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范文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第1篇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数学;创新人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49-01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要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就要牢牢抓住。那么,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1 锻炼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甚至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协作精神在分层次教学当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对全班进行分层之后,建成不同的小组也是很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教学实验:对于小组成员的构成,我在实验中是这样选择的,每一个小组由一名A层学生、两名B层学生、一到两名C层学生来构成,每个小组的成员大致在4-5名之间,我的实验班上一共有49名学生,一共分成了11个组,6组l-2-l式(1A,2B,1C),5组l-2-2式(1A,2B,2C)。这样的分组方式,主要是为了好中差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帮助。在一个学期当中,小组中的成员是固定不变的,因为过于频繁的成员变换会造成小组的动荡,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还引入了小组竞争的机制,因为简单的分组并不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必须在外部强大的压力下,他们之间才会相互合作的更加紧密。关于构建小组之间的竞争是比较头疼的,因为1-2-1式和1-2-2式小组的人员构成不同(分别是4人和5人)和小组数不同(分别是7组和5组),单是论考试的分数,不容易比较,如果再加上关于学习态度的考评,因为小组人数较多,就更加难以统评。因此,我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将11个小组按组员人数分为两部分,分别起名叫“小组”和“大组”,于是我的班里有6个“小组”和5个“大组”。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及两个组别之间的竞争都会造成学生们的相互协作与创新。

2 创设适宜情境,孕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这块主阵地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习活动,可以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要判定,必需具备什么条件。接着,让学生根据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定义,猜测一下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必须是三条边对应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如果不是,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几个什么样的条件呢?并说明理由。

“需要五个条件即可,因为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证明第三个角也相等。”

“需要三个条件,即三条边对应相等即可,用拼一拼的方法就能得到结论。”

……

问题提出后,学生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这样创设猜测情境,每个学生很容易参与到教学内容上来。最后,再用几何画板的测量方式,让学生用动画方式验证两个三角形重合的结论。此时,教师要把学生猜测的结论及时命名为“×××同学的×××定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像上述这样,教师通过巧妙地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设置猜测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来进行创新学习,能逼使学生思维入路,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难,从而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充分参入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来。这样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以培养。

3 提高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参与意识,重视与老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交流,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中心对称图形”这节课当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养成创新思维,我在课堂上参考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堂后来被学生成为神奇的教学课。

A.上课伊始,我没有说任何话,只是在黑板上用白粉笔画了一个40cm×40cm的网状格子,将里面用线条等分成16份。每一个小格子10cm×10cm。并对每一个小格子进行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的编号。——此举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B.然后对编号为2、4、5、12、13、15的小格子,用黑板擦予以擦掉,与其他格子公用的线条,并不擦掉。其实只是去掉了6个10公分的小边,但是图形变成了学生们都比较陌生的不规则多边形。——此举为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C.对剩下的不规则多边形,我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回答我,这也在我预料之中,尽管他们知道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中心对称图形”。他们依然还是不明白他们的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接着我有用蓝色粉笔将不规则多边形的所有内部和外部线条涂成蓝色(其实原本就可以用蓝色粉笔来做整个图形,只是我本人在课堂下面试过几次,纯粹的蓝色黑板上显现的十分不清楚,而先用白色粉笔再用蓝色粉笔则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此举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上对中心对称图形的引入,关键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图形作为讲解的对象,一来学生会感到亲切,二来学生会感到新奇,作图中的每一步骤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4 结语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粗浅总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做以阐述。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在教学中积极开动脑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激发尝试兴趣,让学生在“乐”中求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只有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兴趣,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1.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可以用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设置悬念来进行。例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让每个学生写出任意的一元二次方程(≥0),然后让他们猜想两根之和、两根之积。教师接着快速地说出答案。对此,学生会感到非常惊讶,老师怎么会知道?用的是什么好方法?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就会产生迫切的需要,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2.创设多种情景,引发思维兴趣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动”中思维,在“玩”中学习,在“做”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例如,教学“圆周角”时,让学生操作:把橡皮筋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硬纸板上,另一端系着笔,把绳子拉直画一圈就会画出一个圆,接着让学生把绳子换成橡皮筋再画,结果画不成―个圆,此时教师抛给学生两个问题:为什么画不成呢?形成一个圆要具备什么条件呢?经过同学讨论评价,得出“定点、定长”这两个条件。通过动手操作,不但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问”中求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思维的起点。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能使学生主动去学习,问能解惑、问能知新,问能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所以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疑”的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质疑的前提是保护学生生疑、提问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发扬教学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是幼稚的还是超课标的,都要做到有问必答,要始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积极的评价。讲课时,应允许学生随时提问。

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多种方法:

1.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导入新课时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景,把学生带人问题的情景。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屏幕演示:一个人利用绳子在地面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看后,教师出示课题“圆的认识”,然后让学生相互提问,老师倾听:为什么这样能画成一个圆?这种画法在书本上画很麻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圆有什么特征等问题,学生会在自己的提问中激发思维,激发求知欲。

2.学习新知时让学生提问

少年儿童本身就具有好发现、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根据这种特征,学习新知时要把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中,使他们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研究者。例如,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同学们都知道了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以或除以相同的不为零的数或整式,分式的大小不变。教师可启发学生:你还想到分式会有其他变式吗?这时,善于思考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或都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它的大小会不会变?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跟上讨论,教师要及时表扬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3.运用知识时鼓励学生大胆问

学生学了薪知识,掌握了一些新方法后,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解题,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在的智力因索。驱动学生去质疑问难。在学完“平行四边形”后,针对“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掌握了公式“s=a2”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特别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能否用菱形的面积公式?”,这时,组织学生去讨论,很快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所以可以用菱形的面积公式去计算)

三、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在“思”中求学

猜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即由此及彼。它的特点在于通过形象的彼此联结,而达到对事物认识的目的。猜想是合理思维的关键,是探索发明创造的前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思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问题在思考中得以解决的过程,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去猜想。

例如,教学“勾股定理”时,让学生首先回顾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互余),然后让学生猜想它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几个实例测量,再经过讨论。最后形成共识。再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猜想:梯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推导?学生相互讨论,有的说把它割成长方形,有的说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白纸进行操作实验。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第3篇

巧用平台、多元启发,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赖于良好的创新素养,而创新素养是学生持续性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只有有效地把握Scratch特点才能够塑造学生的基本创新素养。

1.童趣生动、操作简单,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的动力源于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兴趣可以引导学生源源不断地思辨求异求新,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创作欲望与持续动力。

目前,中小学生在数字终端设备上的兴趣点,多集中在玩游戏或看动画等多感官刺激的内容上。以往的程序设计语言因书写代码、记忆指令而显得枯燥无味,而Scratch采用积木式编程,童趣生动、操作简单,减少了对大量命令与代码的记忆,提供了趣味学习的契机,卡通的画面、亲切的模块指令都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专注于效果的设计,易于激发学生更广泛的兴趣,让他们做出“炫目”的作品,更易于提高其兴趣的持续度。

2.代码开源、直观可视,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学生模仿、学习的重要前提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传统计算机教学中已有初步体现,但碍于软件功能的欠缺,往往需要教师反复演练才能够让学生观察到。这其实降低了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层次,观察能力的培养在于学生自主地发掘寻找自身与目标的差距,进而实现作品的完善。

Scratch开源的特点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无限可能,随着线上Scratch作品的不嘣龆啵学生有能力自主寻找有兴趣的作品进行模仿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角色、代码等,从而实现作品。同时,通过Scratch所见即所得的特点,学生还可以快速比较、寻找自身与目标作品或创作设想的差距,进而观察寻找更多的不足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一个较高层次的培养。

3.化繁为简、由易入难,易于锻炼学生的持久意志

创新往往是艰辛坎坷的,没有持久意志的人往往到达不了终点。因此,磨练学生的创新持久意志尤为重要。

许多看似复杂的游戏程序或动画,都可以通过Scratch化繁为简轻松实现,这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提高,同时其创作的持久性也得以延续。教师在教学时也应遵循化繁为简、由易到难的原则,在学生掌握基本原理、简单程序的基础上,让其充分体验成就感。由于Scratch的功能丰富,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同样可以实现非常复杂的程序。教师也可以逐步增加开发作品的时间,通过组织如创意马拉松、编程1小时等活动,进一步磨练学生创作的持久意志。

4.多元融合、面向实际,易于启迪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星星之火,但以往传统教育中却缺乏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不知为何提问,也不知如何提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所教内容往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Scratch拉近了学生作品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Scratch多模块、多元化元素的融合,使得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或设计方案,这为每个学生提出个性化问题提供了可能。为了有效启迪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选择学习活动时要尽量贴合学生的实际,这样才会更易于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5.面向对象、接近实际,易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

系统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关键要素。信息技术学科作品要接近生活实际或直面生活实际,因此在设计制作作品时,学生往往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所以如何系统地分析出问题的关键、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总体框架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所在。

Scratch能使学生从指令语法中摆脱出来,使其更专注于设计,从背语法代码转向问题解决,转向对复杂现象背后逻辑关系的分析与研究。另外,Scratch基于对象化的编程结构模式,包含了角色造型设计、情节设计、对象分析、程序设计、硬件搭接、测试调试等多方面的任务,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驾驭这种工具。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有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调整体观察、把握要素、挖掘本质、探寻规律,从而解决一系列问题。

突破传统、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模仿迁移促进类比思维

Scratch代码开源的特点使得学生便于观察模仿学习。因此,对于一些讲之繁琐、做之简易的方法或算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案例模仿式学习。虽然这是一种“山寨”的过程,但学生要将东西模仿得像样,在操作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形成一套系统的、完整的方法,并通过其他同类案例进行迁移、应用、巩固甚至变化提升,这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创新模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山寨创新”。例如,在教学《变脸》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先观察软件中自带的案例“荡秋千”,再根据这个案例进行提炼方法的模仿制作,培养了学生类比创新的思维。

2.单点发散引发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的特征就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其他一种或多种事物,其过程类似于烟火单点发散。Scratch本身的设计思想就有发散的趋向,从其开源、分享的精神出发,每个人开发的作品都可以为他们的学习再创造。像“小猫创意秀专网”,每个原始作品后,其后每个再开发的作品都像一棵大树一样生长出去,发散出更多、更有趣的作品,这种思想与联想思维不谋而合。Scratch所具有的多种类指令、多样的媒体表现形式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教师要给予的就是类似思维导图式的发散引导。

3.创意设计倒逼想象思维

想象思S是利用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信息构筑新的形象思维。想象力是想象思维的基础,而Scratch本身贴合学生设计,元素丰富,功能强大,易于激发学生的潜在想象力。学生会不自觉地整合所学知识,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出与众不同、天马行空的作品。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在教学时就必须给予学生合适的主题,并有一定的空间留白,让学生自主创作。

4.充分交流互碰灵感思维

创新的火花离不开瞬间的灵感,学生的灵感思维也存在很多差异,而灵感的有效与否也需要反复的斟酌。因此,在Scratch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有效的灵感思维值得教师深思。首先,学生的灵感往往来自教师,给学生充分的预设或许会带给他们许多灵感。例如,动画影片、游戏活动等都会启动学生的灵感。另外,一个有效的互动交流会将是一次灵感的大丰收,灵感的互相激发,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成几何倍数地爆发灵感思维。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会中,教师既要成为学生积极思维的守护者,又要成为有效思维的把关者,既要鼓励学生,又要正确引导,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灵感思维。

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及创新思维的途径

通过初期的教学实践与课外应用的探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有效应用Scratch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1.开放课堂,构筑自由学习时空

要使课堂开放,主要应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教学模式要不拘泥于课堂的时间空间,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活动、社区活动等延伸至课外;另一方面,所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易于掌握,易于联想,便于实施。例如,“小猫抓鱼游戏”“画花”“飞机大战”“打地鼠”等游戏动画设计,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同时又有足够的空间给予他们拓展,因此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提供资源案例,培养独立思维

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此,笔者所在团队开发了Scratch微课、区域Scratch教材、主题资源站点等配套资源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自学素材,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构筑线上平台,实现创新分享

学生的创新需要通过交流实现思维的分享、碰撞、再创新,因此笔者所在团队通过构建区Scratch在线分享平台,很好地利用Scratch的特点将学生的创新作品快速地到站点上并传播出去,给予学生新的启发,通过这种接力式的、竞赛化的创新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的潜能,促进了其发散思维、灵感思维的训练。

4.形成多种模式,培养思维素养

学生的思维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教学培养模式。经过实践,笔者所在团队发现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可以对学生的思维素养有所提升:一是针对复杂游戏程序类的六步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联想想象思维;二是针对多样游戏类的单点发散教学法,重点培养联想发散思维;三是针对核心技法、算法类的模仿迁移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类比思维等;四是针对软硬件结合类的创新设计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灵感创新、逆常规创新思维等;五是针对学生主题化自由制作类的交流分享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道德、类比创新、灵感创新等思维。教师通过多种模式,在课程设计中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

5.开设创客活动,挖掘创新潜能

第4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教育;自主意识;重要性

当今社会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命脉和未来,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也是现今高校所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一、 要从本质上意识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是现代工作中经常提到的一个理念,也是一个企业、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希望所在。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就没有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创新让我们的创作有了新的空间,对知识的求新有了更高的热情。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翅膀,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车轮。纵观历史,每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无不是敢于创新和勇于创新的。敢于创新首先需要的就是观念的创新,“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思想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会导致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勇于创新,在于做事有魄力,鼓足勇气,敢于挑战旧事物,打破传统,从而成就自己。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决定行为,只有我们从意识上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培养创新能力。

二、要培养大学生敢于怀疑的能力

如果说初高中阶段是为应试而学习,那么大学教育则是为认识和掌握真理而学习的跨越。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教育一直要求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要谦虚谨慎,对待权威或长者要恭敬服从,稍有质疑就会被制止。年轻人有新发现,往往不敢理直气壮地与权威理论相抗衡,这些必然导致好奇心的缺乏,创新能力极大的被遏制。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了亚里士多德流传千年的“真理”,成功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一个掉落的苹果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而这一切都是从怀疑开始。要积极的、有意R的培养我们的怀疑精神,敢于挑战老师、挑战书本、挑战权威、挑战固有,勤于思考、善于怀疑。只有播下怀疑的种子,才会收获创新的硕果。

三、要培养大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

创新之初始于对事物的质疑,那么质疑之后呢?仅仅敢于质疑是不够的,质疑只是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此之后,我们所要建立的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辨别方向的能力。辨析,顾名思义是指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探究事物的本真,从而辨别是非黑白和真伪,然后才能根据分析做出合理正确的判断。辨析在我们工作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商业中要求运营能力的分析,经济活动中要求的精准的数据的分析,均从根本上说明了辨析能力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辨析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锻炼。

1.要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借鉴前人的成功的创新经验,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通过总结前人失败的创新经验,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成功的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

2.要善于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规律。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创新亦然。我们经过学习和训练是完全可以使创造力获得提高,创造潜能得到有效开发的。

3.遇到问题要注意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只有这样,创新才会源源不断出现,单纯的为创新而创新是行不通的。只有从多方面来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可能找到创新的契机。

四、强调大学生自主意识,加强自身建设

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自主意识愈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主动性就愈大,其创新能力也会愈强,一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之人,肯定也不会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前我们大学生在自主意识的培养方面会面临一些困难,比如,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制约自主意识的培养,从小家长总是无条件地支配孩子的行动,因而到了大学阶段,该要进行自我做主和创新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早已丢失了决策能力。试问一个连自己未来需要什么都不清楚的人,又何谈创新?

五、重视高校教育,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高校作为一个连接大学生与社会的枢纽,作为一个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专业人才的摇篮,在这方面的重大作用不容忽略。我所在的东北师范大学就一直在坚定不移的贯彻着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软件学院的一些举措谈谈我的感受和建议。

1.首先学院打破了传统的评分标准,建立了一套新的完整的大学生综合成功素质测评办法。该综合素质测评从学习成绩、文明修养、科学技术、创新创业、身心发展、社会工作等六大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其中除了学习成绩以外,创新创业的分数占比为最大。素质测评将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竞赛等创新成果纳入了考核标准。这一举措极大的鼓舞了我们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思考, 鼓励大学生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大大激发了我们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评价从单一的“分数论成败”逐步过渡到现在的素质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2.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构建知识框架,学习如何运用知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所要传授的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独立思考,从而发现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尽可能的给学生的创新培养提供合适的土壤,创造良好的交流平台。例如我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成立了多个计算机工作室,使学生也能参与到项目研究中来,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及时把所学应用到实践中,边学边思,边做边思。逐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和应用创新的能力。同时鼓励我们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申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活动,所有这些举措都极大的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卢皓.浅谈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

[2]刘凡勇.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天府新论,2005,(S2).

[3]徐少春,徐宏,高洁.浅谈工作中创新思路的研究及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4]缪宁陵.浅析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5]魏青春.教学应擅“借”[J].黑河教育,2003,(Z1).

第5篇

创新思维表现在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上,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溶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去,而且能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旧概念。表现在解决问题时,不死套公式,而是融会贯通,善于用多种样的方式、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表现在创造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创造力。作文创新的关键是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想象思维、散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作文的创新,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只要我们对生活有热情,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就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佳作来。“创新” 并非易事,它是在“求同”、“求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意思是说:文学创作以发展变化作为它的规律,要求不断地创新,又要能够继承。能创新,创作的生命才能长久;能继承,创作才不致缺乏营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一定要果敢,要当机立断,不要胆怯。为此,语文教师要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了创新思维,学生就能写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有个性特征的创新作文来了。为此,教师要启发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即对一个问题,一则材料,打破思维定势,大胆质疑探索,以求得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的思维方式。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挣脱常规思维的束缚,突破固定的思维定势,运用求异思维,多方求索,以小见大或同中求异,写出立意不落俗套的文章来。

如以《滥竽充数》寓言材料写作文,可有多种立意:

1.1 批评郭先生的“充”、“装”、“混”,抨击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

1.2 批评齐宣王爱搞“大合唱”,吃“大锅饭”。使有才能的人被拒之门外。

1.3 指出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充”,与那299个苟且相安,知情不报的“乐师”有很大关系,批评现实生活中同事之间的互相包庇,官员中官官相护的现象。

1.4 肯定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能采取主动离开,腾位让贤,颇有“自知之明”。

其中,(1)则是历来多数人的立论;(2)、(3)两则着重分析南郭先生能“充”、“装”、“混”下去的原因;(4)则既未指责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也未从批评齐宣王的角度议论,而是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针砭时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又如有位同学在写《数字与生活》一文里。讲了社会上刮过一阵“8”风,“8”,广东人读为“发”的谐音。有些人求财心切,以至“16888”的电话号码卖到数万元,因是“一路发发发”。可是,偏有位汽车司机接受大家都害怕的车牌——“16444”,他不怕“一路死死死”。而是说:“多拉发发发”。因为他爱唱歌,从音乐的角度来理解数字,显得与众不同,很有新意。

2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逆向思维,即沿着与原来判断或结论相反的方向进行思维活动。它要求撇开已有的定论,从反面去思考,以获得不同凡俗,新颖独到的见解。因它从反面立意,与传统瘄思维、观点相反,故在作文创新思维中属较难的一种。但它能从反面结果引出正蝢观点,不仅不落俗套,还能激活思路,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若以“东施效颦”故事作文,从反弹琵琶的角度,可这样穋意:

2.1 效颦是美的载求,努力改变自己。

2.2 效颦是美的追求,知丑近乎美。

2.3 效颦胜于追星。

这些立意角度都很新颖。

又如有的学生对“班门弄斧”提出以下观点:弄斧者是有胆识有魄力的,即使失败也能从中取得教训,长进更快。这种做法对“班门”也是一种激励,从而启动竞争机制,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挑战者终究会超越对手,成为新的权威,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立意时代感强,令人耳目一新。

3 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联想思维,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起他相关概念的思维方式。所谓联想丰富,是指多向度、多层面的展开想象。使联想的内容充分丰满,绚丽多彩。简单地讲,想象丰富就是要“展得开”、“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若不善于联想,文章就难以构思,立意也难以形成,其深刻新颖就无从谈起。

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景物的某些形态特征,常常与人的某些品格气质、精神等有相似之处。例如:著名散文家杨朔在《荔枝蜜》中,通过对蜜蜂“渺小”形体和辛苦酿蜜的“崇高品格”的生动描绘,无私奉献,联想到农民辛勤耕耘,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世子孙默默地奉献。作者由此及彼,以蜜蜂喻人,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4 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向思维是以一个目标或思维方向为起点,让想像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感悟、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各个角度,加工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

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

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同一事物,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与思考。

如:“1+1=?”可以根据惓象的不同而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4.1“1+1=2”,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机械呆板的,不求有功,毫无创新墨守成规之人。

4.2“1+1>2”由此可以想到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事例。

4.3“1+1

4.4“1+1=?”,由此可以想到像一些经营投资者的失败或成功。到?等多少?由于是未知的,则可小、可等、可大。

4.5“1+1=1”由此可以想像到:一场考试十一个分数=一根绷紧的弦;一贯的诚实十一贯的清廉=一个正直的人;一点牺牲精神十一点主人翁态度=一个中华民族的腾飞。

……

第6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管理模式 创新能力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职学校人才培养与输出出现了教育与生产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社会人才输出供求关系不平衡,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受到较大的冲击,甚至面临了重新审视“培养什么,怎么培养”的问题。在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实践才是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发展最迫切的需求,各大高职学校必须改革实践教学管理,积极培养学校与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创新教育应运而生。创新教育包含了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评价的创新以及教育制度的创新[1]。因此,从整体上看,创新教育并不是单一教育手段,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功能在新的背景下的重新定位相关,具有全局性和结构性的特点。下面对创新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创新教育追求的是高等教育创新

当前的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培训与教育,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承,也应该强调对现状的突破。创新教育的改革与实施既是对古代文明的超越,同时也是以学生个体为基础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高追求。

(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推动与深入

目前,综合素质教育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又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点与核心。只有确保学生的教育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施行,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较强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育更注重学生发展的创造性

创新教育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进行教育,具体到教学活动及学习实践上,学生则是学习与活动的主体,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注重学生特长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二、高职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一)改革课程体系,创建核心教育

进入高职专业化的教学阶段,其课程体系对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当前高职学校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已经迅速更新,学科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很多领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因此改革与优化课程体系任务十分迫切。高职学校管理者要建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核层式课程体系,包括核心课程、一般课程及拓展课程,实现三位一体的整合。通过开发建设核心课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力量与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创新训练,培养积极主动性与创新实践能力[2]。

1.理论与实践并重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准,每个专业可设置10门左右核心课程,将理论性学时控制为2000左右,加大在实践学习中的比例,确保实践类的课程学习占总数的25%以上,总学时超过40%。并具体根据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层次性、创新性要求,建立系统的实验教学模块、综合运用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以及社会实践模块,确保理论与实践在这一环节得到很好的衔接与融合。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将实践方向往综合型、设计型和应用型发展,注重创新设计能力与创新思想的渗入,培养学生的“集成创新”与“借鉴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创新素质[3]。

2.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高职教学课程体系应重点突出针对性与应用性,整合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突出学生“吸收知识――整合能力――提升素质”结构的优化。同时,要以应用能力为教育导向,对每门核心的课程以培养具体能力为基础进行内容的优化与重组,由知识点到能力项的过渡,结合基础课程的基本技能进行深入培训,真正做到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4]。

3.课内与课外的联动

高职的实践教育应该摆脱过去第一课堂的局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延续与补充作用,将学分的管理融入其中,形成三个有效课堂的结合与互动。只是从第一课堂到后续两个课堂的实践教学都可作为必修学分,如参与各专业科技竞赛奖项、科研项目奖项、公开奖项等创新学分,再如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自主积极参与高素质拓展活动等设置素质学分,明确规定创新学分和素质学分为毕业必备学分,鼓励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激发选修学分的热情,利用自身的知识、能力以及一技之长为自己赢得更高的学分,逐渐强化自身综合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创新能力

1.“双主体”模式

“双主体”模式主要强调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以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要求与定位,一起承担人才培养与管理的任务。高职学校要积极与各专业企业开展“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活动,明确统一的培养规格,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共同管理和培训,将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信息共享,充分结合理论学习、专业培训及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学生在校的前三年可以将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校内统一培训,在校最后一年充分发挥与企业相结合培训的优势,由企业根据专业需要挑选专业教师联合授课,紧密联系岗位实践过程,完成最后的毕业设计。

2.“双合作”模式

“双合作”模式主要强调高职学校与地方政府展开的合作,按区域产业结构需求对人才的培养结构进行调整,加强人才培B的针对性,同时又与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对人才的培养出谋划策。针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可构建区域的合作联盟,以共建实验室、科技园区等形式创新资源力量,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宁波市区政府建立的知识产业园以及与高职学校建设的科技园,为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师的科技创新,学生的实践创新提供了条件,真正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实体[5]。

(三)构建实践平台,培养创新能力

1.积极创设开放性实验

学校实践专业课程中有大量对实验室的需求,而优秀的科研团队与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积极创设开放性实验能够最大程度利用与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动手操作的兴趣,帮助学生在锻炼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而开放形式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设定,如全面开放、定时开放以及预约开放等,开放内容以学生制定实验内容、自立题目、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为标准自行研究。此外,学校要确保实验项目开发或实验材料损耗过程中的经费补充,以最好的保障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积极拓展科研训练

高职学校依托自身在科研方面的条件与优势组建优秀的导师队伍,并将科研训练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比如学校可制定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管理规定,鼓励有潜力有特长的高职生通过自选研究课题,或是积极参与教师课题,担任教师科研助手。也可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方式创新模式,通过自由申请、教师推荐、择优选择等,推荐申请优秀的高职生新苗辅助计划,帮助高职生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实现培养计划。高职学校要积极帮助学生的创新课题立项资助,鼓励学生更早地接触并进入到专业的科研领域中,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掌握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运行手段,为今后进入社会开展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发展大背景下,高职学校培养社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探索创新教育体系下的实践教学与创新教学模式,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伟,于猛,王志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10):70-72.

[2]陈志华.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1(22):101-102.

[3]郭学霖.改革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2016,12(15):11.

第7篇

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的一般能力,包括对数学问题的质疑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即把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对数学问题猜测的能力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 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数学创 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 的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就研究性学习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 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大多表现在记 忆和解题上,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

如我在讲授《数学归纳法》一课时,有意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问题1:今天,据观察第一 个到学校的是男同学,第二个到学校的也是男同学,第三个到学校的还是男同学,于是,我 得出: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男同学。(学生:窃窃私语,哄堂大笑——以偏概全)。问题 2: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2-5n+5)2,计算得a1=1,a2=1,a3=1, 可以猜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1(此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作声——默认,有一学生 突然说:当n=5时,an=25,a 5≠1,这时一位平时非常谨慎的女生说:“老师今天你第 二次说错了”)。

第8篇

大多数在职学习的工程硕士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强于全日制在校生,他们希望通过硕士阶段的系统学习,使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相对本科层次而言,硕士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下文将以《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课程为切入点,阐述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并初步探讨对其中软件设计与开发问题的哲学思考。

一、软件人才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与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水平的差异。科学思维是介于日常思维和哲学思维之间的思维层次,既有与实践相联系的确定性,又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科学思维能力的高低,是研究能力和素质的体现,直接决定着软件工程硕士生毕业后能否担当所肩负的重任。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倡导科学精神,把科学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既要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更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国内软件工程的教学和培训,已经开始关注软件过程、问题解决步骤等宏观方法,但却忽略了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在软件开发中的微观应用。如果不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些逻辑思维方法来解决软件问题,或不知道如何使用常规科学思维来完成开发任务,就会把软件开发神秘化,认为开发高手如艺术家,设计技巧完全靠灵感所得,毫无思维规律可言。实际上,软件工程师微观上的思维模式并未超出传统的科学思维范畴,心智良好并接受过系统的逻辑思维以及其它思维方式训练的程序员,都能解决软件中的大部分问题。

1.在教学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发现和解决过程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探索和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1)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仍是当前高校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除了应讲清讲透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只会接受知识,其透视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理论上的创新更无从谈起。

《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所涉及的知识源自软件设计实践,有软件开发经验的学生完全能够自学,甚至已经在从事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自发或自觉地加以应用,只是缺乏系统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平铺直叙的授课方法,采用灵活的授课形式,从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首先简明扼要地介绍软件体系结构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争论以及对软件开发的影响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思考和提问,要善于创造问题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对权威理论提出评论性意见。

(2)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情境是指学生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感到不理解和束手无策的情形。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启迪思维,在交互过程中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认清问题的关键,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正是学习和理解架构与模式的最佳方法。

问题情境状态下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提问和回答,是通过严谨的分析,深刻揭示所讲课程内容的内在规律,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更深层的问题,应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每种架构或设计模式都有特定的意图和应用场景,应当选择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常见而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讨论,启发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与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合理的方案,再共同总结和完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又有利于灵活掌握和应用所学内容,可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课程的后阶段,考虑到软件工程硕士的学科交叉背景和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应提倡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只有不断提出深刻的问题,分析能力才会有所提高,这种能力对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尤为重要。

1.在问题解决中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软件与数学的渊源甚深,理科学生尤其是数学专业的学生在软件设计和开发中所体现的潜在优势发人深思。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停留在知识层面,没有提升到思维的高度,用科学思维方法指导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这使他们在编写一般应用软件时得心应手,善于用新开发技术和工具快速实现软件功能,但在设计内在复杂度高的软件尤其是系统软件时,会感到无从下手,或是只实现软件的基本功能需求,而软件的内部结构和质量却很差。这种软件设计的先天缺陷是不能靠规范软件工程过程、软件质量管理等后天手段来弥补的。

当代软件越来越复杂,人文素质成为软件设计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而科学素养是决定他们最终能否有所作为的最重要的素养。培养软件专业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固本强基,才能锻造出适应时势变化的真正软件精英。

(1)巧设案例,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多数学生习惯于用一种固定模式解决问题,把平时熟悉的架构或设计模式案例套用在当前遇到的问题上,一旦问题有变化,就很难灵活应对,这是思维定势造成的。针对上述情形,教师可设计一些特殊案例,并在原问题基础上加以演进变化,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以处理对多种数据库操作的通用数据库访问类的设计为例,通常学过设计模式的学生都会采用工厂模式解决同类的问题,将对数据库的访问集中起来,以保证良好的封装性和可维护性。分析具体实现细节,由于数据库操作通常被划分成几个逻辑步骤,在工厂方法类中又可使用模板模式,这是一部分有设计经验的学生会自觉采用的方法。如果使问题稍加变化,要求提供能程序控制的数据库连接缓存,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效率,则需要构建一个缓冲池,保存数据库类的实例,此时多数学生不能准确找出解决问题的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保证数据库连接唯一性的单例模式扩展为多例模式。把问题再引申一步,在数据访问类DAO的设计中,实现商业逻辑抽象和具体数据对象的分离,则是桥模式的应用。通过上述案例的变换与分析,学生对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模式理论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拓展了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2)剖析案例,提高思维的精度

人接受新知识都会经历“表象-抽象-本质”的演化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典型案例,完成从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到方案具体实现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深刻理解所学内容,掌握知识的实质。

在讲解MVC(Model-View-Controller)架构模式时,暂不直接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以Java技术实现Web应用的3种不同模型为例,激发学生兴趣,分析前两种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先从模型中分离表现,再从视图中分离控制器,最终引入实现3部件解耦的MVC架构方案。在此基础上,总结MVC模式的优势,并从使用意图、所针对(的)问题、实现机制、局限性等方面比较系统、详尽地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最后,鉴于MVC作为一个广泛采用的模式,在J2EE.NET框架的候选方案中都有典型应用,对学生构建应用系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将详细剖析ASP.NET和JSP+Servlet下MVC模式实现的2个完整实例及代码片段,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学以致用。在整个课程的结束阶段,尝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企业应用为切入点,从领域逻辑模式,数据源架构模式,控制器及视图的不同实现方式等角度深入讨论系统MVC架构的实现策略,以及与其他设计模式的协同应用,提升认识的层次。

二、软件人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潜能的开发,突出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追求“为创造性而教”的最高境界。创新思维是创造和创新的核心,在教学中提倡多种思维方式相结合,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强调思维的能动性和集中性的统一,强调思维的逆向性、灵活性、发散性、独创性与敏锐性,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复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

复合思维是单一地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前提;而发散思维则假定一个问题有多种不同答案,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或基础。复合思维“求同”,发散思维“求异”,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努力实现这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任何软件的设计和实现方案都不是唯一的,通常同时有多个候选架构都能正确完成软件的功能,且各有优劣。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解决方法。这些方法有的很经典,容易想到,有现成方案可借鉴;有的则很具新意,注意针对系统的特点,优势突出,但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此时再用一些经验性的方法简单分析各种候选架构的特性及优缺点,进而引导学生采用SEI提出的ATAM评估每一种架构方案,从中选择一种最合理的架构设计。

2.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架构师的头脑需要经常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间切换,他必须能理解表述模糊或抽象的概念并将其变成相关各方能够理解的项目构件;必须掌握将解决方案分解到不同抽象层次的技能;必须能综合利用架构图、UIML图、文字和代码片断,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如果是对现有系统的改造,那么在看过系统的文档和代码后,他就要能总结出系统的架构特点。虽然架构师不是教出来的,但培养上述必备素质无疑是本课程的目标。模式都基于抽象,架构模式描述系统基本的结构组织方案,把系统抽象为部件和连接件;设计模式提供部件和连接件的解决方案,是对不同可变性的封装,从而使系统在不同的角度达到“开-闭”原则的要求。但模式不是提供一种简单可复制的方法,而是从已有的经验中归纳、抽取、提升规律的过程,往往是“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用通过“模式”的方法去解决某个问题的例子来说明模式的存在。在架构与设计模式的学习中,应以探索的方式完成“问题-解决方法-通用(可复用)解决方案-抽象模式-模式的规范描述-模式实现”的全过程。

3.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是在已知结论的情况下,寻找其成立的条件和原因,在分析中采用这种方法,能够使逻辑严密,对问题分析透彻、认识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分析优秀的软件产品解决方案或典型的程序代码范例,推断其软件架构和使用的设计模式,结合所学知识证实这种推断的正确性,并通过对软件功能、性能需求,主要特点及开发技术的分析,反推选择该架构或模式的理由;或者找一段真实代码(问题代码)现场讨论它的作用,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做得不好?假如是你该如何进行设计和重构?上述方法对于软件设计和程序重构都大有益处。

三、软件人才哲学思维习惯的培养

科学思维要求从哲学的高度理解科学,需要哲学的头脑和理论思维能力;任何成功的科技创新,尤其是突破传统的重大科技创新,都有正确的哲学思维作指导。哲学思维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有些跨国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公开提出应聘者应该具有哲学思维的能力,能够统观全局,运筹帷幄。为顺应时展,软件人才必须具有哲学思维,能够从哲学的层面思考和发现问题,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部分优秀的软件工程硕士生不仅已经在软件项目开发中熟练应用架构和设计模式知识,而且能很好地权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少数学生更是自觉从哲学角度思考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在课堂讨论中形象而深刻地总结了自己的经验与体会,以下是其中两个重要的论题。

1.软件架构、设计模式与代码实践

有程序经验的设计人员,对软件架构、设计模式和代码实践通常会有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在具备足够丰富的编程和项目经验之前,软件架构和设计模式是空谈,没有学习的必要。事实上,好的软件设计师必须主动地选择工作在合适的抽象层次上,能够脱离具体编程语言进行思考,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而架构与模式应用实质上正是对软件设计思想、设计知识的重用;如果只会工作在代码实现层,遇到任何问题就立即想到写代码,否则就无法顺利思考,其能力是有缺陷的。软件设计需要充分实践,但不宥于实践,积极地学习软件架构与模式的理论,尝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既不矛盾,也无绝对的先后顺序。

另一种相反的情形是认为架构师只需关注模式和系统架构,软件架构设计可以脱离具体的代码实践。事实上,由于程序设计语言、技术平台、数据管理技术、网络体系结构等下层技术的变化迅速,架构师一旦脱离现实应用,就会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设计决策,造成设计与现实的脱节,缺乏对系统真正的指导和掌控,成了为设计而设计,而非应需求而设计。具体地说,就是会写代码,也能设计系统方案,但对设计如何指导代码,代码如何实现设计意图则缺乏把握。因此,在进行软件设计时,应当对设计意图具体到底层实现有一个清醒的脉络图,如果在这种设计架构下,底层实现会有困难或性能满足不了需求,就应当调整设计思路。设计指导实践,而实践反过来又决定设计。

2.设计模式之道

面向对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实质上追求的就是高内聚和低稱合(Coupling),这也是设计模式的原则和精要。面向对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中的很多原则,如封装、继承和多态、面向接口编程、优先使用组合而不是继承、将抽象和实现分离的思想等,在设计模式的两个基本策略中都有体现:发现并封装变化点;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类继承。设计人员或更高抽象层次可以更多关注设计模式的使用场景和应用效益,而编码实现人员则需要更多关注设计模式的实现方法。设计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产生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设计模式的思想在系统设计和开发中随处可见:其实例为Model—View—Control模式)是MFC中的基本框架;Iterator模式则在C++的STL中有实现;软件重构是实现设计模式的一种手段,设计模式往往是重构的目的;模式思维有助于理解和选择系统架构,也有助于了解和使用框架。理解和掌握设计模式,并不只是记住23种或更多的设计场景和解决策略,而是接受一种思想的熏陶和洗礼,最重要的是自觉地遵循这种思想去进行设计和开发。

四、结语

第9篇

摘要:双创背景下,国家、高校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发挥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开始逐渐在高校内部、各高校之间举行基于创新能力发挥的科技竞赛,并给予优胜者相应的奖励。诸如此类的科技竞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学生缺乏相关的创新实践的理论知识,面对复杂的理论构架知识体系、实验模型,很难将碎片化的创新意识组合到一起。为此,在高校中进行创新实践课程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创新实践课程;科技竞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04-02

一、科技竞赛目的

大学生科技竞赛举办的宗旨旨在引导学生们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科技竞赛的举办有利于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将科技创新知识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注重科技发展的前沿,促使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加强对有关实用性课程的课程安排,逐步引导、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高校创新实践课程特点

1.以兴趣为导向的选修课形式。创新实践课程的设立旨在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科技竞赛知识,使学生们能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好地完成科技实践的模型制作。为此,在进行创业实践课程设计时,要将其设计成灵活自由的选修课形式,方便学生们做出选择。同时,灵活自由的课程安排也方便了学生和教师对于时间、上课地点的选择,可以使他们根据实践需要随时进行选择。

2.团队型的班级组合模式。创新实践课程的人数安排不可太多,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据实践和调查表明,人数控制在五人以内最优,为每一个团队型班级配备一位专业指导教师,团队型班级的人数控制有助于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更好地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团队型的组合方式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问题探讨。

3.打破年级、专业的授课限制。创新实践课程相较于传统普通的以年级、专业课为指导的课程设置有很大不同,就是它打破了年级、专业课的限制。只要选择创新实践课程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对创新实践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即便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加入同一个创新实践课程的班级进行学习,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特殊的课程设置体系,对于申请加入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要求。

4.准入要求。这就要求申报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课知识,能够熟练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有关理论、实践模型。因此,创新实践课程的申报者最好为大三、大四的相关专业的学生,尤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大二暑假期间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暑期培,让其在具备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在创新实践课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应用、转化能力。

三、创新实践课程的具体实施操作步骤

创新实践课程的开设在高校要有规范、可行的操作流程,具体做法如下:

1.创新实践课程的申报。每一门课程在开设之前都要进行一定的课程申报,经过学校有关领导小组讨论批准后方可实施。为此,高校教师在设立创新实践课程前,要在进行相关调查的基础上把握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将教授的创新实践课程课题上报。

2.创新课程实施的可行性研究及定题。高校教师在提交完相关的创新实践课程申报表后,接下来就是学校组织相关教学团队针对教师的申报表综合进行各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如申报课程的经济可行性研究、教学可行性研究、社会实践可行性研究等多方面的研讨,最终形成一份书面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将研究报告上报到会议上进行研究,并且采用投票的方式进行选定拟开设的创新实践课程。此时,课程通过投票选举后就可以定题。

3.师生就课程进行双向互动选择。在创新实践课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并且定题后,创新实践课程就可以面向学生进行招生。此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就业方向进行相关的创新课程选择,这一环节是学生选择老师;但另一方面,由于创新实践课程多为团队、小组式教学,所招收的学生人数有限,如果选择进修该门课程的人数超过当时教师课程申报时的人数,教师就要对学生做出选择,通过一定的考核对学生择优录取,这一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

4.创新实践课程的课程实施。在人员到位后,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创新课程的课程教学,创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与以往教研组组织教学大纲对教师教学任务提出具体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即创新实践课程的课程安排由教师自主规划决定。教师在自己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时事创新热点以及课程开设特点和教学实践目标组织学生们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教学和小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互动、交流,多方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5.创新实践课程的课程效果验收。创新实践课程教学实施效果的最好证明就是学期末学生们的实践成果,为此,学校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们参与校级、省级、国家级的科技竞赛,来作为对他们实践教学的成果验收证明;此外,还可以通过提交相应的科技实践模型、科技创新论文实施报告,来完成创新实践课程的效果验收工作。

四、创新实践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科技竞赛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1.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实践教学方法。学校在教学方法中就要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实践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在实践中不断体验、总结、改进、应用的形式,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改进思维,并且通过实践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创新精神。

具体的做法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长年的组织合作关系,通过双边合作互利共赢,学生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还可以对有关科技模型进行创新型再造,将其作为科技创新竞赛的参赛作品;企业可以受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改进产品模型,同时学生的加入也有助于为企业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2.综合考虑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创新实践课程的设计由于打破了传统专业、班级的限制,小组内的成员往往来自不同的班级、专业,有的专业甚至跨度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将不同学科的学科内容根据科技竞赛的不同需要组合到一起。例如工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完成相关科技竞赛的模型制作,若小组内有经管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在科技竞赛中辅助完成科技竞赛计划书,如此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使他们分工明确,更好地完成创新课程的教学任务,提高科技竞赛的整体水平。

3.创设情境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创新课程的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是要进行一定的情境设计,使小组成员能够围绕一个话题、问题模型展开有效互动交流,并在交流互动中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有效创新。此外,小组间的互助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日后的科技竞赛中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适应不同的科技竞赛团队,帮组他们在科技竞赛中过关斩将,并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周雪梅,何昆鹏,许德新,等.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

[2]孔丽英,梁汉昌.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创新型人才[J]肇庆学院学报,2011.

收稿日期:2016-11-30

第10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学科竞赛;创新能力

近年来各类学校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然而从质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出现了大量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的供需怪圈。是因为物流学科涉及管理、经济、计算机、信息、机械及运输等领域,是一个交叉性、社会实践性较强、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振兴国民经济、对抗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中,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师资队伍还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教育的教学体系和制度还未形成一定氛围,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而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

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一)面向物流行业实际需要的实践训练不足

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强较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不能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的需要,也是学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但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学院因为经费的问题,没有购买相应的实践教学的设置和设施,没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只让教师凭教科书给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培养的学生到企业连最基本的物流设备设施不认识、不会用,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

目前,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多达数百所,比较其课程结构,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类是以管理学科为主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是以计算机、运输学科为主的工程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学科的历史沿革,导致“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在这些专业基础上开设了物流企业管理,采购与配送、运输管理等几门物流专业课程,导致有些学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偏经管类,而有些学校课程偏工科类,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资源来定。从而没有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

(三)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没有定位

物流管理专业是要为社会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是不容置凝的,但到底培养哪种类型的物流管理人才,为哪些行业培养物流管理人才;不同行业物流管理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不同类型的物流管理人才应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这些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来说比较具体,必须明确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体现出来。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大同小异,并没有清晰界定培养方向。

二、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本校于2013年3至6月在商学院物流管理系举办“物流企业策划大赛”,通过参加竞赛,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问学生增多,师生交流的频率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创业的学生起越来越多。实践证明,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以赛带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通过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参赛学生从竞赛要求出发,在每次参赛方案设计上,在竞标答辩的技巧上,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时需查阅相关资料,独立思考,需要发扬学生自身的主动思维意识,从而深入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不断修改完善,主动钻研,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在完成大赛项目时对一些物流专业问题开始自己钻研,参赛学生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在图书馆借书查资料、小组讨论、请教专业老师,专业知识得到了深化和加强,在这个过程中使专业知识得到融会贯通,总的来说通过竞赛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产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

(二)以赛带创,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通过参与大赛,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赛的创新思维给他们很多启发,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了自主创业意识。9月份开学初,参赛的部分学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搞一些创业活动,有卖手机保护套,找老师帮他们策划好点子,在新生报到迅速的打开销路;还有在网上开店,找老师帮他策划宣传画面;还有部分参赛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有三个项目获得了校级立项。

(三) 以赛带教,促进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学科竞赛对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将学科竞赛的相关知识点融入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创了一种“教学与竞赛互动,学生与教师相长”的新局面。 通过举办竞赛,老师在辅导、参评中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是教学效果反馈很好的途径,促进老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果,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设计能力及科研能力。

三、通过竞赛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实践证明,开展学科竞赛,能弥补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足和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是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发挥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学院领导的重视是开展学科竞赛的关键

全校上下要站在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提高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目的的认识,进一步优化本科人才创新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部门齐抓共管学生学科竞赛的活动机制,形成学科竞赛活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和宣传部等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给予资金和人力支持,统筹管理、部门协同、整合资源,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科竞赛平台。

(二)学科竞赛与教学环节相结合。

以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为基础,巩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科竞赛往“纵、横、深”三个方向发展,使之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创业就业服务提供支撑。以学科竞赛促进教学改革,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学科竞赛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融合。进一步加强学科竞赛与教学的结合度,与教学体系优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结合起来。

(三)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引导机制,鼓励广大老师更加重视学科竞赛,营造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的良好氛围。完善教师指导学科竞赛等课外实践工作量的认定办法等制度,通过政策引导、考核激励和舆论宣传等多种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辅导、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营造高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氛围。

总之,树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质量核心的创新教育理念;构建由学科竞赛带动地以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成为了展示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灵感的舞台,同时也成为了提高大学生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载体。学科竞赛的开展,为大学生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徐州工程学院,2009.10

[2]柏连阳等.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0.8

第11篇

1 实验实践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从国内相关院校以及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工程基础实验、实践教材建设情况看,目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内容详实、规范实用的实验、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十分缺乏[5]。上海海洋大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探索,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需要改进与完善的问题:首先,在实验、实践教材建设上没有系列化,正式出版的实践教材很少;其次,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缺少深度和层次性,缺乏相关课程群组的关联与集成,较常采用传习性、因袭性的教育方法,缺乏对学生探究问题的鼓励;再次,实验实践教学考核模式单一,缺乏考核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采用所有学生按部就班地做一样的案例的方式较多,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6]。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上述目标,就要更好地发挥高校本科实验实践教学的作用。工程力学基础尤其是工程流体力学是海洋类大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本文以工程力学基础课程(工程流体力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本课程大纲、环节模块以及相关课程群的梳理,调研分析现行课程实验实践内容、条件以及不足之处,利用模块化层次化的架构,探索实验实践中的管理与运行机制。鉴于上海市教委对大学生创新的鼓励与项目的加大投入,本文提出对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优化管理方案的研究,通过本科生创新思路、想法以及项目的综合分析利用,推动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进程。针对实验实践环节条件与教材完善,学生创新思想引导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内容深化,以及实验实践教学多方式灵活考核方法等方面展开探索,对现行工程力学基础课程实验实践教学的优化管理进行研究。

2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优化管理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推进工程力学基础课程实验实践教学的优化管理模式,优化工程综合类本科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优化本科实验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块与层次,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综合管理提升以及本科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提供服务和参考。

方法实施的主要流程包括:

1)以工程流体力学专业基础课程为对象,分析现有教学大纲,理清各个环节模块关系,研究构建学校、学院其他与之相关的课程群模型,完成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内容匹配与互补的体系架构;

2)总结现有实验实践课程开设情况与条件,分析与现有课程群组的关联关系,总结尚缺的环节条件;

3)调研分析现有大学生创新项目,结合工程流体力学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践课程,完善更新实验实践教学系列教材;

4)以现有大学生创新思想需求及项目为基础,深化扩充现有实验实践教学案例、内容、环节及模块;

5)按照模块化训练模式,主要包括基础训练模块、专业训练模块以及综合训练模块来进行。

3 实施效果及分析

以上海海洋大学大三下学期本科学生为对象,针对开设的工程流体力学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践课程,采用上述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整理大学生创新思想及项目,融入实验实践课程内容中,推进完善教学内容。

2)基于层次化、模块化的递阶式研究方法,分析并构建工程力学基础课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的优化管理机制与体系。

3)结合理论教学条件内容,在基础训练模块中,所涉及的实验实践内容主要是操作性实验,此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对应用及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知识。

4)在专业训练模块所涉及的实验实践内容主要是分析设计性实验,此类实验着重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获得的基本的实验技能,综合多课程群组的综合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对专业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设想。

5)在综合训练模块中所涉及的实验实践内容主要是综合性实验,结合现有和预想的创新思路项目,此类实验着重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接近实际工作,并深化学生在前两个模块中掌握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6)利用实验与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验证所获得的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方法通过两届学生课堂实施进行验证,实施过程中的课堂效果与学生表现良好,课堂质量以及互动明显提升。分别对两届4个班的48名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结果分析显示:42名学生喜欢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实践课程改革模式,3名学生选择一般,3名学生选择不喜欢而更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43名学生认为该方法值得推广到其他相应课程,4名选择一般,1名选择不值得推荐;对于存在的问题,学生反映较多的是除了大学生创新思想引导,还应加入更多的工程案例,因此融入合适的工程案例是继续改进的内容;同时学生通过课程引导,思路源于课程实验与实践,新增获5项大学生创新项目。

4 结束语

本科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验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以工程流体力学实验实践课程为例,本文提出的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在于改革优化现有的工程力学基础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突破实验实践教学传统的不适应新形势的管理理念,创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多角度全方位为学生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本科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及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与提升,在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项目与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工程力学基础课程本科实验实践教学的完善运转,更好地为学校其他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管理给予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孔鹏.高校文科类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2):26-28.

[2]王伟,孟祥贵,安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2):144-146.

[3]程瑛琨,孟庆繁,刘成柏,等.高校基础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6(2):116-118.

[4]阳国亮,曾冬梅.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

4-6.

[5]程永强,苗淑清,张建文,等.地方工科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5-9.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与应用正成为这个社会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必然也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作为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重任的教育正在由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轴心”。顺应这一趋势,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创新人才作为面对新世纪的价值趋向。为此,本文特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

首先,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其次,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最后,要重视对历史理论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会”学。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中学生毕竟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包括电脑网络)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阶段性学习为向社会学习、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可以做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变原来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这一模式又可分为规定型开放式教学、主题型开放式教学和自主型开放式教学。所谓规定型开放式教学是指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用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学习的成果。一般在普通高中学生中,主要就采用这种方式。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我校开展教研的有利契机,配合教学内容提出《研究》这一课题,根据大家的兴趣,学生自行组建五个研究小组,组成总课题下的子课题组,分别是《发生的背景》,《后日本对丰台地区的统治及暴行》,《后丰台人民对侵华日军进行的反抗斗争》,《勿忘国耻反思组》。通过同学们的自己确定研究方向,亲自查找资料,撰写论文,不仅使学生学会以探究的方式认识重大的历史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且通过评价可以达到互相激励、启发、产生更多的新想法为目的。

四、针对创新思维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既包含聚合思维,又包含发散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是构成创新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均习惯于以聚合思维思考问题,所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发散思维的训练。直觉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本形式,它是一种不借助推理形式而直接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并非胡乱猜想,而是个体长期积累的有关知识经验,在瞬间被调动起来产生快速综合的反应,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

第13篇

摘 要:美术教学在高职素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从训练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阐述素质教育中美术教学的积极作用,加深在高职美术教学的新观念。最后,以客观观点和理论说明高职美术教育的社会意义。在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解决高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职业艺术的成功转型,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艺术的健康发展,并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

一、高职美术教学在提升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美术人才在市场上形成了短缺的局面,许多企业都在寻求高素质的艺术人才,高职院校作为美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艺术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美术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促进道德教育方面,在实践教学中艺术职业教育和道德教育可以进行有效结合,如以身炸碉堡的图画,把学生融入当时的v史背景下,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二,高职美术教学促进智力发展,高职美术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在高职美术教学中,把理性与直觉能力相结合,使学生们建立相互之间的沟通,也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第三、高职美术教育可以在学生生理健康教育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美术可以让人舒缓情绪,放松肌肉,消除很多消极的因素,增强体质。第四,高职美术教育对促进劳动技术教育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实践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在劳动中捕捉美,创造美。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就是生活。

二、高职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美术教育的核心也是创新。教师的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此外,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氛围。

教师在备课时收集与课程相关图片,使学生能够对素描、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要素有直观的了解,以单纯的视觉感受和强调重点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开阔的视野,提高观察能力。对于优秀的作品,学生也会有兴趣学习。同时在表现手段或艺术思想等方面的创造和探索,也需要不断的发现和创新。

美术除了现实生活的表现,还可以表现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来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现代生活。学生自主创新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形成学生独立的创新能力。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造型、色彩、材料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探索出自己的表现方法。当学生有问题时,不要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处理,要耐心启发和引导学生,层层分析,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观看创作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握智慧和创造性的灵感。美术被喻为“正确的脑体操”,这种“体操”可以很好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高职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根据社会发展对美术人才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美术教学模式应满足教育的需求。首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市场这个平台得到更多的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例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根据市场需求为准则,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的市场机会,获得更多的锻炼实践能力,通过对个人职业能力的市场测试,对自己的学习确定方向,可以有针对性的工作,从而使高职院校艺术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让学生有精通某行业技能,所有的美术教育工作都应围绕着这一点。作者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高职美术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绘画艺术的实践能力,素描、色彩及准确的透视能力掌握,奠定了高职美术类学生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临摹能力,进而学习写生。这并不意味着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经常参与设计或创作实践,很多学生遇到的设计训练就不知所措。很长一段时间,设计不出来,对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对学生需要更多的鼓励和耐心,让学生有信心和期待。特别是在对作品进行点评时,应站在欣赏和肯定的角度来评价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要把问题明确化,让学生知道怎么改正和。让学生把这些经验和收获应用到实际的写生中,把它变成自己的绘画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职美术教学应该对学生具有指导意义,让学生开放自己的视野,勇敢地面对社会,为社会服务。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美术与我们生活存在密切的关系,它无处不在,例如:我们住的房子是建筑艺术,房子的布局是在装饰艺术,服装属于服装美术设计的范围,服饰图案也是由艺术家设计的,现在,连人们吃的饭菜都可以设计出精美的艺术形式。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生命的价值越来越高,这是受到美的影响和启迪,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同时职业美术教育的质量,关系高职院校学生在未来的就业问题。从美术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美术教育的改革同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术教育的创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只有着眼于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改革,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保证高职美术教学的质量,遵循美术的教学的规律,促进素质教育。高职学生的文化视野不断拓展,我们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把高职美术教育变成学生成就理想的阶梯。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宇. 浅析我国高职美术教学中关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 青年文学家,2013,14:123+125.

[2]闫薪宇. 以就业为导向的南阳高职美术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3]唐志. 我国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曾瑶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美术教育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2年18期.

[5]段浩然.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价值导向[J].辽宁高职学报2005年5期.

第14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永不枯竭的动力。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是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任务之一。那么,我们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创新能力呢?

一、通过做“趣味化学”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自身的特点,老师只有把实践与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新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实践中产生。老师讲述有关生活、社会与化学的联系话题,而后教师和学生配合变“化学魔术”。根据安全、简易、新奇和学生实际,选择“魔棒点灯”、“吹气生火”、“空瓶发烟”等节目,变幻莫测的化学魔术不仅能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从师生的介绍中懂得了科学道理。学生亲自动手做趣味化学实验,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提高了动手能力。还有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制作和小化工产品,经济、实用、简单,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重视课外延伸,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探究问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例如,开展“饮水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水的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大气污染、工业废水排放、农药化肥污染、核泄露、管道腐蚀、自来水加氯加沉淀剂等,使得人们对饮水的问题产生了困惑与恐慌。我们该到何处去寻找清澈、洁净而又健康的水?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采集水样,分组实验,分析讨论,撰写论文。开展“空气污染质量调查”。通过对大气的监测,演示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使用大气采样器亲至现场采样,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当时空气的质量等级,进一步分析讨论,撰写环保论文。废电池的回收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浏览查找资料,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的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也可让学生有创意地提出废电池各部分的再利用方法,自主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进行实验,要求操作严谨,观察仔细,记录详尽。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撰写成文。

三、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习题是学生运用已获取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独立设计、操作、记录、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学生可以自行择题,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活动指导。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实验方案,并简述方案的设计思想。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并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从而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在趣味化学活动中,我注重设疑,把学生置于未知问题气氛中,提出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动态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敢于展开自己的思想观点,开展热烈讨论,进而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我在和学生的趣味化学活动中曾演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烧杯 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让学生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

针对此现象我提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谁能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讨论十分热烈,提出如下几种假设: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我针对假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用洁净烧杯C配好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把B烧杯的浓氨水滴入C烧杯中,观察现象。

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溢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由问题引出创造性假设,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达成共识,得到正确结论。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适时正确的引导非常关键。例如,有一个“水中花园”的实验,学生在做该实验时,往往会遇到诸如“水中植物”长得慢、长得乱等问题,我在指导过程中,不直接告诉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而是从侧面启发他“植物”为什么会长等学生答出,这是一个可溶性盐与硅酸钠发生的化学反应,该反应速度与温度有关,再进一步启发,如何使“水中花园”更漂亮呢?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这时我注意学生思维的灵活独创性,捕捉学生的创造性火花,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决定,给他提供物质条件,来检验他的想法是否可行,当漂亮的“水中花园”在自己的创造下异彩纷呈时,学生肯定会非常喜悦,这时我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朋友的身份表示祝贺,与之共享成功喜悦,同时给他指出更高的目标,使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进一步发展,以便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

总之,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开设具有创新空间的活动项目,并在活动中注意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活动中突现出来,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创新人才,为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创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第15篇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T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