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创新精神;生物科学素养、有效方法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而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所以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交流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知识,又能应用知识,还发展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探究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更具有说服力,更有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比如,许多中学生偷偷地学会了抽烟、喝酒,家长说、老师劝都没用,只能用事实说话才有说服力。所以结合课程的内容和实际的情况课堂中开展实验活动:探究烟草和酒精对动物心脏的影响,在实验中学生亲眼看到烟草浸出液浓度越大,水蚤的心率越快,直至不能承担负荷,最终导致死亡,由此学生深刻理解到烟草中的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从而树立远离烟草、保障健康的信念。在实验中学生还观察到:酒精的浓度越大,水蚤的心率越慢,达到20%时,水蚤的心脏就停止了跳动,通过合作交流,分析总结,学生自然而然会得出:酒精有麻醉作用,理解了酒精对人体的危害性。此时教师引导提出:为什么交通法规中有禁止酒驾的条款?学生根据获取的认识不难说出司机喝酒后,各器官受到麻痹,尤其是神经系统,各部分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都很差,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理由。这种探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而且对学生还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要比口头的说教深刻得多,这就是事实胜于雄辩的理由吧!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探究中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比如,学习《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一节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鸡蛋中蛋白质丰富,蔬菜、水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土豆中淀粉的含量很多等,但含量的多少怎样才能体现出来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做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的“小辞典”,学生知道了蛋白质、淀粉、维生素C的性质,小组讨论后有了设计思路,但阅读教材中的探究提示时,有的学生对教材中的“马铃薯、鸡蛋、橘子等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做出的假设是:含有淀粉的是 ;不含淀粉的是 ”的问题和假设提出质疑:这种问法不够科学,没法设计对比实验,而且这样的提问和假设往往会让学生产生错觉,认为一种食物中只含有一种营养成分,这不符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的设计意图。对于这样的质疑教师要及时表扬激励,激发创新思维,放手让学生大胆创新设计,提出怎样设计实验才能体现出“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思想?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后得出,把提出的问题改为:马铃薯、鸡蛋、橘子三种食物中,哪种含有较多的淀粉?哪种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哪种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这样提问就避免了学生产生的错觉,同时能很好的设计对比实验,把教材中的三个实验合为一个来对比探究,既科学又简练,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还在质疑中培养了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导,以学定导”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 科学研究方法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说过:“科学是一种方法,它教导人们:一些事物是怎样被了解的,什么事情是已知的,现在了解到什么程度(因为没有事情是绝对已知的),如何对待疑问和不确定性,证据服从什么法则,如何去思考事物,作出判断,如何区别真伪和表面现象。”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过程”主要是指在一般的科学研究中,那种普遍适用的系统化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把科学过程与方法看成一个系统,是指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科学家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程序。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科学探究,强调让学生亲历科学,在体验中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提倡意在改变传统单纯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科学的结论,而是经历这种结论得到的过程和懂得获取的方法。
科学家认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事实的层次上,需要进一步透过现象,深入内部,抽取有关事物的本质,并且舍弃一切非本质属性的结论,即提炼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内在的客观规律的各种“概念”和“定律”来。这个过程是通过探究来完成的。但科学家不管用何种探究模式,其基本的环节是共同的: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事实和资料的收集,猜想和假设的建立,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环节也与此相类似,表明探究学习体现了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本质上的一致,反映了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内在的统一。科学探究强调知识获取中的体验,强调过程与方法,既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纠偏,也反映了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
2 高中生物课程中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方法可分为多个层次,这里所指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指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调查方法,特别是指科学实验方法。科学研究总是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假设,并对假设做出基本预测,最后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则说明原来的假设是错误的,要修改假设,重新实验;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一致,则说明原来的假设是正确的,可将假设上升为学说或理论。科学方法教育应包括科学研究中“过程技能”(观察——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教育,还应包括观察、调查、实验等具体的方法技能。科学方法教育中尤其要重视科学思维的训练,即努力使学生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1 观察实证的方法
观察实证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2 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符,就说明假说是错误的。所以假说—演绎法的根本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假说——实验证明——提出结论。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很好地展现了假说—演绎法,也正是由于他采用这种方法才获得了科学上不朽的成绩,为人类揭示了遗传之谜。“假说—演绎法”是形成和构造关科学理论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对学生来讲是“授之以渔”的重要手段之一;学完课程以后,他们对别的都可以忘记,但这些方法会存留下来,这就是真正的素养和能力。
2.3 建立模型的方法
新课标中建立模型被列为一项技能目标,并作为高中学生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国家和地方的新高考大纲(说明)也已明确将这一技能素养的掌握水平作为考核对象,2007年全国高考生物江苏卷中就已出现涉及模型构建问题的考核尝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高考复习中,教师和考生都要予以重视。由于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建立的模型主要是思维形式的模型,因此笔者拟针对几种常见思维模型的构建方法提出如下建议。建立模型的一般程序:(1) 掌握原理。掌握模型所代表的知识、过程、规律、机理等,弄清模型的构成要素或包含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2) 明确类型。明确所构建的模型属于哪种类型,知道该种模型的特点及表现形式。(3) 构建草图(框架)。选择适当的图形、文字、符号勾勒出草图,或用适当的文字符号搭建框架。基于模型的通适性、典型性,所以在构建时只需要考虑大多数情况即可,一般不考虑极少数情况或特例。(4) 修饰完善。对照原理查验所构建的草图(框架),确保其科学性;然后进一步修饰完善模型,力求规范、简洁、直观、有美感;最后构建出正式的模型。(5) 补充诠释。对一些模型要添加必要的文字说明、示例、图注等,使模型更科学、更清楚、更规范。
2.4 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方法。它从系统的着眼点或角度去考察和研究整个客观世界,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它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思维由主要以“实物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是科学思维的一个划时代突破。系统分析是一种研究方略,它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起因,明确咨询目标,找出各种可行方案,并通过一定标准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帮助决策者在复杂的问题和环境中作出科学抉择。
3 生物教学中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途径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着众多的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努力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素材,将科学方法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3.1 通过生物学实验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着众多的学生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是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在教学中尽教师要可能地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明确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实验、讨论完善实验、最后实施实验步骤等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另外,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应将科学研究方法很好地贯彻到每一个实验中,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有目的的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接受全面而完善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训练,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步骤。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畅述自己的观点。
3.2 通过生物科学史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读史使人明智”,生物科学的每一项重要发现都是科学方法正确应用的典范。科学的方法是人类探索真理,发现新理论和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生物教学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探索、理解和学习。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遗传物质的发现等。这些科学发现本身就是科学家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帮助学生寻着先人的足迹,在享受科学探究的快乐中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3.3 通过探究性教学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一般情况下,探究式学习环节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方案的设计与选择——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评价与反思——交流与表达等7个方面。
3.4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是一门具有崭新教学理念的学科,学习的核心便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也涉及到提出问题,并通过猜测、计划、观察等活动,亲历解决问题(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价值观。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学习者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探索实践过程来实现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以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习方式。哈佛大学就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较好地说明了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究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是获取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现在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实践科学研究方法,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将一些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研究性学习既是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实践,也是教师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成果的检验。
3.5 通过实验设计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关键词] 生物教学;个体差异;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120-03
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出: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要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位学生在所有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均衡发展[1]。为此,笔者一直致力于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研究,以便找到因材(人)施教的依据。初中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是正在成长的不成熟的人。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特点表现在从直观的、感兴趣的方面认识新事物和学习新知识[2,3]。由于他们的遗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生活阅历的不同,使得他们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形成了独特的个人心理世界,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智能、特长各不相同。这方面尤其体现在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对生物课的喜好程度和对生物基础知识了解水平之间的差异性上,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全部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讲授生物知识。分层教学法为生物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4,5]。通过建立学生生物课综合能力的递阶层次式结构,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
1 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基础知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优化教学方法[5]。笔者按照新课程教育理念,在生物教学中研究了分层教学法,采取适合不同特点、不同生物基础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措施,使不同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同时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智力、对生物的兴趣和生物基础的差异,将学生分层、分组,将教学目标分层,将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分层,在生物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相适应、能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将素质教育贯彻于生物课堂教学中,承认差异,找出差异,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人人提高;个性发展,均衡发展。笔者提出的生物课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现总结如下。
1.1 学生分层
在班级中,首先,笔者先充分了解学生生物课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分析,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生物课程学习状况、生物基础知识水平、对生物课的爱好等,把学生按生物基础不同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为基础最好的学生,B层为基础中等的学生,C层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特别注意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尤其是C层学生,让他们明白这样做不是要放弃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能更快地进步,打消C层学生可能出现的抵触情绪、自卑心理等。其次,对学生的分层做到动态分层,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他们的层次,鼓励学生通过努力进入高一级层次,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1.2 备课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将备课分层。
1)目标分层,特别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生物课目标要求,如对C层学生起点低一点,讲授慢一点,能掌握基础知识、解决基本问题、形成基本能力即可;对B层学生要求就可以稍高一点,多一点变化,引入一些思考,掌握生物课的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能熟练地运用生物知识来解决生物课中的基本问题,形成一定的能力;对A层学生则锻炼他们对生物课的基础知识的系统化,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主动探求生物知识并熟练运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2)教学方法多样化。在生物课分层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法,多采用讨论法、探究法、表达交流法等措施展开生物课教学,使每个层次、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生物教学活动中来,逐步具有一定的生物技能和能力。
3)生物课教学过程设计分层。在备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生物课堂组织的形式、技能的训练等。在教学设计时始终把握阶梯性,内容、问题的层次多样化,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把学生的负担减轻,这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就会提高,教学质量也会提高。
1.3 教学过程分层
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利用课堂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指导学生“开放式的生物课学习”,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的有效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切身体验生物知识发展的全过程。以学生自主观察、探究、讨论、表达交流等为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生物课教学活动中。对于生物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可以比较简单、形象的鼓励C层学生回答,然后让B层学生补充或者提炼答案。接下来可以让A层学生对前面几位学生的回答进行综合分析。对于稍复杂的生物问题让B层学生来回答,然后让A层学生来评价。对于综合类的生物问题就直接让A层学生来解答,然后问B层和C层学生是否理解,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上完新课后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由C层学生说出自己掌握了哪些生物知识,获得了哪些能力;让B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以及能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A层学生对前面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总结归纳。
1.4 复习分层
不同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的学生对生物课教材内容理解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性不同。及时掌握学生对于生物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理解识记,了解对于可阅读讨论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力情况以及对于习题教学当场掌握情况。学生学习完一个章节的新知识后,设置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练习来巩固知识,学生独立完成,分组检查,班内展示交流,对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内部解决,然后由教师综合评价、解惑。
1.5 教学评价分层
在生物课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评价,将学生平时的回答、练习、探究等与期末检测相结合,对学生(特别是C层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奖励,鼓励他们更上一个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成就感、自豪感,形成生物课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2 取得的成效
经过三年的生物课分层教学法教学,笔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逐渐增强,他们发现生物课挺有意思、很有用,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他们生物课的学习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有了进一步学习生物课的愿望,同时将这种愿望慢慢延伸到了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2)学生学习生物课乃至其他课程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尤其是B、C层学生,他们原来在教师和同学的眼中属于学习一般甚至学习较差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自信心。通过一段时间的生物课分层教学后,他们发现自己并不是不能学好,自己其实挺聪明的,只是原来没发现。而且这种自信心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其他课程的学习,他们慢慢开始爱学习了,除了生物课外,各门课程的学习成绩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新课程改革为广大一线教师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画卷,但在实施有效课堂的过程中又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犹豫和困惑。尽管笔者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由于生物课不是中考科目,很多学生认为它是副科,不重要,所以学生课余时间基本上不看生物教材及其参考书,导致在生物课分层教学过程中需要预留相当一部分时间让学生熟悉生物课教材内容,这样给生物课分层教学法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教学内容,以便上课时更好地投入到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课后适当进行复习,使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更顺利、更完善,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等。
2)在一些教师和许多家长的观念中认为不中考的生物课不重要,没有用,没必要浪费时间去学习和复习,不支持学生完成教师规定的一些生物课作业和生物实践要求等不支持学生,由此给生物课分层教学的进一步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通过沟通来逐步改变其他教师和家长的观念,动员他们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家庭小实验等,使生物课分层教学的全面实施更顺利地进行。
总之,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能够充分照顾和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不愿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讨论、积极探究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生物课的学习和探究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生物课程的学习效果,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行涛,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晨阳中学.“农村中学全方位实施分层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生物;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65-01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探究式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什么是探究式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改理念,正确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生物教师面前的一项新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探索。
1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活动和探究思考为主的教学方法。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 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2.1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探究式课堂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被动局面。破除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我们全体学生。要求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的"主角"变成探究式课堂中的"导演",学生由传统课堂中的"观众"变成探究式课堂中的"主角"。
2.2 明确知识目标,重视能力培养。探究式教学就如同放风筝,漂亮的风筝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辽阔的天空就如同为学生留出的思维活动空间,而教学目标则是牵着风筝的那根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紧紧抓住这根线,既要"放"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他们充分地进行讨论、思考、交流,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又要"收"及时地归纳重点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好、更准、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理解,在探究中创新。
2.3 倡导自主探究,建构知识体系。 在探究式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探究式学习不是靠教师找到一种传播知识的最佳教学方法,而是教师为学生学习知识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及时指导和引领,而知识则要靠学生自己自主构建。在探究式学习中,一个好的教师通过设计一种可以探索、表达、分享思想的教学活动,来创造意义建构、知识建构的领地。
3 应用探究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3.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并将学生带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收知识。如在讲到"DNA分子的结构"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能不能有一名同学来代表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来构建一个双链的DNA分子?如果能那么有什么来代表磷酸、什么代表脱氧核糖、什么代表含氮碱基?四种碱基怎样区分?反向平行怎样体现?引导大家讨论并要求学生进行表演。经过这样处理,优化了教学情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一跃成为"演员",他们用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探究未知的情感。
3.2 设计问题,驱动思考。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将所要学习的知识设计成一个个的小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以这些小问题来驱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找出答案。如在讲授《细胞膜-细胞的边界系统》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细胞真的有边界吗?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吗?细胞有膜,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拿出来看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提取细胞膜呢?用什么办法才能得到细胞膜?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有哪些?组织学生展开充分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吃透教材,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3.3 重视实验,培养能力
一、教学法介绍
教学程序:[启动][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三大步骤来进行,第一步,教师可通过比喻、类比,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等手段,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提出科学的假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第二步,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精心设计出实验的方案,细心进行实验和观察员,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去寻求科学的奥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第三大步,在学生实验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拓宽、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
教学时间分配:前述三大步骤时间比例大致为1∶5∶2。
二、教学案例
探究课题: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方式等在这里省略)
教学过程:[启动]我们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要从一端走到另一端,会受到行人和车辆的阻碍。这种阻碍作用的大小与街道长度、宽窄、路面情况有关,街道越长、越窄、路面状况越差阻碍作用就越大。[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说是否成立呢?如何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呢?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纷纷设计可行方案,教师对其中正确的方案进行肯定,同时提出我们应该如何选取材料,注意变量的控制,我们要分别对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进行探究。比如选取材料、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两根导体,接入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的M、N之间,比较电流表的示数大小,可以知道电阻跟长度的关系;换用两根材料、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导体进行同样的实验,可知道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再换用长度、粗细相同,材料不同的导体进行实验,可知道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分析与论证]实验结束后,先请每组同学说出实验的结果,猜想是否正确,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交流与合作]不同小组的同学共同交流实验时出现的一些情况提出新的问题。
板书要点:[思考](1)若要制作一电阻值可以连续变化的电阻器,怎样办?(课上讨论课下去制作,这样可以复习本节知识也可以分化下一节电阻器教学的难度)(2)导体的电阻除了与本堂课探究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有关以外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吗?生活中用的白炽灯为什么总是在开灯出现灯丝烧断而不是的正常发光过程中烧断?(布置学生课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开阔学生视野,跟踪现代科技对物理知识的应用)
一、结合教学中的概念去设计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概念的理解是基础,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围绕生物学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
1.围绕概念中的核心词去设问。一个概念的内涵中,必然有核心词、关键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根据核心词进行设问。如: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在这个概念中是核心词,我们可以围绕它设问“中枢神经系统是指什么?”、“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有什么区别?”等等。
2.围绕概念的外延去设问。概念的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如:自养生物的概念是指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自身的有机物的生物,这样我们可以从概念的外延的角度设问“自养型的生物有哪些?”。
3.围绕概念的例证去设问。某一概念必然有对应的例子,而与概念相关的例子包括正例、特例和反例。概念的正例指的是包含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具体事物;概念的特例指的是特殊的例子,属于概念的外延这一集合;反例指的是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具体事物,它不在某一概念的外延中。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可以从某一概念的不同类别的例子考虑设计有关问题,如: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比较简单,一般要借助于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类微小生物的总称。从正例的角度可以设问“微生物通常包括哪些类别的生物?”,从特例的角度可以设问“蘑菇、银耳、黑木耳等生物是否属于微生物?”
二、结合新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去设计问题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有好多生物学知识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获得的,那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设问是非常关键的。如:在“基因分离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关于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孟德尔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表现为高茎。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比例为3:1,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F1都表现出显性性状?”“为什么F2代会发生性状分离?”“为什么F2代性状分离比接近3:1?”。随后,孟德尔提出假设进行解释,孟德尔假设的关键点是杂合子中的等位基因相互独立、互不沾染,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产生两种相等的配子。据此教师可以设问“如何证明孟德尔的假设?”“具体的证明方法都有什么?”于是学生提出可以用测交法或者是F1高茎豌豆自交进行验证。此时我们可以设问“根据假设,测交及自交的实验结果出现什么情况,可以证明假设成立?”。
三、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去设计问题
新课程下必修模块中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及材料、实验步骤、实验原则等等。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节进行设问,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反思。如“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围绕实验原理设问“叶绿体中的色素可用什么化学试剂提取?为什么?”,围绕实验材料我们可以设问“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分离实验的材料如何选取,为什么?”,围绕实验过程可以设问“画滤液细线时用毛细吸管,你还能找出什么更好的替代实验用具?”围绕实验结果设问“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分别是什么色素?你得到的实验结果与此一致吗,为什么?”,从实验拓展的角度设问“如果把色素提取液放在自然光和三棱镜之间,从棱镜的另一侧观察光谱中明显变暗的区域是哪个区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设问“为了使光合作用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大棚蔬菜生产中,应选用哪种透明的玻璃罩?”。围绕实验各环节问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回顾和反思。
四、结合知识的前后联系去设计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学习模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课本、教室三中心教学观念,改变传授型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笔者是一名中学生物教师,除了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之外,近年来,为适应探究性活动的需要,我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生物; 探究; 学习; 应用
一、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拓宽探究思路
创新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环境的天然保障。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的基础。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探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创设好问题情境,以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笔者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中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上尝试着改变一些旧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生物课外活动教学方法与一般的校内课程一样,也是传授型的。比如,教师先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植物叶脉标本、腊叶标本、透明浸制标本、蝴蝶标本等,然后示范。接下来学生依样画葫芦,做得一丝不差的就是最好,学生不必动脑筋。其效果是学生思维呆板,活动结果都在预定之中,学生自然少有兴奋、更无创新。
为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在“探究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河沟里往往有一些烂叶片,捞起来用水一冲,也可得到叶脉标本,这是为什么?能否考虑用浸泡的方法来腐烂叶肉?浸泡的溶液会有哪些?浸泡的过程须多长时间?哪些植物叶片适合用浸泡的方法来制取叶脉标本?这一下,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的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众说纷纭,兴奋异常!有的说用自来水来浸泡树叶、有的说用池塘水浸泡、有的说用食醋溶液浸泡、有的说用洗衣粉溶液浸泡、有的说用碱溶液浸泡等等。这些方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体现了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教师应及时鼓励,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二、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究,探究过程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给学生留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1.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
非对即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得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这一弊端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严重阻碍了探究性活动的开展。笔者在生物课外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对学生们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只重视你思考问题的科学性、陈述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调结果的对或错。这样,打消了不少学生怕答错问题让同伴笑话的顾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把精力放在寻找论据上,广开了“言路”。学生的思路渐渐活跃起来,敢于各抒已见,慢慢地进入了主体角色。为此,笔者在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于课本,就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尝试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提供既用脑又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身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从而获得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等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创新精神,并养成独立思考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一、新课程给初中生物教学提出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树立了崭新的教学理念,给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内容方面。新课程更加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既要学生学会知识,又要重视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2.课程目标方面。新课程改进了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将学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方式方法方面。新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
1.深刻领会教材内容,合理规划教学任务。教材是初中生物教学最重要的资源,用好教材对有效进行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牢牢把握教学大纲的主旨,坚持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明确目的,合理安排,使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之后,将第二节《植物细胞》的“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和第二节《动物细胞》的“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两个实验安排在同一教学时段,使学生在实践中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使用显微镜的能力,有利于各项教学活动的安排和展开,还可以减少实验的准备工作,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互动合作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倡与学生平等,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和思考时间,与学生一起探索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需要耐心的讲解,为他们解答疑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3.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设置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真实的情境,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图。第二,优化课堂讲授环节。在初中生物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演示出来,使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利用多媒体巧妙地设置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的问题情境,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4.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生物实验教学。生物实验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如果条件比较好,可以采用规范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如果条件比较差的话,可以采取措施,设置低成本的实验。此外,还可以设计模拟实验,或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要保护好实验器材,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5.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入情境教学方法,将初中生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营养》的第三节《关于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早餐、中餐、晚餐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早、中、晚餐安排有什么特点。这种方式既亲切又自然,还把学生带入了自己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思考问题,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懂得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食,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30%、40%、30%左右。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并积极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交流与合作。
6.改进教学评价体系,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提倡评价的多元化,注重对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提高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好地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要善于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势五彩缤纷,可以采用叙事法、多媒体教学法、设疑法等等。比如,我在给学生讲授生物课程的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会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生物世界的精彩视频,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这样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世界中的一些生物现象,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世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探究式学习 方法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是一种偏执的知识本位教育观,由学生在课堂上看科学、听科学,而不是做科学。学生由于对科学知识缺乏了解,把科学知识看得很神圣,不敢质疑:由于对科学方法缺乏了解并对自己没有信心,导致缺乏科学的探究能力。本文在对高中生物学科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中,给教师提供在教学实践上可操作的方式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以及能力。
一、教师要重新扮演教学中的角色
首先,教师的作用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关注者和引导者。作为帮助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重视培育每位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其次,重视开发课程资源,才能保证新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现有的教学资源己经不局限于教材,教材只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若干资源载体之一。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由于不同教师对教材给定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存在差异,从而会形成具有各种风格的课程;最后,教师自身的要求。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增大知识的储备,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掌握课堂的调控艺术,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究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新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不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教与学的参与者都是研究者,探究式学习是教育学领域的范畴,其内涵必然要与教育价值和实践相联系。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首先,精心选好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从不同的方面,比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等方面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这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其次,学习过程中要加强直观,创设实验情境。生动直观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意识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包办代替”。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帮助学生的同时,把关爱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注重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得到自主发展。
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造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对于这方面,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大胆质疑。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好奇心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教师应当充分展示出生物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决的思维过程,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愉快地合作、轻松地学习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创新教育让学生自主学习,珍惜学生解决问题的自,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
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七、应在多样化的内容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生物新教材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有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类型各异的探究栏目与活动。
八、创新教学方式,提倡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声音、图画、动画及影片等融合,以鲜明的色彩、变换的画面创设逼真、形象的界面,用实验展现一些有趣的生命现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九、探究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关键词:生物科学 健康教育 专业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亚,林连兵,李涛,等.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M]//发展与探索―― 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素质教育理念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教育水平呈现逐渐提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教学设施方面不断完善,且师资力量持续扩大,但取得的教学成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严重,课堂教学更局限于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层面。这对于较多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来说,如高中物理,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本文对如何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对如何改善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给予足够重视,试图将新课程改革理念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极大程度上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由于部分教师并未真正理解师生互动概念,导致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表现出不同特点。
(一)角色定位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逐渐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但在以往教育观念影响下,教师在角色定位中仍停留在控制者、管理者层面,而师生互动组织者、交流机会提供者等却未真正表现出来。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视课堂纪律高于一切,限制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互动,这样便很难保证构建的教学氛围满足和谐、民主与宽松等要求,更无从谈及构建师生互动关系。因此,角色定位是当前影响师生互动关系的主要因素。
(二)无效互动问题
正如《荀子?非十二子》指出课堂中的沉默实质为互动关系的体现。但由于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沉默的课堂现状,此时部分物理教师完全将课堂氛围维持在“火爆的”互动层面,这样整个课堂从形式、表面上看都可达到师生互动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假若这种互动过程中缺少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未能预留出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将直接造成课堂教学失败。尤其对于教学中的实验部分,要求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深思,若一味互动,则学生在实验结束后仍无法领悟知识的真谛。因此,师生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实质为无效互动[1]。
(三)互动机会问题
在少数民族地区,部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存在互动机会不均的问题。该问题主要表现为互动过程中,教师选择的互动对象多为物理成绩优异学生。有学者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的互动较频繁,而其他学生处于被冷落状态。长此以往,对于被冷落的学生,将有“惯性”形成,主要指学生在缺乏互动机会的情况下,更不愿意回答或不敢回答,更无从谈及形成问题意识。因此,互动机会不均问题成为影响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加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路
(一)师生互动环境的构建
师生互动环境构建的基础在于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切忌仍以师道尊严为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需在课堂上尽可能营造和谐、民主与宽松的氛围,使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且激发物理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以高中物理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内容为例,教师可在教学之前提出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由学生自主完成物理现象发现、物理规律探索过程。该过程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与分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这样教师在参与讨论中,既能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能避免学生讨论中出现偏离主题情况[2]。
(二)教学互动方式的拓宽
互动方式的拓宽是师生互动目标实现的关键。现行可用于物理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包括质疑回答、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及争论辩解等。这四种互动方式在教学中一般可同时应用,如实验教学中由师生进行共同实验活动,并根据实验结果采取争论辩解方式,可得到最终的实验结果,且能够加深学生记忆。以“瓦碎蛋全”实验为例,教师将实验探究互动方法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对物理事实进行揭示,且整个实验互动中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兴趣,满足学生知识获取的要求。
(三)师生互动实验的创设
高中物理教学本身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较多实验内容被囊括其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教学这一特征,使师生间的互动得以强化。以物体微小形变内容为例,实验过程中要求将水注满椭圆形玻璃瓶中,在滴入红墨水后堵住瓶口,此时引导学生对受压情况下玻璃瓶中的变化进行分析。需注意的是,该部分操作由教师演示完成,演示结束后需利用小组实验活动方式,由学生主动实验探究。这一过程中,能够发现尽管最终得到的结论相同,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却有一定差异,如部分学生在按压玻璃瓶中从长轴方向开始,也有学生直接由短轴方向开始,这样瓶中水面变化也不相同。对此,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其中问题进行剖析,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3]。
关键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生物医药研究方法;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39-02
广东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大省,生物医药产业已被国家和广东省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之一[1]。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物医药领域基础及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服务和管理工作,因此他们应认识生物医药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具体的实验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以适应生物医药相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所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都要像科学家或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惊人的发现或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不懈、多渠道、多方面地努力和探索,选取以学生为主体、适应行业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行业实际对接的教学方法,建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因此,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同时,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又为生物科学专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侧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限选课程《生物医药研究方法》。从2010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始授课,至今已完成了四个年级的教学工作,经过四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在教学主管部门对于用人单位、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中获得一致好评。下面就已经开展的课程教学探索进行具体介绍。
一、充分l挥教师科研优势,构建优秀教师团队
由于方法学的内容比较枯燥,加上课程没有实验课,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因此课程选择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由三位左右的教师组成授课团队,分别讲授不同内容。参与授课的教师全部主持过省级以上课题,主讲教师需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合教师个人科研经验,以生动具体的实例从选题、实验设计、观察、总结四个阶段为学生全面介绍生物医药领域研究的流程、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具体为学生介绍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从道德、能力和安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确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即严肃的治学态度、严密的科学手段和严格的工作作风,为大四的本科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集中介绍组织学、电生理学、药理毒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医药研究中的常用技术,并具体介绍其在科研工作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和最新技术手段。同时利用6个学时的授课时间为学生集中介绍各级基金项目的分类和具体申请方法,课题标书的构成和书写要点,以及申请课题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和直观的印象。课程内容设计和教材使用上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照本宣科,增加趣味性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同时,通过课程教学,也让学生对于教师的科研方向有一定的了解,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直接参与教师课题组的科学研究,完成从基础、专业知识积累到专业实践训练的过渡。
二、结合课程特点,确立以互动式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是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2]。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如何提高生物医药研究方法这门课程课堂的教学效果,一直是课程授课教师们研究的主要课题。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授课教师们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结合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生物医药研究方法课程的授课教师注重强调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师完成理论内容讲授后,由学生自由分组,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个人兴趣自选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相关课题,根据选题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了解该课题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拟订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并撰写科研标书。在学生标书设计中强调课题的创新性和应用性,特别鼓励学生挑战传统科研思维,进行大胆新颖的课题设计。课后,授课教师根据分工,分别和不同小组选出的学生负责人通过网络、电话及面谈等方式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选题和标书撰写进行具体指导,包括题目的文字表述是否准确,研究内容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的相同性和创新性,拟采用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通过标书撰写的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为其今后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标书撰写完成后,学生还要根据课题标书内容制作相应ppt,随后在课堂上由每组学生用ppt进行汇报。除课程授课教师外,邀请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作为评审,根据学生的标书和ppt汇报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协作精神。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要更好地完成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创新性教学的能力。因此,生物医药研究方法的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在完成教学一线工作的同时积极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名师请教,在四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使授课形式更趋合理,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授课准备和与学生的交流,教师的知识储备也相应增加,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意的想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科研思路,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
三、建立以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
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是考核。改变传统标准化笔试试卷形式的单一考核方式,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考试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观念[3]。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各占50分。其中平时成绩中课题标书撰写占30分,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标书立论依据、研究方案和标书写作中的分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协作能力。ppt汇报占20分,由几位评审教师根据各组学生ppt的内容、制作与板书运用、Z言表达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几位老师分数的平均值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增加了考核的公正性。期末考试以学生解决研究中具体问题的能力为考核重点,从实验分组、每组所需实验对象数量计算、统计分析等几个方面设计应用题来考查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减少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考试比重。
综上所述,生物医药的授课团队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研发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备查阅文献、完成创新性科学实验设计和撰写课题标书的能力。但学生在提出问题及深层次的科研问题讨论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因此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应进一步设计和完善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方式,以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生物医药特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曹蓓,胡炜,李海燕.优化产业布局 完善创新机制 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3,(9):48-52.
[2]于浩淼.互动式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1):141-143.
[3]史楠,刘柏霞.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2):115-117.
The Teaching Exploration of "Bio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Based on Appli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WANG Hui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Biopharmaceutics,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一、利用科学史,使学生确立探究意识
高中生物课程中的科学史,主要以生物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轮廓,以科学发展历程中带有重大转折作用的课题及事件为主线,用翔实的资料论述科学家们的创造性劳动,生动地描述他们进行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同时也对生物学发展的逻辑和社会历史背景等重大问题作出评论。我认为,学比教更重要,学会比教会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比不学要好,勤学比被学、逼学要好,乐学比勤学更要好。引导学生充分合理地利用生物学史与所授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高效地促进学生深入学习。传统生物课堂常采用讲授法,将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学生靠死记硬背记忆,缺乏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缺乏主动探究意识。而利用生物科学史丰富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苏教版必修1第3章第2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出示三则材料:
实验一:1885年,奥弗顿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实验二:Danielli和Harvey分别于1931年和1935年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显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质成分时,表面张力则降低。
实验三: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由实验一、二学生推测出细胞膜含有脂质物质和蛋白质;由实验三学生推测出细胞膜由双层脂质分子组成。可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效利用科学史,抛弃直接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的做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能达到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求知探讨有收获的乐趣和幸福。
二、利用科学史,使学生学会探究方法
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往往体现了不同的生物学研究方法。利用对经典实验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灵活应用,提高思维层次。
例如,孟德尔遗传实验是运用了典型的假说演绎法。在观察一对(或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设计测交试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试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证明假说是正确的,于是得到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对这一经典的实例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感悟“假说―演绎法”与科学发现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这种现代科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一系列关于此方法的试验设计问题。
在生物科学史的经典实验中,还有其他研究方法,比如:类比推理法、同位素示踪法、数学统计法、模型构建法、实物模拟法、系统分析法、实验论证法等。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的资源,才能让学生体验每一种方法,感受到科学研究的多样性、丰富性。
三、利用科学史,使学生增强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生物科学学习过程中重点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高考生物学科要突出考查的学科核心能力之一。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关于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的科学发展史,生物学科的能力培养尤其是科学思维、问题探究、实验体验等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对科学发展过程与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二节“DNA复制”的教学中,第一部分“对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推测”的内容是科学家应用科学方法揭示出的科学事实。为了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我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即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美国的米西尔森和斯塔尔的实验,理解实验同位素示踪、离心方法,然后提出问题:“DNA复制方式可能是全保留、半保留、弥散复制三种,究竟是哪一种?如果是全保留,画出DNA复制一次的结果并说出离心结果;如果是半保留或弥散复制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究DNA复制两次的情况(甚至是更多次)。第二部分“DNA复制过程”,让学生利用课余准备的DNA平面结构模型以小组为单位演示复制过程,总结复制时的场所、条件、特点。
可见,循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逐步探究并建构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深入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探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和解决的教育使命。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二)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1.分析教材特点,落实科学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科学探索能力。生物新课程将陈述性知识、科学探究活动和小栏目作为教材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在传统教材“实验”栏目的基础上增添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并将其融合为“科学探究活动”。笔者发现,科学探究活动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数目明显增加。以中学阶段新课程教材中生态学内容为例,人教版有34个科学探究活动,苏教版有51个,中图版有32个,河北少儿版有82个,浙江科技版有37个。二是活动的类型呈现多样化。例如,人教版有“实验”、“探究”、“调查”、“模型制作”、“课外实践”、“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等;河北少儿版有“探究竟”、“大家谈”、“亲自做”、“想一想”、“试试看”、“阅读与分析”;苏教版有“讨论”、“课外探究”、“积极思维”、“边做边学”、“继续探究”、“课题探究”;中图版有“探究活动”、“课外实践”等。三是不同类型的活动有不同能力目标的侧重点。例如,“实验”侧重培养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探究”强调学生自行制订探究方案,学生自主探究空间大,“资料搜集和分析”侧重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模型建构”注重学生动手动脑建构模型,培养训练建构模型的方法和能力。
认识教材特点,组织好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促进发展;有助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及认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重视生物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需要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科学素养的组成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科学史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的途径之一。生物科学史记载了生物科学的产生、发展及规律,能够切实的反映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情感与精神,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
新课程增加了科学史内容,将科学史教育列入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当中。如“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生长素发现过程”、“探求光合作用原理的实验”,对“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明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都是学生理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认同和理解科学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奥秘的艰辛历程,理解科学发展的本质,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及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领悟到科学的发展需要人们不断的拼搏和前赴后继的努力,进而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重视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STS指的是科学、技术、社会(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发展中的应用。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在教材内容中渗透了STS教育,将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的各种素材、栏目及活动进行STS教育,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对于自身乃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知识的传授同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教材中学到的知识是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的,一方面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使他们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对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生物与环境的各种鲜活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人体营养物质代谢的学习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疾病实例,使学生了解科学膳食以及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克隆技术、器官移植等高科技生物技术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萌发对科学研究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笔者认为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希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指导学生更积极更健康的生活!例如:通过对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青春期生理和保健;知道传染病传播、预防的相关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急救,了解一些医药常识。争取使每位学生都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的合格中学生。
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能够使学生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
(二)义务教育的责任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位社会主义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所以初中生物教育要面向每一位适龄的社会主义公民,每一位初中阶段的学生。
(三)因材施教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
探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生物课的分组探究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同时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任何一个小的偏差都有可能使结果错误,探究失败!通过失败的教训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