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历史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历史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 历史;知识;拥有;现代元素

人们总是愿意思索身边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生活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不断地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历史知识中,很多“经验”可以让我们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原因。历史知识的学习,对于我们掌握自身发展方向、适应社会发展方向有极大的帮助。不过,历史毕竟是历史,没有生活气息的历史知识,不会让学生感兴趣。所以在高中历史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历史知识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一、融入生活内容

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是理论化的、专业化的,但是,历史知识中并不是没有“现代生活内容”的。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新《历史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中学历史课程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认知识记为目的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被动接受的简单化做法。”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要注意灵活掌握,要以教材文本为主要教学材料,结合社会生活相关实际,创造性引入社会生活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改编,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关注度。教师对教材进行微调并非是脱离教材,而是增强历史生活化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切入角度,促使学生思维多元启动,形成重要教学突破。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大一统后,主要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学生讨论后得出结果:建立皇权、中央集权官制、全国实行郡县制。教师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还保留哪些秦汉政治样式。学生讨论认为,现在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依然保留,这些政治措施对稳定国家统治,制定社会秩序都有重要作用。教师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学习历史,学生认知更为生活深刻,学习效果显著。

二、创新课堂教学

传统教育教学中,知识就是“纯知识”,知识往往脱离生活,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往往出现分离化。所以,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这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挂图一根教鞭,教师完全是唱“独角戏”,“一言堂”成为教学常态。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要将课堂学习权力完全交给学生,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教学形式联系生活进行设计,教师面临更多选择。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讨论、辩论、检测、质疑,还有课堂中的演绎活动、实践操作活动等等,都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化,学生对这样的历史学习充满热情,教师教学引导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教学进入多元、灵活、热烈、高效境界。在学习《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指出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让学生课堂演绎朱元璋颁布政令的场景。学生大多不好意思演绎,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剪辑,然后找性格比较活泼的学生进行展示。很快,学生都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很威严地宣布:“今后,我的子孙,不管谁做了皇帝,都不许设立丞相这个职位……”课堂呈现一片笑声。教师引入影视情节,让学生找到了思维启动点,很快就进入历史学习节奏之中。

三、使用时尚语言

高中学科教学中,专业化强是其普遍特点,教师语言要具有专业性也是必须的。但是,这并不与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时尚语言”教学相冲突。教师讲解历史需要用历史学科语言,但学科学术语言常常更抽象更呆板,有些学生不仅听不懂,而且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要注意调整课堂教学语言,适当引入带有生活气息的时尚语言,自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易中天、纪连海讲述历史为什么有众多听众,正是因为他们运用了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历史,可以将历史活化了。学生一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自然是最成功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习时,教师讲解列强侵略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这样明火执仗地掠夺我们呢?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衰败,不仅是闭关自守,还满足现状。这些老外更是坏透了,弄些鸦片来麻醉国人,很短时间中国人都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东亚病夫’,我们的文化教育制度也不争气,让女人都裹脚,搞自我摧残。男人吸鸦片,女儿裹小脚。怎能不落后,落后会怎么样?当然是要挨打。”教师的语言赋予生活化,学生听得真切明白,学习过程自然和谐高效。

四、应用信息技术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知识结构 构建 有效

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高中历史教科书变为“模块+专题”的编排体例,高考也突出考察主干知识,重视历史概念、发展主题线索、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教学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虽然大家都早已知道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但是综合历史学科的特征、考情、学情,其运用的有效性却值得我们思考。新课程改革主张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采取什么方法,更好实现知识结构的有效教学?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将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结合使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培训,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媒介应用到教学中。教师普遍使用多媒体课件,课件中丰富多彩的史料、图片、视频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传统课堂中呈现知识内容脉络框架的板书日渐被忽视。很多老师选择将板书放在课件中以知识结构或者课堂小结的形式展示,不在授课过程中亲自构建。从教学实践看,板书呈现知识结构的作用是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的。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往往讲授完知识内容,最后展示知识结构,展示速度非常快,留给学生思考总结的时间短暂,没有时间记录重要的知识点。有时甚至直接跳过不展示,知识结构也成为摆设。一堂新课结束后,关闭课件,经常会出现黑板空白的情况。学生脑海中堆积了很多零散无序的知识点,但是并不能理解知识内在的联系,掌握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看待历史问题。此种情况不能发挥知识结构的有效用途。

真正实现知识结构的有效构建,教师需要处理好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将多媒体课件展示与板书恰当结合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视觉获得信息记忆的时间比听觉要长多倍。高中历史课堂中,板书形象直观,提纲挈领,揭示知识内容,体现结构程序,突出重点并强化记忆效果,还能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此外,师生同步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更具有亲切感,增进师生交流,构筑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而板书设计需要教者在课前根据学情精心构思,既要展示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突出重难点;又要注重规范性,避免随性而为和有始无终。如此,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上课过程中既要利用课件展示史料、图片等方面的优势,又要同步构建知识框架形成板书,提升课堂效率。

二、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坚持连贯性和长期性

教材是授课的重要载体。新课改以后,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传统的通史体例,采用“模块+专题”的编排方式。这种体例使学生更y从整体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对教学提出更大挑战。这要求教师在学期或者学年之初就要深入研究教材,熟练掌握课时之间、专题之间甚至是模块之间的联系,为整个学期构建专题和主题教学的知识结构做好充足准备。

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和考试模式决定构建知识结构要遵循连贯性和长期性,根据教学进度和不同学情选择不同类型的知识结构。新授课,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整合一节课的教材内容,形成由点到面的知识结构。专题教学结束,宏观分析基础知识,展示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构建系统的专题式知识框架。在复习备考时可选择主题知识结构和通史知识结构。高考一轮复习通常按照主题体例复习,二轮备考多按照通史体例复习。构建通史知识结构,可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纵向构建知识结构,把握历史的变迁和延续,在头脑中形成脉络清晰的历史体系。

三、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新课改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考也侧重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构建是发挥知识结构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由于学生学习任务重,历史学科知识内容多,课时设置有限,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是小科目,不重视学习,构建知识框架更是不屑动笔。要实现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需要一定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首先,要教给学生构建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开学之初就要告知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方法,引导学生仿照教师的做法梳理出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模仿教师构建知识结构是自主构建的开始,以后则会逐渐构建起每一课时、专题、主题、模块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其次,放手让学生自主构建。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后,可放手让他们自己构建。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构建框架,可能会有遗漏或者错误之处,上课时经过师生、生生交流,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提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构建虽不是完美方案,但比老师直接讲解的效果好,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能力。最后,加强监督,长期培养。基础年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尚未形成良好习惯,需要老师不断监督和规范。要注意及时矫正、点拨学生,课后要加强检查,并形成长效机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第3篇

【关键词】历史 教学 重视 处理

一、重视知识信息处理的原因

重视知识信息的处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

首先,从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来看。高中学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并为其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从历史教学的任务来看。历史教学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过去的人和事,也就是历史知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过去人和事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为后者服务的,后者是重点,是中心

再次,从历史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看。历史教学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历史教材所提供的历史知识,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记载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教材这一手段,使学生去感知、理解和把握动态的、复杂的历史运动过程,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将知识信息的处理作为中心内容并坚持不懈,贯穿始终。

二、处理知识信息的基本原则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是有效地处理知识信息并使教学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的保证。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知识信息的处理应注意遵循整体性原则、理论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从教学的整体内容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和处理整体内部各要素的地位、作用、属性,揭示其内部的各种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信息并进而形成理性认识的教学原则。

2.理论性原则。即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要以历史理论为指导。

历史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进行历史思维的核心,也是开发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理论。历史教材中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充分体现了历史理论的运用;历史概念更是理论思考的产物。

3.针对性原则。即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要根据历史教学的目的、方向、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的放矢的来进行。具体说来,应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知识信息处理的针对性。

一是在高考的功能上坚持“两个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优秀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二是在考查方向上坚持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三是在考查方法上,坚持将多种因素和谐地、实质地结合起来,统一于试题之中。二是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分类处理,突出内在联系;三是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立体分析,形成全面认识;四是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深化、拓宽、拔高处理,加深理解,凸现隐性知识;五是加强理论渗透,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良好历史思维能力,力求智能的统一和同步发展。突出了以上几点,不仅能增强知识信息处理的有效性和目的性,而且也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三、处理知识信息的主要方法

科学、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意图能否实现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历史知识信息的不同类型和构建整体性、立体性、有序性知识体系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吸收、借鉴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对知识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整合教材,建立知识结构。现代学习方法理论指出,将所学知识条理化,序列化并内化于原有的知识系统,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唯一正确法则。据此,整合教材,建立知识结构,就成为处理历史知识信息的首要问题和必要方法。

2.范例解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范例是指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处理历史知识信息的过程中突出范例解剖法的运用,就是使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的效率。

3.问题驱动、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正是由于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扩展。据此,在对知识信息的处理中,必须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知识和认知上的薄弱点,以深化、扩展知识为目的,设计出简明、切题、恰当而又富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在掌握和理解知识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空白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4.类比联想,活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类比联想就是通过联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问题连接起来加以类比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思路,得出新的结论。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多维发散性、知识迁移性和虚拟性的特点,是促使思维由浅入深、由分散到整体、由无序到有序、由平面到立体的重要方法。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历史;整理;能力

高中生正处于理性思维形成时期,注重质疑,注重理性分析,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要能系统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包含了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和内容目标。而每一课的内容目标又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第一领域固然以知识为主,其余两个领域目标的达成也要以知识为依托。掌握学科知识是学好一门学科的首要目标。然而,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纷繁复杂,学生如何掌握?培养高中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此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按专题整理

高中历史课文以专题呈现,从专题这个角度整理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历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1.以同一问题为核心进行系统性整合

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为编写单位,但专题与专题之间又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故学生学习时常常顾此失彼。若以同一问题进行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并理解所学知识。如,以人教版为例,按“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为问题核心,可以把必修一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现代

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等单元进行整合,这三个单元分别涉及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政治制度,整合后可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2.以相关主题进行中外横向对比的相关性整合

普通高中的历史教材,不仅涉及中国史,还涉及世界史。进行中外对比,可培养学生横向分析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依然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师可以先把必修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单元进行整合归纳出若干主题,其中之一可确定为“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然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等单元整合归纳成“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这样就可形成有关于经济政策调整变动的横向对比。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政治制度和经济手段的关系?可以得出哪些启示?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苏又有哪些异同?为什么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样对比,这样设问,不仅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帮助学生提高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按社会形态特征进行多角度整理

1.以同一历史时期为单位将某一社会的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科书必修部分有三大模块。必修一为政治及政治制度史;必修二为经济及经济政策史;必修三为思想文化科技史。在同一时期,社会历史现象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许多领域,而必修模块的知识呈专题体分布,这给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及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需要把同一时期的社会不同领域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例如,宋朝是一个争议较大的朝代,教科书涉及宋朝的知识点也不少,但是都零散分布在三本必修教科书中,教师可以引导把宋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进君主专制的措施,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理学的兴起,文化上宋词的繁荣按各个领域汇集起来,总结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样学生既可全面了解宋朝,又可锻炼到多角度观察历史现象的学科素养。

2.以同一时期中外不同的社会形态特征为对比参照进行整合

例如,17、18世纪,中外的社会形态差异就较大。17、18世纪,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已是封建社会晚期;在政治方面,君主专制一步步强化;在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在思想方面,理学是官方哲学,文化专制,但也出现了短暂的清新之风,即产生了活跃的儒家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明清时期小说繁荣,文人画兴盛。而同时期的西方,社会形态就大不相同了。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思想方面,西方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一波又一波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同时,自然科学也发展起来。这样进行对比整合,学生可以对同一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学生也易于理解这些不同的社会形态后面所隐藏的本质问题。

三、要善于构建单元知识结构,把零散的知识变得井然有序

这种办法适用于每一单元的学习,教师利用单元主题、课题及课文中每一目的主题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也就加深了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然,整理知识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愿意钻研,热心于教学,并鼓励学生多多交流,就可以把高中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在高中教学阶段,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不仅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考查课程,对于理科生来说也非常重要,历史教育对于其在日后的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应该切实地做好历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社会生活奠定一个有力的基础。而从以往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往往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不是很高,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又相对保守,导致学生在学习兴趣逐渐消退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也跟着不断地下滑。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以往的历史教学给予学生一个错误的印象,学生往往会认为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非常枯燥和单调,这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也是非常不正确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历史中有现实意义的一面展示给学生。首先,让学生理解这门学科对于其自身学习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我们也可以利用近些年来热播的历史剧对学生的吸引作用,来激发学生对真实历史的浓厚兴趣,从而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深化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

历史的学习之所以被错误地理解,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保守,教学的理念相对落后,历史教育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某个历史时间发生的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些教学素材,深化历史教育的理念,并通过我们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教学手段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将学生潜在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起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个人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错误的觀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则是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文化的消极传播者和普及者。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例如,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自1978年以来,已经经过了四次大的修订,其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谬误。即使拿目前最新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说,也存在着许多失真的例子。尤其是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同时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从而出现前面所说情况。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教师要自主进行历史素养的提升以引导学生能力的提升

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高,教师的能力参差不齐,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前提下,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知识覆盖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在应试教育下,教师对课程内容不需要有拓展的了解也可以完成教学内容,但是在素质教育下就需要教师可以对历史旁征博引,并且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枯燥的讲述,这种能力的培养首先就是历史知识的积淀。由此教师就要善于活跃课堂气氛,把历史知识以更为活泼的方式传达出来,为了防止课堂的枯燥,教师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可以穿插人物故事或者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切实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有条件的话可以选择去进修,除此之外可以多多翻看历史材料,要多多学习和学生沟通的心得,提升讲课质量,把讲课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美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提倡社会实践教学

高中历史虽然讲述的是过去的历史,但是,毕竟历史事件在全国各地留下了不少遗迹。所以,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古迹,寻找先人的气息。这是高中历史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高中历史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四、以史为鉴,修品德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风流人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这样一代代地流传至今。古有不辱使命、忍辱负重的苏武,精忠报国心不改的岳飞,宁死不屈、忠贞不渝的文天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卖梨重信诺的赵柔等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因为他们的美德而名垂千古,至今仍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思想道德修养一直是我国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早在汉代,就有举孝廉的选官方式,直到唐朝之后才被科举替代。如今我国提倡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党和国家提倡我们要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全社会的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鼓舞广大人民的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新时代的道德风尚。

在历史教育中,我们可以用鲜

第7篇

一、材料解析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基础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针对上述要求,我们可认为材料解析是历史信息储存的集中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感悟能力准备了丰富的史料和认知材料。这种材料解析的教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来获取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方式,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内在知识结构和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材料解析教学在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具有一定价值意义:①为学生在解析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历史情况准备了第一手资料,为他们知识的掌握奠定了基础;②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感悟历史发展过程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二、材料解析是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历史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无疑源于一定的背景材料知识的分析,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以为新课程历史教学突出了材料解析的重要地位:一方面,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社会唯物主义观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条件支持;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有一个更为细化的训练模式。

笔者以为,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就必须重视材料解析在教学中的运用,鼓励学生在材料解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获取更多的学习方法。在材料解析教学中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特别是一些文言材料;②注重培养学生抓住史料“文眼”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即鼓励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学会运用多种思维进行思考探究。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正确唯物历史观的形成离不开对一定史料的分析探究。

三、材料解析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设计中,对材料解析的学习目标都有一定的教学要求。该教学目标认为,学生应学会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对其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对此,笔者以为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对历史学习的一种积累和综合评价。通过以上的学习目标要求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学生通过材料解析,不仅能够掌握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些历史教学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三点教学信息:一是依据教材文本中的材料作学习、归纳、理解,是一种直接经验的体现;二是探寻某一历史阶段的历史资料,科学地理解、评价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三是运用辩证的历史观分析对比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历史事件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材料解析教学正是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要求来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四、材料解析是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评价依据

新课程高中历史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三条与材料教学直接相关的建议:①鼓励学生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②鼓励学生尝试实践制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技能;③鼓励学生在文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历史实践调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8篇

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在这些竞争关系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中的历史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义务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过程中,历史教育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当前高中历史教育教材日益完善,历史教育研究日益的成熟,高考改革制度的逐渐完善,如何促进历史教学与时俱进,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教育现状,对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展开探讨。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与义务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相比,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的目标是非常不同的。高中历史教学高考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是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有利于为国家培育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正确的人才,培养思想道德品质与道德素养比较完美的人才。其次,是教育教学的对象与其他两个阶段不同。高中学生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思维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具有基本的认知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高中的历史教育,高中历史教育既有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又有提高学生历史思维的价值。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讲,高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拓展知识与深化知识,从历史思维与历史素养的角度来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视角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最后,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讲,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师资力量比较强大,基本是本科以上的学历,专业素养与文化素质较高,教学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为历史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当前历史教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历史教学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的抓住给予,将历史教学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在当前的许多的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师不断地发展、思考与探索,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历史教学更加良好的发展。但是,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受到应试教育的强烈的影响,在教学中,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考试有什么就教什么。同时,初中与高中的历史教学缺乏必要的联系,知识之间缺乏相互联系的体系,导致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非常薄弱,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大大的增加了。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历史教师对历史的教材与教学大纲研究不透彻,对历史概念的研究程度不够,在教学中,知识传授没有基本的体系,教育主要是从考试入手,历史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互融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想法与合理的见解,即使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一致,教师也不应该激烈的给与否定,要将自己与学生的想法相互融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敢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疑问的精神,在教学中,需要给与学生敢于设疑的勇气。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权威的疑问进行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看看这种理论是否科学与合理,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净胜,引导学生使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引导学生使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的快乐,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重要动力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自由的讨论,大胆的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与探究,探讨出一些自己的内心心得,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与思维习惯,终身受用的学习品质。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有一种历史地图的概念,借用地图的形式,对历史上的事件与现象进行准确的表达,这种表述形式直观、形象、生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教学工具。在历史地图中,历史事件的空间状态,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等等。在历史地图的学习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多,例如时间、地点、人物、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分析比较联系能力。

以史为鉴,促进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特别是涉及近代历史的问题,要联系中外历史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纵横比较的能力。在教学中,需要多多的加强这些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引导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上升到新的台阶。例如,在学习17到18实际英国、法国与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知识的时候,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思想上也得到了解放。

(四)以社会为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的融合入。促进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的融合,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历史教学需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社会的实践出发,从历史教学的实际任务出发,紧密的与现实的社会出发,促进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拓展。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要做到能够关注将历史的观点适用于当前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入社会,走入现实,引导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许多的值得探究与实践的知识,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引导学生在教师中以史为鉴,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秀峰 单位:福清龙西中学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地理知识;历史地图;史地知识课题

整合历史教学中的地理知识主要形式为坚持历史课为主体,解释分析地理知识对历史现实的影响,以便凸显史实。纵观高中历史教材,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其中有关的地理原理知识较为丰富,历史进程中大多数发生的历史事件都能从一定的地理空间找出促使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某些地理要素还能影响到历史活动或者历史结局的变化。

一、历史地理知识概述

历史地理学在学术研究中,其含义为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同时也涉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分析。因而,历史地理知识是有关历史时期自然环境转变、影响人类社会变化的知识体系,其核心实质是指人地关系知识。历史教学中整合地理知识可从历史自然地理(地貌、人文、生物、气候、灾害)、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宗教、风俗)、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文字文献、历史地图)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浅要涉及,教师可利用丰富历史与地理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在历史上某一段时期内,人民迁移较为明显,主要为北方人民向南迁移,进而增长南方人口,造成耕地缺乏的问题,但在发生后采取围湖造田和梯田的措施予以解决,这种典型的地理地貌特征反映出当时历史事件的发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整合地理知识的策略

(一)善用历史地图教学

地图在地理学科中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而在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亦将反映出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历史地图主要是以地图语言展现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现象、事件之间的空间状态,直观反映出某段历史时期内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历史地图图例

历史地图的图例与普通地图的图例较为类似,但历史地图因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地理空间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具有某些独有的含义。理解掌握历史地图应先了解历史地图的图例,增强地图的阅读能力。

2.古今地名的转换

大多历史地图册下方都会标注古今地名的对照表,以便学生可通过表内信息明确相对应的方位。例如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中讲述的《西周分封示意图》中有关燕、齐、鲁、卫、陈、楚、吴等封国的地名,在现今地图中并不能找出相关的地名显示,但学生可根据图中明显标注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理位置作参考,以便结合当前地名的地理位置进行辨认,进而促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套完善的西周分封体系,加深对西周分封制等历史知识的记忆。并且学生只有熟悉古今地名的转换,才能更好地结合历史时期判断历史背景。

3.综合分析地图信息

地图中的知识点较为零散,但其数量较大,涵盖的范围较广,如地理特点、演变规律、历史现象等都通过地图而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运用地图将能更好地记忆历史理论知识,拓展思维,全面地理解历史现象、事件以及发展趋势、规律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判断等综合性能力。例如对比《元朝行省图》和《秦朝疆域图》等历史地图,教师可善加引导学生对这两幅图的对比分析,总结概括图中所显示的信息,既能完善学生掌握秦朝至元朝疆域变化的情况、形成良好的思维体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授课时可结合合理的地理知识

历史地图中的江、海、湖、泊、山脉等相关名称与现在地图中显示的名称有所不同,但其河流走向和山脉的走向变化不显著,因而了解河流、山脉的地理位置能够为明确历史事件发生位置提供一定的帮助。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的历史地图册设置较为简单,只描绘了历史某一时期的地理布局。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地图需提醒学生了解古今地名的转换,还可利用历史地图上的经纬线分布来进行地理位置的辨别,还可分局对历史地图有着一定的概念之后再带入现今使用的地名,促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方位,实现加深学生对历史相关知识印象的目的。

(三)课程复习时可整合史地知识课题

在历史学科总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在复习范围内通过某一知识点或社会现象等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稍强的综合性问题,学生可结合历史、地理知识予以解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能够言之有据即可。如学习到有关清朝历史疆域等章节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制作清时期全图概括,用不同的颜色标明清朝时期的省份、位置,并以独特的方式了解清朝的疆域边界线等,再结合现今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予以两相对比,观察其中的省份名称、省与省之间界线等的变化。这种复习方法将能促进学生对中国地图的变化情况有所认识,又能串联较为零散有关清朝变迁和中国地图绘制等知识点,图文并茂地理解、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综上所述,促进史地整合教学取得显著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积极提高课堂效率,即在历史课堂中可从历史地图切入,在常规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地理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效分析史地知识的相关问题,以便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爱军.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整合地理知识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1(9):52-53.

[2]马海峰.浅谈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11):126-127.

第10篇

关键词:提高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措施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对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进行提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观念早已不断更新,全面综合素质的内容也与以往较为陈旧的旧式教育思想有所不同,陈旧的教育形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新式教育的各种要求,更加无法吸引学生学习。因此,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改造的行动刻不容缓。

一、创新教育理念,建设科学而高效的教育形式

(1)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增添多种教育方式,让历史的教育方式更为多元化,更为科学高效,用多种教育方式把历史教学的内容精彩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要增添历史教育方式,让历史教育方式更为多元化,必须要一改旧式的教育方式,让课堂上的教育不再是单纯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无味的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而是利用发达的科学,充分发挥发达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高效的运用到历史教学形式中,进而推广对新媒体的使用。教师们对电子课件的制造和使用,再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复原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记忆。而且必须要把教育方式向科学高效的方向更新,把历史的史实和历史理论结合教学,不再单单地强迫式的规定学生生硬地背诵记忆历史理论,而是更加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使用史论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忆。这样,不但能够增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加大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1)对课堂上的教育互动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从被迫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在以前的旧式教育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对于历史等需要记忆的科目,更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因此,必须要从历史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开始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面对史实,教师要尽量用不带有主观意识的陈述的语句将其表达出来,对历史保留一定的想象空间和争议,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和好奇对历史问题进行充分地想象、讨论和思考,提升学生反思历史、评判历史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缺乏教师压力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对教育方式的改变最为重要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而改变学生方式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教育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革,要改变陈旧的只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教育方式,并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增添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兴趣,让其自主发掘、探讨、钻研历史问题,对历史进行探索和讨论,不断地增添他们对历史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历史论文的撰写,让学生自动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进行人物扮演,让学生自主制作历史课件等多种教育方式都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兴趣,从而主动学习。

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重点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教育学生历史知识的重中之重,只要对历史感兴趣了,学生学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现今的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而学生对历史感到无趣,则是由这么几个原因构成:一是学生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尚不严谨,对历史尚未形成理性评判的思考方式,对历史的兴趣只停留于层次较低的范畴,许多学生只把历史当作小说或者小故事来看,对野史的兴趣比正史的兴趣还要浓烈,从而忽略了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谨性。而有一些运用新的教学方式的教师则把学生带入了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好奇感和新鲜感。而这些感觉却都是短暂而停留在表面的,学生只被历史故事情节所吸引,并非对历史产生真正的兴趣。而有些历史知识十分枯燥,其理论又十分难以理解,一旦学生对历史感到了阻力和乏味,其仅剩的兴趣将会被磨灭。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1)把历史融入实践中,提高历史在学习中的实用性,带动学习历史的氛围。教师可以从历史作业和历史考试上进行改革,不再把历史的作业和考试停留在书面文字表述上,可以用历史小论文代替考试,让学生们从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进行比较,联系当今的社会,运用带有评判性、严谨性的历史分析方式对现今的社会进行评判,进而让学生对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更为了解。教师还可以运用鼓励学生进行历史人物传记编写和扮演的活动、开展历史讲座、开展相关历史的小活动等方式增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要增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就必须要增添学生在历史科目上取得的成就感。教师传授历史知识时,必须要从浅到深,让学生有一个适应期,不能让学生出现“不管怎么学都不会”的心理,一旦出现这种“怕”的心理,学生就会在历史上学习感到吃力。因此,讲授知识时必须逐步教授,并且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和支持学生,给学生增添学习历史的自信心,最终保持着对历史稳定的兴趣。

结语:历史学习是一种学生对世界进行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历史不仅需要教师锐意创新,还需要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因此,在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时,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创新改革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历史的氛围中;也必须要增添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就能积极地参与学习的活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小平.试论建构主义与历史新课标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

2005(2).

[2]刘立明.国外有效教育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2).

[3]柳延东.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造性思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批判思维;构建

根据新课程改革和教学大纲的调整对高中历史学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生批判性思维激发和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在这一教育思想的引导下,高中生在历史学科知识学习认知的过程中,可以减小外界带入性观念产生的干扰,学习思考显得更加独立自主,在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个人的逻辑推断原则,这样的高中历史知识同化才算得上有效。那么要采取怎样的方法来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进而达到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并且加深学生们对历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呢?

一、开放性问题的引出,引导批判思维构建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清自己的引导地位,不要再以传统高中课堂教学中“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现在课堂教学上,从而使得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的依赖情绪也得到控制。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态度都十分强势,给师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妨碍,学生的知识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所接受的知识只是复制教师的个人理解,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知识记忆的过程纯粹是依靠死记硬背,不存在理解同化的过程。这既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也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了使得这种局面有所改变,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从这种陈旧的思想束缚中挣脱出来,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例如笔者在进行关于封建时代打开国门接受世界贸易的历史内容教学时,就让学生对该行为作出讨论,权衡其中的利弊关系。问题一经提出,讲台底下讨论纷纷,在观点方面很明显的分成了两种思想:一部分同学认为,当时中国还处于封建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做好对外开放的思想准备,同时也不具备贸易对外的实力。的爆发也是因为国门打开而造成的惨剧,不利于国民经济和思想的发展,总体评价上弊大于利;而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国门打开不仅对中国封建时期的贸易交流有促进作用,并且对当时民众的思想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丝绸之路、茶叶大国都是由于当时国门打开而出现并举世闻名的中国称号,就总体发展来看,利大于弊。围绕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调动自己对该问题的知识认知,在讨论交流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向笔者询问一些自己比较模糊的历史概念,这样以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就得到了加强。而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也让学生在讨论判别的过程中对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完善构建,从侧面促进了现代历史课程教学的完善。

二、弄清高中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重点

自从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领域普及推广以后,历史教师们马上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上。但是据笔者所知,许多相关文献资料所强调的教学重点都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目标在笔者看来未免显得有些操之过急了。历史学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学科所阐述的知识内容不仅仅是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等因素的排列组合,而是要结合历史的发展进程对事件思想境界和意义进行深刻的讨论研究。与自然学科不同的是,历史学科不能采取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证实,历史教材所叙述的各类事件由于时代间隔太过久远,因此语境和情境的重现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高中阶段历史知识的教授的重点应该放在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上,实现不迷信学术权威,并在独立、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去对所学的历史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在理解充分的基础上同化吸收,再在生活阅历和社会经历增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累积,培养他们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高效的学习习惯,为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

除此以外,历史教师在知识课堂的构建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科的综合性,许多历史事件都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因此在课程资源的选择方面,历史教师也要加强关注,像新航路的开辟发展分析,就涉及到了多学科的因素分析,然而许多历史教师在教授这一知识内容时,只是单纯的强调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而该项历史事件中既包含了科学技术条件的后备支撑,也有着宗教情绪的强烈驱动,期间,还有洋流、季风气候等地理知识的综合。所以笔者特意让学生在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知识总结,让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理解更为清晰、透彻。与此同时,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的构建而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启发作用,并且让学生学会了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待历史知识的学习,为其今后终身学习的思想和习惯培养做好基础准备。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构建任务十分艰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高中历史执教经验,就该教学改革内容的贯彻落实展开了如上分析,在笔者看来,高中历史教师要更正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并遵循上述课堂整改原则,以积极主动的引导态度来对现代高中历史课堂进行整改,最终达成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根本目的。笔者坚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构建任务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杨颖东:提倡批判性思维建设新型教学文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02)

[2]郭家勇:关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07)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地图;课堂教学

古人曰“左图右史”,足见对历史地图的重视。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道破了文字叙述与图片之间的关系,即文字叙述在于说理,图片在于使道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确,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当遇到疆域、重大历史事件和战役等方面的内容时,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正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

一、历史地图的内涵及种类

历史地图以时间为轴,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变迁,动态地显现出一定时间段的历史生活状态,直观再现了地域和空间的分布及差异,它汇集了历史、地理、制图等多方面的知识,将历史地图用不同的分类进行编制,按地图的标准不同,编为综合性、局部性和专题性地图;按地图的分类不同,编为政治类图、经济类图、战争类图和交通类图。这些划分手段的不同,事实上都为高中历史展示了强大的辅助功能。

二、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一)运用地图培训学时的认知能力,夯实基础

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比较直观形象,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地图主要有:疆域图、地形图、路线图等。历史地图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运用各种历史地图,有助于学生形成明确的历史空间概念。比如老师在讲述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知识时,必须使学生形成“西域”、“西洋”的空间概念,从而为学生掌握“出使西域”和“下西洋”的前后经过并对认识其历史作用创造了条件。如果离开历史地图,仅靠老师讲述,则很难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使用地图可以扩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启迪智慧

历史地图是以点、线、面的组合以及与其他特定符号的配合来表述历史的,这对中学生来说,识图有较大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历史地图内容,描绘创设具体可感的地貌特征和人文景观,使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其中进而走进历史,最大限度地获取历史地图的信息,扩展历史认知空间,发展历史学科能力。

如在讲述“中国工农示意图”路线和过程时,因为比较复杂,要弄清楚不太容易,此时老师不妨设计一个“重走路”的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有关的历史资料,并参照示意图绘制一幅中国工农二万五千里路线图,再把与有关的重要地点、战役、会议及重要历史事件写下来,并提问“途中中国工农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体现了的什么精神?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艰难和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并激发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建设国家,从而使学生在历史现象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

(三)通过历史地图展现学生认知过程,陶冶情操

情感教育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用好历史地图,结合教学内容的讲述达到以图启智,以图激情的教学目的。

以图叙史,启智创新。历史地图对教学内容的反映是以平面的形式展现文字的描述。但这一平面仍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形象的语言弥补历史地图缺乏可感性的不足,比如,我们在讲秦长城时,就可描绘长城所见之处既有崇山峻岭,又有茂林荒漠,人们修长城既有炎炎烈日的暴晒,又有风霜雪雨的吹打,这样学生就自然能够体会人们修长城的艰辛,秦统治者的残暴,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我们可在此基础上凭借历史地图进一步设问:秦修长城的目的何在?通过设问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在为秦始皇提建议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像力,提出诸如与匈奴修好,将修长城的人力、物力用来修建水利工程等设想,这样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也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

第1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 知识迁移理论 运用方法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无论怎样,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准确把握和应用迁移能力还是当前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知识的迁移,又称为学习的迁移,在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对历史知识的迁移。下面笔者就知识迁移理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些知识的应用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知识的迁移,也是学习的迁移。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就能更好地去认字;擅长跳舞的学生学习体操项目会比其他学生更快等。学生学会和掌握了知识的迁移,不仅有利于增加和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关于所要迁移的知识,张大均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中,根据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功能不同,把知识分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见下表:

从上表内容可知,就历史学科而言,陈述性知识就是指基础的历史概念,而程序性知识就是辨别和比较历史现象和原理的智慧技能。接下来就根据教学实例从这两个角度探讨一下知识迁移的具体应用措施。

二、如何运用知识的迁移

1.立足于基础的陈述性知识迁移

关于陈述性知识迁移的理论,主要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和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理论。根据他们的理论,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陈述性知识迁移,教师应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地编排和呈现教材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转化而来的。好的教材结构能够简化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因此,教材的呈现顺序要合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体现不断分化和融会贯通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3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把教材进行再编排后呈现给学生,再编排后的目录如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七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根据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发展阶段一步步地加以深入,一环紧扣一环,教材知识的逻辑结构清晰,学生的知识迁移也更为方便和迅速。

(2)教师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根据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学生一旦掌握了有关的知识原理并加以概括化,就很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因此,教师要重视历史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并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帮助学生学会概括的方法,提高概括的水平。与此同时,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和练习,以达到熟练记忆和运用的目的。

(3)教师应该注意学习材料的共通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根据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共通性或相似性。这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机会,使学生形成归纳思维,从而善于发现历史事件的共通性,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时候,教师会讲到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孔子的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原因是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讲到这里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联想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过程中的相似事件――文艺复兴的相关内容,它们确实有很多共同之处,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比较,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就会掌握得更透彻、更明白。

2.基于能力和智慧的程序性知识迁移

(1)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从而掌握产生式规则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条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进行产生式样例学习,即建立一套通向问题解决的解题程序。学生通过学习或阅读样例,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并且根据条件采取行动,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比如,在学习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的时候,学生要分析这一局面产生的背景,在这里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以提示和点拨,得出“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客观反映”的结论,这就是样例。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触类旁通,如后面分析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中国维新变法思想发展的背景等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把一些无关的信息排除在知觉范围之外,从而减轻认知的负担,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和概括能力,最终掌握分析和解题的规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从而能够熟练地解决问题

在学生学会和掌握条件化知识后,我们还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实现他们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从而让知识变成一种心智技能。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使学生对已形成的规则异常的熟悉,可以看到题目即不假思索,立即做出相应的操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

(3)教师应该加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的智慧内化

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语言活动能体现人们的内在思维水平,可以减少思维的盲目性,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知识迁移水平。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课堂环境,如可以让学生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争论、辩论等。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智慧活动得以内化,促进其提高思维水平。

三、结语

虽然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我们高中历史的教学现状还是学生“习得了知识,没有习得技能”,学生只能背诵一些概念,却不会使用。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把习得的知识加以迁移和融会贯通,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突出重点、难点,讲关键、讲主干、讲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机会。

参考文献

第1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素质教育;思想道德修养

1 对学生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不好,常常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不会学习。学校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加强对学法指导的研究,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上,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教会学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指导学生学习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指导学生提高听课、记笔记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复习指导;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信息反馈。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知识缺陷,带着问题学习和探索,比盲目地、抽象地学习更深刻、更有效。指导学生既学好文化课程,又博览群书,这样学生思想才会开阔,头脑才会灵活,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同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积累经验,相互交流心得和体会,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规律,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会大有益处。

2 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例如,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自1978年以来,已经经过了4次大的修订,其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谬误。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同时,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从而出现前面所说情况。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3 高中教学中对进行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学习,将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环境所产生的情感,转化成学生对党、对社会、对人民的热爱,转化为对祖国、对社会的奉献,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上进、以集体为核心的个体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寓于历史学习中。历史教学中的学生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学任务。

(一)创设情感教育的情境教学

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感共鸣,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利于学生体会历史大事件并产生积极的情感投射。比如利用视频影像重现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相关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还可以用遗留下的图片和文字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荣辱,以便于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二)利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事件导入教学。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已有的社会事件引起W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好奇,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人士对某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否认侵华历史行为的谴责,展现国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国际友人的情感态度,让学生正视这段历史,并塑造学生正确的历史观。2.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历史事件对于当下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提到端午节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端午节是怎么来的”,然后进行战国时代的历史知识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除此以外,还可以用归纳总结、分析判断、讨论探究等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历史情感教育教学,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给历史教学带来的便利,拓宽历史学习视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增加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进而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深入学习历史事件,促进学生情感的自我形成

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课堂的四十分钟,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也不能只浮于表面,而是应该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育,还要深入地学习历史事件以及其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接受新的历史观念,从而培养学生情感的自我形成。比如学习时,应深入了解爆发的原因,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这场打开中国大门的战争,深入挖掘该事件的历史因素,并加深学生对于战争的正确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4 以史为鉴,修品德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风流人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这样一代代地流传至今。古有不辱使命、忍辱负重的苏武,精忠报国心不改的岳飞,宁死不屈、忠贞不渝的文天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卖梨重信诺的赵柔,等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因为他们的美德而名垂千古,至今仍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思想道德修养一直是我国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早在汉代,就有举孝廉的选官方式,直到唐朝之后才被科举替代。如今,党和国家提倡我们要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全社会的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鼓舞广大人民的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新时代的道德风尚。在历史教育中,我们可以用鲜活的历史人物事迹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让学生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

5 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

我国古代有很多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的科学文化成果。如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不仅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再如,公元132年张衡发明的地震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东汉的名医发明的全身麻醉的药物――麻沸散,是医学史上的创举,对推动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南朝的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数学家,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这些文明成果对世界的贡献不胜枚举。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高中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为此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对此,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的。

近几年,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掌握已经成为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方面,只有学生具备计算机实践能力,才能够获得社会相关企业的认同。因此中职教育部门在开展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借助实践能力的强化促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工作阶段更好的适应职业生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当前中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配套教学能力不足,无法实现统一的教学管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兴盛,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的中职院校被建立起来,对职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从我国中职院校的办学力量上看,由于中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获得的国家支持一般相对较少,因此办学规模不是很大,学校在基础设施以及师资资源等配套教学配置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课堂教学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无法对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实施全面系统的培养。同时,受到中职院校自身教育属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较之于本科院校受到的限制较小,教学随意性相对较大,对不同的教师和相关教学活动缺乏统一的管理,不仅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良好的培养,即使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也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计算机综合素养的培养。

2、实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在素质教育理念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影响下,部分中职计算机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尝试将实践教学加入到理论教学中,但是由于中职教育阶段的教师一般没有接受定期的教育和培训,因此他们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不仅无法顺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效果也相对较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看似掌握了实践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实训演练,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足,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强化,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3、实践教学考核工作缺乏科学性。对于部分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来说,虽然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尝试探索了相应的教学措施,但是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工作却缺乏科学性,算机教学考核活动的开展仍然以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考核主要内容,一般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科学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培养自身实践能力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由于缺乏科学的考核,学生往往无法对自身计算机实践能力情况进行准确把握,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也严重限制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2 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加以培养的措施

在中职教育阶段的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中职教育阶段对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够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逐步的强化,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1、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基于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中职教育阶段计算机教师也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进而借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实践人才,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具体来说,基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有效激发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兴趣,可以设置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的计算机小游戏,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基于自身兴趣爱好完成网页设计、小程序设计等,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唯有如此,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兴趣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为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技能奠定基础。

2、教师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育质量。计算机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化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相对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以培养,实践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保证,学生实践能力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具体来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设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引入微课教学理念等,这样在特定教学方法的辅助下,不仅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课堂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全面的激发,在微课的作用下,学生的课后时间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不仅实践教学效果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对学生逐步强化自身计算机实践能力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良好教学方法的设置对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借助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活提供相应的保障。

3、全面改革创新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巩固。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科学的教学评价工作不仅能够完成对学生一个阶段内学习效果的总结,还能够基于系统的分析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对学生下一步学习提出科学的指导,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借助科学的评价,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逐步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才可以得到良好的培养。因此基于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现状,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评价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视,只有全面改善当前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模式,切实引入过程性评价、动态评价等先进的评价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实施科学的评价,才能够保证教学评价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促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科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不断转变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的基础上能够真正掌握计算机技能,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逐步的强化。同时,为了借助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在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开展岗位认证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客观的评价,促使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1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传统文化;有效学习

中国古代、近代的知识需要学生了解,让学生体会这其中的含义与精神,学习其中的精髓文化,让中国文化不断发扬下去。高中是让学生充分吸取知识的时段,学生心智基本走向成熟,具有相对完善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与鉴别能力。有了小学、初中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的铺垫,学习起来不再有太大的难度,一般能自主地进行学习与理解。所以说,这个阶段,无非是学习历史的大好阶段,不会像初中阶段那般感到枯燥乏味,开始感受到这种历史文化的巨大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愿意去汲取知识,只要找对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那么学生的收获定会硕果累累。

一、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有效性学习

高中历史教授的不再只是些粗浅的知识,大多数人认为历史这类学科需要死记硬背,这是一个误区。历史是用来了解的,不是用脑子强硬记下来的,如这样死记硬背的话,过个两三年就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历史学科含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感受、感悟出自己的东西,拥有自己的见解,能合理地分析历史长河中的事件,被事件中人物的精神感染。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首先要透彻地了解这门课,知道它所蕴含的意义和需要了解的目的。如果对某一点很感兴趣,课后可积极询问老师或者自己进行查阅书籍等自主探究,那样学习的结果会更有效。现在很多学生遇到不懂的难题或者知识点时大多抱有就这样过去、随便的心理,这种心理是不可取的,只有大胆提出疑问,大胆猜测分析,主动学习,才能更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学到的东西也才会更加扎实,理解才更透彻。

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进行有效性学习

在这浩瀚的长河中,历史课本只是概括性地叙述出翎毛凤角,

学生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历史上的功过都不是一言一语可以说清的。高中历史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时要进行自我鉴定,正确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用最饱满的热情去汲取课堂知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性的学习。现在的历史课程经过长时间的洗练已经变得更具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于以前也新颖开放了许多,学生要把握好机会,磨炼自己,高中历史的学习也是对自己素质的提炼,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学生,有义务了解中国的历史,对课程进行有效性学习,这也是对国家培养的回报,各门课程有它的目的与作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但是由于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陷入了很大的误区,历史课程的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大,让学生不能够真正地掌握运用。教师的导学要紧密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真正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

三、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

1.树立发展变化理念

历史长河的形成过程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了解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发展的动向。

因此,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去学习,还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比如,在学习“开辟新航路”这一课程时,不仅要了解开辟新航路时的具体历史原因是什么,还要看到新航路的开辟对整个世界产生的影响,懂得思辨地看待问题,才可以真正掌握知识,提高历史学习成绩。

2.全面辩证地分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的发展具有多向性,对社会的发展趋势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学生要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事件,既要看到历史发展过程为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其客观的消极影响,只有全面地看待问题,才能使得学生抓住历史发展的主流。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分解割据”这一历史事件时,就要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待问题。首先要看到在中国古代分解割据时,战争残酷,民不聊生,但是也要看到分裂割据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极大贡献。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为提高学习效率而努力,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让学生适应历史学习,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热爱,让高中历史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学生也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学习高中历史文化,深入理解历史的现象和本质,并以史为鉴,让它感染到每个人。然而,学习并不是强迫性的,只有感兴趣了,才会萌生了解它的欲望,这门课才能够学得更好、更有效。总之,这就是有效性学习的根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