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生阅读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阅读 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17-02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环节,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提高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进行阅读训练,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在阅读中,同学们还可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情感的方法,达到读中悟法,读中学写,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科学有效的训练,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
"揠苗助长"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那位可笑的古人以他的失败昭示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如禾苗的成长一样也是急不得的。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目前的阅读水平以及心理规律,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当循序渐进,才能终有所成。
康康上小学二年级了,他爸爸决定让他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培养他对书的喜爱。于是,父子俩拟定了一个读书计划:头一个半月里,父子俩每天一起阅读彩图儿童故事书,目的是养成读书的基本习惯,并且学会基本的读书方法;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由康康自己读彩图故事书,读完后爸爸请他讲一讲读了什么,有些什么词或句子特别有意思等等;然后,康康开始坚持自己读不带图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学期下来,康康读了好几本书,阅读兴趣和能力都提高了。无疑,康康的爸爸很好地运用了"循序渐进"的原理,对孩子的阅读能力进行了成功训练。
"循序渐进"的原理如何运用到指导孩子的阅读实践中去呢?我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则:先扶后放;先易后难;先单篇短章,后读成本书;先精读后略读;多多益善。下面分别作一些阐述。
先扶后放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经历从低到高的过程,需要老师、家长教给他们基本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进入阅读的"大门"。训练阅读能力的目标是使其成为独立的高效率读者,但这并不能一蹴而就。在训练开始之际,老师、家长应当通过示范、提醒、启发等方式"扶"他们一把;随着小学生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及阅读水平的提高,老师、家长则应当减少帮助与干预,慢慢地放手。
先易后难 小学生只有在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从阅读中找到了乐趣才会乐读,善读。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啃他们啃不动的"硬骨头",那么他们只会畏惧、逃避阅读,所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材料,由易到难是极其重要的。一般而言,阅读材料中的生字词不超过总数的5%.在体裁上,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应以记叙文为主,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为辅,意义明了、琅琅上口的短诗、儿童诗也可以。在文体上,童话、传奇、民间小故事也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另外也可以让孩子看报纸上的短新闻 。
先单篇短章,后读成本书 有时家长抱怨孩子读书没有耐心,一本书读了个开头就搁下了。其实,让小学生硬着头皮攻读"大部头"原本就是不恰当的。"大部头"中信息量大,其中关系错综复杂,要求读者有较好的记忆力、连贯能力,否则读到后面忘了前面,始终一团乱麻。而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刚刚发展,即使读完"大部头",也不免糊里糊涂,不知所云。所以,应让小学生读单篇短章,再视具体情况指导小学生读"大部头"中的某些章节。
先精读后略读 精读侧重于阅读理解、领悟与分析;略读侧重于快速捕捉某些信息。精读与略读都是小学生最终应掌握的阅读方法。不过,由于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待发展,而且其任务侧重于获得坚实基础,所以精读的训练更重要。精读训练基本过关,才可以进行略读训练;否则容易导致小学生一味追求高速度而影响理解与知识掌握。
多多益善 王芷君在班里可是个"小名人",她虽然才上小学四年级,可是不论谈"白雪公主"、"海的女儿"、还是说"恐龙"、"始祖鸟"、"神舟飞船",都是头头是道,知识竞赛的前几名准有她。同学们都说王芷君可神了。王芷君的妈妈一语道破天机:"我们王芷君的课外书看得多着呢?"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确实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完成。
相当一部分家长倾向于孩子读好课本、读好老师发的阅读材料就行了,反对孩子读小说、杂志等"闲书",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殊不知,许多"闲书"并不闲,而是开阔小学生视野,锻炼小学生思维,提高小学生能力的好书。如果对孩子看"闲书"的举动一味地管、卡、压,那无异于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抑制孩子阅读能力地增长。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定要多训练。只要是思想健康、文句通顺的材料,就可以让孩子依照自己的喜好广泛地阅读。读得多了,孩子的头脑不断受新鲜事物刺激,不断自觉联想、思考,对知识的感悟性就会一步步提高,智力发展就能得到促进。
参考文献:
一、 快速有效阅读的意义
快速阅读,简称快读或速读,顾名思义就是用比平常人快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进行阅读,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一目十行”。
快速阅读强调的是阅读速度尽可能加快,但绝不应是泛泛地浏览或不求甚解地走马观花。快速阅读不仅仅要求阅读速度快,而且要求理解率高,记忆效果好,这样才能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所以,快速阅读应该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以获取有价值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记忆过程,简单说,它是一种“去粗取精”式的阅读,也是人称为“扫描式”或“跳跃式”的阅读,虽然不太准确,但比较形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快速阅读就是“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就是说,读者可以把书中那些无关紧要的引文、图标、推理过程等“省略”或者“跳跃”过去,而使目光像雷达搜索和追踪目标一样,敏锐地抓住书中的重点、要点和脉络来阅读。所以说,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阅读的速度有多快,而在于在快速阅读过程中获得快速理解和快速记忆,也就是说比较牢固地记住所看到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重要作用是通过提高对知识和信息的鉴别能力、吸收能力和存储能力,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 快速阅读的训练策略
1.默读是一个起点
阅读分为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学生往往习惯于有声阅读。有声阅读是眼、脑、口、耳四个器官的共同活动。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经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大脑控制嘴巴发出声音,声音通过耳朵经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达到监听的作用,这样的结合虽有加深理解和促进记忆的作用,但速度慢。
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思维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大脑内部默默进行,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快得多。
阅读时出声虽然是一般人常犯的毛病,但是经过自我约束,多数人是能够做到无声阅读的。不过,出声阅读还会以其他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唇读,即嘴唇微动的读法;二是心读,就是在内心深处始终自言自语,清晰地发着并听着每个字的字音。
2.丢弃逐字阅读的习惯
我们平时阅读习惯逐行逐字地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地看过去,在学习快速阅读的时候,这种拣豆式的阅读方式必须改变。事实上,我们一眼能看清的远不止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当我们看一张熟悉的脸,只需要一瞥,就能认出是谁。当我们将视线投向身边的报纸,一瞥之下也能轻而易举地看到三五个字,甚至更多。
人在阅读时,眼睛只能处于两种状态,即固定状态和移动状态。人的眼睛一天所固定的次数大约可达10万次。孩子在看书时,眼睛每小时停留在书本上的时间大约为57分钟。因此,提高阅读速度的实质,就是提高眼睛在停顿的单位时间里接收的信息量和减少眼停的次数。在阅读时,我们不妨将眼睛的注视停顿放在几个字的中间,争取一瞥之下能同时理解停顿点左右两边的几个字,吸收一个字群或有意义的字群,这样只需要三四个注视停顿就可以阅读完一行字。眼睛移动的时间减少了,在单位时间内的阅读字数增加了,阅读速度就显著提高了。只要我们坚持训练,我们的阅读速度和效率将会突飞猛进。
3.让阅读在轻松快乐中进行
有些人在阅读时心情之所以不能保持轻松,主要的原因是压力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特别是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上班族、从事商业工作的生意人,就连学生也不例外。有时候适度的压力能提高学习效果,强迫自己不断地接收、再接收,但是,如果长时间置身于压力中,不仅心理上会出现郁郁寡欢,对周围事物提不起精神,连身体也会生病。
阅读时能否保持一种轻松自在的好心情极为重要,怀着一种轻松的好心情阅读可以缩短学习时间,让信息更快速而有效地被吸收。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站起来深深地吸一口气,呼――吸――呼――吸,直到感觉心跳平稳、呼吸顺畅为止,然后再回到书桌前继续奋斗。
轮换读书也能提高阅读效率。马克思每天要读大量的书报文件,轮换读书是他消除疲劳、提高阅读效率的好办法。他非常喜欢阅读名家的小说,他往往两三本小说同时开始,轮换阅读。或者有时快速阅读一会儿小说,而后又大声朗读或背诵一会儿诗歌。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35-01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阅读中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范文讲解的过程中,可通过模仿范文的方式,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二是要求学生阅读中掌握范文结构,注意文章的段落、写作特点。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某一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更加注重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既需要大量语言素材的积淀,又需要个人语言思维能力的辅助。阅读是个性化活动,只有真正走进文章的内容里,纳入个人认知范畴之内,才能让阅读真正成为用语言表达思维的一把“钥匙”。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科学安排阅读内容,做好语言表达的日积月累的工作,并且蕴含语言表达习惯、表达类型、表达意义等多种要素。实用性和趣味性应成为安排阅读内容的两大原则,趣味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知识接收心理,实用性则是为语言实践活动而服务。为了兼顾学生不同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应保证内容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在选材料的时候可以找些散文、小说、诗歌等材料。与此同时,阅读内容要不断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气息。阅读内容可以包含人文动向、社会热点、名人名言等。总而言之,这些阅读内容既可以成为学生语言表达的素材,又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语言素质,由此显现出阅读对语言实践活动的支柱作用。
二、在阅读中培养写作能力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要求学生养成写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喜爱读书的学生读书笔记声情并茂,不爱读书的孩子听到别人的读后感也增加了自己读书的乐趣,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多多少少都能从中得到自己有兴趣的东西。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还可以让他们给文字配上插图,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老师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阅读中获得审美能力
阅读教学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并引导学生将文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生活的点滴感受作品的美,从而个性地发现阅读作品的美,因为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会将作品描述的情感与现实相照应,感悟生活美。另一方面,阅读中的美因人的情感体会不同而使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如的《沁园春・雪》,有的学生会感到词作精炼的语言之美;有的学生会感受到北国壮丽山河之美;有的学生会感受到作者博大情怀之美。教师要提倡学生在个性阅读中发现美,并让他们在感悟诗中的情境美和情感美时不断发现和提高对景美、情美的认识。让学生在交流中,拓展对美的认识;在合作探讨中,深化审美认识,提高审美能力。
四、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短小精美、寓意深刻、情感细致、散发着令人陶醉的芳香。阅读与学习这些课文,学生不但能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会激发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张,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因此,我们应当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通过挖掘短小精美、寓意深刻、情感细致的课文的精彩部分,启迪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空间。例如,在对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抒情散文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学生根据课文情景进行情景再现,回味朱自清的父亲过铁道为朱自清买橘子时的动作描写,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他们自己新学期报到时,父母因为担心他们有忘买的东西而四处穿梭购买时的场景。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关爱。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就会理解得更加准确、体会得更为深刻。以后在遇到相类似的文章,学生也就具备相应的迁移基础。
五、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创造力
一、重视读写教学,培养读写结合观念
学校可以借助广播、校园报、学生会议等形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播放一些与学生读写教育有关的信息和内容,发挥宣传的积极作用;在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时,教师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向小学生展示一些与读写结合有关的视频,促进小学生对于读写结合方式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其基本要求以及应用目的、意义等;学校应该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深入进行交流,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和了解读写结合方法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家长发挥其对于小学生读写训练的监督作用,打造良好的读写结合环境。
二、全面分析教材,明确读写结合点
首先,站在词汇的角度上,主动引导学生采用精读方法,仔细琢磨和研究文章中某个词语使用的目的和作用,让学生思考假如以其他词汇替代该词语,是否能够具有同样的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此类比较当中感受到行文用词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用词的语文学习观念,为其写作训练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词汇保障。其次,站在标点符号的角度上对小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因为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的范畴,标点符号的运用在该教学阶段占据重要比重,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标点符号的具体用法,研究其在情绪表达上所发挥的功效,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打下良好基础。最后,站在文章结构视角上,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文章的具体结构,明确不同结构文章存在的差异,为小学生写作训练中的写作布局提供参考。
三、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加强读写结合教学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积极转变过去的传统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充分促进阅读训练以及写作培训的有效结合,达到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目的,同时改善语文教学效果。例如,在《秋姑娘的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先要求小学生自己阅读几次文章,尽可能将其完整背诵,为其具体应用提供保障;其次,保证学生熟悉该文章后,针对文章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从文章写作特点、具体内容以及中心思想等方面全面解析,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的“秋姑娘”是一种拟人的手法,并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指的是季节中的秋天,鼓励学生在语文写作过程中效仿使用此类拟人写作方法;再次,该课文中阐述了秋姑娘给大雁以及松鼠等动物写信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具体的通信对象,例如,给长颈鹿等动物也写一封信,老师可以针对信的具体格式以及内容提出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加强对小学生的写作训练,该方法有利于带动小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文章的具体写作方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阅读与写作的充分结合。
四、注重作业设计,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
必须将读写结合训练扩展至课堂之外,尤其要加强作业设计中的读写训练。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前提下对阅读进行拓展,之后再从阅读训练进阶至写作培训。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围绕“桥”这一中心开展全面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借鉴文章的写作手法对自己周围的桥架进行写作。又如,在针对《九色鹿》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对课外作业进行开放性设计,要求学生扮演“小小评论家”,针对文章中相关人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综合评价,此时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及观念,部分学生在写作中认为九色鹿十分勇敢,部分学生则认为它十分机智。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以及文字组织能力,真正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关键词:家庭文化资本;小学生;阅读成绩
现代社会,阅读能力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能力之一,一个人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要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并且阅读能力要从小开始培养,如果在小学阶段不注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会影响其当前成绩,而且关乎其认知发展与人格培养。小学生由于家庭文化资本不同,其在阅读能力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以小学生的阅读成绩作为衡量其阅读能力的标准,从家庭文化资本的角度研究其对小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
对家庭文化资本的研究可追溯到法国学者布迪厄,他认为文化具有资本的特征和功能,并将之称为文化资本。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划分为体制化、客体化以及具体化文化的资本,通过对法国不同阶层出身的学生进行调查,显示了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的教育获得、教育成就以及就业等方面都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综合多种因素,研究选择一所市区小学,研究对象涵盖了1~6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一个班,然后根据所选的班级人数,对学生家长发放问卷。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根据PISA的家庭环境问卷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为基础编制了本研究的《家庭文化资本问卷调查表》,问卷包括三个维度,即体制化、客体化以及具体化文化资本,这三者的划分是以布迪厄的文化资本为理论基础的。其中体制化文化资本包括父母的文凭以及父母的职业;客体化文化资本包括家中书籍、学习工具拥有以及学习环境的具体情形;具体化文化资本包括家庭教育方式、语言习惯、父母期望等方面的内容。
本研究中学生的阅读成绩为所调查的小学生语文期末考试中阅读部分的成绩,因为学生的成绩是在独立状态下完成的,并且试题一致,比较有代表性。
二、基于家庭文化资本的小学阅读能力提升策略
(一)提升家庭的体制化文化资本
首先,父母可以参加各种成年学习培训。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可以接触更多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型人才,在与他们的交往和自身的不断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自身的学识,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其次,参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课程。参加此类课程,不仅可以使家长增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更能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从其他家长身上吸取有用的教育方式,借鉴其他家长为子女建设文化资本的方法,从而达到提升家庭文化资本的目的。最后,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家长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要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深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丰富有效的客体化文化资本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书籍的购买已经不会成为家庭的负担,因此家长可以为孩子多购买一些适合他们年龄与心理特点的书籍,只有家中有足够的书籍,孩子才会真正地去阅读。但拥有书籍并不意味着拥有书中的知识,父母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在看到父母阅读的情况下,也会主动地要求阅读,逐渐形成阅读的习惯。父母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有困难的地方要加以指导,不仅父母的阅读素养会得到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也会逐步上升。此外,父母可以让孩子参加有关阅读辅导的培训,可以专门辅导孩子的阅读,孩子会在与其他孩子的交流与教师的辅导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成绩也会随之提升。
(三)创设家庭的具体化文化资本
首先,家长应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能让孩子一味地服从或者害怕父母的权威,也不能任何事都帮孩子做决定,孩子是有自主性的个体,家长要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其次,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亲子交流可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交流时穿插一些学习方面的沟通,孩子不仅不会感到反感,相反还会让孩子学会和父母沟通,让父母提供建议。亲子交流的时间越长,父母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越了解,就能够针对孩子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最后,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中要经常给予鼓励,但鼓励要具体,让孩子知道在哪一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在日常生活中便会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父母经常性的鼓励不仅仅是一种督促和期望的表达,更有助于孩子成就动机的增强,孩子也就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人们学习和运用英语教学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理解、吸收、分析、处理、交流、表达和展示的过程。一般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并通过内部语言系统进行理解、吸收和加工,进而转化为一定程度的外部语言。其中阅读是大量信息输入的主要渠道,也就是说阅读是学好英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城乡小学生英语阅读的必要性和意义
在小学阶段,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小培养学生英语的阅读能力和技能,有助于发展学生说与写的能力。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口头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其提供词语、语言手段的表达方式等元素。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在语言交际方面也应该抓好阅读能力的培养。儿童在学习英语时,开展阅读活动,了解外国文化的相关知识,这有利于丰富他们的英语词汇,提高智力水平,增加情绪体验,带来学习乐趣。城乡小学生由于生活中的英语实践机会少,要真正掌握好英语,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就显得更为重要。
2.城乡小学生英语阅读现况
城乡小学生英语阅读的状况可概括为四个字:不尽人意。其产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课外英语知识阅读量较少;二是英语阅读学习实践机会少。
原因一的产生是在城乡中相当多的学生家长不够重视所致。虽然笔者所工作的城乡学校毗邻广州城区,与之一河之隔,但是学生家长的育儿态度和意识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甚至封闭的状态。
原因二的产生与城乡小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关。在城市的小学生能接触到的日常生活英语较多。身边大量光怪陆离的影视、广告等多方位的英语“攻略”,并且家长具有相对好的英语素质及育儿态度,很多家长都会送孩子到一些英语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再加上有很多的外国友人在城市旅游观光,城市小学生的英语或多或少都会得到实践的机会。但在城乡结合地区的小学生,由于客观环境的原因,他们能在生活中接触和应用到的英语少之又少。
3.提高城乡小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综合策略
古人曰:授人一鱼,只可救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对小学生的阅读有着很大的帮助。
3.1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3.1.1充分发掘教村有效资源,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应将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快速阅读相结合。仅仅强调课外泛读而忽略课本的精读,学生的基础知识是不扎实的。对所阅读的材料理解不透,就不能达到明显的阅读效果。因此,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阅读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技能是很重要的。
3.1.2根据学生的学习环境,开发相应的英语课程资源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
3.1.3强化学生阅读的基础训练,形成英语阅读习惯
阅读目标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始,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的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实现阅读的终极目标——发展智力,丰富心灵。城乡小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英语阅读习惯,感受不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自然也提不起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要让城乡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从学生的兴趣阅读训练抓起,在帮助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同时,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文章的深度。三、四年级可以选择小诗,儿歌,配图的短篇故事;而五、六年级则可以选择一些描写儿童生活感受,富有故事情节的阅读材料,又或是一些描写名人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会遇到种种疑难,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首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文章中出现的新词语。
3.2结合校园宣传阅读环境,开发建设英语阅读隐性资源
首先,课室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所以课室的布置是加强英语阅读氛围的一个很好的手段。笔者充分利用班内墙报和其它墙壁开拓英语阅读阵地。首先每一个班选出两个英语墙报布置小组,每组四个人。课室英语墙报每两个星期出一期,两小组轮流进行。英语墙报的内容是通过各组员的抄录、撰写等形式进行制作。
其次,学校走廊是学生必经之路,因此走廊的宣传作用也不容忽视。在走廓的墙壁可以随处看到一些名言警句如:A day’s plan starts with mor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 (两人智慧胜一人)。另外在校园的各种设施牌上,尽可能是中英文标注,如Computer Room (电脑室)Keep off the grass !(请不要践踏草地)等,尽可能创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
再次,听与读都是语言信息输入,听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说与读英语,所以笔者利用校园广播使校园英语氛围更浓厚。笔者还鼓励学生自写简单的英语日记,投稿到校园英语广播时间进行广播,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竞争氛围。
3.3创造课外英语阅读的机会,提高学生自学意识及能力
学生在校的时间与在校外的时间几乎是相等的。因此除了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英语的学习,教师也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校外积极进行英语阅读的训练。
⑴ 鼓励学生订阅英语报刊杂志,如《英语周报》、《学英语》、《随堂阅读》等。这些英文报刊杂志都是有针对性地分年级知识水平出版的,具有学习的目的性、阶梯性;能加大小学生阅读范围,拓展英语知识面,是适合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材料。
⑵鼓励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开展故事拓展或改写的比赛活动,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参与这个阅读活动,看谁更能深入阅读,理解故事,也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⑶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多制作英语海报等活动。
⑷多鼓励学生利用身边英语阅读信息资源,充分开拓英语阅读的渠道。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英语铺平了道路。而如何更好地开展城乡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逐步提高广大城乡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是我们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探索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宣言》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各年龄群体的图书馆用户都能在图书馆找到与其需求相关的资料;公共图书馆使命中涉及未成年用户的有两条,一是养成并强化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二是激发儿童和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未成年人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一直在努力让更多的未成年读者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在我国,未成年人一般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涵盖了从出生、幼儿园直至中小学的所有孩子,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培养中小学生读者就是公共图书馆服务未成年人的有效途径。
1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的意义
1.1 合作多赢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各具优势,各负使命,在人员、经费、馆藏有限的情况下,双方合作、资源共享,带来的是互利多赢。一方面,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能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发挥教育功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及中小学生甚至家长利用图书馆,扩大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覆盖面。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国尚未实现中小学图书馆(室)全覆盖,即使设置了图书馆(室)的中小学中也存在着馆藏数量少、质量差、缺乏专职或专业管理人员等问题[1],与公共图书馆合作,使师生能更便捷地享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同时,服务能力的提升,能改变中小学图书馆在学校中的附属地位,促进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社区、乡镇,图书馆、文化站有馆藏却没有专职管理人员,这些地区的中小学几乎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双方合作,实现资源和管理人员共享,既可解决社区、乡村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问题,又能改变学校没有图书馆的现状。
1.2 有利于从小培养未成年人的阅读习惯,提高信息素养
阅读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6.6%,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8.45本[2]。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合作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阅读资源与阅读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素养;另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双方合作有助于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1.3 有助于从小培养未成年人利用图书馆的习惯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能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和服务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和探索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2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的范围与途径
2.1 人才培养合作――不断提升未成年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技巧
馆员是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服务的核心。目前,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人员缺乏,有的学校图书馆(室)没有固定的专职管理人员,有的管理人员由教师兼职或转岗而来,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专业水平较低,管理不规范,缺乏图书流通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加上开放时间随意,不能很好地配合中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很难发挥中小学图书馆的作用。而公共图书馆员大多经过专业培训,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书刊借阅、信息检索与咨询、阅读指导和推广、组织活动等服务,但缺乏为未成年读者服务应具备的特殊知识,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馆校合作后,公共图书馆可发挥自身优势,定期不定期地免费组织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使他们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服务技能,并帮助制定相应的工作守则和考核机制,培养专业化的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而中小学教师则可为公共图书馆员免费传授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特殊技能,提高公共图书馆员的未成年读者服务水平和沟通技巧。
2.2 馆藏资源共享――丰富与完善未成年人服务资源
由于经费的限制和不确定性,中小学图书馆(室)大多藏书量不足,馆藏类型单一,一般局限于纸质图书,连续出版物或数字资源很少;再者,受应试教育影响,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侧重于考试学科的教辅、教参和一些文学名著,很难满足中小学生的学习和课外阅读需要。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馆藏类型多元,二者建立馆藏共享机制,一方面可补充中小学图书馆(室)的馆藏,丰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源,满足教师的教学科研信息需求,拓展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高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使用率;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通过深入学校了解学生阅读需求以及教师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使馆藏资源采购更具有针对性。
2.2.1 办理公共图书馆借阅证。为方便学校图书馆使用公共图书馆馆藏,由学校申请,公共图书馆为学校或学校教师办理集体借阅证提供馆藏资源集体外借服务;公共图书馆定期到中小学为学生上门办理个人借阅证,引导、鼓励中小学生个人到公共图书馆借阅书刊。
2.2.2 信息推送与送馆藏上门。公共图书馆为学校师生主动或被动提供馆藏借阅服务。主动提供是指公共图书馆馆员根据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按主题搜集相关图书或数字资源,不定期推送给学校师生预约借阅浏览;定期向学校推送各种馆藏和服务信息,方便师生获取所需资源和服务;向学生推介新技术、新热点等,培养他们利用图书馆的习惯。被动提供是指中小学图书馆或教师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查询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后,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向公共图书馆提出借阅申请及清单,公共图书馆根据清单选配馆藏并安排专人送至学校或将数字资源发送至指定的邮箱,供学校师生使用,此时需要学校图书馆担负馆藏管理职责,如有损坏或遗失,按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规定赔偿。
2.2.3 乡、村图书室或农家书屋入驻学校。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由于缺乏专职管理人员,文化站、农家书屋处于常年关闭状态,而当地的学校却没有经费设立图书室,可尝试将乡村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设在学校内,馆藏等资产归属不变,管理和使用权交给学校,既可解决双方的困难,又能提高书刊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学生有书读,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的书刊资源有人管、有人用,如果家长需要还可通过孩子从学校将书刊借回去阅读,同样可以发挥为当地村民服务的职能。
2.2.4 为教师提供信息服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公共图书馆作为地区的信息中心,不仅为未成年人提供阅读、学习资源的支持,同时还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研和学习所需的信息,成为广大教师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主动推送专题信息资源、为教师代查代检课题等服务,满足教师的信息需求,便于教师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资源和技术,协助中小学图书馆充分发挥保障教学、服务教学、改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
2.3 合作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学校图书馆肩负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的任务,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人员和设施、场地优势,可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分级培养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使每个孩子从小养成利用图书馆查找信息,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
2.3.1公共图书馆员到学校宣传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设置专门的课程,由公共图书馆员前往学校宣讲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开展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培训,指导师生查询利用图书馆的馆藏,包括书目查询、数字资源检索下载,图书馆网站、微信、微博、读者活动介绍;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3.2 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协商制订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公共图书馆,设立专门的学生接待日,由公共图书馆馆员为学生讲解并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一次可接待1―2个班的同学,并根据学生的年龄设计不同的活动供学生参加,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借阅书刊,学生看完后可直接在学校图书馆归还,再由学校图书馆统一归还公共图书馆。距离公共图书馆较远的学校,公共图书馆可根据经费情况为学生提供参观的交通服务。
2.3.3提供中小学生寒暑假到公共图书馆社会实践的机会。公共图书馆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补充,可在寒暑假期间开展“义务图书管理员”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义务图书管理员通过参加图书馆的岗位培训、图书整理、归架、引导读者、回答简单的读者咨询等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能力、增长见识,而且通过体验图书馆管理工作,提高信息检索和查找能力,学会利用图书馆并爱上阅读。
2.4 分级阅读指导和推广合作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也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能力。阅读是每个人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学阶段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关键期,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同样担负着学生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使命,二者合作将大大提高阅读推广的力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1分级阅读指导服务。公共图书馆配合学校的课程安排对中小学生分级进行阅读指导,首先是激发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教会他们选择读物,最后教会中小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阅读能力较差、未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公共图书馆可配合教师采用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根据不同的年龄选取读物并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共同引导这些孩子跨越阅读障碍。
2.4.2 合作举办校内阅读活动。为了推动中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公共图书馆还可以拿出经费、抽调馆员参与学校或少先队、团支部、学校社团设计组织阅读活动,如读书知识竞赛、朗诵会、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课外书课本剧表演、读书汇报会、专题讲座、周末读书俱乐部、“故事爸妈”进校园、家庭阅读等丰富有趣的活动。图书馆员或学校教师可向各年级学生推介读物并提供读物,由馆员或学生带领同学共同阅读,并开展诸如读后讲述、专题讨论、交流读书心得、制作读书导报等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公共图书馆开展的社区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为图书馆、家庭、学校、学生、教师架起合作沟通的桥梁。
2.4.3 开展假期阅读活动。中小学图书馆寒暑假期间不开放,限制了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公共图书馆365天开放,是除家庭和学校外最重要的阅读场所,正好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假期阅读服务。公共图书馆可在寒暑假之前与学校教师合作,为学生开列假期阅读清单并按清单准备好读物,教师按清单向学生布置假期的阅读作业,以此推进中小学生假期参与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活动。
2.4.4 多样化手段引导数字资源阅读。数字时代未成年人对数字资源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接纳度,如何引导未成年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数字阅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有效地开展数字阅读已成为新时期图书馆服务的重要使命。未成年人数字阅读最大的问题是资源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和资源繁多难以选择。公共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环境和数字资源优势,为中小学生传播数字阅读技术,提供安全健康的数字资源、推荐可靠的专业性较强的阅读网站;结合中小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开展多样化的数字阅读宣传推广,组织多层次的数字阅读课外活动,教会未成年人掌握数字阅读技术和阅读技巧,避免数字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协调好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关系。
3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促进机制
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虽然在未成年人服务方面有明确共识,但双方是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分别隶属于文化系统和教育系统,各自的资源、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双方合作不仅需要上级部门的支持,而且合作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按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合作的范围和深度,逐步探索建立双方合作的促进机制,有利于合作健康、长远发展。
3.1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为了打破双方合作的行政壁垒,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应有法规、政策和体制的要求与保障。2003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规定了图书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采集各类文献信息,为师生提供书刊资料、信息;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3]。2015年6月1日,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图书馆与本地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少年儿童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合作,推进资源共享,探索实现通借通还。中小学图书馆要主动探索向社区、社会开放,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农村中小学图书馆要发挥辐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服务农民精神文化需求[4]。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从行政层面对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3.2 成立专门的协会或组织机构促进双方的合作
建立专门的指导机构对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合作进行指导、培训,提供交流的机会,可采取举办学术会议、建立专门的合作指导网页,提供合作的指南,展示合作成功的案例,发行刊物、创办电子期刊、博客,创建在线学习社区等,为图书馆提供共享与交流平台。中国图书馆学会下设的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未成年人图书馆服务专业委员会的工作都与未成年人服务有关,可采取更多措施促进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部分省市级图书馆学会也可设立指定的工作小组开展类似的工作。
3.3 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合作方式及职责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的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总分馆模式,将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分馆来建设;也可以是部分合作模式,两馆取长补短,根据中小学师生的需要整合原有服务模式;还可以双方各自保留原有管理方法与服务方式,只提供馆藏资源或组织读者。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双方都应签订合作协议,以书面形式确认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特别是馆藏资源、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提供方式以及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合作过程中沟通顺畅、工作顺利。
3.4 开展大范围校际竞赛活动促进合作
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组织辖区内所有中小学间的合作竞赛活动,如借书证办理竞赛、读书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课外书课本剧表演赛、年度阅读明星评选活动等,通过校际竞赛调动学校与公共图书馆合作的积极性,避免公共图书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
3.5 积极探索地区图书馆一体化的合作网络建设
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其他图书馆合作的机会和可能性,积极探索各类型图书馆从分散、封闭转向联合、集中、开放的新途径,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社会各阶层人群服务,促进图书馆事业共同繁荣。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阅读 有效途径
前言: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与之相应的人们的精神境界也应当得到提升。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保障民众的阅读,而在我国,虽然有一些阅读活动开展,但是由于活动范围不大,受到地域的限制,导致我国阅读水平低下,大多数人没有读书的习惯。所以我们要注重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从小做起,不断提升我国人民的阅读水平。
一、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时间少
在对于小学生阅读时间的调查中发现,小学生的课程安排十分紧密,在学校期间是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周末时间大多用于各种培训班上班,每个小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每天不到十分钟,时间较为宽裕的周末也不过二十分钟,这对于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二)阅读量小
在对于小学生阅读量的调查中发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极少的,在学习日内,每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在三百到一千字以内的,时间较为充裕的双休日每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不过五百到两千字,少量的阅读量是不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的,阅读量不大严重阻碍了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阅读内容单一
在对于小学生阅读内容的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小学生的阅读书籍是教辅类书籍,如《作文大全》《唐诗三百首》等,阅读内容单一,同时还有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具有娱乐性质的书籍,没有价值量。对于那些具有文学价值,能够陶冶心灵的书籍却很少有人浏览。
二、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导下,人们做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在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兴趣也是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只有让学生对于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其就能够自主的去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学校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下学习阅读兴趣。
1.提供具有差异性的书籍。小学生正是处于智力的开发阶段,爱好幻想,对于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有着较为强烈的求知欲。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个人爱好的不同,对于课外书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为,在提供小学生阅读书籍的时候,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来提供相应的书籍,不能够实行标准化策略,差异化的书籍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对于课外书籍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2.开展读书活动。小学生对于课外活动有一种特别的喜爱,所以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课内向课外延伸,利用各种具有特色的课外活动,如猜谜语、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吸引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通过不同的课外活动,让同学对于不同的知识有一个了解,丰富其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其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制定阅读目标
在一定目标的指导下,循序渐进,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活动,能够更快的达到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目的,所以学校应当对小学生阅读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时间制定相应的计划与目标。
1.制定年级阅读目标。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与之相应的阅读目标,通过课题组对于不同年级的实际状况的分析,制定教学指导计划,在阅读计划中,阅读内容应当十分丰富,涵盖各种不同的书籍,通过对于不同书籍的阅读,培养其课外阅读能力,拓展其知识面。随着实际状况的变化,对于阅读计划作出相应的调整,提高阅读计划的实效性。
2.制定学期阅读计划。不同的学期,应当制定不同的阅读计划,阅读计划的变换可以使得学生每个学期有不同的阅读内容,长期单一的阅读计划会导致学生阅读积极性下降,通过每学期的阅读计划的变换,可以有效的调动学习的阅读积极性。
(三)尊重学生阅读兴趣
不同的小学生对于阅读有不同的爱好,家长与学校应当尊重学生自身的阅读爱好,在尊重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引导,可以使其阅读一些名家系列,通过一个故事了解一本书,通过一本书认识一个作者,通过一个作者了解一类书籍,通过一类书籍了解一个世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
三、结语
新的发展形势下,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能够使得其知识面不断拓展,个人认知得到不断的发展,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有助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于越;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1(09)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策略;促进;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识字、造词、组句、阅读、及写作能力。小学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的教育事业都有着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是对孩子的学习影响最大。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本文着重要论述。
一、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所占的比重仅次于写作,从一张小学语文考试卷的内容来看,满分是100分,除去作文占得的50分,在剩下的50分里,阅读就独占了30分。由此可以看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从小学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利于孩子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能从实质上提高孩子组词、说话、朗读、概括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小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何呢?
二、我国小学生的阅读情况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方面。课内阅读主要面对的是教学课本内规定的内容,与课堂教育内容紧密相关。课外阅读则指的是教学大纲以外的阅读内容。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科目。课内阅读能够有效地巩固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和知识,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二者的地位是同等的。
根据有关部门在2010年进行的统计,全世界小学生的阅读量,以欧美国家居高,我国的小学生阅读量还排在中等地位。联合国教科文总署在2011年对五大洲,50个国家的小学生月均阅读量(以一万字的读物作为标准,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作了详细的调查统计。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平均每个月要读完10本书,其中美国每个小学生平均一个月完成7本书的阅读量,英国的小学生每个月平均读完6本,法国小学生每个月的阅读量是5本。而作为亚洲大国的我国,小学生的月平均阅读量仅为3本,在这50个国家当中排在中下游地位。
从这两组数据来看,我国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现状不容乐观。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如此之少呢?
三、造成我国小学生阅读困难的原因
第一、教学内容繁杂,时间不充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小学教育内容较为繁杂,在完成了课堂上教室安排的教学任务和课后作业之后,回到家里还要被家长安排去各种课外兴趣培训班上课,这就使小学生原本就少得可怜的阅读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作业和兴趣班占用,小学生的阅读量当然会少。
第二、教师和家长的误解
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阅读课外读物是一种无用处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殊不知这种想法和行为,才真正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我国的语文学家吕叔湘对于阅读曾说过这样的话:“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上学会方法,课外才能去实践。而实践的方法正是去阅读那些书籍或课外读物。而阅读也正是改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四、促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的策略
针对我国小学生阅读量不高的现状,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引导学生不仅喜欢课内阅读,还要爱上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呢?
第一、紧抓学生心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心智还不算成熟,对事物的好奇心也非常重,而且他们更渴望色到教师或家长及同学们的认可。所以教师在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恰当地举办阅读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大赛等趣味活动,让这些活动去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他们积极的去阅读,让学生的才华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满足他们小小的“成就感”。
第二、教会学生如何读书
因为学生的个人素质、生活经历、理解能力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所以在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也要做到“因人而异,面面俱到”。
晚晴汉族军阀将读书与自己戎马生涯的经历相结合得出了读书三法:精读、略读、浏览。认为,读书和攻城打仗是一个道理,因个人资质,对待同一本书,可采取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三种读书方法。不同资质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做才会事半功倍,达到读书的目的。
第三、为学生选择推荐一些书籍读物
小学生还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涉世未深,极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影响。虽然说开卷有益,但是未必每一卷书开卷都有益。前苏联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书还要坏。”由此可以看出,指导学生阅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书籍,它的意义非常重大。
五、结束语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和家长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本领的人,他们的竞争力就越强。学会阅读就是学会学习的核心,也就是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阅读,要把阅读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利用阅读不断地去发展学生,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炎夏.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语文教育,2004(10).
[2]王心影.小学语文阅读新模式的探究[J].新课程,2011(6).
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以及自我的学习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阅读过程中对作品情感的体现,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和文学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语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和品位文学作品中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情感需求,让学生从小就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还能够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范围,因此,在学生小学阶段应该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确具体的阅读能力概念。现阶段的语文阅读现状使教师的语文阅读能力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都不高,这就需要我们对语文教育不断思考并加强认识,还要不断加强对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因此,做好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十分有必要。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小学生阅读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发展,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基础,并在发展这些能力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积极开展本校教师培训和语文教研工作,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学校应该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认识到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教育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其次,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要精心布置校园环境,认真做好校园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保证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随时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同时,还要在各个年级和班级设立图书角,营造良好的教室阅读氛围,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阅读,教学课时中至少每周有两个课时用来阅读,让学生安静的看书,在教室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最后,避免小学生盲目性阅读。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望十分的强烈,学生喜欢看书,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在读书和阅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辅导和教育工作。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接收水平,帮助小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避免小学生所选择的书籍与他们自身年龄阶段不相称。此外,在现在的图书市场中,书刊的种类鱼目混杂,小学生思想和心灵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教师在为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一定要保证积极向上,语言文字没有错别字,这样的阅读内容才适合小学生去阅读和学习。
二、注重教学方法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应该制定课内外学生读书档案,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其次,教会学生多样化的阅读方法。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采用精读、略读相结合的模式,切实提升小学生阅读的效率。第一,教会学生精读。对于名著、名篇和名段以及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精读,甚至要熟练度到能够背诵的程度,要引导学生动手和动脑,做到口到、心到、眼到、手到,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二,教会学生速读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五六年级的默读读物一般每分钟不低于300字。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要在课堂上不断训练学生提纲挈领快速略读方法,保证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较长篇幅的文章。同时,还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大意。在训练学生过程中,教师应该提示学生把握中心语句和重点词语去理解文章的意思,通过把握中心语句和掌握略读方法,能够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第三,对于不同的文章类型应该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阅读童话作品主要让学生重视童话的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对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情感进行理解,阅读诗词应该让学生透彻的理解文章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阅读说明性文章,应该明确文章中事物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文章的类型,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逐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 近视;患病率;危险因素;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778.1+1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681-03
我国学生视力不良的检出率很高,其中近视占整个视力不良的98%以上[1]。近视是危害学生视力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近年来,近视发生率持续升高给学生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而学校近视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甚微。为早期预防近视,笔者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了调查,以探讨小学生近视发生的行为危险因素,为学生近视的防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综合考虑教育、经济水平及地理位置,选取上海市6个区,每个区随机抽取6所小学,共36所小学,对一~三年级小学生全部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1 850份,问卷有效率为98.28%。调查的小学生中男生11 196名,占51.3%,女生10 636名,占48.7%;一、二、三年级小学生分别为7 252名(33.2%)、7 815名(35.8%)、6 783名(31.0%)。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程度确定问题内容、问题数量和提问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学校卫生人员对班主任进行培训,由班主任在课堂上发放给学生并逐条解释,学生当场选择答案,问卷完成后一并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SPSS 11.5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1.4 视力判断标准 两侧裸眼视力均≥5.0为视力正常,凡左右眼之一视力<5.0即为视力低下,其中4.9为轻度视力不良,4.6~4.8为中度视力不良,≤4.5为重度视力不良[3]。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小学生的总体视力不良率为32.1%,其中轻度、中度、重度视力不良率分别为10.5%,13.9%和7.7%。
2.2 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2.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共调查13个与近视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读写姿势、做作业时间、一次学习、看电视、操作计算机持续时间超过40 min、感觉眼睛酸累、自己睡眠时间以及最喜欢的口味等,具体因素及因素赋值见表1。将是否近视作为因变量(0=非近视,1=近视),具体单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多分类变量设置哑变量。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不到30 cm、在车上看书、每晚做作业时间大于1 h、一次看书写作业超过40 min、眼睛酸累和最喜欢的口味是小学生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2。在最喜欢的口味中51.9%的小学生都选择甜味,其中视力正常的小学生中最喜欢甜味的占52.3%,视力不良的小学生最喜欢甜味的占51.0%。
2.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是否近视作为因变量(0=非近视,1=近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多分类变量设置哑变量,结果表明,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不到30 cm、在车上看书、眼睛酸累和最喜欢咸味对回归模型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2005年上海市7~9岁儿童的视力不良率为18.4%,10~12岁视力不良率为39.3%,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1.5%和15.7%[4]。本次调查中,上海市低年级小学生的视力不良率为31.2%,可见视力不良率依然在逐年上升,说明还广泛存在着尚未被控制的病因。由于视力不良的发生发展具有渐近、累加、不可逆等特点,一旦形成近视就失去了预防的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甚至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早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甚至更早在幼儿园时期,针对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预防近视发生对学生视力健康的改善势必有良好的效果。
本次调查发现,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是近视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在30 cm以上是近视的保护因素,这与冯承芸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陈国民等[6]报道,阅读姿势不正确(主要为弯腰低头)、阅读时眼睛距离书本较近和经常躺着阅读这3种姿势如果同时存在,患视力不良的概率可增加到74.65%。本次研究显示,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不到30 cm的学生发生近视的危险度是眼书距离在30 cm以上的1.27倍,这也提示在今后制定近视干预方案中应把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列为干预的重点。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眼睛酸累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经常感觉眼睛酸累的危险度达到1.845,这可能与因素之间相互影响有关,做作业时间长、一次学习持续时间长导致用眼负荷大,从而引起眼睛疲劳,诱发近视形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着学龄段的升高,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用眼的强度也随之加大,如不科学合理用眼,极易形成近视,学生近视的比例将很难得到控制。陈国民等[6]等报道的阅读时间长、阅读时很少休息、阅读时经常感觉眼睛疲劳以及眼睛疲劳时坚持阅读这4项同时具备时,患视力不良的概率为85.53%。
有资料表明,吃甜食过多会增加近视发病率[7],本次调查并未发现喜欢甜味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但50%以上的小学生在最喜欢的口味中都选择甜味,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是否为小学生近视形成的一个危险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
本次研究并未发现一次看电视、操作计算机或玩电子游戏持续时间超过40 min是小学生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与低年级小学生大多尚未接触计算机或接触较少有很大关系。国外有研究也表明,电视和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对学龄儿童的视力影响并不显著[8]。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电子产品的普及,计算机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对视力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视关键在于预防,视力不良率在7~10岁增长最快,且以新发视力低下为主[9]。因此,小学生尤其在处于低年级阶段是近视预防的良好时期。及早纠正不良的用眼行为,培养正确良好的用眼行为和习惯是近视眼防制工作的着重点。综合本次调查,笔者认为在近视的综合干预方案中,应把学生的不良读写姿势尤其是读书时眼睛与书本距离和过度用眼作为干预的重点。
(致谢:衷心感谢徐汇区、黄浦区、卢湾区、闸北区、松江区和青浦区教育局和相关项目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4 参考文献
[1] 于厚贤,刘兵,巍霞,等.山东省学生视力低下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2,23(6):546-547.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3-106.
[3]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3.
[4] 上海市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 tyj.sh.省略.
[5] 冯承芸,邓冰,黄列玉.贵阳市2004年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177-178.
[6] 陈国民,王洁贞,薛付忠. Bayes公式分析用眼卫生习惯与视力不良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64-265.
[7] 崔惠玲,浮吟梅.青少年近视的成因及饮食对策探究.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0:47-49.
[8] Ernst Goldschmidt. The mystery of myopia. Acta Ophthalmol Scand,2003,81(5):431-436.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阅读;策略研究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自主阅读能力是一
个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其一,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社会发展要求学生有极强的自学能力,能随着时展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因此,提高自主阅读能力,是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不断变革的时代,教育应该更努力地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而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但事实上,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其二,阅读能力可以使学生高效地获取信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阅读能力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审清题意,并根据仅有的信息推测出更多的隐含条件。因此,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其他科目。
其三,自主阅读能力是学生未来获得发展的根本。当今时代是一个以阅读能力为基础的时代,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应树立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的意识。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培B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
1.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1)生活化教学
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注重生活化教学在阅读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将阅读教学的材料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阅读中找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契合的部分,加强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引入生活之源,寻找生活中与阅读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让阅读教学回归生活,从而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比如,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通过仔细观察,再结合课本内容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化成为一只青蛙的,这样把课堂阅读和课外生活结合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观察和语言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情境式教学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和教学的时候,可以营造一个阅读教学的情境,并为情境赋予更多的情感基调和背景条件,将学生引入到阅读情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内涵。例如,在《秋天的图画》一文中,作者通过多种手法来描绘秋天的各种情景,而有的小学生并不能在文字上真正体会其景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情境,把课文中秋天的景色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看,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演示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阅读课文,从而用心去体会和感悟作品所传递出的思想、情感,以此获得较强的审美体验。
2.培养学生课前自主阅读的习惯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对教师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没有提前了解课文内容知识的习惯,只等着在课堂上老师为其讲
解,在阅读课上的收获甚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之前,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内容不仅仅包括大致浏览文章内容,教师还要根据文章的主旨大意引导学生对某几段细致解读,可以写一些自己的收获和感受。阅读关于某一历史阶段的文章时,可以要求学生查询相关资料,对文章背景有所了解。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仔细阅读后找到不理解的问题,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课,既提高听课效率,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鼓励学生课前主动质疑
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在学生面前拥有绝对的权威,很少有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甚至是质疑教师,这样的教学会逐渐降低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后、正式上课前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鼓励学生仔细阅读,并在阅读时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核心立意。学生在质疑之前一定会尝试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找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学生思维产生差错时及时纠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小学语文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积极研究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以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一、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安排的不合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篇幅的阅读教学文章,而关于写作的内容却少之又少,因此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了一个重视阅读教育、轻视写作锻炼的现状。这种现状严重限制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正确应用,也严重限制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小学语文教材针对阅读与写作的内容安排上不够合理,没有做到将阅读与写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者应该针对读与写的严重不协调现象做出改善,使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2.阅读与写作相脱离。读写结合教学方法要求小学生的阅读能够为写作做材料的来源,而学生的写作能够促进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没有在课堂中同时进行,产生了严重的分离。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高效率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不利于实现读写结合的教育目标,反而造成了阅读与写作的分离,阅读未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学习,学生的写作也未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深化。
3.小学语文教师对读写结合模式不够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够加强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视,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做不到得心应手,更不能针对阅读材料进行写作的练习,阅读材料中的写作技巧、思想情感和思路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而写作过程也没有针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学习。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存在不足,教师应加强重视程度,积极加强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加强教材改编,将阅读与写作放到同等地位。要想实现读写结合,就要将小学语文教学材料中的内容进行修改。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大篇幅的阅读学习材料,关于写作的内容却少之又少,而且写作学习内容也与阅读材料相脱离。要想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就要积极进行教材改编,在教材编写中增加写作的篇幅,将写作与阅读内容进行结合,题材和内容要注意多元化的编写。通过教材的编写,有利于将写作与阅读有机地整合起来,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进行读写的全面教育。
2.加强读写课程设计。在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安排是分配在不同的课时当中分别进行的,而要想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改变教学课程设计,专门设立读写课程,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的专门训练。这样的课程设计,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拥有更高的教学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能够通过定期的学习和培训,在实践中将读写结合模式完善起来,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培养目标。
阅读是扩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其自身的发展成长至关重要,而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由于受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图书资料稀缺等因素影响,情况不容乐观。本文以陕西省澄城县部分村镇为例对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从学校、家长、社会等一些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分析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其中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能少于150万字,而多项数据显示,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由于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农村家长又大多忙于农活,对孩子疏于管教,加上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重视等,导致孩子的阅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增加,很多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对孩子的关心更多的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注重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少之又少。这对于孩子自身的发展十分不利,而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因此改善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地点为陕西省澄城县部分村镇,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5%,发放家长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5%,访谈小学生及学生家长20余人,并对访谈过程做了详细记录。通过对问卷结果及访谈内容的分析,我们对陕西省澄城县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1.农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据问卷结果显示,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占66.48%,24.58%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有一点帮助,7.26%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1.68%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有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帮助较小或者没有帮助,而认识对行动有很大影响,农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其阅读行为,可见加强农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十分重要。
2.学生阅读时间不够在对村民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村里已经没有小学,孩子们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上学,回家还要干农活做家务,使孩子们的阅读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不可否认,撤点并校确实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改善了农村师资队伍,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受到了更优质的教育。而一项政策的实施必然带来诸多问题,路上耽误时间对孩子的学习和阅读的确不利。另外,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周末及寒暑假也留超负荷作业,占用学生课余时间,挤压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学生虽然喜欢阅读,却无奈没有时间和精力。
3.农村小学生家庭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雕刻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被列在首位,由此可见,家庭在塑造儿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对农村小学生家长最高学历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获得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家长仅占1.64%,大学本科占19.13%,高职专科占17.40%,高中占31.15%,初中及以下占30.60%,可见大部分学生家长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家长的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也影响着家庭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农村家长进城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爷爷奶奶文化程度则更低,对于家庭阅读氛围的创建十分不利。
4.阅读资源匮乏被问及学校是否有图书馆时,60.89%的学生选择有,39.11%的学生选择没有,可见农村小学图书资源比较匮乏,且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多数学校图书室无专人管理,大多图书也都已过时,有的学校图书馆形同虚设,根本不对学生开放。而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也大多建立在城镇市区,农村离市区较远,所以农村小学生也不能常常享受到省图书馆、市图书馆提供的便利。
三、解决的对策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而阅读兴趣的培养,老师和家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在生活中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买书时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意愿,同时加强引导,最好和孩子一起看书,读完之后和孩子一起交流心得体会。而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时应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即可,不做硬性规定。有不少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并且有十分苛刻的字数要求,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督促学生阅读,但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打击,很多学生很反感写读后感,甚至把写读后感当成一种压力,从而不愿意阅读,因此老师应慎重考虑学生写读后感的问题,可以布置,但在字数和内容上可以不做硬性要求,让学生真正写出读后的感受。
2.家长要有意识的指导督促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家庭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首要场所,父母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在家庭中,阅读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因此阅读氛围十分轻松愉悦。首先父母自身应当提高阅读意识,加大阅读量,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父母阅读,对其自身的生活也很有帮助,可以订阅一些期刊报纸,关注时事新闻。最好在家中有书房,常带孩子逛书店,尽量多买些书,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亲子阅读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父母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受益。
3.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因此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应当十分重视,现阶段,很多农村小学没有图书馆,这对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不利。学校应想尽一切办法建设图书馆,全方面采购图书,老师家长和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家中闲置的书籍拿到学校供大家翻阅。图书馆购买收集书籍时应格外注意,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书籍,覆盖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各个层次,且种类丰富,满足学生多方面阅读需求,尽可能每年购置新书,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知识。
4.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素质教育不应只是喊口号,要把素质教育真正的贯彻到教学中来,学校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注重升学率,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学校的真正职责所在。因此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早读晚读时间不要硬性规定阅读内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适当安排考试次数,各科作业也要适量减少,关注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外阅读。
5.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帮扶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许多公共设施建设不及城市,尤其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严重不足,这影响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农村小学生享受不到充足的阅读资源,不利于扩展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图书馆的建设,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还可以倡导社会各界为农村小学生募捐书籍,把各处闲置的书籍收集起来建设农村图书馆。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也十分必要,农村由于消息闭塞,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农村教师自身素质也不高,因此对于新提出的阅读标准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对老师进行培训能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使教师更好的理解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RossCS,McKechnieL,RothbauerPM.Readingmatters:Whattheresearchrevealsaboutreading,libraries,andcommunity[M].Westport:LibrariesUnlimited,2006.
[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7.[3]黄娟娟.认字、识字等于早期阅读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214.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的通知[EB/OL].[2012-12-29].
[5]“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EB/OL].[2012-12-2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分析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其中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能少于150万字,而多项数据显示,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由于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农村家长又大多忙于农活,对孩子疏于管教,加上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重视等,导致孩子的阅读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增加,很多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对孩子的关心更多的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注重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少之又少。这对于孩子自身的发展十分不利,而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因此改善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地点为陕西省澄城县部分村镇,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5%,发放家长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5%,访谈小学生及学生家长20余人,并对访谈过程做了详细记录。通过对问卷结果及访谈内容的分析,我们对陕西省澄城县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1.农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据问卷结果显示,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占66.48%,24.58%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有一点帮助,7.26%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1.68%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有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外阅读对自己帮助较小或者没有帮助,而认识对行动有很大影响,农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其阅读行为,可见加强农村小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十分重要。
2.学生阅读时间不够
在对村民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村里已经没有小学,孩子们要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上学,回家还要干农活做家务,使孩子们的阅读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不可否认,撤点并校确实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改善了农村师资队伍,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受到了更优质的教育。而一项政策的实施必然带来诸多问题,路上耽误时间对孩子的学习和阅读的确不利。另外,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周末及寒暑假也留超负荷作业,占用学生课余时间,挤压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学生虽然喜欢阅读,却无奈没有时间和精力。
3.农村小学生家庭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雕刻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被列在首位,由此可见,家庭在塑造儿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对农村小学生家长最高学历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获得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家长仅占1.64%,大学本科占19.13%,高职专科占17.40%,高中占31.15%,初中及以下占30.60%,可见大部分学生家长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家长的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也影响着家庭的文化氛围,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农村家长进城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爷爷奶奶文化程度则更低,对于家庭阅读氛围的创建十分不利。
4.阅读资源匮乏
被问及学校是否有图书馆时,60.89%的学生选择有,39.11%的学生选择没有,可见农村小学图书资源比较匮乏,且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多数学校图书室无专人管理,大多图书也都已过时,有的学校图书馆形同虚设,根本不对学生开放。而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也大多建立在城镇市区,农村离市区较远,所以农村小学生也不能常常享受到省图书馆、市图书馆提供的便利。
三、解决的对策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而阅读兴趣的培养,老师和家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在生活中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买书时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意愿,同时加强引导,最好和孩子一起看书,读完之后和孩子一起交流心得体会。而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时应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书即可,不做硬性规定。有不少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并且有十分苛刻的字数要求,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督促学生阅读,但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打击,很多学生很反感写读后感,甚至把写读后感当成一种压力,从而不愿意阅读,因此老师应慎重考虑学生写读后感的问题,可以布置,但在字数和内容上可以不做硬性要求,让学生真正写出读后的感受。
2.家长要有意识的指导督促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家庭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首要场所,父母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在家庭中,阅读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因此阅读氛围十分轻松愉悦。首先父母自身应当提高阅读意识,加大阅读量,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父母阅读,对其自身的生活也很有帮助,可以订阅一些期刊报纸,关注时事新闻。最好在家中有书房,常带孩子逛书店,尽量多买些书,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亲子阅读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父母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受益。
3.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因此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应当十分重视,现阶段,很多农村小学没有图书馆,这对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不利。学校应想尽一切办法建设图书馆,全方面采购图书,老师家长和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家中闲置的书籍拿到学校供大家翻阅。图书馆购买收集书籍时应格外注意,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书籍,覆盖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各个层次,且种类丰富,满足学生多方面阅读需求,尽可能每年购置新书,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知识。
4.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时间
素质教育不应只是喊口号,要把素质教育真正的贯彻到教学中来,学校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注重升学率,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学校的真正职责所在。因此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早读晚读时间不要硬性规定阅读内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适当安排考试次数,各科作业也要适量减少,关注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外阅读。
5.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帮扶
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许多公共设施建设不及城市,尤其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严重不足,这影响了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农村小学生享受不到充足的阅读资源,不利于扩展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农村地区图书馆的建设,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还可以倡导社会各界为农村小学生募捐书籍,把各处闲置的书籍收集起来建设农村图书馆。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也十分必要,农村由于消息闭塞,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农村教师自身素质也不高,因此对于新提出的阅读标准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对老师进行培训能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使教师更好的理解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作者:汪佩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17.
[3]黄娟娟.认字、识字等于早期阅读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214.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的通知[EB/OL].[201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