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贸市场经济效益范文

农贸市场经济效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贸市场经济效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贸市场经济效益

第1篇

一、我区城区市场管理特点

xx区现有各类市场64个,其中位于龙溪、龙山、龙塔、回兴、双龙湖、双凤桥街道的城区市场41个,位于其他镇街的农村市场23个。在城区市场中,农贸市场30家,工业品市场11个。另外还有600多家药店,餐饮业1020家。市场总体规模均不大,大多数市场的年成交额都不超过5千万元。

改革开放之初,主要由工商部门建设市场、经营市场。进入九十年代,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迎来了市场建设的黄金时期,“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政策应运而生,形成了包括工商部门在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投资办市场的热潮,市场起到了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人民的重要作用。XX年,原先由工商分局兴建并经营管理的渝航市场、龙溪松桥农贸市场、两路农贸市场等先后出让,双凤水果市场、两路建材市场、沙坪农贸市场、石船农贸市场、统景农贸市场、洛碛农贸市场等,按有关政策规定整体移交给区商委下属的物管所管理。XX年后,大型连锁超市不断开办、市场周边门市及游摊不断增多,集贸市场发展趋于稳定,有的甚至出现萎缩态势,呈现出市场开办和经营管理模式多元化,市场管理“多龙治水”的特点。

市场主体多元化。xx城区既有国家开办的市场,如商委下属物管所(事业单位)开办的市场,又有企业开办的市场,其中企业开办的市场占绝大多数。企业开办的市场为了尽快回笼资金,往往对摊区摊位采取分零出售的方法,如华夏农贸市场,导致一个市场就有若干个业主,呈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的特点。

经营管理模式多样化。市场开办者的多元化决定了市场经营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国家开办的市场,市场监管及卫生保洁由开办单位负责。企业开办的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市场开办者成立物管机构,自己经营管理市场,如华夏农贸市场、两路农贸市场等;市场开办者委托其他物管机构经营管理市场,如园区农贸市场、空港农贸市场等;市场开办者失去行为能力,市场业主们自发管理市场,如红金街农贸超市。

多头管理效率较低。例如商委负责市场建设的布点审批;市政委负责监督市场的环境卫生和临街商铺超出门窗外墙设置的摊位;工商负责经营登记和维护交易秩序;公安负责市场治安秩序和消防工作;交通和交警部门负责交通秩序、车辆停放和机动车非法运营;质检、卫生、动植物检疫等负责商品卫生和质量。

二、我区城区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城区市场建设先天不足

现有的市场由于大都是在90年代兴建,市场的配置和布局不合理,市场建设档次不高,占道经营游摊较多。

第2篇

一、概况

__县市场开发建设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市场中心)成立于1994年,系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原隶属于__县工商局,后因市场管办脱钩于20__年划归到__县经济贸易局。市场中心现有1个联办市场--鹤城中心菜市场和8个自办市场--温溪菜市场、船寮综合市场、东源综合市场、山口综合市场、腊口综合市场、海口综合市场、北山综合市场、温溪小商品市场,上述市场除温溪小商品市场外其余都是农贸(菜)市场,分布在__县各主要集镇,这些市场大都建于80、90年代,当初总投资为772.38万元,运行至今都为当地经济建设、城镇化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市场中心在各市场均设有管理办公室,共有正式职工19人,临时工20人。从近几年的市场运营情况来看,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但随着市场维修费用增加和辐射空间的缩小,市场中心如不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将会出现运行危机。因此市场中心与工商部门脱钩后,就开始在经贸局领导下探索企业化发展之路,并通过一年多的努力,逐步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市场化步伐加快。主要反映在市场中心从以前的注重社会效益向现在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转变,运营方式也从过去带有行政色彩的摊位配置向现在的融有广告、营销等企业运营模式的摊位招租过渡。可以看到这种市场化的发展策略相当成功,20__年比20__年市场收入净增了32个百分点。

--市场中心队伍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加强。随着企业化步伐的加快,市场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也有了相应的危机意识,另外伴随着一些外部环境的挤压,市场中心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也是组成现今市场中心这支纪律严明、作风硬朗队伍的内在因素。

--管理向服务倾斜。从市场中心成立以来,它的行为模式就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市场中心采取了多种方法,强化了人员的服务市场理念,逐步打破了以往的注重管理的思想定势,为以后市场中心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软硬件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市场中心相继对船寮、海口、山口等市场进行了整修和改建,使市场设施更为完善、摊位布局更为合理,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一个更为舒适的购物环境。在软件建设上,市场中心除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外,还引入电脑对各市场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并"以人为本"地强化了队伍素质教育,这些都为市场中心以后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主观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市场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从影响市场中心发展的几个有关方面主观态度分析,可分为三大误区:一是政府与有关行政部门的认识误区,主要反映在对市场定位模糊。我们从两种极端态度可见一斑:一种是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农贸市场也应作为市场主体放任自流,甚至认为可以以拍卖摊位方式把国资从农贸(菜)市场中撤出来。孰不知农贸(菜)市场与其它市场相比有着其特殊性,这样做将会产生以下几种后果:首先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为农贸(菜)市场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设施,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政府调节消费的重要中介,如在"非典"期间政府通过市场的调控能力就十分突出。其次是会出现管理混乱,摊位的分散拍卖将导致农贸市场出现多个主办主体,也就很难形成统一管理,市场环境也会随之恶化,象拍卖摊位后的丽水府前菜市场就是个很好实例,本来良好的菜市场又回复以前的占道经营严重甚至马路市场出现的状况,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再次是导致农贸市场面临淘汰,各自为战、缺乏规划、专业化模糊、公用设施缺乏、发展意识薄弱等弊端都会给农贸市场带来致命打击,广大群众也会在这种混乱的局面面前无所适从且利益得不到保障的。另一种态度则是政府要积极参与管制市场,这样也会导致另外一种后果,那就是市场体制不顺、产权不清、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行为,真正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不能得以建立,将会产生市场竞争上的不公平或国有资产在计划配置中的损耗两种情况;二是市场中心职员认识误区,主要反映在缺乏市场经营理念上。可以看到市场中心工作人员中还普遍存在着以下两种认识误区:第一种是市场中心无忧论,许多人认为菜市场是群众所必须的,以农贸(菜)市场为主的市场中心可以排除市场竞争带来的生存危机,从而把它误认成永久的卖方市场。第二种是市场物业管理论,虽说市场管理已向服务倾斜,但仍旧摆脱不了物业管理模式,缺乏经营市场理念。以上两种认识将是市场中心发展的最大隐患,因为不思进取的市场肯定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覆顶之灾的;三是市场经营户认识误区,主要反映在经营户缺乏市场大局观。可以看到市场经营户习惯于各自为战,不关心市场发展,这就不利于树立农贸(菜)市场在消费者心目中良好的整体形象,将成为以后竞争对手所攻击的软肋所在。

(二)市场档次低、功能差、离散度大、管理事务多,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具体分析,有以下六方面不利现状:一是市场中心所属市场基础设施较落后,多数市场还仍旧是棚架式结构,"脏、乱、差"仍旧不能从根本上制止,发展受到制约;二是市场配套设施不完善,市场中心所属各市场均缺乏信息、仓储、运输、停车等配套服务设施,市场服务体系滞后;三是市场商品档次低,交易行为不规范,缺乏品牌化、系列化商品的经营大户;四是交易方式落伍。随着电子商务、连

锁经营特别是可以经营生鲜果蔬的"超市"、"大卖场"这些新的经营业态的产生和发展给传统交易的农贸市场带来很大冲击和挑战,可以预见市场中心若不能未雨绸缪,会在不久的将来里会失去应有的市场份额;五是市场中心规模优势不能发挥。市场中心虽有遍布全县各主要集镇的农贸市场网络,但各市场间沟通和联系不够紧密,更不提形成群体物流效益了,这种独立于自我区域的市场形态与日趋发展的社会不相适应,市场间优势得不到互补,形不成规模效益;六是市场管理措施乏力,致使市场中心从管理向经营方向转移战略受到束缚。可以看到各市场摊位零散出租导致经营户龙蛇混杂,经营松散,管理难度大,特别是政府扶持开设的市场自产自销区矛盾更为突出,不断涌现的种植大户享受的摊位免租费、税费等优惠政策让市场固定菜摊在竞争中叫苦连天,更有许多些贩运菜钻农家菜无法检测的空子,假借农家菜之名混入自产自销区享受优惠政策,导致市场十分混乱。此外,马路市场的屡禁不止也是市场经营户与市场管理矛盾加剧的一个因素,虽经有关部门多次整治,仍是效果不大,甚至象鹤城镇的新建岭脚、花园降等街路还出现了固定市场雏形,没有市场行政管理职能的市场办公室只有疲于奔波有关职能部门协调,以确保市场安定。以上种种因素使得市场中心被动于管理、疲于管理,难以集中精力向市场商品经营领域进军。

(三)市场中心的市场先发优势减弱,__市场龙头老大地位受到动摇。我们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市场中心所处的位置。回顾80年代,市场中心因工商独家举办而得益,始创下今天规模,但是后来市场举办主体放宽使得企业、部门、乡镇、村甚至个人均可举办市场,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市场中心的地位因此受到冲击,市场中心所属的农贸市场因许多新市场的出现辐射半径受到削弱。更主要的是发展问题,虽说以市场中心目前实力可以参与竞争任何对市场中心有战略意义的新办市场,但是由于众多复杂因素,可能作为纯国有资产的市场中心与灵活主动的私人资本连公平竞争的机会都没有,更何况市场中心还要受计划约束向一些缺少收益、风险大的地方投资造成实力弱化,因此市场中心的拓展空间堪忧。以上是__市场业的"内忧",我们再来分析来自__外的"外患"。到现在为止,在__这种县级地方这份感觉应该还不是那么深刻,但像杭州、义乌等地都大呼"狼"来了的时候__就能熟视无睹、独善其身吗?"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等许多大型超市纷纷抢滩各地市场,把原本在农贸市场贩卖的大米、疏菜、鲜肉、熟食等生鲜食品放在超市里经营,以国际化的采购、商场式的享受来改变消费者的购物方式。迫于此,中国许多地方也开始改变农贸市场因经营户松散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购物环境恶劣的经营状况,如福州、杭州、广州等地出现了"农改超"模式,义乌则联系本地实际引入了"农加超"模式,通过改变农贸市场经营业态来抗击外来竞争,而我们面对越来越近的"外患"又将如何应对呢?综上分析,可以清楚看到市场中心在__的原有垄断性优势不可避免的在逐渐丧失,发展空间也越来越狭窄,当务之急只有尽快扩展交易功能、提高交易效率来建立新优势,才免于被社会淘汰。

(四)市场品牌意识薄弱,发展缺乏信用体系支撑。长期以来,受卖方市场观念影响的市场中心对农贸市场的品牌意识就十分薄弱,认为市场中心以出租摊位为主的经营方式就注定了注重商誉是每个经营户的事,市场中心只有引导经营户文明、合法经营义务,这就导致了现今的主体颠倒现状。的确,在以前乃至现在市场中心的农贸市场的垄断地位可以不受市场形象制约,但是可以预见在商战纷起的将来没有一个良好信用支撑的消费终端不可能会有一个安然无恙的结果。再分析现在市场中心的社会形象,可以说是被消费者所忽略的,没有多少品牌价值,因为市场中心很少有形象宣传、品牌攻势。消费者已习惯把市场看成一个另散的主体,商品质量出了问题更多的是找经营户解决,这点我们从各市场很少动用经营户信用保证金就可见一斑。同样,市场经营户也不会把自己的所作所为看成市场信用体系的一部分,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践踏整个市场信誉。综上所述,市场中心自身观念、消费者思维定势、经营户信用淡薄构成了市场信誉度不高的现状,而面对"内忧外患"的压力,商誉显然已是作为市场中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重点,那么该如何建立自身商誉呢?那就是要走品牌兴市、信用体系支撑之路。

三、发展市场中心的一些思考

(一)市场中心发展的目标方向

基于上述分析,市场中心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交织在一起的转折点上,前面就是一个十字路口,我们该何去何从呢?笔者认为只有树立发展才是生存之路的思想,要清晰前面要走的方向,要用强烈的危机感来推进我们"市场再造"步伐,要明确并有条不紊的实现一系列阶段目标,才能使市场中心立于不败之地。

市场中心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现代商贸经营技术的改造,成为农贸(菜)市场经营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信息现代化和经营机制灵活、品牌优势明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__市场业航空母舰。

市场中心近期努力方向:围绕发展总体目标,通过实施重组战略、业态升级战略、功能创新战略、规模战略和品牌战略,在五年时间内,用现代技术把市场中心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初步实现市场中心的转型和提升。

(二)近期市场中心发展的具体措施

1、实施重组战略。根据国家有关精神和参考其它先进县市市场中心的做法,我们认为市场中心要具备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体质,应该通过以下四方面实施重组战略:一是运行机制重组战略。市场中心要通过国有独资或股份制形式建立经营管理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管理、公司化经营,并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市场中心以后的经营方向也要从面向政府计划走向面向市场,要以经济效益为取向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市场重组战略。要统一各市场目标标准,对规模不大的市场进行合并管理以增加管理力度,变目前市场中心与各市场的纵向星状结构为横纵交错的网状结构,从而达到信息共享、资产互补、管理互助,进而使市场中心成为有资产、信息、功能积聚优势的紧密市场集团;三是结构重组战略。市场中心以后的发展思路要突出重点,走专业化市场之路,根据目前市场中心以农贸(菜)市场为主的实际,我们认为以后的发展要以农贸(菜)市场为重心,收缩战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做大农贸(菜)市场这块蛋糕,并最终形成有规模优势的农贸(菜)市场群;四是市场中心队伍重组战略。在严格把好进人关的前提下引入企业必须的经营管理人才,以优胜劣汰整顿现在中心这支队伍,从而强化经营理念,把市场中心锻造成市场经济浪潮中的生力军。

2、实施业态升级战略。随着经济发展,商业业态间的竞争很激烈,各业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已成为一种重要变化趋势。市场中心走摊位制为特点的物业管理型向商贸制为特点的经营型转变之路已是顺应形势变化的必然,那么该走福州、上海等地的"农改超"之路还是该走义乌的"农加超"之路呢?根据市场中心各农贸(菜)市场实际情况,我们更倾向于近似义乌"农加超"业态并带有自身特点的"农转超"业态,也就是说分多步将农贸(菜)市场业态平稳地转化为超市或商场业态。具体做法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一两年时间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市场整体形象,包括要求经营户统一使用印有市场中心名称、广告的包装袋,实行市场中心统一的商品质量承诺制等;第二阶段是用两三年时间培育市场内各行业经营大户,即鼓励有实力的经营户通过兼并其他小而散经营户成为大户。这样做有利于降低成本,在经济区域内形成竞争态势,使消费者得到实惠。当然也会带来淘汰许多经营散户的阵痛,但这是避免市场在"内忧外患"环境中灭亡的唯一道路,也是市场中心实现发展目标过程中最平稳的过渡方式;第三阶段是市场中心组办经贸公司,利用各市场闲置摊位切入市场商品经营,先从米、油、冷冻食品、净菜等市场边缘商品入手,再逐步拓展到日用品等,在外来超市未入侵前建设好"先下手为强"的格局,把握竞争上的主动性;第四阶段是通过以上三步打好基础后,全面实行市场自身经营化战略,包括通过吞并经营大户或要求经营大户向市场入股来实现市场主体单一化、通过农 贸市场进行超市化、商场化改造来实现业态升级、通过引进连锁店、专卖店、品牌店来提升市场档次、通过统一收款统一结算实现公司化运作、通过各市场统一采购来实现市场中心规模化经营等。

3、实施功能创新战略。目前,市场中心的各市场功能主要停留在为买者和卖者提供固定的交易场所,即交易功能上,其它对接时代的信息功能、集散功能、配套功能等都得不到很好发挥,制约了市场中心发展。为了能在今后的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市场中心必须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实现功能创新:一是配套服务功能创新,从而为其它功能创新夯实基础。具体措施就是要为市场配备一流的加工、运输、仓储、保鲜、包装等设施,为市场发展提供可靠平台;二是集散功能创新。主要方式有建立经营大户与市场经济联合体,发展现代化物流技术等;三是交易方式创新。主要做法是改现今单一摊位交易方式为商品展示、连锁经营、、专卖、仓储式批发等多种现代营销方式;四是信息功能创新。要建立各市场间信息互通的计算机网络,并接轨义乌、温州等发达地方市场中心,以此扩大信息容量,提高信息利用率,降低商品成本。并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商品销势、价格趋势、品种结构等数据库,以高科技来指导市场发展;五是功能综合化发展。在市场各项功能进行创新并得到发挥基础上,要将它们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市场中心走集商品展示中心、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加工中心、配送中心、保鲜中心等多功能的规模经济之路。

第3篇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

农村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村的持久稳定关系到国计民生。食品安全是农村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把涉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身体健康问题放在首位。目前我们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立法和监管工作也进一步加强,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向监管难度较大的农村转移,城乡结合部、偏远农村成为食品造假的重灾区。同时,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相对闭塞的状态使得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比在城市的监管难度更大。

一、农村食品安全的现状

1.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假冒伪劣食品盛行

农村地区是我国的不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导致对价格很敏感,对于食品更是如此。一些不法商贩抓住农民贪图便宜的这一弱点,将一些假冒伪劣的产品销售到农村,这种假冒伪劣的食品严重影响食品工业的发展,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大部分假冒伪劣的食品质量堪忧,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发育造成的损害,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2.乡镇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重

农村集贸市场是农村集市贸易市场的简称,是指一种传统的农村商品交换场地,是场内经营者集中进行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等现货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农贸市场是农民朋友集散农产品的重要场所,是乡镇中农副产品、日用品销售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卫生安全条件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在我国的乡村地区,农贸市场的监督管理很薄弱,其卫生条件较差,到了夏季异味明显。大部分商贩处于散乱经营的状态,使得农贸废弃物的处理极不合理,肉食、蔬菜、副食的位置安排缺乏合理的规划,很容易导致食品的污染。一些不明来路的农副产品很容易进入农贸市场,老百姓在购买时也很少去关注产品的来历,这些因素导致乡镇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存在很大的风险。

3.农村土地污染严重,间接造成农产品的污染

耕地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人多地少的现状决定了只有保护耕地才能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农业多年来连续增产,农业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果,这与政府长期以来的农业支持政策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农民朋友的辛勤耕作。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我国农业的农药化肥使用量连年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农药的使用量呈快速上升的趋势。1991年,我国农药使用总量为76.53万吨,2013年迅速增长到180.19万吨,增长了135.5%,年均增长率高达7.4%。同期,中国农药行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农药生产和使用总量均居世界前列。农药使用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农药施用强度也在不断增加,按农作物播种面积来算,农药使用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速度的9倍。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造成大量的土地和地下水污染等。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农村土地污染的现状,进而使得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农作物的重金属严重超标,食品安全在源头上就得不到保证。

4.不规范的养殖业在畜产食品源头上造成严重问题

随着农民发家致富心理的推动,大量的农民开始发展小规模的养殖业,以养猪、养鸡为代表,农村养殖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饲料,饲料是促进肉、蛋、奶等养殖业商业化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的间接食品,一些农民为了提高养殖的效益往往大量甚至过量地使用抗生素以及饲料添加剂。一些劣质饲料和有毒有害的物质被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需要引起注意。

二、农村食品质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1.经济收入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收入和消费支出上有明显的差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尽管每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在10%左右,但是对比城镇而言,农村居民的收入还是偏低,这就导致他们在选择食品时选择价格低廉的。在食品监管上,经济因素是重要因素,我国香港特区之所以能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体制,这与其强大的经济投入密切相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较少,导致一些假冒伪劣的食品流向农村地区,而且农村地区处于监管的薄弱地带,所以形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2.农贸市场为农民生活带来的便利使得人们忽视其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农贸市场是农民朋友进行买卖食品的聚集点,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便利。农产品在这个市场上流通的时候面临的约束很小,多数农产品的产销地点并不明确,形成很大的安全风险。工商局、食药监局在农村的监管力量严重不足,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监督,造成现在农贸市场的无序发展。

3.短期行为造成土地污染

过去三十年,我们过度重视经济效益,没有考虑可持续发展,对耕地过度使用严重。单纯地追求产量导致化肥农药超标使用,使得土地板结,产量下降,还使得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严重。随着城市地租的进一步上升,一些工厂大规模布局农村地区,工业用地的增加本身就减少了耕地的面积,再加上工业废水未经处理随处排放,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残留问题,主要是砷、氰化物、汞、镉,铅、锌等,这些污染物的随意排放主要是处理成本高,监管不到位造成的。土地污染比水污染、空气污染更难以治理,这些短期行为严重影响我国的长期发展。

4.不规范的养殖业造成的问题

养殖业是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地区致富的重要手段,在发展的初期,农民一拥而上,分散养殖,不注重科学管理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在养殖过程中,滥用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的现象屡见不鲜,疫病虽然减少了,但是却对人体造成了间接损害。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第一份抗生素使用量和排放量清单显示,2013年中国抗生素使用16.2万吨,其中51%为兽用,在36种常见抗生素中,兽用抗生素的比例更是高达84.3%。复旦大学一课题组通过对1000多名学校儿童人群尿中抗生素的生物监测,证实我国儿童普遍暴露于多种抗生素下,并发现兽用抗生素主要通过污染水及食物进入人体,而兽用抗生素暴露与儿童健康有明显的联系。目前,从兽用抗生素滥用程度上看,主要集中在乡村的家禽养殖和散养户,他们用药知识相对贫乏,过量购买、使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普遍,由此产生的耐药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1.开拓思路,加大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发展的焦点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可以为食品安全提供基础保障。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农民结合市场需求改善种养结构,适当增减不同作物种植规模,积极推进农产品收购储存改革,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地,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建立规范化的农贸市场,实现双赢

农村地区村落分散,需要农贸市场为广大老百姓提供农产品的买卖。建立规范化的农贸市场,不仅能够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可以为商家提供良好的经营场所。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将农贸市场的生、冷、鲜、熟的食品划区分开经营,对于农贸市场的公共卫生安排专人打扫、清理。规范市场上商户的进货渠道、销售途径,做到经营有执照,进货有登记,销售有记录,让一切行为有据可查。在监督上,要定期、不定期抽检,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做好事前控制。

3.加强土地监管,创新保护机制

我国土地辽阔,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较少,更应该珍惜。一些农村出现很多强占耕地、工业废水污染耕地的现象,应该坚决杜绝。基层政府须提高觉悟,严格审批制度,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不能为了短期的财政目标就引进一些污染企业,放松环保的要求,耕地的保护一定要摆在突出位置。农业用地就要在农业的范围内找出路,不能挪作他用。环保、国土部门要切实履行责任,保护好土地资源,造福人民,造福后代,只有土壤健康了,农作物才能健康,人民群众的健康才能得到保证。

4.推行大规模、集约化养殖业

分散养殖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造成了监管上的困难。地方政府应该大力发展集中养殖,科学选址,鼓励大规模、集约化建设养殖场所。这样既可以方便农户统一销售,合理经营,而且方便对养殖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管,也可以集中宣传科学的养殖知识,减少滥用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的现象。综合来看,我国农村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就要全面推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食品安全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不能让农村成为薄弱地带。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裘若莹.农村集贸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现状及对策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6(9):124-125.

[2]陈晓明,王程龙,薄瑞.中国农药使用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6(2):4-8.

第4篇

关键字:果蔬流通、流通组织、大型批发商、物流

中图分类号是:F506.14 文献标识码:A

Japan circulates the organization to our country fruits and vegetable sproduct circulation model

Zhang Han1 Li Sucai2

1.The Beijing commodity institute flows the institute lecturerBeijing industrial university to have control over the institute to take advanced courses the graduate student

2.Chinese code center

Abstract: Our country fruits and vegetables product circulation process had many problems, seriously has affected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efficiency. The paper attempts from the fruits and vegetables product current distribution realm to obtain profits from Japan to succeed experiences, studies Japan to circulate the organiz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correspondingly proposed our country several suggestions which may profit from in the fruits and vegetables current distribution realm.

Key words: Fruits and vegetables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organization, large-scale wholesaler, class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限制着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方兴未艾,其强大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市场发展的需要。由于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对克服农业风险、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农民收人都有显著效果,因而本文就制约果蔬产品供应链发展的流通环节入手进行研究。

一、我国果蔬流通环节发展滞后导致供应链环节断裂

果蔬供应链包括果蔬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加工和保鲜,经流通环节直至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流程。具体环节包括:

在以上环节中,果蔬的产前和产中环节已得到普遍重视,但流通环节尚处于薄弱阶段。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批发市场和集市贸易为依托,以市场规则为主要交易机制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和供求体系,初步实现了物流与商流的统一,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大生产、大流通”的基本框架。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三为主”:市场主体以农民为主,主要形式以现货交易为主,主要产品以粗包装或无包装的农产品为主。

但是在我国果蔬流通领域中,存在相对的无序化问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果蔬流通组织不健全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商品流通总体上势头较好,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购销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市场日趋活跃。但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主要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但这些模式却存在着以下问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偏短,经营视野偏窄,关联产业间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地域触角不够广泛。特别是多数企业以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农副产品及其初级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普遍较低,利润空间不大,尽管也有部分以外贸出口为主的企业利润率较高,但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太大。即使是某些企业科技含量较高的设施农业,由于前期投人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能达到要求,也难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在带动农户方面,大部分企业与农户仍然处于一种加工商与原料供应者的采购供应关系,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系不够紧密,违约率高,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此外,多数企业在市场建设方面建树不多,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超市、宾馆等销售渠道,缺乏稳定的市场体系的支撑。以上这些问题都致使农产品供应链断裂,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2.果蔬流通经营形式尚不规范

现在我国各级政府鼓励、支持的“菜篮子工程”中承担零售环节流通的主渠道仍然是传统的农贸市场或肉菜市场。现有农贸市场虽然购物环境和卫生条件较差,只经营未经加工的生鲜初级产品,但由于在商品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从而迎合了部分传统消费观念和购物行为。从我国农产品市场结构看,大规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局部实现了农产品不同地域及不同季节的调剂和互补,但还停留在初始原材料性农产品的集散和销售上,由于常温状态下的初级农产品保鲜困难,损耗量大,还给季节性和区域性调配带来无效物流和诸多不便。

作为供应链销售终端的城镇农贸市场频繁扩建,会给城镇规划管理中的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市容管理以至城镇土地的利用带来很大矛盾。并且产生了数额惊人的无效物流。一旦把蔬菜加工成净菜,就会减少大量的后续工作量和成本开支,蔬菜本身也可以得到梯次开发和利用。需要改造传统的农贸市场,鼓励连锁超市发展生鲜农产品的销售,调整农产品流通经营形式。

3.果蔬流通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我国食品生产、经营的基础设施薄弱,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食品卫生意识淡薄,加上我国当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农药滥用得不到有效管理,导致果蔬产品农药残留和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掺杂使假等不法行为更使食品安全雪上加霜。果蔬产品是食品的一个重要来源,果蔬产品流通过程存在安全隐患,直接的结果就是食品安全问题,这是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已严重危害到国家的公共安全体系和社会稳定。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在食品安全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监管体系、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并实施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加强了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等。中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标准正日益与国际接轨。

4.存在较高的无效物流和损耗

我国每100吨的毛菜销售量产生大约20吨垃圾,由此可以推算出毛莱在城镇农贸市场上销售时存在着数量惊人的无效物流成本;如果再加上相关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方面的费用,维持一个农贸市场的正常运作,成本开支很大。

二、日本大型流通组织是市场流通的主体,其强大的功能促进了流通及供应链的发展

当前,多数国家长期采用的农产品流通利益“三元化”结构和模式,即“生产主体――中介主体――消费者主体”的流通模式,如在日本的“小生产、大流通”中,类似于大型批发商的农协组织是中介主体;在美国是“大生产、大流通”模式,多数通过生产主体直接销售出去在;西欧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公益性中介。针对我国现行的农业特点,有必要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成立完善的农业中介组织体系,通过大型批发商来整合分散的果蔬生产和流通现状,提高果蔬生产和流通效率。

以日本为例,蔬果产品的流通在日本是以批发市场为主要途径的,类似于大型批发商的农协组织是市场主体,是产地和销地的中介组织。虽然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批发仍是流通的主渠道。日本大型批发商具有如下功能与特征:

1.大型批发商通过稳固超市需求来引导产地供应。在日本大型批发商将市场目标定位于向超市供应,并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如应对超市需求为经营战略。大型批发商通过掌握大量超市需求信息从而引导产地供应,用消费源头控制供应源头。在此过程中还不断兼并或淘汰中小型批发企业不断整合需求,壮大自身实力。

2. 大型批发商具有价格形成功能,将竞价交易逐步转变为预约交易。在预约型交易中,农产品生产者需要有准确的需求数量及规格,而分散经营是不可能达到稳定需求的,因此大型批发商由于准确掌握订单则具备了这一能力。批发公司在产地与零售商之间起到了商业交易的功能。

3. 大型批发商倡导农产品“商物分离”,减少中间过程的损耗降低了成本。在实施预约交易方式的条件下,大型批发商进一步倡导“商物分离”方式。将每个需求方所需产品按单分配到多个农户,由农户实现农产品直送需求终端。在农产品“商物分离”过程中不需要将农产品运到批发市场,不需要中间设施,也不需要农产品的储存、分类、搬运等中间移动环节,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进一步降低了流通成本,促进了流通效率批发商的功能。

4. 大型批发商注重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标准化。农产品价值的提升很大程度取决与农产品自身品质,及流通加工程度。大型批发商在这些方面均高度重视,根据多重标准不断筛选定点供应地,并指导农产品种植和流通加工,特别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注重过程管理,以确保农产品品质。此外,在流通加工方面重点进行农产品分级和分类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这些做法进一步保证了供应的稳定性和效率性。

5.大型批发商资金实力强大具有融资功能。以往的批发市场普遍都是竞争买卖,但随着大型批发商的成长,那些实力较强的批发上具备帮助其上游产地供应商和下游零售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批发公司事先从超市等主要需求者那里取得需求信息,然后与产地调整需求数量。价格因为受供求变化的影响而不能事先确定,但是零售商有其一定价格要求,当市场交易价过高时,其差价由中间批发商承担。另外,批发企业向上游产地结算一般是在交易后几日内完成,但是向下游超市等购买方付款一般要以月为结算期间。产地供应商如果直接销售到超市,也会面临同样的资金压力,此时相对分散的种植业者难以承担这样的风险,于是促使批发商成为流通的主导。市场中的价格变化差异由批发商承担,大型批发商在此过程中起到融资功能。通过这种方式哪些抗风险能力弱小,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型批发商逐渐被淘汰。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促使需求集中,增大了批发环节的流量。

三、日本大型流通组织对我国果蔬流通的启示和借鉴

培养大型批发商,使其成为市场流通的主体,并进一步增强果蔬批发商的市场需求整合功能、价格形成功能、融资功能、安全及品质保障功能。

不应过度强调物流节点在果蔬流通中的作用,倡导“商物分离”。通过果蔬产品的“商物分离”减少流通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用降低流通成本的方式提升果蔬产品利润空间。

作者单位:张涵: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进修研究生;李素彩:中国编码中心

参考文献:

[1]细川允史. 蔬果食品流通现状――今日话题[M]. 日本:白桃出版社,2004.153-197.

[2]程言清,黄祖辉.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及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启示[J].世界经济,2003,1:39-42.

[3]孔洪亮,李建辉. 利用EAN•UCC系统开展食品跟踪与追溯[J].电子商务世界专刊 • 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2003,3:12-13.

第5篇

一、硬币流通现状

目前为止,我国共发行了7种券别11个版别的流通金属硬币,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硬币主要为1元小主币和5角、1角两种面值辅币。硬币自造币厂出库、各级人民银行发行库调拔发行直到商业银行业务库投放后,主要通过开户单位和个人流向用现量较大的大型超市、集贸市场以及零售店等零售企业,尔后又以银行柜台、公交铁路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找零”的方式流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流通,或循环周转或少量回笼,而相当一部分则沉淀于民间或个人手中。

从硬币的需求方来看,受我国居民几千年来传统的现金交易习惯使然,加之商家定价机制原因以及各种公共服务自助投币设备的运用局限,使得硬币的使用在现阶段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缺乏一定的市场,加之硬币自身存在的分量重、携带不便等缺陷,使得公众在纸硬辅币共同流通使用的前提下更青睐于选择纸币。从硬币的供给方面来看,由于目前国内各国有商行和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往往以效益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对人民币硬币流通尚存多年的积习或认识上的偏差,自上而下认为硬币投放是一件吃力而不讨好的事情,致使硬币投放工作很不到位、得不到重视,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硬币“只投不放”、“投而不活”的现象普遍存在,硬币压库现象十分突出。以山西省而言,近年来国家以指令性任务分配下达山西省银行系统的硬币主要为硬1角辅币,相对于我省邻近的河北省硬5角辅币而言,硬1角辅币不仅于现实生活中价值手段、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功能基本缺失,社会公众接受程度小,更为企事业单位、个体商户及居民所不喜闻乐见。总归,相对于世界上许多电子货币发达的国家而言,我国硬币发行和流通的速度缓慢,硬币流通现状总体不甚理想。

二、成因分析

(一)金融机构方面。一是由于硬币重量重,面额小,搬运清点又费时费工,真伪难辨,金融机构基于追求经营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现金调拔和柜台投放时“拈轻怕重”、“喜大厌小”“喜纸厌硬”。首先考虑的不是公众和社会需求,而是如何省事省力省投入,怎样减轻自身的体力劳动和经济损失,降低自身的经营费用、押运成本及押运风险,对于小面额券别尤其是硬币往往持消极被动甚至于排斥心理,硬币发行难、投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此。二是硬币整点的高成本也制约着硬币的回笼与再投放。根据人民银行发行库管理要求,商业银行缴存硬币必须规范包装,但硬币清点机械化、包装规范化成本很高。由于营业网点人手少、硬币清点与包装机具缺位、手工清点又耗时费工,既容易出差错又难以真假识别,内部又缺少必要的经济补偿或激励措施,因此,一线临柜人员往往对收缴硬币缺乏积极性,甚至多方借故推诿拒兑拒收,这使得百姓主动缴兑硬币的积极性大大受挫,硬币回笼因此止步于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三是金融机构内部过分强调成本核算,对库存现金限额实行严格的考核管理,上级行社对基层金融机构核定的现金限额特别偏少。基层金融机构为了压缩库存限额、满足日常现金柜台支付及现金自助设备加钞需要、减少个人因超库存限额所引起的工资性损失,只能尽可能地选择大面额券别,有意降低小面额券别尤其是硬币的库存占比;同样之故,对于人民银行强制搭配投放的硬币,调运人员总量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推诿或拒收,甚至在内部下送基层营业网点时也受到“冷遇”或拒收。无法满足柜面上普通群众和一般商户的兑零需求。

(二)公众方面。一是与纸币相比,硬币一方面虽具有耐储存、耐腐蚀、残破率低、流通时间久等优点,另一方面却又因使用价值小、材质硬、份量重且容易丢失,使公众多觉携带不便,一般口袋里装上3至5枚硬币,或者钱包内放置10枚左右硬币便感觉沉重多了,以致长期以来习惯于把找零得到的硬币或随手丢置一旁、或集中存于家中的储钱罐等,多年不去动弹,使得数量可观的硬币无奈地长期沉淀于民间,间接退出了流通领域。二是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等这些硬币使用的主要场所,因其从业人员一般以小商、小贩为主,与大型超市等银行的吸储大户而言,获得银行硬币兑换支持的难度更大。为此,这些小商户日常就有意将收进的硬币直接截流私存以备不时之需,硬币一方面于金融机构库存积压“滞库”,一方面流通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又“零币紧张”。

三、对策建议

(一)科学计划,合理调配,尽快完善和出台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快硬币相关机具研发。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强小面额人民币特别是硬币的市场调查,做好一方计划和预测工作,尽量做到科学计划、预测准确、方便总行决策。鉴于目前国内市场上硬币防伪机具普遍欠缺,普通的投币类服务设施又不具备识假反假功能,总行应加强对于硬币清分机、包装机、小型鉴别仪、兑换机等机具的组织研发,加快制定和出台此方面的行业法规和质量标准,减少制造成本,提高硬币及其机具的反假防伪手段、技术含量与性能。同时,要结合不同省市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计划地逐步减少目前实施的硬币指令性计划分配下达方式,尽量实现硬币计划、印制、发行、投放与各地硬币流通市场实际需要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第6篇

1.1缺少销售渠道

农产品被顺利的消费和使用,离不开产品营销。拥有恒定的销售渠道,农产品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市场优势。在销售过程中,并不能一味的降低成本和价格,投放大量的宣传广告。倘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没有形成高效、安全、快速衔接,这些做法并不有效。黑龙江农产品的传统销售渠道是大流通,自产自销为主。销售的方向是面向大众的蔬菜水果店、超市等。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一个障碍。现阶段最常见的分销渠道模式,销售基础是农贸市场,核心是批发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分销渠道模式多环节、多层次、弱控制、分散化,交易成本很高、产品的保鲜时间较短,有很多的弊端和不足。

1.2品牌意识不够

品牌从表面意义上解释,就是有品位的牌子,其品牌价值是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附加利益体现出来的。但市场中的品牌产品多是工业产品,农产品品牌很少。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黑龙江农产品要打造特色、强势的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品牌的塑造,不能依靠广告媒体。品牌形象的树立是企业经历长期积累和凝聚的结果,品牌也代表着该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有着象征性价值。品牌力量能够作为市场竞争的工具。就黑龙江农产品市场而言,农产品销售往往在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多数企业负责农产品粗加工和初级加工,市场中存在需求短缺和过剩的矛盾。农产品的研发力不强、深加工力不强、营销策略不够、营销意识差,因此许多企业为了塑造产品品牌形象,只会进行广告无限投入,缺少市场竞争力。

黑龙江五种具有优势的农产品中,牛奶产品品牌较为突出,有“飞鹤”“、完达山”“、摇篮”“、红星”等。但内蒙古的“伊利”和“蒙牛”,知名度比黑龙江的“飞鹤”、“完达山”要高的多。专业小麦中“北大荒”品牌被广泛认可。黑龙江的肉牛品牌“宾西”“、希波”和国内的“双汇”“、皓月”差距很大。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这两类农产品的品牌认可率很低,黑龙江专用玉米品牌有“松北王”“、兴茂”、“碧珠”“、温格林”,这些品牌的影响范围还只是在省内。尽管黑龙江农产品品牌数量上领先于国内其他省份,种类却很单一,没有整体品牌的优势。黑龙江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品牌塑造反映出企业经营策略、经营观念和经营思想,构建品牌也受到了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企业若要树立品牌应改变短期思维,制定实施步骤和长期计划,为消费者所服务。这样才能构建好企业的品牌,企业也可以实现可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

1.3农业信息技术程度不足农业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有组织、有计划、有行动、有步骤的让农民完成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其中包括管理、生产、技术、售后和产品营销等行为。构建农业信息网络,农民能够上网获取农业种植知识,在网上获取销售订单,实现农产品技术、销售、生产管理的直接利用。农业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让传统农业转变成为了现代农业。目前,在广大农村中,农业信息化已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渐渐被农民接纳。但由于信息技术成本较高、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信息不对称。黑龙江地处内陆地带,建立信息化和进行信息传播较为不利,不能权威、准确、及时的和外界联系、沟通。黑龙江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时间很短,又缺少技术性人才,这就使得农业发展程度和信息网络建设较为薄弱。

2黑龙江农产品的发展渠道和营销策略

2.1树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活动指导思想是市场营销观念,农民依据多方面环境变化和农村经济形式构成的普遍意义经营哲学即市场营销观念。黑龙江农产品需树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观念,推进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变过时落后的市场营销观念。在重视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还需构建良好的营销观念。构建农产品的营销体系,强化营销理念,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和品牌化程度,使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

2.2整合销售渠道

黑龙江农产品营销的最大阻碍是销售渠道。落后的销售渠道会制约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有效性,要对农产品管理模式、销售渠道进行创新。完善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会影响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成本,并直接对农产品市场竞争产生影响。黑龙江农产品企业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提高农产品的营销组织程度,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力。

2.3加强农产品的品牌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黑龙江农产品不能局限于省内,要争取国内市场,构建自我的产品品牌。若要争创品牌,就要先提高经济效益。黑龙江省需从传统农业基础转变为现代农业,培养好品牌,注重产品品牌的营销建设,提升产品品牌竞争力。黑龙江省要按照实施步骤和农产品品牌的战略要求,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在农产品生产中,要投入科技创新元素,提升产品品牌的设计水平,发挥出自我文化优势,构建出新颖独特的设计思路。黑龙江农产品的品牌塑造既要重视包装和商标外在形象,还要让消费者满意品牌产品质量。其中涉及了营销、产品、服务等多方面工作。个性品牌形象也是很重要的,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不同,对品牌看法也不一样。农产品营销前要做好准确定位,给消费者留下独特的第一印象,让消费者对品牌有着深刻的评价。农产品的品牌塑造离不开产品的创新,任何农产品都会经历诞生、发展、壮大、衰落的过程,时代会不断进步,消费者的思想也会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用新设计、新材料、新技术赋予品牌新形象,才能提高品牌创新实力。

2.4建设农业信息网络

农业信息网络是一个复杂、综合、富民、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农业信息网络能够缩短国内各地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农产品的流通。建设农业信息网络,要投入资金建设功能强大、覆盖面全、技术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此加强农业产品供求的联络、分析和预测。运用网络技术能支持农产品的营销。现代化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可进行有效化的信息服务,有助于传统农业升级改造,提高了农民生活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因此,构建农业信息网络,能够为农产品营销提供服务,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3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蔬菜 绿色营销 策略

我国是一个蔬菜大国,蔬菜人均消费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0%,是世界第一大蔬菜生产及消费国。蔬菜也是我国除粮食以外的第一大作物,极具活力,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一个经济增长点。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蔬菜产业已经颇具规模,成为一项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但在质量上和总体效益上,仍旧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面对着全球范围兴起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蔬菜产业将何以应对?从市场营销学角度来讲,全面推行绿色营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绿色营销的内涵

随着全世界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人类生存健康的高度重视,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也由传统营销转向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必将成为本世纪的市场营销主流。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为中心,为实现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以环境保护观念为其经营指导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目标市场内进行的包括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促销推广、服务提供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对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产生不良的影响,于是要求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及经营活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这种绿色消费需求促成了绿色营销的产生。

绿色营销主要有以下特点:

综合性。绿色营销着眼于考察企业营销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突破国家与地区的界限,重视社会可持续发展,追求实现自身利益与满足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综合了传统市场营销、生态营销、社会营销和大市场营销等多种营销观念。

统一性、多向性。绿色营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它的良好推行有赖于国际社会、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而且,企业自身的行动和国际合作、国家政策、消费者行为以及自然条件紧密关联,相互影响。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绿色营销复杂而艰巨。

标准明确一致性。绿色营销有一套具体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遵循,绿色标准及绿色标志认证的技术参数尽管世界各国不尽相同,但其内核和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求产品质量、产品生产、使用消费及处置等方面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损害。

由于其内容和特性,绿色营销在农产品营销领域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象本文所涉及的蔬菜绿色营销便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我国蔬菜绿色营销市场环境

蔬菜市场总体行情。我国蔬菜产量连年高速递增,而消费总量却增势平缓,国内市场总体上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买方市场已然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蔬菜价格逐年下调。2003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约2.7亿亩,比上年增长2.4%,总产量约为5.4亿吨,比2001年增长12.5%(比2002年略增);近几年家庭居民蔬菜消费总量稳定在14000万吨(数据不包括餐饮及食品服务业中的蔬菜消费量)水平左右。然而,虽然大路菜需求缩减,但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的市场潜力巨大。由于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蔬菜产量高、品种多、成本低,具有绝对的国际比较优势,出口量增长迅速。截止2003年11月底,海关统计我国累计出口蔬菜493万吨,同比增长16.96%,出口创汇金额27.1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1%,出口量约占世界蔬菜贸易量的4%。但近年来,国际绿色壁垒的强化对我国的蔬菜出口带来较大影响。

蔬菜消费需求特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消费趋向绿色化、多元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安全卫生性,讲究营养健康,人们口味向绿色自然化回归,也追求多样性。因此,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保健型蔬菜、特色蔬菜、野生天然型蔬菜日益流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蔬菜消费方式上也趋向高效便捷,超市净菜走俏。在消费倾向上,品牌消费方兴未艾。但是,由于我国总体经济水平,广大传统消费阶层的观念转变,及蔬菜产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在我国,旺盛的成熟的绿色蔬菜消费需求还有待培育。

蔬菜产业状况。我国蔬菜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成为一项支柱产业,但是仍属于数量型增长,在质量和效益上却跟不上,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总体处于较低层次,不符合发展生态型大农业要求。由于引导不力、技术支持不到位及菜农素质不高等原因,我国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少,产量低,品种单一,质量上也不高;而且,蔬菜生产分散,加工处理和流通环节跟不上,市场组织化弱,产业化不高,不能创造高附加值。

政策环境。加入WTO以后,我国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断进行相关制度改革。2002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使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农业部随后出台《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确定包括蔬菜在内的几种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质量安全水平,5年后均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检合格率要达到95%以上,从根本上解决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问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要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相关的环保法规也正在不断健全。此外,还专门成立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了《绿色食品的标志管理办法》,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绿色食品标志,确定了具体的绿色食品标准,从事绿色食品的认证和质量管理工作。

总之,我国蔬菜绿色营销的市场环境已经比较成熟,但机遇和挑战并存。

蔬菜绿色营销的具体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几条我国蔬菜绿色营销的具体策略:

绿色产品策略

首先,在蔬菜种植上坚持绿色环保型、科技型,努力提高绿色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扩大品种。一定要禁止使用剧毒农药,而代之以生物农药、高效无残留或低残留农药;化肥要尽量少施,提倡施有机肥料。另外要大力推广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如无土栽培、集约化栽培、反季栽培以及喷灌、滴灌节水技术等,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其次,积极发展蔬菜净菜加工、冷冻保鲜,创造高附加值。原始的蔬菜初级产品是不适应现代大市场要求的,绿色蔬菜要提高竞争力,实现高效益,关键就在这里。第三,积极实施品牌开发战略,实行商标和包装绿色化。强化蔬菜产品的品牌观念,运用各种手段树立品牌,而且要突出绿色环保。在商标设计时,品牌命名、商标设计要突显出绿色标志,注重激发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联想,使其对产品产生信赖和向往,树立起绿色蔬菜的良好信誉和形象。例如,在冬瓜、南瓜、西葫芦等瓜型蔬菜上把商标图案刻在幼果上,或用纸塑贴皮,形成天然图案,或者贴可食商标、生物商标。在包装上要重视包装及其残留物对环境的影响,使用可生物分降解、可再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使之无污染。

绿色价格策略

有人曾经提出“环境有偿使用”、“污染者付费”的观念,我觉得这在绿色营销定价上面具有积极意义。蔬菜供应商用于环保上的支出应该计入成本,根据成本定价理论,绿色蔬菜的价格必然要高于普通蔬菜;普通蔬菜对环境资源占用、损害的多,当然应该在价格上予以更多的扣除,这是说的通的。所以,绿色蔬菜价格应高于普通蔬菜,才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根据成本控制理论,绿色蔬菜也应该在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水平范围内,控制好成本,以千方百计的降低成本来追求更大的利润,并将成本降低带来的利益适度让渡给消费者以获取其更多的支持。

绿色渠道策略

蔬菜绿色营销要求物流渠道高效环保。绿色蔬菜要及时与市场接轨,减少不必要的聚散,以保证生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减少浪费及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蔬菜的流通渠道要尽量集中统一,减少中间环节,及时有效沟通产销,而且要有利于环境保护。首先,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冷链储运以保质保鲜。其次,构建发达的营销中介力量,及时有效组织产销。传统的蔬菜流通三级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是不尽符合绿色营销功能要求和环保要求的。可以仿照发达国家建立专业营销协会,使产销高度组织化。另外,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在营销渠道上的特殊优势,例如现在有的地方开发的农业信息网、蔬菜网就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营销渠道的网络化、信息化是时代潮流。再次,加快推动农贸市场超市化,使生鲜超市承担更多的渠道任务。生鲜超市较之传统农贸市场,在集中统一蔬菜流通渠道,组织产销,促进蔬菜产业化,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绿色营销的要求。

绿色促销策略

即在传递产品信息、刺激消费的同时,对公众进行绿色环保教育,使二者相辅相成。采用各种促销手段,一方面宣传绿色蔬菜的无污染、无公害、健康营养,使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对公众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教育,使人们树立主动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消费者也会因此主动接受绿色蔬菜。这样,有利于实现商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社会利益的统一,这正是绿色营销的宗旨。

绿色服务策略

商家不仅仅向消费者提供绿色蔬菜,还要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例如包装物的回收处理,绿色蔬菜的消费方式指导以及各种便利服务等。在传统蔬菜营销里,各项配套服务是很不到位的,这一点上,绿色营销应该树立比较优势。在服务策略上,“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想”永远是真理。

以上是从微观角度,即从商家的角度,提出的蔬菜绿色营销策略,而实际上绿色营销还包括宏观的因素,即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考虑,何况蔬菜还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在蔬菜出口方面国家仍扮演着重要的营销角色。国家要为蔬菜的绿色营销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有的时候还要直接参与营销。对蔬菜绿色营销产生重要影响的国民综合素质、社会绿色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培养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国家的工作。如前所述,我们国家在这一点上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具体规范绿色农产品的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确定了有关绿色食品标准及“绿色标志”,但都侧重于产品自身的检验,缺乏有关生产、加工处理、流通过程的具体标准;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得到切实落实,发挥足够的作用。

参考资料:

1.甘碧群,《关于绿色营销问题的探究》,中国营销传播网,2000.7.24

第8篇

关键词:蔬菜绿色营销策略

我国是一个蔬菜大国,蔬菜人均消费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0%,是世界第一大蔬菜生产及消费国。蔬菜也是我国除粮食以外的第一大作物,极具活力,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一个经济增长点。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蔬菜产业已经颇具规模,成为一项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但在质量上和总体效益上,仍旧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面对着全球范围兴起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蔬菜产业将何以应对?从市场营销学角度来讲,全面推行绿色营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绿色营销的内涵

随着全世界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人类生存健康的高度重视,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也由传统营销转向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必将成为本世纪的市场营销主流。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为中心,为实现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以环境保护观念为其经营指导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目标市场内进行的包括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促销推广、服务提供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对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产生不良的影响,于是要求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及经营活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这种绿色消费需求促成了绿色营销的产生。

绿色营销主要有以下特点:

综合性。绿色营销着眼于考察企业营销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突破国家与地区的界限,重视社会可持续发展,追求实现自身利益与满足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综合了传统市场营销、生态营销、社会营销和大市场营销等多种营销观念。

统一性、多向性。绿色营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它的良好推行有赖于国际社会、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而且,企业自身的行动和国际合作、国家政策、消费者行为以及自然条件紧密关联,相互影响。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绿色营销复杂而艰巨。

标准明确一致性。绿色营销有一套具体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遵循,绿色标准及绿色标志认证的技术参数尽管世界各国不尽相同,但其内核和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求产品质量、产品生产、使用消费及处置等方面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损害。

由于其内容和特性,绿色营销在农产品营销领域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象本文所涉及的蔬菜绿色营销便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我国蔬菜绿色营销市场环境

蔬菜市场总体行情。我国蔬菜产量连年高速递增,而消费总量却增势平缓,国内市场总体上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买方市场已然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蔬菜价格逐年下调。2003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约2.7亿亩,比上年增长2.4%,总产量约为5.4亿吨,比2001年增长12.5%(比2002年略增);近几年家庭居民蔬菜消费总量稳定在14000万吨(数据不包括餐饮及食品服务业中的蔬菜消费量)水平左右。然而,虽然大路菜需求缩减,但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的市场潜力巨大。由于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蔬菜产量高、品种多、成本低,具有绝对的国际比较优势,出口量增长迅速。截止2003年11月底,海关统计我国累计出口蔬菜493万吨,同比增长16.96%,出口创汇金额27.1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1%,出口量约占世界蔬菜贸易量的4%。但近年来,国际绿色壁垒的强化对我国的蔬菜出口带来较大影响。

蔬菜消费需求特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消费趋向绿色化、多元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安全卫生性,讲究营养健康,人们口味向绿色自然化回归,也追求多样性。因此,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保健型蔬菜、特色蔬菜、野生天然型蔬菜日益流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蔬菜消费方式上也趋向高效便捷,超市净菜走俏。在消费倾向上,品牌消费方兴未艾。但是,由于我国总体经济水平,广大传统消费阶层的观念转变,及蔬菜产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在我国,旺盛的成熟的绿色蔬菜消费需求还有待培育。

蔬菜产业状况。我国蔬菜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成为一项支柱产业,但是仍属于数量型增长,在质量和效益上却跟不上,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总体处于较低层次,不符合发展生态型大农业要求。由于引导不力、技术支持不到位及菜农素质不高等原因,我国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少,产量低,品种单一,质量上也不高;而且,蔬菜生产分散,加工处理和流通环节跟不上,市场组织化弱,产业化不高,不能创造高附加值。

政策环境。加入WTO以后,我国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断进行相关制度改革。2002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使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农业部随后出台《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确定包括蔬菜在内的几种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质量安全水平,5年后均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检合格率要达到95%以上,从根本上解决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问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要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相关的环保法规也正在不断健全。此外,还专门成立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了《绿色食品的标志管理办法》,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绿色食品标志,确定了具体的绿色食品标准,从事绿色食品的认证和质量管理工作。

总之,我国蔬菜绿色营销的市场环境已经比较成熟,但机遇和挑战并存。

蔬菜绿色营销的具体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几条我国蔬菜绿色营销的具体策略:

绿色产品策略

首先,在蔬菜种植上坚持绿色环保型、科技型,努力提高绿色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扩大品种。一定要禁止使用剧毒农药,而代之以生物农药、高效无残留或低残留农药;化肥要尽量少施,提倡施有机肥料。另外要大力推广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如无土栽培、集约化栽培、反季栽培以及喷灌、滴灌节水技术等,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其次,积极发展蔬菜净菜加工、冷冻保鲜,创造高附加值。原始的蔬菜初级产品是不适应现代大市场要求的,绿色蔬菜要提高竞争力,实现高效益,关键就在这里。第三,积极实施品牌开发战略,实行商标和包装绿色化。强化蔬菜产品的品牌观念,运用各种手段树立品牌,而且要突出绿色环保。在商标设计时,品牌命名、商标设计要突显出绿色标志,注重激发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联想,使其对产品产生信赖和向往,树立起绿色蔬菜的良好信誉和形象。例如,在冬瓜、南瓜、西葫芦等瓜型蔬菜上把商标图案刻在幼果上,或用纸塑贴皮,形成天然图案,或者贴可食商标、生物商标。在包装上要重视包装及其残留物对环境的影响,使用可生物分降解、可再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使之无污染。

绿色价格策略

有人曾经提出“环境有偿使用”、“污染者付费”的观念,我觉得这在绿色营销定价上面具有积极意义。蔬菜供应商用于环保上的支出应该计入成本,根据成本定价理论,绿色蔬菜的价格必然要高于普通蔬菜;普通蔬菜对环境资源占用、损害的多,当然应该在价格上予以更多的扣除,这是说的通的。所以,绿色蔬菜价格应高于普通蔬菜,才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根据成本控制理论,绿色蔬菜也应该在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水平范围内,控制好成本,以千方百计的降低成本来追求更大的利润,并将成本降低带来的利益适度让渡给消费者以获取其更多的支持。

绿色渠道策略

蔬菜绿色营销要求物流渠道高效环保。绿色蔬菜要及时与市场接轨,减少不必要的聚散,以保证生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减少浪费及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蔬菜的流通渠道要尽量集中统一,减少中间环节,及时有效沟通产销,而且要有利于环境保护。首先,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冷链储运以保质保鲜。其次,构建发达的营销中介力量,及时有效组织产销。传统的蔬菜流通三级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是不尽符合绿色营销功能要求和环保要求的。可以仿照发达国家建立专业营销协会,使产销高度组织化。另外,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在营销渠道上的特殊优势,例如现在有的地方开发的农业信息网、蔬菜网就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营销渠道的网络化、信息化是时代潮流。再次,加快推动农贸市场超市化,使生鲜超市承担更多的渠道任务。生鲜超市较之传统农贸市场,在集中统一蔬菜流通渠道,组织产销,促进蔬菜产业化,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绿色营销的要求。

绿色促销策略

即在传递产品信息、刺激消费的同时,对公众进行绿色环保教育,使二者相辅相成。采用各种促销手段,一方面宣传绿色蔬菜的无污染、无公害、健康营养,使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对公众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教育,使人们树立主动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消费者也会因此主动接受绿色蔬菜。这样,有利于实现商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社会利益的统一,这正是绿色营销的宗旨。

绿色服务策略

商家不仅仅向消费者提供绿色蔬菜,还要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例如包装物的回收处理,绿色蔬菜的消费方式指导以及各种便利服务等。在传统蔬菜营销里,各项配套服务是很不到位的,这一点上,绿色营销应该树立比较优势。在服务策略上,“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想”永远是真理。

以上是从微观角度,即从商家的角度,提出的蔬菜绿色营销策略,而实际上绿色营销还包括宏观的因素,即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考虑,何况蔬菜还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在蔬菜出口方面国家仍扮演着重要的营销角色。国家要为蔬菜的绿色营销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有的时候还要直接参与营销。对蔬菜绿色营销产生重要影响的国民综合素质、社会绿色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培养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国家的工作。如前所述,我们国家在这一点上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具体规范绿色农产品的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确定了有关绿色食品标准及“绿色标志”,但都侧重于产品自身的检验,缺乏有关生产、加工处理、流通过程的具体标准;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得到切实落实,发挥足够的作用。

参考资料:

1.甘碧群,《关于绿色营销问题的探究》,中国营销传播网,2000.7.24

第9篇

关键词:蔬菜绿色营销策略

我国是一个蔬菜大国,蔬菜人均消费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0%,是世界第一大蔬菜生产及消费国。蔬菜也是我国除粮食以外的第一大作物,极具活力,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一个经济增长点。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蔬菜产业已经颇具规模,成为一项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但在质量上和总体效益上,仍旧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面对着全球范围兴起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蔬菜产业将何以应对?从市场营销学角度来讲,全面推行绿色营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绿色营销的内涵

随着全世界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人类生存健康的高度重视,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也由传统营销转向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必将成为本世纪的市场营销主流。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为中心,为实现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以环境保护观念为其经营指导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目标市场内进行的包括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促销推广、服务提供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对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产生不良的影响,于是要求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及经营活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这种绿色消费需求促成了绿色营销的产生。

绿色营销主要有以下特点:

综合性。绿色营销着眼于考察企业营销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突破国家与地区的界限,重视社会可持续发展,追求实现自身利益与满足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综合了传统市场营销、生态营销、社会营销和大市场营销等多种营销观念。

统一性、多向性。绿色营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它的良好推行有赖于国际社会、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而且,企业自身的行动和国际合作、国家政策、消费者行为以及自然条件紧密关联,相互影响。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绿色营销复杂而艰巨。

标准明确一致性。绿色营销有一套具体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遵循,绿色标准及绿色标志认证的技术参数尽管世界各国不尽相同,但其内核和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求产品质量、产品生产、使用消费及处置等方面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损害。

由于其内容和特性,绿色营销在农产品营销领域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象本文所涉及的蔬菜绿色营销便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我国蔬菜绿色营销市场环境

蔬菜市场总体行情。我国蔬菜产量连年高速递增,而消费总量却增势平缓,国内市场总体上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买方市场已然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蔬菜价格逐年下调。2003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约2.7亿亩,比上年增长2.4%,总产量约为5.4亿吨,比2001年增长12.5%(比2002年略增);近几年家庭居民蔬菜消费总量稳定在14000万吨(数据不包括餐饮及食品服务业中的蔬菜消费量)水平左右。然而,虽然大路菜需求缩减,但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的市场潜力巨大。由于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蔬菜产量高、品种多、成本低,具有绝对的国际比较优势,出口量增长迅速。截止2003年11月底,海关统计我国累计出口蔬菜493万吨,同比增长16.96%,出口创汇金额27.1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1%,出口量约占世界蔬菜贸易量的4%。但近年来,国际绿色壁垒的强化对我国的蔬菜出口带来较大影响。

蔬菜消费需求特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消费趋向绿色化、多元化。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安全卫生性,讲究营养健康,人们口味向绿色自然化回归,也追求多样性。因此,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保健型蔬菜、特色蔬菜、野生天然型蔬菜日益流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蔬菜消费方式上也趋向高效便捷,超市净菜走俏。在消费倾向上,品牌消费方兴未艾。但是,由于我国总体经济水平,广大传统消费阶层的观念转变,及蔬菜产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在我国,旺盛的成熟的绿色蔬菜消费需求还有待培育。

蔬菜产业状况。我国蔬菜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成为一项支柱产业,但是仍属于数量型增长,在质量和效益上却跟不上,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总体处于较低层次,不符合发展生态型大农业要求。由于引导不力、技术支持不到位及菜农素质不高等原因,我国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少,产量低,品种单一,质量上也不高;而且,蔬菜生产分散,加工处理和流通环节跟不上,市场组织化弱,产业化不高,不能创造高附加值。

政策环境。加入WTO以后,我国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断进行相关制度改革。2002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使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农业部随后出台《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确定包括蔬菜在内的几种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质量安全水平,5年后均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检合格率要达到95%以上,从根本上解决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问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要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相关的环保法规也正在不断健全。此外,还专门成立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了《绿色食品的标志管理办法》,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绿色食品标志,确定了具体的绿色食品标准,从事绿色食品的认证和质量管理工作。

总之,我国蔬菜绿色营销的市场环境已经比较成熟,但机遇和挑战并存。

蔬菜绿色营销的具体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几条我国蔬菜绿色营销的具体策略:

绿色产品策略

首先,在蔬菜种植上坚持绿色环保型、科技型,努力提高绿色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扩大品种。一定要禁止使用剧毒农药,而代之以生物农药、高效无残留或低残留农药;化肥要尽量少施,提倡施有机肥料。另外要大力推广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如无土栽培、集约化栽培、反季栽培以及喷灌、滴灌节水技术等,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其次,积极发展蔬菜净菜加工、冷冻保鲜,创造高附加值。原始的蔬菜初级产品是不适应现代大市场要求的,绿色蔬菜要提高竞争力,实现高效益,关键就在这里。第三,积极实施品牌开发战略,实行商标和包装绿色化。强化蔬菜产品的品牌观念,运用各种手段树立品牌,而且要突出绿色环保。在商标设计时,品牌命名、商标设计要突显出绿色标志,注重激发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联想,使其对产品产生信赖和向往,树立起绿色蔬菜的良好信誉和形象。例如,在冬瓜、南瓜、西葫芦等瓜型蔬菜上把商标图案刻在幼果上,或用纸塑贴皮,形成天然图案,或者贴可食商标、生物商标。在包装上要重视包装及其残留物对环境的影响,使用可生物分降解、可再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使之无污染。

绿色价格策略

有人曾经提出“环境有偿使用”、“污染者付费”的观念,我觉得这在绿色营销定价上面具有积极意义。蔬菜供应商用于环保上的支出应该计入成本,根据成本定价理论,绿色蔬菜的价格必然要高于普通蔬菜;普通蔬菜对环境资源占用、损害的多,当然应该在价格上予以更多的扣除,这是说的通的。所以,绿色蔬菜价格应高于普通蔬菜,才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根据成本控制理论,绿色蔬菜也应该在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水平范围内,控制好成本,以千方百计的降低成本来追求更大的利润,并将成本降低带来的利益适度让渡给消费者以获取其更多的支持。

绿色渠道策略

蔬菜绿色营销要求物流渠道高效环保。绿色蔬菜要及时与市场接轨,减少不必要的聚散,以保证生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减少浪费及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蔬菜的流通渠道要尽量集中统一,减少中间环节,及时有效沟通产销,而且要有利于环境保护。首先,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冷链储运以保质保鲜。其次,构建发达的营销中介力量,及时有效组织产销。传统的蔬菜流通三级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是不尽符合绿色营销功能要求和环保要求的。可以仿照发达国家建立专业营销协会,使产销高度组织化。另外,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在营销渠道上的特殊优势,例如现在有的地方开发的农业信息网、蔬菜网就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营销渠道的网络化、信息化是时代潮流。再次,加快推动农贸市场超市化,使生鲜超市承担更多的渠道任务。生鲜超市较之传统农贸市场,在集中统一蔬菜流通渠道,组织产销,促进蔬菜产业化,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绿色营销的要求。

绿色促销策略

即在传递产品信息、刺激消费的同时,对公众进行绿色环保教育,使二者相辅相成。采用各种促销手段,一方面宣传绿色蔬菜的无污染、无公害、健康营养,使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对公众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教育,使人们树立主动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消费者也会因此主动接受绿色蔬菜。这样,有利于实现商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社会利益的统一,这正是绿色营销的宗旨。

绿色服务策略

商家不仅仅向消费者提供绿色蔬菜,还要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例如包装物的回收处理,绿色蔬菜的消费方式指导以及各种便利服务等。在传统蔬菜营销里,各项配套服务是很不到位的,这一点上,绿色营销应该树立比较优势。在服务策略上,“急顾客之所急,想顾客之所想”永远是真理。

以上是从微观角度,即从商家的角度,提出的蔬菜绿色营销策略,而实际上绿色营销还包括宏观的因素,即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考虑,何况蔬菜还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在蔬菜出口方面国家仍扮演着重要的营销角色。国家要为蔬菜的绿色营销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有的时候还要直接参与营销。对蔬菜绿色营销产生重要影响的国民综合素质、社会绿色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培养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国家的工作。如前所述,我们国家在这一点上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具体规范绿色农产品的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确定了有关绿色食品标准及“绿色标志”,但都侧重于产品自身的检验,缺乏有关生产、加工处理、流通过程的具体标准;税收优惠政策不能得到切实落实,发挥足够的作用。

参考资料:

1.甘碧群,《关于绿色营销问题的探究》,中国营销传播网,2000.7.24

第10篇

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变为资源优势,再转化为效益优势,必须要实施科学的农产品营销策略。对黑龙江的农产品营销现状进行整体分析,再制定相应的农产品营销策略。农产品营销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开拓、连接、适应市场的能力,但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农产品营销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本文就此探讨了黑龙江农产品营销管理上的问题,并为农产品营销提出了合理的发展渠道和营销策略。

【关键词】

黑龙江省;品牌;营销;农产品;策略

黑龙江农产品在国内有很高的声誉。专用玉米、专用小麦、肉牛、高油大豆、牛奶是黑龙江省最具优势的五种农产品。步入21世纪以后,国内农产品短缺阶段已经结束,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发生改变。我国农业向国际化、现代化发展,黑龙江农业必须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将资源优势转变为效益优势和市场优势。然而,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很难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和市场意识。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培育龙头企业,促进黑龙江农产品营销的转型。

1 黑龙江农产品营销管理上的问题

1.1 经营观念落后

现阶段,黑龙江农产品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是国内农产品的重要支柱。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形成了买方市场。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黑龙江传统的农产品市场营销已达不到时展的需要,缺乏营销规划和营销组织,企业的营销意识不够。农产品营销存在轻营销、重生产的思想,缺少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与此同时,市场营销的区域不断缩小,企业的竞争力有所下降,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库存和生产成本。因为经营观念阻碍的缘故,农产品企业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面临的生存压力危机很大。

1.2 缺少销售渠道

农产品被顺利的消费和使用,离不开产品营销。拥有恒定的销售渠道,农产品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市场优势。在销售过程中,并不能一味的降低成本和价格,投放大量的宣传广告。倘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没有形成高效、安全、快速衔接,这些做法并不有效。黑龙江农产品的传统销售渠道是大流通,自产自销为主。销售的方向是面向大众的蔬菜水果店、超市等。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一个障碍。现阶段最常见的分销渠道模式,销售基础是农贸市场,核心是批发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分销渠道模式多环节、多层次、弱控制、分散化,交易成本很高、产品的保鲜时间较短,有很多的弊端和不足。

1.3 品牌意识不够

品牌从表面意义上解释,就是有品位的牌子,其品牌价值是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附加利益体现出来的。但市场中的品牌产品多是工业产品,农产品品牌很少。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黑龙江农产品要打造特色、强势的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品牌的塑造,不能依靠广告媒体。品牌形象的树立是企业经历长期积累和凝聚的结果,品牌也代表着该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有着象征性价值。品牌力量能够作为市场竞争的工具。就黑龙江农产品市场而言,农产品销售往往在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多数企业负责农产品粗加工和初级加工,市场中存在需求短缺和过剩的矛盾。农产品的研发力不强、深加工力不强、营销策略不够、营销意识差,因此许多企业为了塑造产品品牌形象,只会进行广告无限投入,缺少市场竞争力。

黑龙江五种具有优势的农产品中,牛奶产品品牌较为突出,有“飞鹤”、“完达山”、“摇篮”、“红星”等。但内蒙古的“伊利”和“蒙牛”,知名度比黑龙江的“飞鹤”、“完达山”要高的多。专业小麦中“北大荒”品牌被广泛认可。黑龙江的肉牛品牌“宾西”、“希波”和国内的“双汇”、“皓月”差距很大。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这两类农产品的品牌认可率很低,黑龙江专用玉米品牌有“松北王”、“兴茂”、“碧珠”、“温格林”,这些品牌的影响范围还只是在省内。尽管黑龙江农产品品牌数量上领先于国内其他省份,种类却很单一,没有整体品牌的优势。

黑龙江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品牌塑造反映出企业经营策略、经营观念和经营思想,构建品牌也受到了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企业若要树立品牌应改变短期思维,制定实施步骤和长期计划,为消费者所服务。这样才能构建好企业的品牌,企业也可以实现可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

1.4 农业信息技术程度不足

农业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有组织、有计划、有行动、有步骤的让农民完成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其中包括管理、生产、技术、售后和产品营销等行为。构建农业信息网络,农民能够上网获取农业种植知识,在网上获取销售订单,实现农产品技术、销售、生产管理的直接利用。农业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让传统农业转变成为了现代农业。目前,在广大农村中,农业信息化已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渐渐被农民接纳。但由于信息技术成本较高、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信息不对称。黑龙江地处内陆地带,建立信息化和进行信息传播较为不利,不能权威、准确、及时的和外界联系、沟通。黑龙江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时间很短,又缺少技术性人才,这就使得农业发展程度和信息网络建设较为薄弱。

2 黑龙江农产品的发展渠道和营销策略

2.1树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活动指导思想是市场营销观念,农民依据多方面环境变化和农村经济形式构成的普遍意义经营哲学即市场营销观念。黑龙江农产品需树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观念,推进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变过时落后的市场营销观念。在重视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还需构建良好的营销观念。构建农产品的营销体系,强化营销理念,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和品牌化程度,使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

2.2 整合销售渠道

黑龙江农产品营销的最大阻碍是销售渠道。落后的销售渠道会制约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有效性,要对农产品管理模式、销售渠道进行创新。完善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会影响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成本,并直接对农产品市场竞争产生影响。黑龙江农产品企业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提高农产品的营销组织程度,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力。

2.3 加强农产品的品牌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黑龙江农产品不能局限于省内,要争取国内市场,构建自我的产品品牌。若要争创品牌,就要先提高经济效益。黑龙江省需从传统农业基础转变为现代农业,培养好品牌,注重产品品牌的营销建设,提升产品品牌竞争力。黑龙江省要按照实施步骤和农产品品牌的战略要求,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在农产品生产中,要投入科技创新元素,提升产品品牌的设计水平,发挥出自我文化优势,构建出新颖独特的设计思路。

黑龙江农产品的品牌塑造既要重视包装和商标外在形象,还要让消费者满意品牌产品质量。其中涉及了营销、产品、服务等多方面工作。个性品牌形象也是很重要的,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不同,对品牌看法也不一样。农产品营销前要做好准确定位,给消费者留下独特的第一印象,让消费者对品牌有着深刻的评价。农产品的品牌塑造离不开产品的创新,任何农产品都会经历诞生、发展、壮大、衰落的过程,时代会不断进步,消费者的思想也会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用新设计、新材料、新技术赋予品牌新形象,才能提高品牌创新实力。

2.4 建设农业信息网络

农业信息网络是一个复杂、综合、富民、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农业信息网络能够缩短国内各地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农产品的流通。建设农业信息网络,要投入资金建设功能强大、覆盖面全、技术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此加强农业产品供求的联络、分析和预测。运用网络技术能支持农产品的营销。现代化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可进行有效化的信息服务,有助于传统农业升级改造,提高了农民生活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因此,构建农业信息网络,能够为农产品营销提供服务,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3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黑龙江农产品营销对生产、消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的作用日益突出。若黑龙江农产品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就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创新营销渠道。品牌竞争力是黑龙江农产品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树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观念、整合销售渠道、加强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塑造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才能提升文化价值,提高品牌营销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淑芹,杨倩,李玉红 .循环经济环境下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3,(1).

[2]李东奇,葛文光,张雪梅.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综述[J].热带农业工程,2012,(4).

[3]王淑芹,韩乔.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的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3,(3).

第11篇

一、农产品流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积极作用

㈠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按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含义,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而扶持一批加工流通和外销型的龙头企业,增强其竞争、辐射、带动能力,则可大大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因此,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农产品最终价值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㈡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业经营形式。这一形式的首要特征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进行,要求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部门分割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农业生产经营要求适应“以销定产”、“大规模生产、批量化与网络化销售”的特点,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是以农产品流通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巩固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客观要求。

㈢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联系。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化具有高度的“亲和力”。一是二者具有相同共性。都是市场经济产物,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二是农产品流通对农业产业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产品流通的龙头功能、优化功能可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济功能可以促进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三是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流通拓宽空间。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产品流通对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发展,从而为农产品流通提供广阔的舞台。

二、××农产品流通现状

××农产品流通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农业系统、供销系统、粮食系统企业购销转变到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中介组织、销售组织经纪人为辅的销售渠道。目前,我市有农贸市场90多个,面积约252173平方米,其中较大的产地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6个,面积9956平方米,年交易额9.5亿元;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4个,面积8300平方米,年交易额10亿以上;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1个,面积3023平方米,年交易额近亿元。全市现有各种农产品流通销售组织200多个,专、兼职经纪人约2600多人,约有50%—70%农产品通过专职经纪人和销售组织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我市大宗农产品主要流通形式有:各销售组织、公司、个人向外销售,外地到产地收购运销,当地市场销售。

总的来说,当前我市农产品流通形势是好的,主要的大宗农产品都能及时销售完毕,没有形成积压,但仍有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农民的收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㈠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农产品价格是由市场来进行调节的,而市场调节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多年来,由于信息闭塞原因,我市农产品的销售是被动的,主要由外地商贩收购,价格也由外地商贩确定,对外地市场销售行情和价格不了解不清楚,造成了丰年农民增产不增收。

㈡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农产品流通,已经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流通体制。我市90多家农贸市场,其中大部分是在农产品供求追求数量扩张阶段建立的,而且分布不尽合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供求质量提高新阶段的需要。

㈢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经济效益难于提高。我市农产品品种多、繁、杂,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差,大路货偏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不能形成具有影响的龙头产品。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所以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要用优化的体制来保证优质农产品的流通。

㈣“加工订单”兑现率不高。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能力差,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产品的进一步流通。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我市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应当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以及自治区“1234610”农村工作思路,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㈠制定农产品流通发展规划。农产品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农产品流通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市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密切结合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一些成功经验,制定出我市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规划并形成方案,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㈡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一要编制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发展规划和整顿规范方案。二要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当前,我市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检验检测设备,加快合浦山口“两广综合市场”建设步伐。

㈢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一是整合我市已有的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信息网络资源,尽快的构建市、县(区)、镇(乡)、村四级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二是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员对信息技术的维护、收集、处理、分析、能力。

(四)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商户企业化,在税费、资金和经营上予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目前,我市应重点发展培育加工流通和出口外销型的龙头企业,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的出路。如合浦鸿雁食品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通过扶持农户养鹅加工鹅肥肝出口,带领农民进入市场,使养鹅业得到迅速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㈤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品牌是质量的标志,品牌价值一旦凸现,就会被越来越多人认识、接受。我市应进一步加强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为农产品流通品牌化打下良好基础。当前应重点抓好香山鸡嘴荔、金品优质果菜、天鲜鱼糜制品等一批农产品品牌。

㈥重点扶持产销大户发展。规模生产是效益的基础,是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抓好产销大户的发展,对搞好农产品流通,促进生产发展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当前我市应通过抓示范、树典型的方式,扶持发展一批种养销售专业大户,形成一批专业规模产销队伍。如市银海区平阳村西瓜大王冯辉友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他不但每年种植几百亩西瓜,而且帮助瓜农销售西瓜数百吨,在他的带动下,已形成一批种销西瓜的能人和专业户。

第12篇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策略

一、引言

1.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概念

农产品营销渠道就是指农产品以营销渠道作为出售的主要方式,以市场为媒介,将产品最终流通到消费者的过程。在整个营销渠道中生产者最为渠道的开端,中间有经营者、商、销售者等人员组成,最后到消费者终端,实现了营销渠道实现产品转移的过程。近几年,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多样化,出现不通畅、混乱等不良现象,导致了许多农产品出现滞销,难销售的状况,从事农产品生产者来说前景不容乐观,急需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策略,改善这一状况。

2.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

(1)直销模式

直销模式在传统的营销渠道中运用比较广泛,主要针对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且产品交易主要集中在一个区域或者较少区域实施小规模、分散的农产品生产地区,期间不需要中间商的加入,直接进行产品的销售,主要有运用工具简单、路程短、受众区域小等特点,受到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相对较明显。这种营销渠道模式对现代的农产品营销模式来说,不易被广大生产商或者经营者运用,主要集中在乡镇、集市等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此种模式能直接省掉中间环节的差价,能直接减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提高农产品经营者的直接利润,但仍存在较多风险。直销模式受到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较大,在农产品市场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加入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将导致大量农产品销售不出去,造成经济损失,降低农民收入。

(2)代销模式

代销是现代农产品营销渠道广受欢迎的销售模式。在此销售模式中需经生产商、经销商、批发商、商等几个环节的流通才能最终实现销售的目的。农民以最低价格将农产品销售给各个批发商,批发商在经过经销商、商等环节,虽然代销模式经过各个环节使农产品的价格不断提高,但大量批发农产品不仅能满足大量市场消费需求,而且还减轻了农民因产品滞销带来的压力,增加了农民收入。除此之外,农产品生产者来说,代销模式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较大,而且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较小,减轻了他们因大量生产的农产品带来的忧虑。但仍存在不利的一面,对偏远地区的农户来说,不了解农产品的市场行情,许多批发商刻意压低农民的收购价格,使得农民来自农产品的收入远远低于其他离城区较近的地区,打乱了市场农产品价格。

(3)订单销售模式

订单销售多用于那些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并且销路广的企业、超市以及农业合作社,这些营销渠道的购买者与农民签到长期或者短期合同,合同不仅给农民销售农产品有了保障,而且还能确保常年稳定增收,在满足农民销售的同时还为企业、超市和农业合作社带来了稳定的货源供应。企业将农产品进行后期的加工处理,包装,最后经超市等渠道销向消费者,是农产品的产业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增加订单营销渠道各环节的盈利的同时也为我国带动了我国第一产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农产品营销渠道现状

1.有利现状

(1)农产品生成趋于绿色环保化

为满足现代广大消费者养生需求,农产品生成更趋于有机农作物的生成,将绿色生态的农产品发展作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杜绝了传统的保量不保质的不良做法。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以有机蔬菜、有机谷物以及其他有利于人身健康的产品。绿色环保的生产模式为农产品的营销提供了极大便利,使农产品的营销变得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实现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社会效益,为绿色生态农产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传统的营销渠道体系向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转变

物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充当这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项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越来越大,现代物流服务已成为当地各行各业发展的利润热点,对我国农产品的营销服务亦是如此。

现代物流具有完备的服务体系和配送体系,在交通便捷、网络通畅的时代,物流能以最短时间将农产品送达目的地,在保障农产品新鲜的同时还能及时给予商品补给,避免了因供不应求或者断货等不利于消费者的情况。在良好的网络条件下可以实现跨区域的短时间的农产品销售,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网络营销了解掌握消费市场需求,及时做出相应对策,研发更多新的农产品品种,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

2.不利现状

(1)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低

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对营销渠道的开发和优化至关重要,其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高低。优良农产品对土质和水源的要求较高,我国的土质资源在各区域的区分较明显,各农产品对土质的要求不同,决定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呈现分散性、不集中性,这种特征对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具有较大考验,对其质量水平不能实现统一的标准化。近几年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土质和水资源也受较大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农产品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加大,严重影响了其质量水平。加之,我国对农产品的新技术引进时间短并且有限,其种植方法和种植设施较为落后,大多数还处于人力耕作和种植的状态,不仅不能快速提高农产品产量还使得整体质量水平得不到提高。除此之外,我国农民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严重,一时不能从根本上接受农业生产的机械时代,所以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初步提升。

(2)农产品营销市场集中程度低

我国的农产品主要来源于农户农作物生产,但我国的农户对农产品的种植区域较分散,大多数农户受到传统集市买卖的影响,将农产品通过直接销售渠道、销售渠道或者订单销售等分散的售往各个集市、乡镇等区域,不能实现统一、集中的销售模式并且销量小。分散化的营销方式使得农产品的议价能力降低,在产品销售中不具有竞争优势。企业在收购农产品后将对其加工、包装、销售,实现了各农产品统一标准化的销售模式,不仅提高的农产品的保质时间,还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加工,大规模的集中推向市场,获得价格优势。所以,农户的农产品的营销方式是远远不能与企业、超市以及农产品的龙头企业相比,在农产品的市场交易过程中难以获得公平交易,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加强农产品的集中营销已是现代营销渠道的迫切需求。

(3)农产品的营销流程过长

农产品的代销模式与直销模式相比较,耗用时间长、生产流程繁琐,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消费者这一整个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大多数农产品的保质期短,易腐烂,易破损,使得农产品的实际供应量远远小于销售量,造成大量的农产品资源浪费,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特别是农产品在进行销售前,对许多跨地域较远的农产品需要经过长途运输与中转才能到达最终的销售地,在此过程中农产品在长时间的停滞以及人工的搬运过程中会造成农产品破损,新鲜度大大降低,在进行销售的过程中价格降低,对新鲜度较差的农产品很难销售出去,造成资源浪费,成本提高,不能达到高效的营销目的。

三、改善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利现状的优化策略

1.引进先进技术和种植方法,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

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关乎我国第一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种植培育方法不仅是我国庞大的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还是我国改革农业,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的迫切要求,因此,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迫在眉睫,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加大农业的重视力度,引进国际农产品的先进技术,培育出高质量、环保生态的农产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在满足我国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同时,提高整体水平实现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愿望。另一方面,我国应对农民进行技术和素质教育,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将先进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和培育方法真正传播于农民,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2.加强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大多数是集中于农贸市场,主要出售蔬菜、水果、养殖水产品等产品,许多农贸市场的营销环境出现脏乱差现象,表明我国的农产品营销市场的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其营销水平还处于初级销售,决定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还处于较低阶段,因此,加强农产品的营销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提高全民消费水平,是当前解决营销渠道不利因素的重要措施。对此,管理部门应对农贸市场加大资金投入和整顿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杜绝乱扔乱放的现象出现,并定期对其环境秩序进行检查,违者给予警告和罚款,使其从根本上杜绝不良行为,做到基础设施人人维护,人人监督,营造良好的营销氛围,为营销渠道的开拓提供更好的范例。

3.扩大农产品的营销渠道范围,实现集中销售

农产品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较大,许多农产品不能经过长途运输和长时间放置,就地销售成为了其主要的销售方式选择,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需求过剩,而对其他没有该产品的地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使得产品的地域销售不均,农民收益不均衡的现象。所以,要充分利于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充分利于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有效作用。通过互联网随时洞悉各个区域的农产品情况,扩大农产品的营销渠道,通过网络调配农产品,将其集中统一销售,不仅能解决因时过长损坏新鲜度的问题,还能实现各个地区农产品均衡销售的目的,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的农业生产的经济利润。

4.提高订单模式在营销渠道中的运用

农产品的代销模式在实现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需经过多个环节才能达到最终销售的目的,而直销模式又不能满足大批量的产品需求和销售,所以加大订单模式这一营销渠道的运用相对合理。订单模式能实现与企业、超市的直接对接,而企业、超市对农产品的容纳量较大,保证了农户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满足了较大的市场需求量。对此,各个监督部门应做好监督工作,保障农户的切身利益,坚决打击超市和企业的随意压低价格或者不履行合作合同的行为,但对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合格情况都需进行严格审查,保证农产品在市场流通的安全性,确保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不受侵害,为我国健康农业发展把好质量关。

参考文献:

[1]赵仕样,常向阳.我国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优化研究[J].农村经济,2011,09:105-108.

[2]李杨.基于关系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路径的选择[J].农村经济,2013(11):127-128.

[3]孙严育.农产品营销渠道关系承诺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

[4]单毅,陆娅霖.基于农产品营销角度的农超对接效益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3):418-420.

第13篇

一、工作目标:加快我区服务业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力争年内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依托中央商务区、1919创意产业园等产业载体,重点发展创意设计、节庆会展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全年完成招商引资任务3亿元;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现代商贸业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以上;加大对餐饮业的培育力度,推动餐饮业持续发展力争营业额同比增长20%以上;大力发展品牌连锁经营,鼓励连锁企业新建或改造品牌连锁店10处。

二、工作措施:“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两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开展四项活动”

(一)、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全面提升服务业对我区经济贡献度”这一中心,充分把握好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有利形势,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坚持两条主线: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一是实现有效招商,力争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1、汇总梳理全区资源载体,对全区各服务业重点项目进行摸底,建立、完善全区服务业定向招商项目储备库;及时掌握全区各招商部门项目进展情况并定期上报;定期编写定向招商简报。

2、大力宣传推介区招商资源,定期举办定向招商项目推介会。积极筹备各类定向招商推介活动,对外宣传推介区闲置资源载体,召开区定向招商项目会,加强与知名企业的联系,提高全区招商载体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开展中介服务业招商推介会,重点围绕中介服务业载体项目,吸引高端服务业入驻区。

3、抓住“微笑曲线”两端环节,全力引进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研发和营销行业企业,提高招商引资质量。重点吸引都市科技型、总部经济、城市金融、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的高端企业入驻。

4、结合市服务业定向招商产业指导目录,有针对性的筛选,确定重点产业,力争项目数量和质量实现新突破。按照“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围绕我区现有资源优势,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高端优质项目;根据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的建设进度,对香港台湾等地有针对性地召开定向招商会,提高引资水平,带动全区经济更好发展。

二是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对接项目落实。

1、调海关、大港海关等部门,督促企业尽快完成项目规划,做好项目备案,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尽快启动中国国际商品(保税)交易中心项目,确定保税仓库经营模式,配合企业做好交易中心的招商引资工作。

2、配合企业打造1919设计之都,吸引文化创意类、都市科技类企业知名商家进驻园区,结合建设情况,广泛联系国内甲等资质设计院、大中型设计院和工业设计公司,收集相关信息,确定意向客户并紧密跟踪联系,引导1919创意产业园进行升级换代。

(三)、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研究国家、省、市各级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文件,结合区情,制定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意见。

2、拜访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专业高校,了解要素市场概念,掌握发展动向,制定扶持政策,确定投资主体和经营场所,探索建立要素市场。

二是加快社区商业和家政服务业发展。

1、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各办事处和社区摸清现有业态和发展空间。主要摸清我区社区商业,商业网点、连锁便利店、家政服务、餐饮业企业基本情况,制定《区社区商业发展意见或家政服务发展意见》。

2、协助成立区餐饮协会,制定《区餐饮业发展意见》。

三是推进中介服务业发展。

1、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区现代中介服务业发展意见及实施方案》。积极参与市经信委、商务局、服务业发展局等相关经济部门组织的各类中介服务业招商推介活动,宣传推介已确定的招商对象,走出去,上门招商,吸引各地知名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2、积极与市经信委等部门对接,拜访行业协会和企业单位,细化中介分类,寻找行业发展突破点。摸清全区高端写字楼现状,确定一处载体,打造中介产业集聚园区。

(四)、抓好四项活动

1、全力打造区服务业发展局“暖心工程”品牌活动,利用周末时间联合岛城知名企业深入区“偏、远、散”的社区,积极开展以配送及宣传为一体的放心菜、放心面和放心肉制品为主要内容的“三放心”进社区活动。

2、在全区开展创建绿色消费示范社区活动,不断提高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充分利用社区、农贸市场、商场和便民店,以社区课堂和户外文体广场为平台,大力宣传倡导绿色消费,坚持社区课堂教、行家讲、网上谈、台上演、家中送和实地看,做到绿色消费知识随时讲、人人知,对创建活动中获市示范社区的给予一定奖励。

3、开展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活动。

第14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当今时代是社会竞争的时代,对于很多大型的企业而言,为了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为了企业能够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建立企业责任社会化机制,将企业发展每一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提高每一位员工的责任感。

一、企业责任社会化的必然取向

(一)社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仅要对企业自身的生产、销售、利润等承担应尽的责任,还要对企业以外的社会各层面承担应尽的义务。作为一个企业,其追求经济效益是合理的。但在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为企业发展提供生存资源的是社会,因此企业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是理所应当的。

要求企业在一定社会环境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支持,企业在获取经济利润时,社会也在为其承担相应的责任。显然企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责任社会化机制。

(二)企业责任社会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社会责任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逐渐在西方发展中国家渗透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很多实践,才得到了企业的认同和支持,并逐渐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规则体系。企业社会责任对人类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在经过很多市场风险的考验,并经历了成功与失败,深刻体会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逐渐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二、企业责任社会化的功能性探究

(一)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具有“稳定器”功能

责任是兑现承诺的过程,也是兑现契约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是在经济契约的基础上形成社会契约的集体。企业需要兑现经济契约,即获取经济利益。为了促进企业产品数量与质量符合规定要求,需要企业员工承担责任,这一过程是企业员工为企业负责的过程。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工资、员工培训等,这些所有的责任有利于促进企业平稳的发展。

(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传播,具有“起搏器”功能

近年来很多大型企业非常关注企业文化,加大了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力度。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有成员共同的价值观、认识、准则,也是企业员工进行实际工作的方法。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中,需要高层管理人员的广泛传播,需要得到每一个员工的认同和肯定。

义乌市市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企业文化浓厚的企业,在综合改革试点和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策动下,集团将继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进一步优化、完善我市商品市场体系,做强文化市场,进军金融市场,盘活存量资产,开发社区商业综合体;树立“做市场就是做服务”的理念,深入研究,主动转型,服务好市场主体,服务好市场贸易,在服务中创造价值;致力于将旗下各大市场打造成城市文明的窗口,城市创业的乐土和城市生活的乐园。本集团企业文化不断促进企业员工不断的进步和创新。

(三)具有信息沟通的“助听器”的作用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随着经济网络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消费者追求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企业为了在迅速变化的社会各个方面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为了有效形成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链条,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度和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责任社会化,有利于加快信息的沟通,使企业管理人员在责任感的驱使下获取信息。

义乌市市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运营的民生公益类市场群包括很多方面,一是城乡集贸市场,共有29个,主营蔬菜、鲜肉、蛋禽、熟食等。二是农副产品市场,主要有副食品市场、蔬菜粮油市场、果品市场和花卉市场。三是粮食市场,主营粮食、油脂油料、饲料、粮油复制品等。四是国际家居城,主营家具、家居、装饰材料。五是物资市场,主营水暖卫浴、石材、墙地砖、铝材门窗等。六是正在建设的收藏品市场、模具市场和农批市场。在各个市场的实际运行和管理过程中,需要及时有效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并及时调整相应的管理模式和策略。

第15篇

一、市场基本情况

县综合市场有限公司(河市场)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建于10月,于5月在县工商局登记注册后正式营业。位于长乐街和文化路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美观大方。市场修建防雨防晒全封闭顶棚覆盖整个市场,总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拥有经营门店200多户。主要经营各种蔬菜类、肉食类、禽蛋类、粮油类、熟食类、水产品类、干货类、调味品类、水果类、服装鞋帽等商品,以农副产品为主,共计20个大类,1000多个花色品种。日车流量100多辆,日均人流量3000人,年交易额9000万元,年上缴利税80万元。自以来,一直实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市场内做到“划行归市”,建立健全了“四项制度”,制度措施落实到位,交易兴旺,秩序良好;市场内外环境美观,卫生整洁;建筑消防设施完备,运行良好;证照齐全,亮证经营,持证上岗,无违规违章经营现象;自建成营业以来,市场没有发生任何食品安全、火灾偷盗、市场秩序等突发事件。

二、信用状况

为达到良好的市场管理效果,使经营户具有良好的信誉及经营效益的提高,由工商部门牵头,在市场内成立行业协会,划分行业小组,充分发挥个体劳动者协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我们一方面抓住个体工商户比较分散不易集中的特点,将教育内容制成宣传单和宣传册,分发到每个工商户,一方面加强对市场经营户进行多方面的法制道德教育。先后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星级信用市场认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依据工商业主不同的经营范围、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条款,打印成宣传单位和小册子逐户发放。通过学习教育,使广大工商业主的法制道德素质大大提高,争做文明示范户和诚信经营户,都能在法律道德的框架内文明经商,同时我公司从开始对场内所有经营户全面实行了信用分类监管,公司完善市场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经营户的信用分类监管档案资料,严格按制度划分信用等级,目前市场内200多户经营者信用等级均达到a级,我公司(市场)被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初步认定为a类综合消费品市场。

三、主要措施及成效

创建星级信用市场是创建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县城形象品位、营造舒适放心消费环境的重要举措,是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增强幸福感的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综合市场培养树立进场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守法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市民对农贸市场的满意度超过95%。具体措施为:

一、抓细化,明晰职责权限。

综合市场自成立之初就成立了以县工商局、城建国土局、文明办、 质监局、农业局等13个单位为成员的市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负责组织市场管理与考评等日常监管工作。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市场经营管理规范要求,市场业主、市场管理服务机构、市场经营者的责任义务以及管委会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等,使农贸市场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抓机制,促进规范运作。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不合格商品退场等市场管理制度20多项,形成层层有任务、人人有目标,并与年度目标管理相挂钩,纳入年度考核。完善的制度管理使每一项工作都有目标,每一个管理者都有高度的责任感。二是建立市场管理责任制。建立以市场业主为市场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市、县两级有关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在其职责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的管理责任制。三是实行挂钩负责制。各职能部门分管领导挂钩市场,工商部门指定辖区工商所副所长挂钩联络市场。加强督查检查,对市场管理中不主动履职造成管理缺位的,给予批评通报。四是推行市场责任约谈制。在每年由县人大、政协组织的视察民生工作中,发现市场日常监管不理想,创建工作不力,影响创建效果和整体进度的,予以效能告诫、诫勉谈话等,加大督促整改力度。

三、抓协作,形成监管合力。

县工[文秘站:]商局多次就星级信用市场创建工作专门召开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要求各部门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密切协作,合力监管。管委会与各职能部门实行合署办公,各成员单位均指派一名联络员为管委会工作人员。工商部门专门抽调城关工商所一名干部任管委会主任,负责协调、督促和推进创建工作。

四、抓服务管理,推进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化。

市场管理的基本职能是管理好、服务好和维护好市场秩序,目的是促进改革和发展。为此,我公司将管理与服务统一起来,因为服务是根本,而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在抓实为市场主体服好务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并在服务中较好地树立了管理者文明、公正、公开、奉献的良好形象。

管理有秩序。我公司(综合市场)共配备管理人员16人,管理实行五公开。即公开管理人员照片、姓名或胸牌号码、工作纪律、收费标准、举报电话悬挂上墙。在管理上一是进场经营者的基本资料健全。每一户进场经营者都与市场业主签订进场经营合同,并为他们建立基本信息档案(包括营业执照号码,负责人、联系人、联系电话、场内经营地址)等。做到底子清、数字明。二是市场管理各种记载齐全,设有“六簿”,即:场内经营者购进主要商品登记薄、场内经营者违法违规、失信行为、商品质量检测信息公示登记本、违禁品查处记录、加强商品质量宣传记录、市场管理者对违法行为报告记录、清退不合格商品记录。设专人每日整理登记食品经营户的进货台帐、蔬菜农药残留检测记录、复秤记录和12315投诉记录。市场内还设有咨询服务台、复秤台、大型电子显示屏、广播和公示栏、停车场,通过电子显示屏及时反馈检测数据及相关法律法规等信息。对消费者的咨询、申诉和举报,要求管理人员做到热心、诚心、耐心接待,公平、公正、及时处理。

治安有保障。我公司(市场)共聘请了4名保安人员,24小时对市场巡逻值班管理,严禁各种车辆进入市场,并对市场外车辆做到有序停放。加强市场内公共设施及经营户夜间存放商品的安全管理。为经营户、消费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经营环境。

卫生有保证。我公司共配备6名卫生保洁员,每天早上六点前将市场内垃圾、污物和积水清理干净,实行全天候保洁,每周用清洗设备对市场地面进行一次彻底冲洗,每月对市场进行一次消毒,确保市场无堆积垃圾、无环卫死角、无污物积水;同时与进场经营户签订《限塑责任书》、《限塑承诺书》,全面禁止使用不合格塑料袋,按照有关规定使用公司统一印制的环保塑料袋。

食品保安全。建立健全了工商监管、市场业主负责、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与经营者逐户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建立了过期变质食品按期集中销毁并登记制度,同时严格贯彻执行食品从业人员“实名登记制”、熟食制品“证明登记制”、散(裸)装食品“标牌公示制”、食品场内经营者“信用公示制”的“四项制度”;清真食品与非清真食品分区分区摆放。切实从源头上把好了食品入市、交易和退市这三个重要的关口。严格执行“索票、索证”制度,对未经检疫的肉、禽坚决不准上市交易,并且协助工商部门追查肉、禽的进货来源,确保肉、禽食品安全;派专人进行蔬菜残留农药检测培训学习,并持证上岗,固定专业技术人员每天对上市蔬菜进行检测,要求检测品种全、面要广,把农户及蔬菜批发摊位作为重点检测对象,农户随到随抽查,对检测有残留农药超标的蔬菜予以没收销毁,做到检测有结果、有记载,并每天在电子显示屏和公示栏公示;加强对熟食及其他直接入口食品的管理,市场物业订做了专用防尘防蝇设施,经营人员配备了工作服装、帽子、口罩、手套;严格要求市场经营户做好进、销货台帐,每日督促、检查,切实做到食品进货有来源,销货有去向。

五、抓宣传教育,突出示范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