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疗领域物联网市场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没错,这个短片描述的便是二维码在物联网中的典型应用,也是对物联网世界的美好前景描述。9年前,美国沃尔玛超市第一次用RFID芯片来追踪资产库存管理,让我们感受到物联网智慧产业的微光;而9年后的今天,物联网已经从不为人知的“乌托邦”变成了一束照进现实的亮光。
在变数丛生的时代,以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为关键核心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产业链开始初见端倪,随着人们对物品状态监控和盘点识别的要求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正在涵盖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精细农牧业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火速升温。
众多发达国家正进行大量投入开发物联网,无论是美国的“智慧地球”、日本的“U-Japan”还是欧盟的“物联网行动计划”都属于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中国亦大力实施物联网产业,如初见成效的“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
被誉为中国铁路RFID“寡头”的远望谷相关负责人表示,“物联网市场没有完全爆发出来,但这块新兴产业仍具有无与伦比吸引力。”作为中国负责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起家的重点企业,远望谷如今正马不停蹄地进行低成本的融资,为物联网产业链资金“补血”。
全球自动识别设备及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美国易腾迈科技公司Intermec Inc. (NYSE:IN) 北亚区总经理陈亿表示,由于国内物流企业缺乏联动效应,物联网大规模应用受限。
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前景
物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整个世界纳入其中。没有人会清楚现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事物具有物联网的特质。不过,从研究机构的各类报告,我们能预估物联网产业的庞大市场前景。
Gartner预测,2015年全球使用中的物联网设备或达到64亿,比2014年增加30%。到2020年实现物联网的事物数量将增长逾3倍,达到近210亿。另据CB Insights统计,过去六年中,迅速发展的物联网领域吸引了近75亿美元投资,发生近900起交易。2010至2014年期间,物联网初创公司吸引的投资金额翻番,交易数量由91起增至221起。研究机构 IDC则预计,物联网设备及相应服务的市场容量将从 2014 年的 6560 亿上升至 2020 年的 1.7 万亿美元,增长速度将随着接入设备的增加、带宽的增长及配套服务的成熟而加速。
麦肯锡的研究认为,基于未来10年中物联网采用率的范围、经济和人口趋势,以及技术的可能发展进程,预计在2025年物联网的经济影响价值可能在3.9万亿美元至11.1万亿美元之间。不过,实际影响将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降低技术的成本,以及消费者和工作人员的接受程度。通过使用物联网,工厂产生的潜在经济影响最高可达3.7万亿/年。潜在影响第二大的将会是城市,在该环境下,物联网应用在2025年产生的潜在影响价值可能高达1.7万亿美元/年。
值得关注的是,物联网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Forrester的调查显示,事实上,在物联网应用方面,中国和印度的公司甚至比欧美同行还要领先。根据Forrester的数据,全球19%的公司已经在使用物联网产品和服务,31%则希望这样做。而中印两国已经有75%的公司已经开发或计划部署物联网应用,另有20%对此非常感兴趣。调查还表明,已经部署和计划部署物联网技术水平最高的行业是公共事业和电信公司、化学和石油天然气公司、以及交通公司。而对物联网技术的关注一般是在安全和监控、供应链管理、库存和仓库管理、客户订单监控等几个方面。
物联网发展的重点领域
行业应用仍然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领域。物联网多种技术手段,如传感、定位、标识、跟踪、导航等,可以实现动态、实时、无缝、全天候的监控,为行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不仅大大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而且能够改进行业运行模式,从技术的角度引发行业管理领域的革命,促使行业领域向着公平、开放、廉洁、高效、节约的方向发展。目前,物联网产业已渗透到城市治理、家居、交通、医疗、汽车、农业等众多领域。
1.智慧城市
物联网一个巨大的应用前景来自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简单来讲,智慧城市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等我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1)城市基础设施
物联网主要应用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中。如云计算平台与银行管理结合可以增强数据处理能力、储存能力以及数据可靠性。利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城市设施综合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流量、水压和水质,对漏水情况及时进行处理。以韩国为例,其供水系统管道漏水率平均为14.1%。漏水率每降低1%,D个城市一年可以节约40万美元。仅靠此一项,韩国一个城市一年平均可以节约564万美元。城市智能电网能够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随着物联网科技的发展,全球智能电网应用开始进入发展高峰期。2013年与智能电网配套使用的智能电表安装数量已超过7.6亿只,预计到2020年智能电网预计将覆盖全世界80%的人口。此外,智能建筑在城市发展中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发掘。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仅为26%左右,远低于美国的70%、日本的60%,市场拓展空间巨大。
(2)城市治理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高效的政府管理,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以及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等,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资源整合优化,使政府服务不断向智慧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高效精准的公共管理,为社会机构和民众提供便捷的服务。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资总额相比2009年的增幅有了显著上升,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行业投入总额相对2010年将增长25.5%,由此可见国家对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资将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主要增长动力。
正因为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所以医疗相关产业公司受到了风险投资基金的追捧。就在2010年11月26日,深圳新元素医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新元素医疗)获得了蓝色大禹成长投资的8000万元注资。“公司正在筹备上市资料,计划2012年启动上市规划的程序。”新元素医疗董事长张欣表示。
慧眼识珠
2005年,张欣在深圳一举创办了新元素医疗,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为一体,从事医疗设备生产与经营。经过数年的发展,新元素医疗已经成为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专业从事医疗信息化系统集成、系统方案解决、医疗设备生产与经营、医疗相关技术开发与投资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另外在国内设有27个办事机构,形成了覆盖中国、东南亚地区的销售和医疗设备保养与维修服务网络。
“蓝色大禹成长投资眼光独到,在我们公司规模还没有做大的时候就已经介入了,这几年一直密切合作,双方都看好中国医疗信息行业未来的市场前景。”新元素医疗首席科技官张黔说。据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目前国内健康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随着新医改的推出,远程医疗成为医改的重点领域,中国远程医疗市场空间无限。
新元素医疗目前有三个大的产品线,一是远程健康监护平台产品线,主打产品有远程无线排尿日记检测系统、无线实时心电监护系统,动态血压监护系统等,全国有200-300家医院在使用。目前新元素医疗已经在和一些城市合作,建立医疗信息化框架协议,如广东、内蒙古、吉林、安徽等城市,从整个大的框架上看有相当好的市场占有。二是医院内部信息化,侧重医疗物联网,利用RFID射频识别、传感器的技术,对院内管理、人员管理进行很好的控制,如广东南方医科大学、深圳人民医院、深圳滨海医院等都在使用这个系统。三是创新型医疗设备电磁式体外冲击波系列。
多方联盟
“此次对新元素医疗的投资是基于一系列市场调查和对新元素医疗的创新力、研发力及各项综合考评之后作出的决定。”蓝色大禹成长合伙人表示。就在2011年2月下旬,新元素医疗推出的远程健康监护产品和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顺利通过了IBM认证,从而正式获得IBM高级ISV成员资格及PWIN计划高级成员资格。很是令投资双方感到兴奋。这一认证的通过,表明新元素医疗不仅在国内传统医疗健康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远程医疗健康信息化应用和医疗物联网解决方案上也同样走在了前列。与此同时,与香港科技大学的结盟,帮助新元素医疗提升了竞争实力。“香港科技大学虽然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校,但是对新元素医疗最大的帮助就是人才培养,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助于公司产品发展的建议,无论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教师,还是科研人员等都对我们有很好的帮助。”张黔说。
在新元素医疗的产品中,有远程无线个性化健康监护平台、医疗物联网络平台、病人随访专家系统等产品。“今年我们将推出一些新产品,从技术上有几个看点,其中关于睡眠分析的监护是我们与深圳市人民医院合作开发的。张黔自豪地说,“如一个人的睡眠质量怎样,可能有打呼噜、睡眠终止等情况出现,这是由于枕头位置的影响。我们的产品通过对人的睡眠进行分析,选择适合你的枕头,并通过测量你的心率、血氧,以及监控枕头的情况,从而判断你的睡眠质量。目前在美国有一两家机构在研究这方面,而我们的这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今年年中就会推出。”
除了不断研发新产品外,新元素医疗也在积极探索商业模式。新元素医疗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医疗信息化模式,通过医疗信息化技术,把医院的运营成本下降,把解决中国医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为主要市场目标;其二是远程监护模式,通过远程技术可以使大医院医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推广到农村和社区。“远程监护模式主要服务三个目标群,第一是大医院向外推广,如深圳市人民医院、北京首钢医院,帮助他们建立远程监护科室,通过这个科室把医生资源推广到数控、慢性病人;第二是大医院资源向院外延伸,也就是大医院资源向社区、县级医院拓展;第三是整个区域范围内医院与医院之间的资源共享。”张黔说。
北京启动电子病历建设,未来五年内完成全体居民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建设,而且电子病历建设也同步在全国推广。新元素医疗则在健康档案方面找到切入点,“我们的切入点是动态健康电子档案。以往的电子档案只是看病时有信息,体检时有信息,但是纵观全年,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我们要对你在家里时的信息进行收集,建立动态电子档案。当你生病时,可以查到你的以往病史,从而达到对症下药。”张黔表示。
竞争砝码
让客户对产品放心使用,是每个企业需要做的功课,也是必须做好的事情。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用户的需求更加理性,这就需要企业做好客户服务工作,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在客户服务方面非常看重服务质量,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技术中心鼓励实行定制化服务,针对不同的用户,从技术源泉上进行服务;其二是有专门的技术支持部门,去现场实施方案,给用户做现场指导;其三是针对不同的用户,我们有专做市场模式的创新部门,创造一些新的市场模式、服务模式。”张欣表示。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经济领域 应用
一、引言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世界将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物联网”时代。物联网已成为信息产业大势所趋,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各行各业,将加快多行业多领域信息化进程。在不远的将来,好莱坞科幻影片中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远距离异域操控,一个指令可以让爱车自动开往目的地;可将家中水电关掉;启动室内预警系统和室外照明灯等智能场景在物联网时代都变得触手可及。物联网是生产社会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商品市场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
二、物联网的起源与背景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提出的,又名传感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物联网可使所有的物品与网络连接,方便识别和管理。一般认为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根据ITU(国际电信联盟)的描述,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我们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Human to Thing)和物与物(Thing to Thing)之间的沟通连接。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特点。
物联网第一个特征是Web 3.0概念,第二个特征是云计算+传感网。物联网的中心还是互联网,还要依赖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依赖云计算对采集到的各行各业的、数据格式各不相同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存储和挖掘,并且去控制这些传感网络。而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边界,担负着从数据采集到数据预处理以及数据传输的任务。
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物联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
物联网具体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感知层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网络层主要是信息传递和处理,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应用层则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其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
物联网产业链可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与射频识别设备、传感器等单个的微观产业链相比,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架构中的发展空间较大,运营商将在物联网产业中强势介入多个环节。面对市场机遇,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争相发力物联网技术开发及应用拓展。
三、物联网市场分析
随着电信网络特别是无线网络的扩展,传感技术的发展,我国推广物联网的条件逐步趋向成熟。国家工信部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建设物联网、传感网,加快传感中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运行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率。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自2009 年8 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同年,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场馆被成功应用。2010年3月,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筹备会议在北京召开,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物联网规划已列入国家“十二五”的专题规划,未来我国要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围绕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应用示范等工作做相关的推进工作。
四、物联网产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物联网产业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是一个市场前景广、综合效益好、产业带动性强、战略地位突出的产业。
发展物联网产业,能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物联网产业不仅能为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安全防范、智能生产制造、智能电网监控、智能卫生医疗、智能生活服务、智能安全生产管理、智能环保节能等领域优化管理提供系列解决方案;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制造集成、营销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成本,有助于控制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物联网的发展不仅能使生产确保质量、流通实现有序高效、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消费安全指数大大提高,而且将催生新兴产业、新的就业岗位和职业门类。可以说,物联网的发展将使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发生革命性突进,使劳动产品更多地具有人的智慧,进而导致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五、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应用中首先被广泛使用的是“M2M”应用。M2M指的是各类物体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方式,在没有人为干预下实现数据通信。这些物体可能是工业设备、电表、医疗设备、运输车队、移动电话、汽车、贩卖机、家电、健身设备、楼宇、大桥、公路和铁路设施,等等。这些物体将配备嵌入式的通信技术产品,通过各类通信协议和其他的设备及IT系统交换信息,提供连续的、实时的和具体细节的信息,到达人类无法得到的大量信息。它的重点在于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处理。
(一)信息采集领域
信息的采集主要依赖传感器网络,RFID 和条码识别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对温度、湿度、地理位置等信息的感知都属于这类,传感器网络依赖的主要技术是传感器、微机电设备、嵌入式编程等。具体来看,主要是传感网络/EPC相关的公司,包括二维码、RFID、传感器等。
(二)信息传递领域
信息的传递主要依赖于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通信网络,固网带宽的提升,移动网络覆盖的增强都会带来大量设备投资,有利于电信设备制造商,物联网是在现有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延伸,或者传感器与传感器之间采用专用技术如Motorola的Zigbee,数据汇总后经路由器进入电信网,主要的通信技术应该是WLAN(802.11a/b/g/n)、HSDPA和LTE。这都是传统的电信运营领域。
(三)物联网应用领域
由于物联网的发展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目前物联网在一些领域已经有了应用,按照目前的应用排名,仓储、运输物流、门禁证卡、考勤、资产管理、门票和医药管理分别占据了前7名。按照IBM在《智慧的星球》中的六大智能领域:智能的供应链、智能的城市、智能的银行业、智能的医疗、智能的交通和智能的电力中的预测,我们预计在未来不久的时间内,以GPS为代表的Telematics(汽车产业)、智能电网和移动支付将率先普及开来,成为普及的应用。物联网新技术的拓展和应用等领域在后续将牵扯包括金融、医疗、交通等在内的社会各个层面,在各类行业应用中,从短期看,在铁路、交通、电力、治安、石化、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物联网已展开布局。
六、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新技术都是双刃剑,而物联网在这方面更加突出。物联网比较复杂,具有行业应用的特征,它一旦出现问题也将是全局性的。物联网尽管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目前物联网还面临着一些很大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2.应用成本昂贵;3.技术不成熟;4.隐私权问题;5.安全隐患,国家安全问题等。
七、总结
物联网的普及还需要很长时间,就像当年的条形码的普及花了30 年时间,RFID要完全达到条形码的应用程度,也还再需要20年左右。应用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成熟而逐渐应用到各个方面的,并不是应用在等待技术完全成熟以后才会开始,在某些领域,物联网将率先展开应用,同时,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会逐渐拓展开来,伸展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雷士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及进展概况[EB/OL].价值
中国网,2010.
[2]刘洋波.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简报[R].2010.
产业图景
通俗解释物联网,即物物相联。可以想象为:未来某一天,电视、电脑、门、灯、燃气灶、微波炉等所有家用电器,以及社会上所有安装了终端信息上传工具的机械类、电子类器件都连在一个网络上,那时用户可以通过掌上电脑,或是某种遥控器,控制这一切。
在世界范围内,物联网被视为是继上个世纪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物联网的成熟与大规模应用将很可能引发下一轮科技和经济变革,并再次深刻改变人类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模式。
目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都在投入巨资研究物联网。而在中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相关的研究。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不但成为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更被看作世界上少数有能力将物联网进行产业化运营的国家之一。
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中国物联网产业在公众业务领域以及平安家居、电力安全、公共安全、健康监测、智能交通、重要区域防入侵、环保等诸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均超过百亿甚至千亿,预计,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物联网的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目前的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正是意识到了物联网对于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以及中国在发展物联网方面的优势所在。大力发展物联网已被确立为国家意志,物联网产业也被赋予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重任。
作为物联网的主要玩家,各大信息网络运营商中,中国移动的动作最为迅捷。目前在上海世博会中,中国移动推出了世博会门票、“车务通”系统等初步的物联网应用。其物联网研究与实验不仅仅局限在无锡、上海,北京、重庆、广东等地的实验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国电信与联通紧随其后,纷纷拿出自身的物联网业务规划。而广电和国家电网也各自依托NGB和智能电网,加入到物联网的研发、建设和应用中来。
“虽然产业前景和运营商的参与热情不容置疑,但目前国内物联网发展的不足也很明显。”赛迪顾问信息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坤表示。“首先就是国家标准的制定。”王坤认为,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但由于目前国内物联网标准的制定缺少前期统一的规划,导致各大参与者都站在自身利益上,各说各话。各个地区各大运营商都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力量内耗不利于标准的建立和顺利推行。“如果没有这个统一的标准规划,就会使整个产业、市场混乱,更会让用户不知如何去选择应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将成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先决条件。”
而已经参与到NGB物联网项目中去的杭州华数副总裁赵志峰也认为,物联网作为国家工程,绝不是单个运营商的事情。国家主管部委应该做好规划,安排落实。地方和运营商都应该在统一规划下实施推进物联网工程。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内虽然在物联网研究上并不落后,但在芯片、传感器等基础硬件制造上还受制于人。而目前,国内提出的各类物联网实施方案,基本上以系统集成居多,基础研发少。“很多项目成为了一个大筐子,什么都在往物联网里面装。”王坤认为,中国物联网还在初级阶段,技术、标准、产品以及市场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时间去解决。即使部分细分市场先期得到一定的发展,整个市场的成熟也还需假以时日。“在物联网项目方面的盲目推进,很容易沦为为别人打工,甚至给国家产业利益和信息安全带来影响。”
安全问题引人关注
目前,对于物联网前景的主要质疑,一是认为物物都植入感应芯片几乎是天文数字,无法实现。物物互联的数据计算量极为庞大,需要算法的革命。另一个就是物联网的安全性正受到普遍质疑。
由IBM主推的“智慧地球”物联网项目已经成为美国的物联网国家规划并在全美的范围内开始实行。该项目是以互联网为信息采集和传输通道来进行的。IBM的市场目光不仅仅局限在美国本土市场上。在中国,IBM也在大力推进其“智慧地球”项目,并和多个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
针对IBM的这一动作,不少业内人士都发出了警告。在他们看来,物联网未来将覆盖医疗、交通、能源、金融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物联网一旦遭遇敏感信息外泄等信息风险,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物联网技术标准和运营体系应该建立在国内自主创新和自主运营的基础上。
“其实物联网所具有的安全风险不仅仅体现在国家信息安全方面,还体现在一些更细微的地方。”赵志峰说,国内外的很多物联网规划和应用,都是将互联网作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和传输通道核心。“将互联网作为通道,这一点就已经引发了人们对于物联网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据悉,在英国的物联网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即使实施了各种信息加密技术,但民众仍对互联网的安全性存在质疑,担心个人隐私和信息被泄露,因此对物联网的实施存在一定的抵触。
网上销售处方药的政策尚未落地,但一批瞄上医药电商物流的快递企业已按捺不住。日前,阿里旗下菜鸟网络开始杀入医药物流配送领域。更早之前,德邦、新邦等快运公司也在涉足药品配送。菜鸟等快递企业的到来,让原本“宁静”的医药物流配送市场迎来“新老势力”的角逐:一边是国药、上药以及九州通等传统的医药物流分销企业,另一边则是菜鸟网络等开始介入该领域的快递新锐,如此看来,医药物流配送市场的商战势必更趋激烈。
抢了谁的饭碗?
业界最期待的医药电商政策利好《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目前已经制定完毕。在国家力推“互联网+”战略东风的吹拂下,该政策有望加速落地。《办法》中关于处方药解禁、配送条件放宽等具体细则一旦正式实施,医药电商黄金时代或将随之而至,预计将有超过价值3000亿元的处方药登陆线上销售。
今年4月24日,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冷链委、北京科园信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的《医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性能确认规范》国家标准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医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性能确认规范》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的全面启动。
菜鸟医药目前划归到菜鸟冷运板块当中,由于药品所需要的冷运条件比食品更严格,菜鸟为此已经投入了近百辆冷藏车以及500多个医疗温控箱,在配送过程可实时进行温度监控,同时,还专门研发了一系列一次性泡沫包装以及可回收的中转箱,在保障快件运输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温度控制,而且正在尝试构建“干线―仓储―配送”一整套医药物流的体系。满足了国家对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物流设备、营销管理等软硬件的要求,菜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有1.65万家,零售企业有14万家。然而,95%以上的相关企业都是中小型规模的。在高昂的成本之下,医药物流领域少数龙头企业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据悉,目前国内医药物流分销领军企业为国药、上药以及九州通,然而这三家企业所占份额也仅为市场销售总额的3%―5%左右。九州通等本身就属医药流通企业,在上游药企资源、配送资质、经营经验等方面都具备先天的优势,但其缺乏的则是“互联网基因”。九州通等企业的医药物流是B2B模式,即向医疗机构、药店供货。而电商物流是B2C模式,即把药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领域恰恰是B2B模式的短板。因此,传统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都面临着如何把自身资源与新技术、新模式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困惑。
从国外来看,美国的医药流通费用率为3%,销售利润率为2.4%,而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为0.6%。据预测,依照目前的药品流通体制,药品从厂家到患者,往往需要经过多个流通环节,以最简单的“两票制”流通方式为例,即允许流通过程中经手两次,若非基本药物每次15%加成,即意味着30%的加价。而一旦实现互联网“直销”,即意味着这些中间的加价环节有望大幅被压缩。
由于我国传统医药商业发展仍不成熟,行业内一直缺乏专业的物流服务,不少医药商业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在医药物流层面。在这场颠覆性的新医药物流革命中,快递企业和医药企业之争双方都各有优劣,唯独医药商等中间环节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菜鸟向综合物流平台迈进
阿里巴巴目前的布局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电商平台、支付平台和以菜鸟为核心的物流平台。阿里近来借助菜鸟网络的物流优势在医疗健康领域落子颇多,目前除了阿里健康外,菜鸟网络、阿里云、蚂蚁金服也均有医疗相关业务。与此同时,5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与全球十大药企之一的默沙东宣布达成多方面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探讨在广泛的医疗领域的合作,包括专业医疗仓储、慢病管理云端数据存储及健康数据分析等云计算业务的合作。而医疗仓储物流正是阿里巴巴旗下菜鸟网络的全国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合作成为菜鸟搭建医药物流体系的关键一步。
目前,已有深圳海王星辰大药房、上海复美大药房、北京金象大药房、杭州九州医药公司等超过80家医药流通企业进驻天猫医药馆,2014年3月―2015年3月,天猫医药馆总商品交易额达到47.4亿元。中国医药电商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天猫医药馆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医药电商渠道,2014年的交易规模占总体医药B2C市场的比例为46.9%。
不过,随着医药电商领域的不断发展,腾讯、百度,以及众多传统医药流通企业均在此领域展开布局,这势必会影响到阿里的市场地位。对此,阿里开始加速医药电商布局,缩短快递送达时间,将进一步增加用户黏度,以继续保持其在医药电商领域的领先地位。
阿里巴巴不但在前景广阔的医药电商上铆足了劲,而且在医药物流上也是“咄咄逼人”。而菜鸟早在去年初就正式成立了专门事业部,专注于医药物流领域,为医疗行业提供定制的物流服务。一年多来,菜鸟医药已经实现“仓干配”一体化,并开通广州―厦门―上海的医药冷运干线,服务范围覆盖佛山、东莞、中山、深圳、惠州、漳州、泉州。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天津5个城市的消费者已经可以在天猫上享受这一服务,预计年内成都、武汉、深圳、南京等14个城市也将陆续开通,部分城市和区域极速达服务会向1小时内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菜鸟网络的该项服务主要服务于天猫医药馆,第一阶段已经打通了1500家线下药房,形成网上购物、就近发货、抢单揽派的全新物流派送模式。据菜鸟网络介绍,消费者在天猫、淘宝、聚划算购买有“极速达”标识的产品,订单会通过高德地图自动分配到离消费者地址最近的门店,门店接单后,系统自动会给附近的小件员发通知,小件员抢单成功后可立即上门揽收派送,实现3小时内送货上门。目前,包括上海复美大药房在内的共计500多家门店,以及万象物流等医药零售企业和物流企业,均已对这一服务提供支持。
作为阿里旗下企业,菜鸟网络推出高效的物流服务,无疑将提升淘宝、天猫等阿里电子商务平台的竞争力,但更重要的是,这一服务也将加快阿里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布局,进一步帮助其推进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等业务的发展。
“最后一公里”待破局
当然,医药物流体系的建立,绝非朝夕之功。从药品物流的角度来说,医药商业巨头有多年的经验,在供应链管理上最有优势,有能力把成本压到最低。而B2C电商,优势只是流量,物流体系上比这些巨头差了十万八千里。因此,对于B2C说,最具实际意义的在于要做好“最后一公里”。
过去,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云计算的分割,谈各类云服务的特点,并不谈背后的能力来源。云计算的潜在用户被眼花缭乱的云服务产品困扰,特别是现在传统企业在“+”互联网的过程中,并不了解云计算,不知道如何选择云服务商。
经历多年的发展,全球云服务市场走向逐渐明朗,云计算正在成为巨头们的游戏。中国云计算市场与世界领先的美国相比,整体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云计算能力由大型IT、互联网、电信运营商等企业主导的情况,符合全球发展趋势。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云计算分公司(简称“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总经理吴湘东看来,云计算是这三大阵营IT转型输出的必然结果。他说:“IT企业转云是必然趋势,互联网企业顺应业务发展将IT云化并输出的路径也很明显,运营商做云则关系未来的发展。云计算将成为像水一样的基础资源,运营商的角色就是将云的功能变成标准化组件提供给整个社会,服务‘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向各个行业渗透的过程。”
云计算模式的关键一步是将分散的资源虚拟化并集合起来,满足资源弹性调度的要求(效率问题),以及系统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要求(能力问题)。但也有人从应用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数梦工场王巍从大数据的角度谈到,云计算首先是一种超级计算能力,先解决能力问题而不是效率问题。总而言之,云计算的关键是集合资源的能力,即资源池的规模是一切的基础。尤其对公有云来讲,规模决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这也解释了为何惠普投入10亿美元发展公有云却未吹起多大涟漪,不得不宣布明年1月起关闭Helion服务。
对于云服务商规模和产业发展深度的关系,Unix-Center.Net创始人蒋清野进行了初步划分,他将公有云(包含托管云)服务商按虚拟机的数量分为五个阶段:5000台以下为概念阶段,5000~10000台为原型阶段,10000~50000台为成长阶段,50000~100000台为成熟阶段,100000台以上为产业阶段。参考2014年Rackspace的情况,100000台虚拟机对应的物理服务器数量大概在20000~30000台之间。照此标准,中国公有云市场总体还处于原型至起步阶段之间,市场需求还未爆发。
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亚马逊、微软、IBM、SAP等有重要影响力的外资云服务商悉数落地,BAT以及金山、青云、七牛、Ucloud等互联网企业高调出场,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等ICT厂商也强势加入,世纪互联、企商在线、首都在线等IDC正在转型,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作为基础运营商自然占据一席之地。眼下,由市场需求所决定,企业云服务商现有的服务以托管私有云(专有云)或者混合云为主,从而造就企业云市场三股主要力量——IT巨头(IBM、微软等)与IDC的组合,互联网巨头(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等),以及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三足鼎立之势。
未来,如果企业能够将自建私有云转向托管私有云,中国云服务市场的体量将有一次大的飞跃。同时,如果“互联网+”能够广泛落地,更多的传统企业能够真正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工具为自身服务,中国云服务市场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竞争虽然激烈,但市场才刚刚起步,能否借“互联网+”起飞显得尤为关键。
“互联网+”带给云计算的机会
“互联网+”下的传统行业转型将百花齐放,但云计算的使命却相当明确——首先要为传统行业提供一个互联网化的基础平台,其次要针对具体行业打造上层应用。目前,政务、医疗、教育、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互联网+”实践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产业在转型的过程中,确实给云计算产业带来大量机会。
·互联网+政务
政府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首先明确了互联网+政务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智慧政务的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智慧政务的前提是信息和数据共享,消除“证明你妈是你妈”,“一个监控杆上安装几十个摄像头”这类现象。互联网+政务首先需要政府管理创新,需要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为政府搭建政务数据的后台,形成统一的数据池,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将数据转化成生产力,用于公共服务。
目前,水电煤缴费,交通违章查询、缴纳罚款,医院预约挂号,缴纳社保、结婚登记等公共服务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老百姓已经享受到互联网+政务带来的“一站式”服务的便捷,而政府也距离真正的服务型政府更近了。
·互联网+医疗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风生水起,但只是额外增加了医生与患者的交流通道,并没有解决当下医疗系统的实质性问题,并未改善医生、患者与医院三方的衔接流程。互联网+医疗只有延续医疗信息化的进程,依托云计算平台将医疗数据上“云”,真正达到信息共享互通,才能为医生“松绑”,才能真正打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让医院愿意将这些数据分享出来。云服务将计算、存储、网络作为服务收费,互联网+医疗同样可以将医疗数据资源作为服务收费,医疗云平台甚至可以参考互联网的基础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模式,采购或者输出数据。只有确立合理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三方利益的平衡,互联网+医疗才能真正向前发展。
·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样式的多元化,打破教育水平不平衡的状况。所以,教育和医疗的模式相似,核心在于利用云计算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个过程的阻力可能没有医疗行业那么大。
·互联网+制造业
互联网+制造业驱动制造业向着智能制造和社会化服务型制造的方向发展,其中智能化方向要运用物联网实现物理单元和智能控制和组合,社会化服务化则依靠工业化互联网监测维护、售后服务,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云计算在其中依然发挥平台的作用,帮助制造业企业承载各类数据和应用。
·互联网+服务业
这是互联网最先深入的领域,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结合社交、O2O、LBS等创新,服务业企业通过各类移动应用广泛地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包括网络购物、团购、美食、生活资讯、地图、旅行、天气、导航、健康、电影等。服务业同时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点领域,PaaS平台在推动整个进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谁在为“互联网+”蓄能?
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与其说“互联网+”带给云计算机会,不如说“互联网+”赋予云计算使命,“互联网+”需要建立一个超大体量的云生态系统,下层基础设施服务提供支撑,上层应用满足不同的传统行业互联网化转型。这个趋势下,云计算市场的前景不可估量。
三大阵营中,亚马逊、微软、IBM等海外IT巨头长于技术,并联合国内的IDC提供本土化服务。比如IBM和世纪互联的合作,将其面向企业级客户的混合云服务CMS引入中国,微软也和世纪互联合作推出Azure、Office365服务。目前CMS已经获得航空、制造、医药、金融等高端客户的认可,微软的Azure发展也不错,但总体来看,这些“外来和尚”的发展之路不会太顺利,一是对合作项目缺乏控制权,亚马逊AWS在2013年即宣布进入中国市场,然而时至今日也未能具备本土服务能力;二是政策越来越向自主企业偏离,本土服务商尤其是电信运营商这类国有控股服务商将抢得先机。
再看互联网阵营,阿里云、腾讯云在中小企业、互联网创业者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一方面得益于强大的技术和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则因其不遗余力地投入价格战。但是所有的云服务商都明白,公有云市场的热度最大,但盈利的可能性也最小。亚马逊AWS、Google GCE、阿里云、腾讯云等公有云服务商,都在努力向企业级市场渗透。据媒体报道,阿里云服务的客户已经涵盖电子商务、数字娱乐、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气象、政府管理等多个领域。
IDC阵营规模较小,虽然靠与国际巨头的合作获得不少关注,但对于客户而言,IDC服务商的资源和运营能力不及电信运营商,聚焦中小客户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互联网+”的重量级选手是大型行业企业,聚集在金融、能源、制造业、广电等领域,这一块市场利润丰厚,却也存在不低的门槛。国内的ICT厂商过去在这些行业有不错的客户积累,结合原有的IT系统拓展混合云部署的话,这类IT云显然有巨大优势。但中国本土的IT厂商对直接发展云服务是非常谨慎的,华为云对自己的定位就很明确,立足企业云(指原有客户在混合云方面的需求),在公有云市场仍将和运营商合作。
最后看电信运营商的发展:2009年,中国移动基于南方基地推出“BigCloud——大云”;同年,中国电信启动天翼云计算计划,随后在2012年3月,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成立,正式推出天翼云品牌;2013年6月,联通云数据有限公司(简称“联通云公司”)成立,推出“沃云”品牌。三大运营商均已完成从提供IDC资源到提供云计算服务转型,而且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自己的优势,尤其是面向“互联网+”的云资源能力储备方面,仅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的虚机能力已经远超10万台。
在云计算领域,电信运营商具备许多先天优势:第一,电信运营商掌控全国的带宽资源;第二,电信运营商拥有国内最大的IDC资源,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的数据显示,国内超过70%的互联网内容与服务都托管在中国电信的数据中心和云资源池中;第三,电信运营商拥有积累深厚的政企客户资源,这是云服务利润的保证;第四,电信运营商拥有强大的技术、运营实力;第五,电信运营商具有构建完整的“云-管-端”的能力,可以将云计算与物联网、智慧产业深度整合。
电信运营商领先于行业较早地制定云计算发展长远规划,并且实施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副总经理徐守峰表示,“互联网+”所需的资源,已经从宽带扩展到云、大数据、物联网,这些已经成为整个互联网的基础,基础性业务的定位对中国电信意味着,在企业整体的投资、建设、运营等方面,有更多资源投入和倾斜。目前,电信运营商已建成的云数据中心规模已经远远超过IT、互联网阵营,并且这些数据中心也在为IT云、互联网云服务商提供托管服务。
结合多年的ICT整合经验,电信运营商借助商业合作伙伴的能力,以及开源的技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平台和产品,既能快速切入市场,又能满足一些领域对自主可控的要求。电信运营商在行业市场切入较早,以中国联通为例,其云数据中心已承载了包括国家多个部委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国际客户的国内落地节点、金融机构的容灾备份中心、能源企业信息交互平台、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IDC中心。同时,三大运营商的渠道建设也是其他厂商无法相比的,多年的经营已经建成下沉到乡村级的渠道体系,可以更快地结合“互联网+”进行业务拓展。
为什么看好电信运营商?
当前,IT云、互联网云、电信云势均力敌,但在我国全面推进“互联网+”的过程中,能够与国家战略紧密协同的非电信运营商莫属,这与企业的使命有关。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总经理吴湘东曾经表示,中国电信依然要关注国计民生,运营商做云服务肩负着和做通信服务那样的使命感,要为整个社会提供优效高质的服务,降低信息化成本。
物联网在中国物流行业应用的发展历程
物联网的发展是一个从信息自动提取、信息整合、物品局域联网、局部系统的智能服务与管控等向全网融合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在中国,物流行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2003~2004年)
在启蒙阶段,物流行业物联网的应用是从两个独立的技术路线开始探索的,一是基于RFID/EPC的技术路线,二是基于GPS/GlS的技术路线。
1999年,国际上在RFID/EPC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联网概念,2003年1 1月,EPC global成立,同年,基于RFID/EPC的物联网概念引入中国,在中国成立了EPC global的分支机构。2004年4月,中国举办了第一届EPC与物联网高层论坛,10月,举办了第二届EPC与物联网高层论坛。同年,关于物联网的图书首次在中国出版。在这一时期,中国物流领域掀起了第一轮物联网概念炒作与应用的小,组织了一系列关于RFID/EPC的会议,一些关于RFID技术与应用的杂志与网站开始创办,人们对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应用也寄予厚望。在物流领域,基于RFID技术的解决方案、应用案例不断涌现,智慧化的物流系统开始出现。
GPS/GIS技术与物流可视化管理系统的理念,大约从1999年前后在国内物流领域开始探讨和报道,自2001年开始探索GPS在物流货运监控与联网管理上的应用,2003年开始出现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这一阶段是应用GPS/GIS感知与定位技术结合互联网技术,对移动中的物流运输车辆与货物实现联网、跟踪、定位、调度、配货等智能管理与运作,初步具备了物联网的特征,但是当时这一技术路线及其应用案例并未纳入物联网理念范畴。
(二)起步发展与探索阶段(2005~2009年)
虽然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物联网在物流行业应用的探索。如:针对RFID芯片成本问题,一方面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不断降低RFID芯片成本,另一方面,物流行业也结合实际探索RFID技术应用模式,消除成本带来的影响。
其中最为典型的应用是“中国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在航运“物联网”项目中的应用。“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通过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可为货主、港口、船公司、海关、商检等相关单位提供集装箱实时状态信息,对提高集装箱运输的安全水平和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集装箱为单元的物联网应用,很多企业还在探索以更小的物流单元――托盘物流单元为终端节点的物流行业物联网系统。比如,烟草行业对全行业使用的托盘均要求嵌入RFID标签,实现烟草物联网应用。
在GPS/GIS方面,为了实现智能调度、可视化运输管理,很多企业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物流运输GPS追踪系统,从而实现对全公司所有车辆在全国各地移动过程中的感知、定位、追踪与智能调度管理。社会的物流信息平台,也借助这一技术,对在途车辆提供在线配货信息服务,实现回程空车可就近配货、在线监控与管理,从而实现货运物联网应用。
(三)理念提升阶段《2009年至今》
2005年11月17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借用了原来基于RFID/EPC技术提出的“物联网”概念,从更广泛的角度提升了物联网理念,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宣布了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来临。得益于ITU在2005年的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报告,物联网理念得到了全面提升,形成目前以感知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三大物联网本质特征。
围绕三大本质特征,目前物联网感知技术更加丰富,除RFID技术以外,面向所有感知技术开放,凡是能够起到自动感知的技术体系都可以纳入物联网感知技术体系,目前常用的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卫星定位与识别技术、视频识别或机器视觉技术等都可纳入物联网终端感知技术体系;网络方面,互联网、传感网、局域网、电视网、电信网也在走向融合,可纳入物联网网络技术体系;智能应用则更加广泛,打开了智能物流发展创新的空间,一个智慧物流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物流申的物联网技术
(一)物联网概念与主要技术体系
目前物流行业大多数人认可的物联网定义为: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通过各类传感装置、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根据需要实现物品互联互通的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智能网络系统。
物联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该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二)物流中应用的物联网主要技术
根据物联网的特征来划分,物联网主要有三大技术体系,一是感知技术体系;二是通信与网络技术体系;三是智能技术体系。下面结合其在物流行业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物流业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识别、追溯,常采用的是RFID技术、条码自动识别技术: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分类、拣选、计数,常采用的是RFID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条码技术等;
为了对物流中的“物”进行定位、追踪,常采用的是GPS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FID技术,车载视频技术等;
为了对物流作业中的“物”进行监控,常采用的是视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等:
为了对物品,尤其是特殊物品的性能及状态进行感知与识别,常采用的是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与GPS技术等:
综合来看,在物流行业目前最常用的物联网感知技术主要有RFID技术、GPS技术、传感器技术、视频识别与监控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蓝牙技术等。
2、物流行业常用的物联网通信与网络技术
在区域范围内的物流管理与运作的信息系统,常采用企业内部局域网直接相连的网络技术,并留有与互联网、无线网扩展的接口;在不方便布线的地方,常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
在大范围物流运输的管理与调度信息系统,常
采用互联网技术、GP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组建货运车联网,实现物流运输、车辆配货与调度管理的智能化、可视化与自动化:
在以仓储为核心的物流中心信息系统,常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局域网技术等网络技术;
在网络通信方面,常采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3G技术、M2M技术、直接连接网络通信技术等。
综合分析,物流行业为了使移动或存储中形态各异“物”能够联网,最常采用的网络技术是局域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
3、物流行业物联网常用的智能技术
在企业厂区的生产物流物联网系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主要有ERP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
在大范围的社会物流运输系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是数据挖掘技术、智能调度技术、优化运筹技术等;
在以仓储为核心的智能物流中心,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有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以物流为核心的智能供应链综合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领域,常采用的智能技术有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智能技术。
综合来看,物流行业物联网常用的智能技术有智能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ERP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等。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状况分析
(一)感知技术应用状况
在中国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最普遍的物联网感知技术首先是RFID技术。RFID标签及智能手持RF终端产品有比较广泛的应用,RFID技术主要用来感知定位、过程追溯、信息采集、物品分类拣选等。
其次是GPS/GIS技术。物流信息系统采用GPS/GIS感知技术,用于对物流运输与配送环节的车辆或物品进行定位、追踪、监控与管理;尤其在具有运输环节的物流信息系统,大部分均采用这一感知技术。
视频与图像感知技术居第三位。该技术目前还停留在监控阶段,需要人来对图像分析,不具备自动感知与识别的功能,在物流系统中主要作为其他感知的辅助手段,也常用来对物流系统进行安防监控,用于物流运输中的安全防盗等,这一系统往往会与RFID、GPS等技术结合应用。
传感器的感知技术居于第四位。传感器感知技术及传感网技术是近两年才在物流领域得到重视与应用的技术。目前,传感器感知技术也是与GPS、RFID等技术结合应用,主要用于对危险物流系统、粮食物流系统、冷链物流系统的物品状况及环境进行感知。传感技术丰富了物联网系统中的感知技术手段,在食品、冷链物流和危险品物流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扫描、红外、激光、蓝牙等其他感知技术在物流领域也有少量应用,主要用在自动化物流中心自动输送分拣系统,用于对物品编码自动扫描、计数、分拣等方面,激光和红外也应用于物流系统中智能搬运机器人的导引。(注:上述扫描指自动输送分拣机上的条码扫描,不包括手持终端的条码扫描)。
各类感知技术在物流业应用情况如图1所示。
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多项感知技术集成应用的情况也较多,如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结合、GPS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车载视频与GPS技术结合等。
(二)网络与通信技术应用状况
现代物流的特点是系统化和网络化,目前,物流系统全部是网络化的运作,很少有物流系统是点对点的单线管理与优化。因此,物流信息化的最大趋势是网络化与智能化。
在物流系统中,企业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系统往往是与企业生产系统的运作与管理相融合,物流系统作为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网络架构,往往都是以企业内部局域网为主体建设的独立的网络系统。
在物流公司,面对大范围的物流作业,由于货物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货物在实时移动过程中,因此,物流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往往借助于互联网系统与企业局域网相结合应用,但也有企业全部采用局域网技术。
在物流中心,物流网络往往基于局域网技术,也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组建物流信息网络系统。
在数据通信方面,往往是采用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结合,新的物流信息系统还大量采用了3G通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根据对物流信息化案例的不完全统计,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占68%,采用局域网技术的占63%,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占24%,有的系统采用多种网络技术,如图2所示。
(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状况
根据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目前,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物流过程智能控制与管理的还不多,物联网及物流信息化还仅仅停留在对物品自动识别、自动感知、自动定位、过程追溯、在线追踪、在线调度等一般的应用,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网络融合与信息共享优化、智能调度与线路自动化调整管理等智能管理技术应用还有很大差距。只是在企业物流系统中,部分物流系统可以做到与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无缝结合,智能运作;部分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物流中心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全自动化与智能化物流作业。
几种重要的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一)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及前景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1、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
在物流领域,RFID电子标签可以应用于自动仓储库存管理、产品物流跟踪、供应链自动管理、产品装配和生产管理、产品防伪等多个方面。大量使用RFID电子标签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和物流作业管理水平。RFID在物流业的重点应用方向包括:货运集装箱追踪与管理;道路货运车辆的跟踪与管理;托盘等装载设备的跟踪管理;配送中心管理;航空集装设备、货物追踪及行李管理;机场货运车辆的智能调度与管理。
2、RFID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物联网的发展给RFID在物流业应用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物流领域,RFID的应用将会由点到面,逐步拓展到更广的领域。据中国RFID产业联盟和计世资讯(CCW Research)预测,物流领域的应用将是中国RFID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如下:
(1)医疗与药品智能追溯系统进入成长期。医疗领域的RFID市场已基本完成培育期,正在进入成长期,在医疗领域采用RFID可以用生机勃勃来形容,几乎每一个RFID项目都可以立即得到回报。
(2)食品卫生和动物疾病防疫领域发展迅速。食品卫生和动物疾病防疫等安全问题为RIFD的大规模普及提供了契机,采用RFID标签,组建智能追溯的食品物联网体系,可以监控贯穿食品和药物供应
链的实时信息,对动物的原产地和疾病进行追踪和控制。
(3)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市场需求可观,但对技术的要求则比较高。智慧物流供应链管理对RFID的市场需求量十分可观,只是目前还受种种因素的限制。通过识别每一个货品、货箱及托盘,RFID标签为运营商提供了清晰了解分销链的能力,从而识别任何一件货品,检查货品状态及来源史,并将货品发送到供销网络中的任何地点。
(4)资产与物品仓储管理的增长将使闭环应用成主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将RFID用于闭环应用。目前的IT资产管理就是一种RFID技术在闭环的应用,通过部署RFID系统来跟踪资产设备,可以更安全地追踪到设备的位置及使用者的身份,能避免因设备丢失造成的损失,并能保持敏感数据的安全性。RFID技术还可用于跟踪生产环境中的工具和用品及工厂内的消耗物品。
(5)与电信技术的融合衍生出了NFC等新领域。电信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可为各行业建立物联网与信息化最后1公尺的建设提供开放、标准化的基础,极大地节约社会资源,创造经济效益。目前一些管理市场化水平比较高、信息化基础比较完善的行业,将成为RFID通信技术应用的先行行业,比如电子支付、物品管理、物流管理、生产制造、安全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潜力都比较大。
总之,RFID技术在物流信息化领域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更为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了抓住RFID市场机遇,笔者建议,企业在物流业RFID技术应用的开发方面瞄准下列六个方向。
(1)针对物流行业应用RFID技术进展缓慢的现状,支持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包括各种材质的托盘、周转箱标签、集装箱标识标签、温度传感标签、堆场定位标签、车辆标签等。
(2)开发整合集成RFID技术的物流装备,进行RFID技术与现有物流装备的整合。
(3)支持RFID中间件的开发,开发支持多协议读写器,同时能与现有的物流仓储、运输等管理系统无缝对接的RFID中间件系统。
(4)支持与鼓励面向物流行业的RFID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示范,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RFID信息的识别、采集、传输与信息应用服务,满足物流企业进行RFID系统快速部署的需求,并与现有物流信息公共平台进行互联互通。
(5)支持物流行业RFID应用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包括物流领域RFID数据规范、RFID技术与物流装备的整合标准、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操作规范,RFID中间件与物流系统、数据平台的数据交换标准等。
(6)推广RFID技术在物流业九大重点工程中的应用示范,包括在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及冷链物流、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物流科技攻关、应急物流中的应用示范。
(二)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导航及授时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与GPS相类似的技术,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些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与电子地理系统结合,可以对移动的物体进行定位、追踪、检测、联网,该技术是对移动中的物品进行联网与定位追踪最好的技术手段,也是物流行业最主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之一。
1、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
GPS应用于车辆运行管理中,可对运输的车辆和货物进行实时定位、跟踪和监控,还可以对车辆进行调度,同时提供车辆报警等功能,以确保货物安全,因此,车载式GPS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可以应用于对特种专用车辆的定位跟踪、城市出租车管理、公交系统、长途运输等领域。
在基于GPS的物流配送监控系统中,GPS主要辅助实现车辆跟踪、路线的规划导航、话务指挥、信息查询、紧急救援与应急物流等物流配送监控功能。
在基于网络的GPS系统中,通过在互联网上构建公共GPS监控平台,可以免除物流运输公司自身设置监控中心所导致的大量费用,包括各种硬件配置、管理软件等。网络GPS使投资费用降低和无地域性限制的信息获取,提高了GPS的普及率,从而增加了物流业的利润。
在基于GPS技术的智能港口物联网中,通过利用GPS等技术,可建立港口物联网支撑技术与平台。如江阴打造的智能港系统,包括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集装箱卡车GPS监控软件、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软件等,这些技术为江阴打造智能港口提供了关键技术。
2、GPS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前景
随着中国物流产业的振兴,基于GPS/GIS的移动物联网技术将获得巨大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物流领域对GPS系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对GPS系统的需求量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
(三)无线传感网在物流业应用领域与前景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Networks)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WSN在物流的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价值,包括生产物流中的设备监测、仓库环境监测、运输车辆及在运物资的跟踪与监测、危险品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等。
WSN在物流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待时日。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得知,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十分有限,大部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或是开发实验阶段。要在物流业获得广泛应用,其中有很多关键技术还需探讨,如能量管理、节点定位、拓扑控制、MAC协议和路由协议等技术,此外,应用成本问题也需解决。
(四)智能机器人在物流业应用情况及前景
智能机器人是物联网家族的重要成员,是物联网智能应用的执行者之一。智能机器人技术也是物联网重要的技术产品。借助于物联网,将机器人纳入物联网系统中,利用机器人的自动化性能,可实现智能作业与管理。
物流行业机器人的应用最早出现在1995年,在我国烟草行业物流作业系统中首先得到应用。当时,卷烟厂采用智能码垛机器人对卷烟成品进行码垛作业,用AGV(自动搬运车)进行自动搬运作业,节省了大量人力,减少了烟箱破损,提高了自动化水平。这时的机器人还只是单线的点对点作业,尚未融入物流网络系统。
目前,智能机器人在我国烟草、汽车、医药等行业的物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也有独立的作业环节开始融入物流作业系统,成为现代物流系统的组成部分,成为智慧物流的重要装备。
在中国现代物流系统中,智能机器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从事堆码垛物流作业的码垛机器人,一种是从事自动化搬运的无人搬运小车AGV,这些智能机器人在全自动化物流系统中执行物流网络系统的堆码垛作业指令和自动化智能搬运作业指令。
对于我们中国市场,人口众多,人口保健及健康自然是影响国民素质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国家大力开展医疗水平建设,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不同地域医疗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医疗信息的共享性、不同医院间的对接、社区医疗等领域也有庞大的信息化需求,数字医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尽管已有了不少先行者,但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医院在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之后本身也希望借助IT技术进行更有效率的管理。
医惠科技是一家致力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多年来一直立足“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致力倡导和推广无线移动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创新应用,逐渐成为国内移动医疗应用领域的领导者,积累了大量内地和港澳地区高端客户群体。公司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创新的设计理念、先进的解决方案和强大的研发实力成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课题应用成果产业化的核心成员企业,主要承担移动医疗、标准化医护流程、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控制应用领域的探索、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工作。
但由于医疗领域本身是一个对技术要求、专业要求、安全要求及口碑要求较高的行业,公司要获得更长久发展,立足于国内数字医疗行业领先地位,除了自身各方面的软、硬件都要过硬外,还需要深入研究市场的状况、竞争对手的情况,发挥自身的核心优势,走差异化、个性化的营销道路,要尽快完成自身的品牌塑造,真正做到服务对象的差异化与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的差异化二者相结合,发挥1+1>2的效果。目前,我们公司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公司理念,肩负着“全人全程健康服务”的责任,以“医疗创新应用惠泽服务民生”为宗旨,全力发展倡导简约的数字医疗。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各大医院自身求发展谋形象的意愿,以及广大百姓逐渐建立的数字化理念,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化医疗将在医疗领域占有主导地位!
二、产品分析与客户分析:
(一)产品分析:
医惠科技的产品覆盖整个数字卫生产业链,从基于移动计算、智能识别的移动医疗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公共卫生管理平台、区域数字卫生信息系统、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和医院电子病历、数字化医院整体解决方案。
(1)鲜明的产品特征:
对象的专属性:各地大小医院及卫生院
技术的权威性:反复论证行之有效的软件系统、移动医疗信息系统
技术特征:智能识别系统、数字信息一体化系统
(2)完善产品的支撑点:
技术上:汇集国内一流软件设计顾问、技术过硬
服务上:产品终身提供维护服务,定期向客户方开展培训活动
核心利益上: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一流核心数字医院,便于百姓寻医问药,利于医院与企业共建长期合作机制,共同发展。
(二)合作伙伴分析:
客户群共同点:公办或私办有影响力的大医院。
不足点:客户相对集中,市场可以逐步做大,直至全国。
针对策略:以现有客户为基础,建立良好的关系纽带,利用他们的业绩作为自己的战绩,宣传开发其他医院。
三、发展战略分析:
(一)、发展趋势的看法:
A、企业文化:
树立精品文化,做好品质,形成品牌沉淀,注重历史积累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切不可贪一时利益,而有损企业形象。
一:注重研发:应客户要求或者主动发现客户潜在需求,进行产品开发。
二:做好技术支持:产品销售出去后,与客户建立长久的联系,技术上时刻更新支持是重点。
三:售后服务和宣传:打造一流的售后服务。进行后期尝试性合作宣传,双赢互利。
B、企业营销:
企业发展靠营销,其对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打造一流的专业的营销团队,依靠团队的力量,创新营销,团结营销。
一:强化专业营销:以公司利益客户利益为一切,打造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营销梯队。
二:资本运作,做大做强:强化融资与资金周转,更新产品。逐步塑造成产品一流型企业。考虑公司的承受能力及运营能力,尝试横向发展。形成集团化企业。
C、企业内部管理: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对企业运作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具有非同小可意义。
一:管理制度:
制定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案。尤其是营销这块,针对激发员工积极性制定激励方案,奖励措施。其他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规定明确的任务与义务,以防各部门间任务不明,互相推诿。
建立科学的员工晋升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唯才是用。
二:人力资源:
不断引进人才,培训人才。为公司补充新鲜血液。但也要注意,人力资源部门本身的人事管理及分配。
定期开展公司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
三:岗位的设置:
合理有效的设置岗位,使各个岗位缺一不可,却又互相协作。
精简人事,防止部门拖沓。工作职责不明确。
(二)、目前发展:
(1)样板市场的打造:
首先,开发市场,建立数字医疗试验点。打响关键性的一炮,选择有合作意愿的医院,可以适当提供优惠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医院逐步走向数字化。
与合作医院一起,进行宣传,利于两者共同发展。
(2)扩展市场,遍地开花:
以样板市场为典范,宣传其他医院。并适时提供试用,指导医院提高自身的能力,使医院逐渐依赖数字化,进一步推广市场。做成中国著名的以智能化医疗及物联网研发及销售为核心的企业。
(三)、长久发展:
(1)建立医疗物联网:借助政府平台,科学技术平台,以及人才的引进,实施医疗物联网的工程。工程的实施,利于政府、企业、行业三方面发展。做好宣传工作。
(2)准备上市:分析市场形势,公司潜力。时机成熟时,可以公司上市,促进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宣传及销售策略:
宣传策略:
(一)、市场定位:打造苏州数字医疗行业的佼佼者。针对地方特色、地方文化,确定客户群。确定自己公司的公共形象定位。
(二)、企业文化推广:
不仅要注重品牌策划、品牌推广,更要注重品牌提升。针对公司自身特点、发展潜力,制定企业文化,并向客户推广,使之认可并进一步为公司发展提供宣传途径。
销售策略:
根据公司产品的特点,我们建议采取立体式、多层面的推广策略,以达到快速渗透品牌形象,快速启动市场,快速取得经济效益的目的,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拓展渠道,强化会员招募的力度
1、销售人员上门拜访:
在目标消费群接触的杂志上、户外和传媒长期刊登广告外,派出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登门拜访,以我们成功的实际案例来激发潜在客户医院的合作意愿。
2、合作与联动并举:
邀请群众体验数字医疗,从客户的顾客群方,打开市场消费心理。与当地医疗机构进行某些项目的长期合作,不但可以宣传信息,还可以带动我院产品的销售。
3、开展会员合作制:
使我们的客户成为公司的会员,享受公司的各项优惠外,公司促进各会员间的相互沟通,也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加强宣传力度,与媒体良好互动策略
1、媒体目标:
本阶段为造就数字医疗医院宣传造势,以迅速提高公司的的知名度为主要目的,注重信息最大范围的传播,营造强大声势,扩大影响,引起目标客户群的关注。
2、媒体策略:
1. 互联网金融市场——小额信贷P2P遇寒冬 第三方支付发展稳定
2014年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风生水起,其中小额信贷P2P市场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尤为明显。
(速途研究院制图)
国内P2P市场整体交易规模在2010年仅有13.7亿元,而到了2014年整体市场交易规模已达2514.7亿元,增长了183倍!而仅 2014年一年较2013年交易规模上涨了157.8%。虽然表面上国内互联网小额信贷P2P市场发展速度惊人,但国内项目也有超过1600家之多,但不少项目最后都不能健康发展,老板跑路现象屡见不鲜,不断地透支着投资者对于这一行业的信任。未来随着参与者的增长和制度的完善,P2P市场将会逐渐走向一个成熟稳定的状态。
(速途研究院制图)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方面呈现出支付宝一家独大的局面,交易额占据了整个交易市场的半壁江山。财付通以19.4%的份额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银商,交易市场占比11.6%。此外快钱、汇付天下、易宝支付、环迅支付分别占到市场的6.9%、5.3%、3.2%、2.7%。支付宝作为阿里巴巴未来生态系统布局的核心环节之一,表现出了较为强势的一面。
2. 医疗健康市场——市场潜力巨大 前期问题明显
(速途研究院制图)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国内的移动医疗市场这座“金矿”也逐渐被人们发现、发掘。2014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是30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 89.9%,增势在过去四年表现较为平缓,而随着“挖掘”的深入和移动医疗市场的逐渐成熟,未来几年市场将迎来大跨步的发展,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0亿元。
但移动医疗市场就目前状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依然明显,主要表现在核心医疗服务“移不动”,盈利模式不甚明朗,信息交互尚不完善等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布局的深入,移动医疗市场的前途也会逐渐明朗起来。
3. 在线教育——已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
(速途研究院制图)
国内的在线教育市场发展可以到目前为止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在线教育的萌芽阶段,不少企业开始对在线教育市场进行探索,大量资本进入市场,但由于制度的不够完善,不少企业最终找不到出路死掉。第二阶段依然免不了公司的更迭,但相较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互联网行业,在线教育发展缓慢。第三阶段可以说是技术带动下的一次突飞猛进,随着其他互联网行业的逐渐成熟,在线教育作为一座待挖掘的“金矿”再一次回到巨头们的视野中来。
4. O2O——BAT巨头纷纷布局 市场趋于多元化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4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56381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85.5%,涨势较为平缓,究其原因是国内O2O市场目前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诸多行业仍在探索,BAT巨头在O2O行业布局也逐步启动。2015年将有望迎来一次爆发式的发展,预计2015年国内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会突破59873亿元。
(速途研究院制图)
目前国内O2O市场表现来看,餐饮仍然排在第一位,占到整个市场的43%,其次是休闲娱乐,市场占比26%,第三名酒店占到了25%。此外亲子、美容美发、婚庆等也有涉及。但随着BAT布局的完善以及对O2O有利的探索,包括汽车服务、医疗健康等也将逐渐在O2O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5. 电子商务——天猫一家独大 网民购买潜力惊人
(速途研究院制图)
双十一无疑是国内电子商务的一次狂欢,也是国内网民购买力水平的一次成功的检验。淘宝天猫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2014年双十一仅一天的交易量达到了571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63.1%。这是国内电子商务发展和网民购买力提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速途研究院制图)
双十一期间各大商城的流量分布中,天猫商城的流量占到总流量的53.3%,以绝对的优势夺得榜首。其次是亚马逊,流量占到了22.6%。京东是第三位,流量占比15.3%。第四名是国美在线,流量占2.8%,苏宁占2.2%,一号店占2.0%,当当网占1.4%,聚美优品占到0.3%,唯品会和易迅分别占0.2%和0.1%。天猫商城在国内电子商务市场仍旧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
6. 智能硬件——市场发展迅速 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0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仅有0.9亿元,到了2014年这一规模已达到66.2亿元,增长了72.6倍!而目前我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的这一市场规模增长势头仍将持续。预计201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9.4亿元,到了2018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 284.6亿元。国内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大部分集中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几乎处于真空,可见正在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潜在用户群十分庞大,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图)
纵观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力压群雄,以61.2%的高占比排在了智能设备产品的第一位。位居第二位的是智能手表,占比为 23.7%,智能臂环设备占比仅为8.0%,居第三位。智能跑鞋以3.7%的占比排在第四,智能眼镜和智能纽扣分别占2.6%和0.8%。智能手环由于携带方便,并且相对技术要求比同类产品要略低,成本相对低廉,所以手环设备的市场占有量相对较高。可见国内智能设备市场尤其是高端智能设备还有待发展。
7. 互联网视频——广告、终端设备齐头并进 电商将成新出路
(速途研究院制图)
2014年国内网络视频市场规模是191.2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205.0%。由于在线视频行业的媒体性,广告收入仍然是其主要的盈利模式,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拓宽,智能终端设备包括网络电视和智能手机等的销售也将成为网络视频行业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前不久刚刚提出的通过在线视频和电商合作的手段,随着这一想法的普及,在线视频将被带入到新的境界。
8. 车联网行业——市场规模达百亿 汽车搭载智能设备成趋势
(速途研究院制图)
车联网是物联网在汽车领域的重要实践,通过车载智能设备实现汽车电商、对汽车的远程控制以及传统导航、定位等功能,也是巨头们生态布局的重要一环。2014年中国车联网渗透率已达7.5%,而这一数据在2010年仅有4%。结合我国2014年民用汽车近1.27亿的拥有量,可估算车联网市场拥有近100亿的规模,可见车载智能设备拥有相当巨大的空间。从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车展和智能家居展来看,搭载有智能设备的“智能汽车”都是展览的重头戏,随着人们对智能汽车的理解深入,以及便捷的网络和快速发展的技术的保驾护航,车联网已经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
9. 地产/家居——线上提供信息渠道 交易还需在线下
(速途研究院制图)
和传统的地产家居相比,互联网技术在地产家居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线上的信息交互渠道。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第一轮筛选,从而节省下一大部分时间和资源,进一步缩短了产品的购买周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地产/家居行业的发展。但也正如前文所讲,互联网在这一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在于信息交互和支付手段的革新,根本上由于房屋移不动、家居不好移,且价值相对较高等原因,使得其无法完全脱离线下渠道。而且线下渠道仍是交易首付能够达成的主导因素,而线上只起到了一个引导的辅助作用。相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与商家的线上交互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产品的真实情况,从而让线上交易成为可能。
10. 手游市场——市场规模超过180亿 ARPG将成手游新趋势
(速途研究院制图)
本文从个人医疗产品设计的角度,站在产品设计人员的视觉,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智能医疗产品的设计方向进行探索和展望。首先,从医疗现状分析入手,对目前现有智能医疗产品进行分析,寻找设计缺口。其次,在人机关系、用户体验、信息化设计的角度对设计方法进行梳理,最后提出创新设计的展望方向。搭建由智能医疗产品构建的绿色医疗体系,营造医疗新格局。
关键词:
智能医疗产品 交互设计 绿色医疗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78-02
随着医疗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未来针对医疗产品的设计将会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推进了信息医疗的脚步,通过互联网实现患者、医护人员、医疗设备、医疗机构、之间的互动沟通,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保健系统。目的都是围绕患者,通过智能化,网络化的手段提供医疗服务,达到在服务成本、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三方面的和谐发展。然而,智能医疗的过快发展造成市场上的产品种类良莠不齐,难以形成体系,不能满足消费人群需求细化的趋势。同时产品个不突出,局限了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也减慢了医疗信息化建设进程。如此现状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智能医疗产品如何提供个性化服务,如何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健康状况下用户的使用需求,如何才能达到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
一 医疗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公共医疗资源不足,医疗体系欠发达,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目前面临的医疗问题。此外,随着人们对待健康的态度发生变化,人们的保健防病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医疗模式由传统的住院就医向个人医疗产品转型,同时依附于日渐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医疗产品正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化时代,“智能医疗”应运而生。
作为设计师理应对针对社会问题和产品诉求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应。思考在信息化时代下的智能医疗产品应该如何发展;思考怎样才能让患者感受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品人性化与多元化;让患者也能够在家中使用医疗产品进行自查、康复,享受到医院救助以外的救助,并且能够在医院远程监护的帮助下,完成临床治疗前的检测、预防、观察与病后的反馈、康复和保健等护理措施。因此,智能医疗产品的智能化,个性化,多角度的系统整合设计,将成为满足广大家庭新的诉求点,同时也意味着对智能医疗产品的使用功能、使用方式的创新设计将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
二 智能医疗产品
智能医疗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借助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智能医疗已被列入《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在新型医疗改革的推进下,我国更加重视智能医疗产品及医疗信息化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未来的智能医疗产品在设计上将会表现出更强的个性化、移动化趋势。预计,到201 5年将会有约50%的用户通过手机或各种移动终端使用智能医疗应用。
三 智能医疗产品的设计缺口
目前,我国智能医疗产品市场具有广阔前景,各种具有前瞻意识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但由于我国数字医疗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市场上的智能医疗产品还都停留在数据测量,保健记录的功能层面,没有将智能医疗产品与信息化的公共医疗系统接轨,导致用户所使用的智能医疗产品没有完全发挥其功能效用,仅仅是作为一种监测工具的智能医疗产品不能满足信息医疗的发展趋势。只有将家庭用的智能医疗产品与就医系统结合,完善系统设计中各环节的信息架构,才能激活智能医疗的价值。
四 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方向
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层次:一、产品设计更加注重人机关系的体现。二、产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三、关注产品使用时的用户体验,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使家用智能医疗产品的共中形成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病症表现的患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四、更加注重交互设计的表现形式。五、重点在于构建区域医疗信息网络。
五 注重人机关系
由于医疗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和其所针对的使用人群的特殊性,因此,营造良好的人机关系在家用医疗产品的设计中不容小觑。信息化的智能医疗产品通过远程医疗的手段,缓解就医过程中检测过程繁琐、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在设计时更加需重视信息的易读性。其针对的用户是医疗知识或经验欠缺的普通用户,此类智能医疗产品在设计和使用上应本着易用性至上的人性化设计原则,使人机操作界面简化,考虑到各个年龄段的普通用户群体的需要。
六 注重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的定义是“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通俗来讲就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因此,用户体验是主观的,是人通过经历或尝试某一事物的感受。用户体验这一领域的建立,正是为了全面地分析和透视一个人在使用某个事物或系统时候的体会。其研究重点在于内心产生的愉悦度和价值感,而不是使用物品的性能。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愈加重视用户体验的感受,无论是从信息界面还是使用流程,用户体验成为未来智能医疗产品探索的中心。
七 注重产品的信息化设计
构建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个人医疗产品,需要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使“家庭”、“医院”、“医疗”、“服务”构成相互作用的个体。使“产品、患者、医院”在直接进行信息交换沟通。信息化医疗平台的搭建,使得医疗产品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护理、保健的范畴。家庭中个人使用的智能医疗产品作为信息化医疗系统的“源头”,起到信息沟通的纽带作用。通过信息化智能医疗产品的信息共享,使医生能够直观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且建立起患者的电子病历档案,开具电子处方,进行远程医疗指导。患者(患者家属)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实现即时得到医生的健康指导和医疗救助。(图1为智能医疗产品信息架构图)
八 发展条件
智能医疗产品目前还处于事物发展的新生阶段,各方面的配套服务还不成熟,走进干家万户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配合。
首先,信息化的医疗产品的建设和推广需要政策层面的有力保障。不仅在政策上开辟通道,还需在公共医疗和信息化平台等硬件设施建设上提供支持。《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表示重视智能医疗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针对区域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由政府出面进行资源整合,推行区域医疗合作。同时在新医改的进程中,加强对医疗信息化建设,打造智能平台。并出台相关政策对信息化的医疗产品进行规范。
其次,医疗机构和社区的通力合作为构建信息化医疗平台提供了物质纽带。通过信息和云计算技术,打造信息化的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将患者、社区医院、各级专科医院串联起来,推行电子处方和数字化病历,实现信息陕速分享和搜索。同时重视社区医院在医疗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为大型专科医院分担基础患者的治疗。
最后,医疗器械产商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未来五年,我国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将以每年15%―30%的速度增长,广阔的市场前景刺激着医疗器械产商的生产动力,传统家用医疗产品也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利用医疗产品实现实时通讯,获取数据、图像,声音等已经成为基本诉求。随着远程医疗已经成为新的就医方式,医疗产品开始增加视频通讯功能并向移动、可穿戴设备转型。医疗器械产商应重视产品的技术革新,以适应市场。
九 结语
作为智能手机之后出现的一个全新科技概念,智能硬件标志着电子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据《2014-2017年中国硬件行业市场前景分析与投资发展规划研究报告》预测,2015年国内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元。此外,艾瑞咨询等机构也表示,随着智能硬件技术和传统家居行业相结合,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有望在短期内突破千亿元大关。
物联产业步入“战国时代”
目前,以苹果智能手表(Apple watch)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呈现出短兵相接的白热化竞争。今年以来,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公司纷纷了自己的智能手表战略,以期在新兴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抢占市场先机。
国内市场一直是国内外厂商的必争之地。在此次峰会上,映趣科技借势了首款女性智能手表inWatch Her、inWatchin Z 3G和男表Watch Manager,希望在全球智能手表细分市场获得更大话语权和市场。“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独立通信全功能智能手表研发的创业团队,我们最初只是希望能够开发出可以引领未来的智能手表。现在,在整个行业一片茫然的情况下,我们推出了第一款inWatch。”映趣科技首席执行官王小彬表示,对于映趣科技来说,2014年是积累和爬坡之年,在硬件产品上映趣科技开拓了全智能方向(inWatchin Z)和时尚智能方向(inWatchin Fusion)两个产品线,在软件产品上规划了健康App和数据云,“映趣科技早于苹果、华为进入智能手表市场,在智能手表领域,映趣有信心做得更好”。
“作为物联网中最重要的一份子,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每天陪伴用户时间最多的智能设备。可以说智能手机是目前最为重要的移动互联终端,‘培养’出了大批的重度用户。而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错综复杂、竞争激烈,不仅有老牌劲旅、新锐互联网品牌,还有来自国外巨头的冲击。如何在这片波涛汹涌的‘机海’中占据自己一席之地,成为很多手机厂商为之努力的方向。神奇工场自然也不例外。”陈旭东表示,神奇工场最早将在8月份推出智能手机产品,而这款产品的中高端定位正是瞄准了重度手机用户人群。“当然,智能手机只是公司业务的一部分。神奇工场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将会聚焦智能家居领域,并以智能家居为核心,进行智能交通、智能穿戴和智能商务的布局。”
市场需求才是企业未来
“映趣科技与施华洛世奇的战略合作,是让映趣可以获得更多的时尚元素。”提及科技与时尚的融合,王小彬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施华洛世奇作为国际品牌,通过与inWatch联手,可以在科技创新方面赢得美誉度;而inWatch也能通过施华洛世奇的品牌力量和市场渠道迅速赢得消费者。
“当你的手机放在包里时,来电时不必再摸索寻找手机,通过包包便可进行通话。”乐泡首席执行官范峻苹表示,众多的传统领域都已被智能、互联所革新,因此包包将是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互联网颠覆的产品。“随身携带的产品就是市场的刚需,乐泡智能硬件在中国市场的定位,就是围绕这一行业推出相应产品。”
“支持智能眼镜显示功能的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系统,让人们能够更加灵活自如地获取信息,甚至能够进行环境、产品、个人的识别,这着实为业界带来了不少惊喜。但我们同时看到,大多数的智能眼镜产品还停留在概念机或者理论阶段,要想真正融入社会和用户的个人空间,仍需要较长的时间。”众景视界设计的针对安保人员使用的警用智能眼镜,则是基于AR技术的一次突破性尝试。
“根据市场中现有的产品来看,很少有智能设备做到真正的方便。在购买智能家居以后,用户往往会发现产品与自己的想象有很大出入,并非真正的‘智能’。消费者通常是从一个复杂的操作设置中‘跳’到另一个操作设置中。”陈旭东坦言,目前的智能设备对于用户还是有着一定的要求,并不是普通用户都能快速上手。
“与人越来越近,对人的服务越来越主动化、智能化,这就是智能设备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众景视界联合创始人刘俊峰表示,智能眼镜是用佩戴者第一视角去实时观察和感知世界,可以真正与人类最重要的感知——“视”和“听”进行深度结合。这两点决定了智能眼镜是为人机的深度融合而准备的,代表着智能设备的未来。
“互联网的出现,一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无限便利和多元性选择。但是移动互联网正在不断侵占人们的生活时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而互联网思维也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不规律。这种生活的不规律给人们的健康埋下了巨大隐患。”UME Watch品牌创始人、深圳市倍轻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赫廷表示,该公司推出的UME Watch产品针对晚睡一族定制了“开启21天早睡计划”,可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入睡时间,并会以震动的方式提醒佩戴者早睡。此外,UME Watch还植入了社交属性,具有远程关爱功能,获得授权的亲朋好友可以远程关注和提醒佩戴者注意睡眠。
谨防产业步入发展误区
眼下,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三大巨头已经将抢占互联网入口的战场由PC端转至移动端,并且纷纷瞄准智能硬件平台进行布局,正准备酝酿一场新的混战。与此同时,“互联网+智能硬件”却赋予了更多创业者们挑战权威、跻身新贵的机遇。
今年3月,京东商城了《中国智能硬件趋势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智能产品市场的销售额近10亿元,2015年将扩大至300亿元。报告显示,2014年智能硬件行业融资金额达47亿元,融资事件38起。在目前行业长尾的背景下,初创企业高度依赖于资本市场输血,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智能硬件资本市场之前非常疯狂,这是因为大家对智能硬件发展趋势的认同,以及对初期资本市场的盲目乐观。后来发现,智能硬件没有一家单品较为成功的案例,后期往往受到硬件无法量产、销量难以突破等瓶颈的制约。因此,目前风险投资机构对于智能硬件的投资较为谨慎。”京东商城智能硬件投资总监杨世毅表示。
的智能养老服务。SWOT的分析。南京市
·
的《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与老龄化事业发展纲要》显示,2013年至2017年,南京市老年人口数量从120多万增加到141多万,就老年人口比例而言,从18.78%增加到20.85%[1],如图1所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保障水平的提高,南京市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延长,深度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1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籍及其比例变化(单位:%)
,由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南京市的养老服务面临更大的压力。智能养老服务弥补了传统养老服务的不足,为当前养老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智能养老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在信息交换、处理、存储、维护等方面的优势并大量挖掘,借助计算机、服务器、信息管理中心、移动终端设备等物联网,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2]。
1.1优势分析
1.1.1丰富南京市养老服务内容
的传统养老服务有基本生活服务,如在南京市的膳食援助、沐浴援助、医疗援助、紧急援助、清洁援助和步行援助,但老年人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安全、优质、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加入现代养老技术元素可以使养老服务全方位、立体化。例如,智能养老服务可以通过智能手镯、一键通话等智能养老产品24小时监控老年人的健康和安全,收集的老年人健康数据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智能养老服务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和APP手机社交平台,老年人可以与亲友在线交流,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老年人还可以向智能养老信息平台提交其过去的职业、技能等信息。这不仅充分利用了老年人的资源,也使老年人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养老服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弥补传统养老基本生活服务的不足,而且更注重精神服务需求
1.1.2提高南京市养老服务的效率
南京市养老服务的信息沟通主要依靠线下,导致供需信息不对称,需求方很难迅速找到合适的养老机构。由于缺乏养老机构的信息来源和线下实地考察,养老服务机构容易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通过智能养老服务应用信息平台,可以在线展示各公司的服务内容介绍、图片、视频等用户评价。老年人或其家庭可以通过在线平台选择合适的养老服务公司,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匹配效率。同时,供应商可以通过平台获取订单信息,安排就近的服务人员提供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结合,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例如,南京市浦口区通过虚拟养老院的建立,依托信息平台和第三方运营,加强线上数据流和线下服务落地,提供更便捷的养老服务。综上所述,服务供需双方都可以通过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降低各自的成本,从而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
1.2劣势分析
1.2.1投资成本高,利润难。
养老服务业的早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无论是养老院等传统服务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或使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养老服务。对于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其服务产品(如智能服装、智能家电)在远程医疗的研发(等)将消耗巨大的资金。除了早期的研发,后期的设备和软件调试、维护和编程,以及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都将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高昂的成本使得老年人购买的服务价格昂贵。这不仅是引出了老年人的参与,也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低下,难以迅速收回成本。
1.2.2缺乏产品技术标准。
智能养老服务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它只是在一些领域的试点,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商业模式全国化,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因是市场上政府对智能养老产品没有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导致不同地区的产品差异化,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产品不兼容,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缺乏标准化的技术标准指导将阻碍产品研发和经验总结,不利于产品优化和推广,也制约着智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1.2.3
专业服务人才短缺y智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对养老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据调查,从事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有只有不到20%的服务人员具有专业资格,大部分养老服务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这使得养老行业人才队伍整体专业素质较低,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目前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保姆式护理。社会期待的是更全面的人才。除了服务知识外,他们还应具备医疗、互联网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1.3机会分析
1.3.1养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高,老年人口数量多,对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刚性需求强,客观上促进了养老市场的发展。此外,老年人也经历了生活财富的积累。同时,他们有家庭作为物质经济的后盾,有隐性消费能力。此外,社会进步将潜移默化地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老年人的购买力将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老年人口的数量和预期寿命将不断增长,这也表明养老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稳定性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1.3.2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
南京市政府向养老服务业释放优惠信号,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包括预留养老建设用地、补贴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等,这些政策积极引导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所有资源进入养老产业,说明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如表1所示。
1.3.3技术有助于智能养老的发展
·
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突破也有助于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借助技术手段,为当前养老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或解决方案,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智能化服务,促进社会养老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科技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如金融业,也有很好的成功示范作用。借助其他地区或行业的成功应用案例,总结成功经验,避免一些错误,帮助南京市智慧养老服务业发展。
1.4威胁分析
1.4.1智能养老服务的接受度较低。根据
的主观分析,由于文化水平、社会经验和年龄等因素,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心理接受度较低,对高科技产品的排斥。客观上,一些养老科技产品确实有着复杂的使用方法,不考虑老龄化问题。甚至一些所谓的智能养老产品“玩概念”在市场上也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这不仅无助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老年人对智能养老的抵制,因此他们更不愿意接受和使用智能养老服务和产品。智慧养老服务普及率低,只有少数老年人了解智慧养老相关概念,接受智慧养老服务。
1.4.2政府法律法规缺失
智能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法律法规尚属空白。一方面,虽然政府了有关智慧型养老的标准文件,但大多是建设性意见,没有实际约束力,主要体现在缺乏顶层统筹、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具体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体系并不完善。对于使用智能技术的养老服务,政府仍然关注传统养老服务可能带来的问题,没有及时补充智能养老服务的监管内容。不完善的监管体系将损害老年人和智能养老服务企业的权益,降低市场参与的积极性。
2.1改进养老服务产品核心竞争力
表1南京市利好政府政策总结(2015-2019)
在“银发潮”背景下,养老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智慧型养老企业应积极把握优惠政策,跟上时代科技的发展步伐。发挥智能养老的固有优势,注重提高对老年人的服务质量,给予精神关怀,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在产品服务层面,养老企业应充分调研养老服务市场,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智能养老产品,形成养老服务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开发的产品,企业应加强营销推广,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老年人信赖的养老品牌,拓展和细分智能养老服务市场。
2.2改变老年人的认知方式
老年人对新事物的认知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要让老年人接受并愿意使用智能养老服务,最大的障碍是老年人思维和认知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首先呼吁老年人的子女帮助他们建立求知欲和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对高科技服务和产品的恐惧,让老年人拥有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社区在为居民服务时,可以开展老年人应用科技知识的宣传指导、培训课程等活动。第二,研究人员可以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人性化产品,让科技适应人而不是让人适应科技,让产品成为“傻瓜化”。最后,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提供,加强对网络安全环境的监管,改善老年人网络的生活环境。
2.3提高人才培训团队的规模和质量
针对智能养老服务行业人才匮乏的现状,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密切合作。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应及时拓展与智慧养老服务业高度相关的学科,继续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积极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系统实施分层人才培养,充分满足智能养老服务行业需求。政府要做好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落实养老服务生助学金、降低学费、设立专项奖学金、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
2.4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准入机制
为整个智能养老服务市场,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智能养老法律法规,完善监管机制,明确政府、社区、企业、家庭在智慧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市场准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源进入智慧养老服务行业,通过建立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利用资本力量反向推动管理规范化、效率提升,智慧养老产业的科学治理和资源配置优化,为智慧养老服务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充足的资本动力。
参考文献[
软博会
记者亲临软博会感受到,开放的交易平台、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及专业性突出的定位是吸引参展商的重要原因。每年一次的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博览会,正为南京致力于打造信息化供需对接平台,从传统的制造、能源等行业逐渐拓展到金融、政府、电信等领域;而其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在长三角地区也起到了积极的辐射作用。
从高峰论坛到参展展示,南京软博会紧跟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发展趋势,集中展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最新发展成果。云计算方面,微软、曙光、苏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分别展示其最先进的云计算平台、应用服务及企业解决方案,南京、呼和浩特等地政府参展推介当地的云计算产业;移动互联网方面,电信、移动、联通及广电四大运营商和移动互联网企业集中展示了4G应用等最新移动互联网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物联网方面,熊猫、南大苏福特、莱斯等多家南京市重点物联网企业和研发机构向观众呈现物联网领域最新技术和产品;大数据方面,惠普、瑞中数据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数据服务企业将展示数据获取、存储、分析处理和应用的最新技术,充分体现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智慧城市方面,南京市环保局、公安局、教育局、卫生局、旅游委、规划局、人社局、青奥办等20个部门,扬州、盐城、上海等周边地共设立超过1000平方米的智慧城市展区,全面展示“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电子政务”等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模式和建设成果;两化融合方面,南钢、国睿、钛能等企业的一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充分展现了全国两化融合的最新成果。
会展体验
本届展会面积达10万平方米,由A、B、C、D四个馆组成。其中A馆由江苏省及南京市综合展区、知名企业展区、三网融合展区组成。展览内容包括江苏省及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最新成果、政策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B馆由国际展区、城市展区、重点园区展区、软件联盟展区组成。展览内容包括软件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内重点软件城市、重点软件园区和知名软件产业联盟的最新发展成果、成功经验和未来发展规划。C馆由智慧城市展区、物联网展区、两化融合及工业设计展区、台湾展区组成。展览内容包括智慧政务、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物流等智慧城市各领域的最新应用,物联网、北斗卫星应用、未来网络产业的最新成果,两化融合和工业设计典型案例以及台湾地区IT智慧产业的创新实践与互动体验。D馆为游戏动漫展区,是本届软博会新增场馆。展览内容包括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电脑游戏、游戏终端、动漫产品及衍生产品等,同时开展动漫体验和电子游戏竞技等互动活动。
在首次设立的“南京工业设计展区”,两个正在运行的橘黄色机械手臂四周聚拢了一层层的参观者。展台前的熊猫电子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搬运机器人和焊接机器人,我们所看到的的联动配合工作,是这套产品最大的特色。”在配合过程中,搬运机器人和焊接机器人根据对方的动作轨迹进行精确计算,焊接机器人工作时,搬运机器人能同时靠近将所需焊接的器械推送到其面前,两者配合得天衣无缝。据了解,这是南京本土企业首次完全自主设计生产的整套工业机器人,目前已应用在汽车、重型机械生产等领域。
在本届软博会上,台湾参展规模近3年来之最。台湾馆占地达6000平方米,台湾宏基、华硕、仁宝、微星等48家企业参展,围绕“智慧城市好生活”中心,在智能生活、3D动画、云端技术等方面展示了台湾先进的资讯成果。智慧农业展区,台湾厂商从凤梨生长监控开始农业如何智慧生产讲述了生产可追溯的凤梨酥的整个流程。智慧教育展区,通过一个20人班级的现场模拟授课,使参观者一同感受了一次全新的授课交互体验。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强,在本次展会上也更加突出。
软件名城
南京是中国首个软件名城,也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拥有江苏软件园和南京软件园两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是全国惟一拥有两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的城市。从2011年起,加快建设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的“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成为南京软件产业发展的新定位。
一、“两超+多强”: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表现
新兴产业发展为稳增长、调结构注入强劲动力。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1~9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2万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销售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8.8%。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30%以上。引领带动作用增强。集中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其中,南京中电熊猫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无锡海力士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对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创新能力提升。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力度,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重点强化以创新性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产业创新一线力量。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5100家,基本实现省辖市及其县、区全覆盖。质量效益逆势上扬。在工业企业总体利润增速下滑的情况下,江苏生物技术与医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等行业的利润仍保持较快增长,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初步形成“两超+多强”的新兴产业格局。江苏具有全国领先的微纳传感网研发和产业化基础,MEMS磁传感器性能达到并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全省物联网产业年均增速达30%。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正在经历摩尔定律描述的成倍增长,成为江苏省新的支柱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在信息消费领域极为活跃,电商、微博、团购、社交网站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信息技术产品在教育、医疗等传统领域的应用正在推动产品供应商向信息服务商转型,带动传统服务业向信息服务业的深刻转变。在节能环保领域,正面临国家大力推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战略机遇,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高端、高效技术装备需求逐步提升,节能服务、环保服务和再制造服务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合同能源管理、能效认证等新兴业态不断出现。江苏省环保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预计到2015年,江苏省节能环保产业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在生物技术新医药领域,江苏企业集中度高、产业链完整,重大新药创制及高端医疗器械产出规模居全国前列,工业生物技术产业继续保持优势,酶制剂、糖工程等重要生物工业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在新能源领域,江苏省光伏电池、组件产能约占全国1/2,目前,光伏产业市场基本止跌企稳,骨干企业有望抢占复苏先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稳步推进。江苏省在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永磁电机等关键部件具有很好的产业化基础和研发优势。在新材料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江苏在新材料领域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已建成沿江新材料特色产业集中区,在光纤光棒、多晶硅、碳纤维等高端产品以及纳米材料、感知材料、光电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发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高端装备领域,制造服务化日趋明显,骨干企业已从单纯的设备制造商转变为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提供商。市场对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的需求十分旺盛,江苏省在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数控制造、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和产出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涌现出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在智能电网领域,江苏省智能电网产业特色明显、技术先进,已建成覆盖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调度自动化、通信等各环节的坚强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发电、新能源发电在电网中的比重稳步增加。
综合产业规模、市场前景、技术能力和企业质态等方面综合因素看,目前,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初步形成“两超+多强”的发展格局。2013年,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3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速均超过15%,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超大规模、不可动摇的支柱地位。从发展势头看,前三季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增速为35.9%。此外,医药及生物技术、节能环保产业、物联网和云计算增速均超过20%。这部分产业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正处于提质增效加速发展期,有的可望成为新的超级产业。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等,是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强势产业。
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江苏省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和支撑体系,抓好新兴产业的联动发展空间布局和集聚,相继出台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和推进方案,将培育新兴产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大举措。一是重研发投入。2012年,全省研发投入1230亿元,占GDP比重达2.3%,科技进步率达56.5%,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二是重平台建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设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1500家,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超百家,居各省市前列。三是重知识产权创造。2013年上半年,全省新兴产业专利申请量3.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9万件,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的57.4%;专利授权量1.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近4000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的21.9%。四是重集聚创新。江苏省国家和省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集聚了全省主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实现了60%的新兴产业产值,呈现出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竞争力弱:实现纵深推进的瓶颈制约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江苏省部分新兴产业产出规模虽然可观,但许多领域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及材料仍依赖进口。在风电领域,主流机型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轴承变流器、变浆器、控制器、叶片设计基本依赖外国。在光伏及其应用领域,尚未掌握光伏电池领域的薄膜电池核心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设计水平与建筑的精密度技术标准和项目管理方面与国外差距很大。在节能环保领域,大型燃煤机组脱硫催化剂、高强度抗污染的垃圾渗透液膜材料等关键技术与材料需从国外进口。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电动汽车在整车电子控制技术振动与噪声(NHV)技术及车身轻量化、造型设计、空气动力学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药几乎是空白。
体制机制相对滞后。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较突出。企业缺乏高端人才,科技投入分散,科技成果产业化率较低。体制机制不顺,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省级层面虽然对新兴产业发展制定了总体导向和政策,但在实践中有的难以落实。如网络视听、电信增值等企业存在多头管理,管理机制跟不上企业创新步伐;“三网融合”相关管理体制、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电网管理和运行等亟待完善;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完善,节能环保产业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排污收费及污水垃圾处理费收缴率低等。
有利于新兴产业进入市场的政策环境尚未完全形成。目前,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新品和服务应用处于市场导入期,迫切需要加强市场应用示范,引导消费模式,完善市场应用相关基础设施。
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江苏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小,天使投资缺失,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创新型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缺乏的问题;对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三、纵深部署:推进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推进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着眼于技术、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建议加紧纵深部署,立足内需,长短结合,动态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快实现新业态、新技术、新门类的跨越式发展。
强化对新兴产业发展状况的监测研判。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必须高度关注世界新兴产业发展走势,跟踪监测发展进程,谋求新兴产业的动态更迭和最大竞争力。慎重选择技术战略。既要把握在主轨道竞争中争取突破,也不放弃在分支轨道上寻求机会。在新兴技术的萌芽期、新兴产业下一代分支轨道的竞争期,在加强政府资金资助的同时,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投入,进行多样化探索。开展新兴产业的动态研究。集政府、行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力,开展对新兴产业现状、前景、周期及要素条件等相关问题的集成研究,为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高起点科学谋划产业发展提供针对性强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调查。创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加强市场信息预警与引导,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以信息消费和健康服务为重点抓好新业态发展。信息消费业。随着信息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江苏省信息消费业市场规模大,相关产业发展基础好,信息消费有条件也有可能成为新的支柱产业。首先,加强信息消费顶层设计。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终端开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推进等入手,抓紧出台发展信息消费政策实施意见,吸引社会资本和创新要素投入宽带网络和公共平台建设。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扩大市场需求,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其次,提升产业支撑条件。克服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业对外合作中存在着带宽不足和时延等问题;推动软硬件企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广电内容提供商、内容分发商等企业加强合作,促进信息消费与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数字内容、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互动发展。积极引导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科技、工业设计等服务业与信息技术加快融合,支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最后,完善政策。组织实施信息消费促进工程,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消费模式和服务业态创新。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扩大信息产品和服务消费,支持信息内容服务企业、信息增值服务企业、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等享受优惠政策。优化信息消费环境。建立支撑信息消费政策法规体系、社会诚信体系和网络信任体系,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
健康服务业。健康服务业不仅是民生产业,也是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新的门类和业态,覆盖面广,产业链条长,是扩大内需、促进就业、优化结构的重要举措。江苏省经济发展基础好,城乡居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量大,医疗资源丰富,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优势明显,完全有条件把健康服务业打造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一是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强医疗卫生支撑。加快形成多元办医的医疗服务产业格局。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政策,支持发展一批非公立医疗机构。二是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江苏省已进入老年社会,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旺盛,建议大力发展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等养老机构的转诊与合作机制,发展社区、农村健康养老服务。三是积极发展能满足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商业健康保险产业,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培育相关支撑产业。四是加快医疗、药品、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壮大健康服务人才队伍,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等专业技能人才。
多管齐下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新兴产业具有知识高度密集、技术快速演进的特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把握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工艺开发和工程化实施能力。增强原创性创新能力。在新兴产业业态的个别优势领域,立足打破领先国家的技术垄断,发挥江苏省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把原创性目标产品作为重大科技专项和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扶持,全力突破。促进产学研结合。设立相应专项计划,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推动企业形成对融合合作的更大需求。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水平载体。结合新兴产业集聚区试点建设,按照有发展重点、有重大项目、有创新载体、有系统支撑的要求,建设一批产业链条完整、业态新颖、集成创新水平高的产业基地。积极开拓国际合作渠道,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走开放式发展道路。强化智力支撑,制定实施推进海内外高级服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计划,将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所需高端人才纳入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和省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
抓紧制定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产业技术路线图作为产业战略集成规划方法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一般由产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大企业、政府制定,主要用于引导产业技术发展,供全行业参考。产业技术路线图是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指南,有助于政府调整发展政策,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标准建立,降低新兴产业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优化产业研发的资源配置,提升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广东省在2008年启动了新兴产业七个领域的技术路线图制定工作,随着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相关行业企业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得到积极推动,收到较好成效。建议江苏省有关部门牵头,在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和技术突变的前提下,及早着手研制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对下一轮新兴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和布局进行动态性、前瞻性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