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素质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考试;升学率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20-01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基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全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康个性为特征的教育。我们原来的教育应该都包含了素质教育,只是忽左忽右,没有更好地全面发展。如今教育方针明确了、大纲修订了、教材也改编了,但教学中的实施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只有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去实施素质教育,而考试是一种简便、熟悉、经济、快捷的素质教育手段之一。
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进程中一个服务于教学的手段。教师通过考试可以及时了解和分析自己教学中的缺点,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能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改进学习方法,受到成功教育和挫折教育。口试、笔试、操作考试等方式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在中学教育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的存在不可能一下子消失,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升学率仍是我们一些中学教育的中心工作,离开这个中心搞素质教育就要受到限制和约束。要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就应该改革应试制度,应试制度没有彻底改革之前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即在涉及到相关知识时尽量讲深讲透,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考试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
考试不同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注重升学学科,忽视非升学学科,搞题海战术,只注重升学率,是应该废弃的。考试运用得当,是素质教育好方法之一。以往的考试,一是过于集中,二是份量过大,三是内容过难。使学生如临大敌,被学生视为畏途,对考试害怕生厌。
素质教育与升学率也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素质教育是指一种要实现的教育目标。而通过考试计算的升学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升学数量按比例计算的结果,是检验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一种重要手段,并非应试教育的本质特征。要使升学选拔相对公平、公正、合理,现阶段考试还是不可缺少的。考试的对象是学生,但学生成绩的优劣必定取决于老师,不按照教育规律、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身体状况、心理压力、不顾知识的全面性,为应考而增减教学科目、课时,增加学生作业负担,这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就是没有将素质教育与升学率有机地结合,所以要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关系。长期的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几点考试经验如下:
(1)从考试的方法看,应把考试化整为零,成为经常性的行为。考试的学科、次数、时间,每一学期要有统一的规划,有利于调动各科教师和各层次学生考试的积极性。
(2)从考试方式看,提前三天以上告诉学生考试的学科,时间、范围、题型、分数和要求,使每个学生对考试做到心中有数,不畏惧、不紧张。
(3)从考试的内容看,考现存题、类似题。要告诉学生考题多是教师强调的现存题、类似题。
(4)从考试的结果看,只要学生认真进行了复习,就能作得出题,作得好题。考试的目的不是与学生为难,而是巩固复习学习的知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这样的考试与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1)是培养学生稳定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经常性的考试劳动强度不是太大,成绩也不会太差,天天有种成就感,知识、能力、趣味天天积累,会使学生形成平静的心境,良好的学习习惯。
(2)极大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效率。记忆的方式、方法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复杂的记忆对象,如果能在记忆与遗忘的关键时间给予及时复习,将对学习内容的长久记忆产生积极作用。
(3)谈谈如何摆正素质教育与考试的位置。
(1)素质教育已包含在我们的教育方针及培养目标中,不是附加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任务。它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
(2)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相对的教育现象。前者是全面发展,后者是单一发展,但两者决不是完全不相容的。从教育的整体目标上分析应试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能力也应属于人的素质范围。我们要正确认识考试的功能,提倡素质教育绝不是舍去考试,道理就是考试作为教育评价手段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我们要反对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为代价的片面升学率,更不能去掉好的传统的教育评价手段——考试。
(3)素质教育给考试提出了较应试教育更高的要求,更全面、更科学。将评分、评级、评语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考试结合;诊断性、选择性、选拔性考试结合,保证考试为素质教育服务。
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我们不光要把现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更要让他们去探索、去创造,毕竟未来的世界是他们的。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
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较死板,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考试以语法知识为主。教学中严重地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致使有些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比较差。大部分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以后,仍失望地发现自己听不懂、说不好、读不快、写不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学生的语言素质差是原因之一。
总得来说,语言素质包括语言基础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语言教学的目的来看,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应当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前,我们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理解不够全面,教学实践也有偏差,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操练,忽视了对语言意义的掌握和运用。其实语言知识只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在使用语言时,除了要遵循语言的构成规则,还应遵循语言的使用规则。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和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一定的情境中的具体运用。
具体来说,交际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语言能力主要指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体系,能辨别和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它强调使用语言的准确性。语用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即席表达能力和话语能力,它强调使用语言的流利性和得体性。社会语言能力是指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懂得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比较重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强调使用语言的得体性。即席表达能力指在真实的(而不是模拟的)情境中即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填补信息沟,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比较强调交际情境的真实性。因为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交际才具有实际意义和有效性。话语能力是指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得体地使用上下文意思连贯的话,而不仅是孤立的句子,强调使用语言的流利性和连贯性。
为了培养上述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是整个交际能力的基础。语法教学要体现交际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用中学”,不但要“活学”,而且要“活用”。所谓“活用”,就是将语言结构运用到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去。因此,语言形式不再是以机械的、枯燥的、无意义的形式来教学,而是通过丰富多样的、直观的、真实的、交际化的形式来教学。
二、英语和母语的关系。培养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把英语和要表达的事物直接相联系,让学生直接理解、直接记忆。第二,用英语教英语,让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英语,直接用英语下指令去做事情。第三,尽量使用英语,但必要时使用汉语。适当使用汉语是必要的,进行适当的汉英对比也是必要的,但是不宜过多。
三、听读和说写的关系。听、说、读、写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四者相辅相成,在交际中缺一不可。四者的功能各不相同,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若要实现高效的输出,一定要有大量的输入做保证。因此,让学生多听多读是培养交际能力的根本途径。高中大纲规定:“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种做法已经被证明是符合我国英语教学实际的。
以往的阅读教学方法肢解课文,着重语言分析,忽视了整体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阅读教学方法亟待改革。首先,我们应当重新认识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当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获取信息;二是学习语言知识;三是获得阅读的技能。为达到这些目的,新的阅读教学理论建议采用下列步骤进行阅读整体教学:
步骤一,阅读前。1.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背景; 2.教学一部分有碍课文理解的生词(留一部分生词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3.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 4.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
步骤二,阅读中。1.快速阅读课文(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2.提问好、中、差学生回答指导性问题;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实;4.仔细阅读;5.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
步骤三,阅读后。1.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讲解语言要点和新语言现象,同时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鼓励学生提问题;2.做大纲所要求掌握的语言知识的练习;3.帮助学生分析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4.语言运用,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