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浅谈音乐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流行音乐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的,由于它通俗易懂,很快被人们所喜爱并在我国盛行,较早的“四大天王”成了学生心中的偶像,如今周杰伦的出现更让学生兴奋不已,周杰伦的演唱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变化上,感染力强。流行音乐为什么能很快被人们喜爱并传唱,这是因为流行音乐的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
一、初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
中学生们都处于12岁至16岁这个阶段,个性活泼,富有朝气,喜欢接受一些新鲜事物,流行音乐作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色,对社会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不稳定的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影响更深。流行音乐恰恰符合了中学生蓬勃向上和朦胧、追求浪漫的心理。也正因为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内容过于老化、落后,大多数学生对此都感到厌烦,甚至请病假不上音乐课。他们认为听流行歌曲可以解除学习中的疲劳和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在欣赏中展示自己、释放自我。
二、怎样处理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
如果学唱的歌曲中缺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内容,就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更难以吸引学生。面对中学音乐教育的这一现象,音乐教师应该怎么做·中学音乐课该怎么上呢· 这些都是现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切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层次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参与活动的主人。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明确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而音乐课堂又是学校培养学生艺术教育的园地,所以音乐教育就会受到社会或多或少的制约。随着音乐风格的不断演化与发展,音乐也面临着多元化发展趋势。现在的中学音乐教学内容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欧洲古典音乐及包括流行歌曲与现代音乐在内的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化。但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就要有主次之分。近些年来,我国的流行歌曲创作题材大多以歌颂祖国、放眼世界和人生哲理为主,创作上追求民族风格,演唱方面揉合美声和民族唱法。同时音乐家们的精心创作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着提高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所以将流行音乐加入到中学音乐教学中,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2.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音乐兴趣
初中阶段的中学生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身边的流行音乐也往往是他们所渴望了解和学习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查阅资料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他们的兴趣、爱好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欣赏雅尼音乐会的演奏,学生看了
转贴于
之后都兴奋不已,特别是音乐会中那个台湾键盘手的精彩演绎更让学生叹为观止。那动感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仿佛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能拓宽学生了解音乐的视野,在学习音乐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了解和吸收其他风格的音乐作品。所以说,流行音乐进入到中学音乐教学中是可行的。
3.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师要加强专业技术能力,拓宽欣赏视野,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据笔者了解,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根本没有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这样会渐渐地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感受音乐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既有“高雅”音乐,也有流行音乐,但并不是所有的“高雅”音乐都是经典的、动听的,而流行音乐都是所谓的“不健康”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师不能总是停留在自己所学知识的范畴内,拒听一些现代的音乐,要雅俗共赏,在教学中不断自我充电,同时也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4.音乐教材要随着不同的情况而变化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创新教育
针对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所开展的创新教育,在型课程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作用。文章将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创新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对小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的作用,进行创新教育开展方式的探讨。
一、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
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开展是指,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以及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掌握新型学习方法愿望和运用现有的音乐知识对音乐学习的创造性能力。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音乐教材本身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占有了原本学生应当占有的主体地位,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造成了教师不能全面的掌握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全面的参与到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使课堂的教学氛围越发的单一无趣,长此以往,则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音乐的学习原本应有的兴趣。在音乐教育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对这一问题能够有效地解决,因为,创新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的关系,学生回归了他们原本在课堂中应当占有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参与到整个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同时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他们的课堂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从而更加有效的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各行各业开始普及,尤其是在教育事业方面,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小学的音乐教育课堂更加充满生命力。多媒体这一新型教学工具在课堂的运用,可以使视频、图像和声音相结合,使小学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并给予了学生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音乐课堂学习氛围,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爱玩的特性,充分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自己编一些舞蹈动作并表演出来,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性发展,而其他学科的融入也对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小学音乐的创新教育可以在音乐课堂中融入舞蹈、美术、文学等也可以融入自然、生物、数学等,使音乐的教学真正做到多学科相融的创
(三)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创新教学方法
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尊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方式一直都是“教唱”的模式,使得音乐教育很难达到预计教学目标。小学生由于年龄段的问题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能力和基础通常会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因材施教,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感知能力以及艺术素养都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以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为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保障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因此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音乐教育的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但传统的“教唱”音乐教学课堂往往会使学生感受到束缚,导致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不能完全的发挥。所以,小学的音乐教师在创新性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纪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发挥属于他们这一年龄段的天马行空的思维,展现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拥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并且对于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所做出的创新和大胆想象要给予支持和鼓励,使他们在这一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并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小学音乐创新教育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在小学教育阶段运用创新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教育也是为了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同时还是一种为了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小学生的年纪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并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总会显得非常的活泼好动且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同时他们也正处于智力增长的阶段,认知能力在这一时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他们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学的音乐教师要能充分发会学生的这些特点,并予以适当的利用,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想象能力,并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是他们的音乐素养能得到充分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会更加注重“教唱”,是的音乐课堂明显会显得单一无聊,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消极心理。所以,小学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创新教育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促进智力的开发,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明月辉.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学周刊,2014(05)
论文摘要:文章分三部分概括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的看法,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充实有关教学内容提出希望和建议。
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大课题。因而,在师范院校推进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教学工作的整改,使之适应形势,为学生提供更实际更有效的教学服务。
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的教学基本以个别授课的传统形式为主,部分开设一些规模不等的集体课或小组课,但教材与教法、教学思路均与表演专业相似,不能充分体现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当今社会上最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育人才呢?那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基本功,综合的能力。总而言之,就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优秀、实用的音乐教育人材。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方向,调整过于保守的教学模式,寻求更加合理的定位。
以下分几方面就音乐教育系钢琴教学的思路谈些粗浅的看法:
教学形式多样化。
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这三种外在形式不同的授课方法,其作用不尽相同,针对一些技术难度大的不同曲目,非个别课上详尽剖析,细心推敲不可,对含有广泛、普遍性知识的授课内容似乎更适于集体或小组课。应该说集体课的设置,并非只是为了解决师资不足或是针对低程度学生开设的,而是某些个别课所不能取代的。
钢琴必修课从单纯的专业技术学习功能拓展到能体现综合音乐素质培养的集体课,可令师生思维意识共处在高度积极状态之中,不间断地思索和调整。如果教师指导组织得当。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尚可提高兴趣,缓解当众弹奏时的局促感。
究竟如何实现集体课的教学呢?首先要根据教学设备、设备的具体条件额定人数,视学生弹奏程度相近编班,随着学生进度发展的差异有计划地给与调整。实质性教学内容包含:
一、钢琴教学法
(一)浅释弹奏原理和基本弹奏法,并结合相应的基本练习材料讲解、示范各种奏法,令学生切实地体会下键时重量驱动部位的感觉,进而强调初学时分关节练习的必要性。
(二)加强认识学好弹好包括二十四个大小调音阶、琶音在内的基本练习的作用,分析各调指法共同点及区别,如左手弹琶音时指法5421和5321的界定方法;升、降号键上开始的大小调指往返规律;穿指、跨指时如何调整指、腕、臂动作于速度时的角度、高度,总结出易产生的毛病和应对措施。
(三)据本班组的程度层次。安排相似类型或相同练习曲,回课时安排一至二人弹奏(每次可调整变换弹奏者),指出并概括同类练习曲的普遍共性、练习的步骤及方法,以点促面。
二、钢琴音乐简史进人课堂
钢琴艺术的发展与变迁实际就是一部浓缩了的西方音乐发展史,通过对钢琴音乐简史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时期的演奏方法,对理解不同时代的音乐文化艺术,不同时期的作曲家及作品风格非常有意义。
三、授课内容依靠课外知识的辅助
(一)教师应积极有选择地为学生介绍推荐有关钢琴艺术的书籍、乐谱、音响资料等。凭课堂上能学到的知识含量毕竟有限:往往是通过讲授局部进而折射出整体,难以达到理想的深度和广度.显示出集体课的缺憾。为此.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钢琴弹奏法、音乐家传记、音乐作品分析等资料书籍,诱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能力。
(二)钢琴基础技术类的教材分类、选择、如何搭配使用。据了解,为数不少的毕业生虽普遍弹过一些教材,积累了一定的弹奏曲目,但在实践教学中往往缺乏选择、使用教材的能力。作为有经验的教师应为他们分门别类地介绍、简析各类教材的使用价值及功能作用。
(三)音响资料的借鉴作用。为了弥补集体课渐进性的不足,促使学生不断充实课外知识,可引导学生查询适宜的音响资料,通过聆听欣赏具有代表性演奏家的典范弹奏扩大视野,丰富内心世界,提高弹奏质量,并能了解熟悉相当数量的作用,无疑可为自己起到充实和推进作用。
四、原谱伴奏与即兴伴奏
以歌曲为主的原谱伴奏纳入音乐教育教学计划,已勿庸置疑。钢琴艺术的范畴本应涵盖了原谱伴奏,这与被伴奏的演唱作品协调合作,相映成辉,为共同塑造音乐形象、烘托情绪气氛起着一体化的作用。即兴伴奏是作用于社会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中种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具有了这种能力,就可以方便迅捷地随时和演唱进行配合,展示出这首歌的基本面貌。原谱伴奏为即兴伴奏提供操作途径。即兴伴奏从原谱伴奏汲取营养,丰富完整自己的手法织体。即兴伴奏的能力应奠定于原谱伴奏弹奏磨练的基础上。即兴伴奏织体技巧不宜过于复杂,简明实用的和弦进行和音型自然作为即兴伴奏的基础核心,应有一个较为固定的基本模式为好,使和声的进行有章可循,免于杂乱无序。
五、考查形式
采取减量增项的办法,即减少分立项目考查时的乐曲数量。增加包括钢琴弹奏在内的原谱伴奏、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项目,结合起来有机地合理安排,穿行,促使师生采取积极的姿态,齐心协力投入考生缓解考前的无形压力,精神得以放松,可消除或减轻在考场中易于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同时也为步入社会前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侯丽丽.高校钢琴教学与课程改革散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范琴雯.高校扩招后的钢琴教学现状及策略[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黄皓华.谈高师学生钢琴教学能力的培养[J].乐器,2004(6).
[4]王晓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
一、培养情感的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幼儿的情感,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在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感受音乐的要素,并获得音乐知识。幼儿很容易对音乐感兴趣,但只是停留在“好玩、喜欢”的层面,兴趣很容易转移。记得在一次开展大班的音乐欣赏课――《小精灵的舞》时,我选用了音乐《森林狂想曲》,这是一首由一群热爱大自然的音乐人,费了5年时间,走遍整个台湾的山林,实地录音而成的曲目,可以称得上是天籁之音。在乐曲中,我们仿佛与山水花草相伴,与鸟兽鱼虫为伍,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的仙境,体味着清新愉悦的自然气息,这首乐曲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近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冗余度(也就是熟悉度)的高低决定人们探索和操作的热情。对于大多数缺乏音乐经验的幼小儿童来说,音乐信息对他们总是冗余度极低的,要求幼儿安静地倾听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时,大多数小朋友往往很快就会感到厌倦。而我选的这首歌曲小朋友虽然是第一次听到,但它本身所蕴含的“趣味”――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叫声,是小朋友所熟悉的,乐曲的内容本身就能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再加上“小精灵”又给音乐带来神秘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和想象、创造与表现的愿望。活动中我通过打开幼儿视、听、肢体动作等多种通道,整体欣赏音乐8遍,每一遍欣赏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游戏、绘画、舞动来表现对这段乐曲的理解和感受,体验到主动创造、自由表现、与老师同伴共同表演的乐趣。课后我反思:当教育唤醒幼儿的主题意识时,就会将幼儿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的动力,有了这种主动学习的动力,孩子就能从音乐作品的感受中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才能真正培养孩子情感的美。
二、感受韵律的美――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体验和感受,利用充满童趣的、易于被孩子接受的故事及儿歌等内容来让孩子体验音乐的魅力。例如,我在开展音乐活动(中班春季教材)歌曲《春天》时,问道:“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吗?”孩子的反应让我大吃一惊,只有江××小朋友回答说:“春天来了,燕子阿姨飞来了!”肖×为小朋友说:“春天有很多花开了。”其他孩子都只是默默地听,并露出一副满怀好奇的样子。我想孩子认识春天的已有经验是很有限的。与其你把春天的特征直接灌输给孩子,还不如让他们走出教室,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为的是营造一种更和谐、更有趣和更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课堂氛围。于是,我便带着他们高高兴兴地来到校园的小花园里“寻找春天”,看看春天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观察和交谈,孩子发出这样的感慨:“春天里有好多五颜六色的花,春天好美呀!”“春天,我喜欢你。”“春天来了,柳树阿姨长出了嫩芽芽,绿绿的,真好看。”这时,我就趁热打铁,扮演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展开翅膀在花丛中飞舞,我注意到每位孩子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我并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是轻唱了两遍歌曲《春天》,当我唱到了第三遍时,我发现已经有大部分孩子也会一边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一边跟着唱了。即便有些音还不是唱得很准,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通过观察发现和对歌曲优美旋律的演唱真正体验到音乐独有的魅力。我的这节音乐课开展得很轻松,孩子也很快乐。事例证明: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幼儿的表现才是淋漓尽致的。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尝试不一样的学习环境,努力为孩子营造有趣的学习氛围,相信孩子是最棒的,使他们拥有与音乐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同样的命运和感受,更深层地感受音乐韵律的美。
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中学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只有让他们保持对音乐学科的兴趣,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从而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信赖去关心他们,诱导他们使学生慢慢喜欢你,愿意听你所上的音乐课,这样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
二、创设意境,领会歌曲意图
如何在教唱过程中充分展现意境?比如说我们再教唱歌名歌曲时,就要先听一些歌名歌曲,展示一些关于革命的照片,介绍一些英雄事迹等。通过这些渲染,不仅可以满足学生视觉上的美感,还可以帮助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领会歌曲的意境,在音乐的伴奏下,还可以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音乐欣赏,回忆歌曲创作情况,剖析健康向上的内容,并通过一些文艺活动,音乐游戏等来扩大音乐影响,使学生热爱和赞美祖国之情自然流露并得到升华。
三、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创造力
音乐教学在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创造美得能力。教师积极创作歌曲,教给学生,让学生有积极情感,产生创作冲动,我们可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上台演唱,歌伴舞等,那个即培养了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又使他们表达了美,创造了美,体会到乐。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音乐教育正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很多音乐都是有故事内容的,有些通过歌词可知道,有些需要欣赏,体会其意境。让学生根据歌词编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
例如我在教唱歌曲《小白船》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把想象中的小白船在银河里荡漾的感觉找出来,当我唱完《小白船》时,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谰的图画。有的说:“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微风吹着海水轻轻泛起波浪,小白船扬起帆远航去了,渐渐地越开越远,终于消失在地平线上,因此在演唱中到结束就会越来越轻,似乎渐渐远去。”但有的孩子不同意,认为:“小白船是乘着黄昏的余辉,远航归来,他们认为在演唱结尾应逐渐慢下来,但并不是轻下来,仿佛小船越开越近慢慢靠岸了。”不同想象力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这就是创造的萌芽,教师不必强求一致,可以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通过编创故事,使乐曲充满了生命力,变抽象为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喜爱,要加强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简单的乐器,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例如可以用打击乐器表现风声、雨声、小鸟叫声、走路声等等,提高对打击乐器的认识,再根椐歌曲的情绪选择常见的乐器:碰铃、木鱼、三角板等,创编简单的伴奏。当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创制乐器的乐趣。有一次,我布置了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制乐器。发现学生制作的真不少:有用易拉罐装进少许沙做成的“沙槌”;有用自行车车铃做成的“碰铃”;有哄婴幼儿买来玩的小铃铛挂起来的“串铃”;有用柳枝制做的“柳笛”;有用竹竿做成的“笛子”往塑料瓶里灌些小石子,带一两个喝过饮料的易拉罐等;有的时候,我们还让学生每人带一双筷子作为伴奏工具。这些东西,虽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不雅之物,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起了不少的作用。当同学们有板有眼地用这些“乐器”为歌曲伴奏时,我领悟了《南郭先生》里的齐宣王爱听三百人演奏的滋味。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对学生须进行六大解放: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并且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改革开放的今天,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只有不断拓展创新思维,才能有所进步和发展。
四、深度把握教材,追求超越教材
1、同一个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当我们拿到教材以后,不要匆匆忙忙进行对课堂教学流程环节设计。而应该对作品理性分析的设计。作品是我们教学的内容,环节是我们教学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一定为内容服务。对作品的设计不是简单的复制教参,它体现在对学生的了解、对音乐课标理念的领悟为前提,理性分析作品的风格、特色乐思、教学的价值及相关的背景,设计的范围包括教学的切入点的捕捉、教学落脚点的设置、教学资源的整合等方方面面。其次,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教师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熟悉的情感和内心的感受传达给学生,与学生展开互动、共享。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第二次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实际上是教师对教学流程细化的过程。其对象是学生,重点是活动,强调的是在活动中感悟,在参与中体验。例如:歌唱《彝家娃娃真快乐》一课,教师对学情、课标的正确认知,对乐曲进行了理性的分析,设计了节奏训练为切入点,表现彝族音乐风格的教学策略。为什么这样设计? 实际上经过对作品理性分析的设计之后,达成的是教师对教材初步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初衷是要体现教师对教材独特的、个性化的诠释。最终实现的是两次心灵的震撼与共鸣。
2、课堂教学要有亮点。形成由点到面,螺旋式上升,有,有起伏。
关键词:音乐教育 现状与思考 改变现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19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习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的德行得到更好的培养。所以,当前的教育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德、智、体、美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现状与思考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主课、副课的概念被区分开来,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对副科产生一种懈怠的心理,从而潜移默化中削减了了对音乐教育的注意力,音乐课程已形同虚设。因此,音乐教育不能较好地实施和发展是我们音乐教育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师资力量缺乏
音乐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也是通过教师的素质和行为来教育学生,来达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所以,音乐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但是,就目前的师资来看,大部分音乐教师只是音乐爱好者,并没有受到专业的教育和培养,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全面,不具备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的条件,这样一定会影响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素质的要求,很难达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
语数外等考试科目都有一定目标性和目的性,音乐教育却恰恰相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因此,导致在音乐课上,多数教师的教学要求都比较随意,想上就上,只是教一些简单容易的歌曲,对音色和旋律没有过多的要求,会唱就行,甚至有的音乐课是用来给学生写作业或用来补习文化课的,这样完全违背了开设音乐课的初衷。
音乐教育是是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就是挖掘和发展学生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和思想理念,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改变现音乐教育的现状。
二、如何改变现状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形态,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将进入新的阶段。由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应该有所改变,勇于探索,以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向每一个学生,采用专业的音乐教育方法和策略进行课堂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使音乐课堂更具有有主体性和创新性。让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每一个学生确实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
(二)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包括唱歌教学、器乐教学、音乐欣赏教学、识谱知识与视唱听音教学及课外音乐活动等。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音乐欣赏教学。音乐是一种艺术,它可以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享受,在这个信息的时代,人们听音乐早已成为一种乐趣,感动人们的不仅仅是好听的旋律还有那些歌词中触动心弦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几个音符、曲调,更重要的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手段就是聆听、感受,使学生对不同风格的音乐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总之,通过欣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对各种声音的感受力、观察力,以及对声音的选择、筛选能力,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2.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教学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继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培养也不容忽视。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是一种富有情感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处理模仿与探究的关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灌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通过切身感受得到实践的创新,使学生尽可能地投入音乐创作,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天空,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通过鼓励来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为创造性教学的展开奠定基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被逐渐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尤其在音乐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独立性,在教学活动中,单靠教材和磁带很难达成理想的目标,学生对教师教唱的教学方式感到枯燥,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效率比较低,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会比单一感官感知的效果好,更好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帮学生理解歌曲。运用多媒体教学,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播放文件更方便快捷,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更多的乐器,开阔视野。但是多媒体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挖掘,才能更好的发挥起作用。
3.创新教学模式。音乐是人类活动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具有促进学习的良好功能。要想让学生在各学科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情绪得到缓解和放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建立起创新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区域、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情绪,将音乐理论教学与情景意念交融在一起。
在这个信息不断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化,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总之,我国的音乐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音乐教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许虹.打造活力高效的音乐课堂[J].教育艺术,2011(7) .
[2]李渝梅,李方元.音乐课程编制中有关课程知识的几个理论问题的讨论[J].音乐研究,2004(2).
[3]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3) .
关键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59-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身心成长是家长最为关注的事情,在教育方面都倾尽所有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许多的家长不遗余力地为孩子购买乐器,用重金聘请老师来为孩子进行辅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家长更重视对孩子的音乐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由左半球和右半球组成,左半球控制逻辑思维,右半球控制形象思维。大脑有相对的分工、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然而音乐教育,在开发儿童大脑右半球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妙动听的音乐符合生理的韵律和节奏。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有与其生理年龄段相应感受音乐的能力。根据这样的特点,让儿童在家庭中经常接触音乐,大脑右半球就会在音乐的刺激下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使大脑获得良好的发展。
家庭音乐教育狭义的指对家庭未成年子女进行的音乐训练;广义的是指对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包括老人、年轻人和小孩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音乐教育活动。西方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曾指出:“音乐对人的性格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净化、美化人的心灵方面,音乐起到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龄前儿童处于通过认知逐步把握世界的阶段,音乐教育能够同时刺激大脑左右半球,使孩子的活动得到均衡发展。
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过程,儿童可以获得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追求目标的热情,这些经验将为儿童终生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把音乐要素紧密的结合,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学龄前阶段正是感觉器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通过感知觉对音高、节奏做出各种反应来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和对音乐的感受性。伴随音乐的律动,使幼儿的大脑和四肢得到协调发展。
有关研究表明:正常的婴儿生下来就具备分辨声音的能力,能对不同音色建立起条件反射。2个月喜欢听妈妈唱摇篮曲和听悦耳的玩具声音,当4个月的时候就会去触碰床边悬挂的铃铛,到6个月的时候就会自己去创造声音的游戏。如:喜欢听敲击物体发出的声音,表现出人对声音所具有的敏感和喜爱。幼儿在半岁时会学习和模仿大人的语调,这不仅是学说话,而是在玩有韵律和声音的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唱歌,随着音乐的律动跳舞。其实就是家庭音乐教育中宝贵的教学内容,只要大人能足够重视,那么就能随时在客厅、卧室、院子里得到实施。
家长如何更好的进行家庭音乐教育?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早期教育最初来源父母,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音乐的地方,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家长可以选择旋律优美的音乐,让孩子感受旋律的律动和变化。不要凭喜好只播放同一类型的音乐,这样限制了孩子接触其他音乐的机会。平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开展简单的音乐活动,如利用曲目编成童话,尝试进行音乐的组合搭配。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文艺晚会,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处于充满音乐的环境当中。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对音乐产生兴趣。
二、科学的教育方式
(一)合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
幼儿的特点是好玩、好动,一切从兴趣出发,家长要把握这一心理特点,把音乐同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幼儿在玩乐中受到熏陶。家长应多学习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将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孩子的教育当中去,根据其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一些合适的曲目,做到因材施教。
(二)做到多赏识、少训导
家长望子心切,在孩子的音乐学习中,不免心浮气躁,常常过度批评孩子,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那样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因此,家长要用正确的教育观耐心启发孩子,用平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错误,适当给予表扬,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三、合理利用生活资源
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已经走进每个家庭,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书本获得各种音乐信息,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易拉罐,玻璃杯,碗、锅子等材料制作成简单的打击乐器,在敲敲打打的玩乐中进行教育。
在目前社会上,家庭音乐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盲目的逼迫
父母的思想取代了孩子的意愿,不顾孩子的自身条件,强行逼迫孩子进行学习,这样将极大伤害孩子的心灵,使身心得不到发展。
二、强制性教育
学龄前儿童还不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然而父母的指令取代了孩子的主动,孩子把音乐学习当成差事,从而影响学习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音乐特长得从实际出发,切勿强行逼迫,否则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音乐;音乐教育;功能;意义;重要性
爱因斯坦把童年时代的音乐教育看成是他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础,而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人具有全面优秀精神品格.那么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或者说,音乐教育的功能和意义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感情的,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代替的作用,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正感受着作曲家的灵魂,或许我们不知道引发作曲家产生这种感情的事由,我们却直接触摸了他们的感情。瓦格纳还说:“音乐不是表现某一个人在某种状态下的激情,而是表现激情本身。”音乐的节奏正是生命节奏的体现,因此贝多芬的慢板乐章会使人进入沉思,而斯特劳斯的圆舞曲倒令人愉悦,迈开轻松的舞步。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无论是《二泉映月》,还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这许许多多高尚的音乐,会使人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面前变得坚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滋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
没有任何艺术形成,能像音乐一样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每当爱因斯坦研究问题遇到困难时,他就把自己关起来演奏音乐,他常在音乐中重新获得灵感。这原因正是音乐使他的情感从理性中释放出来,他的思路从逻辑的束缚中释放出来,重新获得创造力。列宁说过:“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用自己的想象力来给刚刚在他手里形成的作品勾画出完美的图景,那我就真不能设想,又什么刺激力量会驱使人们在艺术 科学和实际生活方面从事广泛和艰苦的工作,并把它坚持到底。”正是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感,保持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并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是相互渗透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是以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强制的方式,它依靠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的产生作用古代思想家荀子在《论语》中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起凄。故先王府谨为之文。”又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他正是看到音乐的教育功能,以及以乐感人的教育方式。例如《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通过一个儿童的口,叙述了他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经过,全曲天真活泼,充满稚气毫无说教的味道,都非常自然的体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
大多数音乐活动,都是集体的活动。从小参加集体音乐活动无论是音乐游戏 器乐合奏还是合唱,都能培育人的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纪委的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紧密合作地良好道德。所以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把音乐活动当成新一代社会规范的早期教育行为来研究,并在教育中给予非常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例如《黄河大合唱》,激发了多少人的抗日热情,优秀的民族音乐,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其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热爱祖国的 大好河山。听过古琴曲《流水》的人无不被它积极进取的民族气质所感染。听过古词《满江红》的人,也无不被其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震撼。
音乐益于身心健康的这一功能,与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从特征上说,音乐发源于人内在的情感运动,而体育表现为人外在的身体运动,音乐发展人健康的情感运动,而体育锻炼人强健的体魄,它们从不同方面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与体育会呈现日益紧密结合的趋向,如自由体操等,已经完全与音乐结合,而音乐性也成了评判这些运动的不可缺少的标准,至于跟音乐密切结合的群众性舞蹈娱乐活动,更是广泛而普遍的社会行为。
总之,把音乐教育推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青年、推向整个社会,是整个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样的事业好比是绿化的事业,它播撒一颗颗热爱音乐的种子,培育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的森林,它能培养每一个孩子学习音乐的情感,使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延洲.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2]吴跃跃.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关键词】幼师 音乐 教育
一、幼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幼师工作是一个非常具有意义和使命的工作,其承载着呵护祖国幼苗的重任。幼儿阶段的孩子极具塑造能力,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各方面的能力都尚未形成,就好似一张白纸,只待一位优秀的画家为其描绘。很多人认为,幼师其实就是“带孩子”,对孩子没有任何影响。其实不然,幼儿易塑造的特点使其各方面的精神发育与环境紧密相连,其中包括社会、幼师及家长。幼师正如前文所说的“画家”,他们的能力以及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音乐是幼儿素质教育的必备科目,它包括唱歌、乐器演奏、韵律活动、音乐欣赏等。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能让其记忆、表达情感能力、思维能力、智力、个性等方面都有一定提高,因此它是对幼儿采取全面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幼儿、幼师及音乐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幼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二、幼师音乐教育现状
纵观幼师音乐教育现状,基本上停滞不前,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幼师专业的学生大多属于音乐综合能力和音乐素质低下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幼师专业学生是在初中毕业之后入学,入学之前音乐基础偏薄弱或是零基础。这使得幼师音乐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抵触学习音乐,进而无法提高学生音乐水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教育人才。第二,幼师教育模式较古板、单一。如今大多数幼师专业依然还是采用大满贯的课堂教学,学生被迫接受音乐教育,消极地学习音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第三,幼师音乐教育资源匮乏,缺乏幼师特点。由于幼师音乐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音乐教师在选用教材方面比较盲目,很多时候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而定。可是人各有所异,同样的教学内容并不适用每一个学生。同时现在所有的教材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进入社会进行教学的需求,而教材缺乏幼师特点也使得将来学生难以适应“面向幼儿园”的社会需求。
三、幼师音乐教育新路径的探索
对于现如今幼师音乐教育的现状,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希望对未来幼师音乐教育的发展道路有一定的启示。
(一)提升音乐教育地位,明确培养目标
前文中,笔者对幼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中都有所提到,无论是对幼儿,还是对幼师,音乐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接受音乐教育是为了发育智力、提高能力,幼师接受音乐教育是为了有足够的音乐修养和素质,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师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其对音乐的兴趣,训练其音乐综合能力(乐理、节奏、乐感等)、音乐素质、情感表达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就是为了将来运用到幼儿教育当中,进而教导幼儿如何感悟音乐及简单地表现音乐,最重要的是对其启蒙,进行音乐兴趣的培养。
(二)转变幼师音乐教育观念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一般是以教师为主,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幼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幼师专业的音乐教师应该转变音乐教育观念,致力于如何培养幼师对音乐产生兴趣,开发其隐藏在身体深处的音乐细胞,调动其积极性,自发地学习音乐,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幼师音乐教育水平。
(三)革新幼师教学模式和方法
幼师专业的音乐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就要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革新。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最具有代表性:
1.培养伴奏能力。伴奏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需要详细地了解乐理知识,有一定的作曲和声基础以及丰富的情感和灵活应变能力。音乐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做一些伴奏分析,即对一首乐曲的曲式、调式、节奏、和声、风格、情绪等进行分析,如此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伴奏规律;同时也可让学生多练习一些儿歌编排的琶音及和弦、调性调位等,为以后课堂上的伴奏积累一些经验。
2.开设欣赏课。音乐欣赏课的开设是为了提高幼师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音乐作品的感悟、想象及理解能力。对于幼师学生来说,理性的分析音乐和感性的鉴赏音乐可以帮助他们分析音乐作品适合哪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并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生动地传授给幼儿,让其受益匪浅。
(四)加强幼师修养,提升其素质
幼师是一个具有使命性的工作,作为幼儿教育者理应具备相应的责任心和师德,尤其面对的是人一生重要的幼儿阶段。幼师不但要提高个人的专业修养得以传授给幼儿,还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这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很多幼师只注重专业能力的传授而忽略了道德文化方面的传授,这并没有在“质”上对幼儿产生影响。还有些幼师缺乏责任心,一心以挣钱为主,忽略了教学;或是认为幼师“挣钱少,没有前途”等。音乐教师要加强对幼师修养的熏陶,改变他们的一些消极想法,输入师德、责任性、使命感等思想。要知道,师德是幼师教育中永恒的主题。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作为其传导者理应有高尚的品德、扎实的专业能力以及得当的教学方法。而作为培养幼师的音乐教师或院校应该努力提高幼师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培养他们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其思想品德等精神修养,让他们为祖国全方面地培养下一个新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志方.试论幼师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03).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审美
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音乐教育如何能真正成为审美教育,这成为我们如今所面前的一个问题。对此[美]贝内特•雷默在其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中给了我们这样的解释:“‘首先,教师必须使用能够由特定的学生得以做出审美观察和反应的音乐作品。’‘其次,教学安排必须以审美体验为中心,其他学习则起支持作用。’”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公民,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使受教育者的审美素养得以提高,同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既是审美创造的过程又是审美接受的过程。要使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音乐教育的主体、客体及教学这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教师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教育如何能将美育融入其中,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教师自身素质包含许多元素,如文化修养、艺术专业修养及人格魅力等等。这些元素在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会起到一定作用。
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艺术教师应充分展示出自身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气质和仪态、幽默风趣、感染力十足的语言表述、丰富的教学经验、全面的知识结构等等,这些细节对学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证明具有这些特质的教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教授的知识也不易被学生遗忘。这样的教师自然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教师素质的提高还应从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上抓起。作为一名艺术教师,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良好的演奏及理解作品的能力都是对其最为基本的要求。正如雷默先生所提到的“教师必须使用能够由特定的学生得以做出审美观察和反应的音乐作品。”试问如果教师连如何选择音乐作品的能力都不具备,那从何而来学生对作品的审美观察及反应呢?艺术教师只有先从自己的专业抓起,才能为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打下基础。
在自身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同时,深厚的文化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成熟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都是由深厚的文化素养积淀而成。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能够体会和感知美,而美本身涵盖了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元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理解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与音乐相融合,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美、感受美,反过来学生接受这些知识后融会贯通,不仅扩展了学习的兴趣点和知识点,也更容易的理解美、感受美。
二、学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
学生是审美教育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审美教育是审美接受的过程,教师是传播艺术技能的主体,学生就是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客体,他们的艺术技能水平直接验证教学的结果。因此审美教育想要在音乐教育中顺利的开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也不容忽视。学生应在理解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学习,拓宽视野,加强个人文化知识等方面的修养。审美主体对艺术感受力的强弱来自于他们自身文化素养、音乐修养及欣赏态度等因素。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宏观地了解自身的专业知识,使他们从人文角度入手深层次的把握、领悟艺术,用心灵去理解和表现作品,进而更好地提高艺术感知能力。
此外,学生还应该充分利用音乐实践所形成的优势,进一步体会音乐教育中感性教育的本质。例如,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音乐技能,同时学生通过专门而具体的技术强化训练,不断地增加对乐曲的感性经验,最后随着专业技能与感情经验的完美结合更好的诠释出乐曲,也更接近音乐艺术的实质。
三、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保证
课堂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要将审美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中,教学这个环节就不容忽视。音乐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管是对音乐知识的传授还是对音乐技能的训练,都应该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悟、积累和创造的特点。这些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备好每一堂课,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还应遵循音乐的学习特点,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鼓励他们在音乐中积极的表现自我,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同时更要注重教学方法,适时设置疑问,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态度及行为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在学习中注重积极的情绪体验,调动出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在音乐技能及艺术修养上取得长足的进步,才能更好的达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音乐审美教育应从感性入手,同时重视教育中的内在效应。以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实质上是塑造“人”的工程,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达到人格的塑造。音乐审美教育的全部过程就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其中应贯穿所有审美的因素。这种教育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得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健康的身心,使我们的社会能够更为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莫雷.心理学 [M].东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一、音乐课被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 不够重视
在农村小学里,从校长、领导到普通教师都有着一种偏见思想,把音乐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属于副属地位,一切都应“副”从主便,因此很多音乐课都被敷衍了事,有的上成了语文、数学,有的则上成了自习课。目前,乡村的中心小学仍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这可能是因为:在领导眼里,由于师资短缺,让教师既教语文或数学,又兼音乐,是一种更好的“统筹安排”;在教师的眼里,认为乡村音乐教学,是被人所遗忘的。当了专职音乐教师就好像埋没了自己,更不用说什么出头之日,难免会有几分伤感。就这样农村音乐教学空白更多。殊不知,这里的学生们是多么地喜欢上音乐课,可是每次上音乐课,却叫他们很失望。越来越重的负担使他们也不得不“副”从主便。所以我认为,作为校长、领导、老师,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给学生上音乐课的权利。
二、音乐课当成“唱歌课”——教学模式陈旧
我的小学生涯也是在农村度过的,因此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时上音乐课,老师从不教歌谱。总是老师教一句我们跟一句地学唱歌,一直唱到下课铃响。这样单调、古板的教学模式,难怪学生唱准的没几个,也难免这些学生会五音不全。现在,我以教师的身份走向农村,却发现仍有些音乐教师仍用这种模式教会着这些天真烂漫、很赋天性的孩子。农村小学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课都是让其他科目的老师应付着上,而这些老师则把音乐课间化成“唱歌课”,应付式地将一两首歌曲教给学生就完了。这样一来,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对学习音乐失去了兴趣,也自然而然地将音乐课当成是副科,是茶余饭后的甜品。一些小学生读了几年书还不知道上音乐课是怎么一回事。我参加工作5年,在基层小学,乡镇中心小学都遇到过五六年级的学生不认识Do-Re-Mi-Fa-So-La-Ti,念成一二三四五六七.我开始犯疑,难道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我们的音乐天地却是一同往昔的吗?我有点不寒而栗。
三、教学设备不齐备
在许多农村小学里没有一件乐器,教师在介绍乐器时就只能把书举得高高的指着书上的图给学生看,我觉得这一幕让许多人看了都会心酸。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要靠耳朵去聆听的美。我清晰的记得我第一次现场听到大提琴那雄浑的声音时被感动的心境,农村的孩子最熟悉最常听到的乐器也只有喇叭了,我在想他们如果听到电子琴,听到萨克斯,听到钢琴、小提琴,会有多少次的感动。
音乐教育能使孩子的听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此外,音乐教育在许多非智力因素(如意志、耐力、专注力等)的培养中有着其独特的功能,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重视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势在必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改善办学条件,增置教学设备。
农村小学应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增置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如设立音乐室、多媒体室等,同时购置一些教学设备,如电子琴、录音机、鼓号乐器、打击乐器等,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园才充满生机和活力。
3.2 重视音乐,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
校园内外应经常开展各式各样的文艺活动,活跃学生的课外生活,丰富精神生活。学校应积极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如鼓号队、合唱队、电子琴班、舞蹈队等,开展各种活动,如校园歌手比赛、班级合唱比赛等,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
3.3 音乐课的结构安排要科学,重视基本乐理学习。
关键词:小班音乐;选材;游戏;互动;想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67-02
音乐是人类从事审美活动的一种对象,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并且还具有独特的教育功效。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孩子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孩子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并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幼儿期就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对其一生的良好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引导小班孩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小班孩子更好地接受音乐、享受音乐,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和品格的教育目的?
一、选材上突出情趣,做到浅显,让孩子易于表现
音乐活动符合孩子思维具体形象、富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孩子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小班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差,他们对一切有趣的、好玩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就会索然无味,因此,在选材时注意选择一些有趣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容易为孩子理解并接受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孩子才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使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如,我看到小班孩子喜爱在娃娃家给娃娃洗澡,陪娃娃睡觉,有照顾娃娃的丰富经验,也能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与娃娃交流。为了回应孩子的需要、兴趣和实在的生活,我选择了《洗白白》和《月光》两首富含生活意义的传统童谣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关注音乐对孩子需要和孩子生活的回归,巧妙地将孩子“洗澡、睡觉”等生活情节作为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背景,孩子与教师在各种以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为媒介的交往中,用表达性语言(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表现童谣的节奏,表达对音乐的体验。我让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参与活动:给自己洗澡、给同伴洗澡、给布娃娃洗澡、哄布娃娃睡觉,从而帮助孩子把原始的生活经验提升为音乐审美经验。这种音乐教学渗透了幼儿与自己的生活、与音乐文本的对话精神,表达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生活的价值。
二、从游戏入手,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能,培养内在的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孩子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游戏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小班孩子期待“像成人一样活动”,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而孩子动作的发展优于言语的发展,让孩子听着音乐用动作游戏来表达情感,要比让他们坐着安静倾听音乐或用歌声来表达要效果好得多,所以,不管是歌唱活动还是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在乐曲声中把作品化为一个个简单有趣的小故事,规则简单甚至没有规则的情景性游戏。通过反复的游戏,让孩子反复感受作品,从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从而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这种游戏可以是音乐作品的完整再现,也可以让孩子担任其中的一角色或重点段落。如《小老鼠上台灯》这首歌曲中,孩子自始至终扮演小老鼠;《这是小兵》这首歌曲中,先让孩子模仿大炮、喇叭、手枪、铜鼓发出的声音的节奏,老师则可以唱“这是小兵的喇叭”,以接唱的形式来开展游戏。还有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也是如此。这样尽管孩子还没有学会歌曲,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熟悉了作品,对音乐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歌唱教学的目标也得到较好地落实。
三、师幼互动中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和孩子交往应该少一些成人世界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和刻板印象,要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交往,这样会较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老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放下老师的姿态,融入孩子。小班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使音乐教学更富真实性,作品更具感染力。如,在音乐游戏《找小猫》中,我是猫妈妈,和我的一群小猫咪快乐地捉迷藏;在歌表演《大树妈妈》中,我是大树妈妈,呵护着一群可爱的小鸡宝宝,在互动中孩子们特别的快乐,真正享受了这快乐的音乐活动,并意犹未尽。
四、发挥想象,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顾着技能技巧的练习,还要考虑让孩子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含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抛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还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要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孩子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用作画的形式表现来高低音时,有的孩子画了雷公公表示音高,画一条吐泡泡的小鱼表示低音;有的孩子画敲打的锤子说声音高,画一棵小树说声音低……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给予了肯定、表扬和鼓励,还引导孩子们当众表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为孩子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鼓励孩子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我引导孩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音乐《找小猫》配音,来表现猫妈妈和小猫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只有让孩子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尽管孩子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孩子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小班音乐教育活动中,只要我们做到内容的趣味性,活动的情境性,形式的灵活性,目标的简易性,就能为孩子学习音乐减轻压力和难度,让孩子在音乐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育;音乐游戏
音乐是一门很“难”的艺术,无论是音乐的欣赏、表演或创作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都不可能是胡思乱想、胡编乱造的结果。那么,怎样在“难”的音乐和孩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呢?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游戏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儿童接触音乐作品的目的:第一是学会感受和欣赏音乐作品中借助声音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容;第二是学会用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作品的情感和内容;第三是学会自己用声音或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欣赏、表演和创作这三个方面的实践内容。。
一、音乐游戏的特点和分类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游戏活动,是学好音乐的基础。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这里所说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音乐性特点的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音乐游戏”。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所在,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音乐游戏除了具有“音乐性”这一主要特点外,还应具有自然性、趣味性、创造性等游戏的共同特点。为便于教学与运用,根据游戏的功能,把音乐游戏分成以下几类:1、节奏训练类游戏。2、音准训练类游戏。3、培养音乐感受力游戏。4、训练动作与音乐协调类游戏。5、识谱类游戏。6、其他游戏等。把音乐游戏归类,主要为了教学与研究的需要,我们可按教学要求选择和搭配相应的游戏进行教学。
二、音乐游戏的意义
1.相对于其他学科,音乐课具有独特的学科性。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非常喜欢。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比如学生在认识l、2,3、4、5这五个音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小青蛙上台阶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扮演小青蛙,将1、2、3、4、5五个音符写在形象的“台阶”上,小青蛙上第l个“台阶”时,让学生唱“l”,在上第“2”个台阶时,就让学生唱“2”,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能识别这几个音符了。
2.音乐游戏的课堂教学可以真正的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教学时可以设计《T台秀》的游戏。在音乐教室中设计一个“秀场”。当哪一位或者哪一组的同学表现好时,老师就让他走上T台,像电视上的明星那样为大家表演,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了音乐知识,二来锻炼了表演、表达能力,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3.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老师做的事就是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设计好音乐游戏。让学生扮演好游戏角色去学习音乐。如在《蜗牛与黄鹂鸟》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单独或合作扮演蜗牛、黄鹂、葡萄架等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都能得到提高。
三、音乐游戏在音乐课堂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我们在音乐游戏的运用上还学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要探究音乐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并且要求学生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服从老师的指挥。音乐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使学生感受到内心对音乐的需求、快乐和兴趣,从而主动的通过自己手奏、口唱带领他们学习新曲。音乐教学决不应压制或扑熄这种意欲和冲动,相反的,应当激发起这种冲动,但是运用游戏时还需向学生讲清游戏的规则和注意事项,要求儿童必须遵守规则,服从老师的指挥,掌握游戏的步骤和方法,如有歌曲的游戏,一定要认真唱好歌曲,训练音准的游戏一定要认真聆听琴声等,否则就会妨碍游戏的进行。
2.必须研究各个年级段的不同音乐游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括泼好动,好奇心强,好于表现,易被生动有趣的情节、色彩鲜艳的图画,活动教具所吸引,运用音乐游戏牵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更进一步得到知觉的满足,在设计游戏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他们的思维活动的掌握和调动。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上有很大变化,情感和意志方面有所发展。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不能强制,不要使学生有反感的情绪。可通过调动他们的兴趣来运用游戏。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运用不同的音乐游戏,让他们都能在音乐课中轻松、愉快地唱,玩、跳,让他们喜欢音乐,乐于学习音乐。
关键词:音乐鉴赏 审美 主体 体验
一、在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要以音乐为本
在音乐教学中,之所以要以音乐为本,这是音乐课程的本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改变单纯的,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教学结构。必须在音乐课中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音乐文化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所以在鉴赏课中要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为载体贯穿始终。
二、以学生为主题,开放式教学
新课标的出台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即“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者”,“指导者”合作伙伴,变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探索。交互学习和多种文化艺术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能再采用知识的单向传输。而应力求贯彻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1.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鉴赏教学。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音乐的深层次鉴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对文化的理解。
2.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的需要,提供更多欣赏音乐作品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在被动的学习,而是根据自身的理解去体验音乐。主动提出问题,积极的通过音乐去探求作曲家的思想,灵魂,汲取精神力量,成为学习的主人。
3.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发挥主主要特点的探究和创造活动。以达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
4.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再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营造自由的气氛。培养学生的自我想象创造、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所要做的是为学生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爱好者,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表现。并让他们从音乐中受到喜悦、乐趣。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育;思维拓展
0引言
音乐教育对于学前教育的实施起关键的载体作用,也是学前教育课堂提前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前教育而言,音乐以它通过悦耳和想象的声音符号培养孩子兴趣的独特方式,而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音乐可以培养儿童的兴趣,从小塑造他们的人格品质,启迪他们的心灵,磨练他们的性格,从而使孩子健康的成长。所以在当今社会中,很多家长不惜财力把孩子送去音乐辅导班,更有甚者给孩子请一个专门的音乐老师来教孩子,为得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有音乐气氛的学习环境。因此,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显的越来越重要。
1学前音乐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1)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音乐可以刺激儿童的大脑部位的重要中枢神经的发展。儿童的大脑细胞刚开始是一个整体,在生长过程中会逐步分行出一些功能细胞,然后慢慢的形成专门的功能化细胞群。当然,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丰富的活动和全面的训练,会使脑细胞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这样才能使大脑良好的发育。而学前这段时间是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在这个时期要给大脑一些适当的音乐刺激,使之充分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是能够全面的开发儿童的大脑功能,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为学前儿童心里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培养团结意识。通过对音乐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发现在儿童学习、感受和聆听音乐的同时,不仅变得安静、遵守纪律,而且还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为孩子多创造一些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比如在六一儿童节时参加幼儿集体大合唱,训练他们要步调一致,把握音乐的旋律,控制自己的声音。这样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胆量,同时还可以达到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流和沟通,增强他们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学前音乐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首先,由于师范类学校中的音乐教育的经费不足,加之很多音乐教师不是毕业于正规的师范类院校,使得现在社会中的音乐教师的专业性不高,基本功不扎实,对音乐教育教学的特点了解不深。其次是教学方法单一。因为现代社会中对于音乐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使得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师缺乏上进心,不去深入研究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就不能得出一套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案,对于孩子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再次是对老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在很多学校中,音乐教育并不受重视,所以他们并不会去花费很大的心思去根据地域和文化特点来对老师进行培训,开发符合本学校实际的音乐课程。这就使得音乐教师的技能很难得到提高。
3学前音乐教育思维的拓展与创新
3.1开发音乐游戏
由于儿童年龄小,对好多事物缺乏兴趣,所以在学校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孩子的兴趣,采用带有趣味性游戏的方式来吸引和保持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游戏教学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当前的学期教育中,我们采用游戏与音乐结合的方式,可以带动课堂的气氛,保证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使学期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目标能够顺利完成。
把学期的音乐教育游戏化,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快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孩子们从小就能体会我学习我成长的快乐。
3.2运用简单快捷的音乐类型入门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需要转换一种思路,运用以前的简单而且美妙的音乐类型-童谣和音乐剧。童谣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音乐形式,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童谣渐渐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很多孩子在跟开始学习时就接触到了那些非常绕口并对身心发展无益的流行歌曲,使得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骤减。所以我们现在要把带有德育和美育因子的童谣找回来,让孩子们通过对童谣的学习体会到音乐带来的童年乐趣和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童谣来源于民间,它有很强的节奏感和和谐动听的韵律。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童谣游戏性很强的这一特点来吸引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如《丢手绢》可以使孩子们在游戏的工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这首歌,很有趣味性。在学前音乐教学中,老师先教会孩子们一首童谣,然后带着孩子们一边做游戏一边学习,能够真正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音乐剧可以让孩子们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并以其形式的丰富性和道具的多样性使得它成为学前音乐教育入门的一种重要音乐类型。在开展音乐剧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选择一个比较简单的小作品,等熟悉后再把这些一个个小作品串联起来,最终发展成一个大型的音乐剧表演。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地体会音乐剧带来的快乐,从而对音乐剧产生了兴趣,并在表演时给予他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享受音乐为他们带来的无尽乐趣。音乐剧的表演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增加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使他们的幼小心灵对社会开放。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 胥丽.论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拓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 吴晓莉.浅谈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及发展[J].华章,2011(1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