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术后病人的康复训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 要 目的:运用非语言交流形式的训练,与喉癌术后暂时性失语病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方法:喉癌患者30例分成两组,对其中一组应用自制图片、自编手语、写字板及发音训练等手段进行围手术期的指导。结果:经临床观察统计,两组在提高沟通满意度上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非语言交流形式训练在喉癌病人手术康复中有显著意义,可提高暂时性失语病人的生活质量,扩展护士的知识内涵。
关键词 交流 喉癌 暂时性失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220
为了增强病人术后适应能力,探讨喉癌术后病人适合的非语言交流形式和沟通技巧,对30例喉癌病人进行非语言交流指导和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治喉癌患者30例,前15例为对照组,后15例为训练组。训练组男12例,女3例;年龄47~70岁,平均59.6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5例,初中以下7例,文盲3例;施行半喉切除术,均康复出院。对照组男13例,女2例,平均年龄58.3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4例,初中以下10例,文盲1例;按常规护理。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比例,文化程度等条件相匹配。
心理护理:多和病人及家属沟通,介绍成功的病例,建立互相信任、开放的良好护患关系,这是有效训练的根本保证。与病人进行有目的与特定专业内容的交谈、倾听他的叙述,表示同情、关心,使病人产生亲切、安全感,同时了解他的情感所需。
图片介绍:提供自制的图文并茂的图片,简便实用、内容丰富,包括生活、治疗、饮食等方面,分类排放,易于查找,即使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也能看懂、表达他的所需,而且半喉切除术后病人均留置气管套管,不能发音、点头,术后6小时内因取平卧位而不便写字,通过提供图片,他们可以用眼神沟通、用手势表示自己的需求。
自编手语:针对吃癌病人术后常出现的护理,护理对于较年轻、接受能力强的病人,教会用简单的手势及哑语对话。如“气管有痰”-用手指向气管套管;“切口疼痛-双眉紧锁”;“表示同意”-竖起大拇指;“不愿意”-伸出食示;“感到饥饿”-抚摸上腹部;“需上厕所”-示指弯向拇指,与其他三个手指形成“WC”的形状。对于病情危重、体重虚弱的病人,我们只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只需点头、摇头或睁眼、闭眼,我们就能领会他的意图[1]。
写字板的应用:适用于具备一定文化程度、术后病情相对稳定而又善于表达的病人,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及要求直接写在写字板上,让我们一目了然,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该方法能表达较复杂的信息内容,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发音功能的训练:半喉切除术后常留置气管套管,病人对暂时性失语顾虑较大,我们在术前就先用成功病例现身说法,即让病人对术后的自我形象及沟通方式有所了解。术后7~10天鼓励病人堵管说话。以食管代替正常语音,让患者深吸气,按住气管造瘘口,此时咽肌收缩,随后气体挤向喉腔,呈嗳气的方式挤送气体,使咽喉皱襞震动而发出咽食管音,然后经咽腔、口腔、舌齿、唇、鼻腔等参与呈现语音声[2]。发“咿”或“啊”的音,或数“1”、“2”音,使之逐步适应发音模式和语言功能的变化。拔除气管套管后由于存在气管瘘口,气道漏气,而且受手术操作的影响,发音仍受障碍,应鼓励病人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和勇气,放松颈部,头略前倾,使气管内的气流顺利送入下咽腔,应先易后难,先发单字,再练双音与语句,本组病人均顺利掌握发音技巧。
结 果
15例参与适应行为训练的病人应用沟通方式的情况,见表1、2。
讨 论
通过表1所示,对照组与训练组比较,在用体态语言、手语、暗语、图片等方式上有显著差异,而在文字的使用上无显著差异。文字方式只要求病人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便可使用,因此有无训练并不影响该方法的使用。而日常生活中极少单纯使用体态语言、手语来沟通,如未经训练,一般无法应用,但经过非语言交流方式的训练,病人一旦掌握,就能更简单快捷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满足需求,并增强自信心,缩短病人与医护人员、亲人之间的距离。
通过表2所示,经统计学分析P<0.05,说明两组在沟通满意度上差异显著,通过训练,对于提高喉癌病人手术后的沟通能力有显著意义。同时应该看到训练组中感觉非常满意仅1例,甚至有1例在沟通方面还是感觉不满意,这是由于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同时也受病人的诸多因素影响。
非语言交流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因人、因病情而异,在训练中应有所侧重,如果病人接受能力较强,病情较轻,就可增加手语、体态语言等方面训练。
参考文献
1 曹佩珍.适应行为训练在喉癌病人手术后康复中的运用研究.中国基层医药,2003,10(6):488.
2 王萍.喉癌喉切除后发声和吞咽功能训练及康复护理体会.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0):787.
表1 各种沟通方式的应用情况[例(%)]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CPM 康复训练 早期
TKR后关节功能的康复训练,对提高手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节CPM常被作为一种常规的康复手段,以提高关节活动功能[1] ;TKR后早期康复锻,可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获得理想的手术效果 [2] 。为此,回顾我院于2010年8月~2011年1月先后施行TKR 患者18例20膝(其中双膝关节同时置换2例) 患者,早期使用CPM结合康复训炼进行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8例(20侧膝),入院诊断均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采用同一公司生产的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系统,其中18例为单侧关节置换,2例为双侧关节置换。其中女12 例,男6 例;年龄 59 岁~74 岁,平均 64.7 岁;术前患者膝关节屈曲0°~20°5 例;0°~30°13 例。
1.2 术前康复治疗
1.2.1 心理康复治疗
TKR的患者多年龄较大,承受较长时间病痛,对手术及术后锻炼存在恐惧心理[3]。掌握患者的心态,术前通过讲解术后可靠信息,相同病例手术效果。让术前患者与术后患者沟通,以减轻患者的顾虑,增强信心。
1.2.2 术前康复训练
入院即开始,使患者预先掌握术后康复的一般程序,健侧需同时进行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膝关节主动曲伸练习;指导患者自我按摩膝关节周围;指导并演示执拐行走的正确方法。
1.3 疼痛治疗
术后患膝予以加压包扎,并放置冰袋24h,患肢留置股神经阻滞泵,术前1d应用塞来昔布,术后给予塞来昔布0.2g晨服。
1.4 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主要是关节活动度锻炼,具体如下:(1)手术当天:回病房后予以自制凹型垫抬高患肢20°~
30°,麻醉清醒后即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2)术后第一天:进行踝泵练习及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等张收缩练习。(3)术后第二天:拔除引流管后开始以下锻炼:①床上主动和被动屈伸膝关节:取仰卧或坐位,尽力伸直膝关节,踝关节下方可置一小沙枕,维持5~10s;再尽力屈曲术膝。②抱腿练习:取仰卧位,患肢抬高,双臂抱于大腿中下段,利用重力使小腿下垂并用力屈曲膝关节。③压腿练习:坐于床上伸直患肢,足跟下置小沙枕,双手置于髌上,缓慢持续用力下压。(4)术后第三天:仰卧位直腿抬高练习:摄线片复查假置后,无痛情况进行,先用力使脚背向上勾,再用力将腿绷直,然后整条腿抬高,维持几秒钟后放下。每5个或10个为1组,每天3~5组。(5) 术后第四天:①坐位屈伸练习:患者坐于床边,双小腿下垂,主动屈伸术侧膝关节,并逐渐加大屈曲和伸直角度。②辅助下蹲练习:患者双手握住床头扶手,屈曲膝关节,缓慢下蹲。(6)步行:术后第5天,在护士或家属看护下借助行器或双拐下床行走,注意安全,逐渐脱离辅助器材。
1.5 被动活动器练习(CPM)
CPM 机应用于辅助关节恢复屈伸功能,它对关节内软骨的再生与修复有重要作用。开始时,起始角度为10°,终止角度为30°,每日2次,每次30~60min,以后逐渐增加角度5°~10°,持续使用1~2周,术后2周内屈膝超过90°。频率由慢到快,活动范围以患者无痛范围为准,并要考虑到患者恢复情况[4]。
1.6 出院指导
向患者进行自我健康宣教:保持情绪,合理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切口愈合。康复训练宣教:告知患者训练要循序渐进,原则上膝关节活动由小至大,关节屈曲为站-立-坐-蹲(3个月后),以不感疲劳或不适为前提。嘱患者尽量减少每天上下楼的次数及单次长距离行走,定期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年门诊复查。
2 结果
2.1 康复评价
2.1.1关节活动范围(ROM):是评价人工关节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以受累膝关节术后8~14天的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作为膝关节功能的评价方法,ROM<90°为差,≥90°≤110°为良好,>110°为优。
2.1.2 HSS 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百分评分系统 [5] 。考评内容为7项,总分为100分,其中6项为得分项目:包括疼痛30分,关节功能22分,关节活动度18分,肌力,屈膝畸形和关节稳定性各计1分;另有1项为扣分项目,内容涉及是否需要支具内外翻畸形和伸直滞缺程度,依据评分将临床方案评定为优(≥85分),良(70~84分),和差(≤59分)三级。
2.2 评定结果
本组均获随诊1~3个月,共20个膝关节,术后3个月复查,优7例,良11例,其中2例病人生活完全自理,关节稳定性增强。
3 讨论
3.1 康复训练的作用:早期训练能促进患肢静脉血回流,减轻肿胀,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减轻周围组织粘连,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2 康复训练的原则[6] :(1)个体化原则:由于病人的体质、病情、主观功能要求、手术情况各异,TKR的康复应因人而异。(2)全面训练原则:TKR术后的病人大多是年老体弱者,膝关节只是负重关节中的一个,单纯处理膝关节并不足以改善病人的功能,必须兼顾病人的全面康复。(3)循序渐进原则:一般TKR病人的膝关节及周围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变,所以病人的功能水平只能逐步恢复,切忌操之过急,避免治疗中不应有的损伤发生。
3.3 持续性被动活动CPM 机:即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理念,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7],由加拿大著名骨科医生SalterRB提出,是关节术后康复中避免关节强直,恢复其功能十分有效的手段。CPM作为被广泛应用的一种辅助功能锻炼方法,其疗效一直存在争议。Lisa等[8]认为,可以增加术后膝关节的屈曲度,而Leach等[9]却认为并不能增加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并且存在增加伸展滞缺和固定屈曲畸形的趋势。我们的结果显示,早期CPM机结合康复训练不仅可以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防止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周围组织黏连,增强韧带强度,并对肌力的恢复,髋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TKR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改善膝关节功能活动和矫正畸形为目的的手术。传统观念认为,TKR后较长时间的制动可促进伤口愈合,而事实上,术后第二天就有新胶原组织形成,如不加干扰,胶原纤维将产生沉积,最终成为纤维组织,从而限制膝关节的运动[10]。
通过早期锻炼,使病人肌肉收缩,促进肢体静脉血及淋巴回流,减少关节粘连、疼痛、消除肿胀、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恢复和保持正常肌力和关节灵活度,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从而提高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徐晓静,朱月英,杨胜武. CPM锻炼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9, 24 (3):279-280.
[2] 刘静,解雪, 张其亮,王升英, 冯莉.疼痛控制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12-514.
[3] 陈丽芳.全膝关节置换的康复训练与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5):693-694. [4] 徐卫东,吴岳嵩主编.人工关节手术与康复[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0:5.
[5] 吕原山,主编.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45-347.
[6] 陆建仁.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治疗[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2,8(23):141-143.
[7] 葛宝丰.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04.
[8] Lisa A,Bennett etal.A comparision of 2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protoco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The Journal of A rthroplasty,2005,20(2):225-233.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 关节置换康复训练
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而康复治疗应贯穿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康复治疗的质量关系治疗的最终结果。从2008年5月开始针对我们骨科患者的康复训练,对10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的病人进行了个体化的康复训练,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男48例,女54例,年龄24~95岁,平均65.3±2.6岁。合并糖尿病者11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2例,轻度老年痴呆1例。2 康复训练
2.1 第一阶段(术前康复训练):此期康复训练主要为术后锻炼做准备。具体方法:①加强股四头肌伸缩锻炼:足背屈,膝向下压紧绷5~10秒,放松再绷紧,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绳肌锻炼:同法踝关节用力跖屈、背屈;髋外展肌训练:取平卧位,收紧下肢肌肉,膝关节保持伸直,平床褥缓慢、尽力向外侧拉伸后返回为1次,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必要时行被动牵拉。②加强健侧下肢及双上肢的肌力练习:充分利用床头的吊环进行双上肢臂力训练,引体向上运动,同时教会患者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运动、扩胸运动,每天4-6次,每次20分钟。③教会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为术后行走作准备。
2.2 第二阶段(术后当天~出院前)具体如下:①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即手术结束返回病房时,髋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及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或无,所以搬动患者务必正确、安全――以肩背部、臀部及双膝为支点托起患者平移上床,移动时需保持患髋与患侧肢体在同一水平面并呈外展中立位,用软垫枕和“T”型枕使患髋维持于前屈、外展各15°中立位并给予约束,以防患肢内收、内旋。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再次嘱咐病人及陪护禁止患髋内收、旋转及过度前屈的不良动作,如避免盆腿、交叉腿,勿健侧取物等等,预防假体脱位。②静脉栓塞多继发于术后24小时,预防是主要思路和措施,本组病例在下肢知觉恢复后即指导其行踝泵功能锻炼,术后第二天行屈膝锻炼,指导多饮水,避免下肢静脉穿刺,病房内禁吸烟。病人下床站立、行走最早在术后18小时,最迟72小时,无压疮、肺系感染等并发症。术后第1~7天与骨科医师沟通良好和有效镇痛的前提下,康复训练旨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①手术当天取正确(患肢外展中立位),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双下肢行股四头肌伸缩活动、踝关节的踝泵功能锻炼。同时指导其适当抬高床头30°左右适应性训练,同时指导深呼吸、有效咳嗽锻炼。②术后第1天起由专科护理人员根据病情指导、协助患者在卧位下进行患肢肌肉等长、等张收缩练习,兼顾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肌力训练,采用主动、被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形式。方法:股四头肌训练――大腿肌肉收紧,膝关节保持伸直5~10秒,再放松,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肌力足够时可行直腿抬高练习:膝关节保持伸直,足跟抬离床面20~30cm并尽力维持数秒钟,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终末伸膝练习:患肢膝下垫一圆枕,下压膝关节,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离床面,膝关节伸直,保持5~10秒,放松再行,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同法训练臀大肌、腓肠肌、髋外展内收、屈髋屈膝和伸髋伸膝(闭链运动)。③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术后第1~2天开始训练床边坐起,应避免患侧髋关节屈 曲大于90°,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非常重要。患者感觉良好,在专人辅助评估双上肢肌力正常下,被允许使用助行器下地站立训练,每侧肢体伸直练习脚趾抬高、脚后跟离地,手术侧逐步部分负重,练习股四头肌、臀肌收缩舒张,伸直髋、膝关节。情况允许可在室内移动数步、数十步。具体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及疲劳为宜,量力而行。④术后3~7天,行卧―坐―立转移训练。要求动作规范有序,允许病人坐高椅,确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预防跌倒,患肢免负重。适当加垫增加坐高,保持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关节高度,坐时身体向后靠不前弯,患肢腿前伸;双腿不交叉;不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东西。根据情况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坚持“好上,坏下”的原则。行走时应循序渐进,以前一天的训练状态来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术后第8~14天巩固和提高前一周的训练成果,一般骨水泥型固定术后7-10天可允许部分负重下地活动,而生物型固定由于早期下地负重存在微动,可能影响远期人工关节松动,故下地负重的时间可推迟到术后2-3周,患肢负重一般采用渐进性,即由不负重――少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为出院作准备。加强肌力训练: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抗阻训练,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具体目标,出院时患髋能主动屈曲达到或超过90°,同时伸直位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完成髋内收、外展和内外旋运动。以免因肌力不足导致步态不稳。运动方案因人而异,随时调整,以不增加疼痛、略感困乏为宜。术后3周内绝对禁止患髋屈曲、内收、内旋的复合动作,以防术后关节脱位。
2.3 第三阶段: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手术第3周后)(1)指导患者继续步形、步态训练,抗阻训练。(2)木阶梯训练:将患足置于适当高度台阶上,患肢于屈髋、屈膝位进行压腿练习,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台阶高度直到髋关节屈曲度接近或达到正常为止。(3)功率自行车训练:开始时尽可能升高座垫,能骑满圈后,逐渐调低坐垫以增加髋关节屈曲度。车速开始时保持在24km/h,据情况逐渐增加,每次以15min为宜。同时加强身体前倾度来增加髋屈曲度;仰卧外展中立屈膝位,双膝并拢、分开来活动髋关节的内、外旋。以增加患髋内、外旋的活动度。(4)髋关节保护技术:为防止髋关节脱位,注意髋关节屈曲小于90度,内收不超过中线,避免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位。(5)避免不良资势:上身不要向前弯腰超过90°,手术侧膝关节的抬高不能超过同侧的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不要交叉。(6)嘱咐患者及家属定期复诊,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医护人员也可不定期电话随访,以便了解康复情况,调整、修改计划。术后3个月可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骑车、平地远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跃类运动、爬山和一些球类运动等,避免提取和运送重物。2.4 髋关节功能评定: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百分评分系统。临床疗效评定: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2.5 结果:本组102例获随访3~12个月。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76例,良23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95.8%。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介入的时间对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过早活动与负重可能导致假体的松动、移植骨移位等;过迟可导致功能恢复不良。因此,把握适当的康复时机则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并使功能达到最佳的程度。训练时应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康复护理人员应在规范化、系统化、循序化、全面地实施训练程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人的个体差异性,如疾病本身情况、全身状况、医生的手术技术操作及个体的精神状态,力争使每位病人获得其自身应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复。具体应注重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工作应由专职人员指导、实施,并且与医生、患者沟通良好。⑵强调早期主动的康复训练方法,耐心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多鼓励,忌指责,忌操之过急。(2)必须向患者及家属强调注意事项,有良好的安全意识-防脱位,防跌倒。早期在休息或睡眠状态时选择性的给予肢体约束。(3)对于特殊的全髋关节翻修的病人的康复训练由于骨量相对于初次全髋置换的病人来说其运动量的幅度应较小,下地活动的时间应推迟。(4)康复训练介入时要综合考虑到术前患髋病损的程度、手术行全髋置换固定的牢固程度、软组织术中损伤及术后修复的程度。(5)原则是由轻到重、由易到难、由被动到主动,并根据年龄、体质及耐受能力而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611062.
[2] 贾勤.4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