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目前的经济趋势范文

目前的经济趋势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目前的经济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目前的经济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儿童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模式;成就;未来走势

一、前言

目前经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儿童数量的增多,围绕儿童群体形成的消费模式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儿童经济也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儿童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后可知,儿童经济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都在显著提高。为此,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应对儿童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了解,并结合儿童经济的发展现状,总结儿童经济取得的成就,并对儿童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正确预测,保证儿童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效果。

二、我国儿童经济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统计: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80后逐步进入生育高峰期,2007年至2011年年末,我国迎接了一波婴儿潮,每年出生新生儿1600万人左右。2016年前人口增长将保持每年1600万人至2000万人的水平。2011年年末,我国共有0~12岁的儿童19526.53万人。中国婴儿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16年,人口峰值为2028年,到时中国将迎来第五轮“婴儿潮”。新的消费意识、育儿理念带来的消费提升,注定了孕婴童行业的未来将是20年的牛市。

正是基于这一有力基础,我国儿童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持续的动力。目前来看,我国儿童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总人数呈现快速增长状态。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儿童总人数在未来十年内将会呈现快速增长状态,这无疑给儿童经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保证了儿童经济有强大的发展后劲。(2)四二一家庭持续增多。随着80后逐渐开始组建家庭并生儿育女,四二一家庭将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模式,四二一家庭的增多,也给儿童经济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障。(3)家长对儿童消费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加。由于目前独生女较多,家长有条件也有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儿童消费在数量上呈现了快速增长的状态。

三、我国儿童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婴童产业创造了9000多亿元的产值,2011年中国0~12岁的儿童市场总规模约为11500亿元,且未来几年儿童市场将保持15%左右的高速增长,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儿童市场可能会达到20000亿元,远景规模则可达30000亿元。

从我国儿童经济总量来看,儿童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的状态在今后几年内不会发生改变。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增长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儿童经济规模逐渐增长。从我国儿童经济现有规模来看,已经成为实体经济中的重要经济形式。其增速常年保持在15%左右,整体增长率显著,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经济拉动作用突出。(2)我国儿童经济市场已经趋于成熟。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市场已经定型化,并逐渐衍生出特色的儿童经济形式及儿童产品,儿童经济市场得以细化,儿童经济市场已经呈现出较为成熟的状态,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3)我国儿童经济所占比重逐年提高。从我国总体经济总量来看,儿童经济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儿童经济俨然成了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我国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取得了积极效果

在我国儿童经济发展中,基于儿童需要而衍生出的特殊发展模式在商业实践中取得了积极进展,其中儿童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从儿童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更加注重儿童的实际体验,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儿童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取得的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儿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特色儿童产业,典型的代表就是“儿童职业体验馆”。 所谓儿童职业体验馆,简单说就是“专业过家家”游戏。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设立儿童职业体验是一种由3~13岁的儿童扮演各种职业角色的寓教于乐的游戏。通过体验成年人的职业角色,帮助儿童了解大人的世界,增强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理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等。(2)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抓住了儿童消费心理。在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中,对儿童消费心理的把握成了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取得成效的关键。通过对儿童消费心理的研究,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找到了发展方向。(3)儿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推动了儿童经济的全面增长。通过采取必要的发展模式创新,儿童经济实现了全面增长,不但提高了儿童经济的整体规模,还提升了儿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对儿童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五、我国儿童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所占比重将持续增加

从我国儿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儿童经济的增长对实体经济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我国儿童数量的持续增加,儿童经济在未来几年内将会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儿童经济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将会持续增加。基于这一认识,我国儿童经济的未来走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儿童经济发展规模将进一步增大。从现有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儿童经济的发展规模将会进一步增大,儿童经济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良性的促进,保证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2)我国儿童经济发展速度将全面提升。由于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已经找准了定位,并在发展模式创新上取得了积极效果。因此,我国儿童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其发展速度将会得到全面提升,呈现快速发展状态。(3)我国儿童经济所占比重将持续扩大。考虑到儿童经济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儿童经济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发展,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儿童经济所占比重将持续扩大。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儿童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式,其增长速度、发展规模和产业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儿童经济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我们要认清儿童经济的作用,做好儿童经济的研究工作,为儿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参考文献:

[1] 杨柳.沙岗村儿童经济发展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 简福平.儿童经济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 黄新.儿童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湘潭大学,2010.

[4] 李玉波.儿童经济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

引言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包括认识时滞、决策的内在实质、经济体系的外在时滞),政府失灵(包括信息不完全、利益干扰、效率损失、财政赤字、政府与“寻租”)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使得我国的宏观调控举措的各项措施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预期效果显现出来,宏观调控成效初步显现,但投资增幅较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 当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1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首先是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房地产在发展中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产生“钢筋混凝土”丛林。城市缺少绿色空间,市区污染不易向周围散发,城市空气质量差;人们居住、生活感到压抑紧张;人们远离自然,使人类与自然隔离。更有甚者,长江中游部分地市围湖造田,开发房地产,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排洪能力,对整个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经济造成潜在威胁。

其次是忽视了对文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房地产经济在高速发展中有逐渐失去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危险。房地产开发如果不注意从城市文化底蕴中吸取营养,塑造建筑精神和城市气质,那么建筑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乡土特色将逐渐消失。

再次忽视了对社区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社区发展长期重安居,轻乐居。许多社区内缺乏中心绿地和活动区的规划,社区文化更是空白或半空白,非常不利于人们的身心放松和与自然的亲近。另外,社区缺少开放的生活空间,许多新的居住社区搞封闭式管理,社区与外界的交往被限制,社区中家庭与家庭之间也缺乏沟通和联系。

1.2 没有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偏重粗放发展,表现为效益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空间资源鲜被认识,其合理利用和开发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并不丰富,尤其是土地、空间等资源在一些地区形势非常严峻。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并影响其他行业发展的事件屡见不鲜。

1.3 金融基础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已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有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影响房地产经济的整体发展前景。首先是房地产信贷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贷款长期倾向于开发贷款,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 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贷款比例最大的银行还不到 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同时,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房地产贷款的长期资金来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缺位。还有,住房公积金缴交范围和比率的扩大受到中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和显失公平。

二房地产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2.1房地产投资.未来几年房地产投资仍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有所回落。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下,投资率上升速度已经有所减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明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控制投资增长仍将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预计未来几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2008 年将低于 2007 年增长速度,但估计不会低于 20%。之后基本维持在10%至15%之间。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的热点可能由以京、沪、穗为中心的三大经济商圈有所转移,西南地区的大城市如重庆、成都、昆明,沿海城市如大连、青岛、杭州等地区的房地产正处于上升阶段,有可能成为下一轮的投资热点。

2.2融资渠道出现多元化。除房地产企业通过股票市场上市融资外,还包括发行企业债券,即允许有实力、有信誉的大开发商直接到公开资本市场上发行短、中期项目债券,债券投资者根据不同的收益预期承担不同的风险;具有股票性质的购房者与开发商“合伙建房”,即允许购房者直接通过“入股”方式和开发商“合伙”建房;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创新金融品种。

2.3宏观调控下,经济适用房的发挥作用。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住房供给和分配的商品化、社会化,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推出正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措施。这里笔者提出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其一,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存在一定程度的时滞性,所以对经济适用房宏观调控的成效暂时没有显现出来也可以谅解。对于推出经济适用房政策,政府调控成本高,各地在执行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规避行为,因为各地都有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压力。这些规避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一些政策效果。

三 房地产开发方面

3.1土地市场趋向规范,建设用地增量控制更严。中央对地方政府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工作的监控要得到强化。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将更为严格,低价土地招商引资的行为将受到遏制。

3.2有效减缓商品房空置现象与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之间的矛盾。在一般的竞争性市场中,价格机制作用表现在:当产品供过于求,大量积压时,厂商将会降价;当产品供不应求时,厂商将会提高产品的价格。但现实情况是空置现象与价格持续走高并存(“双高悖论”)。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些地方土地分配存在严重的黑箱运作,无形中为每一个特定的房地产开发区域设立了很强的进入壁垒,有实力的企业无法迅速健康成长,而规模小、不规范的公司却依靠与政府的关系安然生存,甚至许多地方大量存在正规的大开发公司要从这些小公司手中购买二手地皮的情况。

四 房地产销售方面

4.1 房地产价格将继续上涨

从需求来看,近期影响其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国家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控制二次购房和投机性购房、控制拆迁规模等。在中国当前居住水平普遍较低,住房需求呈现很大刚性,房地产市场以首次购房需求和改善型需求为主的背景下,上调利率、控制二次购房和投机性购房对需求量的影响不大。控制拆迁规模在影响需求的同时,也影响供给,对于供求关系而言,这一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预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的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两年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将在前几年的基础上持续旺盛。从供给来看,中央政府近期出台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项目资本金比例、严格土地管理、控制拆迁规模等宏观政策都会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

4.2房价增幅将有所减缓

从上述对供求关系的分析可以判断出来,近两年房地产价格仍将保持上升的趋势。不过考虑到以下因素,我们认为房地产价格的升幅将会有所回落:第一,市场经济自身具有通过价格机制来调整资源配置的功能,高房价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市场供给,挤出部分需求;第二,政府正努力通过增加中低价位的商品房供应、控制投机炒作等手段抑制过高的房价;第三,政策变动初期对市场预期的影响最大(市场预期供给减少是 2007 年房价上涨的深层原因,这种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小。

4.3二手房可以平抑新开发楼盘价格升高

2006年以后,二手房市场以房源趋于丰富化、购房人群趋于多元化、消费需求趋于升级化、热点区域趋于扩大化为特征。但是银行“惜贷”导致申贷难度大, 使得二手房房源未能充分释放造成有效供给不足。随着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二手房交易管理政策的完善和实施以及已购公房的大量上市,房源继续放量,购房需求持续增长,二手房市场将增加活力,价格平稳上升。二手房市场的发展, 对平抑房地产价格升高、稳定房地产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有利于我国房地产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无论是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开发还是房地产销售,指标分析的结果基本都是绝对量仍然保持上升趋势, 对近几年内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持乐观态 度,只要国家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彻底贯彻方针政策,相信房地产经济将会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规范健康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个人认为:首先,房地产投资方面,未来几年房地产投资仍保持增长,但增长幅度有所回落。其次,房地产开发方面,土地市场趋向规范,设用地增量控制更严,商品房空置现象与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矛盾将会减缓。最后,房地产销售方面,房地产价格呈上升趋势,但升幅会有所回落。总体而言, 预计在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能够保证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前提下,房地产经济将会朝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l] 孟晓苏.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农村牧区;信息交流渠道

在教师培训工作中,信息交流是学员将培训目标、要求、结果、困惑、反思、经验等,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与培训者、本校教师、当地或外地名优教师以及专家等进行沟通和探讨,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成果分享,提高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作为培训机构,我们从农村牧区的基本现状出发,努力构建信息技术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多样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对有效开展教师培训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保障信息交流畅通

科右前旗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经济尚欠发达。全旗各小学教师均分布在农村牧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比较闭塞。在非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只能在培训中利用开班会、学员座谈会、问卷调查、学员评教、学员反馈表、作业与考试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学员回到任教学校后,在信息交流中有诸多堵塞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为此,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要依据现有条件,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促进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使得双方都能够共同得到提高,来促进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1.建立局域网、光盘播放系统

依托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把各农村牧区小学的计算机等设备组建成局域网、光盘播放系统等。同时各小学都上因特网,实现农村牧区具备“天网、地网”等信息技术环境。

2.建立教师进修学校网站

建立网站为信息交流提供教育的政策法规、学科前沿知识等教育教学信息。

3.建立进修学校QQ教育群组

各小学都要申请QQ号、学校的E-mail,加入到进修学校的教育群组。在群内进行交流,或在群空间中,使用论坛、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交流方式。

二、结合实际,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精心设计符合教师信息交流的渠道

开展网络信息交流,我们本着符合农村牧区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际,着重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探索了以下几种信息交流渠道。

1.QQ视频会话

开展QQ视频会话,主要是由进修学校做专题讲座,基层学校组织收看的形式,使广大农村牧区教师不出校门就能接受专题培训,拉近了学员与培训者之间的距离。

2.利用“地网”交流

在进修学校建立的QQ教育群组内,由进修学校教师牵头,群内学科教师自愿参与,利用QQ视频、语音、文字等进行信息交流,便于随时随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便于教学同步地展开,交流研讨。比起传统的交流方式,“地网”交流更具有及时性、广泛性。通过这种交流,能引发双方思想的碰撞,认识的共同提高,效果非常明显。

3.网上自学与辅导相结合

学员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网络资源和信息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专职辅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给予必要的辅导和引领,解疑答惑,启迪思路。这样,学员可以把问题用QQ留言、E-mail发到QQ群组或进修学校邮箱。由进修学校组织有关人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回复、在线答疑的方式,与学员进行专题探讨,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为他们提供专业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较好地完成教师的培训工作。

4.学习资源共享

教师在学习中发现好的资源网站、成功的教学体会或教学课件等,发到QQ教育群组或群组的共享里,便于交流使用和资源共享,大大丰富了教师以及学习者的资源获取渠道。

5.博客

博客作为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培训中,我们让教师或学员将自己学习和研究教学的经验、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教学心得、遇到的真实故事、诗歌、散文、对联、随笔等记录在自己的博客里,并邀请同行来参与自己的博客,共同分享、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学习。既在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开放的沟通渠道,促使教师将自己的反思活动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在一起,不断调整自身反思差距,不断引发反思欲望,又解决了自身在农村牧区教师交流圈子狭窄、无法展示个人能力的问题。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反思、交流反思的氛围,加速教师素质提高的进程。

6.送教上门

送教上门是解决接受培训教师的工学矛盾、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和有效指导教学教改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进修学校建立了资源较为完善的资源库,定期把一些好而适用的、农村教师需要而无法接收到的新的教育理念、学科前沿的教改信息资源,包括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送到基层学校,供教师学习和交流。我们不仅送学习资源,而且还要求送教者要在帮助基层学校发展建设、教育教学、校本研修等方面献计献策,帮助教师进一步优化教改方案,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要参与好基层学校的讲课、听课、评课、指导教学、教研等活动,在培训内容上进一步做好调研,了解基层教师的需求,解决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信息交流是教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为信息交流缩短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界限,促进了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基层学校教师内部的信息交流工作,使得双方都能够共同得到提高。

第4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 融合

我国近年来经济趋势正在经历着不断的变化与革新,伴随着经济趋势改革的同时,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职能的重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满足不了目前的企业需求,这就意味着要重新审视现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工作。将目前所运用及掌握的新观念、新方法、新策略带入到现代企业的会计体系中去,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现代企业会计体系的作用。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目标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管理会计是通过提供有用信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职能,支撑相关决策,强化和完善管理控制,促进业务协同,以实现单位战略。但与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管理会计一般作用于企业内部管理。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必要性

当下现代企业的生产连贯性与生产环节是密不可分的,以往的部门规划以及责任划分得十分模糊,所以,职能与业务之间的交叉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形成了必然的趋势。例如,企业现在需要管理会计对当下进行成本控制,但如果仅仅依靠管理会计所掌握的基本情况,不可能做出合理的企业成本控制,必须由财务会计提供企业日常的业务核算数据作为基本依托。

(一)会计融合对企业的信息控制

从会计的发展角度来看,财务会计的工作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其主要工作形式是对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提供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实际信息,且信息需要满足连续性、综合性、准确与合法的原则及标准。并且在对外公开信息时需要遵循统一格式即以规范的财务报表的形式出现,同时按固定的时间对外报送。财务会计的工作更多地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业务和事项。而管理会计的信息特征跨越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由管理会计对管理部门提供定量信息,根据部分单位要求,可提供具有选择性、满足特定的管理需要的信息报告。

根据以上所述,财务会计的实际工作中缺乏管理会计的灵活性,对目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数据量,没有办法从容的面对。而管理会计可运用自身的灵活性对其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处理,但是又必须依托财务会计的日常核算与财务报表,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包括所使用和生成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充分的证明了两者融合的实际必要性。

(二)会计融合的策略性与认识

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实际融合,需建立在对会计的明确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国内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认为会计只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计量、记录以及报告的阶段。在这种传统的会计体系当中会计的作用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真正工作重点更无法得到体现。因此,企业管理层必须改变对会计工作的理解,重新定义会计的实际工作及意义所在,并建立现代化的会计管理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可促进企业更早一步达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实际目的。

三、实现会计融合的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与规范

企业若想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就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会计管理体系及准则。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建立起了自己的财务会计制度,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以及各方面财务指标取得上都是有章可循的,但在管理会计上还依然有很大的欠缺。因此,企业要重点加强管理会计工作,要明确责任划分、专管,对相关管理人员的授权清晰,从而使企业管理会计能够明确工作方向并合理调用企业的各项资源,选择合适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开展管理会计活动,为企业提供可靠的信息与决策建议。

(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加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根本取决于人才的专业素养以及实际运用。需要拓展职业边界,充分借鉴国内外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成功案例,如:“京东集团价值链的全方位成本管理”案例等。通过外部招聘以及内部培养两个渠道同步进行,为企业管理会计以及财务会计的融合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与此同时要积极大力提高内部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学习,不断的增强会计人员本身对企业会计融合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以及自身职业竞争力。

(三)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

我国目前已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各大企业逐步实现自动化办公,会计人员也会经常使用到计算机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帮助会计人员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本身工作技能水平,弥补工作缺陷和不足。做好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资源信息共享工作。例如,财务会计对企业财务报表以及数据的填写与整理,管理会计对财务会计所整理出来的数据进行全面完善加工,两者之间相互协作,可快速促进企业财务报表和内部管理报表的生成。充分使用计算机为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搭建信息桥梁,实现信息共享,有效的提升两者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不断量化的电子时代,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可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升信息透明化水平。两者之间的融合是企业的管理核心,对企业的信息收集,信息质量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社会经济趋势变化角度,实际分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必要性,能够帮助企业提升行业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伟.浅析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商场现代化,2015

第5篇

一、知识经济对营销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的趋势下,营销需要不断调整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下文将对营销理念与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1.对营销理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营销中其理念为满足顾客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营销理念逐渐转变,在市场营销中主要涉及四方面,即:产品、价格、渠道与促销。这一理念对现代化的市场营销与营销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其适应了日益激烈的市场营销竞争。随着市场营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市场营销的理论围绕消费者、成本、便利与沟通四方面,这一理念符合顾客的需求,降低了顾客的购买成本,并为其提供了便利,同时通过有效的沟通,最终实现了市场营销。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中,营销理念再一次发展,形成了全新的营销策略,即:关系营销,其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便是关联、反应、关系与回应。它具有动态性、持续性、互动性与互利性等特点,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2.对营销指导思想的影响。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其指导思想注重顾客的需求与社会利益,依据此目标进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但它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面对不成熟的消费者,企业的营销具有盲目性;其二,忽视了技术的更新,新的技术将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其三,企业的资源不能为市场营销提供可靠的保障,其资源未能实现合理配置,不能适应市场营销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趋势下,营销的市场指导思想逐渐得到重视,主要是由于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与网络顾客,要求营销要以市场为导向,才能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知识经济趋势下我国的国际营销战略选择

在知识经济趋势下,市场营销具有了国际化、全球化的特点,面对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在一体化、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我国的营销战略要逐渐发展与创新,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国际营销战略,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但我国市场营销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下文对其进行分析,并介绍我国国际营销战略的选择。

1.我国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营销中,传统的营销仍旧影响着我国的经济,部分企业未能实现改革与创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逐渐丧失了优势,严重的将导致企业的破产,其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企业营销的理念存在问题,部分企业的营销理念比较落后,沿用传统的营销理念,未能意识到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中,消费者的需求在逐渐转变,企业盲目的进行营销将影响企业的发展。同时部分企业面对国际市场,急于进行国际营销,使其丧失了国内市场,而参与国际市场的能力还不足,最终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企业营销管理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营销管理具有局限性与模糊性,不能发挥其管理的积极作用,导致企业营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营销的工作效率偏低,营销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弱,同时,营销的方向不明确。企业的营销未能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战略,同时营销的创新能力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我国国际营销战略的选择

2.1理念创新的战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全球经济成为了统一的市场,市场营销要根据国际市场进行调整与创新,首先营销理念要进行创新,创新的营销理念才能逐渐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在国际市场上才能有所发展。企业要树立全球化的营销理念,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完善网络经营,拓展自身的业务,使其营销覆盖到全球,同时,跨国企业要逐渐实现当地化,使其经营活动更加符合当地经济与文化的需求。企业要形成网络营销的理念,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时代,其营销将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电子将完成各种交易与服务,企业要积极利用互联网,进而全面实行网络营销。

2.2产品创新的战略。知识经济使企业的营销逐渐实现了全球化,在全球化的经济中,企业面对着巨大的挑战,企业要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产品的标准要有所创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确定其标准,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使其产品具有竞争力,同时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其次产品的种类、样式与包装等方面要不断创新,根据世界的流行趋势,创新其产品,在创新过程中要根据产品的特点与价值,积极利用现有的资源,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

2.3营销战略的选择。现阶段,营销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营销理论层出不穷,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面对众多的营销策略,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才能实现企业的全球化与国际化发展。目前,营销策略纷繁复杂,主要的营销战略有风险营销、知识营销、绿色营销、网络营销与整合营销等。网络营销战略是最为有效的一种营销战略,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其趋于国际化与全球化。网络营销主要是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主要分为网上营销与在线营销两种,此种营销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企业市场的拓展,并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随着网络环境的日益改善,企业的网络营销将能够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与传播,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整合营销得到了跨国企业的广泛关注与应用,是一种最为现代化的营销战略,此种营销将消费者作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综合的协调,并在统一的目标、形象的基础上,与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营销。在应用整合营销时,企业要根据自身产品的价值,进行精准的定位,从而才能有效的占领市场;企业要根据目标消费者的需求调整其广告,使其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能够与之进行良性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广告的效果;同时,企业要积极利用价格策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

三、结语

第6篇

(讯)《2015胡润慈善榜》昨天,首善马云捐赠的股权目前市值涨幅达到25%,价值已达180亿元;另两名百富榜前三甲也荣登2015胡润慈善榜,王健林保持排名第三,现首富李河君连续两次登入胡润慈善榜,排名第36名。

今年上榜门槛为1200万元,有18位企业家捐赠过亿,两项指标与去年持平。6位企业家海外捐赠超过千万,最大捐赠为潘石屹、张欣夫妇通过SOHO中国基金向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共捐赠2500万美元。

捐赠教育领域人数最多,由去年的27%迅速上升到44%,也成为历年之最。教育捐赠中母校捐赠占比较大,受捐1亿元以上的学校有:重庆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有将近一半的上榜慈善家涉足房地产行业;从事金融与投资的有19位,排名第二,两者比例都是百富榜的一倍;从事医药行业的有9位,排名第三。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员胡润表示,“这次慈善榜显示了两个经济趋势。第一是经济大环境的速度变慢了,在慈善榜中体现在除马云外,平均捐赠额和去年相比下降了10%。另外,海外一些捐款也印证了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来源:北京青年报;文/刘慎良)

第7篇

电缆的全球市场规模有1700亿美元,其应用之广泛足以让它成为判断经济趋势的指标之一。在中国,电缆行业的整合度却很低。近日,美国通用电缆公司首席执行官gregory b. kenny与《第一财经周刊》记者郜艺分享了他对于该行业发展的看法。

c=cbnweekly k=gregory b. kenny

c: 随着电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个行业的发展也非常快。是否可以分享一下这个行业发生的变化?

k: 电缆是个很老很有趣的行业。它本文由收集整理最早是从1740年代和1750年代纺织行业衍生出来的。之后,煤矿公司为了解决运输问题开始做这个生意,同时一些像西门子和通用电气这些为基础设施提供机电的公司也参与了进来,为煤矿公司提供服务。大概从1980年代末开始,我见证了这个行业如何从一个煤矿的附属行业逐渐变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包括一些东欧、俄罗斯和中国原本是隶属于国有企业的电缆业务也逐渐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公司。再之后,这个行业出现了跨国企业,比如韩国的ls、法国的阿尔卡特、英国的倍耐力和尼克森,还有我们通用电缆。可能人们很少会去想电缆的重要性,直到因为传输线或者电缆发生问题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危机才会考虑到。还有非常有趣的是,每天早晨看到的很多新闻都会影响到这个行业,比如当在彭博终端上看铜和铝的价格波动时,要知道我们是这两种金属的主要买家。这个行业其实也可以作为判断整个经济走势的一个指标,因为电缆大量使用于建筑行业、各类原始设备制造商(oem),还有风电、太阳能、石油、天然气等行业,运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c: 电缆的应用以及电缆行业的发展机会在不同市场是否也有很大的不同?

k: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我看到它们第一次建设基础设施,第一次建电网。在建立基础设施以及工业化的过程中,这些市场的需求从相对简易的电缆过渡到更复杂的电缆产品。中国的工业化速度非常快,在信息技术方面现在已经达到了领先的地位,所以这个市场几乎需要所有种类的电缆,在电缆的需求方面中国其实

已经是个成熟的发达市场了。对于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基础设施大概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建成,所以现在也在面临一个从修复到重新建设的转变。当美国前几年经历房地产危机时,在新建这块的需求几乎停滞。2009年,在一些发达市场,电缆需求也下降了一半,不过现在已经开始恢复了。总的来说,在欧洲和美国市场,电缆的应用中有50%用于修建,50%用于新建设。而在发展中国家,70%到80%都用于新建。

第8篇

答:我们倾向于这里就是“底部区域”,主要依据来自对于市场内部流动性的阶段判断。按照我们自己研发的流动性监测系统,当前市场的流动性已经处于“断流层”,换句话说,新增流动性的流速已经降至接近于零。即便在2008年最困难的时候,也只是很短暂出现了这种状况。有理由相信,这种极端局面绝对不可持续。

二问:此前汇金以及保险、大股东和企业高管都纷纷增持,不过,市场影响似乎很快归于平淡。是不是预示市场中期底部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

答:增持,只是代表着一个态度。就本次增持高峰而言,我们认为,这的确是论证中期底部的重要依据。对于以估值体系作为决策依据的投资人来说,是一种明确的“心理暗示”。

但是现在的A股市场已经相当庞大,指望产业资本的“一己之力”进行托市是不现实的。仅仅“心理暗示”的出现,并不一定能够有持续性的影响。只有当这种“暗示”与外界其他条件的共同催化下,才能使得投资人在“市场低估”这一问题上达成预期一致性。这才是扭转市场趋势的行为动机所在。

三问:现在市场的估值状况到底怎么样?有没有到达一个绝对低估的状态?向下还有多少空间呢?

答:坦率说,估值的用法不是用来寻找市场底部,而是寻找“价值”。因为估值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指标,是一个动态指标,它不是绝对值。因此, “绝对低估”永远无法得出。我们只能得出“相对低估”的判断。

目前大盘股的PE水平与2008年相似,非常接近。不过,中小盘股还存在不小的差距,2005年、2008年中小板静态PE在20倍,现在差不多还有20%上下的“溢价”。说句玩笑话,如果中小板业绩继续下滑,即便价格再跌20%,距离20倍PE的“估值底”却越来越远。

这句玩笑话,其实不是玩笑。看待静态PE,有两个变量。以中小板为例,要么股价再跳跳水,要么利润蹦一下。如果股价下降,利润也下降,PE回归会很漫长。如果股价下降,利润上升,PE回归就很容易。

至于PB,相对而言更加“稳健”,波动更平稳,变数小一些。以PB作为衡量标准,目前两市的PB是1.97,已经低于2008年,而现在的内外经济环境远远好于2008年。

四问:价格趋势很明显,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个接近50周的下跌周期,经济方面,特别企业盈利方面也是这样吗?未来预期如何?

答:如果“双降”(价格降、利润降),我们会发现PE可能会随着股价下跌反而上升。如果这一局面出现,是非常悲催的。不过,企业利润层面似乎并没有出现过于悲观的信号。

从目前三季报的披露情况来看,客观而言,增速的确出现了下降,但PE下降速度实际上比利润下降的速度快得多。现在市场投资人,大都预期未来会出现2008年末那样的惨剧,即金融市场风险波及实体经济,反映在中国经济层面就是“经济硬着陆”。出口、消费等等都出现超预期下滑,房地产、地方债接连成为风暴眼。

问题是,截至目前为止,上市公司的利润波动没有超出正常范围。类似2008年那样突然一下崩溃的场景,并没有出现。根据我们从一些调研机构获取的信息,相比2008年,现在的出口形势并非悲观,企业订单的最大威胁在于成本控制(相关法规调整后人力成本的上升,人民币升值后汇兑风险的上升)方面,而不是外需大幅下滑造成订单缺乏。

大部分宏观数据十分平稳。个别数据出现波动,也早被市场所预期,比如,CPI见顶、PMI回升、房地产投资回落、M2创出低点。坦率说,从数据上很难看出2008年悲剧重演的明显苗头。反过来看,A股市场表现出的极端悲观是不是过激了呢?

五问:近期我们看到中小盘股杀跌非常厉害,远远超过了大指数跌幅,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代表持续三年的“八时代”结束,二八转换终于出现了?

答:根据一些侧面了解,在目前点位出现非常坚决的机构卖单,多半是因资金链断裂不得已的减仓或清仓。

至于,持续三年的“八时代”是否就此画上句号,我们还需要更多依据来进行辅助判断。

市场上还有两种猜测。一则认为,估值加速回归是造成中小盘近期杀跌的主要原因。正如前文所描述,大盘股PE已经率先落地,中小盘股PE水平还在半空中,这构成了估值方面的“比较”压力。二则认为,机构调仓是造成中小盘加速调整的动机。弱势市场,个股选择一般要符合“流动性好、估值低、靠近下游需求、与经济周期相关性弱”等特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中小盘个股都面临机构全面撤出的风险。从逻辑上,这两种说法都具有一些道理,供各位参考。

六问:近期海外市场看似也到了收官阶段,到底欧债危机会不会得到救治或者演化成更大的危机?

答:欧债危机不用再猜了,欧盟本周已经给全球投资人吃了颗定心丸。目前来看,试图现在就根本解决欧洲危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从本质上讲,欧债危机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仅从经济层面着眼去想办法,只能做到缓解而无法根治。目前我们根本看不到政治层面存在积极努力,所以“缓解有望,根治无期”。

不过,对于投资人而言,缓解也是一种不错的结果。毕竟,2011年持续动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一旦出台一个能够阶段性缓解欧债危机的方案,金融市场必然会给予十分积极的“回应”。

七问:本周A股市场表现出放量上扬的走势,盘面热点也比较多,有没有哪些热点是具有持续性的,或者存在操作机会的呢?

答:现阶段,我们的投资建议是,更多关注主题投资,根据短期趋势变化的特征来选择胜算较大的区域。建议关注“种子”与“传媒”,都是依托宏观事件主线的事件推动型。

催化剂上,近期泰国洪灾加重,泰国大米价格大幅上涨的预期非常强烈。更重要的是,根据过去四个多月的观察,上述宏观背景的确对于A股市场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形成了明显支持,宏观事件推动与板块资金流动已经形成共振。因此,随着催化剂释放,相关上市公司股价上涨的概率较大。

传媒板块的催化剂来自后期政策层面上的“频繁轰炸”。通过政策解读,以及近期证监会高层的直白表态,我们判断传媒板块必将迎来一次“大扩编”,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社会资金正在跟随“指挥棒”向传媒资产转移。按照历史经验,政策红利下的资金热捧,从来都会形成可持续性的估值溢价表现。由于前期A股市场整体性投资意愿不强,上述估值溢价并未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市场的“错误”代表着未来一定的溢价空间。

时间稍长的策略选择,我们的投资建议是,弱化行业属性,抓住五个维度――超跌股、ST、高送转、股东增持、增发价破发、机构重仓。

原因在于,市场背景上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资金宽裕程度有限;二是经济趋势并未明朗。基于这两个前提条件,策略上需要更加侧重市场层面的心理分析――“比较价值与预期一致性”。

从周期规律来看,多头趋势初期,投资人投资情绪并不稳定,对于价格非常敏感,超跌股容易被投机资金追捧。

从时间规律来看,四季度ST、高送转板块容易达成投资人的预期一致性,并且存在催化剂时间界定明确,资金消耗小的比较优势,跑赢市场的概率较高。

从筹码流动规律来看,股东增持、增发破发、机构重仓同样容易形成预期一致性,筹码集中,买方力量容易占优,价格上升阻力相当较小。

八问:“能做什么”已经清楚了,“不能做什么”有没有需要提醒的呢?

答:上游行业是一定要回避。按照经济周期循环,上游行业目前处于周期末端。我们不清楚究竟现在经济是否探底成功,但上游行业在现阶段很难出现来自经济层面的催化剂,除非出现非常有利的政策导向。请记住,经济一旦回暖,首先驱动的是下游需求相关的板块。

第9篇

股市形成中长期底部,需要等待两个关键性要素“落位”——一是通胀可控的正利率环境;二是流动性水平回归正常化。我不愿泛谈经济趋势、货币政策等等,是因为宏观经济趋势、货币政策趋势与股市趋势不存在直接关联性,或存在逻辑关联但不存在(可量化的)线性关联。这一点可以通过历史数据来佐证。我认为,当两个条件都出现后,股市中长期底部就进入构筑尾声。眼下,正利率环境刚刚出现,流动性正在向正常化回归。这两个条件的运行进度与股市中长期底部“左半边”的判断相吻合。

最乐观的判断,假如我们可以在三季度末确认上述两个条件,那么四季度出现跨年上涨完全有可能。倘若这样一个巨型底部构筑完成,按照历史经验来看,第一波上升抵达3000点之上是大概率事件。幸运的话,这个时间点或发生在明年一季度。最悲观的判断,通胀失控抑或货币再收缩,那么这一中长期底部的构筑时间将延后一到两个季度。

年初至今,我一直秉承一个中期观点:我们已经告别熊市。2400点之下都是“低风险”区域,任何一次有力度的回档都是需要倍加珍惜的“吸筹”机会。基于历史数据所总结的周期规律,2132点是一个比肩“998、1664”的历史低点,因为它产生的时间点符合时间周期推算。越是重要的中期拐点,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过去半年来,市场所表现出的特征、宏观经济产生的变化、政策导向发生的微调,都在朝着构建股市中长期底部的方向演变。这更加强化了我把握中期趋势的信心。

正利率环境出现:股市盘底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负利率环境“有利于”投资——因为钱放在银行里面会自我贬值,所以负利率环境会造成存款搬家,为了跑赢CPI,资金会涌入投资市场追逐高收益的风险资产。这个教科书式的说法对不对?逻辑上是通的,现实中也发生了,但这不是事实的全部。用一张图表就可以说明全部事实。

正负利率环境切换对于资金预期的影响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正利率环境形成,通常是CPI持续回落至低位,通胀消除有利股市向好预期。当今社会,出现持续通缩概率非常小,一旦通缩出现,流动性释放力度必然加大。因此,CPI位于低位甚至处于负数的时段,往往成为股市低点。简单来说,正利率环境,要么通胀压力缓解,有利股市投资人的经济预期向好;要么短暂通缩出现,有利股市投资人的流动性预期上升,所以股市通常在这一阶段开始攀升。当然,除非出现长期通缩,股市影响将是负面的。不过,在现代社会,非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下,长期通缩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第二阶段:正利率向负利率切换,通常是CPI出现上行,通胀预期开始凸显。股市通常在这一阶段出现快速上升,受到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流动资金支撑,容易形成股市阶段性高点。

第三阶段:负利率环境形成,通常是CPI持续高位运行,通胀压力以及滞胀风险令股市预期向坏。持续通胀,是所有货币当局的难题。一旦通胀持续,流动性收缩力度必然加大。因此,CPI位于高位,往往压制股市。所以股市通常在这一阶段以下跌趋势为主。

第四阶段:负利率向正利率切换,通常是CPI出现下行,通胀压力开始缓解。这个时候人们还会担心通胀反复,经济下行压力等负面预期会令投资人难以改观趋势预期。不过,流动性扩张预期开始萌生。所以股市通常在这一阶段盘底。

图1中,2004年至今出现了两次正利率环境。一次发生在2005年(998点),另一场发生在2009年(1664点)。现在呢?我们已经进入正利率环境。2132点是不是历史低点?即便不是,也不会相差太远,只要正利率环境被确认。更重要的是,正利率环境与股市中长期底部的相关性。

目前,我们正处于第四阶段,而下半年我们将进入第一阶段。5月份,三年来的首次降息、CPI滑落至3.2%,预示着正利率环境已经开始。按照我们的量化估算,下半年CPI将会维持在3%以下,下行空间已经打开。按照第四阶段与第一阶段的特征,整体来看,股市将会出现筑底、盘升的趋势形态。

从研究角度而言,我用正负利率环境与股市中长期趋势相关性研究,“取代”了通胀、经济、股市三者的定性研究。我认为这是“化繁为简”的做法。毕竟,要在每一个时点对于通胀形势、宏调节奏、经济趋势、企业盈利都做出准确评估与展望是一件万难之事。

宏观流动性周期已经转暖

资金为水,流动性对于股市的影响简单、直接且有效。难点在于从哪一个角度去评估流动性,趋势评估是否准确?与股市趋势相关,有两种层面的流动性评估——一是宏观流动性环境;二是市场内部流动性环境。前者把握的是周期性,后者把握的是短期波动。

评估宏观流动性,市面上的方式方法很多。不过,在我看来,评估宏观流动性,只有一个重点就是“周期性”。简单来说,新增万亿信贷与新增7000万信贷对于股市影响难道是10:7吗?显然不是。股票市值2万亿与20万亿,当流动性正向周期来临时,20万亿的市场会难以推动吗?告诉大家,这种评估拍了脑袋,而且结论一定是错的。原因很简单,价格上升与下降,并非依靠量能大小,而是依靠预期一致性。这一点如果看不明白,换个时间我们再来探讨。

宏观流动性环境与股市趋势的相关性可见图2。

当我们只考虑“周期性”的吻合度,那么M1-M2是我所发现吻合度最高的宏观流动性指标。由图2可见,M1-M2的周期节奏与股市趋势节奏转换的吻合度相当高。简单来说,假如我们试图找到股市的中长期“顶、底”分布位置,那么M1-M2可以为我们进行确认与预期。十多年以来准确率接近100%,只是时间上偶尔会出现一个季度以内的稍许偏差。

必须注意的是,1、这一量化方式与M1-M2的绝对值无关,意味着这一量化方式可以跨越宏观政策调控周期。2、这一量化方式与股市容量无关,意味着这一量化方式可以跨越股市扩容影响。3、这一量化方式与企业盈利无关,意味着ROE与股市趋势相关性,谁是鸡谁是蛋的逻辑线需要再思考。

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呢?图上的正弦波预示了M1-M2与股市趋势都按照同一固定周期在运行。外因能够改变的是幅度,但改变不了“时间所决定的方向”。

目前,我们正处于正弦波的拐点位置,下半年将步入正向波动。依图所示,这意味着,M1-M2与股市趋势都将步入“正回归”的阶段。按照正弦波的周期来估算,“正回归”的时间周期是7-8个季度。换句话说,未来7-8个季度,宏观流动性将呈现不断回暖的趋势,这一环境有利股市上涨趋势的形成。这与过去两年有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周期“跨越”了宏调周期和股市扩容影响。

那么,这是不是简单意味着股市就会大涨呢?不是。当处于“正回归”阶段,宏观流动性环境将有利于股市上涨,至于股市能涨多少没有直接关联性。这正是前面我一直强调的“周期性”——“时间所决定的方向”是唯一要取的结论。

市面有关M1-M2的研究很多,结论也多种多样。为什么研究同一要素能够给出不同结论呢?

一、希望能够“一网打尽”,寻找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不难发现,M1-M2的波动周期与股市中长期周期吻合度高,但这不意味着,把M1、M2乃至货币政策趋势把握清楚了,就可以准确预测股市的周期、涨幅。

如果我们不是从可以实证、已经实证的“周期性”入手,而是拍脑袋假设货币政策与股市趋势的某些因果关系,推导出来的结果很可能是错误的。错,是错在把货币政策简单当作“万金油”来使、来下结论,没有通过实证去检验结论的相关性。

二、引入新变量,寄希望于扩大预测范围。有些研究者了解宏观流动性结论的局限性,他们试图引入更多变量来使得结论更加“具体”,更具有指导性。比如引入市场总市值做参数,或者PPI、CPI。这就回到了前文我所说的“陷阱”中,增加一种变量,相当于增加N种可能性。一套复杂的方法,试图评估(覆盖)更多种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算对”的概率是递减的。即便逻辑正确,但结果顶多“不错”,而非正确。

股市流动性已经发出乐观信号

宏观流动性环境与股市趋势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中长期趋势。有多长?未来7-8个季度。这符合宏观判断的周期范围。反过来,大家可以想一想,宏观研究能够“微观”到每个月、每个季度吗?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当然是时间愈长,结论有效的概率越高。那么,目前宏观研究“微观化”的市场氛围,究竟能得出多少有意义的“微观”结论呢?其中有多少是市场化需求的“倒逼”所致?纯属吐糟,大家都是有思想的人,可以自己想。

市场短中期趋势判断,我依赖的是自己研发的股市流动性监测模型——AP_Quantitative_Model的其中一个组件。

2012年以来,大家普遍感受是,宏观流动性有所改善,股市流动性改善不明显,主要是政策预期在支撑。虽然“金改”一度让市场躁动,但过去两个月,似乎“金改”对于股市的影响已经成为过去时。有知名分析师认为,宏观流动性对于A股发生重大影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原因如何如何……我不赞同他的这个观点。从我所设计的股市流动性监测系统来看,“任何时候”(接近五年时间)股市流动性水平都与股市趋势保持了较高吻合度,并不存在所谓“流动性与股市相关性减弱”的量化依据。所以呢,“流动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弱”的定性判断,至少目前是根本不成立的。

第10篇

樊纲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最紧的货币政策应该在1994年~1996年那几年,当时在1992年和1993年出现一次经济过热,也是因为经济过热,然后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时隔十年之后,政府重新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樊纲认为,第一确实增长速度较快,而且仍然具有可能变成过热的这种情况,第二就是我们现在确实货币比较多,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客观存在,然后就是通货膨胀率2007年比2006年提高了一定幅度。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选择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实行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那就等于雪上加霜,或者叫推波助澜。政策永远应该是逆向的政策,经济热的时候政策要紧一紧,经济冷的时候政策要热一热,否则就叫做雪上加霜的政策或者叫做政策火上浇油,没有起到政策应该起的作用。

2007年以来,人民银行几乎以每月一次的频率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先后共上调十次,目前准备金率已达14.5%,创20年最高。除此之外,人民银行在2007年还累计加息5次,频率呈现出逐渐加快趋势,下半年7、8,9三个月连续加息。发行特别国债也是2007年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一大特点,1.5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预计年内将全部发完。

在货币政策适度从紧的2007年,就有如此高强度和高频率的货币紧缩调控,那么落实2008年的从紧货币政策,究竟还有多少空间,又将通过怎样的调控手段来落实?

从目前经济运行特点来说,我们已经在一年之内多次加息,提了十次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永远是有空间的,只要经济趋势在那里,政策永远有调控的空间,而且它随着经济情况变化不断调整。

樊纲表示,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就是调整经济的总供求关系,它解决不了经济结构的问题,也解决不了经济制度的问题,而且它是一个短期政策,它解决不了很多其他的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经济学;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软件;团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1-0000-01

The Use of Economics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Zhou Jin

(Software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207,China)

Abstract:In software engineering with the help of the concept, many companies have done a lot of large projects, and derive the benefits.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software engineering is not a very good software to help companies effectively the combination of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strategy, the software investment in line with business priorities, improve project success rate. Therefore, we need to apply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reduce the cost of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reduce software project cost balance by the daily decision-making, value judgments, human factors, macro-economic trends, market conditions, technology trends and opportunities, and other traditional economic the extent of factors, enabling software developers to maximize the value.

Keywords:Economics;Software engineering;Software development;Software;Team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都在寻求新的途径,以期从软件投资中获取更大的价值。传统的软件工程理念使得企业在衡量业务价值以及他们交付软件资产所用的流程规则方面一直比较懈怠。采用经济学的原理,可以使得软件的价值最大化。

2009 IBM Rational软件高峰论坛(2009 Rational Software Conference,RSC)日前召开,IBM在会上首次提出了“软件经济学”理论,强调组织应该经济地衡量投入与产出,以此指导软件开发中各项工作与资源的配比,以获得最佳的ROI(投资回报率)。学过软件的人,肯定知道,在企业做各种项目的时候,都是以软件工程的原则为标准的。虽然历来对软件工程的定义有所不同,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定义认为:软件工程是研究和应用如何以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过程化方法去开发和维护软件,以及如何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1]在软件工程这一概念的帮助下,很多企业都完成了很多大的项目,并从中获得了利益。然而,传统的软件工程不能很好的帮助企业有效地将软件投资与业务战略相结合,让软件投资符合业务的优先级,提升项目成功率。因此,我们需要运用经济学中的原理,降低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成本,减少软件项目的日常决策受成本权衡,价值评判,人力因素,宏观经济趋势,市场形势,技术趋势和时机等传统经济因素的制约的程度,使得软件开发的价值最大化。

要想使用经济学,就得了解经济学并知道其是怎么作用于软件的。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经济学主要进行三点考虑: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其首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成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2]

在我们软件开发中,所谓的稀缺资源就是项目的资金和人力。所谓的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广义而言,行为经济学把五类要素引入经济分析框架:(1)“认知不协调-C-D gap”;(2)“身份-社会地位”;(3)“人格-情绪定势”;(4)“个性-偏好演化”;(5)情境理性与局部知识。[3]而这些因素正是在软件项目开发中所要考虑的,对软件项目的成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认知不协调”――在软件的开发工程中,各个模块分属于不同的小组,而由于每个小组认知的不协调,在项目的整合期间,就存在着认知和沟通的不协调。“身份-社会地位”――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一个团队中人员的分工和在项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身份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干涉其他人员的工作活动。“人格-情绪定势”――软件是由人开发的,而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很可能会影响软件的质量。“个性-偏好演化”――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如何才能让这种个性运用到软件的开发中,使得软件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使得生产的软件在同一产品中更有竞争力。所谓的资源有效配置,就是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如何运用一定的手段,使得开发资源,比如资金,人力,时间等,更好的分配到开发的各个环节中。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都在寻求新的途径,以期从软件投资中获取更大的价值。就这一点而言,企业在衡量业务价值以及他们交付软件资产所用的流程规则方面一直比较懈怠。传统的软件工程标准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际业务结果的重要性。软件工程强调的是软件开发的过程,企业在做项目是要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合理的完善开发的各个环节。而经济学强调的是影响软件业务的因素及如何降低这些因素,使得软件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效祥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J].清华大学出版社

[2]mankiw.principles of economics[J]

[3]麦克法顿在2000年诺贝尔演说中对行为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之间异同的不完整的一个概括

第12篇

从12个分项指数来看,同上月相比,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有所下降,其余各分项指数均有所上升。其中,产成品库存指数、购进价格指数、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升幅较为明显,超过1个百分点;其余指数升幅均在1个百分点之内。3月汇丰PMI终值49.6%,略高于初值。

我们认为,中采PMI的反弹主要受季节因素影响,从微观指标和我们刚刚进行的四省调研情况看,经济增速下降较快,增长依然缺乏动力,当前的一些政策调整也表明政府层面对经济的预期依然悲观。

新订单和原材料采购均不乐观

3月PMI回升主要是源于其中的生产指数由51.4%上升至52.1%,而新订单、新出口订单以及企业采购量等都不太乐观,这也是我们认为PMI上升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的原因。3月新订单指数和原材料库存均比上月下滑0.2个百分点,在手订单指数只有44.1%,企业采购量连续三个月低于50%,这些都意味着未来经济难以出现趋势性回升。价格指数为45%,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汇丰PMI中的价格指数也出现明显上升,我们预期PPI依然还在下降通道,但环比下滑速度将放缓,二季度有望触底。

微观四省调研显示经济明显疲弱

中信证券研究部宏观组在3月底调研了东中西部地区四省的政府银行和企业,发现经济明显疲弱,调研省份经济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未来增长依然缺乏动力,新开工项目和计划投资额均有较大幅度下降。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停产、减产企业增加,部分省份的传统行业尤其严重。新增长点不足,部分地区创新推动的增长短期并不明显,新产业还不足以支持经济合理增长。

急需政策提升私人部门投资意愿

第13篇

今年的东北亚世博会规模大、亮点多、布展精、品位高,盛况空前将进一步展示出我国东北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展示出辽阔的黑土地对外开放的广博胸襟。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土地、电力、人才等因素在东北地区都不存在严重问题,甚至是这里的突出劣势。然而造成东北目前相对落后的症结就在于其被市场边缘化。

没有任何一个区域是天生被边缘的,关键是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和特色。由于长期处于计划体系下,东北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市场要素很少流动,即使流动也仅仅是向外输出。由于人力资本等重要资源的输出未得到相应补充,东北地区在被抛向市场后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末端”,东北人也变得无所适从,而深圳这个曾经的边缘地区的小渔村就是在成为市场要素流动的中心后才得以快速发展的。

东北振兴要改变现在的“末端”状态,必须促进区域市场要素流动,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市场要素流动的中心。国家必须对东北地区实施“特区政策”,吸引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积极进入,通过和周边国家共同建设“东北亚经济圈”,将东北置身于通道位置和要素流动中心,才能彻底实现东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14篇

市场反弹因政策的放松预期而展开,表面看来,又因国际局势的波动而回落,实质上,这波反弹从底部展开之后,就面临着一个关键的问题,即主流逻辑的不清晰,我们曾经在2011年10月提出,反弹的主线是从周期修复到成长主题,市场也的确演绎了这种脉络。但是,对于周期的修复,市场因对未来经济的判断而显得底气不足。而对于成长主题,由于还没看到系统性的政策或者是业绩预期的改善,也存在着估值提升空间有限的问题。所以,反弹到此就遇到了进一步上行逻辑不清晰的问题,逻辑缺失是市场回落的根源。

短周期触底

我们前期一直认为,中国经济短期无硬着陆之虞,这一点市场已逐渐达成共识,而短周期已经在近期触底,这一点目前市场仍存在纠结。从我们监测的产出缺口来看,各项领先指标均已显示经济短周期具备了底部特征,而一个事实是,2011年11月信贷的宽松也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市场的预期。从周期理论来看,流动性宽松是经济短周期触底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经济恢复的基本动力之一,所以,我们仍然确认经济短周期底部已经出现的事实,只不过目前经济底部的弹性依然有限,其根源在于价格。

市场可以见到的经济数据的实质性好转,往往与价格触底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原因在于价格触底是库存行为加速的前提条件,在价格触底之前库存的增加是由于真实需求而非价格上升预期导致的,所以,回升力度必然有限。因此,同比数据来看,2012年一二季度未必乐观。在经济触底之后市场反弹的初期,流动性推动都是重要的动因,这当是我们寻找市场逻辑的出发点。

流动性:逻辑的出发点

我们一直对2012年的流动性持乐观的态度,市场普遍认为,由于2012年上半年通胀的加速回落和经济数据的平淡,政策不排除由微调转向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我们也认可这种观点。2012年一季度是政策放松的较好时间窗口,但如果彼时政策不放松,极有可能为2012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衰退风险。而除了政策的原因外,在经济周期的运行中,相较于2011年,2012年实体经济对流动性的需求会实质性的减弱,主要因为产能周期在2011年的压抑下已经出现减弱趋势,扩张动能的减弱已经使实体经济对流动性的需求减弱,由此,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可能要强于普遍预期。

2011年之后将是中国经济中泡沫资产的大顶位置,目前我们依然坚持认为房地产、矿产等虚拟资产仍处于顶部的构筑之中,股市先期调整和相对较低的估值而言,我们认为可能是流动性的首选,这也是我们一直对2012年市场并不悲观的原因。所以,从2011年底到2012年一季度,我们面临的是通胀回落、增长数据由于基数效应而不理想,从而使政策放松预期增强,实体经济对流动性需求减弱的组合,这样的组合对股市应该不是坏事。

给市场一个逻辑

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之所以还没有主流逻辑,可能存在短期和中期两个问题。短期来看,市场对政策是否放松仍存疑虑,或者对即便放松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增长中枢下移的趋势心存疑虑。值得肯定的是,政策紧缩的拐点已经出现,未来的政策一定是朝着由紧至松的方向发展,这是趋势性的,但过程是曲折的。对于政策是否能对冲增长的波动,我们认为至少在2012年上半年是可以的,因为这个时段,经济虽是强弩之末,但其韧性还在,而此时的经济由于其内生性动能处于缓慢减弱的过程中,仍属于政策的边际效应相对较好的时期。因此,分析未来政策的着力点,就是短期投资逻辑的关键。政策的着力点,无非在于民生投资,或者是对高通胀下被推迟的改革的推进。

第15篇

外汇:美元2005年先扬后抑

汇丰银行户头中国区财资部财资风险管理经理周力表示,美国已经进入了加息的周期,预计到明年上半年美元利息有望达到3%。据周力分析,美联储在12月份之前会有最后一次会议,估计还会继续升息,到2005年上半年估计会走到2.5%,到年中会走到3%。美国经济投资并没有足够的消费来配合,表明未来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同时油价的上升对未来经济趋势会是一个潜在的不利因素。

与此对应,福建的外汇分析师陈静认为,美元对欧元在2005年将出现一个先扬后抑的走势。在明年年初美元对欧元将出现技术性的反弹,然后会继续调整,目标将指向1:1.45。

汇丰银行环球资本市场亚太区财富管理销售中国结构产品主管黄宇表示,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时间每天来观察美元、欧元的走势,这时候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对于这类外汇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率也不要期望未来会节节攀升。据记者了解,银行设计的每款与利率挂钩的产品都包含对美元利率未来的预期,而这种预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2004年北京市场多家银行推出的的较高收益率的产品已经出现了银行提前终止的情况的,就是由于某些银行过分高估了美元未来利率的走势。

信托:信托基金有望面世

2005年信托市场不仅产品更加新颖丰富,而且预期收益率存在走高的趋势,当然对于信托产品的风险,老百姓仍然不可掉以轻心。而说到下一年度信托市场可能的亮点,非信托基金莫属。

受到银监会信托管理办法的启发,目前,国内信托公司正在积极准备推出准房地产信托基金。“不受份数限制的房地产信托”将有可能通过房地产信托基金的方式表现出来,多家信托公司正准备申请,从而开拓专业的房地产融资服务市场。目前国内房地产开发商主要在银行借贷,房地产的资产结构不合理,信贷占的比例过高,形成了投资结构不合理。而通过信托基金的介入,实际上促进了房地产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种不受份数限制的房地产信托,可以买多少份都可以,只要有足够的投资,就像现在的基金一样。但对信托公司专业化的能力、人才、以前的监管考核等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在目前50多家信托公司当中,能够在首批拿到资格的应该不会超过十分之一。

中诚信托的一位信托经理告诉记者,对于信托公司来说,这种产品将不会被某一个具体的项目“拴死”,运用起来将更加灵活。

金价:预计未来继续走高