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互联网职业教育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美国上市公司-----亿元级外企、IT培训领军企业
【北京免费咨询电话】:400-001-9911转分机28245
一、达内国际集团简介
达内国际集团是中国IT职业教育的品牌,是目前中国IT职业教育集团,2014年4月3日,达内国际集团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中国家在美国上市的IT职业教育集团,同时也是2014年赴美上市股。除中高端IT人才实训外,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同样致力于IT 人才输送、教育平台建设、软件研发等综合服务。目前,已形成包括 人才实训中心、软件研发中心、软件人才中心、IT 教育中心四大人才服务模块达内国际集团逐渐形成以IT培训为主的多元化、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及人才服务领导品牌。
达内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各个中心由软件专家负责运营,课程设计引进北美先进技术,贴近中国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聘请北美海外专家与来自IBM、华为、用友、亚信、东软等国内外名企的一线实战专家担任讲师,以确保高端培训效果。达内在课程设计与培训模式上不断创新,开创“零首付、低押金,就业后付款”的信贷就业模式先河,改革培训模式保持培训规模扩大的同时确保90%以上的就业率,同时高质量就业。
二、达内时代科技集团与高校和企业合作
从创建之初,达内国际集团就非常重视与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专业共建等方面的合作。经过13年辛勤的耕耘,达内国际集团在全国高校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美誉度, 达内先后与全国500多所大学的计算机或软件学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其中20%以上为211重点大学,在100多所院校里建立了达内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并与包括北大软件学院在内的7所院校建立软件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近年来,达内加强了与院校开展深度合作的步伐,在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全方位的高校开展合作,对高校的教学改革、优化高校课程体系,强化实训实习以及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实战型业务水平的提升都积极的推动作用。
达内发展离不开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达内在全国建立5大软件人才中心,300人才顾问每天不断与全国上万家企业保持联系和沟通。通过13年达内不断地探索与尝试,达内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人才推荐,人才定制培养、人才租赁与外包、校园招聘、IT猎头、企业内训等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和一站式的服务体系。截止到2014年5月底,达内与全国5万家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每个月在达内全国中心有近600场的企业双选会,达内还会定期做专场招聘会,正是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达内学员保持行业的学员就业率,2014年实现了95%以上的就业率。
三、达内国际集团主要业绩:
达内国际集团作为中国高端IT培训的翘楚,从创业之初就倡导 “诚信、创新、开放、合作”的企业文化,同时经营战略一直都保持经营模式和产品保持行业的一步:率先在美国上市家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推出“先就业,后付款”IT信贷就业培训的IT职业教育;率先获得国际风险投资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入选“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由IT技术专家建立和运营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全面开放课堂,随时真课试听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与“211工程”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真实披露学员就业率、就业品质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开辟高端课程,培养IT白领、金领的IT职业教育机构;率先完全真实公开师资背景的IT职业教育机构。
达内国际集团由于优秀的教学效果、行业的经营模式和倾力公益事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近年来达内荣获了各界机构的颁奖:达内是业界的一家2006、2007、2008、2009连续4年入选德勤评选的“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公司”、“亚太地区高科技高成长500强公司”,中关村管理委员会指定的“软件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北京市商务委、北京市教委联合评为“首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被《计算机世界》评选的“就业服务杰出贡献奖”、被《中国计算机报》评选的“影响力培训机构奖”、被搜狐评为“中国十大教育集团”、被腾讯评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影响力的IT品牌”, 2010年更是和百度、搜狐、中兴电子等企业被欧美同学会评为中国海外归国人员创业“腾飞奖”中国50强优秀企业、2011年获得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教育行业“领军企业”2012年9月获凤凰网、网易财经、影响力峰会组委会评选的“2012年度信赖企业”大奖、2012、2013年 荣获普华永道和高企协颁发“2011中关村高成长企业100”。2013年荣获智联招聘中国年度雇主“北京30强”企业等大奖。
四、达内国际集团IT培训课程:
1、java培训-----------java工程师;
2、UI培训-----------UI大咖设计师;
3、Android培训-----------安卓工程师;
4、IOS培训-----------IOS软件工程师;
5、Web培训-----------Web前端工程师;
6、HTML5培训-----------前端互联网工程师;
7、会计培训-----------主办会计师;
8、网络营销培训-----------网络营销经理师;
9、unity培训-----------Unity3D工程师;
10、大数据培训-----------大数据工程师;
11、PHP培训-----------PHP开发工程师;
12、嵌入式培训-----------嵌入式工程师;
13、软件测试培训-----------软件测试工程师;
14、C++培训-----------C++软件工程师
15、linux培训-----------linux运维工程师
16、Net培训-----------Net开发工程师
五、达内国际集团就业:
1、2016-02-17-------- 中南大学学生参加达内C++培训,成功转型9万年薪入职软通动力;
2、2016-02-16-------小学教师参加达内PHP培训,成功转型薪资翻3倍获10k高薪;
3、2016-01-16-------本科应届生参加达内java培训,成功入职外资软件企业;
4、2016-01-25-------电气工程师参加达内网络营销培训,成功转行获9k月薪入职搜房网;
5、2016-01-08--------公务员不干枯燥工作参加达内培训,转型网络营销师获15K高薪;
6、2016-01-07-------平面设计师遇瓶颈参加达内UI设计培训,薪资飙升2倍多获15k高薪;
7、2015-12-29------大四学员参加达内iOS培训,获10W年薪赢在职场起点;
8、2015-12-28-----中国计量大学大三学员参加达内UI设计培训,获月薪12K入职offer;
9、2015-12-18-----机械专业学员零基础参加达内PHP培训,获7K月薪成功转行;
10、2015-12-25------应届生参加达内java培训获7K月薪入职敦煌网;
六、达内国际集团各校区分布及具体地址:
北京免费咨询电话:400-001-9911转分机28245
北京市(海淀区):
1、达内北京中关村中心JAVA: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18号中鼎大厦B座7—8层;
2、达内北京大数据中心才高大数据: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18号中鼎大厦B座7—8层
3、达内北京万寿路中心WEB前端: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文博大厦二层
4、达内北京清华园中心.NET/Unity3D: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小关街120号万盛商务会馆A区三层
5、达内北京魏公村中心UID: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乙12号天作国际大厦三层
6、达内北京海淀园中心PHP: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68号紫金大厦6层
7、达内北京网络营销中心网络营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68号紫金大厦6层
北京市(朝阳区):
1、达内北京潘家园中心安卓/IOS: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松榆北路7号院11号楼建业苑6层
2、达内北京亚运村中心软件测试:
---北京市朝阳区南沙滩66号院1号楼3层达内科技测试学院
3、达内北京会计中心会计:
---北京市朝阳区民族园路2号丰宝恒大厦二层
北京市(东城区):
1、达内北京南锣鼓巷校区UED: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15号新华文化大厦3层
2、达内北京天坛中心Linux云计算、Pyhton、红帽认证:
---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6号珍贝大厦西侧三层
3、达内北京广渠门中心C++/嵌入式:
---北京市东城区广渠家园25号楼启达大厦1-2层
在线教育的投资风暴引燃了国内的互联网教育市场,过去几年国内的风险投资也在持续推动着中国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2016年以来,行业内频现数亿甚至是数十亿的融资案,融资记录不断在被刷新,但与此同时资本却由癫狂跌入冰点之后,渐渐恢复了理智。
一些布局互联网教育的上市企业开始积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和并购优质教育标,这对于商业模式成熟但面临资金匮乏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除上市公司外,一些发展成熟的互联网教育企业也开始并购同一产业链上的标的,与自身业务构成商业闭环。行业内的并购案开始增多,特别是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案,而且并购的资产规模较比以前都大得多。继在娱乐行业火热之后,在教育行业也点燃了直播热,而且很多大型教育企业也都纷纷转型做了直播。互联网教育研究院《2016互联网教育产业景气研究报告》将其总结为2016年互联网教育领域三大主旋律:大融资、大并购、大直播。
大融资
大融资指的不仅是融资金额大,更指参与投融资的企业规模都很大。回顾过去三年互联网教育风险投资市场的投资趋势,2014 年属于互联网教育的投资上升期,投资事件和投资规模为 206 次和 77.85 亿元。2015年是互联网教育投资的爆发期,投资时间一跃增长为 333 次,相比于上年增长了 50%。投资规模达到了 158 亿元,相比于上一年翻倍。
大融资是互联网教育从业者2016年最先感受到的强力信息。2月1日,v讯3.2亿元战略投资新东方在线。融资金额虽不及2015年沪江的10亿D轮融资,却也属于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大手笔。更何况参与投融资的双方都是行业内绝对的巨头型企业。巨头间的强强联合引得众人阵阵惊呼,同时也给了行业竞争者强大的压迫感。
在互联网教育的新阵营中,职业教育领域包含的子领域非常多,其中在线 IT 培训的需求也在这几年互联网大浪潮推动下越来越强。因而2016年职业教育是仅次于中小学教育的投资热门市场。投资事件为48起,投资规模也达到了 15.09 亿元。而在线语言学习领域,投资虽然没有职业教育热,但在 31 起的投资事件下,投资规模反而超过了职业教育达到了 29.02 亿元。在其他的细分领域虽然投资热度相对低一些,但仍明显感觉到某些细分领域正在快速崛起,如才艺教育、兴趣教育等。企业培训领域投资少,主要是由于这一市场的互联网模式尚处于萌发阶段,消费者习惯尚待养成。教育技术领域突破难度大,因而也处于平稳发展期,虽然陆续有投资进去,但不是很多。综合领域主要是一些相对成熟的互联网教育企业,过去一年这些企业中如虎添翼的投资确实不多,总体规模也只有 8.77亿元。
伴随新一轮互联网教育创业浪潮,各个细分领域也都出现了一大批互联网教育企业,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思路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不同的商业模式,企业产品与服务面向的受众不同;不同的商业模式,企业市场经营策略也不同。
从商业模式看2016年互联网教育的投资规律,B2C模式的企业仍是众多资本追逐最多的对象。B2C 模式面向的是学习者课外辅导市场,用户规模和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庞大。一旦C端市场的消费习惯养成,盈利模式可谓水到渠成。风险投资的愿望自然是投资回报最大化,同时B2C模式相比于其他市场资本的操作性及市场可控性更强,因而B2C模式投资规模遥遥领先于其他市场。
步入2017,或许会有金额更高的融资新锐会刷新已有的纪录。
大并购
并购整合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常态,也是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教育行业更是如此。作为华东地区知名地产商,2016年2月29日,伟东云教育集团并购欧洲第二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德莫斯,拉开了2016年互联网教育领域大并购的序幕。2013年6月,伟东云教育平台正式上线,现已发展成为横跨基础教育服务和职业教育培训两大领域的知名教育品牌。一家仅成立4年的企业并购一家成立43年的企业,很多人说这是一场蛇吞象的并购事件,然而对伟东云有深入了解后,还会发现这是一起有着不少玄妙的强强跨国并购。
论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并购,2016年的立思辰算是最大的行动者,从360留学到百年英才再到跨学网,立思辰在四个月内先后并购三家价值数亿元的互联网教育标的,并购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布局的决心让人叹服。早年就将教育作为其主营业务之一的立思辰,近年来更是大力布局互联网教育产业,过去几年立思辰先后并购了提供商合众天恒、康邦科技、敏特昭阳三家教育信息化提供商。7月19日,立思辰宣布3.44亿元收购360教育集团,在教育行业内激起轩然大波。此次并购360教育集团是立思辰在国际教育领域的重大布局,为其补充了国际教育中留学服务的重要一环。在互联网留学领域,360教育集团虽然并不具备强力优势,但也在该领域精心耕耘了8年,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从咨询、申请、签证、接机及住宿等留学一条龙服务。立思辰并购360教育集团的收购价虽然不高,但鉴于两者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此次并购仍可称之为互联网教育领域的重大并购案。
大直播
2016年,互联网娱乐的直播热辐射到了教育领域,多家互联网教育企业纷纷做起了直播。不只是大型的在线教育培训企业做起了直播,就连去年受到资本追捧的教育O2O项目也做起了直播,还有这几年获得多轮融资的题库和答疑项目也做起了直播。称这种现象为大直播,一来是做直播的企业都是业内影响力极大的企业;二来做直播的教育企业非常多,辐射的用户非常广。
谈到教育直播,实际上其并非始于2016年,早在2008年就有包括邢帅教育在内的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在YY教育上开设直播课,后来有了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百度传课等在线教育直播课平台,又有很多的培训机构在这些平台上开设直播课。不同的是,以前自身做直播系统的企业并不多见,多数企业还是借助别的工具或平台做直播。而从2016年开始,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直播系统。
除了教育O2O项目外,在线答疑产品也是转战教育直播的主力军。2016年5月,小猿搜题母公司贞观雨科技推出真人在线辅导品牌――猿辅导,提供在线直播课服务。6月,学霸君迅速推出在线直播独立品牌――不二课堂,提供基础教育各科专题课。7月,作业帮也快速在PC端和移动端同时上线直播课堂。三大在线答疑产品纷纷推出在线直播服务,在商业模式竞争上谁都不愿落于下风,值得一提的是,知名游戏娱乐直播平台也在近期上线了鱼教鱼乐教育频道,
随着全球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及我国“两化”的深度融合,我国亟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用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目前我国众多职业院校正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全面加速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2015年5月10日,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北京举行全国启动仪式,总理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进一步指出:技术技能筑牢强国基石,职业教育成就出彩人生,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其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综合改革的突出位置、优先支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要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指出“‘互联网+’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要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2016年 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8年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的目标。
二、职业教育需要“互联网+”
教育是以人的长远发展为目的,没有出现互联网之前,人类就有了数千年的教育活动,教育与人已经形成了关系牢固的伴生关系。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不同于传统学术教育的区别在于它与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岗位能力的技术技能特性,而学术教育更强调的是教育的科学性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二者都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和主体的,都有着较为严密的组织结构。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与企业的融合,即要求职业教育所包含的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与企业的零距离。校企合作育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企业的责任是提供典型工程案例;W校的责任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职业理论知识、基本职业技能教育、职业道德与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
“互联网+”有利于人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完善。互联网改变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成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新媒介,使原来特定时空进行的教学转变为自由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个体行为。有了“互联网+”的教育更加关注“互动”,互动性的教学体验使教学过程更加智能化。“互联网+”对于职业教育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学校通过互联网,可以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成本较低,时间与空间上也非常便利;另一方面,鉴于当前我国多数企业由于产业转型升级期,以及一些经营困难企业,不可能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而利用“互联网+”可以减少培养教育人的成本,可将企业的实际工程案例通过互联网形式,直接传递给学生,进而学生可在虚拟真实的环境中掌握实践技能、增加工程经验。
三、“互联网+”需要职业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前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已成为投资者争相抢占的市场,无论是何种教育领域,在线教育的大潮席卷而来,具有不可阻挡之势,众多传统教育行业开始向在线教育拓展。2015年是在线教育井喷的一年,在线教育已成为众多教育培训机构投资抢占的重点,而且竞争十分激烈,但竞争越激烈代表着需求越多,服务也将越来越好,受益的始终是接受教育和培训者,如培训行业的领先机构新东方、好未来、中国在线教育等在传统中找发展,在作线下面授和线上网校的左右互搏中开拓市场,充分借助“互联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6年4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全面总结了2015年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中国深化教育改革进程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展望了2016年中国教育发展形势。报告指出:职业/技能培训领域最被互联网教育看好,互联网教育的最大市场是在职业教育,无论是B2B还是B2C,对此都有大量刚性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以及线上、线下的紧密结合。除了收费性质的职业教育以外,职业教育慕课开始发展,许多企业开始关注慕课建设,通过建立自己的企业慕课来培养员工的工作技能。
四、“互联网+”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逐步深化,以技术带动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管理可视化、管理智能化、管理科学化的智慧化校园管理体系逐渐形成,极大优化了职业教育的业务流程,不仅提高了职业院校管理能力和水平,而且降低了资源消耗,真正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教学主体和管理理念,并对传统职业教育体制产生倒逼作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社会的到来,职业学校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产生地,不再具有权威性,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可以很方便地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获取他们想获得的知识,因此出现了多样化的社会知识供给,这给传统意义上比较独立的职业院校带来了挑战。
从学校层面来看,“互联网+”强调的是教育内部变化的重要性,而不是有了互联网技术就意味着先进。职业院校需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按照互联网技术所提供的新的可能性,遵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主动的在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技术、教育管理以及学校组织等多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222-02
1 澳大利亚21世纪职业教育的体系特点
1.1 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建立起政府、企业、行业和个人间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使职业教育经费总额逐年增长。其中政府投入占60%,企业行业投入占30%,个人投资与学院自筹经费占10%。同时澳大利亚政府鼓励教育输出,吸引海外学生就读各级各类学校,对学校盈利部分实行免税政策。另外,澳大利亚政府全额投资建立了许多水准较高的实训基地,使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从而保证TAFE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完整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澳大利亚十分重视职业培训,建立了相当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每年为各行业150万以上的劳动人口提供各类培训,用于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职业培训机构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即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作为职业教育培训的有力补充,澳大利亚还有许多社区培训机构、企业培训机构和私立学校。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主要承担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培训,社区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机构主要承担员工培训、失业人员短期培训和其他较低层次的培训任务。私立学校自筹经费,以市场为依托,靠竞争来发展,不过它可以平等参与政府培训项目的招标,竞标成功也可获得政府的培训拨款。
1.3 与学历证书相衔接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澳大利亚相继颁布实施了国家资格及认证框架、国家资格认可标准等,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能力认证系统。各州的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培训机构都必须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培训考核,劳动者取得的资格也被各州各行业认可。这样既提高了培训质量,又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澳大利亚职业培训标准与能力考核标准是高度统一的,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标准统一,取得相同职业资格证书则表示劳动者具有相同能力;二是突出了能力要素,突出了现场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学历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相通,国家建立了与学历证书相衔接的、各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1.4 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订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各行业和社区的需要,TAFE学院联合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设置了多种灵活的正式与短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以满足各行业的人才需求。可供选择的不同程度的文凭课程、证书课程和短期课程高达1000多种。为了确保培养的学生能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澳大利亚政府严格规范对课程设置的审批管理。TAFE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严格按照行业协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体系标准。课程模块要根据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能力标准、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以及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需求信息和就业市场反馈信息来决定。
1.5 全国联网的就业服务体系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就业行业关系协会、家庭以及社区服务协会等提出总的就业指导思想和工作计划,各州政府的相应协会根据其总的思想,制定所管辖范围内的就业计划;对联邦政府就业政策中不适合本辖区的条款进行修订,同时在分析研究所辖地区行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就业计划和项目。全国就业服务网(Job Network)有效地建立起行业部门与求职者之间的联系,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工作网点,以及互联网和电话网等多种网络信息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免费的就业服务系统。使求职者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迅速获得他所需要的就业和培训信息。
2 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2.1 采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来支持和扩大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2 企业、行业应加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合作参与力度
我国职业教育培训要在各个层面上与行业委员会、企业等建立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国家应该设立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局,负责协调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关系。并设立咨询委员会,为政府提供企业的需求信息,同时把政府的政策下达给企业。为了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企业可以为学徒支付较低的工资,其他的保险、福利、培训费等由政府支付。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学徒的工作表现,来考察未来的员工,这样有利于企业招收到优秀的技术工人和员工。同时我国要加强立法,建立相关激励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行业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来,吸纳社会优良资源,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3 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
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作为职业资历、学分转换的主要参照,并为各类教育提供灵活的衔接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因此必须改革国家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同时,依据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制,制定学分互认制度,架起职业院校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
2.4 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场所,参与实训指导,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对高职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向前发展的有效动力。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搞好校企联合、产学结合,最重要的是,让企业积极参与专业设置,实训室安排、考核评估等教学活动,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企业培养出实用型人才。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对职业培训教材开发的兴趣日益重视。本文认为受科技进步的影响,当今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呈现四大探索性发展趋向:无纸化、注重多媒体化、呈现自助式、融入网络教学。
关键词 :培训教材 开发 趋向
一、职业教育培训教材开发呈现无纸化趋向
传统培训教材大多采用文字书面形式,既受撰稿写作、排版、印刷、发行等多环节制约,又受印张字数成本限制,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培训的需要。由于现代科技的普及推广,教材的形式已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教学中声、光、机、电的应用,使得单纯讲解面授法教学显得不合时宜。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今后教材的无纸化将是一个趋向,即使是书面文字也可以不再以纸张为载体。随着音像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的普及,仅发几张通知和简单的教学进程安排,就可以开班办学将成为很普遍的现象。无纸化教材之所以会流行起来,是因为它有传统教材所无法相比的优点。现代职业培训要求的是周期短、内容新、针对性强、方式灵活、个性强的培训形式,传统的一人一本书、排座听大课的模式无法适应。为满足组织成长的需求,促使新培训模式的研发成为必然的选择和结果。无纸化教材模式,则能很好地适应组织开展的各类培训。
二、职业教育培训教材开发注重多媒体化趋向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我们重视的是利用人的听觉,大量的课程设计也使学习者“听着学”,引导学习者倾听教师对知识的有准备讲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成果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使教学手段的改革得到长足发展。一些以前认为是不可能或不现实的教育培训策略,可以被轻而易举地利用起来。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即将成为现实。研发制备大量的多媒体教材用来取代传统的教材模式,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现代多媒体教学,所需多媒体教材应既有声、图、文字表述,还可设计一种环境,用计算机加以控制,借助人工环境场景对人的其他感官施加影响,如皮肤感觉、立体视觉、平衡感觉,以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这种培训模式已在一些领域得到应用,如模拟驾驶、模拟飞行、机器设备的模拟操控,其仿真效果可大大提高培训成效。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与增加,多媒体化教学、多媒体教材开发又会跃上新的台阶。
三、职业教育培训教材开发呈现自助式趋向
自助培训模式的教材与普通教材在功能与形式上有较大区别,它的开发制作比普通教材困难得多。因此,这种教材目前还不能普遍推广应用。但是,由于此类教材形式多样新颖、易于自学、适应广泛、应用效果好,因而已成为一种很有生命力的培训模式。目前,自助式培训模式教材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文本式自助学习教材。它基本上是图文式教材,常选编成阶程式或题库练习训练模式,还有的配有音像资料。类似的有自学辅导教程,如语言的阶程教材。若有组织的培训可设专人辅导解惑。
第二,多媒体自助教材。它可用于个人自助学习,也可在培训学习中心应用。其制作形式常集声、光、电于一体,或以超媒体形式制作。现已被广泛用于教育网站学习内容制作中。
第三,模拟仿真教材。它集声、光、机、电于一体,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培训模式能大大缩短培训时间,增强培训效果和人员熟练程度,其常用于带有操作性质的岗位人员培训中。因其制作成本太高,目前还仅限于一些重要岗位的人员培训。
四、职业教育培训教材开发融入网络教学趋向
随着世界互联网的开发应用,网络教学已成为可能,网上教材研发自然也被提到教育者们的议事日程上来。目前解决教材问题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由教育培训者编辑制作网上教材(制作形式大都为多媒体课件),定时定向向学习者发送,学习者按约接收学习,还可以将学习中的问题及学习情况及效果通过原途径发回教育培训者网站。另一种是由教育培训者提出问题、提出要求,不负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仅指出解题思路,要求学习者自己向互联网求教,求解问题的思路与做法。
总之,随着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材的开发内容也会更加丰富。一些新观念、新做法,对教材、对职业教育事业的支持作用、支撑力度也会越来越大。我们只有不懈地研究它,分析它的变化,不断捕捉新的发展信息,为我所用,教材开发工作才会伴随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更广阔的天地和领域。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企业培训师培训教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摘 要:新工业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工业领域,掀起新一轮产业技术的升级与变革;“互联网+”通过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渗透,深刻影响着传统产业的核心价值。这些对职业教育都提出了莫大的挑战,包括系统化工作要求单一岗位能力转向跨岗位职业能力;智能与绿色制造要求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解决非常规复杂问题与定制服务需要强化软硬并重、跨界创新的能力;个别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将变单一的办学形式为极大丰富与开放的办学形态与办学功能;极大丰富与开放的办学形态对质量监控与保障提出历史性的新难题。职业教育必将通过专业、目标、内容、方式、保障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主动回应上述挑战。
关键词:新工业化;互联网+;职业教育;挑战;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9-0027-04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工业领域,掀起新一轮产业技术的升级与变革。2012年美国率先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2013年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随后,日本、法国、英国都相继提出了新工业计划。2015年3月,我国也正式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由此,制造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已吹起号角。与此同时,“互联网+”一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互联网概念,俨然成为2015年迅速升温的热门话题之一。“互联网+”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崛起的典型代表,其通过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渗透,深刻影响着传统产业的核心价值。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作为对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最为敏感的职业教育,必然且必须顺势而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职业教育如何才能将历史性机遇转化为现实动力,在新形势下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与新内涵,深入理解新工业化与“互联网+”的特性,主动变革发展,以全新的姿态回应时展的诉求。
一、新工业化与“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新工业化,顾名思义其有别于以往任何一场工业革命,是超越了“蒸汽时代”(1760-1840年)、“电气时代”(1840-1950年)、“信息时代”(1950-)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同时也是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嬗变。因此,这一次的工业化之“新”更为全面,至少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高度系统化的工作任务。新工业化时代,传统大规模批量生产被精细化生产所取代,工作任务不再是单一的、重复的任务或工序,而是完整的、综合的项目。例如,传统的流水线以一人负责一道工序,每人只完成自己任务的做法将被一组人负责整个流水线所替代。因此,劳动者被要求能够在本单位更宽阔的职能和目标的关联化整体中理解他们自身的职能,工作的重点不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是是否能够系统地改进完成任务的过程。
第二,智能与绿色的生产制造过程。新工业化时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之间的固有关系,工业社会逐渐迈入人与工业机器人共存的时代。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都将以智能机器的形态呈现,智能化制造蔓延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生产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刚好及时”[1]。智能化制造与传统的工业制造相比,主要优势在于高效自治、人机一体与网络集成,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能力并节省工业资源,同时扩大、延伸和部分取代人类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2]。与此同时,新工业经济时代,不再是通过牺牲环境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时代,而是十分强调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绿色制造。
第三,非常规的复杂问题响应。新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前,工作被设计成一组有限的、事先预计好的问题的常规反应,劳动者只能在有限的工作空间中发挥创新能力。而进入新工业时代,工作任务时刻处于更新变换中,工作的不确定性程度明显提高,劳动者很难以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应对任务需求。工作任务通过工作环境的变换或工作职能的扩大而形成新的交叉整合。
第四,个别化的定制服务。随着3D打印技术、移动互联以及智能化技术的进步,企业除了可以满足大批量的标准化生产任务外,还将极大地扩展新业务,即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而采取偏离标准的手段设计定制化的服务。个性化定制与大批量定制的差异在于能不能以低成本一次只生产一个零部件或消费品。这种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将严重削弱规模经济的效益,分散化、个别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将成为一种更有生命力的组织形态[3]。
(二)“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去中心化与多元选择。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的标志性特征,主要指互联网技术对普通用户的赋权。去中心化并不代表没有中心,只是将中心从不可控制的因素中转移到可控制且中立的因素中,即由人转移到互联网技术。去中心化使整个网络形态成为一个“细胞组织”,互相之间彼此独立,个体用户可以享受稳定的服务。“互联网+”推动各类资源由集中转向开放与共享,打破权威的管控,让每一个个体用户掌握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第二,个别化与个性差异。“互联网+”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个别行业进行深入融合,推动结合行业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个别化是植根于对个体差异性尊重的基础上,实施符合个体发展规律的独有化发展。“互联网+”的“+”就是跨界、变革、重塑与融合,由于各个行业之间显著的差异,实现“+”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互联网+”追求对单一行业制定个别化的联动发展计划。“互联网+”反映在个体层面即为从业人员单一的就业目标转向多次就业、工作升迁、转岗、创业等适合自身发展诉求的新目标。
第三,数字化与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另一典型特征即数字化,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实现网上互动,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学习资源与生产要素通过网络与需求方连接,知识与原料可以在任何时间被送往任何需要它的地方,同时学习与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被记录,实现网络基础上的“记忆”功能,由此,“互联网+”时代,也必然是大数据时代。
二、新工业化与“互联网+”对职业教育的挑战
(一)系统化工作要求单一岗位能力转向跨岗位职业能力
随着工作任务的系统化程度逐步提高,标准流水线作业不再满足工业化生产需求。企业员工很难凭借单一岗位技能完成个性化定制产品的生产制作,多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将愈发凸显。根据牛津大学卡尔・弗雷和迈克尔・奥斯本2013年所做的关于职业工种的研究表明,未来几年劳动力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越来越多的工种将以自动化的形式呈现,“机器代人”的时代即将来临。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先仅仅掌握一个岗位技能的员工将无法胜任工作,至少他要学会操作、保养、维修机器人并进行产品检测、生产计划等多重任务。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需注重培养学生跨岗位的职业能力,转变单一技能培训的人才培养目标,转而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才能有效满足新的工作需求。这些对原有的窄口径的专业设置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目标无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智能与绿色制造要求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内容
传统的工业生产对娴熟的操作技能要求很高而智能化和机器换人之后,再娴熟的技术工人也比不上机械臂、机器人的速度与精度,由此,传统意义上的操作性技能劳动者将大幅减少。相对的,智能制造要求手脑并用,知识型工人将成为业界新宠,特别强调对已有工作过程的监控、维护与改善、创新。与此同时,绿色经济与节能环保的意识也将是新型知识工人的必备能力之一。
基于此,职业教育仅仅强调动作技能的培养远远无法满足新型知识工人能力的养成需求,劳动者工作能力的培养将转向创新改进能力、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绿色环保意识的培养,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危机。
(三)解决非常规复杂问题与定制服务需要强化软硬并重、跨界创新的能力
从面向确定性走向面向不确定性是一种颠覆性的改革。新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生产制造通常强调遵循规范的工作流程,提供标准化的生产服务,其中“规范”、“标准”和“高效”正是当时推崇的重点。然而,随着新工业化进程,这种确定性的生产方式通过“机器换人”变得越来越可控和高效,而对于新型工人而言,需要面对的将是越来越趋于非确定性、非常规复杂问题的解决以及个性化定制服务的提供。此时,原先仅仅面向机器的能力不足以完成上述任务,需要更多的包括面向机器、面向人、面向信息的多元能力,至少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信息搜索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软性职业能力以及跨领域的理解与创新的能力。
由上述可知,在新工业时代,软技能和创新能力将变得愈来愈重要,甚至超过硬技能,成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技能。这些对当前职业教育培养重点的转移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个别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将变单一的办学形式为极大丰富与开放的办学形态与办学功能
“互联网+”所提供的多元选择与个别化服务的可能性使得个体越来越倾向于提出个性化的需求,传统的“市场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远远无法满足这些极大丰富与多元的需求。例如,个体除了有一次就业需求外,将更多存在多次就业、转岗升迁、升学留学、创业与自我雇佣、休闲与就业交替进行等多元生涯转换的模式;个体除了就业前的教育培训外,还存在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闲暇培训等多重需求;个体除了愿意脱产到职业院校就学外,更乐意足不出户获取一技之长,边工作边学习或边休闲边学习,使得学习变得更为轻松、便捷和低成本。
因此,现有职业教育取向将越来越导向“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生涯转换与发展的需求。基于这一新取向,原先的单一机构办学形式、单一的线下教学方式、固定的学制、仅校企双方的合作模式等都将遭遇不同程度的颠覆,从而呈现出极为丰富与开放的办学形态与办学功能。
(五)极大丰富与开放的办学形态对质量监控与保障提出历史性的新难题
去中心化和少阶层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由此带来的是办学方式和办学形态的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然而,传统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基于标准化和规模化特征下构建起来的,如何保障不同主体成分合作、各具特色的办学方式和办学形态,确保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而非良莠不齐将成为新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
三、关于职业教育创新与回应之畅想
新工业化与“互联网+”浪潮扑面而来,势不可逆,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职业教育该何去何从?笔者将就职业教育的目标、专业、内容、方式、保障等进行讨论并畅想其创新与回应的举措与策略。
(一)创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新工业化背景下,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新型知识工人的需求不断增长,面对“机器换人”趋势愈演愈烈的情况,单一岗位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将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将是同时具备设计、生产、装备、制造、检测、销售等跨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此外,为了顺应生产组织对改进生产过程和提供个别化服务的需求,所需要的新型知识工人除了具备某行业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跨界的视野和创新的能力。由此,复合创新型技术人才将逐渐取代现有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新工业时代和“互联网+”带来的深刻变革,使得原来基于工业化基础上的专业设置面临大幅调整。首先,应对绿色经济,将新增一部分与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相关的专业,改造一批如汽车类专业,将专业内涵进一步拓展到新能源车产业链;其次,针对智能制造,原有培养技能操作性人才的专业大部分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关于机器人设计、生产、维护、保养等的专业,以及应对生产中复杂问题解决的专业;再次,将涌现一大批传统专业与互联网融合后产生的新专业,如跨境电子商务、网络旅游、互联网金融、物联网等新兴专业;最后,未来的专业设置可能不再针对一个或几个岗位(群),可能也无法区分是针对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取而代之的可能是针对一个产业链,同时面向制造业和生产业的专业。换句话说,从目前的专业设置角度看,将出现非常普遍的专业融合、交叉以及口径放宽等现象。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美国的经济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它的专业设置早就被生涯群(CAREER CLUSTER)的概念所替代,全国范围内共建立16个生涯群,每个群里包括2-7个生涯发展路径,这种设置取向就是顺应了互联网发展新背景的需求,也将是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整的发展趋势。
(三)改革职业教育培养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必然带来内容的变革。依据新工业与“互联网+”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内容至少将加强如下几个方面:1.综合的软性职业能力。由于新型知识工人不仅需要完成单一岗位的任务,而且同时要处理面向人、面向数据、面向信息、面向机器的多维任务,因此,包括人文素养、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信息处理、问题解决、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压力控制等多方面的能力将在职业能力中处于越来越核心的地位,这将直接决定个体的生涯发展潜力。2.工作伦理与技术伦理。未来将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但技术用于哪里,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还是导向罪恶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工作伦理和技术伦理将取代职业规范成为技术素养中更受关注的职业能力。3.职业精神。在新工业化与“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变得相对简单,企业将更关注员工的素养、对公司的忠诚度、对职业的投入度以及精益求精的品格,正如丰田公司所言,“具有职业精神的员工才能打造具有职业品质的车”[4]。4.创新改进能力。新工业时代,工作组织形式和工作过程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其变革与改进的主要责任不仅仅在于管理层,而是所有参与的员工作为团队都将参与到工作过程的改进与创新中,因此,持续改进的能力将成为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能力之一。以上这些新内容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改革方向。
(四)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方式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依托院校,开展全日制、固定学制的职前教育。进入新工业和“互联网+”时期后,办学将呈现出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极为丰富的态势。首先,办学机构将更加多元。未来只要取得职业资格或课程培训认证的机构(包括院校、培训机构、企业、中介组织、个人等)均可成为教育培训的提供者,如澳大利亚就用注册培训机构(RTO)来统摄。其次,办学主体更加丰富。除了现有学校和企业参与办学外,将有更多主体参与办学,如政府、行业、企业、工会、社会非盈利机构、中介组织、基金会、个人等,呈现出多主体合作的办学模式。最后,办学形式更加多样。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划一的规模化办学状态,甚至办起“万人大校”,而新工业化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规模效应不再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初衷,转而向精致化的办学,满足个别化需求,因此,开展“量身定制”的多规格、精细化人才培养将成为主流。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所支撑的移动终端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职业教育搭建起全新的线上线下全覆盖的教学新形式,无论是传统意义上职业院校的学生还是校外培训人员都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种状态”下享受到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学习者对于教育的需求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而将以一种开放式、弹性的学习方式呈现,学习者可以自行决定学习的时间与地点,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与难度,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的固定化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并通过先前学习认证方式(Accreditation of Prior Learning,APL)随时随地积累和转换学分,从而实现弹性学制和终身职业学习。
(五)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满足社会对新型人才规格的转变,降低青年就业的门槛,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5]。传统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往往基于较为单一的办学形式和功能,采取基于样本和证据的方式进行评估。而新工业化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极为丰富的办学方式和办学功能将对原本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巨大的挑战,对多元的控制与保障将是未来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诉求。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时代使得原先基于样本和证据的监控保障体系有可能变成基于全样本、源数据和关照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全新体系,通过全部数据的搜集、分析、处理,从而获得更为真实的质量保障信息库,并基于如此庞大的信息库而建立的一个自我调整、自我完善、高度智能化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将成为新工业化与“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新工业与“互联网+”必将掀起社会经济的深层次、全方位变革,职业教育必须正视这一势不可挡的浪潮,顺应趋势、主动变革、积极创新,培养一大批投身于此次变革的栋梁人才。
参考文献:
[1][4][日]田中正知.丰田现场的人才培育[M].赵城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10,97-125.
[2]刘峰.全球制造业变革的前景与挑战――智能制造发展形势多重解析[J].学术前沿,2015(11):29-30.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数学教育
前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受“互联网+”的影响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时代。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挑战,并结合时代特色,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已成为关注的重要课题,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一、“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数学作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中的的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对人才培育要求发生了改变,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化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职业学校,其各学科教育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1]。因此,为更高的明确时展需求,提升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依据实践教育经验,采用调查分析法对之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
调查对象为本校560名师生,其中学生问卷489份,教师7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调查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数学学习观念与方法、数学教材设置、数学教学方法等。调查显示,在“互联网+”时代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学校数学教师等均面临一定的挑战与机遇。
(一)在“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课堂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化,而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机构,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背景下,数学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互联网思维,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成为“互联网+”时代给予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重要挑战[2]。然而,事物的双面性原则,使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便利,不仅丰富了数学教学资源,其“微课”、“慕课”教学方法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了职业学校数学教育课堂的开放性发展,推动了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对学生以及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二)在“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师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教育”推动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而信息化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通与沟通,在彼此沟通过程中,教师不仅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有效较为清晰的认知与掌握,对自身视野的开拓,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提供了机遇[3]。此外,教学资源信息库的建立为数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利用,教学软件的运用,降低了教师工作负担。
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认知有限,对各类教学软件的应用并不理想,数学教师教学视频制作能力不高。可见基于“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师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加之,职业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并不乐观(表1),因此如何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职业学校数学教育深化改革成为挑战。
二、“互联网+”时代下职业学校数学教育改革对策
(一)革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互联网+”时代下,为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进职业学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职业学校数学教师应从数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出发,克服“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对数学教学带来的挑战。例如,一方面通过转变自身教育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存在的影响性,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借助信息技术、虚拟平台等为学生创设开放性教学环境,或通过“慕课”、“微课”以及虚拟游戏等方式方法,革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首先,职业学校应注重优秀教师队伍的构建,通过制定完善的教育培训机构,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使教师能过准确掌握各项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讲授。其次,通过组织计算机教学课件制作竞赛、信息化教学交流会、公开课等形式,提升职业学校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自身在业余时间需通过不同学习或前辈交流的方式,进行自我强化,开拓视野,提升实践能力。
(三)完善教学条件
“互联网+教育”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也改变了传统教育方法与教学模式。因此,为推动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应注重教育硬件、软件等设施建设的投入。例如,通过设置多媒体教室;编制符合时代需求与学生发展的数学教材;创设教育教学软件,如各类办公软件、PPT教学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为数学教学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通过配置教育资源搜索平台或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为数学教师教学提供优秀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教学自主参与性。
结论:总而言之,基于“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认知本学科在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并有效把握“互联网+”时代下所面来的挑战与机遇,通过革新观念、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建立完善学科教学机制等方法,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英.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改革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6,(23):30-32.
【关键词】“互联网+”人才现状 问题 跨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81-03
随着在线旅游日益普及化及“互联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新型商业模式和旅游消费模式必将带动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既有旅游专业知识,又懂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旅游企业的首选。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旅游背景下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现状、使用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必要从教育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以适应产业转型需求的角度,提出“跨界”培养“互联网+”旅游人才的对策与建议。
一、“互联网+”人才现状―以杭州典型旅游企业为例
课题组选取杭州旅游企业(含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企业、旅游网络科技公司等)为调研对象,随机抽取152家企业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企业“触网”现状和“互联网+”人才情况,收集了资料,统计了数据。
1.“互联网+”技能型人才层次、年龄、学历结构现状
根据课题组抽样调查数据整理,杭州152家旅游企业目前具备“互联网+”技能的人才层次、年龄、学历结构情况如下:
2.旅游企业“触网”转型与“互联网+”人才培养互动关系现状(典型企业)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旅游企业“触网”转型与“互联网+”人才培养互动关系问题的认识上,被调查的杭州企业存在以下特点:
1. 90%的企业认为旅游企业“触网”转型及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会对“互联网+”技能型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2.在当前旅游企业“触网”转型面临的困难选项中,90%的企业认为网络运营技能人才匮乏是主要困难;95%的企业认为调整方向不明导致企业无从行动;80%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动力不足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3. 85%的旅游企业认为通过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将得到全面提高;70%的企业认为此举将倒逼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的改革。
4. 85%的企业认为培养“互联网+”旅游人才将统一思想,提高凝聚力,强化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作用,并促进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或转型升级。
5.在“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议题中,100%的企业认为员工培训存在与工作在时间、精力上的矛盾;95%的企业认为员工忠诚度不高,担心培训后跳槽;85%的企业认同缺乏好的培训条件(如师资、技术、设备等)和培训环境;70%的企业认为资金短缺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二、“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就整个社会而言,对“互联网+”旅游人才需求和使用缺乏整体规划
“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储备,必须超前规划,并纳入区域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发展战略中。目前,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停留在政府层面,传统旅行社“触网”成效欠佳,行业协会在从事这项工作方面也没有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实施计划,加之不少企业以当前经济效益为中心,没有把塑造“互联网+”复合型人才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任务;某些旅游企业自主开展的技能培训往往呈现出小、散、片面化的倾向,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对“互联网+”高技能人才需求和使用的统筹安排和整体规划。
2.“互联网+”旅游人才仍存在总量不足、待遇偏低问题
数据表明,杭州市“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在旅游技能人才中只占有41%的比例,绝对缺口数超过50%。“互联网+”旅游人才的薪酬待遇偏低,就业环境、劳资关系、社会保障等用工制度与专业人才相比仍存在差距。在“互联网+”人才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衔接的激励机制上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3.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所需的“互联网+”旅游人才结构失衡
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的逐步形成,造成传统旅游人才面临着转岗、转行,需要再培训、再提高;而“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因专业性较强,转变工种甚至转行的成本和危险性都比较大,从而难以在短期内向“互联网+”产业有效转移;加之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社会化机构培训效果不明显、针对性不强等,造成“互联网+”旅游人才行业分布不对称、技能等级构成不合理,形成了复合型人才供需中的结构性矛盾。
三、加强跨界合作,培养复合型“互联网+”旅游人才
适应于“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及企业转型升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和“跨界”合作,力争形成“三方联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在“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和管理过程中,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为此,我们建议:
(1)全面规划“互联网+”旅游人才行业结构、专业技能结构、工种结构等,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力求人力资源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不浪费,有实效。
建立由政府牵头和相关部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推进委员会,开展引导性和鼓励性政策研究和旅游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开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对复合型人才在领域、层次、结构、规模等方面加以科学规划,对企业用人进行指导,引导企业重视“互联网+”旅游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督促条件好的企业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2)加快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的集约化
加快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充分且有效地利用学校、城乡、地区和旅游产业带的不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把“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做大做强。如建立区域或行业间的职教集团,形成资源整合和放大效应,促进与产业链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簇群建设;利用不同产业带内成熟的、技术领先的企业职业教育资源平台,实行开放式办学,在各行业中选取典型企业作为产业、产品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重点扶持,实施与此对应的“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工程,形成相应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从而聚集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的集约化。 (3)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和管理力度,健全“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加大对紧缺“互联网+”旅游人才的政策倾斜,加大针对性经费投入,特别是向那些核心专业、市场紧缺专业、示范学校倾斜,要加强针对性投入,增加教学设备、继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与引进、扩大相应专业的规模等。进一步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上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运作机制和招投标办法,引导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政府提供全过程服务并出资购买其培训成果。加大针对性的经费投入,例如:可以采用职业教育券的发放办法,重点解决一些紧缺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使其成为制度,长期实施。同时,在加大经费投入的过程中,也要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力度,健全项目申报、招标和监督制度,防止出现经费浪费现象。
2.实施学校引领工程
(1)从“互联网+”旅游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建设品牌和特色专业
高职教育要真正做到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驱动”,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转变的需要出发设置专业。学校要积极关注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点,在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方面必须结合区域未来旅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予以充分关注,积极寻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点,为此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建设品牌和特色专业。
(2)优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内部要素,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1)优化师资队伍,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在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互联网+”职业能力培训的同时,注重加强职业教学知识的培训,或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业技能型人才作为兼职教师。
2)改革学科化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新体系,按照企业对“互联网+”旅游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和技能训练。重视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对学生忠诚、诚信、合作、交往等核心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新要求。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订单”培养,对旅游企业亟需的“互联网+”旅游人才采取单元式教学、模块化考核、学分制管理,以及走训制、导师制、非全日制教学等更加灵活和弹性的教学形式。
(3)加强产学合作的力度,构建“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跨界”合作,引进企业投资、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职,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发挥学校在技术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共同进行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帮助, 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知识资源和一定的物质保障。
3.树立企业主体地位
(1)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政府应建立一定的法规,明确企业在复合型人才培训中的义务和责任以及相应的优惠条件,如退税制度等。企业应依法承担“互联网+”旅游人才培训教育费用, 按职工工资总额一提取并列入成本,其中应有一半以上用于复合型人才培训。
同时,要在大型企业中发掘与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合理布局,花大力气建设一批“互联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政府要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推动旅游企业大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岗位培训,完善推广名师带徒措施,指导企业建立复合型人才业务进修和培训制度,为“互联网+”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2)努力构建“互联网+”旅游人才培训的资源共享平台,组建复合型人才培训集团
“互联网+”旅游人才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仅靠单个学校或单个企业的资源来承担,显然十分困难。因此,可以通过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跨界”联合,利用各自资源要素存量优化组合, 形成复合型人才培训集体,打造一个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可以降低学校的生均成本,获取规模效益。在集体组织的运行上,通过订立协议的方式,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成立一个可独立组织运行的机构, 实行教育产业的运行机构。
(3)创新企业的用人机制
一方面,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的效应,科学地设置“互联网+”旅游人才岗位,判定岗位规范、任职期限、任职标准及工资待遇,实施人员全面考核、竞聘上岗,并且斌予相应的责、权、利。另一方面,提高“互联网+”旅游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人,加快建立并完善企业凭业绩和贡献定收入的分配机制,优先为复合型人才办理企业纳入和补充医疗保险,更好地激励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多做贡献。
总之,“互联网+”旅游人才作为一个特定的功能群体,它既是一定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发展的重要支柱。构建“校校跨界、校企跨界、政校跨界”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学校、企业、政府三方的责任与义务,为推动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实现人力资本优势,促进“互联网+”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詹先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及其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18(4):18-33.盛世豪.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与认识[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15(12):24-40.刘恒江,陈继祥,周莉娜.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动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26(7):2-7.
关键词: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在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27-02
教学方法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领域,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发展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就好像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一样,新的教学内容的传播逐步受制于原有的教学法,那么产生新的教学方法的要求就被提上日程。这种变化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科学到科学、由低效到高效的渐变过程。从教学方法的不断变革来看,每一次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对传统教育的提升。
一、每一次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提升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在古代“学在官府”,民间没有学校。生产技术的传授是通过学徒制来完成。到了工业革命时代,学徒制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大工业的发展,掌握简单的自然科学的工人培养要求班级授课制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压力。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对原有的班级授课制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那么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也就被提上日程。也就有了“新东方”式的一对一、一对多的小班化、个性化的辅导,再到目前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它总是伴随着人类追求更高效率的教育而日趋进步的,每一次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提升。
提到职业教育和培训,“新东方”是绕不过去的,因为它是整个行业的一面旗帜,从俞敏洪拎着糨糊满大街刷小广告,到美国上市,新东方是神秘的。诚然,“新东方”有许多过人之处,但从教学方法而言,在当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整班制的教学方法)具有巨大统治力的时候,一个老师面对至少40-50名学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俞敏洪却带领着“新东方”首创了一对一、一对多的小班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想象这在当时是多么的轰动,也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全新的,吸引力、新鲜度都很强,授课的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而“新东方”正是依靠了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学生的口碑,取得了成功。因此,新的教学方法就如同在商业社会中的新颖商业模式,有人曾说过,谁掌握了新的商业模式谁就能在同行中取得领先、取得成功。同样的,在教育界,谁掌握了新颖的教学方法,谁就会取得领先、取得成功的。
二、互联网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在线教育”平台应运而生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基本途径。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的日益普及,人们日益把互联网当做了日常生活中最便捷的工具。今天的人们,无论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是了解天气情况、物价变化、交通航班甚至万年黄历,无论是老师备课学生学习,民众办事、政府办公,还是个人团体公司企业信息交流业务往来,都会很自然地坐在电脑前,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人们甚至很难想象得出有什么知识信息不能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据互联网白皮书的统计,2009年,中国约有2.3亿人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各类信息,约2.4亿人经常利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沟通交流,约4,600万人利用互联网学习和接受教育,约3,500万人利用互联网进行证券交易,约1,500万人通过互联网求职,约1,400万人通过互联网安排旅行。
由于职业教育隶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时效性是它最独特的特征,是最有别于传统教育的特征。职业教育的课程肯定是一段时期内比较热门的、具有时效的,如果经过较长时间发展后,就有可能变成传统教育领域内的课程了。基于职业教育的这个特征,就要求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创新,必须突破原有传统教育的框架。要追求时效性,就目前的教学方法而言,远程网络教学肯定是最快的、最有时效的,但由于目前许多远程网络教学还停留在“网上课件+面授”的教学方法,还局限于师生互动环节以面授为主的形式。这就要求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来代替陈旧教学方法,由此,“在线教育”平台也就应运而生了。
三、国外“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证明了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光明日报报道,美国行业组织“北美在线教育理事会”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线教育”正成为美国现代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通过电脑网络进行教学的方式,也称为“虚拟学校”,正在美国各州迅速发展。
目前,美国50个州中有24个州的职业培训学校提供“网上课程”,大约有lOO多万学生参加虚拟学校学习,在7年内,注册人次增长了2O倍。预测,今后每年将以3O%的速度增长。北美在线教育理事会副主席弗兰德认为,“在线教育”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学生喜欢以非传统方式来学习,不必总是拘泥于面对面的上课形式。其次,“在线教育”能够提供普通学校不能提供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第三,网络教学改变了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生活。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得到不少州教育部门和教师的支持,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据“在线教育资讯”报道,英国开放大学是国际闻名的大型远程教育大学,学生有20万人,虽然采用远程教学,但它的教学质量却高居英国最好的l0所大学之一。
1988年,英国开放大学开始进行网上教学实验,到2000年时,已累积有160门课程,10万学生上线。目前英国开放大学有四分之三的学生,都使用因特网辅助学习。该校使用FirstClass异步教学平台,提供E-mail和在线讨论功能,开放给全校师生使用。在同步教学的工具上,英国开放大学采用Lyceum同步会议系统,包括校内的语音会议系统和实时会谈系统。
由此可见,“在线教育”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证明了在我国职业教育市场中的发展前景。
四、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平台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在线教育即e-Learning,其通行概念约在10年前提出来,美国是e-Learning的发源地,有60%的企业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员工培训。1998年以后,e-Learning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从北美、欧洲迅速扩展到亚洲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e-Learning表示了浓厚兴趣,并开始实施e-Learning解决方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e-Learning(在线教育)不只是一种技术,技术只是传送内容的手段,重要的是本身以及通过学习产生的巨大变革,这才是e-Learning(在线教育)主要意义。
在线教育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学员与教师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借助网络资源,学员还可以实时随地进行学习,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工作繁忙,学习时间不固定的职场人而言网络远程教育是最方便不过的学习方式。
在线教育平台即在线培训系统是实施在线培训,在线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运用网络技术与软件技术,可以定制和扩展的远程网上教育学院。它通过简单易用的课件、试题导入和制作功能帮助政府、行业或企业快速组建自己专有的知识库体系,并提供实时培训需求调查、培训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计、培训计划管理、培训过程监控及考核评估等功能帮助客户高效地实施员工培训和考核任务。
五、在线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一)资源利用最大化
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学校的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
(二)学习行为自主化
网络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在学习形式上最直接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
(三)学习形式交互化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并且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等进行的统计分析使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主要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四)教学形式修改化
在线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一方面,系统对每个网络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另一方面,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可根据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针对不同学员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网络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
(五)教学管理自动化
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管理平台具有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被应用于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中。远程学生的咨询、报名、交费、选课、查询、学籍管理、作业与考试管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交互的方式完成。而融合电话会议系统答疑,可以实时解决学员问题;考试系统库管理,立即考量培训效果;培训权限管理,实现精准培训;录制回放系统,效果立即提升;总之,这是一种省时、省力、省钱、高效的教学方法。
在线教育的劣势和不足。
但也有学者对“在线教育”提出了质疑,在讨论类的课程中,老师与学生是分享和孤独的;讨论参与者很少有社会情感感知;没有或很少情感交流;学习者的参与感严重不足;社会交互缺失,学生难以处理累积的海量信息,也难以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提取出合适的信息;参与者常常同时针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方面发言,甚至针对不同的主题同时发言,一些学习者觉得难以从中找到讨论的演进脉络。
诚然,如同各种事物发展的社会规律一样,每一种新生事物必然会经历一种认知、完善、认可、重新认知的过程。因此,“在线教育”平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也必将从被人们认知、完善并被最终认可的过程。
“在线教育”平台,旨在通过开放整合的商务模式,为教育的三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供应商——提供简单、实用的创新性智能式教育软件产品。“在线教育”平台围绕学习诊断、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培优补差、设问答疑、学习社交等学习生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线上面对面的教学方法。目前,许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也纷纷采用“在线教育”这一新颖的教学形式。比如:环球职业网校,游学网,101网校,北京四中网校,黄冈网校,新华网校、华图网校、新东方网校、中华会计网校、东奥会计在线等是针对在校学生,上网人员进行技术学习,而一些会计网则是代替课堂教育。
六、结语
关键词:农业专业;“互联网+”;创新教育
0引言
“互联网+”概念于2015年3月被首次提出,希望通过互联网信息模式结合国家各个产业行业发展战略,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发展高度,即“互联网+XX”行动计划。该模式的提出与开发也旨在推动当前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有机促进电子商务与社会金融、服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全面的新业态转型。在农业信息化教育领域,“互联网+”也有所涉及,对传统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推进可谓大刀阔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新媒体互动等行业领域都有“互联网+”模式思路的存在,拓宽了我国当前农业教育的未来发展道路。
1创新教育结合“互联网+”发展的迫切性
“互联网+”是当前社会创新发展和互联网3.0新形态、新业态,对于知识创新的推动与演变快速且多元。如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到我国教育一定渗透融入“互联网+”新思路,积极拓展“互联网+教育”新内容、新模式,最终实现教育资源分享业态,促成国家教育的大数据新技术战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更要做到行业产业、教育事业与“互联网+”共存在、共进步,做到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努力迎合市场变革需求,培养国家新一代高水平农业信息化人才,以迎接未来农业发展新挑战[1]。
2创新教育思路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21世纪实现农业教育领域结合“互联网+”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不但能够促进农业专业教育模式的推陈出新,也能为大学生营造更广阔的创新教育舞台,给予其更多的“互联网+”专业学习时间与空间。该文以西安外事学院创业学院为例探讨和思考在“互联网+”模式下,以学院教学活动安排背景的创新教育模式。西安外事学院创业学院拥有多个专业项目,由于陕西省茶叶产业快速发展,所以从21世纪初西安外事学院开始重视茶叶农业职业教育。希望结合“互联网+”新理念与当地社会发展及产业现实需求来全面实现传统茶叶产业向现代信息化茶叶产业发展的有效过渡,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校内茶叶农业教育创新改革,为大学生创新教育带来更多新思路。校内不仅是茶叶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其他农业专业学科也在积极渗透“互联网+”思维,希望寻求学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更大突破,争取合理有效把握这一契机,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来实现自身茶叶农业专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培养合格专业人才。
2.1存在的问题
创业学院在茶叶专业方面存在2点问题。(1)教育重视力度不足。在教育模式方面过于守旧,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55%的时间采用传统面授的教学模式,而教育扶助工具则多以实践教学、电视广播来展开,互联网的利用率仅为13%左右,整体教育发展思路落后。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效重视“互联网+茶叶专业”这一创新教育组合的重要性,对于茶文化的信息资源传播也不够重视,导致校内农业教育整体还始终浮于表面,缺乏互联网线上与线下理论实践三者之间的有机联动,整体教育质量不高。(2)欠缺对茶叶技术知识内容的有效更新。教育资源资本投入欠缺,专业知识革新缺乏与时俱进思维。虽然学校已经初步开展“互联网+茶叶农业教育”,但茶叶技术方面的知识优化依然还未能到位,从理论层面未能做好有效跟进,对“互联网+”背景下的专业创新教育模式提出和应用都带来了一定阻碍[2]。
2.2课程改革的思路
创业学院在茶叶课程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推广“互联网+”模式,希望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努力将茶叶专业与“互联网+”联系起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瓶颈。学校围绕专业课程改革明确了以下2点基本思路。
2.2.1对“互联网+”观念的更新思路
学校一直秉承传统教育模式,在茶叶职业教育方面相对守旧,毫无创新科研,许多教学理论也仅局限于纸上谈兵,没有实质进展。当前学校需要与时俱进,更新自身“互联网+”教育改革思路,不仅丰富师生结合“互联网+”对茶叶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深入广泛了解,还致力于改变传统工业教育价值观,将茶叶相关知识教育推广,始终强调创新教育过程的实践实操性。学校也构思了“理实一体化”教育思路,希望基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来充分发挥茶叶技术知识有效价值,从增强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的基本规范性着手,制定一系列相关条例。首先做到对校内茶叶农业职业教育知识体系的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学校为进一步充实“互联网+茶叶”的教学模式投入大量资金,开设了远程MOOC课程,实现各个校区学生的千人大课堂共同授课,扩大教学覆盖面,推广多媒体设备的有效应用,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不断拓展教学内涵,优化分配教学时间。教师也希望通过“互联网+实践”、“互联网+企业”等模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寻求如企业、农业实训基地的有效实践操作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学效果,开阔学生眼界。
2.2.2对高素质教师团队建设的创新思路
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下希望做到与其他农业专业院校与众不同,结合“互联网+”首先为专业教师开展一系列教育培训,面向教师全面贯彻和普及“互联网+”相关理念,保证教师团队能够深入理解“互联网+茶叶农业专业”基本概念与职业教育规范化内涵。学校聘请茶叶技术专业讲师与计算机信息教育高级教师为校内教师普及专业知识,传授茶叶关键技术。为优化教学内涵,校内采用“互联网+”配合体验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希望满足专业技术全面贯彻条件,丰富茶叶农业职业教育内容,有效发挥“互联网+”的应有价值[3]。
3创新教育模式
创业学院结合“互联网+”理念,为学生拓展建设实训基地来满足教育创新过程。同时,希望解决传统中实训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实训基地教育资源过分匮乏等现实问题。学校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希望在以下3点内容做到教育创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互联网+”教育作用。结合“互联网+”思维首先培养学生的实训意识。当前该院校正在推行“互联网+茶叶专业”创新教育模式,希望合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的蝴蝶效应,通过专业传统特点结合“互联网+”教育创新特点来首先转变师生教学观念及学习观念,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多种学习方法,通过设置各种多媒体教学模式、网络课程模式深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过程。如学校的实训基地与校区内网上教育信息平台实现联动,能够实时动态观察学生的实训状况并形成一系列的信息反馈。同时,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能够学到各种茶叶知识技能,培训教师从专业角度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信息的敏感性,为掌握更多茶叶知识信息拓展来源渠道。目前创业学院的“互联网+茶叶农业知识技术”平台就已经正式上线,其中结合了涉农相关网站、政策、学校教育方针以及各种教学方法,通过这些信息化平台网站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茶叶市场行情,丰富技术实践理论。优化专业结构,为茶叶专业增加更多“互联网+”实际教学内容。同时充实各种专业化技术内容,结合传统教育思路实现教育创新,为培养农业技术型人才打好基础。在学校实训基地中,涵盖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各种专业化技术,如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二者的融合为学生学习茶叶技术提供了资源丰富的技术数据平台,通过实时动态的技术分析做到对学生学习进程的有效监测,为学生提供茶叶技术学习指导。而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环节中,实训基地则提供了更为先进的互联网智能光照调节技术、温度传感器技术等。希望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与相关设备形成进一步的技术学习融合过程,满足智能化教育平台的有机形成过程,为普及以协同创新为主的信息化茶叶生产、管理、流通与经营知识内容。强化实训基地硬件水平。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发展基地,丰富优化实训硬件内容及水平,以期达到实训基地中智能化控制生产和远程监控管理教育,指导学生精准应用这些智能化技术。学校开设了5门课程辅助学生学习茶叶农业相关技术,如虚拟实验室、互联网互动课堂等。校内茶叶专业教育希望通过这些硬件支持和调控技术加强学生对现代茶叶专业技术知识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认知[4]。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针对茶叶专业所设计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创业学院主要利用“互联网+”在校内建设线上线下双模式创业园,全力打造“互联网+创业孵化基地”新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付诸学生学科学习与未来创业想法的实训基地,圆学生的创业梦想。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合理应用创业园平台,通过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参加以增强比拼技术能力,畅谈专业发展想法。学校的创业园也与校外相结合,通过与多家茶园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发展双向利益。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中磨练自我,也通过“互联网+实践课堂”模式在校内与企业形成联动,结合项目教学思维为学生创设实训项目,给予学生更多实操锻炼自我的良好机会,以期将校内创业园专业项目转化为校外技术成果,为学生创新创业铺平道路的同时,为校企双方收获更多共同收益[5]。
关键词:物流业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一、我国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物流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早期的物流职业教育大多是以开办夜大、电大、专修学校等技能培训为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物流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些政府组织和科研院所也开展了物流职业技能的培训,充分拓展了物流职业教育培训的领域。在物流职业教育的培训层次上,呈现出面向中高层次物流管理者的培训发展的趋势;在物流职业教育的培训内容上,呈现出面向配送机构、仓储业和运输业等多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二、我国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物流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其快速发展的问题。
1.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匮乏
各物流职业教育的培训机构往往忽视对自己人才的培养,导致物流职业教育的人才匮乏。或者只注重理论的培训,忽视对物流职业技能的培训,导致专业人才的技能
缺失。
2.物流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稀少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物流职业教育培训结构主要由一些协会组成,还包括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但大多数是兼职来做培训,导致物流职业教育培训的机构能力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物流职业教育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物流职业教育的教材大多以理论导向为主,缺乏实际的应用技巧。一些培训机构开办的课程设置随意性强,缺乏正规的设置和教程,主要靠培训老师的“忽悠”和发挥来培训学员。因此,我国物流职业教育的培训市场急需开发一套能满足各个不同层次需求的教材。
4.物流职业教育培训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由于我国物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传统的物流职业教育的培训还着眼于过去,不能及时地调整培训的内容和课程。这导致参加培训的人员不能及时地掌握最新的资讯,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物流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给物流工作带来不便。
5.物流职业教育培训层次缺失
《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我国的物流培训师由高级物流师、物流师和助理物流师组成。但并没有涵盖基层的物流管理人员,导致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的困难和不科学。
三、加强我国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物流职业人才。为此,可以采取如下的对策和策略来促进我国现代物流职业教育的发展。
1.加强对物流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在物流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通过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充分挖掘广大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的潜力,大力培养能适应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2.建立科学的物流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通过提高物流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严格审核培训机构的资质等一系列措施,来规范市场上的物流职业教育的培训机构,坚决取缔一些不合格的培训机构,使得物流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步入良好发展之路。
3.设置合理的物流职业教育教材内容和课程
建立一套面向不同需求、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物流职业教育培训的教材。以提高员工的技巧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应用性,增加案例分析,着力培养企业和社会急需的、能适应现代物流教育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基层物流人员,来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积极发展远程物流职业教育
远程教育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使得物流职业教育的资源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此外,远程教育还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于基层的广大物流人员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空余时间,增加接受物流教育培训的机会,提升我国现代物流职业教育的培训数量和培训能力。
5.从制度上强化物流职业教育的发展
建立和健全我国物流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格准入制度等促进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李明扬刚刚拿到全省2015届中等职业学校“三好学生”证书。
回想起2015年6月17日到学校考察时亲切的鼓励,李明扬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总书记双手接过我做的‘赤心报国’棋盘,听我讲述作品中的含义。当得知我即将参加全国技能大赛,总书记拍了拍我的肩膀,给我加油鼓劲,这让我更坚定了成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决心”。
在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实训中心的墙上,刻着“中国制造2025”字样,学校外墙上的一排大字格外醒目:“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制造强国战略的落子,深刻影响了原本只想学一门简单技术的李明扬的职业规划。他说,国家重视制造业,让行业“升级”,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机会,“我要好好干!把自己锻造成‘中国制造’链条上一颗精良的螺丝钉。”
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校长武斌儒说,随着贵州制造的“升级”,职业学校的教育也在“升级”。不断调整专业布局,不仅可以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千万家庭送去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民生福祉,更为“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铸就基石。
教育扶贫 职教发力
家住惠水县抵麻乡硐房村冲窝组的罗琳花,现在是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秘书,4年前,就读于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的她因为家庭贫困,曾有过放弃学业的念头。
“当得知学校免除了我的学费、杂费,每月还有300元的生活补助时,我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觉。”罗琳花说,她在学校文化技能班学习刺绣,一些绣品拿到市场上销售还能换些零花钱。
在贵州贫困山区,很多像罗琳花一样的孩子,因为接受职业教育改变了命运。
“中职学生毕业后月薪一般在3000元以上,基本可以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级督学邹联克介绍。省委、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职教率先突破,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三个全国率先”:在全国首批率先实施免费中职教育,中职学生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资金3年累计投入27亿元,受益学生达280万人次;在全国率先编制《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在全国率先出台首部地方职业教育法规《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
省委、省政府2013年实施教育“9+3”计划以来,全省建成高职院校37所,在校生22万人;中职学校227所(其中技工学校18所),在校生85万人(含输送省外学校就读人数)。截至2015年底,贵州省脱贫的656万人中,职业教育直接带动40万人脱贫,帮助农村家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从今年起,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除了不用缴纳学费,全部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能享受4000元生活补助。”省教育厅厅长王凤友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贵州省创新职教培训扶贫“1户1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贵州将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各类资金31.59亿元,实施职教培训180.1万人,到2017年,实现全省12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1人1技能”全覆盖。
与此同时,从2015年起,连续三年,贵州在10所优质省属职业院校举办“威宁班”和“赫章班”,为威宁、赫章两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6000名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全部免除学费、书费、住宿费以及享受国家资助金政策的职业教育,带动6000个贫困家庭脱贫。
“十三五”期间,贵州提出压缩全省党政机关行政办公经费的6%用于教育脱贫,职业教育要培养165万技术技能人才,为200万户贫困家庭每户至少培养或培训1人带动家庭脱贫,面向农民农村和城镇困难就业人员、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实施“扶智行动”“自强行动”“造血行动”三大职教脱贫工程,面向贫困人口开展1000万人次职业教育培训,让职业教育成为脱贫致富的直通车。
技能重实用 企业进校园
今年22岁的吴江龙来自内蒙古,是贵阳新东方烹饪学校经典西点班的一名学生。2014年大学毕业时,他取得了工商管理和法律双学士学位。创业失败后,吴江龙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回炉进校学技术,重新开启创业人生。
毕业于长沙某大学项目管理专业的高浩文,因看好贵州建筑装饰专业的市场前景,到贵州新华电脑学院建筑装饰专业学习,他希望,毕业后能在贵州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贵州职业教育成为“就业沙漠”里的一片绿洲。三年来,贵州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8%和95%以上,累计培养输送各类型技能人才13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
在全省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推行“学校办到园区去、车间搬到校园来、专业围着产业办、毕业就近找工作”,实现学校和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校长和厂长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和学徒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作品与产品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成为贵州职业院校就业率高开高走的主要原因。职校生就业率的连年走高,为“贵州制造”奠定坚实人才基座。
贵州省财政学校是“校企合作”职业模式的“先行者”,该校采用“31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前3学期在校内学习,第4学期在企业学习,第5、6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学校与智诚物流、北京金百万餐饮等企业共建物流、仓储实训室和酒店管理实训基地,模拟制造型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等现代服务、工商税务社保等政府环境,学生可在真实市场环境中完成岗位工作内容、管理流程、业务决策。
“轨道订单班招生了吗?”“轨道订单班文史类专业代码是多少?”……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热线十分火爆。将于2017年建成开通的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对运营人才的需求,使这所学校与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合作培养城市轨道交通技能人才的“贵阳轨道订单班”炙手可热。
“毕业即能就业,就业就能上岗。”办学34年的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不仅建立了国家职业教育数控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教育汽车实训基地,还和兴富祥、富士康、中德诺浩等校企合作设立实训室,为省内外企业培养厂长、车间主任5000余名,向社会输送20000多名高素质技能人才。
今年,贵州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省职业技术学院等31所职业院校成为首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互联网+”“智能化”
在清镇职教城,农村淘宝电商职业培训已举办了12期,“互联网+产品”的销售模式,让原先拥有农产品、却不知如何推广的农村“准电商”们有了一次“触网”好机会。
“蜂蜜销售一直是本地客人买的多,通过网上推销可以把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作为清镇农村电商培训的第二批学员,经营农家蜂蜜12年的钟金艳对这一销售平台满怀期待。
在“互联网+”迅猛渗透的时代,如何拥抱“互联网+”,推动“智慧化”校园建设,已成为贵州职业院校提升内力的新命题。
作为“互联网+招生”创新模式的首创者,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副院长盛华认为,“‘互联网+招生’就是‘互联网营销’在招生中的应用。”自从采用“互联网+招生”的创新模式以来,学校每年通过“网络方式”招生的学生比例逐年提升,2015年填报该校志愿人数达到8000余人。目前,这种招生模式已在全国推广。
2014级互联网营销专业的肖明珠当初就是通过“互联网+招生”进入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的。她告诉记者,QQ交流的方式不仅让她全方位和细致地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交流起来没有任何拘束和压力。
此外,一个立足“互联网+教学”的职教云平台正在贵州兴建。这个立足于专业提供职教园区服务、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和就业服务的综合平台,目前已与多家职业院校签约。该平台不仅能实现云上私人订制式教学,还推出手机端微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学习。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分别牵头成立了贵州大数据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和贵州互联网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立足于整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校政、校企、校校之间资源共享,助力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目前,贵州大数据产业职业教育集团首批成员单位包含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旅游学校等近60所高、中职院校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想集团等40余家企业。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贵州盛华职业学院等省内14家本科职业院校,以及阿里巴巴村淘事业部、慧科教育集团等国内14家企业成为贵州互联网产业职业教育集团联盟。
贵州制造 承载梦想
“中国制造2025承载着我们的梦想。”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2014级学生高余很自信。
到学校考察时,高余操作机械手在电子屏上写了“中国梦”3个大字,他告诉总书记,自己的梦想是把“Made in China”带到全世界去。
高余知道,当前发展“中国智造”是国家战略,到2025年,国家的目标是制造业整体品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在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担任过多年实训指导老师的杨林介绍说,实训基地的“机器人智造”区域承担着数控应用技术、焊接、机械制造3个专业的教学实训任务,这批学生2017年毕业后,将成为贵州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线操作人才。
邹联克认为,随着更多的资源惠及职校生群体,“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职校生将在未来5年形成几百万的新型技术工人群体,成为贵州工业升级、创新创造的骨干力量。
今年“五四”青年节,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来到清镇职教城调研,并在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年师生、“创客”代表座谈交流。
连续3年,每年5月,陈敏尔都会到清镇职教城作一次调研。
省委主要领导针对一个地方定时调研,并不多见。
在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工业强省战略,从“贵州制造”向“贵州智造”的转型过程中,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聚合地,清镇职教城的地位和作用显见。
清镇职教城位于清镇市城区西北部,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约75420亩),规划区内总投资约1000亿元,是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三级党委政府共同致力打造的集“学历教育、技术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技能大赛、生态低碳”为一体的全省唯一的职业教育示范区,与花溪大学城比翼齐飞,形成支撑贵州教育发展的“翅膀”,为实现贵州迅速发展、后发赶超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2015年8月2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考察清镇职教城时,曾作出“北有天津海河教育园、南有贵州清镇职教城”的评价,并把清镇职教城纳入全国职教发展大格局。
清镇职教城管委会主任郭忠旺说,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基于贵州“赶”与“转”关键时期刚性需求,职业院校培养出符合贵州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成为必须。预计到2020年底,清镇职教城将建成职业院校25所,入驻师生15万人以上,聚集城市人口30万人以上。在工业强省战略的拉动下,“贵州制造”以星星之火迅速呈现燎原之势。“贵州制造”向“贵州智造”转型跨越,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撑、政府的扶持、企业家的锐意创新,“工匠精神”同样不能缺位。工匠精神的培养始于职业院校,在企事业单位“淬火”、养成。今天的职校生,就是大国工匠的种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制造企业对产品功能、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消费需求为导向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就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运用新工艺,掌握新方法,把完美创意制造成优质的产品。
当下,贵州正将眼光瞄准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智能制造等热点和朝阳产业,着力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入驻,实施一批高端装备重大项目,推动“装备制造”迈向“工业智造”。
与之相适应,“一体两翼多节点”(即:以清镇职教城为核心主体,以遵义、毕节职教园区和铜仁、凯里职教园区为两翼,以其他市州中心城市和中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县市为区域节点)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在贵州初步形成。目前,全省已组建职业教育集团26个,涵盖90%以上职业院校。
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1]可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继续教育不仅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还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实力和城市适应能力,推动实现“市民化”。总理在2015年3月5日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互联网加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的机遇,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继续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指对初进城市或者对适应城市有困难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再次教育,包括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文化教育和规划指导,以实现帮助农民工提高生存技能,转变生活观念、思想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的目标。[2]继续教育的理念是强调终身学习,这无论是对于务工前还是务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主体需求角度出发,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五种需求:
(一)满足生理需求,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发展
当前,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年龄呈缓慢递减的变化,从80后平均年龄18岁到90后平均年龄16岁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只接受到初中教育,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教育的他们并不符合城市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他们又想要进入城市自力更生,保证基本的谋生能力是前提。在“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中青年农民工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中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位列前三。[3]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知识的需求比例远远高出其他,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想要融入城市社会,首先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能在城市中找到满意的工作,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继续教育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岗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实际应用技能培训等,这些都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生产生存中遇到的各种技能资质需求,根据调查,就建筑行业,福建省基层新生代农民工中参与过技能培训的人薪资水平高于没有参与过技能培训的人的16.8%。如果是获得更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那薪酬水平差距将更大。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来增强自己的就业技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薪酬待遇,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发展。
(二)满足安全需求,获得城市生活的安全保障
马斯洛理论中,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方面等需要。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已然成为城市建设的又一主力军,他们在城市定居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在城市打拼,如何保护自己的工作职位、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又一挑战。根据“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新生代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仅次于专业技能知识,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意识到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是满足他们的安全需求的。根据实地调查分析,针对“遇到纠纷选择哪种方式解决”中,选择“使用法律武器”的调查比例是46.2%,而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了解只停留在“有听说过”的阶段占69.4%,针对“您觉得自己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吗?”选择“是”的占调查人数的59.6%,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正逐步提高,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也迈入新的台阶,但因相关知识欠缺所造成的维权能力不足,维权韧力不足则需要继续教育来进行补充。为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城市生活安全保障的需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是必要的措施。
(三)满足社交需求,更好融入城市社交生活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追求更高,不仅追求充盈的物质生活,还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获得身份认同,获得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解决群体隔阂,除了制度因素外,形成这种隔阂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差异。新生代渴望拥有更广阔的社交范围,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满足社交需求,这就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了解城市文化、适应城市文化,缩小文化差异。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交流中新生代农民工就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其次继续教育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涵养、审美水平、社交技能、兴趣爱好等,农民工通过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缓解工作压力,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参与到社会交往中,这些都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缩小和城市居民的文化差异、更好地体验城市生活,更好融入城市社交生活。
(四)满足尊重需求,获得城市社会的认可尊重
在特定的领域中,人们以某一种身份生存,可不管是哪种场域以哪种身份生存,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领域中有稳定的社会地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场域中以“农民工”的身份生存,同样对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获得尊重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种尊重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自己有实力有信心能胜任城市的工作、拥有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是希望自由有社会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较高的评价。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继续教育,能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所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扩大了其自身的发展空间,向更高的管理层进军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同时可以通过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优秀的人格,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奠定基础。
(五)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动机更多的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想要定居于城市的愿望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更加强烈,更不愿意回到农村。他们有更强烈的拼搏意识和进取心,使得他们不仅仅满足挣钱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而是在城市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有的新生代农民工甚至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职业选择问题上,新生代农民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的环境和职业类型,有超过76%的新生代农民工梦想是当老板,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事业。通过继续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完全可以自己掌握自身的职业规划,特别是18—25岁之间的青年农民工,可以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技能进行学习培训,以长远的眼光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为进入自己理想的行业做好准备。入职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亦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实现从普通工人到更高社会层次的人生道路转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成本较高
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实际上是一种风险与收益的博弈过程,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时,首先考虑的是参加培训的成本,只有当培训的成本足够小,且培训所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不参加培训时,农民工才会倾向于接受继续教育培训。[4]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青年农民工已意识到参加继续培训的效益,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更加强烈,但全国仍然有六成外出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当下继续教育成本过高。
1.经济成本较高
由于财政投入的限制,各个地区为新生代农民工所供给的公办性教育培训资源有限,就福建省成人继续教育资源来看,虽然很多大学有成人教育的机会,但入学门槛较高,许多农民工仍达不到入学要求,且学费较高。而针对农民工所开设的一些技术培训学校,由于大部分以营利性为目的,学费更高,对于一些青年新生代农民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除了企业内部的岗前技能培训,大部分企业是不太愿意为较低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额外的培训机会,即使有部分企业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但在培训期间给予的工资和补贴也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因负担不起培训费而拒绝参与教育培训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虽然最近几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力度,鼓励企业化教育机构的发展,鼓励社区免费教育培训试点的开设,争取为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可以接受继续教育的途径,但根据实地调查,这些教育机构设点不足,供需结构并不合理。[5]
2.时间成本较高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因缺乏技能只能选择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一些工厂以计件的方式计算薪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自愿选择延长劳动时间。就福州某纺织厂的调查,该厂员工中每天劳动时间在八小时以内的仅占10.2%,且企业并没有为这些工人提供双休待遇,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牺牲工作时间参与教育培训,加上大部分工厂远离城市,而多数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设于城市主城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时间成本较高,参与继续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不能保证。这些都将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机会的损失,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二)过于重视技能培训,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传统式继续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首先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继续教育忽视了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眼光,过于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这种传统式的培训,其效果只能是短期速成的生存生产技能,更多的是迎合企业、工厂的需求而忽略了对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内在要求。新生代农民工的最终目标是融入城市社会,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规划和理想,新生代农民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培训的持续性和终身性,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意识很关键。[6]当代继续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忽略了如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的目标,制约其的全面发展。除了满足工作需要之外,继续教育的目标还包括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铸造人格、提高审美情趣、常识普及等,然而,当前的继续教育在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法律常识、休闲娱乐方面的教育不多,这种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较为缺失,只单纯重视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想要成为“城市人”的需求,继续教育也不能算成功。
四、“互联网+继续教育”特点和优势
“互联网+”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今年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预示着中国将进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近年来,互联网像魔杖一般,不管“加”上什么,都产生一股前所未有的神奇力量。“互联网+教育”也是如此,在新网络环境下,继续教育将迎来巨大的变革,为新生代农民工送来福音。
(一)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个性化教育
网络在线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互网络在线教育的规模也随之壮大起来。传统的培训教育其特点是将学习者从各个地方汇集在课堂,由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集中在特定区域特定人群中;而网络在线教育特点是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信息传输到四面八方的受教育者手中,将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向外扩散。如今,以微课、慕课、在线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育载体,突破了传统教育培训的局限,将培训课堂数字化且继续推进专业培训中情景式、仿真式、探究式、生产式等教学方法的实现。[7]这对于繁忙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突破了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只要具备了上网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其次,网络在线化继续教育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每个农民工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网络继续教育另一特点是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匹配个性化的学习进度,弥补集体授课统一进度的缺陷,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提升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技能。
(二)开放性互联网平台,新生代农民工享有更多选择
互联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在开放的互联网领域中充斥着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其特点是公共物品属性,是开放的,对受教育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库以共享的形式存在,用户平等地享有这些学习资料,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门槛被降低,因此互联网教育可以扩大受众范围,增加受众数量。[8]在开放性的互联网领域中屏幕取代了黑板,一些非学历需求且经济能力有限的新生代农民工可通过网络下载学习资源进行自学,这也是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对于那些有学历和技能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教育产业的兴起,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学历提升的机会,开放性的网络教育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筛选教育机构,且可以对各个机构开设的课程、老师、学费等信息进行了解比较,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网络在线教育改变了传统培训学校现场报名的方式,通过在线报名方式、在线注册、在线缴费的方式简化了继续教育的入学程序。
(三)创新教育方法和内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继续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继续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是“互联网+教育”的又一大特点。在线教育发展多年,早期的在线教育,主要是教师通过录制视频利用互联网传递给受教育者,而这只能实施知识的传输,却无法实现实践性的培训,老师如果无法参与到学生的实践过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将大打折扣,而随着腾讯QQ、微信等软件的普及,继续教育课堂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进行培训和服务,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且容易形成社区感,老师和同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其次,互联网可以更好地促进继续教育学习方式的创新化,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实用化、多元化的继续教育产品将成为新的热点,网络继续教育行业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创新的网络教育产品如各种学习软件,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方法,新生代农民工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下载相关的应用软件来进行学习。官方的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亦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向新生代农民工推送学习链接,分享学习资源,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城市文化以及必要的生活常识、法律常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持续性、开放性的教育将更好地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互联网+”时代下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学习技能
“互联网+”时代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的人力资源,其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9]信息时代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立足,就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坚持终生教育的理念,积极接受继续教育。首先,新生代农民工要抓住机遇,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呈递增趋势,新生代农民工与网络的距离越来越小。新生代农民工应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不再只是局限于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上网、聊天、游戏、网购等活动,应提高自身的互联网使用技能,不断地提高利用互联网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政府要协调多元主体共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网络使用技能,例如在新生代农民工集聚的社区,政府可以鼓励社区居委会或大学生志愿者等免费为农民工提供互联网使用技巧的服务,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习得互联网学习技能,农民工群体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技能。新生代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网络运用水平,利用互联网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才能保证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不被淘汰。
(二)激活互联网教育产业
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式教育的优化补充,值得提倡和推广。互联网教育产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提供合适的继续教育产品,及时更新开发互联网继续教育产品,做好宣传工作。同时互联网继续教育市场所提供的培训方法可以灵活化、多样化,以丰富教学内容、低价的培训费用来吸引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网络继续教育产品,并加强网络在线培训的课程管理、效果评价的分析,不断提高使用者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让互联网教育更好地为新生代农民工所用。[10]互联网公司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深入基层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生活,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所在行业和其自身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才能在此基础上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科学的培训服务,开发出适合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的继续教育产品。同时互联网继续教育要有内容,如果只是纯粹利用互联网做教育,而无法保证继续教育的内容的深刻性和实用性,那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作用也无法正常发挥。所以,必须倡导“深刻教育”、“实用培训”。这就要求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不但要加大对互联网继续教育的支持,为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更要承担起监督的职责,对网络教育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优势互补,净化网络环境
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继续教育带来了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的巨大变革,但无论网络教育如何发展,依目前的形势来说,网络继续教育还不能够完全取代课堂式的教育。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自律性、自觉性还不高而互联网的在线方式无法做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直接对其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效率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因此,互联网教育还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特点进行科学的课程制定、培训进度安排等保证其学习效果。互联网教学还可以与企业进行联合培育,既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同时,在运用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互联网虚拟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影响,如果说信息是互联网带给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礼物,那么虚假信息就是最差的礼物,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生代农民工求知心切的心理,在网络上提供虚假信息,一些培训机构和不法分子甚至冒用一些名牌高校的幌子,通过网络宣传网络教育的虚假信息,如“一年取证”、“正规品牌大学文凭”、“包过”等,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经济损失,严重毁坏了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热情,对网络教育产业的信心。针对上述现象,除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要提高对信息的辨识能力,政府也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净化网络环境,设立官方的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作者:张青 李宝艳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作重要讲话[EB/OL].
[2]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7—59.
[3]刘寿堂.继续教育:成就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必由之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70—71.
[4]陈文龙.现代化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9):10—12.
[5]董阜平.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1):47—50.
[6]李雪蓉.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市民化路径[J].求索,2013,(2):260—262.
[7]苏兆斌,程璐,孔微巍.“互联网+”视域下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49—52.
[8]张梓英.网络远程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5):25—27.
根据教育投资机构蓝象营的研究报告,2015年中国教育科技的投资总额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近四年复合增长率达32%。科技在教育中的渗透率正在增加,教育信息化的潜力巨大,下一代 教育创业的发力点将变为来自技术和教研领先,从而创造更高的价值。在线教育作为教育产业的创新势力,2016年也亮点颇多。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K12领域的发展
K12(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指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领域蕴藏着巨大的金矿,2014年出现了题库类的产品和公司,2015年的O2O平台,2016的优秀创业公司,猿辅导,疯狂老师等机构,创新价值和成长速度成为两个关键的因素。猿辅利用猿题库积累的大量用户练习数据,以及在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上的技术积累,由系统自动生成专门的讲义,使教师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水平因材施教。疯狂老师主推明星教师,单月课耗过亿,势头凶猛。但其中发展最好的仍然为黄冈中学网校。2003年左右,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五中、天津一中等七八十所国内知名的中学都做了网校。利用黄冈中学的名校品牌与教学资源,黄冈中学网校切入了中小学在线教育这个被汪建宏称之为“有大势”的行业。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中小学补习市场规模有2740亿元,而网络教育市场在2012年的市场规模约为700多亿元。2012年,黄冈中学网校将其所创办的学路公司以股份置换形式合并了其东家太奇公司的黄冈中学网校项目。一年内,黄冈中学网校增加了数亿元的营收,加盟分校增至200多家,有近100家直营分校。营收迈上10亿级的台阶。名师+名校+同步教学+在线辅导是中小学在线教育行业的主流路径,黄冈中学网校也毫不例外,但是它在线下设有自己的体验店,是一个“智能学习中心”,有电脑、圆桌、学习顾问、学习测评系统,家长可以和学习顾问一起类似沙龙一般地进行交流和沟通。黄冈中学网校极力想把产品、商业模式、学习做得标准化。一个教育产品并不在于有多创新,而在于其对这个行业能构成多大的颠覆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到年收入10亿,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语言类在线教育的发展
ABC360上半年B轮融资1亿,同样是在线外教一对一平台,同样是菲利宾外籍老师,ABC360的发力重点在于后端运营、研发,提供更切合用户的产品体验。英孚、新东方这样的传统教育巨头也开始加紧布局在线教育。
沪江模式的价值在于通过大量的专业内容获得用户,解决了在线教育流量获取的难题,降低了获客成本。过亿的用户量变现则采取C2C+B2C+B2B2C组合商业模式。从最早的论坛到在线培训,口碑和内容在在线教育中含金量颇高。
值得注意的是,简单地将课表、教材搬上互联网,对所有学生进行毫无差异性的单向填鸭式教学,或像其他电子商务网站那样卖卖“学习卡”和课程光盘,这是教育利用互联网科技的第一次勇敢尝试。遗憾的是,这种“传统”模式在“个性化为王”的时代对学习者几乎不具任何吸引力,而且容易被复制,很难构建稳定的盈利模式。然而,科技的进展为乐观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新门: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正在引发教育创新的第二波爆发,沪江网校开发了大量的APP手机软件,和ipad版本,充分的利用了碎片化时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自身也随之发展壮大。在移动式平台上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这种学习将是无时无刻和无处不在的。未来谁占据了用户的手机,谁就占据了市场。
三、职业教育类的发展
通过在线方式,灵活的,低成本的学习新的职业技能。学生可以通过直播、自适应等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新的在线学位完成职业能力认证。这样的学习闭环正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实践。专注于提供编程教育服务Udacity在去年宣布完成1.05亿美元的D轮融资,并且估值达到10亿美元,进入独角兽的行列。Udacity采取的就是以上闭环的学习方式。相比Udacity的全英文教学,国内统一赛道的极客学院则显得更接地气,二者无论从培训方向到形式都如出一辙。通过线上图书馆的形式极客学院上线2年注册用户突破了300万,线上新型大学的培训方式则让用户变现的方式更加多样。成立于2010年的CreativeLIVE主要向创业者提供摄影、商业、设计等培训课程,在全球拥有近100多万名学生。
中国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是知识的结构性欠缺,即大学生并没有学到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的必要技能,这方面的知识需求很大,所以做职业培训和考证培训是条道路。MOOC 以知识的了解和初步掌握为目的,以现视频的展示形式,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便利。但对于职业技能培训来说,其内容供给方存在问题:如果内容由传统的培训机构来提供,网络上的廉价学习将冲击其线下销售,其面临着左右手互搏,目前在 MOOC 网站上挂出免费课程的机构更多是出于营销目的―这绝不是 MOOC 网站能够存活的基础;如果内容由个人提供,则其质量堪忧,劣币最终驱逐良币,网站将逐渐没落。
随着社会的加速演变,技术的创新应用,学习模式将会从在校学习变为终身学习。未来的发展或许不仅仅是文凭的获取,更重要的技能的获取。如果得到用户的终身使用,不仅仅对于用户是及其重要的,更不止于对某一家在线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行业的巨大推动。
四、儿童早教类的发展
儿童早教这个赛道从“鲨鱼公园”为代表的内容衍生到家园沟通软件,创新的内容和方向愈加多样化。贝聊是一款家园沟通软件,上半年宣布完成由威创股份和启迪教育领投的过亿B轮融资。专注于提供家园共育服务。接受程度高,重在启迪心灵和服务,相对K12赛道,内容知识点要求不高,VR的兴起和融入和更加细分的服务将会是新的发展热点。
互动和交流已成为在线教育的真意,其背后不乏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人的情绪会对学习产生广泛影响,比如开心的情绪有利于新创意的产生,而沮丧则使人们更关注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式并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唯一因素,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学习者的热情与学习效果,比如学习的目的、压力和强度等。对于儿童早教,如何引起儿童的兴趣与热情,从玩乐中学习成长,吸收知识,比学习本身更加的重要。
在线教育是慢事业,财富只是教育方面的一方面,更深入的了解教育培训行业的特殊性,尊重行业的内在规律,寻找具有教育行业特色的在线道路是所有赛道选手的必修课。如果把传统学校教育称为教育1.0,2005年左右出现的网校为教育2.0,那么眼下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则是教育3.0。在线教育,特别是移动在线教育,是未来很重要的发展方向。这是一条漫长而遥远的道路,绝不适用于既往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快速奠定用户基础、快速成功法则。
作者简介: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教集团;东莞理工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109-03
一、构建专业化职业教育集团,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东莞理工学校是一所综合性的国家重点中职学校,近年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与教学模式。从1999年开始,数控专业就率先与东莞铭锋实业公司、力劲机械公司、华隆公司、东莞轴承厂、三星电机公司等企业合作,合作模式一般是建立实训基地。电子专业与文一办公设备公司、勤上光电股份公司合作多年,并请工程师来校授课,共同培养公司所需要的人才。汽修专业与东莞鸿燕、东奥等汽车维修企业合作过,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实习上岗 。但随着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过去的校企合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合作规模小,岗位少,企业热情不高,合作难于长久为继,缺少长效机制,更不能深入发展。
校企合作的瓶颈根源是双方的“责、权、利”不明确。“责、权、利”的共享是合作的核心问题,也是校企合作的最大动力源。企业需要追求利润,如何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促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校企合作中,政府如何协调各合作单位的利益?如何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这些问题不解决,校企合作的瓶颈就不能突破。因此,学校总结多年校企合作的经验,决定以专业为依托,探索实践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与当地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真正破解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
二、依托数控专业,联合地方政府,成立“东莞数控模具职教集团”
1.运行机制
(1)学校牵头,政府推动,政、企、校合作共建
横沥镇是东莞市的模具制造重镇,模具企业相关年产值近50亿,曾多次与我校合作进行过短期模具人才的培训。2002年,位于横沥镇占地430亩的东莞理工学校职教城校区正式启用。借助新校区坐落在横沥镇的区位优势,学校与镇政府在原来短期合作培训模具工的基础上,率先成立了“东莞数控模具职业教育集团”。
(2)六个“共同”目标,责、权、利共享
集团成立了董事会,由学校校长担任董事长,镇经贸办主任担任副董事长,董事成员为首批签定合作协议的15家模具企业。集团拥有专项办学经费,镇政府、学校、合作企业各出资三分之一。集团内部成立了3个业务部门,分别是:教学培训部,就业指导部,人事保障部。集团的“责、权、利”,体现在六个“共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育技能人才,共同参与技术进步,共同安排学生就业。
2.办学实践
(1)学制灵活多样,培养百名模具工与百名模具师
集团成立后,将原先的“百名模具工”培训工程提升为“百名模具师”培训工程。为了鼓励当地青年就业,镇政府通过集团为每位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对我校全日制学生进入模具企业上岗的,政府提供奖学金,对接收学生就业的企业进行奖励。几年来,集团化办学已培养培训模具工与模具师共5期,累计培训学员400多人。
(2)定向招生,企业冠名,定单培养
集团还应企业的要求,为企业定向招生,定单培养。东莞信易电热机械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塑料辅机制造商,需要机械加工、模具制造技工人才。该企业通过与集团的合作,到我省边远地区定向招生,企业冠名专班培养。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3)教师参与企业技改与升级,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集团化办学为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几年来,数控专业教师深入集团企业,参与了多项产业升级与技改项目,如铭锋实业公司微型吸尘器和塑料托杯等产品的模具设计与加工、华隆机械公司铆合机的三维造型设计、润星机械公司高速加工中心床身导轨的数控加工方案设计等。
(4)建立“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提高数控专业办学水平
我校是教育部和北京FANUC机电公司共建“应用中心”的广东省内3所院校之一。FANUC公司捐赠价值50万元的最新产品,提供技术支持,培训师资。以“应用中心”为合作平台,进一步开展机床维修、员工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校企深度合作。
三、依托光电专业,与国家光电联盟合作,成立“全国LED产业产教融合(东莞)职业教育集团”
1.集团组织框架与章程
(1)组织框架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成立于2004年,目前已有312家成员单位。近年来,CSA在政策支撑、技术创新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引领着半导体照明行业快速成长。借助职教城新校区的建立使用,学校加强与CSA的深度合作,依托光电专业,牵头成立了“全国LED产业产教融合(东莞)职业教育集团”。
集团成员有东莞市半导体照明协会等4家相关行业协会,有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光电企业,有东莞理工学校、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18所职业院校。集团设理事会、常任理事会和秘书处等机构。秘书处设在东莞理工学校,是集团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集团的日常工作事务。
(2)集团《章程》主要内容
宗旨: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形成院校为主体,行业和企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培养体系。
任务:探索教学改革和学分互认;实现师资和专业优势互补;进行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科研、产品开发合作;开展相关经营和服务活动。
成员单位实行“四个不变”:原有的单位性质和隶属关系不变,管理体制不变,经济独立核算不变,人事关系和教职工身份不变。章程还明确规定了学校、企业、行业学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2.产、学、研近期规划与实施
(1)目前已经在东莞理工学校实训中心大楼建立一个固定资产300多万的LED灯珠封装生产车间,日产量达到25000只。车间有5个工作站,可以同时容纳一个班50人上岗实习。
(2)计划在东莞理工学校建立2个基地1个中心。即LED产品生产实训基地、LED制造装备生产实训基地和LED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3)计划建立LED光电产业人才认证体系,在广东省内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
3.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集团的产学研资源与机制、以及在我校的生产研发基地,拟在光电专业率先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为LED产业输送多层次的实用人才。
四、依托汽修专业,与东莞汽修协会合作,成立“东莞汽修职教联盟”
1.联盟简介
2008年,学校依托汽修专业,与东莞汽修协会联合成立了“东莞汽修联盟”。联盟中有东莞51家汽修骨干企业,由学校、协会、骨干企业共同组建联盟理事会。
2.主要教学实践
(1)成立“汽修技师之家”,为汽修企业以及汽修专业教学提供人才支持
汽修企业与学校汽修专业教学常常因缺少优秀人才而苦恼,东莞汽修职教联盟为此成立了一个“汽修技师之家”,利用市政府相关政策将一大批汽修行业的技术能人聚集在这个“家”中,解决人才难题。共聘用了100名理论基础好、维修技能强的技师作为“汽车技师之家”的双师型教师。这一活动得到了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汽修技师之家”的成立,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校企人才共用,校企利益共赢。
(2)与保时捷合作共育“保时捷铜级技师”
在东莞汽车维修联盟支持下,汽修专业与保时捷(中国)公司合作,选拔富有潜力的优秀学员,到保时捷中心培训,经过统一考核,成为“保时捷铜级技师”。通过合作,引入保时捷职业技能课程,配置符合保时捷项目教学要求的硬件设施,提高汽修专业整体教学素养和水平,提升学校在汽车服务行业的品牌知名度。
(3)与世界著名车企博世公司合作,成立“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
在东莞汽车维修联盟推动下,与博世公司合作建设“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将在师资培训、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方面与博世公司展开全面的合作,借鉴和引进国际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培养具有现代汽车服务理念的汽修专业人才。
五、依托计算机应用专业,与广州逸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移动互联网南方培训基地”
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移动互联网技术(MIT)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而大部分传统企业还没有应用到这种新技术,没有意识到这种新技术将给我们的传统企业的营销、信息管理及生产过程带来怎样的变革,移动互联网技术将成为很多企业运营新的源动力和增长点,其作用不亚于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影响。
由于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因此,学校紧贴市场,依托计算机专业,与广州逸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移动互联网南方培训基地”。根据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新的需求,学校参与广州逸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课程开发,决定在计算机软件专业内部率先开办移动互联网企业应用专业方向。并合作建设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华南基地东莞中心,立足东莞,面向企业,为东莞广大企业培训、培养MIT应用人才,体现中职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培训专人迅速编写了移动互联网技术教材,除了对外培训外,还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我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目前,我国各院校都还没有相关的专业设置,企业MIT应用人才匮乏,作为开放前沿的东莞在产业转型升级阶段,更是急需这方面的人才。
六、依托职业素养课程团队,与北京澜海源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职业素养研究与传播中心”
职业教育的内涵主要由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构成,如何以人为本对所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职业化培养,是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1.成立职业素养传播中心,在全校开设职业素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