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Abstract: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way out for China's agriculture,and modern agriculture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but to promot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at promot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of domestic experience and has put forward relevant measures go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trategy.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experience;measure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094-01
1 相关概念
1.1 城乡一体化的定义。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1.2 城乡一体化的特点。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广东佛山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和经验
在推进农村制度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具体方面,佛山提出了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二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着力点,全力解决民生问题。同时配套了21条政策措施,其中有不少是对农村制度的创新发展。比如“鼓励自愿放弃宅基地使用权且符合规定的农村居民进入城镇购买自主用房,并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等等。
3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3.1 系统把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城乡统一规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要求,做好总体规划,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乡发展基础,有效整合城乡资源,加大投入,指导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综合协调发展;加快“城中村”改造,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推进农村融入城镇、城市的进程。二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是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保证。认真研究各项政策,加大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一步投向小城镇建设,完善城镇社会功能,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向城镇集聚,增强现有城镇辐射带动功能,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一体化发展的局面。三是促进城乡自由流转是城乡一体化的主攻目标。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同时,健全劳动力转移服务网络,搞好培训、中介、跟踪管理、权益保护等一条龙服务,畅通劳动力转移渠道,鼓励、引导和扶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3.2 掌握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径。
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我国应该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消费比重,降低投资的比重,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达到能够使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水平。二是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从体制上解决城乡居民机会不均等和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问题。我国需要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对农村居民的各种非国民待遇的政策规定,使得农民有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三是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繁荣农村经济。需要继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通过引进良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措施促进农业丰收,提高农民收入。还需要健全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工商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3.3 建立健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合理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有进有退”的政府引导机制。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实践过程中,关键是在于政府正确定位、科学引导,树立政府在管理市场经济过程中“有进有退”的新理念。把支持农村、关心农民、调整农业摆到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以建立公共财政、满足人民公共需要为目标,加大政府对公共产品和农村、农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从体制机制上发挥政府对农村、农业等基础设施投资的“引致效应”,形成政府启动与引导、市场(社会)公共参与,农民积极响应的运行机制,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和发展。二要建立健全按规律、规则调节资源配置的市场推进机制。市场机制是市场内在的主体机制。一方面,通过政府对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完善与严格执行,充分维护公平与公正,不断净化市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市场配制机制,进而形成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经济机制。三要建立健全分工协作的产业支持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经济是基础,工业是动力,三产是后续动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必须按照规模化、基地化、企业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挖掘本地有特色及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的整体实力,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四要建立健全涵盖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①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②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力度。③统筹社会保障,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胡同恭.论工业反哺农业[J].现代经济探讨,2005.
[2]周克任.“三农”问题的实质、特点及其解决途径[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
[3]赵学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初探[J].经济论坛,2006.
【关键词】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困境;发展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工作建设进程步伐不断加快,乡村城市化问题也逐渐被国家所高度重视。即国家大力发展城乡规划一体化的目的,旨在加强城市与乡村人口的流动性,提高城市与乡村居民的生活物质水准、创造与平等分享人类共有的文明建设成果、逐步缩减城乡建设矛盾、消灭城乡差别等,以此才能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但目前而言,我国不少城市地区的主要面临困境是污染严重、资源稀缺、随人口增多容量缩小、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所以,城市与乡村应当共同协调发展,不能孤立两者之中任何一个,从而才能逐步缓解矛盾,改变城市乡村孤立发展的被动局面。
1 当前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现状
1.1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工业化发展经济,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工业化,而是以制造业发展为主并占据国民服务经济重要比重的工业化经济。因此,我国要想实现广义范畴性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既包括工业化自身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水准需求,又包括现代化农业经济大力发展。所以,这就要求以服务性为主的第三产业根本结构能够发生重大改进。即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力不断去改造农业,使农业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能够服务于国家内需建设,以此才能保证农民收入提升,发展国家政策下的城乡二元经济,逐步发展新农建设,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工作要旨。
1.2 主要问题
1.2.1 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在贯彻国家新农建设政策执行过程中,最为欠缺的是社会化服务水准提高所需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即国家农业化经济发展的整体农业机构趋同负效应发展势头尤为明显。
1.2.3 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关系失调。结合国家农业化经济体系中的农业产值占据国民总生产总值的15%比重要求来看,国家工农业经济发展增长速度应当控制在2:1―2.5:1之间。而当前形势下,城乡产业化经济发展正处于失调状态。即工农业经济发展进程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较大,城市化工作建设进程与过去相比逐渐放缓。而其主要原因多半集中在城市与乡村人口劳动力流动性、土地征用等问题上,即农村劳动力在本质上难以面向城市进军发展,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提高,这种工农或城乡经济发展矛盾问题更为明显。
1.2.3 城乡分割局面。结合我国国情出发,国家工业化发展经济主体发展路线主要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并主要实行以户籍管理体制作为城乡分割的主要例行体制。即一直贯彻旧体制下工农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发展手段,不断吸取着农产业经济发展的剩余价值,实行优先城市发展的发展战略。所以,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倡导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却仍然贯用旧经济体制的发展手段,势必难以扭转这种客观以重工产业与城市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不协调局面,从而导致城乡产业结构失调,面临的差异性、矛盾性问题也就越来越多。
1.2.4 建设投入资金匮乏。当前,小城镇经济发展建设所需的融资渠道不足,导致基本建设投入资金短缺。在金融经济发展方面,随着发展规模相对较小的基层机构兼并收缩,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重点又再次转投到国内大中小的一二线城市。而对于小城镇而言,基础投入建设所需的信贷资金等可谓是少之又少;在财政方面,县级财政的主要管理方向是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机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总的来说,小城发展的经济基础多半以土地收益与社会投入作为经济发展支撑杠杆。不得不说,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足是制约乡镇发展建设的根本性原因所在。
2 推进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工作的主要解决途径
2.1 政府机关应加强引导,努力搞好乡镇企业改革
政府机关单位具备重要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城乡一体化工作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为此,政府应首先加强对乡镇企业等有关组织机构进行正确指导,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并结合实践探索集体所有制背景下的有利发展手段。如加强股份制合作投资机制的执行力度,实行优惠借贷政策等,以此才能逐步发展城乡经济,深化城镇企业等有关组织机构的全面改革,增强城镇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保障农民收入与增加农业投入的直观目的,为扩大农业再生产发展规模提供有利政策实施基础。
2.2 积极推进工农业经济发展建设
结合时下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2.3 积极贯彻城乡跨区合作交流
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地区的现有资源都是非常匮乏并有限的。但同样,城乡资源也各自具备地理、产业化经济发展等优势。而在当前市场竞争势头发展尤为激烈的形势下,实行区域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并达到资源互补的目的,促进产业化经济结构重组或升级。另外,当前国家交通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这就打破了以往经济发展建设时的运输、交流合作等跨区式发展的束缚,即能够利于双方人口劳动力流动进行合作交流。与此同时,在双方实现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还要配套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做好融资渠道扩充、搞好物流运输、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而才能实现城乡跨区域合作的经济联动协调发展。
2.4 增强资金投入建设
2.4.1 政府创设条件。农业经济发展同城市化工作进程工作一样,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以支撑。也就是说,以往城市化工作建设发展往往需要农业经济发展带动自身城市化经济发展。但当前形势下,城市化经济建设步伐发展速度相较过去有所放缓,但整体来说,城市化经济建设要比农业化经济发展的服务建设水准高。为此,这就需要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能够彻底实行,加大农业教育投入机制,从基础教育再到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能够全面优化,以此才能逐步经济,拓宽建设资金的融资渠道,深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
2.4.2 强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城市(乡)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以广州珠三角为例)
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规划管理职责。充分发挥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统筹、先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具有重要生态、历史文化价值的资源,以及区域交通走廊和重要功能节点、策略发展区的规划控制和引导,并加强建设管理。如,广州珠三角城乡规划可考虑加强工作建设的巡察力度,并根据省政府同意印发的《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督察员巡察办法(试行)》的要求,向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巡察,对珠三角各市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等工作进行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各地城乡规划符合上层次规划,促进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
3 结语:
总之,在当前看来,我国城乡一体化,除了农民土地征用、城乡人口流动、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素质教育等建设性问题存在一定矛盾并难以解决。但值得指出的是,以往是乡村包围城市带动城市化经济发展。而当前城市化经济步伐加快,完全可以实行以城带乡,弥补城乡经济建设的缺陷性问题,使得矛盾得以化解或消除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实现走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建设一体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晓琴,张文渊. 城镇规划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若干问题[J]. 中国建设信息, 2009,(16) .
[2]胡美伦. 浅析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 商场现代化, 2010,(30) .
关键词:中国 城乡融合 城乡一体化
现阶段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模式
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本来存在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割裂,从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提出的,它主要体现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其基本涵义大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城乡经济、社会实行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克服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格局;二是城乡关系上,既强调乡村服务城市,也强调城市服务农村,使之互相依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三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融合;四是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与一定的行政区域相联系,其战略思想和行动方案通常是针对一座城市和它的郊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模式:
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苏南模式。苏南是指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苏南模式是以乡镇企业为突破点的城乡产业协调互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苏南的乡镇企业,已成为苏南经济的支柱。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苏南可以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措施,来协调工农关系,稳定农业生产。他们在全区建立了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基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和服务社会化,保证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二元结构,引起了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一大批小城镇脱颖而出,成为联结城乡的枢纽,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模式。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至今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商品农业阶段。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农村工业化阶段。其重点是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完善基础设施阶段。其重点是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上海从1984年开始探索城乡一体化,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就是以上海城乡为整体,以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保证上海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工农协作”是指城乡工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经济联合,通过合资经营、合股经营等形式兴办工农联营企业,逐步形成经济协作网络。城市工业通过各种方式向郊区扩散零部件加工或下放产品,大力开展帮技术、帮管理、帮设备、帮培训的“四帮”活动,使城乡经济呈现出城乡协作、优势互补的局面。
现阶段制约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思想观念障碍。长期以来,我国在城乡关系上存在着“重城轻乡”的观念倾向,打破这种观念上的障碍,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基础。十六大所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命题,表明党对城乡统筹发展的认识已达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但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惯性,在城乡关系上还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和看法,城乡统筹发展仍然面临极大的观念障碍:一是“重城轻乡”、“重工轻农”观念的不自觉作祟。二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不成熟论。三是城乡一体化的自然结果论。一部分人误把城乡一体化发展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认为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自然结果,而没有正确理解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克服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体制障碍。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工农产品统销统购制度、制度和户籍制度,与这三种基本制度相配合的还有排他性的城市就业、福利体制等,从体制、政策和各项管理制度上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进入新世纪后,面对着不断加速的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虽然政府对传统的社会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调整,各地也逐步取消了户口的城乡之分,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但从根本上看,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突破,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管理体制还没有根本破除,还没有建立起与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形势完全相适应的新的管理体制,城乡之间的体制障碍依然严重制约着城乡统筹发展。
人口障碍。消化农民,减少农民数量,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但实际上,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人口问题及其成因要复杂得多,解决起来难度也很大。在我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同一历史发展阶段已经基本解决的农村剩余人口问题,仍将伴随着我国今后的工业化进程并成为工业化进一步深化的瓶颈,因此,人口压力将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我们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其主要构成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素质差、技能低,熟练劳动力严重缺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资金障碍。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增长,必须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差、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及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制约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这与我们的财政体制密不可分。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由公共财政给予保障;而在农村,却依靠基层政府和农民集资来进行。而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也无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资金不足,制约了农村社会事业的进步,不利于农民文化程度的提高;资金不足,降低了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使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受到严重制约。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政策措施
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理念。在指导方针上,一是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在基本思路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通过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在发展战略上,把长远发展与解决当前问题结合起来。二是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内涵。把握住“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事业”的核心思想,进一步明晰反哺“三农”的基本思路,加快实施“五个统筹”的步伐,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在加速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具体方式上,注重社会公平,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要注重和强调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发挥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和政策效能,加强对农村发展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强化公共管理的杠杆作用。三是积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在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中突出体现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适度提高财政支持、补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水平与质量。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要求,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从法律上赋予农户物权性质的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50年以上的稳定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二是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产权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积极推进社区股份使用制,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在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方面:一是对“公共利益的需要”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坚决杜绝借公共利益为由低价侵占农民耕地;二是对于城市工商企业经营用地等,在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应再实行国家先征用后转让的办法,以彻底杜绝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寻租现象;三是充分考虑土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大幅度提高国家征地的补偿费、安置费标准,使“失地农民”能够获得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和在城镇居住的必要资本,为“失地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四是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或拍卖获得的土地净收益,应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解决“失地农民”的福利;五是在土地征地过程中,政府应给予村集体组织一定比例的非农建设用地,允许其自用或入市交易。
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的关键在于消除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流通的国家垄断。逐步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以及期货交易市场。从供应链的角度构建农产品流通平台,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坚持放开农产品价格和购销的改革方向,不能因为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正常波动而影响改革的进程。要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加快农产品宏观调控体制的改革,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农产品宏观调控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城乡流通环节和流通渠道,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保证城乡物资交流渠道的畅通。
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发挥以城带乡的重要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把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科学规划为依据、功能培育为基础、产业发展为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通盘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积极发挥城镇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经济向农村辐射。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坚持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充分挖掘城镇现有潜力,发挥规模效益,防止乱占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实行城乡一视同仁的就业政策,坚决取消各类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最低工资、工伤、失业以及大病医疗统筹等突出问题,保证农民工的劳动权和劳动安全,使他们享有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提高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的决策水平。城乡一体化,既关系到城市,又关系到乡村;既关系到工业,又关系到农业、商业等相关行业。可以说,城乡一体化关系到整个城乡经济结构布局。因此,它对决策者的素质和决策水平,一般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的决策者,不仅要有管理工业或农业,城市或乡村的能力,而且更应具备对整个区域经济的总体管理的能力和对所管辖区域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掌握。只有具备较高素质的决策者,才能产生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决策。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的决策者,必须从整个区域经济总体出发,对产业发展和城乡发展做出统一领导、统一规划。首先要积极发挥政府在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调节作用。其次要以“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者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为目标,加快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步伐。第三要加快产品多元化和产业多样化步伐,培植企业群落和产业群落。
建立全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建立全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紧迫的任务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立法工作。使农村社会保障管理规范化。可以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案,以反映我国农村变革中的现实和复杂情况及其不同于城市的显著特点;二是提高农村养老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可以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设置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专门从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存储和管理;三是建立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