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疗体育的基本作用范文

医疗体育的基本作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疗体育的基本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疗体育的基本作用

第1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糖尿病;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51-02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三千万,居世界第二位[1-2]。糖尿病可引起系统损害,导致功能缺陷及衰竭,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疗效观察,发现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之一。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确诊糖尿病而近三个月来单纯药物治疗空腹血糖仍在9mmol/L以上,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的患者102例,男性58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48.5岁。

1.2健康教育方法:开展糖尿病的健康讲座,每月一次,发放糖尿病宣传手册,入户巡防,每月一次,旨在了解患者血糖监测,用药情况,饮食控制及活动疗法的坚持情况;或电话了解治疗情况,每周一次。

2健康教育内容

2.1开展心里疏导:首先消除患者本人及其它属的恐惧心里,稳定患者情绪,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患者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主动、积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自我放松,乐观向上。

2.2糖尿病相关知识指导:向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的定义、分型、常见并发症和并发症与血糖控制之间的关系及常用药物的分类,以通俗的语言介绍常用药物的基本作用原理及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等相关知识,说明糖尿病是慢性终身疾病,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治疗,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控制病性发展,才能有效或推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2.3科学合理饮食:饮食的控制对糖尿病的病人尤为重要,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减少降糖药物剂量.告知病人及家属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帮助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治疗计划.糖类约占总热量的50-60%,提倡用粗粮面和一定量杂粮,多食用苦瓜或苦瓜茶,苦瓜降糖更安全,无任何副作用。忌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15%,控制胆固醇摄入,忌吃油炸、油煎品、少盐。定时进餐,避免长时间和加大运动量,以防低血糖反应。

2.4合理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告知患者及家属“运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降低血糖、血脂,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2型糖尿病病人。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性格、病情、体力、爱好及有关并发症等指导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进行循序浙进,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最好做有氧动动。

2.5自我监测习惯的建立和方法指导,血糖的自我监测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血糖监测仪监测血糖,告知患者每次测量均应准确记录,以便复诊时供医生参考。

2.6用约指导,糖尿病是终身疾病,绝大多数患者在家治疗,必须让患者了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口服降糖药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教会正确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胰岛素放在2-8℃冰箱中保存,已经开启使用的胰岛素一般保质期为6周,记录每次注射剂量,定期请医生分析调整用药量。

2.7并发症知识:了解各种并发症症状、危害及防治。注意足部护理,每日检查足部,穿柔软舒适的鞋、袜,如有外伤、水泡、鸡眼等应及时就诊,不要私自处理。

2.8定期复查复诊:定期陪同患者到指定门诊复查眼底、尿徽量、白蛋白、血脂四项、肝肾功能及心血管、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等,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每年两次全身体格检查,尽早防治慢性并发症和其它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医务人员随时陪同患者到医院做进一步的处理。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迄今为止,尚无根治方法,但是可以预防和控制[3]。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综合治疗糖尿病5项基本措施即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药物治疗和自我监测[4]。说明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综合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对糖尿病病人开展健康教育,同以加强患者的科学意识,使其掌握正确的糖尿病概念和知识,提高保健意识及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郭立新,李丽慧,李慧,等.强化生活方式干预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临床内科杂志,2007,24(9):599-601

[2]刘尊永,沈蔷,楚亚琴.300例糖尿患者社区强化管理和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148-151

第2篇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 新型握拍器 初步研究

一、前言

乒乓球是一项集健身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运动。首先,它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作为一项全身运动,乒乓球所特有的速度快、变化多的特点决定了参与者在以下方面均可受益:首先全身的肌肉和关节组织得到活动,从而提高了动作的速度和上下肢活动的能力。其次极有效地发展反应、灵敏、协调和操作思维能力。乒乓球运动越来越多地被作为增强智力、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保健、医疗和康复的极佳手段而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但是在乒乓球运动过程中,尤其是初学者对乒乓球的握拍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这样不仅削弱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乒乓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对乒乓球拍的改进有很多种,有一些改进促进了乒乓球运动的快速发展。本文从乒乓球运动的握拍器作为切入点,来探讨乒乓球初学者锻炼积极性。

二、新型乒乓球握拍器概述

研究目的。为了使乒乓球初学者更好的掌握乒乓球的握拍技术,从而达到更快的提高自身的乒乓球项目的技术水平,设计一种乒乓球拍握拍定型器,可以达到此效果,利用人体的肌肉记忆法,通过乒乓球拍握拍定型器,使乒乓球初学者长期保持一种握拍姿势,对肌肉形成条件反射,以达到长久记忆的目的。进入全民健身的时代,科学研究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身体机能,且对一些呼吸类疾病有缓解或治疗的作用。

研究背景。在现有技术中,为使乒乓球初学者更快更好的掌握乒乓球正反手握拍技术,对乒乓球球拍柄进行了多种改造,在球拍柄上形成正确地握拍手形凹槽,由于这种方式是与球拍一体,不利于初学者更换球拍,或选择适合自己的球拍开始学习,或者虽然具有可以套在拍柄上的手形模具但并能有效的防滑和实现正反手握拍法的转换。

基本结构。新型握拍器旨在提供一种乒乓球球拍握拍定型器,该定型器由具有握拍手型定位槽的拍柄套和其与球拍拍柄接合定位部件组成,握拍手型定位槽同时具有在同一基本位置形成的上述快攻型握拍法、弧圈型握拍法定位槽,或单独形成横握法定位槽。乒乓球球拍握拍定型器具有双层结构,该双层结构中的外层采用较硬的且具有一定弹性的塑料材料,并且具有一定厚度,在该层上根据正常握拍手型的握拍位置形成凹陷的定位槽,厚度基本上不影响握拍手感,该双层结构中的内层是一层薄的防滑层,其贴合于球拍手柄,在握拍手捻动拍柄套时使所述拍柄套不会相对于拍柄产生位移。拍柄套具有套体和两个端部,套体外侧具有握拍手型定位槽且能贴合所述乒乓球球拍拍柄握柄区形状,套体长度与球拍拍柄长度相适应,两个端部中的一个具有能与球拍拍柄底部形状相贴合的形状的底盖,另一个端部固定有上述接合定位部件,接合定位部件能锁紧所述端部,使其与球拍拍柄相对固定,在握拍手捻动拍柄套时使该另一个端部不会相对于拍柄产生位移。乒乓球球拍握拍定型器接合定位部件采用带状收紧部件、扣件、粘结部件、弹性套件、粘扣件中的一种。

工作性质。采用肌肉记忆法(肌肉记忆法是人体的肌肉是具有记忆效应的,同一种动作重复多次之后,肌肉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人体肌肉获得记忆的速度十分缓慢,但一旦获得,其遗忘的速度也十分缓慢)通过长期肌肉固定,达到长久记忆的目的。

三、应用分析

本新型乒乓球拍握拍器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几点:首先,应该根据每个使用者的个人特点来选择。其次,在使用过程中需使用者放松,不要刻意去记住手型,让手上肌肉自动去适应拍型。最后,在练习过程中应间隔使用,注意手部的休息来提高效果。

四、前景分析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乒乓球拍握拍定型器,本作品是采用硅胶材质,对人体无任何伤害,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吸附性,不已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我们利用人体的肌肉记忆法,通过乒乓球拍握拍定型器,使乒乓球初学者长期保持一种握拍姿势,对肌肉形成条件反射,以达到长久记忆的目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且乒乓球项目是一项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体育运动,更加重要的是我国乒乓球健儿在乒乓球世界级比赛中一次次取得辉煌成绩的影响下,对未来开展乒乓球项目的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乒乓球拍握拍定型器对每一名乒乓球初学者的帮助都是极大的,建立了良好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村.论乒乓球健身与终身锻炼的价值取向[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

第3篇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 培养成本 作业成本法

前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运动员培养模式基本采取的是举国体制,即靠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支撑的培养模式,很少涉及对运动员培养成本的研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体育产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深,主要靠市场而不是靠财政来配置体育资源将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就很有必要对举国体制下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成本进行研究,以适应对现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需要。

对优秀运动员培养成本分析的必要性。我国学者对优秀运动员培养成本研究的必要性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经济基础变化导致体育体制改革。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计划经济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讲求国家管理的高度集中性和计划性,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的优越性,强调国家计划的权威和民族荣誉的至高无上,特别在一些国际活动中,强调竞技体育的政治效益,忽略其经济效益。在此背景下,竞技体育被定位为社会事业,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需要,归并为精神文明建设范畴。

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变化的内在要求。随着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社会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在计划经济时代,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振奋民族精神,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等方面。步入市场经济时代特别是我国加入WTO、融入国际大市场后,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不仅表现在对精神文化层面的促进,而且还表现为对市场的参与和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三、我国对优秀运动员培养成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对于优秀运动员培养的研究,我国学者做了不少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研究领域方面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运动员管理体制模式方面的研究,注重宏观发展的分析;二是细化到运动员培养成本核算的分析,注重微观成本计量的研究。

就第一个方面来说,具体研究成果集中研究我国运动员培养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运动员的专项及文化基础、项目分布、训练及比赛、管理体制、经费、竞赛体制、教练员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各项目的现状及客观实际探讨了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解决建议。尤其着重于对运动队的教练员及运动员的配置上应尽量合理。建立完善的选拔制度,对不同级别的运动员的待遇及奖励应有所区别,使有限的经费能得到合理的利用。

第二个方面,细化到运动员培养成本的核算,学者们着重研究了培养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需要多少成本,需要什么成本,成本如何衡量等问题。

大部分学者认为培养运动员归集起来的费用大部分属于间接费用,其形成有各自的特定原因,应合理选择费用的分配标准。同时还应考虑会计年度与培养学生年度、成本折旧等方面的问题 [2]。大体可将培养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即直接投到运动员身上,直接为运动员服务的费用。为运动员提供训练、教学安排,运动服装、器材,营养及热量配餐,卫生保健、运动创伤的治疗,以及运动员的比赛、训练所需要的差旅费、场地费、工资等。间接培养费用是训练、教学的管理,场馆及后勤各部门的办公费、邮电费、水电费、差旅费等管理费用。把各项费用分配到各专业运动员的培养成本中。即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总成本 [3]。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培养成本可分为三部分,即获得成本(包括招生、选材、培育)、开发和使用成本(包括训练、比赛、学籍管理、医疗保健、文娱生活)、保障成本(包括意外伤残保险、后学籍管理、训练学习生活) [4]。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高水平运动员管理模式和成本核算的研究仅限于规范、概念层次上的分析,而真正细化具体到成本核算的研究较少。综合上述的观点,笔者认为运动员的培养成本大多是间接的,这更适合用作业成本法进行计量研究。

作业成本法在优秀运动员培养成本核算中的可行性探讨

该方法的着眼点放在作业(即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上,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作业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即优秀运动员培养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而得出最终产品成本。

具体来说,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优秀运动员培养成本的核算分为以下步骤 [5]:

(1)直接成本的归集

此部分的成本计算与传统的成本计算相似,要处理两个问题:一是确定成本费用的总数是多少;二是确定这些成本费用由哪些对象来负担。

(2)成本库费用的归集

若成本费用中某些项目无法在成本库中进行分配,对于这类项目可归集在一起,单设为其他成本库。其他成本库的费用占全部成本费用的比例在一定程度唱反应作业成本核算系统 的正确度,其他成本库的费用占全部成本费用的比例越小,说明制造费用的可归属性越强,从而成本分配越切合实际。

(3)成本动因的确定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为每一个成本库选择一个与成本库费用存在强线性关系的成本动因。如纯数量成本动因、加权数量成本动因、随情况而定的成本动因等。

(4)成本动因费用率的计算

(5)成本库费用的分配

(6)培养运动员总成本的计算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正处于加速转型阶段,体育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也日渐凸显。对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成本进行分析,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从培养成本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样才会使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充分认识其稀缺性所在,从而凸现出培养成本的特征,加强管理和规划,正确、充分地利用有限的体育资源。因此综合了国内学者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核算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成本的范围和层次,笔者提出采用成本作业法进行核算的观点,尝试通过运用具体的成本核算方法为核算优秀运动员培养成本提供有益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12月,32-35

[2] 周亚静,运动员培养成本的计算[J],辽宁体育科技,2003,5(3):41

[3] 周雷,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成本及其特征[J],体育学刊,2005,12(4):83-84

[4] 林婕、林建华,关于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87-68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