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评教师;评学生

一、评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念、新技术、新软件层出不穷,而教材中的内容相对稳定,不可能跟上现实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而不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要注意看一下,教师所讲授的章节是否可以给学生扩充一下书本之外的内容,如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问题、时髦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或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在最新的知识基础上培养信息社会所必需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在评课时要注意评价这节课内容是不是只局限在书本之内,教学内容有没有沿书本知识有所拓展,也就是看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开放性。

二、评教师设计的任务是否科学有层次

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很多都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其中任务的设计相当重要,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在评课时,针对课堂中出现的任务进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评课时,一是评任务的设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从而完成任务;二是评任务的设计大小是否适中,任务不能过大、过难,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要注意分散在不同的任务之中,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完成这个任务,使学生有成就感;三是评各个任务之间前后关系是否具有层次、梯度;四是要评任务的设计是否留给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余地;五是要评任务的设计是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联系,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三、评教师课堂教学中是否兼顾学生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学生的起点差异很大,不管是“零起点”教学,还是“非零起点”教学,差异问题始终存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也是评课时要谈及的。评课时要分析这节课是否实施分层教学?是否需要实施分层教学?如何实施的分层教学?效果如何?起点低的学生是如何照顾的?起点高的又是如何让他“吃饱的”?任务的设计中是否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个别辅导是否及时、适中?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否贯彻落实?

四、评教师设计的课堂实践学生是否体验充分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立足于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上机操作是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的主要的方法,它需要充足的时间保证,所以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评课时要指出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践在时间分配上是否合理,学生的实践时间是过少还是过多;应先讲解再实践,还是先实践再分析,或是讲解和实践分几段间隔开来。

五、评教师设计的教学评价是否具有多样性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采取多样性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评课时可以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评价,看教师在对学生或学生活动评价时是否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技术能力的全面评价,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和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六、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能力

社会发展到今天,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成就一番事业的时代已经过去,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合作的社会,如果他不会合作,终将被社会淘汰,因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命题。例如,我在教学有关“小报排版”的内容时,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会如何熟练运用WPS文本框、自选图形、线条等灵活地进行版面编辑,而有的学生几乎从未碰过电脑。我就跟学生说,教别人比自己做一遍更能牢固掌握知识点,还会提升自我价值感,而不会的学生通过向其他学生请教与交流,不仅会得到计算机操作的技能,还能学会与人交往的艺术。这一课时我通过导学案,让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课后,一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原来,与人交往可以从请教一个问题开始,而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而且身边的同学其实都是很愿意帮助人的。”

七、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现在的社会是创新型社会,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必须是创新型人才,不然无法融入社会。在评课时,我们要注意教师是不是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开展教学。例如,在一堂公开课中,有位学生问:“老师,我实在不想学打字,能不能我想什么,电脑就反应出什么?”如果换作一般的教师,可能会是另外一种回答了,但这位教师是这样说的:“同学们,首先我们为这位同学的想法鼓掌,因为只有我们有了想法,才会有实现的可能。刚才这位同学的想法,科技人员已在着手研究了,只是还没有成熟,你将来考上大学,也可以朝这方面发展呀。”看得出,这位教师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评课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只要听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听课时精神集中、注意细节,评课时抓住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特点,围绕所听课的教学过程来谈自己的观点,通过大家互相交流,就能评出优点、评出不足,就会在评课的过程中收获经验、提高自我。

参考文献:

[1]贾国强,许德贵.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J].中国电化教育,2003(7):36-37.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关联性

一、传统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专业课程之一,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会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通常采用“就理论谈理论”的方式,而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实践课程,则多数依照配套辅助教材进行授课。配套教材大多只是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熟悉掌握相关网络命令,并利用常用抓取数据包软件对相关网络协议进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在计算机网络原理传统的实践教学中,教材相关配套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刚接触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对该门课程很生疏,对于网络结构体系相关知识比较陌生,在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做基础的前提下,他们很难理解利用抓取数据包软件进行网络协议分析的真正含义,也会对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

1.创新方案

综上所述,盲目按照教材配套实验教学方案进行授课,虽然可以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与其他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关联性的理解和掌握的不足。针对上述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的创新方案:实践教学不仅要与教材相对应,完成指导和锻炼学生掌握教材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更要考虑与其他课程知识的关联性,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才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对所学课程知识点的运用技巧。结合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重要性,此次研究以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作为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实例。

2.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方案实例

实验内容:模拟实现网桥的自主学习算法。

实验目的:锻炼学生对数据结构知识的运用,加深其对自主学习算法的理解。

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以及实现的核心代码如下:

图1 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

以上的这种实践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抓包分析数据枯燥难懂的低效学习方式;根据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运用程序实现自主学习算法,对于学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学生,不但加深了对Mac帧结构模型的理解,对OSI体系结构模型以及在结构系统模型中数据通信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数据结构理论基础上,达到了锻炼动手编程能力以及加深对数据结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的目的,也使学生对于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利用增强基础专业课程关联性的方法引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关联性,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论基础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培养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能力,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构造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增加各个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创建应用技术型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只有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来步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曹利.《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分析和设计[J].计算机时代,2008(7).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说课;高职;数控机床控制技术;教学

一、引 言

“说课”是教师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与同行和专家作交流的一种科研活动形式,它不仅要说“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说“为什么这样教”。笔者参加过多种场合展示的高职说课观摩,发现有的说课没能说明设计的理论依据,仅是叙述教学的过程;有的没能把过程和依据整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笔者在多年的高职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数控机床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这门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所致。

对于高职教育,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高职教育要为社会实践服务,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的教育教学理念。下面以“说课”的形式谈谈自己对高职《数控机床控制技术》课程所进行的建设、改革及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做法等,以期为同行进行高职说课提供参考模板,并对高职《数控机床》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课程整体设计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我校在第三学期开设,计划课时90学时。首先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内容选取、内容组织四个方面阐述这门课程的整体设计。

1.课程定位(主要回答“这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为什么要教这门课程”)。从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看:我校数控专业面向的岗位为6个,通过对这6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得出4项专业核心能力,每项能力都有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支撑,《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是一门支撑“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

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中,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数控机床的电气控制原理与数控系统的应用,实现相关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知识目标为熟悉数控机床机械部件、常用检测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CNC系统硬件和软件的组成、特点、功能、结构,掌握步进、交直流伺服驱动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机床参数及PLC在数控机床控制中的作用。技能目标为会正确使用和熟练操作各类数控机床:能识读数控机床连接图和电气控制图,能识别数控机床的主要结构与电器元件,能正确分析数控机床各个功能的实现原理,能熟练查阅机床说明书和相关文件。态度目标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工作、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效率观念;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

图1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在修本课程前需要有电工电子基础、机械基础、PLC基础和数控机床操作基础,本课程为后续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起支撑作用。

2.课程设计(主要回答“怎么教这门课程”)。本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工作岗位设计教学情境,根据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根据职业标准设计评价标准。

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针对课程所面向的岗位进行企业调研,调研分析后确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再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确定课程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本课程所面向的岗位是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员岗位和数控设备的销售与售后服务岗位,本课程所支撑的就是这两个岗位所需的部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3.课程内容选取(主要回答“这门课程教什么”)。根据数控行业的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打破传统学科体系课程内容结构,解构本专业原设的《数控原理》、《电气控制》等课程,按照“行动导向”的认知规律,以情境教学的形式,对课程进行重构。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实际数控机床设备或机床配件为载体。

本课程根据数控机床装调工作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即认识数控机床,数据机床结构,数控系统,数控机床检测装置,数据机床伺服系统,数据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每个情境选取数控机床设备为载体。

4.课程内容组织与安排(主要回答“怎么教这门课程”)。课程内容组织原则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以数控机床安装调试的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载体选取突出服务面向的行业特色,载体及时更新,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将课程内容分到6个学习情境中,选取典型的载体以29个学习性工作任务驱动,计划总课时是90学时。

三、教学实施

1.教学组织。教学组织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根据课程单元内容的难易程度与特点分别选用导向性、自主性、工作情境实战性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学院教学资源,突出实践体验,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形式,将教、学、做在一个综合职业环境下完成。本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

3.教学资源。为保证以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实施,本课程的实训项目条件有理实一体化专用多媒体教室、数控机床操作与结构仿真机房、数控原理与数控维修实训室、数控机床操作与装调实训车间。

第4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网络视频技术;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74-0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结果,截至2014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中有接近70%的网民是网络视频用户,总人数规模达到4.38亿[1]。从2006年我国出现第一个视频网站开始,网络视频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仅经过了8年时间,它已经发展成令传统媒体不可小觑的新媒体。在内容方面,它也从早期的定位于为用户提供上载、观看视频的分享网站,转变为以自制节目为主的新媒体,并以努力提高自身与传统媒体在主流话语权争夺战中的竞争力为发展重点。网络视频内容提供商业重心的转移,使得社会对网络视频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加。为了适应视频网站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武汉文华学院(原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在电信专业中增设了视、音频技术方向,并于2011年开设了网络视频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就业竞争力。

一、网络视频技术课程定位、目标及实验教学现状

作为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网络视频技术课程定位在让学生具备搭建简单的网络视频系统平台的能力,熟悉网络视频传输协议及流媒体的传输方式,掌握网络视频节目的制作流程并熟悉常用的工具软件,同时具有良好的人际间沟通、协作能力。

网络视频技术作为大学教育的最后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相比,它具有更强的自学指导性、未知探索性和直接实践性[2]。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相对而言基础课的知识结构却相对稳定,知识的淘汰和更新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的教学中。网络视频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学生单纯掌握某些算法或者某种软件,而是通过学习和储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新的方法和途径。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更新的动力在于学生发现和解决未知问题的好奇心,而人类总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未知。因此网络视频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只是简单的满足于完成演示性或验证性的实验,而是让学生综合专业课学习的知识,通过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来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笔者所在的文华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要求知识的全面系统,而是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3]。因此学校在历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都重点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4]。为此网络视频技术课程也规划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当时面临的是国内开设此课程的院系较少、缺乏可供借鉴参考的实验教材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困境。由于缺乏相应的参考资料,网络视频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内容的确定、模块的开发和讲义编写等环节都是由笔者和同事来共同完成的,现将该课程实验教学初步探索的心得和大家共享。

二、网络视频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初探

1.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到目前为止,主流的网络视频解决方案有RealSystem、WindowsMedia、QuickTime以及FlashMedia。以上的解决方案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差异,但这些系统一般都由流媒体编码器、流媒体服务器、通信网络和客户端四部分组成[5]。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视频技术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验内容的设定原则不是以简单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是通过综合性的实验,让学生体验网络视频从采集、制作、压缩编码到上传到服务器、服务器设置以及最后到客户端的全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于网络视频技术的全局意识。

基于上述原则,网络视频技术实验分为视频采集制作、视频编码、服务器设置以及客户端四大模块,每个模块既可以独立运行,又可以和其余模块组合构成综合实验。其中视频采集制作模块分为视频采集和视频制作两部分,视频采集部分由同学们利用摄像机、手机或其他拍摄工具在课下完成,所拍摄的素材在课上用视频制作软件进行剪辑、特技、配音、字幕等编辑处理。经过制作处理的素材由于数据量大,需要经过视频压缩编码才能上传到服务器。视频编码模块中提供了从原始节目素材到压缩节目源的接口,其中的压缩编码算法既可以利用现有的成熟算法,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编程实现。压缩节目源经由校园内网上传至服务器,同时要求学生搭建一个流媒体系统,能够实现点播和广播两种方式,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现场直播。在客户端部分,学生练习使用同步多媒体集成语言(SMIL)来控制多媒体数据的播放。

2.项目驱动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即技术师、工程师、经济师等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网络视频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应强化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网络视频技术的实验教学不能局限于演示、模拟、观察等实验教学方法,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针对网络视频技术的解决方案设置适当的项目,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网络视频从采集和制作到服务器设置和客户端实现的全过程,根据网络视频技术制作流程将实验环节分成了四大模块(编码器、服务器、网络通信和客户端),每个模块都设置了适当的项目。这样可以将网络视频技术的难点分散,同时又保证了整个流程的完整性。最后,学生将四个模块的实验结果整合到网络视频技术的综合项目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网络视频的全局意识,熟悉制作流程的目的。

在项目驱动式的实践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因此教师的讲解所占比例很小。另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需要由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还有,网络视频技术的组成结构复杂,有些模块的实现有一定难度,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长负责给成员分配任务以及项目的协调组织工作。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确定项目的实现方案。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遇到的困难,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3.评价机制。网络视频技术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操控网络视频系统的应用能力。这种应用能力水平的高低不能通过传统的笔试成绩来判定,只有将学生协作的项目成果展示出来并进行现场演示,才能反映学生网络视频技术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项目成果的展示应面向学生公开进行,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现场演示,由老师进行现场评判,并对系统的优缺点当场点评。现场演示的成绩计入期末总评成绩,约占总评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30%,笔试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20%。在这样的评价机制激励下,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学生会自觉地加强实际操作的练习,从而使网络视频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获得相应的增强。

三、总结

应用型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从实践教学体系结构设计入手,进行统筹规划。而专业课教学是保证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它的实践教学应为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地从事相关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逐步地成长为主动的知识学习者。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2]邵友竹.浅议大学专业课教学的特点[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88,(6):81-83.

[3]潘懋元.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第5篇

关键词:三本院校;应用型;大学数学实验课程

三本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其办学宗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毕业后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并且能胜任工作。而现阶段知识更新之快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知识体系的要求之高,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1.三本院校开设大学数学实验课程的必要性

数学实验以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为载体,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其中,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数学的一门课程。大学实验作为一门新兴的数学课程,在近十年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将实验引入数学教学是必要的,第一,大学数学增加数学实验课程是三本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实验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数学实验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轻教学负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其观察、猜想、归纳、发现的能力。数学实验可以将难以理解的定义很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讲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时候,可以利用数学软件将被积函数很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积分区间,而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很难在黑板上呈现出被积函数的立体图形。数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在学习中感觉很难掌握的计算方法。第三,数学实验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相辅相成,不能厚此薄彼。传统的数学教学还是必不可少,有些知识体系还是需要传统的教学将其数学思想、来龙去脉清楚地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数学实验弥补了传统教学知识单向灌输的缺陷,让学生参与到对知识,对未知的探究中去,提高了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三本院校开设大学数学实验课程是必要的。

2.三本院校开设大学数学实验课程的可行性

开设大学数学实验课程在三本院校也是可行的。根据数学实验内容的不同,数学实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基础数学实验――一些数学软件的基本操作,例如几何画板、 Matlab、Mathmatic等。利用Matlab强大的图形展示功能和数值计算功能,形象地演示一些数学概念,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计算(例如,微积分计算、微分方程求解、矩阵运算、概率统计元算等)以及对一些结论进行验证等。

(2)综合数学实验――指利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求解,使我们懂得如何发现、分析总结和应用数学,初步体验数学的魅力。

(3)研究型数学实验―――指与数学建模相联系,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解决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需求。

从三本院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本科阶段,我们只需要开设与基础数学实验相关的必修课程,对于综合数学实验以及研究型数学实验可以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供数学功底较好的同学选修。再从三本院校的师资力量来说,三本院校的老师大部分是硕士、博士,在读书期间都或多或少接触过和数学实验课程相关的软件及用数学软件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在开课之前老师还要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做好相应的开课准备,所以师资力量是没有问题的。最后,对于开设课程所需的教材,现在已经有很多针对不同高校、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实验教材,可以选择一本适合三本院校的教材,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针对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验课程的内容编写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材。

3.结语

新课改倡导转变“师本位”的教学模式,沿着这样的改革模式,现在很多高校的各个课程已经在尝试微课教学,个别学校已经可以采用MOOC教学、翻转课堂,即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去学习主要的、经典的知识点,然后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共同针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再是传统的老师填鸭式教学。数学课也可以尝试去创新,不管是微课教学还是其他更好的教学方式,数学实验在数学课的创新上是必不可少的,数学实验课的开设也正是响应了三本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号召,是可以真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有力措施。大学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在三本学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姜启源.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05).

第6篇

关键词:中职信息技术 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1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了当今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各类院校纷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种新兴学科对于课程的开放性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中国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决大多数的院校都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中职类院校。鉴于这种背景,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教学经验,对中职信息技术进行开放式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 对教学目标进行开放性设计

中职院校展开信息技术开放性教学活动时,首先就要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改变过去以教学大纲任务为主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将知识性、技能性和情感性等目标进行完美结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信息技术教学的开放性教学目标必须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这样才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

例如,笔者在进行《计算机结构》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时,就设计了多种教学目标。其中知识性目标就是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并能掌握计算机主要构成部分的技术要求。操作性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能描述出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主要作用,让学生掌握组装一台高性能计算机的主要方法,然后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完成计算机组装。最后还设计了情感目标,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机技术课程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个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在内容和层次上的开放性。从教学目标的内容上来说,因为计算机的配置有很多,所以每个部分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从教学目标的层次上来说,知识性目标是基础,也是操作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前提,同时,后两种目标则是对知识性目标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每一种目标中也可以分为基础目标和延伸目标,对于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可以全部完成,对于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只需达到基本要求即可。这种教学目标开放性的设计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

2 对教学内容进行开放性设计

2.1 革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材的辅助,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开放性教学时,首先要从改变教材的内容开始。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直接将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很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①提高教材的难度。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程度随之提高,所以学生对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都有所了解。但是,现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使用的教材主要是针对零基础学生,所以对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教材内容的难度太低,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可以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适当增加难度。②和其他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难免会涉及到其他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将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内容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还能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③拓宽学生的信息视野。在信息时代中,各种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尤其是IT领域内,但是,教材的更新速度却较慢。所以中职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最新的IT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也能了解最新的IT信息。例如,在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一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前不久Windows 98、Windows XP系统停止更新的新闻,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进行系统介绍。

2.2 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选择

这里所说的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选择,并不是指要抛开教学大纲,而是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例如,现在很多学生都知道计算机中的Word、WPS是一种文字处理软件,但是却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了解,有的学生会使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但却不知道如何使用WPS。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不够灵活。那么到底该怎样选择教学内容呢?还是以Word教学为例。Word拥有强大的文字处理能力,但是,是否需要学习所有的功能呢?如果需要,可以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即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设计两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的开发性教学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

(盐城市机械中专,江苏 盐城 224000)

参考文献:

第7篇

要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从新课改的目标出发,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观念;任务驱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1-0092-02

1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观念落后,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现在大部分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教师都不是专业性的,他们既是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人员,又是计算机的维修人员,还充当着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这种身兼数职的混乱状态导致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紧跟时展,提高教学理念。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专心从事这一门行业,明确高中信息课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素养,要以这个为依据认真进行备课讲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学习和工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积累知识,紧跟时代潮流,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使用技术,站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的前提,一旦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他们便会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了解、探索,也就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了。知道这点,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投入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了解教材,熟透教材,透过教材了解编者传达的意图,知道教材的重点是什么,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又是哪些,这样做出来的教案才会是有目的性、针对性,对学生有帮助的。

其次,教师拿出一个好的教案,也需要学生能够自觉接收。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原因不是为了学习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为了玩游戏、玩QQ等。因此,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现已掌握的信息技术,了解学生的生活,掌握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仅是用来娱乐的,它对于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着莫大的帮助,把学生单纯的“玩电脑”的兴趣转换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如在讲述关于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引导:“大家都有QQ吧,那么也应该有电子邮箱了,电子邮箱是供我们接收发送邮件用的。电子邮箱不可能是天上掉馅饼掉下来的,它需要我们向电子邮局申请,申请电子邮箱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为什么呢?这和现实生活中收发信件一样,每个电子邮局中有很多电子邮箱,为了区别,就需要每个电子信箱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我们使用电子邮箱时,只要提供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就能开启邮箱收发电子信件了。”用这种方式讲课,简洁易懂,让学生觉得原来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是一样的,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俗话说:“教有常法,教无定法。”教师有自己的长期教学总结出来的一套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更好地传道授业。

3.1 采取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采取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必须要规范化,否则就会有许多在小组中滥竽充数的人的出现,并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内学生一起学习。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给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同时也要对小组成果的汇总进行指导,加强小组内分配各项领域的交流,发挥互补作用,这样既能让他们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又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动手进行操作,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技能。如安排学生为板报设计小样,可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分配一个学生确定板报的主题,一个学生设计图片、艺术字、字体格式等,一个学生建立表格,一个学生利用绘图工具栏中的工具为小样布局,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任务可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3.2 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恰当地利用,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精美的课件,化枯燥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幻灯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熟悉幻灯片的切换效果,教师可把自己制作好的有多种切换效果的演示文稿放映给学生看,并在一旁进行辅助讲解,效果比对着教材念死板的文字要好很多。

3.3 使用分层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安排教学,也就是因材施教,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信息技术这方面更是突出。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从小就接触并能熟练使用;有的学生只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有的学生则是从来都没接触过计算机。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按照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几组,基础较差的学生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就教给他们更深层次的知识,让他们掌握更高级的计算机技能,这样既不会让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学不到,也不会让基础好的学生重复学习已掌握的知识,磨灭他们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4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要求比较高,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师向学生提出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的任务,以此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述存储容量的单位课程时,笔者不再是单讲理论知识,因为那样讲比较枯燥,而且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相反,笔者在讲解之前先给学生布置“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过后,就会对存储容量单位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了。

4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激励学生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数学教学 面试形式 作用 实效 思考

一、高校大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大学数学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重要工具课。大学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渗透到各学科中去,是大学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让更多的人知道和掌握微积分的思想方法,成为当代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1]。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逐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注意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合理推理能力,尤其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大学数学正是为培养大学生具备现代数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开设的。

随着大学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学时在不断调整。在大学英语和计算机类基础课程的考级压力下,在不断强调实践创新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压缩了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等课程的学时。以我校数学课程为例,高等数学的学时已从十多年前的240学时,逐渐压缩到180学时,直至目前的165学时。此外,不少大学生由于需要更广阔地拓展能力,因此逐渐忽视了这些课程的重要性,导致课外学习时间不断被压缩。

与之相反,大学其它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反而对大学数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们通过学习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愈加会感受到,掌握大学数学尤其是领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对他们越来越重要。在研究生入学考试、MBA考试等考试中,数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对数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些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对大学数学的学习,只是针对期末考试来学习,学习时也主要针对计算题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套用现成的公式,沿用固定思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学时限制下,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方式已经没有机会作很多的尝试了,偶尔涉及十分重要的概念结论,向学生发问后,能够准确回答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此外,从我们多年参加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大学数学阅卷工作来看,多数考生非常不注重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思维缺乏深刻性。即使是高分段的考生,也常出现概念不清晰、表述不严谨的事实。

二、面试形式在大学数学课程考核中的作用

当代数学教育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的问题性能激发人的思维[2]。所以,问与答的形式从来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必不可少的形式。尽管教学时长不允许任课老师与学生多作互动交流,但是课堂提问与当场作答的形式显然有很多优点:第一,适时的课堂提问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节教与学的节奏;第二,对重要知识点的思考,需要从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启发,此时的提问,更能激发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及时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第三,在课堂提问中,一旦老师发现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准确,可以当场带领学生纠正,这是课外辅导或大量重复作业所无法做到的;第四,课堂提问形式的运用,对授课老师也是一种促进,要运用得当就需要事先考虑好提问内容,考虑如何向所学内容合理过渡,如何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联系,长此以往,这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学时受限,课堂提问不可能经常出现在大学课堂。

另外一种互动形式就是面试,师生面对面交流。我们参与了几次研究生复试中的面试环节,发现这种形式越来越被重视。因此,课外面试完全可以作为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面试的形式还有很多好处。

第一,有利于老师更容易地了解学生对某一门(类)课程的综合水平,便于老师对学生作出整体的客观评价。在教学内容中选择重要的概念性质,采取面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则会比较客观地反映每一位学生真正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

第二,面试的形式具有考卷和作业等方式无法实现的考查功能。老师在面试中所提的问题,完全可以比较综合,不必限于某一个知识点。比如,可将空间曲面、曲面方程、曲面图形、曲面面积、曲面上一点的切平面、曲面指定一侧的法向量、曲面与曲面所围区域的体积等诸多问题联系起来提问,涉及的内容分布于多元函数学的各章节。如果学生对某一个内容不太熟悉,可以促使他尽快加以联系。这些系统知识的考查是卷面考试无法实现的。

第三,事先宣布要进行面试,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注重清晰理解数学概念,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熟练运用数学方法,深刻领悟数学思想。

第四,实施的面试时间,选择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课程考试临近前的时间。教师选择这一时间,既能全面了解学生复习情况,又能有助于学生本人认真查找知识点的疏漏,及时调整复习进度。

三、面试形式的实施

在作了大量的分析后,我们分别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面试。学生可以单独作答,也可以同时完成相关的同类型问题。

例1.任意写一个二元函数,作图并分析曲面上任一点的切平面(或法线)方程,写曲面的面积元素,求曲面与某些平面所围成的区域的体积。

分析:这一系列问题,基本涵盖多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知识点。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就明白自己对知识点是否已经熟练掌握,当然就可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学习了。

例2.任意写出一个收敛(或发散、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的几何级数(或p-级数、交错级数),灵活利用多种常用的分析级数敛散性的方法,判断他们的敛散性;任意写一个初等函数,写出它们的麦克劳林级数与收敛域。

分析:尽管课堂不断强调无穷级数与有限项求和的区别与联系,但依然有部分学生不了解本质。借此机会,促使他们去深入思考级数及其应用。

例3.口述“一元函数在一点可微、函数在这点连续、函数在这点有导数”,“多元函数在一点可微、函数在这点连续、函数在这点有偏导数”的定义与相互联系,并举典型例子。

分析:针对多数学生只重视计算而忽视对概念的理解,目前的很多考试都已经逐步转向灵活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

例4.关于空间三维向量,任意举例说明其应用,阐述向量的几种常用表达形式。如果给出向量图示(或它的坐标),如何确定大小与方向。结合本课程内容,回忆向量在多元函数微积分部分的重要背景。

分析: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向量概念,引导他们自觉使用向量工具学习多元函数的应用,这也有利于引导他们更容易理解更高维线性空间中的向量的很多本质问题。

鉴于学生平时很难有机会与教师直接交流学习心得,面试可以采用互动的形式,师生之间完全可以互相提问。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由于不同的学生被提问到的面试内容不会完全重复,因此同学之间的互相提问有助于学生了解更详细的知识要求,加之提问问题多是随机产生,因此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判的客观性、全面性、公正性。

四、面试形式的初步实效

经过初步的复习,教师在距离期末考试1周时对学生进行面试,既能考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能初步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数学和真正了解数学工具的不同程度,同时也能让学生判断自己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面试后,教师当场以10分制打分,既是对他们每人面试成绩的评定,又是对其平时成绩的一种评价,还是对此后笔试分数的一种预估。事实上,在对2009级的92位同学进行的面试和1周后的笔试中,约占总数32.6%的学生两个成绩完全符合,仅16.3%的学生两个成绩差异明显。可见,面试基本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期末考试中有一题:用级数收敛的定义,证明某级数收敛。我在阅卷中发现,经过面试的班级绝大多数学生,完全准确地理解了收敛定义;而未经面试的许多学生,从定义的使用到基本的表达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甚至完全是不知其所以然。

五、关于改进面试形式的思考

首先,开放性问题的引入。许多实例未必可以严格按照教材的方法直接求解,但完全可以作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手段。

其次,面试的题目多数是当场随机出题,没有事先经过系统的科学的收集,因而在量化成成绩时,难以避免主观因素。为更加客观公正地进行测试,不妨引入基于计算机的面试系统。当然,这也是有利有弊。

最后,大学数学的知识点,显然需要结合各专业自身的背景,才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如何结合工科或者经济学背景的知识,教师在面试中必须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第9篇

在众多课程中,基础工具性课程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基础工具性课程的学习,对学习者的生存与发展影响颇大。例如,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必须学习语文,因而语文课就显得格外重要,理所当然成了大家都必须学,而且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工具课。同理,计算机的发明,延伸了人的大脑,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掌握信息技术是我们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开设信息技术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认真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地位。

提到信息技术教育,我们首先要明确,教学是应该只侧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还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做一个辅助工具,掌握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呢?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学习计算机只是为了熟悉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能对将来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较快的适应。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正如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它各学科学习一样,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学科教学的效率。

因此在教学中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尽量选择相关学科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实例,使计算机成为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学生学习,让他们感受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乐趣和事半功倍的效率。这些联系不仅仅只发生在计算机与语数外之间,我们还应其它更多的学科联系,有多种途径的联系,如:利用计算机谱曲,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片等,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学习软件,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把计算机知识融汇到各科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确实与语文数学课程一样,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性学科,不掌握信息技术就要被动、就要落后,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信息技术作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开设,不但要教授技能,还要教授学科知识,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

第10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可能性;实际教学效果;悖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8-02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使用多种电子媒体,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而自从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后,多媒体教学才开始真正地普遍实施,我们今天所说的多媒体教学严格意义上应该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替代了多种电子媒体综合运用的电教方式,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便捷更加集中。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教学在理论上确有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如计算机屏幕的直观展现,超链接技术带来的人机交互可能和多路径选择,网络的跨时空性等,这些从理论上而言都有助于实现现代教育观念所倡导的开放式教学、主体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并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但从多媒体教学普遍实施以来的课堂效果来看,这些优势之处似乎并未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带来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反而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呈现出一种技术可能性与实际效果之间的悖反。

一、本应有利于人文课程中情感内容表达的多媒介表达手段却带来了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贫乏

苏赫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情感熏陶是人文课程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的。在人文课程的课堂上,情感交流应该优先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情感的交流沟通,人文知识的传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枯涩、干瘪,味同嚼蜡。而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多媒介表达的生动丰富,教师在设计、制作和操控课件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在传统的讲台上,教师经常在讲台与台下的学生间走动,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达与反馈的途径,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而当下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则被束缚在多媒体操纵台上,为了使课件内容完美呈现,必须时刻关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进程,而学生也只看课件不看老师,只关注课件上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视听盛宴”。这样一来,传统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眼神等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逐渐从教学过程中淡出,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与情感交流的途径被貌似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所截断,影响了课堂气氛的融洽、和谐。

二、本应有利于课堂理解的形象直观的视听呈现却带来了抽象思维能力的退化

强调形象直观一直是现代教育的特点,因为形象生动的知识呈现方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事物并加强记忆。多媒体教学综合声音、图形、影像的呈现方式正好实现了这一要求,但当我们在把大量技术引入课堂加强形象性的同时,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而且抽象思维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发展的能力之一。人文课程,就其美育目标而言,要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不只要“悦目”,更重要的是“赏心”。以大学语文为例,它是需要通过接受者在理解语言意义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联想等抽象思维活动才能够进入的艺术天地,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字本身是一种抽象、平面的表达媒介,视听的多媒体呈现能够弥补文字的这一弱点,但如果过分的依赖音像教学,可能使学生的理解、思考“定格”在音像所提供的形象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讲并非诱发想象力,而是在束缚想象力。文学艺术中的鲜活形象是需要每一位读者调动自己的一切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去体会和感悟的。通过联想和想象,每个读者内心都能获取新的和独特的东西。如果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学生又过于嗜好热闹的音像画面,那么这种手段用得越多,似乎离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目的就会越远。而且在当下这个“图像过剩”的时代,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读图”远过于“读书”,我们需要引导他们保持和发展阅读文字、思考问题的文化习惯,如果学生只感兴趣于直观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而对于阅读文字缺乏耐心,没有热度和激情,那么其语言能力就难以提高,就会对优秀的文句、优美的文学缺乏敏感,无动于衷不知美在何处。

三、本应扩大课程容量的信息输出方式却带来信息接受有效性的降低

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对于信息的获取应该是十分便捷高效的。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人类接收信息的生理过程来看,对于信息的接收是多种感官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多媒体对于信息的立体呈现方式更有利于人类获取信息。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综合了视觉、听觉的多媒体教学能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加2.5倍。如此巨大的信息容量本是好事,但遗憾的是这个速度却远远超出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过大,呈现速度过快,停留时间短暂,易出现“信息飞逝”现象,学生不仅跟不上,还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直接导致接受知识能力下降。一节看似流畅连贯,画面精美,声音悦耳的多媒体课在无形间就演变成了一场现代化的“满堂灌”。

四、本应方便操控课堂的方式却带来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返璞归真

现如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教育科研的声音也是越来越铿锵有力。在见仁见智的宽泛教育氛围中,笔者认为教育应该回归返璞归真的局面,顺应孩子的天性,实现有教无类。我们知道,既然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那么作为教师,“数学应如何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就成了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笔者终于发现其中的端倪:数学课堂要基于我们对人天性的认识、尊重,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

我们认为人的天性主要有四个: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这既可以看成是孩子的四大天性,也可以看成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四个过程。现实生活中,我们改变不了气候,就应懂得去适应环境。同理,人的天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就应该想办法从顺应孩子天性入手来教学。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从以下方面入手构建数学课堂,从而大获裨益。

一、精心设计“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为学生的有趣数学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

学生对未知的世界是好奇的,他们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如若他们对知识产生了好奇心,就会希望一探究竟。所以,教师创设情境要通过一系列有趣、有用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活动,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在调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以《字母表示数》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情境:

师:老师的家乡在美丽的黑河水畔,老师小时候天天都能听到青蛙美妙的歌声,我们今天就来学青蛙唱《数青蛙》。

1.学生齐唱(看大屏幕:【课件播放】)

1只青蛙、1张嘴。

2只青蛙、2张嘴。

……

唱乱了,找原因,探究算式。

――只青蛙――张嘴

2.归纳

师:那用什么来表示青蛙的个数,可以把所有的都表示出来呢?

生:用字母表示。

师:你想用什么字母表示?

生:A、B、C、D、X……

师:A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数)

这样的情境创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使数学学习成为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点燃了学生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有效地完成了课程目标。

二、补充丰富生活素材,将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如果教师能在教科书中已有素材的基础上,大胆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捕捉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设计出富含生活经验和符合教材内容的情境,就有利于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有效对接”,促使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实现经验的改造,推进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积淀数学的目标。比如我为学生布置了搜集自己本周生活中的数学的作业,学生搜集到了:

a.昨天我和爸爸去商场购物。买了6瓶牛奶,每瓶2元;2条毛巾,每条4元,1瓶花生油6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b.星期天,妈妈去市场买鱼,鱼每斤6元,共3斤。妈妈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c.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去看新房子。量出客厅长8米,宽4米,房间一长7米,宽3米,房间二长5米,宽3米,房间三长4米,宽3米,厨房的边长3米,两个卫生间都是长3米,宽2米,那新房的面积有多大呢?

三、遵循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机会

数学课上做到基于孩子的天性发展,就要做到以人为本。要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必须自始至终把“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作为指导数学教学的重要准则。我们的数学课堂往往通过设计拓展性问题和作业,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材料等方式来体现教材的弹性和可选择性。所以,我们在课堂容量,呈现方式允许的情况下,就同一个情景、同一句话、同一个问题、同一个方法,要尽可能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从而做到尊重并欣赏学生对于同一内容的不同理解,尊重并欣赏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理解。如《解方程》,教材呈现的解方程方法是天平原理,方程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或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仍然成立的方法来解方程,结果有好多学生发现这种方法不简便。教师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想解题方法。于是,学生纷纷讨论,进而发现了用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式来解方程的方式。这样试图尊重每一个个体,体现了数学的人文性,也顺应了学生的天性。

四、精心设计,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

高效的数学课中练习题的设计必不可少。而练习题的数量必须是合适的,质变需要适当的量变。但要做到数量合适、层次合理、详实多样,符合各层次学生的练习,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所以,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既要设计一些促进理解的属于中下层段学生的“餐饮”,又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属于学有余力学生的“美餐”,力求形式多样,尽可能地让呈现顺序与问题串的顺序保持一致,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部分练习题目“跳跃性”过大的问题,同时也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减少了无序设计可能给教师带来的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第12篇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数学 教学 评价机制 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63-01

1 引言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仅仅是以学习成绩来评判,这样的评价机制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是非常不利的,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给高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对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建立适合学生学习的的社会生活环境,选择易于学生掌握的学习手段和方法,重视对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开展数学观测、实验、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着力营造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提高,为高中生进一步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

数学的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数学的学习是对高中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养成一种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养成和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 目的和方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全面了解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激发高中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实施过程性评价的真正目的。对于大部分的高中生来说,数学的学习是相对困难的。这样大部分的高中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兴趣,甚至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得学生培养一种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应该让高中生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上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开始。

对于高中生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过程性目标的评价主要目的是要对高中生的学习状况、学习的积极性、创新能力的发挥以及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进行了解。评价目标的选择应根据评价目标和内容的需要来决定。由于评价内容和目标是多元综合的,对应的评价工具和方法也需要根据内容和目的的多样性实现多样化。过程性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根本的目的。因此,在具体的评价过程当中,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和即时的课堂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用来全面、有效的评价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达到高中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 高中数学评价机制分析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以提高学校升学率为目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尽管这种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目前,许多的高中对于数学的教育仅仅重视最后的考试成绩,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在这样的评价机制背景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应对考试的能力,这完全背离了新课程标准对于开设数学课程的目的。这样往往会导致考试考什么内容,学生就会学习什么内容,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性能力。有的时候,某些学生因为学习不好,考试成绩不理想往往会产生厌学的情趣,这对于数学学习是完全不适合的。

4 课堂教学中过程性目标的评价机制

素质教育对于高中生过程性目标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检查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进行评价、作业评价、检测评价以及课堂评价等方面。在每节课正式开始前,教师或者教师安排指定的人来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本和学习用具是否准备完好,是否对课程进行了复习和预习。对课堂的内容进行简要的回顾。这个过程可以使得学生在上课前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提问,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学习中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他们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平时多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测,发现高中生没有掌握到位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以便及时复习补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知识带来的愉悦。数学口头测试可以弥补当天所学知识点的不足,通过抽查学生的方式记录他们的成绩,从而了解全班的状况,另外注意认真对待他们的学习意境和态度,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激励和督促。通过期中、期末测试对整个学期学习的综合检测,来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反馈。这样的反馈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好的把握和认识,便于作出反思,有针对性地进行回顾,并制订下学期的学习目标与计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更多的关注高中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尽量做到对知、情、意、行进行综合的评价。课堂上,高中数学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宽松、和谐、幽默、民主、平等的评价氛围,构建好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多样式的信息采集维度。

5 结论

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对于培养高中生养成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过程性目标的评价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了一些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实施措施。本文的研究对于如何有效的进行高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

[1] 俞泰鸿.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过程性目标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通报,2011,50(01)pp:26-31.

第13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结合 创新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98-02

一、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化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知识面非常广泛,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从广义上讲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由“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体系整合完善后,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实现了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在真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素养和改革创新能力。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性改革内容

1.整合更新课程教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广泛,同时部分内容偏僻陈旧,与现实工程技术严重脱轨。比如,在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内容中,各不相同的刀具,使用的机械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而且方法种类繁多,老师无法做到一一向学生教授,面面俱到,事无俱细的讲解,学生也无法做到全面接受,且在现实中也无法全面实践到[1-2]。教学的关键是将学生领进门,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然后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材中内容相近的部分进行整合,更新陈旧的知识点,增加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新知识,使教材内容与新时代科技发展紧密相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度,老师重点讲解基础理论知识、难点、要点及实践应用,使学生真正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理论知R,并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与实践,真正掌握促进新时代技术发展的实践与创新技能[3-4]。

2.创新教学方式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产品成型方法为体系,重点讲解基础知识、难点和要点,综合分析工艺原理、工艺方法和产品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现代新工艺的知识内容,基础理论知识与现代新工艺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讨论,不同的课题可以有不同的讨论方式,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另外要增加实验课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充分理解抽象和难懂的概念,掌握具体的工艺要求、操作方法以及实践技能。还可以结合当今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采用电化教学、工艺设计等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技能。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相结合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与实践,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同样与机械工程实践生产紧密相联。在课堂上,老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时,尽量少讲纯理论和推导理论,要以实践中的实用性为主,与现实生产实例相结合,融会贯通地讲授知识与应用,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6-7]。

2.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

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实际技能,要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切实参与产品的设计、制造及完整的工作过程,并从实际参与工作的现象和规律中提炼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利用,总结实践经验,切实领悟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工艺中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并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应用技能,是对课堂教学成果的升华[8]。

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机械制造工程的实际环境、设备以及生产过程,要与相关企业联合建设完备的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到基地进行学习,并给予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还会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切实体会新时代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9]。

四、结论

教学改革的目的与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并得到创造性的锻炼,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是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与统一的整体,教育工作者要践行科学实践发展观,努力探索理论教学创新性改革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与实践的环境,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机械制造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俊茹,张悦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探索[J].高教论坛,2010,4,(11):69-98.

[2]彭海燕,王晓军,周莉,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3):32-35.

[3]倪卫华,汪中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1):146-147.

[4]许蓬子,邹青,呼咏,等.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5,16(2):59-61.

[5]伍国果,谷明信,鲁鹏,等.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6):104-105.

[6]魏效玲,尉鹤缤,陈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85-87.

[7]隋荣娟.有限元仿真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0(15):25-26.

第14篇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技术 思考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10

1 前言

微型计算机技术是一门计算机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微型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技能,培养学生利用以微型计算机硬件为主、从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上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计算机工业应用及计算机科学专业领域问题的初步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相关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打下必要基础。

2 学习的难点

对于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同样也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笔者分析了一下,主要难在这些方面:第一,知识量大、细节较多,讲授的内容涵盖微处理器系统结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存储器技术、中断技术、输入输出技术、可编程接口技术和总线技术,一个细节掌握不好可能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比如,在指令系统中有关于输入(IN)和输出(OUT)的指令,如果不能理解深刻,后面的关于接口技术中的编程根本无法进行;第二,授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这就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疏于记忆,由于该课程各个章节的知识连贯性较强,后续的学习没有基本知识做铺垫根本寸步难行,前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全面直接影响后续部分的学习,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易造成“滚雪球”效应,比如,指令系统这一章介绍了8086CPU常用的指令集,这是所有编程的基础,学生如果记不住常用指令,根本无法进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也就无法写出接口程序;第三,该课程是软、硬件结合,应用性较强,而该课程的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有限,要想学好必须在课外进行大量的训练,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

3 启发式教学的思路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有足够的兴趣作支撑,以上所述的这些难点都可以克服,因此,作为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教学方法就显得极其重要,笔者讲授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多年,一直从事这方面的思考和研究,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和技巧,最后归结为启发式教学,主要的思路如下所述。

3.1 从问题出发寻求该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作为教学活动,整个课堂如果只有老师一人在不停地讲课的话,再有趣的课也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随之就是学生昏昏欲睡,课堂变成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是以兴趣作为支撑,而怎样让学生对一门课程产生兴趣,提问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主动思考,寻求解决该问题的办法,现有的知识不够,那就去寻找新的知识。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生是作为主体参与了课堂,比起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来说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比如在介绍有符号数在计算机内表示的过程中,首先并不提原码、反码和补码,而是给学生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有符号的数在计算机内表示时,用最高位表示符号位,剩余的其它位表示数值位,如果机器字长为8位,那么8在计算机中表示为00001000B,-8在计算机中表示为10001000B,如果将两者相加结果是多少?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结果为10010000B,它表示-32,很显然答案错了,所以在计算机内有符号数的表示并不是如此,那怎么表示呢?课程讲述到这里很轻松地就引出了原码、反码和补码的概念,让学生觉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不是为了学习而学。再比如介绍指令系统的时候,如果从头到尾一条一条讲,学生基本上没有兴趣去一条一条记忆,即使记住了,也是空洞的。老师就可以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要让8086CPU去计算1234H+5678H怎么办?很显然一次完成不了,那就要分两次相加,高位在相加的时候必须考虑低位的进位,所以需要采用不同的加法指令ADD和ADC,对于减法也是如此,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SUB和SBB指令;作为加法和减法,在学习C语言的时候有自增和自减,这里是否能实现呢?这样就可以引出INC和DEC指令;在数学中我们可以取一个数的相反数,这里可以吗?你可以很肯定地告诉学生,NEG指令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此等等,我们很多的知识都可以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学习了之后有什么益处。

3.2 从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学会新知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道题目看着别人做完,回过头来自己再做的时候有可能就做不出来了,原因是什么?看着别人做题的过程中自己并没有主动思考,这样所获得的信息并没有在自己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微型计算机技术这门课程知识点非常多,单纯地靠死记硬背不仅学习的过程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知识掌握得非常不牢固,等到要用的时候发现还是不会。因此,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当中去学会新知识就变得顺其自然。指令系统中的BCD码的修正指令一直是学习的难点,难的不是规则的记忆,而是理解之后的应用。那么老师完全可以从为什么需要BCD码的修正指令出发把对指令的讲解一点一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针对加法压缩BCD码的修正指令DAA可以举3个实例:

①12+34,(12)BCD+(34)BCD=0001 0010B+0011 0100B=0100 0110B=(46)BCD,结果正确;

②18+38,(18)BCD+(38)BCD=0001 1000B+0011 1000B=0101 0000B=(50)BCD,结果不正确;

③12+38,(12)BCD+(38)BCD=0001 0010B+0011 1000B=0100 1010B,此处1010B不是正确的BCD码,没有结果;

通过这3个实例,学生可以知道,直接利用BCD码完成十进制数的加法计算的过程有的正确,有的错误,那么这个结果还能用吗?错误的结果有没有办法可以变成正确的?第②个例子的结果是0101 0000B=(50)BCD,正确的结果应该0101 0110B=(56)BCD,相差6;第③个例子的结果是0100 1010B,正确的结果是0101 0000B=(50)BCD,也相差6。因此可以推出一条结论:使用BCD码完成十进制数的加法计算,结果如果有问题只要稍加修正即可。关键是何种情况下修正?又该如何修正?这里就涉及到了问题的本质,作为十进制数的进位规则是逢十进一,在用BCD码完成十进制数的加法计算的过程中,使用的是二进制的进位规则,每4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位十进制数,那么二进制的低4位和高4位的进位规则是逢十六进一,这就造成了进制的不统一,所以会出现问题。再进一步分析:第②个例子中存在低4位向高4位的进位,所以结果应该把多进的6补回来;第③个例子中低4位的值已经大于10,作为十进制数的加法就应该向高位进一,所以也应该加个6;第①个例子低4位向高4位不存在进位,低4位相加的值又小于10,所以不需要修正。低4位的情况如此,高4位也是一样,这样就总结出DAA指令的修正规则:低4位的值大于9或者低4位向高4位有进位(即AF=1),就将低4位加6;高4位的值大于9或者高4位向更高位有进位(即CF=1),就将高4位加6。通过这样的分析学习新知识,学生就很难忘记了,以此类推,其它的减法压缩BCD码的修正指令DAS、加法非压缩BCD码的修正指令AAA、减法非压缩BCD码的修正指令AAS也可以用相同的学习过程。

4 结论

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的学习是空洞的。学生的自信在解决一个一个问题的过程当中得到了提升,从而可以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而形成的学习的主动性不仅对其它课程的学习,甚至是以后的工作生活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15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面向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1]。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校依据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大应用观、大工程观”为引领确立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题组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精神及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对课程在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知识与实践创新相融合、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具有其特点,它不是建立在学科体系上而是以技术体系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2]。在“厚基础、重实践、能创新、高素质”目标指导下,强调理论的应用性与技术的先进性。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制造企业的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它主要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活动的组织、机械加工方法、机械加工过程及其系统。为了满足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体系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从机床、刀具到夹具设计、工艺制订、加工装配,均要符合企业技术体系和实际流程。教学内容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工程应用的有机结合,根据徐州的地缘优势,引入了工程机械零件如油缸、壳体等零件的加工工艺,并注重经典知识与新技术相结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面向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专业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案例教学,突出实用性。对课堂活动应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各章节以案例导入、问题导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中采用置疑讨论、交流互动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避免单纯“灌输型”传授知识。对于重点难点内容,精讲多练,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卓越班采用小班授课,更易于师生交流互动、翻转课堂,强化了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辅助教学手段,可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多媒体课件要精心设计,合理选用动态仿真、现场视频、3D模型等,创设教学情境,丰富信息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如讲解机床结构和传动系统时,若采用机床剖切图或录像进行教学的话,学生难以看清楚机床内部结构,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课题组基于Pro/E软件建立了CA6140机床的3D模型并进行了运动仿真,课堂教学中可演示机床每个部件的构成、空间位置关系、传动系统特点等,非常直观形象,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识要点,增强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充分利用多种教具和现场教学,形象直观,可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如讲解车刀和钻、扩、攻丝、磨削等加工工艺时,教师将车刀及模型、小型手工电钻、抛光机、磨平机等带进课堂,对照实物讲解刀具几何角度、现场在铝板上进行钻孔、攻丝、对板件进行磨边、抛光等[3],并在课间和课后现场指导学生进行试加工,增强学生对机加工工艺的感性认识。

课后除布置思考题和作业,安排习题课及作业讲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外,充分运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实现师生网上交流与互动,引导学生挖掘和利用网络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在牢固掌握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辨别及合理利用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设计以选择企业案例中的典型零件为对象,增强了课程设计的真实性[4]。设计任务包括绘制零件图、毛坯图,编制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卡、工序卡,绘制夹具装配图和撰写设计说明书等,进行综合训练。设计手段由二维设计逐渐向三维设计、装配过渡,以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保证课程设计质量,指导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对每个学生进行答辩,从图纸、说明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严格把关。生产实习环节集中在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学校与企业结合共同培养机械类应用型人才。为保证实习效果,实施“企业导师讲解+校内导师讲解+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撰写实习报告”的实习模式。企业导师讲解之后,校内导师必须将重点问题逐个讲解,各分厂实习结束后在非生产区分组讨论,补充完善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

二、将课程知识与实践创新相融合

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5]。课题组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课外科技活动等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等各大赛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于本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和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如刀具的几何角度部分,教师将其问题提炼出来以项目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研究,设计了基于单片机集语音、动作、视频为一体的多功能动态刀具几何角度演示装置,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获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并授权发明专利。这既解决了教学难题,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针对课程中刀具切削温度的知识点,教师指导学生开发了基于红外测温技术的刀具温度测量装置等,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课题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指导学生将课程和生活中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提炼,并通过创新项目加以解决。指导学生进行科技论文写作和专利申报,培养其科学素养。实践表明,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两年来,充分利用我校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优势条件,指导学生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实践创新训练项目3项,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篇,获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3项。指导学生获得第四届、第五届“浩辰杯”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1项、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奖2项。

三、将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相结合

围绕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要求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了课程资源的建设。课题组根据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工程实际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体系,强化案例教学,主编出版了机械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已在省内外多所院校中推广使用,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我校不但增加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也调整了实践教学内容,以更多的综合实验取代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以更多的生产一线实景教学取代传统的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积极主持、参与实践实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室建设等实践活动,收到了显著成效。如指导“夹具拆装与调整”实验时,选拔一些学生参加机床夹具的设计制作项目,充实实验室资源建设。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夹具设计、工艺制订、加工装配等,制作完成机床夹具实验装置2套。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将设计(3D建模、装配、仿真,标准查询,标准件选型,材料选择)、绘制工程图、工艺制订、机械加工(车削、铣削、钻孔、攻丝等)、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装配(含配作加工)全部贯穿起来,有利于本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实际工程能力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