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2
一、大学生就业观调查实施
本调查选取湛江师范学院的900名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
本调查是在尊从简单随机抽样原则下进行的,于2009年10月到2009年11月在湛江师范学院各个教学班级发放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观调查问卷并进行回收。
在对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一共发放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观调查问卷1000份,并成功回收了问卷900份,有效率90%。
二、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结果分析
对湛江师范学院大学毕业生发放回收的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统计调查的一些基本情况是: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合计900个,从对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
男女生分别为 人和 人,比例为男:女=45%:55%。
(一)面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知
高校扩招后,我校生源人数增多,从2003年到2009年我校毕业生增长超过一倍,传统师范专业人数增长超过1.5倍,这个数据表明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同时受广东省人事制度变革的影响,进入机关单位、学校、事业单位必须经过笔试、面试等考试形式的筛选,就业准入的门槛提高了。从表1-1可以看出,对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只有8.7%的大学生是表现得“很有信心”;65.3%的大学生感到“较有信心”、“一般”,这反映了我校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此表示担忧和自信心不足。26%的大学生觉得“较没信心”和“没有信心”表明在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的师范院校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着很浓厚的包分配制度的痕迹,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这种就业观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缺乏竞争的意识,所以学生在遇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时感到有点茫然失措和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大学生择业观念
图1-1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择业观念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的学生占 ,这表明我校学生还存在着传统的求稳定怕风险的就业观,这个就业观和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对人才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趋势是不相符的,是属于过时的缺乏现代意识的就业观。大部分的人选择的是 “先就业,后择业”,占54.3%,占到调查大学生的一半以上,这说明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理性地改变了原来想求稳的思想,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新观念。这种观念与我校开展的就业“两课”宣传的思想是相一致的,通过上课向学生灌输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上,先解决生存的问题,等具备了经验和能力时,在时机和条件来临时就可以发展自我,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占4.3%,这一比例和我校考取研究生的比例相符,我校2006届毕业生考上研究生90人,占学生总数的4.21%,但是这种观念正在受研究生扩招后就业难的就业形势的影响,2009届毕业生考上研究生为110人,只是占学生综述的2.98%。6.5%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由于这是个择业新观念,能够接受的学生还不多,可能和我校所处的地域有关,我校处于欠发达的粤西地区,经济发展不是很活跃,而我校大部分的生源都是来自粤西地区或粤北山区,不可避免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的就业流向选择
我校生源90%来自广东,特别是近几年主要集中在粤西地区,所以 的学生都选择在广东省内找工作,其中优先选择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占47.8%。近几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珠三角地区的就业岗位趋向饱和,在这种就业形势下我校学生退而求其次,回生源地就业成了我校学生就业流向的另外一个大方向,选择在“粤西地区”就业占34.8%。但是在选择的粤西地区中,很多学生还是优先选择市区,对经济困难的县、乡选择不多而且选择后流动性也很大。对于我校学生还是要积极灌输去基层、去艰苦环境地区的观念,让学生的就业理想和祖国的需要相结合。
(四)大学生的就业行业选择
由于受到传统师范院校的教育环境影响,我校学生就业时倾向于选择“普教系统”,这个一方面表示我校师范教育的成功,另一方面表示我校学生职业选择的狭隘。近几年,我校生源男女生的比例严重失调,达到 ,女生在行业选择中一般会侧重稳定的教师行业,所以这个行业一直都受到学生的青睐。广东这几年的“考公务员”热潮一直没有减退,受到这个热潮的影响,一直都有比较多的学生选择。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对策
(一)树立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
我院学生受传统师范教育的观念影响,一直缺乏一种积极进取的竞争观念,从近年来学生竞聘的岗位选择来看受偏爱的还是教师岗位,就业行业的选择还是偏向于比较稳定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而能够接纳最多毕业生的企业岗位往往无人问津。但是目前教师行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岗位的饱和能够吸纳应届毕业生的能力越来越弱,企业崇尚的优胜劣汰原则让我院学生还不能适应,导致了我院出现了学生被动就业的现状。从这几年我院就业指导中心引进了很多优秀企业来我院招聘但是无人问津的情况来看,我院学生必须转变原有的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就业观念,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才能适应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高校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避免走进死胡同。大量的实践证明这种理念比一步到位更切实际,适应性更广。并且这种逐步到位的理念,有助于探索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能力,提高自身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市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体现在。从一而终的工作社会很难再提供。所以,大学生应该学会适应时代潮流,在人才的流动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谋求发展。目前,人事制度在不断的改革完善,国家和高校也加大了就业指导的力度,国家和社会为给大学生的流动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很多大学生树立了与此俱进的职业理念,主动放弃了追逐机关事业单位,而去民营或者三资企业去谋求发展,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的去发现和把握机会,充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刚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暂时落实不了工作单位的,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强求自己急于落实一个固定的就业单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原因 对策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1.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下降的原因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已逐渐形成共识,而现在在高校里有多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多少大学生把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
2.大学生及家长错误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3.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迅速放缓,而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 09年第一季度GDP的增长6.1%,这必然会不利于就业需求的增长.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相当数量的企业为减少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纷裁减冗员,甚至停产,其作为吸收大学生的热点行业功能剧减弱,致使大学毕业生流向趋于多元化。
4、受以前大学生就业的错位影响,由于以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在就业期间,没有履行应有的义务,只把企业当成为面向更高职业的跳板,使企业在付出培训代价后,没有收获应有的成果,使大部分企业对应届大学生有缺乏应有的信任,造成企业和应届大学生间有条诚信的代沟!
5.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近年来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社会就业总量增加不足;传统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大量精简,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分流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需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发展总需求不足,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高校扩招使供需矛盾加大。我国从1999年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到115万人,而到2011年高校毕业生猛增到650余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毕业生数量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国家对策】
1.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
2.国家需要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
3.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专插本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4.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和中小型企业创业的扶持,增加就业岗位。
5.在金融危机前国家一直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所以今后一段时间里加大银行贷款力度,降低贷款利率,进一步激活社会需求资本,激活实业的投资,从而达到增加就业岗位的目的。
学校要切实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引导,加大对大学生职业操守的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学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的调整,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紧跟市场经济的步伐。
【学生对策】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1. 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
2.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将来打造全新的自我。
3. 在一个岗位、一个单位工作几十年的事情,在现在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了。不断改变生活环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的特征之一,而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则是谋求改变的前提。所以,作为现代人需要的是终身学习,而作为大学生这种品质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要如何提升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呢?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关键词:德语专业大学生 就业现状 建议
一、德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背景:
德语专业的迅速发展是与我国同西欧德语国家特别是德国之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趋势相联系的。几十年来,德语专业的规模由小到大,专业内培养方向越来越明确细化,为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输送了数以百计的人才。自从20世纪初在中国的大学中设立德语专业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有超过60所大学设立德语本科专业,每年培养数千名德语专业人才。尽管各学校德语专业名称有所不同,如“日耳曼语言文学”、“德语”、“涉外德语”等等。但是其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以及生源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相似性。上海共有11所本科院校开设德语专业,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及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其中有一本学校也有二本学校。
二、就业情况调查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笔者对上海部分大学的德语专业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所涉及题目从德语专业学生选择专业的初衷、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对德语专业就业前景的设想,德语专业学生如何选择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向以及大多数德语专业学生的择业倾向等方面展开。
2.访谈法
1)电话访谈:通过外语学院老师及就业中心的帮助,获得优秀毕业生的电话号码,对其就业状况进行了解。本次电话访谈对已经毕业的130名德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采访。
2)面对面访谈:对处于实习期的上海电机学院在校生为主体,外校学生为辅进行面对面访谈,从而了解他们在面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实习工作的体验与感受。
(二)调查结果
1.毕业后的方向选择
根据调查显示,毕业后大学生的选择方向大致有三种,分别是留在国内考研,出国留学和直接就业。本课题针对第三种选择进行调查。
60%的德语专业的大学生更加喜欢从事相应的翻译工作,中德贸易往来频繁,为未来的德语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德国也是一个有着丰富而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两国之间的文化传播、交流中需要大量的优秀翻译人才、研究人员。无论是同声传译还是笔译,这都是就业的一个亮点。23%的大学生喜欢导游工作,当然其中女生占多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也得到发展。近年来到中国旅游的德国人越来越多,在旅游参观的同时感受着中国的风土人情与经济变化;而国内亦有一部分人也有兴趣到德国等西欧国家观光游览,因此懂德语、了解德国社会文化的导游人才需求量大.45%的德语专业大学生喜欢教育行业,在国内开设德语专业的大学教书或者在例如上海这种大城市的国际学校教中小学生。78%的大学生希望进入德企或中德合资的企业工作,近年来中德经济交流频繁,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可以从事德语相关工作。还有一些同学从事法律、建筑等方面的工作。
2.就业心理
1)工作性质:64%的大学生倾向于稳定的工作,只有27%大学生接受挑战性较强的工作。这可能与大学生活节奏有关,很多大学生大学期间懒散,享受安逸的状态。导致工作后更喜欢安稳的工作,笔者建议大学生应多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锻炼我们的工作能力。
2)工作地点: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喜欢沿海城市,认为沿海城市工作机会多,工作环境好,工资薪酬高,但其实中部和西部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城市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而且物价较沿海城市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就业相关信息:
根据笔者在网上搜集的资料显示
1)德语相关企业不仅要求德语等级的各类证书和口译证书,(例如德语专业八级证书)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是看重的,EXCEL、WORD等办公软件的熟练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要求。
2)语言交际能力。德语口语的运用和各种场合的随机应变能力,性格乐观开朗,善于交际,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
3)提倡网上投简历。目前大学生找工作找实习的主要途径90%是通过网上投递简历的方式。应聘一般是先通过人才网报名,网上投递简历(不提倡上门投递简历的行为),然后进行面试,面试一般包括两轮试讲,在试讲过程中,除了授课方式和备课、课件等的质量外,仪表及课堂礼仪也成为重要参考。
三、针对德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所提的建议
1.对在校德语专业大学生的建议
1)学好专业课的内容
专业课不仅是我们当初自己选的感兴趣的方向,同时也是我们将来要从事的行业,所以我们要学好专业课。上课认真听讲,课下总结,扩大单词量,达到可以熟练运用听说读写的程度;可以与外教多交流,也可以形成学习小组,在生活中运用德语,读音要标准,发音要清晰打好基础才能为日后更加流利的交流提供保障
2)学好英语
德语专业的同学可以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考英语四级,充分说明了英语对德语专业同样重要。经调查,多数德语专业的学生工作时还会用到英语,许多德企的工作语言不是德语而是英语,而且频率较多,为了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不仅要可以讲德语,还要可以熟练的运用英语
3)增强自学能力
大学需要我们的自学能力,根据笔者所在的班级大一英语四级第一次的通过率为77%,然而第二次却再次通过的人很少,这充分说明到了大学很多同学放松了学习,第一通过的同学还有高考后的基础,第二次也没通过的同学只能说是没有充分的利用时间去学习,所以我们要加强自学能力,依然保持高中时学习的热情。
4)积极参加学院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积极参加学院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我们与人的交流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让自己融入集体让自己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更多的公司倾向于具有团队合作能力的员工,他们认为这样的员工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5)做好大学的规划
一些大学生上了大学突然感觉有些迷茫,不知道将来要做些什么工作,所以我们要做好大学规划,不仅要有大目标同时也要把目标具体化,划分成若干个小部分,这样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就会增加自信心与成就感。
6)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去迎接刚进入职场的种种困难与挫折,让自己保持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的心态,同时也要具有自控力、调节压力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在大城市找工作,大城市工作岗位多,但就业人数也相对来说比较多,所以不要把目光只放在大城市。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位提前做好调查,薪资水平及能力要求有清晰的了解,刚刚进入职场对薪资的要求不要过高。
7)扩大阅读量
德语在未来的职场中多数都只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真正的工作还需要我们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例如,德国的工业较发达,尤其汽车方面在世界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喜欢汽车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些关于汽车方面的知识,增加就业的砝码。
2.对已就业的德语专业大学生的建议:
1)保持学习的状态
工作后并不是就与学习没关系,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大学和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氛围,在工作中要多向同事请教不懂的问题,同时也要自己多努力让自己更快的成熟、更快的适应工作,保持一颗上进的心会为工作提供不少的动力。
2)及时调整心态
职场中要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大学也许早饭可以拿到课堂吃,可以迟到,可以旷课,但工作时要及时改掉这些换毛病,让自己尽快进入到工作的状态。当同事抱怨老板责骂的时候,先不要反驳,冷静下来好好反省下,看看自己哪里做错了,及时改正并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3)处理好人际关系
一些刚刚毕业的同学会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感到棘手,工作后我们便真正的踏入了这个现在的社会。在职场中与同事、老板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在学校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有很多差别,职场里更看重效率与能力,进入到新的环境就要调整我们处事的方法,处理好这些关
此次调查不仅锻炼了参与者的交流沟通能力,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我们分担各自擅长的部分,才得以保证调查有条不紊的进行。希望我们的建议可以被采纳,并对正在学习或已经工作的德语专业本科大学生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珊珊,金巧英.拨开层层迷雾,寻找光明未来——关于德语专业学生择业就业倾向的调研分析[N].中国科技信息,2010-8(16)
[2]张兴国,许百华.网络招聘的利与弊[J].中国人才,2004-11
[3]李春玲,王伯庆.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自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115万,而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达660万。2012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继续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总理也曾公开表示:最让他感到担忧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我走访调查了我省几所不同层次的大学的部分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了以下部分原因:第一,高校扩招的影响。毕业生多,而且每年都在呈上升趋势。2012年的大学毕业人数将达到惊人的680万,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第二,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是主要的就业渠道,这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第三,高校专业设置错位,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很多专业设置不合理,而且在全国大环境下已成饱和状态。第四,大学生非理性的择业观加剧就业困难。很多大学生对就业现状缺乏清晰的认识,高不成、低不就,不肯吃苦,加之在大学期间努力不够,专业知识不过硬。第五,大学生没有做好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缺乏求职技巧。大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对自己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以及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都不是很清楚,而且应试者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第六,大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开放性、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复苏的大好时机,政府、企业、学校要加强沟通与协作,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自身也要清醒认识形势,端正就业观,积极做好各方面准备。下面从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1.政府应对策略
首先,继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高新技术,加快产业升级,发展现代生产型的服务型行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切实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其次,做好制度性安排。第一,为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营造良好环境;第二,出台大学生创业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形成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第三,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第四,大力宣传并倡导高等教育普及化、就业市场化,在加快城乡统筹的同时,从政策上鼓励和吸引大学生服务基层。
2.企业应对策略
企业在调整用人计划的同时,要以长远的眼光,吸引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为企业今后发展建立人才库。如顺德美的公司在企业经营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下,还拿出165个岗位“虚位以待”,其中就有65个“储备干部”职位。这些人员先下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经过系统培训后,再提拔到相应的管理岗位,目的是为公司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管理干部,以防管理人才断层。由于待遇较好,也有晋升管理干部的机会,前来应聘的大学生络绎不绝,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可挑选人才。从企业角度讲,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挑出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样可以使其更快地融入企业。
3.学校应对策略
第一,进一步加强就业教育。举办系列关于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面试技巧的讲座,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其求职技能。第二,多渠道拓展就业市场。跟人才市场、民营企业加强沟通,通过这种方式拓宽就业市场。第三,跟踪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跟踪,了解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能力的优劣势,然后反馈给学院,使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更加贴近市场。第四,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第五,加强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贯穿大学生培养全程,借助举办校级创业项目设计大赛,允许学生在上学期间创业等措施,激发学生创业欲望,使以往只有少数人参与的大赛成为吸引更多拥有创业梦想的人的表演舞台。
4.大学生应对策略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第一,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大学生要树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对竞争,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变就业压力为动力。第二,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第三,树立到基层、到农村去的观念。农村和基层能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为其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很多的条件和机会。第四,树立发挥专业所长,但也注重综合素质的观念。第五,转变“精英”意识,树立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大学生也是社会阶层的普通成员,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选择工作。
(2)做好求职前准备。毕业生求职前要做好四大准备:做好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自信调整心态;知己知彼收集信息;简历要“简”而有“力”。
(3)要把握时机,尤其珍惜校园专场招聘会的机会。
四、大学生就业创业展望
面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政府、企业和高校应多管齐下,从各方面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大学生也要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降低求职要求、勇于自主创业、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解决自身就业创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百题问答.2009.
[2]辜胜阻,肖鼎光,洪群联.完善中国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1).
[3]许明,肖强,韦鸿鹏.广西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反观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根据调查和了解,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清晰,具有务实的就业观念,但对就业政策把握欠缺,缺乏到基层工作的意愿。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有客观认识,“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而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恰恰是许多用工单位招聘的重要门槛。
因此,在应届毕业生中“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就业的主流思想。大多数人选择以第一次就业为扎实基础和增长能力经验的跳板。选择一次性永久解决就业问题的毕业生少之又少。其次,他们选择单位更注重实际。可见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是解决就业滞涩问题的核心,也是最具突破性的导向。
在就业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有些人开始学着自主创业。在此,我重论述大学生创业的途径和现状,并就一些高校中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由此看到加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获得创业支持的途径
1.学校: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行之有效的支持就是校园创业大赛和创业培训机构。创业大赛百花齐放,既有团中央举办的全国性的‘挑战杯’又有各大高校自己组织的比赛,就像正式起跑前的热身运动一样,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方案的指导和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创业培训机构则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各类创业教育课程,如创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财务管理、经营管理、法律和税收等课程,系统的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知识,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社会:一般是大学生在做兼职时接触到的创业机会,他们毕业后大都是以人或者合伙人的形式活跃在以后的创业之路上。
3.家庭:其实真正来自家庭的创业支持微乎其微,除非是家族‘铺路式’的企业继承体系让一部分大学生借助外力顺水推舟的踏上创业之路。一切人脉、手续、启动资金、创业路子,都有强有力的后备支持。
4.网络平台:近几年,网络的泛滥与中国的创业市场面临‘瓶颈’的尴尬不期而遇,两者实行‘联姻’策略显示了双赢的智慧。很多创业公司借助搜狐、优酷等网络大亨‘海选’般的挖掘好的创业项目,拿在大学生之间口碑相传的一档创业节目《赢在中国》为例,就是企业用启动资金和创业金点子交换,选手在企业代表的刁难中与之较量,层层角逐后方可拿到创业基金。我们一方面被节目中一路火花闪电的智慧较量所深深折服,另一方面也豁然开朗,企业和社会都在摸索把对大学生的创业支持转变切实可行的路子。而且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创业带动就业’这一模式的实质性进展。
5.政策支持:在资金支持方面,由政府担保贴息贷款。国家专门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行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大学生可以获得小额无息贷款。在手续方面,开启‘绿色通道’,降低大学生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公司注册资金,减免大学生到工商、税务等部门办证的相关费用。
二、大学生的创业现状
在不断进行的创业实践中,大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创业特点,同时也曝露出一些弊端:
1.参与规划的热情高,实际投入操作率低,创业仅限于‘纸上谈兵’。
自从大学生接触并了解创业以来,其创业激情逐渐增长,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有一个山大创业实践中心,学校最初的想法是利用该中心给创业的大学生免费提供开公司的办公场所,并依靠学校资源提供各方面的支持。然而,该中心已经建成两年多,截至目前却只入驻了两家大学生创业公司,整个创业实践中心大楼显得挺冷清。
“学校很支持学生创业,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创业存在很多尴尬。”山东大学团委副书记、创业研究和指导中心副主任周庆华介绍说,近年来山东大学一直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每次校内海选时,都会有数千人报名,学生们都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创业项目,其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然而比赛归比赛,最终却罕有学生把创业的设想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创业行动。
2.失力与先进的科技、文化等因素,具有守旧性。
在国内创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事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即使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都集中于一些不必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网站维护。大学生对新创业领域的开发缺乏一定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有的则是因惧于现实的高风险而对最初的创业想法望而却步。
3.学校所能提供的帮助有限且不成系统。
仅有创业大赛和创业协会仅停留在理论优化的层次,远远达不到为有想法有干劲的创业大学生提供贯穿想法―启动―优化发展这个层次的系统支持。科技创业园区、师生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基金协会等机构的建设既是我们期待看见的又是任重道远的。
4.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
从全社会来看,中国的经济市场给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条件同样不足。在商业信用体系高度发达和商业环境优良的美国,创业成功的仅为1/4,在我国,缺乏充裕资金和广泛社会关系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3%。成功率如此低,创业的风险更是难以承受。从当前情况看,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资金,或是贷款或是东挪西借,一旦创业失败,就会血本无归,更不必说由此带来的声誉降低和身份下降。如此高风险,让很多年轻人不敢轻易试水。
三、从案例中看大学生创业的未来格局
(一)山东交通学院的“诚信驿站”。一个简单的铁皮架和一个木柜子,一些琳琅满目的文具,还有许多小饰品、盆景……它就是“诚信驿站”――交院文化的一道风景线。这是一个无人售货、自主选购的小店,付款全凭自觉和个人道德约束。这样的一个商店形式对社会来讲,不得不认为是一种挑战。如今,“诚信驿站”已经成为了交院校园文化的载体,从最初被人们当做新鲜事物津津乐道,到经历了‘洗劫’风波,再到后来慢慢得到舆论的认可和支持,小店已经被学生们所熟知,“诚信小店”成了“明星小店”。未来小店的星途一片坦荡,目前,小诚他们打算效仿北京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策划并实施“诚信驿站高校联盟”活动,努力把“诚信驿站”的形式在济南各大高校推广。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开创性地搞了一个“换客”活动,在这里,你可以拿自己闲置的物品到小店进行交换。
“你尊重我,所以我必须自尊;你信任我,所以我不能失信。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能经得起‘诚信驿站’的考验,从小见大,从五角钱的本子和几块钱的笔来折射出我们的素质。”周围的同学这样评价。除了早些时间山东电视台的《生活帮》栏目和《都市女报》都对小店进行过报道,2011年11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以《‘诚信驿站’进更多校园 弘扬诚信》为题作了报道;翌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朝闻天下》以《为诚信开小店 校园增添新风景》为题,对大学生开设“诚信驿站”作了报道;11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无人小店彰显校园诚信》为题对“诚信驿站”作报道并配以短评。在最近发生了一系列影响社会风气的诚信缺失事件的背景下,诚信小店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在社会上引发了民众关于‘诚信’问题的深思。
“别看这是小人物的小事件,反映的却是社会大问题。”济南新闻界一位资深媒体人在看到央视《新闻联播》对小店的报道后由衷地赞叹。把抽象的理想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具化成一个特立独行的实体小店这是一种让人耳目一新且极具潜力的创业方向,他们是拓荒者同时也是这一趋势的受益者,大学生的素养成就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创业项目。
诚然,大学生缺乏创业经验和基本的知识储备,但怎样培养敏锐的市场感知力,利用自身的优势抓住可能的机会,一点一滴的从小做到大,在摸索经验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系统才是‘笑到最后’的王道。毕竟创业成功的方法各有不同,有句老话也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二)草根之星。温廷伟,山东交通学院07级运专学生,从卖电话卡开始白手起家到现在拥有一家移动营业厅、汽车修理店、美容店、摄影器材专卖店的大老板用了整个大学时代。四年里从一张电话卡挣两块钱到进口SM卡制作设备全程制作电话卡,从利用专业知识从一名普通的‘汽车修理工’做起到完全拥有一家自己的店面,然后抓住机遇不断的拓展疆域,其中的艰辛和经验只有他自己懂得。有一件事他说不知是幸运还是缺憾:从创业至今他还从未失败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以就业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体面劳动”理念。2004年“中国就业论坛”上,我国首次提出将提高就业质量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13年11月,教育部首次要求各高校编制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就业质量成了国家和个人普遍关注的问题。
而就业质量是一个大而泛的概念,高校希望通过它来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及就业服务的针对性,用人单位希望通过它看到某个群体的就业期待和特征,在校生也希望以此把握自己的努力方向。而究竟何为就业质量?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如何有效提升就业质量?
一、就业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
就业质量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涵盖宏微观层面的范畴。就业质量的研究始于微观层面的个体劳动者,从微观来讲,重点关注劳动者个体就业状况相关的内容要素。而从宏观来讲,就业质量的内涵体现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公共就业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就业质量的客观方面反映劳动者就业状况的客观现状,主观方面反映劳动者对就业状况的主观判断。
关于就业质量的评价,杨河清等人将工作条件要素和劳动关系要素、社会保障要素具体操作化,以此来设定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杨河清,李佳,2007)。秦建国提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建构应当从4个角度入手:就业前的主客观前提指标、就业岗位质量指标、就业满意度指标、就业宏观表现指标(秦建国2007)。
柯羽从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出发,主要使用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薪金水平、人职匹配度、就业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六个指标,来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分析(柯羽,2010)。谭卫伟从国家建设需要的宏观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谭卫伟,2011)。刘素华(2005)、周平(2005)、程蹊(2003)也分别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就业质量与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等的关系和作用。2013年6月,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提出就业质量的七个核心要素:就业环境的改善、就业公平的实现、就业能力的提升、就业结构的优化、劳动报酬的提高、社会保障的享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对就业质量的内容有了进一步明确。
在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内容的选择上,忽略一些宏观层面的因素,如就业环境的改善、就业结构的优化、就业公平的实现等,主要从微观的层面来考量就业质量的情况,具体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考虑。
二、调查分析的开展及数据获取
为探索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就业质量调查研究小组于2015年5月―9月开展了“广州市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研究的的社会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学生人力资本存量相关情况、求职途径与信息、等信息。由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发展有阶段性和长期性,就业质量也随着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发展而变化,为此,本次调查主要界定为“大学生的初次就业质量”的调查,即“大学生走出校门后获得的第一份有报酬性工作的优劣程度及其满意度”。调查对象主要立足于广州本地,且毕业三年内的大学毕业生。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大学毕业生离校后工作岗位遍布各地,同时他们对网络的方式颇为接受,于是一种调查方式采用问卷星的在线问卷调查模式,另一种方式是结构化的问卷调查,采用与网络调查一样的问卷,根据其内容进行现场访谈。本次共发放问卷460份,回收问卷454份,有效回收率达98.7%。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
(一)就业质量的主观表现
1.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有待提升
从就业质量的内涵来看,就业满意度是衡量就业质量最重要的主观评价指标,它是毕业生对现有工作的主观心理感受或满足程度,也是衡量就业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6.1%的毕业生表示“非常满意”,64.63%的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不满意”为29.26%。
2.人职匹配程度偏低
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等均有不同的要求,人职匹配是个体职业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人职匹配程度,是人的特质与职业环境的适应性,是反映就业主体主观意愿的尊重性指标。人职匹配主要体现为工作符合自身职业规划及发展、所学专业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
调查中,当问及“现在工作是否符合职业规划及发展”时,36.24%的毕业生表示“符合”,9.61%的毕业生表示“不符合”,54.15%的毕业生表示“一般”。同时,34.06%的毕业生表示目前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27.51%毕业生表示“有一定联系,要用到专业知识”,关系甚微或者毫无关系的占38.42%。以上结果显示,毕业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及发展与所从事工作主观匹配度低,工作与专业的匹配度也不甚理想,综合体现为人职匹配程度偏低。
3.毕业生重视职业发展前景
职业发展是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规划,是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一系列活动。职业发展前景是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方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毕业生而言,企业最具有吸引力的前三项分别是:薪酬与福利(65.94%)、企业文化与氛围(50.66%)、发展前景(44.54%),职业发展前景成为企业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之一。
在对毕业3年内的毕业生进行调查中发现,27.95%的毕业生表示所在岗位有很大的“向上职业发展通道”,55.02%的毕业生表示“一般”,17.03%的毕业生表示所在岗位没有向上的职业发展通道。工作一年即加薪或职位晋升的占40.17%,半年即加薪或职位晋升的占20.09%。另外,这些毕业生中,从未调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占60.26%,39.74%的毕业生调换过工作,其中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调换过两次以上的工作,而他们调换工作的最主要原因便是个人发展空间有限。
(二)就业质量的客观表现
1.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尚需提高
现阶段最能集中反映就业质量客观状况、同时也最为劳动者重视的就业质量指标当属薪酬水平。在对毕业3年内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其薪酬水平分布如下:
调查显示,薪酬水平多数集中在3001-4000元,这在毕业3年内珠三角地区属于偏低的水平。
2.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水平尚需提高
社会保障是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并提升其安全预期的不可替代的手段,也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内容。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情况如下:90.39%的毕业生单位提供了五险(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75.11%的毕业生单位提供了公积金,67.69%毕业生单位提供了带薪假期,62.01%毕业生单位提供了年终奖金,4978%的毕业生单位提供了免费的培训,有交通补助的31%,有额外住房津贴的27.51%,还有30.57%的毕业生单位提供了其他保险(除五险之外的)。
由于现行的《劳动合同法》对五险有一定的限定,用人单位应当给劳动者办理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绝大部分的毕业生都能享用到五险,但仍有近10%的毕业生不能享用到这项国家法律规定的社会保障。
3.毕业生劳动关系状况有待改善
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结成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劳动关系与就业质量的联系,表现为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对就业质量状态等的行为反应。
调查发现,23.14%的毕业生单位有工会组织,并发挥了很大作用;基本不发挥作用33.19%的毕业生单位尽管有工会组织,但基本不发挥作用;24.45%的毕业生单位是没有工会组织的。48.47%的毕业生表示所在单位的工作氛围很和谐,47.6%的毕业生表示一般,3.93%的毕业生表示不和谐。
4.大部分毕业生民(私)营企就业
不同性质单位的单位环境和薪酬福利各有不同,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也反映了就业质量的差异,调查显示,26.64%毕业生就职于国有企业,13.1%就职于事业单位(含政府机关),41.05%d毕业生就职于民(私)营企业,外资企业8.3%,其他10.92%。民(私)营企业是毕业生就业最多的单位类型,这与该类型雇主的大量活跃于需求增长有极大的关系。
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路径
(一)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调查“求职过程中最困扰的问题”时,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是“工作经验缺乏”(51.09%),个人能力不足(38.86%),求职技巧及准备欠缺(38.86%),而这些能力的欠缺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就业能力偏低会导致毕业生不能如愿找到心仪的工作和岗位。
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一方面需加大人才培养改革的力度,将就业能力的具体要素培养嵌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学校教育能够跟上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水平的实际需求。同时,毕业生加强自身的学习和能力的构建,通过多种途径持续提升职业能力,以满足社会和岗位对知识技能不断提升的需要。在调查中,毕业生认为 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最主要问题不是专业能力,而是自我表达能力(58.95%)和人际交往能力(51.09%)。
另一方面,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作为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从表面上看,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表现为知识、技能等显性要素,但从内在来看,意识和素养等隐形要素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促进个体在组织里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1.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教师的作用。就业指导教师由于专业从事该职业,对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能力培养,就业心理调适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学习和积累,他们能给学生更细致有效的指导,然而在调查中,毕业生认为在求职中对他们提供最大帮助的是亲戚或朋友(占48.91%),而具有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就业指导老师却排在靠后的位置(仅占6.11%),这无疑是一种浪费。
发挥就业指导教师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教师自身职业和素养的提升,加强与行业的紧密联系,了解特定职业、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利用好教学和课程平台,切实了解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开设有意义的就业指导课程。
2.通过实践平台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调查中,毕业生一致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对就业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实习实践(66.38%),而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最重要的是面试技巧(68.12%),实习实践(51.97%),其次是就业心理调适(40.17%)。课件对毕业生而言,实习实践对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
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和实习机制,将实习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
(三)健全用人单位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体系
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与劳动关系的改善,影响员工的稳定性及其积极性的发挥。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要求,健全自身的社会保障与劳动关系体系,改善劳动环境,从劳动力需求方的角度来提升就业质量。
改善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一方面需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减少劳动争议。另一方面健全劳动关系协商机制,建立和完善工会组织体系,发挥工作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增强劳动者民主参与意识。
(四)鼓励企业为员工设计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
职业发展通道是组织中员工职业发展和职业晋升的路线,是员工获得工作满意,并实现职业理想和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主要途径,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可以增强毕业生的职业愿景,提高其就业稳定性和归属感。做好职业发展通道中的岗位分析和设计,各岗位的评价与考核,完善相匹配的薪酬管理体系和转岗升迁路径,确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培训体系,关注和尊重员工个人能力的发展,这是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刘素华,孔燕然.当前我国就业质量问题的新动向与道德、制度因应[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2]赵迎华.高校职业指导的实践探索.教育与职业,2013(10)
[3]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赖德胜,石丹淅.我国就业质量状况研究:基于问卷数据的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3(9)
[5]张志增,刘娜.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1)
[6]孟大虎,苏丽锋,李璐.人力资本与大学生的就业实现和就业质量――基于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2(3)
[7]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J].人口与经济,2005(6)
[8]钟云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求职[J].高教探索,2011(3)
[9]吴晓义.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高校职业指导的创新[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09)
[10]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1]刘素华.再论就业质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广东省思政课题《微观层面的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2014YK062);2015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人力资本对广州市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5Q2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厘定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是从就业过程中逐步提炼出来的,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通常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自身的就业理想,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顺利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就业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在校学习或从部分社会实践中得到,它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一个大学生要想实现顺利就业,首先他的就业动机必须正确,其次,他应具备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含人际交往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指满足岗位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差异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就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来看,具备基础能力是顺利实现就业的前提,只有基础能力足够,才可能顺利就业。专业能力是实现就业的关键,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只有具有了差异性能力才能从顺利就业最终走向自我创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在变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工厂都面临着倒闭破产,“隐量”“存量”待就业人口巨大,加之大学生毕业数量的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另外,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现象十分明显,导致大学生人生目标、价值取向、专业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就业难。据有关部门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专业能力不足。目前,由于很多大学在考量大学生时,采用的是学分制,导致很多大学生只注重学分积累,而忽略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自身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不够,而通常学校也不会及时正确引导学生,最终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作岗位对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而很多高校都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自身专业,这也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2.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其实是一种接受能力,它是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去学,而不是仅停留在让学生学到了什么上面。若一个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很难快速熟知新岗位所需的知识与业务,造成上手慢的局面,而单位看重的则是员工每天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由此可见,学习能力不强将严重阻碍学生就业。
3.实践能力低。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包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大学只注重让在校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大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很难满足岗位需求,还得从新学习,而很多企业又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培养这些大学生,这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此外,部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这也会影响其实际就业。当然,创业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后期就业。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要想把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必须从学校这个源头上着手。对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要逐步改革、不断完善。要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来设置专业,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当前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2.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要引导学生逐步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最终就业的主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就业的内容要全面,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多个方面,并且引导时要分层辅导,根据学生年级和学习层次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在分析引导时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以及发展意向等,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不仅要内容充实,而且要有个性。要经常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要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而且还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把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使更多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石铮.人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现今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巨大的就业压力、心理压力给女大学生带来的诸多迷茫与困惑,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以辽宁省某所大学为例,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校男女生比例为1:3,意味着在就业过程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倍,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女生并没有体现出就业的优势,反而男生的就业优势更为凸显,据调查显示,在择业过程中男生的就业机会要大于女生的就业机会;在就业过程中,男生的就业质量要好于女生的就业质量。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归因分析
男女毕业生为什么在毕业时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异,在一些单位的招聘条件中有明确的规定,只招男生不招女生;有些单位虽没有明确规定出具体的限定条件,但在实际的面试录取过程中,有倾向的进行性别选择。认真剖析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如下:
1.传统固化思想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传统性别歧视与偏见是女大学生在择业艰难的根本原因。尽管法律明确规定男女平等,但数千年“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历史文化已作为一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社会对女性的定位更多的是相夫教子、贤惠温淑。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行为期待不仅影响到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也会影响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1]
2.女大学生自身
一生理原因。由于男女在生理结构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决定着男女在职业分工与职业选择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女性生理上的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是用人单位最为头疼的首要原因,再加上女性在体力上弱于男性,冒险精神与宏观驾驭力不敌男性,这都是限制女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二心理原因。心理学家认为女性在事业上容易出现问题,主要原因为女性的同性嫉妒心强,家庭观念较重,创新性与创造力不强,在工作中谨小慎微缺乏开拓精神,种种的这些原因都是用人单位的在招聘中加设门槛,减少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2]
3.用人单位重男轻女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追寻的是利益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对用人单位而言,招聘就如同购买劳动力商品,在购买的过程中要全面衡量某种劳动力商品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等等,使得女性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性劳动力,这也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4.高校扩招近年来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达到699万,2014年是727万。比对2004年的280万,十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447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却与往年持平,这就造就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措施
1.女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应对就业
首先,女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不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就业岗位,女性的耐心、细致等性格优势是她们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的重要砝码,在一些特殊岗位突显出极大地优势;再者,女大学生要树立维权意识,善于发现和抵制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3]
2.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支持女大学生就业
生育行为是人类繁衍和文明延续的基石,是事关民族、国家的大事,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女性肩负这一神圣职责,不能因此在就业中遭到歧视,所以,政府应搭建平台帮助女大学生就业。(1)政府出台政策与法规支持女性就业。给予创业女大学生提供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出台一系列针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本科毕业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放开县级单位的招聘条件,降低女大学生的就业门槛,对到艰苦岗位、城乡基层就业的女大学生给予相应补贴;对于社会中的一些特殊岗位,可以有针对性的专岗专设,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的绿色通道。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营造女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2)严厉惩处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为基础,拟定《反就业歧视条例》,对于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性别歧视问题,一旦发现对相应单位予以严肃惩处;在招聘过程中取消性别歧视学历歧视与院校歧视,对于在招聘过程中因人定岗,明确限定院校性质、提高学历要求特别是歧视女性的单位,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女大学生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就业,使得女大学生毕业后想就业、敢就业、能就业、就好业!
3.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专门开设适合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必修课程,以及创业指导选修课程,为她们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建议。帮助女大学生科学制订职业规划,在校期间不断根据个人能力进行职业规划调整。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要与用工市场要求相接轨,构建方便发挥女大学生自身优势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形势分析”和“求职面试技巧培训”服务,使她们在毕业时真正具有竞争力。(2)要重视并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这方面的指导内容进行充实并加大指导力度。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示弱、矛盾、虚荣等多种不良的心理以及焦虑、无助、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问题。要关注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势,有针对性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以及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择业心理,正确的认识社会现状、就业形势,充分利用女性的性别优势,拓宽就业面。让女大学生以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姿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摒弃依赖或自卑心理,调解不良情绪,把握机遇,迎接就业市场的挑战。(3)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灵活就业观念,实现自我价值。新时代下的女大学生就业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鼓励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社区就业,到新兴的家政服务行业就业,到传统的手工制品行业就业,自主创业,集体创业,拓宽就业门路。
作者:孟晓媛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2.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大课题,既牵涉到全球化的国际背景,既受到社会文化观念的制约,又同青年自身素质及价值理念紧密相关。其中,女大学生由于心理、生理上与男性的差距,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使得她们在就业上与男性比较而言,更加难以适应。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对几个专业的大三、大四女生展开就业调查。本次问卷共发出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
一、就业观的现状原因分析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在回收的 195份问卷中,有 95%的女生接受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有 89%的女生接触过相关的就业知识的讲座或者培训。但是绝大部分的女生把这些当作是在学校所受的一种教育,而不是将自己的个性倾向、兴趣爱好和专业素养与自己的过去、将来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合理地评估自己,为自己建设设计将来。在这个方面做过理性思考并且脚踏实地施行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35%。更有3.6%的女生从未考虑过职业规划与设计。
2.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调查结果表明,有47.7% 的女生选择去医院工作,有21%的女生乐意去政府机关工作,仅有15.9%的女生愿意到企业就职,问卷设计中问是否愿意去基层例如担任村官一职时,竟然没有一个人表示愿意。这种选择高薪、高地位的工作的倾向与现实当中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调查当中,有的女生认为人生的理想在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经济收入,这与当今社会以收入的高低来衡量个人价值的高低有相似之处。
3.缺乏阳光积极的心态
有65%的女生认为企业在聘员工时,更加愿意选用男生,也就是她们认为绝大部分的企业在用人上存在性别歧视,尤其是在当前这萧条的经济状态下,女生们无法对自己产生正确的认知观念,大部分有自卑、担心、悲观的情绪。有60% 的女生赞同女孩子找工作以稳为主,在问到女生对待事业和家庭的关系时,有58%的女生认为女孩子应当以家庭为重,这无疑是受到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思想的束缚。通过各个班级男女生的对比可以发现,事实上,很多女生的综合素养高于男生。
二、应对策略
1.加强就业指导
女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卓绝的系统性工程,不能仅凭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取得成效,建议从女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开始至毕业,逐步的、循序渐进的进行就业教育及指导。例如在入学教育时可以揉和形势分析、经济趋势等在学生的大学规划中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第一个学年度即开《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女大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生涯的观念,并且能够与自己的大学生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将来的顺利就业制订正确的规划。大二和大三阶段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职业讲座、邀请往届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等进行就业咨询和服务,特别是邀请往届毕业生当中的成功人士进行现身说教,其效果明显高于学校的老师、工作人员的单纯说教,往往对女大学生的触动很大。在毕业前期还可以动员毕业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自我总结,测试自己对就业的准备程度。
女生在学习、就业过程当中相对于男生而言,更加容易产生自卑、无奈的心里,学校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搭建就业指导和咨询的平台,建立广泛的就业联系网,鼓励女生在校期间尝试各种兼职,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派遣专职人员有序地组织女生到公司、企业或者其它单位部门任职,促进她们课外加强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训练,帮助她们成为专业技能和特长型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政府合作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之下,职业证书是劳动者就业的入场券,并且是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有力证明,女生同时拥有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无疑比其他仅仅获得文凭的劳动者更有竞争力。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讲,就业往往不是一劳永逸的,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不但能增加就业机会,还能使女生具备转变岗位或跳槽的能力,更多的单位往往更加青睐复合型的人才。作为学校,首先要在女生当中大力普及职业技能鉴定的知识和观念,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帮助女生明了职业证书对就业的重要性,其次要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广大女生获取职业证书提供服务平台;再次加强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加强两课教育
职业价值观实际上是人生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职业地位观、职业苦乐观、职业待遇观三个方面,它与个体的世界观、道德意识以及心理认知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反映的自卑、功利、个人利己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她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因此,要以“两课”为突破口,把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纳入德育内容体系,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形式上改变一成不变的说教模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德育,注重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4.加强心理引导
和男生相比,女生常常会产生一些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表现在就业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对女生的求职造成消极的影响。其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一是“娇气”、“骄傲”的心理,这会导致女生拈轻怕重,缺乏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二是自卑与依赖的心理,这会导致女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三是从众和攀比的心理,这会导致女生人云亦云,缺乏主见,难以确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指导,通过职业倾向量表的调查分析,使得女生在现实的环境中客观冷静地分析、评价自我,分清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坦然面对现实,接受自我,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焦虑情绪。在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同时,引入反馈机制,建立典型案例的跟踪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何斌;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J];今日中国;2012年06期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指导 调查报告
一、引言
我国高校从1999年起开始的扩招,如今已达十年之久。虽然到了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大幅超过当年预计的占适龄青年15%的目标 ,但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却给每年的就业形势带来严峻的挑战。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15万,到了2010年6月这个数据已经超过630万。然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并没有随之一路上升,尤其是2007年甚至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就业率从2006年的77%下降到2007年的70%。再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0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 ,涨幅并不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就业指导的工作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学校就业指导的发展中经历了安置就业的择业指导和生涯辅导两个阶段。1908年创建波士顿地方职业指导局之前,英美的少数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已开始尝试就业指导。20世纪20年代波士顿地方职业指导局并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开始了专业化的师资培养,推进了学校的就业指导运动。20世纪50年代之后,受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影响,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开始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学校的就业指导开始了专业化、规范化和课程化的发展。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要求高校建立并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机构。根据教育部要求,2008年起我国所有普通高校必须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 ,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教育,规划职业生涯。
可见,就业指导工作在不同国家和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业指导的对象、性质和所指的含义略有不同。本研究定义的就业指导工作指的是目前中国普通高等院校中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从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择业到规划学生发展的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相关的理论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例如美国波士顿大学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教授的特质-因素匹配理论,该理论在我国应用最多 ,又称人-职匹配理论,他指出选择职业是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特质)与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相互匹配的结果。另外还有霍兰德的职业个性理论、美国职业指导专家伊莱?金斯伯格(Eli Ginzberg)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美国埃德加・H.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等。其中在我国应用最多的是帕森斯的特质-因素匹配理论,。
三、调查的过程
1.调查地点的选择。本研究是在Y大学(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一所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
2.调查样本的结构。根据研究的目的,考虑到实际调查的可行性,作者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在校内的学生,毕业班外出实习和找工作的学生暂时没有涉及到。
3.调查对象的抽取。从各院系随机抽取了五个本科班,两个研究生班,并由这几个班级的班干部随机抽取本班在校同学作为调查对象,由于选取调查对象时所依据的标准只有在校内这一项,如果忽略极端偏差情况的发生,可认为本方式接近于随机抽样。
4.问卷的编写。本调查研究所用问卷采用的是自填问卷,根据前期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参考,一共设置了28个问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搜集被测者的基本情况,还包括被测者的性格特点、自我认知状况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涉及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始的时间、指导的内容、工作人员服务情况、产生的效果等方面。提问方式主要是不定项选择题,被测者只需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勾选答案,若有补充则在空白处填写。
5.发放问卷。调查问卷不记名,由被测者带回填写,写完后回收。调查时间是2011年6月下旬,实际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90份,其中580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
6.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就业指导的需求。
如表2所示,目前大学生有超过百分九十的比例是需要专业就业指导服务的,并且有绝大部分学生(超过90%)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清晰,有少数学生甚至没有规划。因此在高校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或部门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学生们希望能够尽早开始接受就业的指导,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期望从大学一入学甚至高中起就开始接受指导。看来,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不仅很强烈而且很迫切。
2.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仅有6.9%的同学认为及时和10.3%的同学认为齐全;对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和专业素养的评价中大部分同学态度中立,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平时接触这些工作人员的机会很少,也没有渠道知道工作人的资质如何,因此很难做出过多的判断。
另外,在接受过就业指导的学生中,仅有3.4%的学生认为得到的帮助很大,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只得到了有限的帮助。没有接受过具体的就业指导的学生比例也是不容忽视的。
3.大学生择业的现状。这部分的内容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为多选题,因此只统计得票数,并将各个选项依据得票有多到少进行降序排列,得出表3。
根据表3可以得出,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信息的来源和就业技能、观念、知识的来源大都首选书刊、网络等大众媒体,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获取信息这个渠道却被排在了后面。
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困难,排名靠前的几项都是可以通过专业的就业指导来改善的,也正是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做到的重要工作内容。
4.对就业指导内容与方式的期望。这部分的内容在调查问卷中也设计成多选题,因此只统计得票数,并将各个选项依据得票有多到少进行降序排列。
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期望还是很大的,其中最大的希望还是提供就业信息,其次是应聘技巧。而且大学生对提供就业实践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也是十分强烈的。
关于指导方式,大学生对目前普遍开展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并不十分感兴趣,大家对方式的选择还是十分丰富的,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展开还需要更加灵活、生动和切实有效的方法和形式。
另外,问卷中还设计了开放式的问题,让被测者畅所欲言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被测者提出的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求把握不准确,没有起到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认为学校对这项工作的宣传也不到位,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够。
五、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迫切的需要,大学生对这项工作的期望也是较高的。高校如果能够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意义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切实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还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和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当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针对前文叙述的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仅供参考。
1.就业指导工作应尽早地展开。建议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着手开始基础的就业辅导,至少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就业的主要去向,介绍一些就业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提早做好准备。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就业指导队伍。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都只停留在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应聘技巧等表面的工作上,没有专业的高素质工作人员为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或者对就业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若能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系统开展这项工作,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光靠几个部门工作人员来展开,也不能停留在单一乏味的方式和手段上,可以借鉴前文提到的实战演练、互动沟通、经验分享、案例分析等学生感兴趣方法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达到的效果。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信息透明度。虽然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在切实地展开自己的工作,但是由于宣传的不到位,造成许多低年级的同学并不了解这项工作,也不了解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可以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印成小手册,通过班委、或者以宿舍为单位,主动向大学生传播这类信息。
最后,由于本次调查的时间有限,样本只选取了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样本的代表性;调查问卷只是一个学期的数据;数据分析的手段也有限,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
[2]新华网教育频道:news.省略.edu,《2010年内地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630万创历史新高》,2010年06月10日。
[3]辽宁省就业网jyw.省略。
[4]新浪财经频道:省略,《高学历抢低学历饭碗须引起重视》,2010年09月14日。
[5]梁业胜,黄翠瑶:《国外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其发展趋势》,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4期。
[6]覃干超:《高师院校职业指导模式》,载《高教论坛》,2004年4月。
摘要:在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和经济结构面临调整的宏观背景之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也面临着供需失衡的问题,大学毕业生的供给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进而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这方面,大学生创业可以说是新时期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突破口,但与此同时,我国大学生创业机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不利于推动大学生积极创业,亟需实现政府与高校的联动,以完善我国大学生创业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机制 发展现状
一、创业机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突破口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更为重视高等教育,以更加积极的政策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了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2008年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为550余万,这一数字在2014年达到了727万之多。但是,在我国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的前提之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却不容乐观,自2008年开始,我国GDP已经告别高速增长的模式,GDP增长的速度有所放缓,宏观经济结构也面临着转型。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与大学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却不容乐观。
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具体路径来看,其可供选择的策略颇多,比如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推进校企合作等等,但这些策略最终能起到的作用都难以与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相企及。一方面,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仅能够解决单个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创造更多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高校作为我国科研成果的产出基地,其要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必须由具备一定创造力的群体来完成此项任务。而大学生无疑是最佳人选,他们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有力地推动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进而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内在的动力。而经济结构的良性调整,又必然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环境。但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机制不完善,导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很低,且成功率不高。因此,创业机制可以说是关系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大问题,其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二、现状考量:我国大学生创业机制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只有在相对完善的创业机制的支持之下,我国大学生创业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但从实然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机制是存在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据麦可思中国2012年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项调查显示,缺乏管理经验是导致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的重要因素。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缺失,具体来看,高校创业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并没有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当前,只有少数高校设置了关于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置这方面的课程。但即便是设置了创业教育方面课程的学校,也是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二是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缺乏。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创业教育的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求其教师具有相应的创业实践经历,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我国高校教师结构来看,其多为学术工作者,即便是有些企业家进入高校从事教师工作,也是兼职教师,偶尔给学生上一次课,这使得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脱离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也是导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政府与高校联动:完善大学生创业机制的出路
毫无疑问的是,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机制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缺少了政府的有效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无从谈起。同样,没有政府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校创业教育也难以顺利实施。基于此,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法律体系。要保障我国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连续性,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是最优路径,我国应积极制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法律、法规,对于各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执行进行明确的说明,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二是简化程序,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为了破解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难的问题,政府可以适当降低大学生公司注册资本的限额,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政府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大学生以知识产权出资的比例,以推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自主创业。三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技术、创业信息服务,化解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参考文献
[l]范龙,尹琦.大学生创业定位与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杨艳萍.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教育模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1(6)
[3]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141-01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热点,甚至一度出现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说法。据最新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比2010年增加30万,而就业率却不到80%,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中国毕业生网的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1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随着我国当今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发变得困难起来,其具体表现为如下。
1.1 高校普遍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这几年,我国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00万,2010年630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4年之中增加了80万,预计今后还将会持续增长。毕业生存量迅速扩大,增长幅度也不断加大,毕业生数量呈现出跳跃式增长,但社会的人才需求增长相对缓慢,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的难度。从全国人才市场供求的总体趋势来看,人才供大于求,这不是简单的人才过剩,因此需要各地积极调整人才政策,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1.2 在就业地区、部门的选择上失衡,出现“难”就业状况
大学生就业存在趋同性,他们大都选择到省会及沿海大城市,势必造成择业方向上的集中,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又转为“双向”自主就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有一种普遍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感,他们更希望能够得到较为稳定的职位。而具有此种特点的高校、科研单位、医院、国有企业、中小学等部门,因报考人员扎堆,不断抬高部门就业门槛,也使得就业难问题愈加凸显。
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2.1 体制方面的因素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应当在大学生就业和人才流动中起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而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方面却未能有效地进行二者供求信息、质量信息的传递工作。人才结构问题,实际上是流动体制的问题,只有通过充分的流动才能够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2.2 传统观念方面的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15%,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传统观念依旧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这主要是:我国大学生仍然用“精英教育”时代的就业思想看待就业,习惯于“被计划”;大学生对薪水的期望值普遍偏高;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缺乏自己合理、客观的判断。大多数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时,偏重大型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忽视中小企业。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处2010年12月的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中、小企业人员需求所占比重分别是33.9%和46.5%,中小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占企业人才总需求的八成。传统的就业观,与现实社会需求错位,这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2.3 社会用人环境的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已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各类用人单位在选择时存不少误区,主要体现为:很多用人单位一味盲目追求高学历的人才;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急功近利,多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遇到歧视,如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
3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产生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原因是方面的,所以,要解决这一社会性难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3.1 政府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引导
政府要努力消除就业的制度障碍,确保就业政策及时落实,缩小全国不同地区就业政策上的差距,同时根据各区域经济情况的不同,做出必要合理的政策倾斜。要构建全国性的就业市场网络,让招聘单位和毕业生实现网上双向互联,让二者实现自主的、多样化的选择。
3.2 学校应优化自身的课程设置
学校对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水平量力而行,提高课程的质量,发展自己的优势科目,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高等教育内部规律相结合,改变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能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3.3 大学生要努力充实自己,提高核心竞争力
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平时就要不断充实自己,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学校要加大投入,重视各种实验室的建设,培养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引导,使大学生积极有效地将自身的特点与适应职业结合起来,更好地进行自己的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 窦秀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2):58-59.
[2] 王新,马金锁,张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J].大家,2011(12).
[3] 刘艳,李树民.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2).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摘要]影响广东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广东大学生创业既有优势和机遇,也存在劣势和威胁,其中,资金困难、缺乏实践经验等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应该在大学生创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国家宏观政策法规的框架下,积极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针对广东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措施,努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创业环境;SWOT分析;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是指高等学校就读的全日制大学生,其个人或者团体依法登记设立企业,以赢利为目的的从事有偿的商业活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自主创业逐渐成为大学生毕业时择业的一个重要选项。但总的来说,大学生创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各级政府、高校、家庭和大学生应积极行动起来,争创大学生创业的新局面。
1 广东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根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1%,而在世界范围内是20%,全国平均水平是10%。笔者在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承担《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曾对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广东大学生创业有以下三个特点:
1.1创业认可度较高
调查显示,有高达74.2%的学生赞同在校创业,而不赞同的只有7.1%。赞同创业的学生中,42.4%认为“创业是更重要的一种学习”,18.9%认为“创业才能体验人生价值”,23.9%认为“创业是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好渠道”;不赞成在校创业的学生其原因主要集中在缺乏“创业学习”、“创业资金”和“创业能力”三个选项上。可见,大学生在思想上普遍接受并赞同大学生创业。
1.2创业行为的男女差异、地区差异和贫富差异较大
男女差异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中仅20.5%有创业愿望,而在男生中这一比例高达79.5%,男女比例接近4:1。
地区差异方面,在有创业意愿或正在进行创业活动的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占48.4%,小城市的占25.3%,中等城市的占13.7%,大城市的占3.6%。可见,来自农村和小城市的大学生对创业更有渴望和激情。
贫富差异方面,在有创业意愿或正在进行创业活动的学生中,贫困生占36%,富裕大学生只占8%,介于贫困和富裕之间的“夹心层”大学生占56%。贫困生创业愿望更为强烈,更迫切地希望通过创业来改变经济条件和命运。
1.3创业动机多样化
在调查问卷涉及动机的四个选项中,选“自我锻炼,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学生占46.9%,“因有经济需求创业”的占33.7%,“有兴趣去从事创业活动”的占15.3%。由此可见,在广东职院,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是多样化的,虽然创立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创业动机却不仅仅是谋求经济利益,而是把服务社会和提升自我价值结合起来。
2 广东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创业的影响因素即创业环境,是指围绕创业者的创业和发展的变化,并足以影响或制约创业行为的全部内在和外在条件。
2.1社会因素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社会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社会和政府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环境,包括相关政策、法律、经济等,以及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各种创业机会;二是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舆论。
2.2学校因素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学校因素主要体现在创业教育方面。目前,广东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各高校在创业教育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2.2.1认识方面
如高校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或缺乏明确的定位和方向,片面强调就业教育,导致创业教育滞后。
2.2.2师资方面
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是由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承担,其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经验,给学生授课时,基本是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应聘技巧等,无法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指导和教育。
2.2.3课程方面
如许多高校采取选修课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
2.3家庭因素
家庭是否支持大学生创业,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能否顺利走上创业道路。家庭因素主要表现在父母的事业价值观对子女创业的影响。如果父母鼓励子女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大胆尝试创业,那么大学生对待创业的态度就会积极乐观;如果父母担心子女吃苦受累,或希望子女工作稳定,就会降低甚至消除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并对大学生创业行为起到阻碍作用。
2.4大学生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主要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这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最主要因素。创业素质包括创业心理、创业能力、个性品质等。创业心理主要指心理承受能力,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与智商相关的各种能力,个性品质指个体具备的与情商相关的各种品质,主要包括冒险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韧性、性格等。
3 广东大学生创业的SWOT分析
3.1广东大学生创业的优势(Strengths)
3.1.1大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素养
大学生具有现实或潜在的自主创业意愿,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理想,年轻富有活力,勇于拼搏,善于学习,这都是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1.2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头脑灵活,善于发现市场机会
大学生对事物有较强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较快地接受新生事物。这些优势使其更容易发现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和商机。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看中了大学生掌握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而愿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3.2广东大学生创业的劣势(Weaknesses)
3.2.1大学生缺乏从事商业活动的实际经验
大学生虽然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实际从事过商业活动,对市场规则理解不深,较难准确把握各个行业动态的市场信息,不能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并进行理性的风险分析,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很难在短期内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到创业者、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转换。
3.2.2缺乏资金和风险承担能力
资金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据广州市劳动局就业中心的调查统计,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不足10万元;61.63%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启动资金是创业的最大障碍。没有资金,创业就无法启动。而大学生没有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因此也很难取得银行贷款,获得后续的资金支持。
3.3广东大学生创业的机会(Opportunities)
3.3.1创业的宏观环境逐渐改善
各级政府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且越来越细化和贴近实际。虽然这些政策的成效还需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广东大学生自主创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3.3.2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硬件设施完善,商业气氛浓厚。多年来,广东的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贸易等各项经济指标均处在全国前列,为广东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4广东大学生创业的威胁(Threats)
大学生创业的威胁主要来自普通创业者的竞争。普通创业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历层次较低的群体,为生计需要进行创业,如下岗工人、无业者等;另一类是已在职场工作数年,积累了一定经验、资金和人脉资源的创业者。前者和大学生一样,有政府、社会的扶持和政策方面的优惠待遇,与之相比,大学生创业者的优势非常有限;而后者具有较高的能力及原始积累,他们的创业,尤其是创业初期,往往比大学生更具竞争力。
4 广东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数据、资料和分析,本文针对广东大学生创业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4.1政府提高重视,加强宏观政策扶持和引导
4.1.1政府应重新认识大学生创业在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政府应改变大学生创业在经济发展中只是次要的辅助部分的传统观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调动社会力量改善创业环境,把大学生自主创业视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4.1.2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舆论氛围
大众传媒机构作为党和政府舆论宣传的喉舌,应配合国家政策,大力传播创业观念,培育创业文化,宣传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为其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4.1.3完善创业投资体系
我国创业投资机构包括五种类型:一是国有独资的创业投资机构,二是政府参股或控股的创业投资机构,三是民间资金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四是外资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五是某些大公司、企业集团下属的创业投资机构。政府应加强对各类创业投资机构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引导风险投资资金流向有商业价值、有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创业投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4.1.4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政府除财政拨款外,还要积极探索建立相应的机构和贷款管理平台,负责收集整理大学生创业项目和扶持政策,并建立当地大学生创业贷款项目数据库和人才数据库。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宽担保平台和融资平台,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对于有较大商业价值和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在融资方面进一步放宽条件,例如给予贴息贷款、无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
4.2高校开展专业的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利的校园环境
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是实现创业教育目的的支撑,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2.1创业教育不能离开课堂这一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可以实现知识、人员和时间“三集中”,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环节。课堂教学只要方式科学,就会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
4.2.2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比如进行创业计划竞赛、模拟企业管理、创业沙龙或者讲座等,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体验,又便于检验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情况。
4.3家庭转变子女成才观念,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稳定的家庭支持
家长要转变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树立多元化的成才观。子女找到稳定工作是一种成才途径,而自主创业也是一种成才途径。家庭要帮助大学生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鼓励青年人大胆创业,勇于创新,同时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4.4大学生创业者要培养过硬的创业素质
4.4.1创业思想准备
大学生创业者在思想上应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既要正确地自我评价,又要对社会有长远和理性的认识与判断,从而准确定位创业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4.4.2创业知识积累
大学生创业者在知识上应做好积累,早日树立创业目标、制定创业规划,并抓紧有限的在校学习和假期实践时间,为自己的规划储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最有经验、资源最丰富的行业和领域进行创业。
4.4.3创业失败的心理承受准备
健康的心理是整个创业过程顺利发展的推进剂。大学生创业者应明白创业道路的艰辛,做好创业失败的心理准备。要理性选择创业项目,要有冷静、理智、平和的心态,切忌狂热和冲动。
5 结 语
综上所述,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应在大学生创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国家宏观政策法规的框架下,积极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针对广东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措施,努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从而为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发展、扩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文安,陈红艳,曹晶晶等.官员称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1% 缺少想法[N].新快报,2009-2-26.
[2]张涛,熊小芸.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汪歙萍,熊丙奇.大学生创业[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姚毓春.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J].经济纵横,2007(8).
[5]胡敏,陈立俊.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11).
[6]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一、就业指导课程在高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开设就业指导课,有利于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专业、了解市场、了解社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活动,增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求职择业技巧,为学生走上就业与创业的成功之路搭起桥梁,铺平道路。
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教师不仅能科学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法规、传授就业知识和技巧,而且能及时而有效的向大学生讲解学校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就业工作目标、落实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任务。
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就业指导课程认识不足,观念陈旧。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尽管近年来各地高校普遍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据调查:目前,各院校在一年级就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并不在少数,其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把该课程只将其作为“帮助毕业生找工作”的手段,并未认识到它对促进大学生成材的意义,片面追求较高的一次性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成了我国众多高校职业指导追求的唯一目标,在指导实践中不是“授人以渔”,而是“授人以鱼”,只能培养出缺乏人文情怀的“经济人”和“功利型”的技术工匠,磨灭了大学生的鲜活个性,导致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职业观念、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走出校园后到处碰壁、屡屡受挫。
(二)缺乏师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目前各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由从事就业工作或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领导兼任,他们虽然长期从事此项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门培训,对就业指导的教学课程建设以及科研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胜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些老师也缺少心理、择业、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定位等技能,不能解决新形势下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
(三)教学课程体系不健全。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教材内容老化,针对性不强,理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各省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写教材,组织授课,但教材和授课水平参差不齐。一些高校就业指导课没有科学规范的教学大纲,缺乏系统的、规范的、有针对性的教材;教学形式单一,课程针对性不强,缺少个性化辅导和自主创业意识教育。
三、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改革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政策导向、学生需求,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就业知识、技能以及经验,促进学生选择、获得并准备从事一项适合自己职业的课程。其课程内容涉及多门学科,是集理论、实践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就业义务的履行离不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会随着时代变迁、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发生改变,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二)精选师资队伍,加强教师培训。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核心的力量是相对固定的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各院系学生工作处的辅导员以及副书记共同组成。辅助的就业指导力量是各院系的专业教师,他们大多能够较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市场,能够从专业的角度给出相关的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而言也较为信服,可以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另外,许多企业的老总,社会的创业精英人才都可以请进来作为校外力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提出的教育理念,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描述为:“创新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本文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依托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的一种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推动创业行为,从而激发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黑龙江省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二、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黑龙江省为了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台了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30条政策措施。在资金扶持和融资担保等方面,省级财政投入2亿元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公司,还每年安排1亿元大学生创业“种子资金”;在创业基地建设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孵化基地达到300个。同时黑龙江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活动,增加创新创业赛项。据最新数据统计,2015年,黑龙江省在校大学生创业人数由952人增到2048人,带动就业人数达2956人;毕业生创业人数由704人增至1320人,带动就业人数达1965人,黑龙江省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浪潮,与此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受到重视。黑龙江省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于上世纪末,最早是作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一项内容,以创业活动,讲座形式开展的。2002年国家把黑龙江大学列为全国九所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2003年省教育?d下发通知,将就业指导课规定为必修课,并且纳入课堂教学。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很快,全省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学等87%以上高校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其中,黑龙江大学还创建了创新学院。但是由于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同,只有少数高校将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2.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1)高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落后,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
虽然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高校及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管理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一些高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落后,他们认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社会阅历尚浅,缺乏人脉和资金,创业根本是天方夜谭,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可有可无,他们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会耽误他们正常的教学计划,只有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对他们进行创业就业指导。第二,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多数高校大学生以为只有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才有资格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能有好工作,所以他们上大学只是为了拿到大学文凭,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所以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改变落后的观念。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具有高素质、专业化并具有创业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是缺少这样优秀的师资队伍。其原因一是黑龙江省高校一些教师教育思想陈旧,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因此他们不倡导大学生创业。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难以把握,教师难以做出正确的指导。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要求较高,很多教师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也没有创业经历。因此黑龙江省高校应该致力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缺乏这一问题。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虽然黑龙江省五十多个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仍然不完善。主要体现:一是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二是黑龙江省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都是机械的照搬别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能与本校本省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稳定的实践平台
目前,黑龙江省政府创建了很多创业基地,但是只是局限于校园内的,大部分高校普遍缺乏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部分创新创业实践都借助于创业大赛、创业设计活动开展,这样就把关注点从全体转移到优秀的小部分人身上,然而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这就给创新创业教育印上精英烙印。
三、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的措施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受益终身的,这种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都是每个大学生的财富。为了保证黑龙江省大学生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笔者从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应该定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高校鼓励教师进企业实习或者是开创自己的企业,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意识。同时,高校教师要认识到创业教育不是形式,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引导大学生创业,让他们从客观角度了解什么是创业,自己适不适合创业;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增强自己的创业意识,要明确创业不仅仅是为了就业,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
2.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平衡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
高校一方面要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参与创业实践体验,培养老师的创业经验,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能够把枯燥的理论和经验生动的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同时要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另一方面要吸引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作兼职创新创业教育老师,研究他们的创业经历,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创业。这样就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黑龙江大学是全国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也是黑龙江省其他高校学习的榜样。其他高校一方面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且实行学分管理,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相融合,形成有力的竞争力,同时高校应该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精品课程。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推进会上,黑龙江省长陆昊发表讲话指出黑龙江省要结合当地特色,把握市场需求,在优势鲜明的领域开展创业活动,所以黑龙江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4.加强政校企合作,搭建稳定的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校企有力合作。政府是连接高校和企业的桥梁,政府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的同时,要加强同时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树立“尊重?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获得了企业的支持,就能够弥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学生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创业实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