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大力推进校园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加大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同时对于其在校园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校园管理、发展、教学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也要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有规划的开展小学教育数字化建设工作,提升数字化建设的有效性。
1 小学数字化校园概述
数字化校园,也就是校园信息化,它主要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校园环境、校园活动、校园资源等的数字化,使得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数字化的校园交流方式,在传统校园的围墙上拓宽校园的广度和时间上的长度,整体实现信息化焦虑,提升校园的服务、管理、交流效率,拓展校园的传统功能,与工作方式,从而达到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2 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数字化校园在高校了经过了二十年的长足发展,无论是实现技术、项目建设,还是管理策略、发展趋向等等都有了颇为丰硕的成果。
越来越多的高校根据当前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更新数字化校园建设,并为此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作为支撑,将校园建设成为一个完全数字化的办公、管理场所。如,学生、教务、人事、科研、党团、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一卡通、教师的办公自动化等,大大方便了管理,方便了学生。
与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相比,小学在这方面的建设,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和阻碍,因此发展、起步较晚。不过最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最基本的信息化需求。但是在小学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缺乏整体规划、盲目投资、只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的兼容等问题,教师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素养也使得数字化小学校园应用成为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缺乏科学的建设模型使得很多小学数字化变得方向凌乱,目的性不明确是摆在很多小学数字化团队面前的主要问题。很多团队直接套用高校中的数字化模型,出现很多不合适的问题;有的套用这一些信息,套用那一些信息,使得兼容性成为很大麻烦。造成了资金投入不少,效果总是不明显的问题。
3 小学数字化校园模型构建
虽然高校的数字化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小学的数字化之路并不能照抄照搬,因为高校跟小学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首先办学规模上存在巨大差异,高校巨大的师生规模决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庞大用户量,而小学师生加起来不过千人,管理部门不过几个;其次是资源的差异,高校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拥有高科技的团队支撑,而大多数小学是不具备庞大资金消耗的,也不具备先进的科研团队去探索。
但是高校和小学的数字化校园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使得校园管理教学的信息化。因此,我们可以在理念上借鉴高校的数字化校园理念。因此,我们在研究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进行了小学校园数字化模型的构建。
3.1 构成内容
在此模型里面,我们以三方面内容来建设数字化校园:管理文化建设、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
(1)在管理与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包括发展、评估、安全、分责、考核、培训等几个方面。第一,在管理方面,要对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规划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对安全体系进行构建,加强校园建设与管理的责任制,建立健全数字化校园的评估制度,切实做好建设的规范性、第二,在文化建设方面,针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数字化校园资源使用培训,并定期进行教师信息化水平考核。
(2)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协同交流、数字化教学三个方面。
第一,数字化管理是数字化校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贯穿学校管理中的教师、学生、财务、科研、试验、档案、教务、教产等多个方面,是协同各个部门,提高校园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数字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
第二,数字化协同交流主要包括校内工作上的协同交流、学生之间的协同交流、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协同交流等,是沟通各方的重要桥梁;
第三,在数字化教学方面我们要把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在线学习平台、教师教育技术与培训学习平台结合起来,通过平台使资源互通共享,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学生可以利用资源平台和在线学习平台进行相关知识学习,也使得课余时间得以充分利用,满足了时间与空间的拓展。教师通过教育技术的培训学习,使得自身知识更新与当前科技发展步伐相一致,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好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3)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主要包括网络布线、网络设备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大部分小学已经具备相应的模块,在此不做过多分析。
总而言之,当前正处于小学向着数字化校园转型的阶段,很多学校或多或少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实际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模型,此模型涵盖了小学校园中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指导小学校园数字化的创新建设。
关键词:云计算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1-0044-03
一、引言
信息化是促成未来中小学教育及学习革命的主要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1]。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正是响应这一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概念。不同于高等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小学校因其数量多、地域分散、资源分散、资金投入有限等原因,在每个学校均配置较多数量的服务器及其它软硬件设备,建成类似于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且配备大量专职信息管理人员并不现实,而且会出现资源利用效率低、使用维护费用高等问题。
云计算是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代表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云计算所具有的特点恰好能够弥补以往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的不足,能解决目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遇到的经费投入有限、基础设施利用低效等问题。鉴于云计算可以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方案这一事实,一些地方的中小学已启动了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实践,如鞍山一中、广州天河区中小学、浙江海盐地区中小学等。[2,3,4]《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上海的教育发展要利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5]
在近期出现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中,云计算的概念被屡屡提及,也引发了不同的评论。[6]现阶段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云计算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中小学数字化校园,都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和信息技术专家必须直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基本架构及其功能,同时剖析云计算技术的本质和功用,寻求二者的契合点,理清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对云计算技术的具体需求,并提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
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本质及其架构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全部数字化。通过对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从下而上依次为网络基础设施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网络基础设施层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设备、通信终端、视音频多媒体设备、RFID等,构架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平台。网络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物联网和五室(多媒体实验室、远程会议室、网络教室、创新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应用支撑层主要包含校园信息数据库、数字资源库等基础数据库和网络安全、外部网接入等系统支撑软件,为各种应用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应用层是基于校园网的,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及服务的软件平台,包含数字化校园的绝大多数应用系统。
对于数字化校园而言,以上三个层次的基本配置是必需的。对于具体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各层的软硬件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取舍。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技术、配置多少信息技术产品,各种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的不同仅仅在于上述各层中的产品配置不同。具体到某个中学或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根据实际所需,以效用最大化为目的,根据需求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层设计与规划,再由应用层需求提炼出应用支撑层和基础设施层的功能及相应的产品配置。在此过程中,还需兼顾已有的设备和设施,通过适应性改造,实现最大化的包容和继承,避免一切从头开始的方案。
三、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及其技术特点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也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关键战略性技术和手段。[9]狭义地讲,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地讲,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
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可分为四层:物理资源层、资源池层、管理中间件层和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构建层,[10]如图2所示。物理资源层包括计算机、存储器、网络设施、数据库和软件等。资源池层是将大量相同类型的资源构成同构或接近同构的资源池,如计算资源池、数据资源池等。管理中间件层负责对云计算的资源进行管理,并对众多应用任务进行调度,使资源能够高效、安全地为应用提供服务。SOA构建层将云计算能力封装成标准的Web Services服务,并纳入到SOA体系进行管理和使用,包括服务接口、服务注册、服务查找、服务访问和服务工作流等。
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调配资源,将处于不同层面的硬件、软件、数据、网络及存储隔离开来,从而打破数据中心、服务器、存储、网络、数据和应用中的物理设备之间的划分,实现架构动态化,达到集中管理和动态使用物理资源及虚拟资源的效果。云计算提供三类服务,即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11] IaaS中包含操作系统和硬件基础设施,如Amazon提供的面向IaaS层的EC2/S3。PaaS中主要包含各类数据库和中间件,如Google提供的面向PaaS层的App Engine,以及微软公司提供的Windows Azure。SaaS中主要包含多种应用程序,如Salesforce提供的online CRM等。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传统的以PC和服务器为中心的IT应用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IT的应用、部署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用户只需要拥有可上网的终端设备,就能享受到自己想要的各种IT服务。
从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可知,云计算适合应用于具有以下特点的业务:一是业务量弹性大,用户数量增加较快,对资源占用不均匀;二是业务量较小,无法充分利用所分配资源。而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恰好具有上述特点。
四、云计算如何应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
如图3所示,若将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架构与云计算的三种服务关联起来,即可发现二者在各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层可使用Saas(软件即服务)中的应用软件,应用支撑层可利用PaaS(平台即服务)中的数据库和中间件,网络基础设施层可利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中的服务器等基础设施。
由图3中的关联关系可知,云计算可以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个层级中得到应用,将云计算融入到校园的各个应用服务领域,通过计算及存储资源的弹性分配和动态管理,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透明高效的校务管理和泛在网络学习,能有效避免以往数字化校园架构所存在的信息孤岛、系统弹性差、资源利用率低、建设周期长、IT成本高等缺点。
鉴于云计算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力,国外主要IT公司,如Google、思科、苹果、亚马逊等均推出面向教育的云计算服务。如Google的协作学习平台、微软的教育云平台等。[7]国内的电信企业华为也推出面向教育的云计算服务,如华为的智慧教育项目,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区域教育云+智慧校园”的融合社会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
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可以实现“云计算辅助教学”(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s),即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利用基于云计算的教学基础设施(如移动互联的课堂、泛在的学习资源和社区),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保障教学信息的安全,分析学生日常行为取向,改进教学设施和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即自主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和租赁模式。统计数据及市场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规模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本一般在2万元至20万元。受建设成本及技术条件等因素制约,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宜采用合作开发模式或租赁模式,而采用这两种开发模式,则更适合引入云计算。数字化校园的部署模式主要有独立部署模式、托管部署模式和合作部署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大多采用独立部署模式,大多数中小学也采用了独立部署模式,少数中小学开始尝试采用托管部署模式或合作部署模式。随着云计算技术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托管部署模式将更有竞争力。
五、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云计算应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安全问题,另一类是资源建设问题。
所有教育资源均集中在云端,或均从云计算供应商的数据中心获取,则必然存在厂商依赖和数据安全的问题。另外,各学校均有自己的私有数据需要保护,如校本课程资源、校园资产、教师及学生的个人信息等。针对上述问题,可通过采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云策略解决,学校内部的信息资源(如校本课程、特色课程)由私有云管理,学校外部的资源(如数字化图书馆、公共信息资源、科研资源)由公有云管理。公有云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软硬件使用效率;私有云既可保护各学校内部资源的安全,又能避免对IT基础设施的大规模需求。此外,云计算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安全性。例如,云计算系统通过监测集群内部异常数据,对可能的安全问题做出判定,并向各服务器发送防止病毒扩散的措施,从而预防安全问题的出现。
共享特定区域内的教学资源,是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数字化校园的支持服务体系应由政府主导,由企业与学校共建,以区域(市/县)教育主管单位为中心,整合教育资源及业务流程,建立统一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管理者提供统一的协作和沟通平台。国家基础教育云平台已于2012年12月28日开通上线试运行,向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免费提供公益服务。[8]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已建设了面向区域的教育云,向区域内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各种教学服务和教育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俞建华.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以浙江开放大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130-134.
[3]贺小华.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以Google协作平台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9):71-74.
[4]任宁.云计算辅助教学初探[J].成人教育,2010(10):93-94.
[5]黎加厚.走向信息化教育“云”服务[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8(20):20-21.
[6]王运武.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39-50.
[7]陈学军,黄利华.基于云计算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3(1):81-87.
[8]宋灵青.“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上线[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5.
[9]Voorsluys. W, Broberg. J, Buyya. R. Introduction to Cloud Computing[M].New York, USA: Wiley Press. 2011(2):1-44.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
一、数字化校园的含义
所谓数学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设备、教室等)、资源(图书、课件、素材)到活动(教、学、管理、服务)的全部数字化,从而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大传统校园的功能,并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目前,建设数学化校园的主客观条件都日趋成熟。很多学校也为此大胆创新,不断实践,立足教育教学的实际,建设特色鲜明的数字化校园,应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向自动化、高效化和便捷化的方向发展。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硬件建设(网络,终端设备、系统设备)。二是软件建设(平台、应用系统、资源)。三是人才队伍建设。
实际上,这三方面可细化为五点内容:
1.是校园网络系统建设。学校通过有线、无线或有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覆盖学校办公、教学、生活等主要场所的校园网络,并宽带接入区县教育城域网或互联网。
2.是教学应用终端建设。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多功能教室建设,“班班通”建设,教职工计算机准备(或教师备课室)建设,功能室多媒体建设,数字化实验室建设,通用技术室建设,图书馆信息化(含电子阅览室)建设,会议室多媒体建设等。
3.是信息化功能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电视台、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完全监控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
4.是信息化应用系统及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及平台是支撑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核心。他包括学校OA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师、学生评价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学支撑系统、学习交流系统、资源应用系统等等。学校可建设一个综合管理平台,将各类应用系统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
5.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全校教职工信息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培训,使之适应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创新的需要,其中信息技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条件分析
1.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农村学校的师生对数字化校园非常渴望,希望拥有与城里同样的教学资源,这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的心理基础。
2.是随着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农村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也进行了继续教育的相关业务培训,对加强数字化校园研究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3.是随着农村远程教育和班班通等活动的开展,农村小学的数字化教学设备设施日趋完善,这是加强数字化校园研究的物质基础。
4.是通过对数字化校园成功案例的学习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教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农村小学也初步具有了信息化管理的能力,这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业务基础。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的措施和做法: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建设和应用数字化校园的意义,认识加强这方面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动员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课题研究中来。
2.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建立课题研究的领导小组,明确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和参与人等,对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分类实施和检查指导工作。
3.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都需要解决资金问题,课题研究也要有一定的经费预算,以保证科研活动的正常需要。
4.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课题研究中,建立相关的科研制度和课题考评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作为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等的重要依据。
5.拓宽思路,努力钻研。深入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探索,并通过网上教研、网上办公等活动,在学校建立一个开放的、立体的、丰富有趣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给师生带来的提高:
1.在课程整合方面: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实验,呈现教学中丰富、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也可以运用网络平台,建立更为科学的教学评价和反馈体系,通过多种反馈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程序,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在数字化办公和教师网上继续教育平台方面:可以运用校园网络平台,结合电教媒体等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并节约资源,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使教师能够互相交流、沟通教学心得体会,补长补短;学校也可以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将计算机网络作为终身学习的工具,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3.学生在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下,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教师在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下,会自觉接受传统办公向网络无纸化办公的转变,主动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开展学习和教科研活动,把数字化校园作为成长进步的有效平台;当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干扰课题研究的因素,如果无目的地大量使用电教媒体,就容易产生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影响学科教学的质量;另外,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接受高速运行的信息化办公环境,不能主动有效地应用数字化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2]任友群王旭卿创建学习新平台广东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51-01
一、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涵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首先是指一种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平台;其次,这一平台通过信息化环境支撑,实现了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信息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第三,数字化校园并不只是简单地把传统学校活动数字化照搬到网络上,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整理、设计和构造学校活动,优化并提高学校工作质量,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包括两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安全监控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和实验室数字化辅助设备。
2、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教学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教学支撑系统,学习交流系统和资源应用系统。
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据统计彭水县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中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1)初步建成了百兆或千兆校园网,并接入Internet: 有38.3%(如下表)的学校
已完成学校 二期在建学校 总计(中学+中心校+完小)
12 24 94
已完成或正在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将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图书馆、教工宿舍联成了一个网络,实现校园内部资源的共享,为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的数字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师生可以通过校园内计算机访问Internet,查找资料,浏览新闻,了解时事和各种教育教学的信息,还可以进行校外交流。
(2)调查的学校基本都建成了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实现了食堂收费管理、机房收费管理、教师考勤管理等,有的学校正考虑拓展其功能。
(3)调查的学校中75%以上的学校都有大于120 G以上的教学资源,一些学校有200G以上的资源,一般通过自制、购买、下载、教学资源点接收等多种途径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并逐步系统化,以便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去。
(4)设立了网络信息中心,负责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维护:该机构属于技术性的部门,主要负责学校网络安全的管理、设备的维护以及信息的等。
(5)制定了各种使用、管理和奖励制度:使得在管理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大家各司其职,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赏罚分明,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比如,电教人员工作职责、校园网络使用规则、微机室准则等。
二、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近60%的学校没做好长远规划,在数字化这方面学校每年没有进行经费预算,而是有资金就建设,使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2)重视技术应用,忽视理念转变:在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只重视技术应用,忽视教育理念转变的现象;
(3)重视内部资源的建设,忽视外部资源的利用:有很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校内的教学资源建设,缺乏对校外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
(4)教师信息素养整体偏低,信息技术培训有待加强:调查中了解到,70%的学校只是偶尔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很多时候都是靠教师自学的;
(5)重视硬件建设,忽视管理制度的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硬件只是基础,管理才是保障。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的实施策略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中要讲究策略,以避免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优势,将学校信息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1、领导重视,保障有力:学校领导应借数字化校园构建的契机,重新梳理学校办学思路,可以到一些数字化建设示范学校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
2、总体规划,逐步完善:从调查结果看,近58%的中学校长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有详细的规划,并列入重点发展项目,19%的按上级要求去做,更有23%的觉得很难规划。
3、内外结合,资源共享:调查发现,50%的学校对软件的建设,特别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比较成功的学校,很重要一条经验是: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优化利用资源,合理使用资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4、健全制度,加强管理: 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安全管理与维护,认真履行职责和落实制度,确保各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展示数字校园的魅力。
5、加强培训,建设队伍:数字化校园中设施建设是基础,而加强师生的培训和教育,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意识,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基础。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能力。
6、应用主导,以用促建: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来自教师需求的应用才是真正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孔繁之等.数字化校园构建之理论基础探讨[J].计算机辅助医学教育,2004,17(7):392~393.
关键词: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04-02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已经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而教育信息化将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产生一场深刻变革,数字校园更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数字校园的含义
数字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它包含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学习、数字化交流,其目的是最终实现教育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目标。
二、数字校园的建设
数字校园建设应该依据学校实际和自身特色,建设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校园。其建设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数字校园环境建设;数字校园管理建设;数字校园教学平台建设;学校特色资源库平台建设。
(一)数字校园环境建设
1.宽带入校,网络覆盖校园(有线+无线)
校园网络建设要遵循先进性、开放性、灵活性、发展性、可靠性、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的“八性”原则。网络建设要注意服务器架设、楼宇连接、布线先行、覆盖全面、便于扩容等。例如:南城一中初期采用造价低、性能价格比高的100Mbps快速以太网,以位于科技楼内的信息中心为核心,与世纪楼、行政楼、实验楼和图书馆互连形成园区主干,各建筑物内再扩展面向用户的局域网,近期为适应数字校园建设需要投入三十万将学校网络重新改造,增添服务器、核心交换机和防火墙等,由信息中心直接布光纤至各教学楼,形成园区主干,各建筑物内利用楼层交换机再扩展面向用户的局域网。教师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和微机房均能上网及相互资源共享,让全校的教学、科研、管理都在网上进行,在网上共享各种软件和信息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这样组网灵活,交换机冗余端口为以后的网络升级与扩充节省资金,减少麻烦。
2.三网融合应用于数字校园网
学校依据实际情况,将学校原有的模拟校园闭路电视、校园监控和校园广播采用数字技术与数字广播技术,把视频信号与广播信号转为IP包,在局域网内广播,形成校内的广播与电视台,网内任何一台电脑终端都可接收。这样即可实现校园多元化广播(分区广播、点对点广播等),电视节目也是如此,可以做到任意多个教室收看。三网融合避免了学校到处是线的局面,其智能化的管理也减轻了学校管理的负担,缓解了学校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它强大的功能和方便的操作性,切实为学校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3.班班通系统完善
数字校园建设改革下的交互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由他们的直观感受和反馈驱动着整个课程。因此,学校最好建成班班通交互式教学系统(采用电子白板或一体机),同时,学校要将各功能教室配备齐全,均能按照班班通设备配置。例如:临川一中投资100多万元改造班班通设备,为促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多渠道派人外出参加国家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及电教馆组织的各项电子白板培训和校内集中全员电子白板培训相接合,开展优秀课例观摩、研讨、评选等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班班通”设备成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支撑。现在已经在大面积开展电子白板技术和常规教学的融合,实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广泛应用。
(二)数字校园管理系统建设
建设学校门户网站,构建数字校园管理系统,涵盖学校办公、教育教学等所有日常工作,例如:行政、教务、教研、总务等。网站平台数据要及时更新、及时维护。以南城一中为例,从2000年开始建立了一个由学校教师自主编写的动态网站,经过几年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网站的功能日趋完善,包含校园主站、专题学习网站、校园论坛、教师博客和家校同创等,已经成为学校的门户网站,成为学校管理、教学、科研重要信息交流的平台,也为教师、学生、家长的交流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
(三)数字校园教学平台建设
建设系统的师生网络学习平台,做到人人有学习空间。例如:教师备课授课平台、师生交流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等。现在打开学校的教师博客网,可以看到教师博客,一页页丰富的教学内容、课后反思,在这些精彩的背后,离不开教师们的智慧和汗水。教师博客不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教师们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整合资源,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资源库
以现有教材版本为主,制定学校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和具体措施。整合国家省市优质资源,鼓励师生建设校本资源,采用专人负责收集、整理资源,严格审查,选择有价值的资源上传到学校资源服务器上,逐步建成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库。资源库要做到及时更新、数据共享。
三、数字校园的管理与应用
(一)领导重视、常抓不懈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信息技术管理机构,负责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育资源建设、教育科研和家校互动等方面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做好规划,提供经费和人员保障,加强师生的信息安全教育和学校信息技术装备的维护保障,确保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职责、完善制度
建立各项管理与奖惩制度,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数字化应用由被动到主动。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深入,学校配备信息化装备的教室与活动室的增加,为了加强信息中心的力量和拓展信息中心功能,应该设立享受学校中层副职的信息中心主任。再比如班班通建设完成后,在每个拥有班班通设备的班级和功能教室,均悬挂管理制度,并制作班班通设备使用和注意事项的即时贴贴在多媒体讲台上,便于教师正确操作与使用班班通设备。
(三)加强培训、定期考核
把教育信息化培训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明确教学、管理等不同类别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要求,加强数字化应用的校本研修和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同时,学校应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外出培训、考察,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可以借鉴的做法:集中培训(理论学习、课件制作、设备使用培训等);问题培训(论坛专题交流、QQ流等);以赛代训(学生信息学和电脑作品比赛,教师课件论文和电子白板课等比赛);外出学习和专家引领。
(四)持续投入、长效保障
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和人员保障,确保专项经费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运行维护、教学软件资源添置。
随着“班班通”硬件设备的逐步覆盖,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给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笔者结合近年来中小学数字化应用中的实践经验,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几点思考。
一、以校园网为平台,改进信息与接收
1.学校网站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一个标志,要发挥好网站在学校管理、教学中的作用。传统学校宣传工作主要依靠媒体、海报、宣传册等方式,学校网站的出现和应用是当前学校信息的平台。学校网站改变传统宣传模式,由间歇性信息变为即时,由宣传工作中的点、块变为整体和全方位的宣传。有教师这样形容校园网:“先上网后呼吸”,每天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进入校园网,查看学校最新动态或最新工作计划等。借助校园网,学校可以把常规性文件、学校事务的相关表格等放在网络中,以供师生了解和下载使用。除了信息的功能外,通过网站上的留言板和电子邮箱,师生、家长以及其他社会人士可以及时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2.建设数字化校园,就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校讯通”“微博”等平台信息传递功能。“校讯通”平台主要是在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利用互联网或手机短信功能,及时把学生每天出入学校的情况以及学校重要信息、临时通知等迅速传递给家长,使家长与教师、学校及时进行沟通,以便更好帮助孩子学习和生活。这个平台实现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二、应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加强学校管理工作
1.信息技术在数字化校园的图书管理、财物管理等工作中有着高效完美的表现。计算机成为中小学图书馆的主要设备,使图书采编、流通、统计、宣传、信息摘编等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学校财物管理中运用管理软件,实现了事业资产管理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财产信息资源共享,为学校财务经济的合理安排、使用、科学决策提供了数据参考。
2.依托信息技术,发掘计算机的管理功能,通过计算机的自动化、智能化替代繁琐、机械、重复的劳动,实现学校一些常规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校园广播、音乐的播放以及上下课的打铃,学校中诸如此类的工作都可通过智能化管理使“数字化校园”工作上新台阶。
3.建设“数字化校园”,发挥计算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巨大潜力。例如教务工作中已经普遍使用Excel等软件来统计处理数据、成绩等常规工作,并可进一步发挥计算机的功能,如借校务管理软件的学生电子学籍管理功能,对每年数百份学生毕业证和新生入学通知书的填发使用计算机自动名单打印,能高效高质地完成该工作。
三、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促进技术与教学的完美结合
1.依托信息技术,转变教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上传或下载教学课件、资料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班班通”网络的建立和形成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2.依托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的新模式。网络化培训,是适应时展、提高教师培训实效的需要,是克服传统教师培训弊端的需要。在教师培训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信息化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远程网络教室等设施以及教学软件,增加培训时间和内容,改变教学形态和方法,将会快速高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3.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家校管理提供了新的模式。通过建立学校或班级“QQ群”进行日常管理、交流以及在线辅导等,可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长之间的学习交流,构建一个共同成长的空间,促进和谐班级的建设。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创办于1950年,是重庆市的示范小学,巴南区的窗口学校。目前,学校拥有三个校区(在未来两年内,学校将发展成为拥有七个校区的集团化学校)、一个附属幼儿园,教职工230余人,学生4500余人。学校确立了“做自己,更精彩”的办学理念,并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四个重点项目”之一。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坚持“为用而建、适用好用”的原则,加大了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投入,建有标准的网络中心、监控中心、电视台、广播系统、可实现同课异构的网络互动教学、教研交流系统、数字化阶梯教室及多媒体教室等,为学校全面实施数字化管理及智慧课堂教学的探索提供了有力保障。
2.智能化管理、教学模式
学校在迈向集团办学的过程中,由于时空差异和物理距离等原因,造成校区之间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为此,学校从2012年开始探索“鱼洞二小智慧校园”管理新模式,全面实施多校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和办学水平。同时引入云教育及电子书包项目,借助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形成鱼洞二小智慧课堂“2655教学模式”,有效地缩小了校区之间在管理、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促进了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3.信息技术课题研究
学校把信息化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从2000年至今,学校先后进行了一批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实验”、“校园网络教学及其环境的研究”、“以教师博客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城市小学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的研究”等4个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主体性发展。
学校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自2009年启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以来,第一批29所数字校园实验校已进入攻坚阶段,形成了阶段性成果;第二批38所实验校已进入实施阶段,正在陆续启动;第三批33所实验校已完成初选工作。百所实验校项目计划于2015年全面启动完成。北京市启动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旨在进一步提升全市中小学整体信息化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一批彰显首都教育特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各具特色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同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校长和教师,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北京市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评估规范,促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在全市逐步推广和实施。
在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围绕教育发展主流业务,破解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热点、难点问题上,数字校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规划,成为我们当前必须首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在此,有必要对数字校园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进行梳理和反思。
数字校园从广义上讲就是指学校的信息化。数字校园通过建设多媒体信息网络、校园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学校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校务、电子教务、远程教育保障等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班级,最终形成一个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组织有序的数字信息体系,逐步实现校内育人环境和部分社区教育环境的信息化。数字校园是在深层次上实现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教育科学、系统科学的有机融合,开拓一系列全新的研究、发展与应用领域,为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全新的教与学的数字化平台与服务,是现实学校的增强和补充,是丰富教育供给,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尝试。
源自教育机会均等的第一代数字校园
第一代数字校园发展阶段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末,核心特征是“建路、建车、建货和建人”,实现目标是“从无到有”,填补空白。建路:第一代数字校园建设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学校如何联入Internet,这个问题被形象地称之为“建路”。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虽然对Internet的强大冲击力有所感受,但是对Internet给学校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清晰的认知。通过合理的布线设计,学校中平均使用的人数增多了,教师都愿意尝试这种新鲜的技术,上网成为时髦词汇。建路是Internet冲击教育领域后,现实校园做出的一种应对措施,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基本条件。建车:建车和建路在第一代数字校园建设中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建车即建设校园的硬软件,公共机房是当时数字校园建车的焦点。一大批与之配套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相继建设,生机比成为衡量数字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公共机房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教师用计算机、学生教室用计算机等指标的划分越来越细致。建车是数字化校园适应信息化浪潮的必然结果,也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必要前提。建货:建货是建设资源的形象简称。师生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必须有相应的教与学资源的支持。第一代数字校园中的资源都非常简单,最常见的是CAI课件。CAI课件的需求带动了课件制作工具的产生。课件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已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建人:第一代数字校园选择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信息技术教师快速掌握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和教学软件,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素养。
第一代数字校园产生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什么是数字校园有了一个明晰的定位。从本质上而言,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和现代化进程对教育公平的一种期望,是一种最低水平的教育公平观的体现。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相比传统教育而言,提高了同等情况下学生接受先进教育的机会,增加了课本知识扩展的机会,增加了获取知识途径的机会。这些机会的增多,也就意味着教育机会平等的理念付诸实施并找到了可以寄宿的母体。
源自教育机会均等和质量提升的第二代数字校园
第二代数字校园的引入主要基于四个事实:一是互联网技术从10M到桌面迅速发展到百兆到桌面、千兆到桌面,主干光纤从百兆到千兆甚至到万兆光纤;二是CPU从单核发展到双核、四核,甚至是八核、十六核,一台服务器原来只能带100台左右的终端数量跑应用系统,现在能带几千台终端跑应用系统;三是不仅仅信息技术教师懂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使用计算机,学校中任何一门学科的任课教师都需要懂技术,任何一门学科都要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四是传统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重新找到突破点。在这四个事实中,前两个事实为教育机会均等提供了物质技术,因为技术越发达,为更多人提供服务机会的可能性越大;后两个事实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契机,因为技术最终是为师生服务的,学校中教育质量提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命线。
相比第一代数字校园建设而言,以“建用一体”为特征的第二代数字校园同样是建路、建车、建货和建人,但是方式、规模、速度不一样了,明显渗透了质量提升的内涵。
首先是城域网。网络是开放的,建设网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资源共享。城域网解决了区域内相互联通的计算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问题,通过一站式登录的方式解决了学校教育教学、行政报文、班级班务、后勤、财务等一系列功能的集中管理。
其次是多种终端。随着智能手机、PAD等多种终端的不断涌现,学校中的移动学习逐渐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比较强的优势。移动设备的便捷性、价格低廉和可移动性,给学校教育教学变革带来新的模式与方法,并且逐渐延伸到了课外学习以及家校互通方面。一些城市将会建成覆盖全市的无线WIFI网络,这使得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往公共教室的概念、生机比的概念基本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再次是资源库。第二代数字校园中的资源库不但有内容,而且有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资源库继续细分到每一个学科、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知识点,达到知识点的全覆盖,让每一个知识点下面都有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的资源。此外,第二代数字校园的资源库还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资源库中的资源有比较明显的层次体系,这些层次体系附加了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实现了用户想找的资源和实际存在的资源之间的信息推拉;二是资源库不再单独成为学习者的学习支撑系统,资源库和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学习策略、参考资料等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的统整,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三是资源不再是一个铁疙瘩,四处封闭,而是一个开放的、能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系统,可扩展性使得资源库具有了非常强的弹性,为师生存储、加工、整合、应用资源提供了支持。
最后是信息化教研。第二代数字校园中的信息技术培训不但面向信息技术教师,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形成一个信息化的教研氛围,培养一批在信息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能够熟练驾驭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化教师。通过信息化教研,不仅将资源共享联通,同时也将教师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以及智慧共享联通,改变以往集中式的教研模式,代之以分散式的、正式和非正式相结合的、更能针对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的教研模式,这才是信息化教研的本质所在。这种对教研真谛的提炼,只有在第二代数字校园这样宽带、高配、高压缩比的信息化环境中才能顺利完成。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始终是第二代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探讨最多的一个问题,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电子课本都已经成为标志第二代数字校园发展的
关键词 汇。
源自教育质量提升的第三代数字校园
与第一、二代数字校园建设完全不同的是,第三代数字校园不完全依靠独立建设,主要是靠服务,更为集约化、规模化的服务,直面用户的需求。由于这样的转型,第三代数字校园的建设已经转化成为了一种服务租赁的关系,通过租赁解决用户在硬件基础设施、应用平台、教学软件等方面的需求。换句话说,为每一位用户提供的交流机会、学习机会、资源获取机会、服务机会大幅增加了,对教育机会均等的供给水平提升了。这些高水平的教育机会均等已经由学校层面提供“转嫁”到了国家和市场层面提供,教育机会均等成为了一种社会性的公共服务,学校所主要关心的事情就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第三代数字校园发展是从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开始,核心特征是“用为优先,建为选择”,实现目标是实实在在地提升教育质量,为学校师生的和谐发展服务。相比第一、二代数字校园建设而言,“用为优先,建为选择”为特征的第三代数字校园同样是建路、建车、建货和建人,但对提升教育质量的集中指向是明确的,也是唯一的。
1.可租用的网络环境
第三代数字校园中的网络环境是一种服务,是通过租赁关系保证的,可以租用带宽、个人存储空间、服务器以及相应的计算能力,也可以租用各种应用服务与程序。与前两代数字校园建设不同的是,前两代数字校园提供的网络环境的性能是固定的,用与不用,都正常供应。低值时性能完全可以满足,高峰时几乎面临系统崩溃。第三代数字校园中,这些可租用的网络环境是按需供应的、灵活有弹性的。当你需要百M带宽时,你就租用百M;当你需要百K带宽时,你就租用百K。这种网络环境使用方式的转变,是第三代数字校园建设中需要应对的关键问题。
2.多样智能的学习终端
这里的智能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终端接入的智能化、学习评价的智能化、事务管理的智能化、应用程序定制的智能化、学习环境识别的智能化,等等。第三代数字校园中的学习终端迎合了“学习无处不在”的终身学习观,可以让学生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者统一起来。典型的应用案例就是电子书包。在电子书包中,有供学生学习的电子课本,有各种作业、试题、练习,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图书馆等各种信息源,还可以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讨论,集学习、考试、管理、作业、交流等功能于一体。
3.生成性资源
随着用户生成内容的不断递增,利用已有资源所延伸出来的各种生成性资源已经逐渐成为教师和学生外化知识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比如,很多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发表到博客、微博上,供更多的教师分享,很多学生针对某个话题进行协作讨论,形成了大量的能够表达学生真实意图的观点或想法等。生成性资源有四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资源可以随时生成;二是资源的形式倾向于片段化;三是资源是完全开放且可编辑、多次加工的;四是资源更多的是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成长过程。
生成性资源是第三代数字校园和前两代数字校园的主要区别所在。在生成性资源的支持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边界、地位边界是模糊的,是可以穿越的。教师和学生以往处于“一上一下”的消费层级,在第三代数字校园中完全可能互换位置。海量资源中需要计算机智能化地提取备授课资源,给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策略以及案例方面的引导,而不是推送一个实体的资源库系统;需要计算机给学生提供最优的、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个性化资源,并提供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思想,而不是只提供正确答案。用户需求的变化和扩展,使得资源实体以及资源的供给方式面临挑战,以生成性资源的积累和数据挖掘为背景的资源组织方式是未来资源研究的重要方向。资源不是越多越好,技术不是越先进越好,资源和技术都是越合适越好,越能解决用户的现实需求越有价值。
4.协同教研
第三代数字校园中的教研不会仅仅局限在教师教学中的技能与策略方面,也不会仅仅局限在班主任工作管理、课堂教学管理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提供给教师一种能够持续发展的氛围和条件。在这种氛围和条件下,教师可以建立个人的工作室,可以和社区中的教师进行文字、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可以更多地与优秀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相互传递隐性知识。协同教研聚集的不是内容,而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的网络,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同构或异构的一种思维方式方法,一种思想。这种思想的交流,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持,但是教师是感觉不到的,是融解在教师的举止行为之间的。此外,协同教研更加关注处于技术应用弱势的教师群体,这些教师群体由于年龄、身体等各方面的因素,对于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搜集、筛选、整理、加工信息资源的能力有限,但是他们有着强烈的教育热情、责任心, 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 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独到,学科功底强。如果协同教研中的技术力量足以让这些教师感受不到技术这个障碍的存在,那么这些教师同样在协同教研中是生力军,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我们认为,第三代数字校园体现出了三种新型理念。
新型的环境观。数字校园的硬件环境是一种服务,可以通过租赁服务的方式进行建设。服务的租赁减少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障碍和阻力,更能将数字校园建设的焦点指向教学质量提升。
新型的资源观。资源是生成性的、个性化的,资源汇聚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个体面临的实际困难,生成性的资源成为支持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
新型的应用观。应用是一种高水平的服务的实现,应用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一个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过程。
数字校园建设的展望
纵观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数字校园的建设是和教育公平的发展一脉相承的。第一代数字校园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但是教育公平要求必须让更多的学习者拥有教育机会的均等,拥有这种可教育机会的可能性,所以数字校园的建设特征是路、车、货、人都建。第二代数字校园的技术设施和应用软件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教育公平要求不单单是技术的发展,更主要是回归到人的发展上。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全部回归还不可能完全实现,所以一种双重的资源观、双重的环境观、双重的应用观指导着数字校园的建设。第三代数字校园以租赁为主要特征,建设成为了数字校园发展中的可选条件,教育机会均等已不再是主要矛盾,提升教育质量成为首要任务,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也成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思想,三代数字校园建设与教育公平层次之间的关系对应见下图。
数字校园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数字校园的推进是以数字环境为前提的,而数字环境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往往是跃升式的,而并非线性的。数字环境基本上每五年淘汰一批,设备就要老化一批,这种老化的速度和现实学校的发展并不是重合的。数字校园建设需要深入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旨,回归到教育实践中,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这不仅是数字校园的归宿,也是教育公平的归宿。
我校2010年被北京市教委批准成为首批数字校园实验学校。作为实验校,我们必须勇于实践、科学实践。我们认为,即使是我们这样的小学,也存在大量的数据,数据应用起来才能真正展现数字校园的优势。在各种应用系统的数据间,我们这样的小学也要有基于数据的核心系统,我们应用的“CIP”(应用互操作平台)系统,作用就是解决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互问题。
原来学校各应用系统之间根据业务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网状交叉访问,而且业务数据千差万别,实现交互成本高,需要为各个系统交换过程开发特定的接口。在我们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首先是在各应用系统之间采用独立的CIP系统,这个系统是CIF规范的参考实现,它通过规范化参与应用交换的数据对象、标准化交换过程,从而简化校园各应用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和数据整合,促进校园内部和校际数据共享。也就是说,各应用系统只与互操作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接口一致,都使用标准SDK开发,快速高效。在交换数据的过程中可靠、安全、可控、高效。这样开放的数据接口,也使不同的厂家按照规范开发的产品可以直接互联。
例如,学生成长平台需要使用学籍管理系统中的学生基本信息,并且当学籍管理系统更新这些信息后,需要及时得到反馈,传统的实施过程(如图1)。
而采用CIP系统后,学校要求学籍管理系统将学生基本信息通过给CIP,学生成长平台就可以通过CIP订阅这些信息,实现数据的互操作(如图2)。
其他系统,如“成绩分析系统”再用“学生基本信息”,也可以直接订阅,不必再和“学籍管理系统”协商。“学籍管理系统”的变更和升级也不会对其他系统产生影响。这样一来,就改变了原来的网状应用系统结构成为清晰的星形结构(如图3)。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得到授权的教师在指定的地方修改相应的数据,其他各系统自动更新,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例如,学籍管理员要转入一个学生,只要在学籍系统中增加一个学生,学校的学生成长平台、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自动同步增加了一个学生,而没有经过学校授权的系统是得不到这个信息的。
依据“府学”文化特色,学校以“崇礼”为德育观实施养成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礼文化”实践;以“博学”为课程观,开发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系列校本课程。来到“府学”的每一位学生,在古朴的学宫建筑群中,在古典的园林环境中,都备受传统文化的滋养,还能体验到信息社会的学习、生活方式。因此,学校的办学理念可以概括为:视野国际化、思想人本化、方式数字化和管理精细化,为学生生动而活泼、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目前,“府学”数字校园工程正式启动。
一、学校信息化现状
学校校园网主干为千兆,交换到桌面为百兆。学校信息化的基础网络设施和硬件设备已经达到北京市较先进水平,具备数字校园应用的良好条件。学校安装了CMIS、卡管系统、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系统等,后勤系统使用上级下发的人事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等,资源方面充分使用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社会大课堂等,同时还应用区级蓝天工程、数字德育等网络平台。
“信息孤岛”始终是困扰学校数字化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应用系统数量多、开发环境不统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不能进行信息交换,业务数据不一致,流程难以实现自动化,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由于各系统相互独立,没有一个统一的界面访问这些系统,教师不得不登录多个应用系统才能定期查看各种数据。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也意识到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教学,校园网在这方面的应用较为粗浅,不能满足学校文化管理特色发展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教育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应用也有待提高。
二、“府学”数字校园总体设计与特色建设
(一)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设计
学校以“减负增效”为主体原则,通过数字校园和实体校园的有机结合,为师生减轻负担,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让孩子受益,让教师受益,让学校受益,让社会受益;建设以“府学”文化为核心,以学校办公网为基础,以教育教学应用为重点,基于统一的技术架构、标准与环境,构建符合学校需求的数字校园应用平台;并以市教委CMIS为权威数据源,建立统一身份认证中心,数据层面上实现全校范围内数据的统一集中和共享,实现各部门以及应用系统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全方位满足学校内各类用户对相关信息资源查询检索的要求。
“府学”数字校园的应用功能包括“府学”文化管理平台、“府学”教育平台、“府学”教学平台、“府学”办公管理平台四部分。
(二)“府学”数字校园特色建设
1.“敷礼明伦”、“知行合一”的“礼文化”教育
在“府学”教育应用建设方面,围绕“德化人生――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养现代文明习惯”的教育理念,突出“敷礼明伦”、“知行合一”的“礼文化”教育特色,以“崇礼”为德育观,实施养成教育(如图)。
(1)敷礼明伦:特色活动子系统
该系统是学校开展特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学生通过参与特色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内化爱国情怀和公民道德意识,形成德育成长档案,供家长、教师见证学生成长;形式活泼的小竞赛、小游戏等,用来巩固和检查学生德育养成,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礼文化”教育 “礼文化”教育是网上校本课程学习、讲座、活动的空间,如“入学礼”、“‘府学’三字歌”、“弟子规”、“学唱正气歌”等,包括“礼文化”课程学习、课程管理、课程选修、在线学习、拓展资源学习、主题讨论、作业任务等模块。“礼文化”专题讲座包括专题管理、讲座直播、讲座点播、主题讨论、讲座评价反馈等模块。“礼文化”特色活动包括活动管理、成员管理、成员互动、在线活动、成果展示等功能。
成长微博教师、家长对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进行评价,以微博形式记录见证学生表现,并发表评论。
成长驿站提供“礼文化”教育相关的小测验、小游戏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方式下得到教育,记录学生的表现。
(2)知行合一:知行实践子系统
该系统为学生参与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开辟了网上专题化空间,提供按兴趣自由参与、分享、互动的教育氛围,用丰富生动的内容吸引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
学生社团 这是学校各类学生社团专题网站空间,能够体现各社团的特色和宗旨,提供社团的建立、社团介绍、成员申请与管理、活动信息、成员交流、在线活动、社团光荣榜展示等功能。
互动社区 搭建学校师生平等交流的互动社区,包括好友、圈子等交友功能,提供播客、博客、拍客、消息、聊天、分享、留言、评论、打分、投票、统计、排序等互动功能。
懒蚂蚁广播电视台 通过网络实现懒蚂蚁电视台的编辑部成员管理、节目采编、节目管理、节目直播、节目点播等,提供观众对节目进行评价、评论、互动反馈功能。
(3)知行合一:知行评价子系统
该系统以学生成长的过程记录信息为基础,通过建立评价标准体系,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使用,为教育的正导向提供良好的决策参考。
“府学”好少年 实现“府学”好少年网上评比工作管理,体现评优过程的公平公正,突出评优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包括评优活动的、候选人推荐、候选人投票、评优结果公示等功能。可将学生的教育教学表现记录形成学生成长档案袋,在学生评优时向全校师生展示。
2.“博学”校本课程教学
围绕校本课程建设特色,学校以“博学”为课程观,面向学校技能类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和传统文化类课程等三大类课程的教学展开。其功能是支持教师形成自己的个性课程;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智慧成果进行共享、交流,形成教学资源特色展示区;构建精品课堂,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实时评价,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及时进行激励;支持教师课后反思评价,形成教师个性发展档案。
博学苑下设三个子系统。
(1)课程中心子系统
技能类课程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学校已探索出一套教学大纲以外的比较科学、实用、简易的体育校本课程方案――一年级形体、二年级棋类、三年级轮滑、四年级空竹、五年级武术、六年级乒乓球;编写一套适合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初步结构,即体育技能校本教材;培养一支适宜校本课程的教师队伍;建立一种适应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新模式,即体育基础+体育技能。
学科拓展类课程开阔学生思维 学科拓展类课程分为名家赏析系列和数学思维训练。名家赏析分为七大领域:文学、数学、音乐、体育、艺术、书法、科学。如语文以文学鉴赏与创作为主题,为学生推荐名家、名篇欣赏。
传统文化类课程陶冶学生情操 通过包括琴、棋、书、画、国学教育、篆刻、茶艺、剪纸等传统文化进入课堂,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浸透孩子的心灵。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学习,系统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统计。
(2)备课中心子系统
该系统在兼顾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学校在传统文化教学上的特色,使之成为校外教育的主阵地。
课程管理 对创建的课程及其包含的各类信息、资源、教学内容等,进行查询、审核、等管理操作。以此为依托,满足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各种要求。
网络教研 为教师提供工作平台,包括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个性化教学资源、的作业、参与各类教研教学活动、参加在线交流、发表的评论等进行管理与查询,形成个人的教研档案。
网络教学 为师生提供网上学习平台,包括课程介绍、课程设计、课程资源、资源查询上传、课程作业、交流天地等。
(3)资源中心子系统
资源中心子系统协助教师最大效率地管理应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是学校创建资源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渠道。
特色展示 为学校特色自建资源提供集中展示、学习、评比空间,通过用户自荐、他人推荐、使用者评分评价、学科组审议等多种方式,形成学校特色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机制。
精品课堂 实现学校优质精品教学资源的积淀,促进资源共享与应用。精品课堂为教师研修和学生学习提供形式多样和方便的工具。
纵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飞速提高与社会声誉的与日俱增,我们发现这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紧密相关,更是与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密不可分。现将学校实施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管理与应用情况归结如下。
一、充分认识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1.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建设、丰富和拓展数字图书馆
中小学图书馆是学校的窗口,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部环境。198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小学图书馆宣言》中就指出:“中小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已步入了以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提高其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通过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利用网络、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丰富和拓展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图书馆都发挥着德育、智育、个性发展等多种教育功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学习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内外数字图书馆技术建设的现状
(1)国外现状
当下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各种软件平台不断推出,文献数字化产品日益丰富,国际上主要的学术期刊、学术论文、会议文献、专利文献以及工具类、检索类书刊都已陆续实现数字化,全文电子书刊资料品种不断增加,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与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国外许多中小学都把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学校信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普遍课前在图书馆自行准备资料,课后进行研究,连小学生都会检索资料,写小论文,养成了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学习、研究的习惯。
(2)国内现状
我国的教育通信网络发展很快,而网络资源的建设及其应用却相对滞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学习途径单一、知识面窄、知识量少、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为了提高学生乃至民族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建立一个符合中小学教育教学需求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将图书馆数字资源有效地应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进而真正促进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明确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传输具有交互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都可互动交流,这是传统图书馆所不具备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具有的存储虚拟化、传递网络化、存取自由化等特点,实现强大的检索功能。与此同时,还可以让中小学师生共享图书资源,解决目前由于购书资金、场地等因素所造成的图书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加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加强学科资源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是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需要。
三、探索中小学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加大投入
第一阶段:调查分析数字资源内容建设的构成要素。
第二阶段:学校本着权威、科学、实用、易用的原则进行相关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筹建数字图书馆。
1.加强硬件投入,建成数字图书馆场地300余平方米,投入60余万元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对学校图书馆进行了规划和设计。建成数字化多功能学习室1间,面积150平方米,配有服务器1台、微机63台、一体机10台、液晶投影设备1套、电子管理系统1套、管理软件1套,师生可以利用学校数字资源信息,结合学习研究的问题,开展研讨活动,在研讨中查找资料,利用获得的信息展开讨论活动,进一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自主学习讨论室2间,各25平方米,安装环形白板,为师生开展讨论活动提供了场所和可利用的资源平台;休息室1间,50平方米,备有沙发、茶几,放置绿色植物,环境温馨、优雅、舒适,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在紧张学习工作之余的休息场所;学生社团工作室2间,各30平方米,学生社团(如中文报、英文报、心蕊期刊社、驿都先锋等)活动需要大量信息资料,图书馆数字资源可以为社团编辑提供大量的信息来源,学校特别开辟了2间活动编辑室,以供学生社团使用(如图1所示)。
2.加强数字图书馆软件建设,以应用为目标规划构建校园网,实施建网、建库、建制、建队伍工程
(1)建网(如图2所示)
(2)建库(如图3所示)
数字图书资源库的建设,重点收录中小学各学科使用的参考工具书(如各种字典、辞典、手册指南等);各种课外读物(有关智力竞赛、游戏活动、名著等);各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音像资料、实物文献(音乐磁带、实物模型等);各种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心理、教育教学参考资料文献、试卷、论文等类图书资源。
(3)建制―现教管理制度的建设(如图4所示)
(4)建队伍―在应用中锻炼和提升教师队伍
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项工作研讨活动,开展图书馆工作交流及研究,同时通过工作研究来促进馆员学习业务、提高业务,从而改进图书馆工作,提升馆员素质。在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应用中,我校教师的教育手段和观念发生着根本变化,学科教研组大胆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我校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探索实践,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赞誉。
四、规范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1.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目标
制定《龙泉一中图书馆“三精”管理细则》,规范服务行为,减少工作盲点,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程序,达到了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工作要求。
2.管理规范有序,提高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和图书借阅率、流通率
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熟知《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图书均按《中图法》整理分类、排架,书目定期公布,方便师生借阅。图书借阅率达40%以上,图书流通率达50%以上,日均流动量达到在校生人数的三十分之一以上人次。
3.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
学校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和图书管理软件来提升各项业务工作管理,全面实现了图书采编、流通、检索自动化,各项内务统计都已实现电脑操作。如:师生借书采用触摸式查询系统,开架借书,简化了手续,方便了读者,节省了时间,将“以藏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为“以用为主”的服务方式,实现了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
4.满足读者需求,增加开放时间
随着学校的发展,师生人数的增多,周末不回家的住校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满足师生需求,图书馆增加开放时间,服务效率、质量不断提升。如:实行全天候开放和借阅制度,中午、晚上和周末全部向师生和社区开放服务。
5.开展图书情报教育
定期对学生进行图书情报教育,介绍图书馆基本知识,使其了解、热爱图书馆进而积极利用图书馆资源;介绍图书馆的规章制度,重点是图书馆的流通制度,如:开放时间、借书册数、借书期限、借书手续、赔偿制度等,并进行爱护书籍、遵守规章制度的教育;介绍图书馆各种书刊资料、资源的特点及使用方法;介绍图书的分类及藏书排架的知识,图书馆目录的种类及用途,以利于学生自行检索图书。
五、强化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应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第一阶段: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
(1)对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制作专题资料包、专刊、教学专辑等。(2)及时更新数字资源信息。
第二阶段: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成立信息中心,建立数字资源库,并将之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教育科研、校本培训、研究性学习以及在线考试等活动中,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方式,获取学科前沿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的得力工具,并可以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师生互动交流、个性化学习。
1.数字资源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运用数字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普法知识教育,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2.数字资源在教师教研科研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观念的转变、课堂结构的优化、教育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需要大容量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有教育政策、基本教育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知识及教学参考和课例等丰富信息资源,可以满足教师科研、教研、课堂教学的需要。
3.数字资源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1)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资料、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掌握图书情报知识、获取各种信息,培养自己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开展语文阅读课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各年级各班在图书馆增开一节语文课阅读教学,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速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的提升。
(3)增加课外阅读时间,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能力
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自由选择学习途径、方式,将学习的课堂延伸到了课余的时空领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4)利用数字资源平台进行学科竞赛、辅导训练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在线考试、学科竞赛、踩线生的辅导与培训等工作。
六、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成效显著,形成自身教学特色
1.图书馆数字资源硬件建设的成效
校长亲自抓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由学校的信息技术中心、图书馆具体实施,建成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数字图书馆。
(1)在线考试与评价
依托志鸿教育集团海量“试题库”(10万精选试题、900套高考原卷、1 000余套模拟试卷),拥有上百万道试题、近百个题库,涵盖高中全学科,集组卷管理、在线考试、智能评价、查漏补缺、学习辅导等功能于一体。
教师参考“试题库”,完成组卷后,可以把试卷发送到“考试中心”,进行“在线考试”或“同步练习”,供学生在线测试或练习,教师也可以自己命题,进行在线考试、竞赛等。
考试结束系统自动判卷,自动生成评价报告。通过分析评价,教师可以查看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排名情况、知识点的测试情况等,也可以查看某个学生、某个班级历次考试的分析评价。通过综合评价,教师可以迅速、准确地知道自己教学的效果,从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2)在线学习与专题辅导
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优质辅导资料,分同步辅导资料和专题辅导资料。学生可以利用系统进行学习,也可以随时查看资料进行补充性学习,教师还可以利用系统设备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和专题辅导。
(3)教师利用数字资源轻松备课
系统能提供高一到高三Word版教案,帮助教师轻松备课,教师根据各种需求灵活选择练习题,布置作业(系统可提供十年高考Word试卷,特别是2000年以来完整的试卷信息;提供三年各地名校学科及文综、理综Word版模拟试卷等试题),大量经典试题可直接使用,试题均有详细解析,帮助教师快速批改作业和试卷。
(4)教师利用系统实现智能组卷
教师可利用系统提供的十年高考真题和大量高考复习试题、模拟试题进行组卷,组卷方式灵活,可提供手工组卷、电脑组卷两种方式,可设定题型、知识点、年份、难易、使用次数等条件进行组卷,可选择、增加、删减试题,快速生成所需试卷。
(5)学生在线阅读和查找资料
(6)10台一体机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处理各种信息
2.图书馆数字资源软件建设的成效
信息技术中心主要负责校园网与计算机的建设与维护,图书馆负责数字信息资源的管理与使用。
(1)学校建立了一整套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与使用制度
(2)数字图书馆资源软件建设
学校相关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如数字图书资源包、中文在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基础馆藏包、数字化高中教师备考系统等),其作用如下:
①“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成为知识应用的平台。以新大纲新教材为中心,紧密围绕教学重点,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提供教师和学生所需的系统性精品教学资源。运用声音、音乐、动画、视频、文字等多种表达手段,同时辅以方便快捷的检索功能,使学校管理者能及时获得最新的学校管理、教育动态信息;教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备课资源,节约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生则不用再拘泥于书本、课堂,通过中文在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即可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②“中小学数学图书馆”成为知识管理的平台。通过一台中心服务器对系统平台和数字图书资源进行管理,并向整个局域网络,为网络中的所有终端提供数字图书查阅、检索、图书分类、个性化图书馆等服务。中文在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适用面广、兼容性强(可支持CEB,PDF,HTML,Word等多种文本格式)。
③“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成为教学服务的窗口。中文在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将不断地为中小学校师生提供最新图书更新、系统升级、功能完善和使用培训等持续服务,确保“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真正发挥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学的作用。
④“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成为技术应用的平台。中文在线数字图书馆产品技术平台采用当今最先进、使用最广泛的Java网络平台,可跨越多种平台(平台无关),能够运行于Windows,Unix等多种网络服务器之上,具有极高的安全性、移植与可扩展性及强大的可升级能力;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以及B/S为架构的瘦身系统保证了产品平滑升级的能力。
(3)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
图书馆馆员对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内容熟悉,掌握系统的检索知识,整合数字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管理者、教师、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
①制作专题资料包。为让学校管理者尽快了解教育教学管理的最新经验、最新动态、难点热点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最新精神,可利用数字图书馆信息量大、检索快捷的优点,按专题下载一些资料,做成资料包以供利用。例如:编辑“教育评价”“分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德育”“网络安全”等专题的资料提供给学校各主管部门使用。
②制作专刊。利用数字图书馆内电子期刊设置“整刊导航”的功能,将学校管理者重点阅读的期刊(如《中小学管理》《教育科学研究》等),按名称、年份下载,编辑成资料,提供给相关人员使用。
③编辑制作教学专辑。利用数字图书馆下载、阅读方便的优势,下载教学资料,按学科编成专辑,挂在校园网上并刻成光盘,提供给教师使用。
④及时更新信息。数字图书馆的版本要不断更新,当数字图书馆出了新的版本,图书馆工作人员予以及时。
3.数字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成效
(1)数字资源推动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学校政教处、团委、学生会、各班团支部,利用数字图书馆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校园活动(如朗诵会、文艺会、故事会、辩论会等),利用数字资源组织学生观看新闻纪录片、爱国主义影片、法制教育片等,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普法知识的教育。
(2)数字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教科室利用中文在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基础馆藏包资源,加强对全校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帮助教师了解教育政策,转变教育观念,丰富知识结构,提高基本技能,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相关知识、课例与课件资料、备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数字资源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提供的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资源,可极大地满足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资料、信息的需求,其开放式、自主式的应用方式,对研究性学习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数字资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每周开设一节语文和英语阅读课,教师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小说、名人传记、名篇名著等。学生大量阅读,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5)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编写校本教材《文献检索方法》,开设文献检索课,用于指导全校师生掌握文献检索知识,让师生走进更加宽阔的学习领域。
【关 键 词】中小学 图书馆 教育 资源库 建设
信息网络化能够促进中小学图书馆进一步为教学服务,同时也为服务师生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有效加强信息资源的范围及合理使用,进一步扩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成为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教学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中,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库是校园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大大地促进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从而为学校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
一、图书馆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信息资源的引进和收集是资源建设的首要步骤。建设开放、内容丰富的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网络共享与互换,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就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仅仅依靠学校图书馆人员以及教师的力量是很难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因此,在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自制研发并扩大资源的收集渠道,共同进行教育资源的建设。
(一)资源信息的引进和收集
在现代化社会中,网络是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音频视频资料的购入等。因此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服务功能,可以更方便地收集有关教育的大量信息资源。但同时网络上还存在大量的不良信息,会危害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除了给学生提供网络服务,更要切实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建设,促进学校图书馆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所以,学校图书馆要有效利用优秀网站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校园网站的建设,对学生在网络上浏览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让学生获得最有益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健康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育资源有多种引进方式,对中小学的图书馆来讲,可以进行开放式的资源管理,实现学校自身个性化与厂家资源库的有效整合,再利用高效的搜索引擎实现对资源的搜索和利用,更好地服务师生。部分企业会向学校提供统一、开放的搜索引擎,用来整合本地校园网、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馆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对教育资源平台的选购是目前学校在技术上的最佳选择。
(二)信息资源的有效整理
学校图书馆的传统教学积累了大量教育资源,并且大多是以音像磁带或纸质的形式存在。对资源的整理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的参考资料、图书文献、图像素材以及论文等进行数字化的整理,对原有信息资源实行再次开发和音像资料的数字化整理。
(三)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
资源开发作为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由学校全体师生配合图书馆共同进行,真正开发出适合教学需要的实际资源。此外,教育资源的开发还需要教师和图书馆人员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教师需要经过一定的技术与技能培训,有效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真正结合教学的资源和实践经验,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工作。在软件条件许可的条件下,中小学可以有效组织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来编写并开发教学中需要的资源,让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各种教学素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和整理。另外,对有个别需求的内容要进行精心的制作和设计,形成学科的教育资源库,便于教师的教学应用,更好地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二、图书馆资源库的具体建设措施
中小学的图书馆资源库是知识交流与再创造实现的动态库,它可以为教育资源库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主要包括教学工具、媒体素材、文献资料和案例等,整合素材资源,呈现给学生真正的主体性学习资源,而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从而为教育原始素材的整合、提炼以及集成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实现教师和馆员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和资源发展的开发策略,进而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和资源的筛选、搜集及应用的能力。
(一)设计符合教学改革的资源库
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库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构建新课程资源的网络化目录索引,从而实现目录索引应用形式的网络信息资源。
中小学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必须要有效改进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分类结构,充分考虑资源的储存与表现形式,更要注重教学的内容及方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标准要一致。例如,资源管理平台、数据库以及内容的开发等学校基础教学资源的建设,使其具有共享和搜索的基本作用,从而方便学生及教师对图书馆相关信息资源的搜索和利用。
(二)设置高效方便的信息导航功能
高效、科学的导航功能能够帮助广大师生进行快捷方便的信息资源检索,并通过一定的栏目模式、类型方式、知识点模式等网络浏览进行资源查找。便捷的导航系统需要以及一定的认知理论,对学习实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安排。因此,一定要重点突出主导航线,体现多种渠道的访问功能,其次要注重导航灯提示功能,有效增强用户的定位意识,从而真正提高用户的学习效率。
(三)高效的资源搜索引擎
多媒体的教育资源库含有大量的资源,可以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检索工具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而检索应该含有关键词、名词、复合检索、知识点以及浏览方式等检索查询方式,更好、更快地进行资源检索。另外,检索系统不仅要支持校内资源库的检索,也要支持网络上的搜索,教师与学生只需要输入需求的条件,系统就能够自动搜索到网络或资源库中的最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有效提高了自愿搜索的自动化和搜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分布式的资源管理模式
信息资源的目录集中管理与分布存储的资源管理系统,有效解决教育资源的整合问题。大多资源的管理系统会支持不同资源数据库的共享,以及不同规模的教育信息交换,从而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搜索采集,并提供面向个性化服务的资源应用环境。可见,分布式的存储能够促进中小学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建设的高效完成,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价值。
(五)开放式的资源管理
资源库不是信息资源的交单堆积,是开放、动态、具有灵活重组能力的资源管理模式。教师可以随时添加有效的信息,并运用到教学资源库的实践应用中,图书馆人员可以对师生的动态内容进行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丰富图书馆的资源,将最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最终使中小学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库不断发展和进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资源库,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图书馆资源库的有效管理
(一)制定发展计划,构建系统的建设框架
对大部分中小学的图书馆来讲,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有效建设可以依照“交流为辅,购买为主,开发为补”的发展原则进行阶段性的发展规划。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中小学图书馆可以建立地区间、校际间以及跨省市进行合作;从围观层面上来看,中小学可以对图书馆于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合理分工,并通过多种渠道采集信息,进行课件的编制。最终保证教学信息的更新、丰富和完善。
(二)以实际运用促进发展
图书馆的教学信息资源库是否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效益,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在学校教学应用中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要将教育资源库的信息资源真正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发展要求。需求是教学中最好的学习动力,所以中小学图书馆应该尽可能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资源库进行广泛的使用,进一步发挥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积极作用。可见,也只有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建设并发展教育教学信息的资源库。
(三)加强师生的教育培训
硬件设备是基础设施,资源才是建设的核心,而人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格外注重学生、教师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定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培训。在获得学校领导的配合与支持的条件下,学校图书馆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计划和适当的考核制度。与此同时,还要对全校教职员工划分一定的层次,进行不间断的计算机培训,为广大学生设置信息技术课程,从而让教师真正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更好地熟悉网络教学与学习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不断培养自身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交流的能力。此外,还要组织不同学科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技术要求和分类进行必要的教育学习,促进他们对资源数据特性、分类的认知与了解,从而为中小学图书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校教学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网络资源的建设已逐渐成为当前学校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信息资源。学校的教育资源库建设是项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因此教育信息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现代化的硬件操作,而是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作用。中小学图书馆只有更好地完成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以及开发,再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图书馆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实行有效的管理,促进自身的发展,推动教育教学的进步,实现学生个人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7(03).
[2]黄越祥.尝试——信息技术学习的阶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8).
[3]魏健.以教育资源库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
[4]黄红梅.国外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对我国图书馆工作的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
[5]张志慧.中小学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
一、 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意义
1.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学习、应用手段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呈现形式以及课堂效果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教学手段与工具密切相关。人类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将生产、生活中发现和创造出来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加以改进并运用于当时的教学活动中,这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是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综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每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都给当时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们在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优化教学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应用领域,这些是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立足于历史规律,深刻认识到技术更新对于教学活动整体进步的意义,但也不可唯技术论。的确,虽然以个人信息终端、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不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但其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保障。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是与时俱进的客观规律。当前,全世界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办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因此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水平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2.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并必将成为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力工具
基于这样的背景在新修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做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工具本质,从而既防止技术至上主义,又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技术害怕论)的泥潭。
二、 建立以网络化、信息化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可以解决的问题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技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对广大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信息社会的合格基础教育毕业生,应具备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甄别并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若干年后将与听、说、读、写、算等并列,作为基础教育应培养的学生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
面对发展提出的挑战,我国政府决定:中小学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北京市、西城区也提出了相应规范。我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目标便是:通过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建立完善的软硬件管理体系,进而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融合,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2.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数字化校园的建立,结束了以书本、粉笔、黑板为主的传统教学时代。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引入,给教师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改变了以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开放教育和以学生自主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环境。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自学与解答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被大量应用于课堂。多媒体电子白板的应用、学生信息资源的查询、网络远程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等便充分体现了方法的创新。
3.带来了教学形式的创新
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构造多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网络课堂、电子阅览室等。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环境,把抽象的学习和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正在开展的“移动学习”研究便在试图利用网络改变在教室中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利用相关设备使学生能够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使学习过程逐步贯穿在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4.赋予教学更新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使得所传授的内容不再局限于静态的书本,数字化音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交互网络技术使得教学内容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最佳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数字设备将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随时记录下来并向家长、教师请教,寓教育与无形之中。
5.解决校园数字闭路电视视频点播、校园数字化视频直播、网络远程教学、教育教学研讨等一系列问题。
三、 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具体方法
1.进行学校资源库建设,为今后的应用做好准备
我区自2003年起,面对即将开展的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建设学校资源库便是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1)分年级、分学科、分资源种类建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资源库建设的初期就做好做大做全的准备,为今后资源库的不断充实打下坚实的结构基础。下面以一年级学科教学为例展示资源库结构图(如图1所示)。
(2)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主管部门、研究部门、社会共同参与组织实施。动员方方面面的人共同参与实施,有利于资源库建设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符合新课程要求,更加贴近实际,更有利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分层次管理,责任到人。校长直接参与资源库建设的规划与实施,并监督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各学科主管领导负责本学科资源建设情况。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资源建设情况。各科任课教师负责所任教的年级与学科的资源建设。信息管理部门负责资源的定期收集、整理、上传工作。行政及后勤部门在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从各方面给予支持与鼓励,并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还要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与表彰工作。
如此大规模的资源库建设在我区已经进行六年(见表1),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我区教育教学活动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前后的变化,充分反映了教师、学生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成长历程。我们相信在进一步改造、完善后,资源库将能够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巨大作用。
2.设备设施准备,为数字化校园建立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1)严格按照办学标准备齐相关设备。例如:办公用计算机、教师用计算机(笔记本)、学生机及计算机教室(信息化教学专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在原计算机教室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教学需要而创建的多用途教室,可以解决语音教室、电子绘画、计算机辅助语文数学教学、电子图书阅览、教师集体网络备课等多种问题)。
(2)结合西城区办学特色进行一些超标准的设备设施建设。例如:每所学校建立一间电子录课室;校园网升级为千兆网络;建立无线校园网络,覆盖校园内的每一个角落;提高电子白板等设备的配备比例,达到班班配备;给每个班级及专业教室的计算机配备多媒体网络摄像头等。我区目前正在进行校园无线网络的建设,已收到一些初步成效,目前教师办公区已实现无线网络覆盖。
3.人员培训准备,为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做好技术与人才的准备
(1)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的教师,对设备能进行简单的维修保养,能及时发现设备本身存在的问题或隐患,能在学校进行技术与应用推广。
(2)使全体教师进培训后能够掌握新设备的使用方法,熟练应用。
(3)与信息技术教学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应用校园网络与设备的能力,达到乐学、肯钻研的目的。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方法
1.在资源库组织建设的过程中目前存在资源质量不高的问题
基于一家一户的资源收集,没有形成区域化网络共享。基于以上问题可开展区一级的资源收集整理工作,安排专门部门进行资源的收集、整合、清理,逐步实现共享。
2.设备老化问题
我区绝大部分学校的校园网络设备已经运行10年左右,亟须更新维护。可会同装备、财务、规划等部门统一协调,在3~5年内予以解决,并最终实现循环更新的常态机制。
3.信息存储空间严重不足
很多学校目前采用PC机代替服务器的部分功能,设备稳定性差、硬盘空间较小、无法确保信息安全与访问顺畅,可在设备更新时一并解决。
4.校园内部应用不及时
我区目前有2/3学校的校园网网站建设停滞不前,五年左右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更新改造,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等问题较为突出。解决办法为建立长效机制,由教育主管部门如教委信息科、信息中心、教研中心、教育研修学院等共同参与指导、检查、督促。当然解决的根本是为了方便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利用网络了解学校,参与学习。
五、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配合,物质准备是必要并迫切的,但人员的培训与选拔也是刻不容缓的。一旦建成,将从学校无纸化办公、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教学、远程教育教学等多方面提高办学的水平与效率。在新的五年规划结束之前,我校乃至西城区的整体数字化水平将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一、建设资源库的意义
“面向教育、服务教育”是资源库建立的基本宗旨。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提供优质的教学信息资源,已经成为衡量教学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建设教育资源库是极其重要的。
(1)建设教育资源库,能够帮助教师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由于网上信息浩如烟海,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中过滤、精选有用的素材,有些网站为了经济效益实行收费,这样教师就更难获得高质量的素材。
在资源库中可以获得所需的资源,参照各类工具、指导书籍、优秀教案以及其他专家、学者、优秀教师针对该内容所发表的评论、建议,结合自身的实际,合理吸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在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同时,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建设好资源库,就能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把教师解放出来。
(2)建设教育资源库,能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相互学习,相互选择,在课堂里学生不可以选择教师,不可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但在教育资源库都能实现,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也会因网络而被激活。共享信息资源的大量需求与全方位提供,将为教育现代化注入强大的活力和生机。
(3)建设教育资源库,能够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能自主地浏览教师的电子课件,能根据涵盖了不同学制的各个学科、各个年级的优秀教案、题库进行自学、预复习与知识的拓展。
二、数学资源库建设的要求
资源库建设必须符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必须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必须全面支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因此资源库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①资源的科学性。资源必须客观、科学。②资源的教育性。多媒体资源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符合教育性,符合课改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支持创造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③资源的先进性。资源库不仅有利于克服以往教学所遇到的难点,而且能够深刻地理解新数学思想,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数学的学习工具、研究工具的重要作用。④资源的完备性。资源库应该提供全面的知识服务。⑤资源的技术性。多媒体资源库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在一定的环境下运行。⑥资源的可管理性。可以方便的上传、下载、扩充和删除。⑦资源的实用性。多媒体资源库能够服务于教学。
三、数学资源库的结构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素材类教学资源的建设,本着充分利用,高度共享自愿上传的原则,我镇小学数学多媒体资源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教学素材――由于学校计算机数量的限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部分课程都将在普通教室里完成。广大教师通过计算机调用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这样能帮助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试题库――典型的成套试卷。
课件――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对“课件”的调用,实现由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可根据各自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不同的课件进行学习。
案例――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等。供新教师参考、学习。
文献资料――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数学教学参考资料、工具书等资料。
共享软件――提供相关的软件。
四、数学资源库建设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建设资源丰富、实用性强的小学数学资源库。
(1)互联网上下载。网上众多的教育网站是建设资源库重要的资源来源。特别是有些数学教师个人网站,收集的资料比较全面,教学资源、教案和课件都有,我们可以对它们经过复制、删选、整理、修改,然后加入到我镇小学资源库中。
(2)数字媒体资源中获取。直接购买现成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是小学数学多媒体资源库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直接将买来的资源分类归库:也可以通过一些软件进行处理,把它们还原成可以再使用的独立素材,归入我们的资源库,比方说学校有一套台州市小学数学获奖案例,这一套案例放在橱窗里就失去了价值,借给某位教师就一人受益,那么把它放入资源库就能全镇数学教师受益,从而获取了丰富的资源。
(3)自主开发。事实证明,那些好的、适用的资源最初都来自一线教师,因此数学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信息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自己丰富的数学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最实用的各类课件。把教师们自己制作的优秀课件或资源吸纳到资源库里来,能使资源的更新与数学教学改革同步,避免资源脱离数学教学实际情况,使资源库不断强大。
(4)资源交流。通过公开课、展示课的举办,与广大小学教师进行资源交流,或通过互联网把自制的媒体素材、课件等与别的资源库资源共享交流,获别人制作的素材资源。
五、数学资源库的管理
教学信息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这样便会出现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导致资源不易管理和利用。为了更好地建设好数学教学资源库,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资源库的维护。建立一个资源库维护小组,其组成人员应集一线的数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美术教师等多方面的人才,共同研究,共同探讨,统筹规划,明确分工,清晰职责,共同建设并维护好资源库,使之发挥最大作用。加强管理员的责任感教育和技术培训。发动广大一线教师共同来维护资源库。
(2)资源库的安全管理。网络的开放性,导致其不安全性,因此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资源库的安全。我们可以对访问进行控制,即对访问本资源库系统的用户数量的控制,可采取限定IP或限定访问流量的方法。支持资源库系统的初始化,使其能在遭受攻击的情况下还原。使用防火墙等措施以保证系统不受病毒侵蚀和黑客的攻击。
(3)用户管理。数学资源库有其特定的用户群,为不同用户赋予各自的权限,从而确保系统的安全性。我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分类管理员);二是用户(教师、学生、游客)。他们的权限应设置如下:
管理员可以对资源库内容进行添加、删除。其中系统管理员应对数据库系统有完整的控制权,允许他对资源库实施管理和维护,掌握所有用户的情况,并具有初始化资源库系统和审核注册用户的权限;而分类管理员则是系统管理员分配的权限,负责对相应栏目下的资源进行审核、删除等管理。
用户不能对资源库进行任何修改。其中教师可以浏览、查询、使用和上载(待管理员审核)资源;学生可以浏览、查询、下载资源;游客可以浏览、查询资源。
总之,小学数学学科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要求,开发和运用数学资源库,能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整合,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凌云、余胜泉: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观念与方法
[2]张锦原:校园网多媒体资源库建设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
[3]胡宁晖: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中小学电教》2003.6
一、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建设背景
白云园小学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建设源于南京的“新三基”教育,而“新三基”教育的实质就是引领学校教育走向人本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基于脑的教育”在白云园小学,即是生本教育、启发潜能教育,是要让教育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是以儿童为中心、适合孩子的教育。
“基于小班的教育”在白云园小学,就是在“三”适教育(即适性、适量、适时)指导下,实施 “三实”行动,即实施活跃“每一个”的谐乐课程,实践提升“每一个”的生本教学,实行发展“每一个”的多元评价的教育。
“基于网的教育”在白云园小学,具体表现为江苏省“E学习项目”和南京市“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是要实现教育的自定步调、自主控制和交互学习。
南京市白云园小学就是在这“新三基”的背景下,在寻求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师范大学多方合作,以网络与数字化环境支持下的知识创新学习为突破口,寻求“幸福每一个”的教育。
二、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建设思考
我们认为,数字化学习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技术与教学两个层面的关系。
在技术层面上,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建设要探索如何在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富媒体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展的信息时代,构建能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便于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展开的,具有情感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这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室的高端形态(如图1所示)。
从教学层面上,数字化学习中心不是简单的软硬件的组合,而是要构建学生“E学习”的环境(如图2所示):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环境,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学生“动手做”学习环境,即个性化的体验和解释的学习环境;分层差异化学习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双向交互的学习环境。
基于以上两个层面的认识,南京市白云园小学逐步建立了数字化学习中心的概念,概括为内容呈现、环境管理、资源获取、即时互动、情境感知5个维度,正好体现了智慧教室的特征(如图3所示)。
三、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建设实践
南京市白云园小学作为南京市小班化教育示范学校,随着个人探究、学习共同体协作、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的不断应用,原本以支持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室环境已无法满足当前课堂教学在功能多样性方面的实际需求,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在设计上亟待改善。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张义兵教授以及南京市鼓楼区电教中心的指导下,白云园小学以知识建构理论为引领,提出教室环境的改造要为知识创新学习服务的建设理念,开始了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功能上,数字化学习中心必须包含以下功能:(1)高清录播;(2)远程互动;(3)多屏显示;(4)无线投影;(5)人机交互;(6)移动学习;(7)智能分析。
在实践中,我们是这样建设的(如图4所示):
第一,它是一间高清录播教室,能全自动记录师生的学习过程。同时,我们在录播系统中添加硬件采集设备,配合V2等视频会议系统,实现远程互动教学。利用这间教室,学校已经和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学校多次视频连线,同上一节课。
第二,在教室的墙壁上,给每一个小组配备了一块大屏触控一体机。这些大屏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多屏显示。这里的多屏显示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教室的屏幕广播,而是能够有效改善单一屏幕显示割裂教学内容前后联系,导致学生思维“间断性”的问题。就像有些学校开始在报告厅装备多屏融合设备,其实这个设备和我们这里的多屏显示功能一样,它的真正意义应该在于能够实现多路视频输入、自由分区显示的功能,为教学内容的呈现提供了极大的可操作性。二是在小组活动与合作时,不仅能分别显示各个小组的内容,而且能实现多屏合一的功能。需要多屏合一时,只要利用无线投影技术,便可以将所有的手持终端投射到任意一块大屏上。
第三,移动学习终端,可以是笔记本,可以是平板电脑。学校的笔记本电脑,配合数字手绘笔,数字化学习中心又变身为数字美术教室。
第四,无线网络、无线投影、快拍仪、数字手绘笔等,都是这个数字化学习中心的配套硬件。
四、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应用实例
作为“江苏省百校E学习项目”试点学校,南京市白云园小学于2013年4月23日召开了数字化学习现场会,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马斌处长、南京市教育局周文海副局长全程参与了活动。从这节课上我们能够看到 “数字化教与学”的4个特色。
(1)空间布局灵活:4~6人为一组,能支持个人探究与小组协作。
(2)内容呈现合理:以学生的计算机终端或者手持移动设备为主,小组的触控一体机为辅。学生利用手持设备记录和反馈信息,并无线投影到触控一体机上。或者利用触控一体机自带的计算机讨论问题,绘制思维导图,其成果以小组汇报为主。
(3)资源获取便捷:全面无线覆盖,全面支持各类终端接入,能保证基于互联网的远程互动教学完美实现。
(4)师生交互及时:强调以计算机为中介的师生、生生交互,小组完成学习任务主要依托终端设备与软件平台,它们能够系统地保存学生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