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倒座铺村由原倒座铺、大湾和土地岭三村合并而成,辖12个组(16个村落),共782户2146人(2014年末715 户2286人),版图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86亩,林地面积11470亩。2017年人均纯收入6250元。全村劳动力1320人,镇外务工半年以上850人,预计年创收2500万元左右。2018年集体经济收入可达20.5万元(光伏发电约13万元、宜红茶厂分红5万元、村级公益林补贴2.5万元)。全村共有五保户7户8人,低保户110户148人,残疾人109人(一级18人、二级42人),贫困户179户498人,是秭归县47个重点贫困村之一。
(一)实施整村推进,基础条件全面改善。三年多来,统筹捆绑资金实施整村推进,2016年捆绑资金2393.9万元。一是投资460万元,扩改公路5公里,硬化水泥路18公里,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通碎石路;二是投资300万元,进行了5个台区的电网改造,解决了“用电难”;三是投资78万元,实施了水利设施改造,增加蓄水千余立方米;四是投资600余万元,实施了3个单元的土地整理项目;五是投资100万元,新建了精品茶叶园120亩;六是投资350万元,实施了37户100人的扶贫搬迁;七是投资250万元,新建了一座装机2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月均发电量21000度以上,仅电价月收入9000元左右(不含国家电力补贴);八是投资80万元,新建了400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建成不仅让党员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为党员群众建起了一座“发展上导向、生活上关照、感情上寄托”的精神家园。此外还维修了120平方米的卫生室,改善了群众就医环境。
(二)推进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了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2017年宜红茶叶公司成功落户本村,建成了4000平方米的加工及生活用房,年生产能力可达80吨;同时由本地能人牵头创办了清口茶叶公司。随着龙头企业的建成投产,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先后实施“一户一策”产业扶贫119户,兑现奖补资金47.5万元,其中2016年 90 户,2017年26户,2018年3户。2017年以来,126个贫困户办理金融扶贫贷款263.4万元,主要用于产业发展和自主创业。全村现有茶叶面积1500亩,预计今年产量38吨、收入450万元;现有核桃面积2000亩,预计今年产量13吨、收入39万元;牲猪预计今年出栏800头、收入120万元;种植粮食作物980亩预计收入90万元。全村现有4个专业合作社(公司),分别为:核果王、顺天核桃、园林生态、清口茶叶,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
(三)落实惠民政策,群众利益得到保障。一是全面落实了地力补贴(238654元)、公益林补贴(120576元)和退耕还林(125525)以及计生奖扶(92人7360元)、特扶(5人31920元)。二是新建单户水池14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政策性补贴56.2万元。三是落实C级危房改造政策312户、落实D级危房拆除重建政策10户,在322户危房改造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政策性补贴及资助合计201.5万元;标识人户分离闲置房108户。四是教育扶贫政策全面得到落实(“三免一补”、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雨露计划等)。全村现有学龄阶段的学生156人(4至15周岁)。2016年以来享受义务教育资助的学生有 82人次4.69万元;享受“雨露计划”的学生46人次6.9万元;享受高中助学金补助的学生65人次8.4万元。五是健康扶贫“四位一体”全面得到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财政兜底保障)。2018年全村应参加新农合2038人,除去参加企业职工医保外,实际参加1892人,其中贫困人口521人全部参保(政府每人补贴80元)。今年以来贫困人口住院169人次,报销总费用65.8359万元,扣除起付线后,综合报销率达91%。目前已经诊断确定为慢性病对象32人。六是特殊困难实行民政救助,救灾救济款物及时发放,低保对象动态调整,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七是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让贫困受灾群众、重度残疾人、贫困党员等普遍感受到了党的恩情、政府的温暖;2018年仅光伏扶贫收益直接惠及贫困人口481人。
监督检查工作暨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即将迎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3周年之际,我们召开拜城县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暨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地区有关会议精神,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查找问题,强化措施,扎实推进中央政策监督检查和工程领域专项治理深入开展。刚才,王莉萍常委对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作了部署,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抓好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
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自20__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自治区党委、地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密结合拜城改革发展稳定和对口援疆工作实际,认真履职,总结推广了在落实中央政策及开展监督检查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了解掌握了在政策执行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及时向地区、援疆指挥部反映,为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的三年,拜城发生的一切事情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拜城的发展和变化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子,创造了一个新的实践范例: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优美、社会和谐,这是拜城23万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和热切期盼,也是“中国梦”在拜城的具体体现。
(一)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是保证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的基本要求。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对加快新疆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等作出了全面部署。自治区、地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和对口援疆各项工作。各级纪委监察部门紧紧围绕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及时跟进,把加强监督检查工作作为大事来抓。我县出台了《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办法》等措施。这既是近年来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特别是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经验延伸和运用,也是我们认真履行职责、严明政治纪律、维护中央政令畅通的实际行动,有利于推动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精神,确保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是推进拜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关键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用好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差别化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推进温州援拜工作。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利于督促全县各单位、部门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增强落实中央支持新疆发展政策措施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坚定性,切实把上级党委的要求贯穿于全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谐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化为推动拜城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工作措施和实际行动;有利于督促各级干部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在促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上下功夫,推进拜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是确保项目优质、资金安全、干部廉洁的重要举措。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涉及范围广、投入资金大、建设项目多、社会关注度高。仅我县2013年援疆资金投入额度看,富民安居工程总投资22860万元,其中温州援助资金4890万元;定居兴牧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温州援助资金100万元;自主性智力项目温州援助资金70万元。县财政也将投入大量资金,如果监管不到位,很有可能出现政策执行不力、项目质量差、资金浪费、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群众利益、干部违规违纪等问题,不仅会影响拜城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加强对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利于教育和督促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履行职责,正确行使权力,保证中央支持新疆发展政策的全面落实;有利于关口前移,及早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查处违纪违法行为,防止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
二、忠于职守,敢于担当,扎实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对于推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促进工程建设高效、安全、廉洁运行,保证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委、政府对专项治理工作极为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刚才通报的情况看,存在的问题比较普遍,问题整改力度有待加强,项目监管机制需要完善。以上种种问题说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既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紧迫、紧要的任务,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全面、深入、扎实的工作力度,确保我县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抓住重点问题的关键环节,强化工程建设领域问题督导整改。一是要找准突出问题。要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深入督导检查,切实掌握排查项目的数量、规模、性质、工程进度和项目资金构成等情况,并对照排点,认真查找工程建设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存在的突出问题,逐一建立信息档案,切实做到底数清、问题准、情况明。二是要深刻分析原因。针对自查、排查中发现的问题,从制度建设、权力运行和行政监管、市场环境等方面,认真分析原因,查找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和要求。哪一个项目,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怎么整改,谁来负责,什么时间完成,都要明明白白,确保责任到人,整改到位。三是要分类依法处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自查、排查出的问题区 分不同情况进行认真处理。对自查、排查工作不重视、未整改或对全县工作造成影响的单位相关责任人,要进行问责;对反复出现问题的单位及主要负责人、责任人以及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要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二)抓住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加大项目监管力度。项目实施是否规范,取决于对项目决策、审批和管理各个环节的监管。因此,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管力度。一是着重加强项目建设程序的监管,严格执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管理程序,规范项目决策。二是着重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管,改进和完善评标办法,确保招投标活动公开、公平、公正。三是着重加强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审批和出让的监管,完善统一规范的土地、矿业权等要素市场和综合监督平台。四是着重加强项目建设实施过程监管,严格依法征地拆迁。五是着重加强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管,落实责任制,细化安全措施,强化施工监理,防止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抓住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部位,突出工程源头腐败防治工作。及时查处工程建设领域腐败案件,是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要重点查处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干预招投标、城乡规划审批、土地和矿业权审批出让等案件;严厉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查处因违反决策程序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依法查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读职等案件。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审计部门、金融机构等要健全办案协调机制,完善案件线索移送、案件协查、信息共享机制,形成查办案件的强大合力。要专项治理工作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和创新成果转化为规章制度,坚决遏制、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
(四)抓住工程建设领域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项目监管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是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开展专项治理,必须标本兼治,惩防并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各成员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在工作开展中认真总结、反复研究,针对项目实施中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制定针对性强的措施,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良好体制机制。要重点抓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调研、创新工作,结合电子监察平台和行政电子审批服务系统建设,推行工程建设领域重点事项网上受理、审批,把公开透明贯穿于项目决策、执行的各个环节,全面推进项目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巩固“阳光政务、科技防腐”工作成果。
三、创新方式,求真务实,进一步提升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和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科学化水平
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涉及领域广、政策业务性强、时间跨度长、工作难度大、社会影响大,特别是针对落实中央政策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周密部署、精心实施,提高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对加强中央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和工程专项治理工作,必须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温州援拜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各职能部门也要承担起监督检查的主体职责,抓好落实中央政策监督检查和工程专项治理工作在本部门本行业的贯彻落实。纪检监察部门要积极加强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督促各乡镇场、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推动落实中央政策监督检查和工程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领导小组要牵头抓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密切跟踪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确保落实中央政策监督检查和工程专项治理工作扎实推进,真正做到通力合作、成果共享。
(二)精心组织实施,讲求工作效率。各乡镇场、各单位、温州援拜指挥部要在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务必做到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确保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整合资源和力量,把加强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扩大内需政策落实情况后续监督检查等工作结合起来,既要防止检查不到位,出现盲区和“空白点”,又要避免一般性的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还要避免在同一时间、同一项目、多个部门的检查,不断提高监督检查工作的综合效能。与此同时,要抓好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和手段,督促有关单位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整改责任、整改目标、制定整改措施,切实做到能立即整改解决的立即解决,暂时无法解决的要提出整改解决的时间表,整改效果不好的要重新整改,确保全部问题整改到位、不留隐患。
一、经济建设方面
1、我县在招商引资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应确立“以我为主”的自主意识,力求克服“散而不优”、“集中度不高”、“产业不突出”的企业现状,营造具有核心竟争力的“块状”、“连锁”经济带。
2、在积极引进高新科技产业的同时,按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和从我县实际出发,应该把培植社会成本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差别化的产业,作为保持我县经济竟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我县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大量青壮年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入世后的农业结构调整靠老年人用家庭作坊式生产是实现不了的。只有农场式的生产才能较好地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规模经营。根据调查了解:部分镇现有的农机装备基本上满足中、小农场的作业要求;不少农民只需少量的资金补偿就愿转让责任田;只要县镇两级政府帮助协调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扶持,发展一些中、小型农场是完全可能的。
4、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当前特别要加强种子、农药的质量管理,建立强有力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驾护航。在农业标准化和发展无公害农业等工作中,要做好前导性的研究示范工作,先试验后推广,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5、国家林业产业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为我县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近日,国家在召开了全国平原绿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木材供给方式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利用人工林为主,广大平原地区将历史地承担培育我国的后备森林资源的重任。”这就说明了今后商品林的发展重点将向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实施战略性的转移。因此,抓住机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迅速扩大林业资源,完全有可能在短期内形成贸工林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同时,发展林业产业,能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投资环境。
6、加大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建筑企业改制工作已开展一年多,但进展不快。无论是从增强企业自身发展动力来考虑,还是从避免集体资产流失、减少改制成本考虑,都应使企业尽快改制到位。
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1、县城发展规划要突出整体性,应开辟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重点突出一项功能。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增强计划性、长期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施工、修修改改等,避免造成浪费。
3、我县县城建设速度比较快,特别是近二年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随着县城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建设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建议:一是尽快开展对境内沟、河的疏浚工作;二是对居民楼等建筑物配套建设新型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三是教育市民抛弃陋习、崇尚文明,对一些突出的不文明现象,媒体予以曝光。
4、要加大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尤其是网吧,目前已成为毒害青少年学生的公害之一。
5、我县县通镇的公路基本完善,但镇与镇之间还未形成循环网络。如高作至钟庄、沿河至芦沟等地由于过去村级公路规划不合理,两镇之间直接沟通需绕道县城,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很大不便。另外,全县400多公里的村级公路,多数养护管理不到位,亟需引起重视。
6、在重视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要重视促进人才的县内流动,而控制县直单位的教师流动,会促使一些教师外流。另外,目前的大学生分配滞后,大学生暑假前毕业,到第二年春天才能上岗,不利于大学生的回归。
7、教育系统招生,特别是初、高中阶段招生应加强计划指导,根据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条件来规定招生数量,不然容易导致招生市场的无序竟争,有些学校生员超负荷,无力承办(如实验初中等),而县城其他初中则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建议对县城的教育布局也作适当调整。
8、加强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钢化普高与职高招生指标,从制度上限制普通高中招收中考成绩特别偏低的学生,使普教与职教协调发展,为**培养一大批能适应现代管理和生产要求的中等专业人才。
9、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如九龙口、乔冠华故居、陆秀夫读书处、朦胧塔等,发展旅游经济,广泛宣传**历史上的名人和水乡风情,吸引各地投资者,增加收入。
10、县农药厂和克胜农药厂都在**的大门口,十分影响**的投资环境,建议县委、县政府迅速把迁移计划变成行动。
11、加大优化环境治理力度,许多群众都反映,投资、办事遇到刁难或,有了说理和替群众公正办事的地方,群众欢迎优化办,建议赋予优化办一定的权力,进一步加大整顿治理的力度。
三、其他有关方面
1、应建立有效的人才储备、培养、使用机制,储备、培养应贴近实际,立足长远,并坚持后续连接,尽可能做到:有储备,就要培养,有培养,就要使用。
2、建议加大反腐败力度,通过典型案例的宣传,达到教育、警省的目的,解决一部分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漂移的问题。
我镇原是苏南地区乡镇企业起步较晚、经济较为薄弱的一个穷镇,是苏南的苏北。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全镇上下抢抓机遇,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始终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五金起家,靠五金发家,五金闻名遐尔,九六年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全国五金之镇”荣誉称号。全镇现有工业企业380多家,已初步形成以五金为主导、以纺织为支柱的工业行业格局,成为张家港市的五金制造业特色镇,各类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在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我镇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着力推进,已荣获“国家卫生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和“江苏省现代化教育达标镇”等称号。
尤其是今年以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紧扣招商引资这根主线,一着不让,一步不松,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全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发展。归纳起来,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1—9月份,全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5.3亿元,同比增长23.9%;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20.9%;入库税收6060万元,同比增长13.7%;工业用电1.5亿度,同比增长53.7%。新批注册民资4799万元,同比增长24.9%;新批注册外资4227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219.9万美元,到帐外资710万美元,工业经济运行实现了量质并举。我们主要突出了“三个抓”:
一是抓技改投入。1—9月份,全镇开工技改项目35只,竣工投产22只,技改超千万元的项目有8只,工业投入累计完成工作量1.76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80%,全镇一批规模和成长型企业通过加快技改投入,实行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集团今年技改项目5只,规划总投资6440万元,目前已完成技改工作量4420万元,其中投入3000万元的大规格轴承管和油井管项目,预计建成后可新增销售2.8亿元。新芳集团投入5000万元,引进了三条澳大利亚产的国际先进洗毛生产线和染整设备,达产后可新增销售7000万元。创利、沪新等超千万元的技改项目也将在年底竣工,达产后可新增销售5000万元。
二是抓招商引资。到目前为止,全镇新批外资项目4只,注册资本4227万美元,到帐外资710万美元。新办私营企业53家,新增注册资本4799万元。吸引外地私营企业11家,利用外地资本883万元,完成投入工作量3619万元;其中有投资1200万元的创利纺织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纺织二期扩建项目等一批投资规模大、技入含量高的企业,这些企业的进驻,为我镇工业经济总量做大、做强夯实了基础。
三是抓载体建设。我镇针对招商引资的资源十分紧缺,工业开发中用地矛盾十分突出的实际情况,在原五金工业园的基础上,规划和拓展开发区达到409.96公顷,其中工业用地314.5公顷,已开发207.27公顷(已出让100.6公顷,未出让106.67公顷,**预留用地80公顷),未开发107.23公顷。目前,我镇工业区登记进区的企业40家,竣工投产14家,开工建设7家,待开工19家。进区企业预计明年新增销售2.5亿元。
2、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今年全镇小麦、油菜、水稻、棉花、大豆等大宗作物种植面积42182亩次,蔬菜种植面积431亩,果树、苗木、药材、饲草等常年经济作物628亩。水产养殖3156亩,其种水产养殖1688亩。畜禽养殖以猪、羊、兔和家禽为主。其中生猪(包括母猪)10057头,羊2473头,兔495只,禽130776羽。全镇有种粮专业户34户,蔬菜专业户214户,养殖专业户166户。据统计,全镇粮食作物面积33186亩次,经济作物面积24189亩次,粮经比例达6:4。
3、实事工程整体推进。
我镇本着“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的原则,集聚财力确保实事工程整体推进,如期实施。总投资600万元的中心幼儿园易地新建工程正在顺利进行,计划明年6月份竣工。投入60万元,新建的老人公寓,已于9月底竣工。新城花园已完成8万平方米的详细规划,19000平方米的安置房年内完成主体。投资38万元,新建府前大桥,已于7月份竣工。投资35万元的府前东路延伸段,将于11月下旬竣工。投资263万元的大东环路目前正在建设。投入70万元新建的年丰大桥,目前正在施工。新规划1000亩的工业开发区,已完成46户拆迁任务,基础设施正在建设。投入17万余元,疏浚河道18条,完成土方7万余方,全镇河道三年疏浚工程已全部竣工。今年,我镇还为78户贫困户翻建房屋,目前72户已竣工,6户即将开工,年内全部竣工。今年政府为288人发放救济款19.5万元,为32名残疾人落实了挂靠单位,为2300户纯农户办理了养老保险。
回顾总结今年以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增幅不理想。我镇的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9%,而全市乡镇开票销售收入的平均增幅为35.1%,相差14.2个百分点;二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在加大。从企业情况看,骨干企业宏宝集团出现了负增长,与年初目标相比,脱幅比较大;三是开发区建设集聚效应还不明显。开发区内建设缺少大手笔,绿化、路灯等未能及时跟上,整体面貌较为落后,开发区拆迁成本高,进区入园的企业规模较小,数量不多;四是农民增收的幅度不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还不畅,农业效益不够理想,农民增收的难度在加大。
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后,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目前我们我镇在全市8个镇中面积最小,经济最弱。全市总体规划明确港丰公路以南是科研基地和教育基地,紧靠我镇又是东有冶金工业园,西有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我镇发展的定位、工作的定位是在市总体规划下,以港丰公路为界,规划“南农北工”建设框架。面对新一轮的经济竞争和先进镇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我镇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跳跃式前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把发展的思路理得更清,把发展的目标定得更高,把发展的措施落得更实,才能在百舸争流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赢得一席之地。
为此,我镇下一步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六大优势,实施三个提速,实现一个目标。
发挥六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我镇北靠长江,直接接受着沿江资源和沿江大项目的辐射。我们将主动与沿江大企业接洽、接轨,合理发挥好地主优势,借人引资,借力发展;要利用江苏省滨江大道横跨境内,做到超前出击,创造机会抓机遇,充分利用交通便捷优势,开发和利用好沿线土地。二是品牌优势。我镇现有注册五金企业167家,年产量约1.8亿件,销售6亿元多,年用各类钛钢原料件8000多吨,职工超万人。我们将利用全国著名五金之镇的品牌,发挥产业聚集、品种繁多的优势,打造沿江五金制造业特色镇。此外,我镇的纺织两样是一大品牌。新芳集团精纺呢绒强势不减,有亚洲最大、最先进的洗毛流水线;互益公司是东南亚最大的染整基地;龙马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花式纱生产基地。三强挺立,纺染联手打造新优势,我的纺织品牌定会越来越亮。三是存量优势。在土地资源日渐紧缺的大形势下,我镇拥有500多亩的存量土地资产,通过合理运作,可以为政府和企业的双赢发展产生动力。四是资源优势。新芳集团即将上马的热电厂项目,为今后发展提供了新的供电、供汽资源,这是我镇招商引资的有力筹码。五是后发优势。我镇开发区虽然起步比别人晚,但我们可以充分借鉴,集优点为已用,可以做得更现代、更科学、更具吸引力。六是精神优势。乡镇合并后,我的干部群众都看到了自己落后的地位,初尝了落后的滋味,一贯先进的我人定会以不甘落后的志气,奋起直追的士气,争先进位的勇气,激发打造新我的合力,展现出我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实施三个加速:就是载体建设提速、招商引资提速、技改投入提速。
实现一个目标:就是经过二到三年时间,把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最适合人居和最适合创业的滨江小镇。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2004年我镇主要经济指标的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9.1亿元,比上年增长30%;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4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入库税收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4.3%;注册外资1800万美元,到帐外资12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自营出口18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5%;技改投入4亿元,比上年增长60%;建办私营企业60家,新增注册资本5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引进外地资本投入4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4%。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的具体措施是“五个立足、五个突破”:
1、立足重点骨干村厂,在培育规模经济上求突破。
我们要依托*****等重点企业和新闸、我等骨干村,加大技改投入,加速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明年要培育出销售超亿元的企业6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3家,超3000万元的村4个。
2、立足现有产业产品,在培育品牌优势上求突破。
利用我镇已初步形成五金和纺织两大特色基地,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要做大做强五金产业。充分发挥镇五金商会的作用,加强五金行业企业的分工协作,全面实施品牌战略,突出以宏宝为龙头,加快五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唱响五金品牌。二是要做优做精纺染产业。着力抓好**二期工程的上马,**的扩能改造,打响纺染强镇的硬仗,进一步提高纺染行业在我镇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3、立足招商引资,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求突破。
在各地招商引资进入你争我夺的形势下,我们将迎难而上,拓展思路,采取更为有效的举措,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确保经济发展后劲。具体要做到“三个并举”:一是坚持内外资并举。在引进本地民资方面要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在吸引外资和外地资本方面更要主动出击,积极吸引。外资主攻韩国、台湾地区,外地资本主攻上海、温州等外地资本输出欲望强烈地区。尤其是外地国内资本见效快、税收足,要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取得更大的招商成效。对内资、外资信息实行定人定项目跟踪管理,促使信息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批办,批办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二是坚持发挥产业优势和配套优势并举。要充分利用我镇的五金、纺染两大支柱产业优势,实施品牌招商策略。要利用我镇不断发展壮大的工业区载体,主动接受沿江大项目和冶金工业园的辐射,开创为大项目配套的特色招商、专业招商的新局面,依托外力实施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经济整体的做大做强。三是坚持政府和企业联手招商并举。通过政府行政推动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为着力点。
4、立足载体建设,在培育项目集聚效应上求突破。
我镇工业开发区北接沿江开发区,东临冶金工业园,区位优势不断显现,接受沿江开发区和冶金工业园的辐射日益增强。我们一方面将加快区内农户的拆迁工作,加快土地平整。另一方面要加快区内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开发区功能,把开发区做得更为完美。
5、立足经济总量提高,在加大技改投入上求突破。
全镇技改投入着重在传统行业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上做文章,新办大项目,实施大投入。全年完成技改投入4个亿,比2003年增长60%。重点抓好**集团投资6000万元的多功能双头钳项目,预计月份竣工,达产后新增销售万元;抓好**集团投资5000万元的热电厂一期工程建设,预计月份竣工,投产后形成每小时供汽100吨,总装机容量达7500KW,增加收入万元;抓好投资3000万元的鑫马钢管项目,预计月份竣工,建成投产后新增销售1个亿。
我镇2005年的农业发展的目标是:
(1)实施“368工程”:即建设30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600
亩花卉苗木基地、8000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2)粮经作物比例达到4:6;
(3)申报绿色无公害产品2—3只;
(4)办成1—2个外资农业项目或农业深加工项目。版权所有
市二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紧盯建设大型绿色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系统安排、大干快上,优势资源大规模开发,三农工作大手笔推进,民生状况大幅度改善,全市步入了产业开发加快、经济转型加速、基础建设投入加大、社会事业全面加强、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阶段,呈现爬坡过坎、全面提升、跨越式发展的新格局,是庆阳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现状评估
(一)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提速发展最快的五年。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呈现庆阳速度,人均水平稳步提高,比重位次不断提升,重大项目接踵而至,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叙情谊,回顾过去,谋划未来,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之所以高兴,一是你们始终情牵东乡发展,心系群众冷暖,积极支持和关注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看到你们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你们致以亲切的问候、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就“十一五”期间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今年一季度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作一个简要通报。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围绕打造“现代工业新区、特色农业大县、生态商贸名城”的赶超发展思路和目标,真抓实干,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一年比一年好,发展速度一年比一年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指标实现大翻番。20__年,实现生产总值70.3亿元、财政总收入10.0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0.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亿元,分别是20__年的2.43倍、6.25倍、7.13倍、2.33倍。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0个亿,跃居全市第一,进入全省二十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跃居全市第二。
二是工业经济实现大突破。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分别由20__年的13.4亿元、13.1亿元、2.8亿元提高到20__年的98亿元、97亿元、20.3亿元。引进雨润集团、三木集团2家中国500强在内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90个,含42个亿元项目;实际进资118亿元,利用外资6692万美元。县财政投入6.3亿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其中,完成园区路网建设11.6公里,铺设供水管网30公里、污水管网8公里,建成水厂1座、污水处理厂1座、变电站4座。医药大输液生产能力3亿袋,为全省规模最大。变性淀粉生产能力2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30%,成功创建省级变性淀粉产业基地。陶瓷产业三年内已发展关联企业8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三是重点工程实现大推进。自20__年以来,实施了投资规模80多亿元的92项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新建和改造迎宾大道、恒安路等14条主要道路,总里程35公里,硬化路面50万平方米;新建火车站、行政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工程;实施实验中学扩建、人民医院扩建等社会事业工程;完成336套经济适用房、1600套廉租房建设等民生工程。
四是农业基础实现大夯实。投入2.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630公里;投入2.6亿元对全县253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投入1.26亿元完成基本农田建设改造14.6万亩;基本完成廖坊灌渠一期建设,启动二期建设。投入9300万元高标准建设296个新农村点,硬化村道424公里,完成改水1.3万户、改厕1.26万户。粮食生产总量增长27.9%;生猪饲养量、出栏数分别增长44.5%、45.2%;蚕桑扩种1万亩;木薯扩种4.3万亩,产量增长6万吨。
五是社会局势实现大稳定。每年实施民生实事都在50项以上,其中,免费为1664例白内障患者和62例唇腭裂患者实施手术;共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1亿元、农村特困救助资金450万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545万元。完成国企改制85家,改制1.6万人。稳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林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这些举措,确保了全县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非法和较大事件,违法犯罪事件明显下降。
祥虎辞旧岁,瑞兔迎新来。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基本达到“开门红”目标,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1亿元,同比增长15.2%;财政总收入3.36亿元,增长8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76亿元,增长3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9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46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一季度,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5个。其中,投资30亿元的合成革项目,在年底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pu合成革2100万米、产值20亿元、创利税6000万元;投资50亿元的三羟甲基丙烷、氟化石墨、氨醇项目,在2013年全部建成后,我县三羟甲基丙烷生产能力将跃居亚洲第一,氨醇生产能力全省第一,氟化石墨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投资20亿元的五金产业园项目,已落户7户企业。同时,向上争取各类资金1.32亿元。园区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了2200亩的轻纺产业园、1000亩的化工科技产业园和500亩的五金电子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园区面积扩张1.3平方公里。其中,轻纺产业园已发展至二期,完成土地平整1200余亩,正在同步跟进路网、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等基础配套设施。浅水湾化工科技产业园完成平整土地500余亩,启动了浅水湾110kv变电站立项工作。城市建设亮点纷呈。启动了20__-2030年东乡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城杭长高铁站前新区、糖厂片区及汽配产业园的控制性详规规划。室内体育馆、杭长高铁东乡北站配套工程等16项重点工程,正在按照工程进度表快速推进。实施了创业园道路、环城西路绿化工程,绿化面积2.1万平方米;在城区各绿化带补植各类灌木2万余株。三农工作顺利开展。选定了96个新农村建设村点、236个清洁工程村点,部分村点已启动改水、改厕工作。积极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和综合
直补资金4527万元,补贴面积69万亩。蔬菜种植4.8万亩,木薯种植4万亩,生猪饲养100万头、出栏36万头。县财政投入5000多万元,完成造林绿化“一大四小”4.3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16.2%。社会民生扎实推进。今年以来,已安置“4050”人员230人,占年任务的68%;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900人,占年任务的46.8%;发放小额贷款3100万元,占年任务的67%,其中,个人创业贷款达1900万元,占年任务的113%。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将救助封顶线由每人每年3万元提高到每人每年4万元,发放救助资金320万元。治疗救助白内障患者35例,完成白血病救治2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31例。新__乡低保对象547户1063人,发放低保资金1216万元。调整了县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和比例,由原来基本工资的5%提高到7%。提高了公务员津补贴标准,在职人员年人均增加3600元,退休人员年人均增加2880元。 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县这几年的发展步伐加快,成绩喜人。春节前后,许多在外工作的领导和返乡人员一致认为东乡变得更美更亮,更大气了。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赶超发展的目标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比如城市管理方面,一些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现象依然存在。同时,偷盗、抢劫等扰乱社会治安的现象还要加大整治力度。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克服和解决。我也非常欢迎你们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批评指正,更希望你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梳理,加以采纳。
关于今后工作思路,我们将继续立足“五个坚持”,推动全县经济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一是坚持领导带头,高位推动,加大招商引资和跑项目争资金力度。二是坚持主攻工业,决战园区,促进产业集聚,鼓励技术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三是坚持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严格管理,科学经营,在城市形象上实现更大的提升。四是坚持巩固农业农村基础地位,助农增收致富,夯实农业基础。五是坚持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保障民安,努力构建和谐东乡,幸福东乡。
一、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出口,切实落实好外贸发展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窗口作用和辐射功能,加快建设国际营销网络,支持企业抓订单、拓市场。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稳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发展质量。继续抓好有效投资,推进重大项目特别是产业类项目建设,加大实体经济投资力度,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要素保障,使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尽快落地见效。继续做好招商选资特别是浙商回归工作,在铁路、市政、能源等领域创新投资模式,扩大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和经营。研究出台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服务消费,积极拓展网络消费、信用消费等方式。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推动电商与专业市场有机融合。密切关注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确保经济平稳增长。
二、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决策部署的实施,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抓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把“四换三名”作为重要抓手,毫不动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扶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大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力度,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摸清情况,分类排序,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切实发挥好产业集聚区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着力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上下真功夫,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和集聚水平。加快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强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
三、继续加大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署,继续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抓紧制定规范中介机构政策意见,着力解决所谓的“二政府”问题。充分发挥“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先试先行优势,结合国家近期新出台的改革措施,积极谋划,有针对性地抓住一些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争取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加快推进要素配置综合改革,创新思路和办法,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建立健全竞争性要素分配机制,促进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要素产出水平。
四、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以水污染治理为突破口,治水治气、治城治乡。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等手段,建立倒逼机制,加大对化工、印染、造纸、制革、电镀等重点污染行业和企业的整治力度,全面治理主要废气及烟尘粉尘排放企业,减少污染排放。严格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保持执法高压态势不变,保持工作力度不减,严防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三高”反弹。继续做好“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工作,加快建设“美丽浙江”。
五、统筹做好财政平衡工作,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的同时,更要重视涵养税源,为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打好基础。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控制和压缩一般性经费支出,严禁新建、扩建楼堂馆所,切实减少“三公”经费支出。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积极稳妥推进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切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有效防控债务风险。密切关注不良贷款“双升”态势,妥善应对担保链和资金链的断裂风险隐患,确保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大力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帮扶。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认真落实低收入群众的补贴政策。加快推进安居工程特别是农村住房改造,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交通整治等热点问题,继续做好十方面实事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好于预期
《报告》说,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极其复杂。在内外部调整力度明显加大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经受住主动实施调控的考验,实现了在调整中优化、在优化中发展,调结构、转方式迈出坚实步伐,重点领域调控初见成效。“十二五”重大任务开局良好,年度主要指标和重大任务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好于预期。
本市经济实现平稳协调增长。本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总体好于预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服务业增长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364亿元,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230.8亿元,增长11.3%;进出口总额实现1856.33亿美元,增长28.7%,实际利用外资38.3亿美元,增长6.8%,均好于年初目标。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较好。经济效益增长快于经济总量增长。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9%,快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幅4.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27.3%。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654亿元,增长27.9%。一季度万元GDP能耗下降8.4%,上半年规模以上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3.2%;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重达到77.3%。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创新势能加速积蓄。上半年全市完成技术交易成交额1080.8亿元,增长35.2%;1-5月份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自主”企业出口14.6亿美元,增长24.8%,高于全市出口增幅23个百分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除电子信息外,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收入增长均超过20%。全市首批16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及首批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通过认定。政府累计签约采购自主创新产品32亿元。重点产业态势良好。服务业发展优势依然突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比较稳固。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3%、15.6%、10.9%。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9%。现代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设施农业和种业收入分别增长13.8%和41.5%,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7.6%和12.8%。内需支撑作用不断优化。投资、消费保持平稳增长。投资结构呈现“五个倾斜”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一是向重点工程倾斜,累计完成投资726.2亿元。二是向重点产业倾斜,完成工业投资319.8亿元;三是向基础设施领域倾斜,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12.5亿元;四是向政策性住房建设倾斜,完成投资278.7亿元。五是向实体领域倾斜,建安投资增长30.4%。消费拉动向多元化转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3%。
区域功能特色更加鲜明。四类功能区要素配置效能进一步提升。首都功能核心区内涵发展、集约发展特征日益明显,知识、技术等要素投人不断加快,生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区域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城市功能拓展区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集聚优质要素的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势能仍较为充足。城市发展新区土地、资本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整体处于加速建设和发展时期。生态涵养发展区一些高端要素开始进入乡村旅游、影视休闲、文化研发、养老保健、循环经济等生态产业领域。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高地加快构建。重大产业化项目加快转化。北部产业带产学研项目加速引进落地,总收入增长20.9%。南部产业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紧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发展态势良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收入增长19.3%。CBD税收增长17.7%。金融街税收增长50.3%。奥林匹克中心区税收增长20.7%。临空经济区税收增长31.4%。薄弱地区加快发展。2011年城南行动计划相继实施。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扎实起步,文化创意产业和生产业开始发力。南部地区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建设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重点领域调控效果显现。房地产调控取得实效。本市率先提出“稳中有降”的房地产调控目标,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投资投机需求得到有效遏制。首次购买商品房购房者比例提高到90%左右,商品住房开始回归居住属性。商品住宅价格涨幅稳步回落。6月末,新建普通住房价格成交均价比上年全年降低了6.1%,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2%,涨幅连续回落。政策性住房保障力度显著加大。完成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811公顷。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2.6万套,已竣工3.6万套。缓解拥堵措施出现成效。早、晚高峰主要道路通行速度有所提高。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全市新增人民币贷款2176.2亿元,同比多增76.1亿元。重点领域得到信贷优先支持。直接融资超过间接融资。生活必需品市场保持稳定。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1%,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同比增长4%。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不断加强。
《报告》说,总体看,上半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良好,经济运行态势符合预期。本市实现了有质量、有效益的经济增长,特别是直面城市发展难题,下决心加大主动调控力度,有利于变压力为动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有利于各方面把握好节奏、缓解社会矛盾。
下半年计划执行中需关注四方面问题
《报告》说,下半年,国内外环境仍复杂和严峻,外需不振与内需调整相互交织,主动调控政策与经济自身内在调整相互影响,本市发展仍面临一些压力与挑战,完成全年任务尚需付出艰苦努力。
一是实现价格调控目标压力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5.5%,新涨价因素有所增加,价格水平持续高位运行。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国内价格水平总体处于高位。价格间接传导压力加大。价格上涨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传导的趋势增强。扣除物价因素后,本市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速与年初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经济运行环境出现一系列新变化。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调控政策有所收紧,债务危机和通胀压力持续加大。从国内看,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部分先行指标开始走弱。本市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情况,从产业支撑看,工业增长
稳定性减弱。从政策影响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本市车、房调控影响还在陆续释放,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政策出台给拆迁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增长点尚在培育,后续影响还需关注。
三是项目需求集中,资金平衡难度增大。目前,本市建设任务、时序和资金需求相对比较集中。部分重大项目和重点区域融资难度增加、融资成本上升。政府财政和建设资金平衡难度加大。
四是实体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仍需关注。成本上升、需求放缓等加大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压力。部分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资金链条收紧,回款周期延长。同时,外需有所减缓,工业出货值增速连续13个月下滑。
着力七大工作确保完成全年计划
《报告》指出,下半年是完成全年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时期,也是确保全市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推进科学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加强主动调控不动摇,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报告》提出要着力七大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几大方面。
一是着力巩固投资和消费支撑。《报告》提出,要采取综合措施,持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在投资促进方面,重点解决融资、项目前期、拆迁等主要瓶颈,全力落实重点建设任务。多渠道、多模式平衡建设资金。有针对性地规范现有投融资平台发展,抓好保障房、南水北调等新平台建设,增强平台融资能力。推动融资渠道已明确的框架协议资金尽快到位。加强与央企深度合作,多种方式吸引央企资金投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抓好小城镇发展基金、新城建设发展基金、文化创新基金设立和运营。鼓励市和区县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园区开发等方面采用BT、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用好政府投资。在需求旺盛情况下,各区县、各部门要切实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有序推动高端要素落地。加强专项调度和绿色审批通道服务。积极启动一批城市节水改造、农村节能房改造、雨水调蓄池等项目建设。加强拆迁和土地供应管理。重点完成在施土地储备项目扫尾,增加有效土地供应,把握好熟地入市步伐,适当增加经营用地供应,支持商务楼宇建设,为后续产业进入创造条件。加快保障房建设,力争实现9月底前全部开工,确保完成全年竣工任务。进一步加强投资全过程监管。
在扩大消费方面,重点开拓新兴消费空间、消费业态和消费领域。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举办刷卡消费奖励等系列活动,加快保障性住房入市进度,带动相关消费。集中建成推出一批大型商业设施,主动引导老字号、品牌商户布局,营造特色街区、郊区新城商业氛围,打造新兴消费热点区域。拓宽消费渠道,延伸消费链条,扩大网上购物份额,推动产品创新,培育新兴消费。做好黄金周旅游营销,开展与周边区域及京沪高铁沿线的旅游联动,拉动外来消费。大力发展影视、文化、娱乐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和精神消费。在扩大零售的同时,更加注重鼓励和培育批发业态发展,提升首都中心市场功能。
二是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促进。《报告》提出,处理好“合”与“得”的关系,在调整退出的同时,推动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落地。加快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加快流入的创新资源和要素创造落地条件。统筹用好100亿元的政府支持资金,全年完成60亿元自主创新产品采购,支持重大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及重点产业功能区开发。加大对高技术企业贷款贴息和融资补贴力度。集中力量抓好专业特色园区规划建设,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加快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建设,在节能环保等领域布局一批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推进城市应急物联网应用等关键技术示范工程。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研究设立支持“北京服务”的相关基金,加紧出台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相关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推进文化主题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促进会展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本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培育北京创造品牌。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加快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是着力抓好高端产业功能区和重点区域培育。《报告》提出,大力推进高端产业功能区和重点区域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发展后劲。加快两城两带建设。推进南北两个产业带规划和建设。提升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服务环境。用足用好各项政策,推进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发展,突出抓好核心区海淀园的升级和发展。抓好商务中心区核心区重点地块开发建设,完善区域整体服务功能。强化金融街高端金融服务功能。强化临空经济区临空服务功能。扎实推动四大高端产业新区建设起步。做好园区规划、准入标准制定、软硬件环境完善等相关工作。全力推进通州高端商务核心区重点地块及文化旅游区、重点功能区开发进度,完善配套环境和政策体系。优先抓好丽泽金融商务区南区开发。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和建设。推进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整体规划,集中力量推进国际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薄弱地区和新城、新农村发展。
四是着力稳定物价水平和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报告》提出,切实加强物价调控,抑制价格过快上涨,防止价格领域风险延伸扩散到社会领域。多渠道确保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落实新发展菜田5万亩、日光温室2万亩、建立稳定可靠的外埠生产基地20万亩的年度任务。通过政府入股等方式,推进新发地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在城市东南方向新规划建设大型批发市场。适当提高小包装商品的储备能力。实施绿色通道政策,发展新型流通模式,切实降低农副产品流通环节成本。完善社会救助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完善房屋租赁市场价格调控政策,增加租赁市场供应,严控住房租金价格不合理上涨。研究建立本市价格调节基金。加大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价格违法行为。
五是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六是着力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七是着力抓好城市运行保障和各项管理等与民生改善,增加人民幸福感切实相关的内容及举措。
市人大财经委提出三点意见和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报告》。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王火代表市人大财经委所作的《关于北京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意见和建议》认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同时指出,应清醒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市人大财经委对下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着
重提出三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全面完成全年计划指标,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统筹安排好下半年工作,确保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圆满完成,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同时,要加快完成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配套的18个综合专项规划和64个一般专项规划,把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加强对“十二五”规划重大任务的组织实施,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推进和落地。要切实发挥规划纲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真正做到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促进本市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二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全市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坚持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把握经济运行的节奏,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改善经营发展环境。尽快制定各类扶持政策,及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缓解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全面提升首都服务业发展水平,扩大北京服务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把北京的服务业发展成为全国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实施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率先实现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和建设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增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力、竞争力,使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共同成为推动首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据初步统计,全省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或超过年度计划。
(二)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特点
1.综合经济实力有新的提高。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提早一年实现了本届政府提出的目标。
经济运行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的全省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1.7%、11.6%、12.1%和12.5%,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这是我省经济自2003年进入两位数增长以来,季度同比增速保持较快较平稳的一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8.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5亿元,增长21.9%。
我省金融生态环境持续好转,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2.产业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全省工业增加值217.55亿元,增长2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6%。
旅游业步入转型升级轨道。
房地产迈上平稳发展阶段。
3.新农村建设起步较好。国债、财政、银行等资金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万人。新建(硬化)农村公路2769公里。实现行政村全部通电话。文明生态村增加到6523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8.1%。
4.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37个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投资进度是近几年来较好的一年。
5.筹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加大。“三集中”扶贫机制成效显著,全省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县和6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97个整村推进扶贫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6.重点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组建海南路桥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完成海南高速股权分置,改制关闭省属企业192家、安置职工1.23万人、改制面4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试点,西培农场并场队退场改革试点取得成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开始启动。深化水价、电价和油价改革,建立运输价格和油价联动机制,率先在全国实现经营服务业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
7.生态省建设有新的进步。加强了电力、水泥“大代小”技改工程建设,对制糖、橡胶加工等传统工业采取了工艺更新和集中治污等措施,工业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8.社会事业得到加强。集中部分财力用于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
9.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全省参加基本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人数达到347.1万人次。城镇低保对象达到16.5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比全国规划时间提前两年实现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目前参合农民已达421.6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86.03%。全省农村居民8.59万户、15.3万人享受低保。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按照充分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海南的要求,综合平衡、留有余地、积极进取的原则,建议2007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11%。
第一产业预期增长6%。进一步实施农产品加工行动计划、罗非鱼行动计划、农村沼气生态富民工程、畜产品出口基地计划、浆纸林一体化工程和花卉产业工程等,将带动农业较快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9%,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0%。2007年将开工建设的东环铁路、大广坝二期、华能西部电厂等一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乐东气田、金海造纸、大甲醇、福耀玻璃(一期)工程等一批大工业项目,神州半岛、清水湾、石梅湾(一期)、海棠湾、博鳌二期、新世界美丽沙等一批旅游房地产项目,为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健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3%。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5%。天然气、机电产品、肉鱼制品、聚脂切片、钢铁、化肥、木制品等重点地产品出口比例逐渐加大,为外贸出口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打下了好的基础。预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上涨2.5%以内。
三、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扩大以有效投资为重点的三大需求,增强经济自主增长能力
一是引导投资稳定增长。预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增长10%左右。
二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服务。继续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初步安排,2007年省重点建设项目60个,总投资规模130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8.5亿元,其中竣工项目8个,续建项目16个,新开工项目25个,预备项目11个。
三是改善投资管理。执行好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把好新上项目的市场准入关。
四是积极扩大消费和出口需求。
(二)坚持“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推进功能经济区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启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具体规划好全省五大功能经济区,海口和三亚两大城市,16个县城及所有建制镇,主要工业、旅游和农业经济开发区,直至到城市社区和农村村庄,明确其范围、功能定位、环境容量、发展方向和政策。
二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是推进“五网”工程建设。
交通网铁路:确保东环铁路开工建设。运营西环铁路。港口:加快琼北中心枢纽港和金牌港规划与建设。公路:加快推进海口绕城公路、三亚绕城公路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公路“通畅工程”。空港:续建凤凰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做好博鳌机场前期工作。
水网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灌区)工程计划一季度开工建设。做好大隆水库收尾工作,确保上半年竣工。电网督促南方电网尽快兑现承诺,加快实施联网工程建设。支持农垦剩余41个农场电网改造。争取开工建设华能西部电厂,加快推进核电站前期工作。信息网支持自然村及偏远农垦连队通电话、互联网进村入户、村村通广播电视等工程建设。气网做好液化天然气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加快乐东气田开发,规划环岛气网管线建设。
(四)用更大的力量推进改革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推进体制创新。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指导,建立体制改革协同推进机制,组织协调好各项专项经济体制改革。
二是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五)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促进和谐海南建设
一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加大对社会事业设施的投入力度。
二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有关职能部门大力协同做好就业、收入、住房、看病、上学、社保、安全、物价等民生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落实好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第一产业稳步增长,实现增加值9.06亿元,增长4.5%,增幅居全市第三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71亿元,增长4.5%。林下经济发展面积1万多亩。油茶种植面积增加到12.5万亩。8家花卉苗木企业实现投产运营的面积2140亩。大棚蔬菜面积6000亩。正式挂牌3家森林人家。省级农业标准化西红柿示范基地1000亩,列入全国无公害示范基地。国家级芙蓉李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验收。与省农科院签订农业技术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第二产业稳中有升,实现增加值14.91亿元,增长14%,增幅居全市第三位。工业总产值22.92亿元,增长1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97亿元,增长16%。界竹口电站下闸蓄水发电,胜华农业、中建(__)沥青、恒顺石材等新增长点项目已投产;中海创、朗宇环保、艾瑞数码科技以及华尔锦、顺达食品扩建项目等有望成为今年新的增长点。建筑业成倍增长。新增房建施工总承包企业6家,带动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6.16亿元,增长103.5%。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实现增加值12.11亿元,增长15.6%,增幅居全市第一位。新安古街正式开街,香米拉酒店正在提速装修,汤埕温泉、冠景春城等一批旅游项目加快推进。对接“清新__”推介活动,举办“清新海西最云顶”等宣传推介活动,带动全县实现接待旅客124.5万人次,增长22.1%;创旅游产值3.67亿元,增长26.4%。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7.45亿元,比年初增长22%;各项贷款余额43.12亿元,比年初增长14.8%。房地产、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两路)完成21.62亿元,增长43.3%,增幅比县预期目标高12个百分点,是历年来完成计划最好的一年。主要得益于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县委县政府及时研究出台并实施《关于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意见》。截至6月底,80个重点项目已开工50项,开工率达62.5%,累计完成投资27.67亿元,占年计划投资30.8%。其中:福永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向莆铁路正在附属工程扫尾工作,9月底前可望建成通车;南城区旅游综合体、南江滨路等24个项目进展较快,投资均超序时进度。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亿元,增长13.6%。更加注重招商选资,引进中国交建、__等一批集团企业,内资实际到资15.07亿元,增长73.5%,超县预期增幅51.5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764万美元,占县预期目标的52.7%;出口总值(海关口径)1596万美元,占县预期目标的60.2%。
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对接福永高速公路开通,高标准建设并贯通南、北江滨路、站前大道等进出城大通道;完成马洋桥至下林段路面改造,北二环路、仙佛路已招投标,三环路正在抓紧规划
设计。“三溪六岸”景观、县府路改造(国土局至北门三叉路口)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启动沙浮路旧屋区改造和沿溪步行慢道建设。青云山水厂已动工建设,南区水厂技改工程完成取水口论证。塔山公园南区扩建项目已招投标。基本建成樟树板大桥东侧、樟城影院等安置房项目,日出东方、云山蓝郡等一批商住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葛岭示范性小城镇建设初见成效,嵩口、__、__等小城镇改革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生态文明稳步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9个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243个村获得市级以上生态村命名;实施“四绿工程”,造林绿化面积6.14万亩;扎实推进中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3万亩。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进203省道“白改黑”和沿线美化工程,528户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开工,实施造福工程300户,16个乡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陆续开工,乡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教育卫生事业优先发展。__、__中心幼儿园正在基础施工,13所乡镇附属幼儿园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农林大学东方学院、城建校教学楼近期可动工建设;县医院门诊综合楼正在二次装修;精神病防治院项目改造工程已投入使用,新建工程正在主体施工;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搬迁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县文体综合大楼即将竣工,开工建设“六馆一中心”项目,2013年环福州·永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正在积极有序筹备。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948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15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8%,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分别达11297人、19986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9663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2.4%;新农合参合率达99.7%;城乡医疗救助1628人次;城乡低保范围不断扩大,覆盖人数11961人;实施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766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治安满意率居全市第二名。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深入实施普法工作,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推进。慈善、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综合以上数据表明,上半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是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5个指标增幅与县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二是受用林用地报批、征地拆迁等影响,54个计划新开工重点项目还有30个项目未动建;三是产业规模不大,税源性项目不多,税性收入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企业生产经营仍然存在融资难等问题,企业转型升级遇到瓶颈制约;五是城乡统筹能力较弱,城乡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
下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将认真按照县委的各项工作部署,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预调微调以及“两路”开通等重大机遇,攻坚克难,争先进位,确保全面完成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意见》,推行项目“一线工作法”和“五个一”工作机制,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对26个在建结转项目和已动工建设的24个计划新开工项目,要加强项目现场施工组织调度,上足机械设备和人员,在保证工程质量基础上,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各个项目按序时或超序时进度推进;对于未动建的30个计划新开工项目,要强化项目工作班子力量,加快项目用林、用地报批和施工图审查、招投标等各项准备工作,全力化解征地拆迁等瓶颈制约,确保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快速推进,争取尽快开工。与此同时,要做好“5·18”、“6·18”、“9·8”等签约项目跟踪对接服务,推动尽快落地、尽快建设、尽快投产。靠前谋划,充分调研、分析与论证,策划生成一批生态产业、民生领域项目,争取列入上级投资补助盘子,运用代建、BT、BOT、PE等多种模式,推动项目加快建设。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对接旅游发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发展休闲农场、农耕体验、农家乐、森林人家等乡村旅游产品。加快花卉苗木规模化发展,以现有的花卉苗圃基地为依托,辐射带动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发展。做大林业产业,培育壮大油茶和茶叶;打造林下经济,发展林下养鸡、养羊、种植中药材、套种珍贵树等。发展设施农业,以大棚栽培为重点,发展大棚果蔬项目。注重品牌带动,改造提升李果和青梅两大传统产业。依托山塘、水库等水面资源和良好水质优势,发展特色养殖业。积极探索塘前芋坑、__下苏、__连山、__等农村发展模式,做好土地流转服务,鼓励农民通过农田、山地等资源入股,推动农民增收。另外,要千方百计防止耕地抛荒,抓好粮食生产,做好县级粮食储备轮换。加强以农田
水利、防灾减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保障水平。做大工业体量。抓好工业企业帮扶工作,及时兑现工业稳增长的优惠政策,促进存量企业增产增销。抓好新上规模企业培育工作,对界竹口电站、中建(__)沥青、胜华农业、恒顺石材、朗宇环保、中海创等一批新增长点企业,要确保在下半年申报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生统计产值;力促华尔锦纺织、三连制衣、嘉锋好家俱、顺达食品扩建项目和协昌制衣、恒龙制衣、艾瑞数码科技、葛岭搅拌站等计划新开工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大力推动海西(永泰)创意产业园、闽江北水南调(平潭引水)工程、梧桐工业园区等一批大项目建设。整合城峰与马洋工业区资源,提升效益。做强建筑产业。加快建筑工程公司重组进程,鼓励建筑企业发展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综合业务,支持有条件的建筑企业晋升更高一级资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展省内外建筑市场。
提升现有景区品质。加快建设云顶景区三期工程,力促打造成__旅游新地标;完善天门山、赤壁等老景区配套设施,提升旅游集散能力。打好温泉度假名片,加快推动建设闽商生态园、梧桐汤埕温泉、青云山温泉旅游度假村等一批高端温泉项目;谋划筹建温泉供应站,促进温泉资源有效利用。打响山地运动品牌,以筹办2013年环福州·永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契机,加快环大樟溪自行车赛道及体育景观等配套设施建设,引领休闲运动发展。打造精品文化旅游,加快海西文化创意园建设,力促__影视城尽快开工建设,精心包装古民居、古寨堡、古镇古街、以及名人名贤等文化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开发高山避暑旅游,依托高山地区气候特点与优势,积极发展高山避暑度假旅游项目。同时,加大旅游营销推介力度,开拓省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强化旅游管理,扶持旅游企业发展,完善智慧旅游服务,探索并完善旅游统票机制。
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力促香米拉酒店尽快营业,确保在年底前纳入限上法人企业统计;强力推进南城区旅游综合体、冠景春城等一批商贸项目建设;加快引进“奥特莱斯”项目,促进新型商贸业态发展;做好“两路”互通口周边物流节点规划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提速发展;着力发展金融服务、通讯网络、居家养老、咨询评估、电子商务等服务业。
持续推进城市建设。抓紧编制太原和清凉组团控制性详规,提速建设北二环路、仙佛路,加快三环路前期规划、设计工作,争取尽快动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全面建成南江滨路和县府路改造项目,重点组织北江滨(二期)、刘岐大道、龙头大道等项目推进工作,力促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快速推进“三溪六岸”景观工程、沙浮路旧屋区改造和沿溪步行慢道建设、203省道“白改黑”及沿线美化工程;加快南区水厂技改工程、青云山水厂等市政配套项目建设,尽快动工建设三木·中央天城和状元首府商住项目;加强城市网格化管理,全面推进省级文明、园林、卫生“三城同创”工作。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巩固提升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成果,确保通过环保部行政验收,力争年底前获得国家级生态县命名;抓紧乡村规划编制与实施,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打造一批布局优化、村落绿化、庭院美化、环境洁化的美丽乡村。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西安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要求,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为11年来的最高增幅;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5.33亿元,增长31.3%,财政增收额、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62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9元,增长15.5%。总的来说,2007年是我市历史上发展形势最好的年份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五大主导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全市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61.73亿元,增长19.3%。陕重汽、西电、西飞实现产销超过百亿元,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项目建成投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58亿元,增长18.7%。接待海外游客100万人次、国内游客3018万人次,分别增长15.31%和13.8%;全市旅游创汇5.43亿美元,完成旅游总收入237.2亿元,分别增长16.27%和16.1%。全年举办各类展会107个,成交额达到738.9亿元,被评为"中国优秀会展城市"。以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为载体,聚集服务外包企业600多家,全年服务外包业务出口突破1亿美元,增长10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达到213.82万吨,单产337.4公斤,双创历史新高。蔬菜总产达到210万吨,果品总产达到60.5万吨,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18.6万吨、12万吨和49万吨。
(二)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建设呈现新局面
〖JP3〗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5.33亿元,同比增长37.1%。〖JP〗全市18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17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22%,创历年新高。重点项目中55个新开工项目全面开工建设,41个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并投入运营。100个前期项目加快推进,其中18个项目已经提前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1.4亿元。完成城建投资105亿元,一批重大项目进展良好。地铁2号线全线开工,东、西三环基本完成,南三环建成通车,十里铺至临潼城市快速干道临潼段建成通车。
(三)"四区两基地"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对全市经济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78亿元,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33.6%。完成财政收入15.11亿元,同比增长53.8%。全年完成各类知识产权申报3899项,其中专利2262件,同比增长154.2%。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42亿元,同比增长40%,实际引进外资3.2亿美元,同比增长32.9%。曲江新区成为全国首批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大唐不夜城部分建成,曲江会展一期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浐灞生态区影响力明显提升。F1摩托艇世锦赛和欧亚经济论坛相继在生态区成功举办,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申报成功。50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内的框架基本形成,实现了与城区的全面对接。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顺利起步,飞机强度试验基地等产业项目、飞机除冰/防冰液产业化项目取得了较快进展。航天基地基础配套条件进一步完善,在全市产业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了1895亩土地的征用报批工作,确保了首期航天产业项目的开工建设。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申报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认真执行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力度,预计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5.7%,化学需氧量削减1.5万吨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8万吨以上。关闭、拆改造纸企业15家,关停小水泥生产线5条,关闭西安焦化厂等一批重污染企业。两家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三家企业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完成人工造林8.98万亩,大绿一期工程60万亩全部完成,黑河引水37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全面启动。完成36条道路绿化工程,建成93处小型休闲绿地广场,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73万平方米,新增水面8000亩,新建垃圾压缩站63座、公厕74座。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4天。
(五)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谐发展成效显著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4万人,安置公益性岗位就业1.34万人,劳务输出48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再次提高了部分社会保障项目支付标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80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2.36万平方米,对5000户城区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房补贴。以加快房产证办理为突破口,繁荣活跃二手房市场,交易量突破100万平方米。推行公交惠民措施,发售五折公交IC卡150多万张。积极实施科技自主创新工程,重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64项,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11.2亿元,申请专利6150件。重视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初级教育"两基"计划评估验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范围覆盖280万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8%。针对猪肉、粮油等农副食品价格上涨,向困难群众和大专院校发放副食品补贴174.87万元。
(六)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加快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368个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0家。投资7.1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60公里,84%的行政村已通油路。新增及改造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解决了21.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10座35千伏变电站,电话通村率达到100%。启动33个扶贫重点村建设,3.6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农村示范村和重点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34个社区和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建成,有效发挥了示范作用。
(七)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城市开放度进一步提升
超额完成2007年国企改革目标,第四轮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工作全面完成,进一步简化了政府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启动"扩权强县"工作,户县、高陵列入全省"扩权强县"试点行列,直接享有政策信息等九个方面的权限,试点工作正在推进。市政公用行业企业和市属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16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526.7亿元,同比增长24.8%,实际借用国外贷款9200万美元。成功举办西洽会、中国国际BPO大会、2007欧亚经济论坛以及一系列经贸活动,提升了西安的城市影响力。
二、200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2008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年。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更加趋紧,从而对我市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西安正处于城市价值的加速兑现期,加上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西安发展的支持力度,使我市率先发展的条件更为成熟。2008年,我市要根据市委十一届三次会议精神,全面促进城市转型,创新发展思路,加强重点突破,加大工作力度,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上不动摇。紧紧抓住全市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已形成的强劲内在动力,力争使国民经济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始终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把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支持"四区二基地"建设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培植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西安产业的优化升级。要以区县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区县产业发展。
--以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一批节能工程,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积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通过狠抓节能减排,尽快扭转目前经济发展比较粗放的状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居民收入,积极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加快和谐西安的建设进程。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稳步务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构筑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保障。加强出口加工和外包服务基地建设,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推进对外合作与交流。
(二)发展目标
根据以上要求,在综合分析当前我国宏观调控形势和西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市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
经济发展方面:生产总值增长13.5%,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1%,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城建投资110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增长20%;吸引外资10.5亿美元。
社会发展方面:职业教育招生达到3.5万人;平均参合率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人民生活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上年;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资源环境方面: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5.4%和2.8%;城市空气好于二级以上天数不少于285天;新增造林面积8万亩。
社会安全方面: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80%以上;安全生产死亡人数控制在730人,杜绝一次性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三、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切实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在做强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方面:(1)做大做强汽车、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业要继续以陕重汽、比亚迪、法士特为重点,抓好整车生产,提高零部件配套能力。全年汽车产业要完成产值350亿元。新材料产业要全力支持应用材料、新材料基地、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使我市成为西部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年新材料产业要完成产值100亿元。(2)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推进陕汽集团、西电集团、陕鼓集团等企业集团规模扩张和资产重组,抓紧实施"西电集团与西安锅炉"等10个重大项目资产的重组整合。(3)抓好工业重点项目的开工、竣工和投产。加快超(特)高压交、直流用绝缘子产业化、引信及汽车安全预警装置、西航公司外贸转包技术改造、中钢西安工业园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争取年内有大批工业项目投产并产生效益。
在做大做精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方面:(1)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2008年我市旅游入境人数要达到108万人,国内旅游者人数达到3390万人,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6.08亿美元和272.8亿元。要抓住奥运会契机,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并重点推出30-50个迎奥运重点景区。加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建设。继续开展旅游市场环境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好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力办好第三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积极申办全国医药博览会等知名展会。以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西安物流中心基础建设,加快保税物流园区(B型)审批进度。完善服务外包服务体系,力争将我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3)高起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高新区创意产业基地、浐灞生态区世界园艺博览园和经开区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打造强势文化产业品牌,率先在全国建成文化产业的孵化基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做好丝绸之路的联合申遗工作。
(二)继续实施项目带动,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以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筹措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我市投资结构,实现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重点项目建设方面:(1)继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安排市级重点在建项目160个,年度计划投资348亿元。切实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管,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加强监测,从建设进度、资金到位、工程质量等方面全面掌握动态,及时解决问题。(2)加快重点前期项目工作进度。2008年安排重点前期项目90个。加强后备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更多的前期项目向在建项目转化。(3)配合做好郑西客运专线、西咸机场专用高速、西安-合肥铁路复线、灞桥电厂"上大压小"项目、户县热电厂"改一建一"工程、国家重点红色景区建设、农村五保户人员集中供养机构建设等中省项目。
资金筹措方面:(1)进一步加大跑部跑省力度。针对国家当前和今后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提前做好项目策划申报工作。全年争取国家各类资金要达到2.2亿元以上。(2)加强同金融部门的联系。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银政座谈会。加快落实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签订的合作协议,努力落实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签订的合作协议,年内再新签一批银企合作协议。(3)积极为企业争取债券发行额度。尽快完成15亿元建设债券的发行工作,并向国家争取更多份额。(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能实现更多就业和财政增收的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世界知名企业和机构落户西安。
(三)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2008年安排城建投资110亿元,重点要在重大项目建设、路网建设、气、热、水、电等功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1)切实做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地铁二号线工程进度,基本完成征地的拆迁工作,建筑工程进度达到50%。完成地铁一号线可研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城市三环路系统工程全线交付使用,相关配套设施全面完工。关中环线(西安境内全线)等项目建成通车。启动世行贷款西安城市综合交通改善项目。(2)健全西安城市路网体系。做好新行政区周边市政配套工程建设。启动东大街、解放路改造工程,完成华清东路、太华路北段等一批主次干道建设。改造背街小巷65条,建设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10座。建设公交港湾100个、公交枢纽站2个。(3)提高气、热、水的供应能力。加快天然气二期工程进度,进一步扩大太华、雁东集中供热规模。完成太平河、东三厂排水渠综合治理工程等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基本解决高新区、经开区、太华路地区、西影路等地段的排水问题。确保第四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试运转,开工建设第五污水处理厂。(4)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绿化造林8万亩,建成66个休闲绿地小广场,新建公厕200座、垃圾压缩站10座。加强水土保持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和管理秦岭北麓区域内的各类建设项目。(5)加快城中村改造进度。启动50个城中村和1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拆除旧房53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234万平方米。
(四)实施新区带动战略,发挥"四区两基地"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加快"四区两基地"建设,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1)高新区作为全市自主创新的主要阵地,要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加快34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产业配套,提升发展水平,各项主要指标要保持在30%以上。全面提升高新区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2)经开区要启动泾渭工业园千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推动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积极争取设立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城乡统筹发展积累经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城市新中心的建设进程。(3)曲江新区要确保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贞观文化广场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全区旅游业总收入要突破6亿元。(4)浐灞生态区要加大做好生态治理、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现代服务产业的工作力度。继续申报省级生态区,全力推进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筹备工作,全面启动世博园和浐灞金融商务区的前期规划和建设工作,提升生态区的品牌价值。(5)阎良航空基地要全面完成起步区5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任务,打造高度专业化、国际化的产业园区。抓住中航
一、二集团重组和国家发展大型飞机项目的大好机遇,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落户航空基地。加快西安瑞特快速制造工程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中国飞机强度研究研究所总部一期、三角航空8万吨模锻液压机等重点项目建设。(6)西安航天基地要以升级为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契机,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更多企业入驻。要全面完成5700亩建设用地指标的征用和报批工作,加大航天7171厂电动舵机项目、1500吨硅片一期、半导体分装材料生产线等20多个项目的建设力度,迅速扩大航天产业发展规模。
(五)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1)推动西安都市型农业建设。以"畜牧、果业、蔬菜、粮食"等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抓好"一村一品",推进周至20万亩猕猴桃、临潼10万头奶牛、阎良10万亩无公害蔬菜、秦岭北麓旅游观光农业四大板块、十条产业带等农产品基地和动物防疫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黑河引水周至、户县37万亩节灌工程。以农村城镇集中供水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2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用水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1万口。以蓝田、周至、长安、户县等区(县)贫困农村道路、小型农田灌溉和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抓好以工代赈扶贫项目的争取及组织实施工作。(3)加大重点小城镇建设力度。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供排水、道路、垃圾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积极组织做好长安区东大镇等重点小城镇项目的前期工作,抓好国家已安排的周至县马召镇、蓝田县汤峪镇、临潼区相桥镇、高陵县泾渭镇等小城镇项目建设。(4)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动物防疫体系国债项目和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等项目建设。(5)加快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开展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在经费保障、管护机制、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良性发展模式。
(六)抓好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八项必要条件",以"关小上大"为抓手,促进全市发展方式转变。年内再关闭造纸企业5家以上,淘汰落后小水泥生产线3条、产能33.8万吨。强化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认真抓好全市8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严格建筑节能管理,按国家节能标准严把施工图审查备案关,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着力抓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的监管工作。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拓展消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大力开展节能示范店、绿色照明示范单位活动。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抓好重点用能单位及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的清洁生产。大力推广工业废气、余热和各类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加快燃煤小锅炉的关停进度,做好热电联产替代工作。积极推进大唐灞桥热电厂2×300MW热电联产、蓝田尧柏水泥厂余热余压利用等一批节能工程。以渭河流域(西安段)污染整治为重点,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继续开展新河、氵皂河、太平河"三河"专项治理,建设生态渭河。加快实施电厂脱硫工程,加强大气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力度,着力做好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污染整治工作。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深化改革方面,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实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新突破。(1)对120多户尚未改制的企业,采取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兼并合并、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革改制,确保2008年底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任务。(2)加快资产重组步伐,抓紧实施和完成西安热电公司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西安锅炉厂与西电集团公司、陕鼓集团与西仪公司、中国水利投资集团公司与陕西省延河水泥机械厂等重大资产重组项目。(3)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责任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监察机制,继续规范行政审批,改善投资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4)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争取5家企业上市,1-2家企业发行债券。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领域,探索采取BOT、TOT等项目融资方式。(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保障性、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6)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各项鼓励、支持、引导的政策措施,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加快民营企业集聚发展。(7)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形成精简、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统一协调的文化产业管理体系。(8)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对全市117家行业协会实行机构、人员、财务与政府部门脱钩,着重在科技、商业、物流等领域,增强行业协会功能,实现政会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在扩大开放方面,要完善投资项目的"绿色通道",优化投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把大型城市推介和小型、专业、多元招商活动相结合,力争取得更大成效。精心策划项目,加强专业招商活动的组织。力争年内投资或落户西安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00家。切实加大对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和服务,切实提高履约率。
(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建设和谐西安
1、努力扩大就业。完善创业政策,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2万个。建成5个区级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其他8个区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要达10万人次。推进和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基本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村劳务输出要达到43万人。积极做好扶贫开发,使1.5万低收入人口脱贫。
2、完善社保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九区低保标准提高到230元,四县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不低于30元。建成3所县级中心敬老院,改扩建9所乡镇区域敬老院,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25%。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参保人数达到124.56万人,失业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8%以上。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力争参保人数达到60万人。实现六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
3、扩大教育普惠。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建成30所农村(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惠及1.6万人。完成137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4、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50元提高到100元,完成30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为全市200个新农村重点村各建设一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甲级村卫生室。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成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5、加强住房保障。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全年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80万平方米,竣工140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新竣工2.36万平方米。加快住房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工作,全市廉租住房保障户数达到10870户,城镇低收入家庭无房户做到应保尽保。完成房屋权属登记1200万平方米,登记率达到85%,二手房交易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
6、支持农村发展。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08年新建1500公里。解决1000户农村困难户住房;建成210个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新建8个乡镇文化站、180个村级文化室,20个乡镇体育示范站;培训8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启动建设2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改扩建11个乡镇中心站;新建农村基层信息站(点)100个。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市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来,我市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预计主要指标均完成或超过经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预期目标,经济快速、高效、统筹、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跃升平台。
(一)“十一五”稳步开局,跨越发展架构呈现。
一是主要指标完成年初预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下同)20__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亿元,增速有望达到××.×,超过××的预期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比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亿元,比增××.×;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企业自营出口总值×.×亿美元,比增××;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比增××;财政总收入实现××亿元,增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比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增×。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位,比去年前进×位,继续保持全省十强县(市)第×位。
二是主要产业项目加快发展,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蕴含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的逐步理顺、标准厂房建设的加快、服装城的繁荣和新老市场的整合,产业链的各个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新一轮的重组和壮大。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及其他六大产业项目向专业工业园区集聚,中小型企业向标准厂房集中。近×××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及企业自建厂房将在今年建成。PTA、加多宝饮料等一批事关发展后劲的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和投产。招商选资平稳增长,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个,协议利用外资×.×亿美元。项目对接转化加快,第四届×.××项目成果交易会我市对接项目××个,总投资近××亿元。
三是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拉开新架势,成为发展的有力支撑。我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功能完善,石湖码头×号泊位、祥芝中心渔港、××服装城二期、引水工程二期、垃圾综合处理厂二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万吨自来水厂扩建、大西环、大北环、石祥、石湖、石锦大道、八七路等一批关系发展全局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有序推进,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内涵显著提升。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对GDP增长贡献率为××.×,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突出以工为主、工贸结合、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二是产业集群优势巩固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增长××,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家。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升级,××市政府荣获中国服装品牌推动大奖。纺织服装产业链加快向上、下游延伸,PTA项目开始落地,致高纺织百台以上规模喷气织机项目投产。富贵鸟鞋业、昇邦电子、黎祥食品、加多宝饮料、日鑫数码等六大类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扩张发展,聚集效应延伸。生物柴油和PDO项目对接成功,冠辉等一批物流基地投入使用。
三是循环经济初显成效。转变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出台中水回用政策、提高集控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垃圾综合处理厂等措施,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节约型生产方式逐渐推广,循环经济有实质性进展。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亿度,增长××,工业用水量增长××××万吨,增长××,均低于工业总产值的增幅。
四是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显著提高。企业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自有品牌企业每年推出的新产品比例逐年上升,服装新面料开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今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个,目前全市共有驰名商标××个、中国名牌×个、国家免检产品××个、中国出口名牌×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个,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多个,企业投入项目研发经费近×亿元。协盛协丰控股成功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清源精细化工与福州大学联合成立新材料研发中心。
(三)城市发展创新商业机会,拓展外延空间有突破。
我市港口经济推动,展会经济带动,专业市场联动,商务消费推动,国内国外销售渠道拓展主动,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空间不断拓延。
港口繁忙。××市政府和中远集团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石湖港作为××新港的主力港优势地位更加突出,××港口经济步入跨越式发展轨道。石湖港吞吐量屡创历史新高,货物吞吐量达×××万吨,比增××,集装箱吞吐量达××万标箱,比增××.×。保税仓库获准建设。梅林港成为对台贸易试验点,对高雄、金门开通货运直航,吞吐量增长近×倍。
市场活跃。做好“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及各服装专业名镇营销,创新商机,专业市场加大整合,会展经济活跃。服装城人气上升,入驻品牌企业及经营户近××××家,吸引大量国内外客商前来采购。第九届海博会意向成交额达××.×亿元,成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纺织服装展会之一。鸳鸯池布料市场跻身中国十佳商品交易市场。着手
规划五金市场。组织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北京CHIC、×.×投洽会及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服装及面料展等国内外知名展会。消费旺盛。引进国美、苏宁等著名商业零售企业。步行街改造基本完成,卡宾服饰等数十家知名品牌企业进驻开业。餐饮业扩张较快,豪富华等一批星级酒店建成投入使用。旅游总收入超过××.×亿元,接待游客总数×××万人次,分别比增××.×和××.×。房地产业增长迅猛,商品房销售总额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亿元。
出口增长。虽然出口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较大,但企业自营出口仍增长××。出口质量有所提高,出口产品结构更趋合理,纺织服装、鞋产品出口占比稳定,机电等技术含量高产品出口比重提升,水产品大力拓展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四)新农村建设成亮点,群众利益倍受关注。
农村发展环境优化。全市安排×.××亿专款支持农村经济、改旧建新、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发展,重点支持前埔示范村和××个重点村建设。建成沿海乡镇垃圾中转站,基本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建设海上渔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防抗台风、保障渔民和渔船安全方面均走在全省前列。
农业经济加快发展。加强与台湾农业合作,引进台湾和厦门×家现代农业公司,建立了多个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水产品产量保持全省第×位,全市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农业基地×个,××种产品获无公害、绿色食品称号,标准化农业基地×个,福建省著名农产品×个,福建省农产品著名商标×个。
农民持续增收。妥善做好征地新旧补偿标准的衔接,引导集体安置地建设通用厂房和三产设施。努力构建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首位。兑现渔用柴油补贴政策,开辟新渔场,发展水产品深加工、海上运输等产业。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今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多人,开展创业辅导培训××期,培训学员××××人。
(五)坚持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构建有序推进。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协调发展。“两基”成果继续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全免,农村教师每人每月增加×××元补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率居××市前列。整合石光中学与华侨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长春理工大学××学院、泰山航海职业学院、××一中改造扩建工程顺利推进。举办第五届市运会、海峡两岸国标舞大赛等多项赛事。计生水平有所提高,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镇卫生院建设进展顺利,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
统筹城乡就业,推进社会保障。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完善“五险合一、地税统征”工作机制,不断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农民工分别达×.×、×.×、×.×、×.×、×.×万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元,××××多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职工×.×万人。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落实中央一系列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宏观调控的要求,把盘活存量土地、用好增量土地作为重点,有效缓解我市土地供需矛盾。妥善处理闲置土地和回批地;组织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和全市海洋功能区划修编等控制性详规;强化用地项目预审工作;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巩固封山禁采成果;加大治污力度,组织××湾南岸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
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市主导产业还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研发、人才、品牌等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还很不足,物流等高附加值产业所占比例偏低。二是经济增长要素制约仍较突出,我市土地资源有限,难以满足一些大项目的用地需求;部分原材料涨价和油价持续高企,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中高级人才、熟练技术工人短缺等因素也制约了我市企业扩大生产。三是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低附加值商品所占比重较大,极易受到贸易壁垒、贸易磨擦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外贸环境变化的冲击和影响。四是社会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城乡发展还不平衡,安全生产、劳资纠纷、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五是机关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要高度重视,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展望2
0__年,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总体是有利的。世界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海西战略不断推进,新一轮产业技术转移,有利于我市扩大出口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经济开发区、灵秀服装工业园、宝盖鞋业工业园等新增长极有力拉动,加多宝饮料等一批大项目投产,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港口物流、旅游、会展、新型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兴起,将促进消费快速增长,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将进一步增强。虽然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壁垒等影响,预计20__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将保持良好势头。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根据市委、市政府对20__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及今年实际执行情况,并与我市“十一五”规划目标相衔接,建议20__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亿元,增长××;
——财政总收入完成××.××亿,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增长××;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增长××;
——自营出口总值×.××亿美元,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
为实现上述主要预期目标,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以自主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加强引导,树立和表彰一批自主创新企业典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主品牌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的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共享,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完善纺织服装ASP等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充分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推动企业创建和引进共建研发机构,不断开发新产品、研究新技术,促进现有企业存量的盘活、增值。三是充分运用“×.××”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各种载体,广泛开展与科研单位、院校、相关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期科技协作机制。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完善各镇各组团功能为导向,以强化产业集聚优势为核心,以各类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合理有序发展。组织实施一批关键项目,促进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链的完善,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重点整合完善××经济开发区、宝盖鞋业工业园区、灵秀服装工业园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项目落地的各项服务,加强入园项目的管理工作。积极推动PTA、协盛协丰纺织、万联超纤、富贵鸟鞋业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做好前期和建成投产。
发展壮大港口经济。抓住中远集团投资参与建设石湖码头的有利时机,全面加快港口经济发展。积极开辟外贸航线,增加外贸业务量。积极争取在石湖港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筹建石湖港石材物流区,力争建成全国较大的石材物流交易中心。加快推进石湖港区××万吨级集装箱码头、第二疏港通道、联检大楼建设,完善石湖港区基础设施。围绕××港总体规划和“亿吨大港”的总体目标,预留足够发展用地,充分发挥石湖港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港口为支撑,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推进服务、物流、仓储、金融等相关产业发展。以综合运输、大型集装箱运输的干线港为发展方向,以服务临港工业为重要内容,兼顾零散杂货运输,夯实石湖港区作为××新港主力港区的地位。发挥梅林港对台贸易点的作用。
提升××市场品位。加大城市营销推广,提高××的影响力,树立×ד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良好整体形象。编制“十一五”商品市场发展规划,引导市场有序发展。落实扶持××服装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服装城二期建设,通过建好营运好××服装城,带动××服装产业升级。利用××服装城这个平台,办好第十届海博会,力争参展规模和专业客商人数比往届有较大的突破。继续支持做大做强鸳鸯池布料市场,发挥塔前辅料市场功能,加快洋下面料辅料市场建设进度。加快建设和完善从原料到成品再到市场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国际纺织展览中心大厦和鸳鸯池布料物流仓储中心。加快玉湖农贸市场改造扩建,扶持祥芝水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壮大摩托车、汽车、五金等专业市场,促进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塑造商贸城市新形象。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二)实施项目带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实施项目带动。一是在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确保项目投资稳定增长。按照保续建、保重点的原则,初步筛选全市重点项目××个,其中在建项目××项,年度计划投资××亿元。继续提高“三个比重”,推动PTA、鸿山热电厂、引水工程二期、跨海通道、生物柴油等一大批关系全局、投资量大、科技含量高的战略项目。二是全面落实重点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切实落实重点项目分级分类管理,做好列入省、××级重点项目的衔接工作,加大项目前期报批与论证的工作力度,切实抓好重点项目的用地落实、拆迁安置,确保项目开工。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和协调,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为重点项目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确保资金到位。
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加强与台港澳侨的合作,吸引更多的海内外××籍企业家回家乡投资,充分发挥“五缘”优势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努力提高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的水平和档次,壮大六大支柱产业,积极吸引国际资本投资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利用×.××海博会、×.×投洽会和×.××项目成果交易会平台,加强项目推介和对接。做好产业链招商的调研工作,选择适当时机组织企业赴境外进行产业链对接招商。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对技术含量低、污染环境严重、创造就业机会少、对地方财政贡献少的项目要严格控制,坚决杜绝利用投资名义的圈地行为,提高招商选资质量。加强项目的跟踪落实,促到资促增资。对近两年签约项目进行梳理,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排忧解难,把招商选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增强出口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品牌发展战略,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用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鼓励企业走出国门,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改变企业被动接单、单纯加工方式,争取拿到第一手订单。积极巩固欧美日、非洲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引导企业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反倾销、出口退税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落实兑现扶持外贸出口的相关政策,继续扩大我市自营出口规模。推进贸易方式多元化,探索组织××优势产品组成销售群体到境外参展、销售,打造××品牌。继续组织好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服装及面料展等国内外展会。在扩大出口的同时,要重视国内市场,充分拓展、挖掘、利用国内市场。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鼓励资源节约,创建节约型社会。认真落实我市《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完善资源节约优惠政策。严格土地管理,加大批后用地跟踪管理力度。突出抓好染整等能耗产业和企业的节能,在工业用水大户中开展污水的净化再利用和中水回用工作。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加快水价改革,运用价格杠杆,加大特殊行业的节水力度。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紧编制循环经济规划和实施方案。推动纺织、漂染、鞋业、食品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再生资源和工业废物综合回收利用程度。推动政府绿色采
购,引导全社会的绿色消费行为,推广循环型消费,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完善有利于节能的体制机制。支持华宝集团生物酶法生物柴油产业链项目和绿宝集团生物柴油项目尽快落地投产。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城市功能。严格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各项专项规划,全力推进城区南跨东进拓展,因地制宜做好镇村规划,强化城镇发展空间的引导和管制,用地指标上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加快镇中路二期、玉湖片区、旧侨中片区及八七路整体立面改造步伐。加快回批地遗留问题处理进度,把解决回批地问题同城市规划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探索解决回批地问题的多种模式。整合行政执法职能,强化城市综合执法。继续加强××湾南岸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升我市环境质量。加快LNG管网、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明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投产,并启动二期工程。完善垃圾处置体系,加快中转站建设。加强河道溪流综合整治,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推进灵秀山森林公园建设,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继续保持全市现有的森林覆盖率,建设“生态××”。
(四)城乡统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做好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落实挂钩责任制,在搞好前埔示范村和××个重点村建设的基础上,再筛选建设一批重点村,树立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和新的模式。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和“小康环保行动”,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交客运条件,完善农村公共信息网络,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加强海上渔业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探索建立由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出资的渔船安全救助基金,基本建成渔船安全救助系统和渔港(避风港)防灾减灾体系。
壮大农村经济、集体经济。注重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狮台农业合作与交流。继续做大海的文章,做强海洋产业联动,积极推进祥芝国家中心渔港、东埔、东店等渔港建设,鼓励建造大吨位钢质渔船,开辟新的渔场。依托祥芝深水海域推广深水网箱养殖,发展优质水产品养殖和精加工。积极应对油价上涨对我市农业发展造成的冲击,及时兑现油价补贴。全面推进农村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和增加消费。支持村集体以出租等方式经营标准厂房等集体资产,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好全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加大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失地农民和转产渔民的技能培训力度,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创业培训,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引导和鼓励农(渔)民就近转产转业,配套服务于工业园区。移风易俗,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农村逐步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
(五)关注群众利益,构建和谐××。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两基”和“双高普九”成果,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加快教育强市步伐。不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成果,大力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加快长春理工大学××学院、××泰山航海职业学院建设,做好××纺织服装学院、××一中扩建和石光华侨联合中学新校区一期扫尾工程。加快建设博物馆、档案馆,筹建图书馆新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完善基层文化设施。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各类运动训练基地建设,改善运动训练条件,备战20__年××市第八届运动会。提高人口素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着重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继续实施“关爱女孩”行动,努力提高计生工作水平。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着力优化创业环境,转变市民就业观念,加强政府对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建设市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激励机制和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争取明年新增就业岗位×万个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人以上。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制度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大社会福利事业投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认真做好防御台风等自然灾害工作,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视加强老干部和老龄人口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
着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三合一”、消防、矿山、民爆、危化品、交通安全等专项整治活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快基层管理和服务职能向社区转化进程,夯实和谐××的城市基层基础。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继续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打造“诚信××”。
国民持速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西藏生产总值(GDP)实现184.59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97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48.11亿元,增长29.4%;第三产业增加值95.51亿元,增长8.9%。人均GDP达6874元。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在西藏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2.2%,26.1%,51.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经济结构由2002年的“三、一、二”型调整为“三、二、一”型,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突破。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15亿元,按同比口径计算,增长19.5%。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增长9.1%,营业税增长19.0%。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5.4%。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这是1998年以来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年。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32.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75万人,增加2.0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继续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高附加值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85.9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9.05千公顷,其中青稞面积125.71千公顷,减少3.89千公顷,小麦面积42.22千公顷,减少2.55千公顷;油料面积21.64千公顷,增加1.25千公顷;蔬菜面积14.18千公顷,增加4.44千公顷。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产量96.60万吨,比上年减少1.8%;油菜4.94万吨,比上年增长9.3%;蔬菜25.79万吨,比上年增长10.8%。
畜牧业生产稳步。通过加大草场基本建设、优良畜种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农区和城郊畜牧业,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年末牲畜存栏总数为2451.85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12.44万头只,其中牛591.26万头,增加14.13万头;羊1779.03万只,减少了3.36万只。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19.01万吨,比上年增长10.4%;奶类产量19.63万吨。家禽和水产品养殖发展迅速,市场供应量不断增加。
林业生产取得新成绩。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1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0.1%。完成幼林抚育作业面积8.7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0倍。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78.7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2.6%;农用拖拉机达6.58万台;农田有效灌概面积达156.32千公顷;农牧区用电量4790.1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3.6%。
三、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加快了4.4个百分点。全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2.9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7.99亿元,增长7.6%;重工业完成产值14.91亿元,增长11.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表现强劲,全年实现产值1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是拉动工业经济较快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2.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水泥88.91万吨,增长50.4%;发电量10.16亿千瓦时,增长27.6%;铬矿石15.58万吨,增长25.4%;啤酒3.29万吨,增长13.2%;中成药(藏医药)889吨,略增0.4%;瓶(罐)装饮用水2484吨,下降15.6%。
建筑业生产发展迅速。全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04亿元,比上年增长38.5%,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区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89亿元,增长31.2%;税金总额0.17亿元,增长21.9%。
国有资源调查和地质勘查继续取得新成绩。全年新发现矿产地2处,有5种矿产新增探明储量;地质勘查完成机岩芯钻探工作量1.47万米,比上年增长55.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固定资产投资138.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连续六年保持了17%以上高速增长。其中民间投资(除国有、外商和港澳台以外的所有投资)11.29亿元,增长1.1倍。
年,按照自治区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部署,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呈现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群众实惠更多的良好态势,主要指标超额完成了自治区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效益质量明显提高
初步预计,全区生产总值3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于预期目标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1%,第二产业增长13.6%,第三产业增长1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5亿元,增长30.1%,高于预期目标14.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到680亿元,增长16.1%。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20元,增长14.1%,高于预期目标6.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增长15%,比预期目标高8个百分点,是增收最多的一年。
(二)优势资源转化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培育壮大特色农业。积极推进粮食、棉花、畜牧、林果四大基地建设,粮食产量878万吨,实现了“全区平衡、略有节余”的战略目标。优质棉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单产超过150公斤的高产棉面积达到400万亩,占总面积的15.6%。棉花产量270万吨,增长8.4%,创历史新高。现代畜牧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肉类、牛奶产量分别增长6.9%和8%;细羊毛产量9万吨,占全国的1/3强。林果业快速增长,全年新定植林果面积136.4万亩,特色林果总面积达到1329万亩,林果产量450万吨,增长22.4%。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快建设,大棚蔬菜、山药、石榴、枣、核桃、杏、木纳格葡萄、小浆果等具有一定的规模。粮食直补、稳定农资价格等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迈出较大步伐,实现转移就业130万人次,是多年来转移数量最多、效果最好的一年。
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矿产等优势资源开发步伐加快。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进驻新疆,参与我区优势资源开发,煤电煤化工产业已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非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取得较大进展,开发进程加快,建设了铁、铜、镍、锌冶炼、石材基地、钾盐开发等一批项目。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番茄酱、葡萄酒、杏浆、彩棉制品等特色优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扩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钢铁、机电、建材等行业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预计全区工业增加值1344亿元,增长15%。主要产品产量中,原油2610万吨,增长5.5%,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气210亿立方米,增长27.9%,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煤炭5000万吨,增长10.7%;钢材470万吨,增长14.2%;水泥1470万吨,增长10.1%;发电量422亿千瓦时,增长18.2%。
服务业稳步发展。信息、社区服务、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房地产等服务业迅速发展,为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建成了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业结构调整、仓储设施和畜牧业产业服务体系项目。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喀纳斯、天池、吐鲁番葡萄沟等5A级景区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5亿元,分别增长27.8%和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5亿元,增长16.3%,超过预期目标3.8个百分点。
(三)投资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落实国家补助我区基建投资112亿元,是历年来最多的。狠抓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落实,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着力加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保持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50亿元,增长18.1%,超过预期目标2.1个百分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投资510亿元,超额完成年计划490亿元的目标。52个续建项目中,昌吉热电厂二期扩建、全疆乡镇文化站建设、喀纳斯机场、沙漠公路阿拉尔至和田段、新疆“民汉合校”工程、全疆电网联网工程等11个全投项目全部投产;“十一五”优质棉基地建设、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大型国产化风电工程、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自治区城乡抗震安居工程等15个项目单项或部分投产;其他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新开工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哈密机场、奎屯—北屯铁路、南疆铁路吐鲁番—库尔勒二线、北疆铁路乌鲁木齐—精河复线、乌准铁路、哈密一电厂热电联产工程、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阜康火电厂一期工程、联合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万吨聚甲醛、新疆中泰化学年产12万吨聚氯乙烯及10万吨烧碱项目二期工程、库车县铜场水库、阿勒泰—布尔津段公路、有色集团新鑫矿业铜镍矿有色镍开采粗冶炼、国道314线库尔勒至库车高速公路等21个项目开工建设,超额完成年初开工建设18个项目的计划目标。特别是开工建设了4条重大铁路项目,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重点项目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节水灌溉30万亩,生态封禁35万亩,种子田7.5万亩,高标准棉田2.5万亩,4D级机场1个,4C级机场1个,二级公路430公里,318万千伏安变电,220千伏线路1264公里,110千伏线路1029公里,发电装机26.8万千瓦,原油441万吨,天然气34.57亿立方米,煤田灭火面积92万平方米,天然气气化4.5万户。
(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已实施到位,“两免一补”目标全面完成。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引进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自治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条例》经自治区人大审议后颁布施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已有13个地州市建立了51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金额60亿元。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平稳推进,对国有主渠道收购小麦实行敞开收购直补政策;完成了106家棉花加工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企业投资备案、核准制进一步落实。资源性价格改革稳步推进,加强农村末级渠系维护费管理工作,完善危险废物处置收费政策,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137.16亿美元,增长50.7%,其中出口115.03亿美元,增长61.1%。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区优势资源开发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良好成效。预计全年引进区外资金615.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增长14.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25亿美元,增长20.2%。
(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四期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全年完成“三北”四期工程造林257万亩,增长26%。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了一批重点城市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天然气应用、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项目,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8.5%,燃气普及率9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4%。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水电、风电和光电装机规模224.5万千瓦(其中水电190万千瓦)。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进展,万元GDP能耗下降3%左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为55.9万吨和27.27万吨,基本得到控制。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11‰以内。
(六)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和谐建设迈出新步伐
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重点建设了一批事关民生的社会发展项目。“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区已有92个县市实现了“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8%,基本实现了国家确定的“两基”攻坚目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3%、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54%。“双语”教学在全疆展开,少数民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内地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招生规模都达到5000人,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占90%以上。完成10万人的中职招生任务,增长52.4%。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更加完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各类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力度加大,保障了各族群众健康安全。公共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顺利实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全面启动。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务院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治区又确定并公布了108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33个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民办实事成效显著。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房、水、路、气、电”等设施建设,新建和加固改造城乡抗震安居房44.3万户;解决了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公路6700公里;新增农村沼气用户6.45万户;解决了2.1万户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39万中小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为228万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21万贫困寄宿生提供了生活费补助;87个县(市、区)实施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近95%;40个县级医疗机构、129所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4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加强“西新工程”第四期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工作。农村低保工作全面推开,已将129万贫困农牧民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216个,直接受益贫困户达92万人。
一、简政放权措施落实情况
(一)全面梳理行政审批事项
今年以来,我局严格按照省、市公布的行政审批目录,对现执行的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确定审批事项。对上级明令取消或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必须坚决执行到位。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围绕国务院、省、市政府关于简政放权的决策部署,及时在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公开取消、调整、清理以及实施单位变更的行政审批项目信息。没有擅自增设审批项目或继续审批已明令取消的审批项目。不存在法律法规外自行设立、实施或者变相实施行政许可的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二)压减清理申报材料和各类无谓证明
精简行政许可事项申报材料。全面梳理并压缩审批时限,所有审批事项都要严格按法定时限做到零超时。结合行政许可事项标准化工作,对行政许可所需的申请材料进行全面清理,最大限度精简申报材料,凡无法律、法规依据或无实质性作用的,原则上予以取消,可合并的一律合并;上一个审批环节已经收取的申报材料,下一个环节不再要求提交;申报材料为本部门或本系统发放的,只提供名称、文号编码等信息供查询验证,不再提交原件或复印件;能够通过与其他部门信息共享获取相关信息的,不再要求重复提交。坚决砍掉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
(三)加强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中心对进驻中心的窗口单位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办事透明度的要求,一是台面上公开了工作职责和人员信息,明确公开了审批事项、责任领导、相关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围绕国务院、省、市政府关于简政放权的决策部署,及时公开取消、下放、清理以及实施单位变更的行政审批项目信息。三是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及法律法规依据,申请条件、提交材料、办事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做到公开透明。四是公开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度全部上墙和在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上公布,我局根据工作实际不断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补充,接受社会监督。
(四)开展清理权责清单和编制、优化权力运行清单
在省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及“三定”方案等规范性文件赋予我局权力情况,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对本局各科室的权责进行全面梳理,最后形成“应急管理局行政权力运行流程清单”,就各项事项运行流程图进行编制和优化,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布,通过清理行政权力运行流程清单,进一步厘清我局权责事项,规范权力运行,更好地履行各项权力职能。
二、实现审批与监管结合
围绕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优先梳理能向企业和群众提供方便,办事群众可通过登入服务平台查询办理事项的法律依据、申请材料、申请依据、办理时限以及申请表格等信息,切实做到急企业和群众所急、想企业和群众所想,切实做到便民、惠民、利民。我局负责对受理的事项全部录入到服务平台,各有关监管部门通过服务平台对办理的事项进行监管,同时,接收社会群众监督,确保行政审批事项能够事前事中事后无缝对接。
三、提升服务质量
1、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为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根据省和长春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我局将梳理后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多层审批,实行两岗审批终结制,并对科室负责人充分授权,严禁只咨询、不受理,只受理、不办理,以及多头受理、多头审批等问题。
2、办事流程规范、透明。我局现已明确行政权力事项,
公布办理流程,印刷便民服务指南手册,实现“阳光政务”,透明操作,便于监督。
3、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通过简化办事程序,创新工作方式,开展电话咨询、电话回访等活动,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文明意识和效率意识,彻底改变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
4、精简办事流程,方便办事群众。按照精简高效、方便群众的原则,合理缩短审批时限,所有审批事项审批时限在法定时限的基础上压缩到50%以上,为办事群众节约了大量时间,也节省了办理成本。
5、创新服务理念。始终秉着“为民服务,服务无止”理念,保持“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政务环境,把窗口标准化建设贯彻在改变窗口服务作风上,把便捷企业落实在优化办事效能上,把为民服务体现在服务质量和良好形象上,创优质窗口,展应急形象。
6、完善优化营商制度。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进一步完善我局《上门审批制度》、《联合审批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督办问责制度》等基本制度,促进服务质量提升,而且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实施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服务方式,促进服务效能提升,打造诚信政府,努力创造高效务实的投资环境。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为扎实推进我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工作方案的精神有效落实,切实改善营商环境,持续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进一步深化行政效能建设,加强行政审批工作。加强政务服务工作中心窗口建设,加强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效率。
2、不断提高政务公开水平,落实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全面公开各类文件、报告和文书,长期为企业提高各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文本,落实办公会议制度,定期解读重要文件和重要工作安排,落实新闻制度,提高突发事件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3、增强全民的安全意识,在报刊、广播、网络、电视设立专栏,持续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宣教活动,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降低事故防范的成本。
4、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建设以“亲”“清”为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