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文化鉴赏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我县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发展新项目为重点,加快提升我县文化旅游商品研制开发生产能力,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强化旅游服务功能;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途径,挖掘、抢救、弘扬传统民间工艺技术,有效利用乡村资源,扩大就业,带动地方农副业、加工制造业和商业的发展,把小商品做成大产业;以营造新环境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精品,建立诚信、规范、高效的文化旅游商品营销体系,树立旅游特色形象。
二、开发目标
结合建设赣粤边际区域性休闲旅游名县的目标,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打造文化旅游商品品牌精品,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力争在3-5年内,打造出省内外知名旅游商品品牌3-5个,实现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25%以上,创汇能力占30%以上。
三、开发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加强政府引导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我县文化旅游商品研制开发、生产、销售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并通过市场化运作,采取资产重组、股份合作、项目技术人才引进、出资冠名、加盟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等形式,建立产学研一体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旅游商品的专业公司,由企业针对市场需求设计生产具有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旅游商品。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本地的资源条件和优势,通过传统工艺、现代科技等手段,以文化、艺术、实用等表现形式,将的人文和自然特色从各类文化旅游商品中体现出来。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不断推出具有“特色性、观赏性、便携性、宣传性、多价性”的文化旅游商品。特别是在产品的实用性与深加工和产品包装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做到“新、优、奇、特、美”,既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又能吸引或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
四、开发重点
1、赖布衣风水文化纪念品系列。依托赖布衣风水文化和神仙寺宗教文化,开发独具特色的风水文化纪念品和宗教文化旅游商品,如赖布衣罗盘、风水轮、风水十二生肖、赖布衣纪念书籍、万仙邮票、文化衫、宗教商品等系列产品。
2、特色工艺品系列。充分挖掘并发挥我县民间传统工艺的优势,研究开发系列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根雕、竹雕、竹编、剪纸、绣花、客家布鞋、客家服饰头饰纪念品(风铃帽、围花帽、围裙、手袋、肚兜、本命年红腰带)、休闲客家服饰、绣花壁挂、沙发背垫等家居日常生活用品。
3、特色食品系列。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开发土特产类旅游商品,如传统工艺榨油(高山茶油)、客家娘酒、手工米粉、酸菜王、甜菜干、烫皮、瓦角丁、油炸米果、芋丝、花生巴、盐蒸花生、炒花生、盐水鸭蛋、纯正蜂蜜、脐橙、云台山茶、清凉茶、胜仙面条、地瓜片等特色食品加工类,充分发挥传统制作工艺的特点,开发绿色土特产品系列。
4、文物衍生品系列。依托丰富的物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汲取其中的一项文化元素或一项造型(如瑞狮头像、风铃帽的八仙图及其他象征吉祥的图案等),从观众角度出发,研究消费对象需求,将古老深邃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为传统文化符号,开发成文物纪念品或渗透到图书、装饰、音像制品等日常生活用品中去。
5、香港母亲河之旅纪念品系列。重点以香港母亲河—九曲河的山、水资源为依托,借助吴为山教授“香港母亲河”雕塑作品的影响力,开发“母亲河”雕塑小品、“母亲河”玻璃饰品、纯净水,并结合消费者的需求与家居饰品的各种风格,开发“母亲河”家居饰品系列。充分利用香港母亲河的秀丽风光,依托宣传、旅游、文化、邮政等部门,整合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旅游文化等制作艺术摄影画册、山水画作品集、竹编彩绘、电子音像制品,与邮政部门开发纪念信封、邮票、明信片、拆页等,制作系列高品味和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化旅游纪念品。
五、具体措施
1、成立文化旅游商品开发领导小组。为加强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宏观指导,成立由县委常委钟鸣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李小菊任副组长,由县委宣传部、发改委、经贸局、旅游局、文化局、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管委会、科技局、农业局、商业办、广电局、邮政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文化旅游商品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我县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定期研究确定我县旅游商品开发重点与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管委会,主要负责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日常工作。
2、建立规范的旅游商品研、产、销良性运行机制。在重点园区“神仙文化园”、“赖布衣风水文化大观园”建立一个社会化、规模化的集旅游商品的设计研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园中企业。在历市镇、天九镇、岿美山镇形成“旅游商品的开发公司订货—农户手工艺作坊加工、企业生产—公司收购—批发商—零售商”的产供销一条龙联营模式。各个旅游景区可根据产品特点结合旅游活动项目、新农村建设开发形成“前店后坊”、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开发模式,开辟参观游览、试制体验和购买相结合的经营试点。在县城龙亭北路建设特色购物一条街,火车站、汽车站、购物广场建立规范的旅游商品定点销售网点,以满足游客购物需求。
3、建立文化旅游商品宣传和市场营销体系。加大对我县文化旅游商品宣传力度,并通过各类节庆会展活动集中展示旅游商品,不断提高文化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组建旅游商品招商项目库,利用各种渠道(洽谈会、交易会、博览会等)积极寻找合作商家,加快我县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步伐。
4、建立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激励制度。每年组织一次“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十佳”评选活动,评选出的旅游商品列入该年度政府指定采购名录,该旅游商品生产单位优先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对获评省级以上特色旅游商品品牌的生产单位,由县政府一次性奖励5—10万元,并由县科技局积极向上争取科技费用。
六、开发保障
1、每年县财政在旅游发展基金中列支50万元用于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奖励和宣传营销。
2、鼓励投资兴办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对新办的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享受《县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投资优惠办法》。鼓励举办妇女创业学校,培训剪纸绣花、客家服饰头饰制作等民间手工艺。
3、支持重点旅游园区采取产、学、研、旅多家联名方式开发生产文化旅游商品,对列入计划的重大技术和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政府部门优先给予贷款贴息和资金扶持。
【关键词】旅游语文教学;古村建筑;传统文化鉴赏
中国分类号:G633.3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古老传统的情怀似乎淡了不少,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农家村寨,古老建筑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它具有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魅力。在古村建筑旅游景点简介,以及导游词的写作和解说等教学中,旅游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古村建筑的传统文化意蕴,提高文化鉴赏能力。
一、古村规划设计体现的天人合一理念
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其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其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它具有耐久性,是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虽然古村当初并不全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
笔者的老家如岗湾,以及对面同宗祖的学舍村,地处鄱阳湖畔都昌县的苏山乡,是两个古村落,有着千余年历史,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朴的明、清及民国时期建造的数百栋徽派民居建筑,砖木结构为主,虽然经受大自然严峻考验,但数百年来依然耸立。古村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左青龙、右白虎”是古村规划设计的主要特征,房屋多呈“座北向南、座西向东”特点,房屋冬暖夏凉、便于通风采光。或有人粗浅地认为这是“风水先生”的封建迷信之说,其实这里面有一定的科学性,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是一门风水学问。现在有的大学还将“风水学”列为选修课程。
如岗湾,村庄依山傍溪,房屋因山势而建,前面是一个大的开阔地。规划布局十分讲究,整体座北朝南,分湾东、湾西两大部分,中间由龙筋(山)埂自然隔开,村前是公路,村后背靠东西走向的灯山山脚。村庄“左青龙,右白虎”特征明显,总体呈“丁”字型。总祖厅建在龙筋埂右边的山凹里,前面是龙筋埂右转弧形800余米长段的青龙嘴,周边花岗石砌垒,有如城墙之形势,坚固而气派。青龙嘴上绿草如茵、绿树成荫。村前广场正前方是特制露天戏台(祖厅旁边还建有室内戏台),周边可容纳万人看戏。祖厅正门前方的两边是官家(或大户人家)标志的旗杆石和上(下)马石,再往前,是纵向排列的三口人造活水圆形池塘:上塘规定洗菜,中塘只能吃水,下塘专供净物。祖厅左边(左青龙),是龙筋埂以东的整齐一字形纵向排开的20余栋湾东房屋,一律坐西(背靠龙筋埂)向东,湾东分部祖厅与总祖厅结构相同,只是房屋门前三口池塘一律为方形。总祖厅大门的右边(右白虎,所有房屋前沿线与祖厅大门前沿线平行),是整齐一字形横向排开的20余栋湾西房屋,一律坐北(背靠灯山)向南。总祖厅左边(湾东)和右边(湾西)各辟有三条深巷,经左转右拐,或右转左拐直通到村庄主行道。村里所有道路均由规格花岗石铺砌,雨天不用打伞、穿上胶底布鞋也能从这家走到那家,从村东跑到村西,不湿衣鞋。整个村庄是弄接着弄,巷通着巷,家连着家。平常将连通门一关,独成一家一户,遇有婚丧喜庆,连通门户都敞开,全村为一个大家庭,帮忙理事方便极了。特别是一茬又一茬的“儿童团”,更是生龙活虎,在这曲折多变、类似迷宫布局的村庄里,上演了无数场“童子军迷藏战”。
古村这里东连瓷都景德镇,南接鄱阳湖波澜,西望匡庐秀色,北通湖口九江。村人生生不息,代代血脉传承,发展成为当地的大村庄。其历史积淀和神韵孕育了村民的智慧与秉性,同时也造就了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开村之初,吃苦耐劳的人在周边开荒种地湖口,精明能干的人到外地做生意赚钱,尤其是到景德镇做瓷器活。景德镇与婺源(中国最美乡村)临近,村民赚足钱之后,引进徽派建筑风格,回到村里大兴土木,建造与婺源如出一辙的徽派房屋,令家乡享有“小婺源”之美称。
二、古村建筑表现出的文化意蕴
民居古建筑不仅讲究外形的恢宏、奇伟,而且刻意追求屋内的装饰美。传统的徽派建筑木雕、石雕、砖雕等艺术极大地丰富了这种装饰内容。从建筑学和美学两个方面展示着自身的生命力,它不仅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与伟大,也表明了建筑与雕刻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尤其是木雕,艺术形式与建筑物装饰和实用完美结合,既考虑到美观,给人以艺术熏陶,陶冶人们情操,又考虑实用,有利于建筑的坚实耐用,在选择材料、确定内容、构图制作时,都立足于装饰角度来思考题材的表现手法。
如岗湾、学舍村古建筑屋檐下方的工艺木雕,栩栩如生,或狮子彩球,或双龙抢宝,或双凤朝阳;天井两旁的窗花雕刻,巧夺天工,或是四季名花图案,或是人物故事天仙配、八仙过海等……这些雕龙画凤的宝贝无不透出幽远古朴的气息。
古村有大三进、小三进,大八间、小八间等数十栋棋盘老屋(类似北京的四合院),但又各有特色:“天花”、“进藻”,多姿多彩;飞檐斗拱,形神各异。房屋用天井采光,屋上雨水从天井下落(即,四水归堂),进入地下暗管道流入池塘(又称四水归塘),象征财不外流。整栋屋不向外开窗,除了安全保障外,还象征着财不外露。
远远望去,成群的古建筑鳞次栉比,青砖、灰瓦、白檐,山头、转角、马头墙,风格独特,古色古香。村内巷道纵横交错,村前池塘明清如镜,村外群山环抱连绵,惹来《聊斋》《牡丹亭》《铁血共和》《风雨下钟山》等影片剧组现场狂取镜头。在村里土生土长,后来走进城市的村民,留下不少难忘的童年趣闻,总免不了迷恋乡里古村,禁不住梦中回放棋盘老屋的生活剪影;许多世居城市的村民,唯愿经常回归乡里,着意观赏气势恢宏的徽派建筑风格,顺便寻觅先祖景德镇官窑瓷器珍品之踪迹;更有慕名前来的文人墨客、记者编导和游客们驻足古村采风、摄影……
关键词: 岷江上游地区; 藏羌民族; 民间; 旅游文化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088-02
一、民族民间文化概况
岷江上游地区,拥有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藏羌文化,尤其是活态的非物质形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它们以固态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为依托,表现出颇为丰富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其主要情况如下:
1. 音乐:从民歌看,藏、羌民歌包括山歌、劳动歌、酒歌、舞蹈歌以及祭祀、丧葬歌五大类,以及某些特定习俗或用途的民歌(如羌族的“出征歌”)。羌族、阿尔麦藏及部分嘉绒藏族、白马藏族均有二声部或多声部民歌,如羌族北部地区的“古纳”、“尕罗”(山歌)、“沙蒙”(劳动歌)等,阿尔麦藏族的“纳玛”(酒歌)、“色娄”(男女对歌),嘉绒藏族的“嘛呢”(祭祀歌)。最具特色的是羌笛,“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诗中的描写。
2. 舞蹈:阿坝州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容丰富、特点突出。在九寨沟县,既有安多藏族草地风味的“卓”舞,又有白马藏族的“攫(所谓“十二相”)、“圆圈舞”、“火圈舞”;在理县,嘉绒族舞蹈则有“达尔嘎”、“五屯卓”等。而在多民族共居的松潘县,重要舞种有羌族的“莎朗”、“铠甲舞”,还有回族的“花灯”,而回族“花灯”又是极少有的流传下来的回族舞蹈品种;在羌族主要聚居区域茂县和汶川,除了“莎朗”、“铠甲舞”,尚有“布兹拉”(羊皮鼓舞)、“巴绒”(礼仪性舞蹈)等。
3. 戏剧:羌戏和藏戏都属于具有原始艺术魅力的戏剧。羌戏是一种古老别致的仪式性民间戏剧,又称“释比戏”。羌语中,“释比”是巫师的称呼,日常生活中,他们主持各种祭祀仪式为人驱邪治病解祸,主持婚丧嫁娶。羌戏的剧目有《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以及《 斗旱魃》、《众母舅祈雨》等。其表演原始古朴,有浓厚的民俗气息。作为中国藏戏的分支之一,四川的藏戏主要分布在甘孜和阿坝,阿坝的藏戏又包括安多藏戏和嘉绒藏戏,剧目除了《文成公主》、《朗莎雯波》、《顿月顿珠》等八藏戏外,尚有新编历史剧《牟尼普赞》等。
4. 民间工艺:无论藏还是羌,服饰工艺、新织工艺、刺绣工艺、金属工艺等等,都丰富多彩。如羌族挑绣,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是羌族妇女的必修课,从小就受训练。图案多取自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花草、瓜果、飞禽走兽之类,内容多表现吉祥如意,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古羌文化的写照。其针法除挑花外,还有纳花、纤花、链子扣、平绣等,不同的针法形成多样的风格。按传统习俗,几乎每个羌族妇女都有自己的挑花腰带、围裙和胸兜。
5. 节日风俗:有藏历年、羌历年、若木纽节、黄龙寺庙会、羌族转山会、回族开斋节、牟尼沟卓锦节、松潘节,等等。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可谓各民族繁衍史的“活化石”,是其生活习俗、宗教文化、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具有很高的研究、开发、利用价值。转山会又称祭山会,乃羌族传统习俗之一。
二、民族民间文化与当地旅游开发
就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而言,九环线上拥有“九寨沟格萨尔王营盘”、“九寨沟藏羌风情晚会”、“山菜王”、“桃坪羌寨”等具有本土特色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初步形成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大阿坝文化旅游网络。
民族民间歌舞对岷江上游旅游业的文化注入,丰富着旅游的人文内涵和提高着旅游的人文色彩,同时也创造了令人羡慕的市场效益,这在九寨沟等地有鲜明体现。如今,仅仅在九寨沟风景区内,就有十几家民族艺术歌舞团(并非公办性质,乃社会力量组建的民间职业剧团),每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如今,对于远方的游客来说,白天观风景,晚上赏歌舞,已成为九寨沟旅游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汶川的三江生态旅游区,也有类似的民族歌舞表演。如位于三江的潘达尔酒店,其周末晚会就融藏、羌歌舞、民俗于一体,既有舞蹈“萨朗”、“花儿纳吉”,又有体育类游戏“推杆”,还有融人羌族祭祀民俗、婚姻民俗的节目,给游客带来愉快的精神享受。有别于九寨沟的民间职业剧团这里的演员们则全是店里的年轻服务员。该酒店外形系藏式建筑,内部装修在汲取民族风格的同时又很现代化。该酒店名称也很有意思,据知情人讲,“尔”即尔玛指羌族,“潘”即番指藏族,“达”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中是“和”、“秘”的意思,显然经营者意在借藏、羌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和招引游客。
又如茂县的餐饮企业“山菜王”,如今已是名声在外的企业。不但其硬件环境布置全部采取羌民族风格,而且吸收羌族民俗为来宾们进门时举行隆重而富有特色的迎宾仪式,并以羌族姑娘歌舞伴餐;让来宾在享受有地方特色的口福之乐时,也实实在在地欣赏一次羌族民间文化风情。“山菜王”经营者对羌族民族民间文化的吸收和利用,正是促使该企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目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岷江上游地区除了九寨沟等地外,绝大多数地区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尚停留在家庭和作坊式阶段,成规模和大的企业还没有。事实上,“西部开发”的大背景下,对藏、羌民族节日风俗的开发,对羌族挑绣等民间工艺产品的开发,对藏戏、羌戏、回族花灯、民族歌舞等表演艺术的开发,对各种民族性游艺娱乐文化的开发,从以人文为旅游注人鲜活灵魂这个大目标看,其中可供大做文章的空间还很宽阔。这里,对于这些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的价值认定,从上级部门到一般民众,都有一个提高认识水平和强化自觉意识的问题。
(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岷江上游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有面临变味、流失甚至断绝的危险,具体表现在:
1. 年轻一代不学、不说羌语
据了解,年轻一代不学、不说羌语的现象在沿江顺公路的交通发达地区十分突出。羌族是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语言对于维系一个民族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如果羌族在现代化进程中连民族语言也丢失了,其后果的严重性当不言而喻。这说明现代化进程在推动族往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少数民族文化面临严峻挑战,实质上它反映出相对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某些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认识不足以及民族文化自信心缺乏。
2. 羌笛演奏无继承人
羌笛是羌民族最具特色的乐器,乃中华音乐文化的瑰宝,自西汉以来就闻名于史。“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己”,这是汉代马融《笛赋》中说的。据了解,目前在九寨沟里的某些文艺晚会上,游客有时也能见到吹奏羌笛的表演。不过,调查得知,目前在羌族地区,真正会演奏羌笛的人数在10人以下,而且年龄最小的也在50岁以上。除此以外,羌族独具特色的多声部民歌,目前会演唱者也是寥寥无几。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音乐文化遗产几乎没有年轻的传人。
住宅追求时髦
3. 房屋装饰追逐时髦
经都江堰沿岷江河谷而上,公路两旁新盖的羌族民居尽管仍依照本民族建筑“累石为室”的传统,但在片石垒砌的外墙面上大多贴上了白色的瓷砖,显得非常刺眼。诚然,随着时代社会发展和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希望将自己的住宅按照他们眼中的“时髦”方式加以美化,这愿望和要求无疑都是合理的。然而,当地人这种以贴瓷砖为“时髦”的选择,在今天大城市的人看来已是过时的。试想,在通往九寨沟的这条黄金旅游线上,在这个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一个域外旅游者或考察者兴致勃勃地到来,一路上所见都是这贴着西式白色瓷砖的所谓民族建筑,会留下什么感受和印象,这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 王大悟.论羌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J].旅游科学,2009(02).
[2] 伍鹏.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