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因素 措施 保护 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迅猛增长,迅速成为世界重要客源输出国,并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接待国的地位,将来还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将强化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和最具潜力投资地形象。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一、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使之不受损伤、破坏,而且还涉及周五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并视其为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旅游资源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特色及保护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
旅游是一种产品,可持续旅游是一种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生态环境领域,真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是在198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得到公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良好和谐的发展道路。
“Globe’90”国际大会提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增进人们认识旅游对环境和经济的理解,促进旅游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其核心是确保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三、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水火灾害等)、气象灾害(风蚀、水蚀、日照等)和生物灾害(鸟类、白蚁等)。旅游资源除了因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外,人为因素是导致旅游资源破坏的主要因素,有时超过自然力的破坏程度,甚至是毁灭性的。旅游资源破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设性破坏。建设性破坏主要指工程建设、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不当,导致资源被严重破坏。如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工程建设对景区环境的破坏等;在旅游区内的建设不当,破坏了旅游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添加了与景观及旅游环境不协调的设施,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等。城市建设中的“三无”(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乱分地、乱选址、乱搭建),对文物古迹及环境破坏更为严重。南京市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在1995年对中山北路、中华路等主要道路拓宽的工程中,砍去了数百颗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法国梧桐。
2、生产性破坏。生产性破坏指工农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区周边各种工业的发展,给旅游区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当的农业生产操作,砍伐树木、滥采乱挖等,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和旅游用地资源。如享有三国古城美誉的湖北某风景区,既有优美的自然风景,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景区周围的工业生产使景区乌烟瘴气,工业污水破坏了水质,严重影响了景区资源。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景观,失去旅游资源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是老北京的骄傲,已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建国后,为兴建国际大都市,大搞城市建设,拆除了大量的四合院,不当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四合院原有的生态,其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已大打折扣。近年来,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4、游客本身的破坏。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损坏与衰败。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区的承载负荷,游客的不良行为和保护资源意识的淡泊也是导致破坏的主要因素,如任意采集花草,破坏树木,部分素质低下的游客对文物古迹的乱刻乱画造成的资源破坏,使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交通工具和游客的不断踩压,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景区的超负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特质的消失。例如旅游者的高消费、衣着方式等现代生活习惯,会同化边远地区的民俗风情,致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渐失去个性等。
5、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旅游资源是诱发旅游者出游动机的主要吸引物因素。按照中国的法律,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是旅游资源的主人,即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由于长期实行的条块分隔的资源管理模式,几乎每一个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对旅游资源拥有或大或小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例如,目前吸引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区,包括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它们分别归属建设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文物局等管理。一些寺庙道观等则分属国家宗教协会管理。在一些乡村地区,风景资源及其所在的山体、水体、土地、森林等属于乡村所有。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村庄、乡镇自行上马,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出现了破坏风景资源的不良现象。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属不同的部门,甚至一个旅游区由几个部门管理,多头领导,在旅游资源的管理上显得比较混乱。管理机构和人员调动的不稳定性,使旅游区的管理制度难以继续实施,旅游区资源的管理十分复杂,具体执行经营管理职责的企业也难有作为。如拥有世界第一大碑林的湖北某4A旅游区,从过去吸引中外游客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除了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外,与管理经营机构的变动、现有规划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重新定位等有很大的关系。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具体措施
1、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珍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技术保护为保障。随着我国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层次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项目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形势要求政府与企业在更高的水平上严格保护旅游资源,技术保护因此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运用。为此必须构建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监管机制、创新机制在内的技术保护管理机制,以确保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科学维修历史文物古迹,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技术手段跟踪测量,利用专业手段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
3、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行政保护为保障。行政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方针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权限,对资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的有关活动进行行政干预,以保障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资源保护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规划的编制、资源保护方面与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保护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行统一的规划与监督。
4、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规划保护为保障。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一般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园林以及其他以自然风光为主要风景要素的旅游区。合理开发和规划,保护原始的、零度的风景应当成为这类风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基本要求。如某些旅游景点正陷在高楼、违章建筑的重围中,整体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何使景点能突出“重围”,使周边环境更协调,提升景区的吸引力?有专家指出:问题的出现首先是规划,应采取果断措施,对违法建筑该拆的就拆,该铲的就铲,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制定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旅游开发不能只强调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视风险,不能不计成本,不能只强调综合收益而不考虑综合损失。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规划保护和法律保护一样,同属于旅游资源保护的指导性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有条理的的规划是必要的,大众旅游使一些政府认识到旅游的经济优势,认识到必须促进机构性和协调的旅游规划,在规划方面应该考虑全面的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5、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教育保护为保障。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或根本没有资源保护意识,是造成旅游资源人为破坏的根本原因。由于游客类型受职业、年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素质的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不一样。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旅游经营者、民众和游客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发动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参与到资源管理中,是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旅游教育,唤起他们保护资源、参与资源管理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破坏;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者的教育,使旅游者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可以减轻环保人员的工作压力,这种与旅游者“合作”的管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方式,提高旅游者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意识,做到全民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力度,提高全民素质,共同维护,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免遭摧残。
【参考文献】
[1] 卢丽蓉、金丽:全国导游基础知识[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2] 金丽娟: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育导刊,2005(6).
[3] 刘又堂:旅游学概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9.
[4] 刘爱玲:绿色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6.
旅游资源;资源安全;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经验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拿问题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稀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面临风化剥落的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蚀;一些曾扬名灭下的苏州园林和庭院,正从地图上消失;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也越来越受到人为的破坏与此同时,旅游地传统的民风民情文化逐渐被异化、冲淡或消失等等.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但也不能恢复原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一旦被毁将就水远失去,旅游资源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深入旅游资源安令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安全管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分析和预测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存在的危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
1.1旅游资源的定义国外把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而在我国,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具体界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表述.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类型.
1.2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旅游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稳定,旅游资源安全的内涵和意义深远.谷树忠,等人(2006)在综合各种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所谓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源安全的本质,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基础难以依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旅游资源需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需考虑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各地区在旅游开发利用时,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或储备量,以备及时、持续的利用.二是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证旅游资源基础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外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以维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平衡.此外,我国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分析和探究旅游资源安全的本质内涵.如: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是指其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来说是指旅游资源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旅游生产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过程,以及原始提取、加工改造中,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可利用范畴的延展或局限;在旅游资源分配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在旅游产品交换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产品在市场流通渠道中的畅顺;在旅游资源消费中的资源安全,是旅游者对作为旅游产品载体的旅游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消费结构越合理,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对资源的破坏越低.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旅游资源安全是指是在生态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之上,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其难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观念,运用科技创新方法,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协调,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并且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利用.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安全的内容丰富,需要深入探讨.2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天一人一机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对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我们将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旅游资源安全状态应由生态子系统(天)、行为子系统(人)和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三大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1生态(天)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天然禀赋状况,是旅游资源安全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质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组成.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增加了旅游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也满足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开发,所以旅游资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数量做保证,某种程度上说,数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灾害能力越高,则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平衡,实现旅游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复.
2.2行为(人)子系统行为子系统是人类的行为对旅游资源安全影响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构成.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很大方面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开发商在景区的大量建设、过度开发;旅游企业过分商业化、舞台化,扭曲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旅游者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旅游资源的行为子系统的安全,就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防止n-目开发、重复建设、模仿跟风;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严厉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
2.3保障机制(机)于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的保障机制子系统主要为生态、行为子系统的安全提供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资金技术、周边礼区保障、事故保险等方面内容组成.安全管理组织是整个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安全政策制度关系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有力执行;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离不开剧边礼区的支持;旅游资源安全保险是规避、化解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风险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统的内容共同为旅游资源安全的提供安伞保障.在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生态子(天)系统安全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皋本保证;行为(人)子系统安全决定于行为作用力的正负,正向作用力可以减少旅游资源发利用中的损失,是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重要推动.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是为旅游资源安全的生态、行为子系统提供管理支持、资金和技术等保障,是生态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安全的重要调控.3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关于资源安全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如王礼茂(2002)分析了影响资源安全5个主要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4项指标,初步组成了资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姚予龙、谷树忠(2002)研究了资源安全的机理,阐释了资源安全的经济学含义;梁亚红(2008)。在明确影响自然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技术进步和资源替代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状况、资源进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经济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因素、军事安全因素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较为全面.然而,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多,学者大多是探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安全『口J题产生的原凶12-14~,认为主要南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另外,我国还有些学者针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_r评价,如曹新向(2006)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米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周国海(2009)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压力一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它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研究都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不乏有启示意义.3.2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分析,以及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同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提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分三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共23个指标,其中生态(天)子系统包含8个指标,行为(人)子系统包含9个指标,保障机制(机)子系统包含6个指标,具体见表1.
3.2.1生态(天)子系统指标构成生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判断其对日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总量,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总量越多,可利用的空间越大;②旅游资源品质,反映了资源的价值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资源价值高,往往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也高;同时品质好的旅游资源,保护的压力越大,对整个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影响较大;③旅游资源结构,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结构多样,利用空间越大,越利于生态的平衡;④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概率高,对整个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安全的破坏程度越大;⑤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⑥旅游资源承载力,反映资源容量的大小,容量越大,破坏程度越小;⑦旅游资源的退化速度,资源生态系统有进化过程,但是退化速度过快,直接影响生态的自我更新和生态平衡;⑧工业三废排放量,目的地工业企业排放的三废,造成的酸雨等物质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3.2.2行为(人)子系统指标构成行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旅游者、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和资源保护意识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合理的预留储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使用价值和程度越高,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③景区新增建设面积,影响了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平衡;④本地居民人口增长率,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增加;开发利用和破坏的机会加大;⑤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接待人次增加,对旅游资源的需求量越大,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⑥本地文化异化现象,文化异化对本地文化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文脉的传承;⑦游客行为,文明的出游行为,对资源安全有利;反之,给景区景点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反映了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⑨本地居民资源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
3.2.3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指标构成保障机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保障措施和手段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作用大小,包括:①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制度,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使用和保护越合理,旅游资源越安全;②管理人员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合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资源越安全;③资源安全教育和宣传情况,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较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④资源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不投入也不利于保护,关键是科学的支配资金和利用技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越多,门槛越高,开发的难度加大,直接减少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⑥旅游资源保险状况,保险是化解和规避自然灾害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灾害防范有利.
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权重的赋值.通过旅游景区管理者、旅游者、院校专家们组成德尔菲小组,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互判,构造判断矩阵,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使用yaahp0.5.2软件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准则层、因素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使用软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行为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权重值分别为:0.3528和0.3771,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值为0.2702,说明先天的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禀赋,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进化和演化过程,而后天的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和破坏显著.三个子系统的各自指标权重情况:生态子系统各指标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影响相对较大,权重值为0.1592;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旅游资源直接造成破坏,权重值为0.1179;退化速度是衡量资源安全的破坏速度,权重为0.1179;旅游自然的禀赋状况,如总量、品质、结构等影响也不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的承载率也不容忽视,其权重值分别为0.1015,0.1122.在行为子系统中,根据权重值可以分成三层面,其一是本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和行为,分别为0.1433,0.1199和0.1226,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较大;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和综合利用率权重值分别为:0.】199和0.1147;其三是新增因素的影响,有新增建设面积、新增加的本地人口和旅游人次以及本地文化异化,这些方面也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保障子系统中,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教育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其权重值为0.1948和0.1884;制度规范、管理队伍和利用的条件相对也比较重要,分别为0.1649,0.1704和0.1595;从目前看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险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权重值为0.1221,但是未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障的一项有力措施.4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通过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确定,可以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为更加全面加强旅游资源的安全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本文提出如下相应的策略:4.1加强生态(天)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对于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要求在旅游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承载率、抵御自然灾害和文化旅游资源文脉的传承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文脉的永续传承,维护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资源需求.具体措施有:①在旅游资源数量上,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总量进行摸底,统计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数量,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并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的状况,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需加强管理;对于尚未利用且濒临灭绝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做好档案记录,使其自然进化;对于新发现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也要科学转化利用,维护旅游资源数量的多样性.②在旅游资源质量上,按照《中国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办法》,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等级进行评定,并依据等级采取保护措施.③在旅游资源结构上,既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更需重视,以维持旅游资源的协调.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稍微复原;而人文旅游资源破坏,将永远消失.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合理的舞台化等方式,让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永续传承.④对于旅游资源的承载率,在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时,需要依据国家标准计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高峰期因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事故发生和资源受损.⑤自然灾害是造成旅游资源危害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需针对在自然灾害中经常受损的旅游资源,通过安全技术构筑安全防护拦,强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⑥文化旅游资源是易损资源,虽然文化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旦不注意保护,亦易失传.根据文化资源的等级申报相应级别的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确定好相关传承人,使人文旅游资源的文脉得以传承.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因素 措施 保护 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迅猛增长,迅速成为世界重要客源输出国,并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接待国的地位,将来还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将强化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和最具潜力投资地形象。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一、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使之不受损伤、破坏,而且还涉及周五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并视其为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旅游资源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特色及保护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
旅游是一种产品,可持续旅游是一种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生态环境领域,真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是在198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得到公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良好和谐的发展道路。
“Globe’90”国际大会提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增进人们认识旅游对环境和经济的理解,促进旅游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其核心是确保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三、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水火灾害等)、气象灾害(风蚀、水蚀、日照等)和生物灾害(鸟类、白蚁等)。旅游资源除了因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外,人为因素是导致旅游资源破坏的主要因素,有时超过自然力的破坏程度,甚至是毁灭性的。旅游资源破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设性破坏。建设性破坏主要指工程建设、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不当,导致资源被严重破坏。如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工程建设对景区环境的破坏等;在旅游区内的建设不当,破坏了旅游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添加了与景观及旅游环境不协调的设施,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等。城市建设中的“三无”(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乱分地、乱选址、乱搭建),对文物古迹及环境破坏更为严重。南京市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在1995年对中山北路、中华路等主要道路拓宽的工程中,砍去了数百颗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法国梧桐。
2、生产性破坏。生产性破坏指工农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区周边各种工业的发展,给旅游区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当的农业生产操作,砍伐树木、滥采乱挖等,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和旅游用地资源。如享有三国古城美誉的湖北某风景区,既有优美的自然风景,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景区周围的工业生产使景区乌烟瘴气,工业污水破坏了水质,严重影响了景区资源。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景观,失去旅游资源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是老北京的骄傲,已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建国后,为兴建国际大都市,大搞城市建设,拆除了大量的四合院,不当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四合院原有的生态,其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已大打折扣。近年来,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4、游客本身的破坏。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损坏与衰败。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区的承载负荷,游客的不良行为和保护资源意识的淡泊也是导致破坏的主要因素,如任意采集花草,破坏树木,部分素质低下的游客对文物古迹的乱刻乱画造成的资源破坏,使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交通工具和游客的不断踩压,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景区的超负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特质的消失。例如旅游者的高消费、衣着方式等现代生活习惯,会同化边远地区的民俗风情,致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渐失去个性等。
5、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旅游资源是诱发旅游者出游动机的主要吸引物因素。按照中国的法律,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是旅游资源的主人,即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由于长期实行的条块分隔的资源管理模式,几乎每一个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对旅游资源拥有或大或小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例如,目前吸引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区,包括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它们分别归属建设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文物局等管理。一些寺庙道观等则分属国家宗教协会管理。在一些乡村地区,风景资源及其所在的山体、水体、土地、森林等属于乡村所有。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村庄、乡镇自行上马,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出现了破坏风景资源的不良现象。转贴于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属不同的部门,甚至一个旅游区由几个部门管理,多头领导,在旅游资源的管理上显得比较混乱。管理机构和人员调动的不稳定性,使旅游区的管理制度难以继续实施,旅游区资源的管理十分复杂,具体执行经营管理职责的企业也难有作为。如拥有世界第一大碑林的湖北某4A旅游区,从过去吸引中外游客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除了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外,与管理经营机构的变动、现有规划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重新定位等有很大的关系。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具体措施
1、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珍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技术保护为保障。随着我国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层次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项目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形势要求政府与企业在更高的水平上严格保护旅游资源,技术保护因此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运用。为此必须构建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监管机制、创新机制在内的技术保护管理机制,以确保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科学维修历史文物古迹,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技术手段跟踪测量,利用专业手段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
3、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行政保护为保障。行政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方针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权限,对资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的有关活动进行行政干预,以保障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资源保护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规划的编制、资源保护方面与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保护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行统一的规划与监督。
4、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规划保护为保障。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一般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园林以及其他以自然风光为主要风景要素的旅游区。合理开发和规划,保护原始的、零度的风景应当成为这类风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基本要求。如某些旅游景点正陷在高楼、违章建筑的重围中,整体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何使景点能突出“重围”,使周边环境更协调,提升景区的吸引力?有专家指出:问题的出现首先是规划,应采取果断措施,对违法建筑该拆的就拆,该铲的就铲,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制定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旅游开发不能只强调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视风险,不能不计成本,不能只强调综合收益而不考虑综合损失。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规划保护和法律保护一样,同属于旅游资源保护的指导性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有条理的的规划是必要的,大众旅游使一些政府认识到旅游的经济优势,认识到必须促进机构性和协调的旅游规划,在规划方面应该考虑全面的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5、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教育保护为保障。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或根本没有资源保护意识,是造成旅游资源人为破坏的根本原因。由于游客类型受职业、年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素质的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不一样。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旅游经营者、民众和游客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发动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参与到资源管理中,是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旅游教育,唤起他们保护资源、参与资源管理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破坏;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者的教育,使旅游者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可以减轻环保人员的工作压力,这种与旅游者“合作”的管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方式,提高旅游者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意识,做到全民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力度,提高全民素质,共同维护,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免遭摧残。
【参考文献】
[1] 卢丽蓉、金丽:全国导游基础知识[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2] 金丽娟: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育导刊,2005(6).
[3] 刘又堂:旅游学概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9.
[4] 刘爱玲:绿色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溶洞;旅游资源;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 S78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87-01
溶洞旅游是我国近年来新兴的比较热门的旅游项目之一,人们对于溶洞的好奇以及探索欲的增强,使得溶洞旅游不断升温,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溶洞旅游资源保护开发项目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省泌阳县城东南20 km处,与河南省国有泌阳马道林场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是2003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面积1 996 hm2 [1]。园内现保存有完好的古溶洞1处,当地群众称之为“空山洞”。根据多年来对森林旅游开发的研究,就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溶洞旅游资源保护开发进行探讨。
1 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溶洞旅游资源概况
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溶洞旅游资源位于泌阳县城东25 km处,沪陕(上海—西安)、新阳(新蔡—泌阳)、焦桐(焦作—桐柏)3条高速从景区交叉而过,S335省道穿越景区,交通便捷。溶洞的权属为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所有,行政隶属于泌阳县马谷田镇郭岗村委大堰组,当地群众称之为“空山洞”,是地壳运动遗留的天然孤立溶洞。该洞体呈东南西北走向,长2 km,整个洞体被浓郁的马尾松林覆盖,植被覆盖率达98%。溶洞入口位于山东南半腰,洞口林木茂密,怪石嶙峋,洞口垂直向下20 m,进入其内有一个30 m2的平台,然后曲折蜿蜒顺山势而走,至西北坡顺坡而上,该溶洞长1 500 m,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奇石林立,流水潺潺。溶洞的出口在山的西北坡,因常年封闭缺乏管理现已无明显标记。据传洞内有地下河,洞的尾部有一个大水堰,大堰村的名字由此而来,洞的出入口是相通的。
2 溶洞旅游资源的保护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因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经过千万年的侵蚀,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钟乳石和奇异的洞穴景观[2-3]。溶洞景观是在特定环境下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它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溶洞景观的开发必须做好生态环境和景观保护的研究工作,在开发利用中做好溶洞资源的保护工作,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
2.1 立足现状,做好规划
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立足空山洞现状,聘请专家和组织相关人员对空山洞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规划,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和管理等措施,目前该规划已完成并上报上级有关管理部门。
2.2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持续发展
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已于2004年被河南省林业厅认定为省级生态公益林,管理处成立了公益林管理办公室,对景区内的林木、林地加强管理。为更好地开发溶洞旅游资源,管理处抽调专业人员组织成立了溶洞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加强了溶洞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管理工作。
为使溶洞旅游资源持续利用,首先摸清溶洞的分布范围、价值品位和开发层次,从而全面规划,分批分层次开发利用。对溶洞所在的区域组织多学科、多行业专家进行研究,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溶洞旅游资源的评价和生态环境演变的研究。
2.3 合理适度开发,实施科学管理
溶洞旅游资源应根据环境质量容量合理适度开发,使旅游开发与环境质量容量相适应。根据确保洞内二氧化碳含量对人体无害、对溶洞资源不造成破坏和溶洞现有可利用空间的原则,确定日游客量,要保持洞内空气清新,在游人容易触摸的钟乳石景观处设置保护网,特殊景观设置围栏,在水体深处边沿设置护栏等。洞内游览线路选择以保护为先,尽量依据自然形态而建,不求近但求远,不求直但求弯,尽量不设踏步,减少人工开采的痕迹,保持自然本色。保护洞内水体不受污染和破坏,做好排水线路规划设计,做到适度开发科学管理。
3 溶洞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3.1 实行区域联动,准确科学定位
将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溶洞景观开发建设融合在豫南旅游开发的大战略之中,定位于天中文化和文化生态圈之内,为豫南旅游的奇葩,与豫西栾川鸡冠洞遥相呼应[4]。目前,豫南地区还没有溶洞开发项目,该项目的实施为天中大地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豫南洞穴景观一绝,前景广阔,开发利用空间巨大。
3.2 突出主题,注入神奇故事
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将溶洞故事与开天故事相融合,以泌阳县马谷田镇郭岗村委大堰组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调查整理空山洞的故事,从生活在这一代祖祖辈辈相传的神奇故事入手整理空山洞主题文化,打造古老神奇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为一体的溶洞科普文化,将该景区打造为传奇文化、科普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园,树立自己的品牌,为天中大地增添了一个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的科普基地。
3.3 全方位立体化开发
溶洞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洞体、石景、水景、生物、文化5种景观,因此对溶洞的开发坚持5种景观全方位立体化开发,按照主题要求打造溶洞,运用现代科技表现溶洞,创造品牌推介溶洞。
3.3.1 合理设置洞口位置和数量。根据溶洞旅游资源的分类,空山洞属于水旱混合类的大洞,现有入洞口和出洞口各1处,可在开发中直接利用。根据大型溶洞的开发要求,结合空山洞的具体情况,规划在洞体的中上部设置2个通风洞口,2个通风洞口间距500 m,距出入洞口300 m的合适位置。
3.3.2 结合高科技开发。在溶洞的开发过程中,将现代高科技应用到开发中。由于空山洞尘封于地下几千万年,入洞口进去后有一个30 m2的平台,然后延伸到西北方向,鉴于安全问题人员无法进去探测,需采取高科技进行探测,探测结束后进行清淤。将现代高科技的声光技术应用到溶洞开发之中,形成豫南一绝洞穴景观。开发时注意保证洞室的稳定,保护好洞内的地质景观,线路选择上使游客行走舒畅,设计好排水系统,充分利用好地下水资源,同时增加洞外水、电、路、停车场、饭店、厕所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3.3.3 科学灯光设置。为防止溶洞内产生过量的二氧化碳,在灯光选择上使用节能环保的冷光源白光灯,降低能耗,以便减少热量产生。洞穴曲折蜿蜒,根据不同路段合理设置灯光,既能充分利用灯光不造成浪费,又不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洞穴灯光与地下水体交相辉映。在入口和出口处灯光采用立体型变幻模式,打造神奇洞穴。
3.3.4 实施洞内环境监测,控制环境容量。利用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在洞内不同路段的隐蔽处合理设置环境监测设备,以测定游客量对洞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合理制订日、月、年客流量,控制环境容量,极大地发挥溶洞本身的经济价值,又极好地保护溶洞旅游资源。
3.3.5 创造品牌推介溶洞。将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溶洞开发融合到豫南旅游开发的大战略之中,创造自己的品牌,叫“响天中第一洞”。通过现代媒介积极向外宣传推介该景区,打破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局面,使该溶洞揭开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豫南一绝天中第一洞,为天中大地的旅游大业增辉添彩。
4 结语
经过多方走访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在借鉴国内外溶洞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提出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溶洞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对策,为该项目的实施提出具体措施,对全国具有同类溶洞旅游资源的森林公园开发提供参考。
5 参考文献
[1] 徐德平,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义和寨保护开发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70,276.
[2] 钟大康.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溶孔溶洞型白云岩储层特征与分布规律 [J].地质评论,2004,50(2):162-169,229.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开发对策;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88.2S7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168(2011)03-0106-06
Tourist Resourc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Shiwand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HI Cheng-yuan
(Guangxi Forestry Survey & Design Institute, Nanning 530011, China)
Abstract: Shiwand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ith the total area of 5286.2km【sup】2【/sup】 includes Songbai Management Station, Dalongshan Management Station, Baishiya Management Station and Pinglongshan Management Station. Shiwandashan with rich tourism resources, exotic scenery of steep and a wide variety of plants is a wonderful treasure-house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a excellent scientific educational base.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 of GB/T18972-2003, there have been 31 and 35 locations evaluated as excellent grade and normal grade respectively. Thus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lik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implementing stag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highlighting features, emphasizing science, standardized business travel, tourism resources to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also have been proposed.
Key words: eco-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developmental strategyShiwand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收稿日期:2011-04-18;修回日期:2011-05-06.
作者简介:石程远(1977-),男,工程师,广西上林人.主要从事区域性林业发展规划、林业工程项目咨询、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及林业产业规划等相关林业工作.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旅游,强调对观赏对象的保护.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它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区造成大的破坏.它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产生保护、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意愿.
十万大山国家级保护区地处广西防城港市境内,整个生态旅游区规划范围为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部分区域,分为4个片区,即松柏管理站、大龙山管理站、白石牙管理站和平隆山管理站管辖范围,总面积为5 286.8 hm【sup】2【/sup】,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0%.生态旅游区充分利用保护区的知名度、丰富的动植物和旅游资源在其试验区结合防城港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1自然概况
十万大山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58 277.1 hm【sup】2【/sup】,东西最长处74.4 km.南北最宽处45.0 km.十万大山属于沟漏山系,山脉呈北东―南西走向,山脉地势险峻,峰峦连绵,全长约100 km,宽约20~30 km;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峰有82座,最高峰海拔1 462.2 m.生态旅游区范围内最高峰为平隆山片区的七星岭(972.0 m).
十万大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21.2℃,冬少严寒,夏无酷暑,夏季平均保持在22~25℃,气候十分宜人.生态旅游区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全年温暖湿润,没有暴冷暴热的气温急剧变化,温差小,湿度适宜.
十万大山保护区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等5个自然植被型组和用材林、经济林、农作物等3种人工植被型组,分14个植被型,以森林植被为主,其中又以阔叶林为主,其次为针叶林.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19科912属2 233种,其中蕨类植物30科76属150种,裸子植物8科9属16种,被子植物181科827属2 067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54科648属1 713种,单子叶植物27科179属354种.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13种.
林区内陆栖脊椎动物共有396种,分别隶属于4纲33目82科243属,其中两栖类29种,爬行类69种,鸟类217种及兽类81种.发现广西鸟类新记录种有3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5种.本次开发的生态旅游区内动物分布较少.
2旅游资源评价
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分布范围大, 包括5类16个基本类型共66个资源点(表1).生态旅游区共分4个片区:皇袍山片区、应天府片区、白石牙片区和平隆山片区.旅游资源类型以森林、溪谷、山峰等自然景观为主,建筑设施以及人文活动等景观较少.其中皇袍山片区以中山地貌、沟谷溪流、松阔混交林为主;应天府片区以低山地貌、马尾松纯林为主;白石牙片和应天府片区则以中山地貌景观和天然植被景观为主.
2.1定性评价
2.1.1旅游资源丰富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在类型结构上包括5个主类16种基本类100余处(个),主要旅游资源单体60处(个).
表1 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分类
Tab.1 Tourism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of Shiwandashan
eco-tourism area
2.1.2旅游资源奇特险峻,千姿百态
旅游区内的万蝶谷、奇石谷、银河峪、白石峪、平隆大峡谷等沟谷险峻,峡谷景观独具魅力;河谷中溪涧纵横,泉瀑处处,清潭众多,河水清澈凉爽,水质优良,清澈明净,晶莹碧透,清洌甘甜,沁人心肺,是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河谷间河石众多,形状奇特,壮观美观,与沟谷、池潭、溪涧、森林相映成趣,是旅游区的一大景观特色;沟谷间林木葱茏,终年碧绿苍翠,林木间鸟雀欢悦,林相优美、潭瀑溪涧、古树河石,是一处难得的大自然乐园.
2.1.3良好的生物资源宝库和科普教育基地
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辖区内植物种类达2 233种以上,动物种类有700 多种,有动植物王国之称,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具有很高的科普旅游价值,是开展科普教育的好地方.
2.2定量评价
2.2.1评价标准
采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定量评价,从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3个方面进行.赋分标准见表2.
2.2.2旅游资源评价
评价结果见表3.
2.2.3综合评价
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单体得分在30~44分的属“一级旅游资源”,有5个,占现有资源单体总数的
表2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Tab.2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ourism resources
表3 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指标及结果
Tab.3 Evaluation index and results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Shiwandashan single eco-tourism zone
续表3
7.5%;在45~59分的属“二级旅游资源”,有30个,占45.5%;在60~74分的属“三级旅游资源”有27个,占40.9%;在75~89分的属“四级旅游资源”,有4个,占6.1%.属于“优良级旅游资源”即“三、四级旅游资源”的有31处,占47.0%,几乎占一半,说明旅游资源等级和品位较高.
3生态旅游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3.1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十万大山邻近南宁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紧邻大西南出海通道,与北部湾区域旅游资源存在差异性.以十万大山为中心,北部有钦州至崇左高速公路(在建),东部有南宁至北海高速公路,南部有防城区至东兴高速公路(规划),西部有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形成了4条高速公路紧密环绕十万大山的空间格局,旅游区位极其优越.通过开发,将上思县、防城区、东兴市、防城港市的旅游资源连线、连片、集群式地发展,对防城港市山地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
2)政府重视旅游区的开发
十万大山是《北部湾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区和优先发展区之一.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十万大山国际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区,将防城港十万大山国际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区打造成为国际山地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5A 景区,以观光游览、山地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生态旅游、山地体育为主要发展方向”.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对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和建设,将其作为全市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全县(区)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
3)市场依托条件良好
生态旅游区北邻区域性国际城市、广西两大集散中心之一:南宁市,南邻广西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北部湾国际旅游目的地,可依托这2个支撑极,具有良好市场依托条件.
3.2制约因素
1)保护与开发的制约
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但受到开发利用与经济需求的影响,在保护区边缘地带的生物资源正受到极大的威胁:森林的退化、现代农业的干扰已影响到一些物种的生存,周边社区居民迫于经济的压力对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开发旅游业过高的期望值等都对自然保护区形成压力.
2)周边生态旅游区的制约
与大明山、猫儿山、大瑶山等区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比,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区的资源垄断性和独特性不高,在旅游资源互为补充的同时,客源的竞争不可避免.
4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4.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以北部湾经济大发展为契机,加快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进程,从防城港市旅游发展现状、旅游资源及环境特点以及目前旅游市场的走势出发,在对环境、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过有效开发和管理,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当地群众收入.
在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过程中,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理念,以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森林生态景观化、科普内容趣味化、基础设施生态化、旅游项目休闲化为理念,高起点、高品位、高规格地发展生态教育和生态旅游产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确保生态、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多目标协调与和谐发展,将其建成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特色鲜明,集生态教育、生态休闲、生态度假于一体、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旅游区.
4.2保护与发展并举,阶段实施,因地制宜
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的目的是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通过社区的发展更好地加强自然保护工作.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和保护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做到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与可修复能力,在规划布局和项目筛选上为未来发展预留发展空间,以满足产品的更新换代要求,又要充分考虑保护区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和加强控制管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阶段实施.同时,要尽量利用现有地形地势,少动土石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山体、土壤、水体、生物资源的损害.建筑构筑物的布局、造型、风格、体量、色彩、材料等力求与自然环境有机协调.
4.3保护为先,科学设计,合理规划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生态旅游区在保证开发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求科学合理的开发措施.①对旅游区进行全面地调查,确定开发的方向,合理、科学地测定旅游区的旅游容量,尽量减少人为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②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让游客更多地体会自然之美;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景区开发时要尽量保持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做到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景区建设与保护区相匹配.旅游服务设施应尽量安排在保护区试验区或保护区外,避免将城市现代化建筑移植到旅游区.除安排必要的建筑设施外,其它设施应尽量避免.
4.4突出特色,强调科普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灵魂.在旅游开发中应充分利用自然作为载体,发掘民族文化作为精神内涵,使旅游产品成为天人合一、共生和谐、独具特色、无法替代的精品,以强劲的竞争力抢占市场.十万大山生态旅游开发范围内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景观优美,具原始特色和稀有性.旅游开发要强调环境保护、生态教育、科普宣传和科学管理,通过开展生态旅游使旅游者亲身领略十万大山的神奇,享受大自然的恩泽,获得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生态意识,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4.5社区协作,共同促进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的协同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环境,减少社区群众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消耗性依赖,从而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目前,十万大山保护区周边涉及有几个村屯,旅游开发必须同当地社区的发展相结合,坚持与社区共建的原则.要吸引社区参与旅游活动,鼓励发展社区旅游,让社区群众通过参与旅游开发而真正受益,使村民与生态旅游区相互依存、共同促进.
4.6规范经营旅游,妥善处理关系
景点的开发建设必须按规划方案进行.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规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经营进行有效管理,依照国家有关的行业管理政策法规、标准及规定,制定具体措施,完善管理手段,定期重点整治,把旅游区的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积极与周边村委会联系,建立旅游综合协调小组,以便有效地指导、组织、协调解决好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周边社区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促进旅游区及地方的经济发展.
4.7拓宽投资渠道,制订优惠政策
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引入资金.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资金扶持,将旅游区的开发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另一方面,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进入旅游开发,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强人、财、物、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科学管理,探索一条适合旅游区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4.8加强营销宣传,导入“CI”战略
加强对外、对内宣传,依托政府的主导,多渠道、多方式大力宣传生态旅游区的区位优势、资源特点、旅游产品特色, 以期以优良的形象、突出的特色、一流的品牌获得最大的旅游市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CI(Corporate Identity)战略是一种企业形象策划、设计、传播和管理的战略,即形象战略.旅游区应导入“CI”战略,运用整体传达系统,将经营理念、精神文化等传达给企业关系者,以突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使旅游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达到营销目的.其内容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3个方面.以此为依据,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促销,突出旅游区的经营理念,展示和塑造鲜明的整体形象.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办公室提供了详实可靠的相关资料,并给予热情的帮助和诚恳的建议,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刘家明.生态旅游及其规划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 1998 (3):104-108.
[2]张华龄.森林旅游中的几个重要概念[J].贵州林业科技, 1998(4):50-52.
[3]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4]林振华.浅析深层次旅游开发[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2): 58-61.
[5]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 [Z].2010.
[6]杨桂华.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0.
1加强新时期森林资源管护机构建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管护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有效地提高管护效果,应依据行政手段和专业技术相结合的原则,管护机构应以当地行政长官牵头,公安、土地、环保等部门参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实施的模式组建资源管护机构。这样既有利于资源管护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又能使保护工作不背离科学实施的方向。
2合理确定森林资源保护的范围
2.1人文资源保护
人文资源包括石刻、摩崖、庵、寺、塔等历史古迹、美丽的神话传说等。这些资源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已有一定的损伤,因此应对其进行严格的保护,尤其对人为破坏等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
2.2动物资源保护
森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为动物资源。动物资源用途较多,不仅可供游人观赏,还可用于制皮、药用等。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动物资源的保护。应加强对动物资源保护的相关宣传,加强对动物资源的管理,并划定禁猎区,建立野生观赏动物饲养场。
2.3环境保护
在森林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对环境的保护工作进行重视,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加环保的相关资金和政策投入,并对环保机构进行健全,做到标本兼治。另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保护,主要包括土壤、水体的保护等工作。
3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措施
3.1 加强公益林保护管理
在全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经过几年的规范管理,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国有林场,对公益林的资源保护基本做到了建立资源管理档案、签订管护合同,建立了管护卡片、绘制了管护图、表等。做到管护责任明确到人。相比之下,集体公益林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效果不明显、管护措施不到位等现象。也与该部分管护面积未纳入总体规划、没有专门的管护经费有关。
3.2恢复征占用林地
近几年,随着基础建设的增加,征占用林地的面积进一步加大,重征用、轻恢复的思想致使林中空地面积不断加大,林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3]。应形成林地恢复的机制措施,使之形成常态,减少人为破坏的几率。在具体措施上,一是严格征占用林地的申报程序,加大征占用林地的管理力度;二是规范资源管理档案,加大异地造林后期管理工作。
3.3加大木材经营加工管理
规范木材经营加工管理,杜绝非法木材在市场上的流通,防止木材加工企业收购非法木材而引起的乱伐乱砍等现象。一是抓好加工企业经营木材许可证的申领发放。二是加大对加工企业的督促检查。三是加大对乱砍乱伐木材的惩处力度,打击犯罪分子,维护好林区秩序。
3.4强化采伐管理
从源头上抓好林权证发放工作,严格按照采伐指标,控制林权证的发放工作。依据采伐设计严格控制采伐面积,防止过度采伐和滥伐现象发生[4]。
4预防为主,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火灾是森林的大敌,做好防火工作至关重要。应注重宣传,做好防火培训工作。利用现代化的广播电视、网络等营造全社会安全用火的意识。强化火源管理,消除大灾隐患。制定严格的林区用火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监测,从源头上消除隐患。完善防火预案,成立现代化的防火组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火预案和指挥机构,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研发高效的防火灭火工具,提高防火、灭火的能力,尽量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5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完善相关立法
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对维护林区秩序、稳定社会环境至关重要。有利于减少偷盗乱伐、乱征乱占、乱砍乱垦等现象的发生,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震慑犯罪分子意义重大。同时,应完善相关立法,确保珍稀濒危自然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应将森林旅游资源保护工作列入森林旅游公园的开发规划中。可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的立法,加强法制建设,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保护。虽然我国的森林旅游业起步较晚,但相关的法制建设却飞速发展,一系列法规相继出台,如《森林法》《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森林公园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基本法》。普及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知识,增强人们森林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要让人们知道森林是千百年来历史留下的宝贵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复原。对森林旅游及森林公园的保护系统进行完善。另外,应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科技投入和经费投入力量,建立专门的种类资源和基因库,加大科学技术研究和利用。对濒危野生动植物,要实行政策引导,保护好野生动植物,实现永续利用。
6参考文献
[1] 崔莉,李俊清,向楠,等.浙江沿海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18663-18667.
[2] 林媚珍,陈志云,蔡砥,等.梅州市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1):17577-17579.
关键词:湖南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产业;产权保护
基金项目:湖南省民委课题(编号:HNMY2014-021)、吉首大学社科处2014年度本科生科研课题“湖南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产业产权保护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5日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率先启动的实验区,是中央推进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湖南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产业仍发展缓慢,但区域内并不缺乏主动发展的愿望、资源与积极性,之所以现实矛盾和问题重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产权保护机制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建立,多产权主体间的产权纠纷和利益冲突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产权矛盾冲突频繁:或因公共文化资源的滥用出现“公地悲剧”;或因产权保护不力造成“多产权主体间合作不畅”;或因不正当竞争导致产业整体陷入“囚徒困境”等,这也成为阻碍其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制约因素。本文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民族文化产业的“文化旅游业(民族村寨游)、旅游演艺业、民族会展业、民族工艺品业”四类业态作为考察对象,从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期间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和相关人员访谈,研究了湖南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产业的产权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机理,最终提出一系列湖南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产业的产权保护措施和建议。
一、湖南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产业产权保护现状
(一)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在国家层面,一是关于民族文化保护的现有法律有两部:一部是保护有形文化的《文物法》,另一部是保护无形文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二是关于旅游业的法律法规有《风景名胜区条例》、《历史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旅游法》等;三是关于产权保护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地理标志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在省内的法规文件方面,湖南省先后出台7个规范性文件,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产权保护管理,此外,省委省政府还指导湘西自治州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条例。
(二)产权保护的工作目标、保护范围、部门责任、具体措施有了进一步细化。以湘西州为例,早在2009年,州委、州政府就成立了“百千万”特色民居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出台《湘西自治州特色民居保护管理办法》,制定《湘西自治州“百千万”特色民居保护工作考核奖励实施细则》。2010年,州委、州政府正式启动了“百个特色村庄、千栋百年老寨、万户民族民居”的“百千万”特色民居保护工程建设,出台了《湘西自治州“百千万”特色民居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确定了老家寨村、老司城村等84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名单,对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专项保护的资金投入得到不断增加。以湘西州为例,2009年至2011年,湘西州在9个“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投入资金约4,500多万元。例如,永顺在特色村寨保护工作中投入近800万元对近20栋民居进行了整体搬迁,搬迁后的民居仍然保持原有特色;为了增强芙蓉镇特色民居的视觉冲击力,县委县政府在精心打造芙蓉镇特色民居工程中投入了近500万元,基本实现了民居土家特色化;在“土家第一村”双凤村投入近100万元进行整体保护,重修了山寨门、摆手堂等,做到了修旧如旧;在张罗公路沿线的“山水牛郎寨”、洞坎河、青坪镇等投入近500万元进行了特色村寨保护,为土家特色村寨旅游、购物增添了新的活力等。
(四)采用申遗手段对大量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在2006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条例》对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认定与传承、管理与利用、奖励与处罚作了明确规定;2007年3月13日,湘西州政府又公布了《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土家医药、苗医药保护条例》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该保护条例将土家医药、苗医药列入知识产权保护。截至2013年6月,8项民族民间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湘西的名片,以“国宝”叶水云等人为代表的民间工艺艺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二、湖南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产业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市场不规范,作为产权保护者的政府却常常正是侵权者。以文化旅游业为例,目前湖南武陵山片区内普遍存在的情况包括:政府设卡收取门票,市民、村民或商户对此几乎没有发言权(如2013年凤凰县政府突然对古城征收门票,引起大规模商家罢工等);投资主体对资源主体权益的侵犯,引发出各种矛盾和冲突(泛见于各个旅游区政府联合开发商在征地拆迁及相关补偿中,与屋主或农户产生的各种矛盾等);政府作为强势利益集团,对权力的占有使其能轻而易举从市场中获取利益,而原资源所有人的相关权益被完全剥离等。如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文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透露,古城收取的148元门票钱中,当地政府要抽取超过40%的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政府部门为了尽可能多的增加收入却常常变成侵权者。
(二)品牌缺乏监管和认证,质量无法保障。以民族会展业为例,目前的品牌认证和监管工作不到位,导致企业及其产品的诚信度不高,难以最大限度地打开消费市场。以农博会为例,因某市政府对参会的企业及品牌缺乏监管和认证,导致顾客对参会产品严重缺乏信任,巨大的市场购买潜力远未释放。由于缺乏监管和认证,展品的质量却始终得不到保障,部分企业在展览会上,为了招揽客户,对产品的功能、用途等进行宣传时会过分夸大,存在虚假宣传、欺骗性销售等问题,欺骗消费者且造成不正当竞争。如本课题组深入某市进行调研时得知,在该市举办的农博会上,存在消费者在购买了假药材后却不能追回损失的现象。
(三)职能部门责任不明确,遏制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民族会展业为例,在本课题组走访调研中,某市几家民营企业均反映,由于举办会展的利润空间不错,而且长期而言有助于提升本企业在整个行业的影响力(如举办车展、房展,有助于举办方获得更多的控制和影响整个行业的特殊权利)。但是,因市政府缺乏明确的管理办法,职能部门责任不明确,导致举办难度太大而不得不放弃。如在举办会展前,组织主办的企业或行业协会在申请办理相关手续和提出使用城市广场时,各个职能部门都推脱“不归其管”而不予受理,但在举办过程中,各个职能部门又都迅速及时地赶来执法甚至罚款。
(四)产权保护的执法效率低,相关执法部门联动性不高。从目前行政执法的实践来看,行政机关主动介入案件的并不多,更多的时候行政机关是在接到当事人的申请或投诉之后才开展调查。此外,行政机关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一般是针对个案,对同类案件也不给予集中处理,大多数当事人常常采取具有“湘西古风”的私了方式,或势弱者只能听凭势强者欺凌,正义无法得到伸张。
三、湖南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产业产权保护对策建议
(一)构建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产权结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可以通过政府指导与监督管理,授权于旅游企业行使,少数民众通过参与方式一起推动民族文化传播,依据民族文化特色进行定位,打造发展的亮点,从而能够带动民族地区经济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政府应该首先通过研究合理方案并公布于利益相关者,同时尽量平衡各方利益,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同时,地方政府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重在向市场、社会放权,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其次,不断完善政府与当地居民、游客之间的沟通机制,加强沟通,消除冲突。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产权保护,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旅游企业需要利用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文化创意,增加游客体验性商品的供给,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创新,促进旅游升级。在旅游创意中,政府要保护旅游文化资源产权,积极为创意产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信息化建设,做好信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文化旅游商品、旅游服务产权信息数据库,将与文化旅游产权相关的信息公开,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欺骗及其他侵权行为的出现,促进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业发展。
(三)做好知识产权核实和登记工作,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目前,湖南省还未出台关于会展业产权保护问题的专门规划,但中央及各省市却早已出台相关政策,2006年国家出台《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此后,广东、上海、江苏、四川等省市也相继出台会展业知识产权管理意见或规划,湖南省应认真研读和学习国家及各地区的政策,结合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的特殊性,为该区制定专门的规划和办法,为这一区域会展业的产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减少行业内部因产权问题带来的纠纷。对于知名度较高的特色文化商品则要进行重点的保护和推广,对于具有独创性或显著性的特色文化商品品牌名称予以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特色文化商品的明确,进一步宣传湖南武陵山片区特色产品,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四)利用地理标识保护形成品牌优势,努力化解区域品牌“公地悲剧”。以地理标志品牌为中心,充分利用地理标志整合同类特色文化资源,树立文化商品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湖南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商品资源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可以以申报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模式为主,同时申报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从解决产权问题入手,视情况确定产权:对于区域内有龙头企业或核心企业的,可以由他们对区域品牌进行合理的注册管理。如果区域内没有标杆性企业,可由政府或行业协会作为区域品牌的注册人,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商标,以明晰区域品牌产权的归属,解决品牌所有者缺位问题,有效规避“公地悲剧”的风险。
(五)明确产权界限,构建行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行政管理。针对产权界限不明晰的问题,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产品间产权界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浪费,加强对地区不可再生性文化、文物资源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做好整治文化产业产权保护经营环境的工作,协调好旅游、文化、工商等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切实落实财政税收、工商管理、土地等相关支持政策,构建行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文化产业产权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完备产权法律体系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的协调手段,建立健全部门协调管理体系,争取尽快解决文化产业产权管理力度不够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永忠.民族文化创意的经济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3.1.
[2]袁泽清.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集体产权的法律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4.1.
本课是重庆市首批精品选修课程“地球的呼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节,是在人教版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第五章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整合多种创新高效教学资源编写而成。行课班级是本校高一年级“地球的呼唤”校本选修班级。主要教学目标:①区域认知:通过情境、案例对某区域旅游环境问题深刻认知;②综合思维:通过概念解读,案例分析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方法;分析破坏或保护旅游环境的心理趋动;③地理实践力:角色扮演,提出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写出参与保护旅游环境的实际行动;④人地观念: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重难点:旅游环境容量及其调控方式;旅游环境破坏或保护的心理趋动;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及实际参与方式。
二、教学过程
旅游环境的破坏
环节一:情境导入,关注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导入:(播放“党丽娟摄影作品2012―2016”短片)老师喜欢旅游,但每从一处美景归来,心中除了欣喜,还有丝丝不安――对美景的愧疚。当旅游者踏上一片土地,在那里活动哪怕几个小时,都会对当地旅游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设问:哪些对旅游环境的破坏是游客无意中造成的?(学生回答略)
引导:其实正是这些旅游者无意识的行为,常被人们忽视。
展示图片:自然环境:黄山人满为患可能造成土壤板结和植被破坏。人文h境:故宫地面因踩踏过多而磨损、敦煌壁画因游客涌入加速风化。游客有意破坏的也不少,请同学们举例。
展示图片:攀爬城墙、喂食动物、吸烟打牌、踩踏草坪、随意便溺、乱扔垃圾。
讲解:旅游者为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通过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对旅游环境造成破坏。
小结: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破坏。①对旅游资源本身的破坏:偷猎珍禽异兽,毁坏林木、乱挖草药野菜等造成生态结构失调,足踏、触摸、攀花折木、乱涂乱写等使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受损;②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等;③对社会环境的冲击:占据当地生活空间、公共设施、生活资源等。
设计意图:教师对教学内容次序的安排直接影响学生的关注度。本课将“旅游者无意识破坏环境行为”先行提出,让学生意外、警醒、印象深刻。“有意识破坏环境的行为”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环节二:案例分析,总结旅游开发中的环境破坏
转承:曾有人将旅游业称为“无烟工业”,但在旅游活动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旅游造成的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
案例1:环北冰洋地区的旅游环境
环北冰洋地区兴起旅游热,冻土地带留下机动雪橇的条条印痕,可能要50年才会消失。阿拉斯加州行政中心安克雷奇常住居民仅3万人,但每周游轮靠岸时人口骤增至10万。原住居民已换上西服,住进固定居所。直升机的轰鸣声惊扰着居民和动物。
设问:该地旅游活动造成哪些环境问题?(提示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两方面总结)
学生回答:噪音污染、对生物生活习性的干扰、对冻土地表的破坏、传统生活方式消失……
小结:旅游开发中的环境破坏。对自然生态环境:①环境污染(食、住、行等造成固废、水、土壤、噪声等污染);②危害生物(捕猎、采集、干扰、阻断、灭绝等);③破坏地表环境、自然资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坡、损害天然洞穴等);④破坏视觉效果(索道、山区公路、停车场等人工设施等破坏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对社会文化环境:①破坏传统文化(商业化、表演化、甚至消亡);②破坏文物古迹(不可逆转);③过度开发造成系列问题(破坏城市景观、建筑物过密、交通拥挤等)。
旅游环境的保护
环节一:概念解读,案例分析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方法
转承:这些问题显然不是由游客个人行为产生,主要是因为游客太多,而游客数量由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把控。在旅游开发中,应该注意控制旅游规模,尤其是游客数量。专家提出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
概念解读: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简称旅游容量或旅游承载能力。由于旅游活动量与游客流量直接相关,旅游环境容量常用游客流量来衡量。旅游环境容量分为旅游极限容量和旅游合理容量。前者是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活动量,旅游活动量达到旅游极限容量的称为饱和。后者也叫旅游最适容量或旅游最佳容量,保证游客满意程度最高,旅游环境处于最佳状态。
案例2:世界遗产颐和园的旅游环境容量与管理
旅游是时空差异很大的活动,颐和园游客量时空差异明显,古建筑区、高峰期游客流量超过旅游环境容量。
设问:通过阅读材料可知,目前,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与管理具体措施主要是节流,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分析:节流:控制游客的流量,如在饱和景点实行分批放客和限时游览,尤其是旅游团队。在旅游旺季,可实行门票预订,促使游客分流,尤其是人数较多的团队。开源:新辟旅游地点,实行分流,如季节性客流调节,安排一些淡季可以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如大型节庆活动、室内活动,改变游客认为适游期与不适游期区别明显的观念;开发夜游项目,以丰富多彩的夜间活动吸引游客;与周边旅游景区合作,做到客流的协同调节。
小结: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控制游客数量;提升景区承载力。
设计意图:从旅游者造成的环境问题自然过渡到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概念解读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础,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环境保护重要的理论支撑。
环节二:角色扮演,提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
转承: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必须以旅游环境容量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各职能部门具体该怎么做?
分角色讨论:开发者、经营者、游客、政府、机关、教育专家。
学生回答摘录:加大环保宣传教育;环保宣传教育不仅是教育专家要做的事情,开发者、经营者、政府、机关、游客都可以做,可以相互教育;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作为标准,科学开发旅游资源;如果每一位游客可以做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保护旅游环境……先从自己做起……
小结: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制订相关政策、法规(重要措施);建立环境保护区(有力措施);普及旅游环保教育;禁止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提倡绿色旅游六要素: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商品、娱乐等领域必须严格管控到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程度,形成良性循环的旅游经济。
再现案例1:环北冰洋地区的旅游环境。
学以致用:从环境容量的角度分析,严格测算旅游环境容量,控制客流……
设计意图:分角色讨论开展旅游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让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不是个人事情,需要各方合力。
环节三:思维拓展,认识破坏或保护旅游环境的心理驱动
学生活动:分别从旅游者和监管部门两个角度来谈如何解决在景区内乱涂乱画问题。
图片展示:2013年5月25日消息:“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网友“空游无依”的一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到此一游”,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展示教拍摄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上的刻字照片。
设问:分析旅游者涂画时的心理活动,为什么会写下“到此一游”?监管部门应如何有效地“堵”和有效地“疏”?
小结: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如图1),而中国人的旅游基本上属于第四个层次――获得尊重的需求。而“到此一游”这种生硬的展示方式正好符合了一些人的炫耀心理,但文明程度越高,这种不良行为越少。疏之道,在迎合。就像黄山等一些景区设“爱情锁”、“祈愿树”一样,在景点或文物面前设涂鸦墙,既纾解游客的表现欲和存在感,又不损文物,可谓一举两得。堵之道,罚为本。建章立制,订法定规,明确文物不可侵犯、侵犯要付出代价的观念,而不仅是媒体曝光、道德谴责层面的惩戒。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本课之一。教师有意将心理学与地理教学联系,只有了解行为驱动,才能改变行为。
环节四:课后延伸,用实际行动保护旅游环境
转承:现在文明出游已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律的底线,守住这一底线,事关国家民族形象,也事关中国以何种心态和姿态走向世界。作为学生,能为旅游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实物展示:这是老师每次出游必带的一个包,猜猜里面都装了什么东西?(水杯、餐具、垃圾袋、洗漱用品……)这么多年,老师几乎没有用过外面的一次性生活用品,从未乱丢垃圾。这是我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方式。
以身作则:每逢长假处处人头攒动,于人山人海之间要保持一份优雅与修养实属不易,但这并不能成为纵容自己破坏旅游环境的理由。浏览景区地图时,留意一下哪里设有果皮箱,哪里有卫生间;欲折一支鲜花时,想想他人尚未品味过芬芳。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
转承:作为游客不应做破坏环境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如何参与?
阅读材料:劳务旅游关系
近年来,日本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建立了劳务旅游关系,旅游者可以在旅游区通过付出劳务,赚取旅费,延长逗留时间,游览更多的地方。并通过参加工作接触社会和当地普通民众,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日本的许多旅行社为保护生态环境,还推出一日游特别团。游客只需要在观赏美景之际,在风景区搜集一小时垃圾,便可免费享受温泉浴和午餐。
小结:学生积极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方式:加入旅游志愿者项目;建立劳务旅游关系。
拓展:如果有一种旅游方式在有利于旅游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满足旅游者的旅游愿望和需求,你会不会优先选择?这就是生态旅游。展示重庆生态旅游地图,思考如何做一名生态旅游者。
课后活动方案设计:重庆市某地区旅游环保现状调研;重庆市某地区生态旅游现状调研;环保旅游方案设计。
设计意图:身教重于言传。与其让学生说如何去环保行动,不如展示教师自己的出游做法;与其告诉学生要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不如讲讲自己的志愿者经历。教师本身即最好的教学资源。
环节五:情感升华,最美的风景就是保护环境的你
结尾:仪式感活动――课桌里有老师事先放好的原创摄影明信片,请大家在背面写三条旅行环保行动,记住对美景写下的承诺。文明从不是生来就有,环保也不是一蹴而就,让我们整理好文明的行囊,再出发,积跬步,至千里,崇尚环保,是旅行中最好的留念,参与旅游环保,你就是最美的风景。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实现生态旅游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生态旅游?Y源的保护程度,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实际应用中,生态旅游管理以受旅游业影响的生态系统为管理对象,由于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管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使得相关学者纷纷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活动中,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管理领域的发展。从本质而言,生态系统主要以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为核心,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对旅游资源中的生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
1.旅游资源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生态旅游管理逐渐凸显出其价值和作用,并提高了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主要涉及到生态环境管理与旅游管理,经过大量调查显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生态环境受旅游业影响的程度较高,进而降低了我国旅游区旅游资源整体利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居民生活。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是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强化生态旅游管理基本工作,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
2.生态资源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生态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生态资源管理指标,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变化进行动态监控,以此为依据调整生态旅游管理结构和各项管理措施,及时发现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控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生态资源环境管理主要涉及到控制指标管理、度量指标管理,这些指标随着生态资源环境的自然变化或者是人为变化而变化,评估生态自然环境,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
3.景区资源
景区资源属于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目的是保证生态旅游景区资源的完整性和生态型的,以防止景区资源受到人为破坏和干扰。其中主要涉及到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湖泊与自然保护区等内容,将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和空气等元素纳入到保护范围中,以实现生态景区环境和生物的保护。除此之外,景区边界位置也在保护范围内,维持景区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稳定,结合景区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规划方案的制定,优化管理结构,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1.完善宏观管理,推进法制管理
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要先从宏观环境入手,一方面国家要完善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机制,以法律为主要支撑,明确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健全立法内容,进而为生态旅游管理创造有利的宏观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生态旅游开发、旅游经营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内容,使得生态旅游管理有法可依,落实法律法规,以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将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行统一管理策略,落实责任分工原则,进而促进生态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加紧合作,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开发工作和监测工作,以分工协作为主,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标。
2.提高管理力度,发挥管理职能
针对生态旅游管理而言,管理机构要提高管理力度,发挥出自身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职能,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培训工作。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机构要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活动,一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生态旅游理论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工具,加大生态旅游知识的宣传,推广生态旅游内涵和发展方向,强化思想意识,引导管理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第二,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方案。为了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管理机构要结合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景区资源具体情况,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方向,制定完善的生态旅游管理方案,并完善资源评估机制,了解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依据。第三,加大管理投入。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管理机构要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投入,将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科技意识,以科技为核心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要及时更新环境监测仪器,参考成功经验,实现环境监测手段和监测内容的更新,提高管理结构层次性,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3.引入绿色科技,落实环保原则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要引入绿色科技,以环保原则为核心,推行绿色管理,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首先,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对生态旅游主体开展教育工作,重视环境解说,加深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引发生态旅游主体的自觉行为,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其次,借助绿色科技提高环境质量,一是清洁生产技术,通过绿色能源供应旅游生产,以达到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的控制;二是污染防治技术,针对已污染情况,通过污染防治技术进行有害物排放治理,通过垃圾分类开展分类化治理工作,结合污染程度进行差异化治理,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要求;三是环境监测技术,更新监测设备,监测生态环境,以获取准确信息,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最后,管理机构要针对生态环境制定管理流程,重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合理管理和控制影响,并对旅游活动进行干预,以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要完善环境管理评估机制,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考核管理结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措施的调整,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4.规范游客行为,控制游客数量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管理效果,游客要承担起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重视生态教育,从生态意识出发,组织各个生态旅游知识普及活动,深化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进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管理机构要加大生态辅助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辅助设施潜移默化的引导游客行为,落实讲解策略,将生态旅游知识以趣味方式讲解出来,激发生态意识。除了游客自身意识培养之外,管理机构要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做好游客分流工作,使得游客流量处于生态旅游可允许范围内,防止人数超多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进而保证生态旅游系统的正常运行。严格规定旅游景区各个时间段的客流量,将其细化到小时,特别是针对西游动植物而言,做好客流量的限制工作,可以保证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在旅游旺期,景区管理人员可以适当调高票价,降低游客数量,为景区生态平衡提供重要保证。针对游客行为而言,由于游客行为的不可控性,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对此,管理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游客行为规范,实现对游客行为的约束,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
5.重视绿色经济,实行协调发展
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引入绿色营销战略,结合景区生态特色,通过先进技术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吸引大量游客,进而实现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可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营销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融合生态旅游管理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做好经营活动监督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降低生态旅游管理成本,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效果,管理机构要制定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当地社区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带动周?地方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生态旅游决策规划,定期举行居民会议,对各个生态旅游管理方案进行投票,将当地居民的意见纳入到生态旅游管理中,落实民主策略,提高生态旅游管理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二是管理机构要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创造良好的平台,从中选择优秀人员进行晋升,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是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结构,针对管理内容配置管理人员,使得管理人员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以环保理念、绿色理念和民主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发挥出当地居民的积极作用,弥补管理人手上的不足,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关键词区域特色;旅游管理;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五项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全方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是积极因素中的一个最为有利可行的。我们知道,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自然的、人文的、种植的都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只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区域特色旅游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特色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态,明显表现出市场的适应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特色旅游打破了产业界限,延伸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域特色旅游业是开放型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出城市、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也把城市的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特色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进一步增进了实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2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管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区域特色旅游业要更好的发展,更有效地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条例,形成管理机制。基于此考虑,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良好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协同做好区域特色旅游的服务指导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是有效途径之一,如“农家乐”休闲旅游,就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渠道。区域特色旅游业起步阶段比较困难,如经费问题、发展模式等,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各级领导要对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作专题研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办公室,加强对区域特色旅游开发的领导。二要明确发展思路。领导办公室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明确特色旅游的发展思路,确立发展试点,确保特色旅游健康发展。三要拓宽投资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开发。
2)注重区域特色旅游的科学规划,确保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有历史文化背景和市场背景,应该因地制宜,力避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将区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村居民舍、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实现区域特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一要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保持适度开发,合理布局,避免一哄而上。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区域特色旅游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理念的,要保护好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做好区域特色旅游开发配套项目的规划。区域特色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部分,其相关产业要根据不同类型进行规划,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程度,推进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地发展。
3)强化区域特色旅游政策支持,推动区域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发展壮大政策的激励和扶持是其助动器,所以要适时制订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扶持激励政策,在人力、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各个相关部门要利用各自的优势和条件,共同研究出台鼓励发展的政策条例,明确投资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项目招标、土地使用、金融信贷等方面享受与农业龙头企业同等待遇的规定,减少参与人员和农户经营的风险,促进区域特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4)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健全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区域特色旅游的环境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成败。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该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理念,加大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宏观规划、开发和管理,同时加强科学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和宏观管理,采取切实措施避免旅游开发的短期行为,为打造星级品牌景点做出必要的努力。还要制定一整套环境保护的法规,如《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加强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旅游环境的力度,促进区域特色旅游的顺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林虑山 风景资源 可持续发展 保护
一、林虑山风景区资源现状
林虑山属于太行断块的东侧边缘,由于受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区内以断裂切割的块状构造为特征,断层发育升降不均,峰峦叠障,沟壑纵横,总的趋势为西北高,向东南逐渐倾斜。风景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山地地区,土壤类型主要包括少砾质薄层灰岩粗骨棕壤和砂砾质薄层砂岩粗骨棕壤两种土属。地形地貌变化丰富,营造了良好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具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立地条件。风景区范围内林木共有75科,450种,其中乔木410科,灌木40种。常见林木是温带阔叶落叶林种,少数为针叶常绿树种。全区林业用地60.49万亩,占总面积的77.71%。其中有林地面积18.69万亩,疏林地0.71万亩,灌木林地2.28万亩,未成林地0.94万亩,苗圃0.11万亩,共计林地22.73万亩。另有散生树木1961746棵。树木覆盖率达35.34%。
风景区也是暖温带大陆区域较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风景区内兽类有:狼、狐狸、獾、黄鼠狼、鼠、松鼠、野兔、狍子、刺猬等,鸟类有:石鸡、灰喜鹊、麻雀、鹌鹑、岩鸽、斑鸠、燕、黄鹫、雕、猫头鹰、啄木鸟、布谷鸟、乌鸦等。昆虫类有:草蛉、赤眼蜂、金小蜂等,其他动物还有蛇、蝙蝠、壁虎等。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
二、林虑山风景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条件,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无法替代和再生的,因此,保护风景资源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首要任务。林虑山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独特,景观资源类型多样,集雄伟的风景地貌和壮美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于一体,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均较丰富,体现了很高的旅游价值,其中包括科学价值(南太行山脉的地貌特点、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教育价值(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美学价值(静态之美、色彩之美、动态之美)、历史文化价值等。如果不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用掠夺的方式去过度地利用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而成的风景资源、自然风光连同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将会因为人为的破坏而丧失殆尽,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将成为空谈。
三、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问题
林虑山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一直都很重视,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地方一级的“管委会”,不仅对风景资源的认识有一
定的局限性,而且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因过多地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例如不加限制地大搞开发建设,致使风景区出现城市化现象,而且由于游人数量
大大超过了风景区的容量,造成风景区大气、水质、土壤等自然资源的污染,使风景资源合理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旅游开发不够重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风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很多人认为是“保护和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合理组织游
人活动,妥善处理景区的各种矛盾,统筹安排各项措施,为人们提供自然、优美、清新的旅游胜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风景资源的保护主要强调对景点的保护,而对整个区域中的生态系统方面的保护重视不够。
3.部分设施建设对核心景区资源与环境造成破坏与威胁
林虑山核心景区的景观资源各具特色,以太行峡谷自然景观和红旗渠人文景观为典型代表。目前部分景点和景区开发已经开发建设,促进了风景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部分设施对景区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大峡谷内乱搭乱建的庙宇和农村住宅。
4.自然资源保护中忽略了风景美
保护中没有考虑到风景美这一因素,比如对风景美学质量高的资源是否要保护,这里就未涉及到。因此,在进行自然资源保护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强调保护生态,对其中吸引人们观光旅游的美的因素却忽略掉了。
四、保护的具体对策与措施
林虑山风景区资源具有科学、教育、美学及历史文化价值等,因此不同的对象要实行不同的保护措施,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特点确定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具体措施
1.分区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1)分区保护的目的:第一,明确规定每一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强度,统筹协调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第二,使各分区用地便于管理和规划的分期实施,增加规划可操作性;第三,根据不同分区的资源敏感性和适应性特征,进行实施建设、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控制与管理。
(2)分区保护的内容:按照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程度,将整个风景区的保护可划分为风景游览区、史迹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发展控制区、外围保护地带等五个分区(见右图片来源,自绘),其中外围保护地带位于风景区范围之外。
(3)分区保护中设施控制与管理:风景区内因生产、生活及旅游要求,需要进行必要的设施建设,根据情况,可分为道路交通、餐饮、住宿、宣讲咨询、购物、卫生保健、管理设施、游览设施、基础设施及其他设施等十种类型,具体措施如下表:
(4)分区中的人类活动控制与管理:
风景区内的居民和游客的日常生活及旅游游赏活动会对风景区内自然及人文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居民及游客在风景区内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风景区内的人类活动控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活动、经济社会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等四个方面,根据风景区的六大保护类别确定人类活动的控制与管理。具体措施
2.分类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为了更好的保护风景资源,根据资源的不同类型,选择重要或特殊的进行分类保护,以使保护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是风景区林木之秀的精华,是价值较高的自然资源,对古树名木的保护非常重要,具体保护措施为:
①按照《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要求加强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加强宣传,让群众懂得珍稀树种的意义,使保护珍稀树种成为自觉行动。
②建立完善的古树名木档案,登记位置、树龄、立地条件,并且配有照片,进行定期观测检查,更新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
③所有古树名木都需挂牌保护,设置避雷设施,确定保护范围。游路两侧及游览景点内的古树名木应设防护栏,严禁游人攀爬、划刻、折采、砍伐。
④加强古树名木周边的小环境治理,加强养护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对于衰老的古树名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古树复壮。
(2)水域保护
①加强对红旗渠的保护和管理。提高红旗渠周边的绿化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定期对红旗渠中的乱石、淤沙进行清理。
②加强对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强水源涵养林的建设,禁止无序截留、引水,以保持河流水质的清洁和长期稳定的水景景观。
③加强对水域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按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对新增旅游服务基地的污水排放进行审批,严格控制和减少各类污水的直接排放。
④加强风景区内的农田、果园及其它林地内对化肥、农药使用的管理,以防污染水域。
⑤风景区内新建山塘、水库、引水渠等水利设施必须经过专家论证,避免对水景景观及下游水系产生不利影响。
(3)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严格保护风景区仅存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和特有的珍稀物种。在开展植树造林的同时,保护和使用乡土树种,保持原有的灌木丛,尽快恢复本底山林的植被群落面貌。
②严禁捕杀、贩卖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扩大阔叶林和浆果类植物的种植面积,为鸟类生息繁衍创造条件。可利用添制人工巢箱等方式,对自然环境中的鸟类进行保护。
③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制定合理的动物保护区域与迁徙活动的廊道,并相应合理制定限时、限期的游览线路。
④加强宣传。在有关地段设立警示牌,向游客介绍林虑山各类物种的生活习性和濒危程度,传授观察和欣赏该动物的方法和技巧,引导游客主动保护在该处活动的动物。
3.核心景区的保护
核心景区是指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最集中、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林虑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具体范围包括红旗渠保护区和太行大峡谷保护区(见右图片来源,自绘)。针对核心景区的特点,其保护重点应是红旗渠人文胜迹、大峡谷山体地貌和植被。红旗渠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红旗渠本身的保护,还应保护其整体的环境风貌与精神氛围;山体地貌保护不仅限于对现存景观较好的山、岩、洞、壑的保护,同时还应对因开山采矿而破坏的山体进行适当的处理、修复和绿化屏挡;对植被的保护不仅限于对生长较好的古树名木和现有的山林的保护,还应进行科学教育,使其向风景林的方向发展,提高景观与生态价值。其保护具体措施如下:
(1)核心景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严格限制建设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严禁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和重要景点周围建设宾馆、度假村、房地产开发等各种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和设施。
(2)符合规划要求的规划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手续不全的不得阻止实施。
(3)对核心景区内不符合规划、未经批准以及与核心景区资源保护无关的各项建筑物、构筑物,都应当提出搬迁、拆除或改做他用的的处理方案。
五、结语
以上是在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之上,根据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自身特点以及对资源保护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以自己的观点明确分析了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的具体措施,希望对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金路:风景名胜区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园林。2002,19(2):23--25。
[美]J.o.西蒙兹:大地景观一环境规划指南[M].程里饶译.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0
关键词:旅游气候;抚仙湖;政府部门;旅游企业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44-04
一、旅游气候的概述
1.旅游气候学的含义。气候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工农业生产、交通、通信、能源、军事以至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和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大量的边缘学科,如城市气候、建筑气候、军事气候、农业气候、森林气候、海洋气候以及旅游气候等逐渐形成。研究旅游地开发建设、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各种旅游活动与天气、气候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称为旅游气候学。
2.旅游与气候的关系。旅游是一项人类活动,一般需要宜人的气候条件。中国春光明媚的春季与天高气爽的秋季,是旅游最好的气候条件。春游、秋游也在中国比较盛行,人们度假往往也选这两个季节。但是,往往有些旅游项目有一定的季节性,如哈尔滨的冰灯只能在气候十分寒冷的冬季。
然而,大多数传统节日还是选择了气候条件有利的季节。中秋赏月和九九登高利用了秋高气爽的气候条件;南方端午龙舟竞赛则利用了早汛期雨量较大,河流中水量充足与气候转暖,适于开展水上运动的有利条件。旅游有大量户外活动,也是人类接近大自然的良好时机。因此,也是对气候十分敏感的一个行业。充分评价与开发气候资源,无疑也是开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人们外出旅游,总希望有一个好的环境,严寒和酷暑都会增加旅游者的劳累,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合适的。因此,气候对旅游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气候因素对旅游业的影响
气象和气候各要素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巨大。构成气象气候的各要素,如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等,不仅具有直接造景、育景功能,而且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影响景观的季相变化。自然风景是由山、水、林木花草和气象等各要素共同构成的。其中,山、水、动植物等因素只影响空间景观形态,唯气象和气候,既影响一地的空间景观结构,又影响自然风景的季相变化。这是因为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天气现象在一年四季内有不同的变化所致。全国各地四季均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
2.影响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平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气象和气候因素是基本的因素。在世界范围内,为什么旅游热点多在地中海沿岸和加勒比海一带,就是因为那里气候温暖,有充足的阳光和适度的海水,为欧洲寒冷、潮湿、少阳光地区的人们提供了避寒、娱乐的佳境,在此,气候成为决定的因子。
3.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人的情绪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情绪影响着人的日常行为。那么,旅游行为及旅游意愿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有着怎样的表现?不同的旅游行为和意愿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表现有着怎样的差异呢?人体自身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一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随着外界环境气候条件的变化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如果环境气候变化较大或与人体适宜的气候相差很远,便会导致人体循环和新陈代谢失衡,使身体发病,甚至有危及生命之险。适宜的气候条件能消除人的疲劳,使人的体力和精力能较快地恢复,甚至有使一些疾病得到缓解和治疗的效果。人们在选择度假和康体旅游地时,气候条件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旅游的目的。
三、气候因素对抚仙湖旅游业的影响
(一)抚仙湖沿岸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1.太阳辐射特征及其影响
由于抚仙湖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海拔高,空气相对稀薄,同时又由于污染程度小,天空大多数时候晴朗少云,对太阳辐射的阻隔少,相对于东部地区,辐射较强。太阳辐射总量在5020~5 440MJ/m2之间,比长江流域、华南等地要多420-840MJ/m2。通过表1、表2数据可知,抚仙湖沿岸的太阳辐射以春季最强,尤其是5月最高,因此,如果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之下而不采取防护措施,都会出现上述的皮肤问题,以及会对游客的视力造成严重的影响。而此时也正值旅游高峰期,因此对开展旅游活动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气温特征及其影响
根据表3、表4数据显示抚仙湖一年最热月一般出现在6月或7月,月平均气温一般在20.0℃~25.0℃之间变化。比中国东部省区低5.0℃-10.0℃,没有酷热天气。冷月大多出现在1月或12月,月均温在8.0℃-12.0℃之间,亦无严寒天气,一般的春温高于秋温,气温年变化小。但是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差异,受天气的影响使抚仙湖各月气温平均日变化巨大,一般春季最大。通过上述分析认为,抚仙湖气温季节变化不大,四季皆宜出游,但由于抚仙湖沿岸旅游主要依托水上运动项目,因此对气温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的也会出现淡旺季之分,一般认为春夏较之秋冬更加适合旅游。
3.降水与空气相对湿度及其影响
由于云南高原上、下半年控制的气团迥然不同从而形成年际降水变化小,据表5、表6、表7看出抚仙湖沿岸降水具有年内变化大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干季、雨季之分。降雨对于抚仙湖旅游的影响较大,因为抚仙湖通常以水上娱乐为主要吸引物,但是降雨伴随着降温都会影响这些活动的开展。同时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降雨也可以成为抚仙湖的一大胜景之一,与苏轼笔下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上色朦胧雨亦奇”丝毫也不逊色,再加上美丽的传说相信更是魅力大。由于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太阳辐射较强等各气候因素的影响,玉溪的空气湿度相对较低,尤其在干季,容易出现皮肤干裂的现象。
(二)各气候因素对抚仙湖旅游的具体影响
1.气候对抚仙湖沿岸旅游景观季相变化的影响。抚仙湖是一个高原断陷湖泊,湖面海拔1720米,三面环山,一面接着澄江坝子。抚仙湖的水温,冬夏变化不大,水质又好,是极好的游泳之地。特别是北部沿澄江坝子一带,近岸200米左右,水深仅在1米-3米,湖水亮晶晶,清盈盈,湖底全铺细沙伸延至湖岸数米。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来游泳。自昆明滇池出现污染后,有的群众,甚至专业游泳队伍也常到抚仙湖来训练、游泳,在海滩上享受日光浴,愉快地在抚仙湖畔度过假日。抚仙湖的胜境无论是悠久的历史遗迹,还是秀美的自然景观都与抚仙湖沿岸的气候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也出现了季相变化,因此,要充分的开发利用抚仙湖的旅游景观就要对抚仙湖沿岸的气候条件作深入的研究,以便于更好地开发沿岸的资源。
2.气候对抚仙湖沿岸旅游企业接待的时间空间影响。旅游行业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商店和旅游景区景点等等。抚仙湖沿岸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托沿岸的几个主要的景点:禄充风景区,孤山风景区,金沙滩浴场、水上娱乐天堂、休闲度假胜地、古滇文明的摇篮――水下古城、古生物的圣地等等。通往景区的主要交通线路是:昆明一江川、玉溪一江川、昆明一澄江、玉溪一澄江以及环湖公路等等。沿岸的住宿餐饮主要有禄充风景区的笔架山庄、金沙滩浴场沿岸的阳光海岸酒店,瑞文酒店、熙苑酒店、波息湾度假村等高档星级酒店,还有很多当地的居民经营的小型餐馆旅店等等。这些旅游景点旅游交通以及旅游住宿餐饮行业的经营都与沿岸的气候是紧密联系着的,抚仙湖沿岸旅游业的旺季以春夏为主,因为这时的气温水温相对较高,适合游泳等水上运动及娱乐项目,尤其以5月以后旅游人数渐多。但同时由于抚仙湖位于云贵高原,紫外线较强,尤其是在夏季,紫外线指数更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夏季抚仙湖旅游业的发展。而在冬季由于受到冷空气影响,虽然云南较同纬度其他地区温和,但是它的气温、水温、风力指数等等,对于以水上娱乐为主要吸引物的抚仙湖沿岸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冬季这里几乎没有水上娱乐项目,游客仅仅只能欣赏到抚仙湖的水景,相对其吸引力大减。对沿岸的旅游经营者也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对旅游者动机的影响。由于抚仙湖位于云南省中部玉溪境内,到抚仙湖旅游会因为季节的不同而不同,在夏季由于水温气温升高,在抚仙湖就可以进行丰富的水上活动。而在冬季水上活动就相对较少了。另外,由于地处高原,紫外线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者的出游。一般在抚仙湖沿岸六至八月是旅游的高峰期,但是这一段时间正好是云南的雨季,这就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活动的开展,一般人们不愿意选择雨天出游,而且下雨就会伴随着降温,对于抚仙湖以开展各种水上娱乐项目就更加不利。
四、利用气候因素发展旅游业的措施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调查,我认为,对抚仙湖沿岸旅游业发展影响较大的气候因子有:气温、降水、日照、风力这四--个因素,这些气候因素的综合导致抚仙湖的旅游业出现了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因此,在发展抚仙湖沿岸旅游业时宏观政府部门,以及当地的企业都应该根据相关的气候条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促进和发展抚仙湖的旅游业。
(一)政府部门调控措施
1.根据淡旺季制定相应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根据对抚仙湖沿岸气候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当地旅游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有气温、降水、水温、日照、风力等。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设施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首先,由于气温和水温的影响,抚仙湖沿岸的旅游业出现了明显的淡旺季之分,(5―10月为旺季,11―4月为淡季)而在淡季时,由于气温较低,一般游客都不会选择游泳,水上三轮车及游船等水上娱乐设施也很少有人选择,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淡季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保护抚仙湖的水资源,修复旺季时由于游客过多对抚仙湖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其次,由于明显的淡旺季,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经营者及当地居民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私自开展一些严重破坏环境的旅游项目,对景区的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明确的制度规定,限定在抚仙湖开展对资源破坏较小的项目。
2.平衡淡旺季的旅游发展。由于抚仙湖旅游业的发展对气候的依赖较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因此,在注重旅游资源保护的同时,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支持沿岸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如双人自行车、相应的节日活动(如开海节)、在雨季可以推出浪漫的雨中环湖游或者雨中游湖等,以弥补淡季对抚仙湖旅游业造成的损失。同时,由政府给予财政支持给消费者带来极大利益和超值的服务,沿岸的酒店根据实际的变化为不同季节的游客提供超值的服务,因为每一个顾客都有可能成为酒店的潜在顾客。
(二)微观企业针对气候影响的具体措施
1.住宿业的具体措施。在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旅游住宿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与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并称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是人们在旅行游览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驿站”。抚仙湖沿岸的住宿餐饮主要有禄充风景区的笔架山庄、金沙滩浴场沿岸的阳光海岸酒店、瑞文酒店、熙元酒店等高档酒店,还有很多当地的居民经营的小型餐馆旅店等等。这些酒店应该根据气候因素造成的淡旺季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来配合政府部门促进抚仙湖的旅游发展:(1)利用价格杠杆调节旅游的淡旺季。在旅游旺季的时候酒店以提高房价来限制游客的进人量,而在淡季的时候酒店则采取降价、打折等措施以吸引游客的进入,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淡旺季的平衡。(2)缓解旅游季节性矛盾。由于抚仙湖沿岸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许多沿海城市人理想的度假胜地,可以引入分时度假经营这样就保证每年游客数量的均匀和基本稳定。有时,即使购买了度假时段的游客不能前去或选择去其他地区旅游度假,也可以通过分时度假交换公司将时段转让给他人,这就提高了分时度假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分时度假的客人不会向旅游团队和散客一样多数集中在旅游旺季前来,而是根据自己购买的时段前来度假,这样就填补了由于季节原因造成的旅游淡季的接待量下降,从而提高酒店设施的利用效率。(3)限制高档酒店的大量发展。由于抚仙湖旅游淡旺季明显,高档酒店的入住率业也有很大的波动,在旺季入住率非常高,到淡季就非常的低,而高档酒店的运营成本也是非常高的,这样就会在淡季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抚仙湖整体旅游业的发展。高档酒店一般与分时度假相结合,效益相对才会提高。(4)鼓励和促进农家乐的发展和完善。农家乐是一种包括餐饮和住宿的民营单位,他运营成本低,灵活度高,适合淡旺季明显的旅游发展,而且引入农家乐这种发展机制,可以给当地居民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也可以减少他们在旺季时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教育;旅游资源;建设管理
20世纪90年代,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以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而与自然相和谐,生态旅游主张当代人享受旅游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还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而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旅游者能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国家旅游局就曾把1999年规定为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
一、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旅游的市场不成熟。首先,我国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还主要集中在观光旅游、度假旅游,虽然大多数旅游者都向往自然、希望回归自然,但自然保护意识却不强,而且追求娱乐是其主要的目的。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者为了迎合这种需求从而在生态系统脆弱地区大力开发各种度假娱乐设施,再加之目前环境技术手段和监测的缺乏,对环境造成损害在所难免。其次,从国内旅游者的环保观念来看,国内旅游者的环保观念较差。在一般历史文化景区,乱涂乱画、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的恶习尚难以完全杜绝,要求其在生态旅游区主动保护生态,特别是在没有明确约束的条件下,更是难上加难。
2.生态旅游企业存在的外部环境欠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真正生态旅游活动的完成有赖于无数个把环境保护纳入战略目标的企业的支持。而目前,在我国现有的统计制度和会计制度下,企业经营成果完全是以经济收益来衡量的,这就与生态旅游的多重目标产生了本质上的冲突。在绝大多数的其他企业尚未考虑环境成本、经济成果的衡量也不考虑企业经营的环境收益时,独独要求从事生态旅游经营的企业,把环境目标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生态旅游区的企业如果在经营中不考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势必会出现大肆招徕客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弊病。
3.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用“经济”的眼光指挥一切。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回报、短期政绩,在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的情况下,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直接导致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甚至是濒临绝种物种的消失。这都是以牺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代价的不当开发模式,重开发而轻保护,使自然生态、文化生态遭到空前破坏。
4.开发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生态旅游专业性很强,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开发队伍要专业化,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也不可缺少。但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较短,现在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和规划方法,这显然已经不符合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托的资源基础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作为旅游管理机构的旅游局没有权利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参与意见。大多是保护部门又同时搞开发,无论从专业背景或经营管理水平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开发经营人员的多样化要求。
二、强化生态旅游建设的具体措施
1.地方政府要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我国在生态旅游的规划和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地方政府要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提高旅游相关实体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生态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从正确思想和观念的培育入手,而不能仅仅是对行为的约束和惩罚。首先,应该增强当地居民对当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从长远的观点和战略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增强自觉性和自信心。其次,应培养旅游者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旅游之前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第三,从旅游开发和经营者角度来看,旅游从业者要提高认识。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最能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
2.加强环境立法。保护必须立法,没有法就难以有效地保护。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更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
3.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建设。
4.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1994年在开罗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缺乏适宜的、高素质的各类人才,生态旅游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技术较为复杂,需要那些懂得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既熟悉旅游业运行规律和机制,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
总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虽然也曾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坚信,这种旅游形式在未来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对策
一、做好旅游支柱产业的科学定位
本溪市共有208处旅游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赋予了本溪山、水、洞、泉、漂和古人类文化遗址于一体的旅游资源体系,几乎拥有中国全部的景系、景类和84%的景型。河流200余条,5公里以上的100多条,水库20多座,库容量60亿m3。森林覆盖率745%,原始森林7处,古树名木6000余株,洞穴20多个,冷热泉8处,地温异常带2处,风景河段4处,瀑布9处。旅游资源可谓高品位,可开发性强,因此充分利用好本溪市旅游资源,做好本溪旅游产业定位至关重要。在2009年,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政策意见,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用战略性和支柱产业来定位旅游业,可以说是目前对各类产业定位中最高的之一。旅游业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产业的民生特性,以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为目标。这种定位,对本溪旅游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实现旅游观念上的重大突破
最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即将旅游业简单看作是吃喝玩乐,把旅游作为人们的奢侈生活方式,并非必需品和基本需求,这种观念对旅游业发展有很大的制约。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形成全社会崇尚休闲度假旅游的生活方式。要通过设立本溪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公务员在带薪休假期间,首选本溪景区休闲度假。领导带头升华现代旅游观念,把鼓励支持员工旅游休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红色旅游、健康旅游等方式,净化员工的心灵,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凝聚队伍,和谐人际关系。同时营造出加快发展我市旅游业的整体社会环境。
三、注重内涵式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
到2015年,国内旅游年均增长10%,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这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旅游市场。我市要坚持以国内游为重点,通过发展入境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主题旅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以满足老百姓快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旅行交通的服务质量。在具体措施中,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以标准化为手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等相关硬件质量。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
四、强化管理服务上的制度建设
旅游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的自律,更需要依赖各种制度的规范。(一)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二)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三)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五)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六)健全旅游资源环保制度。政府特别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职责,严格监督、检查和指导旅游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经营活动,切实保护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确保本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做好与旅游业相关的设施建设
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不论是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还是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必须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建设和完善各旅游景区的通讯设施和设备,逐步实现主要景区和黄金旅游沿线无障碍通讯和通讯无盲区,确保旅游景区信息畅通、快速;(三)推进节能环保建设。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
六、突出本溪旅游的多样化与特色化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是无止境的工作。(一)加速发展大众旅游消费产品,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建设1~2个大型主题公园,利用好本溪境内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好道教、佛教等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三)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
七、转变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能
旅游业在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污染,引起物价上涨等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遏制旅游业发展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利用其正面效应服务于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目前我市的旅游业尚属于蓬勃发展时期,为此,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一)“政府不主干”、“政府不主财”,“政府不主宰”。准确界定“政府主导作用”的内涵,应体现在制定政策、完善旅游法制、搞好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投资方向、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宏观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领导和协调,政府要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观调控,作好引导工作,促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在职能行使的手段上以法律手段为主。用法律法规管理规范旅游产业,以避免旅游管理的随意性和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下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三)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废弃矿山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八、创新旅游传播和市场推广的手段
论文关键词:促进;旅游业;科学发展;对策
一、做好旅游支柱产业的科学定位
本溪市共有208处旅游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赋予了本溪山、水、洞、泉、漂和古人类文化遗址于一体的旅游资源体系,几乎拥有中国全部的景系、景类和84%的景型。河流200余条,5公里以上的100多条,水库20多座,库容量60亿m3。森林覆盖率745%,原始森林7处,古树名木6000余株,洞穴20多个,冷热泉8处,地温异常带2处,风景河段4处,瀑布9处。旅游资源可谓高品位,可开发性强,因此充分利用好本溪市旅游资源,做好本溪旅游产业定位至关重要。在2009年,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政策意见,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用战略性和支柱产业来定位旅游业,可以说是目前对各类产业定位中最高的之一。旅游业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产业的民生特性,以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为目标。这种定位,对本溪旅游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实现旅游观念上的重大突破
最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即将旅游业简单看作是吃喝玩乐,把旅游作为人们的奢侈生活方式,并非必需品和基本需求,这种观念对旅游业发展有很大的制约。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城乡居民在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形成全社会崇尚休闲度假旅游的生活方式。要通过设立本溪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公务员在带薪休假期间,首选本溪景区休闲度假。领导带头升华现代旅游观念,把鼓励支持员工旅游休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红色旅游、健康旅游等方式,净化员工的心灵,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凝聚队伍,和谐人际关系。同时营造出加快发展我市旅游业的整体社会环境。
三、注重内涵式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
到2015年,国内旅游年均增长10%,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这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旅游市场。我市要坚持以国内游为重点,通过发展入境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主题旅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以满足老百姓快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行社、旅行交通的服务质量。在具体措施中,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品牌化为导向,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以标准化为手段,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抓紧制定并实施旅游环境卫生、旅游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保障餐饮、住宿等相关硬件质量。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
四、强化管理服务上的制度建设
旅游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的自律,更需要依赖各种制度的规范。(一)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二)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三)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五)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水路客运码头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六)健全旅游资源环保制度。政府特别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强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职责,严格监督、检查和指导旅游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经营活动,切实保护弥足珍贵的旅游资源,确保本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做好与旅游业相关的设施建设
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不论是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还是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必须做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建设和完善各旅游景区的通讯设施和设备,逐步实现主要景区和黄金旅游沿线无障碍通讯和通讯无盲区,确保旅游景区信息畅通、快速;(三)推进节能环保建设。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
六、突出本溪旅游的多样化与特色化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是无止境的工作。(一)加速发展大众旅游消费产品,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建设1~2个大型主题公园,利用好本溪境内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好道教、佛教等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三)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
七、转变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能
旅游业在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污染,引起物价上涨等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遏制旅游业发展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利用其正面效应服务于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目前我市的旅游业尚属于蓬勃发展时期,为此,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一)“政府不主干”、“政府不主财”,“政府不主宰”。准确界定“政府主导作用”的内涵,应体现在制定政策、完善旅游法制、搞好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投资方向、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宏观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领导和协调,政府要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观调控,作好引导工作,促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二)在职能行使的手段上以法律手段为主。用法律法规管理规范旅游产业,以避免旅游管理的随意性和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下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三)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废弃矿山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八、创新旅游传播和市场推广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