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景区管理模式范文

景区管理模式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景区管理模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景区管理模式

第1篇

忽视游客体验是旅游景区倒闭的最重要原因,景区为什么不能吸引游客,关键是景区的产品不能够让游客产生“舒畅”的旅游体验。没有游客,景区就失去了生存条件。

(一)体验经济的特征

PineⅡ和Gilmore(1998)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提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因为当过程结束的时候,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对旅游景区来说终极的体验就是“快乐”。他们将体验分为4大类:消遣、教育、逃避和审美。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四个方面,即处于四个方面的交叉的“甜蜜地带”(SweetSpot)的体验。到迪士尼乐园、赌城拉斯维加斯就属于最丰富的体验。PineⅡ和Gilmore还提出了塑造体验的5种方法:体验主题化、以正面线索强化主题印象、淘汰消极印象、提供纪念品与重视对游客的感官刺激。

(二)游客需求:快乐“三感”

游客希望在旅游景区实现他们“求补偿、求解脱”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补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的东西,从日常生活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游客希望得到的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快乐。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体验经济时代的游客特征是:1.更愿选择散客而非团队;2.选择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3.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跟随他人去名胜古迹到发现旅游胜地;4.从“走马看花”式的巡游到“下马赏花”式的游览;5.从“旁观”到“参与”,从“领受”到“奉献”;6.从只重视“到此一游”的结果到同时重视“结果”与“过程”,从“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自己安排”。从游客的旅游终极目标来说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快乐是由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三要素构成的。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新鲜感,即新奇与鲜活。亲切感是从接触中,特别是人与人接触中,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他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孤独,只有那些欢迎、关心与理解的接触才能够产生亲切感。自豪感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一种对自己满足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值得尊重的人,值得自己也值得别人爱的人。一个成功的景区应该通过各种场景设施与服务来明确游客的这三种感受。

(三)最优体验标准:畅

什么是最优体验呢?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在其名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些思想将对现行的景区开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都不能让人获得快乐体验。

二、均衡利用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战以来,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理念经历了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从经济增长主义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变历程。

(一)经济增长主义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中国旅游景区开发在过去的25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国内的旅游开发长期受经济产业思想主宰,把旅游收入超过地方GDP的5%(或8%)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目标。而且指导中国旅游业发展的2条重要假定是: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业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这两条假设加剧了中国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与环境破坏。

(二)资源保护主义

随着过度开发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对资源保护的关注逐步加强。以Gunn为代表的空间与资源主导的旅游景区开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分区(Zoning),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吸引物、景区路网、社区与交通干线。上述属于空间分区,还有时间分区,比如许多景区在候鸟鱼类繁殖时间限制游客进入。分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与提供娱乐机会。这种开发理念注意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存的方法,仍然把这两者看成是对立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观

198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社区方法(CommunityApproach)是这一思想的代表。Murphy倡导从社区利益出发,由社区确定发展目标、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区发展与社会承载力。后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引入,旅游景区开发开始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与社会的代内代际公平。可持续旅游旅游是“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完整的统一。经济效率指既要维护现在的经济生产力又要给未来下一代的经济机会。社会公正指保护人类与文化遗产。环境完整指保护基本的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指导可持续旅游的4个重要工具是:娱乐机会谱、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游客影响管理和旅游最优管理模型。

三、“快乐剧场”:体验经济时代的景区管理模式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成功的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生产快乐的体验,同时要实现景区的资源、环境与文化的完整统一。正如地中海俱乐部提出的经营信条那样“我们的工作就是创造快乐!”地中海俱乐部的“完全无忧无虑的度假、全包的假期与一次性付费”经营理念就是要让游客真正享受快乐。从本质上说,旅游景区就是一个快乐剧场,游客与居民、员工共同演出一场欢乐剧。

(一)总体管理

旅游景区要长期规划、总体控制;实行从家门到景区大门的全程空间管理。政府方面要鼓励公众参与规划,严格监管企业开发行为,制定行业规范,评估与监控旅游影响。对游客进行教育与沟通,培养负责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粮代赈”等政策。

(二)项目配置原则

差异性:差异性表现为唯一、第一与多样。要体现新鲜感,首先景区产品要有特色,具有唯一性,即独特性;其次景区产品具有第一的特征;最后要给顾客多种选择。特色要求景区要有主题,要让游客对景区有地方感。它必须提供游客某种独特的旅游体验。就象你在黄山与在泰山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一样。由于任何项目都要衰老,维持独特性或新鲜感的根本是项目持续创新。西方国家对主题公园衰老问题的对策是每3年进行一次产品更新,而节庆表演节目则每年有30%的更新率。参与性:游客不仅是体验的主体也是体验的成分。参与性体现在两方面,项目本身需要游客参与以及游客参与项目的设计与组合。必须要游客来参与产品的设计,或者是提建议或者是自己组装,才能够提供游客真正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工业社会之后,技术的隔离和社会忧伤与焦虑创造了对社会互动经历的需求。比如电话导致面对面沟通的减少,但技术不能替代真实的互动,当顾客的口味与偏好转向老式价值时,景区必须提供社会互动的体验。挑战性:项目的设计还要考虑对游客有一定的挑战性,给游客突破自己生命极限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旅游项目,这些项目为游客培养自豪感。当游客爬上一座高峰、跳一次蹦极、飞跃某一峡谷等征服某种艰难险阻,成功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或自己以前无法完成的事件时,自豪感就产生了。比如极限运动需要冒受伤甚至死亡的危险,使人在跨越心理承受极限时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当然景区配置项目一定要掌握好项目的难度,要让游客有选择,大多数项目的难度要适度,即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够成功,否则反而会产生挫折感。

(三)资源与环境管理方式:梯度开发或循环利用,“减”人数“增”植被

资源与环境的多样性是独特游客体验的必要条件,也是新鲜感的基础。没有了生态多样性,自然就不能给游客带来新鲜感。生态环境成为了景区的重要吸引物。在满足经济、社会和审美需要的同时,保证文化统一、基本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对文物保护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指导方针,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区、容量控制、轮休等方法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防止“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恶性开发。景区资源采用梯度开发模式:比如在温泉度假区,50-63℃温泉水用于供热采暖;37-50℃用于洗浴;30-35℃用于养殖(鱼、虾、蛇)与景观用水;20-25℃用于农业(浸种、育秧、种菜、养花)、泳池用水、湿地用水;10-20℃农田灌溉。或循环利用模式,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休闲度假村,其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猪肉、鱼、蚕等可供游客食用、垂钓、或作为旅游商品购买。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正是:“桑茂蚕壮猪肥鱼大,塘肥基好茧多丝优。”保护生态可以做“加法”,如碧峰峡,有意塑造红、黄、绿、蓝等五彩的森林景观,种植一批红叶,精心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同时配套种植黄芪、虫草、贝母、当归等特产药材,以及沙棘、蔷蔽、花椒、红豆杉等经济植物,变单一林种为综合资源。另一种资源管理方式是“减法”,就是对开发的限制措施。世界遗产管理中常见的减法包括:限制总体游客数量,不让游客数量超过承载力;暂时的景点关闭;提供复制品对顾客开放,而将真品保护起来;实行分区:在重点文物区与游览区之间设立缓冲区,减少游客对珍稀文物的破坏;设置固定参观路线;价格限制:对有些景点免费,而有些易受破坏的景点采用高价限流;移走人工制品:对一些易风化的文物,如摩崖石刻,采用搬迁的方法在博物馆中保存起来,而不暴露在外。在我国的敦煌和九寨沟已经实行了定时定量方法来限制旅游人数,莫高窟每日限定数百游客进窟参观,九寨沟每日限定2000游客进区旅游,对国外游客如日本游客实行预约参观。黄山则实行轮休制度。苏州开始通过政策杠杆与价值杠杆来达到保护园林的目的。在碧峰峡,为保证统一规划,万贯集团斥资1000多万搬迁了景区内的数十户农产,其房屋除一部分改作竹制别墅外,其余部分全部拆除,恢复自然状态。

(四)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

社区是塑造游客体验的重要道具,社区参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居民对景区开发的影响感受最深:二是社区居民本身是构成游客体验中“友好气氛”的必要成分。促进社区发展实质上是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社区为游客的新鲜感以及亲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础。景区开发要带动社区发展,增加地方就业、社会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边穷地区,旅游扶贫是中国特色的景区开发的必要使命,2000年8月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开工,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广东、贵州与海南纷纷仿效并且在通过旅游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

第2篇

关键词:景区 收费系统 管理模式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收费系统模式众多,具体现象有种类繁多的门票、电子检票与人工检票并存、收费管理权限不清、收费系统安全性差、门票销售混乱等现象,严重因扰了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从景区收费模式的设计入手,探讨景区收费模式的规范化、科学化设计,加强景区运营安全,提高服务质量,消除景区运营混乱的影响。

一、景区收费系统在景区开发运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运行高效的景区收费系统是规范景区运营、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增加游客满意指数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国内景区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其特点主要有:

1、景区收费系统运营管理模式的有效性

景区收费系统的有效性是指为保证景区经营目标实现的所有收费管理活动和达到经营结果的程度。一是景区收费系统机构为保证完成景区运营管理的有效性,二是运行管理实施具有操作有效性。

2、景区收费系统运营管理模式的合理性

景区收费系统的合理性是指景区收费系统设置可以满足运营管理需求,且运营管理具有经济成本最小、费用发生控制在理性范围内。一是机构设置要满足收费运营管理要求;二是人员及费用开支要做到最省。

3、景区收费系统运营管理模式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景区收费系统运行中的相关岗位要分离、做到相互牵制,且收费管理过程中的费用收取与缴交过程中的资金安全保证。

4、景区收费系统运营管理模式的适用性

适用性是指景区收费系统应立足于景区实际,结合自身特点,具有运营管理上的可操作性。

二、景区运营中的收费系统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综合当下景区运营管理,发现景区运营管理主体众多,收费系统管理模式五花八门。总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门票种类繁杂,不利于宣传与存留

经了解,国内景区收费门票主要采用定额票式,大体上有二类:一种是税务部门规定的铜版纸式,另一种是明信片式门票。

2、收费点设置、运行存在运营管理的天然安全缺陷

收费点依据景区地势而设,大多比较偏僻,存在钱款安全隐患,这是无法避免的。这不仅存在于钱款运输过程的中的问题,也存在于收费过程中的钱款丢失、抢盗风险。

3、营销人员监督机制不健全造成企业收入流失问题

景区范围广大,景区内检票难度大,很多旅游景区运营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运营人员与游客勾结,私自收款现象很普遍,影响运营收益。

4、检票方式有高科技与原始人工检票共存的差异

近年来,国内旅游景区发展迅速,各种企业集团争相进入旅游市场,但因景区受自然条件和自身实力问题影响,很多景区还存在原始运营阶段,手工检票现象仍然存在,与现代高科技应用存在很大差距,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不利于提升景区形象。

三、景区运营中的收费系统的管理思路

1、电子门票与邮政名信片相结合,达到规范化、系统化

我国各景区的门票主要依据自身条件而设,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上。如浙江的普陀山景区、安徽的九华山景区等发达地区的著名景区,都采用了电子检票方式和明信片方式相结合的门票体系,落后的偏远地区,受自身管理水平所限,大多不采用明信片式门票,或虽有采取,但也没有与电子门票结合起来。在此我们认为:景区门票应采用电子门票与邮政名信片相结合的门票体系,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景区,提升景区经营形象。

(1)电子门票方式是科学技术发展并投入应用的伟大进步

电子门票技术是采用RFID射频技术与门票相结合的方式,把电子科学技术应用于景区管理。目前,RFID射频技术在国内外都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且成功的利用RFID射频技术的电子标签检阅功能对景区的电子门票进行检索,方便游客进入景区、公园,这种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目前受到很多5A景区的青睐,被广泛采用。

电子门票系统的建立,可以覆盖整个票务管理计算机网络,做到实时管理的能力,能够实现从售票、检票、补票、退票、点票、结算、分析等全过程的监控与信息共享。游客根据自身的喜好,可以选择不同的景点,购买不同的景点门票,在通过出(入)口时,利用电子扫描系统进行简捷的电子标签检阅,简化了检票管理,提高景区检票效率。这时,电子门票就可以像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系统会自动识别放行。同时,系统还可以通过后台监控,把人员通过记录传送到数据库中,在管理分析时,就可以做到随时了解、分析到目前为止今天的游客人次、目前的在游人次,统计当月、当年累计游客流量、各景点的游客流量情况,等等。

(2)邮政名信片方式的门票体系便于统一规范与利于宣传

邮资明信片门票,在国内的旅游景点推广已很普遍,除了具有普通门票功能外,还具有邮寄、收藏的功能,同时提升了景区服务质量,通过邮寄、流通后,具有了多次宣传的功能。

门票采用了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邮资明信片式门票,使门票更具收藏价值,给广大游客留下永久纪念,同时对于集邮满足集邮爱好者的需求。通过亲朋好友之门邮寄、集友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可以达到让更多的潜在客源通过门票欣赏了解景区,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提升景区知名度,增加未来景区客流量,促进景区旅游运营管理,更好地保障了股东投资回收。

采用明信片门票,由于门票本身的内在价值,游客就不会随便丢弃,可以避免传统门票使用的废纸满天飞的现象,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景区统一采用明信片方式,就可以起到旅游市场规范化效应,便于政府部门监督、管理。

2、加强资金管控力度,实行刷卡,代替现金交易

现金支付成本高,安全性差,不利于防范偷盗、推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首先,现金支付成本大,现钞押运、保管、反假等成本高。其次,现金支付难以保证资金安全。景区偏远的天然因素,容易发生现金被盗被抢等现象。第三,现金支付为违法行为提供方便。现金支付对支付事项而言具有模糊性,容易导致交易线索中断,造成景区收入流失。

而非现金支付安全、高效,非常适用于景区结算支付。非现金支付可以减少社会成本,提高资金安全性。可以消除假币带来的危害,减少消费者携带大量现金和景区经营现金的缴存与保管所带来的风险隐患,确保资金安全。

3、实行财务管理收费、营销部门管理票据相结合的方式

景区收费系统管理涉及门票的使用计划、发放、领用、核算、结报、缴销、统计分析等全过程和门票的销售款的收取、缴款与票款核销等全过程两个方面。门票是有价证券,其流转过程应有财务部门的全程参与,便于保证经营安全。

笔者认为,门票收费系统应分属两个部门,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营销部门负责门票的使用计划、发放、领用、核算、结报、缴销、统计分析等全过程,财务部门负责门票的销售款的收取、缴款与票款核销等全过程,两个方面交叉运行,各司其职。控制流程图如下:

四、结论

文章通过如何制定景区收费系统统一规范,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进现行景区落后的管理模式,实行科学、系统的景区收费系统管理,规范景区运营管理。作者认为:实行电子门票与明信片相结合的门票模式,规范景区门票制作格式;为保证景区收费系统安全,应尽量采用刷卡消费,减少现金交易,保证资金安全;规范景区门票销售内部控制流程,参与部门和岗位应相互牵制,防范景区收入流失风险。

参考文献:

[1]魏建新,盛一萍,魏超,葛宇.通行费票据管理系统在道路收费工作中的应用[J].交通工程,2012年1期(总第85 期):190-192

[2]韩昱,王琪.山西非现金收费系统支付卡选型研究[J]. 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12年第3期:97

[3]朱建国.加强通行费票据管理之我见[J].交通财会,2010年第12期(总第281期):33-35

第3篇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尹贤文.景区经营的价值偏差与政府责任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6

3.竺乾咸.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分类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管理的,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其中制度环境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所决定的政府行为在景区业中的现实反映,对景区的发展和运作模式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制度环境的变迁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市场态势、市场化和法制化程度等因素构成。

一般而言,在市场化和法制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倾向于对景区实行严格管理,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政府行业部门的微观规制手段和相应的政令、条例、审批和检查程序等进行。发达国家或地区则倾向于较为宽松的管理,主要通过一般的法律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辅之以协会和社会公众监督来进行管理。

图旅游景区制度环境及管理模式

一、我国旅游景区现行管理模式的不足

政府对景区业的微观规制主要是指各级行政部门对景区的建设、经营管理等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景区管理模式。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多头管理、条块分割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分别隶属多达12个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各类风景名胜资源和文物资源分别归建设、林业、环保、文化、宗教、水利、地质、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并按其价值大小和地域范围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分别由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一个景区内往往有多个部门实施管理职责,如旅游部门,专门负责景区内的旅游开发、服务设施、组团参观和宾馆评级等;风景管理局,隶属于城建部门,专门负责景区内的山水林木自然景观管理及整体规划的审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文物局,隶属于文化部门,专门负责景区内所有的出家人的管理、待遇和政策等;地方政府,负责景区内的治安、物价、村镇管理等;各权利主体都在各自的权利范围内行使其管理权。表面上看,各部门都有各自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分工合作,实质上因其作用对象同处一个景区内,人为分割在实践中造成了效率缺乏。各个部门在本位意识驱动下,推诿或争利的现象时有发生。

2.政企不分、机制落后

许多景区尤其是风景名胜区及文物景区,由于条块分割和政、企、事不分,政府机关的衙门作用与旧国营企业的各种弊端兼而有之。在经营接待上基本是等客上门,很少主动宣传;在经济收支上,对大多数重点景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要求景区自收自支,并担负扶助地方经济的职责。在组织人事上,机构臃肿,冗员较多,机制落后。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了众多旅游景区一方面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是景区开发的无序、低效甚至破坏。一些社会公益性较强的景区由于财力投入不足,不能严格按照政策向公众开放,仍作为经营性企业来运作管理。

3.经济效益第一,过度开发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把景区作为经济资源,盲目通过发展旅游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景区开发被地方经济发展拖着跑,不断去找新的盈利点,以保证不断向地方“输血”,而把资源的保护放在其次,甚至以破坏资源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部分景区(包括世界遗产景区)的收入被用于补充地方财政收入,如北京八达岭景区门票收入的40%上缴延庆县财政、十三陵景区门票收入的30%需上缴昌平区财政。同时景区管理机构趋于企业化,管理者把追求盈利,而不是把保护公共资源当成主要目标。武当山建福宫火灾就是因为管理部门将其出租给武校当校舍,而又疏于监管造成的。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有城市化现象。

二、我国旅游景区分类管理的主要模式

由于景区经营权的转让使得一些地方吸纳了资金,促进了景区的开发,从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景区经营权的转让如今已成潮流。另一方面景区经营权转让带来的诸如过度建设、环境污染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也遭到建设部门、文物部门和相关专家的反对,并导致一些国家重点景区的经营权转让计划流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景区经营公司是否可以上市、景区是否可以“两/三/四权分离”、是否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政府的力量是否应该加强等方面。

其实,景区不可能采用某种通用的管理模式,不同类型景区可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应该根据景区资源的公益性质确定资源的使命,然后建立与使命相应的资金、管理、经营、监督机制等,以保证管理手段、管理能力与管理目标相适应。如县级以下的景区可在政府的规划和监督下,交与企业经营,而对省级以上的景区如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景区的管理可以借鉴国外景区管理的先进经验,如美国、韩国等,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对景区进行专门管理。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的景区,以对资源的保护和资源的社会公益性为管理重点。韩国国家公园的预算分为自行预算和国家劳务事业费两部分,国家公园的入园门票收入及各种设施、经营收入及部分政府捐助都属于自行收入,主要用于人员工资、津贴、福利费和公园管理日常开支;公园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主要由国家负责。

表1 中、美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比较 中国 美国

名称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旅游风景区、自然状态下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文化名城等类 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国土资源保护区、某些博物馆等五大类

所有权 名义上的国家所有,实际为部门和地方所有制。但相当数量的遗产管理机构并不掌握遗产资源的产权(如土地权、林权等)而只有对资源的部分管理权 大多数为联邦政府直接掌握产权并全权委托给遗产管理机构,少量为自治团体、企业和个人所有

规划体系 按部门管理,在部门内部进行评审 内务部国家公园管理局丹佛规划中心统一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单体设计,规划成果完成以后普遍征询公众意见

资金机制 以地方财政拨款和地方经营筹资为主 国家公园的建设运行经费进邦政府财政经常性预算,其他遗产为分级所有、分级出资,同时有大量的社会捐赠资金

管理机制 绝大多数为属地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垂直管理为主的非营利机构,同时有大量的志愿者参与

经营机制 多数为政企合一、自收自支;少数以经营权转让方式全盘转移给公司进行市场化经营 有限范围的特许经营

监督机制 地方政府监管为主,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为辅 上级主管部门和公众共同监督

*资料来源:苏杨,美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旅游调研》,2005年(4)

对于不同景区的分类管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很多。许多专家都提出了比较中肯的看法。我国旅游景区可以实施三种主要的分类管理模式:公益型模式、中间型模式和竞争型模式(表2)。

公益型模式适合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具有世界级或国家级垄断资源的景区。这类景区以资源保护为主要目标,严格控制开发建设,由政府适当拨款并严格监管。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这类景区的核心指导理论。

中间型模式适合具有一定的科教功能,但休闲旅游功能占据主导地位的景区。这类景区有一定的公益性,但经济开发是其保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区域得到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采用企业管理、政府监管的方式,同时可以积极引进各种资本参与景区开发。

竞争型模式适合一般景区、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等人造为主的、竞争性的景区。这类景区以市场开发为主要目的,核心是通过创造旅游产品满足游客从而获利。最关键的就是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表2 旅游景区分类管理模式比较

管理模式 公益型模式 中间型模式 竞争型模式

资源等级 世界级国家级垄断资源 垄断竞争性资源 竞争性资源

典型例证 世界遗产 城市公园 主题公园

主要功能 保护与科教功能 科教休闲功能 旅游休闲功能

利益中心 全民中心 地方中心 游客中心

管理目标 资源保护为主 保护开发并重 经济开发为主

指导理论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融合理论 旅游体验论

管理性质 事业管理为主 企业管理政府监督 企业管理

资金运作 拨款+特许经费+赞助 经营创收+补贴 经营创收

三、旅游景区分级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1.加快旅游立法,加强景区经营管理的法制性规制

旅游法制建设的目标是以法制规制取代经济性规制。我国景区目前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明确、统一的法律规定,经营者缺乏法制性约束,应制定《景区管理法》等规范景区的经营与管理。在《景区管理法》还没有制定以前,加强联合执法是一条可选之路。

2.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景区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发展

目前旅游景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高,严重影响景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是在政府引导下,委托旅游高等院校培养符合景区管理工作需要的中基层人才,同时加强景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养,重点是推行景区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行业管理人员的准入与评价制度。

3.增强景区协会的职能,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

景区管理机构需要民间组织在财力、人力上的帮助和在管理上的监督。当前,政府有关部门发展任务繁重,难免顾此失彼,景区管理可加强各级景区协会的建设,完善其职能作用,发挥其专业组织在协调、监管、培训、认证等方面的作用。没有监督的权力容易被滥用,任何的经营管理权都需要公开、透明、严格的监督。民间监督的加强和完善有利于抑制不正当竞争和过度开发等破坏环境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朝枝:世界遗产地管理体制之争及其理论实质[J]商业研究, 2006,(08)

[2] 庞婷:风景名胜区管理法律制度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 郭亚军: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4] 张明新,姚国荣:旅游景区管理模式选择研究――基于景区资源产权关系[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07)

[5] 陈美娜: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初探[J]. 科技经济市场, 2008, (09)

第5篇

内容摘要: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委托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公共资源型景区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景区 行政管理 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共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旅游景区行政管理可以初步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相关旅游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遵循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景区进行总体管理和综合调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景区的总体管理。

张听竹对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研究中指出,应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费权一体化,而刘秉升却认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尤其是法制管理、规划管理及技术管理。张凌云认为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实行行政事业性管理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张吉林在研究我国西部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时认为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 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

旅游景区实施委托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旅游区(点)经营管理上的主要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规划与评定》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景区(点)的经营,促进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一些条例在立法的高度和操作性上都已无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有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这种法律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大大削弱了旅游法律的权威性,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现有的旅游法规、规章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不同归口管理单位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旅游行政执法的力度,统一处理旅游违法行为;此外,还可借鉴国际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立法经验,促进旅游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合理规划旅游景区

目前,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公共资源,大部分经营者、管理者都只追求其经济利益,规划缺乏长远性,过度开发、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摒弃以往的资源导向的开发战略,转向创新规划开发。创新规划开发即景区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对内部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因此,国家相关旅游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旅游局首先应对旅游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规划编制单位由旅游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规划编制完成后力求认真实施,使其在开发经营景区的过程中注重景区的长远发展,加强对景区资源的长远保护,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景区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顾及到周围社区的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第6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 行政管理 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共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旅游景区行政管理可以初步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相关旅游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遵循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景区进行总体管理和综合调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景区的总体管理。

张听竹对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研究中指出,应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费权一体化,而刘秉升却认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尤其是法制管理、规划管理及技术管理。张凌云认为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实行行政事业性管理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张吉林在研究我国西部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时认为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 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

旅游景区实施委托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旅游区(点)经营管理上的主要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规划与评定》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景区(点)的经营,促进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一些条例在立法的高度和操作性上都已无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有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这种法律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大大削弱了旅游法律的权威性,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现有的旅游法规、规章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不同归口管理单位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旅游行政执法的力度,统一处理旅游违法行为;此外,还可借鉴国际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立法经验,促进旅游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合理规划旅游景区

目前,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公共资源,大部分经营者、管理者都只追求其经济利益,规划缺乏长远性,过度开发、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摒弃以往的资源导向的开发战略,转向创新规划开发。创新规划开发即景区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对内部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因此,国家相关旅

游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旅游局首先应对旅游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规划编制单位由旅游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规划编制完成后力求认真实施,使其在开发经营景区的过程中注重景区的长远发展,加强对景区资源的长远保护,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景区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顾及到周围社区的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第7篇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第8篇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随时间、地点、内容、经营主体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截至2005年年底,库区农业人口1339万人,占库区总人口的90%以上,而库区农民年人均收入仅为2809元。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提高农民收入,既是移民的需要,又是三峡库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农业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上,一般是从经营内容上进行划分,但这种划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研究的需要,因为它忽视了研究农业生态旅游中的一个深层次、关键的问题,即农民利益保障的问题,故此,笔者从保障农户利益为出发点,从经营管理中利益博弈的主体出发来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

一、从利益博弈的主体出发划分的三种模式及其弊端

本文主要研究政府、农民户、外来经营者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当地农户的利益问题。目前库区农业生态旅游从利益博弈的主体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地方政府主导型、乡村集体主导型、外来投资主导型三种模式。

1.地方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这种模式中,主要的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属于当地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负责对外宣传营销;制定、实施、监督或强制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来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使用进行集中控制,并协调旅游开发各方的利益。在这种经营模式之下,库区大多数农户由于缺乏管理所必需的知识与资金,故一般出租住房或者土地获取租金,经营管理者主要是外来承租者。这一模式短期效果显著,长远缺乏内生激励机制。这种模式中,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约束来实现的,如通过罚款、补贴、行政管制避免乡村环境、文化和品牌被破坏性地使用;制定规章制度对污染环境、乱搭乱建等行为进行处罚;用整体规划对当地建筑进行严格控制;用补贴方式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等。但在这种机制下,农民户和外来经营者、外来经营者与外来经营者之间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库区乡村旅游的客源以一日游为主,冷热分明,只有周末和节假日客人比较多,外来承租者在交纳了房屋租金后,只能从农家菜中获得主要收益,在这种压力之下,承租者在公共资源、客源等方面的争夺非常激烈。更为不利的是,作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风情的主要承载体的农民户的淡出,使得游客无法看到乡村的生活原态,从而使乡村旅游品牌价值慢慢地流失,旅游目的地逐渐走向衰落。

2.乡村集体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这种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社区或者村社,为了谋求长期的共同利益,村民自发借助政府或自建非政府组织来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不依靠外在的政府强制力量或者只在有限范围内、较小程度上依靠外部强制力量来进行经营管理。所以,在村社内部一般会形成有一定行政资源、经济资源的组织,村民给予该组织一定的权力,并以制度性的合作规则来保证村社中的经营户自觉遵守自治规则。这是一种以敞开式、全民参与型、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管理模式。作为这种模式,从理论上说,集体组织主导型制度是出自村民内心自发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而建立起来的模式,具有较强的激励性,又有一定的约束机制,比较容易达到约束与激励的均衡。但这种模式有很强的假设条件,就是当地居民必须要有足够强的自治意识与素质;其次是必须排除外来经营者取代当地农民经营户的可能;再次是管理委员会必须要有足够的权威,值得广大村民信赖。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或者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旅游开发建设、宣传促销等各项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下来。再则,经营户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完全符合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特点,但经营户普遍没有办理工商许可证,因此,从本质上说,大多数的经营户属于非法的无证经营。并且,这种模式中,管理组织对经营户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在说服教育上,对于经营户的欺诈、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非法行为以及消防、卫生、环保、安全等反面的隐患,由于他们不是合法的执法主体,无法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同时在管理组织和经营户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因为管理组织会收取经营户一定的费用。

3.外来投资主导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外来投资主导型模式,是由外来投资者从农村社区外部带来旅游开发的资金,以资金输入的方式取得乡村旅游资源一定时期的使用权,政府或者乡村集体在一段时间内将乡村资源与品牌的经营权出让给外来投资者,是“景区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方式。这是一种开放型、全民参与、企业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协调好游客、农户、外来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外来经营者作为乡村旅游资源唯一的使用权主体,回收成本和获得利润的动机使其市场性更为明确。在租赁或承包期内,经营者需要权衡短期利润与长期收益,故能更多从游客需求出发关注乡村整体文化与环境的保护和品牌的维护,从而作出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决策,注意维持与当地居民的和谐关系。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强而约束机制较弱,特别是外来投资者在承租期届满时的低效率短期行为容易发生,因此必须由政府制定有力的监管措施。另外,在这种经营模式中,一般政府牵头,因而政府必须能代表当地乡民的利益,这需要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来规范政府本身的行为。

二、三峡库区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分析

1.经营管理模式选择的前提――发挥政府宏观职能

库区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大量经营户会被淘汰出局,最终出现少数经营户掌握大部分经营机会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已出现过。因此,无论采用何种经营模式,作为地方政府都应该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做好以下工作:①确定与库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政策相吻合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编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规划为蓝本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②进一步完善政府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负责整体向外的推广营销。避免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激励机制的不足,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③改善库区农业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设置专项经费,保证一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把反哺农业的工作落到实处。④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政府应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归口管理。可以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以便形成政策聚焦,促进其健康发展。

2.经营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股份合作制

在政府发挥宏观管理职能的前提下,股份合作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库区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的理想模 式。(1)有利于吸纳外来资金。库区乡民收入不高,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要想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外部资

金注入和管理技术的引进。而本地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最基本的土地入股基础上,有资金入股的以资金入股,有技术、劳力的可以以技术、劳力入股。但为了保护本地乡民的利益,外来资金应该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必须让本地乡民取得控股地位,切实保证本地乡民的利 益。

(2)有利于乡村风貌的保持。“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之一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采用股份合作制经营管理模式,公司为了更好地提高目的地的吸引力,将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接待环境,改善本地基础设施。同时也会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出发,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注重乡村风貌、风俗的保护,使其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库区的移民安置。截至2005年年底,三峡库区应迁农村人口315180人,实迁农村人口300494人,三峡库区本身条件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农业,工业发展落后,也无力解决更多的就业人口,故发展股份合作制的乡村生态旅游,有利于解决移民安置问题。同时,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库区城市与农村收入上的差距,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有利于农户参与管理。通过股份合作制度的建立,引入新的资金的同时也能带来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农户处于控股地位,从自身利益出发,会自觉关心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自觉学习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同时公司化的运作,也要求公司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必然会提高农户在文化、卫生、管理以及经营方面的素 质。

(5)有利于协调好各方利益。公司对目的地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每个乡民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公司的员工。他们要进行上岗培训,要遵守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按公司或行业制定的服务标准为游客提供服务,游客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乡民自身的利益也得到提高。而公司也会在对目的地硬件环境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对娱乐、观光旅游设施统一建设,对目的地的风格进行统一包装推向市场。同时公司企业化运作会极大地提高目的地接待能力,满足库区巨大的客源需要,这样,既有利于目的地品牌的塑造,也在维持乡村风貌的同时,维护了村社的长远利益。

(6)有利于管理模式的转化。股份合作制将使传统的家庭式的经验型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模式。公司的利益和当地农户的利益紧密相连,有利于农民摆脱小农狭隘、短浅的思想束缚,从长远来考虑公司、村社的未来。这就要求其能随时根据市场变化推出满足市场新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乡村俱乐部、主题农园/庄、民俗民风体验式旅游等,这样可以促使其效益不断增加,改善库区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库区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井渠结合;灌溉;管理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S2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井渠结合的必要性

井渠结合的必要性在于充分利用灌区水资源和防治土壤盐渍化。

1.1充分利用灌区水资源

大中型灌区经过续建配套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灌溉渗漏损失和浪费,但对改建后的渗漏损失仍不可低估。原因之一是大中型灌区输水渠线长且渠道级数多,设想一个灌区由5级渠系组成,全部进行防渗处理,每级渠道水的利用率既使能达到0.94,则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仅为0.73。二是对田间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也不能预期过高,一般田间灌溉的水利用率在0.60左右,要达到0.80应该说是偏高的。若二者均取高限值,则灌溉水的利用率也只能达到0.56。换句话说渗漏损失将达到灌溉总引水量的44%。若按现行的节水规范要求,大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50,中型灌区不低于0.60来考虑,则灌溉引水量的40%~50%为无益的损耗。这部分无益损耗中如果有一半左右为渗漏损失补充地下水,即20%~25%的灌溉引水量将补入地下水。

1.2防治土壤盐渍化

引水灌溉不可避免地要抬高地下水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不能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将引起土壤盐渍化,严重时致使土壤弃耕。如果灌区排水条件较差,就不得不采取加大灌水定额,淋洗土壤盐分来维持农业生产。为防治灌区土壤盐渍化,建设有效的排水设施是灌区改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选用不同的排水措施,如排水沟渠统或利用井灌排水。但从管理使用和回归水利用条件来比较,井灌排水优于水平排水。

1.3发展高效农业的需要

目前全国正在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推动种植结构的调整,当地的优势农业和名优产品将得到发展。灌溉也要为高效农业和提高产品质量服务,在灌区实行轮灌条件下,轮灌期一般较长,无法保证作物适时供水和勤浇浅灌。在灌区内部正在兴起的设施农业,种植反季节的蔬菜、瓜果等作物,对适时适量供水要求高,而北方一些灌区冬季停水。因此,在渠灌区内发展井灌,井渠结合也是开展多种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所必需的。

2 发展井渠结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2.1存在的问题

发展井渠结合在不同地区有不同问题需要解决。一般常遇到的突出问题有投资渠道与管理体制和水费等方面的问题等。大中型灌区建设列为国家基建项目,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灌区建成后由灌区管理部门行使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职能。对于流量小于1m3的工程设施,包括井灌投入,则不列入国家基建项目,井灌不归灌区管理部门管理。灌区的地表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本是可以相互转化且是不可分割的,但却被人为地分为渠灌和井灌用水两部分,无法实现可利用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其次是渠灌、井灌水费不同的影响,对不同灌区其水费影响不同。如水源宽余引水方便的灌区,渠灌水费低廉,农民不愿用井水。而有的灌区渠水水费高于井水水费,加上用井水方便适时,甚至出现舍渠用井形成地下水超采现象。

2.2问题的解决要依靠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灌区工程统一规划

2.2.1灌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利工作从过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为主转移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水、保护上来,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这一变化,有利于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种新形势下,须扭转过去单纯追求工程节水,而忽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产生的节水效果。形势要求对灌溉引水,降雨存蓄,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进行统筹安排,全面利用一切可利用水资源,抓好减少损耗的各项措施,包括一系列非工程性的措施。这些转变都为发展井渠结合创造了前提条件。利用民主管理体制实现灌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扩大原有渠灌区的管理范围,增加井灌的管理内容。吸收地方水利、有关部门和井灌区的代表参与管理,把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列入议事日程。在灌区的干渠以下成立农民用水协会,实行用水户参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运用并落到实处。对井灌工程设施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吸引广大农民参与井灌的建设和管理。

2.2.2灌区续建改造的规划要统筹安排井渠结合的灌排合理配置在灌区改造规划中应进行渠灌与井灌结合的多种方案比较论证。比较引用流量,灌溉水利用率,水分生产率等节水指标,工程规模和投资概算等项目。在此基础上选用优势井渠结合方案。在规划工作中对引水灌溉、拦蓄雨水、地下水的补给及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等因素进行全面定量分析。通过优化选择进行引水灌溉渠系,地面排水系统和井灌的合理配置,以保证各项工程设施和节水措施的有机衔接。

2.3政策导向与制约发展井渠结合,减少灌区从河道引用水量,从客观上来说是为流域内上下游间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缓解作贡献,或为缓解本地区的供需矛盾作贡献。在一个流域内要求上游地区发展井灌少引河水需要政策的导向与制约,限定引用水量。水价是项政策性极强的问题,应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井渠结合的复杂引蓄提的特殊情况,需要制定相应的水价政策,以体现利用经济杠杆来引导节水灌溉行为。在井渠结合条件下,地下水来自灌溉、降雨和排水沟的补给,是通过一定的工程设施补入地下水,应具有商品水的属性,用井水也应缴纳水费。在不同井渠结合灌区条件下,要制定渠灌区、井灌区公平合理的水费政策,由灌区管理部门统一收缴。

3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井渠结合的技术水平

井渠结合灌区的水资源和工程的统一管理较单纯的渠灌区复杂,技术条件要求更高,有些问题需要深入开展研究。

3.1井渠结合的合理规划布局的研究。针对有代表性的灌区水文地质条件、气候特点、灌排需求、河道来水特点及上下游关系等因素,进行地下水采补平衡与其它防渗节水等技术措施。

3.2灌区资源的统一管理的研究。由于降雨的随机不确定性,与此有关连的引用河水、地下水、土壤水的因素都具有不确定性,而灌溉用水一般是有时段性要求,因而水资源管理要根据用水要求及时作出引水、配水、蓄水、提水等行为决策。对于一个井渠结合的大中型灌区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用计算机管理,为此需要建立数学模型,确定有关参数并开发相应软件。

3.3适用调控地下水位井型的应用研究。采用辐射井代替传统管井,可大幅度减少井眼数量。辐射井的结构是由竖井和水平集水管组成,在含水层内沿水平方向可打进多层水管,每层可打多条集水管。其特点是调控浅层地下水位能力强,降低地下水位速度快;调控范围大,出水量大,具有成井成本和管理运行费用低,便于集中管理等优点,应积极开展辐射井的适用性研究。

3.4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灌区田间工程配套工程量大面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投入。长期以来,田间工程不配套是个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续建配套工程应开展多种田间节水地面灌溉技术的应用研究,如移动式低压输水管道系统,闸管灌溉,波涌灌的应用研究。这类技术由于管道的可移动性,节约投资,节约占地并减少田间工程的维护工作量。在有条件的灌区,采用精细激光平地可以实行格田灌,简化地表工程。在井灌区内采用辐射井时,其出流量每小时在200左右,可考虑应用大型自走喷灌机进行低压喷灌。喷灌系统末端的工作压力仅为0.10~0.20兆帕,运行费用低,同时喷头距地表为700mm,增强了抗风能力,减少了漂移损失,改善喷灌雾化指标。亩投资费用大体与半固定式喷灌相当。在节约投资,节省平田整地用工和灌水用工等方面,圆形喷灌机都有着突出的优点。它适用大规模机械化规模的农场,采用大型自走喷灌机简化了田间工程配套和地表灌水工程,可达到适时适量灌溉,充分体现高效自动化的优点。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腹膜后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6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b)-0048-02

泌尿系结石是一种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输尿管结石占泌尿系结石的33%~54%[1]。输尿管结石极易造成输尿管梗阻和肾积水,甚至肾积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处理输尿管结石的方法有很多种,微创治疗方法如输尿管镜下碎石术(URL),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及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等已经逐步替代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输尿管结石,但是对于一些体积较大、质地较硬和被炎性肉芽组织包裹的结石,以及上述几种微创方法治疗失败的病例,则需采取开放性手术治疗。随着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广泛应用,腹膜后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L)逐渐成为了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段,已经可以作为开放性手术的替代。2008年6月~2012年7月本院对137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膜后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2年7月本院收治的输尿管结石患者137例,均为输尿管上段结石,其中,男性79例,女性58例;年龄19~67岁,平均(45.6±7.8)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1.8±0.4)年;其中,结石位于左侧82例,位于右侧55例;结石直径为1.1~3.1 cm,平均(2.1±0.5)cm。本组137例患者中,有88例患者于术前曾行1~3次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但碎石效果不佳。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或输尿管扩张等病症,均于术前行B超、KUB平片、IVU、逆行造影或CT等检查确诊。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气管插管全麻,取健侧卧位,腰部抬高,常规铺巾消毒,选择腹膜后途径入路,根据相关文献[2]中“三孔法”制作腹膜后腔,将结石段输尿管逐渐游离出来。应用抓钳将结石上方输尿管暂时阻断以防止结石上移入肾盂,应用电钩将结石段输尿管壁纵向切开,应用分离钳将输尿管壁分离并取出结石,将双J管在直视下于切开处常规留置,4-0可吸收微桥线缝合输尿管切口3~4针,0.9%NaCl溶液冲洗术野创面,于创面留置腹膜后引流管,缝合切口。

2 结果

本组1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取石成功并取净,取石成功率为100%,术后复查B超及KUB平片均未发现结石残留。本组手术时间为49~181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72±11)min;术中出血量为15~60 mL,平均出血量为(30±5)mL;术后住院时间为3~8 d,平均(5.6±1.2)d。全部患者肠功能均于48 h内得到恢复,于48 h内下床活动,均于术后2~3 d将负压引流管拔除,均未出现漏尿现象,均于术后1个月将双J管拔除。随访6~24个月,患者肾功能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均未见复发和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一般是肾结石在排出过程中暂时受阻在输尿管的狭窄处所导致,在泌尿系结石中占33%~54%[1]。目前,对于输尿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有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及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上述几种治疗方法均属微创治疗,在国内也已经得到广泛开展,但是上述几种治疗方法对于某些患者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输尿管镜下碎石术在碎石过程中结石的碎片容易进入肾盂而形成残石,并且由于个别患者结石远端有肉芽或息肉增生,输尿管有扭曲、痉挛的现象而导致其应用受到局限。有文献则认为,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及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首选方法,但是对于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及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或治疗失败的嵌顿时间长、较大较硬的输尿管上段结石,开放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更具明显优势[3]。在本研究中,有88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无效者。亦有文献[4]表明,微创治疗失败的患者往往需采取开放性手术取石,但是开放性手术取石存在着对患者创伤较大,术后切口疼痛,感染率较高,患者康复慢且住院时间长等不足。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广泛应用,腹膜后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逐渐成为了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段,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及安全可靠等优点[5],已经可以作为开放性手术的替代。在本研究中,137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膜后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全部1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取石成功并取净,取石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为(72±11)min,术中出血量为(30±5)mL;术后住院时间为(5.6±1.2)d;随访6~24个月,患者肾功能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均未见复发和严重并发症出现,其治疗效果较好。

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手术入路可分为经腹腔和经腹膜后两种途径[6],其中经腹腔途径入路具有视野广、操作空间大等优点,但是术中脓液、尿液等易污染腹腔而对肠道等腹腔脏器造成较大影响,并且极易导致术中肠管损伤以及术后肠梗阻、肠粘连、术后积液、漏尿等术后并发症出现[7]。而经腹膜后入路可不需切开腹膜后膜,不需进入腹腔,不会受到腹腔内脏器干扰,暴露简便,受限制少,能够使腹腔内并发症的发生得到最大限度的避免。有文献表明,输尿管上段结石被认为是腹膜后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良好适应证,能够达到开放性手术的目的,对于均不水肿和结石长期滞留引起梗阻且行输尿管镜或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失败的患者尤为适合[8]。值得一提的是,腹膜后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中快速准确地将结石段输尿管找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以及使术中出血和并发症减少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采用腹膜后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及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贾迎茂. 腹膜后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2012,31(8):82.

[2] 白忠原,刘红艳,黄东龙. 经腹膜腹膜后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82例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2012,31(22):168-169.

[3] 蒋宏毅,赵洪青,吴洪涛,等. 腹膜后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69例报告[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6(8):791-793.

[4] 赵行兵,田学章. 腹膜后腔镜下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的临床应用[J]. 医学信息,2011,24(11):184.

[5] 徐磊,朱光标,王家伟. 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附8例报告)[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5):2475-2476.

[6] 王文明. 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9):84-85.

[7] 姬学义,李健,彭浩,等. 后腹腔镜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21例分析[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6):55-56.

第11篇

所谓的企业经济管理就是相关的管理工作者通过对企业所涉及的经济活动进行一些列的规划、组织、协调等工作以实现企业的经济工作目标。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经济管理人员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最终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最终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润。企业经济管理人员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方案,使得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费用得到最优化,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转型和升级,经济在社会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经济竞争形势的日益严峻,企业正在面临着成本增加、人力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只有不断的使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才能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只有使企业的经济管理不断的规范化才会使得企业的利润得到最大化,才会使企业不断健康的发展,才能使企业更加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三、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

(一)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因为社会的相关产品非常的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企业生产就行,不需要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管理还是相对封闭的,企业对于一些主要的问题没有决定权。2、管理一般都是简单的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企业的资金也是由国家进行调拨的,企业最后所得的利润最后也上缴给国家,亏损的经济也有国家进行调拨,根本就不看重企业的经济效益。3、企业与市场脱节,不必去社会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这种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也不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只有对这种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才会使得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的经济形势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市场经济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经济管理模式也由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向现代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更加注重生产经营,它更加重视活动的外在因素,通过以经营为中心进行相关的决策管理,最终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保证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的范围变得更广泛了,已经不单单局限于生产活动范围内。2、企业管理开始以经营为中心,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重中之重。3、经营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企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四、当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也在不断的改变,但是仍然存在的一些主要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虽然经济效益是一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但是许多企业一味的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没有对企业本身的组织机构进行完善,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很低,无法满足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经济管理制度还不完善。许多的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制定了许多的经济管理制度,但是许多的制度都是挪用别人的,并没有在企业自身的发展中不断的完善和健全,这样就没有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再加上一些制度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也没有认真的去执行,最终使得制度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实际的意义,给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模式虽然已经不是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但是仍然受到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经济管理非常的粗放,管理的效率以及管理的质量都不高,企业还是注重生产的环节,没有企业品牌意识。更没有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市场的跟踪调查以及市场宣传,最终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四)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人才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以人才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些企业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这一点,而不愿意花费资金引入专业的人才,造成企业的专业人才缺少。没有专业的人才就无法完成一些难度大的工作,还有就是企业没有相关的制度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这样就会使得员工的工作效率不高,这样使得更多的人才流失,最终阻碍企业的长远的发展。

五、如何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一)完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并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建立并建设经济管理组织机构,通过组织机构使得企业的各级别之间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沟通。还有就是通过组织机构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最终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还有就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使得企业在做各项工作时都有据可依,使得管理更加有说服力。

(二)建立有效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有效的企业考核体系,这样使得企业各级都能积极的进行工作,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应该进行相应的奖励。对于一些违反企业管理制度的员工进行一定的惩罚,这样就会使得员工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得一些不好的事件发生率得到降低,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状态。

(三)制定全面的经济目标。通过制定合理全面的企业经济目标,不但使得企业的发展有了方向,也使得企业在日常的活动中有了方向,有了依据。通过对企业发展的各个过程中进行验证,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目标的可行性,最终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科学的评定企业的经济管理。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评定,这样使得经济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通过评定也会发现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的发现并避免,最终避免一些不利因素的出现影响到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

(五)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所以企业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企业应该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这样会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还有企业应该建立激励员工的制度,这样就会减少企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保证企业的人才,最终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管理模式;运行环境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

一、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模式现状

我们国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设高速公路。通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实践总结,全国各个地方在管理服务区这一块也是有很多经营管理模式的,就现在而言,我国将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分为了三种基本的模式,有自主经营、全部外包和混合经营[1]。

1.自主经营

何为自主经营,自主经营的主体是我们的高速路管理部门建立的专门管理和经营服务区这一块的公司,让他们对区域内的服务区进行管理和经营,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案例,比如像油品这种国家垄断行业的商品,一般都是用合作的经营模式来管理,但是这种合作的目的还是想达到自主经营的目标。所以把这种合作经营模式也都一起划到自主经营模式内[2]。因为是自主经营模式,可以把让一家单位来对服务区进行统一的管理,让整个区域都可以联合起来经营,这种模式能够更好的调动整个区域里的资金和设备,让整个区域里的工作人员素质统一,设备统一,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统一,这样能够产生更好的效益。不过这种模式操作起来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因为管理比较统一,对于员工的需求量大,这就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成本投入,这样利润就会大大的减少。

2.全部外包

全包的经营模式是高速公路公司对外进行招投标,中标的公司来对服务区进行管理,但是服务区的卫生和形象考核以及收取租金的多少都是由高速公司的相关部门来负责的。所以这种模式的服务区经营管理的成本压力较小,而且它的经济利润也还是不错的,但是承包方一般都比较看重服务区带来的经济利益,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其雇员的素质普遍偏低、经营环境的改造投入较少,这就会导致整个服务区的服务水平和环境大打折扣,和自主经营模式下的服务区的环境是有很大差别的[3]。在这种模式下,服务区的公共设备和卫生环境是很难维护好的,产生的社会效益较差。

3.混合结构

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和专业从事服务区管理的公司进行合作,这就是混合结构的管理模式,可以因地制宜,公司根据服务区的特点进行规范和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为难度大的项目提供服务,提供比较有特色的服务。这种部分自主经营和外包经营的混合结构,用对外出租的方式,把一些有难度的经营项目外包给一些专业化的公司进行管理,这样公司不仅够专业,而且经验也是比较先进的,用符合市场化、专业化的经营手段,能够让服务区的更加的多样化和更具有特色。

二、服务区经营模式的适用原则

高速公路的属性就是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突出它的公益属性,要把服务区的效益提高到最大化。所以,自主经营、混合结构还是外包经营,都适用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服务是关键。高速的服务区它是封闭的,专门为旅途司机和乘客而设置的,所以,公众的利益是首要的,必须要坚持放在首要位置,服务区的定位就是为出行的人们提供安全便利和最优质的服务。

第二:统筹经营。高速公路的首要原则还是服务,所以在服务的原则之上,还要兼顾到社会的效益和经济的效益。内部的管理水平也要提高,服务的水平和经营的效益也要有所提升。

第三: 资产要完备,功能要尽量的发挥。高速公路不仅有公用设施的作用还有商品设施的属性,所以,高速服务区的经营必须要保值和增值,它的服务的功能也要充分的发挥,当服务区的功能充分的实现了,那么它的效益就可以实现最大化。

第四:政策导向的原则。 政策的导向是非常的重要的,不管是自主经营的模式还是全部外包的模式,都要有政策作为导向,还要符合国家的产业作为导向,要遵守国家交通的运输规范,不能以牺牲国有的资产作为代价。

第五:要选择比较有实力的承租人和优秀的承租方案,在采取对外承包这种模式的基础上,我们选择的承包人实力够不够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必须对承租人的资格进行严格地调查,只有严格的调查了才能选出优秀的有实力的经营管理者。

第六:共赢的原则。服务区是高速公路上非常重要的服务设施,服务区能不能很好的经营和管理与高速公路公司、承租商以及客户都有很大关联,彼此是相辅相成的。服务区经营得好,那么就会提高高速公路公司、承租商的经济效益,经营得好对顾客而言就会得到更好的服务,所以他们三者之间是互利互惠的,只有三方一起努力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三、影响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模式的因素

服务区是高速公路里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要最大化的优化服务区的功能,首先就要认真的总结和分析哪些要素是影响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的,并且要把总结出来的要素作为以后优化服务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整体来说,要素主要有两大点[4]:第一是在服务区上班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素质以及服务质量等,这是主观层次。第二就是高速路的线路规划和道路施工等要素,这些是比较客观的层次,下面我们就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1.对经常使用高速路的人的需求进行调查,我们国家的所有高速公路现在的车流量都在逐步的增大,但是对使用着来说,一般的时段使用者的人数都是比较稳定的而我们的服务区效益好不好和这些使用高速公路的人的需求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还受到我们承租方的经营方式的影响。

2.某段服务区的经营管理是会受到这段的车流量的影响的,在一些地方特色比较浓厚的路段,地方特产比较繁多的服务区,一般是比较火爆的,这也会给这段路带来更多车流和人流,在我国浙江省有阳澄湖、嘉兴等这些出名的服务区。这些服务区引入的经营项目具备浓厚的地方特色,从而也给他们带来了比较高的经济效益。

3.往往服务定位对于服务区的经营模式有一定影响,而经营模式对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利用灵活的经营模式是具有优势的,它可以把更多的民众吸引过来,从而拉动更多的消费。

四、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对策

1.引进先进管理理念、优化经营管理方式

“万达模式”也算是商业地产的一个标杆,是最近几年比较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也有很多的学者去研究和探讨过[5]。所以服务区也可以从中借鉴两点:第一,先统一规划,然后再招后建。就是先选地址,然后进行整体的规划,再整体招标,确定单元经营商,这些经营商可以自己参加到建筑的规划和布局当中,这样装修好之后就可以直接经营,不需要再重新装修,这样就可以省下一些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装修时间。第二就是租赁经营,物业自管,这样物业管理和经营活动就会没有必要挂钩。经营商就只需要负责自身的经营活动,这样就会有专门的人负责专业是事。

2.创建服务品牌、推行品牌化战略

高速公路服务区不单单是管理和经营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服务的竞争。有一定的服务品牌在那里,就说明有着高质量和高品位,是大家的选择。所以好的品牌就会有更多的人去选择,这样就会花费比较少的成本让自己更有竞争力,也可以留住更多的司机和客户。服务的品牌代表着服务的质量,是服务区一个关键的形象,司机、旅客以及社会会对它有个评价,这样就会留住一些比较忠实的客户。服务的品牌对于服务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就意味着有比较稳定和忠诚的客户,也意味着有持久和稳定的收益。

3.引入新渠道、加快信息化建设

服务区要跟着时代的步伐,可以利用微商或者是电商的方式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让服务区的服务更加的多元化。要增加盈利的能力,营运的成本要尽量的控制,可以通过每天的销售数据来分析,可以为将来服务区的发展或者是升级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依据。

4.丰富产业链、适时涉足物流产业

管理运营服务区的单位可以依托高速路网的完善、自有车辆通行费的减免等优势,以及服务区宽广的场地和周边的闲置土地资源等这些优势,积极的去发展服务区的物流配送这一块的潜力。把一些地段好的服务区作为物流中心,和一些其他的企业联合起来,在满足自身的情况下,可以去参与到地区的食材配送。特别是在便利店的快消品、餐厅的农副食品、冷冻食品运输这一块,可以采用“一区多用”的原则,把服务区建成开放式的服务区,最大限度的利用服务区的地理区位优势,向集合采购、运输、储备、配送、中转这一整套完整的物流服务模式方向上发展,充分的发挥服务区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去利用它,带动服务区周边的一些乡镇的发展和进步,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时提高自身的服务品质,为我国高速公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结论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一个社会公益的设施,首先要保证它的社会效益,在这个基础上尽量提升其经济效益。要多元化的经营的模式,比如,可以自营、合作经营或者是租赁经营。在文明服务的前提下,要让资产有一个良性的循环和保值增值。要让高速公路的公共服务更加的优质,当然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完成,特别是管理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

参考文献:

[1]陈素洁.关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经营管理研究[J].交通财会,2014(2).

第13篇

【关键词】 宫颈癌筛查;管理模式;妇女健康档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7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501-01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很低,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且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宫颈癌的演变,大多会经历“正常上皮宫颈上皮癌变浸润癌”的过程,因此,通过正规妇科检查来发现和治疗癌前病变是宫颈癌防治工作的关键。与城市相比,偏远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在宫颈癌筛查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探讨偏远地区宫颈癌筛查管理模式意义重大。

1 乡镇卫生院TCT检查

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Thin-Cytologic Test,TCT)出现于上世纪末期,率先应用于妇科细胞学检查,我国自2001年进行液基细胞学筛查宫颈癌研究后,该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从半自动离心法制片机和细胞保存液出现后,该项目在广大基层医院得到了快速的推广。

1.1 检查注意事项 对于需行TCT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须做好以下准备:①TCT检查前24小时内应避免性生活;②TCT检查前24-48小时内应避免使用阴道栓剂,避免冲洗阴道,也不要进行阴道内诊;③对于有妇科炎症的患者,要先给予对症治疗再进行TCT检查,避免影响诊断结果;④最好安排在非月经期进行TCT检查。

1.2 检查流程 ①充分暴露宫颈,使用TCT采样器采集宫颈口处的细胞样本;②将采集器置入装有细胞保存液的小瓶中进行漂洗,这样就获得了几乎全部的细胞样本;③使用全自动细胞检测仪将样本分散并过滤,减少血液、粘液及炎症组织残迹;④做TCT检查时进行显微检测和诊断。

TCT检测率高,一般在通过检查后3年内均无需担心宫颈癌的发生。但须注意的是,目前在宫颈癌筛检和巴氏涂片方面仍存在难以避免的误差,使得部分常规巴氏测试结果仍不够准确。因此,对于TCT检查发现的可疑患者,还需结合上级医院进行电子阴道镜检查与宫颈多点活检进行进一步诊断。

2 电子阴道镜检查与宫颈多点活检

2.1 电子阴道镜检查 电子阴道镜能将检测标本放大6-40倍,能准确的诊断下生殖道的癌前病变、早期癌、湿疣等病变,避免盲目对下生殖道进行创伤性活检。对TCT检查发现的可疑患者,须在上级医院以以下方法进行电子阴道镜检查:

①于月经干净2周内,对疑似宫颈癌者进行取样;②检查前先化验白带有无滴虫霉菌,观察外阴阴道壁,将异常图像摄片、保存并取样;③用干棉球擦拭干净宫颈分泌物,观察宫颈,逐渐放大到最佳状态,摄片保存;④进行3%醋酸试验,观察图像变化,摄片保存;⑤分析图像,碘染色后选择阴镜图像异常处,在碘不着色区取样2-3块,送病理学检查。

2.2 宫颈多点活检 ①取膀胱截石位,以阴道窥器暴露宫颈,用棉球拭净宫颈粘液与分泌物,进行局部消毒;②外阴、阴道、宫颈经消毒后,用活检钳在宫颈外口鳞一柱交接处或者糜烂较深、特殊病变处取样,对疑似宫颈癌者选3、6、9、12点取样,所取样本应包括宫颈上皮和间质,样本以直径0.2-0.3cm为宜;③对已明确为宫颈癌,只为分析病理类型、浸润程度的患者可进行单点取样,为提高取样准确性,可在阴道镜检指引下进行定位活检,也可在宫颈阴道部涂碘溶液,在不着色区取样。按取样部位分块、分瓶标记送验;④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送病理科进行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作出病理诊断;⑤活组织取下后须压迫宫颈或用带线棉塞填塞,防止出血。

3 建立妇女健康档案

对已诊断为宫颈癌的患者,除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外,还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检查过程、治疗过程及治疗结果,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跟踪,掌握患者的健康情况及发展变化。同时,还要加强基层卫生院检察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操作熟练度,提高检测水平和准确度,减少漏诊和误诊。

4 小 结

与城市相比,偏远地区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在宫颈癌筛查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建立乡镇卫生院进行TCT检查为基础,结合上级医院对可疑妇女进行电子阴道镜检查与宫颈多点活检进一步诊断的筛查模式,建立妇女健康档案对偏远地区宫颈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个简单、经济、可行的管理模式,能有效减少偏远地区妇女的宫颈癌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周燕,李霞,范承玲.宝应县42114名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筛查结果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06):529-530.

[2] 林惠媚,吴开锋,苏颖.博罗县所辖乡镇乳腺癌、宫颈癌筛查阶段性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18):3716-3717.

[3] 曹庆,西铮,左志平,董增库,刘玉环.浅议健康教育在农村乳腺癌筛查中的重要性[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06):585-586.

第14篇

【关键词】电网运行方式管理;全景式;运方管理模式

1.地区运方管理现状

SCADA系统目前作为电网运行方式管理的主系统,承担了电网运方管理的核心任务,其运方管理相关功能主要有:电网设备基础数据库、电网运行状态显示界面以及相关高级功能。通过SCADA系统可以方便的查看电网当前运行状态,但作为新环境下的运行方式管理主系统还有所欠缺:

(1)电网设备基础数据库是SCADA系统的基石。但是在目前的SCADA系统数据库中,只有是否存在设备的记录,而没有设备详细运行信息资料。

(2)电网运行状态显示界面清晰展示了电网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这也是SCADA系统的主界面。但在显示设备一次运行状态时不能够显示二次运行状态,也不能显示网络一二次配置的详细情况,另外,在大多数地区应用的SCADA系统中,对于整个网络运行方式和潮流分布的显示尚还欠缺,而这些都是运行方式管理工作所亟需的内容。

(3)SCADA系统拓展了多种高级功能,包含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潮流计算、稳定计算等各个方面,但涉及到具体的运行方式管理工作时,例如历史运行方式显示、运行方式核查、年度运行方式制定等工作,这些功能则尚未包含。

(4)SCADA系统还缺乏电网运方管理需要的相关智能化功能。如自动识别方式薄弱环节并告警、自动判别不合理的电网方式安排、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和健康状况等综合给出运方分析报告等。这些高级功能的引入需要新技术的应用,也需要管理模式的创新。

2.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2.1 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基础资料库研究

基础资料库应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设备与电网基础信息数据库、设备与电网运行状态数据库、运方核心业务数据支撑平台以及运方核心业务资料支撑平台。设备与电网基础信息数据库记录了电网设备存在与否和电网络联接的基础数据。设备与电网运行状态数据库是电网设备运行状态的记录系统。运方核心业务数据支撑平台涵盖了运方业务和电网运行的核心数据。运方核心业务资料支撑平台结合设备与电网基础信息、运行状态数据库,囊括了电网运方管理的所有资料。

2.2 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动态展示系统研究

不仅电网运方显示需要更加直观的展示界面,运方管理系统数据库也需要显示和维护系统。在原有的运方管理模式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直观的界面,运方工作需要在不同材料中互相切换,降低了运方工作的效率。研究建立新型运方管理动态展示系统,充分展示基础资料库中电网的运行信息,提高信息查询和维护工作的精度、速度和准确度,是新型运方管理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动态展示系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更直观显示系统运行方式展示界面,二是建立基础资料库的交互展示界面。

2.3 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高级拓展功能和智能运方管理研究

有运方基础资料库和新型动态展示界面作为支撑,将大大便利于运方各项工作的开展。比如前面提到的方式核查和年度运方制定工作,只需要通过展示系统与基础资料库中的基础信息、运行状态和业务资料进行交互更新,可以简单的实现运方高级拓展功能。

有了基础资料库的数据支撑,结合智能电网和大数据技术,给智能运方管理工作提供了可能。目前,笔者从四个方面展开了智能运方管理工作的研究,分别是电网数据准确性判别模块、电网运行状态准确性判别模块、电网运方数据分析系统、电网运行状态分析系统。

2.4 建立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模式:技术支撑和管理措施

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基础资料库、动态展示系统、高级拓展功能和智能运方管理系统相结合,将涵盖整个运行方式管理工作,大大降低运方管理工作复杂度,全面提高运方管理工作水平,构建完成全景式电网运行方式管理系统,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地区电网全景式运行方式管理系统结构图

在实践中,系统的运行管理还采用了“横纵结合,快速迭代”的工作原则。“横纵结合”就是将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电网运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系统要切实满足电网运行管理的要求,系统的开发管理人员不仅要软件能力强,更要电网业务精,掌握电网和设备的运行情况。“快速迭代”是指系统应用工作及时迅速的反应电网变化情况,反应系统运行情况,当条件发生改变时,团队立即分工协作,优化系统运行,保证系统与电网运行同步。

3.小结与展望

第15篇

【关键词】营销管理 旅游景区 营销模式 实证研究

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旅游景区质量进行把握,确保旅游景区建设满足游客需求,才能够为景区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获取经济效益最高的三大板块分别是酒店、旅行社、景区,但是从投资角度来看,景区投资额度最大,但是获取的经济效益反而最小。在分析旅游景区营销管理一般模式及实证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对重点问题进行把握,保证实证研究获取较好的效果。

一、旅游景区营销管理的一般模式分析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的一般模式注重从营销角度出发,对市场营销的一般性原则和程序进行把握,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又与市场营销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旅游景区营销管理过程中,需要对目标市场、市场定位、产品开发、定价等问题进行把握,保证景区发展和建设满足游客的实际需要。关于旅游景区营销管理的一般模式,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种类型:扭转性营销、刺激性营销、开发性营销、恢复性营销、同步性营销等。

就以扭转性营销为例,较为出名的则是“千岛湖事件”。台湾千岛湖旅游景点在1994年发生过一起特大抢劫纵火杀人案,这一事件给千岛湖旅游行业发展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导致游客数量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千岛湖景区旅游局采取了扭转性营销方式,一方面加强安全建设,另一方面为到千岛湖景区旅游的游客投保一百万人民币,从而对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较大的改善。

刺激性营销注重激发游客的旅游欲望,使其到景区进行浏览。例如“品氧谷”,注重对生态资源进行宣传,从而刺激了肇庆鼎湖山旅游景区的发展;开放性营销则注重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满足游客需要;恢复性营销则针对于旅游景区的情况,降低旅游数量和频次,对旅游区环境进行保护;同步性营销则通过推广相应产品与旅游业一同发展,有利于实现景区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景区营销管理实证研究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在1934年开始修建,现如今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营销过程中,主要以观光为主,并且配备相应的餐饮行业,是长春地区大力开发的旅游项目。在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市场营销机会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主要以中青年和老年人为主,其中青年人所占比例在25%左右,中年人所占比例为41%,老年人所占比例为34%。在旅游过程中,青年人多以参加相应的户外活动为主,像是“真人CS”活动。中年人和老年人则喜欢在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散步、观光。游客在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内逗留的时间较长,每天的客流量较大。同时,从游客消费水平来看,除了相应的门票消费后,大多在于娱乐和餐饮消费。消费数额在100元-500元之间的比重占到了65%左右,超过500元的消费在15%左右,100元以下的消费比重在20%。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在春季、夏季、秋季的人数较多,其中夏季人数最多。

(二)目标市场定位与选择

从游客到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目的来看,旅游观光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娱乐的人数也相对较多。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环境承载力较强,但是景区收益相对较少。在目标市场选择过程中,中青年人参与娱乐活动的人数较多,老年人则更多的喜欢徒步旅行,在餐饮方面的花费相对较多。基于这一点,在促进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可以增设娱乐项目和餐饮项目,以满足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三)营销对策选择

(1)产品策略。突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文化主题,加强旅游地内涵建设,对其旅游功能进行发挥。同时,构建相应的娱乐、餐饮配套设施,提升景区收入。

(2)价格策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多以散客为主,餐饮、娱乐价格设计过程中,根据地区消费情况来看,100元-500元以内的消费较多。在产品定价过程中,可以选择在这一区间范围内进行定价。定价主要针对于娱乐项目和餐饮项目。

(3)促销策略。促销过程中,可以加强“产品”宣传,使人们对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更好的了解。同时,注重以侧面宣传的方式,吸引游客的注意。例如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质量好,在其中散步对人体健康有益等等,这些宣传标语,更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

(4)渠道策略。在渠道策略选择过程中,可以与地方电视台、居民社区、公共事业管理单位进行合作,将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相关海报进行张贴,并通过电视台播报的方式,对景区特色进行宣传。

三、结论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营销策略进行有效选择,根据游客实际情况,加强目标市场定位,更好地促进旅游景区产业化发展,提升其经济效益。同时,要注重对营销策略进行有效利用,获取更好的营销效果。

参考文献:

[1]魏遐,潘益听.中国旅游体验研究十年(2000-2009)综述[J].旅游论坛,2010.

[2]唐书转.基于自媒体的旅游景区营销策略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