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物流工程专业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规定: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办学基础,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强校之路,而社会服务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和落脚点。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应用型人才是学校办学的根基和最终目标。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物流命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高职院中率先开办了物流工程技术特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物流技术装备制造、操作以及维护管理等工作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为了满足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专从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养等多方面进行培养,通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构建了“双证融通、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动态调整完善。
一、依托职教集团,组建“两会”,创新校企对接机制
依托已成立的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整合合作企业资源,吸引企业负责人、职教专家、现场工程师等参与系部建设与管理,组建物流工程技术专业理事会与专业建设委员会。主要就专业的长远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调研活动开展,实训资源建设,师资培养,校企合作协调等方面进行研讨与管理。专业建设理事会每年11月下旬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理事长可视情况随时召集会议。
二、推进校企对接,实现“双主体”、“多方位”育人,提升职业素养
首先,落实四个阶段,全程育人。根据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校企共同设计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注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培养,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制定素质教育的内容,尤其重在养成教育,做到全程育人。
入学教育阶段,以感知教育为重点。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卫生教育等,帮助新生转变角色,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文化教育阶段,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改革“两课”实践教学,聘请合作企业专家指导“两课”实践教学,共同设计以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专题、项目,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可接受性;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增强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校园文化的认知程度。
专业学习阶段,以职业岗位素养训练为重点。通过策划和组织校企联谊会和企业文化进课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领域能力、职业生涯、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顶岗实习阶段,以工作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建立融合轻工行业的毕业班顶岗实习制度,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合作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根据学生工作态度、工作表现、掌握知识技能情况共同确定成绩、做出鉴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踏实干事、与人合作的能力,使之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中形成“职业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社会就业能力提升,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三、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的办学特色之一是“行业企业积极推动专业开办,专业发展建设紧紧依托行业企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岗位职责要求和岗位职业能力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内容的重组等,都要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分析、毕业生工作信息收集反馈,由行业企业的行家专家、能工巧匠、专业教学团队等共同研讨论证,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可行,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使培养出的毕业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每年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召开(走访)企业座谈会,召开(走访)毕业生座谈会,收集各类反馈信息,再进行分析研讨,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如此循环,每年进行,使人才培养方案紧贴行业企业的变化,使培养出的毕业生素质能力等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实施双证融通,推行“双证书”制度
劳动人事部门、质检局等政府部门、物流协会和知名物流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计算机等级证、叉车证、钳工证、电工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列为物流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教学目标,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获得大专学历的同时,必须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并且将物流、机械、电子和交通运输行业的职业标准和任职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形成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通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完成全部学业后,只参加有关考试合格既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实施“双证书”制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一年级安排计算机等级考证和外语等级考证;二年级进行电工中级或钳工中级技能训练考证;三年级进行物流设备操作与维护等专业技能训练考证。在三年不断线的技能训练中,既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技能,又注重培养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毕业生双证书率达到100%。
五、着眼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共同开发岗位课程模块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设置有不同的岗位,根据这些生产制造流程岗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按照柔性契合、动态调整的原则,根据合作企业的具体要求,制定柔性的企业模块课程。
例如:对山河智能叉车生产线实习的学生,岗位模块课程的确立以检测、装配、调试等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双方围绕具体工作岗位内容开展培训,以顶岗实习为主、培训为辅,实现工学结合。其基于具体生产情境的企业岗位的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
六、实行 “三年七学期制”的工学交替教学组织形式
基于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双证融通、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课程特点与师资、设施条件,采用“三年七学期制”的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在原有的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之间(6~9月)增加一个校外企业工作学期――第五学期,将暑假时间充分利用,增加学生实际生产实践时间,保证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8个月以上。具体组织形式如表1所示,先集中在校内进行1.5年的文化素质课与专业通用能力课教学,然后通过0.5年的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进入第五学期的社会工作期,接着进入0.5年的专业拓展课和考证培训课的学习,最后在企业进行0.5年的就业实习,如表1。
七、实施第三方评价,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一)由湖南省物流行业指导委员会牵头,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组成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小组。人才质量评价小组下设办公室,物流工程系开设办公地点,设办公室主任1人,由湖南省物流行业指导委员任命,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二)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小组制定跟踪调查制度和调查实施办法。每年7月和12月份做两次集中调研,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调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并建立毕业生毕业后3年―5年的工作状况跟踪调查机制。
(三)毕业生跟踪调查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校内调查,即在学生毕业前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本专业及学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性意见。二是校外调查,即在学生毕业后1年内,向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做的调查。着重调查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另外,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状况、思想状况、生活及学习状况也是不可或缺的指标,调查的内容和评价结果将作为我系对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工作做出调整的重要依据。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主要采取信函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组织调研、重点跟踪等方式进行。
(四)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小组负责构建质量评价和监控的网络平台,利用校园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学生信息采集平台等工具,监控重点由收集、反馈信息转变为预防和指导,从而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多年摸索与实践,本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学院与企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毕业生一进入企业就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工作岗位,并体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顺应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学院、企业和毕业生之间构建了良性互动、互促互利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纪宝成.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 [J]. 高等教育研究,2006(07):1- 10.
[2] 王玲.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研究 [D].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5):39- 40.
[3] 翟海魂.高职教育 :规律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技术教育,2012(08):29- 32.
[4] 许远. 再工业化趋势对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的影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33):5- 7.
[5] 傅琼.以教学性企业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09(36):36- 37.
[6] 吴全全.“为工作而学习”―――OECD 国际职教研讨会述评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13):55- 57.
关键词: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典型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物流管理专业(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实施背景
纵观全国,目前很多中职校为了迎合当地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都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其专业建设基本上是沿用其他专业的学科建设模式和经验,导致课程体系存在许多问题。上海市利用2004~2007年这四年的时间,开发了中职学校多个专业的教学标准,其中包括物流专业。
上海化工物流产业园坐落于金山区,作为上海市重点推进建设的四个专业化物流基地之一,建成后将逐步实现与上海化工区的供需对接,形成生产业的集聚区,打造与世界一流化工区相匹配,集产业、市场、信息为一体的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专业化工物流基地。化工物流基地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工物流人才需求行业范围扩大的状况。化工物流人才技能的培养需要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2009年在上海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下,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实施了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作,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确定了错位发展战略,专业培养方向被定位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化工物流专门化方向。尽管物流专业错位发展战略得到了上海市教委肯定,但是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实施方案、课程标准等一系列后续工作尚未跟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开始着手进行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2 物流管理专业(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工作过程
经过市场调研与人才培养论证后进入课程阶段,课程开发总体经过三个步骤:(1)开发专业技术课;(2)调整公共基础课、拓展课、第二课堂;(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1 开发专业技术课
开发专业技术课通过四个步骤三次转换,实现课程体系专业性与职业性的融合(见图1)。
2.1.1 市场调研,进行实际专业岗位工作分析,提炼职业岗位能力并编制分析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在确定开发化工物流专门化方向的前期,学校物流专业教师及学校招毕办(招生就业办公室)教师进行了前期的通过走访化工物流企业、利用暑假到化工物流企业认识实习、邀请企业专家加入学校办学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领导及一线班组人员到校与教师做交流讨论,组织已毕业在化工物流企业工作的历届毕业生到学校讲述他们实际工作情况等。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市场调研,学校物流教师将化工专业岗位工作按照化工物流管理流程,将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即提炼出岗位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使用方法、劳动组织间的相互联系、知识能力素养要求等方面。
2.1.2 校企合作团队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实现第一个转换,即实际工作向典型工作的转换,并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典型工作是指按照生产管理流程,将完成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
典型工作的开发应本着专业管理与应用能力递减原则,可以分三个层次:
(1)开发顶层典型工作群:具有设计规划与控制的综合能力。物流专业顶层工作群包括:如物流市场营销、国际物流货代与报关、物流财务管理、定制物流个性化方案等。
(2)开发中层典型工作群:具有运作、沟通管理的专向技能、专向能力。物流专业中层工作群包括:如编制配送计划并实施运输与线路的确定、仓储与配送作业、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
(3)开发底层典型工作群:具有操作、服务、收集等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物流专业中层工作群包括:化工物流设施设备操作、化工商品养护与管理、物流方案执行与客户服务等。
2.1.3 对“典型工作”进行教学加工,开发课程(解决课程如何来的问题),实现第二个转换即典型工作向课程的转换
教学加工应本着专业管理与应用能力递增的原则:首先,根据底层工作群设置底层课程,底层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物流业务流程、物流数据录入;第二,根据中层工作群设置中层课程,中层课程包括: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集装箱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外贸单证缮制、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集装箱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最后,根据顶层工作群设置顶层课程,顶层课程包括国际货运、物流软件操作、物流作业实训、HSE实训、顶岗实习。
2.1.4 实现课程向学习情境的转换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内的“小型”学习单元,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按照学习领域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教学转换,它是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以及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行动领域职业任务在教学中的反映。以上的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将大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学习领域的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一个学习领域表现形式即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
2.2 调整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课程要求设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接口部分内容,包括体育、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基础。
专业课的构建原则要遵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由浅至深,从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任选课。
2.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专家论证)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能力的基础性、连续性、支撑性和递增性。
2.3.1 制定基于规格教育的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包括体育、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基础等。
2.3.2 制定专业课,包括:
(1)基于支撑与关联的课程:是关联性与支撑性的知识,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课程群。包括化学工艺概论、物流地理、物流业务流程、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物流实用英语、物流法律法规。
(2)制定基于功能的课程:是系统化应用知识,用于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能力的课程群。包括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外贸单证缮制、物流数据录入、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集装箱作业实务。
(3)制定基于经验到形成策略的课程:系统化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群,包括国际货运、物流软件操作、物流作业实训、HSE实训等。
2.3.3 制定专业拓展课包拓商务礼仪、顶岗实习等。
3 条件保障
3.1 师资条件
学校搭建了一个校企合作平台,邀请了众多企业包括多家化工物流企业加入学校的办学指导委员会,企业吸引学校学生实习、就业,学校邀请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学校教学,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参与到实际工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初步形成。一般而言,由校内专任教师讲授理论课,校外兼职教师教授操作实践课、或者企业制定科目。其中,共有专任教师8人,以富有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为主,全部物流教师都具有物流行业的职业资格,学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共聘请到5位化工物流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强。
3.2 实训室条件
实践教学是本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实施“工学结合”特色教学的关键环节,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目前,物流管理(化工物流方向)专业即将建成的校内实训室9个:集装箱港区实训室、化工国际物流实训室、物流营销实训室、液态料收发实训室、化工运输模拟仿真实训室、化工物流仿真实训室、化工储运设备使用维护实训室、化工物流HSE实训项目、化工仓库操作管理实训室。在上述实训室里,学生可以按照化工物流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另外,一些有一定危险性和难以在校内完成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外实训企业完成,目前,与专业紧密合作的化工物流企业有上海中石化工物流、金石化工物流、中外运、孚宝、华谊天原化工物流等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课程开出率,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使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4 体会与思考
目标所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该课程体系经过教学实践及企业检验尚需时日,因此今后对所构建的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根据企业及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课程科目及内容,真正达到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内容先进、能适应岗位需求和将来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史晓原.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 学理论,2010(8):272-274.
[2] 孙巧玲. 论技工学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信息,2011(17):443.
[3] 田博坚. 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关键词]职业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094
1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高职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岗位的适应性。为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课程体系应把能力的提升过程和实际的工作岗位需求有机结合,即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行动导向为基础。行动导向强调“为了行动学习”与“通过行动来学习”这种方式,来凸显现代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
物流工程技术专业是适应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孕育而生的新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适应面广,能力要求高,特别是综合职业素养要求高。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就需要有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作支撑。
2“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
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是以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出发点,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根据工作任务特点组织课程教学实施的一种新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它的指导思想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岗位需求为依据,职业生涯为背景,工作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为基础,工作任务为载体,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3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开发
31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本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如下图所示。
课程体系开发思路32“行动导向”的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321明确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能力要求
高职物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物流企业以及各类生产企业与商贸企业的物流部门的相关岗位:配货与配载、设备管理、物流设备生产及租赁管理人员、仓储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等。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高职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结构如表2所示(见下页)。
322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市场调研,按照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需要的能力、职业素质和知识,构建了“一个平台,两个方向”的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个平台”即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要的通用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平台,“两个方向”分别指物流自动化方向、冷链物流方向和物流设备管理方向。通用专业学习领域的主要课程有电工技术、机械制图、应用数学、AutoCAD、机械设计技术、仓储与配送实务、物流装卸搬运技术与设备、物流设备维护与管理等八门课程。专业方向学习领域(课程)如表3、表4所示。
表2能力结构要求一览能力领域支撑课程通用职业能力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体育与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现代礼仪创新创业能力相关专业课程及实践实训课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学应用能力应用数学专业职业能 力物流业务流程的实操能力仓储与配送实务、运输实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设备操作、生产制造、租赁及维修应用能力机械设计、工程制图、钳工实训、物流设备维护管理物流软件操作应用能力系列软件操作设备维护管理物流设备维护管理电气产品调试和电气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能力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
表3工程设备管理专业方向学习领域(课程)一览序号学习领域(课程)名称总学时实践比例1机械制造技术6850%2使用手动工具的零件加工6870%3机电传动与控制6450%4液压与气动技术6450%5工程项目管理6450%6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3250%
表4物流自动化专业方向学习领域(课程)一览序号学习领域(课程)名称总学时实践比例1自动控制原理6450%2单片机技术6450%续表
序号学习领域(课程)名称总学时实践比例3液压与气动技术6450%4PLC技术应用6450%5电气控制技术3250%6传感器技术3250%
323 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实施的环境要求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需要必备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教学组织的硬件条件,如实训条件、师资条件等,软件环境主要指保障教学组织的管理制度等系列保障措施。
4结论
通过研究并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在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实践运行,将课程体系构建与物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为学生迈向成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谭耀华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J]教育研究,2012,30(12):129-130
[2]赵志群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J]职校论坛,2008,360(20):1
[3]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