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染病教学论文范文

传染病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染病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传染病教学论文

第1篇

医学首先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兼具人文科学属性的,其与人文关系密不可分。医学教学不但强调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医学人文的教育。对传染病学的教学更为特殊。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存在文理分家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这样的专业课程划分人文割裂了人文学科的价值性与科学性,片面强调价值性,因此在医学院校这种重专业、轻人文的教学思想比较突出,因此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差强人意[1-2]。而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一直以封闭的课堂讲授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忽略人文与医学实践的联系。相比较我国医疗体制的变化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学习的效果欠佳[3]。

二、制定明确的医学人文教育目标

目前研究认为,医学人文教育目标可归纳为:注重德育,规范医学生的道德行为,获取人文知识,培养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协作精神、创新能力,更主要是关注患者的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和健康利益、人格尊严,认识医学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逐步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4-6]。因此,国内传染病学专家将传染病学人文教学目标归纳为: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同时,还要培养医学生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对传染病事业要有不怕牺牲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完善自我防护措施的同时,不怕危险,敢于迎难而上[7]。

三、加强传染病教学的人文教育

传染病因为具有传染性,与其他疾病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其患者除了忍受疾病所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担他人对传染病的歧视。尽管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较为常见,但大多数患者会受到社会、单位以及周围人群的歧视,在上学、就业及婚恋过程中遭遇不公正的待遇,迫使其不得不隐瞒病情。因此,传染病患者特别需要社会的人文关怀,这就要求从事传染病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特别需要加强人文关怀,缓解患者心理承受力,使他们勇敢面对疾病与社会。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敬业奉献精神,勇于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不怕危险;以及相应的沟通协作能力非常重要。在讲授流感时,结合疫情发生时,社会的恐慌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使学生认识到传染病与普通人的生命健康、社会安全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关注传染病,关注社会、国家的安全,全人类的健康。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法制教育,培养法制观念,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同时正确履行法律义务。在医学实践过程中,如果诊断了法定传染病,及时按照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向卫生防疫部门上报疫情,履行一个公民,更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应尽的义务和法律责任。

四、加强人文教育的措施

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开展医学人文教育,首先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意医学教师的师德、医德相结合。现有的医学院校任课教师多数是在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下培养出来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也应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培训班或讲座提高其人文素养,把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当中。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讲授知识的层面,加上医学生本身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该课程,人文教育难以达到效果。如果能在实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人文教育融入医学教学当中,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为传染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使得刚进入临床的医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同时,传染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更需要他人的同情和理解,临床带教老师对患者而言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对医学生而言则是教书育人的老师。通过现场教学,使得医患有效沟通,一方面增加患者及其家属信任度,另一方面使医学生体会患者的身心疾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的医学人文关怀,受到的影响才是深远的[8]。

第2篇

1.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伴随社会发展和疫苗的普遍接种,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传染病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山东省近年来的疾病谱演变及滨州医学院教学大纲安排,教研室只对原有授课内容重新进行了调整,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剔除已经得到良好控制的疾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等;重点是经典的和多发、新发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细菌性痢疾、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将结核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编入教材。根据传染病的特点,按照疾病之间的共性特征整合教学内容,组织编写教材,尽可能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典型性,注重分析疾病的临床诊疗思路的培养。以典型临床表现为线索进行专题教学,结合案例,将疾病教学串联起来,既不破坏疾病特点的独立性,又增强了不同疾病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将发热作为重要专题,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病列为一个专题,其中包括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感等,同时鉴别诊断内容涵盖呼吸内科(肺炎、肺结核)、儿科(手足口病、脑炎)等相关疾病,另外还有肝病专题,包括病毒性肝炎,将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等纳入鉴别诊断中。从多角度、多系统、多学科讨论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和预防策略。根据教材内容及当年传染病流行情况,通过讨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于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及时插入到教学内容中,如2003年的SARS,2009年的手足口病及甲型H1N1流感。可以做到授课内容新颖多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学生应对突发、新发传染病的能力。传统课程中症状教学与疾病教学相对独立,在疾病教学过程中不同疾病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特别是不同学科的疾病。临床思维过程是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开始,随后展开临床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再通过进一步检查逐步排除某些疾病。将传染病学科置于感染性疾病的大背景下,符合医学发展与疾病变迁的需要。

1.2加强交叉学科融合

从传染病教学相关学科方面看,传染病相关疾病涉及到肿瘤科、妇科、内科、介入、放疗科及外科等,这些病人的数量要超过大部分传染病医院住院人数的1/3,甚至1/2。传染病学与相关临床课程(儿科学、皮肤性病学、呼吸内科及消化内科)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能够系统地讲授感染性疾病的系统知识及各类新成果、新发传染病,避免交叉学科之间讲授内容的重复。如麻疹,在儿科及皮肤科都有内容,但临床实际中儿科和皮肤科门诊均有患者,而更多患者入住感染性疾病科。努力将各个相关学科优化整合,加强学科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突出感染性疾病特色,使学生对相关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明晰的、逻辑的认识。将临床具有感染性的疾病有机联系起来进行专题讲座式教学,同时结合传染病学的特点,将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临床诊疗思维教学结合在一起。通过引导学生在思维模式上转换到以症状鉴别为主线的医生角色中来,有利于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整合医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1.3推进考试命题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

第3篇

1.1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我国的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患者对于医疗的需求也从简单的治病转变到生理心理的治疗、追求平等的医患关系。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对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更要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目前,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已经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等人文教育科目,但应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更有成效的人文教育。

1.2医学职业精神的要求

医学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其目的除了祛除病人身体的不适以外,还要通过关注其心理、社会的致病因素来进行综合调治。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对人的全面关怀是医学的目的,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因此,对于医学生,不仅要求其在医学专业学科范围内求真、求实,还要求其在医学人文学科范围内求真、求善。只注重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科学知识的补充,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是无法满足现代医学职业要求的。

1.3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

传统医学教育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疾病的认识、治疗与控制,这种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的医疗趋向,必然会导致医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少,造成医患关系疏远甚至冲突[4]。患者患病后,承受着生理、心理的痛苦和压力,对疾病治愈充满期望,渴望得到关心、关怀与尊重。医务人员面对患者时,必须具有同情、关心、帮助病人,尊重个人权利和把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医务人员不单要运用医学科学知识和方法对患者进行救治,更需要医学人文的关怀,使患者身体康复,实现心理慰藉,进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关注疾病,更关注人;读懂病,更读懂人。这就要求医学生除了具有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厚实的人文素质、关注人类价值与精神的能力和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的能力[5]。

1.4传染病学科的特点

传染病学作为医学生必修的医学临床专业课程之一,有着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首先,传染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易引起公众对传染病的恐惧,以及对病患的歧视和疏远,这往往会使传染病患者因自卑和恐慌而产生各种心理压力。虽然传染病的防治法早已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但这种歧视在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例如:我国明令禁止用人单位在就业体检时检测乙肝项目,但不少企业无视相关规定,在录用员工时以各种理由不接纳乙肝病毒携带者。不管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是艾滋病病人,都不得不隐瞒自身状况,否则连他们的家人都无法正常地生活。因此,传染病患者特别需要来自医疗人员以及社会的人文关怀和理解。另外,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包括新发传染病的涌现和经典传染病的回溯。近些年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经典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大多数寄生虫病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有些经典传染病如结核病,发病率持续不下,甚至某些地区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多重耐药结核菌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艾滋病、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也在不断涌现。随着国际间交流、交往的大量增加,传染病通过各种途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流行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也在不断增加。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不但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医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历史责任,树立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有以上因素可知,在传染病学教学中,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传染病教学融合人文教育的举措

2.1优化课程设置,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医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性,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在进行感染病专业课教学时,适当融入一些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相关人文课程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在临床专业技能训练课时,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可以将人文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人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在传染病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辅相成,不但使枯燥的传染病学专业知识生动、鲜活起来,又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人文知识,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和升华。

2.2加强人文师资建设,发挥教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开展人文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医学院校开展“以人为本”教育工作,必须同开展全面的师德、医德教育,提高医学教师的师德、医德意识相结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医德规范,让教师有章可循,自觉遵守。现有的医学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在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其本身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可以适当举办一些针对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人文教育培训班或讲座。通过学习和培训,使专业课教师认识到:人文精神教育不仅仅是人文课的任务,而是全部的医学教育课程的共同责任,要把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当中。

2.3挖掘传染病教学中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加强学生人文、法治教育

传染病学是医学临床专业课程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在完成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例如,在讲授SARS时,可以适当结合作者所在医院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涌现出的一批以感染科护士长朱伟平等医务人员为代表的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为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在讲授埃博拉病毒时,可以结合近期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我国向西非四国派出多只国际医疗援助团队参与指导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和救治工作,作者所在医院作为第一批医疗队,全院医务人员踊跃报名,自愿参加援助,这不但体现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展现出医务人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以及正确履行法律义务。在讲到传染病防治章节中传染病的报告时,结合我国2003年发生的非典流行,国家在防治非典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严格执法,严肃查处在非典防治中严重违反国家法规,或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教育学生作为医生,在传染病的报告中,是法定传染病报告人,若在诊疗病人的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疫情。这不仅是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更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法律责任。

2.4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