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创新意识的内涵范文

创新意识的内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意识的内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创新意识的内涵

第1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Schumpeter's innovation concept, works the particularity according to the teacher, proposed the 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s basic connotation, elaborated contains the innovative ideology, the innovation personality, the innovative idea and the innovation skill 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 basic content.

关键词:创新创新能力教师创新能力

key words: InnovationInnovation abilityTeacher innovation ability

作者简介:李青青(1982-),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教师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被研究和运用是20世纪初的事,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从技术发明的应用这一角度提出来的。在该书中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2]最初的创新概念作用的范围相当局限,随着发展,创新才逐渐被应用到了包含教育在内的多个领域,其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

“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育创新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3]而教育中的创新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来体现。教师创新能力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求异、新颖、高效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复合体。具体而言就是接纳新的教学理念、吸取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的能力。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折射,是对教师较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在教学、管理、科研等各个方面。

二、教师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

教师创新能力应包含教师创新意识、教师创新思维、教师创新人格、教师创新技能四个方面。四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有机结合。具体如下:

1.教师创新意识

教师创新意识即教师进行教育创新的兴趣和愿望以及通过教育改革达到教育创新的主观动机。

(1)创新愿望、兴趣。具体体现为:喜欢接触和尝试新鲜有趣的事情;愿意为自己的新想法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辩证看待权威理论,不唯书、不唯师,喜欢探究问题真实性。

(2)创新动机。具体体现为:工作中愿意主动承担有挑战性的教学、管理任务;对教改积极、主动、热情的参与;能将新的教育手段有机的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对传统的教育手段也能根据课程需要创新性利用;主动寻求途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最优化教学。

2.教师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人格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创新倾向和动力的心理品质总和。

(1)独立性和独特性。具体体现为:能独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遇到问题不依赖外援的帮助,善于独自攻关。

(2)求知欲和好奇心。具体体现为:对教育前沿理念有强烈的兴趣,能对其进行合理性研究并尝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洞察时代变迁对学生的影响,本着爱学生的态度,从心灵深处走近学生,研究学生,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3)想象力和联想力。具体体现为:有丰富的想象力及合理的联想能力;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瓶颈时会想到另辟蹊径解决问题。

(4)专注力和意志力。具体体现为:排除各种干扰、克服重重困难也坚决完成任务。

3.教师创新思维

教师创新思维即教师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运用和体现出来的思维特征。

(1)发散思维。具体体现为: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多个切入点;不打击、不压制,并能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奇思妙想”。

(2)逆向思维。具体体现为:能突破正向思维的惯例,出奇制胜;问题解决过程中能通过合理预设事情结果来修改、完善解决方案;

(3)科学类比思维。具体体现为: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能参考多种教参资料,从中发现各自的特点并择其优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4.教师创新技能

教师创新技能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育创新的目的而采用的各种创新的手段和技巧,教师创新能力最终而且也是最显著的体现在创新技能上。

(1)课程教材创新技能。具体体现为:注意教材内容变化与社会现实之间联系,将这些联系创造性的整合进教学内容里。

(2)课堂教学创新技能。具体体现为: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调整教学难度,控制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照顾全体学生的接受力;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条件选择恰当的授课方式、手段,甚至教学地点,突破学校的时空限制;在把握教学进度和确保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运用教学机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使之对课堂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3)学生管理创新技能。具体体现为:对任课班级的特点、学生情况了解细致,有明确的班级管理理念和独特的管理思路;善于观察并及时发现学生身心变化,掌握发展动态和情况并制定应对措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个性化”教育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4)课外知识拓展技能。具体体现为:追踪学科前沿发展,并恰当地补充运用到教学之中;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能指导并帮助学生进行能力所及的科学研究;重视课外知识与校本课程的整合、研发工作,利用好当地资源,校本资源。

(5)教育教学研究技能。具体体现为:能对原有的教育理论认真研究,扬弃性的参考并进行创新性整合、加工;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娴熟的理论表达技能;重视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及时积累并善于提炼、总结生成教育理论,再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服务于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65-266

第2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内涵式班组;精益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42

1 引言

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最前沿,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具体实践者,企业的发展目标、员工的自我价值都需要班组来实现。内涵式班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更有助于培养和谐氛围,强化执行力建设,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培养一批业务技术强、工作能力优的班组长,更好地带动班组进步,保障公司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各项指令有效落实。

国家电网推进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等管理变革,推进精益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以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印发了《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班组建设提升方案》,全力推进班组生产安全、服务优质和创新发展。在此背景下,国网德惠市供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惠市供电公司)自2014年开始,大力开展以打造“内涵式班组”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模式活动,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逐步建立了一套具有公司特色的精益化管理模式,深度激发全员创新创造动力,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本文系统介绍这一管理模式及其实施过程,以期能对其他供电企业班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 “内涵式班组”的涵义

“内涵式班组”是指班组的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成员思想积极向上、业务技术熟练、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每个班组成员能力的和谐团队。内涵式班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组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工作效率高;二是员工职业素养好、业务技能强、工作作风实,有蓬勃朝气。打造“内涵式班组”旨在优化班组建设信息化水平,提高班组综合管理水平,增强班组成员素质,培养职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优秀团队。

3 以打造“内涵式班组”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模式

精益化管理模式是指将精益化管理理论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企业日常活动中熟练应用精益思想、工具与技术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促进企业系统的高效运转。

德惠市供电公司在班组管理中存在重“目标”轻“全员达识”、重“结果”轻“过程管理”、重“个人”轻“集体力量”等管理问题,班组成员主观能动性不足、班组团队协作能力较差,致使作业效率低下,成本增加。为此,公司依托“人本主义、消除浪费、永不满足”为核心的精益思想体系,在总结国内外企业精益化管理和班组建设的经验基础上,运用6S现场管理、目标管理和IE工业工程等精益化管理工具,研究分析了公司班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五位一体’机制、同业对标、绩效考核”的三个融合,建立了以打造“内涵式班组”为核心的精益化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精益化管理的重点在于抓好“明方向、定规则、重过程、补短板、严考核”五个关键。明方向即要确定班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员工职业素养的建设目标;定规则即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制定班组综合考评、“两书一月历”、“班组大讲堂”活动实施方案;重过程即通过常态化管理、周汇报协调、月总结分析、重点工作督办机制等管理机制确保工作过程精细控制;补短板即坚持短板思维,动态查找班组建设中问题短板,分析问题成因,编制“问题库”和“措施库”,依据此“两库”清单下达整改任务书;严考核即班组考核突出“高、严、细、实、快”。

精益化管理紧紧围绕班组建设内涵――“精益化管理、内涵式发展”开展班组建设工作,旨在达到“指标精优、管理精益”的班组建设精益化管理目标,推动公司持续科学快速向“一强三优”的战略目标发展。

4 特色做法

4.1 加强班组基础建设

4.1.1 加强班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理清班组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简化班组管理资料,梳理执行班组通用标准及制度,强化ERP、PMS生产管理系统、班组建设等“七大五小”系统应用,乡镇供电所班组一体化平台、即时通讯企业微门户平台等也在公司及供电所日常办公中得到重点应用,有效实现了班组管理考核的信息化、时时化。

4.1.2 采用6S管理加强班组文明建设

按照《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班组建设提升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借助精益管理理论中的6S管理方法,开展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守则活动,为班组成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4.2 实施“两书一月历”管理模式

“两书一月历”模式中的“两书”分别指的是《目标责任书》和《工作指导书》,“一月历”指的是《工作月历》。《目标责任书》是对上年度同业对标结果及关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反复研讨,结合公司发展方向及实际情况,分析确定的本年度各类指标提升目标、措施。《工作指导书》是依据“目标责任书”制定工作提升措施,按措施流程确定主体部门和协同部门责任。《工作月历》分解工作指导书,做到目标任务清晰、工作流程标准明确,专业岗位和协同部门职责具体。

在实施“两书一月历”管理模式前,公司首先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专业工作组收集并梳理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县供电企业综合评价指标、省供电公司同业对标指标、绩效指标以及影响公司发展的突出问题指标,统筹分析、分类合并,形成的一套科学的,易于管理的,真实准确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完成情况查找问题,“两书一月历”是为本年度的工作及需解决的问题编制计划,其实施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达成共识,任务责任落实到位、职责流程清晰明确、标准制度依据合理,用指标、目标凝聚共识、积聚力量、汇聚资源。

4.3 推行工作管理项目制

工作管理项目制体现目标管理和闭环管理的基本思想,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落实项目经理人,明确项目管理职责;制定项目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有效进行项目跟踪,实施看板管理和质量管控;对项目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实施奖惩。

公司指定项目经理人作为牵头人落实项目运行,成立项目团队并明确成员的管理职责,依据公司对项目应达到的特定要求,制定明确的控制目标和合理的项目计划,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的各项活动做出周密安排,借助项目进度看板对项目进行动态跟踪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问题,最后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实现持续改进与提高。公司推行工作管理项目制,对于重点专项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现已广泛应用于异损台区治理、抄表率管理、电网精准投资和“两抓一带”班组帮扶等活动,公司引入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工作管理中,发挥其整合资源的优势,可以实现系统1+1>2的效果。

4.4 建立班组管理“协同机制”

班组管理“协同机制”包括“抓两头、带中间”和“3+1”联合互助模式等班组间的协同互助活动。

“抓两头、带中间”活动内容为推动优秀供电所向更高目标迈进、落后供电所彻底脱贫,带动中间供电所跨越提升。重点工作组织实施精准帮扶、专业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变“输血”为“造血”,提高自我管控、发展能力,落后班组彻底“脱贫”。精准帮扶是指专业部门梳理各供电所需帮助解决的管理短板和问题,组织开展工作指导和问题处理;专业帮扶是指专业部门梳理和查找落后供电所的管理短板和弱势指标,确定项目经理和整改措施,实施帮扶;结对帮扶是指按照供电所综合考核结果,确定排名后三名供电所为帮扶对象,组织标杆供电所对其实施“1对1”结对帮扶。

“3+1”联合互助模式是为了进一步缩短停电时间提出的举措,该模式是以相邻的4个供电所为一个联合作业小组,如一个小组中某供电所发生较大型电网事故或检修任务较多,小组内其他3个单位协助其进行抢修和检修工作。

4.5 开展“班组大讲堂”活动

“班组大讲堂”活动以班组为单位,以“培训质量提升”为主体,坚持“短、实、小”培训宗旨,以安全警示、技术问答、现场讲解等形式,形成“人人争做讲师、个个争当专家”的浓厚氛围。公司编制《“班组大讲堂”活动实施方案》,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从领导层、组织层、管理层到执行层,层级清楚,职责明晰,引入了新颖、实用的培训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大讲堂”、事故分析“大讲堂”、“名师培养”工程、经营分析“大讲堂”、“联合互助式”学习、“送知识进班组”等活动,提升了一线员工的岗位胜任力。

4.6 建立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公司建立以指标体系为主线、目标体系为要求,监控、考核和分析改进为手段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采用KPI法确定关键业绩指标,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公司采取不扣分只查找问题的方法开展班组预考核,变定期性考核为“指标完成+日常评价+现场考核”相结合常态化管理,并借助整改“回头看”复核整改落实情况。

公司推行基层业绩指标与机关岗位绩效,个人成绩与班组团队绩效挂钩,采用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考核方式的“目标任务制、工作积分制、指标责任制”三制考核和优绩优先、优绩优酬激励机制,对机关管理岗、基层班组长和班组两人及以下从事同种工作的采用“目标任务制”考核,对两人以上从事同种工作的采用“工作积分制”考核,对农电工采用“指标责任制”考核。“优绩优先”机制规定在各种评先选优中,涉及部门或班组评选,只允许A、B类班组参选,涉及个人评选,只允许A、B类员工参选。“优绩优酬”机制规定对部门或班组绩效奖金实行“打包分配”法,由部门或班组按员工绩效科学分配,通过“双优”激励,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

5 实施效果

在推进班组建设过程中,公司始终牢牢把握求真务实这一价值取向,精益化思想从始至终贯穿全过程,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深度激发班组全员创新创造动力,取得了核心业务明显提升、员工素质显著提高、企业效益明显增加的可喜效果。

2015年,公司全年配变烧损同比减少12台次,线路跳闸同比下降126条次,累计少停电945小时,多供电量650.06万千瓦时。在2016年一季度省公司供电所综合对标中,公司共21家供电所参与同业对标。其中公司有11家供电所处于A类,有8家并列A类第一名;有10家供电所处于B类,有7家并列B类第一名,无C、D、E段供电所。

参考文献

[1]陈思浩,江丽,吴逸芳.精益化管理提升班组建设水平[J].科技与企业,2012,(23):12.

[2]James P.Womack,Daniel T.Jones.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World [M].Simon & Schuster,1990.

[3]James P. Womack,Daniel T.Jones.Lean Thinking [M].New York:Simonand Schuster,1996.

[4]Sanjay Bhasin.Performance of Lean in large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2012,(31):349 357.

第3篇

下面就创新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打开电脑稍作搜索,就能搜索到数以百计的展览会信息,各行业展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但是纵览各个展会的资料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规模号称很大,展商号称很多,但是总感觉缺少内涵,缺少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规划。

一、 从策划定位上来看。

很多展会的选题和基本目标没有创新性,都是围绕几个大的行业,再看参展单位性质居然涵盖几个相关行业,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位,或者模糊不清的定位,业内人士没法确定展会的方向。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行业内大型的有代表性的企业不敢来,来了担心影响声誉,毕竟专业展会是个很好的宣传窗口,给人的感觉是专业不是杂牌军,但模糊的展会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的服装品牌宁可只参加大连服装展也不去其他小型展会,宁可花大力气在一个城市开招商会,也不愿意参加当地的展览会;如果业内大型企业不来参展,只有一些小展商,那么可想而知这个展会的形象了,而行业内处于发展中的企业参展前就会咨询有哪些大型企业参展,或者在会后就不想再一次参展了,因为没有规模没有档次就得不到专业观众的青睐,那样参展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记得笔者在组织江苏酒类及副食品交易会的时候,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江苏省最著名的酒类品牌就是“三沟一河”,即双沟、汤沟、高沟、洋河,这几家企业到会这是最基本的,而国内名酒如茅台、五粮液等具有全国代表性,如果他们不来也会影响展会的档次性,为此,组委会动用了各种资源,保证了这些企业参展,并做了精美的特装,现场表现非常好,这样展会的档次性提高了,其内涵也得到了诠释。所以说策划定位一定要明确,让专业观众知道参展的企业都是什么性质的,才能更好的吸引专业观众的参观。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专业展会里面肯定有行业外的企业参展,而且这些企业都是以展会为生的,什么展会都参加的那种,但是一般的组委会都不会排斥,为什么,因为这些企业不会计较参展费,从而导致展会里面鱼龙混杂,这也是定位模糊的一个方面;君不见,车展上卖按摩器的、服装展上卖车模的、医疗器械展上卖电动车的等等,这都对展会的长远发展不利,但这种情况屡屡发生也表明了中国会展行业的急躁性和短视性,毕竟对一个有长远发展的展会来说,目标定位不是损失几个参展费,而是留住更多的大客户和大量的专业观众。

二、 从广宣创新上看。

大部分展会的广告宣传都很单调,几本专业杂志、展前报刊几个豆腐块、网络作几个链接,至此而已,而且这个模式已经延续很多年。但是,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有延续性的展会其媒体资源一定要以战略合作为基本模式,而不仅仅是几个广告能解决问题的,只是如果有意战略合作需要一个很长时间探索和付出,这显然不符合眼下很多展览公司的办展目的,这也是很多展会一年后就流产的原因之一。

作为现代化的展览会,办展单位和媒体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发几个广告、报道几条新闻那么简单了,必须作为一个长远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媒体资源,形成优势资源互补的局面,毕竟在宣传方面媒体业内人士更有发言权,更了解行业内的操作规则,换句话说只有让媒体人来做媒体事才能达到最佳宣传效果。记得参加一个很熟悉的展览公司的新闻会,会后看到展会负责人对很多媒体记者做着很多的要求,要求怎么发稿、那一天发多少、立意是哪些、技巧如何等等,这样效果怎么会好,难道记者不会去从最好的角度入手、难道记者不会知道什么时候发比较好,这样做恰恰又使记者反感,外行领导内行是件很难受的事。

笔者正在负责2006南京国际汽车展的广宣工作,展会前半年就把南京以及周边城市的汽车专业媒体都联络了一遍,挑选了部分有实力的具有代表性的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来媒体发挥了作用,策划了很多展会配套活动,也提出了很多的宣传建议,甚至对我们的招商工作也提了一些见解,大大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联合媒体做了不少电视电台现场节目,号召南京的汽车专业媒体把每年的车展当成南京汽车行业的节日来操作,这样,媒体们很高兴参与进来,毕竟车展的客户和他们的客户是相同的,为车展办事就是为自己办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媒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各项资源也到位了,基本不用花费什么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宣传网络,更为可贵的是,很多媒体都有自己的工作圈子,这个圈子是他们行业内的沟通渠道,通过和我们组委会的合作他们乐于提供给我们更多的相关媒体信息,从而使我们的媒体联合网络更加宽广,涵盖更加全面,为展会的全面宣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信今年车展的宣传会是一个全新的网络式资源互动。

第4篇

及其与创新意识形成的关系科学素质作为普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等的理科教学中需培育的公民素质。从事物发展角度来说,科学素质的内涵不仅突出对科学、社会与技术三者关系的重视,还突出强调人的个性化发展,如身心、智力、审美意识与个人责任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教学作为素质教学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包含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的同时,又需形成自身典型的特征,即在化学教育中形成独特的知识成分。此外,如今科学素质教育正逐渐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开始重点关注学生对科学的实质与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并让学生在全面认识并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逻辑与创造性思维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认为科学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在高职化学教学中要想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开展科学素质教学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学生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的共同提高。

二、高职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1.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科学素质教学中突出强调了对学生个性、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并重视对其展开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进而对学生进行获得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训练。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现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高职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主要是学生在各种创新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唤醒其主体意识,进而提高其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主体意识越强,其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就越高,从而真正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进而不断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以及行为方式。总之,在高职化学教学实践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全面唤醒并激发学生个体主体意识,并努力为学生营造出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职化学教学实践中,要想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就必须以广大高职生作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科学素质教育理念下逐步形成以探究式、启发式与讨论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并促使高职化学教育的教学目标逐步朝着更加合理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根据高职生的特殊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学科的研究,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此外,还可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CAI等,为高职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其展开主动创新学习的氛围,进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小结

第5篇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需注意的诸多问题

1.教师要懂得课堂气氛的营造,要具备创新意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教师就需要注意自身要切实的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要知道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知道怎样与学生和睦相处,明确如何促使学生可以勇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才能够促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只有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够更加乐于将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将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良好的创新意识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够切实做到想法与思考的创新。

2.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正确的引导学生,这是因为在课堂上学生很容易产生无疑问的不良状况,主要与学生的知识量储备不足以及阅历较少有关,进而产生了不敢质疑的不良现象。往往当学生认识到问题后,心里便会想去了解且产生困惑、疑问,当学生有此类心理状态出现时,这恰恰表明学生在对问题积极的进行思考,教师更应当将自身的主导作用与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明白怎样分析、怎样思考,最终将问题解决的方法找到,以此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加强。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

首先,激励教育。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思考应当借助于教师的正确引导逐步的步入正轨,教师不断的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对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的精神加以培养,对学生乐于“较真”的思想加以培养。只有学生将问题发现,并且勇于质疑,才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真实反映。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予以大力的鼓励和充分的肯定,以此避免挫伤学生探究的热情,并且适当的在学习中褒奖学生;其次,满足学生需求。在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会有见解与他人有别的情况出现,在此类情况下,往往学生均迫切的希望教师能够认可及肯定自身的创造性见解,所以,教师应当理解及应用情境创设中及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路、新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再次,兴趣教学。众所周知,兴趣能够促使人有求索的欲望产生,而且还能够在教学中开发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在教育教学当中,教师必须对兴趣教学提起高度的重视。要将对学生的兴趣教学实现,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运用趣味十足的教学材料,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1.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以此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正是因为现实与政治课程的学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非常重视及强调实践性,有着非常浓厚的时代气息,因而在与实践联系的过程中,要借助于教学活动,比如结合政治中的某个观点、理论,通过多种形式诸如演讲、表演和讨论来创办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深度提高,将学生所具备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政治课堂能够真正的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与此同时,还应当将课内外知识与时事政治、社会事件有效的结合起来,不断的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创新活动中来体会创新,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深度培养。

2.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及发表见解。通常在自主创新的过程当中,学生往往难以避免的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极难将传统的定向思维打破,在将这类问题遇到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非常容易遭到削弱,因此,词式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活动,不仅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还应当注意抓好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建立起敢于标新立异的一个基础,促使学生将自身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适当的给予学生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样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不仅能够得以完善,而且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当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提出后,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在线解答,以此更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更加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41

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所谓创新意识(Sense of innovation)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对于创造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加入一个人仅仅精通了数学上的各个分支,掌握了各种各样复杂的数学定理、公式,那么他还不算是一个数学家,一个好的数学家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创新,要能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数学家。所以,一个人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做到“学贯中西”,其次要具备创新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1.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要的条件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老师的题海战术泯灭了学习的创造性思维。老师首先要意识到过去的那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所造成的伤害,要清楚的意识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创造型的教师,要多学习,多充电,善于吸收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并将其积极的运用于教学。教师自己要有创造精神,要有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要根据现代教育观念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运用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教学。总之,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青年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同志曾指出:“创新就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对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乐创新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学教学过程实质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心里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唤起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常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

(3)创设开放性的练习,提高创新能力

课堂练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开放性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新教材的例题和习题的编排不仅重视数学知识的结构,更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发例题,巧妙设计练习题,才能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不断同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能够充分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创新是新世纪的主旋律。新时代的社会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的人才,只有创新教育的老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也只有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互学,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

三、结论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创新意识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探讨这种意识的内涵的同时,必须特别重视创新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越来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出更多真正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邱涛.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缺失与出路[J].青春岁月,2010,(16).

第7篇

1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优势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开拓学生的固定思维,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政治科目的主动性,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以往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常采用单一化教学模式,即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单一方面进行传授。因此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厌烦语文课程,而且学校相对于家庭是一个新的环境,没熟悉的味道,也不能随心所欲,有的只是一位让人敬畏的老师。对于上述的情况,大多数的初中学生都感到自己孤独的无奈,没有美好的学习体验,最终产生厌学的情绪,这些也都算是正常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让他们对传统的政治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可以去体验不同知识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堂体验引导,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参与到初中政治课堂。而且它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也更加符合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内容,既可以满足当前阶段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又可以促进初中语文教育事业。

2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制定策略

在初中政治课堂上,教师主要是讲解课文内容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结合三步教育法的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想象能力。首先通过结合具体的课堂内容,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大致的课文内容;然后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全面的解剖,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拥有讲解、指导、分析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就是教师的总结点评,通过分析题目的重点及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初中政治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创新意识,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情绪。如,在政治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布置题目来组织学生进行答题比赛,让学生各自去完成自己的作文内容,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讲解其中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特别的注意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内容。

3.2加强老师的指导点拨: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也就要求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新思想,要让学生学会去欣赏、学会去享受、学会去创新。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直观点拨,教师可通过亲自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其次就是情景点拨,结合一些例子,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最后就是联想点拨,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会总结重点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3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由于老师是政治教学的发起者,也是课堂的领导者,因此老师常常以自我思维去考虑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样长此以往的进行政治教学,使学生缺乏基本的考虑意识,只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参与课堂活动,那么最终就会导致学生感到乏味。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定位,要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支配自己,自己去管理自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总结

第8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专业课教学;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89-02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

自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来,“创新”已成为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具时代特征的词汇,“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当前军队院校教学改革中频繁出现的词语,逐渐从一个术语名词转换为可以具体实施的教学实践。怎样的教育实践才算是创新教育呢?这需要找到其内涵才能真正运用于教学中。

按照《汉语大辞典》解释,创新是“创立或创造新的”。按照《常用新词语词典》的解释,创新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记录、局面、成绩等)。如果只是将培养创新意识简单地定位为培养学员创造新知识的意识,是不切实际的,知识是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增长出来的,少有人能够在短短的一生中能够在某一个知识点上多有建树,因此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创新”和“意识”两个概念的简单融合。在高校教育中要求每个学员都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不太现实,但完全可以要求学校教育注重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培养学员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创新意识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军用光电工程、军用光学仪器维修等专业的学员主要学习的课程包括光学基础知识、军用光学仪器知识以及光电平台系统综合知识应用的学习。粗看起来这些知识模块的内容是对现有光学知识的应用,没有涉及到光学理论发展的前沿,不具备任何知识创新的可能,但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只有站在学科发展前沿才能实现的。创新意识是一种意识形态,并不绝对地依赖于掌握知识的厚重程度,谁能说天真的孩童不具备创新意识呢?其所缺乏的仅仅是一种获得高层次创新成果的能力,缺乏的是知识基础。

军队院校的全日制学员来源主要两个方面,一是所谓的直通车学员,每年从高考生中直接录取的学员,一是国防生,地方大学从高考生中直接录取的学员,培养四年后进入军队院校再进行一年左右的任职培训。这些学员接触到专业课时的平均年龄在19岁到21岁之间,属于自我意识正在逐步形成阶段,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好,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其次,大部分学员在接触专业课之前,得益于现代传媒的高度发达,学员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对于红外热像仪、微光夜视仪、激光制导、激光测距仪等光电装备都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于各种军用光学仪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知识渴望,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成为创新意识的良好受体;再次,在学校中学习的学员年龄较小,顾虑少,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虽未必正确,但其想法是海阔天空的,是创新意识的良好载体;最后,学校是体系性知识传承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习习惯、形成思维定式的重要阶段,形成何种思维定式直接影响其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方向。

创新型人才不是天生的,更多地是依赖于后天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院校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优势。因此在本专业开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

三、如何在光电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展开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学员普遍具有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下,它可能在每一学员身上发展和显现。因此专业课教学中需要在厚重学员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员的天马行空的创新意识。

1.创新意识培养。许多已知的事实告诉我们,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有原有事物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产生质变后才表现为前所未有的创新,其本质是有中生有,因此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对知识传承的强调,在已有传承知识基础上突出已有知识的新发展、新条件下对已有知识的新用途。

例如,同是对光速的测量,由于计时工具的粗糙,伽利略山间测速实验失败,但是现在具有了精密的时钟计量方法,同样原理的实验却能取得成功;测量长距离使用的工具从米尺――光学测距机――激光测距机发展过来,其原理各不相同,分别是参照物――人眼的生理功能――因光速的恒定可测时求距离,但却完成同样的任务……不胜枚举,均可通过各种问题的设定培养学员问为什么的良好创新意识。从光学测距机的测量精度随距离增加而降低,到激光测距机无视远近在有效测量范围内保持±5m测距精度;对景物的观察从人眼可见的场景到人眼不可见红外、紫外图像,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光学学科的进步,因此在对学员培养过程中要将学员的眼光从本学科局限中超脱出来。

2.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是知识系统,学习科学并不是为了记忆和背诵真理,而是为了认识和不断更新真理,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要让学员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探索的结晶,以此弘扬科学人文精神;要鼓励学习中的探究和怀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例如,在探索光的本质的过程中,经历了波动性和粒子性争执风波,粒子性占上风――波动性成为主旋律――新的粒子性又重新出来,到目前达成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暂时的共识,但光本质究竟是什么,现在还在探索之中;在扩展人类视觉能力的追求当中,为了看见遥远的远方目标、看清细微的细菌,反复组合光学元件,发明了一系列望远镜、显微镜等可见光仪器……光学的发展一波三折,走过了许多弯路,惠更斯、普朗克们在提出新假说时都受到了权威人士主流思想的阻碍,通过教员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学术思想,敢于挑战权威,并勇于去深入研究。在教学中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的探索式学习观念,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要求学员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员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3.综合能力培养。需求推动创新,发现机会是创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例如,人们为了将美丽的瞬间留下,最初是画家手绘,速度慢,再现性不好,传统照相机出现了,能够拍摄出一个侧面的景物,代表了几何光学文明的较高成就,为了能够全方位地记录景物或人物,全息摄像出现了,信息光学大行其道;为了能够马上看到拍摄结果,数码相机出现了,试想能够拍摄出全息照片的数码相机还会远吗?如何实现呢?有创新热情的人会去深入地学习、分析、提炼的。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加重要,人类文明几千年来的知识浩淼如海,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学会,因此教学中综合能力的教学更加重要的培养目标是学会分析,学会提取精华。

四、教员如何进行创新意识教学

我军装备的光电仪器集中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知识。学员在第五学期开始接触专业课的学习时已具备了高等数学、电工电子、机械制图、计算机编程等基础知识,在专业课教学中学员必然优先掌握的课程就是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电技术,这些知识储备完成光到电的转换,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虽然军用光电装备有百余种,结构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就十分重要且必要。

光电装备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员现役光电装备的原理、构造与维修,更重要的是教给学员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能够自己设计和分析装备的能力,当学员面对新型号光电装备时具有自主分析的能力,对于新装备的研制能够提出可行的基于现有技术的创新想法。因此教员的任务就是以呈现教学目标、学习情景、活动情景等方式来呈现学习任务,启动并组织学员的学习活动。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将课堂教学从教员“讲”变为学员“学”,形成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员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教员的主要作用是把学员的学习活动启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能够紧张、高效地投入学习,并在学员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员的学情,提供适时而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使各类学员都能按自己的特点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教员教学思路由重教转向重学、重结果转向重过程、重继承转向重创新、重知识转向重能力,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非智力因素,它是一种想象力,一种精神,一种对已有知识的升华和发展,需要知识奠基,因此重视创新教育必须是在传承教育基础之上,在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更要重视知识的传承。在军队院校中进行装备教学过程中恰好具备了知识的传承以及知识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员创新意识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叶平.“创新教育”解析[J].教育研究,1999,(12).

[2]彭小虎.论创新教育的三个层次[J].教育科学,2001,(02).

[3]余文森.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第9篇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更新速度让人目不暇接,对于文学编辑而言,在接触大量信息的同时必须学会如何筛选有效、有益的内容,进而进行创新性的编辑、加工或评论。创新意识,作为编辑在工作中常体现的一种心理意识,已成为新时期文学编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结合实际就新时期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构建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时期 文学编辑 鉴别能力 创新意识 构建

文学编辑是文学作品的选择、加工、传播者,其工作性质是一种带有审美意识的社会实践。由此对审美意识提出的高要求,要求文学编辑提高审美修养,提高虚假的美感鉴别能力,提高自我的审美意识和培养审美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时代性思维,使自己对那些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内涵。作为文学编辑的内在属性之一,创新意识本身是抽象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具体来说,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处于编者、作者和读者三者之间,是以语言学、文学、编辑学、心理学和新闻学五大学科为基础,针对文化热点或已有文学观点在文章内容、编辑策划、文化思考及编辑决策方面的创新思维的体现。就文学编辑行业而言,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可简单理解为包含打破原有文化氛围的“框框”和构建新型文学氛围或模式两方面,这里的“打破”和“构建”即是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行为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评判一个文学编辑是否具有创新意识,须建立在“不自主”体现的基础上,即在文学期刊或稿件编辑过程中创新意识的自发体现,任何故意或是刻意地想在文学作品编辑过程中实现差异化的观念,都不能被称为是创新意识。那么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具体是通过哪些方面实现的呢?文学编辑创新意识包含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四大方面。首先,文学兴趣是创新意识实现的前提,浓厚的兴趣使得编辑对文学产生极大地发掘和研究的行为趋向,这能大大提高文学领域新奇事物及现象被发现的概率;其次,当一种新奇的文学现象被发现时,创新动机就成为持续这一发掘,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动力;再次,创新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文学编辑需具备基本的创新心理素质,即创新意志和创新情感。任何形式的编辑活动最终的理想效果是对读者在情感上有所感化,将作者和编辑的顽强性、自制性传递给读者。因此,编辑情感和意志上的创新也是保证编辑活动圆满完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特征体现。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下加以分别介绍:一是对文学信息要敏感。我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倡导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学信息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编辑出版行业是新闻行业的一个分支,新闻的及时性在文学编辑领域同样重要,那么编辑如何能在短时间内为期刊或其他相关出版物筛选出有效的、敏感的、关注度高的文学信息呢?这要求文学编辑对文学信息要敏感,尤其是最近更新的文学信息,因为读者对于更新的文学内容的关注度要显著高于普通文学;另一方面,对文学信息的敏感性有助于编辑发现新的文学题材,及时最新的文学动态以及更好地把握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二是文学意识的转换。实践证明,编辑的文学意识成不变时是无法实现创新工作的。所以,新时期文学编辑的文学意识要适当地转换,比如在新形势下,编辑自身要开拓文学视野,以文化产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指导,勇于不断打破保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意识,试着在编稿、审稿、版面设计、内容组织形式、栏目策划等方面加入新元素。另外,在文化知识导向方面,文学编辑的意识形态也要由原来“选择型”变为“引导型”。之前的文学编辑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两项:稿件选择和出版发表。新时期,随着文化产业转型,现代文学编辑需要承担起“文化建构”的重担,即在作者投稿的选题上加以初始化的引导和限制,只有进行主题引导,文学期刊等出版物才不会显得内容散乱。三是善于批判怀疑。文学编辑通常都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从本质上来说,一个合格的文学编辑需具备作家般的文化内涵。能够发现并提出原有文学观点的弊端或不知之处,并用其他材料来证明自己的新观点对原有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是可取的,这也体现了编辑对出版物负责的态度。四是具有创新思维。即基于文学的发展方向思考出别人没有想到的模式或观念。在读者看来,该模式或观念具备一定的新颖感。文学编辑要具有在原有稿件的基础上,创造出既保留原作者主体观点,在内容或思想层面又有相应的提升的新稿件的能力。

二、新时期文学的创新分析

(一)文学作品选题的创新。文学作品关注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作为文学编辑,需及时了解文化发展动态和趋势,对于国内乃至国际上的文学热点和文学新秀要密切注视,在选题上推陈出新。积极新颖的选题利于文学事业的建设,选题上的创新是编辑对新事物、新现象研究激情和研究动力的最初体现,也是作者创作上创新的“指南针”,同时,新颖的选题会为编辑在和读者的互动中赢得主动地位。

(二)文学作品内容上的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编辑人员要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具备现代意识和精神的文学解读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宣扬。笔者认为,从现代视角下去发现和解读文学,这并不是反对或传统文学精髓的行为。需注意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编辑,弘扬真善美是文学内容创新的原则,编辑在内容的标新立异方面要确保不陷入创新的误区。

(三)编辑的创新意识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创新意识甚至可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发展能力的代名词,这种理性的推动力量,是唤醒和激发文学潜在内涵的重要工具。

(一)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作为新时期的文学编辑,需不断反思自己的作品,勇于打破原有文学观点的框框,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否定自我,进行自我修正,不断追求新颖、创新,开拓文学的“处女地”。开拓进取的文学创新含义是不满足于现有的文学成就,勇于寻找新机会和新题材,进而为我国文学事业赢得更好的发展。

(二)文学编辑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实际上,“发现”本身就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发现并抓住文学的中心思想和闪光点对于编辑进一步的创新性研究是极为有利的。文学编辑“慧眼”的发现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善于发现已有的具有创新题材或内容的作品,并将其中优秀的作品筛选出来呈现给读者;二是自己发现文学上的创新之处,撰写文稿表达创新见解,或是对一些在已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有崭新的认识,并借用自己的文学功底进行学术性的评论,要知道,作家不一定要有编辑的素质,但编辑定要具备作家的功底。

(三)锻炼快速的敏感分析能力。人们对事物或现象作出判断之前通常需要完成分析步骤,不通过分析而达成的判断在学术上被称为“猜测”。编辑的职业素养要求其应具有快速理性的判断力,这也是编辑正确创新的方向支撑,如果文学编辑对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出错,那么基于此的创新将是徒劳的。因此,文学编辑需具备对文学现象敏感的分析能力,需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逐渐锻炼形成。

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管理 管理者 创新意识

近十年,国内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切实发挥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高职教育办学思想、理念、体制、规模、质量等的变化,尤其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对高职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管理者的创新意识,从而积极推动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创新意识的概念与基本内涵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就其主观因素而言,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1)动力意识

创新意识强调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创新者行为的积极性受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所左右。有科学的动力观,才能创造科学的动力机制,调动创新者的最大积极性。

(2)超前意识

创新意识强调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在时间上具有超前性。此外,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从客观上决定了超前意识的必要性。

(3)方法意识

思维方法对创新者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总结自己的思维经验教训,注意追踪新的科学方法以改善自己的思维方法,在思想上保持一种方法论意识。

(4)开拓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管理思维与方法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管理模式、体制、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相关管理人员要具有开拓意识,在思维和方法上与时俱进。

2.创新意识与高职教育管理

与普适意义下意识对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一样,创新意识在高职教育管理创新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同时也是当前新时期对高职教育管理者的特殊使命要求。

首先,管理的本质是创新。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戴尔认为:“真正的管理人员永远是一个创新者。”创新不仅体现在制定规划之中,而且体现在执行管理的各项职能时,都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次,高职教育具有超前性、创造性、科学性和预见性的特点,并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向前延伸。在当前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改革中,有许多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甚至是无法借鉴的,管理者需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创造性并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3.新时期高职教育管理者需具备的创新意识

作为高职教育发展规划的决策者与改革创新的推动者,高职教育管理者身上所具备的创新意识,对高职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认真分析高职教育的特点,并充分了解高职教育管理状况和发展规律,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意识。

(1)市场化意识

这里的市场化意识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在管理思路上,要本着高职教育职业化的特点,采取基于市场的职业化管理原则与措施,强调基于市场的竞争和基于市场的绩效考核,以3E――效率、效果和经济为核心。二是在具体运作上要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要加强产出控制,降低运行成本。与普通高等教育以知识创新和传授为特征不同,高职教育管理强调实用性,培养目标为技能型实用人才,按市场和岗位变化,灵活撤并专业,课程内容注重应用性等。三是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也是当前国内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的需要。

(2)品牌意识

面对当前高职教育在生源、师资与就业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如何促进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管理者所面临的一大问题。采用品牌战略,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法宝。要做到这一点,高职教育管理者首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品牌意识。然后将品牌建设作为一种长期战略融入到办学思想与发展规划上,并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需在硬实力与软实力两方面同时提高。高职教育硬实力最直接的体现是教学质量,并最终反映在学生的职业技能上。高职教育管理者要以教学为中心,并在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做好工作,切实保障教学质量。在软实力方面,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不只是通过广告宣传等手段简单提升其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得到社会、市场,以及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如同企业的品牌效应除了产品质量还体现在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一样,高职院校软实力的提高、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具体来讲,高职教育管理者要注重学生思想、职业道德与文艺特长等方面的培养。

(3)服务意识

如同所有企业都会以“顾客就是上帝”为原则,高职教育也有自己的“顾客”。按照企业与顾客的关系,谁为企业提供了经费或购买了企业的服务或产品,谁就是顾客。在高职教育中,政府、合作企业向高职教育提供了经费,家长和学生向高职教育学校缴纳了学费,因此,政府、合作企业、家长和学生就是高职教育的顾客。既然高职教育有了自己确定的顾客,就应当遵循“顾客就是上帝”的宗旨,按照顾客的需求来提供服务,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知识、技术等强加给顾客。只有树立了“顾客”观念,心中有了“顾客”,高职教育提供的服务才能适应政府、企业、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才能建立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在具体环节上,学校要随时了解社会、市场和学生的需要,确保培养目标与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一致,在学生中咨询与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质量要求,管理者要及时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信息化意识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信息化深入应用到各个领域。数字化校园,各类基于网络的招生、教务、教学和交流平台已在各大高校广泛应用,为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学生等不同对象提供服务。高职教育管理者应当顺应社会与科技发展趋势,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除了可以提供基本的信息服务以外,还可对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支撑服务。如通过构建数字化校园,将各职能部门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使办公自动化。在招生或教务管理系统中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为相关管理者提高科学而高效的决策。此外,通过运用移动技术,如短信通知或移动学习,可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的信息服务,把以生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孙敬全,孙柳燕.创新意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

[2]李京文.管理新理念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

[3]李桂华,赵鹏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

第11篇

关键词: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源泉。《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可见,我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农牧区,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很多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到了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整体创新能力,同时会影响到农牧区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内涵

创新能力,又称之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对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综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寻求答案,既不受知识结构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灵活性等特点。增强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农牧区中学生整体素质的需求。

二、培养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创新能力的策略

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必须意识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深刻地认识到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紧迫性,才能够在教学设计、教学研究、学科研究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内化到自觉培养农牧区中学生创新思维中去。

1.在教学设计中培养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设计往往蕴含着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大量的思维意识,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培养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可以将创新意识内化到潜意识状态。其一,要考虑知识的展示顺序。展示顺序不一定与教材中知识的编排顺序相同,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其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模式。已有的教学模式名目繁多,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如何改造或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制订风格各异的教学策略等,都可以体现出一个教师的创新才能。其三,合理地选用教学媒体。CAI的课件制作直接与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关。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会制作出更新颖、更生动、更引人的课件。其四,教学评价的创新。可以在评价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等方面进行创新开拓。

2.在教学研究中培养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创新研究角度。同一个问题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即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从而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迪。例如:对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研究,可以从哲学角度用认识论的观点去阐述,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描述,还可以用其它的思想去作出解释。其次,创新研究方法。一般来说,数学教育的研究方法总体上分为思辨式和实证型两类。思辨式是一种理性探索,是借助于历史文献、参考文献、实践经验和某些学科理论对教育现象进行归纳演绎,形成一些新观点、新理论的研究方法。实证型则是以调查、测试、问卷、实验等的方法为手段,去探索教育现象的规律或验证理论和事实。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研究某一课题,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对同一课题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研究,也是一种创新。最后,创新研究内容。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必须温故纳新,因此选取的内容必须合乎数学教育的主流,既要考虑现实与未来社会的需要,又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科学结构以及数学的应用和教育价值,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规律。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就很难取得突出的成绩。

第12篇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创设情境;创新意识;心理动机;实践能力;思维品质;拓宽思路;开拓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10-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

所谓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探究的过程。进行研究性实验,而化学实验更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拓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化学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课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分利用和发掘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1、自主实验,探求新知

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依赖于创新,创新意识是一种可贵的科学品质。什么是创新意识?它是一种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大多数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具有的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这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大胆质疑,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氢气和氧气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气体的装置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各适用于制取哪种气体?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哪种装置?(2)制取气体应注意哪些问题?(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用纯碳酸钙代替大理石行不行?(5)若没有大理石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使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发生过程,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探究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2、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

二、在实验中加强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为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学习,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并主动探索求解,从而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三、在验证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增强学习的兴趣。

四、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第13篇

【关键词】创新素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82-01

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寓创新意识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究、归纳的过程,达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之目的。

1 培养创造型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1.1 破除教师中心论的思想影响,善于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团结合作的氛围,乐于和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 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尊重,会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热情,具有学习成功的喜悦,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师生间的平等讨论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学生都有显示自己才能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要乐于和善于听取学生的思路,不要过早做出结论,不要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告诉学生,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和思考。

1.2 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宽容、理解。 作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教师,既要认同教学中的求同行为,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行为。还要宽容对待某些学生“时逾常规”的现象。实践表明,世界上不少发明家、科学家在中小学阶段往往具有好问、好动、好奇的特点,他们常有嬉戏的态度,表现出调皮、淘气,他们的所作所为常有逾规之举。这样,教师应该对学生予以宽容,只要不妨碍身体健康,只要他们的实验设计不会引起事故,就不要过多干涉,管得过死,应该允许学生胡思乱想,提出各种问题。

1.3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不限于一种答案,而能引起多种回答。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概念,不要死记硬背,遇到问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不要只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方法来表达对概念的理解。这样,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尊自信,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

对知识执著追求,以主动探究为特征,有强烈的创造动机。重视知识理论的产生过程,能发展性的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

2.1 激发并保持学生稳固持久的学习兴趣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积极探索事物的心理意向、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激励等作用,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初中化学绪言课的教学至关重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通过奥秘无穷、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化学产生兴趣,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活跃学生思维,诱发创造思维潜能。

学生初中化学的学习经过了新奇激动的第一阶段学习后,由于大量抽象概念和化学用语的相继出现,枯燥乏味的描述性内容接踵而来,学生难以迅速理解掌握,学习化学的兴趣很快淡化,此时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如: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暂时兴趣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加工、介绍化学理论和概念的发展过程、发挥化学学科更贴近人类生活的优势等等,稳定学生的兴趣,将兴趣逐步转化为爱好。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探索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通过化学实用性,课堂教法的多样性,实验现象奇趣性,课堂提问的启发性、悬念性等吸引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上重视兴趣的培养与保持,不断推陈出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激发创新意识。

第14篇

一、明确学生创新目的

首先老师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要强,要让学生明确创新目的,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认真寻找基础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结合点。在这个结合点,可以是教材本身具有的,如课文大量结创新意向、思维、技能于一身的创新人才,发明火药的诺贝尔,巧救同伴的司马光,智烧敌舰的阿基米德……。另外,课文的字、词、句、章中到处蕴藏着创新。正是作者这种创意所在,课文才闪烁作者创意的火花。其次,要结合点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如“质疑问难”、“多角度理解句意”、“创造性复述”等。如在教学《荔枝》一课时,针对课文从荔枝的形状、颜色、质地、味道等多角度设喻的特点,把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比喻句的妙处作为创新教育的结合点,运用小组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求异思维和爱美情趣。不但要学生找出把什么比作什么,要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比喻,妙在何处。同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谈谈读了这些比喻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个“争当小小推销员”的挑战行动。要求学生通过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手中某种水果的优点充分表达出来,引起买方的喜爱,激起购买的欲望。这样的教学设计,是结合生活实际的一个创造。

二、锻炼学生创新品格。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锻造学生的创新品格。现代研究表明,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这些因素在人的创新生活中能起到启动、定向、引导、调节、维持、强化、补偿等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从多篇目的阅读教学中,可以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例如在《诺贝尔》的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勇于冒险、坚忍不拔的品质教育;在《一定要争气》的教学中进行进取心、自信心的培养;在《负荆请罪》的教学中渗透胸怀宽广、团结协作等品质的教育;在《回声》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在语文作业练习和语文活动中,则可着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吃苦耐劳、知难而进等品质,做到在语言训练的同时,将语言的文化内涵化为学生的修养、性格、气质,使之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植下深厚的人格根底。

三、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创新能力或创新精神人皆有之。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新潜能。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创新思维潜能的发展,存在不一致的速率。相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的创新能力易于发现,有的则因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创新能力时常处于潜伏状态,如果不对其加以科学开发,将会长期潜伏,造成能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发展人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应该运用有效机制和科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一年级拼音、识字教学中,对学生们各自运用的奇方妙法进行识记,给予积极肯定、鼓励,并在交流汇总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参考他人的,归纳出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借鉴。这样能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便得到较好的开发。

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的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关键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用各种形式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并给学生提供思维的广阔空间,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并总结规律,大胆质疑问难,敢于提出假想,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欲望。这样,学生在探索中就会感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创新的意识。在美妙的想象中,学生不仅感受到春光的无限美好,还开通了创新思维的渠道,他们每一个回答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语言文字有其理解的多维性、运用的可变性、内涵外延的丰富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关键是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在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中;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在观察、思维、现象、记忆能力的培养中;在教师的讲解、设疑、指导、组织、演示、评价和学生的自学、质疑、讨论、争辩、练习等的教学活动中,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对同学的创新方案,我们要积极地给予肯定,只有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种途径地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才能使创新意识得到极大的保护和培养。

五、丰富学生创新实践。

第15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想象;创新思维

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坚持自主创新的正确方向,加强自主创新的课堂环境,实施创新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创新的人才,是目前教育提出的要求。本文就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浅谈笔者的几点见解。

一、认识创新教育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创造性人才即是具有较好的创造力的人才。我们要克服对创新教育的偏差认识,不要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小发明、小制作,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索问题,给他们一种创新的环境。但是,创新发现要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我们提高自己创新观念的认识,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然而,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思考问题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是其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可以具备的。在课堂教学探索中,教师用尊重、平等的情感真心去感染学生,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结论让学生去得,错误让学生去分析,小结让学生去归纳,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敢于提出质疑,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