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范文

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

第1篇

关键词:辽宁省;校园足球;小学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09-03

作者简介:张宏家,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加快推进辽宁校园足球工程建设与后备人才梯队培养研究”(编号:L12DTYO11)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在辽宁省仅有的三个校园足球布局城市(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中各选15所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对小学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官方网站了解校园足球在全国各地的开展情况,为研究校园足球提供现实依据。

(2)问卷调查法。小学生问卷发放450份,回收426份,有效问卷403份,有效回收率94.01%;校园足球指导员问卷发放92份,回收82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96.28%;校园管理者问卷发放45份,回收39份,有效问卷39份,有效回收率100%。

(3)数理统计法。将问卷调查的结果输入spss16.0,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及检验。

(4)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所获得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比较分析,运用纵向与横向的对比方法,揭示校园足球的开展情况及特点。

二、结果与分析

1.辽宁省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的分析。

(1)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人数分析。在对指导员进行“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人数占到在校学生人数百分比”的调查,并以此来了解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人数。调查结果显示,指导员的选择集中在“51~60%”选项,共有44人选择,占55%;其次为“61~70%”选项,共有25人选择,占31.25%;最后为“71%以上”选项,共有11人选择,占13.75%;“50%及以下”选项无人选择。以上数据表明,辽宁省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小学都达到并超过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中规定的“保证全校不少于50%的学生参与活动”的要求。

(2)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分析。对各学校开展的校园足球活动组织形式进行调查,结果如下:“体育课中足球教学内容”选择的人数最多,达到97.5%;排在第二位是“校内足球比赛”,共有76人选择、达到95%;第三位是“其他”,共有29人选择、占36.25%;排在最后的是“组织课外足球游戏及活动”共有14人选择、占17.5%。以上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学校在组织校园足球活动的形式上比较单一,以体育课上的足球教学和学校内部年级间、班级间的比赛为主。学校应该在这一规律的引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以加深学生对足球运动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足球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积极性。

(3)辽宁省小学校园足球联赛的开展现状。小学校园足球联赛是辽宁省小学校园足球活动的最主要内容。小学校园足球联赛的开展借鉴了足球发达国家的经验,弥补了小学足球比赛在竞赛系统性与竞赛场次方面的不足。首先,在竞赛的系统性方面:校园足球联赛涉及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至大学的四级校园足球联赛,保证了比赛的系统性;其次,在竞赛的场次方面:参加辽宁省校园足球联赛的小学不再像以往的比赛一样进行淘汰制的比赛,而是采用双循环的赛制,增加了比赛的场次。从调查中看出,在各学校的比赛成绩之后只有积分并没有排名出现。目的是弱化校园足球联赛的功利性,强化比赛本身带给学生的快乐。

2.校园足球指导员的现状分析。

(1)校园足球指导员足球专业技能、知识的调查分析。校园足球指导员由学校的体育教师担任,负责对学生参加的各项校园足球活动进行指导。通过对校园足球指导员学习足球知识途径进行调查,以期掌握目前辽宁省小学校园足球指导员的专业能力情况。

在被调查的80名辽宁省小学校园足球指导员当中,没有足球经历背景的指导员数量不在少数,共有33人,占总人数的41.25%。经过足球专业训练或者学习的教师人数为47人,占58.75%。在这其中:通过“体育院系足球专修课程”学习的有12人,占总人数的15%;经过“体育院系足球普修”学习的有20人,占25%;经过“体育中专”学习的有6人,占7.5%;通过“其他”渠道或途径学习足球知识的占11.25%,有9人。上述数据说明,辽宁省校园足球指导员在足球专业技能、知识的获取途径上参差不齐,其中以没有足球专业学习经历的人居多,专业能力有待加强。

(2)校园足球指导员对待遇的满意度调查分析。对辽宁省小学校园足球指导员的待遇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80名指导员当中,对待遇“非常满意”的6人,占7.5%;“很满意”的8人,占10%;满意15人,占18.75%;“不满意”的人数最多达到32人,占40%;“非常不满意”有19人,占23.75%。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指导员人数达到51人,占总人数的63.75%。从对调查进行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指导员对于待遇的不满具有普遍性。有些小学的校领导对校园足球指导员的工作存在观念上的偏差,认为组织足球活动乃至校园足球联赛只是带着学生玩玩,没有升学压力,工作轻松等,导致指导员的待遇明显偏低。

通过对部分指导员进行访谈,得知目前各学校给予指导员的待遇仅仅是训练每小时8~10元的结构工资。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门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指导员参加校园足球培训班的培训课时,已经被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之内,同时指导员在校园足球活动当中获得的种种奖励,都能够作为职称评定时的依据。

(3)对影响辽宁省小学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因素影响的分析。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校园足球在辽宁省小学开展的因素进行研究。为了便于研究,对专家评定的影响活动开展的20个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对KMO值和巴赫莱特检验得出:KMO值=0.817,巴赫莱特检验X2=131.051,P

3.公共因子的确定及命名。

(1)公共因子数量的确定。依据对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对20个变量进行R型因素分析。根据“凯泽法”取特征值大于1的6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3.658%,基本上可以反映总体信息量。

(2)公共因子的命名。按照步骤对原始变量进行分组与归类。首先是主因子的确定,未旋转的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不好解释。因此,对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20个原始变量被归纳为6个主因子中。F1命名为“经济因子”,F2“学生主观态度因子”,F3为“家庭因子”,F4为“学校管理因子”,F5为“政策法规因子”,F6为“保障体系因子”。

4.主因子分析。

(1)经济因子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影响。根据调查,辽宁省目前开展校园足球的90所小学当中,有51所为人造草坪,占56.67%;沙土场地为35所,占38.89%。这样的情况源于辽宁省校园足球在其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将开展校园足球的学校限制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小学,也没有仅仅挑选场地设施优越的学校。校园足球在沈阳市的开展学校中就有苏家屯区朝鲜族小学、于洪区南李官小学,校园足球在鞍山市的前沙河小学,大连市的普兰店五一小学,等等。这些小学校由于所处地区远离市中心,处于经济条件不是最为优越的地区。这部分学校的足球场地类型集中于沙土地,场地条件相对较差。

(2)学生主观态度因子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影响。从对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学校中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对参与校园足球活动抱以“积极”态度的学生人数达到78.41%。对学生进行参与动机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将“学习足球技能、知识”作为参与动机的小学生有198人,占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49.13%,另外有136人选择“锻炼身体”占33.75%。从这两组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辽宁省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小学生在其主观态度上都十分重视校园足球活动,并且参与动机正确。但仅凭这些还不够,校园足球应借助目前学生主观态度的优势,进一步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足球与健康的关系、重视校园足球活动,使参与校园足球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让足球运动成为学生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家庭因子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影响。从对辽宁省小学生家长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长在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动机方面主要集中在“锻炼身体”与“学习足球技能、知识”两个方面。但在参与态度方面对家长的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结果显示有42.68%的家长认为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态度为“一般”。家长持有这样态度也并不是偶然现象,在本因子当中有“家长对校园足球活动的了解有助于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经过调查显示有24.07%的家长并没有获取校园足球信息的渠道。但随着校园足球活动的深入及宣传力度的提升,尤其是各城市、各学校校园足球活动网站的建设,会使更多家长对校园足球有更深的了解,会促进辽宁省校园足球活动进一步地开展。

(4)学校管理因子对开展校园足球的影响。在校园足球活动当中,学校管理者是校园足球活动的决策及管理者,他们对校园足球活动的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校园足球的发展。对辽宁省校园足球管理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营造足球氛围”成为首选,占46.15%,其次为“普及足球人口”,占30.77%。校园足球在开展过程中一改往日青少年培养的作风,把在校园内普及和开展足球运动作为校园足球活动的主要任务,以塑造高素质足球人才作为标准。校园足球活动并不是单纯的组织学生参与足球活动、参加各地区的校园足球联赛。校园足球指导员的工作任务决定了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足球专业基础,但对指导员的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校园足球指导员的足球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其中以没有学习足球专业知识的人数居多为41.25%。获取足球知识的途径多样,以“体育院系足球普修课”为主,占25%。也正因如此,指导员培训才显得尤为重要。

(5)政策法规因子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影响。从调查中可知,目前在辽宁省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小学当中,都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在校学生参与足球活动。如此大规模的足球普及工作在短短半年就取得这样的效果,正是取决于《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的出台与实施,在这些文件中明确的提出了如“指导员培训”、“校园足球联赛”等活动内容的具体安排,基于政策的指导校园足球活动才能在辽宁省各地区有条不紊地开展。

(6)保障体系因子对校园足球开展的影响。对辽宁省小学生家长的满意度调查也显示,联赛中保障措施的开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81.14%的学生家长认为保障措施满意,而在家长不满意的保障措施调查当中,交通问题排在首位,其次为比赛服装,最后是购买学生保险。因为校园足球联赛采取主客场的比赛,使得学生要到本校以外的其他几个学校进行比赛,校园足球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学校进行交通补贴其目的就是为学生选择更安全、更快捷的交通方式,也为家长省去了一部分支出,结果显示有58名家长对此“不满意”。

此外,有15名家长选择对比赛服装不满意。与交通保障措施相似,为比赛及训练提供服装也是减少家长支出费用的一条举措,但都多少受到了家长的不满。为学生购买保险是针对学生安全的保障措施中最重要的部分,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3名家长对此表示不满。在对家长最为关注的保障措施进行调查之中,学生的安全保障最受关注,其次为对学生学业的保障,最后是对家长支出费用的保障。

校园足球联赛中保障措施的出现及实施,是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中的重要特征。完善校园足球当中的各种保障措施,对校园足球的开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辽宁省各布局小学均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在校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校园足球联赛在沈阳市、大连市及鞍山市的布局小学中顺利开展。

(2)辽宁省小学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形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校园足球活动开展。

(3)足球场地与器材不能满足校园足球的发展需要,说明长期以来小学足球运动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阻碍了校园足球的发展。

(4)校园足球指导员待遇偏低,足球技能及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以没有足球学习经历的人居多,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有所影响。

(5)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首要目的是“学习足球技能、知识”,而家长关注的则是学生在“锻炼身体”方面的价值。

(6)校园足球联赛中对学生的保障措施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

(7)影响辽宁省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学生主观态度因素、家庭因素、学校管理因素、政策法规因素和保障体系因素。

2.建议。

(1)组织多种多样的足球娱乐、游戏活动,丰富校园足球活动内容。

(2)增加指导员待遇,鼓励指导员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构建网络教育平善校园足球指导员终身学习机制。

(3)加大对活动的资金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状况。

参考文献:

[1]樊莲香.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历史回顾与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2).

[2]张庆春.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3]王鹏涛.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4]俞继英.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

[5]梁栋.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与转型期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

[6](德)卡尔・海因茨・黑德尔戈特.新足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第2篇

【关键词】应用本科 英语专业 创新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达到世界上最大规模,为现代化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面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同质化倾向严重,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越来越跟不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服务生产一线紧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一、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同志曾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而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何才能培养英语专业的创新人才成为当代英语教学专家和教育工作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由三大模块组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手段,以及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评估体系和实践方案。在这三大模块中,第一模块是关键,是核心。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激励者和监督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没有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无法制定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谈不上行之有效的评估和实践方案的实施。因此如何建立一支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成了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师资现状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给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带来了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学生就业时,有着较高英语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市场上的宠儿,因此尤其给英语专业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英语专业的师资建设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首先,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社会招聘教师(大学毕业生)、退休教师和兼职教师。总体来看,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大。青年教师虽然经历充沛,拥有新颖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语言技能,但是他们的教学经历短暂,教学经验相对不对。其次,性别比例结构不合理。由于女性对语言的独特感悟能力和英语专业的特殊性,选择以英语教育作为专业的女生的比例远远大于男生。而从业后,女教师的人数也大大超过了男教师的人数。她们不仅要承担着同男教师相同的教学任务,还面临着生育、进修等问题。第三,职称结构不合理。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凤毛麟角,大部分为讲师。

2.教学模式陈旧。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采取“填鸭式”“ 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而随着高校的扩招,英语专业人数激增,班型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这种单向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既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科研水平较低。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师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学科级、核心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上有一定偏差,认为搞科研仅仅是评职称的需要。虽然部分老师具有科研的意识和热情,但由于缺乏科研学术氛围以及自己本身科研力量有限,科研水平的提高一直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4.师资培训制度不健全。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缺少长远性计划,只在乎短期效果,培训质量和培训收益不高,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尤其是不能体现英语教师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且培训重点不突出,只注重基础性培训,缺乏对教师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职业发展的继续教育。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建议和策略

1.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招聘和培养教师时,要把握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本着“四个结合”的原则,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第一,专业基础性和专业理论性教师相结合,确保教学发展的需要。在英语师资建设上,要依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去分配基础课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结构比,努力使师资配置科学化。第二,老、中、青梯队性建设相结合,确保可持续性发展。中年教师短缺、青年教师过多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师队伍中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中年教师又是梯队中的中坚力量。因此,稳定中年教师、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第三,校内培养和校外引进相结合,促进交流,发展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除了大力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英语人才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周边院校的英语师资优势,达到资源的优化与共享。第四,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其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引进外籍教师,这既是满足英语教学的需求又是英语教育发展的必然。

2.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培养。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人格的培养,教师要把实施创新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最终建立一支集教育观念、教研能力、师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于一体的英语师资队伍。

首先,教育观念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教师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走出去”,才能“引进来”。教师应尽量多接触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动态,并及时组织讨论、交流,并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强化创新教育意识,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教学手段要体现“多样化”、“先进性”。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传统教育方式的变革。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诸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将发挥主导作用,使高等教育的内涵、功能都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促使教学方式向远程式、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师要学会并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再次,教学方法要体现“开放性”、“互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实施开放的教学模式,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成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课堂交流和课堂实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

3.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着眼长远,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全方位、多渠道地推动教学科研工作。要充分发挥教育科学研究的作用,营造重视科学研究,倡导“以科研促教学”的学术氛围。并且要不断完善与规范研究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对课题的申报、评审、验收、考核、奖励等进行具体规范,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依据英语学科和英语教学的特点,积极为英语教师外出进修创造条件。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高一级的学位;增加访问学者的选派数,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师职称偏低,缺乏学科带头人和重点科研项目。为此,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术梯队,要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学科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以重点科研项目为切入点,逐步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小组,重点突破,从而闯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之路。

4.师资培训和职业发展相结合。为了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采取一定的行政和指导办法,借助市场法则和经济手段,充分调动单位和教师个人在培训进修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以保障师资培训的正常进行。依照英语的学科特点,增加教师脱产进修的机会和外出学习的比例,同时把短期进修、在岗培训制度化,在学校内部形成教师学习提高的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培训的重点应该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向着眼于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培训;从以理论培训为主转到以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技能教学水平为重点的能力教育上来;培训机制从主要依靠学校逐渐转向学校、个人相结合上来。在英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英语教师本身也应该积极进行自我建设,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利用现代多媒体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素养的提高。

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而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重视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全方位地调动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不断创新、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英语专业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雪貂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吕乐,戴炜华.教学探究: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J].外语界,2007(4).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和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2002.

[4]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

[5]叶立青,吴晓燕.应用型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构建[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2(1).

[6]张昌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定位[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5).

[7]张辉莹.实用性人才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人才,2011.

[8]张光.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稳定新问题的思索[J].中国西部科技,2007(6).

*本论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 2016年度课题立项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G16DB249。

作者简介:

第3篇

1、基于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

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第一次从政策层面提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的概念。

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根据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工委的有关要求,我院积极探索,去年底开始组建辅导员专业团队和工作室。

2、基于我校面临形势的需要

2015年为我校的教学改革年,在改革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变革意义的修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一体多翼,多翼部分的大量工作需要在第二课堂实现,主要由学生工作系统来完成。学生工作系统由过去的安全稳定的维护部门、安全稳定的消防员、一个保姆团队,要上升为人才培养部门的组成部分。对这支队伍的整体业务知识和综合能力等方面要求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学校对于学生管理系统和辅导员提出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二、专业团队、工作室定位、开展工作的途径和开展工作的方法

1、专业团队、工作室的定位及开展工作的途径

辅导员专业团队侧重理论性的研究和探讨,需要用专业化来探索。探索是具有方向性、指向性的。主要研究和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最前沿的、具有潮流性的理论和新动向以及实现工作的基本途径,为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成员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优质培训,搭建良好的研究、学习和交流平台,拓展其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使其理论水平得到提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辅导员工作室是基于理论探索基础之上,面向全校学生,面向基层,开展学生工作的组织(或叫教师社团),它全方位为他们提供心贴心、一对一跟踪式的咨询、解惑、指导、帮助、培训、生活导航等全面服务;同时,也为朋辈辅导员、教师,为学生社团和学生干部提供各种培训和服务,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搭建平台。

2、工作室开展工作的方法

一是工作室要基于团队的理论,把团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出工作的理念,把工作的理念落实到工作方法和途径当中,谋求工作的平台;二是工作室内部要结合工作室的定位和目标,不断地拓展工作室开展工作的内容、范围、途径和阵地。我们工作室开展工作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团队的吸引力为学生在黑暗的夜空中点一盏最亮的灯,把所有需求者吸引到工作室来。

三、我校辅导员专业团队和工作室建设的基本情况

1、制定了工作方案

每个工作室制定有详实的工作方案(包括:工作室的名称、简介、工作室定位、工作内容、工作载体、工作计划、专业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咨询和服务等)和成员培养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研究专题、培训考核等)

目前,17个工作室均建立了网络微信公众平台,受众群体不断增加。如:西京驿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平台已有关注用户3300余人,仅2014年10月30日晚,工作室组织的一次达人秀决赛,微信公众平台单日浏览量近20000人次。

2、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

(1)学院先后制定了《西京学院辅导员专业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和《西京学院关于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制度,从而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完善考核激励制度

学校鼓励辅导员个人或团体自愿申请组建辅导员工作室,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优秀(特色)辅导员工作室”评选活动,获奖工作室成员在政策允许的条件范围内参加辅导员职业能力级别评定时予以倾斜,被评为优秀(特色)辅导员工作室的成员,在岗位评聘、职称评审时,优先予以考虑。

(3)保障运行经费

学校保障辅导员专业团队必要的运行经费,其经费从辅导员年度专项培训经费中支出;辅导员工作室运行经费学校允许社区(书院)从本单位年度发展基金中支出;社区(书院)要为辅导员工作室成员提供充足的工作时间保障、经费保障和良好工作条件,并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

3、构架了辅导员专业团队和工作室运行系统

目前,学校在校级层面组建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大学生党团和班级建设团队;大学生学业指导团队;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团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咨询团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团队;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团队等8个辅导员专业团队。而8个辅导员专业团队又下设17个辅导员工作室。

四、团队和工作室的主要特点

1、团队协同精神凸显

辅导员原来只负责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在团队、工作室要面向整个社区(书院),甚至要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变人自为战、班自为战为团队协同作战。

2、团队成员专业多样化

团队或工作室成员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结构的合理搭配,促进了专业团队梯队建设,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团队架构。

3、整合资源,优化队伍

在遇到问题和进行危机处理时,团队工作模式为辅导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后援支持和专业后援支持。后援支持还能使团队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力量进一步整合,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稳定的发挥,工作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辅导员职业倦怠中的无价值感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五、辅导员专业团队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