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域文化的内涵范文

地域文化的内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域文化的内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地域文化的内涵

第1篇

关键词:黑龙江;地域文化内涵;功能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该地域的成员,在既定的时间、空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社会制度,以及民俗习惯、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任何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都是它的地域性。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内涵

黑龙江地域文化,以为黑龙江以丰腴的黑土而著称,也称为黑土地域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和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因为黑龙江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历史上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融合性等,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黑龙江的人口长期以来处于迁移、流动之中。满人入主中原后,大量人口迁入关内。开禁放荒之后,内地移民大批涌入黑龙江省。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迁入黑龙江的俄国侨民日益增多。国内外的移民的迁入使各地的区域文化,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于黑龙江省,黑龙江文化对这些文化广收博采,丰富了自己,对外来文化的容纳,排他性较弱,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其他地区以及他国的事物,没有狭隘的地域观念,对本地人和外地人一视同仁。黑龙江地域文化包容了多元文化的因子,并且融入到自己文化的系统中,形成了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优良传统。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开拓性

与内地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的文明出现较晚。文明的水平和规模与中原地区不可同日而语。而在历史上,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人们,不甘于现状,勇于开拓,充满着进取和奔放的活力。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渤海文化和金文化,而在这两次勃兴之后继之以长久的“断裂期”。到了近、现代黑龙江省表现的都不很突出。但流人文化的兴盛是黑龙江文化的重要特色。

如果没有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北大仓”、没有今天的大庆油田。实事求是、勇于开拓、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既充分尊重了客观事实及其规律性,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有机统一,它充分地表现了人的高度自觉性。

(三)黑土地域文化的边缘性

黑土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带,黑土地域文化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的边缘地带。传统的儒学的影响相对薄弱,封建人伦礼教影响不深,保持一定的自由,具有边缘性。如“重实轻文”,“强悍尚武”、“求大尚侈”等都是极具地域独特性的文化现象。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形成了黑龙江地域文化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征,是一种多元一体的边缘文化。黑龙江地域文化既要应对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对本土文化,特别是对各世居民族原生文化形态的撞击、渗透、挤压与同化,同时也要考虑其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并对外来的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进入采用宽容、妥协与吸纳等灵活姿态。这种双方不断碰撞和交融的结果,就形成了多元一体,既开放又封闭的边缘性文化。

(四)独具特色的黑龙江地域文化精神

黑龙江是一块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土地,黑土地不仅培育出丰饶的物产,也孕育出特色鲜明、昂扬向上、富有感召力的文化精神。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黑龙江各族人民在斗争、开发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几代、十几代黑龙江人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以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代表的“爱国奋斗、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黑龙江优秀精神,集中体现了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展示了黑龙江人民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

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过程,担负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递与创新的任务。有不同个性的特质的而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黑龙江地域文化是黑土地上的人对社会认识的积累,是黑龙江教育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源。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诸多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就是其中之一。

(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对于构成民族国家的各个地域文化来讲,是主文化,而各个地域文化相对于民族国家文化来讲是亚文化。地域文化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特定社会群体的根基,它是民族文化的底层,是民族个性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黑龙江地域文化是具有独特文化精神与鲜明文化风格的地域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载体。黑龙江地域文化存在的开放性、包容性的因子,这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规范行为的功能

一般来说,统一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会起到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制约人的活动的作用。地域文化可以对当地人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地域文化的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群体行为规范,它对该地区的人民有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一方面,它通过将地区的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向本地区个人价值观内化,是本地区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规范、指导、约束本地区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地域文化熏陶的人们群众,对本地区的声誉十分关注,从而自觉地约束个人行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地区整体保持相同的取向。何时何地都自觉地按照要求办事,制止或减少消极行为、越轨行为、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这种以尊重个人感情为基础无形的非正式的软性控制,可以补充其他控制手段的不足,并有更强的持久力和影响力,对人民群众的行为发挥着有效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作用。

(三)认同的功

当今世界复杂多变,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相互交织。而越是多种文化交汇、碰撞的时候,地域文化的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相近或相似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习俗、语言,容易相互产生认同感,久而久之,同一社会的成员会对这一社会产生归属感,在社会群体内部自然的产生一种凝聚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德育价值,可唤醒乡土感情,催生价值认同。因为人们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特殊的感情,对家乡的文化也都有着很强的认同感,通过黑龙江地域文化的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激发建设家乡的情感,增强其为实现黑龙江又快又好发展而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创新功能

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祖先创新积累的结晶,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和血脉。地域文化的创新在于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探索地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创新成果,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五)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

我国有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地方文化具有的相互渗透和包容以及表现形式的广泛性的特点。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文化,反映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可以对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

(六)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说地域文化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地域文化对当地人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能够自发地弘扬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自然而言地对本地文化社会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为本地社会的发展发挥自治的真正价值。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开拓创业的黑龙江精神的底蕴,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黑龙江地域文化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基因子,所有这些都为人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文化,反映了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可以对这个地方的各个方面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发挥黑龙江地域文化的优势,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培育和挖掘这些特色文化,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切实增强文化认同感,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为黑龙江的发展与未来提供精神与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姜玉田、丛坤. 黑土文化[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2.

[2]董鸿扬. 黑土魂与现代城市人:地域文化建设与提高城市居民素质研究[M]. 西苑出版社. 2000.

[3]刘伟民. 面向新世纪的黑龙江精神与文化[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4]刘中树. 关于开展东北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些思考[J]. 学习与探索.2012(2).

[5]张凤琦.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 浙江社会科学.2008(4).

第2篇

关键词:秦派二胡;作品;文化内涵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淀与发展,兼具西北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的秦派二胡已成为二胡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极具声腔特色的演奏处理以及相对固定的曲韵曲体已使其具有了作为流派、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而本文试通过阐释秦派二胡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拓宽秦派二胡的理论范畴,并为接下来秦派二胡的创作与研究抛砖引玉。

一、研究现状综述

经笔者的查阅搜集,其基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是以秦派二胡为主题的论文,第二类则是以秦派二胡作品分析与研究为核心的论文,以下将对两者进行具体分述。在以秦派二胡为主题的论文中,主要包括秦派二胡总体发展规律以及秦派二胡代表人物创作与演奏研究这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较具代表性的是鲁日融的《“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发展》,乔建中的《民族器乐地方派别的新景观——从“秦派二胡”的生成与繁盛说起》,第二个方面,近些年来亦出现了关于秦派二胡代表人物的一系列研究,朴东升的《秦派二胡与鲁日融》等、苟先维的《金伟秦派二胡艺术研究》,陈程的《李长春二胡艺术初探》等等。在以秦派二胡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则主要是针对秦派二胡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展开——如《秦腔主题随想曲》、《兰花花主题随想曲》、《秦风》等等。此类文献研究视域包括演奏技巧与体会、艺术特色两大方面,并已呈逐年递增态势。

二、管窥秦派二胡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

作为文化的具体承载,任何艺术作品都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这点在音乐作品中体现更为明显。不同地域、民族之间,其音乐作品的形态注定也会存在诸多不同。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秦派二胡的发展亦不能离开独具特色的陕西地域特色与精神特色,以下,笔者将通过对秦派二胡的地域文化内涵,进一步阐释秦派二胡所独具魅力的文化性。从地域角度看,陕西地处西北要道,兼有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叠嶂与沃野,赋予了陕西以娟秀而壮丽的山川景致,在此之下,其音乐亦具有醇厚、粗犷的特点。这点在地域的“名片”——戏曲音乐方面犹有突出表现,比如秦腔、碗碗腔等独特的剧种便驰名中外。人们喜爱陕西的戏曲音乐,并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声腔韵律,亦是因为其具有扑面而来的中国大西北粗犷而别具一格地域文化特色。而从秦派二胡作品与戏曲音乐的关系来看,可以说,秦派二胡创作亦牢牢依附于戏曲音乐,乃至大西北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鲁日融先生曾说,“中国的西北主要是黄土高坡,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民间音乐,尤其是歌曲都是比较高亢的。”而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秦派二胡作品可谓深具地域三昧。比如秦派二胡的经典之作《秦腔主题随想曲》,其素材便与秦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乐曲开始的第一段便取材于秦腔曲牌《杀妲姬》,其尾声则采用秦腔曲牌中“扭门栓”的旋律。而在鲁日融另一首叙事曲《曲江吟》中,则选用了陕西地方戏曲音乐中的迷糊和碗碗腔作为创作素材。而在我们审视数量众多的秦派作品中,亦会发现:其中大部分音乐作品虽呈现出百花争鸣的具体形态,但其中对戏曲音乐的借鉴所呈现出的,西北所独具的地域文化特色,则是清晰可见的。另外,从音乐作品的处理上,我们亦可以感受到深刻的秦地、秦人的独特风貌。比如,在对音阶的运用上,秦派二胡作品常常出现“欢音(微降si,微升fa)”与“苦音(mi,la作为骨干音)”,从而使作品具有陕特的声韵特色。再如,从秦派二胡更为具体的演奏处理上看,比如在大量作品中出现的搂弦、压弦以及回滑音、上滑音的特殊位置等等,则使作品本身呈现出独特的欢乐与悲苦。很难想象,当这种陕具特色的演奏手法运用到南方音乐作品中会出现怎样的发展——或者说,秦派二胡的演奏手法,正是其本身形成为一个流派的所依所靠,这正是其区别于其他流派的鲜明特色。而亦是这种独特的精神表达,使秦派二胡作品形成了其独具的魅力与意义。秦派二胡的发展离不开对陕西文化的持续关注与思索,换言之,只有保持地域审视及其独特的精神审视,才能使陕西的音乐作品——进而是秦派二胡的研究与发展实现一个又一个跨越与发展。而从这个角度看,本文对秦派二胡作品中的地域文化与精神文化内涵的关注仅仅是一个开始,亦是一个启示——在传承秦风秦韵时,不可只砥砺乐既,亦需砥砺乐思——思索秦派之秦韵、思索秦派所独有的文化内涵,唯此,可期千里之行。

[参考文献]

[1]鲁日融.“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发展.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2]乔建中.民族器乐地方派别的新景观——从“秦派二胡“的生成与繁盛说起.人民音乐,2010,10.

[3]牛苗苗.秦派二胡的专业教学与学科建设.乐器,2009,05.[4]李宝杰,王青.秦派二胡艺术的文化阐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3.

[5]朴东升.秦派二胡与鲁日融.人民音乐,1998,07.

第3篇

关键词:农民画;民俗文化;内涵;诠释

隆回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都属于其囊括的范畴。其发展渊源可以延伸至千年前的道教功德画,道教在做法事中悬挂用的功德画就是非常典型的民间绘画作品,隆回农民画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吸收运用了功德画的艺术特征,还结合当地滩头年画、木偶戏等题材中富有民俗内涵的表现形式,以及传统民间纸马等创作手法进行综合运用,对当地地域民俗文化内涵作出了非常形象的诠释,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一、隆回农民画中的色彩内涵诠释

隆回农民画大多以艳丽明快的色彩为主,相比较其他地方的农民画而言,隆回大部分农民画的创作者喜欢采用大量的对比色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因此绚丽的色彩也是隆回农民画非常典型的特色之一,其色彩运用不仅体现着当地的审美表现,还展现出其丰富的民俗内涵。

造就隆回农民画绚丽色彩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是受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隆回地处湘西南,风景秀美、物产丰富,翠绿茂密的楠竹覆盖着隆回一半以上的土地,浓郁苍翠的竹文化世代影响着当地百姓,他们忠实地传承着祖先最为古朴纯真的生活,将绿色深深根植于传统的艺术创作中。而当地盛产的“三辣”:即宝庆辣椒、虎爪生姜、红皮大蒜不仅孕育出当地居民热情火辣的个性风采,也让长期生活在这片绿色富饶的土地上的居民拥有火辣、热情、奔放的情感,这些自然环境因素造就了隆回居民在传统农民画创作中对大红大绿的色彩偏好。

第二,是受到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在中国传统的色彩观中,大红大绿一直是民间偏爱的色彩搭配,自古以来,我国的平民百姓习惯于穿青袍,也习惯在建筑上,窗框、门框等需要勾勒轮廓的部分用红色来装饰,象征一种富贵与吉祥。唐代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提及“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来形容江南大地上美好的红绿搭配。拥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和厚重的历史底蕴的隆回,在居民传统的观念中同样也偏好浓重而艳丽的色彩。主要流传在隆回县西洋江镇、七江镇的隆回梅山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梅山地区民间艺人走乡串户,为节日婚嫁、神灵祭祀表演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剧目原始质朴,内容极为丰富,浸透了梅山文化的精髓。唱戏的老艺人就喜欢用红绿相间的色彩进行戏服纹样的点缀,无论是绽放的牡丹、充满吉祥寓意的瑞兽还是健硕的云龙,都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变化表现当地特有的人文风情。而配色被称为“中国民间美术一绝”的隆回滩头年画更是热衷于色彩中“辣”味的体现,色彩常使用丹红、品绿、橘黄为基本色调,风格既火辣又明快。受此影响,隆回农民画的色彩搭配也遵循“要喜气,红与绿,要求扬,一片黄”的配色准则,在色彩运用上几乎都不会选择黯淡的复色或间色,而选择红绿等艳丽色彩的搭配来表现当地特有的社会人文风情。

二、隆回农民画中的图案内涵诠释

隆回农民画的图案创作,源自当地居民质朴纯真的生活情感和体验,绘制的主题大多与他们日程生活习惯、经济水平、民族信仰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农民画不仅能满足他们精神上的愉悦,更是隆回民俗内涵的传播载体。隆回地域文化源远流长,滩头年画、民间纸马、木偶戏等都是当地极富特色的非遗保护文化,农民画的图案创作受这些文化的影响颇深。

笔者将隆回农民画图案的创作方法根据其借鉴手法分为两类:一是表象类,即植根于滩头年画影响的再创造。这类农民画的图案创作在选择上以富有吉祥寓意的造型为主,并融入当地悠久的滩头年画绘制形式,进行再创作。隆回滩头年画的图案选择主要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其图案创作造型质朴,手法简练,追求对“神”的刻画,老艺人在图案创作口诀中提及“贵家妇宫样妆,耕织女应时样,娃娃样要肥胖,庄稼汉衣裳越薄越显壮;人各有才,人各有宜,型简而不乏其味,识得此意”,形象的说明了滩头年画的图案特征。而隆回农民画的图案创作也将这点巧妙融合在其作品中。如《喜争窝》的图形创作上就借鉴滩头年画中对人物的绘制手法,五个娃娃个个白胖可爱,造型生动,服饰统一而富有变化,构图对称而不呆板。用线刚劲挺拔,运动感强,强调装饰意味,每个娃娃的神情、动态各有不同,使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得以更好张扬。《大发财源》的创作构思同样以隆回滩头年画的表现形式为依托,大胆创造,将龙的造型夸张地表现为钱币,手捧金元宝的娃娃造型绘制手法则借鉴了运用年画中开脸的手法表现脸部的红润,构图饱满且注重画面均衡的布局。

二是表意类,即建立在隆回民间纸马艺术上的再创造。这类作品主要借鉴隆回民间纸马的表现方法,以形达意,表达劳动人民对于幸福生活和美好前景的企盼。纸马是民间祭祀用的神像纸,实质上就是一种民间版画,隆回纸马艺术总的图案特征是原始、稚拙、粗犷的。在画面构图上追求均匀饱满,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在表现技法上,则以线描为主,线条洗练单纯、清晰明了,善于挖掘对象最具有表现性的形象特征;同时造型上不拘泥于图形各部位的比例,而是着意突出造型的朴质、稚拙。《恭喜发财》的创作便是运用了隆回纸马画的造型特点来传达人们对于富足生活的追求。在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和民间纸马画风格类似的粗犷线条来构成整个轮廓,造型也参照了纸马画当中的车夫的形态改造完成的,形象十分生动,色彩运用了滩头年画的搭配形式,车夫的帽子上还写上了“堆金积玉财源广进四季鸿发”十二个大字,把绘画的主题烘托的很到位。《争莲图》的创作也借鉴了隆回纸马画中对于鱼的造型动态把握,黑白的线描构图不仅素雅醒目,而且其表现手法和纸马画也同出一辙,画面描绘了三条鲤鱼争莲蓬的景象,不仅象征着生活连年有余,也烘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三、隆回农民画中的题材内涵诠释

隆回农民画作品的创作题材较为广泛,如有党政时事类、生态自然类、民俗生活类等等,不同的题材都是在当地不同民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隆回地处梅山文化区域,是梅山文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梅山文化是以中国最古老的巫文化为源泉,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食则燎肉,饮则引藤”的饮食文化特色、尚武、信仰兆头、招魂风俗等习俗。受其影响,在当地民间每年都有上千年历史的民俗文化如游龙耍狮、扭秧歌、唱大戏、打龙船、唱土地等传统习俗展现。

农民画《唱土地》就充分表现了隆回当地过年时的民俗生活,唱土地是隆回常见的一种民俗活动,是人们对大地的一种崇拜活动,他们往往把新年收成的好坏寄托于土地神灵的护佑,认为唱土地能带来新年有好的收成。随着时代的变迁,唱土地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吉祥寓意,如能护佑子孙满堂、财源滚滚等等。图中的老人是在过年时到每家每户唱土地的艺人,每到一家时,她一边唱,主人先将家里准备好的糍粑分几个给他,然后在艺人举着的仙杖顶端插上香。唱土地这项民俗活动不仅能给新年添加喜庆,还能给被唱者家里带来吉祥如意。

《中秋送瓜》则是根据当地常见的民俗活动“偷瓜送子”来进行创作的。在隆回当地,要是谁家老婆不生小孩,村里人便会在中秋这天趁着明亮的月光,来到地里,偷摘一个大冬瓜,让两个小孩抬着,或者用竹篮装好后敲锣打鼓抬到这户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后,将瓜放在床上与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将冬瓜煮熟进食,如果次年生子,必须宴请送瓜之人,以为酬谢。图中两个可爱的小孩背着硕大的冬瓜,趁着明亮的月光送往求子者家中,冬瓜上绘制着吉祥的龙凤纹样,印证了右上方作者对求子者家中的美好祝福:“一对童子偷个瓜,爆竹声中送你家。恭喜头年养个崽,二年生个牡丹花。女子和合就是好,牡丹富贵人人夸”。

农民画《红了》也是根据隆回花瑶传统节日“讨僚皈”的主题创作的。“讨僚皈”是花瑶人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沿袭至今有上千年历史。其本意在苗语中为了驱赶苗蛮。而解放后,“讨僚皈”节成了民族大团结的活动日,瑶汉人民载歌载舞,欢度同胞的传统佳节,当地瑶寨的姑娘们特别爱美,在这个节日中她们从头到脚都是花,所有亮丽的色彩都能在她们娇美的身上得到充分展现,这也是花瑶与众不同的重要标志。因此作品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现画面的主题,画面中错综排列的火红的花瑶古寨屋顶,古寨前挺拔的绿色古树,还有古寨街道中间花瑶女子手中五彩缤纷的花伞,将主题烘托得既明亮生动又和谐统一。

四、结语

隆回农民画的发展是建立在当地渊远源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生活情感的交流需要,具有质朴、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热烈、吉祥的寓意内涵,它所表现的色彩、图案、题材都集中反映出隆回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从侧面辉映出隆回悠久的历史底蕴。爱默生曾说过“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随着对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进一步探究,隆回农民画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