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商业模式民主化范文

商业模式民主化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商业模式民主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商业模式民主化

第1篇

没有好的创作能力,没有强大的制作能力,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营销能力—这通常是用来说歌手很难持续其影响力的原因,但这些若干能力的缺乏是什么的结果?

我喜欢这样的问题。它往往可以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它最大的好处可能还在于,它有助于我们找到真正的问题。

比如说,在这一期《大选中的电视网》的特写中,我们看到美国电视网面临的窘境,最糟糕的NBC,广告收入同比下降12%,它是电视网收视率和关注度下降—观众人数下降—的结果,但观众群逐渐萎缩的原因是什么导致的呢?是电视从业人员做得不好,还是他们眼中的“第二屏”太强大?

如果回顾过去,一定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电视业能有最近几十年的辉煌成就,其所依赖的就在于它所带来的“民主化”—每个人都可以身临现场,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得信息。“第二屏”相比于电视更民主化?至少从观众的行为上,似乎这是一个可能的重要原因。接下来可能就是要思考,是否因为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精英化和专业化的操作思路?而这种精英化和专业化的思路可能有助于保持对竞争对手的竞争力,但未必是赢得变化中的观众的有效手段。

上一期的大公司新闻,我们曾经报道CNN计划推出更有深度的更长的记录片—如果我们发现的问题是正确的,那可能意味着CNN是在用一种错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用这种方式可以提升自己面对福克斯新闻网的竞争力,但并没有真正触及观众的流失问题。当然,记录片会是一个好产品—它有点像我们愈看到信息碎片化,愈要推出承载商业新知的“单行本”一样,它会因为差异化而获得收益。但它不是解决电视屏与“第二屏”的“民主化”程度的真正办法。

第2篇

我们会发现至少有三层错误导致它难以盈利:第一层就是“有多快走多快”的经营思路,它是一种只能通过规模和先发优势才能建立起来市场优势的商业模式,在早期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它曾经很主流,但这种必须借助持续不断的投资输血、通过上市才能完成退出的商业模式已被证明是背离最基本商业原则的。

第二层则在于它很难组织起来可持续的利益链条。在团购的这种商业模式中,最终消费建立在廉价甚至是低于成本价的基础之上,消费者实际上是通过风险投资者的补贴来完成消费行为;对于商家来说,在推广期后它很难继续以团购的方式来获得消费者,正常经营状态下它必须以盈利为目的;这时对团购网站来说如果想要保持增长,那么就要不断扩大市场覆盖,或以补贴的形式取得商家的支持—成本不断高企而客户不断减少,这显然是失败的商业模式。

我们这期的报道启发了我对第三层的认识:为不忠诚的顾客提供服务,永远不会成为一门好生意。团购网站所服务的大多数顾客往往以“便宜”为目标,它很难建立起来对产品和服务的忠诚。

公司运营建立市场、创造价值是商业社会的根本,但这个市场的完成和完善是所有参与者共同行为的结果,这其中包括每个环节的参与者以“付出成本”的方式获得收益,并且每个“付出成本”的参与者,他不但乐于为得到服务而付出,而且他也愿意通过它维持服务和产品的延续性—他不会做为了满足自己利益最大化而把市场毁掉的事。

在我们以往的报道中,对于创新的技术和创新的服务和产品总是着墨很多,对于商业模式可能探讨的相对较少,这可能是我们以后要更多增加的内容—它会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商业的发展和趋势。

第3篇

于是有了创新50人这个活动和本期的这个专题。我们希望把商业最有价值的部分―创新提炼出来,把推动创新、带动商业世界向前发展的人找出来,发现他们的价值,给他们舞台,让他们与我们一道推动这个价值、这种文明。商业文明的推动者,这应是我们一起做的事。

在梳理这50个创新人物和故事的时候,如我们专题文章中所表达的那样,所有的创新,最终指向的竟是一个最朴实最直接的东西:服务。这是一个有趣的事。28年前,彼得・尤伯罗斯在洛杉矶,他将奥林匹克与电视相结合,把商业、公司与城市和奥运会建起关联,形成一个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聚集上千亿美元和数十亿人目光的大生意。这是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这个伟大创新也建立在一系列小的创新基础之上:电视普及率尤其是彩色电视机普及率的提高,电视直播技术的完善,基于卫星传播的有线电视网的形成……这让尤伯罗斯的奥运会创新有了一个最重要的基础。而这些把奥运会商业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创新也带来了奥运会消费的民主化。

这也与我们发现的创新的第二个原则有关。创新总是带来更广泛的服务。集中于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如何进入到二三线城市;历来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公司商旅服务如何为中小企业所用……广泛服务实际上就是一个民主化的过程。这几乎是所有伟大创新的价值所在。

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服务,或者是只有到现场才能看到的实时比赛,或者是城市方便的医疗服务,一直到以往只有特权阶层才拥有的权利,这就是商业带来的民主化。商业的价值也几乎全在于此。

当然,在我们的50人中还没有尤伯罗斯这么震撼的创新。不在这个榜单上的腾讯,在创新上被人诟病多年,但一直坚持的微创新同样带来可观的变化。我们在谈到“复利”时,总会感慨时间起到的巨大作用,对于创新也是如此。而持久的、制度化的创新更是不易。如同我们,在最初做杂志的时候会想到有一个新的市场以及内容上的创新,但轮到做活动时,就流于俗套,忽视了市场和服务,创新精神就荡然无存了。

第4篇

关键词:西方学界;高等教育;MOOCs;热点问题

前言:MOOCs是一种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其一经出现就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许多国家都启动了MOOCs计划。然而,MOOCs是新时代的产物,其在应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受到高等教育界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西方学界近年来对高等教育MOOCs热点问题的研究对我国MOOCs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MOOCs之于高等教育的研究

1.西方学者的评判

MOOCs之于高等教育到底有什么影响,是一种机遇还是一种挑战。对于MOOCs的这个问题,西方学者个人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是对这个问题持有支持的观点,这些持支持态度的西方学者大多都是著名大学的研究人员,其认为MOOCs能够帮助大学提升声誉,创新学校的教育模式,例如纽约大学的克雷・薛基教授就将MOOCs教学模式看做是美国高等教育失败的理性应对,其认为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能够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其二,是对MOOCs持批判观点,认为MOOCs对于高等教育并没有积极的影响,反而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挑战,认为MOOCs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会使大学生走向衰落,会使高等教育机构走向衰落,例如西方学者丹尼尔教授就对MOOCs持批判观点,认为MOOCs是一种运用过时的行为主义教学,其指出MOOCs会导致教育和社会的隔离,MOOCs毫无优势。总的来说,持有批判观点的西方学者有或多或少以偏概全,且没有实证分析,而西方学界对于“MOOCs给高等教育带来什么影响”的主流观点是要科学的应用MOOCs,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会冲击高等教育模式,但长远发展来看,其势必会拓展高等教育的广阔空间。

2.西方国家智库的评判

许多西方国家智库针对“MOOCs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经济学人智库指出,MOOCs促进了高等教育民主化,许多人都支持MOOCs教学模式;美国斯隆联盟经研究认为MOOCs在高校的应用率较低,许多高校都对MOOCs的使用保持观望状态,索然有69.1%的学术领导认可MOOCs,但只有9.4%的高校正在落实MOOCs;英国公共政策研究院认为,MOOCs的应用势必会引发传统高校的以此重大变革,并就此提出了高等教育的针对MOOCs的五种教育模式。

二、MOOCs的挑战性学习情境研究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许多学生对MOOCs课程完成率较低,但满意度较高,激励效能和新技能需求同时存在,这就说明MOOCs教学模式中的学习情境有着高挑战性。加拿大构架研究委员会主任RitaKop指出,MOOCs要求学生有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导向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化的拓展网络学习机会,同时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要有着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技能。

从学生的参与性上来看,希尔教授研究表明,学生参与MOOCs的学习态度并不稳定、明确,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也是导致学生MOOCs课程完成率不高的原因。

三、MOOCs的有效商业模式研究

西方学界普遍认为MOOCs教育模式的开发成本较低,这会给MOOCs的运作着带来可观的收益,同时MOOCs模式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精英大学扩展到普通大学,西方学者对于MOOCs这种有效商业模式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课程产品成本的下降

西方学者一致认为MOOCs属于一种在线课程,其研发成本较低,相较于其他在线教学模式而言,其有着低成本的优势,例如美国杜克大学的辛诺特・阿姆斯特朗团队就在MOOCs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将复杂的课程准备步骤交给一线教师来处理,这就大大提升了MOOCs课程研发效率,节约了研发成本。

(二)凸显的收益来源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MOOCs的商业收益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合同制的收益模式,一种是共享式的收益模式。JeffreyYoung就将MOOCs的收益来源划分为了八种,其中包括学生支付的监考费用、证书费用以及公司支付员工招聘费用等等。此外,MOOCs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体现出了出版商的商业利益,出版内容的获取形势越来越开放,降低了杂志评审的成本。而编写MOOCs课程教材的作者也能够获得版税的收益,这就给MOOCs有效商业模式的运作提供了可能。

(三)成本降低,收益提升

成本较低,收益提升指的就是MOOCs商业模式的有效性,美国Moody信用评估机构就指出,MOOCs为收益创造力机会,这种商业模式运作的有效性较高。WilliamLawton则对MOOCs所体现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肯定,但MOOCs商业模式仍需要大量的实践来验证。西方学者普遍认为MOOCs商业模式有着成本低,收益高的特点,且随着发展,这种有效的商业模式日趋成熟。

四、MOOCs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研究

在MOOCs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学界对于MOOCs的教育理念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MOOCs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另一种观点认为MOOCs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育模式。美国拉力・库班教授指出,MOOCs是一种对开放式学习、远程学习模式的传承,整个教学以教授为中心。德瓦得学者以混沌理论为基础,对MOOCs这种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MOOCs的技术形式相对复杂,其会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分析了MOOCs由于内在多余性、多样性及控制弱化性对创新的激发。总的来说,西方学界普遍认为MOOCs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MOOCs教育模式是一种创新型教学的重要途径。

结论:在MOOCs发展的过程中,其两面性以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一直就备受争议,本文从四个方面研究了西方学界对于MOOCs的主要观点,指出MOOCs教学模式正不断走向成熟,MOOCs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是必然的,也是一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本文的研究,西方我国高等教育界能够更多的了解MOOCs,发展MOOCs,充分发挥MOOCs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东.MOOCs本土化实践中学习支持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第5篇

普利策新闻奖包括突发性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国内报道、国际报道、为公众利益服务等14个奖项,颁发给当年度在这些领域表现最为优异的美国报纸和合作报道的通讯社的新闻作品,以期通过获奖作品“深入”、“全面”、“启发性和洞察力”等特质,来呈现传统报业的高贵品质。它代表的是主流新闻媒介的价值取向和专业标准,也和美国报业传统的运作机制相关,即以经济自主确保政治独立,报纸作为有赢利倾向的自足组织,在确保编辑权和经营权分离、新闻和言论分离的前提下,以“客观性法则”为核心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作为行业的主导准则,在《第一修正案》的强大保护和“民主化市场社会”的有力支撑下,以主流报纸为代表的新闻业多年来一直具有广阔的运作空间和有利的运行环境,是美国社会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然而,全球化、市场化、商业化和新技术的共同作用,传统报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几乎完全改变了。2009年11月,在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举办的为期一周的第三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上,7位获奖记者面对的,却是新技术时代商业化、市场化导向下传统报业日渐式微的困境。在这个以“追求卓越的新闻”为目标的工作坊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记者们在与传媒学子和同行分享其新闻实践种种心得的同时,他们对新技术时代新闻业职业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忧虑与反思,更加值得关注。

本届工作坊主论坛题为“社会变迁:新闻业何去何从”讨论的具体议题是“再谈记者天职:告知、娱乐还是赋权”这一话题从浸会大学新闻系学生英文报纸《The Young Reporter》的封面故事“变化中的新闻业面孔”开始,其中一个关键词是“公信力”――在日益商业化、处处充斥着感官化媒介内容的今天,传统新闻业的公信力如何保持

《克里夫兰报》和创作人联合会的专栏作家Connie Schultz获得了2005年普利策新闻奖的评论奖,她认为新闻业的公信力是靠自身的专业素养赢得的,“如果我们失去公信力,一定是我们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然而报业的问题在于缺少一个像电视那样的新闻报道模式――尽管这种被称作“电视联播网模式”的做法常常遭遇过度娱乐化的诟病,但是新闻业的确需要一种能长此以往保持公信力的专业规范。

可是,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究竟还有多少人在看报纸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感受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互联网上寻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信息或者娱乐。《皮卡尤恩时报》主编Jim Amoss是今年7位参与者中唯一两次获奖(1997年和2006年的普利策公共服务新闻奖)的记者,对于传统新闻业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很有信心。他认为人们上网看的东西,“90%的新闻内容也是由我们提供的”。关键问题在于互联网提供了世界范围内免费的信息消费,却没有一个经济模式在为记者着想。因有关美国南部民权运动的《种族斗争:传媒、民权运动与民主觉醒》一书获得2007年普利策历史类奖的Hank Klibanoff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如果今天的互联网依靠新闻信息内容有所获利的话,那完全是因为绝大多数跟新闻采集加工有关的人力成本都是由传统新闻业而非网络来负担的”。

在Hank Klibanoff看来,网络言论形形、鱼龙混杂,远比互联网对传统报业的冲击更令人担忧。他在自己的从业经历中清楚地看到老百姓的从众心理,特别容易被舆论误导,不仅美国南部一波一波的偏见不断兴起和误导公众,“一个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便可以轻易地让受众相信简化单一的事情,并因此而将受众引入歧途”。针对这类问题,曾任南加州大学安纳博格传播学院下属新闻学院院长的Michael Parks,以新闻从业者和新闻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强调,新闻必须要有自身的专业标准,公众也需要更高的媒介素养,以达成现代社会民主所必须的公民素养之养成。

与Hank Klibanoff类似,Jim Amoss虽然没有将互联网看成传统报业强劲的竞争对手,但却有另外更值得他忧心忡忡的事情,那便是鉴于商业驱动下的新闻娱乐化趋势,造成了媒体报道的新闻和公众应该获得的新闻之间的差距。他认为报纸绝对不应该只为告诉读者去哪里吃喝玩乐而存在,报纸的存在有其更加高远的目标,那就是社会责任。

《纽约时报》驻巴基斯坦记者Jane Perlez是今年普利策国际新闻报道奖的获奖者。她也表达了对于新闻娱乐化的质疑:“我们从事的是非常严肃的职业,我们历尽艰辛竭尽全力从世界不同的地方把新闻带给读者。”她说,《纽约时报》有44名驻外特派记者,他们的工作目标就是给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一使命从未改变。无论上世纪60年代《纽约时报》公开了政府关于越战评估的秘密文件,让公众意识到这场战争并非政府宣称的那样会很快结束;还是今年10月《华盛顿邮报》刊登了美军驻阿富汗南部指挥官的信件,对美国在阿富汗继续驻军提出质疑。这一切都充分体现出报纸最重要的社会职能,即社会批判性――对美国政治民主的促进,以及对国际事务的理解。她的同事,同样也是今年获奖的《纽约时报》摄影记者Damon Winter,也认为《纽约时报》的确是从事严肃新闻报道的一个良好平台。

然而,就是这张被视为传统新闻业典范的报纸,在2009年美国报纸发行量审计局截至9月底的统计中,显示其发行量在6个月当中下滑了7个百分点,更糟糕的是《洛杉矶时报》,它的发行量下降了11%(《华尔街日报》现在处于全美报纸发行量的第一位了)。当论坛主持人抛出这串数字时,曾担任过多年《洛杉矶时报》总编辑的Michael Parks回应道:以《纽约时报》来看,虽然报纸的发行量下降了,但是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数量却增加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看,报业的问题似乎并非新闻业的问题。对于报业来说,需要的是“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在这位报业前辈看来,数码时代不仅改变了传统报业的商业模式,而且改变了人们获得新闻的渠道、时间和方式。但新技术带来的商业模式的改变并非只针对报业,也针对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新闻业,寻找新的商业模式也可能意味着新的机会,别忘了当年“CNN就是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做新闻的方式,而且居然也赢利了”。

Hank Klibanoff认为,报业市场几乎是这个世界上最封闭的市场,也许有两点教训可以从商业中汲取,“尽管今天才意识到这一点或许为时已晚”:其一是报纸应该对自身价值和目标不断进行自我推广,就像奶制品公司不断向世人宣称自己产品的价值那样。“既然报纸对社会民主如此重要,又同时是一个赢利的企业,那么就应该提醒人们我们的价值是什么,我们为何如此重要”。其二,既然我们相信媒介之于社会的重要性,就不要怕被人们称为主流媒体,我们也更应该主动去了解读者的需要。当然,公众的需要和欲求是不同的,市场驱动的报纸营销势必会以满足市场欲求来逐利。但是Hank Klibanoff坚信严肃新闻应该有一席之地,“并非每个人都想要八卦和流言蜚语,这些内容网上有的是,那么就由它们去好了,但是必须要有地方能让人们知道严肃的新闻”。今年普利策解释性新闻奖得主、《洛杉矶时报》记者Julie Cart也觉得,在美国,现在主流媒体这个称呼似乎并不是什么好词儿,似乎这意味着过于严肃死板和不懂市场。“在我念大学的时候,我们被教导我们是把关人,我们决定什么是值得报道的新闻以及如何报道。等你毕业了,你开始得到一份新闻行业的工作,你的责任是严肃而重大的。而今天由于经济危机,开始有另外一些人在报纸行业里按照发行量、按照市场的需要来做决定,我认为这是十分危险的。有关新闻是什么的判断,应该交给那些受过这样训练的专业人士来做,我不认为市场应该影响到新闻编辑部的决定”。和Hank Klibanoff一样,Julie Cart也相信“我们从业的严肃的新闻业应该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有人喜欢八卦就让他们去吧,我们不应该为我们被称为主流媒介而羞愧”。

然而,事情真的可以这么简单么显然,缘自18世纪自由主义理念的美国报业“看门狗”职能,在今天已然非常不合时宜。传统的新闻业和市场的关系在于,经济独立使得报业得以摆脱政党干系,成为有可能具备独立意志的无冕之王和第四种权力。这便是为什么Michael Schudson将民主化市场社会的兴起视为现代报业发端的沃土,这也是为什么作为美国传统新闻业内在核心价值理念的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市场经济、民主政体和社会分工专业化这样的特定语境和历史场景。如果新闻业无法通过以满足公众知情权和促进社会民主为目标而进行的信息销售来润泽自身并持续成长,那么新闻业必然不是依附于政治就是依附于商业,其自身的独立性将无从谈起。更何况,传统新闻业秉持的专业理念的社会根基,本身就带有那个特定时代的天然缺陷。按照媒介学者詹姆斯库兰的说法,18世纪“主要的‘媒介’都是公共事务取向的报纸,相比较而言,21世纪初的媒介体系绝大部分让位给娱乐了。许多即使被称为‘新闻媒介’的,也只是分派一小部分的内容给公共事务”;而且那时“政府一般被认为是权力和主要的压迫来源的‘所在地’,经济权力却不在考量当中,媒介除了针对公共权力之外,不被认为需要对私人权力也进行抑制;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今天的媒介自身已经成为巨大的利润机器,“它已经不能再被看作是独立于所有形式的权力了”,“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是媒介与大生意是否相互妥协的问题了,而是媒介就是大生意”;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今天的新闻生产,那就是“一般而言,媒介针对公司的警觉要比针对公共机关权力滥用的警觉要少得多,因为他们自身就是公司的商业部门了”。

由此,传统新闻业珍视的“新闻业与商业的分离,已经逐步让位于‘报纸一体化’的概念:即发行、销售和编辑的所有努力都必须加以整合,所有这些环节都必须以新闻-信息的营销规划为指向”。而两种分别被称为“读者群理论”和“股东理论”的新闻生产运作的新思路,更进一步加剧了商业化市场化的影响――前者认为,为了在发行量普遍滑坡的报业市场上巩固住自己的读者群,报纸必须努力寻找现代读者最需要的东西,并且将这些内容提供给他们;而后者,在报纸越来越成为被华尔街牵引的利润机器的时候,市场导向只能是唯一的和必然的选择。

那么,在这个报纸不赚钱不行,只知道赚钱也不行的怪圈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又能做些什么呢英国政治学者约翰基恩指出,既然一定的市场确实能有效地打破政治专制、维系传播自由,而不受限制的市场又会限制传播自由,那么要打破市场自由和传播自由这一对结构性的矛盾,就要在宪法保障公民自由平等传播权力的基础上,发展多元的传播形态。在这个意义上,新技术可以被作为一种潜在的民主技术。尽管一方面,近期研究显示,互联网对传统报业报道新闻和时事以及作为公共论坛的功能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并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政治日益从公民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的趋势;另一方面,在日常体验中,网络言论的非理性和极端化也令人堪忧。但或者正因为如此,约翰基恩才格外强调传播自由的制度保障,以及以新技术为基础的媒介的公共服务模式的重要性――冲突、矛盾、差异及其公开表达,是构成现代公民社会的基础。而新闻,永远是其中最要紧的一环。

回到本次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最初的话题:如果人们非常轻易地就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所有的新闻内容,比如可以在网上随处看到带给Damon Winter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那些奥巴马竞选活动的精彩照片,谁还会去买纸质出版的报纸呢数字化是不是会带来传统报业的彻底消亡呢对于这样的疑问,Hank Klibanoff的回答是十分具有代表性和耐人寻味的:这种情况说不定有一天会发生,不过暂时来讲,目前还是传统新闻业在体现出高品质新闻报道的专业标准,网络自身的内容,在调查性报道、长篇特稿、深度报道和阐释性报道等方面,暂时还难以企及报业一直在实践的专业标准。不过,新闻业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进步,报纸也好,网络也罢,“只要通过新闻报道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我完全不介意它使用的是什么形式”。

可以说,不管技术如何发展,媒介形态如何改变,“通过新闻报道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这其中彰显的价值理念和专业目标,正是普利策留给新闻业伟大的精神遗产。■

(作者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本文为作者入选国家教育部“2008年新世纪优秀人才奖励计划”的成果之一)

注释:

丹尼斯布里安:《普利策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展江:《普利策新闻奖:“乌鸦嘴”的荣耀与误读》,/article.php id=3931;展江:《怎样解读美国新闻事业》,/article.php id=3843

文中所涉及工作坊参与者的发言,均为作者对现场录音事后进行的中文翻译和整理

Michael Schudson (1978).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 NY: Basic Books.

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第71期

詹姆斯库兰:《对媒介和民主的再思考》,载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编,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第115页,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丹尼尔C哈林:《美国新闻媒介中的商业主义与专业主义》,载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编,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第210~212页,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第6篇

SNS网站的传播特征

SNS网站摆脱了门户网站时代以内容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而以用户为主导,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网站的民主化、多元化、互动化的传播特征。

民主化。在SNS网站的传播中,个体是传播的起点与终点,这种非群体化的个体式传播模式,使得传播具有了高度的民主化特征。个体所拥有的民主化集中表现为传播活动的自组织、去中心、个性化。SNS网站摆脱了论坛群组化特点,每个用户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展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自己的圈子,而不是被动地在论坛中围绕固有话题进行讨论。不同个体之间、个体制造的不同内容之间、由个人汇聚的不同群体之间,都是自组织建构起来的。

在SNS网站的技术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能够生产并信息,所有信息都能够进入网络进行传播,中心、主流与权威被消解了,变成了去中心、无中心或者多中心。SNS网站就是由多个点组成,每个点都是信息的渠道与来源,通过值得信任与相似的点取得连接后,人们之间共同收集、分享、传播不同的信息与资源。

在SNS网站中,个性化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尊重和满足。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设置了日志、分享、投票、疯狂约会、测试等一系列组件,但这些组建并非硬性地被放在用户的首页上,而是由用户进行自主式参与,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个性进行选择。

多元化。SNS网站在传播中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媒介方式的多元化、传播功能的多元化、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文化观念的多元化。SNS网站融合了多种媒介,如博客、播客、IM、流媒体等,是一种音视频及文本兼具的集大成式媒介,为网络人际传播(Computer-Mediat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简称CMIC)提供了丰富、便捷的交流手段。它以声音、表情、肢体语言为主体的人际传播与以文字、视觉图像为主体的大众传播于一体,运用多元化传播符号,使得信息达到了高度逼真的还原,模拟恢复现实情景,有利于增加信任,促成判断。

SNS网站的多元化功能,远远超出了早期网络的社会性软件主要能完成沟通交流的任务,SNS网站涵盖了从个人导向到群体导向,从简单通讯到群体网络协作的多元化功能,可以满足多人一起工作和娱乐的需求,甚至让上百人聚集在一起召开会议、讨论问题、分享照片、欣赏音乐成为可能。语言表达方式的多元化更有利于传播的深入、沟通的流畅,SNS网站随意自由的交流习惯,使得传统语言语义语法规范的影响约束力随之弱化,出现了大量的语言重组、语义挪用、语词生造的现象,赋予了一些话语新的含义,通过对原有语言的颠覆表达出对事物新的看法,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往多元化文化观是隐性的、遮蔽的,而在SNS网站中,多元化文化观有了更多显性表达的机会与渠道,个人文化意愿的表达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互动化。互动化是SNS网站传播的本质特征,其多渠道反馈的整合能力是互动化特征的主要显现。SNS网站的传播是主体间的交互传播,具有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受传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关于受者,有针对性的定向受者,也有随意的访客,信息经传者发出通过媒介到达受者。但并不止于受者,受者发出的反馈又会演变成新的传播,增添新的受者。不断反复、生生不息、扩散蔓延,受传双方已无角色区分,彼此身份交织融合。由于传者和受者本身具有某种关系,而不是传统媒体的单向订阅关系,彼此间以的信息为话题进行沟通交流,对于信息的关注度、参与度高,互动化效果强烈。

SNS网站多向互动、即时反馈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网络人际传播(CMIC)同步或异步传播的局限,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现实中人们的交往方式与交流习惯。例如,回复留言,通过在留言双方的同步显示,既保证了内容的保存性,又方便即时反馈,让相关内容在受传者之间得到更有针对性的传播。

SNS网站的传播影响

基于以上的传播特征及优势,SNS网站将对人们的媒介接受习惯、人际交往模式、商业营销方略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媒介接受习惯。SNS网站民主化的信息传播特征,将引发人们媒介接受习惯的改变。SNS网站的出现,动摇了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和其他网络形式的地位,以高速发展的态势受到网民们的关注与热捧。用户自由表达的愿望可以通过SNS网站迅速地付诸实施,用户在浏览分享信息的同时,就可将自己的见解迅速地扩散出去并被广泛地无限量传播,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效用被提高了。

SNS网站的传播方式更符合著名传播学者卡兹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更愿意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喜好有目的有选择地接触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SNS网站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记录、浏览爱好,分析出用户的兴趣所在,直接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避免繁杂信息的干扰,节省用户时间,用户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获得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这种便捷与自由将对人们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从而影响人们的媒介行为。

人际交往模式。SNS网站在真实基础上的多元化交流方式,会带来人们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在SNS网站的帮助下,按照“六度分割理论”,最多通过六个人我们就能认识任何陌生人,这种相互朋友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结识朋友的朋友,通过认识的人寻找需要的人来扩展人脉,获得帮助与机会。原本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建立起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中同样能够实现,且高效快捷、成本低廉、范围更广、渗透性更强。SNS网站的真实性,滤掉了虚假信息,降低交友风险,节省时间精力,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有效地提高了网络人际交往的效率。

有学者曾对SNS网站用户行为进行过调查,发现维持人际关系成为超过信息分享、消遣娱乐等用户使用社交网站的最主要动机。在这种由“熟人”建立起的传播环境中,容易产生类似现实人际交往的心理满足,SNS网站上的交往延伸了人们的交往,甚至演变为现实的人际交往,成为了一种网络与现实的密切融合交织状态,大大弥补了现实交往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和置换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商业营销方略。SNS网站传播特征的互动化及超强的影响力,将会带动商业营销方略的侧重与倾斜。相互之间的朋友关系在SNS网站中不仅表现为优势,更潜藏着无限的利益,因为利益来源于信任。有着相似背景与兴趣爱好的人,往往有着相同的利益导向与消费取向,这就很容易促成价值的形成。SNS这样的社交网络平台形成的交际圈,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网状结构,很容易形成渗透与波及的商业影响力,而SNS网站传播的互动化,相互之间的感染,信息与人高度结合的强劲传达力,又有利于推动其辐射强度与广度的扩张。

第7篇

这一通常会持续大半个月的折扣季事实上是为了8月的新品上市做的最后的库存清理准备。

对宜家来说,8月才是销售意义上一年的开端。届时,宜家会向遍布全球26个国家的303间卖场注入近6000件新品,其中约2000件是之前从未出现在宜家产品目录册中的全新系列。

与产品一同抵达门店的还有2.12亿册《宜家家居指南》,它用29种语言呈现最想推荐的新品,最终它们往往都会顺利地成为畅销品。《宜家家居指南》上市之后,9月、10月两个月的销售业绩能达到宜家全年销售额的40%。

和这些庞大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宜家仅有的16名设计师,即便把所有外部签约设计师算上,也只有40人出头。

考虑到这本吸引人们走进卖场的《宜家家居指南》都是提前一年印好的,这意味着所有新品从设计到价格都必须提前两至三年规划,简直令人怀疑,宜家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这个家族企业对这些“商业机密”历来守口如瓶,但换来的却是越来越多有关质量和抄袭方面的质疑。随着宜家新任CEO Peter Agnefjall以及新产品设计主管Marcus Engman在过去两年接连上任,这个蓝黄帝国的大门逐渐开放起来,人们得以一窥它庞大产业链上的关键齿轮。

“70多年前,宜家就诞生在离这间屋子不远的地方,”站在宜家瑞典总部办公室一个放满了各色靠枕的木质阶梯看台上,Peter Agnefjall这样说,“我们的任务从第一天至今从未改变,那就是为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创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而努力。”

Agnefjall身边坐着负责宜家产品供应链的Jesper Brodin和产品设计经理Marcus Engman,前排还坐着不少设计师。

这片开阔的双层办公区域是宜家专门为了2014年6月2日这场“民主设计日”(Democratic Design Day)活动提前1年设计并建造的,被命名为“宜家民主化设计中心”。

这是宜家第一次向外界系统性提出“民主化设计”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宜家商业模式的核心。

“民主化设计并不难理解。这是主导宜家一切行为的根基。具体来说,民主化设计不是制造产品,而是制造更好的产品,它包含5个维度―设计、功能、质量、可持续和低价的统一。”Marcus Engman坐在一张明黄色的诺帕(Knopparp)沙发上开始了一场关于宜家民主化设计的演说。

通常,宜家的所有设计都从对消费者的洞察开始。宜家了解到大多数家庭都生活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他们能够花在家庭装修上的预算也同样有限。

宜家内部拥有一个大约100人的市场调研部门,专门捕捉人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并将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汇报给设计部门。这个部门的办公室就在刚落成不久的宜家民主设计中心的二楼。

有关都市人对于沙发的看法和需求,仅仅是这个部门以客厅为主题的洞察之一。实际上宜家的研究员们每年都会带着不同主题到世界各地用“家访”形式发现各种有趣的洞察。今年他们将主题设定为人们开始每一天的地方―卧室。

在与宜家民主化设计中心毗邻的展厅里,几台电脑屏幕上面用大大的粗体字写着“Good Morning”。这是宜家市场研究部联手咨询公司United Minds耗时半年在上海、伦敦、纽约等8个城市所做的调研报告的主题,它们希望弄清楚生活在全球各地的人们究竟如何开始一天的生活。报告最终以网页的形式公布出来,人们可以在里面查看各种有趣的照片,还有一个数据库,可以根据不同的选项设置来生成各类对比图表。

尽管这是宜家第一次以一份报告的形式公开市场调研成果,但宜家市场研究经理Mikeal Ydholm告诉《第一财经周刊》,类似的调研工作其实每年都在宜家内部持续不断地进行,为整个公司提供创新动力。

Ydholm每天的工作围绕着宜家内部的三类人―为制定公司战略的高管提供市场洞察,为各个具体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制订商业计划提供帮助,以及和诺帕沙发的设计师Nike Karlsson这样直接参与产品开发和设计的员工合作。“我们会直接参与产品的研发,”Ydholm说,“我们到全球各地去家访,观察人们的生活,尤其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具体产品,但更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据Ydholm介绍,未来宜家的家居生活报告会以不同主题每年更新一次,一些可以拿来讨论的话题已经在他的清单里了,比如食物。

报告只是宜家产品设计的开端,如何从抽象的报告中提炼出具体产品非常具有挑战。Mia Lunderstorm领导的宜家产品策略部每天都扮演着将需求转变为生产力的纽带。

“预测未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说实话我认为这个世上没人能完全预知未来。我们只是试图用宜家的视角去看待那些未来趋势。我要做的就是把宜家家居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去思考究竟要在卖场内摆上哪些东西。”Lunderstorm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宜家的产品预测主要依靠一个神奇的“产品矩阵”。这个矩阵由4种设计风格(乡村、斯堪的纳维亚、现代、瑞典潮流)和4个价位(高、中、低、BTI)组成。BTI(Breath-taking Item)是所谓的“心跳价产品”,价格让消费者忍不住打开钱包,它们通常放置在卖场的白色小方框里,包括苹果刀、转角防撞套等等。另外还有一类“杀手锏”产品,这是宜家拖垮对手的秘密武器―通常是和对手品类差不多,但价格便宜得多的产品,不定期推出。

宜家的产品策略师每年都会关注如上这“4×4”的矩阵,寻找其中有待补充的空档,即产品研发的薄弱环节,并结合未来的流行趋势,告知设计师未来一年明确的设计方向,甚至具体到某种风格、某个价位的客厅或者卧室产品。

在确定具体产品列表的过程中,Lunderstorm也要自己探索。事实上她和她的团队拥有整个宜家最梦幻的样板间。这些样板间有别于你在宜家卖场看到的样板间,它的某些角落看起来更像是装置艺术,比如用马克杯做成的灯罩。在一个由上海女孩自己设计的样板间里,还有一张用餐桌改成的乒乓球台。

Lunderstorm表示,每年她都会请宜家几个主要市场的普通人来设计自己心目中家的样子,然后制作成样板间,从中观察分析。有时他们还会设定某个目标消费者的生活情景,模拟一个样板间来尝试。这些大胆的、艺术化的样板间虽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氛围和情境,但说不定某个设计哪天就真的出现在宜家卖场里了。

当Lunderstorm将具体产品设计方案交给Engman手下的设计师时,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尽管难度很高,比如诺帕沙发的设计师Nike Karlsson当时接到的任务是设计一款前所未有的低价沙发―能放入任何面积的房子里,简单实用,方便运输,但同时保持质量和舒适度。

这听起来简直是异想天开。但在宜家,这样的“大胆假设”几乎是每件革命性产品诞生的开端。

“我的灵感来自于一名技术人员家里后院的那张蹦床。它非常坚固耐用,即使放在户外饱受日晒雨淋也可以用很久,而且非常便宜。最关键的是,如果用它来做沙发,应该会像躺在蹦床上那样舒适。”Karlsson说。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彻底颠覆传统意义上沙发的设计和工艺,将由木头、泡沫、海绵、弹簧等各种配件组成的沙发变成了类似蹦床的金属架,外加一层覆盖其上的纺织面料。

如果你没反应过来上面这一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Karlsson会告诉你,从此以后,沙发不需要由传统制造商来制作了,他们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供应商组合来生产诺帕沙发的框架,一个金属梯子制造商和一个办公椅制造商。诺帕沙发几乎不需要任何组装―只要把沙发套直接套在框架上就完成了,整张沙发的重量只有16千克,可以被拆解成宜家著名的平板包装,方便人们直接从卖场拎回家。沙发套被设计成好几种鲜艳明亮的色彩,也可以直接丢进洗衣机清洗。

最终,由于从原材料到加工到运输,整个流程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比传统沙发更低,宜家得以将诺帕沙发的价格定在69美元(约合人民币452元),也就是宜家最受欢迎的“心跳价”产品。

这背后当然需要宜家强大的全球采购和供应链作为支持。在宜家内部,这一链条被称为“价值链”,即一件产品每经过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其价值都必须得到提升,方法就是运用设计和合理采购节约成本。

宜家的产品和供应链经理Jesper Brodin是统领市场调研、产品预测以及设计三个部门的“幕后主使”。他是那个真正让设计变成产品的人。他曾在中国生活了3年,因为宜家全球主要供应商中有20%都集中在中国。最近,宜家还在上海设立了产品研发中心(Product Development Center),意在成为宜家设计师同供应商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

Brodin正在宜家内部创造一个类似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很少有人知道背后我们正在努力搭建技术平台、共享解决方案的公共界面,这样能完成快速迭代。”Brodin说。而设立产品研发中心的目的在于,让设计师们不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画图,而是直接走进供应商的厂房里,了解最新的技术和材料,探讨可能性。据Brodin介绍,宜家的许多产品都是设计师、供应商以及工厂技师一起在车间地板上设计出来的。

虽然“民主化设计”和它的5个维度是宜家新近总结出来的方法论,但事实上它一直在宜家内部以不同方式被践行。

第8篇

——《浪潮之巅》读后感

作者:张轶

展开正文前首先感谢团支部组织的图书活动,有这样一个契机读一本好书,做一些思考,也为2013年留下些记录思想的文字。

浪潮之巅,On Top of Tides.凭此书名,便联想到许多。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浪潮更替之间,便是兴亡转折之时。只见浪潮捧出新一批弄潮儿,镁光灯下舞台中央接受大众膜拜,不见旧人黯然转身,随旧时代远去留下落寞背影。

对此类公司商业案例一向有执著的个人偏好,关注郎咸平、时寒冰,也曾读过吴晓波的《大败局》而深省。如果说《大败局》提到的公司因年代偏早而有距离感,那么这本《浪潮之巅》所讲述的公司,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人极为熟悉的。从小接触DOS系统,经历486、586年代,旁观过互联网的兴起与泡沫破裂,身边不少同学去了谷歌、苹果、百度、IBM、思科、华为,手边用着的IBM电脑,苹果手机,hp打印机,微软操作系统,用google或者百度搜索,上雅虎淘宝,写博客微博,聊着qq/msn.我们都是信息革命浪潮的亲历者,是与这些公司共同成长的一代人,那些实体或虚拟的产物或多或少承载着我们的青春和记忆。当msn space消失,当雅虎邮箱关闭,当诺基亚手机被收购……熟悉的东西正在逐渐消失,我们的情感也愈发快餐化。

新技术取代旧技术从来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你必须接受大势变化。应时而变,顺势而为,最幸运莫过于发现和顺应潮流,站上浪潮之巅。当科技和信息以大爆炸般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伴随一大批公司兴起和没落,也颠覆了传统产业链、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

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商业模式属于电视广告。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10多亿美元,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花费90亿美元且分文未赚。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上任伊始就面临巨大财政压力,但是谁也没想到,奥林匹克和电视的结合能够开创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将数千万公司联结在一起,成为短短20天时间内聚集上千亿美元和数十亿人目光的大生意。

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商业模式创新,然而,正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电视广告收益屡创天价时,信息产业科技浪潮已暗流涌动。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加速推进历史进程,这一次尤为汹涌。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幅缩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程急速提升,"摩尔定律"带来行业颠覆,累积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经典模式在短短十年间就可能难以为继。

新技术、卫星转播和电视普及曾经开创了一个时代,然而就在三十年后的今天,电视媒体正受到极大冲击。受众获取奥运会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通过电视频道,而是PC、平板和智能手机这类新的传播终端。正如"人们开着电视但更愿意在微博上看各种关于春晚节目的吐槽"所描绘的场景,媒体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碎片化,电视作为单向度的传播方式所能发挥的营销空间已经有限,而新的传播渠道,尤其是社交媒体,更能加深品牌与受众的沟通。

创新造就新的奥运商业模式,创新也同样会摧毁它,PC和互联网携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席卷并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我们是随着这波浪潮成长的一代人,是信息科技加速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创新带来民主化和全球化的亲历者。

但凡重大产业革命,必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托于重大技术革命,第二阶段注重新技术快速发展并在主要领域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拓展期,在技术基础上发掘潜力和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浪潮始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商业化,微软和英特尔的WinTel模式,无疑在横向产业链上牢牢占据了制高点。在进入互联网技术普及阶段,雅虎一跃成为最大互联网门户网站,Google开创搜索广告商业模式,这一阶段制定了互联网行业开放、免费和盈利的规则,并决定了这个产业的商业模式。到了WEB 2.0时代,门户网站的衰落与搜索网站、社区平台的兴起交迭,昭示着用户自主选择、开发和交互的需求。Youtube, Facebook, Twitter在极短时间就主导了一方领域以及一大群用户。而移动互联网的大力发展催生了iPad等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彻底颠覆了整个信息行业以WinTel为主导的生态链。正如爱立信CEO Hans Vestberg 所预言的,手机就是当年的电灯泡,未来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就是几乎所有设备都会接入网络。

浪潮之巅的弄潮儿固然一时风头无两,但真正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执牛耳者不过寥寥。当雅虎、摩托罗拉、诺基亚没落之际,我们也真真实实地看到那些大败局的缔造者,曾经都是鲜亮辉煌的大赢家。即便现在风光无限的公司也都曾遭遇过危机。IBM固守硬件优势、忽略市场变化导致巨亏,通过改变战略、实现创新去创造市场,进而带动整个产业。苹果在微机发展初期处于行业领先,经历十余年蛰伏期,推出iPod、iPhone,重新定义、整合产业链,才重回顶尖行列。在这样一个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十八个月硬件性能翻番,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创新还是不创新,早已不再是一个问题。无论是主动求变,还是穷则变通,我们必须重点思考:创新应当有其法,什么才是适合以及有价值的创新。

首先是冒险与保守的平衡。保守并不意味着落后和错误,创新也并非保守的对立面,要有智慧分辨和取舍。AT&T以信息起家,家大业大,固守语音交换领域,空有顶尖的贝尔实验室,却接连错过互联网和无线通信两次绝佳发展机遇,最终落得曲终人散。反观IBM以保守著称,推出IBM-PC兼容机,但没有成为PC行业的领导者,保守令其失去了微机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会,但是却也使其从中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面向企业级用户市场。经营保守、技术创新,是一条适合IBM发展的道路。

第二是时机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的大势或环境。技术创新并没有错,但一方面需认准技术路线,另一方面要找准市场定位和推出市场的时机。产品理念太超前或应用环境不成熟就不具备植根土壤,而产品设计和性能落后者又被市场所抛弃,过犹不及,其结果可能都是失败。90年代初期移动互联网和wifi尚未发展,苹果推出掌上电脑PDA,最终因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其定位、需求量低而停产。而在2010年初,苹果iPad,很快颠覆了以WinTel为主导的整个PC工业生态链。一台不能联网的平板电脑究竟有多大的用处?iPad的成功,无疑得益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在手机普及之后对移动设备需求的增长。

第三是固有思维禁锢。当大公司于某一行业取得巨大成功后,在开拓新领域或面临环境变化时,往往倾向于复制其以往的成功模式,利用自身垄断资源而非技术进步获得更多市场和利润。但是市场环境会变,用户需求会变,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改变。没有一家公司、一个行业可以依赖于一种模式持续繁荣。即便如巨无霸微软亦是如此,专注于开发操作系统一举成为业界老大,利用其操作系统绑定软件的优势形成垄断,击败网景浏览器、RealPlayer等公司。微软坚持操作系统和桌面软件的发展道路固然令其成功避开互联网泡沫危机,但复制成功模式的强大基因也将其思路局限于卖软件赚钱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落后于雅虎和Google.成功者往往受制于固有思维,其组织架构和行为模式未必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第四,创新不应流于形式。2012年12月,新闻周刊在80周年创刊日之前,出版了最后一期纸质版本。传统平面媒体和新闻出版业在这一波信息技术浪潮中的光景只能用黯淡形容。默多克花重金创办The Daily数字版杂志是一个传统媒体转向新兴媒体的失败创新案例。适用于手机和平板阅读的数字版固然为传统杂志注入了新的产品形态和新的载体,但是当其内容不过是将纸上的图片文字转为电子版本,The Daily还是改变不了这仍然是一个旧产品的事实。应时而变,变在抓住大势和需求,而纸媒的落后绝不仅仅是其图片和文字的呈现形式。

第五,创新持续性。创新未必能在当下即刻体现价值,短视行为不可取,但若一味追求创新而导致创新研发与实际产品脱节,也是一种浪费资源。创新更不是某个项目、某个时间段的特定行为,事实上它应当成为每个领域、每家公司持续的日常化行为。3M公司允许每位技术人员自由支配15%工作时间从事个人感兴趣的研究,同时,3M也十分注重技术向实际产品的控制,拥有一整套成熟运作的NPI产品商业化流程,公司每年35%的收入都来自于近5年内开发的新产品。谈到复利时,人们总会感慨时间的巨大魔力,对于创新亦是如此,创新的持久化和制度化无疑是基业长青的基础。

第六,revolution和evolution.并非颠覆式的创新才叫创新,有些极其成功的创新反而来自于看似平凡的技术,这就是first to do it和first to do it right之间的区别。触摸屏技术、滑动解锁以及siri都非苹果首创,甚至有些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直到苹果把它们装进了iPhone这样一个可以被揣在口袋里的东西中。而粘性无法长久持续的"失败"胶水华丽转身,成为身价10亿美元的黄色便利贴,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

第七,管理创新培育技术价值。对于公司而言,创新的意义在于面向用户服务、创造持续价值,不仅指提升服务质量,还意味着更广泛的服务、新层次的消费群体或者广阔的新市场。仅当创新具备这一深层含义,才是有价值的创新。在公司战略上应当捕捉市场趋势、明确发展方向,在内部做好技术和运营模式的准备,通过管理,或举多部门众人之力集中力量完成大项目,或将小事做得更精致、更具效率,最终在消费者和用户层面呈现更优质更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很多公司都在鼓励创新和试验,但是有创新意愿并不等同于创新的真正实施,大公司管理应当寻求理念和细节两方面创新,以宽松人性化管理培育创意土壤,重视技术人才以激励其创新。好的管理甚至能让人忘却被管理,正如满意的用户往往都是沉默的。管理创新的精髓不在于管理出彩,而在于其真正服务于最终取得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以及支撑产品的技术研发和组织生产方式。

有人问:要改进一个灯泡,需要多少设计师。设计师说:等一下,我们要改进的必须是灯泡么?他们在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界定思考问题的方式,而我也相信,要攀上浪潮之巅并引领浪潮需要一种由"小"而"大"的优秀基因,"小"到明白什么是真正好的设计?"大"到预见下一个大未来是什么?

第9篇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技术 经济学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这个概念于2012年在业界首次提出,与2007年出现的“互联网化”概念一脉相承,强调互联网与各传统产业进行跨界深度融合。“互联网+”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成果与标志,也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抓手。

“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的产物。第一个10年,互联网催生了很多经济,跟传统行业共同生存、和平共处。在第二个10年,互联网改变甚至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这种改变又可分为四个阶段:先是使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后是渠道的互联网化,再是产品的互联网化,到今天,互联网已经开始全面融入金融、教育、旅游、健康、物流等传统行业。

一、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技术发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技术,对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信息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信息技术不但大量渗入产品之中,而且应用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控制自动化、操作规范化,充分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次,信息技术增强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一方面,信息技术已经渗入了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各类网络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取企业内部和外界信息,对企业的整体规划与决策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信息技术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美国自1980年以来,工业生产和管理效率平均提高了3倍以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半以上要归功于信息技术产业。

第四,信息技术产业化,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生产力,它日益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知识经济领域。

二、“互联网+”经济的实质

(一)“互联网+”的定义

所谓“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并进一步推动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简单的说,“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传统行业发展渠道,拉动传统行业的新增长。互联网同时打破了传统行业之间的界限,不同的行业在“互联网十”的推动下开始融合成新兴行业:通信业、IT业和传媒业融合成现代信息服务业;传媒产业、娱乐业、体育业、旅游业、IT业和地产业融合成休闲服务业;传统金融业、IT业融合成现代金融业;医疗业、IT业和地产业融合成养老保健产业。除了上述融合产业之外,新的融合产业形态也在快速形成中。产业融合的承载形式则是以巨型互联网企业为平台而形成的商业生态系统,其基础是先进的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平台,其核心是数以亿计的用户和活跃用户,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BAT”互联网巨头就是典型的代表。例如,阿里巴巴以电子商务起家,基于其先进的技术平台和庞大用户,通过收购而布局了阿里健康和阿里娱乐,并通过产业基金的形式积极布局汽车“智造业”。

“互联网+”不仅仅是连接一切的网络或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各个传统行业。除了无所不在的网络,还有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一起形成和推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创新民主化),催生了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

(二)“互联网+”经济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依托

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其目的是数据化,通过数据化,让一切业务都变得可以分析,从而更好的掌握市场和用户。大数据是互联网技术的新突破。大数据(bigdata,mega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Bigdata)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认为,大数据(Bigdata)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在下载到关系型数据库用于分析时会花费过多时间和金钱。大数据分析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因为实时的大型数据集分析需要像MapReduce -样的框架来向数十、数百或甚至数千的电脑分配工作。

通过获取与分析海量数据,我们能够获得用来分析人们行为习惯的有效信息,从而使得我们具备对个体行为进行推测的可能。那些在过去看似毫无价值的信息在如今都会随时可能会被用来回答“你是谁”的问题。

在大数据背景下交易平台在理论上拥有销售者网络行为的一切数据,网络交易平台存在与售假者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风险,与其等到售假侵权后“亡羊补牢”,不如提前行动做到“未雨绸缪”。

企业从数据和分析中创造价值的关键是将原始数据的数量和多样性转变为洞察驱动的行动的速度,而最终决定这一转化速度的快慢是则在于是否广泛用大数据技术。

生产者是有价值的,消费者是价值的意义所在。有意义的才有价值,消费者不认同的,就卖不出去,就实现不了价值;只有消费者认同的,才卖得出去,才实现得了价值。大数据帮助我们从消费者这个源头识别意义,从而帮助生产者实现价值。这就是启动内需的原理。

三、“互联网+”经济的作用

(一)创造经济新发展模式

“互联网+”催生的新产品和市场空间,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东北老工业区注入“互联网+”行动计划中,阿里巴巴已将沈阳作为重要物流节点来建设,依托沈阳和辽宁的区位优势,将辐射效应扩散至整个东北地区。在云计算、大数据和全球化贸易方面,阿里巴巴准备和辽宁省政府一起,建立云计算基地,协助政府和当地企业“上云”,积极搭建政府云和企业云项目。利用阿里巴巴先进的云计算实力和大数据经验,协助辽宁打造智慧省份和智慧城市。

(二)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互联网+”经济

“互联网+”经济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归根结底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有更多的消费者使用互联网。互联网信息安全面临威胁的弊端依然存在。据中消协的《2014年度消费者个人信息网络安全状况报告》引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前11个月,该平台共扫描各类网站164.2万个,较2013年增加了80.O%。其中,存在安全漏洞的网站为61.7万个,存在高危安全漏洞的网站共有27.9万个。2014年全年,360网站卫士共拦截各类网站漏洞攻击7.0亿次,较2013年1.21亿次增长了约4.8倍。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尚不完全,也没有建立起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盲目套用

互联网就是工具和武器,对于传统企业,最重要的是掌握这个武器,但是,掌握了这个武器,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打胜,最终,当所有人都掌握这个武器之后,还是要回到商业的本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不是颠覆,而是换代升级。真正的互联网经济是“互联网+传统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合。互联网如何做加法,最终要回过头去提升产品、供应方、资源方的成本效率和体验。

第10篇

智能投顾的发展与未来,是最近资本市场非常火的话题。智能投顾,智能是皮,实质是投顾,而投顾缺失是我国理财行业的真正痛点,如何才能创造出以投顾顾问为核心的定制化、综合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如何搭建核心科技的顶层?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金融与区块链教授李国权。 李权,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金融与区块链教授

:智能投顾能否承担起促进行业模式升级的重任?

李国权:从广义上来看,国际财富基金机构(SWFI)将智能投顾认定为一个新兴类别的金融投资顾问服务,提供基于网络的投资组合管理,通过算法和策略力争实现去人工化的服务模式。从狭义来讲,投资百科(Investopedia)认为,智能投顾是数字平台,在去人工化的情况下提供基于特定算法的、自动的金融规划服务。

在我看来,智能投顾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费用低廉。传统的人工投顾每年平均收取1.5%左右的管理费,而智能投顾仅为0.15%。

在传统投顾模式下,公司会根据客户的投资风格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收益水平,提供包括资产管理、信托、税务、保险和房地产在内的多种服务,但服务对象是高净值客户,且多以一对一模式为主,这使得传统投顾存在受众面窄、投资门槛高、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实际上,传统投顾虽然仍占据市场主流地位,但其问题早已暴露无遗,具备投资门槛低、管理费用少、客观公正且服务面广的智能投顾应运而生。此外,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低利率背景下投资回报率较低,相对成本较高,使得投资者投资管理从主动转为被动。智能投顾能为用户提供投资建议,制订个性化资产组合方式,并实时监测市场动态,对资产配置进行动态调整,以提高投资者回报率,让投资者享受到专业的、低成本的投资咨询和资产管理服务。

预计到2020年,全球智能投顾领域的资产规模将达到8.1万亿美元。虽然目前部分智能投顾公司并不盈利,但投资者理财需求在持续增长,行业蓄势待发之势已经明朗。

:一些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引进机器人投顾,更多的是从监管、缩减成本和满足客户需要的角度出发,目前并没有实证显示机器人投顾提供的产品策略能够跑赢真人理财顾问?

李国权:在美国,智能投顾并不是为了跑赢市场的黑科技,更多的是用于降低和规避不必要的成本。目前中国智能投顾“小荷才露尖尖角”,虽然价格低廉,能够提供一揽子相关服务,但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线投资咨询可以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有市场竞争力的价格和高质量的客户服务。同时,智能平台不断提升服务时效性,其行为监督系统能够帮助用户做出安全的投资决策。智能投顾正在改变人们对于金融的传统认知,而以往我们一直视它为不可能,毫无盈利空间。

智能投顾偏重资产投资组合。例如,Betterment专注于投资目标的实现,但似乎并不能衡量投资者的主观风险承受能力。这类智能投顾提供低成本、透明化、专注和系统的投资建议,传统投顾在这些方面做不到智能投顾的绝对理性。由于中国目前不存在合理避税和养老金规划等刚需,智能投顾就是普惠金融下的投资管理服务。但在税务系统庞杂而又高度透明的发达国家,税务规划会大大影响投资回报。智能投顾高度重视投资的税收效率,使课税项目与税收减免项目可以分开。在投资者的生命周期跨度中提供公允和系统性建议,这方面投资经理人很难做到。

:很多人认为投资端的数据和经验比算法重要,但国内投资端的数据存在很高的壁垒,缺乏交易数据、投资经验的创业公司如何才能扮演真正的智能投资顾问角色?

李国权:个人认为,目前合法地从第三方获取大数据并非难事。智能投顾可以为一部分客户提供适当的投资建议。有的投资顾问可以通过一个退休计划类的投资产品,直接调整客户的个人资产配置及其消费需求;但是,如果数据缺失,智能投顾就不能客观衡量投资者的主观风险承受能力。用户越多,使用时间越久,智能投顾的表现就越出色。因此,智能投顾有赖于长期投资,并不适合抱有投资心理的赌徒。

智能投顾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资产组合,包括财富管理、退休规划及其他财富目标的实现。资产组合的构建是基于年龄、退休时间表、年收入及投资目标等因子。智能投顾会自动为客户构建资产组合,并根据变化不断自动进行动态调整,同时,会自动把产生的收益和红利配置到资产组合中进行再投资。

:如何看待中国智能投顾领域的创新?国内哪些方面还有待加强?

李国权:中国的蓝海智投专注于资产在50万美元以上的高净值客户,可以通过QDII进行全球资产配置,投资海外资产。智能投顾可以加速开户流程,优化配置全球资产,提供一揽子多元化全球资产,如股票、债权、不动产及大宗商品;执行交易,进行自动风险管理,包括市场监测和资产组合再平衡。2017年,蓝海智投对其服务进行升级,将最低投资额降至5万美元。与此同时, 2016年,阿尔法云 (AlphaCloud)平台开始为银行、经纪公司,以及金融投资顾问提供投资策略和金融产品的顾问服务。

智能投顾可以提供无限的细分定制服务。智能投顾可以凭借越来越复杂的算法设计,在复杂的金融环境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资产组合。客户的数据包括收入、职业生涯、存款和消费行为、资产与负债,结合人工智能、智能设备的自主学习及其他数据技术,就能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投资策略。智能投顾对于客户行为的管理也会日益驾轻就熟。智能投顾终端上的客户交易、赎回、资产组合再平衡等各类数据,结合外部数据就能改善风险评估流程。行为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将极大帮助智能投顾,同时催生出更有效的投资行为,让投资者避免盲目跟风,追涨杀跌。

:有人断言智能投顾的命运已经注定:完成悲壮的历史使命,然后把培育出来的市场留给金融巨头,最后自己被并购或者消失,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李国权:从整体来看,目前智能投顾提供的投资建议要比绝大多数的传统投顾更为靠谱,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智能投顾将会越来越深入细致。如果智能投顾仅仅专注于投资顾问,那么将不可避免被收购的命运。但如果拓宽其服务范围,例如针对同一客户群体,除了提供投资顾问服务,还可能通过新的商业模式,产生新的商业价值。财富管理从业人员通常会提供完整的财富管理服务,包括投资规划、退休规划、资产分配、税务规划,以及保险管理等。

胜任的私人财富管理人员为客户设计有效的投资解决方案,这与机构提供的理财和资产管理不同,机构通常提供通用型产品。财富解决方案则是综合性、个性化的,体现出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投资解决方案需要考虑并整合客户完整的财务状况,知悉客户可见和不可见的资产和负债,了解客户复杂的税务状况,能够洞察客户可能出现的行为偏差,以及法律、道德和慈善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风险管理则更加复杂,投资者要面对死亡、长寿、医疗、财产、商业、政治及法律风险。财富管理人的角色是明确并量化这些潜在风险,做到对风险的合理管控。

对私人财富管理机构而言,服务的成本的有效性成为制胜的关键。智能投顾不仅颠覆投资顾问行业,很可能会颠覆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包括退休规划、资产分配、税务规划,以及保险行业等。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智能投顾有望转型升级为智能财富顾问,这将有助于个人投资者在做决策时能掌握更加完备的信息,并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整体性的解决方案。虽然被收购是条发展的路径,但转型升级为智能财富顾问将是更好的选择。

:随着同类平台的大量涌现,机器人投顾资产管理规模扩张开始急剧放缓,相关风投资本开始变得谨慎,智能投顾未来将会走向何方?

李国权:如果智能投顾不在计算能力和数据介入方面发力的话,很快就会失去行业关注,LASIC原则至关重要。

低利润(Low Margin):吸引和建立关键质量,防止竞争;轻资产(Asset Light):利用现有基础设施;互联网,电子商务,电信公司;可扩展(Scalable):扩展成本无或低,技术允许大规模采用和更改;创新能力(Innovative):使用社交媒体等技术找到未开发的市场,有颠覆性,解决实际题/问题;易合规(Compiance Ease):政府支持的可能性高,低调。

智能投顾要力争实现数字化、去中介化、民主化、去中心化,这也是未来考虑是否投资一家智能投顾企业的主要考量指标。

数字化造就新的商业模式,数字资产是普遍持有不足的品类,它不需要成为一个实w,甚至可以是电脑里面的字节,智能投顾必须妥善利用技术领域的各类创新成果。

去中介化可以降低投资者的经济和时间成本,降低交易风险。

信息技术与服务的民主化将使智能投顾面向更多的用户。随着数字化的低成本和智能手机的推广,普惠金融市场呈现井喷之势,许多原来昂贵的服务,现在可以通过小微金融实现。普惠商业模式可以帮助智能投顾为在其平台上交易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流动性。

数据与数据挖掘的成果,可以让个人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和洞悉市场,这将不再是机构投资者独享的盛宴,散户和机构投资者可以同步对市场进行预测。

第11篇

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安全。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对于一个经济体的重要作用,已是常识。

生产。如果说经济学讨论的是生产问题,那政治学讨论的则是(各种)分配问题。早在政治经济学的先驱者如马克思那里,生产方式决定了分配方式,就已经成为了共识。一方面是能否参与生产,即市场准入;另一方面则在于价值获益,即分配多少的问题。

金融。这里先说一个金融全球化的问题――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为什么要在国际视野之下讨论问题?答案也很简单,现在早就是全球化时代。特别是,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领域,都是高度全球化的领域。

金融大鳄罗杰斯曾表示,金融对于经济的增长有巨大的杠杆作用。有经验数据可以证明,当前资本流动的速度是货物贸易流动速度的15倍以上。经济处于上升期时,每年有很多的收益和利润,金融业的杠杆作用也促使经济以更高速度发展;然而,一旦收益和利润开始萎缩,在杠杆作用下,金融就又会拉动整个经济和某些受牵连的国家以更可怕的速度下滑,而且,这种速度会比它发挥积极作用时提升经济的速度更快。

美国总统奥马巴在2012年签署了JOBS法案(《美国就业法案》),正是通过让全民投资创业的合法化,从而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个被称为“众融法案”的创业促进法案,被业界广泛认为是一项对于创业和美国经济复苏的重大利好,同时,也是从“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上的“资本民主化”的重大利好――推动了金融投资,这个以前只能由少数精英人物把控的领域,向着资本民主化迈出第一步!同时,“众融法案”不限投资人资格、不限国籍的法律安排,向全世界各种聪明人、各种优秀的项目开放了美国的资本市场,让美国又一次走在了全球资本话语权的制高点上!

知识。知识的分析框架,是一个被最多人忽略的问题。没有一个人不在经济和商业之中,但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知识是一个问题。哈耶克就认为,经济的组织方式,是一个知识组织方式的问题。从尼采、波兰尼、福柯、哈耶克,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们,都在讨论知识问题。

创新和监管

先谈创新。金融大体上可以分为借贷和投资。说到互联网金融,今天媒体谈得较多的是P2P借贷方式。我想多谈谈互联网投资的Crowdfunding。有人将这个词译为“众筹”,但我更喜欢“众融”这个译法。比起借贷来说,投资更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来参与,无论是产业分析、企业估值、商业模式设计、团队建设等等。所以,“众融”不只有资金融通的意思,还有知识融合、人才融合的意思在里面,是一个更好的译名。而且,从产业发展历史来看,美国的“众融”(Crowdfunding)概念,是从“众包”(Crowdsourcing)发展来的。众包,可以理解成大规模的外包,而且是连企业最核心的能力都可以寻求外包。先有众包,再有众融。无论众包或众融,都是知识密集型的、大规模的社会化协作以及网络化“虚拟组织”的结构性“融合”,远远不只是简单的“筹集”的概念。

在我理解,不应该只从模式角度谈模式,不应该只从互联网角度谈互联网,也不应该只从金融角度谈金融。我们实际上应该从国家经济、政治经济学角度谈问题。

任何改革都会遇到既得利益的阻挠,我们可以用增量改革的方式来做。主席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互联网金融就是一个增量。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新的利益体的出现,而恰是在它们的竞争中,普通创业者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奥巴马为什么签署《美国就业法案》呢?原因恰在于美国经济危机以后需要刺激经济,只有创业才有就业,奥巴马成立了创业美国的项目。很有意思的是,不像中国搞科技园区、管委会的做法,而是找了两个企业家来做这件事,也找了很多基金公司。最近,我见到一个很大的风投合伙人,这家基金投过百度,他跟我明确讲VC会死掉,所以需要众融这样更个人化的方式服务创业投资。这几天,我又读到了一份美国资本互联(CAPLINKED)公司的一份报告,也认为众融将蚕食VC/PE这一类私募股权基金的市场份额。

众融对国民经济影响更大,P2P更多在一些高大上的机构当中在转移支付、转移财富,原来财富在银行,未来财富可能会在BAT(百度、阿里、腾讯)这类公司里。除了要关注P2P,更要关注创业。金融不应该只为金融机构挣钱服务,金融应该为产业服务。一直讲金融已经虚拟化,没有为实业服务,不希望在新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又有同样的故事发生。而且,众融的业务因为创业,对于传统银行业务影响很小,传统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微创企业的贷款,本来就微乎其微。金融服务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奥巴马2012年签署《美国就业法案》时,只允许合格投资人(Accredited Investor),如我们的QDII、QFII等等进行投资。但在2013年4月5号重新的第三版修订案中,将投资者扩大成为了“任何人”,对投资人的身份资格、国籍都没有了限制。这表面上看是监管问题,但这更应看作是制度的创新,同时在吸纳全世界的钱和好项目。体制创新才是解决商业模式的根本手段。

再谈监管。大概十年前,我曾做过在线支付,跟支付宝同年,后来我们的投资方非常担心以后会面临监管问题、牌照问题,于是我们在做了两年后转让了,但坚持下来的像快钱、支付宝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后来几方联合成立了支付协会,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来管理,不少支付公司都拿到了牌照。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应该积极推动做这件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讨论。我也相信同样的故事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生,2013年12月人民银行就成立了互联网金融协会。

监管必要,就应该做一点实际的事促进监管发生。党的十之后大家都在“解读”十报告,很多媒体从各个方面进行解读探讨。但是市场经济更成熟的美国人、欧洲人在做什么呢?他们在“游说”政府,“众融法案”就是在这样的“游说”下实现的。在我看来,如果希望为行业做贡献,不能停留在讨论层面,要有行动,让事情发生,让监管或者法规发生。

第12篇

在2013年,“互联网思维”一词火了,但“移动互联网思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尽管有人零星提到了基于移动端的设计与体验创新,也有人说将发生对PC互联网的颠覆变革,但谈得更多的是“碎片化思考”,并没有进行系统梳理。​

“你首先必须找到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的真正区别,这是梳理移动互联网思维的起点。”在栾义来看来,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导致信息传播的加速,以及信息控制权的易帜,由此催生出产业链重构与价值重组,“移动互联网通过把人和网络实时链接,拥有比互联网更快的加速度,更低的参与成本,这些变化都是数量级的。”​

为此,“经理+”网站(《IT经理世界》杂志旗下精英社区)专访了栾义来,请他盘点2013,梳理出有关“移动互联网思维”的四大要点,以飨读者。​

一、万物之间直接、实时链接,是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互联网的核心差异点,由此带来了加速的消费者参与感与商业生态的演进。​

历史证明,信息传播每加速一次,信息控制权就会重组一次。真正的消费者投票机制在互联网之前并不存在,信息的传递主要还是依靠渠道商,反馈也不够及时,于是就有了“牛鞭效应”的说法,而消费者还只是沉默的大多数。​

在PC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开始加速,消费者也逐渐参与到投票中来,商业生态的演进由此加速,这才有了很多淘品牌在2~3年之内迅速崛起的现象。其中,电商平台进一步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但电商依然作为一个渠道挡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真正赚钱的是像淘宝、大众点评等信息中介平台。​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万物的直接、实时链接使得信息反馈与用户参与的成本持续降低,碎片化时间也带来了参与时长的增加,两者的累加效应,使得“消费者赋权”开始真正发挥威力。​

移动互联网也使得品牌商与消费者维持关系的成本降到最低,真正有机会摆脱中介平台,我们即将开启一场去中介平台化和更深刻的商业民主化运动,品牌的演进获得了新的加速度。这意味着品牌商可以自己制定游戏规则,直到彻底抛弃中介平台,用户也将是品牌商自己的,而不是中介平台的。(互联网真正的精神就是信息的共享、透明、高速流通,移动互联网大大加速了相关的进程)​

由此来分析,微信之所以强大,在于它是链接工具与信息管道,而不是信息中介,它的运营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品牌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维持与粉丝的关系。​

于是,品牌的演进会呈现两种现象:一是将来会有更多跟小米类似的新创商业品牌涌现,它们从诞生第一天开始,就和粉丝一起共同创造一个品牌;二是像耐克、海尔、华为等传统的强势品牌通过去中心化,以更低的成本与粉丝保持互动,将可以加速品牌的商业民主化转型。​

“Nick+”的例子值得参考,耐克通过发行移动硬件设备Fuelband,以及Nick+Running、Nike+Basketball等APP应用,并搭建起Nike+Accelerator的开放孵化平台,使得自己从硬件生产者转身为服务提供商,并拥有了千万级别的铁杆粉丝用户。​

二、移动互联网加速了资源的配给效率,信息的垂手可得以及基于碎片化与场景化的资源撮合,都将极大释放用户原本被压抑的消费需求。​

移动互联网有哪些需求特征是PC互联网所没有的?你会看到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变得更简短与快捷,大量即时冲动型需求大量产生,即时服务提醒也将变成很重要的服务呈现和实现手法。​

举例像今夜酒店特价、嘀嘀打车这两款产品,是完全是移动互联网才催生的需求和产品。实际上,这些冲动型需求一直就存在,只是原本无法被满足,以至于被压抑住了。(这就是所谓“分众热聚”,越来越细分、越来越狂热的消费者会捧起那些打动他们的应用、公众号,因为移联网,太能匹配了)​

这时候考验的是如何将用户释放的消费场景需求,进行即时转化和满足,比如说O2O模式下的即时资源撮合。也就是说,社会资源的供给也并没有增加,唯一改变的资源匹配效率的极大提升,这也是我们重新思考移动互联网碎片化与场景化特征,寻找完全基于移动互联网生长的新模式的出发点。​

所以,我们需要做好“碎片时间的完整体验表达”或“碎片化呈现”。逻辑思维的运营者罗振宇每天用一分钟的语音,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推荐各种知识,而微信之父张小龙也有一个说法,叫作“如果不能让用户在一分钟爱上你”。​

原因在于,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可能只有这么久,你必须要让他能够完成一个闭环的完整体验,才能赢得他。举例来说,碎片化呈现可能将是10分钟的手机游戏、4分钟的商品购买、3分钟的陌陌交友等。​

还有一点在国内少有人关注,那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分钟都将可以被计价。比如普通人和专家资源是可以直接实时链接的,当你可以直接找到律师、医生等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可以进一步消除专业知识的信息不对称,而专家的碎片化时间的价值也可以重新估算,并按照分钟来出售。​

三、移动互联网在企业O2O变革中的第一步是重建一套移动零售的管理思维。企业现阶段的核心诉求将是建立统一的微网站体系,并重新定义传统的管理软件。​

现在,市面上95%的提供微信营销服务的公司,基本是提供建站服务,腾讯自己也做了一个名为“风铃”的无线自助建站产品。但我们一定要清醒看到,只有微信是无法承载完整闭环的O2O的,它只能是一个环节,包括阿里的支付宝也只是一个环节。​

面对一个个碎片化的环节或工具,企业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微网站体系,重新定义原来传统的管理软件,将原先的CRM系统、供应链系统等做适合移动互联网的改造,重新建立一套适合移动零售的管理思维。​

大致来说,在面向消费者的前端,企业需要抓好入口,充分需要利用好包括微信、支付宝等在内的超级APP。其中,二维码作为万物的标识正在链接一切,将是品牌跟用户产生接触点转化的最有效工具,它可以成为新的用户感知和流量的入口。同时,企业还要建立自己的微社区,整合碎片化的社交渠道,与粉丝保持互动。(从某种角度说,你更需要的不是卖东西给粉丝,而是更多地获得与他们接触的机会,用数据描出他们的“画像”)​

在后端,企业需要将入口与后台有效打通,把传统的CRM、商品运营、服务流程等重新基于移动互联网来构建,从而实现用户的有效转化与沉淀。​

四、移动互联网正在催熟新的商业模式杀手锏,“工具+社区+电商”的混合模式正在浮现。​

“工具+社区+电商”的三位一体化模式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模式,比如大姨吗APP、航班管家APP最开始本身是一个工具,但正在成长为社区,并开始逐步嫁接电商业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简单来说,工具如同一道锐利的刀锋,它能够满足用户的痛点需求,但它无法有效沉淀粉丝用户,社区就成为了沉淀用户的必需品,而电商化则是衍生盈利点的有效方式。三者看上去是三张皮,但内在融合的逻辑是一体化的。(工具的切入点很重要,满足什么人群,他们的特性是怎样,决定你未来能做什么样的事儿)​

微信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它从一个社交工具,加入了朋友圈点赞与评论等社区功能,继而添加了微信支付、精选商品、电影票、手机话费充值等功能。跟微信模式类似的Line最近也在日本推出了C2C电商平台Line Mail,卖家开店不需要费用,Line只赚取10%的提成。这些移动IM工具都已经在向移动电商延展。​

第13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竞争;新业态;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3-0027-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崭新的数字金融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功能的融合逐步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业态和模式,并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等金融的“外行人”逐步踏入金融领域,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推进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式,降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成本,改变金融的格局与环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基于各自的优势融合发展,为金融体系的完备、金融业务的丰富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金融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向,引导创造更加丰富的金融新业态。

一、互联网发展催生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

互联网发展产生了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为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1.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物质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技术基础、平台基础和客户基础等。

第一,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技术,深刻改变着传统金融模式,推进了金融深化发展,为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支撑。云计算通过分担电脑存储、计算及扩展等功能,提高了用户计算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通过交叉配置服务时间满足服务需求时间分布不同的用户需求,提高服务响应效率。陈甚澍(2012)认为云计算技术能够降低银行业的成本、风险,提升其竞争优势。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等方式创造价值,成为驱动创新、提高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基础。谢平(2013)指出,大数据为金融活动参与者的信用评级提供了支撑。在大数据技术运用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违约概率。

第二,互联网平台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用于匹配参与者双方的需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平台基础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数据层,主要是运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原始基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反馈;二是规则层,主要由交易规则、运营规则、管理规则、安全规则等构成;三是应用层,主要是为金融需求者提供集支付、理财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当在模式创新基础上的用户累积数量达到质变之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层、规则层和数据层会出现联动创新的局面,呈现出向综合化或横向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第三,互联网的客户基础强调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互联网的客户基础旨在汇集客户资源,覆盖长尾市场,这要求单个客户边际服务成本足够低和客户数量足够大以实现规模经济。借助于互联网服务渠道能够有效获取大量客户,同时降低单个客户的边际服务成本。二是互联网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差异化和便捷化的服务需求。随着市场用户信息的不断透明化,客户需求不断凸显个性化,借助互联网的金融服务能够实现对客户的细分,充分挖掘客户潜在需求,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从客户需求出发提升服务价值。

2.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础主要包括支付功能、信息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其中,支付功能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信息功能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资源配置是提高配置效率的支撑。

第一,传统支付是对交易者之间、金融机构之间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支付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实现债权债务清偿的制度与组织安排。以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下,运营商通常将用户手机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通过扣除用户话费进行支付交易。以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下,银行通过运营商获得通信网络服务,将用户的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支付。在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体的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与运营商、银行和商家合作,共同完成支付交易,合作方权责明确,有效提高了支付效率。

第二,互联网的信息功能不仅优化了传统金融的“提供价格信息”的功能,而且使“价格信息”的内涵得以丰富。一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加快了信息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速度,从而使利率指标更加准确地反映资金的供需状况,引导资金的配置效率,为金融机构带来了价值增长。二是信息的流影樗孀胖Ц痘疃,对这些支付活动蕴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了解客户偏好、信用状况等信息,通过精准营销实现金融机构的价值增长。

第三,互联网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一是互联网技术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均能进行科学高效处理,解决传统金融忽视的小微领域的信用评价问题,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二是互联网能够实现跨国界、跨时区和跨领域配置资源,拓展传统金融配置的范围和边界,为风险管理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完善的交易工具,可深化金融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二、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动力分析

互联网技术发展形成了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这是金融模式创新的必要前提。从国内实践看,金融抑制、制度变迁和信息不对称为互联网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环境和空间,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当前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生态。

1.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金融行业更为突出。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并增大了金融交易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不能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不能确定企业的风险与风险成本,导致商业银行只能依据平均风险值来确定企业利率水平。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低风险企业由于借贷成本高于自身预期而退出信贷市场,信贷市场存在更多的是借贷成本低于自身预期的高风险企业。在此背景下,必将推动信贷市场利率上升,同时增加信贷市场的整体风险,从而造成大量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互联网金融在本质上可被视为一种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形成的“新金融中介”。互联网技术能够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加透明和有效,缓解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资金配置效率。例如,P2P、网络众筹等金融模式的出现,从市场痛点出发,有效弥补了市场空白,推动了金融模式创新发展。

2.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制度变迁是以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突破原有制度的制约,解放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金融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制度滞后。从金融制度变迁的层面来看,我国原有的金融体系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的金融体系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然而传统金融机构的牌照垄断、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忽视中小微企业等因素使金融体制改革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发展。

互联网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法律层面,为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国务院及各省部委纷纷出台相关规章,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政策层面,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鼓励金融创新发展、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等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在征信层面,互联网金融与征信体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征信机构应运而生。

3.金融抑制

对金融进行过度管理会导致金融配置效率低下,甚至金融秩序无序。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形成金融抑制,使得金融资源不能发挥作用,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金融抑制的特征,例如政府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信贷资金流向限制、信贷配额限制、银行开设分支机构限制等。

金融抑制导致了金融服务缺口不断扩大,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土壤,金融抑制下的市场需求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大量的金融资源被配置到了政府项目及国有企业等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及一些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不足。互联网发展推动了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为金融抑制局面的改变提供了支撑。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实现了金融行业内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效率的提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降低,对资金需求者的信用和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价,将分散化的金融资源高度融合,推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方向

依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从经济社会属性、产业组织属性和功能属性等角度分析金融模式创新方向,为未来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指导。

1.基于互联网金融经济社会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金融功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向前发展。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感知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的理念向传统金融持续渗透,成为互联网时代金融功能转型的内在驱动力。农业文明背景下,经济具有较强的自给性、区域性和封闭性等特征,此时的金融功能仅是货币功能。工业文明背景下,经济呈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特征,生产要素跨地区和跨国界流动,金融功能从支付结算到信贷功能,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文明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发展丰富了信息交流的空间和信息价值创造的渠道,信息数据出现了跨时空、跨虚实的交互。经济发展推动金融从服务生产功能向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与价值创造功能转变。

在此背景下,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模式创新的出现,融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基因、创新思维和消费方式,创造出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改变了现代经济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金融消费习惯。这在追求金融活动更加高效便捷的同时,也满足了广泛用户在支付、融资与投资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以关注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打上了关注内心、关注精神、关注感受的广义虚拟经济思想烙印,蕴含着社会生活价值重塑的社会经济生态变迁逻辑。

2.基于互联网金融产业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互联网金融产业属性演进方向表现为互联网系统与金融系统的相互交织和动态演变过程。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渗透和传统金融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使原本不交叉的产业领域实现了跨界融合。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思维向传统金融机构渗透,而且包括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技g推进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金融模式创新本质上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各种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持续交织、耦合与互动,生成新模式的过程。从互联网金融来看,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以电子化、信息化等方式进行金融交易,并融入以人为本、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内容,具有形态虚拟化、运行方式网络化等特征。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强调满足用户心理需求,让其因享受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而感知价值。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对信息数据等无形资源的挖掘和分析,使价值形成方式摆脱了传统有形资源的路径。互联网金融将价值创造与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以金融民主化、普惠化为特征的产业组织属性和价值创造的演进路径。

3.基于互联网金融功能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以长尾理论为基础,互联网金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降低边际成本。互联网金融的边际效益递增规律使个性化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资金的时间、空间匹配边界和规模得以极大的扩展。互联网背景下的虚拟经济时代,新的金融产品、金融需求、金融服务以及新的交易关系不断出现,冲击并颠覆着传统经济基础上的传统金融模式与功能,使金融模式创新成为必要和可能,并推动了金融模式创新进一步发挥壮大。正如林左鸣(2011)所强调:“正是此类让虚拟价值走上前台的规则变化和观念更新,使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必要并且可能。”

虚拟经济重新定义了金融行业的价值分工和商业模式,让虚拟价值走上前台,利用新思维、新技术对传统金融商业模式和服务功能进行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将金融业态模式和本质功能加以网络化和及时化,是对传统金融功能进行的有益拓展,营造了新的金融生态圈及其价值创造方式。互联网金融精确对接用户的需求盲点,让金融回归普惠和民主化,让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满足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模式演进与功能拓展,既取决于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的渗透,又取决于现代社会大众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更高层次的需求体验。通过金融模式创新与功能拓展,可向用户开放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制定权和所有权,为用户提供具备互联网基因的生活体验和全新的金融消费生态链。

四、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与对策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迎合了我国金融产业发展新趋势,带动了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和模式,不断地促进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1.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产业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互联网企业逐渐开始拓宽业务范围,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还在不断地创新和探寻新型的业务模式。未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有两类:一是依赖技术进步而实现的移动支付、大数据金融平台和直销银行等;二是依赖与传统金融合作而实现的综合性平台和智慧银行等。

第一,基于技术进步的金融模式创新。从技术层面来看,移动支付、大数据金融平台和直销银行等将是金融模式创新的新渠道。在移动支付方面,未来支付模式将围绕“金融+生物识别”开展。目前,利用指纹、声波、人脸、虹膜、指静脉等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集中在开户身份核验、缴费支付认证、自助机无卡取现等场景,如招商银行的“ATM刷脸取款”、民生银行的“手机银行指纹支付”以及阿里、腾讯等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刷脸付”“声波付”“空付”等。多渠道探索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是未来金融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金融数据平台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平台+数据+金融”。利用大数据金融平台能够实现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挖掘,对用户信用进行评价,以及对金融产品进行定价等,推进金融模式深化发展。在直销银行方面,由于没有物理网点,直销银行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比如汇丰银行的直销银行通过互联网渠道、手机银行方式或其他电子渠道提品或服务。

第二,合作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创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合作方式从“大数据+电商平台”向“大数据+综合性平台”转型。商业银行通过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能够积累大规模的用户,并通过平台规则、互动机制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合作背景下形成的数据、平台和金融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综合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能够为用户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包括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融资担保和财富管理等,实现互利多赢的全新商业模式。未来将形成三大模式:一是以浦发银行为代表,关注消费金融和支付功能,利用高效的平台处理终端,构建跨平台、跨币种、跨渠道的支付体系;二是以招商银行为代表,关注创新财富管理服务,构建一个提供资讯、金融产品精选、在线理财顾问的全流程财富管理平台;三是以华夏银行为代表,关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功能,打造立足于支付结算、现金管理为代表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的银企合作模式。

2.金融模式创新的对策

互联网发展与金融模式的创新深化,重塑了金融体系的核心竞争优势。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应深刻认识互联网发展对金融模式创新的重要影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探讨促进商业银行创新的对策,为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支持。

第一,借鉴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体现为尊重用户体验、开放包容以及公平普惠等。传统金融企业应借鉴互联网思维,为其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方向参考。重视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细微变化,根据用户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设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学习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化商业银行内部业务流程,最大化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

第二,运用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挖掘、整理和分析数据,把握产品发展方向和用户需求偏好,精准设计金融产品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增强用户体验;线上线下方式相互配合,实现用户获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线下主要是进行获客和增加客户体验,线上主要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便捷化。

第三,推进服务渠道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金融服务或金融交易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企业必须瞄准金融服务趋势,推进服务渠道创新。通过开发各种软件,利用线上银行业务替代线下业务,提高工作效率。比如郑州银行的“简单派”和“鼎融易”,通过自建或整合外部渠道,为其上下游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利用广告宣传、新闻媒体和口碑等方式,推广渠道影响力。

第四,激发人才创造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激发人才的创造潜力是商业银行金融模式创新成功的基础。通过引进具备互联网金融从业经验的人才,依靠技术溢出效应和流动效应,带动创新;通过内部人才培训,实现人才转型,支持创新;通过内部选拔或外部引进的路径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支持金融模式创新,加快产品与业务转型。

第五,强化风险管控。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风险传播速度更快,冲击力度更大,需要对创新风险进行严格管控。要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和管理机制。通过建立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将外部数据转化为预警信号,对用户进行有效监管,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8).

[2]陈甚澍.论云计算及其在银行业的运用前景[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黄桂田,何石军.结构扭曲与中国货币之谜――基于转型经济金融抑制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1,(7).

[4]张成虎,金虎斌.互联网金融驱动创新机制研究[J].财经论丛:2016,(2).

[5]李佳.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与融合――基于功能观的讨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1).

[6]李敏.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生态体系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上海金融,2015,(12).

[7]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第14篇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3-0027-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崭新的数字金融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功能的融合逐步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业态和模式,并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等金融的“外行人”逐步踏入金融领域,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推进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式,降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成本,改变金融的格局与环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基于各自的优势融合发展,为金融体系的完备、金融业务的丰富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金融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向,引导创造更加丰富的金融新业态。

一、互联网发展催生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

互联网发展产生了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为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1.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物质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技术基础、平台基础和客户基础等。

第一,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技术,深刻改变着传统金融模式,推进了金融深化发展,为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支撑。云计算通过分担电脑存储、计算及扩展等功能,提高了用户计算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通过交叉配置服务时间满足服务需求时间分布不同的用户需求,提高服务响应效率。陈甚澍(2012)认为云计算技术能够降低银行业的成本、风险,提升其竞争优势。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等方式创造价值,成为驱动创新、提高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基础。谢平(2013)指出,大数据为金融活动参与者的信用评级提供了支撑。在大数据技术运用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违约概率。

第二,互联网平台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用于匹配参与者双方的需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平台基础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数据层,主要是运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原始基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反馈;二是规则层,主要由交易规则、运营规则、管理规则、安全规则等构成;三是应用层,主要是为金融需求者提供集支付、理财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当在模式创新基础上的用户累积数量达到质变之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层、规则层和数据层会出现联动创新的局面,呈现出向综合化或横向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第三,互联网的客户基础强调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互联网的客户基础旨在汇集客户资源,覆盖长尾市场,这要求单个客户边际服务成本足够低和客户数量足够大以实现规模经济。借助于互联网服务渠道能够有效获取大量客户,同时降低单个客户的边际服务成本。二是互联网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差异化和便捷化的服务需求。随着市场用户信息的不断透明化,客户需求不断凸显个性化,借助互联网的金融服务能够实现对客户的细分,充分挖掘客户潜在需求,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从客户需求出发提升服务价值。

2.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础主要包括支付功能、信息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其中,支付功能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信息功能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资源配置是提高配置效率的支撑。

第一,传统支付是对交易者之间、金融机构之间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支付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实现债权债务清偿的制度与组织安排。以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下,运营商通常将用户手机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通过扣除用户话费进行支付交易。以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下,银行通过运营商获得通信网络服务,将用户的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支付。在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体的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与运营商、银行和商家合作,共同完成支付交易,合作方权责明确,有效提高了支付效率。

第二,互联网的信息功能不仅优化了传统金融的“提供价格信息”的功能,而且使“价格信息”的内涵得以丰富。一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加快了信息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速度,从而使利率指标更加准确地反映资金的供需状况,引导资金的配置效率,为金融机构带来了价值增长。二是信息的流?影樗孀胖Ц痘疃?,对这些支付活动蕴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了解客户偏好、信用状况等信息,通过精准营销实现金融机构的价值增长。

第三,互联网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一是互联网技术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均能进行科学高效处理,解决传统金融忽视的小微领域的信用评价问题,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二是互联网能够实现跨国界、跨时区和跨领域配置资源,拓展传统金融配置的范围和边界,为风险管理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完善的交易工具,可深化金融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二、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动力分析

互联网技术发展形成了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这是金融模式创新的必要前提。从国内实践看,金融抑制、制度变迁和信息不对称为互联网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环境和空间,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当前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生态。

1.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金融行业更为突出。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并增大了金融交易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不能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不能确定企业的风险与风险成本,导致商业银行只能依据平均风险值来确定企业利率水平。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低风险企业由于借贷成本高于自身预期而退出信贷市场,信贷市场存在更多的是借贷成本低于自身预期的高风险企业。在此背景下,必将推动信贷市场利率上升,同时增加信贷市场的整体风险,从而造成大量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互联网金融在本质上可被视为一种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形成的“新金融中介”。互联网技术能够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加透明和有效,缓解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资金配置效率。例如,P2P、网络众筹等金融模式的出现,从市场痛点出发,有效弥补了市场空白,推动了金融模式创新发展。

2.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制度变迁是以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突破原有制度的制约,解放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金融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制度滞后。从金融制度变迁的层面来看,我国原有的金融体系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的金融体系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然而传统金融机构的牌照垄断、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忽视中小微企业等因素使金融体制改革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发展。

互联网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法律层面,为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国务院及各省部委纷纷出台相关规章,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政策层面,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鼓励金融创新发展、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等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在征信层面,互联网金融与征信体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征信机构应运而生。

3.金融抑制

对金融进行过度管理会导致金融配置效率低下,甚至金融秩序无序。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形成金融抑制,使得金融资源不能发挥作用,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金融抑制的特征,例如政府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信贷资金流向限制、信贷配额限制、银行开设分支机构限制等。

金融抑制导致了金融服务缺口不断扩大,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土壤,金融抑制下的市场需求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大量的金融资源被配置到了政府项目及国有企业等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及一些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不足。互联网发展推动了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为金融抑制局面的改变提供了支撑。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实现了金融行业内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效率的提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降低,对资金需求者的信用和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价,将分散化的金融资源高度融合,推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方向

依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从经济社会属性、产业组织属性和功能属性等角度分析金融模式创新方向,为未来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指导。

1.基于互联网金融经济社会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金融功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向前发展。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感知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的理念向传统金融持续渗透,成为互联网时代金融功能转型的内在驱动力。农业文明背景下,经济具有较强的自给性、区域性和封闭性等特征,此时的金融功能仅是货币功能。工业文明背景下,经济呈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特征,生产要素跨地区和跨国界流动,金融功能从支付结算到信贷功能,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文明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发展丰富了信息交流的空间和信息价值创造的渠道,信息数据出现了跨时空、跨虚实的交互。经济发展推动金融从服务生产功能向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与价值创造功能转变。

在此背景下,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模式创新的出现,融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基因、创新思维和消费方式,创造出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改变了现代经济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金融消费习惯。这在追求金融活动更加高效便捷的同时,也满足了广泛用户在支付、融资与投资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以关注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打上了关注内心、关注精神、关注感受的广义虚拟经济思想烙印,蕴含着社会生活价值重塑的社会经济生态变迁逻辑。

2.基于互联网金融产业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互联网金融产业属性演进方向表现为互联网系统与金融系统的相互交织和动态演变过程。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渗透和传统金融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使原本不交叉的产业领域实现了跨界融合。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思维向传统金融机构渗透,而且包括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技?g推进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金融模式创新本质上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各种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持续交织、耦合与互动,生成新模式的过程。从互联网金融来看,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以电子化、信息化等方式进行金融交易,并融入以人为本、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内容,具有形态虚拟化、运行方式网络化等特征。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强调满足用户心理需求,让其因享受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而感知价值。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对信息数据等无形资源的挖掘和分析,使价值形成方式摆脱了传统有形资源的路径。互联网金融将价值创造与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以金融民主化、普惠化为特征的产业组织属性和价值创造的演进路径。

3.基于互联网金融功能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以长尾理论为基础,互联网金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降低边际成本。互联网金融的边际效益递增规律使个性化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资金的时间、空间匹配边界和规模得以极大的扩展。互联网背景下的虚拟经济时代,新的金融产品、金融需求、金融服务以及新的交易关系不断出现,冲击并颠覆着传统经济基础上的传统金融模式与功能,使金融模式创新成为必要和可能,并推动了金融模式创新进一步发挥壮大。正如林左鸣(2011)所强调:“正是此类让虚拟价值走上前台的规则变化和观念更新,使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必要并且可能。”

虚拟经济重新定义了金融行业的价值分工和商业模式,让虚拟价值走上前台,利用新思维、新技术对传统金融商业模式和服务功能进行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将金融业态模式和本质功能加以网络化和及时化,是对传统金融功能进行的有益拓展,营造了新的金融生态圈及其价值创造方式。互联网金融精确对接用户的需求盲点,让金融回归普惠和民主化,让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满足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模式演进与功能拓展,既取决于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的渗透,又取决于现代社会大众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更高层次的需求体验。通过金融模式创新与功能拓展,可向用户开放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制定权和所有权,为用户提供具备互联网基因的生活体验和全新的金融消费生态链。

四、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与对策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迎合了我国金融产业发展新趋势,带动了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和模式,不断地促进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1.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产业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互联网企业逐渐开始拓宽业务范围,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还在不断地创新和探寻新型的业务模式。未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有两类:一是依赖技术进步而实现的移动支付、大数据金融平台和直销银行等;二是依赖与传统金融合作而实现的综合性平台和智慧银行等。

第一,基于技术进步的金融模式创新。从技术层面来看,移动支付、大数据金融平台和直销银行等将是金融模式创新的新渠道。在移动支付方面,未来支付模式将围绕“金融+生物识别”开展。目前,利用指纹、声波、人脸、虹膜、指静脉等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集中在开户身份核验、缴费支付认证、自助机无卡取现等场景,如招商银行的“ATM刷脸取款”、民生银行的“手机银行指纹支付”以及阿里、腾讯等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刷脸付”“声波付”“空付”等。多渠道探索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是未来金融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金融数据平台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平台+数据+金融”。利用大数据金融平台能够实现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挖掘,对用户信用进行评价,以及对金融产品进行定价等,推进金融模式深化发展。在直销银行方面,由于没有物理网点,直销银行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比如汇丰银行的直销银行通过互联网渠道、手机银行方式或其他电子渠道提品或服务。

第二,合作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创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合作方式从“大数据+电商平台”向“大数据+综合性平台”转型。商业银行通过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能够积累大规模的用户,并通过平台规则、互动机制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合作背景下形成的数据、平台和金融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综合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能够为用户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包括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融资担保和财富管理等,实现互利多赢的全新商业模式。未来将形成三大模式:一是以浦发银行为代表,关注消费金融和支付功能,利用高效的平台处理终端,构建跨平台、跨币种、跨渠道的支付体系;二是以招商银行为代表,关注创新财富管理服务,构建一个提供资讯、金融产品精选、在线理财顾问的全流程财富管理平台;三是以华夏银行为代表,关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功能,打造立足于支付结算、现金管理为代表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的银企合作模式。

2.金融模式创新的对策

互联网发展与金融模式的创新深化,重塑了金融体系的核心竞争优势。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应深刻认识互联网发展对金融模式创新的重要影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探讨促进商业银行创新的对策,为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支持。

第一,借鉴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体现为尊重用户体验、开放包容以及公平普惠等。传统金融企业应借鉴互联网思维,为其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方向参考。重视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细微变化,根据用户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设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学习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化商业银行内部业务流程,最大化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

第二,运用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挖掘、整理和分析数据,把握产品发展方向和用户需求偏好,精准设计金融产品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增强用户体验;线上线下方式相互配合,实现用户获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线下主要是进行获客和增加客户体验,线上主要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便捷化。

第三,推进服务渠道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金融服务或金融交易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企业必须瞄准金融服务趋势,推进服务渠道创新。通过开发各种软件,利用线上银行业务替代线下业务,提高工作效率。比如郑州银行的“简单派”和“鼎融易”,通过自建或整合外部渠道,为其上下游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利用广告宣传、新闻媒体和口碑等方式,推广渠道影响力。

第15篇

本文讨论的是新型的借贷原理和工作实践,在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传统银行类的借贷中介机构工作原理作简要梳理。

信用中介模式下的借贷

借贷自古以来就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之间的借贷行为由专门的中介机构来完成,从古老的典当行、钱庄逐步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商业银行。这类中介机构存在的基础是信息不对称,赚取的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利差,所依赖的核心能力是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能力、存款人和贷款人之间资金期限错配的管理能力。这种以银行为主要借贷类金融中介的业态形式在数百年间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社会的信用、货币、经济运行中心。

当然,这种以银行为主的借贷类金融中介,在发展过程中也积聚了大量问题,主要表现在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内。由于此类机构赚取的是利差,且不能有效地分散风险,继而在盈利的同时承担了大量的风险,在经济周期下行调整过程中,不断有银行危机爆发,甚至发展成经济危机,最终以全社会买单的形式来消化银行业内在的风险。

银行类借贷机构的服务还有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他们以自己(金融中介)为中心,以自身对风险的认知为基础开展工作,而并不完全以借款人、投资人(存款人)为中心提供金融服务,不能识别更广维度的风险,当然也就不能提供更多的风险解决方案。在全世界飞速科技化、民主化的浪潮中,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工作方式与“去中心化”的社会运行方向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矛盾也成为新型借贷机构乃至金融行业演变的重要背景和驱动力如图一。

信息中介模式下的借贷

2012年以来,以P2P(PEER TO PEER)为主的的网络借贷模式迅速发展。我们关注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未来的P2P是信用中介的路径还是信息中介的路径,信息中介的路径是简单的信息中介还是要完成信用中介的功能以及如何完成。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都涉及到借贷这个古老而又新颖的业态的未来,甚或影响到世界。我们来分析下信息中介模式借贷下的原理、路径和资源配置。

路径1:P2P仍然沿用类银行信用中介的借贷原理

目前绝大多数网络借贷机构仍然在采用类银行信用中介的原理,在借款人、投资人的来源方面依靠了网络的方式。在借款人端,基本依据借款金额大小或借款类型复杂程度来匹配线上线下资源;投资人端聚焦于长尾用户形成集聚;平台形成风险管理模型,利用各种资金错配、第三方担保或者自己担保等刚兑方式来平衡投融两端,盈利方式仍然是借贷的价格差。这种P2P作业方式最核心的原理并未改变信用中介的原理,其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处理方式基本与银行一致,平台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但不具备真正走向未来的价值。

处于这种状态的网络借贷企业众多,他们的归宿是可能收购一家银行或者被银行收购,或者像LENDING CLUB那样在银行模式基础上借助网络创新一些业态形式,即在传统模式上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这些可能是比较好的结果。其他不具备很强的经营能力或资源能力的网络借贷企业将会逐步被并购或经营不善退出竞争。这其中有些比较迷惑人的新公司,过往并没有太多线下业务的积累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的规模很大,他们基本上采取的是比较野蛮的“资金池”的成长路径。我们认为大多数这种公司除了滥竽充数、无知无畏,更多的是对行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作用。

路径2:纯信息中介模式下的网络借贷

世界上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公司ZOPA,采取的是点对点撮合方式的借贷交易,通过线上发展借款人、投资人,平台不承担信用风险,不承担投资者的损失风险,也不为投资人、借款人之间进行资金的错配管理。这类业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形成比较纯粹的网络借贷,在网络方向的应用深度上会有比较大的进展,比如网络特征为“自组织”“自定义”“自传播”等。但是,这类公司在解决风险的跨期问题、收益问题、资金安全问题等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意味着金融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ZOPA这类公司也因此没有成长得特别快。这当中隐含的潜台词是:网络借贷公司如果不能完整地形成借贷闭环,不能完整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是否可以长期发展?

路径3:采取信息中介的模式完成信用中介的功能

中国金融监管层的意见是不鼓励P2P网络借贷行业采取信用中介的工作原理,建议采用信息中介的方式。我们暂且不论这是为了保护传统金融行业还是鼓励创新,还是打着鼓励创新的旗号保护传统,各种利益主体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博弈,不断演化行业的表现形式,直至业态稳定下来。

从上文论述来看,网络借贷无论信息中介程度多高,都需要完成信用中介的功能才可能形成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但又不能采取类银行的方式。那么,如何做?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用信息中介的模式完成信用中介的功能的业务循环。下文我们以深圳钱来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举例说明:

1.通过各种促进信息对称的技术,不断最大化地对称投融两端金融行为乃至社会行为;

2.平台建立复杂的撮合交易系统;

3.平台不再以息差为主要收入,借贷双方借贷成本一致,摩擦交易成本趋于更低。

1.通过更多的风险识别技术,将不同的风险定价完全分散到产品组合中;

2.利用更多的风险缓释方案覆盖潜在的坏账,打破刚兑但更合理地保障投资人的本息安全;

3.根据投资人资金流动性需求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

4.借贷双方自主选择交易方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