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管理和服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行业背景;教学;管理;就业
TB1-4
我校旅游服沼牍芾恚客运)专业成立于2005年,2008年按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模式招收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将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与我校的办学特点紧密结合,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办出专业的特色,实现了旅游业与铁路发展的有机结合,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形成了构建“一个导向、一个突出、三个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行业背景
1.旅游企业人才市场调查
“十二五”时期游客接待数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整个产业呈现“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发展特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新亮点。2014年新疆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54.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97.04百万美元。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收入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尤其是2011年后,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增幅较大。这种大幅增长趋势说明新疆的旅游产业正在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逐步向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主导产业迈进。
“十三五”期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使新疆进入了一个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新疆旅游业也乘此东风迈上跨越式发展快车道。对口支援力度加大,旅游援疆效应初显;旅游市场退出机制逐步完善,行业监督力度加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带动效应日趋明显。
2.铁路客运人才需求
根据《新疆“十三五”城际铁路规划》,轨道交通建设将成“十三五”发展规划重头戏。新疆作为新丝绸之路核心区,是中国通往欧洲和中亚、阿拉伯地区的国际物流港和装备制造基地,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投资130亿元(占“十一五”到“十三五”总投资的10%),建设新线1250公里。
截止到2016年4月,铁路项目已完成投资370.97亿元。建成兰新第二双线新疆段、南疆线吐鲁番至库尔勒增建二线、额济纳至哈密铁路;开工建设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新疆段、克拉玛依至塔城铁路,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等项目。积极争取将乌鲁木齐至伊宁至霍尔果斯口岸高速铁路、中巴铁路、中吉乌铁路等10个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这些铁路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北两大通道,提升中通道的通行能力。到2020年,新疆铁路营业里程将由目前的5426.8公里增加到8000公里,覆盖所有地市级城市和90%的县级城镇。
据调查,仅乌鲁木齐铁路局客运段每年因岗位调整、自然减员等原因需补员人数近800人,每新增开一对列车,需增加列车服务人员400人。
以上旅游业和铁路客运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铁路部门和旅游行业的合作也为专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将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新疆旅游业和铁路运输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管理特色
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管理也已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结合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管理的特色。
1.中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目前,中职生农村生源比重高,据调查,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的学生70%以上都来自农村,不仅如此,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不仅生源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而且个体差异性很大;二是虽然生源整体经济状况较差,但个体上仍存在一定的经济差异;三是家庭教育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农村生源与城镇生源相比较为朴实,吃苦精神好,这也是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毕业生近两年特别受企业欢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2.加强学生自主管理
(1)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提升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没有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学校的持续发展,具体说就是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我校旅游服务(客运)专业把学生管理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女生管理。让学生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把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培养放在学生管理的突出位置;努力创造学生参与管理和自主管理的环境、条件。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搭建平台,如成立学生社团,发挥好学生会的作用;二是建立学生建议信息反馈及其激励制度,尊重学生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三是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学生管理关注细节。由于前面谈到的中职学生的特点,所以针对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学生的管理很注重细节的管理,例如:生活过程中,自己内务的整理,卫生的清洁等;学习过程中,对于时间观念的强化,学习方法的把握;业余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至于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学生工作纪律、工作态度以及学生自我保护安全方面的问题。总之,学生管理过程中,抓好细节,是为了指导更加有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将校企文化融入学生管理的过程当中。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的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服务行业,而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者总想去管人,而不想如何去服务。有时候,看似被学生服从了,但心里很不服气,这种管理效果是很差的,原因是物极必反。以现代的管理思维来理解“管理”,可以把“理”的概念理解为理解别人,理顺关系,在这里“理”也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尊重、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学生也是需要被老师尊重的。
二、教学特色
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以专业技能和岗位要求为培养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旅游服务,铁路旅客运输的用工需求,⒀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并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突出旅游服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 即:
见习先入(认知实习)---工学交替(岗位实习)----顶岗实习
“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的介绍
1.见习先入(认知实习):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校内实习、实训,结合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去酒店(或者客运段)参观,增加学生对酒店(或者客运段)的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酒店锻炼,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工学交替(岗位实习):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在旅游旺季,把学生送入酒店,严格按照企业的行业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前厅、客房、餐饮服务技能的高强度训练。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学校强化理论知识,将实际操作带入酒店进行实施并考核。同时,教师在企业指导学生的同时,进行挂职,为成为“一体化”教师奠定基础。
3.顶岗实习:第三学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在学完所有理论课程之后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将毕业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通过顶岗实习实习,让学生与相关企业相互了解和沟通,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融合、技术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
2.调整课程结构。进一步减少课程的理论讲授内容,将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增加实践学时,使学生实践。通过课程的有效整合,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三、就业特色
自2008年至今,学校与十几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客运)专业定岗实习就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就业单位。我校还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据调查:2008-2014年,企业对学校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称职率分别为95.1%、95.31%、95.66%;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为:组织纪律性较好、肯吃苦、求上进、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特别是近三年,安排在铁路客车上就业的毕业生群体,以其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得到了乌鲁木齐铁路局客运处的高度评价,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以下是我校旅游管理(客运)专业2012―2016年毕业(实习)生分配情况:
参考文献:
[1]班主任工作导航.毕结礼 主编 新华出版社 2010年4月中国统计年鉴2015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concept of service and etiquett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service and etiquette for the profou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hotel industry.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improvement in service and good etiquette always bring considerable income for tourism and hotel industry.
关键词: 旅游和酒店管理;服务与礼仪;仪容仪表
Key words: tourism and hotel management;service and etiquette;appearance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64-02
0 引言
众所周知,旅游和酒店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同时也被称作为服务型行业,旅游和酒店管理行业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要求和态度十分严格。服务意识是指酒店全体员工,在与酒店利益相关的人和组织的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热情和周到的意识。
1 Service的含义和诠释
大家知道“Service”这个单词是“服务”的意思,“Service”这个单词包含七个字母,每个字母代表七个不同的意思,“S”代表“Smile”(微笑),微笑服务的创始人美国饭店大王希尔顿先生。微笑能够使顾客感到亲切,温馨和真诚。微笑一定要发自内心,自然大方和真实亲切。一定要与对方保持正式的微笑,学会用眼神进行交流。员工的眼神和头部不要来回移动,否则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
“E”代表“Excellent”(出色),excellent出色的服务,员工无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都应该做得很出色,这样才能让顾客得到满意,我们的服务能够让客人得到肯定和赞赏。客人的满意程度是体现服务质量优劣的关键。优质的服务必须做到一切想到客人开口之前,对客人永远不说“不”,这是基础。“R”代表“Ready”(准备),一切准备好的服务。员工提供给客人服务之前,应该时刻为客人准备好多样化和个性话服务。举个例子来说:在炎热的夏天,一位客人来到酒店餐厅用餐,餐间服务员迅速地送来了啤酒但是忘记了拿开酒器,于是告诉客人立马送开酒器,大约五六分钟过后,服务人员还没有送来。于是,客人心情不悦。这样客人容易投诉这家餐厅。显然,此服务员没有做好服务前的准备,很容易失去这位即将成为回头客的消费者,进而造成消费者的流失。“V”代表“Viewing”(看待),View看待,顾客是上帝,其实顾客既是我们的贵宾、朋友、亲人,同时又是我们的饮食父母。我们应该用真心和诚意来对待他们。对于一个酒店行业来说,没有了顾客,就没有了市场;没有了市场,酒店就没有利润。所以说服务员在为顾客提供的服务的时候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每个客人对于酒店来说都很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为每个顾客提供高质量和优质的服务。“I”代表 “Inviting”(邀请),邀请服务。酒店工作人员应该创造一切机会邀请顾客参与和享受我们提供的优质服务中来。告诉他们酒店最新推出的新产品和服务,以及各种各样的促销、打折活动以及优惠信息,让顾客有一种期待感和期望值。“C”代表 “Creating”(创造),创造积极主动和热情的服务。几乎所有的顾客都喜欢接受主动的服务,员工提供主动的服务能够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好感。“E”代表“Eye”(眼光)。酒店员工应该学会观察,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用眼睛去预测客人的消费需求,尽最大努力来满足他们的要求和期望。
2 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为表示相互尊重、敬意、友好而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仪表仪容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指人的容貌、形体、仪态等协调优美。
3 酒店行业礼仪的作用
工作人员的礼仪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到酒店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3.1 注重仪表仪容美,反映出酒店的整体形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产品营销的一个手段。酒店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经济体,同样也注重企业形象的形成。酒店属于服务行业,员工保持整洁的仪容仪表是体现酒店形象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向客户提供的产品及服务,这是提升酒店形象的两个主要途径。形象代表档次,档次决定价值,价值产生效益。
酒店员工是顾客对酒店的“第一印象”。整洁的仪容仪表总会给顾客以干净整洁、舒适的印象,这是顾客愿意在酒店消费的一个主要原因。相反,不好的礼貌礼仪往往会令客人厌倦,即便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第一印象不好,顾客也不会给出过高的评价。因此,要提升企业形象,首先从员工形象抓起。酒店员工除了要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之外,还应该具备专业化的酒店服务知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因为高素质的员工必定出自高素质的酒店。
3.2 良好的仪容和仪表能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同时也能体现员工的自尊和自信。拖沓的形象总是给人懒散、不自律、无责任感的差印象,衣冠不整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3.3 注重仪表仪容美,体现出满足客人的需要。摆正仪容仪表是对客户起码的尊重,而且也是酒店礼仪的基本要求。良好的仪容仪表是个人的“无声名片”,是给人的“第一印象”。良好的仪容仪表不仅能愉悦自己,也给客户以美的享受,使其有一个轻松愉悦的消费体验。酒店注重对员工仪容仪表的管理,不仅是向顾客展现酒店形象,而且是对顾客尊重的基本体现。酒店员工保持整洁端庄的仪表,也能体现酒店的服务质量和消费档次。顾客在酒店消费,享受酒店的服务,目的是追求一种高于日常生活的愉悦的享受,其中就包含关于美的体验和享受。酒店员工保持整洁大方的仪容仪表,掌握专业的酒店服务礼仪,使顾客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酒店的礼貌和尊重,能够有一个美的体验。酒店服务的形式内容或是具体的服务项目能够深的顾客的欢心,从而满足顾客对于视觉美和审美观的需求。
3.4 注重仪表仪容美,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干净整洁的外表是人与他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直观感受到的首先是对方的仪容仪表,通过这一方面可以了解对方的个人修养、人文素质,抑或是工作态度。对方从我们的仪容仪表上同样也能获得这些信息,这直接决定对方的心里接受程度和交往态度。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仪容仪表是与他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通行证”,整洁大方的仪容仪表能够迎合大多数人对于美的感受和需求。在酒店行业,如果顾客能从酒店员工大方得体的仪容仪表和专业的服务中感受到酒店较高的素养,那么一开始就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常常会使人形成一种特别的心理和情绪定势,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3.5 重视仪表仪容美,可以反映酒店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一个酒店的档次和服务质量,从酒店员工的仪表仪容上就能看出来。因此,员工仪容仪表是众多知名星级酒店非常重视的一项考核内容。
民以食为天。当前酒店服务行业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酒店为了吸引顾客,不仅重视硬件设施的配备,而且也十分关注员工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而服务人员的仪表仪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人员的素质。一个优秀的酒店管理集团,员工的仪表仪容和精神风貌上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希尔顿饭店董事长唐纳·希尔顿所提倡的“微笑服务”就是一条管理酒店的法宝。至今为止,微笑服务依然是众多国际星级酒店坚持效仿的服务方式。显然酒店员工的仪表仪容是酒店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酒店员工的仪容仪表反映出酒店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熊锦.酒店管理中的礼仪文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03).
全域旅游时代下的旅游景区酒店是全域旅游未来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支持力量。旅游景区酒店中的管理服务以及旅游景区中酒店环境、酒店卫生状况、酒店软硬件设施等多方面都是影响旅游景区酒店的酒店销售额的重要因素,并且也是决定旅游景区酒店是否能在当地旅游景区酒店市场中具备强硬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传统模式下的旅游景区酒店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在酒店运营管理工作以及酒店服务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众多问题,所以,旅游景区酒店只有将运营管理工作以及酒店服务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且进行相对应的创新,才能顺应社会形势的发展需求,推进全域旅游时代的进步。
一、“全域旅游”相关含义
自从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过后,在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全域景区”一词。2008年,我国浙江省绍兴市在《绍兴全场旅游区总体规划》中率先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相关概念,在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相关概念之后,也一直在研究、研发的工作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发展,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以官方的形式提出和确立了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2016年2月,相关部门公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全域旅游实践名单。与此同时,还伴随着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使“全域旅游”得到了相应的传播,全域旅游被大众知晓。全域旅游的开展,是将相关制定的行政区域中全面的旅游信息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相结合,并且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管理,从而实现相关行政区域的建设、共融与共享的一种新兴化的旅游发展概念、理念以及旅游发展模式。
二、“全域旅游”相关特质
(一)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在开展实施过程中,务必要将旅游景区中的景区、酒店、交通等多方面的旅游资源以及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结合,然后利用“旅游+”进行酒店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合理规划以及合理分配,使相关资源可进一步优化发展,使其在相关的行政区域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增长点。全域旅游要求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打造全新的旅游服务,这种服务包含旅游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的方方面面,旅游企业要植入新的服务理念,在景区和整个旅游过程中都要有开发、有产出。
(二)全域主题文化
全域旅游在开展的过程中务必要发掘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主题文化,使全域旅游的主题文化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独有的特色,当全域旅游的主题文化确立时,相关部门要进行积极宣传,使相关行政区域中的人们对于全域旅游都有良好的认识,并且使全域旅游可在相关的行政区域中顺利开展,让旅游游客在全域旅游的氛围下,从相关行政区域中体验到相应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所带来的趣味。
(三)全域共建共享
全域旅游工作的开展,需要所在行政区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共同协作,将旅游主业、当地政府机构、当地居民以及相关游客等紧密联系起来,努力构建出全域旅游的示范地区,使全域旅游的发展更具成效。面对当前旅游消费者旅游行为日渐个性化和零散化的特征,各自为营已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共享共建应是全域旅游时代应有的经营理念,只有这样旅游企业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投放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开发和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旅游消费者满意度。
(四)全域品质提升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全域旅游在开展的过程中务必要增强产品的服务质量,提升产品的服务水平,顺应旅游需求形势,满足众多旅游游客的要求和需求,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时代,一方面参团游客成熟化,很熟悉旅游过程中的流程,只有高质量和有个性特征的旅游体验才能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获得感。另一方面,自驾游和散客有钱有时间,对于旅游消费要求更高,全域品质提升势在必行。
(五)全域营销方针
在开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还有相关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研发出使游客觉得具有性价比的旅游产品,制定出相关的旅游服务,以降低旅游淡旺季的差异化。在开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务必使营销方针具有灵活性,减少全域淡旺季差异化,使全域旅游的开展更具成效性。有针对性地对旅游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开发设计是全域旅游时代对旅游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在有新理念和新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营销,让旅游产品在各个时间段和各个方面都有价值产出,打造“四季皆可游”的旅游环境。
(六)全域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在开展过程中,务必要在传统的旅游理念上做出一定的提升优化和改善,使用新视野、新视点、新方法等去开展全域旅游,使旅游格局不断增长扩大。旅游格局的变化影响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换代,促进旅游行业发展。
三、目前我国旅游景区酒店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景区酒店中的格局观念相对较小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中的众多酒店都是独立的个体经济,并且经营方式以及经营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实际的旅游景区酒店运营过程中,部分酒店只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及当前的经济效益,未从长远的角度和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没有同行酒店进行合作双赢,并且在全域旅游的形势下未注重酒店的信誉、声誉和评价。由于旅游景区中的酒店淡旺季差异明显,当旅游旺季来临时,会出现天价房价或天价物价的情况,或者当旅游游客在网站中预定的房价与实际的安排房间不符合等多种情况,或者在实际的酒店运营过程中,酒店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对等,这些都是阻碍酒店发展的原因。
(二)旅游景区中酒店受季节和节假日等因素影响
在我国旅游景区酒店的市场中,由于气候、季节、节假日因素影响以及有关景区的资源特质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景区酒店的入住率波动明显并且差异化明显。当节假日来临时,全国各地的旅游景区酒店入住率100%,还会出现客人无房住或者重房等状况。淡季时,全国大多数酒店的入住率普遍不高,出现空房状态较多,还会有酒店出现淡季运营不下去的情况。所以,如何解决旅游景区酒店淡旺季入住率差异明显的问题,当旺季来临时,旅游景区酒店的服务质量一直保持优良状态,酒店房价合理性等诸多问题,是我国旅游景区酒店面临且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旅游景区中的酒店没有特色
在酒店的运营管理工作中,使用传统的酒店运营方式与管理方法,酒店没有独特性,未结合所在行政区域的特色条件来经营和运营酒店。在酒店的设计装修方面,很多酒店的设计不合理,并且装修风格没有主题特色,与普通的酒店装修一致,导致在旅游酒店市场中不具备竞争力,旅游游客没有良好的入住体验,感受不到当地独特的文化。
四、全域旅游时代下旅游景区酒店经营管理的优化改善
(一)旅游景区酒店要有“酒店+”的意识观念
在我国的旅游景区酒店市场中,传统模式下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旅游市场需求,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要求。处于旅游景区中的酒店务必要转变传统意识,消除狭隘意识,在全域旅游的时代下,改变经营模式,改善管理模式。旅游景区中的酒店要学会相互合作,实现酒店共赢共生存与共同发展。在旺季来临时,酒店房价的设置要合理,给游客留下好印象,当游客再次来到该地旅游时会优先选择该酒店,并推荐给亲朋好友。旅游旺季是旅游景区酒店最繁忙的时候,在客人到店后务必根据客人在网站预定的实际房间给客人安排,不能出现到店无房或者重房等现象,不利于提升酒店的服务质量。当客人入住酒店时,酒店工作人员务必有好的态度与细致的服务,有效提升服务水平质量。
(二)旅游景区酒店做好淡季营销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酒店市场,受季节性以及节假日的影响较大,节假日和季节性原因会造成旅游景区酒店的淡旺季差异明显,旺季入住率100%,淡季呈现大幅度下降,或者会出现长期的淡季空房现象。所以,旅游景区中的酒店在淡季时务必根据酒店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酒店的市场情况,切实制定相应的淡季经营策略和淡季酒店房间营销。淡季是旅游景区酒店的萧条时期,旅游景区中的酒店可进行装修升级,使酒店的环境以及软硬件设施得到相应的优化改善,淡季酒店房价需做出相应调整,在维持旅游景区酒店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房间价格,如果下午6点以后还没有游客预定,可再次降价,确保酒店房间售出。另外,淡季也需做好服务工作,不能淡旺季差别对待。
(三)旅游景区酒店装修融入相应的文化特色
我国旅游景区酒店中,无论是经营模式、管理方法,还是旅游景区酒店装修,都采用传统模式下,不能适应社会旅游市场中的需求,不能满足众多游客的要求和需求,不能促进全域旅游的进步发展。为了提高旅游景区酒店的利益和效益,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景区中的酒店装修设备要融合当地特色以及自身的酒店建立理念。在旅游景区酒店中,除了要做好酒店管理工作和服务管理工作,旅游景区酒店在建立前期,务必要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结合酒店创建人的管理理念进行酒店的装修设计,使酒店具备自身特色,使酒店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中职 旅游服务与管理 校企合作模式 阶梯式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46-02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旅游专业教育也在不断尝试更为先进的教育模式,逐渐从传统的封闭课堂教育模式转型为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入巨大活力。
一、现有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类别
(一)校外实训基地模式
中职学校与旅行社、景区单位、酒店饭店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设施及带教老师均由企业提供,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其他节假日与其签订短期合作协议,在实训基地内进行实践工作,从事一线相关的简单工作,熟悉企业运作管理内容,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践技能;或者在完成所有理论课程后,与企业签订为期几个月的合作协议,到企业参与实习,为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二)校企人才培养订单模式
学校联系相关旅游企业,或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学生在校期间将视为企业准员工。学生在其中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实际操作训练、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后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实习合格后直接由用人单位录用,实现学业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校企互动,资源共享
学校邀请企业专业人员进入课堂,参与学校的科研、教学等工作,为学生提供行业真实管理经验,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管理制度及技能要求,掌握行业最新知识技能。同时,学校推荐教师进入企业进行进修、调研等活动,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加深教师对行业现状的认知,了解真实案例,增长教学经验,并为企业提供可行性建议。教师返回学校后,可将在企业的实践收获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二、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双方需求不同步
国家所倡导的职业教育实践要求采用工读结合、半工半读的形式,然而由于旅游行业所特有的季节性特点,导致淡旺季对人员的需求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旅游企业往往倾向于在旅游旺季与中职旅游院校签订短期合作协议。这种限制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造成实训缺乏连续性。此外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后,与企业所签订的长期合作协议进入企业实习,已经视为脱离了学生阶段,转为上岗工作模式,无法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这一培训目标。
(二)合作层次较浅
目前部分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学校通常希望藉此解决学生实习及就业需求,而旅游企业则注重缓解用人压力,参与的热情相对较低,通常没有具体的合作项目,合作层面较浅。
(三)校企间缺乏充分交流
学校希望邀请富有经验的企业人员为学生进行培训,但此类人员往往是企业高层,他们能够参与培训的时间较少,且内容往往比较笼统,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训要求。此外,学校前往旅游企业挂职调研的教师通常无法接触较重要的工作,无法取得挂职的预期效果。
三、校企合作新模式探讨
(一)找准需求,突出技能实训的主导地位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以企业及社会需求为标准,参照市场标准进行课程体系、实训项目等方面的设计。在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协议时,应当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参考旅游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确保在校企合作实施前设定明确目标,使合作过程具有时效性和灵活性。实训内容要专业而系统,建设通畅而具有实效的学校―企业人才输送渠道。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应当始终保持本专业特色,确保专业技能培训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位置,从而为旅游企业输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师资力量是其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学校应当与企业充分沟通,明确只有双方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理论结合实际才能使双方共同提高、实现双赢。学校应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及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积极由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转变,鼓励教师定期参与企业管理经营,深入了解企业运作,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同时,积极邀请企业骨干人员参与学校的理论培训、学历班教育等,并担任校外实训基地教师。这样既能增强企业人员的自身理论素养,又能提高授课技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训练。
(三)合理安排课程及实训时间
实训时间的安排极大地影响到实训效果。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应明确自身所特有的季节性特点,充分考虑旅游市场规律,兼顾教学体系完整性、旅游企业用人规律的季节性及学生学习规划性三方面。在旅游淡季时更多地设置理论学习或邀请企业专业人士进行实践工作的讲解、示范及指导,在旅游旺季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各岗位工作实践,充分调动三方积极性。
(四)推动双方共赢机制
实现利益共赢是推动校企合作深化最为有效的规划策略,为提高企业的参与热情,学校可利用自身在教学、考核、科研、基础领域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尽可能地为旅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及相关服眨例如为企业举办理论知识培训、协助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市场调查、员工考核等活动,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吸引企业富有管理实践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来参与合作,为学生举办讲座、培训、帮带等活动,以增强学校师资力量,使学生从中获益,加深学生对旅游行业的了解。开阔眼界,熟悉专业标准,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建立阶梯式合作计划
为取得实质性合作效果,校企合作应打破传统松散、浅层面的合作计划,采取阶梯式立体合作计划,尽可能地引入企业真实元素,将校企合作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合作内涵。其中可详分为:
1.认知阶段。在学生入学初期,组织学生参观了解旅游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形式可分为毕业生引领、企业专业人士授课、企业入校宣传、短期企业实践活动等不同形式,指导学生感受、了解旅游行业,激发学习热情。例如,组织新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观摩导游工作,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实践机会、学习记录实践技巧。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企业实践中,使对专业技能了解得更为深入,为学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验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引领学生积极接触真实的企业岗位,通过参与实践、巩固理论知识,为顺利过渡到上岗就业打下基础。其方法包括:(1)与企业岗位结成互惠小组。企业为学生创造实习、调研机会,并为学生的实践提供资源和场所,学生则满足企业需求,缓解企业旅游旺季的用人压力,实现良性互惠。(2)短期实习。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自主寻找实习机会,参与专业实践。(3)学校与企业合作。通过实训基地形式为学生量身定做实训课程,营造真实的实践工作情景,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工作中的社身份,提高专业水平。
3.目标阶段。当学生基本完成专业学习课程后,将面临实习及就业要求。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合作互动,学生对旅游企业及旅游市场运营均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企业也对学生有了相对完整的印象,此时采取从顶岗实习直接过渡到正式就业上岗的方式,以确保学生信心充足、上手速度快,尽快达到企业岗位标准。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模式是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实施应当以旅游企业及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实现学生顺利就业、企业专业人才充足的多方共赢,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 旭,李 萍,姜昱汐,姜 岩.辽宁校企合作联盟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后,内地与香港的联系日益紧密,涉及两地的遗产继承事项也不断增多,为更好地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规范涉港遗产公证业务,现将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提供的《关于办理香港遗产继承的程序和应注意问题的介绍》印发给你们,请即转发各所属公证处,以供办理涉港遗产继承公证时参考。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是司法部在香港设立的法律服务机构,有专门办理香港和内地遗产继承的机构和人员,公证部门办理有关涉港公证事宜可与其联系(中国法律服务〔香港〕有限公司地址:香港金钟道95号统一中心32楼B室电话:(852)28279700)。
关于办理香港遗产继承的程序和应注意问题的介绍
一、办理香港遗产继承的规定和程序
香港遗产继承是由高等法院遗产管理处负责处理。按以下程序办理:
1.领取死者的死亡证明。如果死者在内地死亡须提供经过公证的死亡公证书。
2.调查统计死者遗留的财产。包括死者名下的房地产物业记录及价值、在银行的存款本息和保险箱内的财物、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及私人公司的股票和价值,以及死者所欠的债务。
3.申报和交纳遗产税。按照死者死亡日期向香港税务局遗产税署申报死者遗产情况。将遗产详细列表并由申请人宣誓呈报遗产署。根据香港法例规定,1982年初以后死亡的,其遗产未达二百万,不用纳税;
遗产二百万至二百五十万交纳10%的税金;
遗产三百万至三百五十万交纳14%的税金;
遗产三百五十万至四百万交纳16%的税金;
遗产四百万以上交纳18%的税金;
死者生前所住的寓所遗留给配偶的,可免交遗产税;
死者对公共慈善机构的捐赠也可以免税;
死者逝世前三年以内的全部馈赠(除海外馈赠外)都计算在其遗产内,需要交税;
死者生前与他人共管的物业,虽然在死者逝世前已自动转移给其共管人,都要交税,只不过以财产购买时的出资比例而决定交税数额;
死者已转移的财产,如果仍保留控制权,也列入遗产的范畴;
死者在香港的所有债务,都从财产中扣除,然后决定税额和税率。死者的丧葬费限于扣除一万港币。
不动产的遗产税,可以分八年缴纳,每半年交一次,如果死者去世后十二个月内承办人不向遗产税署申报税金和利息,可由遗产官视有无合理的拖延理由,而决定是否予以双倍缴纳的处罚。
如果死者和遗产受益人在五年内相继死亡,其物业及生意应缴的遗产税可酌情减少。
遗产额在豁免交税以下的,可获得遗产税署签发豁免遗产税证明书和明细表;如果遗产超过豁免交税额,遗产税署会发出缴税通知书,申请人交妥遗产税后,遗产税署会签发已交遗产税证明书和遗产清单。在任何情况下,遗产税署都可以向遗产管理人追收死者生前所欠的个人入息税或薪俸税。
4.向高等法院申请承办和验证。
(1)官方承办人申请承办遗产的条件:a.死者在香港既没有遗嘱,也没有继承人,但有遗产;b.死者在香港有遗产,但没有遗嘱,而继承人要求官方承办人承办;c.死者有遗产在香港,但没有遗嘱,而继承人在十二个月内未提出申请承办;d.死者没有遗嘱,但有遗产在香港,而居住在香港的继承人未成年;e.如死者有遗嘱,而执行人拒绝执行,也作为没有遗嘱处理;f.官方承办人需作完整遗产帐目,把文件的副本提供给当事人,并可收取酬金(首一千元按5%收取,次四千元按2.5%,其余部分按1%收取。)
(2)其他承办人的条件。承办人不得超过四人,如果由自然人申请办理时只需一人;如果所承办的遗产涉及未成年人的权益,或受益人只有在有生之年享有权益则承办人不得少于两人;但承办者如果属于信托公司,则可以单独执行。
遗嘱继承中,遗嘱执行人死亡,则由遗嘱执行人的遗嘱执行人继续执行其任务;如果没有指定遗嘱执行人,或执行人先于立遗嘱人死亡,或执行人拒绝执行,继承人可以申请承办,但需按遗嘱执行。
法院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委派承办人,或认可承办人。
(3)承办人的权力与责任:a.承办人有权代替死者起诉;b.承办人有权出售、转让、抵押死者的遗产;c.承办人在忠诚办事的情况下无需负责遗产的损失;d.承办人可以收取酬金;e.承办人为信托人的,如果购买遗产,受益人有权推翻,但如果所付价钱合理或受益人同意的除外;f.未领承办而擅自处理死者遗产,应负与承办人相同的法律责任。
(4)向法院申请承办的文件:a.申请人作为合法遗产管理人的宣誓,誓词应证明死者的身份、继承人是谁,死者有无遗嘱,并保证依法执行;b.一位证人证明申请人与死者的关系的宣誓,内地申请人需提供证明申请人与死者关系的公证书;c.死者的死亡证明书;d.遗产税已交纳或予以免税的证明原件,并附上经遗产税署核定的死者遗产清单;e.如果申请人不是唯一的遗产受益人,遗产官有权要求提供一位或多位保证人,以保证承办人按照法律办事。
(5)死者遗产总值不超过港币五万元,申请人可在申领遗产税署签发的免税证后,直接和高等法院申请简易承办。
5.提取死者遗产。承办人经过向高等法院申请领取了死者遗产管理证明书或遗嘱检定书后,凭这些文件向有关银行领取死者名下的存款本息和保险箱内遗物,向田土厅办理房产转名登记手续,向股票登记处办理有关股票、股息及红利事宜,而后,可以办理房产、股票、黄金的出售。
6.遗产的处理和分配。在清偿了死者生前所欠的债务,支付了丧葬费和承办费用等项开支后,依照死者的遗嘱或无遗嘱法定继承的规定,将遗产剩余部分分配给各合法受益人。
二、香港法例规定的无遗嘱合法继承人
1.死者只有配偶,而没有子女、父母和兄弟姐妹、侄儿侄女、甥儿甥女时,死者的遗产全部由配偶继承。
2.死者有配偶子女尚在,无论其父母兄弟姐妹是否在世,死者的遗产中首先划出五万连同年息以5%计算,从死者去世之日分割财产日止,由配偶继承;其余部分配偶占一半,子女平均分配另一半。
3.死者只有配偶,没有子女,配偶首先继承二十万连同利息以5%计算,从死者去世之日到分割财产时止;其余部分配偶占一半,另一半由死者的父母平均继承;死者父母均已死亡的,由死者的兄弟姐妹或他们的子女平均继承。
4.死者只有子女而无配偶的,由其子女平均继承。
5.死者只有父母没有子女的,由其父母平均继承。
6.死者没有配偶、子女、父母的,其遗产分配如下:首先由死者有兄弟姐妹或他们的子女继承;如无兄弟姐妹侄甥,由其祖父母继承;如无祖父母,由其父母的兄弟姐妹继承。
7.如果上述所有人都已去世,死者的遗产由政府没收;但如有任何依靠死者抚养的人,政府可视情况拨出部分遗产给此人。
三、按香港法例承办遗产的优先次序
无遗嘱死亡或有遗嘱死亡耽误指定遗嘱执行人时,香港法例规定了有权向香港高等法院申办死者遗产继承人士的优先次序:
1.死者的配偶或1971年10月7日以前在香港所纳的妾。
2.死者的合法子女(包括死者在1971年10月7日以前在香港纳妾所生的子女)或先于死者死亡子女的子女。
3.死者的父亲或母亲。
4.死者的兄弟姐妹或先于死者死亡的兄弟姐妹的子女。
四、在香港办理遗产继承应注意的问题
1.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出具公证书。近年来,在办理香港遗产继承中,发生了几起一个继承事项由内地几个公证处同时出具不同内容公证书的问题,有的为此导致了诉讼。为避免发生类似情况,继承人涉及两个以上公证处的,应由一个公证处为主办理,同时,公证处应加强与遗产承办人的联系,根据香港规定和承办人的要求,出具有关的公证书。
(一)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与生态区管理现状的矛盾性
作为一个产品和服务都具有特殊性质的经济产业,旅游产业也不例外,其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密切的关联,能够拉动包含通讯、建筑、金融、商贸、信息、住宿等20多个产业经济的增长。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旅游产业每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就有可能间接的带动相关产业7个岗位的增加,旅游行业每损失1元的消费,就会间接造成社会财富7元的损失。从我国当前旅游发展模式来看,经过连续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对于各个产业之间的整合性、互动性、协同性功能的发挥和管理,却缺乏宏观框架和整体实践的思路,从而导致旅游行业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旅游市场的不断波动变化,这就包含近些年来以生态区旅游作为发展嘛头的旅游景区,均无法科学合理的保障自身运作,诸如团队建设、中介服务、统筹协调、市场预测等。在缺乏旅游产业链和配套功能整体性运作的局势下,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管理同样无法完成自我宣传、销售、特色旅游精品项目的塑造、生态旅游区产业化经营服务的供应等需要。随着生态区旅游宣传推广的不断加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黑店、黑车、黑导、黑社也将日渐增多,旅游精品的缩水和旅游产品及服务与宣传的不符等.均会造成生态区旅游管控能力的下降。由于旅游是一个产业关联性极强的服务性经济产业,旅游产业系统发展中所存在各类问题的日益凸显.同样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健康运作。长此以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
(二)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与生态区系统管理要求的矛盾性
随着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提出,生态旅游热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注人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也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产业对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和管理关注。就我国生态旅游现状而言,立足当地实际景区所提出的生态旅游,与仅以生态旅游为嘛头的非生态旅游区旅游一起,构成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的规模化发展模式。就我国生态旅游区现有的旅游资源而言,还存在着典型脆弱型生态旅游区需要针对性管理的问题。纵观我国当前生态旅游管理整体模式,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调的管理运行机制、策略、模式,依然包含典型脆弱生态旅游区在日常实践中进行运用。比如:香格里拉的虎跳峡生态景区被开发出以后,碧塔海和虎跳峡门票收人分配、双线进人所存在的矛盾等。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模式的运行下.包含环保、开发、生态旅游区组织体系等在日常管理中所出现的矛盾,却无法被一一解决。由此可见.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生态区旅游管理的日常需要。鉴于生态区旅游环境和资源管理的特殊性,有必要针对生态旅游区当前的管理失误表现、资源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可修复性等来重新构建具有时效性的、符合生态区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经验缺失与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性
对生态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必然以生态区旅游管理为基础,作为一彳、有生命运动规律的系统.其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密切重视生态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竭泽而渔。生态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尽管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先导,但这并非是一次性产品生产和推销,需要保障生态区域旅游资源与游客、日常运作中的相关利益对象相互之间的共生共进。在进行旅游生态区管理系统的构建中,不仅需要尊重自然界演化的运动规律,还需要反应社会人文需求在生态区旅游发展中的各类变化。因此必然要包括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然而就我国生态区旅游现有管理体系而言,管理制度的缺乏、对信用和旅游者满意度认知的缺乏、对生态旅游概念理解的偏颇化、对生态区域自身的彳、性化发展要求理解的不当等,在缺乏专业型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和专业管理人员团队现状面前,必然无法完成利润和价值在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特殊构建和管理需求。此外在我国生态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行业领导榜样性经典案例的缺失,也会导致各彳、生态景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本身并不属于行业管理,也不是离散性的单元式管理。在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要求下,各组成部分和环节的独立性管理,与各部分之间有机相结合,均需要被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香格里拉碧塔海景区的日常管理为例,管理者仅将生态区作为一彳、产品生产资源的供应处,在组织管理模式上,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模式,显然会给生态景区的旅游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构建旅游管理系统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
生态区旅游管理必须将生态区的开发和规划从源头融人到管理体系中。首先,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经营权的公开拍卖而言,需要在尊重我国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开发所需的开发权,要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竞标和公开发包。在此之前必须对生态区生态工程项目,就是否可以进行经营权和开发前的公开拍卖展开详细调研和论i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忽视此环节中的管理需要。在进行生态区工程启动前,必须要进行市场定位、市场配套体系设计、市场预测等的规划.从发端阶段.将生态区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与生态区自然景观的现状、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协调统一有效连接起来,将生态区工程建筑的建设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和保障来进行规划。生态区的旅游优势在于,旅游资源较为原始,如具有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人文景观,或者拥有较为独特的宗教文化习俗、民族风情区域。因此,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的构建和健全,必须建立在生态区整体景区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风浊严重的峁顶、山头,可考虑使用抗寒、抗旱、抗风的生态型林灌草,科学计算生态区现有的生态群落对各类灾害的抵御能力.尤其是关注生态区五到十年内的变化趋势,从水文资料、气候资料、周边居民等方面进行资料考tiE,以保障生态区工程项目的科学规划以及日常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逐步完善生态区由内而外的日常管理和管控
从日常运作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实际覆盖范围,进行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的整体性调整。其中包含对制度、体系、组织架构、专业人员团队、品牌形象、游客、政府支持程度、市场、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现状调研和分析。只有通过对自身现有竞争能力和生态区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明确对比,才能明晰的找出目前管理模式、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而从促进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对性措施。比如深人产品开发、服务供应、生产销售、宣传等各领域,从整个旅游产业链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生态区现有旅游管理模式和系统中,各环节合作和协同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完善生态景区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此外,还需要从深化生态景区内外部系统的协调和协同效率方面人手,在考虑使用低成本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来迅速满足游客个性化需要的同时,还需要从旅游市场的整体动态人手,进一步提升滋生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并谋求较高的经济利润值。在生态区的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对象和因素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复杂,生态区旅游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旅游管理必须以资源保护、游客维护、创新发展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从此三彳、方向人手.并合理地调整三、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完成由内而外的管理和管控需要。
(三)强化管理型生态区旅游产业价值链功能
生态区旅游管理体系的调整离不开旅游行业整体价值系统的变化。因此在进行管理体系改革的同时,注重深化管理体制、体系与旅游产业链、产业集群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积极主动的促进和改善生态区旅游自身价值效率,以及上下游合作企业的运作效率.从整彳、生态区旅游产业系统运作效能的角度,促进其他产业链条优势的发挥。具体可以从构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角度人手,也可以从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对整彳、生态区旅游的改革需要角度进行资源、管理手段的系统整合。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获取,必须要加强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企业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信任。从此点出发进行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就不能单纯的立足在生态区本身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条中,而是需要延伸到以生态区为核心的整彳、产业价值链的统一性管理中。把握产业链条的核心价值环节,将生态区资源集中在此环节中,以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竞争优势,且以此核心价值环节的现有竞争优势作为辐射点,不断激发其他环节的主动性协调意识。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必须有一彳、权力相对集中的管控组织,不但需要密切关注不同环节对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构建的需要和相关信肩的及时反馈.还需要关注现有管理模式、架构对产业链发展和演进的影响及作用。此外,就宏观层面的管理需要来看,生态区旅游产业链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还务必肩负起对整彳、产业链的引导职责,其他企业则必须履行积极配合的职责。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模拟使用生态信用管理系统,尝试推行个性化管理模式
信用管理系统是银行为保障业务的顺利展开,以客户在银行的业务记录情况为依据,而筹划起来的客户信誉管理方案。通过对客户信誉值的了解和对比,尽可能减少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隐患,这种管理方式在银行的日常运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由于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本身,需要覆盖到生态区的建筑、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生态区资源的日常维护和重点保护,以及在生态区产业链模式下的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管理,因此在具体规划和落实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引人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必须由国家旅游管理部来牵头并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需要将各彳、生态区工程承揽者、建筑者、游客、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以其所在区域的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所出现的行为表现要详尽录人生态旅游信用管理中来,所有的生态景区均可以借助互联网登录到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对所需信息进行查找。在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中审核信息,都是可以共享和积累的,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务必及时跟进、修改、更新相关信息以保证使用的时效性。
性化管理模式尝试开展主要以生态旅游环境和资源的不同特征为运作基础。比如典型脆弱型生态景区碧塔海可选择管理委员会模式。此类景区主要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或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生态化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因为日常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害无法恢复。在生态区的产权关系上,此类生态区主要归国家所有,但是具体管理则由政府职能部门,如旅游部门、社区行政机构、环保部门、林业部门、消防部门来落实。受到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以部门经济利益为主导观念的限制,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存在大多形同虚设。自然景区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产品和服务开发主体里,生态环境承受力较强,可开发性较为良好的生态自然景区如虎跳峡,就可考虑使用公司制管理模式。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发挥旅游业在产业融合、城乡统筹、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等各方面的促进作用,加快实现景区全域化、全域生态化、旅游大众化、休闲常态化、品牌国际化和产业融合化,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__最具标志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最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工作目标
以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成功创建为契机,实现改革有突破,项目有进展,政策有落实,全力推进中国旅游第一大县建设,乌镇旅游乘数效应得以放大,旅游业发展水平有新提升,推动以旅游业驱动新型农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服务业现代化取得实效。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亿元。
三、具体措施
1.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旅游领导、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1)推进旅委内部机构和管理职能的改革重组。围绕将旅游管理部门由行业管理转为产业促进部门,旅委内部设“四部一室”,提高对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能力。
(2)健全市、镇、村三级旅游管理组织网络。推进旅游发展的工作考核工作,制定出台考核办法,强化对各经济主体旅游工作的考核,在全市形成合力兴旅的良好工作氛围。
(3)加快成立市旅游发展投资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管理运作国有旅游资产、经营发展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旅游景区、开展旅游市场营销,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共赢。并以此为平台参与重点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和投融资。
2.着力强化规划引领,以规划统筹全市旅游业发展。
(1)编制完成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和乌镇省级旅游试验区概念性规划,并作为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导全市面上旅游业态分布。
(2)按照三年行动计划的安排,协调相关主体启动濮院历史文化与时尚购物集聚区概念性规划、白荡漾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崇福古城保护开发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并考虑城市绿道建设规划、运河沿线风景规划等,加快各个区域规划开发进程。
(3)扎实开展旅游业驱动新型农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服务业现代化的“一业驱四化”工作。
(4)研究制订旅游项目前期会审工作制度,组织开展全市旅游业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会审工作,确保旅游项目规范有序开发。
3.着力旅游环境打造,加快项目建设和提升。
(1)加快项目推进。按照省级旅游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及十大景区、首批百佳景点制订的目标,明确年度旅游工作的目标,分解落实旅游工作任务,对基础设施类、生态景观类和旅游景区类项目推进加强督查,协助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
(2)加快景区标准化建设。以加快A级景区创建为核心,构建我市科学合理的A级景区梯队结构。大力推动4A级景区建设,重点指导凤凰湖景区、红杉邨景区、福严文化苑等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重点指导稻香人家、植物园、__世贸中心等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争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时,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特点,创建5家左右2A级旅游景区。
(3)积极开展旅游度假区创建建设工作。加强对石门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的对接协调和服务指导工作,强化规划,加快招商引资,丰富业态,争取早日获得批复。积极开展乌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工作。
(4)加快星级宾馆建设。重点抓好星级酒店在全市特别是旅游发展重点镇、街道的布局,指导崇福、濮院、高桥、屠甸等地加快星级酒店的建设,乌镇国际旅游区要根据区块功能定位突出主题型高星级度假酒店建设,形成合理的星级酒店结构。
4.着力旅游知名度提升,深化营销推广体系建设。
(1)__市旅游推广(咨询)中心进入实质性运作。积极争取市级推广咨询中心选址建设,探索在重点镇、街道设立旅游咨询点。
(2)组织专项旅游宣传活动及旅游节庆、会议、会展活动,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重点区域促销活动,切实加强与知名新闻媒体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设计精品旅游线路推荐,开展全方位营销。
(3)举办第二届乌镇论坛。
(4)探索建立旅游企业合作联盟。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游客招徕政府奖励办法,发挥地接能力,充分利用和发挥乌镇旅游的溢出效应,让旅游者 进点、住店和购物,延长在__停留时间,实现旅游产业链协调发展。
(5)进一步完善智慧旅游建设。在发挥旅游手机终端系统导游、导览、导购、导航的基础上,增加旅游者参与功能,扩大知名度。对__旅游网进行全面改版,兼具政务和资讯双重功能。
5.着力政策落实,强化政府引导能力。
(1)探索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发挥好财政经费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全市旅游业大发展,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升级,品牌创建,新业态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修订完善全市旅游发展优惠政策。注重财政经费的使用绩效评估,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及时补充完善政策意见。同时,争取更高层面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政策的支持。
(3)加快破解发展旅游产业要素制约,配合做好旅游产业用地改革,积极向上争取旅游管理审批权限下放(享受地级市同等待遇)。
6.着力行业管理,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
加强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旅游管理队伍。抓好与相关部门、旅游院校合作,分期分批组织旅游管理人员、旅游企业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发挥好“旅游大讲台”作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培训。做好综治维稳工作,妥善处理旅游咨询与投诉。强化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发挥旅游业在产业融合、城乡统筹、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等各方面的促进作用,加快实现景区全域化、全域生态化、旅游大众化、休闲常态化、品牌国际化和产业融合化,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__最具标志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最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工作目标
以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成功创建为契机,实现改革有突破,项目有进展,政策有落实,全力推进中国旅游第一大县建设,乌镇旅游乘数效应得以放大,旅游业发展水平有新提升,推动以旅游业驱动新型农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服务业现代化取得实效。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亿元。
三、具体措施
1.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旅游领导、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1)推进旅委内部机构和管理职能的改革重组。围绕将旅游管理部门由行业管理转为产业促进部门,旅委内部设“四部一室”,提高对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能力。
(2)健全市、镇、村三级旅游管理组织网络。推进旅游发展的工作考核工作,制定出台考核办法,强化对各经济主体旅游工作的考核,在全市形成合力兴旅的良好工作氛围。
(3)加快成立市旅游发展投资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管理运作国有旅游资产、经营发展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旅游景区、开展旅游市场营销,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共赢。并以此为平台参与重点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和投融资。
2.着力强化规划引领,以规划统筹全市旅游业发展。
(1)编制完成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和乌镇省级旅游试验区概念性规划,并作为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导全市面上旅游业态分布。
(2)按照三年行动计划的安排,协调相关主体启动濮院历史文化与时尚购物集聚区概念性规划、白荡漾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崇福古城保护开发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并考虑城市绿道建设规划、运河沿线风景规划等,加快各个区域规划开发进程。
(3)扎实开展旅游业驱动新型农业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服务业现代化的“一业驱四化”工作。
(4)研究制订旅游项目前期会审工作制度,组织开展全市旅游业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会审工作,确保旅游项目规范有序开发。
3.着力旅游环境打造,加快项目建设和提升。
(1)加快项目推进。按照省级旅游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及十大景区、首批百佳景点制订的目标,明确年度旅游工作的目标,分解落实旅游工作任务,对基础设施类、生态景观类和旅游景区类项目推进加强督查,协助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
(2)加快景区标准化建设。以加快A级景区创建为核心,构建我市科学合理的A级景区梯队结构。大力推动4A级景区建设,重点指导凤凰湖景区、红杉邨景区、福严文化苑等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重点指导稻香人家、植物园、__世贸中心等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争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时,根据我市旅游资源特点,创建5家左右2A级旅游景区。
(3)积极开展旅游度假区创建建设工作。加强对石门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的对接协调和服务指导工作,强化规划,加快招商引资,丰富业态,争取早日获得批复。积极开展乌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工作。
(4)加快星级宾馆建设。重点抓好星级酒店在全市特别是旅游发展重点镇、街道的布局,指导崇福、濮院、高桥、屠甸等地加快星级酒店的建设,乌镇国际旅游区要根据区块功能定位突出主题型高星级度假酒店建设,形成合理的星级酒店结构。
4.着力旅游知名度提升,深化营销推广体系建设。
(1)__市旅游推广(咨询)中心进入实质性运作。积极争取市级推广咨询中心选址建设,探索在重点镇、街道设立旅游咨询点。
(2)组织专项旅游宣传活动及旅游节庆、会议、会展活动,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重点区域促销活动,切实加强与知名新闻媒体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设计精品旅游线路推荐,开展全方位营销。
(3)举办第二届乌镇论坛。
(4)探索建立旅游企业合作联盟。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游客招徕政府奖励办法,发挥地接能力,充分利用和发挥乌镇旅游的溢出效应,让旅游者进点、住店和购物,延长在__停留时间,实现旅游产业链协调发展。
(5)进一步完善智慧旅游建设。在发挥旅游手机终端系统导游、导览、导购、导航的基础上,增加旅游者参与功能,扩大知名度。对__旅游网进行全面改版,兼具政务和资讯双重功能。
5.着力政策落实,强化政府引导能力。
(1)探索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发挥好财政经费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全市旅游业大发展,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升级,品牌创建,新业态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修订完善全市旅游发展优惠政策。注重财政经费的使用绩效评估,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及时补充完善政策意见。同时,争取更高层面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政策的支持。
(3)加快破解发展旅游产业要素制约,配合做好旅游产业用地改革,积极向上争取旅游管理审批权限下放(享受地级市同等待遇)。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根据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经历,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本文在总结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工作学习方式和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探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方式,从而总结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顶岗实践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61-03
随着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旅游院校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笔者从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师队伍现状出发, 结合自己深入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的工作体会,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意义和方式。
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师队伍现状
高职教学特色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术性和职业性上的不同侧重决定了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学术定向性,主要培养理论型、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则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鉴于高职教学的特色,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视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而高职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确是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有效方式。
高职教师队伍现状 调查显示,高职教师来源单一,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大多数教师都是普通高等院校硕士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工作经历。而旅游行业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有必要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
深入酒店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 (1)与酒店中西餐厅的主管和经理座谈了解我校实习生的工作状态,了解酒店企业专业用人需求特点,学习酒店中西餐厅服务与管理工作经验。(2)在酒店中西餐厅营业运营期间,以实习主管的身份留意观察酒店不同岗位的员工服务用餐客人的方式以及灵活处理客人纠纷的技巧。
深入旅行社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 (1)与总经理座谈,学习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行业经验,为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提供教学建议。(2)与旅游计调业务总监座谈,学习如何依据旅游客人的需求计调制作旅游线路,并学习组团计调如何向地接社询问目的地的旅游信息和价格,然后再把完整的报价和完整的线路行程汇报给旅游客人,从而为旅行社计调业务的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和完善的思路。(3)与会议计调业务总监座谈,学习旅行社如何向会议主办方提供完善的会议接待方案,具体而言包括酒店会议场地布置、参会人员的酒店住宿安排以及参会人员接送服务的车辆安排。(4)与公司财务总监座谈,学习了解旅行社在经营上的办公费用开支情况和税收缴纳情况,从而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在财务方面的教学提供行业经验和建议。(5)参与旅游客人和参会客人的接送服务接待工作,学习旅行社在接送服务环节的接待要求和服务流程,为旅行社接送服务环节的教学积累真实的教学案例。(6)参与单位团队京山鸳鸯溪漂流一日游活动的跟团实习活动,了解学习旅行社在一日游旅游活动的旅游安排情况和旅游费用的支出情况与公司利润的获取情况。(7)参加公司每周日早上的例会,听取公司各位同事对旅游业务的执行情况和公司总经理对上周工作的总结和本周工作计划的安排,依据自身的顶岗实践情况谈收获与体会,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8)在总经理指导下完成设立旅行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从而学习了解设立旅行社的法律程序和所需要的文件资料。(9)在总经理指导下完成公司在旅行社业务、人事、财务、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文件,从而全面了解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流程,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出规范性制度,帮助公司走向正规化发展。(10)协助公司总经理与两个业务总监完成对我校2011级导游专业学生的校园招聘工作,从而学习了解旅行社的用人要求和我校毕业生的实习工作要求。
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深入酒店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笔者曾经在深圳宝利来大酒店中餐厅以实习主管的身份顶岗实践两天时间,在深圳宝晖商务酒店西餐厅以实习主管的身份顶岗实践一周左右。笔者的心得体会有如下四点:(1)笔者向酒店中西餐厅的经理和主管们学到了很多酒店餐饮经营之道和餐饮服务理念。(2)在餐厅里,笔者认真观察主管、部长和服务员等餐厅工作人员如何为客人服务,深刻认识到餐饮部实习生的辛苦。(3)在酒店餐厅,笔者观察了对用餐客人的服务流程以及用餐客人提出的问题如何解决等,为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工作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4)通过向酒店的经理、主管、部长和服务员等餐厅工作人员学习餐厅经营和服务的方式和理念,笔者认识到酒店对实习生看重的是灵活性和开口服务能力,从而也培养了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深入旅行社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笔者曾经在武汉臻航国际旅行社以总经理助理的身份顶岗实践两周时间。心得体会有如下四点:(1)笔者向旅行社总经理学习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经验,完善了自身对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路。(2)笔者向旅行社的计调和导游业务能手学习了旅行社计调业务流程和导游带团工作流程。(3)通过参与旅行社接送服务和跟团实践活动,笔者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高职教学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4)笔者协助旅行社总经理完成了面向我校大三毕业生的招聘工作,认识到旅行社行业人士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敏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还得有在旅行社行业的工作经历,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的方式
笔者通过在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工作,收获颇多,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很有必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我还认真思考了以下几种顶岗实践方式。
与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座谈,学习旅游服务方式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经验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深入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是在不影响旅游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向旅游企业专业人士学习经营管理经验和服务方式,从而有利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完善教学思路和指导高职学生对旅游行业有全面的认识。比如,笔者在酒店中西餐厅顶岗实践期间,深刻理解酒店餐饮主管所说的“分工不分岗”经营服务理念。笔者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深刻感受到中小型旅行社通过长期经营已经积累了很多老客户,而且非常重视诚信经营和旅游服务质量。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笔者还了解到以组团业务为主的旅行社对待不同客户会收取不同的费用并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团款收取方式和时间。
参与具体的旅游接待活动或向基层服务人员了解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为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教学案例 在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顶岗实践期间,高职教师可以试着参加一些具体的旅游接待活动,或向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基层服务人员了解他们在处理客人纠纷或带团过程中如何处理客人异议等,了解从业人员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为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积累生动的案例。比如,笔者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认真观察了计调人员如何依据客人的要求与地接社、酒店、票务等旅游服务供应商落实旅游接待计划,还亲自参与了接送服务和一日游跟团活动,这些都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
利用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帮助中小型旅游企业走上正规化发展道路 经过暑假为期两周的顶岗实践工作,笔者感觉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深入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工作,不仅能向企业专业人士学习旅游业务工作流程和旅游服务方式,还可以依靠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向旅游企业走向正规化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笔者在武汉这家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曾经在旅行社总经理帮助下完成了公司在业务、人事、财务和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化文件的撰写工作。
深入大型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在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顶岗实践,不仅可以为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还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比如,可与大型旅游酒店集团合作研究酒店与学校“订单班”培养模式,为酒店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酒店实习生,可与大型旅行社合作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旅行社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等。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以课堂教学为主,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科研项目较少,所以可以借助顶岗实践的机会,与旅游企业合作完成一些横向课题的研究,从而为旅游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高高职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
笔者经历了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工作以后,在综合考虑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学队伍现状的前提下,感觉收获颇多,不仅完善了教学思路,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还与企业合作完成了横向课题的研究。希望高职院校和校企合作企业鼓励高职专业教师每年寒暑假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一段时间,对更好地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陈永遥.基于企业顶岗实践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3(8).
[2]张君维.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实施途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4]孟迪云.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性教学特色建设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4).
[5]张翠明.高职教师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2(8).
[6]王珊珊.浅谈高职旅游专业教师的顶岗实习[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7]杨玚.浅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顶岗实习[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9上).
2011年4月,为推动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江苏省镇江市全面启动了旨在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云计算产业的“云神工程”,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云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从IDC主机托管服务到系统集成,从云存储、云交付服务到渲染云,再到智慧旅游服务,云神科技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基于IaaS、PaaS、SaaS的云服务。
作为镇江市“云神工程”的实施主体,云神科技承建了镇江云计算中心,组建国家级云计算研究院,成立创业投资基金,发展包括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及云计算咨询规划等在内的云计算产业,打造云计算产业基地。
在云计算的实际应用上,云神科技也一直在不断探索。
云神科技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络,借助便携的终端设备,开发了智慧旅游云、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智慧旅游门户网站、智慧旅游云呼叫中心、智慧旅游“一卡通”、智慧旅游体验中心等智慧旅游产品与服务。为实现旅游管理数字化、旅游服务智能化、旅游体验个性化;推动“智慧旅游”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旅游企业服务智慧程度和服务水平、提升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智慧旅游云”是其中的重点项目,它为全国智慧旅游建设提供超级计算和海量存储能力,支撑和服务于“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
指导思想:以***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为指导,以“三动战略”为动力,以富民强镇为目的,以旅游景点、自然资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点面结合,发挥优势,分阶段、有步骤的推动民俗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建成京郊一流的民俗旅游度假基地,努力推进民俗旅游的产业化进程,实现旅游大镇向旅游强镇的转变。
范围:农业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住宿接待、旅游产品开发、销售。
二、成立XXX镇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民俗旅游业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地点设在XXX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由XXX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鼓励扶持政策(享受延庆县民俗旅游业鼓励扶持政策)
⒈农民可以利用自有房屋庭院进行民俗旅游业接待经营;在不违反国家基本农田法规、政策的前提下,可利用承包农田、果园并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民俗旅游产业服务设施。
⒉县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民俗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路、公厕、环境等方面的改造。
⒊林业、水利、公路、改水、改厕等方面的政策、资金视情况向民俗旅游产业倾斜。
⒋**----**年对民俗旅游业的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单位)实行统一办照,分散经营,免征各种税费。
⒌对于民俗旅游业的经营主体可依据小额贷款政策由县财政担保基金提供担保,为农民解决启动资金,每户贷款最高限额2万元。
⒍本着扶优扶强、树立典型、突出重点的原则,年终对先进典型;各乡镇、村、户各前3名给予表彰和奖励,奖励资金从专项资金中支付(具体奖励标准由县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制定)。
四、组织管理和服务
⒈镇民俗旅游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镇民俗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开发等项工作,协调解决民俗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协同有关部门规范、指导民俗旅游产业市场价格和服务。
⒉以村为单位组织民俗旅游业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规范服务、对外宣传、日常管理和协调等工作,统一为投资人办理工商、税务、卫生、旅游等相关手续。
⒊为确保民俗旅游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形成规模和地区特色,旅游局、XXX镇民俗旅游业领导小组对民俗旅游业接待户和民俗旅游业专业村实施行业管理。
对申请从事民俗旅游业的接待户进行联合验收,符合条件的,颁发“民俗旅游接待户”标牌;对于设施齐全配套、服务质量高的典型户颁发“民俗旅游标兵户”标牌,登记备案,实行动态管理。
民俗产业专业村由XXX镇政府上报县乡镇企业局,会同民俗旅游业服务中心验收合格后颁发“民俗旅游专业村”标牌,并登记备案。
信息技术应用到旅游行业,可以对传统旅游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满足游客的多方面需求,要优化旅游服务,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进行加强。高校肩负着为旅游行业提供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所以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旅游业发展作为切入点,构建出符合旅游业发展的育人机制,为旅游行业新形势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进而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作为旅游专业人才必须对各类信息和数据有比较高的敏感性,能够从比较复杂的信息中找出有利于推动业务发展的关键信息。所以,旅游专业人才必须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对信息的敏锐程度和判断能力。同时,旅游专业人才还要有效掌握旅游的相关信息技术,并能够运用到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等多个环节中。对此,培育旅游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培育其有关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敏感性,以便其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旅游业务的营销,通过信息技术给顾客提供需要的旅游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精准营销;同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与游客沟通的平台,有效推动各类优惠活动,在平台运营的过程中和游客进行互动,与游客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而为业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
各个行业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创新也是各个行业发展的动力,对于旅游行业也不例外。随着旅游模式的变革,越来也多的游客会选择比较方便的在线旅游模式,对旅游的个性化服务更加重视,希望得到不一样的旅游体验。在现实需求下,旅游行业必须具有高度的创新意识,才能为更多游客提供优质和符合需求的旅游服务。这就要求旅游专业人员要不断创新自己的营销和服务,对旅游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关注;要因人而异,让更多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享受更加高质量的服务。同时,旅游专业人员要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要学会挖掘游客的兴趣点,进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三)具有过硬的操作能力
作为旅游从业者,要做到对新媒体技术深入了解,并掌握更加多样化的专业技能以及实际的操作能力,同时能够借助相关技术获取旅游信息,并且对所获信息能够及时判断出那些是所需信息。旅游业工作人员在应用技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实际操作水平。旅游专业人才要能够灵活应该各类设备,具有过硬的操作能力,才能做好旅游管理和服务等相关工作。比如,各大景区都离不开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通过此技术能够更好地做好服务、管理以及营销模式的创新,进而保障整个旅游行业的顺利发展。所以旅游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过硬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
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发生偏差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条件下,人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进而促进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云计算等广泛的应用,智能化旅游服务深入人心。高等院校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育上,与现实社会需要存在一些脱节问题。在智能化旅游时代,这种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高等院校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导游以及调计岗位上,而这两种岗位的人才已经趋于饱和,学生的就业受到严重影响,以至于大量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即需要从事另一个行业。
(二)教师群体素养不足
高校旅游专业教学工作最终是靠教师来实现的,所以教师本身的素养对于人才的培养的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旅游行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于高校相关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智能化旅游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旅游教师人才要对信息技术有效掌握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对智能化旅游进行全面了解,并对其进入深入研究,做到真正的懂旅游,懂如何去教出符合现代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在相关技术的掌握上进行提升。当前,教师群体的素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育。
(三)实践教学水平不足
目前,新兴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上还存在无论学生能否接受,教师一直讲的问题,特别是在理论教学中。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旅游专业学生只是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对现代旅游的发展无法适应。而且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没有及时跟上现代旅游发展的步伐。许多高校还把实践教学当成辅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只是在于形式,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学习相关实践中应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旅游业务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和提高。而且,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以自己为中心,使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要想达到智能化旅游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做好相关理论教学,还要做好实践教学。目前,旅游专业在实践模式上还比较传统,多与传统的旅行社以及酒店合作,学生的岗位内容比较单一。在校园内,仿真的旅行社以及导游实训室比较缺乏;在校园外,相关基地的建设也不够深入,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场所。并且,在实习的过程中,实习单位对学生缺乏管理,实际成效并不理想。
三、提升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重构课程课堂体系
从课堂体系上进行改革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首先,在保留旅游专业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上,增设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内容,提高学生智能化服务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营销意识,使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本土文化知识,并开设旅游心理学课程,进而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同时,要注意在课堂上减少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减少不合适现代要求的知识点,多为学生提供互动的机会。总而言之,在理论教学上,要以智能化旅游为出发点,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其次,要增设线上教学,旅游网络营销内容等与智能化旅游相关的内容相结合,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术意识。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水平和素养直接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育有直接影响。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行业的从业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为了适应现代旅游行业的需求,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多方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专业化培训,把符合现代旅游行业发展的策略引进来,全方面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体系,进而提升其岗位技能;另一方面,要正确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智能化的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引入到教学课堂中,打破传统的教材课堂的限制,同时要明确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的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聘请相关专家来学校开展讲座,进而提高授课内容上的实用性。
(三)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旅游专业具有很强实践性,只有要加强与校企合作,增加实践内容,才能培育出符合现代旅游行业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校企合作能够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学校可以输送学生到相关企业中进行实习,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了解到相关旅游行业的具体工作流程以及智能化的应用情况,在实习中积累经验,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在实习期间,企业也能发现优秀人才,并为旅游专业人才提供就业机会。所以,学校必须深化一体化办学模式,一方面,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由学校和企业派出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促使校企长期合作。另一方面,在校园内建设智能化实训基地,比如实景模拟导游实训室等,让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体会到智能化旅游的操作流程,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另外,要构建完善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促使实践内容更加丰富,降低教学成本,还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要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科学设定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在大一,学生通过实习,所学的内容进一步夯实,对现代化旅游模式理解更加全面,明确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并形成初步的职业素养。在后续的学年中,通过实习,学生可以锻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强化各项技能,真正适应现代旅游行业提出的要求。
(四)强化职业体系建设
旅游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旅游行业所需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所以,要注重文物素质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定期组织竞赛活动,在竞赛过程中促进教学;另一方面,对于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要为其提供专业指导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学校还要积极构建智能化旅游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相关创业人才。总而言之,通过举行相关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智能化旅游发展趋势的认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后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自1981年教育部批准8所高校最先开始开办旅游本科教育起,在这3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旅游本科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止到2012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097所,在校生57.62万人。但是在蓬勃发展的背后,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旅游本科教育在培养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师资建设、学生观念、专业设置和企业认识等方面存有不同程度的误区,并面临学科地位不独立、专业地位低下、低就业率与行业大需求的矛盾、生源困难、教师处境差等问题与困境[2]。保继刚认为招生规模上的盲目扩张对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间接的影响,但是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与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不适应才是造成我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最深层原因,而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层化与本科教育的同质化;二是旅游行业的专业化与培养模式普适化;三是旅游行业对理论和经验的双重要求与旅游本科教育实践的缺乏'何海燕从供求角度出发,发现旅游本科教育的需求认知与培养方向错位是旅游本科教育萎缩、人才市场需求不足、毕业生非旅游行业就业三者之间的悖论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3]。
在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张是与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缺口相适应的,但是旅游行业却存在较为严重的旅游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率低且流失率较高的现象[4]。人才的流动在每个行业内都会存在,但过高的流失率和过低的行内就业率是对自身教育特色与教学成果的一种否定[5]。那么,到底旅游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陈特水在对湖南省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中调查发现,从学历层次来看,本科和专科学历层次的人才是旅游社行业的主要需求,酒店和景区则对本科及硕士及以上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较旺盛;在人才类型方面,旅行社对“基层业务骨干的需求最大”,酒店和景区则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最大;而被调查企业多数希望旅游专业本科生毕业后首先从线接待和服务工作”做起[6]。本文将从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和旅游行业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对二者之间的契合性进行探讨,旅游本科教育主要是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安排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而对旅游行业的需求分析主要从典型旅游企业主要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和招聘启事来进行。
二、旅游本科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安排分析
教育部批准最先开设旅游专业的8所高校分别为中山大学叱南开大学[8]、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9]、杭州大学(后被并入浙江大学)[10]、大连外国语大学[11]、西北大学[12]、西安外国语大学[13]、长春大学[14],除去这8所院校外,东北财经大学[15]、陕西师范大学[16]、华侨大学[17]和云南大学[18]等院校在旅游教育方面也各有特色,这12所高校在我国的旅游本科教育方面发展的比较快,较其他高校有一定的优势,而且12所高校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华南、东南都有分布,旅游学科发展的背景有综合院校、外语院校、财经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能够较全面地代表我国现阶段旅游教育的发展现状。因此,选择这12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本科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安排进行考察,资料来源于各高校2014年本科招生计划以及学院官方网站。
(一)笼统的旅游管理是旅游本科教育最主要的专业
根据教育部2012年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旅游管理调整为一级学科,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从12所高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只有中山大学、华侨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3所高校分别设置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其中华侨大学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是2014年新增专业;南开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设置了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两个专业,东北财经大学设置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专业,东北财经大学本科招生是以旅游管理大类进行招生,只是说明了含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其余6所高校都是笼统的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学科相比,专业特色性明显,无论是酒店、旅行社、景区,还是会展、高尔夫等行业特性都很强,但是现有的旅游本科教育笼统的采用“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这与行业对学生专业化的要求相悖[2]。
(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多以培育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人才为目标
从12所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型人才是大多数高校的培养初衷。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北大学、云南大学、华侨大学和西安外国语6所高校明确提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旅游企事业和行业的管理人才;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定位除了从事旅游行业管理工作外,还可以在旅游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长春大学则定位与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陕西师范大学由于自身师范院校的背景,对学生的培养除从事旅游行业管理工作外,还以为旅游中等、高等院校提供师资力量为培养目标。
高校对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定位与旅游行业对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分歧,就像在前文提到的,旅游企业希望毕业生先从线接待和服务工作”做起,这种就业的低起点与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学生的自我认知之间存在的差距,客观地影响到了旅游专业学生的行业就业率和流失率。
(三)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大多比较“齐全”
在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一般都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是所有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包括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政治类课程等,在这里重点分析旅游管理本科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中山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较早,旅游学科的实力较强,因此以这两所高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为分析对象。
中山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相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要多,两所高校共同开设的课程有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旅游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会计学、酒店(饭店)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景观设计等课程,还有每个专业毕业所必须要求的毕业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旅游专业必修课外语特色明显,开设了5门相关的外语课程,涵盖听说读写等方面;两所高校都开设了较多的管理类课程,除了管理学原理外,中山大学开设有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运营管理、项目管理、酒店经营管理、战略管理、旅游目的地管理、社区规划与管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则开设有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的课程;从两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二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特色不是很明显,学生对旅游的每个行业都有接触,但是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了解;从中山大学的课程可以看出,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侧重于旅游目的地方向,中山大学在这个方向上开设的课程比较多。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开设有18门课程,中山大学开设的课程较多,有50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四)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以理论性知识为主
关键词: 旅游管理 实验课程 考核 改革
1概论
实验教学是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验教学质量如何,考核方式是否科学,不仅影响到对课程实验效果的准确评价,也关系到是否有利于推动课程实验内容的创新和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这是课程实验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的一个重大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多实验课程,像《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规划》等,其教学目标是积累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意识,使学生熟练掌握服务流程、服务技能、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督导,尤其是高等院校,由于是培养企业未来的管理者,便对学生基本的督导能力、培训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学的考核方法,将激励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准确考察学生对技能核心要素的掌握程度,建立学生的初步专业能力。
2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课程考核改革的意义
2.1完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包括教学和考核两大基本部分,一方面,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质量的好坏和教学方式的手段决定考核的内容和手段,另一方面,实验课程考核改革反过来又推动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另外,还要考虑到旅游管理系列实验课程考核方式之间的关系,使旅游管理系列实验课程考核之间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把各门实验课程考核纳入到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中去进行考核。这样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得到完善,整个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就得到完善了。
2.2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应用型行业,企业迫切需要既通晓服务知识技能,又能解决工作中所发生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仅仅依靠知识的死记硬背是无法达到的。虽然目前在普通高校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考核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考核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的再现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的局面。学生只是成绩达标,而从事旅游行业所应具有的能力则没有。
2.3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大多采用统一内容、统一形式和统一标准答案的固定化形式进行,而忽略了学生个体在禀赋、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学习要求上的差异,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长期从事旅游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老师,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考核模式不能够体现出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实验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
3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课程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对实验考核重视不够
虽然地方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但传统的“精英式”教育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在教学计划编制中,仍然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现象,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体系学分数比重为75%,学生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课堂理论教学上。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那对实验考核同样如此。一般情况下,实验教学环节考核在学生课程综合评定成绩中所占比重较轻,理论笔试成绩一般占综合评定的70%左右。
3.2考核内容不合理
实验考核的内容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趋势,实现层次化、模块化。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验项目简单孤立,一般与理论教学同步,显得过于集中和呆板,这样使得实验考核也就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旅游专业很多课程联系比较紧密,而以往的实验课设置较为分散割裂,一般是在某门课程中设置一些课内实验,如旅行社经营管理这门课程,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安排上理论课,少部分的时间用来操作,而旅行社的导游服务等环节完全没有涉及,将完整的旅行社服务人为分割,不利于学生系统性的学习掌握旅行社管理和服务程序,这无法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旅行社情境。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以湖南省作为研究对象,对湖南省部分旅游景点、管理部门、旅行社、导游和旅客等进行抽样调查,共抽样调查了10旅游景点,5个旅游管理部门,20家旅行社,30名导游与400名旅客。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5份,回收率99%;有效答卷485份,有效率97%。现将调查的结果进一步分析。
二、调查的基本结论
(1)对旅游业信息化建设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对湖南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导游和旅客等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有95%以上的人认为,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很有必要,只有5%的认为无所谓。但问及旅游业信息化建设要从哪些方面去建设,有80%的人说不清楚或不够清楚。只有10%的人回答从网站建设、景点智能门票、景点推销等方面可以进行。有66%的旅游主管部门领导和旅游企业负责人认为旅游业是传统的服务业,搞信息化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划算。
(2)信息技术在湖南旅游业应用范围不够广。调查中发现,只有52%旅游企业实现了旅游信息化,通过建设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用以调整和重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只有53%旅游企业实现了旅游商务业务,即旅游企业对外部的电子商务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宣传促销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市场主体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提高旅游市场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只有73%管理部门实现了旅游电子政务,即各级旅游管理部门,通过构建旅游管理网络和业务数据库,建立一个旅游系统内部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和公共信息的平台,实现各项旅游管理业务处理和公共信息服务。
(3)湖南旅游业信息技术水平不太高,创新能力不够强。一是中央预订系统(CRS)、饭店内部的数据系统、电子门锁系统等信息技术水平没有跟上信息技术自身发展步伐,有82%以上旅游企业与旅游管理部门没有用上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有87%以上的旅游管理部门、企业等,没有自己的信息技术开发力量;二是在旅游业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只有17%的旅游企业或管理部门具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4)湖南旅游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一是湖南旅游业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大多了解较少。调查中发现50%以上湖南旅游景点没有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致使湖南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很难有效开展。二是湖南旅游企业的职工掌握的信息技术和电脑操作技能不到有40%,无法满足湖南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三是湖南政府旅游信息化队伍不强,尚未建立湖南旅游信息化事业专门机构。
三、调查思考
调查得知,制约湖南旅游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因有认识、技术、体制、经费和人才等方面的因素。
(1)进一步提高对湖南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旅游信息化建设是促进湖南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湖南旅游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湖南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升湖南影响力的有力保障。要把旅游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湖南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服务水平的头等大事来抓,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要制定湖南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出台湖南旅游信息化建设考核管理办法,切实抓好湖南旅游信息化建设。
(2)完善湖南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湖南旅游信息化综合平台。一是要重点建设好湖南旅游信息咨询系统、旅游电子政务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三大系统。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构建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络系统,提高旅游信息服务质量,提升湖南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大湖南旅游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一方面,政府要设立旅游信息化专项资金,加大对旅游信息化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旅游产业信息化技术创新。要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网络升级换代,特别是以电子商务为助力,以确保湖南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重点支持旅游信息化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化示范工程、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三是结合国家进行电信和广电体制改革,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入湖南旅游信息市场,形成更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
(3)加快湖南旅游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培训。加快湖南旅游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当前,湖南旅游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既懂旅游又懂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队伍。一是政府要制定特殊的引进人才政策,以优厚的待遇招聘和引进急需的旅游信息化专业人才;二是旅游管理部门加强对旅游在职人员、旅游企业骨干进行信息专业知识培训,同高等旅游院校合作培养一批旅游信息专业人才;三是旅游企业要充分依托高等旅游院校,分期分批输送负责旅游信息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四是积极支持创办旅游信息经济实体,鼓励兴办旅游信息开发研究机构,加强高层次旅游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旅游管理;大学生;就业
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则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本文主要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入手,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旅行社和旅游酒店,从事旅游交通的很少,在这里以旅游酒店为例来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以满足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事本行业的不到30%,这一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1]。在我国的旅游行业队伍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90%;服务人才流失严重。在其他行业正常的流失率一般在5%~10%左右,而旅游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2]。
(二)旅游企业用人需求状况问卷调查
通过向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同时发放问卷调查,当面访谈等方式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调研。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分为两大部分,即:旅游企业招聘、聘用人才倾向;被聘用的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状况等的反映。本次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并有计划地发放,回收率为95%,有效率为93%。
调查问卷资料经过整理和统计,得出如下结果:用人旅游企业聘用我校毕业生主要分配在企业的中层、基层管理或技术岗位,比较注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执行能力等,有实习经验者是聘用单位比较注重的,他们认为能力比专业更重要,当前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于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而言,基本操作能力较好,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但缺少创新精神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三)当前旅游酒店人才需求问题分析
目前旅游酒店服务的现状不容乐观,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上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基层人员数量庞大,素质低下
服务性很强的行业,基层工作虽然是一些体力上的劳动,需要基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直接面对顾客,能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要善于和客户沟通,能快速准确地处理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现阶段酒店的基层工作从业者主要是技校毕业生或者社会待业人员,数量虽然庞大但质量不高,素质偏低,很难保证企业的服务质量,导致客源减少,效益降低。
2.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专业水平低
中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管理经验,具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和独到的见识见解。这种能力是需要大量时间,处事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积累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后只有一少部分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而且大部分因为种种原因而短期改行。旅游企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在几年后因为薪水待遇等因素“跳槽”,作为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酒店,往往直接从别的酒店“挖”来人才,导致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紧缺的问题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并且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1990年到2000年期间,旅游院校净增980所,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净增197所;旅游在校学生净增27.89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净增6.53万人。直到2004年底,我国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开设旅游院系或专业的高等院校,全国共计574所,旅游专业在校生274701人。伴随旅游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等本科院校“招生容易,就业难”。分析其主要原因时,旅游专业的实践性环节薄弱是其病灶。事实上,国际上主要旅游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教学中大量引入实践的做法在我国还未形成,这也正说明目前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存在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3]。
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