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逻辑学的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我国法学界有一句备受推崇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霍姆斯语)。与此相一致,形式各异的经验、实证方法在法学研究中备受青睐。但法理学正像它的别名法哲学所提示的那样,严格说来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非法学的一个学科。就此而言,仅强调经验实证方法未必符合法哲学的本性。源于黑格尔的逻辑学方法对法理学研究具有方法论原则的地位和意义。这一方法经哲学的改造,以“辩证法”的形式为人们所熟知。我国法理学一直把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原则加以提倡,但在实际研究中这一原则却陷于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窘境。在法学语境下,这种方法常常被简单地斥为抽象的、思辨的哲学方法,一方面受到规范方法的排斥,另一方面受到社会学方法的冲击。这种状况是没有真正理解逻辑学作为“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的真实内涵和深刻意义造成的。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个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三统一的哲学方法论体系。它以“绝对理念”自我运动的形式展开,蕴含了一系列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原则:(1)统一性原理:“绝对理念”逻辑先在地蕴含于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中,人类的思维与客观世界服从于同一规律;(2)发展原理:“绝对理念”以具体化为发展原则,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式展现为“概念辩证法”;(3)内在否定性原理(矛盾原理):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的否定性,即事物本身的矛盾、有限性;在它的推动下,一切发展都是事物本身从自在到自为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4)反思性的认识原理:作为认识对象的存在的本质是理念、概念、思想,因此认识即反思;(5)自由-必然性原理:真理是全体、过程通过“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实现的“全体的自由性”,因而是自由与必然的统一;(6)融贯性原理:真理不仅是认识论的,同时是本体论、方法论的,逻辑学作为同一性哲学持有融贯论的真理观;(7)体系性思维与体系化方法:理论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只有通过体系性思维和体系化方法才能得到妥当的安排、准确的解释和完整的表述。透过“绝对理念”的神秘面纱,逻辑学方法对学术研究的最基本启示是:要按照问题本身的逻辑去推进对它的思考,使研究过程和结论呈现出一种必然性的联系。逻辑学方法之所以具有方法论原则的地位和意义,原因在于:(1)逻辑学方法不是普通的研究方法,作为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它是真正的思想方法、思维方法,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其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根据。其他研究方法多是在途径、手段的意义上使用,本身不具有推进思想发展的动力,是无方向、无灵魂的,只有在人的思维逻辑地提出要求时,它们才是必要的。(2)逻辑学方法不仅是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而且以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展现思维和存在服从于同一规律,它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换言之,黑格尔的逻辑学是“方法与内容不分”的“内涵逻辑”,堪称“方法的方法”。
逻辑学方法对法理学研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启发意义。
第一,抽象问题具体化。
相对于部门法学,法理学常被评论为抽象、无用。这与对法理学的两个认识误区有关:(1)割裂式的抽象法理学,认为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这种理解把法理学与部门法学割裂开,正是逻辑学方法所反对的。按照逻辑学,所谓抽象不是具体之外、之上的幽灵,抽象、一般、普遍寓于具体、个别、特殊之中,正像离开苹果、葡萄、樱桃等无法想象水果一样,脱离部门法学的抽象法理学也并不恰当。(2)缩写式、摘要式的法理学,认为法理学是具有最大普遍性、最高概括性的法学理论。问题是,这种经由“提取公因式”或取“最大公约数”而形成的法理学,究竟有多大意义?如果它与部门法学是一致的,那么它是多余的。如果它与部门法学是不一致的,那么它是无用的。这两种法理学观都试图从研究对象上区分法理学与部门法学,进而都陷入在法学的对象世界里难以找到法理学独立领地的困境。
对此,逻辑学从思维方法与对象统一的角度定位哲学性学科,强调哲学从而法哲学是以特殊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而立足。虽然法理学在法学对象世界的版图中没有独占一席之地,但它作为特有的思维方式却渗透于所有部门法学中。因此,当强调对象的法理学变得“无家可归”时,作为思维方法的法理学反而真正实现了“四海为家”。法理学研究需要“从抽象到具体”,将部门法哲学从一般法理学中区分出来加以专门研究是这一要求的体现。但这一努力仍然存有缺憾:在部门法哲学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多是诸如刑法哲学、民法哲学、行政法哲学一类的单科性研究,而缺少各部门法之间的一种“填平补齐”式的研究,即对各部门法中有关联的概念、理论为什么会有非常不同的样态以及彼此之间是否可以相互借鉴,缺乏必要的思考和合理的解释。例如:为什么唯有刑法学发展出精致的构成要件理论而别的法律部门没有?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分类能否成为贯通所有法律部门的一种基础性分类?特别是行政法律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是否及能否与民法中采用统一的分类标准?源自私法的霍菲尔德的八个基本法律概念、四种法律关系的“元形式”能否及如何运用于公法领域?为什么在对行为的合法性评价之外,还存在有效性评价(民法)和合理性评价(行政法)?合法性、违法性、有效性概念能否在各部门法中得到统一的解释?竞合问题为何在刑法别突出而在其他法律部门并不明显?法律冲突或竞合得否在规范的逻辑结构上给予精确的说明?违法、过错、责任之间的关系能否在法理学中给予统一的说明?如何在法理学层面说明部门法之间的界限,特别是行政法、民事侵权法与刑法之间的界限?诸如此类的问题,既不同于一般法理学问题,也不同于单科性的部门法哲学,而是部门法之间的问题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可称之为“中观法理学”。这是目前法理学研究中极为缺乏的一块,也是较为困难的一个领域。它要求研究者至少对一个部门法有精深的理解。中观法理学的基本诉求是:建构一套一般性、统一性的法哲学理论,又能以这种统一性理论为基础对各部门法的特殊性、差异性作出恰当的解释和合理的说明。中观法理学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比较各部门法相关理论的异同,追问其共同性基础和差异性根源,探寻相互借鉴的可能和限度,进而深化对部门法理论的理解。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说,中观法理学也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比较法。它认为部门法的区分不应当成为画地为牢、相互隔绝、各自为政的理由,以各部门法的任务、目的不同回答这类问题恐怕过于简单而无实益,不同部门法中具有相关性的理论之间的比较性思考,对于深化部门法学和法理学研究都大有裨益。#p#分页标题#e#
第二,横向问题纵向化。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逻辑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按这一原则,内容丰富、流派纷呈的法哲学史是法哲学理论得以展开的必然性环节。法哲学史是历史形态的法哲学,法哲学是理论形态的法哲学史。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体现了对法哲学史与论的关系的深刻理解。结合我国法理学研究现状,把这一原则转述为“横向问题纵向化”或许更能切中要害,因为我们现有的法理学研究,以论为主,鲜有史的意识。倒是国外的一些法哲学著作较多体现了“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方法。“横向问题纵向化”提醒我们对于那些具有永恒性、根本性的法哲学问题(比如公平、正义、权利、自由等),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就是追随思想史上那些巨人的思考,循着先哲们的思想轨迹,首先学会“照着想”,再努力学会“接着想”,进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进相关问题的思考。把法哲学问题融入既有的思想传统、理论脉络、学术资源中去讨论,不仅是进入法哲学门径的简捷方法,而且是法哲学研究取得实质性创新的不二法门。离开思想传统,我们的思考要么不着边际,要么是重复劳动。只有“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才有可能从当下语境出发做出“对最古老问题的最新解答”。“横向问题纵向化”在把法哲学理论具体化的同时,也把法哲学史提升到法哲学的水平。这就是说,要在法哲学的理论结构中说明各个思想流派所处的逻辑位置,既避免法哲学理论的抽象、空疏,也避免把法哲学史处理成偶然、散乱、无序的流派或人物思想的清单。史论融合基础上的法理学研究,首先应当强化流派意识,不仅要认识到流派是法哲学的存在方式,而且要认识到我们的思考若要合逻辑,必定属于某一流派,企图建构超流派的理论是徒劳无益的,超流派的思考只能导致逻辑不清、思维混乱。其次,在法哲学的理论结构中说明各流派的位置,就是把单个流派的思想的“片面的深刻性”,理解和把握为作为真理的“全体的自由性”的“环节的必然性”。最后,同一流派思想的修正,不同流派理论的折中、妥协只有建立在清晰的流派意识基础上,才是可理解的。理论的纯粹和典型,尽管可能与极端化、片面性相伴随,却是理解各种复合的、复杂的理论形态的基点和前提。就此来说,实证主义者说的“错也要错得清楚”是一个特别值得遵循的思想原则。
第三,现实问题理论化。
强调法学研究面向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面向现实”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深层的而不是浅表的、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按照逻辑学的思想,现实不能等同于现象、现存只有具有合理性的现存才是现实。合理性意味着现实之成为现实的根据,其中蕴含的理性、理论才是灵魂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应当避免把“面向现实”以及与之关联的一系列方法论原则简单化、庸俗化。这里以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例作简要分析。显然,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在法学研究中也是有效的,但实际上,这些原则常常被误解、误用。其根源是:对实际(现实对象)只是从客体的方面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即不是当作人的实践去理解。于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变成“一切向实际靠拢”。“实际”被理解为冰冷僵硬、外在于人的客观事实,看不到支撑现实的背后的理论,“实际”沦为经验表象,进而只有“实际”没有“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变成“没有理论,只有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在操作中往往成为离开理论、只谈实际的借口,以至有的法学教授直斥这一原则是伪命题。(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变成“就事论事”。一旦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把理论抛之脑后、束之高阁,而陷于事务性的叙述;一旦强调理论,就离开了具体内容或问题而使理论抽象化、空疏化。
论文关键词 法律逻辑学 形式逻辑 非形式逻辑
在我国,法律逻辑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起步较晚,而且国内学者对国外法律逻辑的研究状况也了解较少。在我国法律逻辑研究的初期阶段,法律逻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把形式逻辑的知识应用到法律当中,法律逻辑的任务在于把形式逻辑的一般原理运用于法学和法律工作中。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学科理论的发展,不少学者认识到把法律逻辑限制在形式逻辑的框架下,不仅阻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也没能使这一学科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国内的法律逻辑学教材多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以形式逻辑为框架穿插法律案例,以形式逻辑的推论来解决法律案例中的逻辑问题;另一种是不局限于形式逻辑,而是采用了更多的非形式逻辑的方法来解决法律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便产生了法律逻辑学的研究方向的转向。有的学者更多的是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把法律思维分为立法和司法两个领域,司法领域中所涉及的推论分为事实推理、法律推理和判决推理。也有的学者更多的是从逻辑学角度出发,认为法律逻辑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应该是非形式逻辑的方向。本人认为法律逻辑学是法学和逻辑学的交叉学科,它既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的是逻辑工具,它需要解决的则是法律领域的问题,因此法律逻辑学有着它固有的逻辑基础——形式逻辑,但仅有形式逻辑明显不足以支撑起法律逻辑学的大厦,法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还要留给非形式逻辑去解决。
一、形式逻辑与法律逻辑学
法律推理是指运用“情境思维”的方法或“个别化的方法”来解读或解释法律,从已知或假定的法律语境出发判断出法律意思或含义的推论,是一个在法律语境中对法律进行判断或推断的过程。法律推理旨在为案件确定一个可以适用的法律规则即上位法律规范,为判决确立一个法律理由或法律依据即裁判大前提。形式逻辑可以为法律逻辑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来解决法律逻辑问题的案例在法律逻辑学教科书中也屡见不鲜:
侦查机关通过一番调查,初步判断:
被害者的上级(B)、妻子(M)、秘书(G)中至少有一人是凶手,但他们不全是凶手。
仅当谋杀发生在办公室里(A),上级才是凶手;如果谋杀不发生在办公室里,秘书不是凶手。
假如使用毒药(C)那么除非妻子是凶手,上级才是凶手;但妻子不是凶手。
毒药被使用了,而且谋杀未发生在办公室里。
问:侦查员的这些判断都是真实的吗?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把四个命题用形式化的方法表示出来,然后运用自然推理系统PN进行推理,推理过程中如果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则说明这些判断不都是真实的,如果得出的结果没有相互矛盾,则证明这些判断都是真实的。这是运用形式逻辑来解决刑事案件的典型例子。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形式逻辑是研究推理的,是一种证明的逻辑,传统法律逻辑运用的是传统逻辑即形式逻辑,可见它解决的是法律推理问题。所谓推理是指由一个推论的序列组成的推论链,其中一个推论的结论是下一个推论的前提;所谓推论是指一组命题,其中一个命题是结论,其他命题是前提;而一个推理序列则组成了论证,其中一个推理的结论充当了下一个推理的前提。可以说,一个论证包含了多个推理,一个推理包含了多个推论。形式逻辑虽然解决了法律推理问题,但是未能解决法律论证问题。
另外,法律推理理论的研究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法律的形式推导,二是法律的实质推导。法律的形式推导是指基于法律的形式理性或逻辑理性进行的法律推理,是基于法律规范的逻辑性质或逻辑关系进行的法律推理。法律的形式推导的结果是法律规范的逻辑后承,是对法律规范进行逻辑判断的结果,是对法律规范进行“形式计算”或“概念计算”的结果。如果要进行法律形式推导,则必定是建立在法律规范含义明确清晰,案件事实确凿清楚,案件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是确定无疑义的情况下的,这样一来就可以根据法律规范本身的逻辑特性,按照相应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这种推理可以运用形式逻辑的的方法,但是这种法律形式推理只适用于较为简易的案件判决。从这里可以看出,形式逻辑确实可以为法律逻辑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虽然形式逻辑可以为法律逻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但是仅仅有形式逻辑时无法满足法律逻辑学发展的需要的。众所周知,能够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就被确认的,控辩双方经常会在法律规范的模糊意义下摆出自己的道理,控辩双方对于案件事实的描述也往往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则需要运用法律的实质推导来处理案件。法律的实质推导是指基于实践理性或目的理性以及价值理性进行的法律推理。它是基于法律意图或目的、法律的价值取向、社会效用或社会效益、社会公平正义观念等实质内容对法律展开的推论。在法律出现空隙,法律规范含混不清,相互抵触,“合法”与“合理”相悖的困境等问题上,法律实质推理作出了法律形式推理无法给出的回答。
形式逻辑也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传统形式逻辑主要是指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理论和斯多葛命题逻辑为主体的形式逻辑,现代形式逻辑主要是指皮尔士、弗雷格、罗素、希尔伯特等人发展起来的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从形式逻辑本身性质来看,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它无法完全满足法律逻辑学发展的需要。
首先,我们知道形式逻辑主要研究的是演绎推理的有效性问题,如果想要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则需两个条件:前提真实并且形式有效,而形式逻辑关心的则是人工语言论证和逻辑系统的有效性,它对前提是否真实则关注不够。一个论证的形式是有效的并不能保证前提是真的。“形式逻辑对论证的评价是从真前提开始,但如何判定前提的真假,这已经超出形式逻辑所讨论的范围。”
其次,在法律事务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不像上述例子中那么简单,某些不确定的因素总是包含在法律论证的大、小前提(即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当中,在由前提到结论的推论中,不是单纯的形式逻辑的推演活动,因而这样的推论不可能是像书本例题中的那种简单形式逻辑的操作。作为法律论证大前提的法律规范是基于自然语言的产物,因此难免会受到自然语言多义性、模糊性的影响,导致法官、律师在运用法律规范的过程中产生困扰。
在实际操作中,作为法律推论小前提的案件事实并不总是清晰地摆在人们面前,法官、律师也总是面对不完整的案件事实而进行推理、推论,而形式逻辑所进行的演绎推理必然是在前提充分的条件下进行的,它关注的更多是程序化的论证及人工语言的论证。从这点来看,用形式逻辑来进行法律推论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再次,形式逻辑所研究的命题都是事实命题,是有真值的对象,形式逻辑对事实命题做出的非此即彼的评价是形式逻辑二值性的充分体现。但是在法律文本中有较多的命题并非事实命题,而是如“外国人入境,应当向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交验本人的护照或者其他国际旅行证件、签证或者其他入境许可证明,履行规定的手续,经查验准许,方可入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二十四条)”这一类的规范命题或价值命题,这类命题的性质无所谓真假,它们也不充当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这类命题显然已经超出了形式逻辑的研究范围。形式逻辑并不专门以法律领域中的推理与论证为对象,没有涵盖法律思维领域里的全部推理与论证。
第四,《牛津法律大辞典》指出:“法律推理是对法律命题的一般逻辑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法律思维中涉及了大量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语境推理等,这些都属于非演绎推理的范畴,而形式逻辑对非演绎推理的研究十分粗糙,无法满足法律思维的实践,因此形式逻辑无法有效地评价、规范全部法律思维。
二、法律逻辑学的研究方向——非形式逻辑
非形式逻辑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公认的概念,现任《非形式逻辑》杂志主编拉尔夫·约翰逊(RalphH.Johnson)和安东尼·布莱尔(J.AnthonyBlair)提出:“非形式逻辑是逻辑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讲述日常生活中分析、解释、评价、批评和论证建构的非形式标准、尺度和程序”。这个定义被认为是当今流行的定义。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非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日常生活的语言,也就是自然语言,这一点恰恰迎合了法律逻辑学以自然语言为文本的的特性。
非形式逻辑之所以是“非形式的”,这主要是因为它不依赖于形式演绎逻辑的主要分析工具——逻辑形式的概念,也不依赖于形式演绎逻辑的主要评价功能——有效性。非形式逻辑在这方面与形式逻辑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形式逻辑研究论证主要是基于语义的研究,即真假命题之间的关系研究;而非形式逻辑研究论证主要是基于语用的研究,即从语境和论证目的角度进行研究,正是这一点成为了法律逻辑学与非形式逻辑的完美联姻。在法律逻辑学中,与法律形式推导对应的是法律实质推导,法律实质推导是指基于实践理性或目的理性以及价值理性进行的法律推理,是基于法律意图或目的、法律的价值取向、社会效用或社会利益、社会公平正义观念等实质内容之间的关系对法律展开的推论,可分为法律的目的推导和价值推导。法律实质推导是基于目的蕴涵和价值蕴涵,而不是基于形式蕴涵,因此它应当有不同于法律形式推导的框架,而非形式逻辑从语境和论证目的角度进行研究就为法律实质推导提供了工具。
【关键词】类比;非逻辑方法;发现;数学命题;心智活动
数学命题的不断发现是数学的生命力。正如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所说:“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与解。”数学命题的发现,一方面是一个重要而又难以论述的课题,它涉及思维科学、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心理学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等,非常令人信服的完整的论述仍然处在探索和讨论之中;另一反面,长期以来数学教科书都是按演绎逻辑的方法编写的,数学的训练也几乎都是证明、推理的逻辑训练,形成了对数学认识上的偏颇,只重视逻辑的方法。然而,对于数学的发现,非逻辑方法更为重要。正如庞加莱所说,逻辑告诉我们走这条路保证不会遇到任何障碍,但它不会告诉我们走哪一条路能达到目的。本文所论述的正是非逻辑方法中的类比与数学命题的发现及其过程中的心智活动。
一、类比与数学命题的发现
类比是根据不同的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方法。它是一种以比较为基础的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是一种合情推理,是数学命题发现的重要方法。
例1 类比勾股定理:“在ABC中,ABAC,则AB2+AC2=BC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探究型;动手操作;分组实验
现在的中专学生接触电脑普遍较早,不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充满期待,但是真正到了学习这门课程时,他们会发现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并不像平常上网那样轻松愉快,反而感觉这门课学习起来非常枯燥和抽象,慢慢地便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失去了兴趣,继而上课不再认真听讲,恶性循环,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那么如何才能学好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呢?
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1)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内容非常抽象,很多问题需要他们自己去想象。有些学生上课时非常专心,又是听讲,又是记录,忙个不停,可是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是因为他们有许多“拦路虎”没有在课前扫除,课堂上只顾着听和记,没有时间消化。如果课前做好充分预习,情况就不一样了,对于一般问题可以自己解决,疑难问题做上记号,留到课上解决,有重点地听和记,效果会好得多。
(2)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学过的课程,整理课堂笔记,做到温故而知新。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存在这种情况:学生自己看书看不太懂,听老师讲过后会明白,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又想不起来了,而回过头来再看书本,也不明白了。所以上课记好笔记,课后整理课堂笔记是计算机网络知识“反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回顾上课的过程,再次“品味”课堂上的重点内容,不仅能加深印象,而且也有利于温故而知新。
二、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教师要做好新课的导入工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抽象的课程,学生学习时的主动性都不太高,所以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同时,要想想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感兴趣。另外,教师要注意课堂时间的配置,保证上课节奏的紧凑,减少学生“开小差”的时间。教师可及时提出一些问题,让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及时地“回到”课堂中。
(2)教师教学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授课时应该及时将学科前沿、科研成果与经验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既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又保证了教学内容新颖生动,教学效果良好。
(3)教师可以考虑改变讲授地点,直接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教学。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操作课程,除了少数纯理论的章节在教室讲解外,其余课程均可在机房内操作学习,尽量使学生边学边练,在大量的练习中掌握知识点。教师在机房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适当让学生先动手自己操作,出现错误或者遇到不会的知识点时,教师从旁指导,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对应的知识。
(4)教师可以探究型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有些老师认为计算机网络是一门新的课程,而且比较抽象,所以主要会采用授导型教学,但是这样出现的后果是学生们思考的较少,老师教的偏多,不能调动学生学的同时及时思考,最终无法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如果尝试在计算机网络学习中采用探究型教学法,则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老师再带领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剖析,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培养提高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5)可以采用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作用大,效果明显,成功的分组实验,既可以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加深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快乐中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分组实验往往是3~4人一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共同探讨完成实验。最后,老师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对实验进行总结评估,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确保实验课的效果。在总结评估时,既要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也要客观地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对错误的操作要重点指出,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实验时当然要力求成功,但也允许失败,失败了,就要弄清楚失败的原因。
要想学好计算机网络,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我会提出让其课后继续学习计算机网络的要求,并帮助学生解决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关于计算机网络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真正学精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清玲.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网络安全教育[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
2、分类,在比较的基础上,将具有共同点的事物归为一类,,将具有差异点的事物分为不同的类,从而将体态万千的事物划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叫分类;
3、分析,把研究对象分为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将其分别加以研究,以达到对事物内部结构和本质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4、综合,就是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
一、分析综合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 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 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 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 :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 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 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 教师 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 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 学中。
二、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数学知识具有严密性,一字之差,意义全非,只有通过反复比较,才能区别相似知识概念之间的不同点。因此,教学可多采用比较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数位与位数、偶数与合数、奇数和质数、质数与互质数及质因数、方程和方程解及解方程等概念都有是极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学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对比,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又如:整数、小数加减法计算,都规定数位对齐,但整数计算时是末位对齐,到学小数加减法时学生就容易产生错误,可通过比较区别它们的异同来消除误解,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 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 就灵活多了:①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②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 ③一个数加上2,共13道 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④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 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 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 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 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四、判断推理法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的性质及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推理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思维形式,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35-01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而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思考并善于思考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掌握如下一些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学中。
2.比较与分类的方法。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3.抽象与概括的方法。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就灵活多了:(1)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2)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3)一个数加上2,共13道题,可运用规律(1)推得。(4)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4.归纳与演绎的方法。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如加法的交换律是通过枚举整数中的几个“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相加和不变”的例子推导概括出来的。这样的推理在小学一年级就可以经常开展训练。如让学生演算下面各题后发现一种规律:7-7=,6-6=,5-5=……9-8=,8-7=……2-1=。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有理、有据的思维。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例如一年级学生“算加法想减法”,实际上是以加减互逆关系作为大前提,从而推算出减法式题的计算结果。又如,由“0不能做除数”为大前提,根据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推理出分母和比的后项不能为0。事实上,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因此,归纳与演绎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方法通常是在结合使用、交替使用和综合运用中发挥作用。因此,上述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经常用到的一般方法 ,也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1 引言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之一。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就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把逻辑思维的趣味还给学生
“以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莱辛的这句曾激励无数人的至理名言让我茅塞顿开。我为何不从根源上让学生品尝到逻辑思维的甜头呢?
在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动脑思考得到新的知识。例如:讲圆周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圆周率这个概念,明白圆周率是怎样得来的。我在给学生讲了圆的各部分名称以后,组织他们完成一个实际测量和计算的作业。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学习,是肯于动脑筋想问题的,对于新学的基本概念清楚明白,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得十分牢固,因此,以后涉及到圆周率的计算问题时,很少发现错误。
在教学中,我也经常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在自学中,有时抓不住重点,不愿意动脑筋想。我就采取留预习题和复习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刻地研究问题。在留作业题时,我按照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程度尽可能提出难易适度的关键性的问题。多年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如果提出的问题正好提在学生的疑点上,而他们又有强烈的释疑要求,那就得及时、准确,学生就愿意动脑去想。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教学中,我还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疑点越多,解决问题越彻底,学习就越深入。
3 充分设计好练习题以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得。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3.1 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得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3.2 设计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3.3 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思维,往往出一些超过大纲课本范围的题目,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而且由于难度太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
4 要重视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4.1 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也可这样算”、“看谁算得快”、“怎样算简单就怎样算”等提示,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2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这样可以调整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到百分之几的“几”,从而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广阔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4.3 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加深作用的。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即采劝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的方法,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
5 结束语
我们看到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的方法研究事物,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 展的规律。然而,人们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而抽象概括的过程既要运 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方法通常是在结 合使用、交替使用和综合运用中发挥作用。因此,上述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经常用到的一般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积极的营造良好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独立空间,从根本上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全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发展,全面地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化学实验 逻辑推理 案例
逻辑方法是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根据现实材料按逻辑思维的规律、规则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方法。推理是从一个或者一些已知的命题得出新命题的思维过程或思维形式。推理或论证的作用就是预测、解释、说服和决定。预测是根据某些一般性原理推出某个未来事件将会以何种方式发生;解释是根据某些一般原理去说明某个个别事件为何会如此这般发生;说服是用论证把一些理由组织起来,以使对方和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决定是根据某些一般原理和当下的特殊情况作出行为上的决断:做什么和不做什么。通常我们进行推理时,前提和结论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共同的意义内容,使得我们可以由前提想到、推出结论,正是这种共同的意义内容潜在地引导、控制着从前提到结论的思想流程。
逻辑推理方法是基本的科学方法,适用于科学的各个领域。逻辑推理也适用于化学实验。中学化学实验中的逻辑方法就是依据中学化学的已有知识,借助逻辑推理方法进行探究性设计和实验。进行合乎逻辑的探究性实验设计有利于化学新知识的产生、新概念建立和理解、科学方法的学习、科学能力的提高。
下面就案例进行说明。
1.实验室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初中化学用双氧水或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催化,通过简单实验说明二氧化锰在这两个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在新老教材中,引出催化剂、催化作用两个概念都显得突然和欠缺逻辑性,缺少说服力,学生心存疑虑,学生心理始终处于愤悱状态而得不到满足。
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方法有两种:(1)定性定量分析实验推理方法。把反应后的反应物进行分离提纯,称量MnO质量,鉴定并称量KCl、HO,进行推理说明,然后引出催化作用、催化剂两个概念。这是很多教学参考资料介绍的常用的探究性实验方法,我在这里权且称之为定性定量分析实验推理方法。这种方法优点是以实验为依据,加之逻辑推理,有很强的说服力,科学合理,在教学中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但这种方法也有时间长、操作复杂、课堂教学受到限制等缺点,这种方法可作为学生课外科学探究的方法之一进行。(2)实验逻辑推理方法。以二氧化锰催化分解双氧水为例说明。取A试管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再加入适量双氧水,剧烈反应,收集检验生成的气体,证明是氧气。反应完毕后少静置一会儿,用吸管吸出上层清液放入B试管内,再往A试管里加入双氧水,则出现跟原来一样的反应现象,收集检验生成的气体仍然是氧气。说明A试管里加入的二氧化锰性质没有变化;再往B试管内加入二氧化锰,则没有发生变化,即无氧气放出,说明B试管内的清液已不是双氧水了,即原来A试管加入的双氧水发生变化生成了氧气,生成的清液按组成推理应该是水。整个实验的结果经过逻辑推理,显然是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性质和质量都没有变化,起催化双氧水分解的作用,为催化剂。同样的逻辑推理方法可以运用到二氧化锰催化分解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此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逻辑推理有力,结果合乎道理。能达到很好地课堂教学效果。
2.加热分解氯化铵实验逻辑推理方法
现用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一章氮和氮的化合物里,有以氯化铵为例说明铵盐受热分解的演示实验。实验的内容是:在试管中加入少量NHCl晶体,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可以看到,加热后不久,在试管上端的试管内壁上有白色固体附着。教材接着说是由于受热时,NHCl分解,生成NH和HCl;冷却时,NH和HCl又重新结合,生成NHCl。
反应式:NHCl=NH+HCl
NH+HCl=NHCl
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很鲜明,结论也是一定的,但没有严密充分的说服力。这时的高二学生都知道升华概念。依据上述的实验现象,学生很自然地有三种假设:(1)是教材上所述;(2)NHCl受热升华,在试管上端的试管内壁上有白色NHCl固体附着;(3)NHCl受热分解,生成一种新的白色固体附着在试管上端的内壁上。
要对该实验进行逻辑推理设计,首先要检验生成物,假设生产物是NHCl,则取出该生产物少许配成溶液,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加入AgNO溶液和少许稀硝酸,有白色AgCl沉淀,则证明有Cl-存在;在另一份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并加热,在试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色,说明该反应有NH放出,说明配成的溶液中有NH存在。结论是NHCl受热后在试管上端的试管内壁上的白色固体仍是NH4Cl。这样的结论可以排除上述假设的第三种:NHCl受热分解,生成一种新的白色固体附着在试管上端的内壁上。
那么,试管底部的NHCl晶体受热转移到试管的上部,要么是第一种假设正确,要么是第二种假设正确。若是第一种假设正确,则可以在试管内检验到NH。因此在试管中加入少量NHCl晶体,加热时,在试管口放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结果是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有NH存在(NHCl分解,生成NH和HCl,由于NH扩散能力比HCl大,因此可以在试管口检验到NH),推理说明第一种假设成立。
该实验的逻辑性设计与实验不但可以解决教师课堂的灌输式教学的弊端,而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碳酸分解反应实验
初中化学有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碳酸分解反应的简单演示实验,是一个验证性实验,教师可以改为具有逻辑性的探究性实验,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随堂探究性实验。
用醋酸溶液及稀盐酸溶液点滴干燥蓝色石蕊试纸,试纸变红,说明酸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性质。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试纸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是酸。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试管的水中,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二氧化碳水溶液,试纸变红。说明二氧化碳气体的水溶液,具有酸的性质,该酸是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形成的,即应该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酸,该酸按组成推理应该是碳酸。
一、当前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不够合理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与一体的综合学科,与其他课程不同,需要软硬件的结合,理论与应用的结合。但是当前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教学模式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方式,过于注重教学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学生缺少实践应用的机会,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效率大大降低。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其创新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缺乏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许多教师因为没有参与过网络的管理和设计,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其缺乏感性认识的弊端就会显露出来,同时固有的实践知识过于陈旧,会严重影响理论教学的有效性。并且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师缺少专业的经验必定会成为计算机网络教学的重大阻碍。
3.网络教学环境亟待解决
在许多中职院校,网络实验缺少标准的环境,许多学校都存在实验室条件差和设备陈旧的问题。例如,在许多中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的时候,存在着很多学生共用一台设备,导致许多学生没有实践机会的问题。或者设备过于陈旧,不能够进行一些专业的实验等。这样网络教学环境方面的问题对于教学的有效性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做好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方法
1.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
想要做好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首先,应该优化教学内容,简化抽象知识。因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所以针对学科中过于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删除或者简化,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理解知识,从而保证学习的效率。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实际操作的讲解。例如,在遇到网络故障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实际操作的步骤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明白,从而有效保证教学的质量。
2.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想要做好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开展更多的实践,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践来锻炼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首先,应该改善计算机网络实践环境,从而保证更多的网络实验能够顺利的进行。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更加具体和规范。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布线、服务器设置和网页设计等,通过相关方面的教学,使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能力有效提高。
3.组织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针对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例如,学校应该组织相关的培训,加强对于教师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引导教师开展更多的计算机网络实践练习,从而使教师在不断的网络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经验,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有效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4.丰富考核方式,保证提高学习能力
Statistical and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es for
Network Analysis
2012,344p
Hardcover
ISBN9783527331833
M·德默等编
图形结构被用于计算机可以识别的结构信息时,对图形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就成为可能。生物信息学、分子与系统生物学、理论物理、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等多个领域都在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分析和统计方面的优势。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诸如图论、机器学习及统计数据分析之类的理论相互结合,形成一个新领域,以交叉学科的方式探索复杂网络。基因组、蛋白质,信号以及代谢组学数据的大规模生成使得复杂网络的构建成为可能,它为理解生理学以及病理学状态的分子基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框架。网络和基于网络的方法用于生物学中以便表征基因组、遗传机理以及蛋白质信号。疾病被看作关键细胞网络的异常干扰。如今,在对诸如癌症、糖尿病等的复杂疾病的干预中,就使用网络理论来分析。
本书共有11章:1.重构及划分生物网络计算方法概论; 2.复杂网络入门:度量、统计性质及模型; 3.进化中的生物网络建模; 4.内含动力学的生物网络的模块性配置; 5.统计概算机对管理网络大规模因果推理的影响; 6.加权频谱分布:网络结构分析的度量; 7.进化中的随机二部图的结构; 8.图形内核; 9.用于早老性痴呆病的基于网络的信息协同分析; 10.结构化数据中基于密度的集合枚举; 11.采用加权图形内核的下位词析取。
本书第1主编是奥地利健康与生命大学生物信息学和转化研究所所长,他在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和应用离散数学领域130篇。他是Wiley出版的《复杂疾病医学生物统计学》《复杂网络分析》和《微阵列数据分析》等书的合作编者。
本书可用作应用离散数学、生物信息学、模式识别、计算机科学专业跨学科研究生课程的补充读物,对于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员,也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胡光华,退休高工
(原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Methods
Bai Lu,Wang Xiaoling,Yuan Lijuan
(Xuzhou Air Force College,Xuzhou221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computer networks became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most widely used,the highest penetration of technologies.At present,the computer network is the higher education computer science and related disciplines(such as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oftware engineering)students in a compulsory core curriculum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basis.The program's mission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fully grasp and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computer networks,basic theory,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network protocols,network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 for future research in computer networks,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Teaching;Teaching methods
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许多彼此交织的概念、协议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较为抽象、难懂。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有下列特点:(1)概念、原理多,记忆难,但应用范围广;(2)需要理论和应用(实践)的结合;(3)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相关理论,并且软、硬件更新非常快;(4)网络体系及层次等内容较抽象;(5)教学离不开课堂和实验两个环境。
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和以上特点可以看出,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不行的。必须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不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着探索和尝试。
一、把握课程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进入理论内容之前应该使学生明确网络的实用价值、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从事网络技术的职业方向。该课程具有广泛的一般的研究价值,学习这门课程最重要的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处理网络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面对网络的飞速发展,能以不变应万变,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该课程既学习网络的硬件知识,包括计算机、通信链路及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还学习网络的软件知识,即网络的协议及层次体系结构。未来可以成为熟悉网络设备操作,进行日常维护的网络管理员;排除网络故障,优化网络性能的网络工程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软件开发的软件工程师,进行硬件开发的电子工程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等。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讲授法
讲授法在教学内容、课堂编排、教学时间编排等方面比较严格,从而使教学工作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使教学秩序、教学
任务及教学质量有可靠的保证。对一些新的、难度大的理论知识来说,讲授法是一种好方法,它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用于其他教学活
动。在没有投影设备的情况下也可进行教学。
(二)启发式教学法
就是教师启发、学生摸索、整理提高、发展深化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与“注入式教学法”根本对立。此法适用于较为复杂的教学内容,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行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内容划分成了若干个小块后,非常有利于进行启发式教学。
(三)谈话讨论法
这种方法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是很常见的方法之一,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习惯;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及时解疑;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编程部分较适于用谈话法;在网络实验中,由于实现谈话法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实验中的疑问也可用谈话法得到迅速解决。
(四)同步示范教学法
教师在教师机上边操作边讲解,通过计算机、投影机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则跟着教师的操作和讲解一步一步地操作,直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对操作步骤比较多,界面不断变化的过程,教师讲解难,学生听得湖涂。如果采用同步教学法,教师讲解一步,操作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学生边听边操作,能很快掌握全过程。此法主要用于较复杂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网络设备的安装和配置的教学。
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一定要搞好课堂纪律,控制好操作进度,找好进程中每一步操作的关键点。讲解和操作同步,决不能出现一些学生操作在前,一些学生操作在后。在讲解时,除了讲解具体功能及作用外,还要强调每一步操作鼠标所指向和点击的具置。此法主要用于较难理解的、演示又不合适的(如时间不够用、操作平台变化多)计算机网络实验的教学。
在新课引入环节,借助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诸如“曹冲称象”、“真假皇冠”、阿基米德简介等有关浮力的趣味小故事与背景知识。这样,可调动学生阅读与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库,初步感知。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发挥联想,大胆猜想哪些因素影响了浮力大小?给后续探究学习做好铺垫。其次,提出实验方法,验证猜想。教师可指导同学们借助电脑上网搜索有关资料,既可以自由访问有关网站,也可以查阅教师提供的网站。这样,可培养学生自觉意识与主体意识,也让学生开阔视野,学会辨析、筛选,由众多网络资源中提炼所需信息,并合理加工整合,变为自己的语言与知识。这样,学生会更深刻的认识浮力,在交流讨论活动中,学生也会更主动的参与,思考角度会更全面,提出了各种实验验证方案。而后师生选取较好的、可行的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协助合作完成,增强体验。教学后,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自选练习题,进行巩固训练,在规定时间提交,电脑会动反馈结果。这样,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可让各层次的同学都能“吃饱、吃好”。另外,教师还可进行总结归纳,呈现知识结构网络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再次查缺补漏,巩固深化。
二、微格教学法,优化知识呈现方式
微格教学,也有“微型教学”、“小型教学”之称,其创始人德瓦埃•特•爱伦博士说其是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随着这一教学方法的逐步发展,开始运用到教学训练中,利用电视摄录像设备等现代化技术对学习者的某种技能加以训练,即引导学生观摩录像示范片,然后师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强化学生技能。其特点如下:首先,在微格教学中,通常围绕几个技能展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其次,通过信息技术来记录学生行为,可及时反馈信息,可强化训练效果。另外,微格教学将有关理论知识与学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唤起学生学习热情。此外,微格教学遵循“教师为导、学生为主的”训练,有思考讨论、角色扮演、小组交流等活动,可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自我创造能力。同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微格教学法,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如教学《力与运动的关系》时,教师可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微格教学,播放一些生活事例,比如多媒体播放视频:足球比赛、小车运动等,呈现问题包:它们为什么会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呢?倘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会是什么力呢?物体运动与静止到底遵循怎样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后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①在演示实验中,运用了哪一方法对小车所受阻力进行改变?
②阻力方向如何?与运动的方向关系怎样?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非常6+1的节目视频,继而提出如果大家也想参加非常6+1节目,应该具备些什么条件,怎样报名?
主题活动之一: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掌握基本的网络信息获取方式
提出任务:查询非常6+1节目的报名条件和报名方式。
合作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知道的网络知识和检索技巧上网查询,并在小组内比较查询效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展示成果: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踊跃展示自己查询到的结果,并说出通过什么途径得到这一结果,查询用了多长时间。
教师梳理:如果知道中央电视台的网址,可以直接访问该网站,在“CCTV-2”或“名栏目”中找到“非常6+1”。这种直接访问网页∕网站的方法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的网络信息获取方式。如果有的同学不知道中央电视台的网址,怎么办呢?
主题活动之二:掌握关键词检索,成为搜索高手——高效获取网络信息
教师导语:在前一活动中,除了直接访问网页这一基本方式外,有的同学还用到了搜索引擎,即分类目录搜索引擎和全文(关键词)搜索引擎。要想成为网络信息搜索的高手,必须熟练掌握关键词检索的语法和规则。
⒈体验关键词的重要性
关键词提炼:学会从复杂搜索意图中提炼出最具代表性和指示性的关键词,对提高信息查询效率至关重要。给出1~2个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提炼搜索关键词。如,三鹿奶粉事件中的三聚氰胺是一种什么物质?不法奶站为什么要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
拓展问题:搜索引擎中的关键词和我们平时说的关键词内涵和作用完全一样吗?
合作探究:打开百度搜索引擎,查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搜索关键词“奶粉 三聚氰胺”,单击列出的信息条末尾的“网页快照”,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网页中出现的该词语均反色显示)
知识延伸:目前搜索引擎还不能理解人的自然语言,只能进行关键词检索。能否搜到一个网页,关键看该网页上是否有你输的词语。因此,在搜索结果不满意的时候,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也许会柳暗花明。
⒉细化搜索条件,限定查找范围
教师导语:搜索条件越具体,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越精确,有时通过多个关键词来限定搜索条件,缩小查找范围。在“体验搜索关键词的重要性”活动中已涉及,不再安排专门的上机活动。
⒊质疑教材“瑕疵”,了解逻辑符号的前世今生
合作探究:教材中提到搜索引擎基本上都支持“AND”“OR”“NOT”等逻辑运算符号。打开百度和Google,根据教材P27页给出的示例进行搜索。
质疑教材:为什么搜索时,使用AND、OR、NOT无效呢?
知识延伸:在搜索引擎发展的早期,AND、OR、NOT等逻辑符号被普遍使用,但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搜索引擎的大众化,这些晦涩难懂的符号逐渐被直观易懂的符号代替,如用“+”代替“AND”表示必须有某个关键词;“-”代替“NOT”表示排除某个关键词。
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成就搜索高手
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功能强大,基本语法规则相近,但各具特色,同学们如果善于通过“帮助”掌握搜索方法和技巧,一定能成为搜索高手。
主题活动之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线数据库PK搜索引擎
课题1:我校新疆班同学假期返乡,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搜索“泰安至乌鲁木齐”的列车时刻?
比较探究:①用百度搜索;②访问中国铁路网(/)。哪种方法得到的数据更可靠?
教师提示:对于某些时效性强的专业信息,搜索引擎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访问专业的在线数据库,能保证获取最新的数据信息,并且数据来源权威可靠、数据准确无误。
课题2:“倡导绿色上网,拒绝不良信息”是我校本月的德育主题,如何查阅最近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有关研究成果?
比较探究:①通过搜索引擎百度或Google查找;②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学术期刊数据库。哪种方法更有效?
教师提示:由于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受知识产权保护,在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期内不能放在网上免费下载,只能访问专业的期刊数据库,并且注册为交费用户才可查阅相关文章的全文。
本文分析了传统英语教学的利与弊,探讨了多媒体技术的网络环境给英语教学所提供的丰富资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分层设计,以及如何进一步指出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
一、传统英语教学的利弊分析
传统英语教学之所以能延续至今,一直为大多数英语教师和学生所接受,是因为它有自身存在的优势。“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个中心”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核心。传统外语课堂的教学目标是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注重挖掘人的记忆力,同时强调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学习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传统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优势如下:(1)课堂上师生之间面对面的言语交流、思想交流是最亲近自然的,这样的师生互动最有感染力,而且灵活有效,是任何方式所替代不了的。(2)传统课堂教学组织控制严密,制度规范,便于操作,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并按预先的设计进行实施。(3)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以指定的教材为核心,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完成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步骤都围绕这一目标分步实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占绝对优势。(4)传统课堂中的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使教学过程省时、高效,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传授。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语言学习者对语言能力的要求也不断升高,传统英语语教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外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课堂讲解和学生的听记为主轴,教师利用粉笔、板书或各种简单的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唯教师论、唯课本论”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主动性被束缚。(2)班级教学组织形式是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形式,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加黑板、学生加笔记,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变得狭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外语教学多样化培养目标的需要,更无法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弱化了教学效果。(3)传统外语课堂教学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往往忽视了语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没有把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看成一个整体,过分强调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点的讲解,造成有些学生把外语的学习仅仅当成是一种词汇的累积、语法的学习及单纯的翻译练习,学生听说外语的机会少,缺乏系统、完整的听力、口语技能训练。把语言技能进行分解式教学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产出性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同时,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也很难提供学生学习英语需要的具体语言环境,学生没有想说外语的冲动,因此造就了一批“聋哑”英语学习者的出现。(4)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中无法进行真正的因材施教。在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由教师决定,学生是听众角色,学生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指令,对某些语言项目进行操练。因教学条件、教学信息承载手段和一对多的教学方式的局限,教师的教学设计无法针对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难以有效实行因材施教,不利于广大学生整体外语能力的提升。
一项调查显示,83%的学生喜欢通过看电视、录像等来学习英语。其次,托福、雅思、口译证书等非学业类的考试更有助于今后学生的就业、出国留学等个人发展,他们的英语学习在变得主动的同时,对课堂英语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以及信息量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二、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环境给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维
网络是虚拟世界,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教学信息。同时,网络本身就有大量的信息是通过英语传输的,所以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英语学习宝库。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Yahoo、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检索到许多英语教学的网页、电子论坛和电子杂志,它们对英语教学工作确实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正是因为网络拓展了教育教学资源,不断获得信息和调整课程内容便成了教师们的一个新工作。网络环境为英语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奠定了基础。现在国外优秀的网站提供有大量的资源和最新的资讯,英语教师由于上网没有语言障碍,而网上大量的外语教学资源为他们从事外语教学活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是外语教师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充实教学内容最现代化的工具。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分层设计
新时代要求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就能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取知识。
(一)内容目标的个性化设计
在英语教学中,有些学生只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师只能为设计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同时,又有些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绰绰有余,他们有能力、有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然而,由于教材及传统授课方式的局限性,他们没有机会去接触更多的知识,老师也不能因为这些学生已经掌握而丢掉另一部分没有学会的学生。网络的出现使得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们将教学目标分层,充分利用网上的大量信息,有针对性的对它们进行整合,分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内容。
(二)作业练习、教学活动差别设计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的层次性,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学生的活动层次相互协调,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发展。在设计练习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做到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完成任务。
(三)评价与考核内容的贴合设计
评价就是评定教与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以及学习的积极性。积极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获得勇气和信心,而一旦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和自信,又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必将推动其主动的学习,且这种推动力是巨大而持久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室的监控功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并针对他们的情况及时做出评价,这些都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达到的。也可以利用网络论坛、留言簿或BBS功能,通过不同的反馈方式进行评价,既保护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又使他们有不断进取的目标,引导学生激发兴趣、保持兴趣,充满信心,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获得更大成功,体验更多的快乐,做到乐学、爱学。
四、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外语教学成功的保障
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英语教师急需更新观念,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使用电脑进行“智能化、无纸化、一体化”办公已经势在必行。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办公自动化操作系统包含有中文版的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 Point(电子幻灯)、E-mail(电子邮件)、Internet(国际网络)等办公自动化软件,为电脑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铺平了道路。教师必须有非凡的才能:既是多面手,又是技术人才,同时又是有感情的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个性专长也是学生改变对外语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热情、活泼、博学多才会对学生和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
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未来外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多媒体技术”能把文字、全动态影像、静态图像、声音(口头语言、音乐等)等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有机组合,加工处理,可为我们提供生活、逼真、多样性的人机交互界面,自由地交流信息,随机查询和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并将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人机对话。多媒体技术特别适合于英语教学,它可以再现图、文、声并茂的语言环境,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条件,创造了一个更富增强记忆力,使学习效率倍增。在外语教学领域应用多媒体技术,大大优于其它现代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