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记叙文文学常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大学生:消极情绪
一、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一)频繁情绪波动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情感丰富且极易波动,由于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变化较为明显。这种频繁情绪波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身体健康等无不产生影响。
(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
1、焦虑。焦虑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
2、抑郁。抑郁症状不单指各种感觉,还指情绪、认知与行为特征。抑郁最明显的症状是压抑的心情,表现为仿佛掉入了一个无底洞或黑洞之中,正被淹没或窒息。抑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落、消沉的情绪体验,它常常与苦闷、不满、烦恼、困惑等情绪交织在一起。
3、嫉妒是指他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引起的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体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说“嫉妒是万恶的根源,美德的蟊贼”。嫉妒是自尊心的一种异常表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
4、愤怒。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或因愿望无法实现时,人们内心产生的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愤怒发生时,可能导致人体心跳加快、心律失常、高血压等躯体性疾病,同时还会使人的自制力减弱甚至丧失,思维受阻、行为冲动,甚或干出一些事后后悔不迭的蠢事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情绪管理,就是用对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的情绪。情绪的管理不是要去除或压制情绪,而是在觉察情绪后,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样说,情绪固然有正面有负面,但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情绪本身,而是情绪的表达方式。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当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二、大学生情绪优化的策略
大学生在解决自己面临的情绪问题的同时,还可以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良性情绪。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如下的策略来优化情绪:
(一)建立合理化的信念
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至少应该意识到:第一,生活不是做数学题,也不是简单的逻辑推理,少一些“应该”、“必须”、“一定”等绝对化要求,多一些弹性思维,灵活机动和随机应变。第二,避免认识上的以偏概全,一次失误或失败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误或失败,也不代表自己彻底的无能和无望。生活不只有简单的黑白、对错的二分法,还有许多的弹性空间和可变通领域。第三,不要灾难化、苛求化、过度化,没有什么是糟糕至极,不要随便就觉得“完蛋”,因为“天无绝人之路”,“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另一扇窗户”。注重需要的合理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1、区分需要合理与否。人的需要复杂多样,我们大学生也不例外。面对自己的需要,我们必须理性地分辨自己的需要是否合理。那么,怎么区分合理需要呢?基本的标准就是要看你的需要是否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否有利于身心健康,是否符合具体客观条件。
满足需要适度,不可贪得无厌,也不可过分压抑;满足需要的方式要合情、合理、合法;需要满足以自己的感受为主,不要盲目地与他人攀比,甚至“打肿脸充胖子”,徒增心理压力,经济压力和烦恼情绪;确定适当的需要满足标准。
2、培养高层次需要。把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作为高层次的需要。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无近犹”,大学生应该志存高远,积极培养高层次需要。既要培养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认知需要,也要培养对于学业、事业成功追求的成就需要,还要适当兼顾活动的需要,归属需要,交往需要等。只有有了高远目标的大学生活才是充实快乐的。
(二)培养情绪的觉察和管理能力
1、学会情绪的自我察觉。古人云:“吾日三省乎吾身”。其实,对于情绪,我们也要学会自我观察。我们可以写心理日记,把自己的每一天的情绪记录下来,找到自己的情绪节律周期。
2、培养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我们要学会准确了解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会克服冲动,延迟满足,学会情绪调适,避免过度沮丧而影响思维,学会激励自己越挫越勇,对未来充满期望。
3、积极适应新环境、新生活。(1)适应大学学习,理性对待自己现在的专业,培养对专业的兴趣。(2)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分步实现。(3)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管理时间。(4)有效利用任课教师,同学,图书馆,互联网等学习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5)适应大学学习环境。
(三)采取建设性的实际行动
处于情绪不良的大学生,与其天天胡思乱想,忧心忡忡,不如振作起来,确立新目标,找到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点,积极行动,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改善人际关系而努力,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懈追求。
论文关键词: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常德市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常德地区1988年撤消,建立常德市后,县域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在发展中存在着经济回升基础不牢固,城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工业经济增长仍然乏力,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因此,加大对常德市县域经济的研究,将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实力。
一、常德市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共有县级行政单位9个,其中县域单位为6县1市,包括安乡县、汉寿县、澧县、临澧县、桃源县、石门县和津市市。常德市总面积为18190平方千米,县域国土面积1544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4.9%。2009年末,常德市总人口达到616.69万人,其中县域总人口为492.79万人,占总人口的79.9%。2009年常德市完成地区CDP为1239.2亿元,其中县域CDP总值为 646.79亿元,占常德市CDP总值的52.19%,只有桃源县、澧县、石门县三个县的CDP超过100亿元,其中桃源县以CDP总值为118.4亿元,位于湖南省2009年GDP总量第15名的县市;湖南省2009年人均GDP为20226元,常德市人均GDP为达到22496元经济学论文,而常德市县域人均GDP只有15571元,分别为湖南省平均水平的76.98%,常德市平均水平的69.21%,且只有津市市的人均GDP超过2万元。2009年常德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0.0亿元,其中县域财政总收入为27.7089亿元,占常德市财政总收入的39.58%,财政总收入超过7亿元的县(市)有津市市l个,2009年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10元,常德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909元,而常德市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810.57元,均低于湖南省和常德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并且只有汉寿县、澧县和临澧县过5000元;略超过湖南省和常德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84.31元,常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9元,常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5996.42元,均高于湖南省和常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并且有澧县和临澧过20000元。桃源县和安乡县的农业总产值超过了工业总产值。
目前,常德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实力不强,经济规模小,竞争力较弱,突出表现为大多数县域为农业经济,其发展水平仍然是低水平,低层次的。
二、影响常德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1、县域基础设施条件差,竞争能力弱
由于常德市位于湘西北地区,属于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相比,缺少对外开放的地缘和人缘优势。同时,常德市又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县域工业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加上各县(市)财力不足,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造成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明显落后,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工业化程度仍然较低
常德市农民在县域居民中占有较大份额,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而工业企业少而不大,特别是龙头企业和拳头企业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3、人才匮乏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是人才匮乏。目前,常德市县乡创业人才、实用乡土人才严重短缺,劳动力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民缺乏发家致富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区域内懂市场、懂经济、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管理人短缺才,造成农民增收缓慢。
三、促进常德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更新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
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目前,常德市县域经济已从原来低层次、“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逐步过渡,经济发展已进入市场配置资源、需求引导生产、质量决定效益的新的发展阶段,但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自主发展能力不足。因此,常德的各区县市应牢牢把握紧紧抓住中部崛起,以及湖南“3+5”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承接“长株潭”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经济学论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资源型工业为支撑,以集群化发展为手段,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工业效益,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常德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2、立足县域农业自身的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应以农业繁荣为前提。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县域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目前,常德市形成了以桃源县、澧县等为主的粮食产区;以澧县、安乡县等为主的棉花产区;以各县城郊及石门高寒山区为主的优质蔬菜产区;以石门县、桃源县等山丘区为主的柑桔产区;以桃源县、石门县、临澧县等省定烟叶生产区为主的优质烤烟产区;以山丘区自然草场和滨湖滩涂草场为主的草畜区。因此,各个区县要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 ,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方向,打造生态品牌,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经。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农产品加工,常德市的各个区县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连接点,作为农业产业调整的重点,作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发挥县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带动区域发展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以快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扩大开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加快区域脱贫致富。常德市的西北部属于武陵山系的低山区,挺拔俊秀;西南部为雪峰山余脉,逶迤绵延;东部为洞庭湖平原。沅水、澧水两大河流横贯境内,支流众多,具有水乡的特色,这些特征造就了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常德市的各个区县应发挥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势,强化各级政府对旅游发展的认识,完善旅游服务系统,进行旅游开发的招商引资,将常德建设成为以山水田园风光为主体的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城市,从而促进常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县域工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常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矿藏开采与加工的相互依存关系。发达的农业、丰富的矿藏资源,为常德的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的工业格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常德市各个区县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观念,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重点建设好县域内的主要工业与工业园区(见表1),合理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
表1. 常德市县域主要工业与工业园区统计表
县域名称
主要工业
主要工业园区
安乡县
造纸、棉纺、油脂化工、橡胶、建材、机械、
安乡县工业园区
汉寿县
纺织、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
汉寿经济开发区
澧县
水泥、煤炭、氧化锌、芒硝、农产品深加工、轻工业机械制造
澧县工业园
临澧县
水泥、烟花、食品、陶瓷、机械、纺织、食品
太平工业园、安福工业园
桃源县
铝业、农产品加工、纺织、建材、电力能源、机械制造
创元铝业工业园、漳江、热市、陬市工业小区
石门县
电力、食品、建材、化工、机电、硅砂(石膏)
石门县工业园区
津市市
初中语文学习是学生脱离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习接触到的语文学习新阶段,也是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主要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基础性和延伸性的性质反映了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基础和基本能力培养的特点,表现在初中语文的综合性教学之中就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强调和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以下两个具体要求尤为重要:
(一)熟练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多种实用文体的写作
初中语文课标和语文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掌握汉语口语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中,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在内的最为基础的几种文体。具体来说,学生应该能够写出表达清晰、时间顺序完整、叙事有条理的记叙文和简洁明了、用词准确的说明文,不仅为学生在未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也是保证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有必需的语言能力。
(二)能够阅读基础的古文文献,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和地域概念,是分享中华文化的人民的统称。中华文明历经悠久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内核,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一名初中学生都应该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之中存在着种种突出的问题,部分是应试教育模式的余毒未消的结果,部分是当前教育模式革新和教育理念改进的必由之路。反映在具体问题上,结合初中语文课标要求,以下两个问题非常普遍和突出,值得教育工作者足够关注和深入分析:
(一)学生写作能力差,对写作存在畏难情绪
教学实践之中可以发现,对于写作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比比皆是,对于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和困境,大部分学生表示“不会写作文”“害怕写作文”“不知道作文怎么写”,这种情况反映了当前语文教育界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证明了已有的作文教学效果较差、问题较多。
(二)无法灵活运用古文知识进行古文阅读
当今语文课本引入了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大家的杰出作品进行古文泛读,以名家名篇着重分析的方式普及传统文化常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但从现有事例来看,当前的古文教育并未能够达到效果,与教材设计者期待的不同,学生往往并非通过课本范例习得古文阅读技巧并举一反三用于更多的古文阅读,课本内容不再是基础和积累,而成为学生古文学习的全部,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局限于课本无法进行引申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学生一旦遇到陌生的古文文本,只会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完全违背了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能力的教育理念。
三、提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记日记、记周记的习惯
相比记叙文、说明文这些“正式”的文体,日记长期以来都是作为私密性的个人作品而存在,但是在记日记的过程中作者难以避免地需要使用记叙、说明等基础的文学写作方法,可以说记日记是对各种文学体裁灵活运用的典范。针对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是一种要求高、难度大的学习,教师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大力推广日记体裁,鼓励学生写作日记、周记,甚至可以以记日记、记周记的形式取代常规的作文写作训练,以帮助学生回归写作的本质,重拾写作的信心和表达的欲望。在以记日记的形式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写作并以“周”为单位交给老师检查点评,也可以将学习自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写作,并辅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在实际操作之中,语文任课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氛围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对已有方案进行检查和微调。
(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古文阅读
一、吃透教材,选取典范文本,把握重难点,切忌舍本逐末
初三语文的复习,既不能把初一至初三的语文课本逐篇地讲解,又不能把这六本书弃之不顾。那么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初三语文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这六本书的重难点,做到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在指导初三学生复习语文时,要求学生把七至九年级的六本教科书全部找来。这样做,一是营造复习前的气氛,二是划出每一册中的重点课文。对于这些重点课文,要求学生按体裁进行分类。在记叙文文体中,通过对《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背影》《藤野先生》等重点课文的整理,结合近年徐州市中考语文命题对记叙文考查的形式,要求学生认真钻研这些文本,深入领会文章表达的事、理、情。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性的理解,对自己的见解能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说明文文体中,通过对《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等重点课文的整理,结合中考对说明文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增强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分析能力,注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语言的准确性等相关技法的复习。同样,在复习议论文、文学作品时,都加强对课内重点文章的研读,再结合中考对这两种文体的考查形式进行复习。因为有的放矢,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二、以《中考新航标》的习题为练习依据,不搞题海战术
《中考新航标》(语文分册)既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又配以适度的习题。在它的指引下,语文教师复习时有条不紊,思路清晰;学生学习时目标明确,心中不慌。在初三下学期复习语文时,一边紧紧抓住教材中的重点课文,仔细研究文本;一边以《中考新航标》中的习题为练习的依据。在处理新航标的习题时,也不是每题必做。在复习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默写、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古代诗歌鉴赏时,以新航标中的习题为练习的重点;在处理新航标中的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的习题时,让学生有选择地做,然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学生把握住了重点,节省了复习时间,避免了题海战术。事实证明,这种复习方法是正确的,2013年所带的班级语文中考成绩名列新沂市第二名,其成绩令领导及同行刮目相看。
三、加强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那么,如何在初三这一学年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文体训练,规范文体要求。初三刚开学,就从记叙文的写作开始训练,练习一段时间,再训练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散文。
(二)注重文章的立意,鼓励学生写积极的、健康的文章。立意是作文之本,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在写作时首先确定文章的立意,然后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多写积极健康的文章。
(三)鼓励学生多观察,勤于动笔。作文来源于生活,初中生的生活经历并不少,然而他们的作文内容却写得干瘪生硬,其原因是他们缺少一双敏锐观察生活的眼睛。
(四)加强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初三开学伊始,要求学生每星期日在田字格中练字一张,星期一上交。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每一位学生的字都写得规范、工整,这为他们在中考中语文取得高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辟语文第二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学以致用
为了增强语文的实践性,初三阶段开辟了语文第二课堂,具体的做法是:
(一)增加阅读量,少做题,让学生真正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读书,一直让学生保持这种习惯,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作文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加上2015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749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不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一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不仅如此,目前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还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即有些大学生可以从多个工作机会中挑选单位,而有些大学生却无业可就,找不到工作[1]。造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构和水平远远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问题的表现,探索基于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策略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基于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理论基础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国内最早是由学者郑晓明提出,即“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实际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和构成。目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理论研究较丰富,有从二维、三维、四维甚至五维以上角度进行探讨。其中,学者王霆从用人单位需求角度提出的大学生“知识、技能、态度”模型较为具有代表性,“知识要素包括专业类知识和非专业类知识,技能要素包括操作应用技能、理解交流技能、管理技能、自我控制技能、科学思维技能,态度要素包括职业素养、意志品质和个性特征”[3],本文主要据此对市场需求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问题的表现和成因进行实证分析。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问题的表现
本文主要是对重庆市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访谈,以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现状和不足。访谈问题主要包括“评价现在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是否合理?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存在哪些不足?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完善有哪些建议?”调查问卷主要是在重庆地区发放,共发放了重庆地区78家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经理、招聘专员或业务部门核心员工,共涉及了18个行业,有效问卷为76份,有效率为97.4%。通过问卷访谈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存在明显的失衡问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构成和水平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从知识维度来看,当前的大学生存在着读死书、不愿读书的现象,所学的专业知识基础不扎实,理论知识更新速度慢且存在和实践脱节问题,不仅如此,普遍缺乏工作必要的实用知识。
其次,从技能维度来看,现在的学生多数难以及时发现情绪变化,不善于调节个人情绪、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不少大学生基本文字写作、沟通协调能力较为缺乏,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执行能力比较弱,普遍缺乏主动工作或者主动学习的能力,还有一些学生固守书本知识,思维僵化。
另外,从态度维度来看,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浮躁、眼高手低、功利心重、好高骛远等心态,自我认知和定位不清,对于自己的优势劣势缺乏深入了解,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不仅如此,很多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也非常缺乏奉献精神,不愿意多付出,目光端去去去,付出一点点没有看到回报就开始抱怨,开始不满意,然后就是频繁地原地踏步的跳槽;另外,不少应届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都有待加强。
三、 基于市场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策略
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使之适应社会需求,是高校、社会和大学生共同的责任。本文主要是从高校、社会和大学生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策略。
首先,高校应以优化市场需求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在大学全阶段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个人态度的引导和培养,将大学生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有机结合,多部门从课程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环节、社会实践环节协同培养和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特别是要增强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搭建社会实习和求职的平台。
其次,对大学生个人来说,应准确地自我定位,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开发和自我能力提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主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升个人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端正个人态度。
另外,社会用人单位也应积极参与大学生能力培养过程。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合作等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社会用人单位还可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性的意见,选派企业优秀骨干及管理人员参与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培养过程。(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11期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119-02
最近,从招聘网站的人才需求来看,会计职位需求量大,小企业需要大量财务人员。但是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学历比较低,和大量的专科、本科毕业生竞争没有任何优势,越来越多地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不满意,就业竞争力下降。根据笔者所带的班级2012级会计毕业生就业来看,全班48人,拿到会计证40人,能独立做账的仅有10人,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的25人。如何跟上社会的发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中职会计专业应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呢? 笔者认为:从内部现状来看,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从社会需求来看,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高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建立“有效”的专业知识体系
虽然会计专业已经非常成熟,但是会计专业教材大部分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处理上存在很多差异,中职会计专业的就业恰恰是面对各类小企业的会计等岗位。小型企业招聘会计的要求是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开设课程的现状是:很少涉及或者没有涉及小型民营企业的特性,这既不符合当前中职学生本身素质特点,也不符合小型企业的要求。会计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理论知识大约80%的课时,操作知识偏少,而且大多是考查课,不是很重视。学生无法理解会计处理方法背后的内在规律,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对发生的经济事项一筹莫展。同时,有的教学内容实用性差,比如“长期股权投资”,对于中职学生难度大,学生又花费不少的时间,对从事小企业会计工作很少用到,跟中职学校培养实用型的目标有点背离。
因此,我们要建立“有效”的专业知识体系,以小企业制度为主,理论知识“够用”,技能“实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
二、专业设置加大会计基本技能训练,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融为一体
(一)重视会计基本技能训练
中职会计专业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大部分进校开始就以理论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求学生掌握点钞的指法,熟练运用单指单张、多指多张的点法,键盘录入达到“盲打”的基本要求,会辨别人民币的真伪。专业设置应重视数字书写规范,做到清晰工整,规范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账簿的填制。
(二)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技能融为一体
理论知识方面,要熟悉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会进行对账和结账,能对企业运作有一定的了解,能根据企业特点,核算产品成本。会计专业课和技能课紧密联系,特别是要考虑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的逻辑性,比如在初学会计课时,组织学生了解经济现象,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及生产过程,在学习中可插入分段模拟实习,如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和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再进行一个月的会计模拟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
模拟操作资料的要突出系统性和综合性,一方面是应尽可能地涉及本专业主干课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综合财务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如:经理、业务、仓管、出纳、会计等岗位,还要突出与银行、税务部门的业务往来,便于流转实习。
(三)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相结合
虽然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但是还要重视手工会计模拟实践,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会计的核算规律,会计电算化是利用软件来处理会计账务,全套的仿真经济业务,用手工完成后,再利用电算化进行业务处理,实验内容和结果相同,通过手工模拟和会计电算化对比训练,领会二者的异同和优劣,使学生既掌握动手操作能力,又学会使用信息化技术。
(四)实训室内建立校属的记账公司
通常的会计模拟实训中,往往是模拟实习资料不真实,与真实的经济业务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内容很快就过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太遵循做账的规范,或者
当成一种作业完成。学生在三年级顶岗实习期间,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很难让在校学生接触到真实、完整的会计内容。尝试在校内建立校属记账公司,实训与真账实践相结合,记账公司可分组接纳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手把手进行真账实践训练,以企业实际经济业务为范例,全真的操作,让学生按手工账操作、电算化操作、纳税申报三大模块对企业工作进行一系列的会计岗位工作操作。
在专业设置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
三、加大对专业技能的考核力度
重视技能教学,不单单是在课程变化层面上,考试内容的变化,也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例如:在考试中,加入填制凭证、编制报表等操作题,要求规范书写,规范性和准确性是其评价的主要内容,并加大分数比例。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结合国家对会计职业的鉴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的技能考试,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行的“高级操作员证书”考试、教育局举行的“会计技能等级考试”等。
四、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虽然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老师的素质也越来越高,本科生、研究生比例达到98%以上,但是教师大部分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理论知识深厚,实践工作经验缺乏,部分老师有财会工作经验,从教后长期脱离财会工作,跟不上会计政策发展。因此,双师型教师不仅仅是口号或者是拿几个专业证书,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环境,比如和企事业单位签订培训合同,有计划地送教师到单位的财务部门顶岗学习,同时,外聘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事业财会人员任实习指导教师,以起到很好的交流和传播作用。
虽然当前课程改革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但大部分都基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忽视市场的需求,抓紧专业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会计专业才能找准定位。
参考文献:
[1]丁静.如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实践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
[2]邓慧.突破中职会计教学实训环节瓶之我颈见[J].职业技术,2008(7).
关键词: 贵州省铜仁地区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 考点设置 减提质
贵州省铜仁地区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不仅彰显了试题制卷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而且在试题考点设置上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减提质宗旨。
一、考点全面,难易适当,减提质
2011年我区中考语文试题分为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五大模块23题,分为Ⅰ、Ⅱ两卷。
Ⅰ卷共10题,其中“基础知识积累・运用”共有7题,考查内容包括字音、汉字书写、成语运用、病句辨析、句子信息提取、语序排列和文学常识,分值均为3分。该部分中还含有文言文阅读,选自课内《出师表》,共3个题,考查内容包括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值仍然是每题3分。
Ⅱ卷共13题,涉及文言语句翻译、名篇名句填空、古诗词阅读与鉴赏、材料题(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及写作,共六部分,其中文言文翻译有两个句子6分,共用第Ⅰ卷的文言文材料;名篇名句填空有4题5空5分,分别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刘禹锡的《陋室铭》和《诗经》中的《关雎》四首诗歌中的名句;诗词鉴赏2题6分,所用材料是杜牧的《赤壁》;材料题(综合性学习)有3则材料,分别是学生体质状况调查表、新生军训和“阳光体育运动”,3题共6分;现代文阅读材料2篇,分别选自课内和课外,其文体是说明文、记叙文,8题23分;说明文阅读材料为课内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中的选段,考查知识点为说明文文学常识、语言品味、文章脉络结构、修辞方法及作用;记叙文阅读材料为课外内容《别踩疼了雪》,其考点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赏析句子、对关键词语理解和分析、联系生活体验谈感受等;写作部分是材料加命题作文,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题目是“一朵美丽的浪花”。
本套试题从考点上看,全面;从试题布局上看,合理;从题量上看,适度(只有23道题);试题难度上,能够让大部分考生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同时又保证让每个考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语文优势,展示出自己的语文特长,选拔出语文的优秀人才,而且体现出明确的“减”信号。和往年相比,试题难度有所下降,这样便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让教师感受了更多成功的喜悦。多数考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紧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答完考题。
同时,这套题也力求吹响“提质”的号角。“减”的目的是提高质量,初中语文教育的质量应该从语言运用能力上去提高。这套试卷85%以上的题目都是检测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试题材料清新,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语文水平,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正确导向,强化价值,关注成长
整套试题所选材料兼具时代性、生活性、言语性和人文性,精心设置情境,尽最大努力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试题着力于学生本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凸显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试题关注现实生活,比如汶川地震、青少年体质健康、新生军训和“阳光体育运动”等材料都充满了时代气息,特别是“阳光体育运动”材料和“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等,这些题目,提醒学生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关注生活,呼唤亲情。让学生不仅要健康成长,而且要关心亲人,关注重大时事。
多元思维,正确引领,崇尚亲情。《别踩疼了雪》向读者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尽管妈妈已去,“雪”却是妈妈的化身,似乎妈妈的生命还存在,“别踩疼了雪”体现了女儿对母亲的爱;“雪”也可以认为是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希望女儿心灵像雪一样纯洁,还可以认为是父亲对女儿的保护……不同的学生理解各不相同,但材料和考题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价值的引领,尊老爱幼的教育,追求“真、善、美”的引导是相同的。
总而言之,阅读选文,在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考试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读了好文章,而且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这样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三、重视个体,展现差异,开放灵活
考试不仅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还是命题的一种展示。铜仁地区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从命题题材上看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收集问题和处理信息,并根据材料和经验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试卷中的第14题第1小题:“从材料一、二,你发现我区青少年体质状况有什么特点”;第3小题:“请为‘阳光体育运动’拟一条宣传标语”;第22题:“请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回答”等问题的设计着重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答题空间,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为学生有创意地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实用写作 能力 语言得体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实用写作能力较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弄不清实用语体与文学语体的区别,表现为“语不得体”。有近七层的学生写的实用文既不像记叙文,也不像说明文,更不像实用文。比如,让学生写调查报告,总有人还像写记叙文、散文那样,较多地使用铺排、描写、抒彩极浓的语句;二是不按实用文体的格式要求写作,想当然地去写;三是语言概括能力差,缺乏实用文语言所要求的准确性、严密性及逻辑性等最基本的特征,分析综合表达能力不足。四是因为学生对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等缺乏了解,在写诸如行政公文、经济、法律文书等实用文体时倍感困难。
造成学生实用文体写作能力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高中阶段忽视实用文体写作能力的培养。由于高考几乎不考实用文,因此高中阶段几乎不写实用文;二是高校教师对培养大学生实用文体写作能力重视不够。高校的大学实用写作课堂教学,大多重理论讲述,学生原本对该课程就提不起多少兴趣,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更令他们昏昏欲睡。三是学生本身不重视实用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很多人认为自己今后如果不从事行政工作,使用文体写作就没什么用处。
为此,笔者在近几年的实用文体写作课堂上,为切实提高学生实用文体写作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收到较好效果。
一是使学生弄清实用语体与文学语体的区别,变以往重视文体知识教学为加强语体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克服“语不得体”的问题。
所谓“语言得体”就是要求在特定的交际场中,表达思想感情所运用的语言结构类型及方式要能与交际场形成完美和谐的统一。即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这不仅涉及内容,而且也涉及语言本身,涉及对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恰当的选择。这就是说,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不同功能,选择和运用不同的语言体系。因此,要使学生克服“语不得体”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语体”——选择和运用的语言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书面语角度来说,“语体”大致分为实用语体和文学语体两大类。实用语体和文学语体有很大差异:总体上来说,“实用语体”是适于实用文写作的语言体系,具有庄重、严谨、准确和简明等特点;文学语体,注重形象性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实用语体一般不用形象的描绘法,而文学语体不用科学的论证法。具体上看:实用语体的特点主要有:1.概念的完整性,2.判断的准确性,3.推理的严密性,4.描述的严谨性。文学语体的语言特点在于形象性、丰富性、抒情性,用生动具体、鲜明活泼、富有感彩的词语;用句上,句法多变,句序灵活,长句、短句互相转换,整句、散句互相交替;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互相渗透,等等。可见,写好实用文必须掌握二者的区别。教师应把指导学生辨别语体作为实用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指导学生多阅读范文,向优秀的实用文文章学习,在词语、句式的运用上达到恰当贴切的标准,符合实用语体的写作要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是培养学生迅速筛选、准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简洁、清晰、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
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写好消息入手,锻炼学生分析概括主要事件、提炼主题的能力,避免出现写实用文时缺乏分寸感、语言空泛、片面追求用词华美等不足。
众所周知,消息的特点是行文简洁明了。三言两语,道明情况;寥寥数笔,写出事实。不冗长、不累赘、不拖沓。写消息,要以叙述的笔触为主,少议论、描写,避免抒情;消息的结构应按照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的程式进行写作。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消息的过程中,要把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让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写作实践落到实处。通过布置学生大量阅读报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新闻,了解消息文体的特点,教师安排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写作实践,达到培养学生迅速筛选、准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简洁、清晰、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的目的。此外,大学生写消息时的常见问题是不恰当地运用形容词,表现为学生腔:用词花俏,凭感觉,轻视实际内容,常常不由自主地在消息中抒发感情,而置自己应站在第三人的立场于不顾等等,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写作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纠正这些问题。多做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养成学生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提高他们实用文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三是编写丰富的读写教学资料,给学生提供读写素材,弥补教材例子过时的不足,解决学生“无米下锅”的困扰。
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具体的表达实践。在校大学生写作实用文的动机不是来自工作的需要,而是来自大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写作的素材也不是来自学习、生活的积累,况且学生对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等缺乏了解,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自然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虽可以适当地介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的一般常识及规则,但这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即使教师把这些东西讲得再透彻,学生没有亲自实践和亲身感受,还是不能写出准确、清晰、简明、连贯而得体的文章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编写大量的读写教学资料,给学生提供读写素材,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解决学生“无米下锅”的困扰。还可以把调查报告缩写成消息;有的问题,可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充实,形成小论文。教师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实用文体的选文或选段,让学生进行重组、改造、变形,如仿写、缩写、改写等,让他们熟悉不同实用文体的格式和语言特点,对指导学生克服“语不得体”的难题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考;复习;实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32-01】、
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和实践的过程,中考语文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内容多,要求高,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高效地复习,中考前的科学指导对考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运筹帷幄,删繁就简,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在“知新”的基础上实现更完整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平日教学要按教学要求保证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为中考复习赢得时间。基础知识中像生字、解词、诗词课文背诵默写、文学常识、文化知识、修辞、仿写等内容,要在单课学习时,就要认真学习,扎实训练;单元复习时要系统整理,查疑补漏,检查巩固。在单课学习时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注重学生答题方法的训练。此外,要注重单元作文训练。单元作文都是根据单元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要求设计的,单元课文是写作最好的范文,学生易于模仿,如长期坚持训练,对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谋篇布局、构思立意都很有帮助。有了扎实的各项训练,在中考复习时,只要系统看一遍,再选典型试题训练检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语文复习要研究中考试题,精心设计,复习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中考语文考查内容多,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高。积累运用里有考查字音、形、义的掌握和运用,有文学常识、文化知识、文学名著、背诵默写等语文积累的考查,有修辞、标点、判断并修改病句、仿写、对联、筛选概括信息能力等语文能力的考查;阅读中有小说、散文、诗歌、说明文、议论文等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有古诗文的释词解句、分析理解及赏析能力的考查,写作中既要考查学生三种文体的写作能力,更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认识水平、思想境界。所以,在组织复习时,教师一定要对复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各题在试卷中的分值比例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课时,作专项复习。
(一)基础知识琐碎,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分类整理和分项训练,根据历年中考的考察方式和学生知识点的薄弱环节,分重点训练标点、病句、修辞、仿写、改错别字等内容,而将背诵默写、文学常识、名著阅读让学生重点记忆后再作专项练习来查疑补漏和巩固。
(二)文言文的复习则应紧扣课本,我们应明确一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字字落实,忠实原文。重点放在九年级两册书的文言文复习上,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以课内文言文带课外文言文。侧重文言实词、古今义、一字多义、“之”“而”“于”“者”“焉”等常见文言虚词、重点文言语句的翻译,进行比较阅读,理解思想内容等。七、八年级的文言文捡重点篇目复习,重在疏通文义、理解思想内容上。古诗词重在背诵默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赏析文章的遣词造句。这部分是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故要花较多课时,但也要注意不能费过多课时。
(三)现代文读,中考中所占分值比例大,学生因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限制,易失分,所以要分文体训练,教给学生有关的文体知识及答题方法和技巧,并多做阅读训练,学生是能掌握的。
(四)在写作训练上,首先要加强基本功,平时可按照中考作文在立意、内容、语言上的要求,进行一些单项训练。要体现“六个一”:拟好一个题目,写好第一段,写一组排比句,引用一句名言名句,写一个好结尾,写一副好卷面。注重文章的整体性,体现“五个好”:好题目,好开头,好例子,好段落,好结尾。
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当前的责任就是学习好知识,为以后做打算。。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芦花荡3、蜡烛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5、亲爱的爸爸妈妈
内容: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角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有益的启示要求: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脏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7、背影8、台阶
9、老王10、信客
内容: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情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要求: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12、桥之美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15、说“屏”
内容: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要求: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17、奇妙的克隆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19、生物入侵者20、落日的幻觉
内容:人们常说,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就是说,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说的事物事理有所不同,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
要求: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23、核舟记24、大道之行也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内容: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
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第六单元
26、三峡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8、观潮29、湖心亭看雪
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内容: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不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1.《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分》《九三年》等。
3.《亲爱的爸爸妈妈》,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4.《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的奠了分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较高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5.《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6.《老王》选自《杨绛散文》。
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翻译有《堂·吉诃德》《洗澡》?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作品《围城》
7.《信客》选自《秋雨散文》。
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文化苦旅》。
8.《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卓著的作者、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中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后都收在《叶圣陶集》里。
9.《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卓著诗人。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10.《陋室铬》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著有《太较图说》《通书》等。
11.《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朝散文家。
12.《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资源;学习方式;教学原则;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56-02
中国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可从文言文中窥见一斑,高中文言文教学肩负着延续国学精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有其深刻的一面,也有其丰富、生动的一面。可是,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往往以偏概全,往往会注重它深刻的一面、严肃的一面、格律的一面,而忽略了多彩的一面、生动的一面和灵活的一面,使很多高中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产生了退缩、为难和回避的情绪,从而失掉了学好文言文的信心,也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师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
当前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让学生在浸泡式、体验式学习方法下,喜欢上学习文言文,弘扬民族精神,塑造热爱祖国的中华文明精神品格,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拥有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底蕴。高中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思想,变革陈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要充分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深入挖掘各种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趣,提高高中语文的课堂效率。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拓展文言文学习空间,充分开发资料
教授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高中语文教材是一个根据地,我们要在守好根据地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拓展和延伸,尽最大能力让学生从课本走向历史,再走向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受到民族优秀传统的浸染。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开设了《中华成语典故》、《汉字之王》、《国学知多少》等讲座,从趣味性入手,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知,对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文化精髓起到一个整体感知的作用。只有学生喜欢传统文化,体会到了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涵,才会接受后期的研究与拓展。就拿《汉字之王》来说,我们主要渗透的思想是,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且也是迄今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在今天,它还有勃勃生机,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自豪感都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其他的讲座也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谦逊求知的学习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讲座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拓展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也丰富了语文的教学内容。有了这个兴趣浓厚的基础,学生再学习课内文言文的时候,就能够由点到面,水到渠成了。另外,在学习空间拓展方面更应该注重语文与现实的结合。由于文言文本身就具有历史感,距离现在很遥远,这就需要教师把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以此来让学生看到学习经典的意义,尤其是一些励志方面的文章,完全可以将当前一些时事热点放进来。如当前热播的电视剧《赵氏孤儿》就可以与《崤之战》联系起来,学生的参与意识就会被调动起来,把现实与历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四大原则
笔者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中往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或者走偏。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的掌握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对文章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培养。语言文字方面的特色需要掌握,文章内在情感和表达方式也是文言文重要的价值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其精华。其次,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要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发展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大量积累,从而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再次,高中语文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不止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培养对学生的审美感知,做到学以致用,真正让其来辅助我们的学习。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要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理念,经常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运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法,不断地进行创新,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三、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善于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
环境可以影响人,环境可以塑造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也是激发学生灵感的重大源泉。在当前的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与学生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文言文的学习给予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饱满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求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有着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习起来比较晦涩难懂,如果教师能够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环节,打造引人入胜的学习意境,下大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在这里要着重提出注意的是,高中语文教师自身应该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和专来素养。教师还要运用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把控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一定要培养好自己饱满的教学情绪,认真设计好自己的开场白与结束语,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地加以发挥和运用,这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一名在课堂上常常插入历史趣闻和对联诗歌的教师,一定会带起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学生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从而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动机。
四、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整体认知
笔者按照高中文言文的内容,把其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以《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为代表的记叙文,第二类是以《赤壁赋》等为代表的山水游记,第三类是以《廉颇蔺相如传》为代表的人物传记,第四类是以《过秦论》为代表的议论文,第五类是以《滕王阁序》为代表的抒情散文。这五类文章各有特色,文质兼美。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解文言文基本的知识以外,更要注重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人物分析、现实意义畅谈及语言风格品味。教师要以此来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表面,把握其深层精髓,引导学生去感知和体验文章的美感。教师在教授不同类型的文言文时,也要注意教学的侧重点,如记叙性的文言文,要着重讲解社会背景和历史常识,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等方面对人物进行分析比较。而在山水游记中,教师要把情感寄托于自然的山水之中,这样除了对于景物的描绘,还有一部分抒情和说理的部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背景。人物传记贵在通过人物的所作所为来分析其人物品质。议论类的文章,就要让学生梳理出中心论点,理清论的思路,并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智慧思想,从而得到深刻的启示。抒情散文类是在赏析语言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寄托。总之,各有侧重,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就有差异,需要进行不同的调整。
五、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提升其学习动力
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是教师讲好了就是好了,而是学生学会了,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唤醒孩子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一定要舍得放手,努力让学生去发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做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生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会听、解、说三部法,要勇于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肯沟通,学会合作与分享。尤其是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课堂实践还给学生,下大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欣赏文言文博大精深的魅力。现将常用的效果较好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分享如下。
1.朗诵怡情法。文言文很讲究节奏美和韵律美,采用朗诵教学法,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文章语言的记忆与情感的熏陶。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诵,体会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感情,从而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平时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采用学生齐读、分组朗读、教师范读、师生背诵等多种形式。朗读并不是为了对文章进行记和背,而是需要入情入景地深入其中,体会文章的内在情感。如有必要,教师还要对文章的背景知识加以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朗读前,教师还可以加入一些问题来进行引导。
【关键词】语文能力 夯实基础 课外阅读 语文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作为母语传承的载体,学好语文的意义不言而喻。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组织语言与表达、口语交际、基础知识运用、写作等能力。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一言蔽之,即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随着科技发展,电子化逐渐代替纸质成为社会交流、记载的主流模式,电子化简单、便捷,哪怕目不识丁的幼儿,也能在电子社会如鱼得水。这是历史的必然,无可厚非。然初中生犹如白纸般,在成长阶段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过早接触电子产品,在纷繁错杂的信息和眼花缭乱的诱惑当中沉沦,依赖电子产品,出现了很多耳听不明白,张嘴不会说,动手不会写,动脑打死结的情况。如理解方面,要求阅读《周书・王罴传》,回答问题:“你怎样看待王罴的直率?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学生答:“王罴的做法是节俭的行为,这是很好的品质。”这就是答非所问,本应答对王罴直率做法的看法,即赞同与否,学生却直接评价王罴做法。表达能力差,一句话成分残缺惨不忍睹,知识迁移能力差的问题不胜枚举,如在《陈太丘与友期》里学过“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的“期”,问“遂与大夫期十日”的“期”之意,学生一头雾水。
学生语文能力堪n,如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备受瞩目的课题。作为语文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改变现状。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初中生的语文能力。
一、夯实的课堂基础
初中生可塑性强,像块海绵,无限吸收。而初中是打基础最重要的阶段,故在教学中,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做法如下:
(一)早晚读必须扎实夯实读音、写字、释义,决不能偷工减料,轻视而一笔带过。每个字和意思,朗读两遍,抄写两遍,听写、默写、订正各一遍。经过如此一轮,多数同学都能掌握好,这是建设高楼的泥和沙。在掌握了字词的基础上,造句,造不同的有创意的句子,这是建设高楼的砖和瓦。这两项工作虽繁琐细碎,但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课前三分钟充分运用,进行造句展示、读书感受分享,心情记录,天气环境分析,故事分享等,要求学生将已学的任一知识融入其中,如修辞、描写、记叙文常识、词语含义等,既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胆量,还能巩固已学的知识,夯实基础。
(三)课堂上,举一反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敢于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代替学生回答。如在学《云南的歌会》时,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云南歌会盛况,组织学生看视频《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了解民歌与现代流行歌曲的区别,更好地融入云南的歌会营造的氛围中。又如在学《孔乙己》时,可提示学生联系《范进中举》,对比学习,思考两人的异同,总结两人的性格差异,及影响他们命运的因素等内容,最终既达到学习新课的目的,又复习了前文,一举两得。
(四)每天一小练必须具备,可针对字词、阅读理解、段落作文训练。每周一小测试必不可少,针对本周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测试,既达到检测目的,又实现巩固基础的效果,还能了解学生情况,将存在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找出来进行面谈辅导,在评讲时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有所侧重。
(五)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在学习课文文言的基础上,开设一定的古文课程,辅助课外文言文的练习,让学生熟悉常见文言字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准备工作和课后的巩固工作繁琐而细致,必须扎实夯实基础,积累量,才能实现质的突破。
二、大量的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仅做好课内工作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语文能力,还需大量课外阅读。可实施以下举措:
(一)每天阅读半小时的活动。在中午12:30――13:00,要求学生读经典书。语文课本后面要求阅读的书目要贯彻执行,如《伊索寓言》、《鲁宾逊漂流记》、《昆虫记》……除此必读书目,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经典书籍来阅读,宿舍同学共同监督。
(二)七年级每周六下午安排自习课,阅读《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教师监督。
(三)假期要求阅读《爱的教育》等书,父母子女共读,耳濡目染中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监督和验收,要求学生每天摘抄、仿写100字,每周写600字心得。学生通过三年阅读,了解书中内容,陶冶情操,获得启迪,积累素材,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语文提高能力如虎添翼。
三、丰富的语文活动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对于激励学生阅读和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好的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读和写的兴趣,还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举行的语文活动有:
(一)“好书推荐演讲比赛”,要求学生推荐自己阅读过的一本书,分两个奖项来激励学生――演讲和演讲稿。这个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写稿件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能力,还起到激励学生阅读的作用。
(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对经典诗歌感兴趣并重视起来,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朗诵能力也能获得训练与提高。
(三)“诗词默写比赛”,主要默写初中学到的诗歌和课外古诗,在规定时间内,看谁默写得多、准、美,进行奖励,促进学生去背诵、积累经典诗词,传承中华经典。
(四)“规范书写比赛”,这一比赛目的是督促学生写规范字,写正确的字,能够工工整整,美观大方,在良好的风气下,学生有意识的去提高书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五)“戏剧表演”,这一活动是配合《莎士比亚悲喜剧》《雷雨》等经典书籍设立的,学生读后,将截取精彩部分,适当修改演绎,活动趣味无穷,可让学生掌握书本内容和提高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六)创办校刊、班刊,刊登学生优秀作文,激励学生写作。
(七)广播站,播音员与稿件来源于学生,可提高学生的表达、写作和朗读能力。
关键词 图式理论 阅读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成为学习者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而学习者阅读能力的强弱和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明确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其中,“一般要求”要求学生能基本读懂一般性体裁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 70 词,而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大多停留在对阅读材料的“字面理解”层次上,而忽略了“推断理解、评价理解和欣赏理解”三个层次。阅读教学一直采用逐句分析语法结构的阅读训练方法。这是混淆了“语言因素(语法、词汇)及话语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认知能力”,学生读懂了文章的内容,却误解了作者的原意,忽视篇章和整体等深层语义联系,这给阅读教学带来诸多问题。近年来语言学家们对图示理论的不断研究,为我们解决这些教学难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理论依据。
1 图示理论综述
早在1781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康特(Kant)首次提出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巴特利特通过实验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了图示理论。在他看来,图式是“对先前的反应或经验的积极组织”。后来,经戈德曼,鲁姆哈特,卡鲁尔等语言学家的努力,完善了“现代图式理论”的概念,把图式解释为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实际上它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图式理论研究的就是知识是怎样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
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姆哈特将图示分为三类,即语言图示( 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示(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示( formal schema)。(1)语言图示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2)内容图示是指篇章主题的熟练运用程度,即学习者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宗教习俗、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掌握和理解。(3)形式图示是指语言风格、文章体裁、篇章结构的理解程度。可以指导学习者宏观地把握文章脉络,提高阅读效率。
2 图示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语言研究和阅读教学中,图示理论已经被广泛地涉及和应用。这种阅读模式有助于使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和阅读文章所要表达的信息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学习者对阅读材料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即推断、欣赏和评价理解)。这种作用力发挥得越好,学习者的阅读速度也就会越快,学习者对作者写作意图把握得也就越准,从而促使学习者更加主动积极地理解阅读材料,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采用图示理论对阅读教学进行指导是大势所趋。
2.1 图式的建构
(1)语言图式的建构。语言图式的建构主要取决于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积累。最新研究发现,影响读者阅读理解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在于词汇问题。此外,语法知识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重要语言图式。因此,教师应督促和加强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多多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不断充实和巩固语法知识,利用一切可能有的机会去练习和应用语法词汇。
(2)内容图式的建构。内容图式是指文章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西方人的饮食、着装、风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科技、体育等。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激发他们的联想,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阅读材料所要传达的信息。建议学生广泛涉猎各类阅读资料(杂志、报纸、科学报导、英语原版文学著作等),让学生有直接接触地地道道英美文化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就可以积累常识,丰富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不断完善自身的内容图示。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
(3)形式图式的建构。形式图式指的是写作体裁、语言风格以及文章结构之间差别的背景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记叙、议论、说明等各类体裁文章,让学生们对文章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如: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构成,通常采用先概括后具体、先结果后原因、先问题后解决等进行布局谋篇;记叙文通常按照事件发展顺序来组织写作。学生只有掌握和领会了这些知识,才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2.2 图式的激活
阅读前,充分发挥背景知识的图式“预热”功能。(1)提供背景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前,先要介绍与阅读材料有关的背景材料和相关知识,使得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够和阅读材料所要传递出的信息发生充分的作用,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2)导入关键词。介绍文章中的关键词汇,使学生利用关键词将新旧知连接起来,从而激活学生的相关图式,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3)利用标题导入。阅读材料中的主标题和副标题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主旨、体裁、写作意图等。在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类似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阅读材料, 提高阅读效率。(4)预测课文主题内容。鼓励和要求学习者应用已有知识,在阅读材料中搜索相关线索,对阅读材料进行预先猜测。这样可以刺激和激活学习者利用图式去理解阅读材料。
阅读中,充分发挥图式“判断”功能。(1)略读和速读。通过这两种活动的训练,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模式,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把握全文,把握细节。(2)合理推测。很多阅读材料的含义都是隐藏在文章之中的,不会停留在表面,学习者只有充分地理解全文,才能明白其含义。因此,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推测能力,充分思维和理解全篇,才能明白和理解字里行间的含义。
阅读后,充分发挥图式信息的“运用”功能。(1)分组讨论。讨论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写作目的、作者观点等。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踊跃表达个人看法和观点,不断吸收他人见解,更新自己的图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2)角色表演。让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进行角色转换,这有利于学习者更好理解阅读材料,对其进行深层次加工,强化所学到的知识。(3)摘要写作。要求学生围绕阅读材料内容进行语言编辑,如缩写文章、续写文章、改写文章。促进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训练和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3 结束语
总之,图示阅读理论是吸收信息,提高外语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以帮助学习者建立图示结构为中心,努力培养学习者灵活应用图示的技能,使学习者能够深刻领会主题思想,搞清楚文章层次结构,弄明白文章逻辑关系。帮助学习者逐步丰富和完善大脑中的图示结构,并熟练掌握和应用他们的图示。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Bartlett,F.C.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 Rumelhart,D.E.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0.
[3] Carrell, P. L. Some Issues in Studying the Role of Schemata, or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Seco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1983.
[4]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一、直面问题:小学说明文教学之“困境”
深入到一线教师的课堂,却发现由于许多老师的文体意识淡化,导致小学说明文文本解读的偏位、教学目标的错位、内容理解的越位等现象。
1.文本解读的偏位
以解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为例,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对埃及金字塔特点的介绍,热衷于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火星图片,播放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视频,演示火星上水的来源的动画等,来帮助学生揭开火星的神秘面纱。这样的解读显然过于狭隘。说明文文本的教学,应将重点放在说明文文本阅读与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上。
2.教学目标的错位
课堂该教些什么,这是课堂有效的起点,但是在这个起点上,恰恰有些老师表现得无从谈起。总体来说,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常常是从重点字词分析到挖掘课文思想内容,而轻视了文本特征的指导,以及新的教学内容的开发。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教师在教《桥之美》的时候,将文本当成散文来教,要学生谈谈桥如何美丽,而关于说明文的文本特征却毫无涉及。目标定位的错位或是不明晰,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
3.课程意识的缺位
“教课文”成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态。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执教《太阳》一课。我是用《太阳》一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而大陆老师通过《太阳》这篇课文教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从他的这段话中,显然能看出大陆老师仍然是在教课文。课文在前台,课程在后台。同样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课文来实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分不清“课程”与“课文”,我们就可能“南辕北辙”。
4.内容理解的越位
由于许多教师执教说明文时,总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说明文的教学目标,所以便会无度地拓展该领域的知识:讲《埃及的金字塔》,教师搜集大量埃及金字塔相关的知识给学生阅读;讲《鲸》,教室成了鲸标本展览室……结果是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只关注科学知识,而忽略了语言习得。知识似乎成了说明文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二、深入探究:语用学破解小学说明文教学困境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由此,笔者认为,语用学可以打开小学说明文教学的另一扇窗。
(一)语用学的内涵诠释
所谓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环境、言语行为、语用规则等诸多方面。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在语言的实用,讲究语言的组织和驾驭,特别关注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二)语用学――小学说明文教学“突围之路”的理性分析
1.语境原则,说明文教学“突围”的基础
说明文教学时为什么要凸显文体特征呢?因为说明文在表达的目的、方式和话题等方面,较其他体裁的文本相比,有着鲜明的独特性。而在语用学中,语境通常被学者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其中“情景语境”指向言语行为发生时的诸多客观因素,包括说话的对象、目的、方式、话题等。很明显,这就为“说明文教学时要凸显文体特征”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语用规则,说明文教学“突围”的依据
小学说明文文本的最大特点就是描摹的事物或事理“内容具体、真实”“清楚明白”“表达有条理”等,然而这些都体现了语用学的什么理论呢?简单地说,这涉及语用学“会话含意”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涉及四个范畴:一是量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交际所需的,且不多也不少;二是质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是真实的;三是关系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四是方式准则,即提供信息时要清楚明白。我们发现,以上四条准则与说明文这种文体有极高的契合度。
3.语用目的,说明文教学“突围”的催化
语用,即语言运用,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说明文在表达上具有的一些特点,如结构的完整、语言的精练、用词的准确、逻辑的严密等,是形成良好语用面貌的必备要素,对当下学生语言发展的不足有很好的纠正作用。如果我们能从“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切入教学,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三、实践操作: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在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应从说明文的特点入手,从说明文文本的语用解读切入,精选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为目标,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再通过创设各种“语用”情景,让他们感性地“悟得”与“习得”,为说明文教学寻找“突围之路”。
(一)指向语用的文本解读
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选择适当的说明文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语用学理论支撑下,文本解读应注重对具体语境的分析,注重语境对文本结构、选材及语言运用上的影响,并为这些语言要素进一步转化为教学资源奠定基础。
1.解读精彩的布局结构
文本结构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文本结构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而思路又隐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通过结构来体现。所以,准确解析文本的结构,是把握文本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有些文本,只有理顺了结构、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把“克隆”这一科技问题表述得条理清晰――什么是克隆?哪些可以克隆?克隆有什么益处?还有更有趣的。如《秦兵马俑》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叙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一句,将全文贯穿成一个经纬分明的整体。“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便是作者要向读者介绍的秦兵马俑的主要特征。从语用的角度看,缺乏整体观照,就无所谓语境的产生,也就没有了语用存在的前提。因此,解读文本的整体结构是使说明文教学“突围”的重要做法。
2.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
说明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其语言运用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和严谨。所以在说明文学习中,学生要学会把语言表达得简洁、规范、严密。这是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机会。以《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为例,文中在准确性说明的前提下,以形象化描写的手段,还大量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充满情趣。如“发起脾气”“喜怒无常”等词句的运用,形象地拟人化地说明了海洋的特点,使得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语言变得通俗化、趣味化了。根据以上文本语言特点的解读,我们至少可以做三方面的事:第一,引导学生利用文本说说这些语言特点;第二,背诵积累;第三,学会迁移运用。可以看到,这里的解读直接和教学策略的选用联系在了一起。因此语用指向的说明文文本解读,其实就是从“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角度展开的,它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体现了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崔峦先生也曾提出阅读课必须做到“吃准目标”,即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学段目标的达成,说明文都有着自身的贡献。
1.小学说明文低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低段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制订中,不需要强化对文体特征的解读,主要还应该以“识字写字、学句写句、朗读课文、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提高阅读兴趣”为主要学习目标。
2.小学说明文中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可是中段儿童语言发展又存在“语言不够规范,表达不够精确和逻辑性比较差”两大问题。而说明文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却以“精确、规范、逻辑推理性较强”为主,这正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会。因此,在中段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较多的注意力引到文本的语言中去,引导学生从一些数字、实例、术语、专有名词和逻辑推理中发现、揣摩文本语言的精确之处、严谨之道,并通过读写结合等手段,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语言积累水平。
3.小学说明文高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又强调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能抓住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同时,语言的规范、精简、严密,仍然是该年段学生的语言发展方向,也应该纳入到说明文教学的目标中去。
(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外,还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文本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说明方法,并通过实践性学习,习得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认为小学说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准确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充分读书,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内容,获得知识,习得方法,发展思维。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师生抓住“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进行品读,一生将此句中的“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老师就此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你为什么把“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呢?学生回答道:“因为这两个数字准确地写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同时也说明了摩天大厦的高度,让我们感觉到它很高。”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习得。
2.有效说
说明文教学应时刻关注语言形式,扎实进行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因此,在语用指向下,我们必须明确“说”的目的,以此提高“说”的效率。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麋鹿,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笔者设计了一个指向语用的“说”的环节,设计了一种假设:(1)你就是一只麋鹿,你会怎样来介绍自己?(2)假如你是姜子牙,你骑着麋鹿上天庭,你又如何向天上的神仙们介绍你的坐骑?(3)如果你是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来参观的客人介绍你的麋鹿?请大家自由选择一种角色,小组交流介绍。注意在介绍的时候要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同时尝试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及时比
说明文的文字大多极为简洁、精练,有时一字之差会导致意义的全面异化。这时,采用“比”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准确性,就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如:在教学《恐龙》中“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句话时,笔者先出示了改动过的一句话,即“雷龙是个庞然大物”,然后让学生将两句话进行比较,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接着让学生估算雷龙的实际重量(大象的重量一般是4~6吨,雷龙的重量可达到30吨左右),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想象,模仿出雷龙走动时发出的声音,进一步具体感受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这里进行的不仅是阅读理解的指导,而且也渗透了语言表达的指导,体现的正是语用指向。
4.适当写
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把课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充满情趣地去写。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时,当学习到“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补写练习:“想象一下,未来的餐桌上会出现哪些来自海洋的高蛋白食品呢?”这样,通过仿写、改写、补写等多种“写”的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尤其是让学生在动笔实践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勇于创新,我们的课堂就会灵动起来!只有灵动的说明文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喜欢说明文,也才会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会学”向“善学”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类型 提问实践
目前,一线教师的问题意识都很强,课堂问题数量不可谓不少,提问题的频率也不可谓不频繁。但问题的质量如何,效果怎样却不得而知。问题不是提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提得越难越好,提问须把握时机,讲究形式,且注意难易。在恰当的时间,给适合的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往往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成为教学成败的转折点;而不顾对象,随意抛出问题,则纯属制造负担,人为构筑师生隔阂,把生动的教学变成索然无味的等待和发呆。
语文课堂的目的不是提问题,但适时提出优质、高效且有用的问题是必要的。语文教师要认真判断、选择、构思,并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独一无二的语文课堂。
一、问题类型
1.客观性问题与主观性问题
问题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源自哲学将世界二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语文文本包含客观的文本内容和作者主观内心世界。语文课堂中的客观性问题,涉及的是文本,目的在于梳理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细节;主观性问题涉及的是后者,用来判断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作品的文本内涵,总结文章的写作意图。
客观性问题与文体特征紧密相连。如记叙文一般提问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主要人物、缘起、经过和结果;说明文提问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抒情文提问意象;议论文提问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小说则提问人物、情节和环境。提客观性问题的作用是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熟悉文本,在字词篇章与思想情感之间架起了疏密有致的思维之梯,让语文变得清晰可见、可触可感,为文本研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回答这些简单的客观性问题的同时,学生往往能够激发灵感,对文本和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观性问题一方面与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相关,另一方面又与小说、诗歌、散文这些具有多义性的文学样式息息相关。如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个人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诗歌中的意象本身具有多种意义的可能性,甚至像朦胧诗这样的现代诗主题亦显得“月朦胧,鸟朦胧”;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情感很强烈,而品读者需要做的是找到诗歌的关节点,并抓住情感脉络,直通诗人心灵深处。主观性问题将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主观性问题还引导学生想象、比较和判断,是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形式。如果说客观性问题是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的话,那么,主观性问题则是为优等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
2.知识型问题与能力型问题
语文虽然是基础性学科,但许多人将语文归入文科类,就是因为语文具有相当多的知识和语文知识,具有重要的知识性。同时,语文是一门科学,语文中的思想和逻辑同样不逊色于数学等理科学,语文同样需要培养技能技巧和语文能力。
作家的名、字、号和著作、名言等文学常识是知识。表达方式、叙述要素、叙述顺序、人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论点、论据、论证、抒情方式等是语文知识。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显然需要语文理解能力,重要语句、关键语句的涵义则需要把整篇文章作为背景通盘考虑,联系上下文,方能准确解读。还有文章中看似矛盾的词句,则需要更多的比较分析才能够最终释难解疑。人物的态度则需要根据文本叙述和读者的既有经验作全面而准确的判断。就文言文来说,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既可以视为应该记忆的知识,亦可当做需要理解的语文能力。
另外,语句赏析则能更综合地体现学生的语文理解和欣赏能力。能力一般的学生止于语句的基本含义;能力稍强的学生则能自觉地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其在结构和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甚至发掘语句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还有的学生能分析语句的修辞和表达特点,品味语句的艺术价值。从含义到意义,再到价值,乃是能力的飞跃,显示了理解的深度。
3.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常规问题是按照文本体裁、题材特点提出的问题。如小说文本应围绕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提问;诗歌围绕意象和情感提问;散文围绕语言和思想提问;戏剧则可从冲突、人物和语言等方面提问等。常规问题的目的是强化文体特点,培养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构建思维和学科体系,把学科变成有章可循的科学。非常规问题则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根据这个文本特点提出具有这个文本特质的问题。非常规问题往往跟考试无关,而是老师通过非常规的问题引发学生另一种思路,换取一种全新的回答,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丰富学生的思维。
常规问题不仅作为问题的形式而存在,它还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了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尤为适合低年级和基础薄弱学生。也就是说,常规问题不仅是问题,而且是高效的学习指导。非常规问题则是常规问题的补充和调剂,往往石破天惊,带给师生的震撼异常强烈,长期困扰的问题瞬间得以解决。非常规问题是将书读活、将课堂搞活的有效方式。非常规问题以教师的非常规思维激发学生的非常规思考,体现了教学和思维的创造性,显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
4.较难问题与容易问题
事有难易,问题亦当如此。问题需难易调节。问题太简单了,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问题太难了,学生没有自信,容易失去兴趣。
简单问题以提问基础差的学生为主,以提问基础好的学生为辅。之所以以提问基础差的学生为主,是考虑了难易的匹配,如果提问较难问题,长此以往势必失去信心;如果连简单问题也不提问,便剥夺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权力,积极的学习状态将会在没有刺激的现状下消磨殆尽。基础好的同学需要通过较难问题通向更高的层次,但如果面对的只有难度大的问题,未免有空中楼阁之感。基础好的学生也要通过回答简单问题让自己感受聚合思维和成功的快乐。
另外,还有聚合型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等诸多类别,因与以上分类有交叉重合,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二、课堂实践
语文课堂问题类型众多,以上所列,不过冰山一角。语文课堂中各种类型问题应综合运用,甚至在课堂实践中生成问题,以寻求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和能力。下面以《春酒》一课为例,展示课堂提问艺术。
上课伊始,抛出本文知识性问题:“八宝酒是什么?由哪几样东西泡制而成?”答案很明确:黑枣、荔枝、桂园、杏仁、陈皮、枸杞、橄榄和薏仁米。这是一道比较容易的知识型问题,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想知道这个八宝酒是什么,甚至希望依照配方自己也能泡制一份,由此进入文本,并由此过渡到喝春酒环节。课堂的主要问题得以聚焦,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
在客观性问题方面,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文章的核心活动是什么?”学生都知道是“喝春酒”。再问:“围绕喝春酒作者还写了哪几项相关活动?”于是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进入文本默读,找到了还有“喝会酒”、“酿春酒”,有的学生还补充了“迎新年”。当然迎新年也是文章介绍的活动,只不过迎新年完全是作为对照而存在的,不是围绕喝春酒而介绍的活动。接着再问:“文章有哪几个人物?”立刻有学生回答“‘我’、母亲”,另一些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又找到了“阿标叔和众乡亲”。通过这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文章中的活动和故事脉络清晰了,人物形象在脑海中渐次升起,从而为分析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中,还生成了许多有意义的客观性问题。鉴于文本的自读课文性质,设置了学生质疑和互动解决问题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除了春酒以外,文中还出现了八宝酒、会酒和分岁酒,它们的区别何在?文章为何以《春酒》为题?”解决前一个问题有助于理解喝春酒的时间,春酒的取材、功能和意义。之所以叫春酒是因为这种酒在春节期间喝,不管是什么酒,在春节期间喝就叫春酒。八宝酒是就材料而言的,乃是用黑枣、荔枝、桂园、杏仁、陈皮、枸杞、橄榄和薏仁米泡的酒。八宝酒在春节期间喝就是春酒,平时喝便仍然叫八宝酒。会酒是就功能而言的,是为借钱而产生的。会酒不必然是八宝酒,当然八宝酒亦可作为会酒。会酒一般也在春酒期间,所以也属于春酒的范畴。分岁酒是就酒的意义而言的,在大年三十这天喝这杯酒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到来和长大了一岁。分岁酒指的是作者泡的八宝酒,同时也是春酒。第一个问题搞清楚了,第二个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以《春酒》为题,是因为春酒这个时间概念囊括了八宝酒、会酒和分岁酒;而且春酒与春节相关,乃是故乡的一种风俗,是母亲所制,表达了思乡与思亲之情。这两个问题虽然是客观性问题,但是难度较大,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理解、比较和分析能力,亦属难度大的能力型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的,但得到了语文能力好的学生的回应,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探究性和研究性,将语文教学提到一个高度。
主观性问题方面,鼓励学生赏析文本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其实,赏析语句属于客观性较强的常规问题。给学生自由赏析的权力,他们反而不知所措,不知从何说起。而一旦教师给予修辞、描写方法、关键词、态度和性格性情等方法的指导,学生一般能够顺利地予以澄清。提这个主客观型问题有利于分析人物性格、文章主旨,并且给予学生写作指导和美的享受。
在弄清喝春酒等活动,以及主题归结之后,向学生抛出一个不太常规的问题:“作者到底为何对春酒念念不忘?为何思念之情愈酿愈浓?”有的说春酒美味,有的说思乡思亲。“那么,思乡、思亲从何而来呢?大家思乡、思亲吗?根本在哪儿呢?”此时,提醒学生作者的出生地、现在居住地,还有作者的年龄。于是,水落石出。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流逝将乡愁酝酿得深沉而绵长。不远离家乡,没有两鬓斑白,如何无可救药地思乡、思亲呢?这个不太常规的问题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感情,还让我们知道了生发这种感情的一般原由,从而将语文课上得更有深度、更有味道。
最后,请学生诉说难忘的家乡味道、声音或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主观开放性问题,希望借此问题发挥学生的回忆和想象能力,感受家乡之美和家乡之亲;同时,它也是一道常规性问题,由阅读总结写法,并上升为作文指导,以期学以致用。这个问题的参与性比较强,学生都很积极,谈得很具体,很真切,很感人,将课堂推向一个。
总之,语文课堂问题类型多样,须综合运用。通过主客型问题、知识能力型问题和常规性问题将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有语文味;同时又要通过调节问题难易和非常规性问题创造性生成,上得别开生面。
参考文献:
[1]李厚东.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之我见.语文天地,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