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配音的外部技巧范文

配音的外部技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配音的外部技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配音的外部技巧

第1篇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解说;节奏;美学意蕴

电视纪录片,以其“记录真实”的文献记录价值、社会认知价值、历史文化传承价值、艺术审美体验价值,拥有了其他影视作品无可比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电视纪录片中,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是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要素。除同期声外,听觉语言主要表现为解说。它的主要功能是延伸画面信息量、增加作品意蕴、渲染烘托气氛、提炼升华主题、表现画面未尽之意蕴。

“解说这种手段在电视节目中的主要功能是延伸画面,扩大信息含量,补充画面不足,挖掘画面内涵,渲染烘托气氛,提炼升华主题,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顺利过渡转场,协调电视片的转化艺术效果。”[1]纪录片解说是将创作者的一度创作成果——解说词,通过配音员的二度创作以有声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个配音员的生活阅历、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情感的生成表达、内外部技巧的运用以及用气发声时的音质、音强、音高、气息控制、语速等具有特殊性,这种独特的个性特征在形成语流时构成了艺术的律动,具有美感。而在众多的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中,“节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解说词的写作风格、纪录片的立意、音乐的节奏制约着解说的节奏。对于“节奏”掌握的优劣,直接影响配音乃至整部纪录片的艺术表达效果和美感。本文拟就这一技巧对纪录片配音的美学意蕴进行阐释。

一、“节奏”在古典美学中的本源表现

.“节奏”这一概念在中国最早属于音乐范畴。《荀子·乐论》中提到:“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礼记·乐记》里也提到:“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在这里,“曲直是指转折、平叙;繁瘠是华丽、简约的意思;廉肉则指的是高亢、柔婉。”[2]82有声语言和音乐在节奏上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区别。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音乐讲究旋律,有声语言讲究韵律,这个韵律就体现在节奏上。

六朝时期的刘勰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龙·定势》中将“节奏”命名为“势”。“什么叫势,弩机发射的箭自然是直的,溪身是陡曲的,溪水自然是曲折而湍急,这是自然的趋势……说明道理的文章自然要求明白确切,即景抒情的文章自然要求在景中含情,即含蓄不露。命意浅露的,谈不上蕴藉;措辞明断的,用不着繁彩;情绪激昂的,自然发言慷慨,风格刚劲;情思曲折的,自然吐词婉转,风格柔婉。……刘勰认为‘辞已尽而势有余’就是话说完了,这种气势还留在听众的印象里,余音绕梁。”[3]作为有声语言的美学范畴,“势”反映着一种形诸于外,表现为具有审美意味的动态语势结构,指示着话语的心理和生理趋向。在古人那里,“节奏”具有的这些特点,体现了纪录片解说中丰富的美学意蕴。

二、“节奏”——富于美感的乐音之美

纪录片解说是声音的艺术,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在为画面及内容服务的前提下,解说语言自身也应具有丰富的美感,这对于提高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美感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便是“乐音节奏”。徐世荣在《汉语语词结构的音乐性》中提出“音乐性”是汉语造词的一条规律。他认为:“音乐性增强表演效果,这不仅仅是修辞的问题,也是造词的一条规律,这条规律实际是存在的,历史上已按这条规律造成若干语词,而成为语言中表情达意的好材料。”[4]但凡听起来入耳流畅、具有美感的解说词往往在遣词造句上下了一番工夫。往往通过平仄、对偶、排比、反复、谐音等多种形式构成听觉上的抑扬顿挫,形成美感。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经历了政治教化阶段(1958—1977)以及随之产生的“高调门”“强控制”“重修饰”的解说风格后,新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越来越回归到真实、朴质、大气、自然的特色上。在具体的解说实践中,起点、落点、起势、落势在依据文字稿件的基础上应该做到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在对比度、起伏度和明暗度上富于变化,形成乐音美感。

如纪录片《的诱惑》片段:(女)的诱惑,是一次次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纵马高山,是因为高原的生命这般顽强。

(男)的诱惑,是一次次在大山的怀抱里露宿长河,是因为遥远的天边,有过往日的辉煌。阿里旷野的荒城啊,古格王国的遗址,你是历史古道的风,你是千载流沙的浪……

开始出现的“的诱惑”五个字起声不必着力,只用平缓的语调引入,让受众进入纪录片营造的氛围即可。紧接着的“一次次”是平仄仄,配音时应注意控制好气口,声音状态做到上行的态势,“古老”是仄仄,且内涵沧桑之意,故应用下行且松弛的声音状态,“神奇”是两个平平,含有探究之意,配音时可表现出积极的上行态势。“纵马高山”给人感觉节奏急速且极具力量感,在配音时声音形式应贴合这一特点。“是因为”为过渡性语词,不必着力,一气带过即可。最后的“顽强”二字有坚定之意,在配音时可采用欲扬先抑的技巧。

三、“节奏”——合节推进的回环之美

“节,是节拍、节律、节制、节度的意思。既有段落分合的关联问题,又有控纵制约的分寸问题;既有时间的长短问题,又有空间的大小问题。……无节不断,无节不通。朗读时,必须把中断处加以留白,把衔接处给以填充。”[2]82在配音时,要善于找准语流中的地点和时机,使之不生硬、不平淡,从而达到“停中有连、若即若离、意在言外”的艺术表达效果。“奏,是推进的意思。单独的、单个的某种声音,突兀的、孤立的某个声音,不能称其为奏,它必须是一连串地、一段时间里的声音,而且要有变化,显示出某种走向、某种态势。”[2]85“节”和“奏”的融合造就了解说的“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流动美感。即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中阐释的弩机发射的直与溪水的结合。也就是纪录片配音中有声语言推进态势的过程。

在解说时,当思想感情喷涌而出、奔腾而下时,“节奏”就需要发挥“统领全局”的作用。它与有声语言的另一技巧“语气”紧密相连。在解说中,“语气”确定“这一句”的声音形式,而“节奏”则要驾驭由许多“这一句”构成的“这一部”。语气的跌宕起伏,造就了节奏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回环往复贯通了语气的轻重缓急,形成了合节推进的回环之美。这种回环往复一定是在某一个段落中,基本的语气和格式虽不能完全是同样的语流速度和样态,但却有大致相同的语气和语势。

如下面这段解说:

还记得那和着沂蒙小调的纺车吗?曾摇出多少情和爱?

还记得那日日夜夜转动的石磨吗?曾磨出多少支前的军粮?

还记得这弯弯曲曲的山路吗?子弟兵从这里开进城市,走向胜利。

这段解说在排比句的运用上达到了极致,解说效果一吟三叹,一气呵成,辞已尽而势有余,听之令人荡气回肠,如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运用了三个“还记得……吗?”和两个“曾……出”造成听觉上的一种积累和情感上的延续。在解说时,要掌握好停连、区分开重音。即重音不能在同一起点和落点上,停连也不能用在同一位置,要控制好咬字力度、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表达出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之美。

此外,在给纪录片配音时出于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声音有中断的地方,也有衔接的地方。在配音时,要在中断处做到“音断气不断”,在衔接处做到“一气呵成”。

如:纪录片《再说长江——生生不息》中有这样一段解说:

茂密的森林是建设者眼中的栋梁;

林立的烟囱是高速发展的标志;

鱼跃歌飞的场景是丰收的喜悦;

大片的湿地更是成了耕种最好的选择。

这是母亲河20年的给予,长江流域以不到中国1/5的面积养育了中国1/3的人口,生产了中国1/3的粮食,创造了中国1/3的财富。长江三角洲成为世界上正在形成的第六大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更是中国最宽广、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带。

在这一段的配音中,配音员李易在体现总编导整体配音风格平实、平和的基础上,对“节奏”的把握与前后段落又有所区别,创造出了较强的审美性。李易一反一般配音员在同一段落中运用相同起点和落点的特点,从内容出发,将解说词中深厚的文化积淀用有声语言的形式很好地表现了出来。他的处理大致如下:

“茂密……的森林—是建设者眼中的—栋梁;林—立的烟囱是—高速发展的标志;鱼跃歌飞的场景—是丰收的喜悦;大片……的湿地—更是成了耕种最好的选择。”紧接着后面的一段解说词中出现了许多数据,这是配音员较为头疼的东西,因为配得不好容易给受众造成平淡无味的感觉。但这些数据往往又是撰稿人千筛万选后留下的,对于这种平淡中的“势”的把握则更显功力。此外,在看到这些宏大的叙事语言后,配音员心中往往会升腾起一种热血,语音语调会不由自主的拔高,但李易却没有这样做,他总是含着,用“欲扬先抑”的对比的技巧体现出“势”的美感。

在纪录片配音中,要想突出节奏的美感,还必须做到从整体出发,造就有声语言的“抑扬顿挫、回环往复”之感。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有的配音者认为在配音中语气和节奏是相同的内容,节奏表达的优劣也就是语气的优劣,这种想法是值得商榷的。在有声语言表达体系中,“语气”是一句话的声音形式,而“节奏”则是从全篇稿件出发的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声音形式。就像树干和树枝的关系一样,抓住了语气,节奏才有了根基,统住了节奏,语气才有了归宿。“语气的跌宕起伏,造就了节奏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回环往复,贯通了语气的轻重缓急。反过来,节奏的回环往复,是由语气的跌宕起伏的同一和统一形成的,节奏的抑扬顿挫,是由语气的轻重缓急的对立和并比形成的。”[2]88

[参考文献]

[1] 徐舫州.电视解说:安排与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122.

[2] 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277.

第2篇

进入配音课程的学习阶段的时候,老师提出了“模仿训练”这种学习方法。我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行之有效,并且拥有不同声线基础的同学在最开始对于模仿对象的选择尤为关键,至于到底模仿得是像还是不像,这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和学习目的,而通过模仿训练所带来的对自我声音的认知,并且汲百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声音控制技巧,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才是关键。我将从声音的构成三要素来浅谈初学配音者进行声音模仿训练时需注意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剖析自身的声音构成并选择恰当的模仿对象。

在进行模仿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自己声音的构成元素,在乐理中,构成声音的元素有音高、音L、音强和音色,但是针对有声语言的创作,我们首先要进行深刻认知的是其中的三点:音量――也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音强,音域――也就是声音高低的范围,以及人人所各有不同的音色。

一、音量

声带的厚薄、气息的大小、腔体的共鸣以及相关的语言环境和用声习惯决定了我们发声的音量。一般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拥有的基础音量条件是差不多的,不需要像话剧演员等戏剧表演者对音量的要求那么高,可以说,音量是每一位戏剧演员所要具备的硬素质。而在话筒前,对音量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只要别小到听不清,或大到爆频失真即可。话筒就像是人的耳朵,舒服的声音大小就是最佳音量。

因此在配音的时候,我们这样分析,比如纪录片,观看片子的人距离电视机或者电脑屏幕的距离是很近的,解说的声音可以就像身旁的朋友一样对你娓娓道来,音量不需要很高,多数使用小实声,甚至可以在许多地方使用虚实相间的发声位置。这样播出来的纪录片才能真正体现出一种以画面为主,解说为辅的烘托和补充的效果。在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中,例如在练习《大国崛起》这个片子的配音时声音会偏实一点。在练习关于动物的《萌宠日记》类的片子的配音当中声音会偏虚一些。

二、音域

“音高”是指声音的高度,声带震动频率快慢决定声音的高低,它直接关系我们发声音域的宽窄,音域的宽窄直接影响有声语言的表现力,而表现力的有无能直接决定你是否能承载相应的稿件作品。

我们所说的“音域”,一般是指自如有效的发声区域。有的人的音域确实能达到很高或很低,但却并不是在自如有效的区域范围内。大多数男生会追求如同李易老师、孙悦斌老师的那种低沉宽厚的用声感觉,但往往会在模仿过程中花大力气在音域问题上,在自己的声音无法承载自己想要表现出的感觉的时候,超出有效发声区域的盲音便会出现,诸如表现为:不够明亮,不够饱满,音量不受控制,杂音较多等情况,从而大大弱化语言内容本身的色彩。就像唱歌当中不同八度的哆咪发嗦啦西,每个人的自如音区也有所不同,男女解决盲音的方法也就是适当提高或者降低自己的音调,找到支配自如的最佳用声位置。

松弛的低音和通透的高音才能为语言增色,以“声音变形”为代价,以过分夸张的吐字技巧来弥补音域上的距离,不仅说的人难受,听的人也不舒服。所以,通过专业的练声方法,打开腔体,改变习惯,灵活控制气息,刺激声带以拓展的它的弹性限度,从而增加声音的频宽才能解决音域问题,音域的问题不解决,语言表现力的难关就很难突破了。关于这一点,我在练习《国窖1573》这类广告的配音过程中就深有体会,内容才是主体,广告词当中的“你能听到的历史”、“你能看到的历史”和“你能品味的历史”其实各有不同,对比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和视觉,才能凸显出最后品味的“味觉”之享受和它的重要程度,从而展现整篇广告所要表达出来的“味道”,而不是一味的为了模仿原声、为了达到历史的厚重感而压低声线导致声音变形,语言变味。

三、音色

“音色”就是声音的特色,它好比是声音的颜值,是语言魅力的关键。“音量”和“音域”尚可通过科学训练逐步改善,“音色”却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好比你的外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日渐成熟,但是神韵和神态却不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声音也是如此,它所具有和外貌形象相同的个性和识别性,可以说声音就是形象中的一种,当你的声音出现时,听者心中与你相关的姓名、年龄、外貌、性格等相关的属性都会被调取出来,从而完成对你这个人印象的还原和补全。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的商业广告和品牌声总是保持不变,不同种类配音需求的风格也有着趋同或者分明的原因。

既然音色如此重要,而它又是与生俱来难以改变的,那想要改善音色,是不是无计可施了呢?那倒未必,通过对音色的开发引导和长期的针对训练,是可以有所改善的,但是天生的基础还是起主导作用,就像是实在不漂亮的人想通过整容来变漂亮还是有困难有风险的。

我在动画片《极地大冒险2》的配音练习中,分别担任了老鹿(托拜厄斯)和四只老鹰这几个角色,为了方便孩子的理解,动画片的角色形象往往设计得非常生动,人在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知道这角色的善恶好坏,因此,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塑造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比如形象差别不大的四只老鹰,虽然角色设定都是反派,但是他们“坏”的点却有所不同,有些坏体现在“狠”上,有些坏体现在“贱”上,还有些坏体现在“假”上,因此在配音时,音色围绕着他们的这些个性而展开变换才会使角色形象更为真实丰满。

第3篇

关键词:当今语境;播音主持;播音质量;语言艺术;特征

一、播音主持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播音语言是一种面向大众化的传媒语言,它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是一种对语言美的表达。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兴趣从而提高播音创作的地位,更好的和大众进行沟通交流,使听众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从听众的观点出发,站在不同的场景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从多个角度来展示语言的魅力。播音员所进行的播音节目越来越生动形象,接地气的口语表达更容易被人所接受。要注意这里的口语指的并非是像我们平时说话那样一字不落的说出一句话或者是流利的将一段话进行表达,而是说要字正腔圆,注重每个字的发音和吐字清晰的表达每一个字。这是播音员在播音中必须要做到的基本功[1]。在这里所说的口语化是指运用手势富有感情抑扬顿挫的进行表达,这与只是呆板的去告知观众一段新闻所表达出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更能够让群众产生亲切感从而贴近了群众的生活。虽然播音员和主持人都掌握着一定的播音知识。但是这两者之间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播音员更依赖于对文本的使用,要求他们准确无误的进行播音工作。而主持人则更加重视对于节目的参与。不是很依赖文本,而是借助于播音将自己融入于节目之中。这两者之间播音员更专业一点,其他的专业都无法替代播音员。播音员将播音口语化是一种对于世俗美的诠释,和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享受播音逐渐成为被很多人接受的生活方式。播音语言口语化的重要基础是进行语言表达所必需的基本功。无论是对于主持人还是播音员来讲,都要遵照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注重对口腔状态和气体运动的掌控。合理的运用内外部的发音技巧进行翻译。内部技巧包括重复语气节奏和停顿等,外部技巧则包括情感、情景再现。播音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能力,主要注重一个人对于语言情感的掌握能力,通过自身规范化具有感染力来让群众产生心理认同感。播音人员的这些技能都可以通过训练来进行实现。

二、播音语言要融合时尚元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的风格出现了变化。越来越与时俱进,多元化的发展。不仅有标准化的官方腔调,还有欧美腔和中国台湾腔等等。很多主持人都把这些语言当做一种时尚应用于播音主持的工作之中。一些专家认为这样工作是不专业的,但是主持人之所以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就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是有兼容性的,可以不断的融合发展,虽然在这方面有着很多的限制,但是仍然阻碍不了向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2]。在经济全球化、中国世界化的背景下,很多的外来语言开始进入中国。比如一些地方方言、网络语言、粤语等等。各种语言进行夹杂,主持人运用自己规范化的语言进行节目主持,但是仍偶然会对这些语言进行运用,以此来表达主持人自己鲜明的个性风格。观众认为对这些语言进行运用,可以让人耳目一新,充满新鲜感,不会让人感觉到节目是枯燥乏味的,让很多人喜欢上这个节目,记住这个主持人。

三、多元化的进行节目的配音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发的高涨。给影视业进行配音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行业。对于电视剧和动漫进行配音能够展示出一个更好的视听效果。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电视剧和动漫所展现出的魅力。所以说,配音也是一种艺术,使语言具有可塑性。例如说《动物世界》是由赵忠祥进行解说的,时至今日仍然被很多人所喜爱。已经让人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节目的一种独特标志。配音语言分工更加的精细化。播音专业由台前转变为幕后人员来进行配音[3]。在这个背景下。大众的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对于审美有了新的标准。有些节目将原本记者的发言转变成为播音员去进行配音。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美学风格,能够让语言进行本体的回归。而我个人认为作为纪实性的新闻而言应该让记者去配音。这样能够让事情更加的真实,表现出节目的及时性来增加节目的真情实感,增强观众的心理认同感。这是任何播音人员都无法去替代的。所以说现在的很多节目例如消息类新闻等,都开始运用记者来进行配音。对广告的配音也更加的多元化,通过广告所有的特殊性来对产品进行宣传,诱导人们花钱去购买,所以在配音中是有着不同的重点的。但是他们也是有共同点的,在总体上给人一种生动活泼、感染力十足的感觉。所以在对于广告进行的配音之中,要跟随时代的脚步,注意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喜好。有的人喜欢比较活泼的,有人喜欢比较沉稳的,而有的人则喜欢动漫化的。在进行广告设计中要注意产品所面向的群体,有针对性的去设计。

四、播音主持要给人以亲切感

在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播放时,主持人和观众之间是存在着距离的,观众主要是通过影像来观看节目。如果播音员或者是主持人,没有在节目中给人一种亲和的感觉。这个节目就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不会让观众有长期观看节目的打算。所以这就要求播音员和主持人,要运用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来对观众进行吸引。让观众有观看节目的兴趣。亲和力,不仅仅在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也需要足够的亲和力,只有播音员和主持人有着足够的亲和力,才能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从心理上喜欢节目接受节目,以此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在当前的背景中,播音主持要对大众的审美和需求进行满足。将口语化的语言运用在播音主持之中,既表达出语言的魅力,又贴近了群众的生活状态。让观众感觉到播音员、主持人和自己是平等的[4]。意识到公众人物接地气的一面,让人明白公众人物也只是一个平凡人,增加了观众对于公众人物的信任感。为播音人员和主持人向观众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提升了对信息进行传播的效率。播音员和主持人想要进行对于亲和氛围的营造,可以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语言之中,也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和诚恳真切的态度去表达。但是,对于播音人员和主持人而言,他们的亲和要能够符合语言所要求的规范准确和艺术性。播音主持进行亲和性的语言表达是为了更好的去进行消息传递。播音人员和主持人要具有亲和力,但是也不能够丢失他们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所必须符合的职业要求。运用艺术性的语言,来减少口语所造成的随意拖沓。例如,说董卿,她是一位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主持人,一反传统央视主持人给人传统、严肃的印象,她以言语来打开人的心门,给人一种认同感,这是她亲和性的语言的功劳。她让观众感觉到了真情实意,受到无数观众的喜爱。再比如说,在快乐大本营中的主持人何灵,他的主持风格多变,总是很温和的对待观众,让观众感受到他对于自己的重视,不由自主的就爱上了带给人活泼快乐的快乐大本营。并且,他和其他的快乐大本营主持人相处的就和家人一样,给整个节目带来了亲和温暖的氛围,也吸引了一部分观众的喜爱,让观众观看节目感觉到放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