标,既要奠定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又要掌握系统的药学知识体系,决不能矫枉过正,只强调医学而失去了药学特色,失去了临床药师的立足点。为此,我们完整保留了四大化学和药学的专业课程,以保证药学体系的完整性,强化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特色。

最后,通过与临床药师积极沟通与交流,针对各门课程内容与临床药师未来工作和发展的相关性,逐一对每一门课程进行专业性的调整。如适当缩减在临床药学工作中应用较少的基础课程学时,精简课程内容,如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将与临床药学相关,但不必需的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如天然药物化学、药物毒理学、细胞生物学等;在专业课设置上,除上述主干课程外,增设生物药剂学、体内药物分析和临床药物评价等课程;根据我国现阶段临床药学的发展需求,增设了一些必要的专业相关的选修课,如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循证医学等。

总之,以临床药学人才的素质需求为导向,合理构建医学和药学课程模块,充分论证临床药学的专业特色,力求使课程体系不是简单拼凑,而是紧密围绕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本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必备的知识储备和拓展空间。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学时少和课程多的矛盾,同样成为我校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反复分析专业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衔接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首先,充分考虑我校的师资构成和教学特点,将同一教研室承担的、内容上密切相关的课程,如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整合为一门课程,这样既节省学时又使学生的知识衔接更加顺畅。其次,针对内容上彼此衔接、知识点上有部分重复的课程进行合理调整,减少相同知识的重复授课,从而整体缩减教学学时,如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和临床药物治疗学均为临床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三者在课程设置时彼此衔接,在内容上则有部分章节重复,药物分析、体内药物分析和临床药物动力学亦是如此。我们将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召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课程的合理设置和重复内容的协调安排,既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课程的前后衔接符合教学规律,又避免授课内容上的过多重复,使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更加紧凑、环环相扣。最后,根据临床药学专业的需求,对每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专业特色调整。如在药事法规课程中加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内容,以适应学生未来从事药物临床试验管理的需求;在临床沟通与交流技巧课程中强化医生、护士与临床药师的沟通技巧等内容,以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总之,通过上述措施,在保证课程内容覆盖面足够的基础上,力争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时中打下坚实的药学实践基础。

(三)实践训练环节的有效安排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训练包括临床药学实践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两个环节。临床药学实践技能训练又分为临床实习和医院药局实习两部分。前者在第八学期进行,为期十八周,学生在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的共同指导下,深入临床科室,参与临床查房、药例分析及讨论等具体工作,使学生真正受到临床实战的训练,参与到临床药学服务中去[7]。后者在第期进行,为期四周,学生进入医院药局,在参与医院药局的日常工作过程中,认识医院药局的功能、药师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临床药师的工作制度和流程等。对于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八周的临床实习时间仍然不是充足的。为了弥补时间上的不足,我们更强调实践的效率和有效性。首先,与其他院校一般把临床实践放在最后一年不同的是,我校的临床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刚刚完成临床药学核心理论课程的学习,直接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同时也避免了大学最后阶段学生的个人未来规划与临床实践的冲突,使学生能安心实习,充分利用临床实践时间,最大程度地汲取知识。其次,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通过研发网络模拟教学软件,推动情景教学、模拟训练、PBL等教学方法的实施,尽力改善目前临床药学理论授课脱离实践、学校教学与实践基地的训练衔接不当等问题,提早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引入实践,使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后能更快地适应实践训练的特点,更早地进入临床药师角色,从而提高实践的效率。

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还需要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在临床药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高等教育要求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其中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是提高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校保留了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科研实习,并将此科研实习安排在临床药学实践教育基地中,要求完成与临床药学研究相关的毕业论文,以促进学生对临床药学领域研究进展的了解和理解。

综上所述,我校在临床药学专业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力求既保留原有的药学特色,又增加必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内容;力求不是简单的课程的叠加,而是根据临床药师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融汇,以达到培养兼具扎实的医学基础和药学优势的高级应用型临床药学专业人才目标。当然,我们的思考和尝试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完善,希望能在借鉴国内外临床药学专业建设的大量经验基础上,和国内各相关高校一起探讨,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规范的临床药学教育之路,为我国未来临床药学发展搭建出坚实的合格的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汤静,刘皋林.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中课程的优化整合[J].药学教育,2007,23(6):19-21.

[2]纪建波,张庆柱,王韦玮.七年制临床药学专业实验室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药学教育,2006,22(4):14-16.

[3]谢晓慧,邵宏,等.中国临床药学学院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药品评价,2010,07(22):1-6.

[4]王玉琨,王萌,卢宝华,等.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6-7.

[5]沈良斌,冒小瑕.关于临床药学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3):13-15.

[6]吴春福.关于药学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4,20(2):1-2.

第13篇

关键词 高等药学教育 人文教育 药学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Humanities Education Penetration in Higher Pharmacy Education

CHEN Ju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Bio-pharmaceutical,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Humanistic educa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higher pharmacy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building of professional pharmacy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eper significance. Higher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development law should be human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tarting pharmacy, focusing on specialty pharmaceutical disciplines, thinking how to penetrate the human spirit in high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pharmacy; training high-quality pharmacy personnel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er pharmacy education; humanistic education; pharmacy personnel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提高药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不能仅靠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还应加强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渗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心性涵养,真正实现人格的陶冶和精神的塑造。笔者认为,高等药学专业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1 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俗话说“药皆有三分毒”,治病的药品和致命的差异只在毫厘之间,作为治疗疾病、维护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药品在研制与开发、 生产与销售、 使用与管理的过程中能否保证科学、 安全、 合理、 经济、 高效,与药学从业者是否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生的多起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均与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学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漠有关。如2006年的“齐二药”事件,起因就是药厂采购员购入假冒的“丙二醇”(实为甘二醇)充当药用辅料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生产。而同年发生的“欣弗”事件,则是药品生产中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影响了灭菌效果所致。又如“华联甲氨蝶呤”事件中,由于生产人员将硫酸长春新碱尾液混于注射用甲氨蝶呤及盐酸阿糖胞苷等批号药品中,导致多个批次药品污染。

要避免此类药品安全事故再次发生,保证药品质量合格、疗效安全,对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负责,就要对研制、开发、生产和经营使用药品的从业人员实行道德约束,通过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药品安全落到实处。而药学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非一日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因此从药学生踏入专业大门的一刻起,就需要将责任观念和奉献精神纳入教育目标。比如在药物化学、药物制剂等课程中,有意识地穿插古今医药学家的求知典故,从神农尝百草、辨药性,李时珍采访四方、考证本草到彭司勋、安静娴等药学泰斗心无旁骛、研创新药,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情感,也可激发学生的奉献热情和学习动力。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即使0.1%的“不合格率”也可能付出难以挽回的生命代价,药学生对药品的认识,不仅包含知识技术层面,还应向社会责任意识层面深化,因此,严谨求实的态度、敬业奉献的精神,应是药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2 创造性和仁爱精神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而所谓“完整”,则不仅要培养出术业专攻的技艺之才,还要激励出勤学善思的进取之心,训诫出“仁、义、理、信”的精神信条。具体到高等药学教育领域,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以开阔药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药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倡导药学生树立“药者仁心”的职业观。

目前,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是我国制药工业的最大缺陷,也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主要根源,医药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型药学复合人才。而丰富的知识结构是药学生创新能力诞生的土壤,博大的仁爱精神是滋养药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若一心只读专业书而缺乏对文学、历史、经济等人文社会学科的了解和掌握,只追求技能技艺进步而缺乏“尝百草、济苍生”的悲悯情怀,则难以实现多学科知识对接,建构起自己的专业知识网络,也无从提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等综合素质,更谈不上活跃和拓展思维空间了。试想,若只从实验室科研层面探讨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不考虑药物的规模化投产、企业的生产成本、患者服用的依从性等社会、环境因素,这样的药物,又如何能真正完成治病救人的使命呢?

药学学科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为拯救生命而不断创新的历史,古今中外的药学研究者们,无一不是心怀仁爱,为发现、发明克制疾病的药物而奋斗。在药学专业教(下转第17页)(上接第12页)学中,可通过引述实例说明药学创新的巨大能量:如对比青霉素发现前人类面对细菌感染的束手无策和抗生素家族诞生后对生命的挽救;又如2003 年春季非典爆发之时,大批药学人员以极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夜以继日研发非典疫苗,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3 决断力与协作精神

“独生子女”一代是我国计划生育国策下的特有现象,有研究者认为: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前的一代相比,独生子女们的竞争力与信任感均显不足,他们存在较明显的消极处事倾向,责任意识相对淡薄,并且更加谨小慎微,交流与协商能力较差。基于此种现状,如何引导药学生摆脱对父母、师长的依赖心理,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决断、分工协作、相信团队的能力,是专业教学尤其是实验实践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分小组进行药理学动物实验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先进行小组实验分工:让眼手协调能力较好的同学主刀手术,让细心谨慎的同学负责器械准备、消毒,让观察能力较强的同学记录实验现象,等等。将实验课作为一次团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优势互补、集思广益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重要性。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教师可根据情况给予建议,鼓励学生自己做出判断、进行处理,比如大鼠手术尚未完成而出现苏醒迹象时,请学生在“补充注射戊巴比妥钠”和“补充吸入乙醚”的操作中做出选择,并在实验结束后,请做出不同选择的学生陈述理由,并引导学生们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对比讲解,使学生逐渐养成积极思考、广纳良方、运用所学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4 逆商教育与探索精神

美国职业培训大师保罗・斯托茨于1997年在其著作《逆商:变挫折为机会》中提出了“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这一概念,近年来,AQ与IQ、EQ合称3Q,被看做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AQ的可培养性决定了它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研究表明,通过逆商的培养,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提高核心竞争力。

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前辈们兢兢业业、点滴积累的成果,药学研究并非易事,在新药开发的漫漫长路上,遭遇失败、陷入逆境是常有之事,专业教学中可穿插讲述中外药学研究者的故事,如获得拉斯克奖的女药学家屠呦呦,从1969年接受中草药抗疟疾研究的重任后,与科研团队的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埋头试验,在历经190次失败之后,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最后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一成果是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得到了世卫组织和世界医药界的肯定和高度赞赏。通过这样的“故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掌握青蒿素的药理药效学知识,还引入了逆商教育的人文内涵,有意识地培养药学生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

第14篇

论文摘要:通过了解和掌握港澳台地区及大陆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并对中医药教育发展加以分析,使我们能够正确把握中医药教育发展方向,为促进天津中医药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依据。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将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在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上参与国际竟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

1港澳台中医药教育现状

1.1香港地区中医药教育现状

香港中医师接受教育主要是通过培训形式:①全日制中医课程培训,约占31.8%;②兼读制中医课程培训,约占14.5%;③学徒式培训(约占30.5%);④自学形式,约占10%;⑤西医学院中医培训,约占12.3% ;③其他形式,约占0.9%。香港浸会大学于1998年和2001年开办了首个5年全日制中医学学士/生物医学学士(荣誉)学位课程和4年全日制中药学学士学位课程。它标志着香港中医药教育正式走进了高等学府,使中医药长期以来师传弟子的传统教育方式开始向现代高等教育方式转变。

1.2澳门地区中医药教育现状

澳门的中医师绝大多数分散于民间基层卫生护理服务的人员之中,其学术渊源大都来自祖传或以师带徒。在内地中医药院校学习、进修和培训等,且正规中医院校毕业生较少,但在卫生司都能够得到资格认可,领取牌照开业。近年来由于内地迁往澳门的移民增多,中医医师也相应增加。另外,澳门卫生司及澳门中医药学会于1996年和1997年先后举办过两期中医药从业人员为期1年的“澳门中医药进修班培训课程”、课程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针灸、推拿、按摩等10个科目,并请内地著名教授授课。

1.3台湾中医药教育现状

在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是唯一一所中医药院校,设有日间部医学系、药学系、公共卫生学系、牙医学系、医学技术学系、学士后中医学系、营养学系、护理学系、复健学系,夜间部药学系。硕、博士研究所7个,其中5个招收硕士生(1975年开办硕士班),4个招收博士生(1988年开办博士班)。大学师生比例1: 17。该院1972年创办中医系,学期7年。必修学分359分,其特点是中西医教育并重,注重基础。在校学习5年后,还要临床训练2年,除学习相当数量的中医科目外,还要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全部西医课程。学生毕业后获取中医师执照后还可参加西医检核考试。目前,75%的毕业生取得双执照。学士后中医学系学制5年,毕业后只能报考中医师执照。药学系学制5年,必修学分184分。研究所硕士班学制2一4年,博士班2年。

2大陆中医药教育现状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无论是国家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1956年国家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开办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以来,截止至2003年,我国已有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含2所民族医药院校)。这些高等中医药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中医药宝库的继承、延续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1大陆高等中医药教育墓本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共有25所中医药院校,比较均匀的分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重点中医药大学,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和药王山藏医学院是两所民族医药院校。在这25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有20所中医药院校接受外国留学生,12所中医药院校接受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除高等中医药院校外,全国还有中等中医药学校53所,其中国家级重点2所,局级重点8所。另有22所医学院校和商(农)学院开办中医药系或专业。

这些高等中医药院校拥有较强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科研力量,在全国中医药教育中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全国中医药领域发挥特色、体现对外窗口效应。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学校以计划经济为主按计划招生,招生人数随着经济发展规模、人口增长比例逐年增加,但委培和自费生人数却减少,专科未招生,这是由于98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人才全面市场化而造成。不同高等中医药院校之间的差别可由下图中看出(仅例举部分院校)。

2.2天津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

第15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 课程体系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 R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14-02

众所周知,目前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进步的时代,医学方面的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惊人,这就对药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根据当今高等药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现状,怎样对高等药学教育进行深化改革,建立建设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众多社会主体关注的对象。近几年,相关专家将药学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实验课程作为重要试点,逐步在课程大纲、授课的具体内容以及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本文将从药学教育的专业角度出发,围绕怎样建设多元化的、全方位的药学专业本科教育体系,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展开相关的讨论,从而提出一定的解决办法。

一、建立完善的药学专业课程知识体系

现代医学要建立不同于以往的人才模式,新的人才模式应该是“生物-心理-社会”这三者互为前提的。这样的人才模式要求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体系,要求每个药师坚持以病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我们知道,所谓的正宗的药学服务就是要坚持以病人为根本的宗旨。这个宗旨的核心便是为病人提供绝对安全、快速有效、经济实惠的药物治疗,让病人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得到全面恢复。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从事医疗过程中的有关管理服务、自觉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的能力。显而易见,在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了要开设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需要开设社会药学和行为药学等与药学服务有关的课程。这样才能够使药学生具备将病人作为服务中心的根本的药学服务能力。

然而,在我国很多院校药学专业的本科课程安排都比较狭窄,学科课程分布比例失衡的现象在每个学校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每个学科的教学活动相对分散,这就导致了条块分割现象的不断加剧。学科教学活动的分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系学习。由于学科的分散,不少学生遇到了药学体系不完整、知识网络不健全、有关药学的综合运用能力低等问题。根据上述问题,围绕药学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在药学课程中要实现提高药学服务课程的比重,让药学服务得到学生以及教师们的重视。例如,通过整合已经开设的课程,逐步消灭各个主干学科之间的阻碍,再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方式。这样一来,就有利于学生建立全面的医药知识体系。

二、要加强对药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培养

根据社会实践的调查,成功人士的成就中,有75%来源于良好的人际交流,有25%依赖于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显而易见,我们既要建立牢固的药学专业知识体系,又要培养药学生良好的临床交流沟通能力。如果药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临床上与病人实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那么就会大大改善医患关系。因此,不断加强临床药学交流技巧的培训,有利于建立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的医患关系,达到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相比我国,国外的医学和药学院校就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到位。国外的医学、药学学校广泛开设了有关医学生和药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相关的沟通技巧的课程,实现了在临床上药师、医师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有效沟通,为患者的全面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育思想的转变

在步入21世纪以后,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力度,教育思想也有了较大的转变。

现在社会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培养拥有深厚基础,并且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对于学生的培养更要注重人文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能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样他们才能最终在岗位上体现出更高的综合素质。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不仅国家大力拨款支持教育事业,而且学校对教育也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精神;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好的发展。

四、培养药学人才的原因

当今社会对药学高级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安全用药、药品质量控制和药品开发型人才更是炙手可热。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药品的竞争市场和竞争压力都与日俱增。现在我国国内医药行业的药师不足3万人,而且各大零售药店的驻店药师更是不足6000人。面对药师人才的匮乏,我国更加注重药学人才的培养,希望能够填补漏洞,与国际接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药品企业将对外开放,国外企业可以直接在我国进行药品的批发零售。这样就意味着各大药品企业都迫切需要大量既具有扎实药学基础,又熟悉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条例和国家药品有关的各种法规政策的综合型人才。

我国传统中医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西医的传入对我国中医事业有很大的冲击。为发扬我国的传统医药特色,需要加强对中医药研究开发型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掘我国传统中医药的优势。

五、药学人才培养的模式

药学专业高等教育培养方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基础学科知识的培养和专业分流知识的培养。这两个部分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药学的基础知识,对以后专业分流后定向培养打下牢靠的基础,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提前的认知。然而对于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局限在专业知识上,应重视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药学专业的人才还要掌握一些有关药品生产销售的法律法规,要了解一些药品经营管理理念,这对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本科后期分流后的培养是高等药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它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大批专业人才,还可以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的生源。培养药学专业人才的具体方案有如下几点。

1.进行中外合资教育。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可以利用国外的优质资源,聘请外国专家来任教,这样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走出去的想法。也可以让学生去国外看一看,让他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把其引入国内,让我国医学事业可以取其精华。

2.国家增加教育投入。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学生的教育,对教育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他们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我国也应该增加教育投入,让教育事业有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发展。

3.与各大企业联合。联合各大药店企业,让学生能够多实习。只有有充足的社会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把学会的知识融会贯通。

4.进行综合教学。大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只有综合教学,才能够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让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够强,是我国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5.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发达国家药学本科毕业生要参加药师资格考试,而我国有药师资格的人并不多,甚至很多医药从业人员都没有资格证。让本科毕业生参加药师资格考试,将会为我国医药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医药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好。

药学的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只有经过药学教育方式的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当这些人才步入社会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用自己的知识改变社会,并最终拥有自己的舞台。

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专业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我国专业人才不充足的现象大大制约了我国的发展。因此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的人才是当前的紧要任务。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迅速与国际接轨,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 参 考 文 献 ]

[1]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8):483-487.

[2] 陈慧,李学进.药学专业教育改革与探索[J].九江学院学报,2011(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